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6467A - 作业工具和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作业工具和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6467A
CN115916467A CN202180045059.0A CN202180045059A CN115916467A CN 115916467 A CN115916467 A CN 115916467A CN 202180045059 A CN202180045059 A CN 202180045059A CN 115916467 A CN115916467 A CN 1159164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member
housing
switch
motor
pivot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50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谷彰良
中浜雅俊
今井田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16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64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rot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rot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8Angle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作业工具具有电机、外壳、操作部件和开关,其中,操作部件构成为,沿外壳在作业工具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能够通过被用户握持操作而以枢转轴线为中心枢转,并且操作部件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于枢转轴线的第1侧和第2侧这两侧从外壳露出;开关构成为,检测操作部件沿第1方向枢转到第1启动位置的情况,并且构成为,检测操作部件沿第2方向枢转到第2启动位置的情况。作业工具构成为,在通过开关检测到操作部件枢转到第1启动位置的情况下驱动电机,并且在通过开关检测到操作部件枢转到第2启动位置的情况下驱动电机。

Description

作业工具和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响应于操作部件的操作而驱动电机或者使电机停止的工具。
背景技术
在利用电机的驱动力进行作业的手持式作业工具中,设置有用于用户进行电机的动作的启动/停止操作的用户接口。作为这种用户接口的一种,已知有通过用户进行握持操作的操作部件。当通过用户的握持操作使操作部件从初始位置位移到启动位置时,开始电机的驱动,当操作部件从启动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时,电机的驱动停止。
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的研磨机中,操作部件以沿收容电机的电机外壳和位于电机外壳的后方的后罩双方的下表面呈长形延伸的方式来设置。该操作部件从电机外壳的后侧的大致一半延伸到后罩的后端附近。该操作部件被施力部件向初始位置施力。当用户握持操作操作部件时,操作部件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以该操作部件的前端部(即,电机外壳侧的端部)为支点枢转。当操作部件的这一位移被开关检测到时,电机进行驱动,通过电机的旋转驱动力使顶端工具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2270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研磨机存在改善操作部件的操作性的余地。例如,尽管用户在把持后罩的情况下能够良好地操作操作部件,但在用户想要把持接近顶端工具的部位的情况下,操作性变差。具体而言,操作部件在被握持操作时以前端部为支点进行枢转,因此,当用户把持电机外壳的后侧的一半时,支点与握持位置的距离变小。因此,握持位置的操作部件的行程量变小,用户的操作感降低。即,通过略微的行程量切换开关的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因此,用户不易得到切换了接通/断开状态的感觉。并且,当操作部件的行程量过小时,即使用户仅仅略微减小握持操作部件的力,也会使开关违背用户的意图地切换为断开状态。因此,用户需要将操作部件握持得相当紧。另外,在想要把持电机外壳的前侧的情况下,手指无法到达操作部件而不能进行操作。上述问题并不限定于引用文献1的研磨机,在具有以下这样的操作部件的任意的作业工具中均存在上述问题,其中,所述操作部件构成为,沿外壳在长度方向上延伸,通过用户进行握持操作而能够以枢转轴线为中心枢转。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作业工具。可以为,该作业工具具有电机、外壳、操作部件和开关,其中,操作部件构成为,沿外壳在作业工具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能够通过被用户握持操作而以枢转轴线为中心枢转,并且操作部件在相对于枢转轴线的第1侧和相对于枢转轴线的与第1侧相反的第2侧这两侧从外壳露出;开关构成为,检测操作部件沿第1方向枢转到第1启动位置的情况,并且构成为,检测操作部件沿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枢转到第2启动位置的情况。可以为,作业工具构成为,在通过开关检测到操作部件枢转到第1启动位置的情况下驱动电机,并且在通过开关检测到操作部件枢转到第2启动位置的情况下驱动电机。
根据该作业工具,操作部件在相对于枢转轴线的第1侧和相对于枢转轴线的第2侧这两侧从外壳露出(即,被配置为用户能够进行握持操作),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将枢转轴线夹在中间的操作部件的两端部与操作部件的枢转轴线的各自距离。因此,在用户对操作部件的第1侧进行握持操作的情况和用户对操作部件的第2侧进行握持操作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握持位置的操作部件的行程量。因此,操作部件的操作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侧视图。
图2是研磨机的俯视图。
图3是研磨机的纵向剖视图,表示操作部件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
图4是操作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研磨机的纵向剖视图,表示对操作部件的前侧进行握持操作,操作部件从初始位置枢转到第1启动位置的状态。
图6是研磨机的纵向剖视图,表示对操作部件的后侧进行握持操作,操作部件从初始位置枢转到第2启动位置的状态。
图7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研磨机的分解图,表示将左外壳拆下的状态。
图11是研磨机的分解图,表示将左外壳和操作部件拆下的状态。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与第1开关及第2开关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15是第5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侧视图。
图16是第5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研磨机的纵向剖视图,表示对操作部件的上侧进行握持操作,操作部件从初始位置枢转到第1启动位置的状态。
图18是研磨机的纵向剖视图,表示对操作部件的下侧进行握持操作,操作部件从初始位置枢转到第2启动位置的状态。
图19是图18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图19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外壳”能够定义为,收容选自作业工具的各种结构要素的任意1个以上的结构要素的部分。操作部件可以是单一的部件。或者,可以为,操作部件具有被配置在第1侧的第1操作部件和被配置在第2侧的第2操作部件。在该情况下,可以为,第1操作部件和第2操作部件具有共同的单一的枢转轴线。或者,可以为,第1操作部件具有第1枢转轴线,第2操作部件具有第2枢转轴线。换言之,可以为,第1操作部件构成为能够以第1枢转轴线为中心枢转,第2操作部件构成为能够以第2枢转轴线为中心枢转。在该情况下,可以为,第1操作部件在相对于第1枢转轴线和第2枢转轴线的第1侧从外壳露出,第2操作部件在相对于第1枢转轴线和第2枢转轴线的与第1侧相反的第2侧从外壳露出。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第1侧是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于枢转轴线的一侧。可以为,第2侧是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于枢转轴线的与第1侧相反的一侧。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操作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操作部件的枢转轴线的各自距离。因此,在用户握持操作长度方向上的操作部件的第1侧的情况和用户握持操作长度方向上的操作部件的第2侧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握持位置的操作部件的行程量。另外,即使在把持接近顶端工具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可操作的位置配置操作部件。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第1侧是与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相对于枢转轴线的一侧。可以为,第2侧是交叉方向上的相对于枢转轴线的与第1侧相反的一侧。根据该结构,在用户握持操作交叉方向上的操作部件的第1侧的情况和用户握持操作交叉方向上的操作部件的第2侧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握持位置的操作部件的旋转半径乃至行程量。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开关具有第1开关和第2开关,其中,第1开关构成为,检测操作部件枢转到第1启动位置的情况;第2开关构成为,检测操作部件枢转到第2启动位置的情况。根据该结构,能够直接利用操作部件的枢转运动来进行第1开关和第2开关的接通状态/断开状态的切换。换言之,无需将操作部件的位移传递给开关的传递机构。因此,能够简化装置结构。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第1开关被配置于第1侧。可以为,第2开关被配置于第2侧。根据该结构,无需将第1开关和第2开关集中在相对于枢转轴线的一侧,因此,易于设定能够抑制大型化的作业工具的布局。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操作部件具有铰链结构部,铰链结构部构成用于操作部件枢转的铰链的一部分。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操作部件保持在规定位置,并且使其顺利枢转。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铰链结构部是沿枢转轴线延伸的方向延伸的轴部。可以为,轴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在外壳形成的凸台内。根据该结构,如果使外壳为对开式等可分割的结构,则易于进行作业工具的组装。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可以为,铰链结构部是以沿枢转轴线延伸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外壳的、包围轴部的周围的凸台部。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操作部件是单一的部件。根据该结构,零部件数减少,能够实现简单的装置结构。另外,使用户易于理解操作方法。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作业工具具有锁定部件,锁定部件构成为能够在阻止位置与允许位置之间位移,其中,阻止位置是指阻止操作部件位移到第1启动位置和阻止操作部件位移到第2启动位置的位置;允许位置是指允许操作部件位移到第1启动位置和允许操作部件位移到第2启动位置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由于用户不经意触碰到操作部件而违背用户的意图地驱动电机。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锁定部件具有第1锁定部件和第2锁定部件。可以为,第1锁定部件构成为与操作部件一体枢转,可以为,第1锁定部件被配置在第1侧,可以为,第1锁定部件能够在第1阻止位置与第1允许位置之间位移,其中,第1阻止位置是指与外壳卡合,据此阻止操作部件位移到第1启动位置的位置;第1允许位置是指不与外壳卡合,据此允许操作部件位移到第1启动位置的位置。可以为,第2锁定部件构成为与操作部件一体枢转,可以为,第2锁定部件被配置在第2侧,可以为,第2锁定部件能够在第2阻止位置与第2允许位置之间位移,其中,第2阻止位置是指与外壳卡合,据此阻止操作部件位移到第2启动位置的位置;第2允许位置是指不与外壳卡合,据此允许操作部件位移到第2启动位置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供锁定功能。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作业工具具有顶端工具,顶端工具构成为由电机来驱动。可以为,外壳具有电机外壳和握柄外壳,其中,电机外壳收容电机;握柄外壳能够供用户把持,在长度方向上的顶端工具的相反侧与电机外壳相邻,且沿长度方向延伸。操作部件具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其中,所述第1部分沿电机外壳在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2部分沿握柄外壳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在上述的作业工具中,按照用户的喜好或作业的种类,假想用户把持握柄外壳的情况和用户把持更接近顶端工具的电机外壳的情况。根据该结构,在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握持位置的操作部件的行程量。因此,操作部件的操作性提高。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长度方向上的握柄外壳的外周长度比长度方向上的电机外壳的外周长度小。可以为,操作部件具有连接部,连接部以与握柄外壳的外周长度与电机外壳的外周长度的差异一致的方式,沿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来连接第1部分和第2部分。可以为,枢转轴线位于连接部。根据该结构,握柄外壳和第2部分的外周长度相对较小,因此,用户易于一边把持握柄外壳一边进行握持第2部分的操作。另外,通常,用户不把持电机外壳与握柄外壳的分界(即,外壳中的外周长度发生变化的部位),因此,根据枢转轴线位于连接部的本实施方式,在用户把持电机外壳的情况和用户把持握柄外壳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能够在长度方向上确保枢转轴线与用户对操作部件进行握持操作的部位的距离较大。因此,能够确保握持位置的操作部件的行程量较大。即,在用户把持电机外壳的情况和用户把持握柄外壳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能够得到操作部件的良好操作性。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外壳具有环状部分。可以为,操作部件具有沿环状部分的内侧的环形。可以为,枢转轴线位于操作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根据该结构,零部件数减少,能够实现简单的装置结构。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第1开关和第2开关中的至少一方被配置于以下位置:当操作部件枢转时被操作部件的第1侧的端部和第2侧的端部中的任一方按压的位置。根据该方式,操作部件中的按压第1开关和第2开关中的至少一方的部位与枢转轴线的距离变大。越是远离枢转轴线的部位,枢转使操作部件位移的位移量越大。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操作部件用于按压第1开关和第2开关中的至少一方成为接通状态所需的位移量。因此,第1开关和第2开关中的至少一方的误动作不易发生。或者,能够降低作业工具的尺寸或者组装的要求精度。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电动工具具有电机、动力传递机构、电机外壳、握柄外壳、齿轮外壳、顶端工具保持部和操作部件,其中,动力传递机构连接于电机;电机外壳收容电机;握柄外壳能够供用户把持;齿轮外壳收容动力传递机构;顶端工具保持部连接于动力传递机构。可以为,操作部件构成为,沿电机外壳和握柄外壳在作业工具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具有转动中心,通过被用户握持操作而能够以转动中心为中心进行转动。可以为,握柄外壳具有比电机外壳细的直径,可以为,握柄外壳具有连接握柄外壳和电机外壳的连接部。可以为,电动工具构成为,转动中心被设置于连接部。通常,用户不把持外壳中的直径发生变化的部位,因此,根据该电动工具,在用户把持握柄外壳的情况和用户把持电机外壳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能够在长度方向上确保转动中心与用户对操作部件进行握持操作的部位的距离较大。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握持位置的操作部件的行程量。即,在用户把持电机外壳的情况和用户把持握柄外壳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能够得到操作部件的良好操作性。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握柄外壳相对于所述电机外壳向上方偏心。可以为,转动中心被设置在连接部的下部。根据该结构,易于进行操作部件的握持操作。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操作部件具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可以为,第1部分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相对于转动中心位于第1侧的第1端部,沿着电机外壳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可以为,第2部分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相对于转动中心位于与第1侧相反的第2侧的第2端部,沿着握柄外壳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可以为,第1部分具有从电机外壳突出的第1部分的突出量在第1端部的部位最大的形状。可以为,第2部分具有从握柄外壳突出的第2部分的突出量在第2端部的部位最大的形状。根据该结构,在用户握持操作第1部分的情况和用户握持操作第2部分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用户握持操作部件时的操作部件的露出部分的方向接近水平方向。因此,用户握持操作部件的状态下的操作感提高。即,用户易于保持握持操作部件的状态、即驱动电机的状态。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工具而示例出手持式的电动盘研磨机(下面,简称为研磨机)。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具有外壳、电机和操作部件的作业工具,示例出手持式的电动盘研磨机(下面简称为研磨机)。
首先,参照图1~图11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研磨机10构成为,驱动被安装于主轴35的大致圆盘状的顶端工具38旋转。主轴35通过由电动机41提供的旋转驱动力来旋转。作为能够安装于研磨机10的顶端工具38,准备磨石、橡胶垫、刷子、刀片等。使用者按照所期望的加工作业选择合适的顶端工具38,将其安装于研磨机10。根据研磨机10,能够按照顶端工具38的种类对被加工件进行研削、研磨、切割等加工作业。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动机41的旋转轴线AX1(换言之,电机轴42)延伸的方向定义为研磨机10的前后方向。将前后方向中的顶端工具38所位于的一侧定义为前侧,将其相反侧定义为后侧。研磨机10的前后方向还能够定义为研磨机10的长度方向。另外,将主轴35的旋转轴线AX2(换言之,顶端工具38的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定义为研磨机10的上下方向。将上下方向中的顶端工具38所位于的一侧定义为下侧,将其相反侧定义为上侧。另外,将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研磨机10的左右方向。将左右方向中的从后侧观察前侧时的右侧定义为研磨机10的右侧,将其相反侧定义为研磨机10的左侧。
如图1和图2所示,研磨机10具有外壳15。外壳15具有由金属制成的齿轮外壳30和由树脂制成的主体外壳20。如图3所示,在齿轮外壳30内收容有动力传递机构,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用于将电动机4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顶端工具38。具体而言,在齿轮外壳30内,作为动力传递机构而收容有小锥齿轮33、大锥齿轮34和主轴35。小锥齿轮33在电动机41的电机轴42的前端部,被固定在电机轴42的周围。主轴35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分离配置的轴承以能够以旋转轴线AX2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来支承。旋转轴线AX2与电动机41的旋转轴线AX1交叉(更具体而言为正交)。大锥齿轮34在主轴35的上侧被固定在主轴35的周围,与小锥齿轮33啮合。在齿轮外壳30的下部安装有由树脂制成或者由金属制成的轴承座32,所述轴承座支承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来支承主轴35的轴承。轴承座3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在其外周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有罩39。罩39覆盖顶端工具38的后半部分。
主轴35在齿轮外壳30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在下侧从齿轮外壳30延伸出。在主轴35上连接具有内凸缘36和锁紧螺母37的顶端工具保持部。具体而言,在从齿轮外壳30延伸出的主轴35的下端部,绕主轴35安装有内凸缘36。在主轴35中的比内凸缘36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外螺纹部,在该外螺纹部安装有锁紧螺母37。在内凸缘36与锁紧螺母37之间夹着顶端工具38,且通过将锁紧螺母37紧固,据此,顶端工具38相对于主轴35的位置被固定。
如图2所示,在齿轮外壳30的后方配置有主体外壳20。主体外壳20通过多根螺钉或者螺栓24(参照图1和图2)与齿轮外壳30相结合。主体外壳20构成为能够沿左右方向分割开。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对开体的右外壳20a和左外壳20b形成有多个螺纹凸台22。右外壳20a和左外壳20b通过被插入螺纹凸台22的螺钉或者螺栓23而彼此结合,据此形成主体外壳20。主体外壳20具有电机外壳40、握柄外壳45和后外壳46(参照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右外壳20a和左外壳20b分别是一体成型的单一部件。但是,这些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多个部件相结合而形成。
如图1和图3所示,电机外壳40在齿轮外壳30的后侧与齿轮外壳30相邻。电机外壳4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形状。在电机外壳40内收容有电动机41。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41通过经由控制器49从电池48供给的直流电流来驱动。在代替实施方式中,电动机41也可以通过由AC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来驱动。控制器49通过控制向电动机41供给的电力来控制电动机41的驱动。
如图1和图3所示,握柄外壳45在电机外壳40的后侧(换言之,研磨机10的长度方向上的顶端工具38的相反侧)与电机外壳40相邻。握柄外壳45是用于在使用研磨机10时用户用手把持的部分。握柄外壳45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形状。围绕前后方向的握柄外壳45的外周长度大致一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握柄外壳45的这一外周长度(换言之,直径)比围绕前后方向的电机外壳40的外周长度(换言之,直径)小。因此,用户易于把持握柄外壳45。但是,握柄外壳45也可以具有与电机外壳40同等的外周长度。从左右方向观察,握柄外壳45的上端位于与电机外壳40的上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即,握柄外壳45相对于电机外壳40向上方偏心。握柄外壳45在其前端具有连接部45a。连接部45a是连接电机外壳40和握柄外壳45的部分。连接部45a具有靠向前侧而逐渐变大的直径。
如图1和图3所示,后外壳46在握柄外壳45的后方与握柄外壳45相邻。后外壳46是围绕前后方向的外周比握柄外壳45大的部分。在后外壳46内收容有控制器49。在后外壳46的后端设置有可拆装电池48的电池安装部47。电池48位于研磨机10的最后部。当使电池48相对于电池安装部47从上方向下方滑动卡合而将电池48安装在电池安装部47时,电池48与电池安装部47的端子乃至控制器49电连接。控制器49也可以被配置在握柄外壳45内。
如图1和图3所示,在电机外壳40和握柄外壳45的下侧形成有操作部件50,该操作部件50构成为,能够在用于使电动机41停止的初始位置与用于启动电动机41的启动位置之间位移。操作部件50沿主体外壳20(更具体而言,沿电机外壳40和握柄外壳4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当用户将操作部件50从初始位置向启动位置操作而电动机41进行驱动时,电机轴42的旋转一边通过小锥齿轮33和大锥齿轮34减速一边传递给主轴35。此时,旋转运动的方向也从绕电机轴42的方向转换为绕主轴35的旋转轴线AX2的方向。根据该动力传递机构,伴随着电机轴42的旋转,主轴35绕旋转轴线AX2旋转,其结果,通过内凸缘36和锁紧螺母37固定的顶端工具38与主轴35一起旋转。
下面,参照图4~图11对操作部件50的细节和用于驱动电动机41的操作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操作部件50是一体成型的单一的部件,具有第1部分51、第2部分52和连接部53。图4中的方向显示表示操作部件50被组装于研磨机10,且位于初始位置时的方向。第1部分51是沿电机外壳4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第2部分52是沿握柄外壳4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连接部53是沿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连接第1部分51和第2部分52的部分。连接部53以与电机外壳40的外周长度与握柄外壳45的外周长度的差异一致的方式延伸。即,连接部53以从第1部分51的后端到第2部分52的前端靠近电动机41的旋转轴线AX1的方式延伸。第1部分51、第2部分52和连接部53均在其下侧从主体外壳20露出(参照图1)。
在连接部53设置有2个轴部54。2个轴部54从连接部53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在图4中,仅能看到从左侧面延伸出的轴部54)。轴部54分别在图10所示的位置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主体外壳20的凸台21(参照图11)内。据此,操作部件50能够以枢转轴线AX3(其为轴部54的中心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为中心枢转。即,轴部54作为用于使操作部件50枢转的铰链的一部分来发挥作用。如果通过铰链的方式来实现操作部件50的枢转,则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操作部件50保持在规定位置,并且使其顺利地枢转。
如图4所示,操作部件50具有前端部55和后端部56。在第1部分51的基端(前端部55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长孔57,所述长孔57沿上下方向贯穿操作部件50的下表面。另外,在第2部分52的后端部56附近形成有长孔58,所述长孔58沿上下方向贯穿操作部件50的下表面。第1锁定部件80和第2锁定部件90从该长孔57、58向下方延伸。
第1锁定部件80通过销83被操作部件50支承,其中,所述销83在操作部件50的第1部分51的左表面与右表面之间一边贯穿第1锁定部件80一边延伸。第1锁定部件80能够以销83为中心旋转。同样,第2锁定部件90通过销93被操作部件50支承,其中,所述销93在操作部件50的第2部分52的左表面与右表面之间一边贯穿第2锁定部件90一边延伸。第2锁定部件90能够以销93为中心旋转。根据该结构,第1锁定部件80和第2锁定部件90在操作部件50枢转时与操作部件50一体枢转。第1锁定部件80相对于枢转轴线AX3被配置于长度方向的一侧(具体而言,前侧),第2锁定部件90相对于枢转轴线AX3被配置于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具体而言,后侧)。
如图4所示,操作部件50具有第1端部侧区域59和第2端部侧区域60。第1端部侧区域59包括前端部55,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1锁定部件80位于枢转轴线AX3的相反侧的区域。第2端部侧区域60包括后端部56,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2锁定部件90位于枢转轴线AX3的相反侧的区域。
如图7所示,操作部件50还具有弹簧座62、64。弹簧座62位于长度方向上的比轴部54靠前侧(更具体而言,第1锁定部件80与操作部件50的前端部55之间)的位置。弹簧座64位于长度方向上的比轴部54靠后侧(更具体而言,第2锁定部件90与操作部件50的后端部56之间)的位置。在弹簧座62的周围配置有弹簧63,在弹簧座64的周围配置有弹簧65。弹簧63被配置于电机外壳40的下表面与操作部件50的第1部分51的上表面之间,对第1部分51向下施力。换言之,弹簧63对操作部件50向使操作部件50逆时针枢转的方向施力。弹簧65被配置于握柄外壳45的下表面与操作部件50的第2部分52的上表面之间,对第2部分52向下施力。换言之,弹簧65对操作部件50向使操作部件50顺时针枢转的方向施力。弹簧63的作用力与弹簧65的作用力平衡,据此,操作部件50被保持于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即,用于使电动机41停止的位置)。
如果用户握持操作沿电机外壳40延伸的第1部分51,则该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50能够以枢转轴线AX3为中心顺时针枢转,如果用户握持操作沿握柄外壳45延伸的第2部分52,则该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50能够以枢转轴线AX3(换言之,转动中心)为中心逆时针枢转。
但是,为了防止由于用户不经意碰触到操作部件50而违背用户的意图使操作部件50枢转而驱动电动机41,如上所述,在操作部件50安装有第1锁定部件80和第2锁定部件90。第1锁定部件80能够在第1阻止位置(参照图7)与第1允许位置(参照图8)之间位移,其中,所述第1阻止位置是指阻止操作部件50顺时针枢转的位置;所述第1允许位置是指允许操作部件50顺时针枢转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第1锁定部件80具有操作部81和卡合部82。在图7所示的第1阻止位置,操作部81比第1部分51向下侧突出。卡合部82在第1锁定部件80的后侧向上方延伸。在支承第1锁定部件80的销83的周围卷绕有扭力弹簧84。扭力弹簧84的一端卡合于第1锁定部件80,另一端卡合于操作部件50。据此,扭力弹簧84对第1锁定部件80向图7所示的第1阻止位置(即,顺时针的方向)施力。
当第1锁定部件80位于图7所示的第1阻止位置时,在用户对操作部件50的第1部分51进行握持操作的情况下,操作部件50开始以枢转轴线AX3(即,轴部54的中心轴线)为中心顺时针枢转。此时,由于第1锁定部件80也与操作部件50一起枢转,因此,第1锁定部件80的卡合部82立即抵接于电机外壳40的底面40a。因此,操作部件50几乎无法枢转。另一方面,当用户将手指扣在第1锁定部件80的操作部81的前侧向后方施力时,如图8所示,第1锁定部件80克服扭力弹簧84的作用力而逆时针旋转约90度,位移到第1允许位置。伴随着该位移,卡合部82被定位为向前方延伸。当在该状态下用户对操作部件50的第1部分51进行握持操作时,由于卡合部82不抵接于底面40a,因此操作部件50能够克服弹簧63的作用力而顺时针枢转。
第2锁定部件90能够在第2阻止位置(参照图7)与第2允许位置(参照图9)之间位移,其中,所述第2阻止位置是指阻止操作部件50逆时针枢转的位置;所述第2允许位置是指允许操作部件50逆时针枢转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第2锁定部件90具有操作部91和卡合部92。操作部91在图7所示的第2阻止位置比第2部分52向下侧突出。卡合部92在第2锁定部件90的后侧向上方延伸。在支承第2锁定部件90的销93周围卷绕有扭力弹簧94。扭力弹簧94的一端卡合于第2锁定部件90,另一端卡合于操作部件50。据此,扭力弹簧94对第2锁定部件90向图7所示的第2阻止位置(即,顺时针的方向)施力。
当第2锁定部件90位于图7所示的第2阻止位置时,在用户对操作部件50的第2部分52进行握持操作的情况下,操作部件50开始以枢转轴线AX3(即,轴部54的中心轴线)为中心逆时针枢转。此时,由于第2锁定部件90也与操作部件50一起枢转,因此,第2锁定部件90的卡合部92立即抵接于握柄外壳45的底面45b。因此,操作部件50几乎无法枢转。另一方面,当用户将手指扣在第2锁定部件90的操作部91的前侧向后方施力时,如图9所示,第2锁定部件90克服扭力弹簧94的作用力旋转大约90度,位移到第2允许位置。伴随着该位移,卡合部92被定位为向前方延伸。当在该状态下用户对操作部件50的第2部分52进行握持操作时,由于卡合部92不抵接于底面45b,因此,操作部件50能够克服弹簧65的作用力而逆时针枢转。
为了检测这种操作部件50的枢转动作,研磨机10具有第1开关71和第2开关7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关71和第2开关73是微型开关。根据微型开关,能够使研磨机10小型化。并且,在微型开关中,由于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所需的按压载荷比现有的研磨机中使用的开关小,因此,用户能够用更小的力对操作部件50进行握持操作。换言之,不会损伤枢转轴线位于操作部件的一端,操作部件的另一端与枢转轴线的距离比较大的现有技术的研磨机的操作性。另外,由于按压载荷小,因此,能够缩小对操作部件50进行操作的位置与枢转轴线AX3的距离。但是,第1开关71和第2开关73也可以是能够检测操作部件50的枢转的其他的任意形式(例如,限位开关)。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关71相对于轴部54(换言之,枢转轴线AX3)被配置于其前侧,第2开关73相对于轴部54被配置在其后侧。第1开关71具有致动部72,在电机外壳40内的底部,致动部72以向下突出的方式来配置。第2开关73具有致动部74,在握柄外壳45的底部,致动部74以向下突出的方式来配置。致动部74从在握柄外壳45的底面45b形成的孔向下侧延伸。
如图8所示,当用户使第1锁定部件80从第1阻止位置向第1允许位置位移且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对操作部件50的第1部分51进行握持操作时,操作部件50以枢转轴线AX3(即,轴部54的中心轴线)为中心顺时针枢转。并且,当该枢转角度达到规定量时,第1开关71的致动部72被操作部件50的前端部55按压。据此,第1开关71的内部的接点的接通/断开状态进行切换,第1开关71检测到操作部件50的顺时针枢转。第1开关71与控制器49电连接。当控制器49检测到被第1开关71检测到的操作部件50的顺时针枢转时,控制器49向电动机41供给来自电池48的电力,驱动电动机41。当用户的手指离开操作部件50时,操作部件50通过弹簧63的作用力而返回到初始位置,第1锁定部件80也与操作部件50一起枢转,并且通过扭力弹簧84的作用力而返回到第1阻止位置(参照图7)。据此,当第1开关71的内部的接点的接通/断开状态也复原时,控制器49检测到第1开关71的内部的接点的接通/断开状态复原,停止向电动机41供给电力,使电动机41停止。
另外,如图9所示,当用户使第2锁定部件90从第2阻止位置向第2允许位置位移,并且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对操作部件50的第2部分52进行握持操作时,操作部件50以枢转轴线AX3(即,轴部54的中心轴线)为中心逆时针枢转。并且,当该枢转角度达到规定量时,第2开关73的致动部74被第2锁定部件90的卡合部92按压。卡合部92由于其与致动部74相接触的部位形成为圆弧状,因此,能够顺利地按压致动部74。通过按压致动部74,第2开关73的内部的接点的接通/断开状态进行切换,第2开关73检测操作部件50的逆时针枢转。第2开关73与控制器49电连接。当控制器49检测到被第2开关73检测到的操作部件50的逆时针枢转时,控制器49向电动机41供给来自电池48的电力,驱动电动机41。此时的电动机41的旋转方向与被第1开关71检测到的操作部件50的顺时针枢转的情况相同。当用户的手指离开操作部件50时,操作部件50通过弹簧65的作用力返回初始位置,第2锁定部件90也与操作部件50一起枢转,并且通过扭力弹簧94的作用力返回到第2阻止位置(参照图7)。据此,第2开关73的内部的接点的接通/断开状态也复原,控制器49检测到第2开关73的内部的接点的接通/断开状态复原,停止向电动机41供给电力,使电动机41停止。这样,在研磨机10中,无论用户对操作部件50中的相对于枢转轴线AX3的前侧的第1部分51进行握持操作而使操作部件50顺时针枢转的情况下,还是用户对相对于枢转轴线AX3的后侧的第2部分52进行握持操作而使操作部件50逆时针枢转的情况下,电动机41都向同一方向旋转。
根据上述的研磨机10,操作部件50相对于枢转轴线AX3在前侧和后侧这两侧从主体外壳20露出,用户能够使用位于枢转轴线AX3的前侧的第1部分51和位于枢转轴线AX3的后侧的第2部分52中的所期望的一侧,进行操作部件50的握持操作。第1部分51沿电机外壳4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2部分52沿握柄外壳4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因此,用户能够在把持电机外壳40的情况和把持握柄外壳45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握持操作操作部件50。并且,由于枢转轴线AX3位于操作部件50的前端部55与后端部56之间,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枢转轴线AX3与第1部分51的前端(即,前端部55)的距离、以及枢转轴线AX3与第2部分52的后端(即,后端部56)的距离双方。因此,在用户握持操作第1部分51的情况和用户握持操作第2部分52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换言之,用户把持电机外壳40的情况和用户把持握柄外壳45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握持位置与枢转轴线AX3的距离、乃至握持位置的操作部件50的行程量。因此,操作部件50的操作性提高。即,在用户把持电机外壳40的情况和用户把持握柄外壳45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操作部件50能够得到良好的操作性。换言之,在研磨机10的前侧和后侧这两侧都能够得到操作部件50的良好的操作性。
并且,根据研磨机10,第1开关71相对于枢转轴线AX3被配置于其前侧,第2开关73相对于枢转轴线AX3被配置于其后侧,因此,与将2个开关相对于枢转轴线AX3集中在其一侧的情况相比较,易于设定能够抑制大型化的研磨机10的布局。
并且,根据研磨机10,单一的操作部件50构成为,响应于用户的握持位置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枢转。因此,与使用多个操作部件来实现同样的功能的情况相比较,零部件数减少,能够实现简单的装置结构。另外,使用户易于理解操作方法。
并且,根据研磨机10,枢转轴线AX3位于操作部件50中的连接部53(换言之,围绕前后方向的外周长度逐渐变化的部位),其中所述连接部53沿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连接第1部分51和第2部分52。换言之,操作部件50的转动中心被设置于连接电机外壳40和握柄外壳45的连接部45a。一般而言,用户按照自身的喜好或作业的种类来选择性把持电机外壳40或者握柄外壳45,但与其他部位相比,电机外壳40与握柄外壳45的分界附近被用户把持的情况较少。因此,根据上述那样的枢转轴线AX3(转动中心)的配置,在用户握持操作第1部分51的情况和用户握持操作第2部分52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确保握持位置与枢转轴线AX3的距离(即,握持位置的操作部件50的行程量)。
并且,根据研磨机10,由于在第1部分51和第2部分52这两部分确保了易于进行开关操作的行程量(换言之,操作部件50在转动方向上从主体外壳20突出的突出量),因此,在握持操作第1部分51的情况和握持操作第2部分52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易于进行操作。另外,由于在前端部55与后端部56之间配置枢转轴线AX3,因此,能够一边防止操作部件50从产品突出的突出量过大,一边在握持位置确保操作部件50的合适的行程量。具体而言,在枢转轴线位于操作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现有技术的研磨机中,难以确保操作部件整体都易于操作的突出量(换言之,行程量)。即,产生以下问题:当在远离枢转轴线的一侧设定易于操作的合适的突出量时,在距枢转轴线较近的一侧突出量过小,另一方面,当在距枢转轴线较近的一侧设定易于操作的合适的突出量时,在距枢转轴线较远的一侧突出量过大。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0,由于枢转轴线AX3位于前端部55与后端部56之间,因此,能够在操作部件50的前侧和后侧这两侧确保适度的突出量。即,在操作部件50的前侧和后侧这两侧得到良好的操作性。
另外,由于在第1部分51与第2部分52之间配置枢转轴线AX3,因此,能够对第1部分51和第2部分52双方适当地确保握持位置距枢转轴线AX3的距离,不会使得按压载荷过大而不易按压。另外,对第1部分51和第2部分52双方适度地设定按压载荷。在操作部件的端部配置枢转轴线的情况下,当在距枢转轴线较远的位置设定适度的按压载荷时,具有在枢转轴线附近按压载荷大而不易按压的问题,但根据研磨机10,能够以适度的按压载荷操作第1部分51和第2部分52双方。
并且,根据研磨机10,第1开关71被配置为,当操作部件50顺时针枢转时致动部72被操作部件50的前端部55按压。因此,能够确保操作部件50中的按压致动部72的部位与枢转轴线AX3的距离。越是远离枢转轴线AX3的部位,枢转使操作部件50位移的位移量越大。因此,能够增大操作部件50按压致动部72使第1开关71成为接通状态所需的位移量。因此,第1开关71不易发生误动作。例如,当对操作部件50作用外力而使操作部件50略微弯曲时,不会使操作部件50误按压致动部72而使第1开关71成为接通状态。或者,能够降低研磨机10的尺寸或者组装的要求精度。在代替实施方式中,可以代替第2开关73被配置于当操作部件50逆时针枢转时致动部74被第2锁定部件90的卡合部92按压的位置的上述的实施方式,而将第2开关73配置于以下位置:当操作部件50逆时针枢转时致动部74被操作部件50的后端部56按压的位置。这样一来,能够得到与第1开关71的配置同样的效果。
并且,根据研磨机10,第2开关73被配置于以下位置:当操作部件50逆时针枢转时致动部74被第2锁定部件90的卡合部92按压的位置。采用这种结构,当第2锁定部件90位于第2阻止位置时对操作部件50作用外力,即使操作部件50以第2锁定部件90的卡合部92和握柄外壳45的底面45b的接触部位为支点弯曲,也能够抑制操作部件50或者第2锁定部件90的一部分违背意图而按压致动部74。在研磨机10构成为当操作部件50逆时针枢转时致动部74被操作部件50的一部分按压的情况下,通过将第2开关73与第2锁定部件90的距离设定得比较小,据此也能得到上述效果。例如,第2开关73和第2锁定部件90双方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在枢转轴线AX3与后端部56之间配置在后端部56附近。同样,第1开关71和第1锁定部件80双方可以在枢转轴线AX3与前端部55之间配置在前端部55附近。或者,第2开关73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在第2锁定部件90与后端部56之间配置在第2锁定部件90附近。这样一来,尽管第2开关73与枢转轴线AX3的距离变短,但能够使第2开关73和第2锁定部件90彼此接近。同样,第1开关71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在第1锁定部件80与前端部55之间配置在第1锁定部件80附近。
并且,第2开关73被配置于当操作部件50逆时针枢转时被第2锁定部件90按压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第2锁定部件90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电动机41意外动作。在代替实施方式中,代替该结构或者除了该结构以外,第1开关71也可以配置于以下位置:当操作部件50顺时针枢转时被第1锁定部件80按压的位置。
在代替实施方式中,第1开关71和第1锁定部件80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在枢转轴线AX3与前端部55之间被配置在前端部55附近。根据这种配置,能够同时实现第1开关71与枢转轴线AX3的距离大的特征、和第1开关71与第1锁定部件80的距离小的特征。因此,能够使上述的这些特征的效果最大化。即,能够进一步抑制第1开关71的误动作,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研磨机10的尺寸或者组装的要求精度。同样,第2开关73和第2锁定部件90也可以在枢转轴线AX3与后端部56之间配置在后端部56附近。根据这种配置,能够同时实现第2开关73与枢转轴线AX3的距离大的特征、和第2开关73与第2锁定部件90的距离小的特征。因此,能够使上述的这些特征的效果最大化。
在进一步的代替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50也可以具有在前端部55或者后端部56的附近易于握持操作的结构。作为这种结构,例如,第1锁定部件80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在前端部55与枢转轴线AX3之间配置在前端部55附近,第2锁定部件90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在枢转轴线AX3与后端部56之间配置在后端部56附近。通常,用户一边用一只手的任一个手指旋转第1锁定部件80或者第2锁定部件90一边用手对操作部件50进行握持操作,因此,被握持操作的部位是第1锁定部件80或者第2锁定部件90的附近的可能性高。在上述的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认为用户在握持操作第1部分51的情况下,例如一边用无名指或者小拇指旋转第1锁定部件80一边用食指和中指握持操作第1端部侧区域59。另外,在上述的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认为用户在握持操作第2部分52的情况下,例如一边用食指旋转第2锁定部件90一边用中指和无名指握持操作第2端部侧区域60。因此,如果如上述那样将第1锁定部件80配置在前端部55附近,则用户易于握持操作前端部55附近,如果如上述那样将第2锁定部件90配置在后端部56附近,则用户易于握持后端部56附近。根据这种配置,能够确保枢转轴线AX3与握持部位的距离更大。因此,能够通过杠杆原理减少使第1开关71或者第2开关73成为接通状态所需的用户的握持载荷,操作性提高。
在进一步的代替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枢转轴线AX3位于前方的第1部分51可以具有从电机外壳40突出的第1部分51的突出量(即,向下方突出的量)在前端部55的部位最大的形状。第2部分52可以具有从握柄外壳45突出的第2部分52的突出量在后端部56的部位最大的形状。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在用户握持操作第1部分51的情况和用户握持操作第2部分52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用户握持操作部件50时的操作部件50的露出部分的方向接近水平方向。即,用户一边在操作部件50的露出部分的方向接近水平方向的状态下把持操作部件50一边连续驱动电机41。其结果,用户握持操作部件50的状态下的操作感提高。
在进一步的代替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51可以具有从电机外壳40突出的第1部分51的突出量靠向前方(即,越是远离枢转轴线AX3)逐渐变大的形状。同样,第2部分52也可以具有从握柄外壳45突出的第2部分52的突出量靠向后方(即,越远离枢转轴线AX3)逐渐变大的形状。根据该实施方式,用户握持操作部件50时的操作部件50的露出部分的方向更接近水平方向。在代替的代替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51的下表面(即,应该被用户握持操作的被操作面)在第1开关71处于接通状态时可以沿水平方向(即,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另外,第2部分52的下表面(即,应该被用户握持操作的被操作面)在第2开关73处于接通状态时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的操作感。
下面,参照图12仅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图12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150在第2部分52的后方具有第3部分155。第3部分155在从第2部分52的后端向上方延伸之后弯曲,再向后方延伸,且被收容于主体外壳120的内部。在第3部分155的上侧配置有第1开关171,在第3部分155的下侧配置有第2开关173。
根据该结构,当操作部件150逆时针枢转时,第3部分155按压第1开关171,当操作部件150顺时针枢转时,第3部分155按压第2开关173。根据该结构可知,2个开关可以在前后方向上集中配置在相对于枢转轴线AX3的一侧。
下面,参照图13,仅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250具有第1操作部件250a和第2操作部件250b。第1操作部件250a沿电机外壳40(在图13中省略图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2操作部件250b沿握柄外壳45(在图13中省略图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1操作部件250a在其后端具有凸台255a,第2操作部件250b在其前端具有凸台255b。凸台255a、255b以铰链式与形成于主体外壳20的轴部225相连接。
当用户握持操作第1操作部件250a时,第1操作部件250a以枢转轴线AX3(其是轴部225的中心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为中心顺时针枢转。另一方面,当用户握持操作第2操作部件250b时,第2操作部件250b以枢转轴线AX3为中心逆时针枢转。这样,也可以使用能够以共同的枢转轴线AX3为中心而向相反方向枢转的2个操作部件250a、250b。
下面,参照图14仅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350具有第1操作部件350a和第2操作部件350b。第1操作部件350a沿电机外壳40(在图14中省略图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2操作部件350b沿握柄外壳45(在图14中省略图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1操作部件350a在其后端具有轴部325a,第2操作部件350b在其前端具有轴部325b。轴部325a、325b以分别可枢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在主体外壳20形成的2个凸台内。
当用户握持操作第1操作部件350a时,第1操作部件350a以第1枢转轴线AX4(其为轴部325a的中心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为中心顺时针枢转。另一方面,当用户握持操作第2操作部件350b时,第2操作部件350b以第2枢转轴线AX5(其为轴部325b的中心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为中心逆时针枢转。这样,也可以使用具有单独的枢转轴线AX4、AX5的2个操作部件350a、350b。
下面,参照图15~图20仅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第5实施方式的研磨机410在电机外壳40的后侧具有握柄外壳440。握柄外壳440是沿前后方向呈长形延伸的中空部件。握柄外壳440是所谓的环型,在其后侧具有呈长形延伸的环状部分441。环状部分441是准备供用户把持的部分。另外,环状部分441是包围沿左右方向贯穿握柄外壳440的通孔442的周围的部分,具有闭合的环形。通孔442在左右方向观察具有靠向前侧而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大的形状。环状部分441也可以具有其后端敞开的环形。
在握柄外壳440的内侧配置有操作部件450。操作部件450为环型,具有沿握柄外壳440的内侧(换言之,沿通孔442的外部轮廓)的环形。操作部件450将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来延伸。操作部件450的内缘部在左右方向观察具有大致长圆的形状。操作部件450的外缘部具有从左右方向观察靠向前侧而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大的形状。操作部件450以其整体从握柄外壳440(更具体而言,环状部分441)露出的方式配置。握柄外壳440的环状部分441的内缘部分与操作部件50的主体451的间隙靠向前侧而变大。主体451也可以具有其前端敞开的环形。
如图16所示,操作部件450具有:主体451,其具有上述的环形;和枢转轴部454。枢转轴部454以在主体451的后端且在上下方向的中央从主体451向后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枢转轴部454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在其内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孔455。销461以从枢转轴部454向左右两方向延伸的方式插入通孔455。如图15所示,销461在环状部分441的后端的部位被支承在左表面与右表面之间。根据这样的结构,操作部件450构成为,如图19和图20所示,能够以销461为中心(换言之,以图16所示的枢转轴线AX3为中心)枢转。如上所述,由于操作部件450整体从握柄外壳440露出,因此,操作部件450在与前后方向(换言之,研磨机41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上在相对于枢转轴线AX3的两侧(即,上侧和下侧)从握柄外壳440露出。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环状部分441的上侧的内缘部与在操作部件450的主体451的上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下面还称为上侧部分)之间,以压缩状态配置有弹簧462。弹簧462以水平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方式被配置于在上侧部分形成的有底的孔456中。弹簧462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主体451的大致中央。根据该结构,弹簧462对操作部件450向下施力。同样,在环状部分441的下侧的内缘部与在主体451的下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下面还称为下侧部分)之间,以压缩状态配置弹簧463。弹簧463以其水平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方式被配置于在下侧部分形成的有底的孔457中。弹簧463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与弹簧462相同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弹簧463对操作部件450向上施力。弹簧462的向下的作用力和弹簧463的向上的作用力平衡,据此,操作部件450在上下方向上被保持在环状部分441的通孔442的中央。该位置是没有被用户握持操作时的操作部件450的初始位置。
如图16、图19和图20所示,在主体451的上侧部分的前端附近形成有向上突出的突起458。在主体451的下侧部分的前端附近形成有向下突出的突起459。突起458、459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突起458、459的设置用于在操作部件450发生枢转时分别按压第1开关471的致动部472和第2开关473的致动部474。
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1开关471在比销461(枢转轴线AX3)靠上侧的位置以致动部472从环状部分441露出的方式被安装于环状部分441。另外,第2开关473在比销461(枢转轴线AX3)靠下侧的位置以致动部474从环状部分441露出的方式被安装于环状部分441。第1开关471和致动部472被配置于操作部件450的与突起458、459对应的位置、即操作部件450的前端附近。
如图16所示,在主体451的前侧形成有通孔452、453。通孔452沿上下方向贯穿主体451的上侧部分。通孔453沿上下方向贯穿主体451的下侧部分。在该通孔452、453内分别安装有第1锁定部件480和第2锁定部件490。
第1锁定部件480和第2锁定部件490分别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锁定部件80和第2锁定部件90类似的构造,因此对其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16、图19和图20所示,第1锁定部件480通过被支承于主体451的销483安装于主体451。第1锁定部件480能够在第1阻止位置(参照图20)与第1允许位置(参照图19)之间以销483为中心枢转,其中,所述第1阻止位置是指阻止操作部件450顺时针枢转的位置;所述第1允许位置是指允许操作部件450顺时针枢转的位置。如图20所示,第1锁定部件480通过扭力弹簧484被向逆时针的方向(换言之,向第1阻止位置)施力。在图20所示的第1阻止位置,操作部481和卡合部482分别从主体451的上侧部分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突出。
如图16、图19和图20所示,第2锁定部件490通过支承于主体451的销493而被安装于主体451。第2锁定部件490能够在第2阻止位置(参照图19)与第2允许位置(参照图20)之间以销493为中心枢转,其中,所述第2阻止位置是指阻止操作部件450逆时针枢转的位置;所述第2允许位置是指允许操作部件450逆时针枢转的位置。如图19所示,第2锁定部件490通过扭力弹簧494被向顺时针的方向(换言之,向第2阻止位置)施力。在图19所示的第2阻止位置,操作部491和卡合部492分别从主体451的下侧部分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
在这种研磨机410中,如图19所示,当用户一边使第1锁定部件480的操作部481从第1阻止位置(参照图20)枢转到第1允许位置(参照图19)而解除锁定状态一边握持操作环状部分441的上侧部分和操作部件450的上侧部分时,操作部件450克服弹簧462的作用力而以销461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并且,当操作部件450顺时针枢转到第1启动位置时,操作部件450的突起458向上按压第1开关471的致动部472而使其变形。检测到该情况的第1开关471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驱动电动机41。另一方面,当用户解除操作时,操作部件450通过弹簧462的作用力返回到初始位置,并且第1锁定部件480通过扭力弹簧484的作用力返回到第1阻止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当用户一边使第2锁定部件490的操作部491从第2阻止位置(参照图19)枢转到第2允许位置(参照图20)来解除锁定状态,一边握持操作环状部分441的下侧部分和操作部件450的下侧部分时,操作部件450克服弹簧463的作用力而以销461为中心逆时针枢转。然后,当操作部件450逆时针枢转到第2启动位置时,操作部件450的突起459向下按压第2开关473的致动部474而使其变形。检测到该情况的第2开关473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驱动电动机41。此时的电动机41的旋转方向是与第1开关471变为接通状态时相同的方向。另一方面,当用户解除操作时,操作部件450通过弹簧463的作用力返回到初始位置,第2锁定部件490通过扭力弹簧494的作用力返回到第2阻止位置。
根据上述的操作部件450,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例如,根据操作部件450,对操作部件450的主体451中的相对于销461(枢转轴线AX3)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和相对于销461位于下侧的下侧部分中的任一方进行握持操作,都能够驱动电动机41。由于枢转轴线AX3位于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之间,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枢转轴线AX3与主体451的上侧部分的握持位置的距离、以及枢转轴线AX3与主体451的下侧部分的握持位置的距离双方。因此,在用户握持操作上侧部分的情况和用户握持操作下侧部分52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握持位置的操作部件450的旋转半径乃至行程量。因此,能够得到操作部件450的良好操作性。
并且,根据操作部件450,销461(枢转轴线AX3)位于操作部件450的后端,且第1开关471和第2开关473位于操作部件450的与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的前端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前后方向上的枢转轴线AX3与第1开关471以及第2开关473(换言之,按压第1开关471和第2开关473的部位即突起458、459)的各自距离较大。因此,能够增大操作部件450按压致动部472或者474使第1开关471或者473变为接通状态所需的位移量。因此,第1开关471、473不易发生误动作。
并且,根据操作部件450,由于操作部件450的销461(枢转轴线AX3)位于操作部件450的后端,因此,当握持操作距枢转轴线AX3相对较远的操作部件450的前侧时,与握持操作后侧时相比能够得到更大的行程感。在操作部件450中,由于第1锁定部件480和第2锁定部件490位于操作部件450的前侧,因此能够诱导用户,以便用户对操作部件450的前侧进行握持操作、即获得更大的行程感。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使本发明易于理解,并没有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在没有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改变、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包括其等价物。另外,在能够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或者发挥效果的一部分的范围内,能够任意组合或者任意省略技术方案和说明书所记载的各要素。
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枢转轴线AX3可以代替位于连接部53而位于电机外壳40与握柄外壳45的分界附近。所谓“位于分界附近”可以定义为,例如位于对电机外壳40中的握柄外壳45的相反侧的端部与上述分界之间的区域沿长度方向进行三等分而得到3个区域时的最接近分界的区域内。或者,所谓“位于分界附近”可以定义为,例如位于对握柄外壳45中的电机外壳40的相反侧的端部与上述分界之间的区域沿长度方向进行三等分而得到3个区域时的最接近分界的区域内。
或者,在第1实施方式中,枢转轴线AX3可以位于对操作部件50沿长度方向进行三等分得到3个区域时的正中间的区域内。
或者,在第1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50可以代替铰链构造而具有向下突出的凸部。在该情况下,凸部可以配置于主体外壳20的底面上,操作部件50可以以凸部为支点进行枢转。
并且,可以为,代替第1开关71和第2开关73而使用单一的开关,代替第1开关171和第2开关173而使用的单一的开关,或者代替第1开关471和第2开关473而使用单一的开关。在该情况下,研磨机10或者研磨机450也可以具有传递机构,所述传递机构构成为将操作部件50或者操作部件450的位移向单一的开关传递。该传递机构构成为,与操作部件50或者操作部件450的顺时针枢转联动而位移,按压单一的开关,并且构成为,与操作部件50或者操作部件450的逆时针枢转联动而位移,按压单一的开关。传递机构能够通过连杆部件等公知的任意的机械结构要素来实现。
并且,可以为,代替第1锁定部件80和第2锁定部件90、或者第1锁定部件480和第2锁定部件490而使用单一的锁定部件。在该情况下,单一的锁定部件可以构成为能够在阻止位置与允许位置之间位移,阻止位置是指单一的锁定部件以操作部件50或者操作部件450不能向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旋转的方式与操作部件50或者操作部件450卡合而阻止操作部件50或者操作部件450的枢转的位置;允许位置是指单一的锁定部件不与操作部件50或者操作部件450卡合而允许操作部件50或者操作部件450顺时针枢转和逆时针枢转双方的位置。
并且,可以为,枢转轴线AX3位于操作部件450的前端。在该情况下,可以为,握柄外壳440的通孔44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观察靠向后侧而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大的形状。另外,可以为,操作部件450的外缘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观察靠向后侧而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大的形状。另外,可以为,握柄外壳440的环状部分441的内缘部分与操作部件50的主体451的间隙靠向后侧而变大。
上述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研磨机10、410,还能够适用于具有沿外壳呈长形延伸的握持操作式的操作部件的任意作业工具。
[附图标记说明]
10、410:研磨机;15:外壳;20:主体外壳;20a:右外壳;20b:左外壳;21:凸台;22、23:螺栓;30:齿轮外壳;32:轴承座;33:小锥齿轮;34:大锥齿轮;35:主轴;36:内凸缘;37:锁紧螺母;38:顶端工具;39:罩;40:电机外壳;40a:电机外壳的底面;41:电动机;42:电机轴;45:握柄外壳;45a:连接部;45b:握柄外壳的底面;46:后外壳;47:电池安装部;48:电池;49:控制器;50、450:操作部件;51:第1部分;52:第2部分;53:连接部;54:轴部;55:前端部;56:后端部;57、58:长孔;59:第1端部侧区域;60:第2端部侧区域;61:凹凸;62、64:弹簧座;63、65:弹簧;71、471:第1开关;72、472:致动部;73、473:第2开关;74、474:致动部;80、480:第1锁定部件;81、481:操作部;82、482:卡合部;83、483:销;84、484:扭力弹簧;90、490:第2锁定部件;91、491:操作部;92、492:卡合部;93、493:销;94、494:扭力弹簧;120:主体外壳;150:操作部件;155:第3部分;171:第1开关;173:第2开关;225:轴部;250:操作部件;250a:第1操作部件;250b:第2操作部件;255a、255b:凸台;325a、325b:轴部;350:操作部件;350a:第1操作部件;350b:第2操作部件;440:握柄外壳;441:环状部分;442:通孔;451:主体;452、453:通孔;454:枢转轴部;455:通孔;456、457:孔;458、459:突起;461:销;462、463:弹簧;AX1、AX2:旋转轴线;AX3:枢转轴线;AX4:第1枢转轴线;AX5:第2枢转轴线。

Claims (17)

1.一种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机、外壳、操作部件和开关,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构成为,沿所述外壳在所述作业工具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能够通过被用户握持操作而以枢转轴线为中心枢转,并且所述操作部件在相对于所述枢转轴线的第1侧和相对于所述枢转轴线的与第1侧相反的第2侧这两侧从所述外壳露出;
所述开关构成为,检测所述操作部件沿第1方向枢转到第1启动位置的情况,并且构成为,检测所述操作部件沿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枢转到第2启动位置的情况,
在通过所述开关检测到所述操作部件枢转到所述第1启动位置的情况下驱动所述电机,并且在通过所述开关检测到所述操作部件枢转到所述第2启动位置的情况下驱动所述电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侧是所述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枢转轴线的一侧,所述第2侧是所述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枢转轴线的与所述第1侧相反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侧是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枢转轴线的一侧,所述第2侧是所述交叉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枢转轴线的与所述第1侧相反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具有第1开关和第2开关,其中,所述第1开关构成为,检测所述操作部件枢转到所述第1启动位置的情况;所述第2开关构成为,检测所述操作部件枢转到所述第2启动位置的情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开关被配置于所述第1侧,
所述第2开关被配置于所述第2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铰链结构部,该铰链结构部构成用于该操作部件枢转的铰链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结构部是沿所述枢转轴线延伸的方向延伸,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在所述外壳形成的凸台内的轴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是单一的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锁定部件,所述锁定部件构成为能够在阻止位置与允许位置之间位移,其中,所述阻止位置是指阻止所述操作部件位移到所述第1启动位置和阻止所述操作部件位移到所述第2启动位置的位置;所述允许位置是指允许所述操作部件位移到所述第1启动位置和允许所述操作部件位移到所述第2启动位置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部件具有第1锁定部件和第2锁定部件,其中,
所述第1锁定部件构成为与所述操作部件一体枢转,
所述第1锁定部件被配置在所述第1侧,
所述第1锁定部件能够在第1阻止位置与第1允许位置之间位移,其中,所述第1阻止位置是指与所述外壳卡合,据此阻止所述操作部件位移到所述第1启动位置的位置;所述第1允许位置是指不与所述外壳卡合,据此允许所述操作部件位移到所述第1启动位置的位置,
所述第2锁定部件构成为与所述操作部件一体枢转,
所述第2锁定部件被配置在所述第2侧,
所述第2锁定部件能够在第2阻止位置与第2允许位置之间位移,其中,所述第2阻止位置是指与所述外壳卡合,据此阻止所述操作部件位移到所述第2启动位置的位置;所述第2允许位置是指不与所述外壳卡合,据此允许所述操作部件位移到所述第2启动位置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从属于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顶端工具,所述顶端工具构成为由所述电机来驱动,
所述外壳具有电机外壳和握柄外壳,其中,
所述电机外壳收容所述电机;
所述握柄外壳能够供所述用户把持,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顶端工具的相反侧与所述电机外壳相邻,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其中,所述第1部分沿所述电机外壳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2部分沿所述握柄外壳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围绕所述长度方向的所述握柄外壳的外周长度比围绕所述长度方向的所述电机外壳的外周长度小,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以与所述握柄外壳的外周长度和所述电机外壳的外周长度的差异一致的方式,沿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来连接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
所述枢转轴线位于所述连接部。
13.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从属于权利要求3的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环状部分,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沿所述环状部分的内侧的环形,
所述枢转轴线位于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
14.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4或者5、从属于权利要求2和4的权利要求6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开关和所述第2开关中的至少一方被配置于以下位置:当所述操作部件枢转时被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第1侧的端部和所述第2侧的端部中的任一方按压的位置。
15.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机、动力传递机构、电机外壳、握柄外壳、齿轮外壳、顶端工具保持部和操作部件,其中,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连接于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外壳收容所述电机;
所述握柄外壳能够供用户把持;
所述齿轮外壳收容所述动力传递机构;
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连接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
所述操作部件构成为,沿所述电机外壳和所述握柄外壳在所述作业工具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具有转动中心,通过被所述用户握持操作而能够以所述转动中心为中心进行转动,
所述握柄外壳具有比所述电机外壳细的直径,且具有连接所述握柄外壳和所述电机外壳的连接部,
所述电动工具构成为,所述转动中心被设置于所述连接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握柄外壳相对于所述电机外壳向上方偏心,
所述转动中心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下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其中,
所述第1部分具有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转动中心位于第1侧的第1端部,沿着所述电机外壳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2部分具有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转动中心位于与所述第1侧相反的第2侧的第2端部,沿着所述握柄外壳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1部分具有从所述电机外壳突出的所述第1部分的突出量在所述第1端部的部位最大的形状,
所述第2部分具有从所述握柄外壳突出的所述第2部分的突出量在所述第2端部的部位最大的形状。
CN202180045059.0A 2020-07-10 2021-04-15 作业工具和电动工具 Pending CN1159164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9280 2020-07-10
JP2020119280 2020-07-10
PCT/JP2021/015588 WO2022009495A1 (ja) 2020-07-10 2021-04-15 作業工具及び電動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6467A true CN115916467A (zh) 2023-04-04

Family

ID=79552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5059.0A Pending CN115916467A (zh) 2020-07-10 2021-04-15 作业工具和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6581A1 (zh)
JP (1) JP7482228B2 (zh)
CN (1) CN115916467A (zh)
DE (1) DE112021003305T5 (zh)
WO (1) WO202200949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67485A (en) * 1930-06-24 Power hammer
US1502169A (en) * 1921-11-05 1924-07-22 James Clark Jr Electric Compan Electric tool
US2237646A (en) * 1939-03-10 1941-04-08 Black & Decker Mfg Co Electric tool
US2592649A (en) * 1950-01-26 1952-04-15 Crane Packing Co Switch structure for motor-driven tools
US2853567A (en) * 1955-03-04 1958-09-23 Bituminous Coal Research Switch mechanism
GB2390324A (en) * 2002-06-19 2004-01-07 Black & Decker Inc Power tool with pivoting handle
JPS5834271B2 (ja) * 1980-07-18 1983-07-26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振動工具のハンドル防振装置
JPH04108830U (ja) * 1991-03-05 1992-09-21 ナイルス部品株式会社 タンブラスイツチ
JPH04334826A (ja) * 1991-05-10 1992-11-20 Niles Parts Co Ltd 連動型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JPH04136678U (ja) * 1991-06-14 1992-12-18 追浜工業株式会社 携帯用作業機等のスイツチ構造
US5450054A (en) * 1992-12-08 1995-09-12 Imo Industries, Inc. Hand-actuatable controll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ntrol signals using the same
JPH0825249A (ja) * 1994-07-12 1996-01-30 Makita Corp 振動工具及び防振リング
DE19546328B4 (de) * 1995-12-12 2007-12-13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m drehbaren Handgriff
US5800431A (en) * 1996-10-11 1998-09-01 Brown; Robert H. Electrosurgical tool with suction and cautery
US6120362A (en) * 1997-06-09 2000-09-19 Porter-Cable Corporation Ergonomic grinder
JP3909869B2 (ja) 1998-04-15 2007-04-25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タンブラースイッチ
DE10162633B4 (de) * 2001-12-20 2012-12-06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Bolzensetzgerät
DE10259569A1 (de) * 2002-12-19 2004-07-01 Hilti Ag Elektro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kontaktlosem elektrischen Handschalter
GB2404550A (en) * 2003-08-04 2005-02-09 Black & Decker Inc Latch mechanism for pivoting handle assembly of a power tool
JP4326452B2 (ja) * 2004-10-26 2009-09-0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衝撃工具
US8087977B2 (en) * 2005-05-13 2012-01-03 Black & Decker Inc. Angle grinder
WO2007121534A1 (en) * 2006-04-26 2007-11-01 Demain Technology Pty Ltd A handle assembly for a power tool
DE102006027784A1 (de) * 2006-06-16 2007-12-20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DE102006048315A1 (de) * 2006-10-12 2008-04-17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insbesondere elektrische Schere
DE102007000454A1 (de) * 2007-11-09 2009-05-14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Schlagende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kontaktlosen Handschalter im Seitenhandgriff
DE102007060057A1 (de) * 2007-12-13 2009-06-18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JP5589255B2 (ja) * 2008-02-26 2014-09-17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携帯用電動工具
JP5541497B2 (ja) * 2010-02-26 2014-07-0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US8689901B2 (en) * 2010-05-12 2014-04-08 X'pole Precision Tools Inc. Electric power tool
FR2971726B3 (fr) * 2011-02-21 2013-03-22 X Pole Prec Tools Inc Machine-outil a interrupteur etanche a la poussiere
CN103415374B (zh) * 2011-03-21 2015-08-19 创科电动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锁定的可旋转手柄的手持式电动工具
JP2012196732A (ja) 2011-03-22 2012-10-18 Satori S-Tech Co Ltd 電動工具用スイッチ
JP5707267B2 (ja) 2011-07-22 2015-04-22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DE102011080374A1 (de) * 2011-08-03 2013-02-07 Robert Bosch Gmbh Werkzeugmaschine
DE102011089722A1 (de) * 2011-12-23 2013-06-27 Robert Bosch Gmbh Werkzeugmaschine
DE102012221748A1 (de) * 2012-11-28 2014-05-28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FR3004680B1 (fr) * 2013-04-23 2016-02-26 France Reducteurs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la vitesse d'un engin a propulsion electrique et engin correspondant
JP6090581B2 (ja) 2013-09-28 2017-03-0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6277042B2 (ja) * 2014-04-01 2018-02-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FR3029036B1 (fr) * 2014-11-25 2016-11-25 Pellenc Sa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ommande pour equipement a moteur.
US10600584B2 (en) * 2015-03-11 2020-03-24 Hubbel Incorporated Trigger activated tools having activation lockouts
JP6577830B2 (ja) * 2015-10-28 2019-09-1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DE102015226440A1 (de) * 2015-12-22 2017-06-22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nvorrichtung
DE102016209637A1 (de) 2016-06-02 2017-12-07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r Schalteinheit
JP6389489B2 (ja) * 2016-08-01 2018-09-12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CN211029866U (zh) * 2016-09-28 2020-07-17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触发器组件及电动工具
US20180093335A1 (en) * 2016-10-04 2018-04-05 Tti (Macao Commercial Offshore) Limited Trigger lock for a miter saw
DE102016125435A1 (de) * 2016-12-22 2018-06-28 C. & E. Fein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US10458736B2 (en) * 2017-03-08 2019-10-29 Sturm, Ruger & Company, Inc. Dynamic variable force trigger mechanism for firearms
US10818450B2 (en) * 2017-06-14 2020-10-27 Black & Decker Inc. Paddle switch
US11485003B2 (en) * 2018-05-23 2022-11-01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head unit for tool
JP7049946B2 (ja) * 2018-06-28 2022-04-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ベルトサンダ
SE1850881A1 (en) * 2018-07-11 2020-01-12 Husqvarna Ab Power tool
JP7154866B2 (ja) * 2018-08-01 2022-10-18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スイッチ部材及びクリーナ
US10933521B2 (en) * 2018-11-19 2021-03-02 Brahma Industries LLC Staple gun with self-centering mechanism
CN210115785U (zh) * 2018-12-17 2020-02-28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角磨机
DE202020103534U1 (de) * 2020-06-18 2021-09-28 C. & E. Fein Gmbh Elektrowerkzeug
EP4338892A1 (en) * 2022-06-17 2024-03-20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 tool hydraulic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09495A1 (zh) 2022-01-13
WO2022009495A1 (ja) 2022-01-13
US20230256581A1 (en) 2023-08-17
JP7482228B2 (ja) 2024-05-13
DE112021003305T5 (de) 2023-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41497B2 (ja) 電動工具
US8827004B2 (en) Power tool having off-lock member
CN101454124B (zh) 用于电动工具的手柄组件
US20100018734A1 (en) Electric machine tool
EP2208587B1 (en) Electric shaver
WO2010101258A1 (ja) 携帯用切断機
US20110005905A1 (en) Locking switch device for a power tool
US10614977B2 (en) Hand-held tool machine
JP6895093B2 (ja) 電動工具
WO2020241086A1 (ja) 電動工具
WO2017222049A1 (ja) 電動工具
JP2005059205A (ja) 手持式電動工具
CN115916467A (zh) 作业工具和电动工具
AU2021282449A1 (en) Hand held rotary power tool
JP6678925B2 (ja) 作業工具
JP5368946B2 (ja) 電動工具
WO2022168558A1 (ja) 電動作業機器に用いられるスイッチ機構及び電動作業機器
JP2023016165A (ja) 電動工具
US12103127B2 (en) Power tool
JP6665945B2 (ja) 動力工具
US20240312738A1 (en) Trigger switch
JP7167490B2 (ja) 電動工具
JP7385007B2 (ja) 工具
US20240173821A1 (en) Power tool
JP2022108159A (ja) 電動作業機器に用いられるスイッチ機構及び電動作業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