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51678A - 辅助装置及作业机械系统 - Google Patents

辅助装置及作业机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51678A
CN115551678A CN202180034414.4A CN202180034414A CN115551678A CN 115551678 A CN115551678 A CN 115551678A CN 202180034414 A CN202180034414 A CN 202180034414A CN 115551678 A CN115551678 A CN 1155516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clone
filter
air
dus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44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上寛之
一桥直人
高桥勇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i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551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516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042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 B23Q11/0071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dust collectors for han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042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 B23Q11/0046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by suc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CAPPARATUS USING FREE VORTEX FLOW, e.g. CYCLONES
    • B04C5/00Apparatus in which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vortex is reversed
    • B04C5/02Construction of inlets by which the vortex flow is generated, e.g. tangential admission, the fluid flow being forced to follow a downward path by spirally wound bulkheads, or with slightly downwardly-directed tangential admission
    • B04C5/04Tangential inl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CAPPARATUS USING FREE VORTEX FLOW, e.g. CYCLONES
    • B04C5/00Apparatus in which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vortex is reversed
    • B04C5/14Construction of the underflow ducting; Apex constructions; Discharge arrangements ; discharge through sidewall provided with a few slits or perfo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CAPPARATUS USING FREE VORTEX FLOW, e.g. CYCLONES
    • B04C5/00Apparatus in which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vortex is reversed
    • B04C5/14Construction of the underflow ducting; Apex constructions; Discharge arrangements ; discharge through sidewall provided with a few slits or perforations
    • B04C5/185Dust coll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47/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omponent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boring or drilling machin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3B47/34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hips out of the holes made; Chip- breaking arrangements attached to the to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体型的大型化,并且提高集尘性能。集尘装置40包括如下部件而构成:吸气管53,连接于抽吸部52;气旋部60,使从吸气管53流出的空气回转而将灰尘离心分离;及过滤器部70,收容过滤器72。过滤器部70连接于气旋部60,具有将通过过滤器72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口74。因此,能够在气旋部60中将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与灰尘分离。而且,即使在残存灰尘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过滤器72将残存的灰尘去除。而且,吸气管53与气旋部60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重合的位置,过滤器部70配置于气旋部60的后侧。因此,与将过滤器部70配置于气旋部60的下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上下方向上的集尘装置40的体型的大型化。

Description

辅助装置及作业机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装置及作业机械系统。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穿孔工具(作业机械)包括集尘装置(辅助装置)。并且,通过集尘装置抽吸包含在穿孔工具作业时所产生的灰尘的空气,从所述空气中去除灰尘,并存储所述灰尘。更详细而言,在集尘装置的内部设置有过滤器,通过过滤器从抽吸至集尘装置的内部的空气中去除灰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2015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所述集尘装置中,存在因过滤器堵塞导致集尘性能降低的可能性。针对于此,通过增大收容过滤器的过滤器室的容积可提高集尘性能,但存在集尘装置的体型大型化的问题。而且,作为将空气与粉尘分离的方法,已知有使包含粉尘的空气回转而通过离心力将空气与粉尘分离的利用所谓气旋方式进行的分离方法。并且,在将气旋方式应用于作业机械的辅助装置的情况下,以下所示方面尚有改善的余地。即,在进行穿孔加工等的作业机械中,有时会根据作业形态而以不同的姿势使用作业机械。例如,有时会以从回转室朝向集尘室的出口朝上的姿势使用作业机械。在所述情况下,在回转室被分离的粉尘未适当地排出至集尘室而残留于回转室,因此存在无法将粉尘与空气良好地分离的可能性。进而,存在混有粉尘的空气流相对于气旋部而流向下游的可能性。即,存在辅助装置中的集尘性能降低的可能性。
本发明考虑到所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体型的大型化并且提高集尘性能的辅助装置及包括所述辅助装置的作业机械。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是一种辅助装置,安装于作业机械,从所述作业机械的顶端工具的周围抽吸包含灰尘的空气,并排出已将所述灰尘分离的空气,所述辅助装置包括:抽吸部,具有配置于所述顶端工具的周围的抽吸口;吸气通路部,连接于所述抽吸部,以能够沿着第一方向伸缩的方式构成;气旋部,连接于所述吸气通路部,使从所述吸气通路部流出的空气回转,而将灰尘离心分离;及过滤器部,连接于所述气旋部,内部构成为收容过滤器的过滤器室,具有将通过所述过滤器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口,所述气旋部及所述吸气通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重合的位置,所述过滤器部配置于所述气旋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中,所述吸气通路部相较于所述过滤器部而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中,所述气旋部包括如下部件而构成:气旋筒部,形成为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气旋轴为中心的筒状,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端部被堵塞;气旋入口部,将所述吸气通路部与所述气旋筒部连通,具有引导面,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引导面从所述气旋筒部的内周面向所述气旋筒部的切线方向延伸;及气旋出口部,形成于所述气旋筒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端部,将所述气旋筒部与所述过滤器部连通。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中,所述气旋部具有多个且数量相同的所述气旋筒部、所述气旋入口部、及所述气旋出口部。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吸气通路部及所述气旋部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所述气旋部具有一对所述气旋筒部,一对气旋筒部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排列配置。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中,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吸气通路部的中心配置于一对所述气旋筒部的所述气旋轴之间。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中,所述气旋筒部具有:第一筒部,构成所述气旋筒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部分,且内径固定;及第二筒部,构成所述气旋筒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部分,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端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端部的内径,在所述第一筒部与所述第二筒部之间形成间隙,并且设定为所述第二筒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端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筒部的内径。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吸气通路部及所述气旋部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所述过滤器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折叠的褶状,所述气旋出口部相对于所述过滤器而配置于所述第二方向其中一侧,所述排出口相对于所述过滤器而配置于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过滤器部与所述气旋部及所述吸气通路部重合。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是一种作业机械,包括:马达,具有驱动轴;顶端工具,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来驱动;机构部,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所述顶端工具;壳体,收容所述马达及所述机构部,并且安装所述结构的辅助装置,具有与所述辅助装置的排出口连接的吸气口;及风扇,收容于所述壳体内,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生成从所述辅助装置的抽吸口朝向所述吸气口的空气流。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械中,所述壳体包括如下部件而构成:本体壳体部,收容所述马达及所述机构部;及把手壳体部,从所述本体壳体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端部延伸,具有由作业者握持的把手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过滤器部位于所述气旋部与所述把手部之间。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械中,所述本体壳体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械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风扇、所述吸气口、及过滤器部配置于重合的位置。
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械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过滤器部配置于所述风扇与所述机构部之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体型的大型化并且提高集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安装于锤钻的状态的从右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锤钻及集尘装置的内部的纵剖面图。
[图3](A)是表示图2所示的锤钻的风扇的从后侧观察的后视图,(B)是从(A)的风扇的前侧观察的前视图。
[图4]是图3(B)所示的风扇的侧剖面图(图3(B)的4-4线剖面图)。
[图5]是从图1所示的集尘装置的右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集尘装置的气旋部的从前侧观察的剖面图(图2的6-6线剖面图)。
[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集尘装置的气旋部的从下侧观察的剖面图(图2的7-7线剖面图)。
[图8]表示图2所示的集尘装置的风扇部的从前侧观察的剖面图(图2的8-8线剖面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锤钻系统的从左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锤钻系统的内部的从左侧观察的侧剖面图。
[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锤钻系统的适配器的周边放大表示的侧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锤钻系统的适配器与锤钻的连结状态的从前侧观察的剖面图(图10的4-4线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图10所示的集尘装置的适配器的三面图。
[图14]是从图13所示的适配器的下侧观察的仰视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适配器的侧剖面图(图13的9-9线剖面图)。
[图16]是从图13所示的适配器的后侧观察的剖面图(图13的1-1线剖面图)。
[图17]是表示图10所示的集尘装置的集尘部的从下侧观察的剖面图(图10的11-11线剖面图)。
[图18]是以拆卸了左侧的壳体构件的状态表示图10所示的集尘装置的集尘装置本体的后端部的从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9]是用来对图9所示的适配器在锤钻上的安装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20]是用来对图17所示的集尘装置本体在适配器上的安装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的集尘装置4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集尘装置40安装于作为“作业机械”的锤钻10,构成为对安装于锤钻10的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进行抽吸的装置。
另外,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UP、箭头FR、箭头RH表示锤钻10及集尘装置40的上侧、前侧、右侧。在以下说明中,在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进行说明时,只要无特别说明,则表示锤钻10及集尘装置40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并且,前后方向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向,上下方向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向,左右方向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向。以下,首先对锤钻10进行说明,其次对集尘装置40进行说明。
(关于锤钻10)锤钻10构成为对被加工物进行开孔加工等的工具。如图1及图2所示,锤钻10包括壳体12、马达20、作为由马达20的驱动力来驱动的“机构部”的驱动机构部30、及电池组34而构成。以下,对锤钻1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关于壳体12)在从右侧观察的侧视下,壳体12形成为中空的大致倒L字形状。具体而言,壳体12包括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本体壳体部13、及从本体壳体部13的后端部(前后方向其中一侧端部)向下侧延伸的把手壳体部14而构成。
在本体壳体部13的后端部的左右的侧壁分别贯穿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处)第一钻头侧吸气口13A。第一钻头侧吸气口13A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状,并且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而且,在本体壳体部1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下壁贯穿形成有作为“吸气口”的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参照图2及图8),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形成为大致矩形状。
而且,在本体壳体部1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右壁贯穿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处)第一钻头侧排气口13C。第一钻头侧排气口13C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状,并且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而且,在本体壳体部13中,在第一钻头侧排气口13C的前侧贯穿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处)第二钻头侧排气口13D(为广义上可理解为“排气口”的要素)。第二钻头侧排气口13D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状,并且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进而,第二钻头侧排气口13D相对于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而配置于稍后侧。
把手壳体部14的上部构成为供使用者握持的把手部14A。在把手部14A的上端部设置有触发器15。触发器15从把手部14A向前侧突出,以能够向后侧拨动操作的方式构成。在触发器15的后侧设置有开关机构16。开关机构16具有通过触发器15来操作的未图示的开关。所述开关电性连接于锤钻的控制部(省略图示),为将与触发器15的操作状态相应的输出信号输出至控制部的结构。
把手壳体部14的下端部构成为用来装设下文所述的电池组34的电池安装部14B。电池安装部14B从把手壳体部14的下端部向前侧突出,并且向下侧弯曲。而且,在电池安装部14B设置有与电池组34连接的连接器17。
(关于马达20)马达20构成为三相的无刷马达,收容于本体壳体部13的后部内,并且电性连接于控制部。马达20具有以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驱动轴21。驱动轴21的前端侧部分由固定于本体壳体部13的前侧轴承1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驱动轴21的后端部由固定于本体壳体部13的后侧轴承1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而且,在驱动轴21的前端部形成有小齿轮21A。
如图2、图3、图4、及图8所示,在驱动轴21的前端侧部分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有风扇23。风扇23整体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圆盘状。风扇23包括构成风扇23的后部的第一风扇部23A、及构成风扇23的前部的第二风扇部23B而构成,第一风扇部23A及第二风扇部23B构成为离心风扇。
第一风扇部23A包括底板24、及多个第一鳍片25而构成。底板24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板厚方向的大致圆环板状。第一鳍片25形成于底板24的后表面,并且沿着底板24的径向延伸。而且,多个第一鳍片25以规定角度为间隔配置于底板24的圆周方向。进而,壳体12的第一钻头侧排气口13C相对于第一鳍片25配置于风扇23的径向外侧。并且,其结构为若风扇23与驱动轴21一起旋转,则通过第一鳍片25产生向风扇23的径向外侧流动的空气流。由此,其结构成为通过第一风扇部23A,使空气从第一钻头侧吸气口13A流入本体壳体部13内,且使所述空气从第一钻头侧排气口13C流出,而将马达20冷却。
第二风扇部23B包括底板24、多个第二鳍片26、及风扇罩27而构成。即,底板24构成为第一风扇部23A及第二风扇部23B的共通部。第二鳍片26形成于底板24的前表面,并且沿着底板24的径向延伸。而且,多个第二鳍片26以规定角度为间隔配置于底板24的圆周方向。进而,壳体12的第二钻头侧排气口13D相对于第二鳍片26而配置于风扇23的径向外侧。
风扇罩27形成为大致圆环板状,连接于第二鳍片26的前端部。风扇罩27在侧视下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前侧稍有倾斜。而且,风扇罩27的中央开口部构成为风扇吸气口27A,风扇吸气口27A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驱动轴21的直径。并且,风扇罩27的前端部配置于壳体12的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的上侧。即,在俯视下,风扇罩27的前端部与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重合。换言之,在前后方向上,第二风扇部23B与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配置于重合的位置。
并且,以如下方式构成:若风扇23与驱动轴21一起旋转,则使空气从第二风扇部23B的风扇吸气口27A流入第二风扇部23B的内部,且通过第二鳍片26使所流入的空气向风扇23的径向外侧流动。由此,通过第二风扇部23B,产生从壳体12的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流入本体壳体部13内的空气流AR。并且,空气流AR通过第二风扇部23B的内部,而从第二钻头侧排气口13D排出。
(关于驱动机构部30)如图2所示,驱动机构部30构成为如下机构部:将马达20的旋转力传导至顶端工具T,而驱动顶端工具T。驱动机构部30收容于本体壳体部13的前端部内。详细而言,驱动机构部30配置于风扇23的前侧。驱动机构部30包括中间轴31及传导部32而构成。
中间轴31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由固定于本体壳体部13的轴承(省略图示)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中间轴31的后端部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有齿轮(省略图示),齿轮与驱动轴21的小齿轮21A咬合。由此,马达20进行驱动而驱动轴21旋转,由此成为中间轴31绕着自身的轴旋转的结构。在中间轴31设置有运动转换构件(省略图示),运动转换构件的结构为将中间轴3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前后方向的往返运动,并传导至下文所述的传导部32。
传导部32在中间轴31的上侧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传导部32的前端部保持有顶端工具T。顶端工具T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顶端工具T的后端部由传导部32保持。而且,传导部32连结于中间轴31。由此,马达20的旋转力被传导至顶端工具T,顶端工具T绕着自身的轴旋转,从而对被加工物实施开孔加工。
(关于电池组34)电池组34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并且,电池组34从后侧装设于把手壳体部14的电池安装部14B。电池组34具有未图示的连接器,在电池组34装设于电池安装部14B的状态下,成为所述连接器连接于连接器17,从电池组34向马达20供给电力的结构。而且,电池组34具有一对锁定构件34A,锁定构件34A设置于电池组34的左右的侧部。并且,在电池组34装设于电池安装部14B的状态下,锁定构件34A卡合于把手壳体部14,对电池组34向后侧的移动进行限制。
(关于集尘装置40)如图1、图2、图5、图8所示,集尘装置40安装于锤钻10的本体壳体部13,配置于本体壳体部13的下侧。而且,下文会进行详细说明,集尘装置40的内部与本体壳体部13的内部经由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连通,通过由风扇23的第二风扇部23B产生的空气流AR使集尘装置40内的空气从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流入本体壳体部13内。更详细而言,通过空气流AR将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及灰尘抽吸至集尘装置40内,在集尘装置40内,将所抽吸的空气与灰尘分离,使所分离的空气从第二钻头侧排气口13D向本体壳体部13内流出。
集尘装置40整体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邻接于本体壳体部13的下侧而配置。集尘装置40包括集尘壳体42、空气流入部50、气旋部60、及过滤器部70而构成。以下,对集尘装置4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关于集尘壳体42)集尘壳体42构成集尘装置40的上部的外廓。集尘壳体42形成为向下侧开放的大致箱状。在集尘壳体42的上侧后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连结构件43(参照图5)。连结构件43以能够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而转动的方式连结于集尘壳体42,在连结构件43的上端部形成有钩部43A。并且,集尘装置40邻接配置于本体壳体部13的下侧,钩部43A卡合于本体壳体部13,集尘壳体42(即集尘装置40)安装于锤钻10。在集尘壳体42的前部形成有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筒状的支撑筒部42A,支撑筒部42A配置于锤钻10的较本体壳体部13更靠前侧处。
(关于空气流入部50)空气流入部50构成为使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流入,且使空气向下文所述的气旋部60流出的机构部。空气流入部50构成集尘装置40的前侧的上部。空气流入部50包括滑臂51、抽吸部52、及作为“吸气通路部”的吸气管53而构成。
滑臂51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筒状。滑臂51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连结于集尘壳体42的支撑筒部42A,滑臂51的前端部相较于支撑筒部42A而向更前侧突出。
抽吸部5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筒状,抽吸部52的下端部通过爪嵌合等连结于滑臂51的前端部。在抽吸部52的下端部形成有连接筒部52A,连接筒部52A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从抽吸部52向后侧突出,配置于滑臂51的前端部内。而且,连接筒部52A的内部与抽吸部52的内部连通。
抽吸部52的上侧开口部构成为抽吸口52B。而且,在抽吸部52的上端部形成有工具插通部52C。工具插通部52C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抽吸口52B向工具插通部52C的径向内侧开口。并且,顶端工具T的顶端部插入至工具插通部52C的内部。由此,以通过抽吸口52B使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流入抽吸部52内的方式构成。
吸气管53包括构成吸气管53的后部的后吸气管54、及构成吸气管53的前部的前吸气管55而构成。后吸气管54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后吸气管54收容于集尘壳体42的支撑筒部42A内,并且固定于集尘壳体42。即,后吸气管54配置于本体壳体部13的前部的下侧。在后吸气管54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管出口部54A。管出口部54A形成为大致矩形筒状,后吸气管54的内部与管出口部54A的内部连通。
前吸气管55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前吸气管55在后吸气管54的前侧与后吸气管54配置于同轴上,前吸气管55的后端部外装于后吸气管54的前端部。前吸气管55由具有伸缩性的橡胶材等形成,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伸缩的方式构成。由此,包括前吸气管55的吸气管53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伸缩的方式构成。前吸气管55的前端部外插于抽吸部52的连接筒部52A。由此,以从抽吸口52B吸入抽吸部52内的空气向后侧流过吸气管53内且从管出口部54A向下侧流出的方式构成。
(关于气旋部60)气旋部60形成为向前侧开放的大致长方体箱状,配置于后吸气管54的下侧。即,气旋部60及吸气管53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重合的位置。换言之,气旋部60与吸气管53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而且,气旋部60配置于较电池组34的下表面更靠上侧处。
在气旋部60的前端部以能够开合的方式设置有盖部68。盖部68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盖部68的上端部以能够以左右方向为轴向而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气旋部60。而且,盖部68的下端部卡止于气旋部60。由此,由盖部68堵塞气旋部60的前侧开口部。而且,气旋部60具有左右一对气旋筒部61、左右一对气旋入口部64、及左右一对气旋排气筒部65。
(关于气旋筒部61)一对气旋筒部61配置于气旋部60的内部,并且配置于关于集尘装置40的左右方向中央而左右对称的位置。具体而言,在俯视下,上文所述的吸气管53(的中心线)配置于一对气旋筒部61之间。气旋筒部61整体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且以气旋筒部61的中心轴作为气旋轴61A。而且,气旋筒部61包括作为构成气旋筒部61的后部的“第一筒部”的后筒部62、及作为构成气旋筒部61的前部的“第二筒部”的前筒部63而构成。
后筒部62形成为以气旋轴61A为中心的圆筒状,从气旋部60的后壁向前侧突出。换言之,后筒部62形成为后侧(轴向一侧)的端部被堵塞、且向前侧开放的有底圆筒状。而且,后筒部62的内径在前后方向上设定为固定。即,后筒部62的内周面与气旋轴61A平行地配置。
前筒部63形成为以气旋轴61A为中心的大致圆锥筒状,配置于后筒部62的前侧。并且,前筒部63的一部分构成气旋部60的左右侧壁的一部分。前筒部63的侧壁随着朝向前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即,前筒部63的内周面随着朝向前侧而向接近气旋轴61A的方向倾斜。换言之,前筒部63的后端部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前筒部63的前端部的内径。
而且,前筒部63的后端部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后筒部62的内径,后筒部62的前端部配置于前筒部63的后端部的内部。即,在前后方向上,后筒部62的前端部与前筒部63的后端部重合,在后筒部62的前端部与前筒部63的后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G1。进而,左右一对前筒部63的后端部彼此在集尘装置40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的部位处连接。并且,气旋筒部61的内部构成为气旋室60A,气旋部60的内部中的气旋筒部61的下侧部分构成为集尘室60B。
(关于气旋入口部64)气旋入口部64分别设置于左右一对后筒部62。气旋入口部64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矩形筒状,从后筒部62向上侧延伸,并且邻接配置于后吸气管54的管出口部54A的下侧。具体而言,气旋入口部64从后筒部62的左右方向内侧(集尘装置40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的部分向上侧延伸,后筒部62的内部与气旋入口部64的内部连通。即,后筒部62相对于气旋轴61A而配置于偏向集尘装置40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的位置。由此,吸气管53与气旋部60连接。
而且,后筒部62的左右方向内侧的侧壁构成为引导壁64A,并且引导壁64A的内周面构成为引导面64B。引导面64B在从前侧观察的前视下,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左右方向内侧倾斜,引导面64B的下端连接于后筒部62的内周面。具体而言,在前视下,引导面64B从引导面64B的下端起,沿着后筒部62的内周面的切线方向而向上侧延伸。
由此,成为从管出口部54A流入气旋入口部64内的空气沿着引导面64B流入后筒部62内的结构。即,以流入后筒部62内的空气一边沿着后筒部62的内周面回转一边流向前侧的方式构成。而且,以从后筒部62的前端部向前筒部63的内部流出的空气一边沿着前筒部63的内周面回转一边流向前侧的方式构成。由此,在气旋室60A内,以如下方式构成:将空气与灰尘分离,将所述灰尘从前筒部63的前端开口部排出,储积于集尘室60B的下表面。另外,在左右一对气旋入口部64处,引导壁64A的上端彼此连接。
(关于气旋排气筒部65)气旋排气筒部65分别设置于一对后筒部62的内部。气旋排气筒部65形成为以气旋轴61A为中心的圆筒状,从气旋部60的后壁向前侧突出。而且,气旋排气筒部65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由此,在气旋排气筒部65的后端部形成作为“气旋出口部”的气旋出口孔66,气旋部60的内部(气旋室60A)与下文所述的过滤器部70的内部通过气旋出口孔66而连通。并且,成为如下结构:已分离灰尘的空气向后侧流经气旋筒部61的中央部,并且向后侧流经气旋排气筒部65内,而向下文所述的过滤器部70流出。
(关于过滤器部70)过滤器部7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箱状,配置于空气流入部50的吸气管53及气旋部60的后侧。即,过滤器部70配置于锤钻10的把手部14A与吸气管53及气旋部60之间。进而,在前视下,过滤器部70与吸气管53及气旋部60重合。
过滤器部70的内部构成为过滤器室71。过滤器部70的前壁与气旋部60的后壁构成为共通的壁部。即,通过上文所述的气旋出口孔66,将气旋部60的内部(气旋室60A)与过滤器室71连通。由此,成为从气旋部60流出的空气流入过滤器室71内的结构。
在过滤器室7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设置有过滤器72。过滤器72形成为片材状,并折叠成褶状。具体而言,在侧视下,以过滤器72的成为山褶线的折缝部构成过滤器72的上端部,过滤器72的成为谷褶线的折缝部构成过滤器72的下端部的方式,将过滤器72折叠成褶状,而在前后方向上重叠。而且,过滤器72的一部分(下端部)相较于气旋出口孔66的下端部而配置于更上侧。具体而言,在前视下,气旋出口孔66的上部与过滤器72的下端部重合,并且气旋出口孔66的下端部相对于过滤器72而配置于下侧(上下方向其中一侧)。因此,本发明中的“气旋出口部相对于过滤器而配置于第二方向其中一侧”也包括气旋出口孔66的一部分相较于过滤器72而配置于更下侧的情况。
在过滤器室71的上端部形成有排出部73,排出部73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矩形筒状,从集尘壳体42向上侧突出。而且,排出部73的上侧开口部构成为排出口74。并且,排出部73的上端部嵌入锤钻10的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内。由此,锤钻10的本体壳体部13的内部与集尘装置40的内部通过排出口74及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而连通。因此,从气旋部60流入过滤器室71内的空气流向上侧,而通过过滤器72。并且,成为通过过滤器72的空气从排出口74流入本体壳体部13内的结构。
而且,集尘壳体42的后端部相较于过滤器部70而配置于更后侧。进而,集尘壳体42的后端部与把手部14A的触发器15隔开间隙G2而配置于前侧。并且,以插入间隙G2的使用者的手指能够拨动操作触发器15的方式将间隙G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设定为规定的尺寸。
(作用效果)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锤钻10中,若拨动操作触发器15,则马达20进行驱动而使顶端工具T绕着自身的轴旋转。由此,可对被加工物实施开孔加工。具体而言,将顶端工具T向被加工物侧压抵,而对被加工物实施开孔加工。而且,在驱动马达20时,风扇23与马达20的驱动轴21一起旋转。
而且,在锤钻10上安装有集尘装置40,集尘装置40配置于本体壳体部13的下侧且把手壳体部14的前侧。在集尘装置40安装于锤钻10的状态下,集尘装置40的排出部73的上端部嵌入锤钻10的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内,而将锤钻10的内部与集尘装置40的内部连通。进而,顶端工具T的顶端部插入集尘装置40的工具插通部52C内。并且,在锤钻10工作时,通过风扇23的第二风扇部23B产生从集尘装置40朝向锤钻10的空气流AR(参照图2)。具体而言,在集尘装置40的抽吸口52B处,产生将工具插通部52C的径向内侧的空气吸入抽吸部52的内部的空气流AR。
由此,顶端工具T中的顶端部的周围的空气被抽吸口52B抽吸至集尘装置40的内部。即,包含开孔加工所产生的粉尘的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灰尘与空气一起从抽吸口52B流入抽吸部52的内部。另外,在对被加工物进行开孔加工时,随着开孔加工进行,锤钻10接近被加工物,从而集尘装置40的工具插通部52C抵接至被加工物。因此,在锤钻10的开孔加工时,由被加工物将抽吸部52向后侧按压。由此,空气流入部50的前吸气管55收缩,滑臂51及抽吸部52向后侧位移。
流入抽吸部52内的空气流AR向后侧流经吸气管53内,从管出口部54A向下侧流出。从管出口部54A向下侧流出的空气流AR从气旋入口部64流入气旋筒部61的后筒部62内。并且,流入后筒部62内的空气流AR一边沿着后筒部62的内周面绕气旋轴61A的轴回转一边流向前侧,并且从后筒部62的前端部向前筒部63的内部流出。向前筒部63的内部流出的空气流AR一边沿着前筒部63的内周面绕气旋轴61A的轴回转一边流向前侧(参照图6及图7的空气流AR)。由此,在气旋室60A内,将空气与灰尘分离,所分离的灰尘从前筒部63的前端开口部掉落至集尘室60B的下表面。而且,已分离灰尘的空气流AR向后侧流经气旋筒部61的大致中央部,而流入气旋排气筒部65内(参照图7的空气流AR)。并且,流入气旋排气筒部65内的空气流AR从气旋出口孔66流入过滤器部70的过滤器室71内。
流入过滤器室71内的空气流AR流向集尘装置40的排出口74侧。即,在过滤器室71内,空气流AR流向上侧,并且通过过滤器72,流向排出部73(参照图2的空气流AR)。由此,空气流AR的灰尘被过滤器72去除,已去除粉尘的空气流AR从过滤器部70的排出口74流入本体壳体部13内。
流入本体壳体部13内的空气流AR从风扇23的风扇吸气口27A流入第二风扇部23B内。并且,通过第二鳍片26,使空气流AR流向风扇23的径向外侧,从第二钻头侧排气口13D排出。通过以上,可利用集尘装置40抽吸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将所述空气所含的灰尘分离,并且收集所分离的灰尘。
此处,在集尘装置40中,包括连接于抽吸部52的吸气管53、使从吸气管53流出的空气回转而将灰尘离心分离的气旋部60、及收容过滤器72的过滤器部70而构成。过滤器部70连接于气旋部60,具有将通过过滤器72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口74。因此,可在气旋部60中将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与灰尘分离。而且,即使在灰尘残存于通过气旋部60后的空气中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空气通过过滤器室71的过滤器72,而可将残存的灰尘去除。因此,能够提高集尘装置40的集尘性能。
而且,吸气管53与气旋部60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重合的位置,过滤器部70配置于气旋部60的后侧(前后方向其中一侧)。因此,与例如过滤器部70配置于气旋部60的下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上下方向上的集尘装置40的体型的大型化。
而且,吸气管53相较于过滤器部70而配置于更前侧(前后方向另一侧)。即,吸气管53及气旋部60与过滤器部70沿着前后方向排列配置。由此,与例如过滤器部70配置于吸气管53及气旋部60的下侧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上下方向上的集尘装置40的体型的大型化。
而且,气旋部60包括将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气旋轴61A设为中心的气旋筒部61、将吸气管53及气旋筒部61连通的气旋入口部64、及将气旋筒部61及过滤器部70连通的气旋出口孔66而构成。即,气旋筒部61的轴向与气旋部60及过滤器部70的排列方向一致。因此,与例如以气旋筒部61的轴向为上下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上下方向上的集尘装置40的体型的大型化。
而且,气旋入口部64具有引导面64B,在前视下,引导面64B从气旋筒部61(后筒部62)的内周面向气旋筒部61(后筒部62)的切线方向延伸。由此,流入气旋筒部61内的空气流AR沿着气旋筒部61(后筒部62)的内周面流动,并且绕气旋轴61A的轴回转。因此,在气旋筒部61内能够将空气流AR内的空气与灰尘有效地分离。
而且,气旋部60具有一对气旋筒部61、气旋入口部64、及气旋出口孔66。由此,气旋筒部61、气旋入口部64、及气旋出口孔66分别与一处气旋部相比,能够将空气流AR内的灰尘与空气有效地分离。
而且,在左右方向上,吸气管53的中心配置于左右一对气旋筒部61的气旋轴61A之间。即,在前视下,吸气管53配置于左右一对气旋筒部61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左右方向上的集尘装置40的体型的大型化。
而且,气旋筒部61包括构成气旋筒部61的后部的后筒部62、及构成气旋筒部61的前部的前筒部63而构成。并且,将后筒部62的内径设定为固定。另一方面,将前筒部63的后端部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前筒部63的前端部的内径,并且设定为大于后筒部62的内径。并且,将后筒部62的前端部配置于前筒部63的后端部的内部,在后筒部62的前端部与前筒部63的后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G1。由此,即使在作业时的集尘装置40的姿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气旋筒部61内分离的灰尘储积于集尘室60B。
即,在锤钻10的使用中,在如顶端工具T的顶端部朝向上侧的姿势下存在使用锤钻10的情况。在所述情况下,气旋轴61A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在后筒部62的上侧配置前筒部63。因此,在气旋筒部61内分离的灰尘与空气流AR一起沿着气旋筒部61的内周面流向上侧,但存在所述灰尘不从前筒部63(气旋筒部61)的顶端开口部向上侧排出的可能性。此时,未从前筒部63的顶端开口部排出的灰尘沿着前筒部63的内周面向下侧掉落,并且从间隙G1向集尘室60B侧掉落。其结果为,可使未从前筒部63的顶端开口部排出的灰尘储积于集尘室60B内。因此,即使在作业时的集尘装置40的姿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气旋筒部61内分离的灰尘储积于集尘室60B。
而且,在过滤器部70中,气旋出口孔66的下端部配置于过滤器72的下侧,排出口74配置于过滤器72的上侧。由此,可通过过滤器72将从气旋部60向过滤器部70流出的空气流AR的灰尘去除,而使已去除灰尘的空气流AR流向锤钻10侧。进而,过滤器72形成为前后方向上折叠而成的褶状。由此,能够抑制过滤器部70的体型的大型化,并且将过滤器72的面积设定为较大。即,能够抑制过滤器部70的体型的大型化,并且提高过滤器72中的灰尘的去除性能。
而且,在前视下,气旋出口孔66的上部与过滤器72的下端部重合,并且气旋出口孔66的下端部相对于过滤器72而配置于下侧。因此,与将气旋出口孔66的整体相对于过滤器72而配置于下侧的结构相比,能够将气旋筒部6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设定于上侧。由此,可配置于相对于吸气管53而接近气旋筒部61的位置。即,能够使管出口部54A及气旋入口部6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对较短。因此,能够使从吸气管53流入气旋筒部61内的空气流AR沿着气旋筒部61的内周面良好地回转,而在气旋室60A内将空气与灰尘分离。
而且,在前视下,过滤器部70与气旋部60及吸气管53重合。由此,能够抑制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的集尘装置40的大型化。
而且,锤钻10的壳体12包括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本体壳体部13、及从本体壳体部13的后端部向下侧延伸的把手壳体部14而构成。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集尘装置40的过滤器部70配置于把手壳体部14的把手部14A与气旋部60之间。由此,相对于本体壳体部13,可将集尘装置40的气旋部60及过滤器部70配置于把手壳体部14的延伸方向侧,并且将把手部14A、过滤器部70、及气旋部60沿着本体壳体部13的延伸方向排列配置。因此,能够抑制集尘装置40安装于锤钻10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体型的大型化。
而且,在前后方向上,锤钻10的风扇23、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及集尘装置40的过滤器部70配置于重合的位置。具体而言,在风扇23的第二风扇部23B的下侧配置有第二钻头侧吸气口13B及过滤器部70。因此,在过滤器部70与第二风扇部23B之间,能够使空气流AR流经的通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即,能够缩短空气流AR流经的通路的长度。由此,能够减小对空气流AR的空气阻力。因此,能够使空气流AR高效地从过滤器部70流向锤钻10侧,且从第二钻头侧排气口13D排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剖面观察下,气旋部60中的前筒部63的内周面随着朝向前侧而以直线状向接近气旋轴61A的方向倾斜。换言之,前筒部63的内周面包括单一的倾斜面构成。也可取而代之,由多个倾斜面构成前筒部63的内周面。而且,在侧剖面观察下,可使前筒部63的内周面弯曲成圆弧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旋出口孔66的下端部相对于过滤器72而配置于下侧,也可以将气旋出口孔66的整体相对于过滤器72而配置于下侧。
以下,使用附图对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械系统的锤钻系统S进行说明。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以下的说明主要对第一实施方式中未提及的事项进行说明,除了一部分与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重复以外,未特别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异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如图9所示,锤钻系统S包括作为作业机械的锤钻10与作为辅助装置的集尘装置40而构成。并且,集尘装置40安装于锤钻10,抽吸装设于锤钻10的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由此,通过集尘装置40,将锤钻10作业时所产生的灰尘贮存于集尘装置40。
(关于锤钻10)锤钻10构成为对被加工材进行穿孔加工等的工具。如图9及图10所示,锤钻10包括壳体12、马达20、由马达20的驱动力驱动的驱动机构部30、及电池组34而构成。以下,对锤钻1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关于壳体12)在从左侧观察的侧视下,壳体12形成为中空的大致倒L字形状。具体而言,壳体12包括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本体壳体13、及从本体壳体13的后端部向下侧延伸的把手壳体14而构成。
在本体壳体13的后端部的左右的侧壁分别贯穿形成有多个(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四处)后吸气口13A。后吸气口13A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状,并且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而且,在本体壳体1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下壁贯穿形成有作为吸气口的前吸气口13B(参照图10),前吸气口13B形成为大致矩形状。
而且,在本体壳体1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右壁贯穿形成有多个(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四处)第一排气口13C(参照图10)(在图10中,为了方便,而仅对配置于最上段的第一排气口13C标注符号)。第一排气口13C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状,并且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而且,在本体壳体13中,在第一排气口13C的前侧贯穿形成有多个(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四处)作为排气口的第二排气口13D(参照图10)(在图10中,为了方便,而仅对配置于最上段的第二排气口13D标注符号)。第二排气口13D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状,并且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进而,第二排气口13D相对于前吸气口13B而配置于稍后侧。
在本体壳体13的左右侧壁的下端部处,在前吸气口13B的后侧形成有用来卡止下文所述的适配器41的卡止凹部13E(参照图19)。卡止凹部13E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向左右方向外侧开放的凹状。
也如图12所示,在本体壳体13的下壁处,在前吸气口13B的前侧形成有用来支撑下文所述的适配器41的支撑部13F。支撑部13F从本体壳体13向下侧突出,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在支撑部13F形成有支撑孔13G,支撑孔13G沿着左右方向贯穿。
把手壳体14的上部构成为供使用者握持的把手部14A。在把手部14A的上端部设置有触发器15。触发器15从把手部14A向前侧突出,以能够向后侧拨动操作的方式构成。在触发器15的后侧设置有开关机构16。开关机构16具有通过触发器15来操作的未图示的开关。所述开关电性连接于锤钻的控制部(省略图示),为将与触发器15的操作状态相应的输出信号输出至控制部的结构。
把手壳体14的下端部构成为用来装设下文所述的电池组34的电池安装部14B。电池安装部14B从把手壳体14的下端部向前侧突出,并且向下侧弯曲。而且,在电池安装部14B设置有与电池组34连接的连接器17。
(关于马达20)如图10所示,马达20构成为三相的无刷马达,收容于本体壳体13的后部内,并且电性连接于控制部。马达20具有以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驱动轴21。驱动轴21的前端侧部分由固定于本体壳体13的前侧轴承1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驱动轴21的后端部由固定于本体壳体13的后侧轴承1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而且,在驱动轴21的前端部形成有小齿轮21A。
如图10、图3、及图4所示,在驱动轴21的前端侧部分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有风扇23。风扇23整体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圆盘状。风扇23包括构成风扇23的后部的第一风扇部23A、及构成风扇23的前部的第二风扇部23B而构成,第一风扇部23A及第二风扇部23B构成为离心风扇。
第一风扇部23A包括底板24、及多个第一鳍片25而构成。底板24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板厚方向的大致圆环板状。第一鳍片25形成于底板24的后表面,并且沿着底板24的径向延伸。而且,多个第一鳍片25以规定角度为间隔配置于底板24的圆周方向。进而,壳体12的第一排气口13C相对于第一鳍片25配置于风扇23的径向外侧。并且,其结构为若风扇23与驱动轴21一起旋转,则通过第一鳍片25产生向风扇23的径向外侧流动的空气流。由此,其结构成为通过第一风扇部23A,使空气从后吸气口13A流入本体壳体13内,且使所述空气从第一排气口13C流出,而将马达20冷却。
第二风扇部23B包括底板24、多个第二鳍片26、及风扇罩27而构成。即,底板24构成为第一风扇部23A及第二风扇部23B的共通部。第二鳍片26形成于底板24的前表面,并且沿着底板24的径向延伸。而且,多个第二鳍片26以规定角度为间隔配置于底板24的圆周方向。进而,壳体12的第二排气口13D相对于第二鳍片26而配置于风扇23的径向外侧。
风扇罩27形成为大致圆环板状,连接于第二鳍片26的前端部。风扇罩27在侧视下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前侧稍有倾斜。而且,风扇罩27的中央开口部构成为风扇吸气口27A,风扇吸气口27A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驱动轴21的直径。而且,风扇罩27的前端部配置于壳体12的前吸气口13B的上侧。
并且,以如下方式构成:若风扇23与驱动轴21一起旋转,则使空气从第二风扇部23B的风扇吸气口27A流入第二风扇部23B的内部,且通过第二鳍片26使所流入的空气向风扇23的径向外侧流动。由此,通过第二风扇部23B,产生从前吸气口13B流入本体壳体13内的空气流AR。并且,空气流AR通过第二风扇部23B的内部,而从第二排气口13D排出。
(关于驱动机构部30)如图10所示,驱动机构部30构成为如下机构部:将马达20的旋转力传导至顶端工具T,而驱动顶端工具T。驱动机构部30收容于本体壳体13的前端部内。详细而言,驱动机构部30配置于风扇23的前侧。驱动机构部30包括中间轴31及传导部32而构成。
中间轴31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由固定于本体壳体13的轴承(省略图示)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中间轴31的后端部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有齿轮(省略图示),所述齿轮与驱动轴21的小齿轮21A咬合。由此,马达20进行驱动而驱动轴21旋转,由此成为中间轴31绕着自身的轴旋转的结构。在中间轴31设置有运动转换构件(省略图示),运动转换构件的结构为将中间轴3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前后方向的往返运动,并传导至下文所述的传导部32。
传导部32在中间轴31的上侧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传导部32的前端部装设有顶端工具T。顶端工具T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顶端工具T的后端部装设于传导部32。而且,传导部32连结于中间轴31。由此,马达20的旋转力被传导至顶端工具T,顶端工具T绕着自身的轴旋转,从而对被加工材实施穿孔加工。
(关于电池组34)如图9及图10所示,电池组34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并且,电池组34从后侧装设于把手壳体14的电池安装部14B。电池组34具有未图示的连接器,成为所述连接器连接于连接器17,从电池组34向马达20供给电力的结构。而且,电池组34具有一对卡合构件34A,卡合构件34A设置于电池组34的左右的侧部。并且,卡合构件34A卡合于把手壳体14,对电池组34向后侧的移动进行限制。
(关于集尘装置40)如图9所示,集尘装置40包括作为本体部的集尘装置本体150、及用来连结集尘装置本体150与锤钻10的适配器41而构成。而且,下文会进行详细说明,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内部与本体壳体13的内部经由前吸气口13B连通,通过由风扇23的第二风扇部23B产生的空气流AR使集尘装置本体150内的空气从前吸气口13B流入本体壳体13内。更详细而言,通过空气流AR将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及灰尘抽吸至集尘装置本体150内,在集尘装置本体150内,将所抽吸的空气与灰尘分离,使所分离的空气从前吸气口13B向本体壳体13内流出。以下,首先对适配器41进行说明,其次对集尘装置本体150进行说明。
(关于适配器41)如图10、图12所示,适配器4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锤钻10的本体壳体13,构成为用来将下文所述的集尘装置本体150连结于锤钻10的连结构件。适配器41包括适配器本体142、及左右一对适配器卡止构件49而构成。
如图13~图16所示,适配器本体14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且以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在适配器本体142的前端部的左部设置有向上侧突出的轴固定部142A。在轴固定部142A设置有支撑轴143,支撑轴143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从轴固定部142A向右侧延伸。由此,支撑轴143与适配器本体142的前端部的上侧分开设置。并且,在适配器41安装于锤钻10的状态下,支撑轴143从左侧插入锤钻10的支撑孔13G内,适配器41的前端部由锤钻10支撑。
在适配器本体142的下表面形成有用来安装下文所述的集尘装置本体150的被安装部82的安装凹部142B,安装凹部142B形成为向下侧且前侧开放的凹状,并且从下侧观察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在安装凹部142B的内周面的上部形成有向安装凹部142B的内侧开放的轨道槽142C。轨道槽142C沿着安装凹部142B的圆周方向延伸,轨道槽142C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向前侧开放。即,轨道槽142C包括形成于安装凹部142B的左右的内周面的作为被卡合部的一对侧轨道槽142C1、及形成于安装凹部142B的后表面的后轨道槽142C2而构成。并且,侧轨道槽142C1的后端部(前后方向其中一侧端部)与后轨道槽142C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连通,侧轨道槽142C1的前端部(前后另一侧端部)向前侧开放。而且,以侧轨道槽142C1的槽宽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随着朝向后侧而变小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5)。即,安装凹部142B的顶面随着朝向后侧而向下侧倾斜。
在适配器本体14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适配器连结部142D。适配器连结部142D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且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筒状。适配器连结部142D沿着上下方向贯穿,适配器连结部142D与安装凹部142B的后端部连通。而且,适配器连结部142D的上端部相较于适配器本体142而向更上侧突出。并且,在适配器41安装于锤钻10的状态下,适配器连结部142D的上端部嵌入锤钻10的前吸气口13B内(参照图11)。
在适配器本体142的后端部的侧部形成有用来配置下文所述的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左右一对配置凹部142E(参照图14)。配置凹部142E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外侧开放的凹状,并且沿着上下方向贯穿。
在适配器本体142的上表面形成有间隔件收容部142F。间隔件收容部142F形成为向上侧开放的凹状,并且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T字形状。并且,适配器连结部142D配置于间隔件收容部142F的后部内。而且,在间隔件收容部142F的内部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区划肋142G(参照图13),区划肋142G从间隔件收容部142F的左右的侧面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由此,间隔件收容部142F的前端部与后部被区划肋142G前后划分。
在间隔件收容部142F的前端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有作为间隔件的前间隔件144。前间隔件144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并且包含橡胶等弹性材。而且,前间隔件144以能够嵌入锤钻10的前吸气口13B的方式构成。即,在单独使用锤钻10的形态中,前间隔件144嵌入前吸气口13B,作为堵塞前吸气口13B的开口部的盖部而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在将集尘装置40安装于锤钻10的使用形态中,成为如下结构:将前间隔件144从前吸气口13B拆卸,并安装于适配器41的间隔件收容部142F。
在间隔件收容部142F的后部设置有后间隔件145。后间隔件145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T字形板状,并且包含橡胶等弹性材。并且,在适配器41安装于锤钻10的状态下,成为本体壳体13的下壁抵接于前间隔件144及后间隔件145的上表面的结构(参照图11)。另外,在后间隔件145贯穿形成有供适配器连结部142D插通的插通部45A。
在适配器本体142的下表面的后端部,在一对配置凹部142E之间形成有向下侧开放的弹簧收容部142H(参照图16),弹簧收容部142H沿着左右方向延伸。而且,在适配器本体142的后端部设置有盖构件46,弹簧收容部142H的开口部被盖构件46堵塞。在盖构件46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锁定凹部46A。锁定凹部46A形成为向上侧隆起并且向前侧及下侧开放的凹状。
而且,在适配器本体142的下表面,在安装凹部142B与盖构件46之间形成有锁定槽(参照图14),通过锁定槽142J将安装凹部142B与锁定凹部46A在前后方向上连通。而且,在锁定槽142J的右部形成有向适配器本体142的宽度方向中央侧伸出的锁钩部42K(参照图14)。
而且,如图16所示,在弹簧收容部142H内,在盖构件46的锁定凹部46A的上侧设置有基座板47。基座板47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且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条板状。而且,基座板47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向上侧隆起,邻接配置于锁定凹部46A的上侧。进而,在弹簧收容部142H内设置有左右一对施力弹簧48。施力弹簧48构成为压缩盘簧,并且配置于基座板47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与弹簧收容部142H的顶面之间。由此,基座板47被施力弹簧48推向下侧。
如图13~图16所示,适配器卡止构件49整体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T字形板状。并且,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下端部配置于适配器本体142的配置凹部142E内,通过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销P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适配器本体142。并且,在适配器卡止构件49连结于适配器本体142的状态下,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上端部相较于适配器本体142而向更上侧突出。具体而言,左右一对适配器卡止构件49以沿着左右方向相向的方式配置(为图16中以实线表示的状态,以下将所述状态称为卡止状态)。
在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的突起片49A(参照图16),突起片49A配置于适配器本体142的弹簧收容部142H内,并且配置于盖构件46与基座板47之间。由此,通过施力弹簧48所施加的力将适配器卡止构件49保持为卡止状态。而且,适配器卡止构件49向旋转方向其中一侧(一对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上端部彼此接近的方向)的旋转被盖构件46所限制。另一方面,通过作业者的操作,适配器卡止构件49对抗施力弹簧48所施加的力而向旋转方向另一侧(图16的箭头A方向侧)旋转,由此一对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上端部彼此分开(为图16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以下将所述状态称为卡止解除状态)。即,适配器卡止构件49以能够切换为卡止状态及卡止解除状态的方式构成。
在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上端部形成有卡止钩49B。卡止钩49B向适配器41的左右方向内侧突出,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适配器41安装于本体壳体13的状态下,卡止状态下的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卡止钩49B插入本体壳体13的卡止凹部13E内,适配器卡止构件49卡止于本体壳体13(参照图9及图20)。
在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下端部形成有卡止操作部49C,卡止操作部49C构成为在作业者的切换操作时由作业者所握持的部分。卡止操作部49C向适配器41的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卡止操作部49C的顶端部向下侧弯曲。并且,在下文所述的集尘装置本体150安装于适配器41的状态下,集尘装置本体150的阶差部151C成为邻接配置于卡止操作部49C的下侧且一对卡止操作部49C的顶端部之间的结构(参照图16)。由此,成为卡止操作部49C的顶端部抵接于集尘装置本体150且适配器卡止构件49向旋转方向另一侧的旋转受到限制的结构。即,成为从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卡止状态向卡止解除状态的切换被阻止的结构。
(关于集尘装置本体150)如图9~图12、图17、及图18所示,集尘装置本体150整体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邻接配置于本体壳体13的下侧。集尘装置本体150包括集尘壳体151集尘壳体151、空气流入部152、及集尘部58而构成。而且,集尘装置本体150具有用来将集尘装置本体150安装于适配器41的被安装部82、及锁定构件86。以下,对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关于集尘壳体151)集尘壳体151构成集尘装置本体150的上部的外廓。集尘壳体151形成为向下侧开放的大致箱状。集尘壳体151包括左右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壳体构件,通过将分割的壳体构件组装而构成集尘壳体151。在集尘壳体151的前部形成有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筒状的支撑筒部151A,支撑筒部151A配置于锤钻10的较本体壳体13更靠前侧处。在支撑筒部151A的后端部形成有用来将分割的壳体构件彼此连结的连结部151B(参照图10及图11),连结部151B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
而且,在集尘壳体151的上侧后端部形成有向下侧降低一阶的阶差部151C(参照图9及图18)。并且,在集尘装置本体150安装于适配器41的状态下,适配器41配置于阶差部151C内。在阶差部151C贯穿形成有用来使下文所述的被安装部82露出的第一露出孔151D(参照图11及图18),第一露出孔151D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第一露出孔151D的缘部形成为向下侧降低一阶的阶差状(参照图11)。而且,在阶差部151C的第一露出孔151D的后侧贯穿形成有用来使下文所述的锁定构件86露出的第二露出孔151E(参照图11及图18),第二露出孔151E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并且与第一露出孔151D连通。
(关于空气流入部152)如图10所示,空气流入部152构成为使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流入,且使空气向下文所述的集尘部58流出的机构部。空气流入部152构成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前侧的上部。空气流入部152包括滑臂153、抽吸部154、及吸气管155而构成。
滑臂153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筒状。滑臂153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连结于集尘壳体151的支撑筒部151A,滑臂153的前端部相较于支撑筒部151A而向更前侧突出。
抽吸部154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筒状,抽吸部154的下端部连结于滑臂153的前端部。在抽吸部154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后侧弯曲的连接筒部154A,连接筒部154A配置于滑臂153的前端部内。
抽吸部154的上侧开口部构成为抽吸口154B。而且,在抽吸部154的上端部形成有工具插通部54C。工具插通部54C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抽吸口154B向工具插通部54C的径向内侧开口。并且,在集尘装置本体150安装于锤钻10的状态下,顶端工具T的顶端部插入至工具插通部54C的内部。由此,以通过抽吸口154B使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流入抽吸部154内的方式构成。
吸气管155包括构成吸气管155的后部的后吸气管56、及构成吸气管155的前部的前吸气管57而构成。后吸气管56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后吸气管56收容于集尘壳体151的支撑筒部151A内,并且固定于集尘壳体151。在后吸气管56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管出口部56A。管出口部56A形成为大致矩形筒状,后吸气管56的内部与管出口部56A的内部连通。另外,后吸气管56形成于具有下文所述的被安装部82的被安装构件80,构成被安装构件80的前部(参照图11)。
前吸气管57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前吸气管57在后吸气管56的前侧与后吸气管56配置于同轴上,前吸气管57的后端部外插于后吸气管56的前端部。前吸气管57由具有伸缩性的橡胶材等形成,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伸缩的方式构成。由此,包括前吸气管57的吸气管155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伸缩的方式构成。前吸气管57的前端部外插于抽吸部154的连接筒部154A。由此,成为从抽吸口154B吸入抽吸部154内的空气向后侧流过吸气管155内且从管出口部56A向下侧流出的结构。
(关于集尘部58)如图10~图12、图17、及图18所示,集尘部58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箱状,并且在后吸气管56的下侧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集尘壳体151。即,集尘部58配置于抽吸口154B的后侧。集尘部58具有作为构成集尘部58的前部的辅助机构部的气旋部60、及构成集尘部58的后端侧部分的过滤器部70。而且,集尘部58具有作为构成气旋部60的外廓的集尘室外壁的第一盒体58A、及构成过滤器部70的外廓的第二盒体58B,第一盒体58A及第二盒体58B彼此组装。第一盒体58A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的筒状,第二盒体58B形成为向上侧开放的大致箱状。并且,第一盒体58A的后侧开口部被第二盒体58B堵塞。由此,第二盒体58B的前壁构成为划分气旋部60与过滤器部70的区划壁58C。
而且,在第一盒体58A的前端部以能够开合的方式设置有集尘盖59,集尘盖59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并且,集尘盖59的下端部以能够以左右方向为轴向而旋转的方式连结于第一盒体58A,集尘盖59的上端部卡止于第一盒体58A。由此,通过集尘盖59将第一盒体58A的前侧开口部堵塞。而且,在集尘盖59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前侧开放的卡止槽59A(参照图10及图11)。并且,在集尘部58安装于集尘壳体151的状态下,集尘壳体151的连结部151B配置于卡止槽59A内,集尘部58的前端部卡止于连结部151B。由此,在集尘部58安装于集尘壳体151的状态下,成为集尘盖59的堵塞状态得以维持的构成。
(关于气旋部60)气旋部60的外壁包括上文所述的第一盒体58A。气旋部60具有左右一对气旋外筒61、左右一对气旋入口部64、及作为左右一对内筒的排气内筒65。
(关于气旋外筒61)一对气旋外筒61配置于第一盒体58A的内部,并且配置于关于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左右方向中央而左右对称的位置。气旋外筒61整体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以气旋外筒61的中心轴作为气旋轴61A。而且,气旋外筒61包括作为构成气旋外筒61的后部的第一外筒的后外筒62、及作为构成气旋外筒61的前部的第二外筒的前外筒63而构成。
后外筒62形成为以气旋轴61A为中心的圆筒状,并且从区划壁58C向前侧突出。换言之,后外筒62形成为向前侧开放的有底圆筒状,并且后外筒62的后端部(轴向一侧端部)被区划壁58C堵塞。而且,后外筒62的内径在前后方向上设定为固定。即,后外筒62的内周面与气旋轴61A平行地配置。
前外筒63形成为以气旋轴61A为中心的大致圆锥筒状,配置于后外筒62的前侧。具体而言,前外筒63的内周面随着朝向前侧而向接近气旋轴61A的方向倾斜。换言之,前外筒63的后端部(轴向一侧端部)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前外筒63的前端部(轴向另一侧端部)的内径。而且,前外筒63与第一盒体58A一体形成,前外筒63的一部分构成第一盒体58A的左右侧壁的一部分。前外筒63的侧壁随着朝向前侧(轴向另一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
前外筒63的后端部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后外筒62的内径,后外筒62的前端部配置于前外筒63的后端部的内部。即,在前后方向上,后外筒62的前端部与前外筒63的后端部重合,在气旋外筒61上,在后外筒62的前端部与前外筒63的后端部之间形成有开口部61C。并且,开口部61C在前外筒63及后外筒62的整个圆周方向上向后侧开放。进而,左右一对前外筒63的后端部彼此在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的部位处连接。并且,气旋外筒61的内部构成为回转室61B,第一盒体58A的内部中的回转室61B以外的部分构成为集尘室60A。
(关于气旋入口部64)如图12及图17所示,气旋入口部64分别设置于左右一对后外筒62的后端部。气旋入口部64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矩形筒状,从后外筒62向上侧延伸,并且邻接配置于后吸气管56的管出口部56A的下侧。具体而言,气旋入口部64从后外筒62的左右方向内侧(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的部分向上侧延伸,后外筒62的内部与气旋入口部64的内部连通。即,气旋入口部64相对于气旋轴61A而配置于偏向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的位置。
而且,气旋入口部64的左右方向内侧的侧壁构成为引导壁64A,并且引导壁64A的内周面构成为引导面64B。引导面64B在从前侧观察的前视下,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左右方向内侧倾斜,引导面64B的下端连接于后外筒62的内周面。具体而言,在前视下,引导面64B从引导面64B的下端起,沿着后外筒62的内周面的切线方向而向上侧延伸。
并且,气旋入口部64的内部促进为气旋入口孔64C,成为从管出口部56A流入气旋入口孔64C的空气沿着引导面64B流入后外筒62内的结构。即,以流入后外筒62内的空气一边沿着后外筒62的内周面回转一边流向前侧的方式构成。而且,以从后外筒62的前端部向前外筒63的内部流出的空气一边沿着前外筒63的内周面回转一边流向前侧的方式构成。由此,在回转室61B内,以如下方式构成:将空气与灰尘分离,将所述灰尘从前外筒63的前端开口部排出,储积于集尘室60A的下表面。另外,在左右一对气旋入口部64处,引导壁64A的上端彼此连接。
(关于排气内筒65)排气内筒65分别设置于一对后外筒62的内部。排气内筒65形成为以气旋轴61A为中心的圆筒状,从区划壁58C向前侧突出。而且,排气内筒65沿着前后方向贯穿。即,在排气内筒65的后端部形成为贯穿区划壁58C的气旋出口孔66,气旋部60的内部与下文所述的过滤器部70的内部通过气旋出口孔66连通。并且,成为如下结构:已分离灰尘的空气向后侧流经气旋外筒61的中央部,并且向后侧流经排气内筒65内,而向下文所述的过滤器部70流出。
(关于过滤器部70)如图10、图11、图17、及图18所示,过滤器部70的外廓包括上文所述的第二盒体58B。在第二盒体58B的左侧部设置有集尘卡止构件68,集尘卡止构件68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作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集尘卡止构件68的下端部以能够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而旋转的方式连结于第二盒体58B。并且,在集尘部58安装于集尘壳体151的状态下,集尘卡止构件68的上端部卡合于集尘壳体151的左壁的内侧面。
过滤器部70的内部构成为过滤器室71,通过上文所述的气旋出口孔66将排气内筒65与过滤器室71连通。在过滤器室71的上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设置有过滤器72。过滤器72形成为片材状,并折叠成褶状。具体而言,在侧视下,以过滤器72的成为山褶线的折缝部构成过滤器72的上端部,过滤器72的成为谷褶线的折缝部构成过滤器72的下端部的方式,将过滤器72折叠成褶状,而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而且,在第二盒体58B的上侧设置有集尘排出部73,集尘排出部73配置于后吸气管56的后侧,并且与后吸气管56一体形成。集尘排出部73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大致矩形筒状。更详细而言,以集尘排出部73的剖面面积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小的方式形成有集尘排出部73。由此,过滤器室71的内部与外部通过集尘排出部73而连通。并且,集尘排出部73的上端部配置于集尘壳体151的第一露出孔151D的内部,从集尘壳体151的阶差部151C向上侧突出(参照图18)。
进而,集尘排出部73的上侧开口部构成为作为排出口的集尘排出口74,集尘排出口74的外形与适配器41的适配器连结部142D的内部的形状大致一致。并且,在集尘装置40安装于锤钻10的状态下,集尘排出部73邻接配置于适配器41的适配器连结部142D的下侧(参照图11)。由此,本体壳体13的内部与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内部被集尘排出口74及前吸气口13B连通。因此,从气旋部60流入过滤器室71内的空气流向上侧并通过过滤器72。并且,通过过滤器72的空气成为从集尘排出口74流入本体壳体13内的结构。由此,作为用来使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流向锤钻10的本体壳体13的流路的空气通路部90包括空气流入部152、气旋部60、及过滤器室71。
(关于被安装部82)如图11、图12、及图13所示,被安装部82设置于被安装构件80的后部的上端部,被安装构件80具有上文所述的后吸气管56及集尘排出部73。被安装部8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被安装部82的后部连接于集尘排出部73的上端部。进而,以被安装部8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相较于集尘排出部73而向左右方向更外侧突出,被安装部82的后端部相较于集尘排出部73而向更后侧突出的方式,将被安装部82连接于集尘排出部73的上端部。由此,被安装部82相较于集尘壳体151的阶差部151C而配置于更上侧。
并且,被安装部8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详细而言为相较于集尘排出部73而向左右方向更外侧突出的部分)构成为作为卡合部的侧轨82A。即,侧轨82A在集尘排出口74的左右方向外侧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而且,侧轨82A的轨道宽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对应于适配器41的侧轨道槽142C1,设定为随着朝向后侧而变小。即,被安装部82的上表面对应于适配器41的安装凹部142B的顶面,随着朝向后侧而向下侧倾斜。并且,在集尘装置本体150安装于适配器41的状态下,侧轨82A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插入适配器41的侧轨道槽142C1内,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与侧轨道槽142C1卡合。
被安装部82的后端部(详细而言为相较于集尘排出部73而向更后侧突出的部分)构成为后轨82B。即,后轨82B在集尘排出口74的后侧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集尘装置本体150安装于适配器41的状态下,后轨82B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插入适配器41的后轨道槽142C2内,在上下方向上与后轨道槽142C2卡合。
而且,在被安装部82的下侧形成有盖板部84。盖板部84与被安装部82同样地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并且连接于集尘排出部73。并且,盖板部84配置于集尘壳体151中的第一露出孔151D的缘部的上侧,将第一露出孔151D堵塞。
(关于锁定构件86)锁定构件86配置于被安装构件80的后侧,并且在集尘壳体151的阶差部151C内以能够沿着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安装于集尘壳体151。具体而言,锁定构件86以如下方式构成:以成为图18所示的锁定状态的方式被未图示的弹簧推向右侧,能够通过作业者的操作从锁定状态切换为向左侧滑动的容许状态。
锁定构件86形成为大致L字形板状。具体而言,锁定构件86包括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锁定操作部86A、及从锁定操作部86A的上端部向前侧延伸的锁定本体部86B而构成。
锁定操作部86A以能够从集尘壳体151向后侧操作的方式露出。即,在集尘装置本体150安装于适配器41的状态下,锁定操作部86A配置于适配器41的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后侧,并且从后侧观察而配置于一对适配器卡止构件49之间。在锁定本体部86B的上表面形成有锁定部86C,锁定部86C配置于集尘壳体151中的阶差部151C的第二露出孔151E内。
并且,在将集尘装置本体150安装于适配器41时,将集尘装置本体150向后方滑动,由此锁定部86C与在锁钩部42K的前表面形成的倾斜面抵接并向左侧滑动,配置于适配器41的锁定凹部46A内(参照图14的单点划线所表示的锁定部86C)。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弹簧使锁定构件86向右侧移动并切换为锁定状态,由此锁定部86C邻接配置于锁钩部42K的后侧(参照图14的双点划线所表示的锁定部86C),成为锁定部86C与适配器41的锁钩部42K在前后方向上卡合的结构。由此,集尘装置本体150从适配器41的拆卸受到阻止。另一方面,成为如下结构:通过作业者的操作将锁定构件86切换为容许状态,由此将锁定部86C与锁钩部42K的卡合状态解除。由此,成为如下结构:容许集尘装置本体150相对于适配器41而朝向前侧的相对移动,而容许从适配器41拆卸集尘装置本体150。
(作用效果)接着,对集尘装置40安装于锤钻10的顺序进行说明,并且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集尘装置40安装于锤钻10的过程中,首先将适配器41安装于锤钻10。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以使适配器41后倾的方式配置,将适配器41的支撑轴143配置于锤钻10的支撑孔13G的左侧。然后,将支撑轴143从左侧插入支撑孔13G内。将支撑轴143插入支撑孔13G后,使适配器41向支撑轴143的圆周方向其中一侧(图19的箭头B方向侧)旋转。由此,适配器41的适配器连结部142D的上端部从下侧嵌入锤钻10的前吸气口13B内。进而,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卡止钩49B插入本体壳体13的卡止凹部13E内,适配器卡止构件49卡止于本体壳体13。通过以上,将适配器41安装于锤钻10。
适配器41安装于锤钻10后,将集尘装置本体150安装于适配器41。具体而言,如图20所示,将集尘装置本体150的被安装部82配置于适配器41的前侧。在所述状态下,使集尘装置本体150相对于适配器41向后侧移动,而将集尘装置本体150的被安装部82插入适配器41的安装凹部142B内。具体而言,将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左右一对侧轨82A从前侧插入适配器41的侧轨道槽142C1内。侧轨82A插入侧轨道槽142C1后,使集尘装置本体150相对于适配器41进一步向后侧移动,而将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后轨82B从前侧插入适配器41的后轨道槽142C2内。
在结束了后轨82B向后轨道槽142C2内的插入时,集尘装置本体150的集尘排出部73邻接配置于适配器41的适配器连结部142D的下侧,而将集尘装置本体150的集尘排出口74与锤钻10的前吸气口13B连通。由此,将集尘装置本体150的被安装部82安装于适配器41的安装凹部142B。而且,在将被安装部82安装于安装凹部142B时,集尘装置本体150的阶差部151C邻接配置于适配器卡止构件49的卡止操作部49C的下侧。
另外,在将被安装部82安装于安装凹部142B时,如上所述,将集尘装置本体150向后方滑动,由此通过锁钩部42K的前表面的倾斜面使锁定部86C向左侧滑动,而配置于适配器41的锁定凹部46A内。然后,通过未图示的弹簧使锁定构件86向右侧移动并切换为锁定状态,由此将锁定部86C邻接配置于锁钩部42K的后侧,锁定部86C与锁钩部42K在前后方向上卡合。由此,集尘装置本体150相对于适配器41朝向前侧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从而结束集尘装置40向锤钻10的安装。
结束集尘装置40在锤钻10上的安装后,作业者拨动操作锤钻10的触发器15,由此马达20进行驱动,而使顶端工具T绕着自身的轴旋转。由此,可对被加工材实施穿孔加工。具体而言,将顶端工具T向被加工材侧压抵,而对被加工材实施穿孔加工。而且,在马达20的驱动时,风扇23与马达20的驱动轴21一起旋转。
并且,在锤钻10工作时,通过风扇23的第二风扇部23B产生从集尘装置本体150朝向锤钻10的空气流AR(参照图10)。具体而言,在集尘装置本体150的抽吸口154B处,产生将工具插通部54C的径向内侧的空气吸入抽吸部154的内部的空气流AR。
由此,顶端工具T中的顶端部的周围的空气被抽吸口154B抽吸至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内部。即,包含穿孔加工时所产生的粉尘的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灰尘与空气一起从抽吸口154B流入抽吸部154的内部。另外,在对被加工材进行穿孔加工时,随着穿孔加工进行,锤钻10接近被加工材,从而集尘装置本体150的工具插通部54C抵接至被加工材。因此,在锤钻10的穿孔加工时,由被加工材将抽吸部154向后侧按压。由此,空气流入部152的前吸气管57收缩,滑臂153及抽吸部154向后侧位移。
流入抽吸部154内的空气流AR向后侧流经吸气管155内,而从管出口部56A向下侧流出。从管出口部56A向下侧流出的空气流AR从气旋入口部64流入气旋外筒61的后外筒62内。并且,流入后外筒62内的空气流AR一边沿着后外筒62的内周面绕气旋轴61A的轴回转一边流向前侧,并且从后外筒62的前端部向前外筒63的内部流出(参照图12及图17的空气流AR)。向前外筒63的内部流出的空气流AR一边沿着前外筒63的内周面绕气旋轴61A的轴回转一边流向前侧(参照图17的空气流AR)。由此,在回转室61B内,将空气与灰尘分离,所分离的灰尘从前外筒63的前端开口部掉落至集尘室60A的下表面。而且,已分离灰尘的空气流AR向后侧流经气旋外筒61的大致中央部,而流入排气内筒65内(参照图17的空气流AR)。并且,流入排气内筒65内的空气流AR从气旋出口孔66流入过滤器部70的过滤器室71内。
流入过滤器室71内的空气流AR流向集尘装置本体150的集尘排出口74侧。即,在过滤器室71内,空气流AR流向上侧,并且通过过滤器72,流向集尘排出部73(参照图10的空气流AR)。由此,空气流AR的灰尘被过滤器72去除,已去除粉尘的空气流AR从集尘装置本体150的集尘排出口74流入本体壳体13内。
流入本体壳体13内的空气流AR从风扇23的风扇吸气口27A流入第二风扇部23B内。并且,通过第二鳍片26,使空气流AR流向风扇23的径向外侧,从第二排气口13D排出。通过以上,可利用集尘装置本体150抽吸顶端工具T的周围的空气,将所述空气所含的灰尘分离,并且收集所分离的灰尘。
此外,在对锤钻10的上侧的被加工材实施穿孔加工时,使锤钻10的姿势成为如顶端工具T的顶端部朝向上侧的姿势。因此,在集尘装置40中,气旋轴61A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气旋部60成为如使气旋外筒61的顶端部朝向上侧的姿势。因此,在气旋外筒61的回转室61B内回转的空气流AR的流速变慢,而在回转室61B中存在无法将空气与灰尘充分地分离的可能性。在所述情况下,有灰尘无法从气旋外筒61的回转室61B的顶端部向集尘室60A排出,而残留于回转室61B内的担心。由此,存在包含灰尘的空气流AR从气旋部60流向空气通路部90的下游侧的可能性。
此处,在集尘装置40的气旋部60中,气旋外筒61包括构成气旋外筒61的后部的后外筒62、及构成气旋外筒61的前部的前外筒63而构成。而且,在后外筒62的前端部与前外筒63的后端部之间形成有开口部61C,开口部61C在前外筒63及后外筒62的整个圆周方向上向后侧开放。因此,气旋部60成为如使气旋外筒61的顶端部朝向上侧的姿势,即使于在回转室61B内回转的空气流AR的流速变慢而灰尘残留于回转室61B内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残留于回转室61B内的灰尘从开口部61C向集尘室60A排出。由此,能够抑制包含灰尘的空气流AR从气旋部60流向空气通路部90的下游侧。因此,能够提高集尘装置40的集尘性能。
而且,前外筒63的内周面随着朝向前侧而以直线状向径向内侧倾斜。即,前外筒63的后端部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前外筒63的前端部的内径。由此,能够加快回转室61B中的空气流AR的流速,从而将经分离的灰尘从回转室61B向集尘室60A排出。
而且,前外筒63与第一盒体58A一体地形成,后外筒62一体地形成于第二盒体58B。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后外筒62与前外筒63之间形成开口部61C。
而且,在集尘装置40中,抽吸口154B相对于气旋部60而配置于前侧。因此,能够将在从本体壳体13向前方侧延伸的顶端工具T的顶端部的周围所产生的粉尘在集尘装置40中送向后侧,从而在气旋部60中将其与空气分离。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气旋部60中,开口部61C在前外筒63及后外筒62的整个圆周方向上向后侧开放,通过开口部61C将集尘室60A与回转室61B连通,但将集尘室60A与回转室61B连通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可使后外筒62的前端部与前外筒63的后端部的外径一致,使后外筒62的前端部与前外筒63的后端部连接,并且在后外筒62与前外筒63之间形成向径向外侧开放的开口部61C。即,只要将开口部61C形成为能够将残留于回转室61B内的灰尘向集尘室60A排出的形状即可。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侧剖面观察下,气旋部60中的前外筒63的内周面随着朝向前侧而以直线状向径向内侧倾斜。换言之,前外筒63的内周面包括单一的倾斜面构成。也可取而代之,由多个倾斜面构成前外筒63的内周面。而且,在侧剖面观察下,可使前外筒63的内周面弯曲成圆弧状。
符号的说明
10:锤钻(作业机械)
12:壳体
13:本体壳体部
13B:第二钻头侧吸气口(吸气口)
14:把手壳体部
14A:把手部
20:马达
21:驱动轴
30:驱动机构部(机构部)
40:集尘装置(辅助装置)
52:抽吸部
52B:抽吸口
53:吸气管(吸气通路部)
60:气旋部
61:气旋筒部
61A:气旋轴
62:后筒部(第一筒部)
63:前筒部(第二筒部)
64:气旋入口部
64B:引导面
66:气旋出口孔(气旋出口部)
70:过滤器部
71:过滤器室
72:过滤器
74:排出口
G1:间隙
T:顶端工具
142:适配器本体
142A:轴固定部
142B:安装凹部
142C:轨道槽
142C1:侧轨道槽
142C2:后轨道槽
142D:适配器连结部
142E:配置凹部
142F:间隔件收容部
142G:区划肋
142H:弹簧收容部
142J:锁定槽
143:支撑轴
144:前间隔件
145:后间隔件
150:集尘装置本体
151:集尘壳体
151A:支撑筒部
151B:连结部
151C:阶差部
151D:第一露出孔
151E:第二露出孔
152:空气流入部
153:滑臂
154:抽吸部
154A:连接筒部
154B:抽吸口
155:吸气管
61C:开口部
61A:气旋轴

Claims (15)

1.一种辅助装置,安装于作业机械,从所述作业机械的顶端工具的周围抽吸包含灰尘的空气,并排出已将所述灰尘分离的空气,
所述辅助装置包括:
抽吸部,具有配置于所述顶端工具的周围的抽吸口;
吸气通路部,连接于所述抽吸部,以能够沿着第一方向伸缩的方式构成;
气旋部,连接于所述吸气通路部,使从所述吸气通路部流出的空气回转,而将灰尘离心分离;及
过滤器部,连接于所述气旋部,内部构成为收容过滤器的过滤器室,具有将通过所述过滤器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口,
所述气旋部及所述吸气通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重合的位置,
所述过滤器部配置于所述气旋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装置,其中所述吸气通路部相较于所述过滤器部而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辅助装置,其中所述气旋部包括如下部件而构成:
气旋筒部,形成为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气旋轴为中心的筒状,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端部被堵塞;
气旋入口部,将所述吸气通路部与所述气旋筒部连通,具有引导面,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引导面从所述气旋筒部的内周面向所述气旋筒部的切线方向延伸;及
气旋出口部,形成于所述气旋筒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端部,将所述气旋筒部与所述过滤器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装置,其中所述气旋部具有多个且数量相同的所述气旋筒部、所述气旋入口部、及所述气旋出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装置,其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吸气通路部及所述气旋部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
所述气旋部具有一对所述气旋筒部,一对气旋筒部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排列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吸气通路部的中心配置于一对所述气旋筒部的所述气旋轴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装置,其中
所述气旋筒部具有:
第一筒部,构成所述气旋筒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部分,且内径固定;及
第二筒部,构成所述气旋筒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部分,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端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端部的内径,
在所述第一筒部与所述第二筒部之间形成间隙,并且设定为所述第二筒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端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筒部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装置,其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吸气通路部及所述气旋部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
所述过滤器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折叠的褶状,
所述气旋出口部相对于所述过滤器而配置于所述第二方向其中一侧,所述排出口相对于所述过滤器而配置于所述第二方向另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装置,其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过滤器部与所述气旋部及所述吸气通路部重合。
10.一种作业机械系统,包括:
作业机械;及
所述辅助装置,
所述作业机械包括:
马达,具有驱动轴;
顶端工具,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来驱动;
机构部,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所述顶端工具;
壳体,收容所述马达及所述机构部,并且安装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装置,具有与所述辅助装置的排出口连接的吸气口;及
风扇,收容于所述壳体内,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生成从所述辅助装置的抽吸口朝向所述吸气口的空气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机械系统,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如下部件而构成:
本体壳体部,收容所述马达及所述机构部;及
把手壳体部,从所述本体壳体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端部延伸,具有由作业者握持的把手部,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过滤器部位于所述气旋部与所述把手部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作业机械系统,其中所述本体壳体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械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风扇、所述吸气口、及过滤器部配置于重合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作业机械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过滤器部配置于所述风扇与所述机构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装置,其中
所述气旋筒部包括:
第一外筒,形成为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侧端部被堵塞的有底筒状,内部构成为回转室,具有作为所述气旋入口部的气旋入口孔、及作为所述气旋出口部的气旋出口孔;
第二外筒,形成为筒状,与所述第一外筒配置于同轴上,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外筒而偏向所述第一外筒的轴向另一侧配置,并且与所述第一外筒协动,在内部形成所述回转室;及
集尘室外壁,在内部具有集尘室,所述集尘室收容所述第一外筒及所述第二外筒,并且与所述第二外筒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端部连通,
在所述第一外筒与所述第二外筒之间形成有开口部,通过所述开口部将所述回转室与所述集尘室连通。
CN202180034414.4A 2020-05-12 2021-04-23 辅助装置及作业机械系统 Pending CN1155516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83600 2020-05-12
JP2020-083600 2020-05-12
JP2020145382 2020-08-31
JP2020-145382 2020-08-31
PCT/JP2021/016542 WO2021230050A1 (ja) 2020-05-12 2021-04-23 補助装置及び作業機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51678A true CN115551678A (zh) 2022-12-30

Family

ID=78525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4414.4A Pending CN115551678A (zh) 2020-05-12 2021-04-23 辅助装置及作业机械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3629A1 (zh)
EP (1) EP4151368A4 (zh)
JP (1) JP7409494B2 (zh)
CN (1) CN115551678A (zh)
WO (1) WO202123005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58030A1 (de) * 2003-12-11 2005-07-07 Hilti Ag Zyklonabscheider
DE102004056856A1 (de) * 2004-11-25 2006-06-01 Hilti Ag Grobabscheider
GB0500469D0 (en) * 2005-01-11 2005-02-16 Positec Group Ltd Tool
DE102006029624A1 (de) 2006-06-28 2008-01-03 Robert Bosch Gmbh Staubauffangvorrichtung für eine Elktrohandwerkzeugmaschine
JP5267801B2 (ja) 2009-02-28 2013-08-21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集塵装置付き穿孔工具
JP5836876B2 (ja) 2012-04-25 2015-12-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6803242B2 (ja) 2016-01-20 2020-12-23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の集塵システム
JP6927808B2 (ja) * 2017-08-31 2021-09-0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51368A4 (en) 2023-10-25
WO2021230050A1 (ja) 2021-11-18
US20230173629A1 (en) 2023-06-08
EP4151368A1 (en) 2023-03-22
JPWO2021230050A1 (zh) 2021-11-18
JP7409494B2 (ja) 202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0508883A (ja) 真空掃除機
JP2019505293A (ja) 手で持運び可能な表面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CN116269031A (zh) 一种手持吸尘器
JP6803242B2 (ja) 電動工具の集塵システム
US10744609B2 (en) Dust collector for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electric power tool
CN115551678A (zh) 辅助装置及作业机械系统
JP7272504B2 (ja) クリーナ
JP7424212B2 (ja) 作業機、補助装置、及び作業機システム
JP2022040593A (ja) 補助装置及び作業機システム
JP6695697B2 (ja)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JP7159680B2 (ja) クリーナ
JP6894190B2 (ja) 電気掃除機
JP5737391B2 (ja) 電気掃除機
TWI719487B (zh) 清掃機
JP2023013550A (ja) 集塵装置、作業機、及び作業機システム
KR101717537B1 (ko) 업라이트 형 진공청소기
JP2023069905A (ja) 集塵装置、及び作業機
JP7247806B2 (ja) クリーナ
CN216293902U (zh) 一种方便倒尘的手持式吸尘器
JP2023184035A (ja) 集塵装置及び作業機
JP4251647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6149456A (ja) 電気掃除機
CN114191891A (zh) 电动工具及其旋风分离单元
JP2022150125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24017259A (ja) 集塵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電動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