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10705A -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10705A
CN116210705A CN202310201238.XA CN202310201238A CN116210705A CN 116210705 A CN116210705 A CN 116210705A CN 202310201238 A CN202310201238 A CN 202310201238A CN 116210705 A CN116210705 A CN 1162107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ingredient
test
agent
mass ratio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012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隋书婷
葛家成
杨志鹏
刘金玲
王玉
李晶
张伟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Tengrunxiang Testing And Evalu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Tengrunxiang Testing And Evalu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Tengrunxiang Testing And Evalu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Tengrunxiang Testing And Evalu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0123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107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10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107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8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nd either one oxygen atom or one sulfur atom in positions 1,2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6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647Triazoles; Hydrogenated triazoles
    • A01N43/6531,2,4-Triazoles; Hydrogenated 1,2,4-tr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7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nd either one oxygen atom or one sulfur atom in positions 1,3
    • A01N43/781,3-Thiazoles; Hydrogenated 1,3-th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10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01N47/18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containing a —O—CO—N<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thereof, directly attached to a heterocyclic or cycloaliphatic 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3/00Fungici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四唑吡氨酯、噻唑菌胺或吲唑磺菌胺中的任一种,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fluoxapiprolin,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40~45:1。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能有效防治植物卵菌纲病害,在防治病害的同时能减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和发展,杀菌效果显著,对作物安全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菌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四唑吡氨酯是新型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CAS登录号:500207-04-5,能有效控制由卵菌引起的病害,如盘霜霉属、腐霉属、假霜霉属和疫霉属等病害,对作物霜霉病、疫病有卓越的防效。
噻唑菌胺,CAS登录号:162650-77-3,化学名称:N-[氰基(噻吩-2-基)甲基]-4-乙基-2-(乙基氨基)-1,3-噻唑-5-甲酰胺,其作用机制为抑制有丝分裂中β-微管蛋白组装,属于有丝分裂和细胞分裂的抑制剂,能够防治由多种卵菌纲致病菌引起的病害。
吲唑磺菌胺,英文通用名:amisulbrom,CAS登录号为348635-87-0,化学名称为3-(3-溴-6-氟-2-甲基吲哚-1-基)磺酰基-N,N-二甲基-1,2,4-三唑-1-磺酰胺,其是一种三唑磺酰胺类杀菌剂,该药剂主要对卵菌和变形菌有效。
fluoxapiprolin是一种新型哌啶噻唑异恶唑啉类杀菌剂,CAS登录号为1771741-86-6,其作用机理为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同源体抑制剂。fluoxapiprolin对映异构体R-体和S-体几乎拥有同样的生物活性,对卵菌纲病原菌如马铃薯、葡萄、番茄等作物的霜霉病和疫病具有优异的防效。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将四唑吡氨酯、噻唑菌胺或吲唑磺菌胺中的任一种与fluoxapiprolin以合适的配比进行复配能有提高对卵菌纲病害的防治效果,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助于避免病原菌抗性的发生和延缓抗药性产生的速度,解决目前卵菌纲病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抗性严重和用药成本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本杀菌组合物能有效防治植物卵菌纲病害,在防治病害的同时能有效减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和发展,杀菌效果显著,对作物安全性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杀菌组合物,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四唑吡氨酯、噻唑菌胺或吲唑磺菌胺中的任一种,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fluoxapiprolin。
进一步地,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40~45:1;
进一步地,所述活性成分A为四唑吡氨酯,所述的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40~3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四唑吡氨酯,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40、1:35、1:25、1:20、1:10、1:8、1:5、1:4、1:2、1:1、3:1、4:1、8:1、10:1、3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四唑吡氨酯,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5~3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5、1:20、1:10、1:8、1:5、1:4、1:2、1:1、3:1、4:1、8:1、10:1、3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四唑吡氨酯,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0~3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四唑吡氨酯,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0、1:10、1:8、1:5、1:4、1:2、1:1、3:1、4:1、8:1、10:1、30:1;
进一步地,所述活性成分A为噻唑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40~3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噻唑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40、1:30、1:10、1:5、1:3、1:1、3:1、10:1、20:1、3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噻唑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2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噻唑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1:10、1:5、1:3、1:1、3:1、10:1、2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噻唑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1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噻唑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1:5、1:3、1:1、3:1、10:1;
进一步地,所述活性成分A为吲唑磺菌胺,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3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吲唑磺菌胺,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1:25、1:15、1:10、1:8、1:5、1:4、1:3、1:1、3:1、4:1、5:1、8:1、10:1、15:1、20:1、3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吲唑磺菌胺,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5~2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吲唑磺菌胺,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5、1:15、1:10、1:8、1:5、1:4、1:3、1:1、3:1、4:1、5:1、8:1、10:1、15:1、2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吲唑磺菌胺,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1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吲唑磺菌胺,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1:8、1:5、1:4、1:3、1:1、3:1、4:1、5:1、8:1、1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总质量占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1%~80%;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除包含活性成分外还包含农药上可接受的辅助成分,所述的辅助成分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或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BX、润湿渗透剂F、皂角粉、蚕沙或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或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崩解剂、膨润土、羧甲基纤维素或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氯化铝、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乳糖、柠檬酸、丁二酸或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或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或C8~C10脂肪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的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甲苯、二甲苯、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三甲基环己酮、N-辛基吡咯烷酮、乙醇胺、三乙醇胺、异丙胺、N-甲基吡咯烷酮、丙醇、丁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丁醚、乙醇胺、异丙胺、乙酸乙酯或乙腈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的防腐剂选自丙酸、丙酸钠盐、山梨酸、山梨酸钠盐、山梨酸钾盐、苯甲酸、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卡松和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的稳定剂选自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BHT、乙酸乙酯、磷酸三苯酯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的载体选自铵盐、磨碎的天然矿物、磨碎的人造矿物、硅酸盐、树脂、蜡、固体肥料、水、有机溶剂、矿物油、植物油和植物油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分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药上可以接受的任意一种制剂剂型,所述的制剂剂型选自粉剂、颗粒剂、球剂、片剂、条剂、可湿性粉剂、油分散粉剂、乳粉剂、水分散粒剂、乳粒剂、水分散片剂、可溶粉剂、可溶片剂、可溶粒剂、可溶液剂、可溶胶剂、油剂、展膜油剂、乳油、乳胶、可分散液剂、膏剂、水乳剂、油乳剂、微乳剂、脂剂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油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悬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微囊悬浮-水乳剂或微囊悬浮-悬乳剂;
进一步地,所述制剂选自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
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卵菌纲病害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物卵菌纲病害为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黄瓜霜霉病或葡萄霜霉病;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物卵菌纲病害为马铃薯晚疫病或黄瓜霜霉病;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5~30:1;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20:1;
进一步的,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0~30:1;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30:1;
进一步地,将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和/或其制剂施用于需要防治的病害发生的介质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以下几点:
1)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了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剂量,对作物安全;
2)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两种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不同,有效减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和发展,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制剂制备例:
制备例1:24%四唑吡氨酯·fluoxapiprolin悬浮剂(1:1)
配方组成:12%四唑吡氨酯、12%fluoxapiprolin、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聚羧酸钠盐、3%苯乙烯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3%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0.2%硅酸镁铝、1%黄原胶、5%丙二醇、0.3%苯甲酸钾、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依次置于反应釜中,加水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湿法砂磨,最后匀质过滤即得悬浮剂产品。
制备例2:21%四唑吡氨酯·fluoxapiprolin悬浮剂(2:1)
配方组成:14%四唑吡氨酯、7%fluoxapiprolin、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4%苯乙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硅酸镁铝、0.1%羧乙基纤维素、1.5%山梨酸钠、5%乙二醇、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制备例3:25%四唑吡氨酯·fluoxapiprolin可分散油悬浮剂(1:4)
配方组成:5%四唑吡氨酯、20%fluoxapiprolin、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3%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二氧化硅、2%有机膨润土、油酸甲酯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依次置于反应釜中,加油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湿法砂磨,最后匀质过滤即得可分散油悬浮剂产品。
制备例4:16%四唑吡氨酯·fluoxapiprolin可分散油悬浮剂(3:1)
配方组成:12%四唑吡氨酯、4%fluoxapiprolin、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2%蓖麻油聚氧乙烯醚、1%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聚羧酸钠、大豆油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3。
制备例5:36%四唑吡氨酯·fluoxapiprolin水分散粒剂(1:8)
配方组成:4%四唑吡氨酯、32%fluoxapiprolin、5%木质素磺酸钠、10%聚羧酸钠盐、3%十二烷基硫酸钠、5%白炭黑、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实施例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加入载体中,并在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加10~25%的水,然后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或将粉碎过的粉体在沸腾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干燥,之后筛分制得产品。
制备例6:30%四唑吡氨酯·fluoxapiprolin水分散粒剂(2:1)
配方组成:20%四唑吡氨酯、10%fluoxapiprolin、8%木质素磺酸盐、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十二烷基硫酸钠、5%白炭黑、30%淀粉、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5。
制备例7:24%噻唑菌胺·fluoxapiprolin悬浮剂(1:3)
配方组成:6%噻唑菌胺、18%fluoxapiprolin、1%十二烷基硫酸钠、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0.2%黄原胶、1%硅酸镁铝、5%丙二醇、0.01%苯并异噻唑啉酮钾、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制备例8:24%噻唑菌胺·fluoxapiprolin悬浮剂(1:5)
配方组成:4%噻唑菌胺、20%fluoxapiprolin、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苯乙烯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酯、2%聚羧酸钠盐、1.5%硅酸镁铝、0.2%苯甲酸钠、5%乙二醇、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制备例9:30%噻唑菌胺·fluoxapiprolin水分散粒剂(1:1)
配方组成:15%噻唑菌胺、15%fluoxapiprolin、6%木质素磺酸钠、3%拉开粉BX、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7%硫酸铵、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5。
制备例10:32%噻唑菌胺·fluoxapiprolin水分散粒剂(1:3)
配方组成:8%噻唑菌胺、24%fluoxapiprolin、8%木质素磺酸钠、3%聚羧酸钠、2%十二烷基硫酸钠、8%硫酸铵、淀粉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5。
制备例11:15%吲唑磺菌胺·fluoxapiprolin悬浮剂(1:1)
配方组成:7.5%吲唑磺菌胺、7.5%fluoxapiprolin、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聚羧酸钠盐、0.2%黄原胶、1%硅酸镁铝、5%丙三醇、0.1%苯甲酸钠、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制备例12:20%吲唑磺菌胺·fluoxapiprolin悬浮剂(1:3)
配方组成:5%吲唑磺菌胺、15%fluoxapiprolin、2%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3%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1%聚羧酸钠盐、3%苯乙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0.5%硅酸镁铝、0.2%黄原胶、1%山梨酸钠、5%乙二醇、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制备例13:36%吲唑磺菌胺·fluoxapiprolin水分散粒剂(1:8)
配方组成:4%吲唑磺菌胺、32%fluoxapiprolin、8%聚羧酸钠盐、6%分散剂NNO、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十二烷基硫酸钠、4%元明粉、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5。
制备例14:30%吲唑磺菌胺·fluoxapiprolin水分散粒剂(1:4)
配方组成:6%吲唑磺菌胺、24%fluoxapiprolin、9%木质素磺酸盐、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白糖、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5。
制备例15:30%吲唑磺菌胺·fluoxapiprolin可湿性粉剂(1:5)
配方:5%吲唑磺菌胺、25%fluoxapiprolin、4%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十二烷基硫酸钠、5%白炭黑、8%茶皂素、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有效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进行多次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
制备例16:18%吲唑磺菌胺·fluoxapiprolin可湿性粉剂(1:1)
配方:9%吲唑磺菌胺、9%fluoxapiprolin、5%分散剂NNO、8%木质素磺酸钠、2%十二烷基硫酸钠、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5。
实施例1:不同药剂处理对黄瓜霜霉病室内生物活性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7-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7部分: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盆栽法》。
试验靶标: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试验仪器设备:电子天平、喷雾设备、人工气候箱、生物培养箱、培养皿、移液器等。
试材准备:选用感病的黄瓜品种盆栽(新泰密刺),幼苗长至4片~6片真叶期备用。
试验药剂:吲唑磺菌胺原药、fluoxapiprolin原药、四唑吡氨酯原药,由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试验步骤:
(1)孢子囊悬浮液准备
选择感病的黄瓜叶片,用4℃蒸馏水洗下叶片背面霜霉病菌孢子囊,配制成悬浮液(浓度为每毫升1×105个~1×107个孢子囊),于4℃条件下保存备用。
(2)药剂配制
将原药用合适的溶剂溶解后再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
(3)药剂处理
根据试验设计,将各处理药剂均匀喷施于叶片两面至全部湿润,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试验设置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4)接种与培养
将新鲜孢子囊悬浮液喷雾接种于叶片背面,每个处理5盆,每盆2株,每个处理重复4次。接种后置于光周期为光照:黑暗=12h:12h,温度为17~22℃,相对湿度92%~95%的条件下培养。
试验调查: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对接种的叶片进行分级调查。每个处理调查30片叶子,采用如下分级方法进行分级调查并记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数据计算:
根据数据调查,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081
防治效果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082
统计分析:
用DPS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求出EC50值,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083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药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084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室内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不同药剂处理对黄瓜霜霉病室内生物活性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Y=a+bx) R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四唑吡氨酯(A) y=4.4304+1.2713x 0.9913 2.8055 -
fluoxapiprolin(B) y=4.6413+1.3597x 0.9976 1.8357 -
A:B(1:40) y=4.5540+1.4390x 0.9948 2.0416 90.679
A:B(1:35) y=4.6735+1.4270x 0.9960 1.6936 109.441
A:B(1:25) y=4.8484+0.9712x 0.9988 1.4325 129.873
A:B(1:10) y=4.8813+0.9631x 0.9980 1.3280 142.715
A:B(1:8) y=4.9098+1.0355x 0.9974 1.2222 156.196
A:B(1:4) y=4.9469+1.0752x 0.9919 1.1204 176.012
A:B(1:1) y=4.8931+1.2442x 0.9964 1.2188 182.087
A:B(4:1) y=4.7432+1.2962x 0.9957 1.5779 160.809
A:B(8:1) y=4.7095+1.2598x 0.9972 1.7006 155.824
A:B(10:1) y=4.6906+1.0904x 0.9948 1.9222 139.264
A:B(20:1) y=4.6123+1.2025x 0.9961 2.1010 130.255
A:B(30:1) y=4.6379+1.0229x 0.9941 2.2594 122.089
由上表(表1)试验可以看出,黄瓜霜霉病对fluoxapiprolin的敏感性更高,将四唑吡氨酯与fluoxapiprolin进行合理的复配,对黄瓜霜霉病菌增效显著。四唑吡氨酯与fluoxapiprolin的质量比为1:40~30:1的范围内,其对黄瓜霜霉病菌联合作用为相加或增效;四唑吡氨酯与fluoxapiprolin的质量比为1:25~30:1,联合作用表现最为增效,防效显著。
表2吲唑磺菌胺与fluoxapiprolin复配对黄瓜霜霉病菌室内活性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091
表2结果显示,fluoxapiprolin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较高,EC50为1.7712mg/L,吲唑磺菌胺对黄瓜霜霉病的EC50为3.1385mg/L。吲唑磺菌胺和fluoxapiprolin质量比在1:40~30:1时,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吲唑磺菌胺和fluoxapiprolin质量比在1:3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78.717。
实施例2:不同药剂处理对致病疫霉室内生物活性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
试验仪器:电子天平、打孔器、接种器、人工气候箱、移液器、培养皿等。
试验药剂:fluoxapiprolin原药、四唑吡氨酯原药、噻唑菌胺原药,由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药剂配制:将以上原药用合适的溶剂进行溶解后再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
试验方法:将融化后的RSA培养基冷却至60℃~70℃后定量加入到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至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试验单剂及二者混配药剂,分别加入到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到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待培养基充分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用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0℃±1℃),7d后进行调查。调查时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
数据统计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各处理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D=D1-D2
式中:
D——菌落增长直径;
D1——菌落直径;
D2——菌饼直径。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01
I——菌丝生长抑制率;
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用DPS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求出EC50值,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02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药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11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室内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室内生物活性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Y=a+bx) R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四唑吡氨酯(A) y=5.4578+1.1809x 0.9997 0.4095 -
fluoxapiprolin(B) y=5.8239+1.1793x 0.9997 0.2001 -
A:B(1:20) y=5.9440+1.2055x 0.9996 0.1648 124.450
A:B(1:10) y=5.9597+1.1834x 0.9993 0.1545 135.829
A:B(1:5) y=5.9535+1.1842x 0.9994 0.1566 139.682
A:B(1:2) y=5.8956+1.1653x 0.9989 0.1704 141.558
A:B(1:1) y=5.8820+1.1879x 0.9998 0.1809 148.610
A:B(2:1) y=5.8556+1.2037x 0.9996 0.1946 156.011
A:B(3:1) y=5.8087+1.1874x 0.9999 0.2084 155.750
A:B(10:1) y=5.6908+1.2321x 0.9991 0.2750 135.973
A:B(30:1) y=5.6238+1.1803x 0.9993 0.2962 133.737
试验结果表明(表3),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四唑吡氨酯与fluoxapiprolin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其EC50为0.4095mg/L和0.2001mg/L。四唑吡氨酯与fluoxapiprolin的质量比为1:20~30:1,共毒系数大于120,联合作用表现为增效。
表4不同药剂处理对致病疫霉室内活性测定试验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12
/>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21
由表4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噻唑菌胺与fluoxapiprolin进行合理的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噻唑菌胺与fluoxapiprolin质量比在1:30~20:1范围内,共毒系数大于120,联合作用表现为增效作用。
实施例3:吲唑磺菌胺与fluoxapiprolin对葡萄霜霉病室内活性试验
供试药剂:吲唑磺菌胺原药、fluoxapiprolin原药,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供试病原菌: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
药剂配制:将吲唑磺菌胺原药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解,将fluoxapiprolin原药用丙酮溶解,将各溶解后的药剂再加0.1%吐温80配成母液。根据药剂活性,将各原药配成5个系列质量浓度,倒入灭菌的培养皿中,每皿20mL,并设不含药剂只含有相应溶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用蒸馏水洗去感病的病叶表面的孢子囊,将病叶置于25℃条件下,保湿24h来培养新鲜的孢子。24h后用干净的毛笔将新鲜孢子刷入无菌蒸馏水中,配成孢子悬浮液,利用显微镜和Neubauer血球计数板,调节孢子囊悬浮液浓度为5×105个/mL,备用。
接种:试验采用叶盘法,取当年无病葡萄枝条上第4~5位叶片,用打孔器切取直径为1cm的叶盘,叶片背面朝上放在培养皿药液表面,15个叶盘/皿,每个叶盘中央接种20μL孢子囊悬浮液。置于生物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25℃、湿度保持在80%左右、光照12h/d。
数据统计与分析:当空白对照叶盘发病均匀时调查发病情况。根据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百分率对病叶进行分级并记录。
葡萄霜霉病分级标准(以叶片为单位)为: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6%以上。
病情指数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31
防治效果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32
统计分析:
用DPS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求出EC50值,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33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药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34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室内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5吲唑磺菌胺与fluoxapiprolin对葡萄霜霉病室内活性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41
由表5室内活性试验结果可知,吲唑磺菌胺与fluoxapiprolin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吲唑磺菌胺与fluoxapiprolin的质量比为1:25~20:1时,其针对葡萄霜霉病菌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实施例4:四唑吡氨酯与fluoxapiprolin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参照GB/T 17980.34-2000《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本试验。
试验对象: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试验作物:马铃薯(荷兰7号)。
试验于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马铃薯种植基地中进行,试验地肥力较高,晚疫病历年发生。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表6),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28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初期时开始进行施药,用电动喷雾单喷头进行常规喷雾,以马铃薯叶片均匀附着药液为宜。药液施用量为750L/hm2,试验总共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d。
调查方法: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试验于末次施药10d后进行防效调查,调查时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选2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分级方法为: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51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52
整个试验过程马铃薯生长正常,未发现对马铃薯植株造成任何药害。
结果与分析:
表6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53
由上表(表6)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作物安全,能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蔓延和发展,防效显著。
实施例5:噻唑菌胺与fluoxapiprolin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GB/T 17980.34-2000《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试验对象: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试验作物:马铃薯(荷兰15)。
试验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马铃薯种植基地开展,试验地水肥管理中等偏上,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
试验设计:试验设置6个处理,每小区面积50m2,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
试验时间:试验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初期进行施药,每隔7d进行施药1次,连续喷施2次,采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对马铃薯进行全株茎叶喷雾处理。
调查方法: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于最后1次施药后10d进行防效调查,调查时每小区对角线取5点,每点5株,调查每株的全部叶片,以9级分级法记载病叶率,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61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62
安全性调查: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试验药剂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有影响。
结果与分析:
表7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63
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可以看看出,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有效成分用药量相同的情况下防效显著,末次施药后10天24%噻唑菌胺·fluoxapiprolin悬浮剂(1:5)、24%噻唑菌胺·fluoxapiprolin悬浮剂(1:3)、30%噻唑菌胺·fluoxapiprolin水分散粒剂(1:1)的防效分别为84.98%、87.54%、85.28%。
实施例6:吲唑磺菌胺与fluoxapiprolin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参照GB/T 17980.26-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进行本试验。
试验地点:试验地位于潍坊市寒亭区石家庄子村。试验地为温室大棚栽培,地势较为平坦,土质类型为砂壤土,肥水充足。黄瓜为9月下旬定植,长势均匀,试验时黄瓜处于结果期。
试验靶标: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试验作物:黄瓜(新泰密刺)。
试验方法:本试验设置6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重复4次,每个小区面积20m2,小区间设置隔离行。试验总计施药2次,施药时间为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0月17日。采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对黄瓜植株进行全株喷雾,施药量为675L/hm2
试验调查: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于第一次施药后7d、第二次施药后10d调查防治效果。调查时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株,共计10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片叶子感病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分级,分别记载各处理病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定期观察各药剂处理对黄瓜的安全性,未发现供试药剂对黄瓜有不良影响。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病情指数及防效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71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7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8复配制剂对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73
田间药效试验显示(表8),36%吲唑磺菌胺·fluoxapiprolin水分散粒剂(1:8)、18%吲唑磺菌胺·
fluoxapiprolin可湿性粉剂(1:1)、20%吲唑磺菌胺·fluoxapiprolin悬浮剂(1:3)在第二次施药后10d,防效为86.11%~90.70%。因此将吲唑磺菌胺与fluoxapiprolin进行合理的复配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减缓病害蔓延。
实施例7:吲唑磺菌胺与fluoxapiprolin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GB/T 17980.31-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
试验对象: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试验作物:马铃薯(荷兰15号)。
试验地点:试验设在甘肃省靖远县乌兰镇马铃薯田,前茬作物为马铃薯,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马铃薯于2020年4月7日种植,正常栽培管理,长势一致,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田间均匀一致,且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GAP)。
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试验小区安排: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取组排列。每小区面积40m2,每个处理重复4次。
施药时间:试验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初期(2020年7月3日)进行第一次施药,连续施药3次,每次间隔7天,施药时马铃薯处于薯块膨大期,施药时采用3WBS-16A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对马铃薯植株进行全株喷雾,施药当天天气晴朗,施药量为900L/hm2
调查方法:试验于施药前调查病情指数,末次施药后7d调查病情,共调查2次,调查时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2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片叶子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按照以下分级方法进行分级并记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试验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81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82
试验期间对马铃薯植株进行不定期观察,未发现各个处理组对马铃薯植株有不良影响。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9复配制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191
由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显示(表9),末次施药7天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总体防效大于85%,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
实施例8:吲唑磺菌胺与fluoxapiprolin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参照GB/T 17980.122-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22部分: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
试验地点:试验地设置在山东省聊城市细马庄村葡萄园,该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葡萄长势良好,试验区与对照区水肥、栽培管理条件一致。
试验靶标: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
试验作物:葡萄(藤稔),株行距0.8m×2m,树龄8年,露天篱架式栽培。
试验小区设置: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以及空白对照小区处理按照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种植8株葡萄树,每个处理重复4次。
施药方法及调查方法:于2020年7月3日、7月13日分别用3WBS-16A手动喷雾器进行葡萄全株茎叶均匀喷雾,施药时,先喷试验药剂,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喷施,然后喷对照药剂,换药剂时清洗喷雾器,喷药液量为1500L/hm2。试验前10d及试验期间没有进行其他病虫草害的药剂防治。
试验于最后一次施药后10d进行病情调查,调查时每小区随机选取10个当年抽生的新蔓,调查每个枝条上全部叶片和病叶数,按照下列分级方法记录各级病叶数及总叶数。
叶片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6%以上。
病情指数及防效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201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20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10复配制剂对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4109086980000203
如表10试验结果所示,吲唑磺菌胺与fluoxapiprolin不同混配药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末次药后10d,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防效达到92.50%,该复配制剂在高浓度下防治效果优于低浓度下防治效果。对照药剂10%fluoxapiprolin可分散油悬浮剂、17.7%吲唑磺菌胺悬浮剂防效分别为82.41%和80.27%。
综上所述,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植物卵菌纲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安全,尤其对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以及马铃薯晚疫病防效显著,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延长持效性方面均优于单剂,能够有效降低成本,降低环境压力。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四唑吡氨酯、噻唑菌胺或吲唑磺菌胺中的任一种,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fluoxapiprolin,所述的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40~4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A为四唑吡氨酯,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5~3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噻唑菌胺,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2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吲唑磺菌胺,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3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述活性成分A为四唑吡氨酯,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0~3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噻唑菌胺,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10:1;
所述活性成分A为吲唑磺菌胺,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5~2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总重量占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1%~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除包含活性成分外还包含农药上可接受的辅助成分,所述的辅助成分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或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能被制备成可以接受的任意一种制剂剂型,所述的制剂剂型选自粉剂、颗粒剂、球剂、片剂、条剂、可湿性粉剂、油分散粉剂、乳粉剂、水分散粒剂、乳粒剂、水分散片剂、可溶粉剂、可溶片剂、可溶粒剂、可溶液剂、可溶胶剂、油剂、展膜油剂、乳油、乳胶、可分散液剂、膏剂、水乳剂、油乳剂、微乳剂、脂剂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油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悬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微囊悬浮-水乳剂或微囊悬浮-悬乳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选自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卵菌纲病害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卵菌纲病害为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黄瓜霜霉病或葡萄霜霉病;
优选的,所述的植物卵菌纲病害为马铃薯晚疫病或黄瓜霜霉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和/或其制剂施用于需要防治的病害发生的介质上。
CN202310201238.XA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62107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01238.XA CN116210705A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01238.XA CN116210705A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10705A true CN116210705A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87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01238.XA Pending CN116210705A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1070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32620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839180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640761A (zh) 一种含烯肟菌胺和防治卵菌纲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14617129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0558332A (zh) 一种含解淀粉芽孢杆菌b1126的协同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1183995B (zh) 一种包括咯菌腈和噻呋酰胺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花生病害或虫害中的用途
CN107318865A (zh) 克菌丹和呋吡菌胺复配的农药组合物
CN116210705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5104621B (zh)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158565B (zh) 一种含胺苯吡菌酮与氯苯醚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92B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3475508B (zh) 一种除草组合物
CN112998017B (zh) 含春雷霉素和噻唑锌组合物用于防治铁皮石斛软腐病的用途
CN114451416B (zh) 一种含苯并烯氟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93B (zh) 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6019116B (zh) 一种农药粉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14617128B (zh) 一种含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3317319B (zh) 一种复合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17678601B (zh) 苯甲地那铵在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CN111316995B (zh) 农药组合物、农药制剂及二者的应用
CN116058377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与氟噻唑吡乙酮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用途
CN115885998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CN117256615A (zh) 一种含多抗霉素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6250533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2075441A (zh) 一种含有农用抗生素与肟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