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75021A - 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75021A
CN115675021A CN202210790686.3A CN202210790686A CN115675021A CN 115675021 A CN115675021 A CN 115675021A CN 202210790686 A CN202210790686 A CN 202210790686A CN 115675021 A CN115675021 A CN 1156750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air
airflow
blow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906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岛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75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750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40Damper positions, e.g. open or clo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其能够发挥由成为将通风路封闭的状态的风向可变机构实现的良好的气密性,并且能够发挥比以往更良好的风的指向性。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10)具有配置于外壳(1)内的风向可变机构(2),该风向可变机构能够根据转动角度来变更吹出的风的朝向,并且以禁止风的吹出的方式将外壳(1)内的通风路(5)封闭,在外壳(1)内形成有抵接面(S1)和翻回面(S2),抵接面供成为将通风路(5)封闭的状态的风向可变机构(2)抵接,翻回面使从抵接面(S1)向上游侧逆流的气流向下游侧反转。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出风口;register)而已知如下构造体,其具有在内侧形成通风路的外壳、和配置于该外壳内且使吹出的风的朝向根据转动角度而变化并以禁止风的吹出的方式将通风路封闭的翅片(风向可变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而且,这种吹出构造体中,当成为翅片将通风路封闭的翅片闭合状态时,为了提高由翅片实现的气密性,增加翅片与外壳内壁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具体地,吹出构造体构成为,通过在风的吹出口的附近使通风路变窄而在通风路的普通部之间形成层差,使翅片闭合状态的翅片的板面与该层差面抵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90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若上述那样地在吹出口的附近在通风路设置层差,则会产生在层差部形成有风的吹流停滞的新问题。吹出构造体会由形成于层差部的风的吹流停滞而阻碍由翅片(风向可变机构)实现的良好的风的指向性。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其能够发挥由成为将通风路封闭的状态的风向可变机构实现的良好的气密性,并且能够发挥比以往更良好的风的指向性。
将上述课题解决的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的特征在于,具有:在内侧具有通风路的外壳;和配置于所述外壳内的风向可变机构,该风向可变机构能够根据转动角度来变更吹出的风的朝向,并且以禁止风的吹出的方式将所述通风路封闭,在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抵接面和翻回面,所述抵接面在相对于所述通风路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且在从所述通风路远离的方向上延伸形成,以供成为将所述通风路封闭的状态的所述风向可变机构抵接,所述翻回面在所述抵接面的上游侧以与所述抵接面相对的方式设置,使从所述抵接面向上游侧逆流的气流向下游侧反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吹出构造体,能够发挥由成为将通风路封闭的状态的风向可变机构实现的良好的气密性,并且能够发挥比以往更良好的风的指向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配置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的车辆的仪表盘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的整体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吹出构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包括第1风向调节机构(风向调节机构)的横截面的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构成第2风向调节机构(他的风向调节机构)的鼓形翅片的整体立体图。
图7是朝右送风时的吹出构造体的动作说明图。
图8A是朝上送风时的吹出构造体的动作说明图。
图8B是朝下送风时的吹出构造体的动作说明图。
图9A是吹出构造体的层差空间周边的气流的示意图。
图9B是比较例的吹出构造体的层差空间周边的气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
2第1风向可变机构(风向可变机构)
3第2风向可变机构(其他风向可变机构)
5通风路
6形成有空间部的外壳内壁
10吹出构造体
11翻回部
12空间部
13吹出口
17流入口
21纵翅片
21a转动轴
30鼓形翅片(drum fin)
39轴部
A1气流
A2循环气流
D通道
R车室
S1抵接面
S2翻回面
V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适当附图来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的方式(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的主要特征在于,在外壳内设有抵接面,该抵接面供成为将外壳内的通风路封闭的状态后的风向可变机构抵接以提高与外壳的气密性,并且在外壳内设有翻回面,该翻回面使从该抵接面向上游侧逆流的气流向下游侧反转。
此外,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以与搭载该吹出构造体的车辆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一致的各图中的箭头方向为基准。
图1是配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10的车辆V的仪表盘P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10以与驾驶席以及副驾驶席分别对应的方式沿车宽方向排列配置多个,但以下,以与副驾驶席对应设置的一个为例来具体说明吹出构造体10。
如图1所示,吹出构造体10以使吹出口13面对车室R侧的方式安装于仪表盘P。具体地,吹出口13以与落座于副驾驶席(省略图示)的乘员对置的方式配置于仪表盘P的纵壁。
图2是吹出构造体10的整体立体图。图3是吹出构造体1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吹出构造体10具有由棱筒体构成的外壳1、和在成为吹出口13的外壳1的一端侧(图2的后侧)收容于外壳1内的第1风向可变机构2。另外,如图3所示,吹出构造体10还具有在外壳1的另一端侧(图3的前侧)收容于外壳1内的第2风向可变机构3。此外,第1风向可变机构2相当于技术方案所称的“风向可变机构”,第2风向可变机构3相当于技术方案所称的“其他风向可变机构”。
《外壳》
如图3所示,外壳1具有上板部件1a、下板部件1b、侧板部件1c和边框部件1d。
外壳1通过使这些部件1a、1b、1c、1d成为一体而形成上述的棱筒体。而且,在该外壳1的内侧,形成有具有矩形流路截面的后述的主通风路5(参照图4)。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此外,图4中,附图标记D是成为来自空调装置(省略图示)的送风路的由假想线(双点划线)所示的通道。
在图4所示的侧视观察时,上板部件1a和下板部件1b隔着沿外壳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相互成为对称形状。
具体地,上板部件1a和下板部件1b通过彼此对置而在一对侧板部件1c(参照图3)之间形成有通道连接部7、鼓形翅片配置部8、和纵翅片配置部9。
通道连接部7是与通道D连接的部分,形成了吹出构造体10中的空气(风)的流入口17。此外,在该通道连接部7的内侧,配置有后述的第2风向可变机构3(鼓形翅片30)的前端。
而且,在通道连接部7的后部,在上板部件1a和下板部件1b的各自上形成有限制鼓形翅片30的转动角度的止挡面7a。随后与鼓形翅片30一起详细说明作为鼓形翅片30的转动阻止部来发挥功能的这些止挡面7a。
鼓形翅片配置部8设于通道连接部7的下游侧。该鼓形翅片配置部8中,上板部件1a与下板部件1b之间的上下间隔比通道连接部7中的上板部件1a与下板部件1b之间的上下间隔更宽,使得后述的鼓形翅片30能够以后述的轴部39(参照图7)为中心转动规定角度。
在鼓形翅片配置部8的前部,形成有沿着鼓形翅片30的后部的转动轨迹弯曲的弯曲部8a。
此外,鼓形翅片配置部8中的弯曲部8a的下游侧成为,上板部件1a与下板部件1b之间的间隔大致固定并延伸至接下来说明的纵翅片配置部9的普通部8b。
纵翅片配置部9中,上板部件1a与下板部件1b之间的上下间隔比鼓形翅片配置部8的普通部8b宽。纵翅片配置部9处的上板部件1a与下板部件1b之间的上下间隔沿前后方向大致固定。
而且,外壳1以将鼓形翅片配置部8的普通部8b与纵翅片配置部9的层差相连的方式在上板部件1a以及下板部件1b各自上形成有纵壁面16。
这些纵壁面16以与后述的边框部件1d的纵壁面15(抵接面S1)相对的方式设置,如随后详细说明那样,构成了从纵壁面15侧逆流的气流的翻回面S2。
这样的纵壁面16具有在通风路5侧朝向下游侧突出的翻回部11。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纵壁面16(翻回面S2)成为以朝向上游侧(前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即,纵壁面16(翻回面S2)相对于纵壁面15以凹面的形式对置。然而,纵壁面16只要具有翻回部11,也可以代替弯曲面而设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坦面。
在这种纵翅片配置部9的内侧,配置有构成第1风向可变机构2的纵翅片21的前侧部分。
顺便来说,与纵翅片21的转动轴21a相比位于前方的该前侧部分的上下高度比鼓形翅片配置部8的普通部8b中的上板部件1a与下板部件1b之间的上下间隔宽。
在这种纵翅片配置部9中的上板部件1a的后部、和下板部件1b的后部形成有转动轴21a的轴承9a。而且,在形成纵翅片配置部9的上板部件1a、下板部件1b以及侧板部件1c的后部,连接有接下来说明的边框部件1d的前部。
如图3所示,边框部件1d由具有矩形开口的框体形成。
另外,如图4所示,边框部件1d配置在成为外壳1的车室侧的最下游侧,形成来自空调装置(省略图示)的送风的吹出口13。
即,在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上述的从流入口17朝着吹出口13吹动的风的主通风路5。
这种边框部件1d在其内侧具有气流引导部14。
如随后详细说明那样,气流引导部14构成为,将根据鼓形翅片30的转动角度而在主通风路5内变化的气流向规定方向引导。
如图4所示,气流引导部14由上下间隔沿着前后方向大致固定的普通部14a、和与该普通部14a的后侧连接并以随着趋向后方而上下间隔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14b构成。
此外,普通部14a中的边框部件1d的内侧的上下间隔设定为,与鼓形翅片配置部8的普通部8b中的上板部件1a与下板部件1b之间的上下间隔大致相等。
在这样的普通部14a的内侧,配置有与纵翅片21的转动轴21a相比位于后方的纵翅片21的后侧部分。
而且,作为普通部14a中的边框部件1d的内侧与纵翅片配置部9之间的层差而形成于边框部件1d的前端的上下的纵壁面15,成为后述的翅片闭合状态的纵翅片21的抵接面S1。
这些纵壁面15(抵接面S1)与上述的纵壁面16(翻回面S2)之间在外壳1内形成空间部12。即,该空间部12在通风路5的外侧形成了层差空间。
《第1风向可变机构》
如图3所示,第1风向可变机构2的构成主要具有多个纵翅片21、连结部件22和操作部23。
纵翅片21由板体构成,以使板面彼此平行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排列。
纵翅片21具有支承于上述的轴承9a(参照图4)的转动轴21a、和支承于连结部件22的连结销21b。
转动轴21a分别从纵翅片21的上缘以及下缘沿上下方向突出。连结销21b在转动轴21a的上游侧从纵翅片21的上缘向上方向突出。
另外,多个纵翅片21中的位于左右方向中间程度的一个纵翅片21d具有供后述的操作部23卡合的卡合销21c。该卡合销21c在转动轴21a的下游侧沿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连结部件22具有沿着其长边方向以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孔部22a。在这些孔部22a中,旋转自如地嵌入有维持平行状态的多个纵翅片21各自的连结销21b。由此多个纵翅片21经由连结部件22而一体连结。
如图4所示,这样的连结部件22配置于形成在纵壁面15(抵接面S1)与纵壁面16(翻回面S2)之间的空间部12。
此外,连结部件22构成了使纵翅片21转动的转动机构。
如图3所示,操作部23具有用户的捏持部23a、从该捏持部23a朝向前方突出的两岔部23b、和将捏持部23a沿左右方向滑动自如地支承的引导杆23c。
图5是包括第1风向调节机构2的横截面的图2的V-V剖视图。
如图5所示,对捏持部23a进行支承的引导杆23c的两端部支承于边框部件1d。在操作部23的两岔部23b之间,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嵌入有上述的纵翅片21的卡合销21c。
这样的第1风向可变机构2中,若用户使操作部23的捏持部23a沿左右方向滑动,则纵翅片21d的卡合销21c一边在两岔部23b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一边使纵翅片21d绕着转动轴21a转动。
此时,经由纵翅片21d的连结销21b由连结部件22连结的其他纵翅片21与纵翅片21d连动而绕着各转动轴21a转动。由此纵翅片21(包括纵翅片21d)根据转动角度而使从吹出口13吹出的风的方向变化。
另外,如在图5中由虚线所示,转动后的纵翅片21(包括纵翅片21d)相互重叠,成为将吹出口13封闭的翅片闭合状态。
该翅片闭合状态相当于技术方案所称的“将通风路封闭的状态”。
此外,如图5所示,在边框部件1d的内侧形成有止挡面16,其作为维持成为翅片闭合状态后的纵翅片21的转动角度的转动阻止部。
另外,如在图5中由虚线所示,成为翅片闭合状态后的纵翅片21与边框部件1d的上下的纵壁面15(抵接面S1)抵接。
《第2风向可变机构》
接着,说明第2风向可变机构3(参照图3)。
如图3所示,第2风向可变机构3配置于第1风向可变机构2的上游侧(前侧)。
第2风向可变机构3的构成主要具有鼓形翅片30和使该鼓形翅片30转动的连杆机构31。
图6是鼓形翅片30的整体立体图。
如图6所示,鼓形翅片30为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长的部件,具有在前后具有开口的棱筒状的鼓形翅片主体32、和由将鼓形翅片主体32的内侧上下分隔的平板状的横翅片构成的中间翅片33。
鼓形翅片主体32具有由平板状的横翅片构成的上翅片36以及下翅片37、和端板38。
上翅片36和下翅片37由平面形状为矩形且沿左右方向长的板体构成。另外,上翅片36和下翅片37相互设定为,前后长度大致相同。
返回图4,上翅片36与下翅片37之间的间隔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变窄。即,鼓形翅片主体32的后侧(下游侧)的开口截面面积稍微小于前侧(上游侧)的开口截面面积。
如图6所示,中间翅片33由沿左右方向长的平面形状为矩形的板体构成。另外,中间翅片33比上翅片36(或下翅片37)的前后长度大。
而且,中间翅片33配置于上翅片36与下翅片37之间,并且通过左右一对的端板38而与这些上翅片36以及下翅片37一体连接。
在图4所示的俯视观察时,端板38的后缘以越从上翅片36的后端侧趋向后方越接近中间翅片33的后端的方式倾斜,并且以越从下翅片37的后端侧趋向后方越接近中间翅片33的后端的方式倾斜。
如图6所示,在这样的端板38设有轴部39。
轴部39形成为,在与中间翅片3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处,从端板38向左右方向突出。
此外,图6中,为了便于制图,省略了分别设于一对端板38的的轴部39中的右侧端板38的轴部39的记载。
而且,图6所示的鼓形翅片30在配置于鼓形翅片配置部8(参照图4)时,经由轴部39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外壳1(参照图3)的侧板部件1c(参照图3)。
接着,说明连杆机构31(参照图3)。
如图3所示,连杆机构31具有沿一个方向长的板状的杆部件34、和臂部件35。
在杆部件34的后部,形成有相对于边框部件1d的轴支承部34a、和捏持部34b。此外,如图2所示,捏持部34b经由形成于边框部件1d的小孔而向车室侧突出。
另外,在杆部件34的前部形成有长孔34c。
如图3所示,在臂部件35的后部形成有嵌入杆部件34的长孔34c内的销部35a。另外,在臂部件35的前部形成有将设于鼓形翅片30的右侧的端板38的所述轴部(省略图示)例如通过压入等固定的孔部35b。
根据该连杆机构31,用户通过使捏持部34b上下移动,而经由杆部件34以及臂部件35使鼓形翅片30以轴部39为中心转动。
《吹出构造体的动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10的动作。
图7是朝右送风时的吹出构造体10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7所示,在使风W从吹出构造体10的吹出口13朝右送风的情况下,以使位于纵翅片21的下游侧的转动端从左侧的侧板部件1c的内壁面远离的方式使纵翅片21倾斜。具体地,使图2所示的操作部23的捏持部23a朝向右侧滑动。
此时,图7所示的操作部23的两岔部23b使纵翅片21d的卡合销21c朝向右侧移动。由此纵翅片21d以转动轴21a为中心向左转动。而且,经由纵翅片21d的连结销21b由连结部件22连结的其他纵翅片21与纵翅片21d连动而以各转动轴21a为中心向左转动。
由此纵翅片21以使位于下游侧的转动端从左侧的侧板部件1c的内壁面远离的方式倾斜。
如图7所示,吹出构造体10将风W朝向斜右侧从吹出口13向车室R侧送风。
图8A是朝上送风时的吹出构造体10的动作说明图。图8B是朝下送风时的吹出构造体10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8A所示,在使风W从吹出构造体10的吹出口13朝上送风的情况下,以使鼓形翅片30的中间翅片33的下游侧从外壳1的中心线C朝着下方远离的方式使中间翅片33倾斜。具体地,使图2所示的杆部件34的捏持部34b从中立位置向上方滑动。
此时,图3所示的连杆机构31中,杆部件34的长孔34c侧朝向下方移动。与该杆部件34连结的臂部件35以使中间翅片33成为朝下的方式使鼓形翅片30绕着轴部39转动。顺便来说,图8A所示的中间翅片33中,与上述的作为转动阻止部的一对止挡面7a中的上侧的止挡面7a抵接。
由此,鼓形翅片30将风W相对于下侧的具有空间部12的外壳内壁6、即下板部件1b的内壁面朝着斜下方送风。然后,风W沿着下板部件1b的内壁面向后方吹动,并且流入边框部件1d的气流引导部14。具体地,风W沿着边框部件1d的普通部14a中的下侧的内壁面吹动,风向由边框部件1d的下侧的倾斜部14b改为斜上方。
如图8A所示,吹出构造体10将风W朝向斜上方从吹出口13向车室R(参照图1)侧送风。
如图8B所示,在使风W从吹出构造体10的吹出口13朝下送风的情况下,以使鼓形翅片30的中间翅片33的下游侧从外壳1的中心线C朝向上方远离的方式使中间翅片33倾斜。具体地,使图2所示的杆部件34的捏持部34b从中立位置向下方滑动。
此时,图3所示的连杆机构31中,杆部件34的长孔34c侧朝着上方移动。与该杆部件34连结的臂部件35以使中间翅片33成为朝上的方式使鼓形翅片30绕着轴部39转动。顺便来说,图8B所示的中间翅片33中,其前端与上述的作为转动阻止部的一对止挡面7a中的下侧的止挡面7a抵接。
由此鼓形翅片30将风W相对于上侧的具有空间部12的外壳内壁6、即上板部件1a的内壁面朝向斜上方送风。然后,风W沿着上板部件1a的内壁面向后方吹动,并且流入边框部件1d的气流引导部14。具体地,风W沿着边框部件1d的普通部14a中的上侧的内壁面吹动,并且风向由边框部件1d的上侧的倾斜部14b改为斜下方。
如图8B所示,吹出构造体10将风W朝向斜下方从吹出口13向车室R(参照图1)侧送风。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使风W以从吹出构造体10的吹出口13向后方直吹的方式送风的情况下,以沿着外壳1的中心线C的方式配置鼓形翅片30的中间翅片33。具体地,将图2所示的杆部件34的捏持部34b设定于中立位置。
由此,吹出构造体10以使风W向后方直吹的方式从吹出口13向车室R(参照图1)侧送风。
《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10起到的作用效果。
图9A是吹出构造体10的空间部12(层差空间)的周边中的气流A1、A2的示意图。图9B是比较例的吹出构造体10a的空间部12(层差空间)的周边中的气流A1以及循环气流A2的示意图。
在此,首先说明比较例的吹出构造体10a(参照图9B)。
如图9B所示,吹出构造体10a中,隔着空间部12(层差空间)沿前后方向对置的纵壁面15和纵壁面16由彼此平行的平坦面构成。
这样的吹出构造体10a中,在通风路5内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的气流A1在空间部12内形成循环气流A2。具体地,循环气流A2在通风路5与空间部12的边界附近顺着气流A1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但其一部分由纵壁面15反转而向纵壁面16侧逆流。然后,逆流的气流的一部分由纵壁面16折回再次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而在空间部12内循环。
另一方面,逆流的气流的剩余一部分在碰撞到纵壁面16之后再次与通风路5汇流。
通过该汇流,在具有空间部12的外壳内壁6侧,在通风路5内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的气流A1在图9B中,从由虚线所示的流动,在相对于空间部12离开的方向上升起而成为由实线所示的位移后的流动。
由此,由实线所示的气流A1没有由边框部件1d充分进行基于气流引导部14的风向控制,风W(参照图9A以及图9B)的指向性低下。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10中,如图9A所示,纵壁面16成为使从纵壁面15侧逆流的气流主动反转的翻回面S2。由此吹出构造体10抑制通风路5中的循环气流A2相对于气流A1的汇流。有效进行气流引导部14中的基于气流A1实现的风向控制。
根据这样的吹出构造体10,通过将纵壁面15设为成为翅片闭合状态后的纵翅片21的抵接面S1,能够发挥良好的气密性。另外,根据该吹出构造体10,通过将与纵壁面15对置的纵壁面16设为翻回面S2,有效进行基于气流引导部14的气流A1的控制,能够发挥比以往更良好的风W的指向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10中,翻回面S2具有在通风路5侧朝向下游侧突出的翻回部11。
根据这样的吹出构造体10,更加有效抑制从循环气流A2在通风路5中的向气流A1的汇流。吹出构造体10的风W的指向性更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10的翻回面S2构成为,具有朝向上游侧凹陷的弯曲面。
根据这样的吹出构造体10,更进一步有效抑制从循环气流A2在通风路5中的向气流A1的汇流。吹出构造体10的风W的指向性更进一步变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10中,在形成于抵接面S1与翻回面S2之间的空间部12,配置有构成使纵翅片21转动的转动机构的连结部件22。
根据这样的吹出构造体10,不同于将连结部件22等的转动机构配置于在外壳1内借助规定的分隔壁与通风路5隔开的腔室内的结构,有效利用空间部12,由此能够谋求吹出构造体10的紧凑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构造体10还具有在第1风向可变机构2(风向可变机构)的上游侧配置于外壳1内的第2风向可变机构3(其他风向可变机构)。
根据这样的吹出构造体10,通过第2风向可变机构3能够使经由吹出口13吹出的风W的方向变更为不同于第1风向可变机构2的方向,并且在通风路5内能够以沿着具有空间部12(抵接部S1)的外壳内壁6侧的方式控制送风方向。吹出构造体10能够将风W的指向性设定得高,同时扩大了风W的吹出方向的选择范围。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Claims (5)

1.一种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内侧具有通风路的外壳;和
配置于所述外壳内的风向可变机构,该风向可变机构能够根据转动角度来变更吹出的风的朝向,并且以禁止风的吹出的方式将所述通风路封闭,
在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抵接面和翻回面,
所述抵接面在相对于所述通风路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且在从所述通风路远离的方向上延伸形成,以供成为将所述通风路封闭的状态的所述风向可变机构抵接,
所述翻回面在所述抵接面的上游侧以与所述抵接面相对的方式设置,使从所述抵接面向上游侧逆流的气流向下游侧反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回面具有在所述通风路侧朝向下游侧突出的翻回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回面具有朝向上游侧凹陷的弯曲面而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翻回面之间的空间部,配置有所述风向可变机构的转动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在所述风向可变机构的上游侧配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其他风向可变机构。
CN202210790686.3A 2021-07-21 2022-07-05 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 Pending CN1156750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0553 2021-07-21
JP2021120553A JP7344932B2 (ja) 2021-07-21 2021-07-21 空調装置の吹出構造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75021A true CN115675021A (zh) 2023-02-03

Family

ID=84977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90686.3A Pending CN115675021A (zh) 2021-07-21 2022-07-05 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25113A1 (zh)
JP (1) JP7344932B2 (zh)
CN (1) CN11567502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7515A (ja) * 1981-12-04 1983-06-10 Nissan Motor Co Ltd ベンチレ−タグリル
JP2006306365A (ja) * 2005-03-31 2006-11-09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07269114A (ja) * 2006-03-30 2007-10-18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3155548U (ja) 2009-09-10 2009-11-19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JP2011168140A (ja) 2010-02-17 2011-09-0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エア吹出構造体
JP5922671B2 (ja) 2011-11-11 2016-05-25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JP6192385B2 (ja) 2013-06-27 2017-09-0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
JP6368101B2 (ja) 2014-02-13 2018-08-01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US10222089B2 (en) 2014-10-28 2019-03-05 T.A. Morrison & Co. Inc. Damper with integrated blade stop
JP6471016B2 (ja) 2015-03-27 2019-02-13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空気吹出装置
JP7013149B2 (ja) 2017-06-30 2022-01-31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16319A (ja) 2023-02-02
US20230025113A1 (en) 2023-01-26
JP7344932B2 (ja) 2023-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05577B2 (ja) 空調用吹出口装置
US7887400B2 (en) Air conditioning register
JP6579002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EP3647092B1 (en) Air vent comprising an adjustment mechanism
US20070232216A1 (en) Register for air conditioning
JP2008149830A (ja)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US20170057327A1 (en) Thin register
JP2005053409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7159876A (ja) レジスタ
JP6421743B2 (ja)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JP2008002714A (ja) 空気吹出口構造
US10894464B2 (en) Low-profile air-conditioning register
CN115675021A (zh) 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
JP650023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4220786B2 (ja)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CN115675020A (zh) 空调装置的吹出构造体
JP4150541B2 (ja)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3774846B2 (ja)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7286390B2 (ja) 車両用の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JP7239890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7033520B2 (ja)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JP7314851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1218993A (ja) レジスタ
JP7174646B2 (ja) レジスタ
JP2005029115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