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6052A - 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36052A
CN115736052A CN202211366806.3A CN202211366806A CN115736052A CN 115736052 A CN115736052 A CN 115736052A CN 202211366806 A CN202211366806 A CN 202211366806A CN 115736052 A CN115736052 A CN 1157360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parts
raw materials
cordyceps militaris
orange p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668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艳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1136680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360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360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60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组分组合而成:新会陈皮、蛹虫草、云南普洱茶和绞股蓝以及石斛;所述新会陈皮、蛹虫草、云南普洱茶和绞股蓝以及石斛在种植全过程不采用任何农药和化肥。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原料准备:将原材料放在太阳底下晾晒;(S2)原料抽湿:将晾晒后的原料放入烘干室中在48‑55℃下进行72‑86小时的抽湿;(S3)原料静置:将经过抽湿后的原料放入静置室中在室温下边抽湿边静置18‑30小时;(S4)原料混合:将经过静置的原料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并打包封装。本发明达到了提高养生程度和降低有害物质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养生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陈皮蛹虫草茶,尤其是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由茶树植物叶或芽制作的饮品。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茶与可可、咖啡并称为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茶所用的茶叶一般是用茶树的叶子加工而成,传统的茶叶种类很多,包括绿茶、红茶、普洱茶、花茶、黑茶、白茶等。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
普洱茶的成分比较单一,因此不少人会选择将其混合菊花一起喝。但申请人在实现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单一或双成分的茶的养生程度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此外,在种茶的过程中打药会使得茶的农残过多,喝茶反而无法避免把茶叶的农残喝进去,影响健康。跟普洱茶混合的其他成分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化肥的使用而将化肥中的金属和化学物质吸收而导致有害物质及残留金属超标。最终导致混合茶不利于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方面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茶叶成分养生程度不足且有害物质过多的技术问题,至少达到了提高养生程度和降低有害物质的技术效果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由以下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蛹虫草、云南普洱茶和石斛;还可以包括绞股蓝;
所述新会陈皮、蛹虫草、云南普洱茶和绞股蓝以及石斛在种植全过程不采用任何农药和化肥。
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10-20份、蛹虫草10-20份、云南普洱茶50-60份和绞股蓝10-20份以及石斛10-20份;
所述新会陈皮采用自然陈化的方式进行陈化。
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10-15份、蛹虫草10-15份、云南普洱茶50-55份和绞股蓝10-15份以及石斛10-15份。
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15-20份、蛹虫草15-20份、云南普洱茶55-60份和绞股蓝15-20份以及石斛15-20份。
更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15份、蛹虫草10份、云南普洱茶55份和绞股蓝10份以及石斛10份。
特别优选的,所述新会陈皮的种植方法包括:
株系的选择、砧木的选择、栽植时间的选择、栽植密度的选择、营养来源的选择、土壤的选择、土壤处理和挂果树治理;
所述株系选择茶枝柑系大种油身或细种油身品种系中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的株系;
所述砧木选择红柠檬、年桔、软枝酸桔的一种;
所述栽植时间为春季初;
所述营养来源以植物提炼活性成分和天然矿物质为营养来源;
所述栽植密度为每公顷1000株以内;
所述土壤为以潴育型水稻土,其有机质含量大于2.5g/Kg,其pH值为5.5-6.5,其活土层厚度为65cm以上;
所述土壤处理使用的土壤生态修复剂为以山茶油基蔗糖酯土壤生态修复剂或山茶油鼠李糖酯土壤生态修复剂或改性鼠李糖酯土壤生态修复剂;
所述挂果树治理时期为春梢生长期、开花期、挂果期、果品成熟期和越冬期。
本发明另一方面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准备:将原材料放在太阳底下晾晒;
(S2)原料抽湿:将晾晒后的原料放入烘干室中在48-55℃下进行72-86小时的抽湿;
(S3)原料静置:将经过抽湿后的原料放入静置室中在室温下边抽湿边静置18-30小时;
(S4)原料混合:将经过静置的原料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并打包封装。
优选的,在步骤(S4)中所述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后还可以将混合好的原料压制成茶饼。
本申请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新会陈皮、蛹虫草、云南普洱茶和绞股蓝以及石斛作为组合普洱茶的原料且原料在种植全过程不采用任何农药和化肥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使得组合普洱茶在提高养生元素的情况下避免在大量的农残、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残留。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茶叶成分养生程度不足且有害物质过多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提高养生程度和降低有害物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茶叶谐振加工工序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采用茶叶谐振加工工序的装置立体图。
图中,1-电脑控制系统彩色显示屏,2-警报闪光灯,3-急停按键,4-功率发生器,5-能量控制模块,6-电源控制模块,7-照明装置,8-8边形板,9-茶叶储存盒,10-传动电机,11a-第一排气孔,11b-第二排气孔,12-茶叶谐振加工腔,13-前面板,14-茶叶谐振加工腔门,15-透明窗,16-侧面板,17-脚轮,18-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单一的普洱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养生需求,当其他成分混合在一起时,虽然表面上看可以提高养生的元素,普洱茶以及其他成分可能因为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有害物质残留过多,反而不利于健康养生。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通过提供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普洱茶养生程度不足以及有害物质残留过多的问题,在采用新会陈皮、蛹虫草、云南普洱茶和绞股蓝以及石斛作为组合普洱茶的原料且原料在种植全过程不采用任何农药和化肥下实现了改善普洱茶养生功效且降低有害物质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由新会陈皮、蛹虫草、云南普洱茶和绞股蓝以及石斛组合而成;
其中,新会陈皮10-20份、蛹虫草10-20份、云南普洱茶50-60份和绞股蓝10-20份以及石斛10-20份;
其中,新会陈皮、蛹虫草、云南普洱茶和绞股蓝以及石斛在种植全过程不采用任何农药和化肥。
具体的,陈皮又称橘皮《本草纲目》:“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知母,肺乃摄气之要,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要。
具体的,蛹虫草也称为北虫草、北冬虫夏草、蛹草或不老草,属于真菌门、子囊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是虫、菌结合的药用真菌,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现代研究证明,蛹虫草含有虫草素(3′-脱氧腺苷)、虫草酸(D-甘露醇)、腺苷、虫草多糖、麦角甾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硒(Se),食用和药用价值可与传统的冬虫夏草媲美,具有滋肺补肾、止血化痰、扩张气管、镇静、抗各类细菌、降血压等功效。
具体的,采用云南普洱茶冲泡的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同时,普洱茶还具有减肥、降脂、防治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压、抗衰老、抗癌、助消化、解酒、利尿的作用。
具体的,用绞股蓝煮水或泡茶喝,可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症。有保肝解毒、降血压、降血脂血糖的功效。
具体的,石斛性微寒,味甘,归胃经以及肾经。石斛可以治疗因为胃热阴虚引起的胃脘疼痛、口舌生疮等异常情况。石斛性质微寒,有较好的滋阴、清热降火功效,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有一定的帮助,胃火、肝火旺盛的患者也可以服用石斛。
新会陈皮、蛹虫草、云南普洱茶和绞股蓝以及石斛作为原料,在种植全过程不采用任何农药和化肥,可以在发挥各自的养生功效的基础上,避免茶叶存在大量农残、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
具体的,新会陈皮的种植方法包括:
株系的选择、砧木的选择、栽植时间的选择、栽植密度的选择、营养来源的选择、土壤的选择、土壤处理和挂果树治理;
株系选择茶枝柑系大种油身或细种油身品种系中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的株系;
砧木选择红柠檬、年桔、软枝酸桔的一种;
栽植时间为春季初;
营养来源以植物提炼活性成分和天然矿物质为营养来源;
栽植密度为每公顷1000株以内;
土壤为以潴育型水稻土,其有机质含量大于2.5g/Kg,其pH值为5.5-6.5,其活土层厚度为65cm以上;
土壤处理使用的土壤生态修复剂为以山茶油基蔗糖酯土壤生态修复剂或山茶油鼠李糖酯土壤生态修复剂或改性鼠李糖酯土壤生态修复剂;采用植物类修复剂避免破坏环境,也避免了往陈皮来源的新会柑添加不利于人体健康的任何化学物质。
挂果树治理时期为春梢生长期、开花期、挂果期、果品成熟期和越冬期。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由以下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15%、蛹虫草15%、云南普洱茶50%和绞股蓝10%以及石斛10%;
该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准备:将原材料放在太阳底下晾晒;
(S2)原料抽湿:将晾晒后的原料放入烘干室中在48℃下进行72小时的抽湿;
(S3)原料静置:将经过抽湿后的原料放入静置室中在室温下边抽湿边静置18小时;
(S4)原料混合:将经过静置的原料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并打包封装。
具体的,在步骤(S4)中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后还可以将混合好的原料压制成茶饼。
实施例2
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由以下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10%、蛹虫草10%、云南普洱茶55%和绞股蓝15%以及石斛10%;
该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准备:将原材料放在太阳底下晾晒;
(S2)原料抽湿:将晾晒后的原料放入烘干室中在50℃下进行80小时的抽湿;
(S3)原料静置:将经过抽湿后的原料放入静置室中在室温下边抽湿边静置25小时;
(S4)原料混合:将经过静置的原料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并打包封装。
具体的,在步骤(S4)中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后还可以将混合好的原料压制成茶饼。
实施例3
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由以下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10%、蛹虫草10%、云南普洱茶60%和绞股蓝10%以及石斛10%;
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准备:将原材料放在太阳底下晾晒;
(S2)原料抽湿:将晾晒后的原料放入烘干室中在55℃下进行86小时的抽湿;
(S3)原料静置:将经过抽湿后的原料放入静置室中在室温下边抽湿边静置30小时;
(S4)原料混合:将经过静置的原料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并打包封装。
具体的,在步骤(S4)中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后还可以将混合好的原料压制成茶饼。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中的普洱茶制备工艺还可以在各步骤之间采用微循环生命波茶叶谐振仪对茶叶原料和成品进行谐振加工。
具体的,将原材料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后,把原料放入微循环生命波茶叶谐振仪,进行初步谐振处理。
更具体的,初步谐振处理时,将微循环生命波茶叶谐振仪的频率调整为20kHz,并将谐振时间设置为3-10min。经过谐振,原料中的残留有害物质可以被分解。
具体的,将经过抽湿的原料放入微循环生命波茶叶谐振仪内进行二次谐振处理,以将在抽湿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其中,二次谐振处理时,优选将微循环生命波茶叶谐振仪的频率调整为10kHz,并将谐振时间设置为5-15min。
具体的,将经过静置的原料放入微循环生命波茶叶谐振仪内进行混合前谐振处理,以将原料中的有益成分通过振动激活。其中,混合前谐振处理时,优选将微循环生命波茶叶谐振仪的频率调整为5kHz,并将谐振时间设置为8-20min。
更具体的,原料通过混合前谐振处理,可将在静置后处于静置(休眠)状态的有益成分的活跃度激活。
茶叶谐振仪的具体结构描述如下:
该茶叶谐振仪包括机架18、茶叶谐振加工腔12和能量发生装置:茶叶谐振加工腔12和能量发生装置均安装在机架18内,能量发生装置位于茶叶谐振加工腔12的上面,能量发生装置包括功率发生器4,功率发生器4的数量为10个,其与电源控制模块6和能量控制模块5电连接,功率发生器4发出的能量波呈阿基米德螺旋状,茶叶谐振加工腔12设有茶叶储存装置,茶叶储存装置包括8个茶叶储存盒9、多边形传动机构和传动电机10,传动电机10轴连接多边形转动机构,多边形转动机构为由连接轴固定连接的2块对称的8边形板8组成,8边形板8内侧的每个角均设有1个挂钩,茶叶储存盒9活动悬挂在挂钩上。
能量波呈阿基米得螺旋状,该几何形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产生密度最大的能量波。
茶叶储存装置呈摩天轮状,茶叶储存盒9悬挂在挂钩上并自然下垂,茶叶储存装置在转动时,茶叶储存盒9也跟随着转动,其重量使得其边转动边自然下垂。
其中,功率发生器4的外形为圆柱形。
其中,茶叶谐振加工腔12设有第一排气孔11a、第二排气孔11b和照明装置7,第一排气孔11a和第二排气孔11b分别位于茶叶谐振加工腔12左右两侧外壁靠近底部的位置,照明装置7固定安装在茶叶谐振加工腔12内壁。
茶叶谐振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可从第一排气孔11a或第二排气孔11b及时排走。
该茶叶谐振仪还包括电脑控制系统彩色显示屏1、前面板13、警报闪光灯2、急停按键3、侧面板16、茶叶谐振加工腔门14、透明窗15和脚轮17,前面板13和侧面板16固定安装在机架18外;电脑控制系统彩色显示屏1固定安装在前面板13上;警报闪光灯2和急停按键3固定安装在侧面板16上;透明窗15设置在茶叶谐振加工腔门14上;脚轮17安装在机架18下方的4个角下。
遇到设备故障时,可按下急停按键3,让设备停止运行。取放茶叶时,茶叶储存装置在缓慢转动,茶叶储存盒9也跟随着转动,便于取放茶叶。
实施例5
将实施例4中加工好的茶叶进行冲泡。在冲泡茶叶前,可以将所需茶叶进行冲泡前谐振处理。具体的,将微循环生命波茶叶谐振仪的频率调整为2kHz,并将谐振时间设置为3-8min。
为了让泡出的茶水口感进一步提高,可以将泡茶用的水也进行烧水前谐振处理,将微循环生命波茶叶谐振仪的频率调整为6kHz,并将谐振时间设置为5min。将谐振处理后的水烧开泡茶。
同一组20人分别对实施例1-5泡出来的陈皮蛹虫草普洱茶进行口感和养生效果打分,1分最低10分最高,取平均分。评分结果如下:
Figure BDA0003920151130000061
可见通过不适用化肥和杀虫剂的组合普洱茶比常规种植的普洱茶的养生效果好。经过谐振加工的组合普洱茶的口感和养生效果比常规的普洱茶好。
法国的电磁学专家,AndréSimoneton在20世纪30、40年代做了一个测试特定食物电磁波的实验。他发现,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人们必须保持6500埃(埃是光学计量单位)的振频。为了保持身心健康,更倾向选择纯天然的有机食物,这些食品拥有更高的振频。然而,食品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需要保存好,无可避免的需要加入食品添加剂,破坏了食品原有的新鲜和营养,其有益的物质进入了休眠的状态。因此,利用对人体有益的微循环生命波来对茶叶进行谐振加工,分解食品的有害物质并激活食品的有益物质有助于提高茶叶的养生效果。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蛹虫草、云南普洱茶和石斛;
所述新会陈皮、蛹虫草、云南普洱茶和石斛在种植全过程不采用任何农药和化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10-20份、蛹虫草10-20份、云南普洱茶50-60份和绞股蓝10-20份以及石斛10-20份;
所述新会陈皮采用自然陈化的方式进行陈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10-15份、蛹虫草10-15份、云南普洱茶50-55份和绞股蓝10-15份以及石斛10-15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15-20份、蛹虫草15-20份、云南普洱茶55-60份和绞股蓝15-20份以及石斛15-20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合而成:
新会陈皮15份、蛹虫草10份、云南普洱茶55份和绞股蓝10份以及石斛10份。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会陈皮的种植方法包括:
株系的选择、砧木的选择、栽植时间的选择、栽植密度的选择、营养来源的选择、土壤的选择、土壤处理和挂果树治理;
所述株系选择茶枝柑系大种油身或细种油身品种系中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的株系;
所述砧木选择红柠檬、年桔、软枝酸桔的一种;
所述栽植时间为春季初;
所述营养来源以植物提炼活性成分和天然矿物质为营养来源;
所述栽植密度为每公顷1000株以内;
所述土壤为以潴育型水稻土,其有机质含量大于2.5g/Kg,其pH值为5.5-6.5,其活土层厚度为65cm以上;
所述土壤处理使用的土壤生态修复剂为以山茶油基蔗糖酯土壤生态修复剂或山茶油鼠李糖酯土壤生态修复剂或改性鼠李糖酯土壤生态修复剂;
所述挂果树治理时期为春梢生长期、开花期、挂果期、果品成熟期和越冬期。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准备:将原材料放在太阳底下晾晒;
(S2)原料抽湿:将晾晒后的原料放入烘干室中在48-55℃下进行72-86小时的抽湿;
(S3)原料静置:将经过抽湿后的原料放入静置室中在室温下边抽湿边静置18-30小时;
(S4)原料混合:将经过静置的原料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并打包封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陈皮蛹虫草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所述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后还可以将混合好的原料压制成茶饼。
CN202211366806.3A 2022-11-01 2022-11-01 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57360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6806.3A CN115736052A (zh) 2022-11-01 2022-11-01 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6806.3A CN115736052A (zh) 2022-11-01 2022-11-01 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6052A true CN115736052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56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66806.3A Pending CN115736052A (zh) 2022-11-01 2022-11-01 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3605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8493A (zh) * 2023-07-10 2023-12-05 天草蝉韵(云南)茶叶有限公司 普洱虫草白茶及其制备方法、摇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8493A (zh) * 2023-07-10 2023-12-05 天草蝉韵(云南)茶叶有限公司 普洱虫草白茶及其制备方法、摇箱
CN117158493B (zh) * 2023-07-10 2024-05-10 天草蝉韵(云南)茶叶有限公司 普洱虫草白茶及其制备方法、摇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21447B2 (ja) 酵素含有の健康食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健康食品
CN104041799A (zh) 一种竹笋辣椒酱及其制备方法
KR101612813B1 (ko) 홍삼 발효숙성 소금의 제조방법
CN107586656A (zh) 一种刺梨全果酒及其制备方法
KR101855421B1 (ko) 약리작용을 가진 농산물과 곡물균사체가 혼합되어 발효된 발효 선식 조성물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09240255A (ja) ニンニクを主成分とする健康食品の製造方法
CN115736052A (zh) 一种陈皮蛹虫草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KR101716297B1 (ko) 생약성분이 함유된 노루궁뎅이버섯 추출 음료 제조방법 및 그 방법으로 제조된 음료
KR100859324B1 (ko) 능이버섯을 주로 하는 건강 음료의 제조방법
KR100768471B1 (ko) 솔방울과 솔순을 이용한 음료용 추출액의 제조 방법
CN105733885B (zh) 一种沙苑子酒的生物发酵酿造方法
CN108552312A (zh) 一种扁豆花风味诺丽果酸奶
KR20170025300A (ko) 미네랄 가득 담긴 Re 된장·간장
CN111820307A (zh) 一种元宝枫茶饮料制备工艺及加工设备
CN102422930A (zh) 一种虎杖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KR20110012047A (ko) 효소 함유의 건강식품의 제조방법 및 건강식품
KR101331668B1 (ko) 발효 초약 효소의 제조 방법
CN110527609A (zh) 一种树莓果酒的发酵工艺
KR20150025860A (ko) 은행외과피를 포함하는 은행식초 조성물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7581307A (zh) 一种蒲公英芦根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KR101418338B1 (ko) 곰보배추를 이용한 환의 제조 방법
CN107581299A (zh) 一种蒲公英普洱生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7751469A (zh) 一种蒲公英普洱熟茶及加工方法
Vithalkar et al. ALOE VERA: A NATURE’S PRODIGY
CN106135540A (zh) 一种解腻消食凉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30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