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5998A -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85998A
CN115885998A CN202310131634.XA CN202310131634A CN115885998A CN 115885998 A CN115885998 A CN 115885998A CN 202310131634 A CN202310131634 A CN 202310131634A CN 115885998 A CN115885998 A CN 1158859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ytophthora
fluopicolide
mandipropamid
agent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316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家成
杨志鹏
刘金玲
王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lir Pesticides and Chemical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lir Pesticides and Chemical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lir Pesticides and Chemical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lir Pesticides and Chemical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3163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859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85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59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菌剂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中的用途,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双炔酰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氟吡菌胺;所述的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45:1~1:20。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由疫霉属致病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具有杀菌谱广、持效期长、增效作用显著等特点,并且能够明显延缓致病菌抗药性产生,减少药剂的使用剂量。

Description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菌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背景技术
疫霉属病原菌隶属于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e),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病原菌,对农作物、果树、林木、观赏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都有很大的危害,可以侵染植物的根、根茎、叶、花、果实,引起根腐、根茎腐、果腐、溃疡、萎蔫和斑点等症状,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双炔酰菌胺是由先正达公司开发的扁桃酰胺类化合物,其化学名称为2-(4-氯苯基)-N-[2-(3-甲氧基-4-丙-2-炔基氧基-苯基)-乙基]-2-丙-2-炔氧基-乙酰胺,CAS登录号为:374726-62-2,分子式为C23H22ClNO4。双炔酰菌胺对抑制孢子的萌发具有较高活性,它同时也抑制菌丝体的成长与孢子的形成。
氟吡菌胺是一种吡唑酰胺类广谱杀菌剂,化学名称为:2,6-二氯-N-[[3-氯-5-(三氟甲基)吡啶-2-基]甲基]苯甲酰胺,CAS登录号为:239110-15-7,化学式为C14H8Cl3F3N2O,氟吡菌胺主要作用于类血影蛋白而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属于细胞分裂抑制剂。氟吡菌胺具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可以从植物叶片上表面渗透,从叶基向叶尖方向传导,对幼芽处理后能够保护叶片不受病原菌侵染。
现有技术CN102395272A公开了一种杀菌混合物和其用途,并公开了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用于防治莴苣霜霉病;CN109392913A中公开了一种含氟吡菌胺与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并具体公开了其二者混配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灰霉病,但是关于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尚无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该杀菌组合物对植物疫霉属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有杀菌谱广、持效期长、增效作用显著等特点,并且能够明显延缓致病菌抗药性产生,减少药剂的使用剂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双炔酰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氟吡菌胺,所述的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45:1~1:20;
进一步地,所述的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35:1~1:20;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30:1~1:20;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2:1;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总重量占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的2%~90%;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总重量占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的5%~70%。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药上可以接受的制剂剂型,所述的制剂剂型为液体制剂和/或固体制剂;
所述的液体制剂包括可溶液剂、可溶胶剂、油剂、展膜油剂、乳油、乳胶、可分散液剂、膏剂、水乳剂、油乳剂、微乳剂、脂剂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油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悬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微囊悬浮-水乳剂或微囊悬浮-悬乳剂;
所述的固体制剂包括粉剂、颗粒剂、球剂、片剂、条剂、可湿性粉剂、油分散粉剂、乳粉剂、水分散粒剂、乳粒剂、水分散片剂、可溶粉剂、可溶片剂或可溶粒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制剂剂型为液体制剂,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悬浮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悬浮剂除包括活性成分外,还包括农业上允许的辅助剂,所述的辅助剂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或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润湿剂选自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琥珀酸二辛脂磺酸钠、α-烯烃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烷基酚乙氧基化物、脂肪醇乙氧基化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蚕沙、皂角粉、无患子粉、SOPA、净洗剂、乳化剂2000系列和湿润渗透剂F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盐、三苯乙烯基苯酚乙氧基化物磷酸酯、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醚缩合物硫酸盐、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聚羧酸盐类、聚丙烯酸类、磷酸盐类、EO-PO嵌段共聚物和EO-PO接枝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聚乙烯醇、有机膨润土、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硫酸钠、硫酸铵、氯化铝、氯化钠、氯化铵、膨润土、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尿素、碳酸钠、碳酸氢钠、柠檬酸和酒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烷基苯磺酸盐、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硅油、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C10脂肪醇类化合物或硅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防腐剂选自山梨酸、山梨酸钠盐、山梨酸钾盐、苯甲酸、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稳定剂选自磷酸氢二钠、草酸、丁二酸、己二酸、硼砂、2,6-二叔丁基对甲酚、环氧化植物油、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的增效剂选自增效磷、增效醚;和/或
所述的载体选自高岭土、膨润土、凹凸棒土、轻质碳酸钙、硅藻土、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所述溶剂选自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柴油、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乙酸乙酯、N-甲基吡咯烷酮、丙醇、丁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丁醚、溶剂油、植物油、植物油衍生物和去离子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进一步地,所述的疫霉属病害包括由以下致病菌引起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恶疫霉(Pytophthora cactorum)、樟疫霉(Phytophthoracinnamomi)、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疫霉属病害是由以下致病菌引起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疫霉属中的一个重要的病原菌,可以引起番茄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造成马铃薯和番茄生产上的严重损失。其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造成减产,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由于其病原菌侵染后潜育期短、发病快,因而辣椒疫病被称之为“辣椒癌症”,生产上防治十分困难,常造成辣椒减产,甚至绝收;
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物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材作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以有效剂量施用于需要控制的病害或其生长介质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有效剂量为50~200g/公顷。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作用机理的不同的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进行复配,扩大了杀菌谱,有效防治多种植物疫霉属致病菌;
2)本发明的组合物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降低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环境污染;
3)本发明的组合物能有效减缓病原菌抗性产生和发展,其杀菌活性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制剂制备例:
制备例1:30%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2:1)
配方:20%双炔酰菌胺、10%氟吡菌胺、3%十二烷基硫酸钠、2%格尔伯特醇聚氧乙烯醚、1%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1%硅酸镁铝、0.2%黄原胶、5%乙二醇、0.02%苯并异噻唑啉酮、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依次置于反应釜中,加水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湿法砂磨,最后匀质过滤即得悬浮剂产品。
制备例2:20%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1:1)
配方:10%双炔酰菌胺、10%氟吡菌胺、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聚羧酸钠盐、0.2%黄原胶、5%丙三醇、0.1%苯甲酸钠、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制备例3:35%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1:1)
配方:17.5%双炔酰菌胺、17.5%氟吡菌胺、8%木质素磺酸盐、4%聚羧酸钠盐、2%十二烷基硫酸钠、5%白炭黑、20%淀粉、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加入载体中,并在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加10~25%的水,然后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或将粉碎过的粉体在沸腾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干燥,之后筛分制得产品。
制备例4:39%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2:1)
配方:26%双炔酰菌胺、13%氟吡菌胺、6%木质素磺酸盐、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4%拉开粉BX、膨润土10%、白炭黑10%、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3。
室内活性试验
实施例1: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对致病疫霉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12-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2部分:防治晚疫病试验盆栽法》。
试验仪器:电子天平、喷雾器材、人工气候箱、移液器等。
试验试剂:丙酮(分析纯)、吐温80(化学纯)。
试验药剂:97%氟吡菌胺原药、93%双炔酰菌胺原药,以上原药由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生物试材:供试菌种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菌株。供试作物为感晚疫病番茄品种,盆栽培养至2片~4片真叶期,编号备用。
试验步骤:
(1)游动孢子悬浮液制备
采集带病番茄晚疫病组织保湿培养,待产生孢子囊后,用无菌水将孢子囊洗下,用双层纱布过滤,制备成孢子囊悬浮液,置于4℃下黑暗处理0.5h~3h,使其释放出游动孢子,调节孢子浓度至1×105个孢子/mL悬浮液作为接种体,备用。
(2)药剂配制
将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原药用丙酮溶解后再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
(3)药剂处理
将药剂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湿润,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每个处理3盆,每个处理重复4次,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
(4)接种与培养
用游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接种后在每天光照/黑暗各12h交替(光照强度5000Lux~20000Lux)、温度为18℃~20℃,接种后24h内保持叶面有水膜,之后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7d。
(5)调查: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个处理调查30片叶,分级方法为:
0级:无病;
1级:叶片上仅有少量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10%以下;
3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10%~25%;
5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26%~50%;
7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
9级:全叶发病枯萎。
数据计算:
根据数据调查,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051
防治效果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052
统计分析:
用DPS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求出毒力回归线、EC50值及相关系数R,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061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药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062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室内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对致病疫霉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063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071
由表1可以看出: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单剂及其复配药剂对致病疫霉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双炔酰菌胺单剂EC50值为0.4296mg/L,氟吡菌胺单剂EC50值为0.7261mg/L。
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质量比为45:1~1:20范围内未表现出拮抗作用,35:1~1:20为增效作用,其中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质量比为2:1时EC50为0.2556mg/L,共毒系数为194.557,增效作用明显。
实施例2: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对辣椒疫霉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
试验仪器:电子天平、生物培养箱、培养皿、移液器、打孔器、卡尺等。
试验药剂:97%氟吡菌胺原药、93%双炔酰菌胺原药,以上原药由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生物试材:供试菌种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菌株。
试材准备:试验用辣椒疫霉菌株在燕麦(OMA)培养基上培养备用,试验用器材培养皿、接种器、打孔器等灭菌后备用。
试验步骤:
(1)药剂配制:将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原药分别用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个质量浓度梯度。
(2)药剂处理: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到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到4个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
(3)接种: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放于25℃恒温箱中黑暗培养。定期观察。
(4)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丝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平均值。
数据统计与分析:
计算方法:按照调查结果,按以下公式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D=D1-D2
式中:
D——菌落增长直径;
D1——菌落直径;
D2——菌饼直径。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081
I——菌丝生长抑制率;
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082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菌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083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统计分析:
用DPS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求出毒力回归线、EC50值及相关系数R,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室内活性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2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复配对辣椒疫霉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毒力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R <![CDATA[EC<sub>50</sub>(mg.L<sup>-1</sup>)]]> 共毒系数
双炔酰菌胺(A) y=1.4751x+6.8688 0.9968 0.0541 -
氟吡菌胺(B) y=1.5526x+5.9824 0.9986 0.2330 -
A:B(30:1) y=1.4929x+7.0224 0.9978 0.0442 125.507
A:B(20:1) y=1.3696x+6.9153 0.9995 0.0400 140.383
A:B(10:1) y=1.4105x+6.9793 0.9987 0.0395 147.239
A:B(5:1) y=1.4344x+7.0417 0.9977 0.0377 164.560
A:B(2:1) y=1.4464x+7.0352 0.9988 0.0392 185.482
A:B(1:1) y=1.5828x+7.0477 0.9993 0.0509 172.517
A:B(1:2) y=1.5547x+6.8295 0.9985 0.0666 166.415
A:B(1:5) y=1.5569x+6.5997 0.9950 0.0939 159.970
A:B(1:10) y=1.5473x+6.3874 0.9990 0.1269 141.170
A:B(1:15) y=1.5278x+6.3127 0.9987 0.1383 139.618
A:B(1:20) y=1.4742x+6.1512 0.9987 0.1656 121.559
由表2可以看出: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单剂及其复配药剂对辣椒疫霉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双炔酰菌胺单剂EC50值为0.0541mg/L,氟吡菌胺单剂EC50值为0.2330mg/L。
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质量比为30:1~1:20范围内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质量比为2:1时EC50为0.0392mg/L,共毒系数为185.482,增效作用明显。
田间药效试验:
实施例3: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混配对番茄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参照GB/T 17980.31-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进行本试验。
试验安排于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蔬菜大棚中,历年晚疫病发生严重,试验地水肥条件良好,栽培管理均匀一致,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均匀一致,符合当地的农业实践。
试验作物:番茄(红宝石)。
试验药剂及对照药剂设计见表3。
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小区面积25m2,每个处理重复4次。
田间发病初期开始进行试验,采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进行施药,使番茄植株茎和叶的正反面均匀受药,以茎秆及叶面正反面湿润并现雾滴为准。第一次施药10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施药液量为55kg/667m2,各小区之间设置保护行,试验期间未使用其他杀菌剂和杀虫剂。
调查方法:试验于末次施药后10d,进行病情调查。每个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个点选2株,每株调查植株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叶片各10片,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101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102
田间药效结果见下表:
表3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混配对番茄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103
田间药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30%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2:1)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三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88.37%、90.53%和92.26%。
试验过程中不定期检查番茄植株,供试药剂对番茄未产生药害作用,施药观察期内亦未发现供试药剂对试验植株有其他影响。
实施例4: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混配对辣椒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参照GB/T 17980.32-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辣椒疫病》进行本试验。
试验地点:试验于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龙泉镇唐家铺村辣椒田中开展,试验地为多年辣椒重栽地,辣椒疫病历年发生较为严重,试验地田间土壤肥力较高,所有试验小区栽培条件一致,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其它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试验期间不再喷施其它杀菌剂。
试验作物:辣椒(湘研15号)。
试验药剂及对照药剂设计见下表4。
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试验小区面积30m2,每个处理重复4次。
试验于辣椒疫病发生初期进行施药,总计施药3次,每次施药间隔7天。第一次施药于2019年5月24日进行,5月31日进行第2次施药,6月7日进行第3次施药。施药时采用JactoHD–400型手动喷雾器分小区进行全株均匀喷雾枝叶及茎基部,各处理间轮换喷药时将喷雾器用清水冲洗3次。
试验调查:试验于末次施药后15天和30天进行防效调查,每小区随机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5株,记录病株数、死株数或明显枯萎的植株数,并按照以下分级方法进行分级:
0级:健康无病;
1级:地上部仅叶、果有病斑;
3级:地上茎、枝有褐腐斑;
5级:茎基部有褐腐斑;
7级:地上茎、枝与茎基部均有褐腐斑,并且部分枝条枯死;
9级:全株枯死。
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113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111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4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混配对辣椒疫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112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121
结果表明:供试药剂30%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2:1)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三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84.26%、88.62%和91.53%。
药害观察:试验期间对田间进行不定期观察,未发现供试药剂对辣椒生长及其他非靶标生物有影响。
实施例5: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混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参照GB/T 17980.34-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本试验。
试验地点:试验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新地乡新地村进行,试验地历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较重,栽培管理及施肥水平中等,相对条件一致,符合试验要求。
试验作物:马铃薯(克新一号)。
试验药剂及对照药剂设计见下表5。
试验小区面积35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重复4次。
试验于晚疫病零星发生时(2019年6月12日)开始首次茎叶喷雾施药,施药液量为900kg/公顷,总共施药3次,间隔期为7天。
试验于末次施药后10d调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调查时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取2株,调查全部叶片,按照下列分级方法记录: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122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131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5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混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132
结果表明:供试药剂30%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2:1)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三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87.54%、89.49%和93.80%。
试验期间进行田间观察,各药剂处理区内马铃薯生长正常,所有试验药剂对马铃薯无生长受阻、失绿、畸形等药害情况及不利影响出现。与空白对照相比,未见各处理药剂对其他靶标生物有任何影响。
实施例6:30%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2:1)对疫霉属病害田间药效试验
在不同试验地区针对30%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进行了以下病害的防治试验,其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6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混配对疫霉属病害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084114240000133
由表6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对由各种植物由疫霉属致病菌引起的病害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以及在田间试验,本发明所述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进行复配的农药组合物对植物疫霉属病害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本发明的组合物和或其制剂具有杀菌谱广、持效期长、增效作用显著等特点,并且能够明显延缓致病菌抗药性产生,减少药剂的使用剂量。
虽然,上文中己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双炔酰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氟吡菌胺,所述的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45:1~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35:1~1:20;
优选的,所述的双炔酰菌胺与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30:1~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总重量占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的2%~90%,优选为5%~7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药上可以接受的制剂剂型,所述的制剂剂型为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
所述的液体制剂包括可溶液剂、可溶胶剂、油剂、展膜油剂、乳油、乳胶、可分散液剂、膏剂、水乳剂、油乳剂、微乳剂、脂剂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油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悬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微囊悬浮-水乳剂或微囊悬浮-悬乳剂;
所述的固体制剂包括粉剂、颗粒剂、球剂、片剂、条剂、可湿性粉剂、油分散粉剂、乳粉剂、水分散粒剂、乳粒剂、水分散片剂、可溶粉剂、可溶片剂或可溶粒剂;
优选的,所述的制剂剂型为液体制剂,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悬浮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浮剂除包括活性成分外,还包括农业上允许的辅助剂,所述的辅助剂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或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疫霉属病害包括由以下致病菌引起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恶疫霉(Pytophthoracactorum)、樟疫霉(Phytophthora cinnamomi)、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疫霉属病害是由以下致病菌引起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材作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以有效剂量施用于需要控制的病害或其生长介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有效剂量为50~200g/公顷。
CN202310131634.XA 2023-02-18 2023-02-18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Pending CN1158859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31634.XA CN115885998A (zh) 2023-02-18 2023-02-18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31634.XA CN115885998A (zh) 2023-02-18 2023-02-18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5998A true CN115885998A (zh) 2023-04-04

Family

ID=86489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31634.XA Pending CN115885998A (zh) 2023-02-18 2023-02-18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85998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5272A (zh) * 2009-04-15 2012-03-28 先正达参股股份有限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和其用途
CN109392913A (zh) * 2017-08-16 2019-03-01 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氟吡菌胺与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5272A (zh) * 2009-04-15 2012-03-28 先正达参股股份有限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和其用途
CN109392913A (zh) * 2017-08-16 2019-03-01 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氟吡菌胺与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9180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617129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0558332A (zh) 一种含解淀粉芽孢杆菌b1126的协同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6076516A (zh) 一种杀螨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6267928A (zh) 一种含有溴硝醇的杀菌组合物
CN111183995B (zh) 一种包括咯菌腈和噻呋酰胺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花生病害或虫害中的用途
CN114617127A (zh) 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918661A (zh) 一种含Cyclobutrifluram的杀线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885998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CN111567535A (zh)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CN115104621B (zh)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92B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93B (zh) 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342959B (zh) 一种同时防治黄瓜瓜蚜及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组合物
CN114403153B (zh) 一种含有氟嘧菌酯、噻霉酮和丙硫菌唑的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
CN114391545B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617128B (zh) 一种含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2998017B (zh) 含春雷霉素和噻唑锌组合物用于防治铁皮石斛软腐病的用途
CN116210705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7958269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6058377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与氟噻唑吡乙酮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用途
CN104957147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7770267A (zh) 一种杀螨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6250533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190395A (zh) 一种含四霉素和喹啉铜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黄单胞菌属病害的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