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8221A - 车辆用支承构造体以及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支承构造体以及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8221A
CN116018221A CN202180054489.9A CN202180054489A CN116018221A CN 116018221 A CN116018221 A CN 116018221A CN 202180054489 A CN202180054489 A CN 202180054489A CN 116018221 A CN116018221 A CN 116018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ss
vehicle
support structure
main body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44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丸山泰宏
寺田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018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82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1/00Casting non-ferrous metals or metallic compounds so far as their metallurgical properties are of importance for the casting procedure; Selection of compositions therefor
    • B22D21/02Casting exceedingly oxidisable non-ferrous metals, e.g. in inert atmosphere
    • B22D21/04Casting aluminium or magnes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9/00Moulds or cores; Moulding processes
    • B22C9/02Sand moulds or like moulds for shaped cas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9/00Moulds or cores; Moulding processes
    • B22C9/08Features with respect to supply of molten metal, e.g. ingates, circular gates, skim gates
    • B22C9/082Sprues, pouring cu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17/00Pressure die casting or injection die casting, i.e. casting in which the metal is forced into a mould under high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5/00Special cas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product
    • B22D25/02Special cas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product by its peculiarity of shape; of works of a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铝合金的铸造品中能够使刚性提高且进一步实现轻量化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作为解决方案,车辆用支承构造体(1)具备将车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的主体部(2)和从主体部(2)延设形成的车辆用部件安装部(3),车辆用部件安装部(3)具有在所述车轴的方向上观察时为三角配置的第一凸起部(4)、第二凸起部(5)和第三凸起部(6),将第一凸起部(4)与第三凸起部(6)连结的第一连结部(7)以及将第二凸起部(5)与第三凸起部(6)连结的第二连结部(8),其中,车辆用支承构造体(1)是铝或铝合金的铸造品,第一连结部(7)和第二连结部(8)分别以使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变薄的方式逐渐倾斜地形成,在第三凸起部(6)中的与主体部处于相反侧的侧部存在浇口痕迹(9)。

Description

车辆用支承构造体以及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车辆侧安装而对车身进行悬架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以及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将螺栓穿过分别在臂安装部上的两个部位的凸起部形成的螺纹孔来将对纵臂进行安装固定的构造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42821号公报)。并且,提出了取决于车辆而将纵臂安装固定在三个部位的凸起部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428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对于车辆用支承构造体,正在研究为了实现轻量化而利用铝或铝合金来铸造。但是,将纵臂等车辆用部件安装固定在三个部位的凸起部的构造存在将各凸起部利用笔直形状的连结部连结时会产生孔洞这一问题。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铝或铝合金来铸造而能够使刚性提高且进一步实现轻量化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提及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通过以下公开的解决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具备将车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延设形成的车辆用部件安装部,所述车辆用部件安装部具有在所述车轴的方向上观察时为三角配置的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将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以及将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支承构造体是铝或铝合金的铸造品,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分别以使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变薄的方式逐渐倾斜地形成,在所述第三凸起部中的与主体部处于相反侧的侧部存在浇口痕迹。
根据该结构,由于从第三凸起部中的与主体部处于相反侧的侧部浇注,使连结部的中间部最薄,因而能够防止孔洞的产生而使刚性提高且进一步实现轻量化。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分别以在相对于向各所述凸起部安装的车辆用部件所输入的负荷为最大的载荷输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变薄的方式逐渐倾斜地形成。根据该结构,由于以在相对于车辆用部件的载荷输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变薄的方式形成连结部,实现轻量化且使载荷输入方向的连结部厚,因而能够使刚性提高。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各自的相对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H形。根据该结构,由于使相对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H形,因而能够进一步使刚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中,所述车辆用支承构造体具备将车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延设形成的车辆用部件安装部,所述车辆用部件安装部具有在所述车轴的方向上观察时为三角配置的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将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以及将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其特征在于,向具有使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分别以使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变薄的方式逐渐倾斜地形成的型腔和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中的与主体部处于相反侧的侧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的浇口的成型模具,在使所述主体部处于水平状态而所述浇口处于侧方位置时开始浇注铝或铝合金的熔液,之后,一边使所述成型模具倾斜以使得所述浇口处于上方位置一边完成浇注而进行铸造。
根据该方案,由于以使连结部的中间部最薄的方式设置型腔,使主体部处于水平状态而从在第三凸起部中的与主体部处于相反侧的侧部配置的浇口开始浇注,之后,一边以使该浇口处于上方位置的方式使成型模具倾斜一边完成浇注而进行铸造,因而成为能够防止孔洞的产生的合理的铸造,能够保持所需的刚性并实现轻量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公开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能够防止孔洞的产生,能够利用铝或铝合金的铸造品来使刚性提高并进一步谋求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例子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中对纵臂进行安装固定的例子的概略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制造方法进行铸造时的浇注开始状态的例子的概略图,图5B是表示图5A之后的浇注完成状态的例子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1的例子的概略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用于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所有附图中,对具有同一功能的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存在省略重复说明的情况。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1作为一个例子是对车辆的两端进行支承的转向节。车辆用支承构造体1具备将车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的主体部2和从主体部2延设形成的车辆用部件安装部3。车辆用部件安装部3具有在所述车轴的方向上观察时为三角配置的第一凸起部4、第二凸起部5和第三凸起部6,将第一凸起部4与第三凸起部6连结的第一连结部7以及将第二凸起部5与第三凸起部6连结的第二连结部8,利用铝或铝合金铸造,在第三凸起部6中的与主体部处于相反侧的侧部存在浇口痕迹9。
在主体部2的中央部形成有供车轴插通的轴孔2a,在轴孔2a的周围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轴毂安装用贯通孔2b。在图1的例子中,形成有四个贯通孔2b。并且,在图1中的主体部2的下侧形成有下臂连结部11,在主体部2的上侧形成有上臂连结部12,在主体部2的斜上侧形成有卡钳连结部13。并且,在主体部2的形成有卡钳连结部13的一侧的相反侧延设形成有车辆用部件安装部3。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如图2所示,车辆用部件安装部3中的第一连结部7和第二连结部8分别以使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变薄的方式逐渐倾斜地形成。并且,如图3所示,第二连结部8以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变薄的方式逐渐倾斜地形成,对于第一连结部7来说也是同样的。在图3的例子中,第二连结部8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H形,对于第一连结部7来说也是同样的。
图4是表示在图1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1对纵臂14进行安装固定的例子的概略立体图。图4中的上下方向的箭头和前后方向的箭头表示将车辆用支承构造体1安装于车辆时的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纵臂14通过螺钉、螺栓等固定构件15而被安装固定在三个部位的凸起部。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以在相对于纵臂14的载荷输入方向F垂直的方向上变薄的方式形成第一连结部7和第二连结部8,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使载荷输入方向F的连结部厚,因而能够使刚性提高。而且,由于第一连结部7和第二连结部8各自的相对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H形,因而能够进一步使刚性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载荷输入方向F由从车辆中的前方去往后方的箭头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对于具有使第一连结部7和第二连结部8分别以使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变薄的方式逐渐倾斜地形成的型腔和在与第三凸起部6中的与主体部处于相反侧的侧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的浇口的成型模具,如图5A所示,设置成使主体部处于水平状态,在浇口处于侧方位置的状态下开始浇注铝或铝合金的熔融金属液,之后,如图5B所示,设置成使主体部处于垂直状态,一边使该成型模具倾斜以使得浇口处于上方位置一边完成浇注从而进行铸造。该实施例是重力铸造。根据该方案,由于使主体部处于水平状态而从在第三凸起部中的与主体部处于相反侧的侧部配置的浇口开始浇注,之后,一边使成型模具倾斜以使得浇口处于上方位置一边完成浇注从进行铸造,从而成为熔融金属液遍及型腔而能够防止孔洞的产生的合理的铸造,能够保持所需的刚性并进一步实现轻量化。需要说明的是,浇口不限于一处,存在在多处设置浇口的情况。另外,不限定于上述重力铸造,能够应用已知的铸造技术。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支承构造体,具备将车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延设形成的车辆用部件安装部,所述车辆用部件安装部具有在所述车轴的方向上观察时为三角配置的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将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以及将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支承构造体是铝或铝合金的铸造品,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分别以使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变薄的方式逐渐倾斜地形成,在所述第三凸起部中的与主体部处于相反侧的侧部存在浇口痕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分别以在相对于向各所述凸起部安装的车辆用部件的载荷输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变薄的方式逐渐倾斜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支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各自的相对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H形。
4.一种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制造方法,所述车辆用支承构造体具备将车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延设形成的车辆用部件安装部,所述车辆用部件安装部具有在所述车轴的方向上观察时为三角配置的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将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以及将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其特征在于,
向具有使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分别以使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变薄的方式逐渐倾斜地形成的型腔和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中的与主体部处于相反侧的侧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的浇口的成型模具,在使所述主体部处于水平状态而所述浇口处于侧方位置时开始浇注铝或铝合金的熔液,之后,一边使所述成型模具倾斜以使得所述浇口处于上方位置一边完成浇注而进行铸造。
CN202180054489.9A 2020-09-10 2021-06-01 车辆用支承构造体以及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60182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2279 2020-09-10
JP2020152279 2020-09-10
PCT/JP2021/020769 WO2022054353A1 (ja) 2020-09-10 2021-06-01 車両用支持構造体および車両用支持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8221A true CN116018221A (zh) 2023-04-25

Family

ID=80631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4489.9A Pending CN116018221A (zh) 2020-09-10 2021-06-01 车辆用支承构造体以及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054353A1 (zh)
CN (1) CN116018221A (zh)
WO (1) WO202205435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8547A (ja) * 1993-11-30 1995-06-13 Honda Motor Co Ltd 鋳型回動式重力鋳造法
WO2015017856A1 (en) * 2013-08-02 2015-02-05 Shiloh Industries, Inc. Lightweight steering knuckl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340632B2 (ja) * 2016-06-06 2018-06-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ナック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自動車用ナックル
EP3409401A1 (de) * 2017-06-01 2018-12-05 Georg Fischer Automotive (Kunshan) Co Ltd Schwenklager mit dämpferklemm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54353A1 (ja) 2022-03-17
US20230226602A1 (en) 2023-07-20
JPWO2022054353A1 (zh) 2022-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08681B2 (en) Sub-frame for vehicle
US11021187B2 (en) Steering knuckl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6979023B2 (en) Die cast sub-frame
JP401551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CN116018221A (zh) 车辆用支承构造体以及车辆用支承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CN107278194B (zh) 轮架
JPH11222152A (ja) 自動車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の製造方法
JP6944484B2 (ja) 車両用支持構造体および車両用支持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US12005492B2 (en) Vehicle support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ehicle support structure
JPS616084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3523782B2 (ja)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4786787B2 (ja) ダイカスト製サブフレーム
JPH02283577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214215925U (zh) 一种低压铸造铝合金后副车架
JP4780145B2 (ja) 鋳造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の製造方法
JP2005014737A (ja) 鋳造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構造及び鋳造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の製造方法
JP2005504684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の分離装置
JP2023143087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及び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製造方法
JP4068849B2 (ja) オフセット部を有する自動車用サスペンション部品
JP4206840B2 (ja) 鋳造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構造
JP2000103359A (ja) 自動車用クロスメンバ
JP3224121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ステアリングヘッド部材
JP2005118807A (ja) 軽金属を使った構造部材の製造方法
JPH011679A (ja) 自動2輪車用リヤスイングア−ム
JP2566718Y2 (ja) 内燃機関用クランクシャフト素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