CN116313431A - 线圈组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13431A
CN116313431A CN202310483881.6A CN202310483881A CN116313431A CN 116313431 A CN116313431 A CN 116313431A CN 202310483881 A CN202310483881 A CN 202310483881A CN 116313431 A CN116313431 A CN 116313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
coil
coil assembly
innermost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838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炳守
文炳喆
崔泰畯
梁主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313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134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5Impregnating or encapsu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01F27/2852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7Encapsulating or impregn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2Insulating of windings
    • H01F41/127Encapsulating or impregn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01F2017/04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helical coil made of flat wire, e.g. with smaller extension of wire cross sec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ax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模制部,具有彼此背对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以及缠绕线圈,设置在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上并且包括从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中央部分向外设置的最内匝、至少一个中间匝和最外匝。覆盖部设置为面对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并且覆盖所述缠绕线圈,并且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连接到所述缠绕线圈并且在所述模制部的所述另一表面上彼此间隔开地布置。所述覆盖部的设置在所述最内匝上的一个区域的厚度比所述覆盖部的设置在所述最外匝上的另一区域的厚度厚。

Description

线圈组件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12月10日、申请号为201911256273.1的发明专利申请“线圈组件”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线圈组件。
背景技术
有时会使用磁性模具和缠绕线圈来制造线圈组件。
关于线圈组件的低轮廓(low-profile),磁性模具可与确保整个线圈组件的物理强度或硬度有关,因此,设置在线圈的上部上的覆盖部的厚度变得越来越薄。
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线圈的下部上的磁性模具与设置在线圈的上部上的覆盖部之间的厚度不对称现象会不可避免地恶化。此外,相对于覆盖部的磁通量会集中在覆盖部的中央部分上。随着覆盖部变得更薄,可能发生磁通量的颈缩现象,并且组件的诸如串联电感(Ls)、DC-BIAS等的特性可能会劣化。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变薄并且能够保持组件的特性的线圈组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模制部,具有彼此背对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以及缠绕线圈,设置在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上并且包括从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中央部分向外设置的最内匝、至少一个中间匝和最外匝。覆盖部设置为面对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并且覆盖所述缠绕线圈,并且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连接到所述缠绕线圈并且在所述模制部的所述另一表面上彼此间隔开地布置。所述覆盖部的设置在所述最内匝上的一个区域的厚度比所述覆盖部的设置在所述最外匝上的另一区域的厚度大。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主体,包括具有彼此背对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的支撑部以及设置为面对所述支撑部的所述一个表面的覆盖部;以及缠绕线圈,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一个表面上,以嵌在所述主体中且位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覆盖部之间,缠绕在所述主体的中央部分上,并包括最内匝、至少一个中间匝和最外匝。所述覆盖部的设置在所述最内匝上的一个区域的厚度比所述覆盖部的设置在所述最外匝上的另一区域的厚度厚,并且所述支撑部的所述一个表面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另一表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覆盖部的所述一个区域的厚度大。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缠绕线圈,具有多个线圈匝,所述多个线圈匝包括最内匝、围绕所述最内匝延伸的至少一个中间匝以及围绕所述最内匝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延伸的最外匝;以及主体,使得所述缠绕线圈嵌在其中并且包括支撑部和覆盖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覆盖部设置在所述缠绕线圈的背对侧上并且各自具有彼此面对且面对所述缠绕线圈的内表面以及与所述内表面背对的外表面。所述覆盖部的位于所述覆盖部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厚度从设置在所述最内匝上的一个区域到设置在所述最外匝上的另一区域逐步减小。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缠绕线圈,具有多个线圈匝,所述多个线圈匝包括最内匝、围绕所述最内匝延伸的至少一个中间匝以及围绕所述最内匝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延伸的最外匝。所述最内匝、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和所述最外匝各自具有彼此相等的截面面积和彼此不同的宽度。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缠绕线圈,具有多个线圈匝,所述多个线圈匝包括最内匝、围绕所述最内匝延伸的至少一个中间匝以及围绕所述最内匝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延伸的最外匝。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设置在所述最内匝的径向的外部,并且所述最外匝设置在所述最内匝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的径向的外部。所述最内匝、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和所述最外匝相对于彼此偏移,使得所述最外匝的仅一部分在径向方向上与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重叠,并且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的仅一部分在所述径向方向上与所述最内匝重叠。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以上和其他方面、特征以及优点将被更清楚地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线圈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模制部的变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对应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对应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对应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对应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9是示意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模制部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六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对应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使用的术语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除非另外指示,否则单数术语包括复数形式。本公开的描述中的术语“包括”、“包含”、“被构造为”等用于指示存在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它们的组合,并且不排除组合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附加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此外,术语“设置在……上”、“位于……上”等可指示元件位于物体上或物体下方,并不一定意味着元件参照重力方向位于物体上方。
术语“结合到”、“组合到”等可不仅指示元件彼此直接且物理地接触,而且包括其中其他组件介于元件之间使得元件还与其他组件接触的构造。
为了便于描述,作为示例显示了附图中示出的元件的尺寸和厚度,并且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附图中,L方向是第一方向或长度(纵向)方向,W方向是第二方向或宽度方向,T方向是第三方向或厚度方向。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线圈组件。参照附图,相同或对应的组件可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在电子装置中,可使用各种类型的电子组件,并且可在电子组件之间使用各种类型的线圈组件以去除噪声或用于其他目的。
换句话说,在电子装置中,线圈组件可用作功率电感器、高频(HF)电感器、普通磁珠、高频(例如,GHz)磁珠、共模滤波器等。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线圈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模制部的变型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是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图2仅示出了模制部100、缠绕线圈300和覆盖部200。图4示出了省略图1中所示的缠绕线圈300的中间匝的一部分,并且示出了最内匝T1与最外匝T3之间的宽度差和厚度差(旨在为了清楚说明而示出)。图5至图8以及图10可示出在线圈组件的各种其他实施例中与上述的图4的特征类似的特征。
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可包括主体B、缠绕线圈300以及外电极400和500。主体B可包括模制部100和覆盖部200。模制部100可包括支撑部110和芯120。
主体B可形成根据该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的外型,并且缠绕线圈300可嵌在其中。
主体B可形成为整体具有六面体形状。
参照图1和图2,主体B可包括在长度方向L上彼此背对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在宽度方向W上彼此背对的第三表面103和第四表面104以及在厚度方向T上彼此背对的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主体B的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102、第三表面103和第四表面104中的每个可对应于主体B的使主体B的第五表面105和第六表面106连接的壁表面。在下文中,主体B的两个背对的端表面可指的是主体B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主体B的两个背对的侧表面可指的是主体B的第三表面103和第四表面104。
主体B可形成为使得根据该实施例的其中形成有稍后将描述的外电极400和500的线圈组件1000具有2.0mm的长度、1.2mm的宽度和0.65mm的厚度,但不限于此。
主体B可包括模制部100和覆盖部200。如图1中所示,覆盖部200可设置在模制部100上并围绕模制部100的除了下表面之外的全部表面。主体B的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102、第三表面103、第四表面104和第五表面105可由覆盖部200形成,主体B的第六表面106可由模制部100和覆盖部200形成。
模制部100可具有彼此背对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并且可包括支撑部110和芯120。支撑部110可支撑缠绕线圈300。芯120可设置在支撑部110的一个表面的中央部分处并可延伸通过缠绕线圈300的中央孔。由于以上原因,模制部100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可分别按照与支撑部110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的含义相同的含义使用。
支撑部110的厚度dm可以是200μm或更大。当支撑部110的厚度dm小于200μm时,可能难以确保其刚度。芯120的厚度(例如,在厚度方向T上测量)可以是150μm或更大,但不限于此。
覆盖部200可覆盖模制部100和稍后将描述的缠绕线圈300。覆盖部200可设置在模制部100和缠绕线圈300上,然后可被压制以接触并结合到模制部100。
模制部100和覆盖部200中的至少一者可包括磁性材料。在该实施例中,模制部100和覆盖部200两者包括磁性材料。模制部100可通过将磁性材料填充到用于形成模制部100的模具中来形成。可选地,模制部100可通过将包含磁性材料和绝缘树脂的复合材料填充到上述模具中来形成。可另外执行其中可对模具中的磁性材料或复合材料施加高温和高压的成型工艺,但不限于此。支撑部110和芯120可通过模具一起一体地形成。覆盖部200可通过将磁性复合片布置在模制部100和缠绕线圈300上,然后对磁性复合片加热并压制来形成。
磁性材料可以是铁氧体粉末颗粒或金属磁性粉末颗粒。
铁氧体粉末颗粒的示例可以是以下铁氧体中的至少一种:诸如Mg-Zn基铁氧体、Mn-Zn基铁氧体、Mn-Mg基铁氧体、Cu-Zn基铁氧体、Mg-Mn-Sr基铁氧体、Ni-Zn基铁氧体等的尖晶石型铁氧体,诸如Ba-Zn基铁氧体、Ba-Mg基铁氧体、Ba-Ni基铁氧体、Ba-Co基铁氧体、Ba-Ni-Co基铁氧体等的六方晶系铁氧体,诸如Y基铁氧体等的石榴石型铁氧体,以及Li基铁氧体。
金属磁性粉末颗粒可包括从由铁(Fe)、硅(Si)、铬(Cr)、钴(Co)、钼(Mo)、铝(Al)、铌(Nb)、铜(Cu)和镍(Ni)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或更多种。例如,金属磁性粉末颗粒可以是纯铁粉末、Fe-Si基合金粉末、Fe-Si-Al基合金粉末、Fe-Ni基合金粉末、Fe-Ni-Mo基合金粉末、Fe-Ni-Mo-Cu基合金粉末、Fe-Co基合金粉末、Fe-Ni-Co基合金粉末、Fe-Cr基合金粉末、Fe-Cr-Si基合金粉末、Fe-Si-Cu-Nb基合金粉末、Fe-Ni-Cr基合金粉末和Fe-Cr-Al基合金粉末中的至少一种。
金属磁性粉末颗粒可以是非晶质或结晶质。例如,金属磁性粉末颗粒可以是Fe-Si-B-Cr基非晶合金粉末,但不限于此。
铁氧体粉末颗粒和金属磁性粉末颗粒可分别具有约0.1μm至30μm的平均直径,但不限于此。
模制部100和覆盖部200中的每者可包括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磁性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术语“不同类型的磁性材料”意味着分散在绝缘树脂中的磁性材料通过平均直径、组分、结晶度和形状中的至少一者彼此区分。
绝缘树脂可按照单一形式或组合形式包括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等,但不限于此。
缠绕线圈300可嵌在主体B中以展示线圈组件的特性。例如,当本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用作功率电感器时,缠绕线圈300可将电场存储为磁场,使得可保持输出电压,从而稳定电子装置的功率。
缠绕线圈300可设置在模制部100的一个表面上。具体地,缠绕线圈300可按照相对于芯120呈缠绕的方式设置在支撑部110的一个表面上。
缠绕线圈300可以是空芯线圈,并可包括具有矩形截面的导体或电线。缠绕线圈300可通过螺旋卷绕其表面涂覆有绝缘材料的诸如铜(Cu)线的金属线而形成。
缠绕线圈300可包括多层。缠绕线圈300中的每层可形成为平面螺旋形状,并且可具有多匝。例如,缠绕线圈300可从模制部100的一个表面的中央部分向外形成最内匝T1、至少一个中间匝T2和最外匝T3。
参照根据主体B中的缠绕线圈300的每匝的位置的磁通量分布,相比于距离芯120最远的最外匝T3的磁通量,磁通量可更集中在与芯120相邻的最内匝T1上。因此,本公开可被控制为在缠绕线圈300的最内匝T1与最外匝T3之间产生高度差,以使覆盖部200的设置在最内匝T1上的一个区域的厚度dc1比覆盖部200的设置在最外匝T3上的另一区域的厚度dc3厚。覆盖部200的设置在中间匝T2上的区域的厚度dc2可比所述一个区域的厚度dc1薄,并且可比所述另一区域的厚度dc3厚。也就是说,覆盖部200的上表面可以为平面,并且覆盖部200的与上表面背对的表面可包括至少一个台阶。
在该构造中,根据该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可在磁通量集中在其上的区域中增大磁性体的体积。结果,可防止颈缩现象,并且可防止组件特性(诸如电感(Ls))的劣化。另外,由于覆盖部200的厚度根据组件中的磁通量分布而改变,因此对减小整个组件的整体厚度可以是有利的。
最内匝T1的厚度可形成为比最外匝T3的厚度薄,以提供最内匝T1和最外匝T3之间的高度差。在这种情况下,最内匝T1和最外匝T3分别可利用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面积的单根金属线形成,以防止电感(Ls)和DC电阻(Rdc)增大。因此,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最内匝T1的宽度WT1可通过单独的加工而制造为比最外匝T3的宽度WT3宽。作为示例,最内匝T1可在卷绕工艺中或在卷绕工艺之后的工艺中改动。在前一种情况下,在缠绕最内匝T1之后,最内匝T1的上部和下部可通过被压制来改动,可缠绕中间匝T2,可通过压力改动中间匝T2,然后可缠绕最外匝T3。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中间匝T2的宽度WT2可小于最内匝T1的宽度WT1并且可大于最外匝T3的宽度WT3。当然,中间匝T2不限于一匝,在中间匝T2包括两匝或更多匝的情况下,中间匝T2中的每者的宽度可小于最内匝T1的宽度WT1并且可大于最外匝T3的宽度WT3
模制部100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之间的距离(例如,支撑部110的厚度dm)可比覆盖部200的所述一个区域的厚度dc1厚。支撑部110的厚度dm可形成为比覆盖部200的厚度厚,以在制造工艺期间支撑缠绕线圈300。另外,由于支撑部110的厚度dm比覆盖部200的厚度相对厚,因此,可不在芯120的下部侧上发生颈缩现象。
缠绕线圈300的两个端部可从支撑部110的另一表面(例如,主体B的第六表面106)暴露。缠绕线圈300的暴露在支撑部110的另一表面上的端部中的每个可分别连接到在支撑部110的另一表面上布置为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外电极400和第二外电极500。
缠绕线圈300的两个端部可从支撑部110的另一表面暴露。例如,如图2中所示,支撑部110可形成有具有贯穿支撑部110的一对通孔形状的容纳部111,并且缠绕线圈300的端部中的每个可布置在容纳部111的相应的通孔中。具有通孔形状的容纳部111的形状和形成位置可任意改变。作为非限制性的示例,容纳部111的通孔可按照与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的方式不同的方式而形成为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截面形状。
作为另一示例,如图3中所示,缠绕线圈300的端部可沿着支撑部110的相应的侧表面设置,并且可从支撑部110的另一表面暴露。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容纳缠绕线圈300的两个端部的具有槽形状的容纳部111可形成在支撑部110的相应的侧表面上,但不限于此。
第一外电极400和第二外电极500可在主体B的第六表面106上彼此间隔开(例如,暴露于支撑部110的另一表面上),并且可分别连接到缠绕线圈300的相应的端部。
第一外电极400和第二外电极500可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例如,第一外电极400可包括:第一层,包含铜(Cu);第二层,设置在第一层上并且包含镍(Ni);以及第三层,设置在第二层上并且包含锡(Sn)。第一外电极400和第二外电极500可通过电镀工艺形成,但形成工艺不限于此。
第一外电极400和第二外电极500可利用诸如铜(Cu)、铝(Al)、银(Ag)、锡(Sn)、金(Au)、镍(Ni)、铅(Pb)、铬(Cr)、钛(Ti)或它们的合金的导电材料形成,但其成分不限于此。
虽然未在附图中示出,但根据该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还可包括设置在主体B的第六表面106中的除了设置有外电极400和500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中的绝缘层。绝缘层可用作在通过电镀工艺形成外电极400和500时的阻镀剂,但不限于此。绝缘层还可设置在主体B的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102、第三表面103、第四表面104和第五表面105中的至少一部分上。
(第二实施例)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对应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5,根据该实施例的线圈组件2000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的不同之处可在于模制部100。因此,在描述该实施例时,将仅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模制部100不同的模制部100。该实施例的其余构造可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其余构造基本上类似。
在第二实施例中,槽部R可形成在模制部100的另一表面上,例如,形成在支撑部110的另一表面上的位于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之间的区域上。
槽部R可防止对用于形成第一外电极400和第二外电极500的阻镀剂的不必要地去除。例如,为了形成外电极400和500,阻镀剂可形成在主体B的第六表面106上以及与用于形成外电极的区域对应的开口中。当开口通过抛光等形成时,可去除除了用于形成外电极的区域之外的区域上的阻镀剂,并且槽部R可用于防止阻镀剂的去除。由于上述原因,诸如阻镀剂等的绝缘层可设置在槽部R中。
从支撑部110的一个表面到另一表面的距离的最小值(例如,支撑部110的厚度dm的最小值)可形成为比覆盖部200的所述一个区域的厚度dc1厚,以防止在缠绕线圈300的下部侧上发生磁通量的颈缩现象。
在该构造中,当外电极400和500通过电镀工艺形成时,根据该实施例的线圈组件2000可防止镀覆污迹等。
(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对应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对应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图6和图7,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线圈组件3000和第四实施例的线圈组件4000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的不同之处可在于模制部100和缠绕线圈300。因此,在描述这些实施例时,将仅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模制部100和缠绕线圈300不同的模制部100和缠绕线圈300。这些实施例的其余构造可基本上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其余构造类似。
缠绕线圈300可形成为使得每匝T1、T2和T3的宽度WT1、WT2和WT3彼此相等以及每匝T1、T2和T3的厚度彼此相等。例如,最内匝T1、中间匝T2和最外匝T3的宽度WT1、WT2和WT3可彼此相等,最内匝T1、中间匝T2和最外匝T3的厚度可彼此相等。例如,应用于该实施例的缠绕线圈300可按照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方式不同的方式不对每匝进行单独的变形工艺。因此,可减少工艺的总数。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缠绕线圈300的匝T1、T2和T3的厚度彼此相等,因此,对于覆盖部200的在每匝T1、T2和T3上的厚度差,模制部100的形状可能变形。具体地,模制部100的支撑部110的一个表面可形成为朝向芯120倾斜的倾斜表面。因此,支撑部110的一个表面与另一表面之间的距离(例如,支撑部110的厚度)可沿着从支撑部110的中央部分向外朝向支撑部110的所述一个表面的外围的方向逐渐增大。
支撑部110的所述一个表面可相对于另一表面倾斜且不平行,因此,基于厚度方向T上的截面,支撑部110的所述一个表面可相对于另一表面形成预定非零角度θ。预定角度可大于3°且小于30°。当预定角度小于或等于3°时,在覆盖部200的一个区域(例如,最内匝T1上方)与覆盖部200的另一区域(例如,最外匝T3上方)之间的磁通量密度的差可能相对小,因此在改善组件的特性方面可能难以期望大的效果。当预定角度超过30°时,在最内匝T1与最外匝T3之间的高度差可能过大并且整个组件的厚度可能增大,从而不利于纤薄化。
从支撑部110的一个表面到另一表面的距离的最小值(例如,支撑部110的厚度dm的最小值)可形成为比覆盖部200的一个区域的厚度dc1厚,以防止在缠绕线圈300的下部侧上发生磁通量的颈缩现象。
在该构造中,根据该实施例的线圈组件3000可相对容易地防止磁通量的颈缩现象。例如,在不改变缠绕线圈300的形状的情况下,可通过使用修改的模具而相对容易地改变模制部100的形状。
参照图7,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线圈组件3000相比,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线圈组件4000可形成有槽部R。在槽部R的情况下,由于关于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已描述了类似的槽部R,因此将省略详细描述。
由于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的主要特征在于支撑部110的一个表面以与上述实施例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形成为倾斜表面,因此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其中匝T1、T2和T3中的每者的宽度彼此不同和厚度彼此不同的缠绕线圈300可应用于这些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对应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图。图9是示意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模制部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六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对应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截面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8至图10,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线圈组件5000和第六实施例的线圈组件6000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1000的不同之处可在于模制部100和缠绕线圈300。因此,在描述这些实施例时,将仅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模制部100和缠绕线圈300不同的模制部100和缠绕线圈300。这些实施例的其余构造可基本上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其余构造类似。
缠绕线圈300可形成为使得每匝T1、T2和T3的宽度WT1、WT2和WT3彼此相等以及每匝T1、T2和T3的厚度彼此相等。例如,最内匝T1、中间匝T2和最外匝T3的宽度WT1、WT2和WT3可彼此相等,最内匝T1、中间匝T2和最外匝T3的厚度可彼此相等。例如,应用于该实施例的缠绕线圈300可按照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方式不同的方式不对每匝进行单独的变形工艺。因此,可减少工艺的总数。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缠绕线圈300的匝T1、T2和T3的厚度彼此相等,因此,对于覆盖部200的在每匝T1、T2和T3上的厚度差,模制部100的形状可能变形。具体地,分别容纳最内匝T1和中间匝T2的容纳槽R1和R2可形成在模制部100的支撑部110的一个表面上。容纳中间匝T2的容纳槽R2可按照距离支撑部110的所述一个表面预定深度形成,并且容纳最内匝T1的容纳槽R1可形成为比容纳槽R2深。容纳槽R1和R2可形成为与最内匝T1和中间匝T2的形状对应的环形状。
由于容纳槽R1和R2,基于图8的方向,可在最内匝T1的上表面、中间匝T2的上表面和最外匝T3的上表面之间产生高度差,并且覆盖部200的设置在最内匝T1上的一个区域的厚度dc1可形成为比覆盖部200的设置在最外匝T3上的另一区域的厚度dc3厚。
从支撑部110的一个表面到另一表面的距离的最小值(例如,支撑部110的厚度dm的最小值)可形成为比覆盖部200的所述一个区域的厚度dc1厚,以防止在缠绕线圈300的下部侧处发生磁通量的颈缩现象。
在该构造中,根据该实施例的线圈组件5000可相对容易地防止磁通量的颈缩现象。例如,在不改变缠绕线圈300的形状的情况下,可通过使用修改的模具而相对容易地改变模制部100的形状。
参照图10,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线圈组件5000相比,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线圈组件6000具有槽部R。由于已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描述了槽部R,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由于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的主要特征在于按照与上述实施例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在支撑部110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容纳槽Rl和R2,因此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其中匝T1、T2和T3中的每者的宽度彼此不同以及匝T1、T2和T3中的每者的厚度彼此不同的缠绕线圈300可应用于这些实施例。在这种情况下,容纳槽R1和R2的宽度可彼此不同。例如,由于最内匝T1的宽度WT1可比中间匝T2的宽度宽,因此容纳最内匝T1的容纳槽R1的宽度可比容纳中间匝T2的容纳槽R2的宽度宽。
根据本公开,能够在减小线圈组件的厚度的同时保持组件特性。
虽然上面已经示出并描述了示例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修改和变形。

Claims (19)

1.一种线圈组件,包括:
缠绕线圈,具有多个线圈匝,所述多个线圈匝包括最内匝、围绕所述最内匝延伸的至少一个中间匝以及围绕所述最内匝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延伸的最外匝,
其中,所述最内匝、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和所述最外匝各自具有彼此相等的截面面积和彼此不同的宽度,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设置在所述最内匝的径向的外部,并且所述最外匝设置在所述最内匝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的径向的外部,并且
所述最内匝的在径向方向上测量的宽度比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中的每个的宽度和所述最外匝的宽度大,并且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中的每个的宽度比所述最外匝的宽度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
模制部,具有彼此背对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所述缠绕线圈设置在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上,所述最内匝、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和所述最外匝从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的中央部分向外依次设置;以及
覆盖部,设置为面对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并且覆盖所述缠绕线圈,
其中,所述覆盖部的设置在所述最内匝上的一个区域的厚度比所述覆盖部的设置在所述最外匝上的另一区域的厚度厚,并且
其中,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与所述模制部的所述另一表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覆盖部的所述一个区域的厚度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与所述另一表面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设置为大于所述覆盖部的所述一个区域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连接到所述缠绕线圈并且在所述模制部的所述另一表面上彼此间隔开地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槽部在所述模制部的所述另一表面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电极与所述第二外电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缠绕线圈的相对的端部通过所述模制部延伸到所述模制部的所述另一表面,以各自连接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中的相应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缠绕线圈的相对的端部沿着所述模制部的侧表面延伸到所述模制部的所述另一表面,以各自连接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中的相应一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贯穿所述缠绕线圈的芯设置在所述模制部的所述一个表面上的所述中央部分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模制部和所述覆盖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绝缘树脂和分散在所述绝缘树脂中的磁性粉末颗粒。
10.一种线圈组件,包括:
缠绕线圈,具有多个线圈匝,所述多个线圈匝包括最内匝、围绕所述最内匝延伸的至少一个中间匝以及围绕所述最内匝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延伸的最外匝;以及
主体,使得所述缠绕线圈嵌在所述主体中并且包括支撑部和覆盖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覆盖部设置在所述缠绕线圈的背对侧上并且各自具有彼此面对且面对所述缠绕线圈的内表面以及与所述内表面背对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设置在所述最内匝的径向的外部,并且所述最外匝设置在所述最内匝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的径向的外部,
其中,所述最内匝、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和所述最外匝相对于彼此偏移,使得所述最外匝的仅一部分在径向方向上与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重叠,并且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的仅一部分在所述径向方向上与所述最内匝重叠,并且
所述支撑部的内表面包括分别容纳所述缠绕线圈的所述最内匝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的容纳槽,并且所述最内匝的宽度和厚度各自等于所述最外匝的宽度和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覆盖部的位于所述覆盖部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的厚度从设置在所述最内匝上的一个区域到设置在所述最外匝上的另一区域逐步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支撑部的在所述支撑部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测量的最小厚度比所述覆盖部的设置在所述最内匝上的所述一个区域的厚度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从容纳所述最内匝的容纳槽的下表面到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外表面的距离比从容纳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匝的容纳槽的下表面到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外表面的距离短。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连接到所述缠绕线圈并且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外表面上彼此间隔开地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槽部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外表面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电极与所述第二外电极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缠绕线圈的相对的端部通过所述支撑部延伸到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外表面,以各自连接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中的相应一者。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缠绕线圈的相对的端部沿着所述支撑部的侧表面延伸到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外表面,以各自连接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中的相应一者。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贯穿所述缠绕线圈的芯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内表面上的中央部分处。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支撑部和所述覆盖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绝缘树脂和分散在所述绝缘树脂中的磁性粉末颗粒。
CN202310483881.6A 2019-01-09 2019-12-10 线圈组件 Pending CN1163134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02630 2019-01-09
KR1020190002630A KR102130677B1 (ko) 2019-01-09 2019-01-09 코일 부품
CN201911256273.1A CN111430126B (zh) 2019-01-09 2019-12-10 线圈组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56273.1A Division CN111430126B (zh) 2019-01-09 2019-12-10 线圈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13431A true CN116313431A (zh) 2023-06-23

Family

ID=7140528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83881.6A Pending CN116313431A (zh) 2019-01-09 2019-12-10 线圈组件
CN201911256273.1A Active CN111430126B (zh) 2019-01-09 2019-12-10 线圈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56273.1A Active CN111430126B (zh) 2019-01-09 2019-12-10 线圈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600437B2 (zh)
JP (2) JP6888762B2 (zh)
KR (1) KR102130677B1 (zh)
CN (2) CN11631343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0540A (zh) * 2021-06-07 2021-09-10 无锡蓝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器件的电极制备方法
CN114388246A (zh) * 2022-01-05 2022-04-22 厦门攸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动元件导电电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62222B (en) * 1995-11-27 1999-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Coiled component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JPH1140438A (ja) * 1997-07-15 1999-02-12 Fuji Electric Co Ltd 平面型磁気素子
JP3381573B2 (ja) 1997-09-25 2003-03-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薄形コイル部品
JP3488869B2 (ja) 2001-03-16 2004-01-19 Tdk株式会社 平面コイルおよび平面トランス
JP2005072049A (ja) * 2003-08-27 2005-03-17 Fuji Heavy Ind Ltd 電気機器用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機器用コイル
KR100662894B1 (ko) * 2005-05-04 2007-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코일 레이어를 갖는 인덕터
CN100407344C (zh) 2005-12-30 2008-07-30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电力变压器箔式线圈及其制作方法
JP4802807B2 (ja) 2006-03-28 2011-10-2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部品および電源装置
JP4910914B2 (ja) 2007-06-27 2012-04-0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巻線及び磁気部品
TW201001457A (en) * 2008-06-30 2010-01-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Magnetic component
KR200459479Y1 (ko) * 2009-10-09 2012-03-27 한상준 인덕터 및 이를 갖는 피시비 어셈블리
WO2012053439A1 (ja) * 2010-10-21 2012-04-2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26760A (ja) * 2013-07-29 2015-02-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イル
KR102004791B1 (ko) * 2014-05-21 2019-07-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실장기판
JP2018182209A (ja) * 2017-04-19 2018-11-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2018182205A (ja) 2017-04-19 2018-11-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2018182206A (ja) * 2017-04-19 2018-11-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6848734B2 (ja) * 2017-07-10 2021-03-2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3213692U (ja) 2017-09-14 2017-11-2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及び電気・電子機器
JP6784275B2 (ja) * 2018-04-03 2020-11-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87129A1 (en) 2023-06-15
JP2021100143A (ja) 2021-07-01
JP7222010B2 (ja) 2023-02-14
CN111430126A (zh) 2020-07-17
CN111430126B (zh) 2023-07-21
US11600437B2 (en) 2023-03-07
JP6888762B2 (ja) 2021-06-16
US12020860B2 (en) 2024-06-25
US20200219651A1 (en) 2020-07-09
KR102130677B1 (ko) 2020-07-06
JP2020113742A (ja) 2020-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187129A1 (en) Coil Component
KR102279305B1 (ko) 코일 부품
US20230162908A1 (en) Coil component
US20220367103A1 (en) Coil component
KR102204003B1 (ko) 코일 부품
KR102429686B1 (ko) 코일 부품
US11887770B2 (en) Coil component
KR102472930B1 (ko) 코일 부품
KR102345108B1 (ko) 코일 부품
CN113096941B (zh) 线圈组件
KR102523279B1 (ko) 코일 부품
KR102473403B1 (ko) 코일 부품
CN111710506B (zh) 线圈组件
US11562849B2 (en) Inductor
US20230054091A1 (en) Coil component
US20230170132A1 (en) Coil component
US20230170134A1 (en) Coil component
KR20220052727A (ko) 코일 부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