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20499A - 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吸入器具 - Google Patents

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吸入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20499A
CN115720499A CN202180043244.6A CN202180043244A CN115720499A CN 115720499 A CN115720499 A CN 115720499A CN 202180043244 A CN202180043244 A CN 202180043244A CN 115720499 A CN115720499 A CN 1157204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roller
suction
suction space
cleaning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32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野阳章
藤田孝一
堀部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20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04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 A47L9/04Nozzles with driven brushes or agit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吸入器具(100)是安装于抽吸尘埃的清洁机(101)的吸入器具,其具备:壳体(120),以划分吸入空间(111)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有从开口(115)向后方延伸的流路(116),所述吸入空间在壳体的下侧面开放,所述开口向吸入空间(111)中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开放;清扫辊(141、142),配置在吸入空间(111)内,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较长;以及,遮蔽部(117),配置于吸入空间(111)。清扫辊(141、142)具有随着接近流路(116)的开口(115)而变细的形状。遮蔽部(117)从划分吸入空间(111)的壳体(120)的内壁中与在清扫辊(141、142)中成为细径的部分相邻的部分,向清扫辊(141、142)侧突出。

Description

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吸入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吸入器具。
背景技术
已开发出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各种吸入器具(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吸入器具具有形成有在下侧面开放的吸入空间的壳体。在吸入空间中收容有用于清扫地面上的尘埃的清扫辊。清扫辊在吸入空间内沿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从壳体经由吸入空间露出在下方。清扫辊具有与吸入空间的前后宽度大致相等的粗细度。因此,吸入空间的大部分被清扫辊占用,吸入空间的实质上的开口面积(即,未被清扫辊占用的剩余的区域的大小)变得狭小。
以去除缠绕于清扫辊的尘埃为目的,有时以清扫辊的直径在宽度方向上变化的方式构成清扫辊。专利文献2公开了具有朝吸入器具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逐渐变细的清扫辊的吸入器具。在专利文献2的吸入器具中,清扫辊朝吸入器具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逐渐变细,因此,对尘埃不仅产生因清扫辊的旋转所产生的缠绕清扫辊的缠绕力,还产生使其往清扫辊的远端的方向的力。因此,缠绕于清扫辊的尘埃容易向清扫辊的中心位置移动,并且经由在清扫辊的中心位置的后方处向吸入空间开放的流路而被吸入到清洁机内。
在清扫辊具有逐渐变细的形状的情况下,在吸入空间中未被清扫辊占用的剩余的区域(即,吸入空间的实质上的开口面积)变得宽大。其结果,作用于剩余的区域的抽吸力下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68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889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的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抽吸力下降的结构的吸入器具。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吸入器具是安装于抽吸尘埃的清洁机的吸入器具,其包括:壳体,以划分吸入空间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有从开口向后方延伸的流路,所述吸入空间在所述壳体的下侧面开放,所述开口向所述吸入空间中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开放;清扫辊,配置在所述吸入空间内,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较长;以及,遮蔽部,配置于所述吸入空间。所述清扫辊具有随着接近所述流路的所述开口而变细的形状。所述遮蔽部从划分所述吸入空间的所述壳体的内壁中与在所述清扫辊中成为细径的部分相邻的部分,向清扫辊侧突出。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抽吸力的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的说明和附图变得更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入器具的抽吸式清洁机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入器具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入器具的仰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2的V-V线切断后的简略截面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入器具的变形例的简略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入器具。但是,以下参照的各图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入器具所需的主要结构要素简化示出的图。因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入器具可具备在本说明书所参照的各图中未示出的任意的结构要素。
图1示出了安装有吸入器具100的抽吸式清洁机101。清洁机101具备:主体部102,内置抽吸风扇(未图示)、对抽吸风扇进行驱动的马达(未图示);以及软管103,从主体部102延伸设置。清洁机101还具备设置在软管103的中间位置的操作部104。吸入器具100连接于软管103的远端。操作部104通过沿着软管103设置的布线电连接于主体部102和吸入器具100。操作部104被构成为接收使用者的操作来生成用于使主体部102和吸入器具100的驱动部分工作或停止的指令信号。
如图1~图3所示,吸入器具100具备由在宽度方向(以下称为左右方向)上较长的中空的箱结构形成的壳体120、以及被构成为清扫尘埃的2个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
壳体120具备壳体主体120a以及与壳体主体120a分体的前罩129。壳体主体120a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后侧部120aa以及位于后侧部120aa的左右两端部的前侧的一对侧部120ab,并且被形成为中空状。壳体主体120a包括:一对前壁121,构成一对侧部120ab的前侧面;后壁122,构成后侧部120aa的后侧面;侧壁123、124,构成后侧部120aa的左右的侧面,并且构成一对侧部120ab的左右方向外侧的侧面;上壁125,构成后侧部120aa的上侧面,并且构成一对侧部120ab的上侧面;以及下壁126,构成后侧部120aa和一对侧部120ab的下侧面。
一对前壁12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后壁122以具有基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向前方凹陷而成的凹部122a的方式形成(参照图2)。侧壁123、124将一对前壁121与后壁122相连。上壁125与后壁122的上部、侧壁123、124的上部以及一对前壁121、121的上部相连。
如图3所示,下壁126从后壁122及侧壁123、124的下端向内侧延伸,整体上形成为仰视时呈“凵”状。在下壁126的下侧面,由在布面上起毛的起毛布形成的第一集尘部128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此外,不限定第一集尘部128的形状、材质。也可以省略第一集尘部128。
壳体主体120a还包括分隔壁127。分隔壁127包括构成一对侧部120ab的左右方向内侧的面的侧分隔壁部127a、127a和构成后侧部120aa的前侧面的后分隔壁部127b(参照图2、图3)。
侧分隔壁部127a、127a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与一对前壁121、121及后分隔壁部127b的左右端部相连。侧分隔壁部127a、127a将下壁126中的一对侧部120ab、120ab的部分与上壁125中的一对侧部120ab、120ab的部分相连。侧分隔壁部127a、127a的高度被设定为与侧壁123、124相同的高度。
后分隔壁部127b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与侧分隔壁部127a、127a相连。后分隔壁部127b将下壁126中的后侧部120aa、120aa的部分与上壁125中的后侧部120aa、120aa的部分相连。
前罩129被配置成以后端部载置于后侧部120aa的状态架设于一对侧部120ab。前罩129从载置于后侧部120aa的位置延伸至一对前壁121的左右方向之间。前罩129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壳体主体120a装卸。此外,前罩129也可以相对于壳体主体120a不能装卸。
分隔壁127和前罩129划分用于吸入尘埃的吸入空间111。吸入空间111被前罩129从上方覆盖。吸入空间111向下方开放亦即开口,该开口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吸入空间111容许空气和尘埃从下侧面的开口流动,并且收容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等。分隔壁127和前罩129是壳体120的划分吸入空间111的内壁的一例。
在壳体主体120a内形成有收容对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进行驱动的马达(未图示)等的收容空间112。
在壳体主体120a中形成有贯通分隔壁127的后分隔壁部127b及后壁122的凹部122a的流路116(参照图2)。流路116的前侧的开口115形成于分隔壁127的后分隔壁部127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流路116与吸入空间111连通。流路116从后壁122的凹部122a向后方延伸并与连接口130连通。流路116作为供空气和尘埃从吸入空间111流向连接口130的流动路径发挥功能。连接口130连接于清洁机101的软管103的远端。
第一清扫辊141配置于吸入空间111(参照图3)。第一清扫辊141具有:锥形筒部161,从侧壁123的附近的收容空间112内贯通分隔壁127的侧分隔壁部127a;轴部163,嵌入于锥形筒部161;以及多个清扫部162,设置于锥形筒部161的外周面(参照图3、图4)。
锥形筒部161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筒状的构件,比左右的侧壁123、124之间的长度的一半稍短。如图4所示,锥形筒部161具有以随着在吸入空间111中接近流路116的开口115而变细的方式从基端往远端变细的细长的圆锥台形状。锥形筒部161以远端相对于基端而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参照图3)。除此以外,锥形筒部161以远端相对于基端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参照图4)。锥形筒部161以该姿势被壳体120支撑。
在锥形筒部161中以能够与锥形筒部161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嵌入有轴部163。轴部163通过在收容空间112内配置于侧壁123与侧分隔壁部127a之间的轴承(未图示)而旋转自如地被支撑。在轴部163上安装有带轮131。在带轮131上架设有带166,该带166架设在配置于收容空间112的马达的马达轴。由此,第一清扫辊141基于马达的驱动而旋转。
多个清扫部162用于清扫地面上的尘埃。多个清扫部162分别是在从锥形筒部161的基端至远端的区间呈螺旋状延伸设置的带状的部分。清扫部162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例如,清扫部162既可以用多个刷毛形成,也可以用带状的弹性体、带状的弹性树脂形成,还可以用带状的布材形成。
清扫部162在从锥形筒部161的基端至远端的区间以大致均匀的突出量从锥形筒部161的外周面突出。清扫部162的突出量被设定为如下的值:清扫部162经由吸入空间111突出到比壳体120的下侧面更下方并与地面接触。
清扫部162相对于锥形筒部161的中心轴不平行。详细地说,清扫部162沿着相对于锥形筒部161的中心轴扭曲的方向延伸设置。即,清扫部162的基端和远端在锥形筒部161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第二清扫辊142与第一清扫辊141左右对称。即,第二清扫辊142的远端与第一清扫辊141的远端相向。第二清扫辊142从第二清扫辊142的远端朝着侧壁124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在第二清扫辊142的锥形筒部161中以能够与锥形筒部161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嵌入有轴部163。轴部163通过在收容空间112内配置于侧壁124与侧分隔壁部127a之间的轴承(未图示)而旋转自如地被支撑。在轴部163上安装有带轮132。在带轮132上架设有带168,该带168架设在收容于收容空间112的马达的马达轴。由此,第二清扫辊142基于马达的驱动而旋转。
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比左右的侧壁123、124之间的长度的一半稍短,因此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远端之间形成有空隙118(参照图3、图4)。即,空隙118与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远端相邻地形成。空隙118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吸入空间111的大致中央。空隙118位于流路116的开口115的前方。即,空隙118在开口115的开口方向上与开口115并排。空隙118为了去除缠绕于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长的尘埃(例如,毛发)而被利用。
在壳体120中,用于使吸入空间111的开口面积变得狭小的遮蔽部117设置于流路116的开口115的下侧。遮蔽部117从在壳体120中划分吸入空间111的内壁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侧突出。具体地说,遮蔽部117从位于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及空隙118的后侧的后分隔壁部127b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侧突出(参照图3、图5)。在图3、图5的例子中,遮蔽部117从后分隔壁部127b的下端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侧突出。由此,遮蔽部117配置于构成壳体主体120a的下侧面的部分。通过设置遮蔽部117,能够使吸入空间111中未被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占用的区域变得狭小。例如,通过遮蔽部117,能够减小吸入空间111向下开放的开口的面积。
更具体地说,遮蔽部117具有形成于后下壁126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空隙相向部117a和形成于空隙相向部117a的左右两侧的辊相向部117b。空隙相向部117a突出至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远端之间的空隙118的附近(参照图3)。辊相向部117b突出至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相比于基端更接近远端的远端侧的部分的附近。辊相向部117b的突出端以大致沿着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锥形筒部161的外侧面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由此,避免辊相向部117b接触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并且使吸入空间111在遮蔽部117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开放。
此外,遮蔽部117的位置不限定于构成壳体主体120a的下侧面的部分。例如,遮蔽部117也可以从后分隔壁部127b中相对于下端而位于上侧的部分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侧突出。后分隔壁部127b是壳体的内壁中与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成为细径的部分相邻的部分、与空隙118相邻的部分、以及与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远端之间的空隙118相邻的部分的一例。此外,在图5中,简化示出了第二清扫辊142。
在遮蔽部117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延伸至后分隔壁部127b的左右的端的凸缘部119。凸缘部119也从后分隔壁部127b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侧突出。但是,凸缘部119的突出量被设定为比遮蔽部117的突出量小,以避免与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接触。此外,也可以省略凸缘部119。
在遮蔽部117的空隙相向部117a的下侧面设置有由在布面上起毛的起毛布形成的第二集尘部155。此外,关于第二集尘部155的材质,只要在使吸入器具100前后移动时能够捕集尘埃,则不限定于起毛布。第二集尘部155在空隙相向部117a的下侧面配置于与流路116的开口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第二集尘部155整体上形成为大致菱形,具有:第一部分155a,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以在使吸入器具100向前方移动时将尘埃推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以及第二部分155b,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参照图3),以在使吸入器具100向后方移动时将尘埃推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第一部分155a具有从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顶点向相对于左右方向的斜后方延伸的2个边。第二部分155b具有从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顶点向相对于左右方向的斜前方延伸的2个边。第一部分155a与第二部分155b相交的顶点T相对于辊相向部117b与唾沫部119的边界B而位于前方。由此,在使吸入器具100前后移动时,通过第一及第二部分155a、155b对尘埃施加推向左右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容易地将尘埃从遮蔽部117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吸入到吸入空间111。此外,第二集尘部155的形状不限定于大致菱形。例如,只要在使吸入器具100向前方或后方移动时第二集尘部155能够将尘埃推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则其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三角形。另外,也可以省略第二集尘部155。
在壳体主体120a的下侧面配置有多个辊子151、152。如图3所示,多个辊子151、152具有配置于左右下壁126a、126a的一对左右辊子151、151和配置于后下壁126b的中间辊子152。
一对左右辊子151、151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左右下壁126a、126a(参照图3)。在该状态下,一对左右辊子151、151从左右下壁126a、126a的下侧面向下方突出。
中间辊子152在后下壁126b中配置于相对于左右辊子151、151而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参照图3)。中间辊子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后下壁126b。在该状态下,中间辊子152从后下壁126b的下侧面向下方突出。此外,也可以省略中间辊子152。
一对后方辊子153、153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后方托架158,该后方托架158从构成壳体主体120a的下侧面的后下壁126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向后方突出(参照图3)。一对后方辊子153、153从后方托架158的下侧面向下方突出。此外,也可以省略后方托架158。在该情况下,省略一对后方辊子153、153。
在上述的吸入器具100中,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以随着接近向吸入空间111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开放115的流路116的开口115而变细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使缠绕于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尘埃在左右方向上向流路116的开口115移动。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具有大直径的部分,吸入空间111的较大的部分被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占据,与此相对,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具有小直径的部分,吸入空间111的开口被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占据的区域比较小,因此在流路116的开口115的附近,吸入空间111的开口中的不存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剩余的区域变得宽大。为了减小该宽大的剩余的区域(吸入空间111的开口面积),设置有遮蔽部117。即,遮蔽部117从划分吸入空间111的分隔壁127的后分隔壁部127b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侧突出。其结果,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中成为细径的部分与相邻于该部分的后分隔壁部127b之间的空隙变得狭小,从而抑制吸入空间111中的抽吸力的下降。
在上述的吸入器具100中,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越往远端越细,因此缠绕于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尘埃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远端移动。此时,由于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远端之间形成有空隙118,因此到达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远端的尘埃容易通过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远端之间的空隙118被去除。另一方面,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越往远端越细,并且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远端之间形成有空隙118。而且,在该部分,遮蔽部117从分隔壁127的后分隔壁部127b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侧突出。因此,吸入空间111的未被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成为细径的部分占用的开口面积因被遮蔽部117占据而变小,因此抑制吸入空间111中的抽吸力的下降。
在上述的吸入器具100中,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以远端相对于基端而位于前方的姿势被壳体120支撑,因此吸入空间111中的前侧的区域的大部分被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占用。因此,遮蔽部117未设置于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前侧。另一方面,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后侧,产生了吸入空间111未被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占用的比较宽大的区域。以使该后侧的区域变得狭小的方式设置有遮蔽部117。即,遮蔽部117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远端之间的空隙118的后侧从分隔壁127的后分隔壁部127b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侧突出。其结果,吸入空间111的实质上的开口面积变小,从而抑制吸入空间111中的抽吸力的下降。
在上述的吸入器具100中,遮蔽部117从后分隔壁部127b的下端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侧突出,从而被配置于构成壳体120的下侧面的部分。因此,在壳体120的下侧面开放的吸入空间111的开口面积变得狭小。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吸入空间111中的抽吸力的下降。
在上述的吸入器具100中,第二集尘部155设置于在构成壳体120的下侧面的部分配置的遮蔽部117的下侧面,因此与地面接触。因此,当吸入器具100向前方移动时尘埃积存在第二集尘部155的前侧,当吸入器具100向后方移动时尘埃积存在第二集尘部155的后方。而且,第二集尘部155具有从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顶点向相对于左右方向的斜后方延伸的2个边,因此积存在第二集尘部155的前侧的尘埃受到从第二集尘部155的所述2个边向斜前方推出的力而被吸入到吸入空间111。此时,由于第二集尘部155配置于与流路116的开口115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因此被吸入到吸入空间111的尘埃容易被吸入到流路116的开口115。这样,通过将遮蔽部117的下侧面用作配置第二集尘部155,即使是无法被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清扫的尘埃也能够被容易地收集到清洁机101。
在上述的吸入器具100中,第二集尘部155具有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第一部分155a,以在使吸入器具100向前方移动时将尘埃推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因此在使吸入器具100向前方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一部分155a将尘埃推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因此,被第二集尘部155捕集的尘埃容易从遮蔽部117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被吸入到吸入空间111。
在上述的吸入器具100中,第二集尘部155具有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第二部分155b,以在使吸入器具100向后方移动时将尘埃推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因此在使吸入器具100向后方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二部分155b将尘埃推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因此,被第二集尘部155捕集的尘埃容易从遮蔽部117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被吸入到吸入空间111。
在上述的吸入器具100中,第二集尘部155由在布面上起毛的起毛布形成,因此尘埃容易缠在集尘部上。因此,在使吸入器具100前后移动时,能够更可靠地将尘埃捕集到第二集尘部155。
以上说明的吸入器具10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关于其具体构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是能够适当变更的。以下,说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吸入器具100中,设置有2个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但是用于清扫地面上的尘埃的清扫辊也可以是将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在左右方向上结合而成的一个清扫辊。在该情况下,变形例的清扫辊以朝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
在上述的吸入器具100中,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以锥形筒部161的远端相对于基端而位于前方的姿势被壳体120支撑,但是也可以以锥形筒部161的远端面的中心与基端面的中心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姿势被壳体120支撑。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前侧也会产生吸入空间111未被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占用的比较宽大的区域,因此也可以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的远端之间的空隙118的前侧也配置遮蔽部210。在该情况下,遮蔽部210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构成为从前罩129的内侧面中的空隙118的前侧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141、142侧突出。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遮蔽部117。此外,在图6中,简化示出了第二清扫辊142。
上述的实施方式主要具备以下的构成。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吸入器具是安装于抽吸尘埃的清洁机的吸入器具,其包括:壳体,以划分吸入空间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有从开口向后方延伸的流路,所述吸入空间在所述壳体的下侧面开放,所述开口向所述吸入空间中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开放;清扫辊,配置在所述吸入空间内,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较长;以及,遮蔽部,配置于所述吸入空间。所述清扫辊具有随着接近所述流路的所述开口而变细的形状。所述遮蔽部从划分所述吸入空间的所述壳体的内壁中与在所述清扫辊中成为细径的部分相邻的部分,向清扫辊侧突出。
根据上述的构成,清扫辊以随着与向吸入空间中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开放的流路的开口接近而变细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使缠绕于清扫辊的尘埃在宽度方向上向流路的开口移动。在该情况下,在清扫辊具有大直径的部分,吸入空间的较大的部分被清扫辊占据,与此相对,在清扫辊具有小直径的部分,吸入空间被清扫辊占据的区域比较小。即,在流路的开口的附近,不存在清扫辊的剩余的区域变得宽大。为了减小该宽大的剩余的区域的体积,设置有遮蔽部。即,遮蔽部从划分吸入空间的内壁中与在所述清扫辊中成为细径的部分相邻的部分,向清扫辊侧突出。其结果,所述清扫辊中成为细径的部分与相邻于该部分的内壁之间的空隙变得狭小,从而抑制吸入空间中的抽吸力的下降。
在上述的构成中,所述清扫辊也可以具有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互排列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吸入空间内的第一清扫辊和第二清扫辊。所述第一清扫辊和所述第二清扫辊也可以以所述第一清扫辊及所述第二清扫辊的远端位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互离开间隔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所述遮蔽部也可以从所述内壁中与所述第一清扫辊的成为细径的所述部分相邻的所述部分、与所述空隙相邻的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二清扫辊的成为细径的所述部分相邻的所述部分,向所述清扫辊侧突出。
根据该构成,第一清扫辊和第二清扫辊越往远端越细,因此缠绕于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尘埃向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远端移动。此时,由于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所述远端之间形成有空隙,因此到达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远端的尘埃容易通过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远端之间的空隙被去除。另一方面,第一及第二清扫辊越往远端越细,并且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远端之间形成有空隙。而且,在该部分,遮蔽部从所述内壁中与所述第一清扫辊的成为细径的所述部分相邻的所述部分、与所述空隙相邻的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二清扫辊的成为细径的所述部分相邻的所述部分,向所述清扫辊侧突出。因此,未被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成为细径的所述部分占用的吸入空间的体积变小,因而能够抑制吸入空间中的抽吸力的下降。
在上述的构成中,所述第一清扫辊和所述第二清扫辊也可以以所述远端相对于基端而位于前方的姿势被所述壳体支撑。所述遮蔽部也可以在所述第一清扫辊及所述第二清扫辊的所述远端之间的所述空隙的后侧,从所述内壁向所述清扫辊侧突出。
根据该构成,第一清扫辊和第二清扫辊以远端相对于基端而位于前方的姿势被壳体支撑,因此吸入空间中的前侧的区域的大部分被第一及第二清扫辊占用。因此,遮蔽部可以不设置于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前侧。另一方面,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后侧,产生吸入空间未被第一及第二清扫辊占用的比较宽大的区域。以使该后侧的区域变得狭小的方式设置有遮蔽部。即,遮蔽部在第一及第二清扫辊的远端之间的空隙的后侧从内壁向清扫辊侧突出。其结果,吸入空间的实质上的开口面积变小,从而抑制吸入空间中的抽吸力的下降。
在上述的构成中,所述遮蔽部也可以配置于所述内壁中构成所述壳体的下侧面的部分。
根据该构成,遮蔽部配置于壳体的内壁中构成壳体的下侧面的部分,因此能够使在下侧面开放的吸入空间的开口面积变得狭小。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吸入空间中的抽吸力的下降。
在上述的构成中,也可以还包括:集尘部,设置于所述遮蔽部的下侧面。
根据该构成,集尘部设置于在壳体的下侧面配置的遮蔽部的下侧面,因此与地面接触。因此,当吸入器具向前方移动时尘埃积存在集尘部的前侧,当吸入器具向后方移动时尘埃积存在集尘部的后方。积存在集尘部的前后的尘埃经由吸入空间被吸入到清洁机内。这样,通过将遮蔽部的下侧面用作配置集尘部,即使是无法被清扫辊清扫的尘埃也能够被收集到清洁机。
在上述的构成中,所述集尘部也可以具有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的第一部分,以在使所述吸入器具向前方移动时将尘埃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吸入空间也可以在所述遮蔽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开放。
根据该构成,在使吸入器具向前方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一部分将尘埃推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因此被集尘部捕集的尘埃容易从遮蔽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被吸入到吸入空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所述集尘部也可以具有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的第二部分,以在使所述吸入器具向后方移动时将尘埃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
根据该构成,在使吸入器具向后方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二部分将尘埃推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因此被集尘部捕集的尘埃容易从遮蔽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被吸入到吸入空间。
在上述的构成中,所述集尘部也可以由在布面上起毛的起毛布形成。
根据该构成,尘埃容易缠在集尘部上,因此在使吸入器具前后移动时,能够更可靠地将尘埃捕集到集尘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施方式的原理适用于在清洁作业中使用的装置。

Claims (8)

1.一种吸入器具,安装于抽吸尘埃的清洁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以划分吸入空间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有从开口向后方延伸的流路,所述吸入空间在所述壳体的下侧面开放,所述开口向所述吸入空间中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开放;
清扫辊,配置在所述吸入空间内,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较长;以及,
遮蔽部,配置于所述吸入空间;其中,
所述清扫辊具有随着接近所述流路的所述开口而变细的形状,
所述遮蔽部从划分所述吸入空间的所述壳体的内壁中与在所述清扫辊中成为细径的部分相邻的部分,向清扫辊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扫辊具有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互排列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吸入空间内的第一清扫辊和第二清扫辊,
所述第一清扫辊和所述第二清扫辊以所述第一清扫辊及所述第二清扫辊的远端位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互离开间隔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所述遮蔽部从所述内壁中与所述第一清扫辊的成为细径的所述部分相邻的所述部分、与所述空隙相邻的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二清扫辊的成为细径的所述部分相邻的所述部分,向所述清扫辊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清扫辊和所述第二清扫辊以所述远端相对于基端而位于前方的姿势被所述壳体支撑,
所述遮蔽部在所述第一清扫辊及所述第二清扫辊的所述远端之间的所述空隙的后侧,从所述内壁向所述清扫辊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配置于所述内壁中构成所述壳体的下侧面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入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集尘部,设置于所述遮蔽部的下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的第一部分,以在使所述吸入器具向前方移动时将尘埃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
所述吸入空间在所述遮蔽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开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的第二部分,以在使所述吸入器具向后方移动时将尘埃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部由在布面上起毛的起毛布形成。
CN202180043244.6A 2020-06-17 2021-02-17 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吸入器具 Pending CN1157204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4759A JP7390620B2 (ja) 2020-06-17 2020-06-17 吸引式の清掃機に取り付けられる吸込具
JP2020-104759 2020-06-17
PCT/JP2021/005934 WO2021256000A1 (ja) 2020-06-17 2021-02-17 吸引式の清掃機に取り付けられる吸込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0499A true CN115720499A (zh) 2023-02-28

Family

ID=79196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3244.6A Pending CN115720499A (zh) 2020-06-17 2021-02-17 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吸入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90620B2 (zh)
CN (1) CN115720499A (zh)
TW (1) TW202203833A (zh)
WO (1) WO20212560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619035B (en) * 2022-05-24 2024-08-28 Dyson Technology Ltd Cleaner head for a vacuum clea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26132A (ja) * 1983-12-13 1985-07-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の床ノズル
JP2002209809A (ja) * 2001-01-15 2002-07-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具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3283503B1 (ja) * 2001-05-30 2002-05-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気掃除機
JP2004173759A (ja) * 2002-11-25 2004-06-24 Sharp Corp 電気掃除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90620B2 (ja) 2023-12-04
WO2021256000A1 (ja) 2021-12-23
JP2021194379A (ja) 2021-12-27
TW202203833A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0521541A (ja) 二重清掃ローラを備えるロボット掃除機
EP1949841A1 (en) Suction brush assembly
JP2008000382A (ja) 電気掃除機の吸口体及びこの吸口体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4749263B2 (ja)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具
CN111685658B (zh) 电动扫除机及其吸入口体
CN115720499A (zh) 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吸入器具
JP2014033738A (ja) 掃除機用吸込み口体及び電気掃除機
JP2008259718A (ja) 電気掃除機
JP5150704B2 (ja)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具
JP2011177214A (ja) 電気掃除機の床用吸込具
JP6780597B2 (ja) 吸込み具及び電気掃除機
KR102013859B1 (ko) 청소기의 노즐 및 진공 청소기
CN114173627B (zh) 吸入器具
JP2017060574A (ja)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その吸込口体
KR101671643B1 (ko) 회전 청소체, 흡입구체 및 전기 청소기
CN109843135B (zh) 吸入件及电动吸尘器
JP6397607B2 (ja)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具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4825563B2 (ja) 回転清掃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KR101629300B1 (ko) 진공청소기
JP7398743B2 (ja) 吸込具の移動を補助するローラの製造方法
CN109843136B (zh) 吸入件及电动吸尘器
JP5624520B2 (ja) 吸込口体、回転清掃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6404642B2 (ja)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その吸込口体
JP2023056657A (ja) 吸込口体及び電気掃除機
KR102672231B1 (ko) 청소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8198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