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30172B - 一种含有丁吡吗啉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丁吡吗啉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30172B
CN115530172B CN202211098087.1A CN202211098087A CN115530172B CN 115530172 B CN115530172 B CN 115530172B CN 202211098087 A CN202211098087 A CN 202211098087A CN 115530172 B CN115530172 B CN 1155301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sticide
bactericidal
pyrimorph
propiconazole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980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30172A (zh
Inventor
蒋家珍
王成菊
覃兆海
逄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09808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301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30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301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301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301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8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nd either one oxygen atom or one sulfur atom in positions 1,4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6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647Triazoles; Hydrogenated triazoles
    • A01N43/6531,2,4-Triazoles; Hydrogenated 1,2,4-tr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3/00Fungici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含有丁吡吗啉的杀菌组合物。本发明公开了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农药杀菌制剂,属于杀菌技术领域。其中,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制备:质量比为1:9‑9:1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本发明将丁吡吗啉和丙环唑作为活性成分复配作用于小麦等多种作物及蔬菜的锈病起到明显的增效杀菌作用。由于丁吡吗啉和丙环唑两种菌剂对病原菌的杀菌作用机理不同,所以两者的复配使用扩大了杀菌谱、提高了杀菌效果,而且延缓病原菌的抗性产生。因此,本申请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能起到提高杀菌效率、延缓抗性产生、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植保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丁吡吗啉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杀菌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有丁吡吗啉的杀菌组合物,具体涉及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农药杀菌制剂。
背景技术
农业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植物保护及化学防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特别是集约化经营越来越普及的时代,农业生产中更需要高效低毒、安全性高、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品种。目前,化学防治的应用面临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单一品种的长期使用容易诱发病原菌抗性产生;二是农药施用量的增加会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及有益生物的负面影响;三是农药的大理施用增加了植保及农业生产成本。开发及应用农药新品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但农药新品种的开发及应用周期长、成本高;与此同时,传统农药具有生产与推广成本较低的优势。因此,将农药新品种与传统农药经过合理复配,将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由于二者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二者复配既能增大杀菌谱又能降低病原菌抗生产生的风险,还能有效降低生产与使用成本。
小麦条锈病是由专性寄生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气传性病害,对小麦生产具有毁灭性危害。在条锈病流行年份,病害危害可导致小麦减4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危害具有周期性、暴发性和突变性等特点,病菌可随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小麦条锈病在我国主要小麦产区秋春季节开始流行,如西南麦区大部分年份秋季就能在小麦幼苗上发现小麦条锈病,持续时间一直延续到夏季四、五月份为止。在我国小麦主生产区如黄淮麦区一般春季流行,条锈病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出现大暴发,在春季温度湿度适宜,条锈病容易大暴发,病害流行扩展快。春季温度升高,并且在温度较低的山区高原上进行越夏,次年秋春时节又进入我国小麦生产区进行流行,因此条锈病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小麦条锈病随着年份间气温高低变化出现循环性的传播流行与越夏,因此条锈病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
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中主要防治方法是化学药剂防治和培育抗病品种,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关键,化学药剂防治是解决小麦条锈病的最直接有效方法。化学药剂防治体现在高效,可操作和实用性。在病害发生前期可以喷施表面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如代森锰锌,代森锰锌是一种保护性好并具有广谱性杀菌剂,被广泛用于防治果树、蔬菜以及粮食作物上由多种卵菌、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引起的病害。在病害发生时期可以喷施内吸式药剂进行杀菌,如三唑酮、戊唑醇和丙硫菌唑等。内吸式杀菌剂能够被植被吸收进入植物内进行杀菌。这些杀菌剂大多作为单一活性成分进行使用,杀菌效果有限。为能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必须在科学监测、预防为主的前提下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科学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风险的农药杀菌药剂,有效减少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降低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农药杀菌制剂,以解决现有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制备:质量比为 1:9-9:1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
进一步地,所述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制备:质量比为 1:9-4:6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
进一步地,所述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制备:质量比为 1:9、质量比为2:8或质量比为4:6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
本申请提供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包括上述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所述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的添加量为35~60wt%。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所述农药杀菌组合物还包括:润湿剂2wt%~5wt%、乳化分散剂3wt%~5wt%、稳定剂1wt%~2wt%,其余量为填料。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所述润湿剂包括:烷基磺酸碱金属盐和胺盐、烷基磺酸盐、烯烃磺酸盐和萘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所述乳化分散剂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三乙基己基磷酸、木质素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烯基酯和烷基芳基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所述稳定剂包括:聚乙烯醇、聚乙烯酸钠、甲苯基缩水甘油醇和聚二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所述填料包括:高岭土、硅藻土、白炭黑、轻质碳酸钙、陶土、膨润土、海泡石、沸石、河沙、石英沙、滑石粉和方解石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的农药杀菌组合物的农药杀菌制剂,所述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悬乳剂或水分散粒剂。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丁吡吗啉和丙环唑作为活性成分复配作用于小麦等多种作物及蔬菜的锈病起到明显的增效杀菌作用。由于丁吡吗啉和丙环唑两种菌剂对病原菌的杀菌作用机理不同,所以两者的复配使用扩大了杀菌谱、提高了杀菌效果,而且延缓病原菌的抗性产生。因此,本申请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能起到提高杀菌效率、延缓抗性产生、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植保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本发明的方案为:
一种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制备:质量比为1:9-9:1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
本发明采用丁吡吗啉和丙环唑作为杀菌活性组分进行复配。丁吡吗啉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之一,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原生质渗漏,同时抑制菌丝体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菌丝体生长,即通过影响细胞壁膜的形成和抑制细胞呼吸。试验结果证明,该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的疫病、霜霉病、炭疽病以等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和治疗效果,是一种高效、低毒、环境安全性好,抗性风险低的广谱性杀菌剂。丙环唑是一种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具有杀菌谱广泛、活性高、杀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吨位的三唑类新兴广谱性杀菌剂代表品种,可被根、茎、叶部吸收,并能很快地在植物株体内向上传导,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水稻恶菌病、纹枯病、香蕉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地防治大多数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
本发明将丁吡吗啉和丙环唑作为活性成分复配作用于小麦等多种作物及蔬菜的锈病起到明显的增效杀菌作用。由于丁吡吗啉和丙环唑两种菌剂对病原菌的杀菌作用机理不同,所以两者的复配使用扩大了杀菌谱、提高了杀菌效果,而且延缓病原菌的抗性产生。因此,本申请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能起到提高杀菌效率、延缓抗性产生、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植保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质量比为9:1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的复配得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质量比为8:2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的复配得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质量比为7:3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的复配得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质量比为6:4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的复配得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质量比为5:5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的复配得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质量比为4:6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的复配得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质量比为3:7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的复配得到。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质量比为2:8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的复配得到。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由质量比为1:9的丁吡吗啉和丙环唑的复配得到。
试验例1: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的室内毒力试验效果
1试验方法与步骤:
1.1孢子萌发试验法
由于小麦条锈菌是一种活体寄生菌,其菌丝体不能在培养基上人工培养,无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但它的孢子即使在离体条件下,如果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培养,也能完成孢子萌发。所以可以采用孢子萌发法进行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孢子萌发法的原理是将供试药剂附着在凹玻片上,然后将供试菌的孢子悬浮液滴在上面(或将孢子悬浮液和药液混合后滴在玻片上),在保湿、保温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镜检,根据杀菌剂对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来判断药剂的生物活性。
试验步骤:
药液配制:水溶性药剂直接用无菌水溶解稀释,其他药剂选用合适的溶剂(如丙酮、二甲基亚砜、乙醇等)溶解,然后用0.1%的吐温80无菌水溶液稀释。初测实验设置剂量浓度为100mg/kg,每个药剂处理设置3次重复。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从田间或温室已发病的叶片上收集新鲜的病原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在10×10倍显微镜下检查孢子浓度,以每视野40—60个孢子为宜。
药剂处理:吸取孢子悬浮液2ml注入指形管,再加入一定浓度的杀菌剂药液 2ml配制成混合液。
孢子萌发培养:吸取上述孢子悬浮液与药液的混合液,滴在凹玻片上,每处理重复3次,以不加药剂的孢子悬浮液作对照。在带有浅层水的培养皿中加入两根长度适中的小玻棒,将凹玻片放在玻棒上,加盖保湿培养于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适温培养18h,调查孢子萌发情况。(一般把萌发芽管长度为孢子短径长度的一倍时看作萌发)。
当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达到90%以上时,检查各处理孢子萌发情况。每处理各重复随机观察3个以上视野,调查孢子总数为200个,分别记录萌发数和孢子总数。
试验记录与抑制率计算方法:
(1)孢子萌发率(%)=萌发孢子数/检查孢子数×100
(2)校正萌发率(%)=处理萌发率/对照萌发率×100
(3)抑制率(%)=100%-校正萌发率
1.2Horsfall试验设计与EC50的计算
按上述方法先测定两种单剂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在此基础上,采用实施例1-9 配制的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作为母液,测定各复配的孢子萌发抑制率。
将每种单剂(或者配)的每个处理的浓度、死亡孢子数及观测孢子数输入到统计软件SPSS中,应用概率值法求得相应的毒力回归模型,进而计算相应的EC 50及95%的置信区间。
2、两种单剂和各复配物的室内测定结果如下
通过对两种杀菌剂复配的室内毒力测定的试验数据分析可知,两种单剂复配具有增效作用,9个配比中有8个配比的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4:6、1:9、2:8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分别为594.0、460.7、358.0.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由丁吡吗啉原药10份、丙环唑原药40份、湿润剂(十六烯基磺酸钠)4份、乳化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3份、稳定剂(聚乙烯酸醇)1份,填料(膨润土)补足成100份,配制得到。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占比50%。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由丁吡吗啉原药10丙环唑原药 40份、湿润剂(十二烷基磺酸钠)4份、乳化分散剂(甲基戊醇)5份、稳定剂(聚乙烯酸醇)1份、填料(高岭土)补足成100份,配制得到。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占比50%。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由丁吡吗啉原药10份、丙环唑原药40湿润剂(十二烷基磺酸钠)4份、乳化分散剂(甲基戊醇)3份、稳定剂(聚乙烯醇)2份、填料(高岭土)补足成100份,配制得到。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占比50%。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由丁吡吗啉原药15份、丙环唑原药 45份、湿润剂(十六烷基磺酸胺)5份、乳化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3份、稳定剂 (聚乙烯醇)2份、填料(高岭土)补足成100份,配制得到。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占比60%。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由丁吡吗啉原药15份、丙环唑原药 45份、湿润剂(十四烷基磺酸钠)5份、乳化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3份、稳定剂 (聚乙烯醇)1份,填料(高岭土)补足成100份,配制得到。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占比60%。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由丁吡吗啉原药15丙环唑原药45 份、湿润剂(十二烷基磺酸钙)2份、乳化分散剂(甲基戊醇)5份、稳定剂(苯二乙醇)2份,填料(高岭土)补足成100份,配制得到。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占比60%。
实施例16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剂,由丁吡吗啉原药10份、丙环唑原药25份、湿润剂(十二烷基磺酸钠)4份、乳化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4份、稳定剂(苯二乙醇)1份,填料(高岭土)补足成100份,配制得到。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占比35%。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剂,由丁吡吗啉原药10份、丙环唑原药25份、湿润剂(十四烯基磺酸钠)4份、乳化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3份、稳定剂(聚乙烯酸醇)1份,填料(硅藻土)补足成100份,配制得到。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占比35%。
实施例18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剂,由丁吡吗啉原药10份、丙环唑原药25份、湿润剂(十六烯基磺酸钠)3份、乳化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3份、稳定剂(聚乙烯酸醇)2份、填料(高岭土)补足成100份,配制得到。
本实施例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中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占比35%。
试验例2:农药杀菌组合物的田间药效效果
田间药效实验以小麦锈病为试用对象,田间药实验于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完成。
1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1.1小区设计与重复:采用随机设计,每个处理进行4次重复。
1.2施药方法、时间及调查时间
采用叶面喷雾法,
在发病早期调查发病基数后进行第一次施药,7天后分别进行第二施药。试验期间试验区未施用其他杀菌剂。施药后每7天调查一次,共调查两次。
1.3调查方法与病情分级标准
采用W型五点取样法,每小区选5个点取样,每点9株,按病情分级标准,每株自下而上取3片叶调查。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1.4药效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公式(1)中:
X——病情指数
Ni——各处理的各级病叶数
i——相对应的病情级值
N——各处理的调查总叶数
防治效果按公式(2)计算
公式(2)中:
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PT——各药剂处理病情指数
根据两种单剂与实施例10-18农药杀菌组合物的病情指数,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与评价单剂与各复配之间的药效差异。
2田间药效实验结果:
对以上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9种实施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两种单剂,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丁吡吗啉与丙环唑复配明显提高了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因而在锈病防治工作中能起到减少用药剂量、减轻环境污染的作用,同时因为用药量的降低也能有效地延缓抗生产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由丁吡吗啉原药10份、丙环唑原药40份、十二烷基磺酸钠4份、甲基戊醇5份、聚乙烯酸醇1份、高岭土补足成100份,配制得到;
所述农药杀菌组合物中农药杀菌活性复配物占比50%。
CN202211098087.1A 2022-09-08 2022-09-08 一种含有丁吡吗啉的杀菌组合物 Active CN1155301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98087.1A CN115530172B (zh) 2022-09-08 2022-09-08 一种含有丁吡吗啉的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98087.1A CN115530172B (zh) 2022-09-08 2022-09-08 一种含有丁吡吗啉的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30172A CN115530172A (zh) 2022-12-30
CN115530172B true CN115530172B (zh) 2024-04-05

Family

ID=84725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98087.1A Active CN115530172B (zh) 2022-09-08 2022-09-08 一种含有丁吡吗啉的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3017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6492A (zh) * 2008-12-16 2011-11-23 巴斯夫欧洲公司 协同增效杀真菌混合物
CN103918670A (zh) * 2014-04-15 2014-07-16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含丁吡吗啉与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918671A (zh) * 2014-04-15 2014-07-16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含丁吡吗啉与氟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6492A (zh) * 2008-12-16 2011-11-23 巴斯夫欧洲公司 协同增效杀真菌混合物
CN103918670A (zh) * 2014-04-15 2014-07-16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含丁吡吗啉与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918671A (zh) * 2014-04-15 2014-07-16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含丁吡吗啉与氟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30172A (zh) 2022-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40761A (zh) 一种含烯肟菌胺和防治卵菌纲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9673655A (zh) 含缬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530172B (zh) 一种含有丁吡吗啉的杀菌组合物
CN107279161A (zh) 一种含有灭菌丹和氟吡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2379291A (zh) 一种含有苯醚甲环唑和春雷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6588508B (zh) 防治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的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248206A (zh) 一种含有申嗪霉素和丁香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14304166B (zh) 一种用于防控瓜类蔓枯病的杀菌组合物
CN114403153B (zh) 一种含有氟嘧菌酯、噻霉酮和丙硫菌唑的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
CN117481123B (zh) 一种农用杀菌组合物
CN117678601B (zh) 苯甲地那铵在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CN115568474B (zh) 用于防治洋葱紫斑病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CN113317319B (zh) 一种复合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14342959B (zh) 一种同时防治黄瓜瓜蚜及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组合物
CN112998017B (zh) 含春雷霉素和噻唑锌组合物用于防治铁皮石斛软腐病的用途
CN115885998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CN118120753A (zh) 农药组合物及其在防治真菌病害中的应用
CN117481120A (zh) 一种防治镰刀菌引起的作物病害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16693341A (zh) 一种噁霉灵与三乙膦酸铝药肥颗粒剂及其应用
CN105660639B (zh) 低聚糖素和井冈霉素a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462377A (zh) 以肟菌酯和二氰蒽醌复配为活性成分的农业杀菌剂及应用
CN117099795A (zh) 一种含有丙硫菌唑和咯菌腈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提高小麦生长活性的用途
CN117256609A (zh) 一种用于茎叶喷雾的杀菌组合物
CN113207888A (zh) 一种含有甲氧苯唳菌和叶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904720B (zh) 一种含zj5337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