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6265A - 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以及吹塑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以及吹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16265A
CN115416265A CN202211369488.6A CN202211369488A CN115416265A CN 115416265 A CN115416265 A CN 115416265A CN 202211369488 A CN202211369488 A CN 202211369488A CN 115416265 A CN115416265 A CN 1154162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die
piece
blank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6948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16265B (zh
Inventor
史庆旺
高永强
邓九涛
陈永占
牛金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Shicha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Shicha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Shicha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Shicha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6948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162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16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62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16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62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56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8Moulds
    • B29C49/50Moulds having cutting or deflash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62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70Removing or ejecting blown articles from the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62Venting means
    • B29C2049/622Venting means for venting air between preform and cavity, e.g. using venting holes, gaps or patterned moulds
    • B29C2049/627Venting means for venting air between preform and cavity, e.g. using venting holes, gaps or patterned moulds using vacuum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吹塑模具技术领域,提出了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以及吹塑方法,包括两个相对移动的机架和分别设置在两个机架上的模具,合模件滑动设置在模具上,合模件具有第一合模线,模具具有第二合模线,模具随机架移动,模具移动后,两个第一合模线抵接或分开,合模件与模具相对移动后,两个第二合模线抵接或分开,还包括:侧料边夹持件,滑动设置在合模件和模具之间,合模件与侧料边夹持件具有存料间隙,存料间隙与型腔连通,侧料边夹持件滑动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吹塑模具在第一次合模后,第一合模线会将压住的料胚挤压的很薄,进而导致部分位置壁厚不均匀,在撕裂过程中成功率相对较低以及飞边清除费力的问题。

Description

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以及吹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吹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以及吹塑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汽车油箱进行生产,吹塑是其中一道程序,常见的吹塑方法是对挤出的筒状型熔融状态的料坯进行吹塑;油箱在吹塑过程中,内部需要安装内置件,但是由于筒状型料胚的下端开口大小的限制,现有技术仅能内置一些比较小的零部件,一些大的零部件不能通过前期内置的方式安装在两片式夹持撕裂模具油箱上,仅能通过在油箱表面划孔,再在划孔的位置通过焊机焊接上阀体类零部件,但是划孔会破坏油箱的一体性,焊接位置也容易产生缝隙。
现有技术中为了能够实现大体积的零部件内置,需要采用两片式下料设备,两片式下料设备的价格高昂,并且在吹塑的拉伸过程中,一些拉伸点的拉伸程度很大,两片式的料坯就容易导致壁厚不一致,且不能进行调整,影响压模效果。为解决成本高的问题,第一代改进是不改变下料设备,依旧保持筒装下料,在原来的两侧模具之间增加中间模具,两侧模具具有两个合模口线,但是增加中间模具,依旧对原有的模具改进比较大,第二代改进是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固定料胚,但由于第二代改进后第一次合模时,为了方便进行撕裂,第一合模线会将压住的料胚挤压的很薄,进而导致部分位置壁厚不均匀,在撕裂过程中成功率相对较低,而壁厚设置不均匀,将飞边进行清除时,操作人员耗费较大的精力进行去除,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以及吹塑方法,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吹塑模具在第一次合模后,第一合模线会将压住的料胚挤压的很薄,进而导致部分位置壁厚不均匀,在撕裂过程中成功率相对较低以及飞边清除费力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包括两个相对移动的机架和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机架上的模具,合模件滑动设置在所述模具上,所述合模件具有第一合模线,所述模具具有第二合模线,所述模具随所述机架移动,所述模具移动后,两个所述第一合模线抵接或分开,所述合模件与所述模具相对移动后,两个所述第二合模线抵接或分开,还包括:
侧料边夹持件,所述侧料边夹持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合模件和所述模具之间,所述合模件与所述侧料边夹持件具有存料间隙,所述存料间隙与型腔连通,所述侧料边夹持件滑动后,用于挤压位于存料间隙内的料胚;
第一真空吸附孔,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孔设置在所述模具上,位于所述第一合模线和所述第二合模线之间;
第二真空吸附孔,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孔设置在所述模具上,位于所述第二合模线内的型腔中,用于吸附所述料胚;
切割装置,所述切割装置设置在所述模具的前后两侧。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顶杆具有若干个,均滑动设置在所述模具上,位于所述第一合模线和所述第二合模线之间,用于抵接位于所述第一合模线和所述第二合模线之间的飞边;
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具有若干个,均滑动设置在所述模具上,位于所述第二合模线内的型腔中,用于抵接成型的所述料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滑刀,所述滑刀滑动设置在一个所述模具上,另一个所述模具底部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合模线下方的凹槽,所述滑刀滑动后,伸入所述凹槽内,用于切断飞边。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合模件包括:
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板具有若干个,滑动设置在所述模具左右两侧,所述侧料边夹持件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板和所述模具之间,所述第一滑板具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侧料边夹持件形成所述存料间隙;
第二滑板,所述第二滑板具有若干个,滑动设置在所述模具前后两侧,若干个所述第一滑板和若干个所述第二滑板共同构成所述第一合模线。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合模件具有若干个销孔,所述侧料边夹持件包括:
内侧板,所述内侧板滑动设置在所述合模件和所述模具之间,具有若干个限位通槽,所述销孔与所述限位通槽配合设置;
限位销,所述限位销穿设在所述限位通槽和所述销孔内;
第一线性驱动件,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内侧板滑动。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一个所述模具具有若干个定位导杆,另一个所述模具具有若干个导向槽,所述定位导杆用于伸入所述导向槽内,还包括:
滑动驱动组件,所述滑动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滑动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合模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合模线高于或低于所述第二合模线;
伸缩缸,所述伸缩缸具有若干个,均设置在所述模具上;
调节块,所述调节块设置在所述伸缩缸的伸缩端上,所述调节块滑动后,位于所述定位导杆和所述导向槽之间,用于调整两个所述模具之间的距离。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模具具有若干个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合模线和所述第二合模线之间。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滑动驱动组件包括:
第二线性驱动件,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具有若干个,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且若干个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的驱动端与若干个所述第一滑板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滑板滑动;
第三线性驱动件,所述第三线性驱动件具有若干个,设置在所述机架上,若干个所述第三线性驱动件与若干个所述第二滑板对应设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滑板远离所述模具,所述第二滑板远离所述模具后,所述切割装置沿所述第二滑板和所述模具之间的间隙滑动,所述间隙为切割间隙,所述切割装置滑动后,用于切割所述料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切割装置包括:
滑轨,所述滑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且沿所述切割间隙设置;
切刀,所述切刀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滑动后通过所述切割间隙。
两片式夹持吹塑方法,包括所述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包括以下步骤:
S1、第一次合模:将料胚输送至两个模具之间,合模件与模具相对移动,第二合模线高于第一合模线,两个模具靠近后,两个合模件抵接,两个第一合模线闭合;
S2、第一次吹塑:向型腔内通入气体,使料胚拉伸并贴附在型腔内壁上,第一真空吸附孔和第二真空吸附孔连通真空装置,将料胚吸附在型腔内壁上;
S3、两片式分离:侧料边夹持件向存料间隙滑动并夹紧位于合模件左右两侧存料间隙内的料胚,合模件的前后两侧侧滑,切割装置划过合模件前后两侧与模具之间的间隙,将料胚部分飞边切除,两个模具分离,通过侧料边夹持件将料胚撕裂并分离;
S4、第二次合模:通过机械手将料胚内部件安装后,合模件与模具再次相对移动,第二合模线低于第一合模线,两个模具靠近后,两个第一合模线闭合;
S5、第二次吹塑:再次向型腔内通入气体,使料胚再次拉伸并贴附在型腔内壁上,第一真空吸附孔连通,将料胚吸附在型腔内壁上;
S6、去飞边:第一个模具的第一真空吸附孔连通,吸附料胚主体,第二个模具第二真空吸附孔连通,吸附料胚飞边,合模件的左右两侧带动侧料边夹持件内的飞边向第二个模具方向滑动,第二个模具的第二顶杆向左侧推动料胚主体,第一个模具的第一顶杆从下至上依次向第二个模具方向推动飞边,将飞边沿下向上从料胚主体上撕下;
S7、脱模:第一顶杆复位,第一个模具上的第二顶杆推动料胚主体脱离第一个模具,同时第二个模具上的第二顶杆复位,完成脱模。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中,为解决相关技术中吹塑模具在第一次合模后,第一合模线会将压住的料胚挤压的很薄,进而导致部分位置壁厚不均匀,在撕裂过程中成功率相对较低以及飞边清除费力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具体为,当机架带动模具相互靠近后,两个合模件与模具发生相对位移,使合模件上的第一合模线高于模具上的第二合模线,两侧的第一合模线相互抵接,抵接后,通过吹气使内部的软料胚预成型,吹气过程中将软料吹入存料间隙中,存料间隙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整,避免软料胚厚度不均匀,软料胚预成型后,侧边夹持件沿合模件和模具之间的空间进行滑动,通过侧料边夹持件的端部配合合模件将位于存料间隙中料胚夹紧,首先合模件的前后两侧的第二滑板向远离模具分方向移动,使第二滑板与模具之间形成切割间隙,避让后切割装置沿切割间隙滑动,将两个合模件上通过两个第二滑板夹持的飞边切除,此时只有中间第一滑板和侧料边夹持件夹紧的飞边粘连,即位于存料间隙内的飞边,随后依靠侧料边夹持件的夹紧力,在开模后两个模具相互远离将料胚撕裂成两片式,且两片式的料胚附着在型腔内,再通过机械手进行粘结内置件,粘结完成后,合模件与模具相对位移后,使第二合模线高于第一合模线,模具再次合模后最终完成第二次吹塑成型;第二次吹塑成型后飞边的一侧还粘连在料胚主体上,另一侧被侧料边夹持件夹持,此时连通第一个模具的第二真空吸附孔,是料胚主体吸附在第一个模具上,而第二个模具的第一真空吸附孔连通,将料胚的飞边吸附在第二模具上,此时合模件的第一滑板同时向第二模具的方向滑动,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缓慢远离,使料胚主体与料胚飞边分离。
结合真空吸附的方案,通过侧料边夹持件使料胚固定时的稳定性增加,在撕裂过程中成功率更高,并且在能够跟稳定撕裂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工况进行调整,使软料的厚度保持一致,增加了燃油箱的质量,再通过真空吸附对飞边进行处理,由于处理飞边时间较短,能够节省吹塑过程中真空吸附使用的压缩空气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同时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增加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下模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合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下模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模具,3、合模件,4、第一合模线,5、第二合模线,6、侧料边夹持件,7、存料间隙,9、销孔,10、内侧板,11、限位通槽,12、限位销,13、第一线性驱动件,14、滑动驱动组件,15、切割装置,16、凸起,17、第一滑板,18、第二滑板,19、第二线性驱动件,20、第三线性驱动件,21、切割间隙,22、滑轨,23、切刀,24、第一真空吸附孔,25、第二真空吸附孔,26、第一顶杆,27、第二顶杆,28、滑刀,29、凹槽,30、定位导杆,31、导向槽,32、伸缩缸,33、调节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
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2,包括两个相对移动的机架1和分别设置在两个机架1上的模具2,合模件3滑动设置在模具2上,合模件3具有第一合模线4,模具2具有第二合模线5,模具2随机架1移动,模具2移动后,两个第一合模线4抵接或分开,合模件3与模具2相对移动后,两个第二合模线5抵接或分开,还包括:
侧料边夹持件6,滑动设置在合模件3和模具2之间,合模件3与侧料边夹持件6具有存料间隙7,存料间隙7与型腔连通,侧料边夹持件6滑动后,用于挤压位于存料间隙7内的料胚;
第一真空吸附孔24,第一真空吸附孔24设置在模具2上,位于第一合模线4和第二合模线5之间;
第二真空吸附孔25,第二真空吸附孔25设置在模具2上,位于第二合模线5内的型腔中,用于吸附料胚;
切割装置15,设置在模具2的前后两侧。
本实施例中,为解决相关技术中吹塑模具2在第一次合模后,第一合模线4会将压住的料胚挤压的很薄,进而导致部分位置壁厚不均匀,在撕裂过程中成功率相对较低以及飞边清除费力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具体为,当机架1带动模具2相互靠近后,两个合模件3与模具2发生相对位移,使合模件3上的第一合模线4高于模具2上的第二合模线5,两侧的第一合模线4相互抵接,抵接后,通过吹气使内部的软料胚预成型,吹气过程中将软料吹入存料间隙7中,存料间隙7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整,避免软料胚厚度不均匀,软料胚预成型后,侧边夹持件沿合模件3和模具2之间的空间进行滑动,通过侧料边夹持件6的端部配合合模件3将位于存料间隙7中料胚夹紧,首先合模件3的前后两侧的第二滑板18向远离模具2分方向移动,使第二滑板18与模具2之间形成切割间隙21,避让后切割装置15沿切割间隙21滑动,将两个合模件3上通过两个第二滑板18夹持的飞边切除,此时只有中间第一滑板17和侧料边夹持件6夹紧的飞边粘连,即位于存料间隙7内的飞边,随后依靠侧料边夹持件6的夹紧力,在开模后两个模具2相互远离将料胚撕裂成两片式,且两片式的料胚附着在型腔内,再通过机械手进行粘结内置件,粘结完成后,合模件3与模具2相对位移后,使第二合模线5高于第一合模线4,模具2再次合模后最终完成第二次吹塑成型;第二次吹塑成型后飞边的一侧还粘连在料胚主体上,另一侧被侧料边夹持件6夹持,此时连通第一个模具2的第二真空吸附孔25,是料胚主体吸附在第一个模具2上,而第二个模具2的第一真空吸附孔24连通,将料胚的飞边吸附在第二模具2上,此时合模件3的第一滑板17同时向第二模具2的方向滑动,第一模具2和第二模具2缓慢远离,使料胚主体与料胚飞边分离。
结合真空吸附的方案,通过侧料边夹持件6使料胚固定时的稳定性增加,在撕裂过程中成功率更高,并且在能够跟稳定撕裂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工况进行调整,使软料的厚度保持一致,增加了燃油箱的质量,再通过真空吸附对飞边进行处理,由于处理飞边时间较短,能够节省吹塑过程中真空吸附使用的压缩空气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同时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增加生产效率。
进一步,还包括:
第一顶杆26,第一顶杆26具有若干个,均滑动设置在模具2上,位于第一合模线4和第二合模线5之间,用于抵接位于第一合模线4和第二合模线5之间的飞边;
第二顶杆27,第二顶杆27具有若干个,均滑动设置在模具2上,位于第二合模线5内的型腔中,用于抵接成型的料胚。
为了能够更好对将飞边进行清除,在第二次合模结束后,使第一个模具2上的第二顶杆27抵在料胚主体上,使料胚主体压在第二个模具2上,而第二个模具2上的第一顶杆26抵在飞边上,使飞边向第一个模具2的方向移动,再通过使第一顶杆26从下向上逐步向第一个模具2方向滑动,实现撕扯的动作,使飞边更容易从料胚主体上分离,当飞边清除后,第一个模具2上的第二顶杆27复位,第二模具2上的第二顶杆27顶在料胚主体上,使料胚主体与第二个模具2分离实现脱模,通过本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飞边清除的效率。
进一步,还包括:
滑刀28,滑刀28滑动设置在一个模具2上,另一个模具2底部具有位于第一合模线4下方的凹槽29,滑刀28滑动后,伸入凹槽29内,用于切断飞边。
由于飞边呈环状布置在料胚主体的周圈,为了方便其更好的撕扯脱离料胚主体,设置了沿模具2滑动方向设置的滑刀28,滑刀28滑动后深入凹槽29内,使第一合模线4下方的飞边上形成裂口,随后通过侧料边夹持件6、第一真空吸附孔24以及第一顶杆26的配合,使飞边从裂口处撕开并脱离料胚主体。进一步提升了清除效率。
进一步,合模件3包括:
第一滑板17,具有若干个,滑动设置在模具2左右两侧,侧料边夹持件6滑动设置在第一滑板17和模具2之间,第一滑板17具有凸起16,凸起16与侧料边夹持件6形成存料间隙7;
第二滑板18,具有若干个,滑动设置在模具2前后两侧,若干个第一滑板17和若干个第二滑板18共同构成第一合模线4。
进一步,合模件3具有若干个销孔9,侧料边夹持件6包括:
内侧板10,滑动设置在合模件3和模具2之间,具有若干个限位通槽11,销孔9与限位通槽11配合设置;
限位销12,穿设在限位通槽11和销孔9内;
第一线性驱动件13,设置在机架1上,第一线性驱动件13用于驱动内侧板10滑动。
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保证侧料边夹持件6稳定实现夹紧功能,在内侧板10上设置了限位通槽11,配合合模件3上的销孔9,保证内侧板10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滑动,避免了第一线性驱动件13失控导致模具2出现损坏以及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
进一步,一个模具2具有若干个定位导杆30,另一个模具2具有若干个导向槽31,定位导杆30用于伸入导向槽31内,还包括:
滑动驱动组件14,设置在机架1上,滑动驱动组件14的输出端与合模件3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合模线4高于或低于第二合模线5;
伸缩缸32,伸缩缸32具有若干个,均设置在模具2上;
调节块33,调节块33设置在伸缩缸32的伸缩端上,调节块33滑动后,位于定位导杆30和导向槽31之间,用于调整两个模具2之间的距离。
为了使第一次合模和第二次合模时,两个模具2能够精准定位,滑动驱动组件14控制合模件3进行滑动,使第一合模线4高于或低于第二合模线5,同时当调节块33位于导向杆和导向槽31之间时,使第一合模线4相互抵接,当调节块33远离导向杆和导向槽31之间时,滑动驱动组件14配合使合模件3滑动,使第二合模线5相互抵接,实现切换的过程。
进一步,模具2具有若干个凸起16,凸起16位于第一合模线4和第二合模线5之间。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次开模过程中,为了保证飞边稳定的附着在型腔内,在模具2型腔内设置了若干个凸起16,当软料吹塑成型后,飞边会包覆在凸起16上,进而形成固定的效果,确保在第一次开模过程中,飞边稳定的吸附在型腔内。
进一步,还包括:滑动驱动组件14包括:
第二线性驱动件19,具有若干个,设置在机架1上,且若干个第二线性驱动件19的驱动端与若干个第一滑板17对应设置,第二线性驱动件19用于带动第一滑板17滑动;
第三线性驱动件20,具有若干个,设置在机架1上,若干个第三线性驱动件20与若干个第二滑板18对应设置,用于驱动第二滑板18远离模具2,第二滑板18远离模具2后,切割装置15沿第二滑板18和模具2之间的间隙滑动,间隙为切割间隙21,切割装置15滑动后,用于切割料胚。
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让切割装置15稳定的将前后两侧的飞边进行切割,在进行第一次开模时,第三线性驱动件20沿倾斜方向滑动,带动第二滑板18向原料模具2的方向移动,移动后第二滑板18与模具2之间形成了切割间隙21,是切割装置15能够稳定的划过切割间隙21,在进行第二次合模时,可以通过第二线性驱动件19和第三线性驱动件20同时带动合模件3与模具2相对移动,是第二合模线5高于第一合模线4。
进一步,切割装置15包括:
滑轨22,设置在机架1上,且沿切割间隙21设置;
切刀23,滑动设置在滑轨22上,滑动后通过切割间隙21。
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余边切除效果,当切割间隙21出现后,第二滑板18给切刀23让位,切刀23沿着滑轨22将上下余边切掉,由于切刀23在切割间隙21内,切刀23与模具2或者两侧第二滑板18的上、下边缘的距离很近,所以切刀23切割后,可以将压合在一起的料坯的上部、下部切开。
两片式夹持吹塑方法,包括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包括以下步骤:
S1、第一次合模:将料胚输送至两个模具2之间,合模件3与模具2相对移动,第二合模线5高于第一合模线4,两个模具2靠近后,两个合模件3抵接,两个第一合模线4闭合;
S2、第一次吹塑:向型腔内通入气体,使料胚拉伸并贴附在型腔内壁上,第一真空吸附孔24和第二真空吸附孔25连通真空装置,将料胚吸附在型腔内壁上;
S3、两片式分离:侧料边夹持件6向存料间隙7滑动并夹紧位于合模件3左右两侧存料间隙7内的料胚,合模件3的前后两侧侧滑,切割装置15划过合模件3前后两侧与模具2之间的间隙,将料胚部分飞边切除,两个模具2分离,通过侧料边夹持件6将料胚撕裂并分离;
S4、第二次合模:通过机械手将料胚内部件安装后,合模件3与模具2再次相对移动,第二合模线5低于第一合模线4,两个模具2靠近后,两个第一合模线4闭合;
S5、第二次吹塑:再次向型腔内通入气体,使料胚再次拉伸并贴附在型腔内壁上,第一真空吸附孔24连通,将料胚吸附在型腔内壁上;
S6、去飞边:第一个模具2的第一真空吸附孔24连通,吸附料胚主体,第二个模具2第二真空吸附孔25连通,吸附料胚飞边,合模件3的左右两侧带动侧料边夹持件6内的飞边向第二个模具2方向滑动,第二个模具2的第二顶杆27向左侧推动料胚主体,第一个模具2的第一顶杆26从下至上依次向第二个模具2方向推动飞边,将飞边沿下向上从料胚主体上撕下;
S7、脱模:第一顶杆26复位,第一个模具2上的第二顶杆27推动料胚主体脱离第一个模具2,同时第二个模具2上的第二顶杆27复位,完成脱模。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包括两个相对移动的机架(1)和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机架(1)上的模具(2),合模件(3)滑动设置在所述模具(2)上,所述合模件(3)具有第一合模线(4),所述模具(2)具有第二合模线(5),所述模具(2)随所述机架(1)移动,所述模具(2)移动后,两个所述第一合模线(4)抵接或分开,所述合模件(3)与所述模具(2)相对移动后,两个所述第二合模线(5)抵接或分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侧料边夹持件(6),所述侧料边夹持件(6)滑动设置在所述合模件(3)和所述模具(2)之间,所述合模件(3)与所述侧料边夹持件(6)具有存料间隙(7),所述存料间隙(7)与型腔连通,所述侧料边夹持件(6)滑动后,用于挤压位于存料间隙(7)内的料胚;
第一真空吸附孔(24),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孔(24)设置在所述模具(2)上,位于所述第一合模线(4)和所述第二合模线(5)之间;
第二真空吸附孔(25),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孔(25)设置在所述模具(2)上,位于所述第二合模线(5)内的型腔中,用于吸附所述料胚;
切割装置(15),所述切割装置(15)设置在所述模具(2)的前后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顶杆(26),所述第一顶杆(26)具有若干个,均滑动设置在所述模具(2)上,位于所述第一合模线(4)和所述第二合模线(5)之间,用于抵接位于所述第一合模线(4)和所述第二合模线(5)之间的飞边;
第二顶杆(27),所述第二顶杆(27)具有若干个,均滑动设置在所述模具(2)上,位于所述第二合模线(5)内的型腔中,用于抵接成型的所述料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滑刀(28),所述滑刀(28)滑动设置在一个所述模具(2)上,另一个所述模具(2)底部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合模线(4)下方的凹槽(29),所述滑刀(28)滑动后,伸入所述凹槽(29)内,用于切断飞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模件(3)包括:
第一滑板(17),所述第一滑板(17)具有若干个,滑动设置在所述模具(2)左右两侧,所述侧料边夹持件(6)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板(17)和所述模具(2)之间,所述第一滑板(17)具有凸起(16),所述凸起(16)与所述侧料边夹持件(6)形成所述存料间隙(7);
第二滑板(18),所述第二滑板(18)具有若干个,滑动设置在所述模具(2)前后两侧,若干个所述第一滑板(17)和若干个所述第二滑板(18)共同构成所述第一合模线(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模件(3)具有若干个销孔(9),所述侧料边夹持件(6)包括:
内侧板(10),所述内侧板(10)滑动设置在所述合模件(3)和所述模具(2)之间,具有若干个限位通槽(11),所述销孔(9)与所述限位通槽(11)配合设置;
限位销(12),所述限位销(12)穿设在所述限位通槽(11)和所述销孔(9)内;
第一线性驱动件(13),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13)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一线性驱动件(13)用于驱动所述内侧板(10)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模具(2)具有若干个定位导杆(30),另一个所述模具(2)具有若干个导向槽(31),所述定位导杆(30)用于伸入所述导向槽(31)内,还包括:
滑动驱动组件(14),所述滑动驱动组件(14)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滑动驱动组件(14)的输出端与所述合模件(3)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合模线(4)高于或低于所述第二合模线(5);
伸缩缸(32),所述伸缩缸(32)具有若干个,均设置在所述模具(2)上;
调节块(33),所述调节块(33)设置在所述伸缩缸(32)的伸缩端上,所述调节块(33)滑动后,位于所述定位导杆(30)和所述导向槽(31)之间,用于调整两个所述模具(2)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2)具有若干个凸起(16),所述凸起(16)位于所述第一合模线(4)和所述第二合模线(5)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滑动驱动组件(14)包括:
第二线性驱动件(19),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19)具有若干个,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且若干个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19)的驱动端与若干个所述第一滑板(17)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线性驱动件(19)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滑板(17)滑动;
第三线性驱动件(20),所述第三线性驱动件(20)具有若干个,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若干个所述第三线性驱动件(20)与若干个所述第二滑板(18)对应设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滑板(18)远离所述模具(2),所述第二滑板(18)远离所述模具(2)后,所述切割装置(15)沿所述第二滑板(18)和所述模具(2)之间的间隙滑动,所述间隙为切割间隙(21),所述切割装置(15)滑动后,用于切割所述料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装置(15)包括:
滑轨(22),所述滑轨(22)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且沿所述切割间隙(21)设置;
切刀(23),所述切刀(23)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22)上,滑动后通过所述切割间隙(21)。
10.两片式夹持吹塑方法,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第一次合模:将料胚输送至两个模具(2)之间,合模件(3)与模具(2)相对移动,第二合模线(5)高于第一合模线(4),两个模具(2)靠近后,两个合模件(3)抵接,两个第一合模线(4)闭合;
S2、第一次吹塑:向型腔内通入气体,使料胚拉伸并贴附在型腔内壁上,第一真空吸附孔(24)和第二真空吸附孔(25)连通真空装置,将料胚吸附在型腔内壁上;
S3、两片式分离:侧料边夹持件(6)向存料间隙(7)滑动并夹紧位于合模件(3)左右两侧存料间隙(7)内的料胚,合模件(3)的前后两侧侧滑,切割装置(15)划过合模件(3)前后两侧与模具(2)之间的间隙,将料胚部分飞边切除,两个模具(2)分离,通过侧料边夹持件(6)将料胚撕裂并分离;
S4、第二次合模:通过机械手将料胚内部件安装后,合模件(3)与模具(2)再次相对移动,第二合模线(5)低于第一合模线(4),两个模具(2)靠近后,两个第一合模线(4)闭合;
S5、第二次吹塑:再次向型腔内通入气体,使料胚再次拉伸并贴附在型腔内壁上,第一真空吸附孔(24)连通,将料胚吸附在型腔内壁上;
S6、去飞边:第一个模具(2)的第一真空吸附孔(24)连通,吸附料胚主体,第二个模具(2)第二真空吸附孔(25)连通,吸附料胚飞边,合模件(3)的左右两侧带动侧料边夹持件(6)内的飞边向第二个模具(2)方向滑动,第二个模具(2)的第二顶杆(27)向左侧推动料胚主体,第一个模具(2)的第一顶杆(26)从下至上依次向第二个模具(2)方向推动飞边,将飞边沿下向上从料胚主体上撕下;
S7、脱模:第一顶杆(26)复位,第一个模具(2)上的第二顶杆(27)推动料胚主体脱离第一个模具(2),同时第二个模具(2)上的第二顶杆(27)复位,完成脱模。
CN202211369488.6A 2022-11-03 2022-11-03 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以及吹塑方法 Active CN1154162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9488.6A CN115416265B (zh) 2022-11-03 2022-11-03 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以及吹塑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9488.6A CN115416265B (zh) 2022-11-03 2022-11-03 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以及吹塑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16265A true CN115416265A (zh) 2022-12-02
CN115416265B CN115416265B (zh) 2023-01-17

Family

ID=84207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69488.6A Active CN115416265B (zh) 2022-11-03 2022-11-03 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以及吹塑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16265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90612A (en) * 1977-05-02 1981-06-03 Raffinage Cie Francais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by blow-moulding of hollow plastics articles which are closed and sterile
US4886443A (en) * 1988-05-27 1989-12-12 Graham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Blow molded bottle extraction, trimming and discharge apparatus
CN101559650A (zh) * 2008-04-14 2009-10-21 施金亨 多型坯多层共挤出吹塑机
CN101823332A (zh) * 2010-04-26 2010-09-08 重庆理工大学 利用局部抽真空调节挤出吹塑中空制件壁厚的方法及装置
WO2010151724A2 (en) * 2009-06-25 2010-12-29 Ti Automotive Technology Center Gmbh Receptacle manufacturing
CN102962981A (zh) * 2012-08-31 2013-03-13 武汉亚普汽车塑料件有限公司 一种吹塑机吹塑成型方法及其吹塑模具
CN203611453U (zh) * 2013-12-25 2014-05-28 成都万友滤机有限公司 吹塑装置
EP2987610A1 (de) * 2014-08-20 2016-02-24 Krones AG Formfüllmaschine zum Herstellen und Füllen von Kunststoffbehältern mit CO2-Recycling
CN212242078U (zh) * 2020-04-30 2020-12-29 台州市祥珑食品容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挤出吹塑模具
CN215970041U (zh) * 2021-08-16 2022-03-08 河北世昌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两片式吹塑模具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90612A (en) * 1977-05-02 1981-06-03 Raffinage Cie Francais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by blow-moulding of hollow plastics articles which are closed and sterile
US4886443A (en) * 1988-05-27 1989-12-12 Graham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Blow molded bottle extraction, trimming and discharge apparatus
CN101559650A (zh) * 2008-04-14 2009-10-21 施金亨 多型坯多层共挤出吹塑机
WO2010151724A2 (en) * 2009-06-25 2010-12-29 Ti Automotive Technology Center Gmbh Receptacle manufacturing
CN101823332A (zh) * 2010-04-26 2010-09-08 重庆理工大学 利用局部抽真空调节挤出吹塑中空制件壁厚的方法及装置
CN102962981A (zh) * 2012-08-31 2013-03-13 武汉亚普汽车塑料件有限公司 一种吹塑机吹塑成型方法及其吹塑模具
CN203611453U (zh) * 2013-12-25 2014-05-28 成都万友滤机有限公司 吹塑装置
EP2987610A1 (de) * 2014-08-20 2016-02-24 Krones AG Formfüllmaschine zum Herstellen und Füllen von Kunststoffbehältern mit CO2-Recycling
CN212242078U (zh) * 2020-04-30 2020-12-29 台州市祥珑食品容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挤出吹塑模具
CN215970041U (zh) * 2021-08-16 2022-03-08 河北世昌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两片式吹塑模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16265B (zh) 202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3228A (zh) 用于塑料制品的模内覆膜工艺及其成型模具
CN115416265B (zh) 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以及吹塑方法
CN116985345B (zh) 一种具备注塑品修整功能的注塑模具系统
CN113427714A (zh) 一种汽车内饰件的模内一步成型注塑模具及方法
CN215970041U (zh) 两片式吹塑模具
CN107379439A (zh) 侧浇口制品料粑处理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注塑模具
CN209007911U (zh) 一种使用方便具有膜内热切功能的模具
CN218535590U (zh) 两片式夹持吹塑模具
CN116330583A (zh) 一种具有清理残渣功能的塑料件生产用注塑模具
JP2009160873A (ja) 二色成形品の成形方法並びに成形装置
CN203460382U (zh) 一种注塑件余料截取设备
CN112157893B (zh) 一种双工位自动吹瓶机
CN217293345U (zh) 塑料管件模具浇口自动外切分离机构
CN114654679A (zh) 一种自动取出冲切设备
CN101513763A (zh) 模内薄膜裁切制程
CN212288657U (zh) 一种饮用水桶生产吹塑机
CN116945548A (zh) 一种吹塑机模具
CN215242521U (zh) 具有模内镶块式结构的高精度注塑成型模具
CN220429250U (zh) 一种吹塑及切边机构
CN217891820U (zh) 一种用于吹瓶机的瓶胚成型装置
CN219583159U (zh) 改变泥坯直径的夹具
CN211683428U (zh) 一种吹塑桶后处理装置
CN210758875U (zh) 一种易脱模的塑料配件注塑模具
CN211389889U (zh) 一种具有移动注塑流道的注塑模具
CN219427432U (zh) 一种圣诞球成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