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77638A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77638A
CN115877638A CN202211180293.7A CN202211180293A CN115877638A CN 115877638 A CN115877638 A CN 115877638A CN 202211180293 A CN202211180293 A CN 202211180293A CN 115877638 A CN115877638 A CN 1158776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ide polarizing
polarizing plate
liquid crystal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802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达哉
门谷典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877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776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73Polarisers in the lamp hou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5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 G03B21/006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using LC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8Homogenising, shaping of the illumination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投影仪。投影仪包括:光源装置;均匀化光学元件;偏振转换元件;液晶面板;入射侧偏振板;射出侧偏振板;投射光学系统;第1收纳部,以密闭状态收纳液晶面板、入射侧偏振板及射出侧偏振板的至少一个;第2收纳部,以密闭状态收纳均匀化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偏振转换元件的至少一个;第1导热部,从收纳于第1收纳部中的液晶面板、入射侧偏振板及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个受热,向第1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第2导热部,从收纳于第2收纳部的均匀化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及偏振转换元件的至少一个受热,向第2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第1风扇,向第1导热部及第2导热部输送气流;第1管道,从第1风扇延伸,配置第1导热部和第2导热部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投影仪中,通过对液晶面板或者光学元件等发热体单独地设置冷却风扇来高效地对发热体进行冷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3109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投影仪中,冷却风扇的数量增多,因此,存在装置结构难以小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投影仪,其具有:光源装置;均匀化光学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均匀化;偏振转换元件,其使从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射出的光的偏振一致;至少一个液晶面板,从所述偏振转换元件射出的光入射至所述液晶面板;至少一个入射侧偏振板,其配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至少一个射出侧偏振板,其配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射出侧;投射光学系统,其投射由所述液晶面板调制后的光;第1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入射侧偏振板及所述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个;第2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或所述偏振转换元件;第1导热部,其从收纳于所述第1收纳部中的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入射侧偏振板及所述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个受热,向所述第1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第2导热部,其从收纳于所述第2收纳部的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或所述偏振转换元件受热,向所述第2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第1风扇,其向所述第1导热部及所述第2导热部输送气流;以及第1管道,其从所述第1风扇延伸,配置有所述第1导热部和所述第2导热部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一种投影仪,其具有:光源装置;均匀化光学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均匀化;至少一个光调制面板,从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射出的光入射至所述光调制面板;投射光学系统,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面板调制后的光;第1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所述光调制面板;第2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第1导热部,其从所述光调制面板受热,向所述第1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第2导热部,其从收纳于所述第2收纳部的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受热,向所述第2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第1风扇,其向所述第1导热部及所述第2导热部输送气流;以及第1管道,其从所述第1风扇延伸,配置有所述第1导热部和所述第2导热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光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从-Y侧观察冷却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冷却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冷却机构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中的气流的流动的图。
图8A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8B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中的气流的流动的图。
图10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2是第1变形例中的第1导热部的导热路径的示意图。
图13是第2变形例中的第1导热部的导热路径的示意图。
图14是第3变形例中的第1导热部的导热路径的示意图。
图15是第4变形例中的第2导热部的导热路径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100投影仪;2光源装置;6投射光学系统;7、7A、7B、7C、17、170第1导热部;8、8A第2导热部;9第1风扇;10第1管道;11第2风扇;12第1热交换器;13第2管道;14第3管道;15第3风扇;15a、19a进气口;16第2热交换器;16a吸热部;16b散热部;19第4风扇;40液晶面板;40B蓝色用液晶面板;40G绿色用液晶面板;40R红色用液晶面板;41入射侧偏振板;41B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G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R红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2射出侧偏振板;42B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R红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3、143光合成元件;44、144第1收纳部;51均匀化光学元件;51a第1透镜阵列(前级透镜阵列);51b第2透镜阵列(一方的透镜阵列,后级透镜阵列);52偏振转换元件;53重叠透镜;54、154第2收纳部;55弹簧部件;56粘接剂;70B第1导热部件(面板用导热部件);70G第2导热部件(面板用导热部件);70R第3导热部件(面板用导热部件);71B第4导热部件(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1G第5导热部件(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1R第6导热部件(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偏振板用导热部件;81支承部件;140光调制面板;140B蓝色用光调制面板;140G绿色用光调制面板;140R红色用光调制面板;155a光入射部;155b光射出部;K、K1、K2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为了方便起见,有时将成为特征的部分放大示出而使得容易理解特征,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等不限于与实际相同。
(第1实施方式)
对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在屏幕SCR上显示彩色图像的投影型图像显示装置。投影仪1具备光源装置2、色分离光学系统3、图像形成单元4、均匀照明单元5和投射光学系统6。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2射出白色的照明光WL。后面叙述光源装置2的结构。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照明光WL经由均匀照明单元5向色分离光学系统3入射。均匀照明单元5是使照明光WL的强度分布在被照明区域中均匀化的单元。
均匀照明单元5包括均匀化光学元件51、偏振转换元件52和重叠透镜53。关于均匀照明单元5的结构的详情,在后面叙述。
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而使用XYZ正交坐标系。
在各图中,X轴是沿着从光源装置2向均匀照明单元5射出的照明光WL的照明光轴AX1的轴。Y轴与X轴正交,是沿着投射光学系统6投射图像光的方向即投射光学系统6的光轴AX2的轴。Z轴是与照明光轴AX1以及光轴AX2正交的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将+Z称为“上侧”,将-Z称为“下侧”进行说明。另外,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投影仪1的各构成部件的配置关系的名称,并不限定投影仪1的实际的设置姿势、方向。
色分离光学系统3将来自光源装置2的白色的照明光WL分离为红色光LR、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色分离光学系统3具备第1分色镜30a及第2分色镜30b、第1全反射镜31a、第2全反射镜31b及第3全反射镜31c、第1中继透镜32a及第2中继透镜32b。
第1分色镜30a将从光源装置2射出而经过了均匀照明单元5的照明光WL分离为蓝色光LB和包括绿色光LG及红色光LR的其它光。第1分色镜30a反射分离的蓝色光LB,并且使其它的光透过。第2分色镜30b反射绿色光LG并且使红色光LR透射。
第1全反射镜31a将蓝色光LB朝向后述的蓝色用液晶面板40B反射。第2全反射镜31b及第3全反射镜31c将红色光LR引导至后述的红色用液晶面板40R。绿色光LG从第2分色镜30b向后述的绿色用液晶面板40G反射。
第1中继透镜32a配置于红色光LR的光路中的第2分色镜30b与第2全反射镜31b之间。第2中继透镜32b配置于红色光LR的光路中的第2全反射镜31b与第3全反射镜31c之间。
由色分离光学系统3分离的各色光入射到图像形成单元4。
图像形成单元4具备多个液晶面板40、多个入射侧偏振板41、多个射出侧偏振板42、光合成元件43。
多个液晶面板40包括蓝色用液晶面板40B、绿色用液晶面板40G和红色用液晶面板40R。蓝色用液晶面板40B根据图像信息对蓝色光LB进行调制,形成蓝色的图像光。绿色用液晶面板40G根据图像信息对绿色光LG进行调制,形成绿色的图像光。红色用液晶面板40R根据图像信息对红色光LR进行调制,形成红色的图像光。以下,在统称蓝色用液晶面板40B、绿色用液晶面板40G以及红色用液晶面板40R的情况下,称为各液晶面板40B、40G、40R。
多个入射侧偏振板41包括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B、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G和红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R。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B设置在蓝色用液晶面板40B的光入射侧。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G设置在绿色用液晶面板40G的光入射侧。红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R设置在红色用液晶面板40R的光入射侧。以下,在统称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B、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G及红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R时,称为各入射侧偏振板41B、41G、41R。
多个射出侧偏振板42包括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和红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R。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设置于蓝色用液晶面板40B的光射出侧。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设置在绿色用液晶面板40G的光射出侧。红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R设置于红色用液晶面板40R的光射出侧。以下,在统称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及红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R的情况下,称为各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
另外,在各入射侧偏光板41B、41G、41R的入射侧分别配置有场透镜45B、45G、45R。
来自各液晶面板40B、40G、40R的各图像光入射到光合成元件43。光合成元件43合成各图像光,将该合成后的图像光朝向投射光学系统6射出。光合成元件43例如使用十字分色棱镜。
接着,对均匀照明单元5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均匀照明单元5的均匀化光学元件51例如由一对透镜阵列构成。具体而言,均匀化光学元件51由第1透镜阵列51a和第2透镜阵列51b构成。各透镜阵列51a、51b由多个透镜排列成阵列状而构成。
第2透镜阵列51b与重叠透镜53一起,将第1透镜阵列51a的各透镜的像分别成像于各液晶面板40B、40G、40R的图像形成区域的附近。
通过了均匀化光学元件51的照明光WL入射到偏振转换元件52。偏振转换元件52例如由偏振分离膜和相位差板构成,对从均匀化光学元件51射出的照明光WL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成为线偏振光。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偏振转换元件52对照明光WL进行转换,以使其成为可透过各入射侧偏振板41B、41G、41R的线偏振光。这样,从偏振转换元件52射出的光入射到各液晶面板40B、40G、40R。
通过了偏振转换元件52的照明光WL入射到重叠透镜53。重叠透镜53通过对从偏振转换元件52射出的各部分光束进行会聚而使其分别重叠于各液晶面板40B、40G、40R的图像形成区域的附近,使各图像形成区域中的照度分布均匀化。
由图像形成单元4的光合成元件43合成的图像光入射到投射光学系统6。投射光学系统6由投射透镜组构成,将由光合成元件43合成的图像光朝向屏幕SCR放大投射。由此,在屏幕SCR上显示放大后的彩色影像。
(光源装置)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2所示,光源装置2具备第1光源20、准直光学系统21、分色镜22、准直会聚光学系统23、波长转换元件28、第2光源24、会聚光学系统25、扩散板26和准直光学系统27。
第1光源20由半导体激光器20a构成,半导体激光器20a射出由激光构成的蓝色激励光E。激励光E的发光强度的峰值例如为445nm。另外,半导体激光器20a也可以使用射出445nm以外的波长例如455nm或460nm的蓝色光的半导体激光器。第1光源20的光轴ax是沿着Y轴的轴,与沿着X轴的光源装置2的照明光轴AX1正交。第1光源20也可以构成为在与光轴ax正交的一个平面内将多个半导体激光器20a配置为阵列状。
准直光学系统21具有透镜21a、21b。准直光学系统21使从第1光源20射出的光大致平行化。各透镜21a、21b分别由凸透镜构成。
分色镜22在从准直光学系统21到准直会聚光学系统23之间的光路中,配置在相对于第1光源20的光轴ax以及照明光轴AX1分别以45°的角度交叉的方向上。分色镜22使蓝色光成分反射,使红色光成分以及绿色光成分透过。因此,分色镜22使激励光E及后述的蓝色光B反射,使黄色的荧光Y透过。
准直会聚光学系统23使透过了分色镜22的激励光E会聚而入射到波长转换元件28,并且使从波长转换元件28射出的荧光Y大致平行化。准直会聚光学系统23具有透镜23a、23b。透镜23a、23b分别由凸透镜构成。
波长转换元件28具有基板28a、反射层28b、设置在反射层28b的光入射侧的波长转换层即荧光体28c。荧光体28c通过对激励光E进行波长转换,生成并射出例如波段为500~700nm的荧光Y。反射层28b反射由荧光体28c生成的荧光Y中的朝向基板28a前进的成分。另外,也可以在基板28a的与支承荧光体28c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配置未图示的散热器。
第2光源24由具有与第1光源20的波段相同波段的半导体激光器构成。第2光源24可以由1个半导体激光器构成,也可以由多个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另外,第2光源24也可以由波段与第1光源20的半导体激光器不同的半导体激光器构成。
会聚光学系统25具有透镜25a、25b。会聚光学系统25使从第2光源24射出的蓝色光B会聚于扩散板26的扩散面上或扩散面的附近。透镜25a、25b分别由凸透镜构成。
扩散板26使从第2光源24射出的蓝色光B扩散,生成具有与从波长转换元件28射出的荧光Y的配光分布接近的配光分布的蓝色光B。扩散板26例如可以使用由光学玻璃构成的磨砂玻璃。
准直光学系统27具有透镜27a、27b。准直光学系统27使从扩散板46射出的光大致平行化。透镜27a、27b分别由凸透镜构成。
从第2光源24射出的蓝色光B被分色镜22反射,与从波长转换元件28射出并透过分色镜22的荧光Y合成,生成白色的照明光WL。
在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中,图像形成单元4以及均匀照明单元5产生热。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备对由图像形成单元4以及均匀照明单元5产生的热高效地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
图3、图4是示出投影仪1的冷却机构6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3是从-Y侧观察冷却机构60的侧视图。图4是冷却机构60的立体图。在图3、4中,为了容易看图,省略了重叠透镜53和场透镜45B、45G、45R的图示。在图4中省略了第1管道10的图示。
如图3所示,冷却机构60具有第1收纳部44、第2收纳部54、第1导热部7、第2导热部8、第1风扇9、第2风扇11、第1管道10以及第1热交换器12。即,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还具备第1收纳部44、第2收纳部54、第1导热部7、第2导热部8、第1风扇9、第1管道10、第2风扇11和第1热交换器12。
如图1所示,第1收纳部44以密闭状态收纳图像形成单元4的构成部件、即多个液晶面板40、多个入射侧偏振板41、多个射出侧偏振板42、光合成元件4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场透镜45B、45G、45R配置在第1收纳部44的外侧,但也可以根据需要而配置在第1收纳部44的内侧。
第2收纳部54以密闭状态收纳作为均匀照明单元5的一部分的第2透镜阵列51b及偏振转换元件52。第2透镜阵列51b相当于一个透镜阵列。
第1导热部7从收纳于第1收纳部44中的各液晶面板40B、40G、40R、各入射侧偏振板41B、41G、41R及各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的至少一个受热,向第1收纳部44的外部传导热。
第2导热部8从收纳于第2收纳部54中的均匀化光学元件51的第2透镜阵列51b及偏振转换元件52的至少一个受热,向第2收纳部54的外部传导热。
第1风扇9经由设置在未图示的投影仪1的外装壳体上的进气口吸入外部空气,向第1导热部7以及第2导热部8输送气流K。第1风扇9例如可以使用离心风扇或西洛克风扇,但风扇的种类不限于此。
第1管道10从第1风扇9延伸,配置有第1导热部7和第2导热部8。第1管道10是从作为第1风扇9的排出口的排出口9b延伸的筒状部件。
来自第1风扇9的气流K流经第1管道10。在第1管道10内配置有从第1收纳部44向外部突出的第1导热部7的一部分和从第2收纳部54向外部突出的第2导热部8的一部分。由此,配置在第1管道10内的第1导热部7和第2导热部8通过与来自第1风扇9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而释放热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导热部7包括第1导热部件70B、第2导热部件70G、第3导热部件70R、第4导热部件71B、第5导热部件71G、第6导热部件71R和1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
如图3、图4所示,作为面板用导热部件的第1导热部件70B配置于蓝色用液晶面板40B的光射出侧。第1导热部件70B从蓝色用液晶面板40B延伸到第1管道10内,传导来自蓝色用液晶面板40B的热。第1导热部件70B具有配置于第1管道10内的第1散热部70B1。第1散热部70B1由包含多个散热翅片的散热器构成。第1散热部70B1通过与在第1管道10内流动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而释放热量。
作为面板用导热部件的第2导热部件70G配置于绿色用液晶面板40G的光射出侧。第2导热部件70G从绿色用液晶面板40G向第1管道10内延伸,传导来自绿色用液晶面板40G的热。第2导热部件70G具有配置于第1管道10内的第2散热部70G1。第2散热部70G1由包含多个散热翅片的散热器构成。第2散热部70G1通过与在第1管道10内流动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而释放热量。
作为面板用导热部件的第3导热部件70R配置于红色用液晶面板40R的光射出侧。第3导热部件70R从红色用液晶面板40R向第1管道10内延伸,传导来自红色用液晶面板40R的热。第3导热部件70R具有配置在第1管道10内的第3散热部70R1。第3散热部70R1由包含多个散热翅片的散热器构成。第3散热部70R1通过与在第1管道10内流动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而释放热量。
作为偏振板用导热部件的第4导热部件71B,从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B延伸于第1管道10内,对来自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B的热进行传导。第4导热部件71B具有配置于第1管道10内的第4散热部71B1。第4散热部71B1由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的散热器构成。第4散热部71B1通过与在第1管道10内流动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而释放热量。
第4导热部件71B通过未图示的安装部件,例如固定于第1收纳部44,由此将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B相对于蓝色用液晶面板40B配置于规定位置。
作为偏振板用导热部件的第5导热部件71G从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G延伸于第1管道10内,对来自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G的热进行传导。第5导热部件71G具有配置于第1管道10内的第5散热部71G1。第5散热部71G1通过与在第1管道10内流动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而释放热量。
第5散热部71G1由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的散热器构成。第5导热部件71G经由未图示的安装部件,例如固定于第1收纳部44,由此将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G相对于绿色用液晶面板40G配置于规定位置。
作为偏振板用导热部件的第6导热部件71R从红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R延伸于第1管道10内,对来自红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R的热进行传导。第6导热部件71R具有配置在第1管道10内的第6散热部71R1。第6散热部71R1由包含多个散热翅片的散热器构成。第6散热部71R1通过与在第1管道10内流动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而释放热量。
第6导热部件71R通过未图示的安装部件,例如固定于第1收纳部44,由此将红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R相对于红色用液晶面板40R配置于规定位置。
第1导热部件70B、第2导热部件70G及第3导热部件70R只要是能够传导从各面板受到的热的部件,则没有特别限定。此外,第4导热部件71B、第5导热部件71G及第6导热部件71R只要是能够传导从各偏振板受到的热的部件,则没有特别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各导热部件70B、70G、70R、71B、71G、71R,例如除了石墨或铜等之外,还可以使用利用制冷剂的蒸发及冷凝的热管或蒸汽腔等。
图5是示出冷却机构6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在图5中,为了方便图示,省略了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B和蓝色用液晶面板40B。
如图5所示,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保持于第1面板安装部件47B。第1面板安装部件47B设有支承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的支承板48、和可直接或间接地卡定蓝色用液晶面板40B的一对卡定部49。第1导热部件70B和蓝色用液晶面板40B经由第1面板安装部件47B安装于光合成元件43的光入射面43B。
更具体地说,蓝色用液晶面板40B具有夹着液晶的位于入射侧的对置基板和位于射出侧的TFT元件基板。而且,蓝色用液晶面板40B具有配置于对置基板的光入射侧的入射侧防尘基板和配置于TFT元件基板的光射出侧的射出侧防尘基板。这些蓝色用液晶面板40B的各构成部件配置于收纳壳体,各构成部件以不脱离的方式由固定于收纳壳体的保持部件保持。
蓝色用液晶面板40B的收纳壳体在收纳壳体的射出侧的面设置有图4所示的第1导热部件70B。由此,对置基板、TFT元件基板、入射侧防尘基板及射出侧防尘基板的热经由收纳壳体传导到第1导热部件70B。第1导热部件70B优选导热率与收纳壳体相同,或者导热性高的材料。
并且,第1导热部件70B配置于蓝色用液晶面板40B的光射出侧,但是只要从收纳壳体传导热即可,所以,不限于配置于光射出侧的情况。
另外,绿色用液晶面板40G和第2导热部件70G以及红色用液晶面板40R和第3导热部件70R的关系也相同。
另外,第4导热部件71B不限于经由未图示的安装部件固定于第1收纳部44的结构。第4导热部件71B也能够固定于支承板48。第5导热部件71G、第6导热部件71R也同样。
如图5所示,支承板48设置有使从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射出的光透过的开口48a、与朝向-Z侧延伸到第1管道10的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热连接的连接部48b。所谓与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热连接是以可传导热的方式与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连接的状态。
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包括与作为支承板48的第1面板安装部件47B的连接部48b热连接的基座部72a、从基座部72a向-Z侧延伸而配置于第1管道10内的散热部72b。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的热从基座部72a向散热部72b传导而放出。散热部72b包括散热翅片。如图3所示,散热部72b通过与在第1管道10内流动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而释放热量。
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的散热部72b的尺寸与其它导热部件70B、70G、70R、71B、71G、71R的散热部的尺寸相比足够大,因此,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的散热性提高。
通过使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的散热部72b位于与光合成元件43的区域重叠的下方,能够抑制第1管道10的大型化。并且,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的散热部72b与第1导热部件70B的第1散热部70B1、第2导热部件70G的第2散热部70G1及第3导热部件70R的第3散热部70R1在高度方向上不同即可。即,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的散热部72b通过配置于比第1导热部件70B的第1散热部70B1、第2导热部件70G的第2散热部70G1、第3导热部件70R的第3散热部70R1靠下方,即使增大尺寸也能够防止干扰。
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只要是能够传导从各偏振板受到的热的部件,则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例如除了石墨或铜等之外,还可以使用利用制冷剂的蒸发及冷凝的热管或蒸汽腔等。
如图4、图5所示,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通过第2面板安装部件47G保持于光合成元件43的光入射面43G。红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R通过第3面板安装部件47R保持于光合成元件43的光入射面43R。另外,第2导热部件70G和绿色用液晶面板40G通过第2面板安装部件47G安装于光合成元件43的光入射面43G。第3导热部件70R和红色用液晶面板40R通过第3面板安装部件47R安装于光合成元件43的光入射面43R。
第2面板安装部件47G及第3面板安装部件47R的结构与第1面板安装部件47B相同。即,第2面板安装部件47G及第3面板安装部件47R与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热连接。
由此,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的热通过第2面板安装部件47G传导到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红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R的热通过第3面板安装部件47R传导到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的热通过传导到1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而释放到第1管道10内。根据该结构,与使导热部件分别从各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延伸到第1管道10内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结构简化,并且得到高的冷却效果。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60中,第2风扇11收纳在第1收纳部44内。第2风扇11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Z侧的上侧。第2风扇11例如使用轴流风扇,但风扇的种类不限于此。
第2风扇11通过在第1收纳部44内产生从-Z侧朝向+Z侧即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气流K,对图像形成单元4的各部件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60中,第1热交换器12的一部分配置于第1收纳部44的内侧,剩余的一部分配置于第1收纳部44的外侧。第1热交换器12通过使第1收纳部44内的环境与第1收纳部44外的环境进行热交换而使第1收纳部44内的温度降低。
第1热交换器12包括基座部12a、吸热部12b以及散热部12c。基座部12a将第1热交换器12固定于第1收纳部44的上板44a。吸热部12b由设置于基座部12a中的与第1收纳部44相对的-Z侧的面的多个突起构成。吸热部12b配置于第1收纳部44的内侧。吸热部12b从第1收纳部44的内部空间吸收热。散热部12c由设置于基座部12a中的与第1收纳部44相反侧的+Z侧的面的多个散热翅片构成。基座部12a和散热部12c配置在第1收纳部44的外侧。
由第2风扇11产生的气流K沿着从第1收纳部44的上板44a向内侧突出的第1热交换器12的吸热部12b向侧方流动。此时,气流K通过被第1热交换器12的吸热部12b吸热而被冷却。
被第1热交换器12冷却后的气流K沿着第1收纳部44的侧板44b的内表面从+Z侧向-Z侧即从上侧向下侧流动,到达第1收纳部44的下板44c。
到达第1收纳部44的下板44c的气流K通过被第2风扇11吸入而从-Z侧向+Z侧即从下侧向上侧流动,对图像形成单元4的各部件进行冷却。即,由第2风扇11产生的气流K在第1收纳部44内循环。
根据本实施方式,对图像形成单元4的各部件进行冷却而被加热的气流K在通过第1热交换器12而被冷却后,再次被吸引到第2风扇11,从而在第1收纳部44内循环。因此,第2风扇11能够持续地向图像形成单元4供给温度较低的气流K。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通过冷却机构60向以密闭的状态收纳于第1收纳部44内的图像形成单元4循环地输送比较低温的气流K,从而能够高效地对第1导热部7与图像形成单元4的各构成部件进行冷却。
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导热部8包括1个导热部件80。如图4所示,导热部件80包括粘贴在偏振转换元件52的光入射侧的受热部80a、和从受热部80a延伸到第1管道10内的散热部80b。在受热部80a,对应于偏振转换元件52的光入射区域而形成有以狭缝状延伸的多个开口。偏振转换元件52的热从受热部80a传导到散热部80b而释放。散热部80b由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的散热器构成。
导热部件80只要是能够将从偏振转换元件52受到的热传导至第1管道10内的部件,则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导热部件80,例如除了石墨、铜等之外,还可以使用利用制冷剂的蒸发和冷凝的热管、蒸汽腔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导热部件80的第2导热部8及偏振转换元件52通过支承部件81安装于第2收纳部54。与偏振转换元件52一起收纳于第2收纳部54内的第2透镜阵列51b通过未图示的固定部件固定于支承部件81或者第2收纳部54。
如图4所示,支承部件81从偏振转换元件52朝向均匀照明单元5的-X侧的光入射侧延伸,配置到第2收纳部54的外侧。支承部件81包括固定第1透镜阵列51a的固定部81a。支承部件81的固定部81a例如通过弹簧部件55固定第1透镜阵列51a的+X侧的光射出侧的端面。
在此,均匀照明单元5的构成部件中的偏振转换元件52的发热量最多。这是因为构成偏振转换元件52的相位差板吸收照明光WL而发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中,能够将在第2收纳部54内发热最多的偏振转换元件52的热通过第2导热部8释放到第1管道10内。由此,通过高效地冷却偏振转换元件52,抑制第2收纳部54内的密闭空间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抑制热对与偏振转换元件52一起收纳在内部的第2透镜阵列51b造成的损伤。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中,以密闭状态在第1收纳部44内收纳作为冷却对象的图像形成单元4,以密闭的状态在第2收纳部54内收纳偏振转换元件52及作为均匀化光学元件51的一部分的第2透镜阵列51b。图像形成单元4包括液晶面板40B、40G、40R、入射侧偏振板41B、41G、41R和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从第1风扇9分别向从各收纳部44、54引出到第1管道10内的导热部7、8输送气流K,能够对导热部7、8进行冷却。由此,能够用1个风扇对2个导热部7、8进行冷却,因此,能够使装置结构小型化。
另外,通过利用导热部7、8将热从各收纳部44、54内的密闭空间积极地向外部释放,能够抑制密闭空间的温度上升,因此,不需要增大密闭空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尽量缩小收纳部44、54的内部空间,结果是,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投影仪1的使用环境的不同,有时周围也存在烟。作为周围存在烟的环境,例如可举出活动时的演出产生的烟雾或香烟的烟等。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情况下,在周边环境存在烟时,即使灰尘、烟侵入到投影仪1的框体内,由于图像形成单元4、偏振转换元件52以及第2透镜阵列51b收纳在密闭空间中,所以,能够防止灰尘、烟的附着。因此,能够抑制在图像形成单元4、偏振转换元件52以及第2透镜阵列51b上附着灰尘或烟而引起的显示品质的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第1导热部7包括从各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向第1管道10内延伸的1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所以,能够用一个导热部件对各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进行冷却。由此,通过使第1导热部7的一部分共通化,能够抑制结构的复杂化,并且得到较高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还具有:第2风扇11,其收纳在第1收纳部44中;和第1热交换器12,其对由第2风扇11送到第1收纳部44内的气流K进行冷却。因此,第2风扇11能够持续地向收纳在第1收纳部44内的图像形成单元4供给温度较低的气流K,所以,能够提高图像形成单元4的冷却效率。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冷却机构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以及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说明。
以下,主要对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进行说明。图6、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16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6是示出冷却机构160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冷却机构160中的气流的流动的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160中,第2导热部8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60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及图示。另外,为了便于观察附图,仅示出第1管道10的一部分。
如图6、图7所示,冷却机构160具有第1导热部17、第1风扇9、第1管道10、第2管道13、第3管道14、第3风扇15以及第2热交换器16。
本实施方式的第1导热部17具有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第2管道13与第1收纳部44连接。具体而言,第2管道13与在第1收纳部44的下板44c的一侧即+X侧形成的流入口44c1连接。
第3风扇15将从进气口15a吸入的空气从排出口即排气口15b排出。第3风扇15经由与排气口15b连接的第2管道13向第1收纳部44内输送气流K1。第3风扇15例如可以使用离心风扇或西洛克风扇,但风扇的种类不限于此。
第3管道14将从第1收纳部44内排出的气流K1输送到第3风扇15的进气口15a。第3管道14与在第1收纳部44的下板44c的另一侧即-X侧形成的流出口44c2连接。第3管道14包括流路部14a和风扇收纳部14b。流路部14a是从第1收纳部44的流出口44c2向第3风扇15延伸的筒状部位。风扇收纳部14b与流路部14a的前端14a1连接,以密闭状态在内部收纳第3风扇15。风扇收纳部14b和第1收纳部44通过流路部14a连通。
第2热交换器16具有从在第3管道14内流动的气流K1吸热的吸热部16a、和配置在第1管道10内的散热部16b。即,在第2热交换器16中,吸热部16a配置在第3管道14内,散热部16b配置在第1管道10内。吸热部16a及散热部16b例如由包含多个翅片的散热器构造构成。第2热交换器16通过对在第3管道14内流动的气流K1与在第1管道10内流动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在第3管道14内流动的气流K1的温度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160中,当第3风扇15旋转时,如图7所示,来自第3风扇15的气流K1经由第2管道13被供给到第1收纳部44内。从流入口44c1供给到第1收纳部44内的气流K1沿着第1收纳部44的内壁向红色用液晶面板40R、绿色用液晶面板40G及蓝色用液晶面板40B依次输送,对各液晶面板40B、40G、40R进行冷却。然后,气流K从流出口44c2向第3管道14流动,被第3风扇15的吸引力吸引而向第3风扇15的进气口15a流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K在经由第3管道14向第3风扇15返回的过程中,通过配置在第3管道14的流路部14a内的第2热交换器16的吸热部16a。此时,气流K通过被第2热交换器16的吸热部16a吸热而被冷却。
被第2热交换器16冷却后的气流K再次被吸入到第3风扇15,经由第2管道13流入第1收纳部44内,对各液晶面板40B、40G、40R进行冷却。即,由第3风扇15产生的气流K1被循环地供给到第1收纳部44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160,第2热交换器16冷却通过对图像形成单元4的各部件进行冷却而被加热的气流K1,经由第2管道13向第1收纳部44内供给,所以,可高效地冷却作为图像形成单元4的构成部件的各液晶面板40B、40G、40R、各入射侧偏振板41B、41G、41R以及各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参照图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160中,第3风扇15配置在第1收纳部44的外部,因此,能够使第1收纳部44的尺寸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第1管道10作为使在第3管道14内流动的气流K1的温度降低的单元,因此,不需要用于对气流K1进行冷却的其它机构,能够抑制装置结构大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第3管道14的风扇收纳部14b内收纳第3风扇15,因此,能够使第1收纳部44内成为密闭状态。因此,通过从第3风扇15送出的气流K1,可抑制灰尘或烟进入第1收纳部44内,从而可以抑制由于灰尘或烟附着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构成部件而导致的显示品质的下降。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冷却机构中的第2收纳部侧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以及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说明。
以下,主要对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进行说明。图8A、图8B、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26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图。图8A是示出冷却机构26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8B是示出冷却机构26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9是示出冷却机构260中的气流的流动的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260中,第1收纳部44侧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6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和图示。
如图8A、图8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260具有第2收纳部154和第4风扇19。第2收纳部154收纳构成均匀化光学元件51的一对透镜阵列51a、51b中的位于后级的光射出侧的第2透镜阵列51b、和位于第2透镜阵列51b的后级的+X侧的偏振转换元件52。第2透镜阵列51b相当于后级透镜阵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导热部8传导偏振转换元件52的热。第2导热部8及偏振转换元件52通过未图示的固定部件安装于第2收纳部154。
第2收纳部154具备主体部155、与第4风扇19的进气口19a连接的进气连接部156、以及与作为第4风扇19的排出口的排气口19b连接的排气连接部157。主体部155包含光入射部155a和光射出部155b,收纳第2透镜阵列51b及偏振转换元件52。第2导热部8的散热部80b延伸到主体部155的外部。
在第2收纳部154的光入射部155a配置有一对透镜阵列51a、51b中的位于前级的光入射侧的第1透镜阵列51a。第2收纳部154相当于主体部155,第1透镜阵列51a相当于前级透镜阵列。在第2收纳部154的光射出部155b配置有重叠透镜53。第1透镜阵列51a及重叠透镜53以覆盖第2收纳部154的形成的开口或透光性窗部的方式配置。
如图9所示,第4风扇19使气流K2在第2收纳部154内流动。第4风扇19将从图8B所示的进气口19a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19b排出。第4风扇19经由与排气口19b连接的第2收纳部154的排气连接部157向第2收纳部154内输送气流K2。来自第4风扇19的气流K2至少沿着偏振转换元件52的表面流动后,输送到第4风扇19的进气口19a。第4风扇19例如可以使用离心风扇或西洛克风扇,但风扇的种类不限于此。
如图8A、图8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进气连接部156流入第2收纳部154内的气流K2在主体部155内,在一对透镜阵列51a、51b之间、第2透镜阵列51b以及偏振转换元件52之间、偏振转换元件52以及重叠透镜53之间流动,对透镜阵列51a、51b、偏振转换元件52以及重叠透镜53进行冷却。然后,气流K2向进气连接部156流动,被第4风扇19的吸引力吸引,由此,向第4风扇19的进气口19a流入。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260,将第1透镜阵列51a及重叠透镜53配置于第2收纳部154的外部,所以,相比于将第1透镜阵列51a及重叠透镜53收纳于内部的情况,能够使第2收纳部154的尺寸小型化。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采用第2导热部8对偏振转换元件52进行冷却并将气流K2循环性地供给于第2收纳部154内,能够高效地对发热量多的偏振转换元件52进行冷却。
(第4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投影仪。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具备使用了与液晶面板不同的光调制面板的图像形成单元。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以及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说明。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0的概略结构的图。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0具备光源装置2、图像形成单元104、均匀照明单元5和投射光学系统6。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104具有多个光调制面板140和光合成元件143。多个光调制面板140包括蓝色用光调制面板140B、绿色用光调制面板140G和红色用光调制面板140R。蓝色用光调制面板140B根据图像信息对蓝光LB进行调制而形成蓝色的图像光。绿色用光调制面板140G根据图像信息对绿光LG进行调制而形成绿色的图像光。红色用光调制面板140R根据图像信息对红色光LR进行调制而形成红色的图像光。以下,在统称蓝色用光调制面板140B、绿色用光调制面板140G和红色用光调制面板140R的情况下,称为光调制面板140B、140G、140R。
作为各光调制面板140B、140G、140R,例如使用DMD(Digital MicromirrorDevice)。DMD是多个微镜排列成矩阵状的器件。DMD通过切换多个微镜的倾斜方向,能够与光合成元件143一起将入射光的反射方向在入射到投射光学系统6的方向和不入射到投射光学系统6的方向之间切换。
光合成元件143是组合多个棱镜部件而构成的。光合成元件143将从光源装置2射出并经由均匀照明单元5的照明光WL分离为红色光LR、绿色光LG以及蓝色光LB,并且使与各光调制面板140B、140G、140R对应的光入射。另外,光合成元件143对从各光调制面板140B、140G、140R向入射到投射光学系统6的方向反射的光进行合成,生成图像光。
由图像形成单元104的光合成元件143合成的图像光向投射光学系统6入射。投射光学系统6将由光合成元件143合成的图像光朝向屏幕SCR放大投射。由此,在屏幕SCR上显示放大后的彩色影像。
在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0中,图像形成单元104和均匀照明单元5成为产生热的发热体。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0具备对图像形成单元104及均匀照明单元5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机构360具有第1收纳部144、第2收纳部54、第1导热部170、第2导热部8、第1风扇9以及第1管道10。即,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0还具备第1收纳部144、第2收纳部54、第1导热部170、第2导热部8、第1风扇9和第1管道10。
本实施方式的第1收纳部144以密闭状态收纳作为图像形成单元104的构成部件的多个光调制面板140和光合成元件143。
第1导热部170从收纳于第1收纳部144的各光调制面板140B、140G、140R受热,向第1收纳部144的外部传导热。第1导热部170包括第1导热部件170B、第2导热部件170G以及第3导热部件170R。
第1导热部件170B配置于蓝色用光调制面板140B。第1导热部件170B从蓝色用光调制面板140B延伸到第1管道10内,传导来自蓝色用光调制面板140B的热。
第2导热部件170G配置于绿色用光调制面板140G。第2导热部件170G从绿色用光调制面板140G延伸到第1管道10内,传导来自绿色用光调制面板140G的热。
第3导热部件170R配置于红色用光调制面板140R。第3导热部件170R从红色用光调制面板140R延伸到第1管道10内,传导来自红色用光调制面板140R的热。
作为各导热部件170B、170G、170R,例如,除了石墨或铜等之外,还可以使用利用制冷剂的蒸发及冷凝的热管或蒸汽腔等。
第2导热部8配置于在第2收纳部54内发热最多的偏振转换元件52,从偏振转换元件52延伸到第1管道10内,传导来自偏振转换元件52的热。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0,能够利用冷却机构360使收纳在第1收纳部144内的各光调制面板140B、140G、140R的热通过第1导热部170放出到第1管道10内,并使收纳在第2收纳部54内的偏振转换元件52的热通过第2导热部8放出到第1管道10内。由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光调制面板140B、140G和140R以及偏振转换元件5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0中,在第1收纳部144的密闭空间中收纳有包含各光调制面板140B、140G、140R的图像形成单元104,在第2收纳部54的密闭空间中收纳有偏振转换元件52及第2透镜阵列51b。因此,即使在周边环境中存在烟的情况下,即使不使用过滤器等,也能防止灰尘或烟附着于图像形成单元104、偏振转换元件52以及第2透镜阵列51b。因此,能够抑制灰尘或烟附着于图像形成单元104、偏振转换元件52以及第2透镜阵列51b而引起的显示品质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0中,也可以在第1收纳部144内配置第2风扇11以及第1热交换器12。根据该结构,能够向以密闭状态收纳于第1收纳部144内的图像形成单元104循环地供给冷的气流K,因此,能够高效地对第1导热部170和图像形成单元104的各构成部件进行冷却。
另外,虽然例示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一定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第1变形例)
接着,对投影仪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投影仪的第1导热部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不同,其它结构是共通的。以下,以第1导热部的结构为主体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变形例中的第1导热部的导热路径的图。
如图12所示,本变形例的第1导热部7A对来自液晶面板40B、40G、40R、入射侧偏振板41B、41G、41R及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中的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的热进行传导。本变形例的第1导热部7A由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构成。
这里,图像形成单元4的构成部件中的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的发热量最多。这是因为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遮挡不用作图像光的规定偏振光以外的光而发热。
对此,本变形例的第1导热部7A对发热量最多的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进行冷却,所以,能够使装置结构小型化,并且高效地对图像形成单元4进行冷却。
在本变形例中,以使1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72从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延伸到第1管道10内的情况为例,但是,也可以使多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从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分别延伸到第1管道10内。
(第2变形例)
接着,对投影仪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投影仪的第1导热部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不同,其它结构是共通的。以下,以第1导热部的结构为主体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本变形例的第1导热部具有从蓝色用液晶面板40B及绿色用液晶面板40G分别延伸到第1管道10内的多个面板用导热部件、从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B及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G、以及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及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的至少一方的各偏振板分别延伸到第1管道10内的多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变形例中的第1导热部的导热路径的图。如图13所示,本变形例的第1导热部7B由第1导热部件70B、第2导热部件70G、第4导热部件71B、第5导热部件71G、第7导热部件72B及第8导热部件72G构成。
第7导热部件72B从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延伸到第1管道10内,传导来自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的热。
第8导热部件72G从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延伸到第1管道10内,传导来自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的热。
即,本变形例的第1导热部7B具有从与蓝色及绿色对应的液晶面板40B、40G分别延伸的多个面板用导热部件、从与蓝色及绿色对应的入射侧偏振板41B、41G及射出侧偏振板42B、42G分别延伸的多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
在本变形例中,第1导热部件70B及第2导热部件70G相当于“多个面板用导热部件”,第4导热部件71B、第5导热部件71G、第7导热部件72B及第8导热部件72G相当于“多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
在此,各液晶面板40B、40G、40R中的发热程度按照每个面板而不同。例如,与绿色光对应的绿色用液晶面板40G的发热量比其它液晶面板40B、40R大。这是因为,在考虑到照明光WL的颜色平衡时,绿色用液晶面板40G比液晶面板40B、40R入射更多的光。
此外,与蓝色光对应的蓝色用液晶面板40B从光源装置2以短波段入射高能量的光,所以,与其它液晶面板40R、40G相比需要提高耐光性。
可以说光的波段中的发热程度之差在入射侧偏振板41B、41G、41R及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中也相同。
在本变形例的第1导热部7B中,能够通过独立的导热部件分别对发热量最多的与绿色光对应的绿色用液晶面板40G、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G及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与高能量的蓝色光对应的蓝色用液晶面板40B、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41B及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进行冷却。由此,能够在尽可能使装置结构小型化的同时,提高图像形成单元4的冷却效率。
在本变形例中,以在入射侧偏振板41B、41G及射出侧偏振板42B、42G分别设置导热部件的情况为例,但是也可以仅在入射侧偏振板41B、41G及射出侧偏振板42B、42G的任意一方设置导热部件。例如,在发热量较多的射出侧偏振板42B、42G上设置第7导热部件72B及第8导热部件72G的情况下,能够简化装置结构,并且提高图像形成单元的冷却效率。
(第3变形例)
接着,对投影仪的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投影仪的第1导热部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不同,其它结构是共通的。以下,以第1导热部的结构为主体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变形例中的第1导热部的导热路径的图。如图14所示,本变形例的第1导热部7C具有1个导热部件73,导热部件73接受蓝色用液晶面板40B和绿色用液晶面板40G、以及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和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的热,延伸到第1管道10内。
在此,入射侧偏振板41B、41G、41R与液晶面板40B、40G、40R、射出侧偏振板42B、42G、42R相比,不易发热,发热量少。这是因为,入射侧偏振板41B、41G、41R使由偏振转换元件52转换的规定的线偏振光透过,所以,抑制了遮光引起的发热量。
在本变形例的第1导热部7C中,通过省略针对发热量相对较低的入射侧偏振板41B、41G、41R的导热部件,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并且,第1导热部7C能够通过1个导热部件73高效地对发热量最多的与绿色光对应的绿色用液晶面板40G及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G、与高能量的蓝色光对应的蓝色用液晶面板40B及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42B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提高图像形成单元4的冷却效率,而不会使结构复杂化。
(第4变形例)
接着,对投影仪的第4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投影仪的第2导热部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不同,其它结构是共通的。以下,以第2导热部的结构为主体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变形例中的第2导热部的导热路径的图。如图15所示,本变形例的第2导热部8A包括1个导热部件180。导热部件180包括接受收纳在第2收纳部54内的第2透镜阵列51b的热的受热部180a、从受热部180a向第1管道10内延伸的散热部180b。在本变形例中,第2透镜阵列51b通过粘接剂56固定于支承部件81。另一方面,第1透镜阵列51a经由弹簧部件55固定于支承部件81。
在本变形例的第2导热部8A中,利用导热部件180高效地对第2透镜阵列51b进行冷却,能够抑制向将第2透镜阵列51b固定于支承部件81的粘接剂56的导热。由此,通过抑制由热引起的粘接剂56的劣化,能够将第2透镜阵列51b稳定地固定于第2收纳部54内。
在本变形例中,以导热部件180传导来自第2透镜阵列51b的热的情况为例,但导热部件180也可以一并传导来自偏振转换元件52的热。此时,受热部180a的一部分配置在偏振转换元件52的光入射面侧。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以在第2收纳部54内以密闭空间收纳作为均匀照明单元5的一部分的偏振转换元件52及第2透镜阵列51b的情况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在第2收纳部54内收纳均匀照明单元5的整体,也可以在第2收纳部54内收纳均匀化光学元件51和偏振转换元件52,还可以在第2收纳部54内只收纳均匀化光学元件51,还可以在第2收纳部54内只收纳偏振转换元件52。并且,既可以在第2收纳部54内仅收纳均匀化光学元件51的一方的透镜阵列,也可以在第2收纳部54内收纳偏振转换元件52和重叠透镜53。
本发明的方式的投影仪也可以具有以下的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均匀化光学元件,其使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均匀化;偏振转换元件,其使从均匀化光学元件射出的光的偏振一致;至少一个液晶面板,从偏振转换元件射出的光入射至液晶面板;至少一个入射侧偏振板,其配置在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至少一个射出侧偏振板,其配置在液晶面板的光射出侧;投射光学系统,其投射由液晶面板调制后的光;第1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液晶面板、入射侧偏振板及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个;第2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均匀化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或偏振转换元件;第1导热部,其从收纳于第1收纳部中的液晶面板、入射侧偏振板及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个受热,向第1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第2导热部,其从收纳于第2收纳部的均匀化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或偏振转换元件受热,向第2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第1风扇,其向第1导热部及第2导热部输送气流;以及第1管道,其从第1风扇延伸,配置有第1导热部和第2导热部的一部分。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1导热部传导来自液晶面板、入射侧偏振板和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射出侧偏振板的热。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投影仪分别具备多个液晶面板、多个入射侧偏振板及多个射出侧偏振板,多个液晶面板包括蓝色用液晶面板、绿色用液晶面板和红色用液晶面板,多个入射侧偏振板包括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和红色用入射侧偏振板,多个射出侧偏振板包括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和红色用射出侧偏振板,第1收纳部以密闭状态收纳多个液晶面板、多个入射侧偏振板、多个射出侧偏振板、和对从多个液晶面板射出的光进行合成的光合成元件。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1导热部传导来自以下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热:蓝色用液晶面板及绿色用液晶面板中的至少一方、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及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方、以及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及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方。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1导热部具有:多个面板用导热部件,它们至少从蓝色用液晶面板及绿色用液晶面板分别延伸到第1管道内;以及多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它们从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及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方、以及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及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方延伸到第1管道内。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1导热部具有1个导热部件,1个导热部件接受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及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方、以及蓝色用液晶面板及绿色用液晶面板的热,并延伸到第1管道内。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1导热部具有:第1导热部具有:第1导热部件,其从蓝色用液晶面板延伸到第1管道内;第2导热部件,其从绿色用液晶面板延伸到第1管道内;1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其至少从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及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延伸到第1管道内。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投影仪还具有:第2风扇,其收纳于第1收纳部;以及第1热交换器,对由第2风扇输送到第1收纳部内的气流进行冷却。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投影仪还具有:第2管道,其与第1收纳部连接;第3风扇,其经由第2管道向第1收纳部内输送气流;以及第3管道,其将从第1收纳部内排出的气流向第3风扇的进气口输送。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投影仪还具备第2热交换器,第2热交换器具有从在第3管道内流动的气流吸热的吸热部、以及配置在第1管道内的散热部。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2收纳部至少收纳偏振转换元件,第2导热部至少传导偏振转换元件的热。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均匀化光学元件是一对透镜阵列。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2收纳部收纳至少一方的透镜阵列,一方的透镜阵列通过粘接剂固定于支承部件,第2导热部传导一方的透镜阵列的热。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另一方的透镜阵列通过弹簧部件固定于支承部件。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2收纳部收纳一对透镜阵列中的位于后级的后级透镜阵列、以及位于后级透镜阵列的后级的偏振转换元件;在第2收纳部的光入射部配置有一对透镜阵列中的位于前级的前级透镜阵列,在第2收纳部的光射出部配置有重叠透镜,第2导热部传导偏振转换元件的热。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投影仪还具备使气流在第2收纳部内流动的第4风扇,来自第4风扇的气流在至少沿着偏振转换元件的表面流动后,被输送到第4风扇的进气口。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的投影仪具有:光源装置;均匀化光学元件,其使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均匀化;至少一个光调制面板,从均匀化光学元件射出的光入射至光调制面板;投射光学系统,其投射由光调制面板调制后的光;第1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光调制面板;第2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均匀化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第1导热部,其从光调制面板受热,向第1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第2导热部,其从收纳于第2收纳部的均匀化光学元件受热,向第2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第1风扇,其向第1导热部及第2导热部输送气流;以及第1管道,其从第1风扇延伸,配置有第1导热部和第2导热部。
在上述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投影仪具备多个光调制面板,多个光调制面板包括蓝色用光调制面板、绿色用光调制面板和红色用光调制面板,第1收纳部以密闭状态收纳对从蓝色用光调制面板、绿色用光调制面板以及红色用光调制面板射出的光进行合成的光合成元件。

Claims (18)

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光源装置;
均匀化光学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均匀化;
偏振转换元件,其使从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射出的光的偏振一致;
至少一个液晶面板,从所述偏振转换元件射出的光入射至所述液晶面板;
至少一个入射侧偏振板,其配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
至少一个射出侧偏振板,其配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射出侧;
投射光学系统,其投射由所述液晶面板调制后的光;
第1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入射侧偏振板及所述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个;
第2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或所述偏振转换元件;
第1导热部,其从收纳于所述第1收纳部中的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入射侧偏振板及所述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个受热,向所述第1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
第2导热部,其从收纳于所述第2收纳部的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或所述偏振转换元件受热,向所述第2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
第1风扇,其向所述第1导热部及所述第2导热部输送气流;以及
第1管道,其从所述第1风扇延伸,配置有所述第1导热部和所述第2导热部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热部传导来自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入射侧偏振板和所述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所述射出侧偏振板的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分别具备多个所述液晶面板、多个所述入射侧偏振板及多个所述射出侧偏振板,
多个所述液晶面板包括蓝色用液晶面板、绿色用液晶面板和红色用液晶面板,
所述多个入射侧偏振板包括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和红色用入射侧偏振板,
所述多个射出侧偏振板包括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和红色用射出侧偏振板,
所述第1收纳部以密闭状态收纳所述多个液晶面板、所述多个入射侧偏振板、所述多个射出侧偏振板、和对从所述多个液晶面板射出的光进行合成的光合成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热部传导来自以下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热:所述蓝色用液晶面板及所述绿色用液晶面板中的至少一方、所述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及所述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方、以及所述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及所述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热部具有:
多个面板用导热部件,它们至少从所述蓝色用液晶面板及所述绿色用液晶面板分别延伸到所述第1管道内;以及
多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它们从所述蓝色用入射侧偏振板及所述绿色用入射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方、以及所述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及所述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方延伸到所述第1管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热部具有1个导热部件,所述1个导热部件接受所述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及所述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中的至少一方、以及所述蓝色用液晶面板及所述绿色用液晶面板的热,并延伸到所述第1管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热部具有:
第1导热部件,其从所述蓝色用液晶面板延伸到所述第1管道内;
第2导热部件,其从所述绿色用液晶面板延伸到所述第1管道内;
1个偏振板用导热部件,其至少从所述蓝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及所述绿色用射出侧偏振板延伸到所述第1管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
第2风扇,其收纳于所述第1收纳部;以及
第1热交换器,对由所述第2风扇输送到所述第1收纳部内的气流进行冷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
第2管道,其与所述第1收纳部连接;
第3风扇,其经由所述第2管道向所述第1收纳部内输送气流;以及
第3管道,其将从所述第1收纳部内排出的所述气流向所述第3风扇的进气口输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备第2热交换器,所述第2热交换器具有从在所述第3管道内流动的气流吸热的吸热部、以及配置在所述第1管道内的散热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收纳部至少收纳所述偏振转换元件,
所述第2导热部至少传导所述偏振转换元件的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是一对透镜阵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收纳部收纳至少一方的透镜阵列,
所述一方的透镜阵列通过粘接剂固定于支承部件,
所述第2导热部传导所述一方的透镜阵列的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另一方的透镜阵列通过弹簧部件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收纳部收纳所述一对透镜阵列中的位于后级的后级透镜阵列、以及位于所述后级透镜阵列的后级的所述偏振转换元件;
在所述第2收纳部的光入射部配置有所述一对透镜阵列中的位于前级的前级透镜阵列,
在所述第2收纳部的光射出部配置有重叠透镜,
所述第2导热部传导所述偏振转换元件的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备使气流在所述第2收纳部内流动的第4风扇,
来自所述第4风扇的所述气流在至少沿着所述偏振转换元件的表面流动后,被输送到所述第4风扇的进气口。
17.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光源装置;
均匀化光学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均匀化;
至少一个光调制面板,从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射出的光入射至所述光调制面板;
投射光学系统,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面板调制后的光;
第1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所述光调制面板;
第2收纳部,其以密闭状态收纳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第1导热部,其从所述光调制面板受热,向所述第1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
第2导热部,其从收纳于所述第2收纳部的所述均匀化光学元件受热,向所述第2收纳部的外部传导热;
第1风扇,其向所述第1导热部及所述第2导热部输送气流;以及
第1管道,其从所述第1风扇延伸,配置有所述第1导热部和所述第2导热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备多个所述光调制面板,
所述多个光调制面板包括蓝色用光调制面板、绿色用光调制面板和红色用光调制面板,
所述第1收纳部以密闭状态收纳对从所述蓝色用光调制面板、所述绿色用光调制面板以及所述红色用光调制面板射出的光进行合成的光合成元件。
CN202211180293.7A 2021-09-29 2022-09-27 投影仪 Pending CN1158776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8907 2021-09-29
JP2021158907A JP7400787B2 (ja) 2021-09-29 2021-09-29 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77638A true CN115877638A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21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80293.7A Pending CN115877638A (zh) 2021-09-29 2022-09-27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1611B2 (zh)
JP (1) JP7400787B2 (zh)
CN (1) CN11587763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3109A (ja) 2000-07-07 2002-01-23 Seiko Epson Corp 偏光変換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
JP2003177468A (ja) * 2001-12-11 2003-06-27 Tamron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3337380A (ja) * 2002-05-21 2003-11-28 Sharp Corp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4240286A (ja) 2003-02-07 2004-08-26 Seiko Epson Corp 照明光学装置、この照明光学装置を備えた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957019B2 (ja) 2006-03-06 2012-06-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8170774A (ja) 2007-01-12 2008-07-24 Sony Corp 投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リア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テレビジョン装置
JP2008197344A (ja) 2007-02-13 2008-08-28 Showa Denko Kk 光学エンジンの発熱デバイス冷却装置
JP6232867B2 (ja) 2013-09-11 2017-11-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5072417A (ja) 2013-10-04 2015-04-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88648B2 (ja) 2019-07-10 2021-06-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74792B2 (ja) 2019-07-19 2021-05-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4563902B (zh) * 2022-03-11 2023-10-03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投影光机与投影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02817A1 (en) 2023-03-30
US11841611B2 (en) 2023-12-12
JP7400787B2 (ja) 2023-12-19
JP2023049263A (ja) 2023-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65632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4172503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US9128361B2 (en) Liquid-cool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US10890835B2 (en) Light conversion device,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cooling efficiency
JP2015108697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0852628B2 (en) Projector
US20210152793A1 (en)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CN210401984U (zh) 投影仪
JP2008122472A (ja) プロジェクタ
CN115877638A (zh) 投影仪
CN218099906U (zh) 投影仪
JP2009251370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657871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371672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36386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2008089724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9229955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9040074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334765B2 (ja) 透過型液晶パネル
JP736773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冷却装置
US20230291875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18084777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3073672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9056797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