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89376A - 装置及板 - Google Patents

装置及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89376A
CN115989376A CN202180052983.1A CN202180052983A CN115989376A CN 115989376 A CN115989376 A CN 115989376A CN 202180052983 A CN202180052983 A CN 202180052983A CN 115989376 A CN115989376 A CN 115989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il passage
heat exchanger
passage
lubricating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29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柿实亮
池田智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989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93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1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covers or lids for gearbo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12Cooling or heating; Control of temperature
    • F16H57/0415Air cooling or ventilation; Heat exchangers; Thermal insulations
    • F16H57/0417Heat exchangers adapted or integrated in the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 F16H57/0435Pressure control for supplying lubricant; Circuits or valve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3Grease lubrication; Drop-feed lubrication
    • F16H57/0465Drop-feed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7Friction gearings
    • F16H57/0489Friction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e.g. belt CV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12Cooling or heating; Control of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装置整体的冷却效率(热交换效率)的提高和抑制润滑油向热交换器下游的润滑油路的供给量这两者。装置具备:热交换器;动力传递机构;润滑油路,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向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引导润滑油;排放油路,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排放润滑油。

Description

装置及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置及板。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油压回路的装置(带式无级变速器),该油压回路将从油泵供给的油经由调节阀及油路向冷却器供给,并将由冷却器冷却后的油向各润滑部供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2496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装置中,在为了实现装置整体的冷却效率(热交换效率)的提高而增加向冷却器供给的油的情况下,有可能向润滑部过剩地供给油,润滑部的动作阻力会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装置整体的冷却效率(热交换效率)的提高和抑制润滑油向热交换器下游的润滑油路的供给量这两者。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装置,其具备:热交换器;动力传递机构;润滑油路,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向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引导润滑油;排放油路,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排放润滑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板,具备:润滑油路,其与热交换器的下游连接;排放油路,其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连接。
在这些方式中,通过在热交换器的下游具有排放油路,能够将从热交换器流动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从排放油路排出。由此,即使为了提高装置整体的冷却效率(热交换效率)而增加向热交换器供给的油,也能够抑制润滑油向润滑油路的供给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装置的车辆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装置的润滑系统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装置的一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IV-IV截面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V-V截面的罩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具备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装置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以下,称为“CVT”)1的车辆100进行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CVT1的车辆100的概略结构图。如图1所示,车辆100具备发动机5、对发动机5的旋转进行变速并向驱动轮20传递的CVT1、设置在发动机5与CVT1之间的液力变矩器6。另外,液力变矩器6具有锁止离合器6c。
CVT1是具备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的自动变速器,作为扭矩传递部件的初级带轮2及次级带轮3以两者的V型槽对齐排列的方式配设,在这些带轮2、3的V型槽上架设有V型带4。与初级带轮2同轴地配置发动机5,在发动机5与初级带轮2之间,从发动机5侧起依次设有液力变矩器6、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以双小齿轮行星齿轮组7a为主要构成要素,其太阳轮经由液力变矩器6与发动机5结合,行星齿轮架与初级带轮2结合。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还具备将双小齿轮行星齿轮组7a的太阳轮及行星齿轮架间直接连结的前进离合器7b及固定齿圈的后退制动器7c。而且,在前进离合器7b联接时,从发动机5经由液力变矩器6的输入旋转直接向初级带轮2传递,在后退制动器7c联接时,从发动机5经由液力变矩器6的输入旋转反转,向初级带轮2传递。
初级带轮2的旋转经由V型带4传递至次级带轮3,次级带轮3的旋转经由输出轴8、齿轮组9及差动齿轮装置10传递至驱动轮20。
为了在上述的动力传递中能够变更初级带轮2及次级带轮3之间的变速比,将形成初级带轮2及次级带轮3的V型槽的圆锥板中的一方设为固定圆锥板2a、3a,将另一方的圆锥板2b、3b设为能够向轴线方向位移的可动圆锥板。
这些可动圆锥板2b、3b通过向初级带轮室2c及次级带轮室3c供给以管路压为初始压而制作出的初级带轮压Pp及次级带轮压Ps而向固定圆锥板2a、3a施力,由此使V型带4与圆锥板摩擦卡合而进行初级带轮2及次级带轮3之间的动力传递。
在变速时,通过与目标变速比对应地产生的初级带轮压Pp及次级带轮压Ps之间的差压,使两带轮2、3的V型槽的宽度变化,使V型带4相对于带轮2、3的卷绕圆弧直径连续地变化,由此实现目标变速比。
控制阀单元11响应来自变速器控制器(省略图示)的信号进行控制,基于从机械油泵12及电动油泵13供给的油压,调节初级带轮压Pp及次级带轮压Ps、选择前进行驶模式时联接的前进离合器7b及选择后退行驶模式时联接的后退制动器7c的联接油压。
另外,控制阀单元11调整向上述各部分的油压,并且经由热交换器14向带轮2、3、V型带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等动力传递机构供给作为润滑油的油。
图2是用于说明CVT1的润滑系统的图,表示从控制阀单元11向热交换器14供给的油的流动。
向热交换器14供给的油是在对控制阀单元11内的初级带轮压Pp等初始压进行调压的调节阀(未图示)调压时排放的油、或者从液力变矩器6排出的油经由切换阀(未图示)的油,被热交换器14冷却的油流入位于热交换器14下游的润滑油路15或排放油路16。
润滑油路15是将油向带轮2、3、V型带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的旋转要素等动力传递机构的构成要素引导的油路。流入润滑油路15的油向动力传递机构的构成要素被引导,对动力传递机构的各构成要素进行冷却及润滑。
排放油路16是将油向电动油泵收纳室35(参照图3、4)引导的油路。流入排放油路16的油向电动油泵收纳室35排放。
以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根据从润滑油路15向动力传递机构供给的油的量,该油有可能成为动作阻力而妨碍动力传递机构的驱动,会导致车辆100的燃料消耗率降低。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抑制向润滑油路15的油的供给量为目的,如上所述,将用于排出油的排放油路16设置在热交换器14的下游。
参照图3至图5,对润滑油路15及排放油路16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CVT1的一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IV-IV截面的示意图。另外,在图3、4中,对于与说明无关的部分省略了一部分记载。图5是图3的V-V截面中的作为CVT1所具有的板的罩31的示意图。
首先,在说明润滑油路15及排放油路16的结构之前,对形成润滑油路15及排放油路16的部位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CVT1具备划分出多个收纳室的壳体30。在壳体30的各收纳室收纳上述CVT1的构成要素。如图3所示,在壳体30固定有热交换器14。热交换器14的流出口14a与形成在壳体30内的流路14b连接。
如图4所示,壳体30具有罩31、第一部件32和第二部件33,第一部件32具有壁32c,壁32c具有第一面32a和作为第一面32a的背面的第二面32b。另外,在图3中省略记载了第二部件33。在动力传递机构收纳室34中收纳动力传递机构中的带轮2、3、V型带4(省略图示)。即,可以说动力传递机构设置在第一面32a侧。
如图3所示,在电动油泵收纳室35中收纳有电动油泵13。电动油泵收纳室35与由油盘形成的油积存部(省略图示)相连。如图4所示,第二部件33作为封闭电动油泵收纳室35的开口部的盖而设置。
如图3及图5所示,在罩31上形成有油流入口31b。如图5所示,油流入口31b的一端在罩31的表面31a上开口。如图3所示,油流入口31b与流路14b连接。由此,从热交换器14流出的油经由流路14b及油流入口31b流入罩31内。
如图3所示,润滑油路15形成在罩31的内部,一端与油流入口31b连接。润滑油路15的直径x1及长度y1以将油向动力传递机构适当引导的方式适当设定。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油路15的另一端与第一引导油路15a和第二引导油路15b连接,该第一引导油路15a用于向收纳在动力传递机构收纳室34中的带轮2、3、V型带4引导油,该第二引导油路15b用于向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引导油。
如图3所示,排放油路16形成在罩31的内部,其一端与油流入口31b连接,其另一端向电动油泵收纳室35侧的方向延伸。即,可以说润滑油路15及排放油路16是从油流入口31b分支的构造。
如图3至图5所示,排放油路16具有主部16a和直径x3小于主部16a的直径x2的节流部16b。
如图3及图4所示,主部16a笔直地延伸到罩31中划分电动油泵收纳室35的部分(罩31中与电动油泵收纳室35相对的部分)。
如图4及图5所示,节流部16b的一端16c在罩31的表面31a开口,另一端与主部16a连接。换言之,节流部16b的一端16c(即排放油路16)与电动油泵收纳室35连接。
节流部16b的直径x3、长度y3以小于主部16a的直径x2且小于主部16a的长度y2的方式,在适当抑制向润滑油路15的油的供给量的程度的范围内适当设定。换言之,排放油路16排出的油量可通过节流部16b的设定来调整。
如图5所示,通过从罩31的外周面31c用钻头切削后,用密封部件40封闭外周面31c的开口部而形成主部16a。节流部16b通过用钻头从罩31的表面31a向主部16a切削而形成。即,主部16a和节流部16b可以仅通过切削罩31两次来形成,并且可以容易地加工形成罩31。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如果主部16a和节流部16b正交,则在形成节流部16b时利用钻头相对于表面31a垂直地进行切削,因此对罩31的加工形成变得容易。主部16a和节流部16b交叉即可,也可以不正交。
润滑油路15与上述的主部16a同样,通过钻头切削而形成在罩31内。
如上所述,润滑油路15和排放油路16形成在单一部件的罩31。即,与将润滑油路15及排放油路16分别形成在CVT1的不同部件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制造工序变得容易。
接着,参照图3至图5说明CVT1具备润滑油路15及排放油路16所产生的作用效果。
首先,从控制阀单元11向热交换器14流入并被冷却的油如图3所示从流出口14a流出,经由流路14b从油流入口31b流入罩31内。
如图3所示,在罩31内,润滑油路15和排放油路16从油流入口31b分支而设置。因此,从热交换器14流入罩31内的油流入润滑油路15或排放油路16。
流入润滑油路15的油通过润滑油路15向动力传递机构被引导。具体而言,油经由润滑油路15及第一引导油路15a被引导至收纳于动力传递机构收纳室34的带轮2、3及V型带4。或者,经由润滑油路15及第二引导油路15b向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的旋转要素(双小齿轮行星齿轮组7a、前进离合器7b、后退制动器7c)引导。油与动力传递机构的构成要素接触,一边冷却一边润滑该动力传递机构的构成要素。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排放油路16来抑制油向润滑油路15的供给量。即,即使由于运转状态或油温而从控制阀单元11向热交换器14供给的油增加,也能够通过设置排放油路16来抑制向动力传递机构供给的油的供给量,因此,能够降低因油接触而在动力传递机构中产生的动作阻力。与动力传递机构接触而润滑的油马上从动力传递机构落下而返回油盘。
流入排放油路16的油经由主部16a及节流部16b从一端16c向电动油泵收纳室35排出。由此,能够抑制油向润滑油路15的供给量。
如上所述,排放油路16的节流部16b的流路面积(直径x3)比主部16a的流路面积小。另外,节流部16b的长度y3比主部16a的长度y2短。因此,与主部16a相比,节流部16b的流路阻力大,油难以通过。即,排放油路16通过节流部16b的设定来决定排放油路16整体的流路阻力。
若排放油路16为流路阻力小的结构,则会过度排出流入罩31内的油。另一方面,若采用流路阻力大的结构,则油难以流入排放油路16,因此无法抑制油向润滑油路15的供给量。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结构中,排放油路16通过利用作为油的导出部分的节流部16b调整流路阻力,从而调整(抑制)排出的油的流量。由此,能够抑制流入罩31内的油从排放油路16过度排出,并且能够抑制油向润滑油路15的供给量。
另外,若节流部16b的长度y3过长,则排放油路16整体的流路阻力变大,油难以流入排放油路16,无法抑制油向润滑油路15的供给量。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节流部16b的长度y3比主部16a的长度y2短,能够抑制排放油路16的流路阻力。由此,能够调整排出的油的流量,抑制向润滑油路15的油的供给量。
另外,通过设为排放油路16具有节流部16b的结构,即,通过使节流部16b的流路面积(直径x3)比润滑油路15的流路面积(直径x1)和主部16a的流路面积(直径x2)小,能够在不设置用于调整油的排出量的新的部件的情况下抑制油的过度排出。
通过节流部16b的油从节流部16b的一端16c向电动油泵收纳室35排出(参照图4)。由于收纳在电动油泵收纳室35中的电动油泵13是旋转要素不露出的结构,因此排出到电动油泵收纳室35中的油不与旋转要素接触而返回油盘。即,排出到电动油泵收纳室35的油不会与旋转要素接触空气含有率不会上升。这样,通过将油从排放油路16排出到旋转要素不露出的电动油泵收纳室35(第二面32b侧),能够防止因与旋转要素的接触而油的空气含有率上升的情况。通过防止油的空气含有率上升,能够抑制基于油的空气含有率上升的油泵12、13的排出量降低和热交换器14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另外,通过将油排出到从排放油路16排出的油与旋转要素不可能接触的场所即电动油泵收纳室35中,能够防止因油与旋转要素接触而产生工作阻力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从油泵12、13经由控制阀单元11向热交换器14供给的油量因运转状态或油温而增加,通过具备排放油路16,也能够抑制向润滑油路15的油的供给量。因此,能够增加向热交换器14供给的油量而提高热交换器14中的油的冷却效率,同时能够抑制向润滑油路15的油的供给量。由此,通过将因冷却效率的提高而进一步冷却的油向动力传递机构供给,能够进一步冷却动力传递机构,能够提高CVT1整体的冷却效率(热交换效率)。即,能够兼顾抑制向润滑油路15的油的供给量和提高CVT1整体的冷却效率(热交换效率)这两者。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CVT1或罩31的结构及作用效果进行总结说明。
(1)CVT1具备:热交换器14、带轮2、3、V型带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双小齿轮行星齿轮组7a、前进离合器7b、后退制动器7c),位于热交换器14的下游并向带轮2、3、V型带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引导润滑油的润滑油路15、位于热交换器14的下游并排放润滑油的排放油路16。
(8)罩31具备连接于热交换器14的下游的润滑油路15和连接于热交换器14的下游的排放油路16。
通过设置排放油路16,能够使从热交换器14流入的油向排放油路16流动,能够抑制油向润滑油路15的供给量。
另外,通过设置排放油路16,能够抑制向带轮2、3、V型带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供给的油的供给量,因此,能够降低由于油接触而在带轮2、3、V型带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7上产生的动作阻力。因此,即使从油泵12、13经由控制阀单元11向热交换器14供给的油量因运转状态或油温而增加,也能够兼顾抑制向润滑油路15的油的供给量和提高CVT1整体的冷却效率(热交换效率)这两者。通过在润滑油路15的中途分支地设置排放油路16,能够容易地形成排放油路。
(2)CVT1具有第一部件32,该第一部件32具有壁32c,该壁32c具有第一面32a和第二面32b,带轮2、3、V型带4设置在作为第一面32a侧的动力传递机构收纳室34,排放油路16向第二面32b侧的电动油泵收纳室35排放油。
通过向第二面32b侧的旋转要素不露出的电动油泵收纳室35排放油,能够防止旋转要素与油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因油与旋转要素接触而产生工作阻力或油的空气含有率上升。另外,通过防止油的空气含有率上升,能够抑制油泵12、13的排出量降低和热交换器14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3)(9)排放油路16具有:主部16a和流路面积比主部16a小的节流部16b。
由此,无需设置用于调整油的排出量的新的部件,就能够抑制油过度排出的情况。
(4)(10)节流部16b的长度y3比主部16a的长度y2短。
由此,通过缩短决定排放油路16的流路阻力的节流部16b,能够抑制排放油路16的流路阻力。
(5)润滑油路15和排放油路16形成在罩31。
由此,与将润滑油路15及排放油路16分别形成在CVT1的不同部件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制造工序变得容易。
(6)(11)节流部16b的一端16c在罩31的表面31a开口。
(7)(12)主部16a和节流部16b交叉。
由此,排放油路16向罩31的加工形成变得容易。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例之一,并不是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的意思。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装置为CVT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装置只要是有助于动力传递的装置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变速器、减速器等的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润滑油路15的截面为具有直径x1的圆形的方式进行了说明。同样地,对排放油路16的主部16a的截面为具有直径x2的圆形的方式,节流部16b的截面为具有直径x3的圆形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节流部16b的流路面积比润滑油路15的流路面积及主部16a的流路面积小,润滑油路15、主部16a、节流部16b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润滑油路15、排放油路16的主部16a、节流部16b为通过钻头切削形成的笔直形状的流路,但润滑油路15、排放油路16的主部16a、节流部16b的流路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
符号说明
2、3:带轮(动力传递机构)
4:V型带(动力传递机构)
7: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动力传递机构)
7a:双小齿轮行星齿轮组(动力传递机构)
7b:前进离合器(动力传递机构)
7c:后退制动器(动力传递机构)
14:热交换器
15:润滑油路
16:排放油路
16a:主部
16b:节流部
31:罩(板)
31a:表面
32a:第一面
32b:第二面
32c:壁

Claims (12)

1.一种装置,具备:
热交换器;
动力传递机构;
润滑油路,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向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引导润滑油;
排放油路,其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排放润滑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具备壁,该壁具有第一面和作为所述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设置在所述壁的所述第一面侧,
所述排放油路将润滑油向所述壁的所述第二面侧排放。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排放油路具有主部和流路面积比所述主部小的节流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节流部的长度比所述主部的长度短。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润滑油路和所述排放油路形成于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节流部的一端在所述板的表面开口。
7.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主部与所述节流部交叉。
8.一种板,具备:
润滑油路,其与热交换器的下游连接;
排放油路,其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其中,
所述排放油路具有主部和流路面积比所述主部小的节流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其中,
所述节流部的长度比所述主部的长度短。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板,其中,
所述节流部的一端在所述板的表面开口。
12.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板,其中,
所述主部与所述节流部交叉。
CN202180052983.1A 2020-11-06 2021-10-25 装置及板 Pending CN1159893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5573 2020-11-06
JP2020185573 2020-11-06
PCT/JP2021/039237 WO2022097516A1 (ja) 2020-11-06 2021-10-25 装置及びプレ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9376A true CN115989376A (zh) 2023-04-18

Family

ID=81457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2983.1A Pending CN115989376A (zh) 2020-11-06 2021-10-25 装置及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23940A1 (zh)
JP (1) JP7477639B2 (zh)
CN (1) CN115989376A (zh)
WO (1) WO202209751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5211A (ja) * 1983-10-14 1985-05-14 Toyota Motor Corp 車輛用内燃機関の潤滑油冷却装置
JP2796743B2 (ja) * 1989-10-25 1998-09-10 ヤンマーディーゼル株式会社 舶用多段減速逆転機の潤滑油供給システム
US5678461A (en) * 1996-01-16 1997-10-21 Eaton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cooling system
US6427640B1 (en) * 2000-10-11 2002-08-06 Ford Global Tech.,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ating vehicle fluids
JP3786198B2 (ja) * 2002-09-30 2006-06-14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変速油圧制御装置
JP4196802B2 (ja) * 2003-10-07 2008-12-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水回路
JP4586460B2 (ja) * 2004-08-30 2010-1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熱交換器構造
JP2006325367A (ja) 2005-05-20 2006-11-30 Hitachi Ltd 車両用冷却装置
US8439020B1 (en) * 2009-02-25 2013-05-14 Accessible Technologies, Inc. CVT driven supercharger with selectively positionable speed multiplying gear set
US8944017B2 (en) * 2013-05-30 2015-02-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owertrain cooling system with cooling and heating modes for heat exchangers
JP2015143535A (ja) 2014-01-31 2015-08-0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ウォーマ構造体
JP6305307B2 (ja) * 2014-10-16 2018-04-0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6314947B2 (ja) * 2015-10-02 2018-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の冷却構造
JP6984308B2 (ja) * 2017-10-23 2021-12-17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熱制御装置
JP2019129608A (ja) * 2018-01-24 2019-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20007993A (ja) * 2018-07-11 2020-01-16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流体温度制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23940A1 (en) 2023-10-12
JPWO2022097516A1 (zh) 2022-05-12
WO2022097516A1 (ja) 2022-05-12
JP7477639B2 (ja) 202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44385B1 (en) Lubrication pressure controller
CN100523565C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液压控制装置
JP6207368B2 (ja)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の油圧供給システム
EP1694987B1 (en) 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P1126197B1 (en) Oil pressure control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KR20070112887A (ko) 벨트식 무단 변속기
JPH04357357A (ja) ロックアップトルコン付無段変速機の油圧制御装置
JP5233884B2 (ja) 流体伝動装置の油圧制御装置
US7010911B2 (en) Fluid pressure control circuit
JP2005221047A (ja) 無段変速機の油圧制御装置
CN108779851B (zh) 油压控制装置
JP2007010090A (ja) 油圧制御装置
JP2827727B2 (ja) 無段変速機の油圧制御装置
CN115989376A (zh) 装置及板
JP3630883B2 (ja) 無段変速装置の油圧制御回路
US11662020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O2013111304A1 (ja) 車両用油圧制御装置
JP7207823B2 (ja) オイル供給装置
JPH0953711A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における冷却装置
JP2012246959A (ja) 車両用変速機の油圧制御装置
JP2005098411A (ja) 油圧供給装置
CN111656059A (zh) 无级变速器及无级变速器的控制方法
JPH10184848A (ja) 無段変速装置の油圧制御回路
JP2007192244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5140243A (ja) 無段変速機の油圧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