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86073A - 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成型品 - Google Patents

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成型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86073A
CN115386073A CN202210639806.XA CN202210639806A CN115386073A CN 115386073 A CN115386073 A CN 115386073A CN 202210639806 A CN202210639806 A CN 202210639806A CN 115386073 A CN115386073 A CN 1153860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odegradable polyester
polyester resin
dicarboxylic acid
residue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398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儆研
金熏
金晟童
金亨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kewans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kewans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kewansi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kewans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86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860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8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the acids or hydr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cyclic rings
    • C08G63/181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 C08G63/183Terephtha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30/00Compositions for preparing biodegradable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iological Depolymerization Polymer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的第一重复单元与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的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之比为0.8至3.0,树脂的冲击强度指数为2.2以上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现有的生物降解性树脂相比,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可以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能量、硬度,进而,可以提供可生物降解并且耐冲击性、耐久性及成型性优秀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或成型品,因此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

Description

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生物降解性聚 酯成型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成型品。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对环境问题担忧的增加,需要对多种生活用品,尤其是一次性产品的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具体地,高分子材料因廉价及加工性等的特性优秀,广泛地用在薄膜、纤维、包装材料、瓶、容器等多种产品的制造中,但其缺点为在使用的产品寿命结束后,若焚烧则排出有害物质,若要自然完全分解,则根据种类需经过数百年的时间。
为了克服高分子的这种限制,对于在短时间内分解的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的研究正活泼地进行着。虽然使用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adipate terephthalate,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succinate,PBS)等作为生物降解性高分子,而且这些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柔软性优秀而易于拉伸,但在实际用作完成品时,会因耐冲击性弱而发生撕裂或爆裂的问题。并且,因硬度特性低而难以扩张到注塑品等多种应用(application)中,因此用途受到限制。
为了克服这样的限制,使用了添加冲击强度改善剂或增容剂等添加剂的方法,但在此情况下,存在给生物降解性带来不利影响而引起微塑料的问题。
因此,需要开发能够生物降解且改善耐冲击性及耐久性以能够用于多种应用扩张的高分子树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第2012-0103158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等优秀的物性及突出的耐冲击性及耐久性的聚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进而,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在利用上述聚酯树脂实现上述优秀的物性的同时提供生物降解性及水解程度优秀的环保生物降解性聚酯成型品。
本发明提供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包含: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X/Y)为0.8至3.0,由下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ISI)为2.2以上,
式1: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021
在上述式1中,IA及H3T为除去使用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测量的单位的数值,IA为使用直径16mm及高度14mm的三棱锥的尖部(head)冲击面积10cm×10cm的试片时的冲击吸收能量(KJ/m),H3T为根据ISO 868、ASTM D2240来使用Shore D试验机测量厚度为3mm的试片时的硬度(hardness)。
并且,本发明提供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第一步骤,混合并预处理二醇成分及芳香族二羧酸来获得浆料;第二步骤,利用包含上述浆料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混合物或者包含由上述浆料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反应产物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混合物进行一次以上的酯化反应来获得预聚物;以及第三步骤,使上述预聚物发生缩聚反应,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包含: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X/Y)为0.8至3.0,由下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为2.2以上。
同时,本发明提供生物降解性聚酯成型品,包含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包含: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X/Y)为0.8至3.0,由下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为2.2以上。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的第一重复单元及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的第二重复单元具有特定范围的重复单元个数的比,树脂的冲击强度指数满足特定范围以上,因此,与现有使用的生物降解性树脂相比,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可以更加提高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
进而,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可以在能够生物降解的情况下可提供耐冲击性、耐久性及成型性优秀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及成型品,可以在注塑品、三维(3D)灯丝及建筑用装饰材料等需要耐久性的多种领域中发挥优异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简要示出制备实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更为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在本说明书中,当提及某部分“包含”某结构要素时,若无特别反对的记载,则表示还可以包含其他结构要素,而非排除其他结构要素的存在。
并且,本说明书所记载的结构要素的物性值、指数所表示的所有数值范围,若无特别记载,则所有的情况都应以修饰有“约”的情况来理解。
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一次、二次等术语用于说明多种结构要素,但上述结构要素不受上述术语的限制。上述术语仅以将一个结构要素区别于其他结构要素的目的来使用。
本发明的一实例提供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包含: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X/Y)为0.8至3.0,由下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为2.2以上,
式1: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031
在上述式1中,IA及H3T为除去使用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测量的单位的数值,IA为使用直径16mm及高度14mm的三棱锥的尖部冲击面积10cm×10cm的试片时的冲击吸收能量(KJ/m),H3T为根据ISO 868、ASTM D2240来使用ShoreD试验机测量厚度为3mm的试片时的硬度。
通常,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例如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adipate terephthalate,PBAT)系列的树脂虽然柔软性好,但耐冲击性弱而易于发生撕裂或爆裂的现象,用途因刚性(stiffness)弱而十分受限。因此,为了能够用于注塑品之类的成型品等多种用途,再具有适当的生物降解度的同时提高耐冲击性及耐久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不仅是强度等物性,还需要使冲击吸收能量、硬度及热收缩率等物性实现规定的水平。并且,为了将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用于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及注塑品等成型品等多种用途,不但需要在吹膜工序时不易形成气泡且在卷绕(winding)时薄膜表面之间不相互融合,还需要在190℃以上的高温注塑成型时不融合于模具(mold)的表面且使收缩等变形最小化。
因此,为了实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上述特性,对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结构、耐冲击强度、冲击吸收能量、硬度及热变形性等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发明的一实例中,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包含: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在将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X/Y)调节为特定范围的同时,将树脂的冲击强度指数控制在特定范围,可以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从而可以提供在具有低的热收缩率及优秀的耐冲击性、耐久性及成型性的同时也能够最终生物降解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或薄膜。
进而,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不仅可以用来制备具有上述特性的薄片或薄膜,在能够将其用途扩张到成型品,例如注塑品(一次性)、三维灯丝、建筑用装饰材料等领域方面还具有技术意义。
以下,更为详细地说明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
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
本发明一实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包含: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
上述第一二醇残基及第二二醇残基分别包含1,4-丁二醇、1,2-乙二醇、1,3-丙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上述芳香族二羧酸残基包含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或其衍生物的残基,上述脂肪族二羧酸残基包含己二酸、琥珀酸、癸二酸或其衍生物的残基。
具有上述结构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可以提高由其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的生物降解性、水解性及机械物性等。
上述二醇残基可以包含1,4-丁二醇、1,2-乙二醇、1,3-丙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具体地,可以包含1,4-丁二醇、1,2-乙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更具体地,可以包含1,4-丁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例如,在上述二醇包含1,4-丁二醇的情况下,会更有利于提高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或利用其获得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的生物降解性、水解性及机械物性。
并且,在上述芳香族二羧酸及上述脂肪族二羧酸分别包含上述成分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制备工序与二醇成分更为均匀地反应并提高反应效率,因此可以更有利于制备具有上述物性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
具体地,上述第一二醇残基及第二二醇残基可以分别包含1,4-丁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上述芳香族二羧酸残基可以包含对苯二甲酸或其衍生物的残基,上述脂肪族二羧酸残基可以包含己二酸、琥珀酸或其衍生物的残基。
例如,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可以包含第一重复单元,上述第一重复单元包含1,4-丁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及对苯二甲酸或其衍生物的残基。
或者,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可以包含第一重复单元,上述第一重复单元包含1,4-丁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及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或其衍生物的残基。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可以包含第二重复单元,上述第二重复单元包含1,4-丁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及己二酸或其衍生物的残基。
或者,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可以包含第二重复单元,上述第二重复单元包含1,4-丁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及琥珀酸或其衍生物的残基。
本发明实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可以包含:第一重复单元,包含1,4-丁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及对苯二甲酸或其衍生物的残基;以及第二重复单元,包含1,4-丁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及己二酸或其衍生物的残基。
在上述第一重复单元及第二重复单元满足上述构成的情况下,可以有利于提供在生物降解性及水解性优秀且物性提高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
另一方面,为了在提供可生物降解性及优秀的耐冲击性及耐久性的同时提供吹膜成型性及高温下注塑成型性优秀且能够使热收缩等形态变形最小化的薄片、薄膜或成型品,调节构成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上述重复单元的个数非常重要。
根据本发明的实例,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X/Y)可以为0.8至3.0。具体地,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X/Y)可以为0.82至3.0、0.83至3.0、0.9至2.8、0.9至2.5、0.9至2.4、1.0至2.4、1.1至2.4、1.3至2.4或1.4至2.4。
若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X/Y)小于上述范围,会减小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还会过度增加热收缩率。尤其,在利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剂型吹膜工序时,气泡无法形成规定的形状,发生向一边拉伸而偏斜或气泡爆裂等吹膜成型性不佳的现象,或者在注塑成型时发生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薄片或薄膜融合于注塑机的模具表面而不易脱离或收缩等形态变形的现象。
具体地,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可以为150至900、180至900、200至900、300至900、360至900、380至800、400至800、410至780、420至750或420至740。
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可以为150至600、180至550、200至500、220至490、230至490、250至460、280至440或300至430。
在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及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分别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或利用其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的耐冲击性及耐久性等物性,可以降低热收缩率,可以提高吹膜工序或注塑成型时的工序性,可以使融合或形态变形等最小化。
尤其,在将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控制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使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或利用其获得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更为坚韧,复合性地提高刚度和拉伸率,从而实现所预期的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例,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可以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相同,或者第一重复单元个数更多。在此情况下,可以更有利于实现本发明所预期的效果。
具体地,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残基的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越多,可以越提高利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薄片的拉伸率,但会减小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从而会使由此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或成型品的耐冲击性及耐久性不佳,会发生高温下的收缩或形态变形等问题。
相反,在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相同或第一重复单元个数更多的情况下,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有效实现本发明所预期的效果。尤其,虽然本发明实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会慢慢分解,但耐久性效果非常优秀,因此可以有用地用在建筑用装饰材料等,可以在特定时间内保障优秀的耐久性,并最终发生生物降解。
本发明一实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由下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为2.2以上。
式1: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071
在上述式1中,IA及H3T为除去使用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测量的单位的数值,IA为使用直径16mm及高度14mm的三棱锥的尖部冲击面积10cm×10cm的试片时的冲击吸收能量(KJ/m),H3T为根据ISO 868、ASTM D2240来使用ShoreD试验机测量厚度为3mm的试片时的硬度。
由上述式1表示冲击强度指数为表示由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的耐冲击性及耐久性的程度的指标,由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吸收能量(IA)与硬度(H3T)的乘积除以100的值来表示。
上述冲击强度指数越高则耐冲击性和/或耐久性可以越高。并且,上述冲击强度指数可以随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吸收能量和/或硬度变高而变高。
当具有这种特性的冲击强度指数满足适当范围时,可以同时提高由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及成型品的耐冲击性及耐久性。
具体地,例如,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强度指数可以为2.2以上、2.3以上或3.0以上,可以为2.2至5.0,例如可以为2.3至5.0、2.5至5.0、2.2至4.0、2.3至4.0、3.0至4.0、3.0至5.0、3.0至4.0或3.0至3.5。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强度指数为2.2以上,具体地,在满足2.2至5.0的情况下,可以使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的耐冲击性及耐久性适当而用在多个领域来发挥优异的特性。
若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强度指数小于2.2,则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吸收能量和/或硬度过低,会给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的耐冲击性及耐久性带来不利影响。并且,还会给吹膜成型性及注塑成型性等的成型性带来不利影响。尤其,会因粘附特性过重而在卷绕时使薄膜的表面之间粘结,使吹膜成型性变糟。
在上述式1中,以IA表示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吸收能量(KJ/m)是通过薄膜冲击测试(Film Impact Test)使用直径16mm及高度14mm的三棱锥的尖部冲击面积为10cm×10cm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时的冲击吸收能量的量除以厚度来计算的值,如下述式7所示。
式7:冲击吸收能量(IA)(KJ/m)=冲击吸收能量的量(KJ)/厚度(m)
在此情况下,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为拉伸前的状态,可以与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物性近似或相同。
上述冲击吸收能量示出对计入速度因子(factor)的面的韧性(toughness),耐冲击强度可以随冲击吸收能量的提高而提高。
例如,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吸收能量(KJ/m)可以为6.0KJ/m以上,6.2KJ/m以上或7.2KJ/m以上,可以为6.0KJ/m至10.0KJ/m、6.0KJ/m至9.5KJ/m、6.0KJ/m至9.0KJ/m、6.2KJ/m至9.5KJ/m、6.2KJ/m至8.5KJ/m、7.1KJ/m至9.0KJ/m或7.1KJ/m至8.5KJ/m。
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吸收能量(KJ/m)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耐冲击强度适当,在耐冲击性及耐久性方面对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有利。
在上述式1中,以H3T表示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硬度(Shore D)为表示物质的坚硬程度(hardness)的尺度,上述硬度越高则表示薄片、薄膜或成型品表面的坚硬程度越高。
上述硬度(Shore D)可以根据ISO 868、ASTM D2240来利用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为厚度为3mm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后,使用DeFelsko Shore D试验机来测量。在此情况下,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为拉伸前的状态,可以与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物性近似或相同。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硬度(Shore D)可以为32以上、38以上或42以上,例如,可以为32至50、38至50、42至50或42至48。
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硬度(Shore D)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实现本发明所预期的冲击强度指数,有利于耐冲击性及耐久性,从而可以多种多样地运用在各种成形品中。
另一方面,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由下述式2表示的热收缩率(TS50)可以为30%以下。
式2: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091
在上述式2中,L25为在25℃的温度下的由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试片的初始长度,L50为由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试片在50℃的热风机中停留5分钟后的长度。
由上述式2表示的热收缩率(TS50)为使用百分比换算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试片在50℃的热风温度中的热收缩程度的值,是以百分率计算的在热风机中停留后的试片长度相对于初始长度的变化量相对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试片的初始长度的值。
上述热收缩率(TS50)可以在将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与方向无关地切割为长度150mm、宽度2cm的试片后,通过测量在常温下的初始长度及在50℃的热风机中停留5分钟后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试片的长度后来计算。
例如,上述热收缩率(TS50)可以小于30%、可以为28%以下、26%以下、25%以下、24%以下、23%以下、22%以下、20%以下、小于20%、18%以下或15%以下。
在上述热收缩率(TS50)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在50℃以上的高温热风温度中的热收缩程度低,可以在进一步提高吹膜成型性或注塑成型性的同时改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或成型品的物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有利于多种应用扩张。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实例,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由下述式3表示的热变形指数(TD50)可以为0.15以下。
式3: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101
在上述式3中,TS50及ISI的定义如上所述。
由上述式3表示的热变形指数(TD50)为表示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在50℃的热风温度中相对于冲击强度的热变形程度的指标,可以随上述热收缩率(TS50)与上述冲击强度指数(ISI)的不同而不同。即,上述热变形指数(TD50)为将利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试片的热收缩率除以100的值除以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薄片试片)的冲击强度指数(ISI)的值。
例如,上述热变形指数(TD50)可以为0.14以下、0.12以下、0.11以下、0.10以下、0.08以下、小于0.08或0.07以下。
在上述热变形指数(TD50)满足上述范围以下的情况下,在50℃以上的高温热风温度中,热变形相对于冲击强度的程度低,可以提高耐久性及耐热性,可以在进一步提高吹膜成型性或注塑成型性的同时改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的物性,从而可以有利于多种应用扩张。
另一方面,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由下述式4表示的损耗角正切(tanδ)可以大于1。
式4: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102
在上述式4中,G'为在动态粘弹性测量中以240℃的温度及5rad/s的频率条件测量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储能模量(storage modulus),G"为在动态粘弹性测量中以240℃的温度及5rad/s的频率条件测量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损耗模量(loss modulus)。
在此情况下,上述聚酯薄片的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可以表示聚酯树脂的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损耗角正切(tanδ)可以在将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形成为薄片后,利用作为动态粘弹性试验机的Rheometrics Dynamic Spectrometer(RDS,TAInstrument公司,Discovery HR 30)测量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后通过上述式4来计算得出。
即,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损耗角正切(tanδ)为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损耗模量(G")相对于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储能模量(G')的比例,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损耗模量(G")的值比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储能模量(G')的值更大的情况下,即,由上述式4表示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损耗角正切(tanδ)可以大于1。
具体地,例如,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损耗角正切(tanδ)可以为1.05至1.30、1.05至1.25、1.10至1.25、1.10至1.20或1.15至1.19。
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损耗角正切(tanδ)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提高由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的耐冲击性、耐久性及成型性,可以提高冲击吸收能量及强度,可以使热收缩率及热变形最小化。
可以利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形成薄片后测量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储能模量(G'),在此情况下,例如,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储能模量(G')可以为200000dyne/cm2至400000dyne/cm2、250000dyne/cm2至400000dyne/cm2、280000dyne/cm2至400000dyne/cm2、300000dyne/cm2至380000dyne/cm2或310000dyne/cm2至360000dyne/cm2
可以利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形成薄片后测量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损耗模量(G"),在此情况下,例如,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损耗模量(G")可以为220000dyne/cm2至450000dyne/cm2、270000dyne/cm2至430000dyne/cm2、290000dyne/cm2至430000dyne/cm2、310000dyne/cm2至420000dyne/cm2或330000dyne/cm2至400000dyne/cm2
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储能模量(G')及损耗角正切(tanδ)分别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提高由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的耐冲击性、耐久性及成型性,可以提高冲击吸收能量及强度,可以使热收缩率及热变形最小化。
另一方面,包含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的根据KSM3100-1测量二氧化碳产生量的生物降解度可以为50%以上,由下述式5表示的水解度减少率可以为50%以上。
式5: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111
在上述式5中,MnA及MnB为将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浸渍于水中并在热风烘箱中在80℃的温度下实施水解加速化后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量的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数均分子量,MnA为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初始数均分子量,MnB为实施水解加速化3个月后的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数均分子量。
其中,上述水解加速化是指将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浸渍于水中在80℃的温度下水解的方式。
上述水解度减少率可以通过测量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初始数均分子量与实施水解加速化3个月后的数均分子量来计算。即,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水解度减少率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以由上述式5表示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初始数均分子量与3个月后的数均分子量的差相对于初始数均分子量的百分率来表示。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水解度减少率可以为50%以上、52%以上、54%以上、55%以上、58%以上、60%以上、65%以上、70%以上、75%以上、80%以上、85%以上或90%以上。
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水解度减少率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确保耐久性的情况下实现生物降解。即,本发明一实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可以具有虽然延迟分解但可以长时间保持耐久性的优点。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初始数均分子量(MnA)可以为50000g/mol至70000g/mol,例如,可以为50000g/mol至68000g/mol或50000g/mol至65000g/mol。
将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浸泡在80℃的水中实施水解加速化3个月后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数均分子量(MnB)可以为3000g/mol至40000g/mol,例如,可以为4000g/mol至35000g/mol或5000g/mol至30000g/mol。
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初始数均分子量(MnA)及实施水解加速化3个月后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数均分子量(MnB)的范围分别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上述水解度减少率可以满足上述范围,从而可以在海水分解或加湿的条件实现生物降解。
利用本发明一实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本可以有效实现发明的实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结构及物性。
以下,详细说明制备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方法。
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提供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第一步骤,混合并预处理二醇成分及芳香族二羧酸来获得浆料;第二步骤,利用包含上述浆料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混合物或者包含由上述浆料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反应产物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混合物进行一次以上的酯化反应来获得预聚物;以及第三步骤,使上述预聚物发生缩聚反应,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包含: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X/Y)为0.8至3.0,由下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为2.2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实例,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可以利用通过混合并预处理二醇成分及芳香族二羧酸获得的浆料进行酯化反应来获得预聚物,使上述预聚物发生缩聚反应来有效实现本发明的实例所预期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结构及物性。
参照图1,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S100包括第一步骤S110,混合并预处理二醇成分及芳香族二羧酸来获得浆料。
即,上述第一步骤作为酯化反应前的预处理步骤,为混合二醇成分及芳香族二羧酸来使其浆化的步骤。
通过混合并预处理上述二醇成分及芳香族二羧酸来浆化,不仅可以使二醇成分及芳香族二羧酸均匀地反应,还可以使酯化反应的速度加速进行,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反应效率性。
尤其,在对苯二甲酸之类的芳香族二羧酸具有完全的结晶性并为粉末(powder)形态的情况下,可能因对上述二醇的溶解度非常低而难以引起均相反应。因此,上述浆化的预处理过程可以起到提供本发明的实例的具有优秀物性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薄片、薄膜及成型品并增进反应效率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且,在不进行上述混合并预处理二醇成分及芳香族二羧酸的工序,而是混合二醇成分、芳香族二羧酸及脂肪族二羧酸来进行酯化反应的情况下,可能先进行上述二醇成分及上述脂肪族二羧酸的反应,从而可能难以实现满足本发明所预期的第一重复单元及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比(X/Y)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
根据本发明的实例,在上述芳香族二羧酸为对苯二甲酸的情况下,上述对苯二甲酸为具有完全的结晶性并以没有熔点的方式在常压下的300℃附近升华的白色结晶,对上述二醇的溶解度非常低而无法引起均相反应,因此在酯化反应之前进行预处理过程的情况下,可以在对苯二甲酸的固体基质内增加用于与二醇反应的表面积来诱导均相反应。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实例,在上述芳香族二羧酸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上述预处理过程使上述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在约142℃至170℃的温度下形成熔融状态来与上述二醇反应,可以使酯化反应更为快速有效地进行。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一步骤的预处理步骤中,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结构及物性可以根据上述芳香族二羧酸的粒子大小、粒度分布、预处理反应条件等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上述芳香族二羧酸可以对苯二甲酸,上述对苯二甲酸在粒子大小分布(PSD)中通过粒度分析仪Microtrac S3500测量的平均粒径(D50)可以为10μm至400μm,上述平均粒径(D50)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可以为100以下。上述标准差是指分散的平方根。
例如,上述对苯二甲酸的平均粒径(D50)可以为20μm至200μm、30μm至180μm或50μm至100μm。在上述对苯二甲酸的平均粒径(D50)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提高对二醇的溶解度及反应速度方面更为有利。
若上述对苯二甲酸的平均粒径(D50)小于10μm,则因平均粒径过小而可能使单一一次粒子变换为二次粒子,因此为不优选,若上述对苯二甲酸的平均粒径(D50)大于400μm,则可能由于平均粒径过大而降低对二醇的溶解度,从而降低反应速度,难以形成均相反应。
并且,上述对苯二甲酸的平均粒径(D50)的标准差为100以下,例如,可以为5至90、5至80或5至70。在上述对苯二甲酸的平均粒径(D50)的标准差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在提高对二醇的溶解度及反应素方面更为有利。
进而,在上述对苯二甲酸的平均粒径(D50)及标准差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缩短反应时间1.5倍以上,因此在反应效率性方面为优选。
在上述芳香族二羧酸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情况下,可以在熔融状态下使用,或者在粒子状态下测量时为与上述对苯二甲酸的平均粒径(D50)及标准差相似的范围。
在上述第一步骤的预处理工序中,可以混合上述二醇及上述芳香族二羧酸后放入浆料搅拌机(罐)。
根据本发明的实例,在上述第一步骤的预处理工序中,直至浆化的搅拌力非常重要,因此搅拌机的搅拌叶的数量、形状以及浆化的工序条件非常重要。
例如,在上述浆料搅拌机的最下部为锚(anchor)型,到搅拌机(agitator)的高度可以为20mm以上,具有2个以上的旋转搅拌叶的情况下,可以更有利于实现有效的搅拌效果。
例如,上述浆料搅拌机到上述搅拌机的高度为20mm以上,即,反应器与上述搅拌机的最下部几乎相接,在此情况下,可以没有沉淀地获得浆料。若上述搅拌机的形状、状态及旋转叶的数量不满足上述条件,则在混合二醇及芳香族二羧酸的初期可能使上述芳香族二羧酸沉降到底部,在此情况下会发生相分离。
上述第一步骤的预处理工序可以包括混合二醇成分及芳香族二羧酸后在60℃至100℃的温度下以50rpm至200rpm的转速搅拌10分钟以上,例如,10分钟至200分钟的步骤。在上述预处理工序满足上述温度、速度及搅拌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在没有相分离的情况下获得均匀的浆料,从而在反应效率方面有利,可以有效获得本发明所预期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物性。
上述二醇成分可以包含1,4-丁二醇、1,2-乙二醇、1,3-丙二醇或其衍生物。
具体地,以上述二醇成分的总摩尔数为基准,上述二醇成分可以包含95摩尔百分比以上、98摩尔百分比以上、99摩尔百分比以上或100摩尔百分比的1,4-丁二醇、1,2-乙二醇、1,3-丙二醇或其衍生物。通过上述二醇成分包含上述范围的1,4-丁二醇、1,2-乙二醇、1,3-丙二醇或其衍生物,可以提高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或利用其获得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的生物降解性、水解性及物性等。
上述二醇成分可以一次放入,或者分次放入。例如,上述二醇成分可以分为与芳香族二羧酸混合时及与脂肪族二羧酸混合时来放入。
上述芳香族二羧酸成分可以包含选自由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及其衍生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具体地,上述芳香族二羧酸成分可以为对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并且,以二羧酸成分的总摩尔数为基准,能够以45摩尔百分比至70摩尔百分比、46摩尔百分比至70摩尔百分比、48摩尔百分比至70摩尔百分比、49摩尔百分比至70摩尔百分比、50摩尔百分比至70摩尔百分比、52摩尔百分比至70摩尔百分比、55摩尔百分比至70摩尔百分比、58摩尔百分比至70摩尔百分比或60摩尔百分比至70摩尔百分比的量使用上述芳香族二羧酸成分。
在将上述芳香族二羧酸的摩尔比控制在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更有利于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包括利用其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生物降解性聚酯注塑品在内的成型品等的耐冲击性及耐久性。
再次参照图1,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S100包括第二步骤S120,利用包含上述浆料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混合物或者包含由上述浆料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反应产物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混合物进行一次以上的酯化反应来获得预聚物。
上述第二步骤的酯化反应可以利用上述第一步骤中获得的浆料来缩短反应时间。例如,可以利用上述第一步骤中获得的浆料可以使反应时间缩短1.5倍以上。
上述第二步骤的酯化反应可以进行一次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例,上述酯化反应可以通过向上述浆料放入脂肪族二羧酸或二醇及脂肪族二羧酸来实施酯化反应一次。
上述酯化反应可以在250℃以下的温度下进行0.5小时至5小时。具体地,上述酯化反应可以在常温或减压的条件下在180℃至250℃、185℃至240℃或200℃至240℃的温度下进行到作为副产物的水理论上达到95%为止。例如,上述酯化反应可以进行0.5小时至4.5小时、0.5小时至3.5小时或1小时至3小时,但不限定于此。
上述预聚物的数均分子量可以为500g/mol至10000g/mol。例如,上述预聚物的数均分子量可以为500g/mol至8500g/mol、500g/mol至8000g/mol、500g/mol至7000g/mol、500g/mol至5000g/mol或500g/mol至2000g/mol。在上述预聚物的数均分子量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缩聚反应中有效增加聚合物的分子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例,上述酯化反应可以包括:使上述浆料发生一次酯化反应的步骤;以及向上述发生第一酯化反应的反应产物放入脂肪族二羧酸或二醇及脂肪族二羧酸来发生二次酯化反应的步骤,从而可以实施上述酯化反应两次或两次以上。
在实施上述酯化反应两次以上的情况下,与实施上述酯化反应一次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反应稳定性及反应均匀性,具有可以通过调节所预期的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与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的比例来有效实现本发明的实例所预期的效果的优点。
上述一次酯化反应及上述二次酯化反应可以分别在250℃以下的温度下进行0.5小时至5小时。具体地,上述一次酯化反应及上述二次酯化反应可以在常压的条件下分别在180℃至250℃、185℃至240℃或200℃至240℃的温度下进行直至作为副产物的水理论上达到95%。例如,上述一次酯化反应及上述二次酯化反应可以分别进行0.5小时至4.5小时、0.5小时至3.5小时或1小时至3小时,但不限定于此。
上述预聚物的数均分子量可以为500g/mol至10000g/mol。例如,上述预聚物的数均分子量可以为500g/mol至8500g/mol、500g/mol至7000g/mol、1000g/mol至6000g/mol或2500g/mol至5500g/mol。在上述预聚物的数均分子量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缩聚反应中有效增加聚合物的分子量,从而可以提高刚度特性。
上述数均分子量可以利用凝胶渗透光谱法来测量。具体地,虽然通过凝胶渗透光谱法出来的数据有数均分子量(Mn)、重均分子量(Mw)、最高峰分子量(Mp)等多个项目,但能够以其中的数均分子量为基准测量分子量。
上述脂肪族二羧酸成分可以包含己二酸、琥珀酸、癸二酸或其衍生物。具体地,上述脂肪族二羧酸成分可以包含己二酸或琥珀酸。
并且,以上述二羧酸成分的总摩尔数为基准,能够以30摩尔百分比至55摩尔百分比、30摩尔百分比至54摩尔百分比、30摩尔百分比至52摩尔百分比、30摩尔百分比至51摩尔百分比、30摩尔百分比至50摩尔百分比、30摩尔百分比至48摩尔百分比、30摩尔百分比至45摩尔百分比、30摩尔百分比至42摩尔百分比或30摩尔百分比至40摩尔百分比的量使用上述脂肪族二羧酸。
在将上述脂肪族二羧酸的摩尔比控制在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更有利于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包括利用其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生物降解性聚酯注塑品在内的成型品等的耐冲击性及耐久性。
尤其,上述脂肪族二羧酸成分可以通过形成线性(linear)链来给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等的物性及吹膜成型性或注塑成型性等带来影响。
具体地,若上述脂肪族二羧酸成分的含量过多,则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可能减小,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或薄膜的吹膜成型性及注塑成型性会变得不好。
在上述第二步骤中,在上述酯化反应的时间点,例如在进行一次酯化反应及二次酯化反应的情况下,还可以在一次酯化反应的时间点、二次酯化反应的时间点加入纳米纤维素,或者在这两个时间点都加入纳米纤维素。
具体地,在实施实施酯化反应一次的情况下,还可以在酯化反应的时间点,例如,还可以在放入脂肪族二羧酸或二醇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时间点加入纳米纤维素。
并且,在实施上述酯化反应两次以上的情况下,还可以在一次酯化反应的时间点、二次酯化反应的时间点加入纳米纤维素,或者在这两个时间点都加入纳米纤维素。例如,可以在二次酯化反应的时间点,即,放入脂肪族二羧酸或二醇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时间点或者酯化反应的初期加入上述纳米纤维素。在此情况下,可以有效分散纳米纤维素。尤其,通过添加上述纳米纤维素可以使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刚度、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等物性以及热特性为优选,还可以提高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或成型品的刚度、耐冲击性及耐久性等。
上述纳米纤维素可以为选自由纤维素纳米晶体、纤维素纳米纤维、微纤化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丙基纤维素、丁基纤维素、戊基纤维素、己基纤维素及环己基纤维素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
上述纳米纤维素的直径可以为1nm至200nm。例如,上述纳米纤维素的直径可以为1nm至150nm、1nm至120nm、1nm至100nm、1nm至95nm、5nm至90nm、10nm至80nm、1nm至50nm、5nm至45nm、10nm至60nm、1nm至10nm、10nm至30nm或15nm至50nm。
并且,上述纳米纤维素的长度可以为5nm至10μm。例如,上述纳米纤维素的长度可以为5nm至1μm、10nm至150nm、20nm至300nm、200nm至500nm、100nm至10μm、500nm至5μm、300nm至1μm、1μm至10μm。
在上述纳米纤维素的直径及长度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或利用其获得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薄膜及成型品的生物降解性及物性。
并且,上述纳米纤维素可以进行珠磨预处理或者超声波预处理。具体地,上述纳米纤维素能够以纳米纤维素分散在水中的方式进行珠磨预处理或超声波预处理。
首先,上述珠磨预处理可以使用湿式研磨装置进行垂直研磨或水平研磨。水平研磨在腔室(chamber)内部可填充的珠的量更多、机械的侧面磨损、珠的磨损减少及更易于维护的方面更为优选,但不限定于此。
上述珠磨预处理可以使用选自由锆、锆石、氧化锆、石英及氧化铝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珠来进行。
具体地,上述珠磨预处理可以使用具有0.3mm至1mm直径的珠来进行。例如,上述珠的直径可以为0.3mm至0.9mm、0.4mm至0.8mm、0.45mm至0.7mm或0.45mm至0.6mm。若珠的直径满足上述范围,则可以进一步提高纳米纤维素的分散型。若珠的直径超过上述范围,则可能增加纳米纤维素的平均粒度及粒度偏差而降低分散型。
并且,从传递能量的方面来看,上述珠磨预处理使用比纳米纤维素的比重高的珠更为优选。例如,上述珠可以为比分散于水中的纳米纤维素的比重更高的选自由锆、锆石、氧化锆、石英及氧化铝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优选地,可以为比重比上述分散于水中的纳米纤维素的比重高4倍以上的锆珠,但不限定于此。
并且,上述超声波预处理为通过向溶液内施加20kHz的超声波(ultrasound)产生的波动来物理性地破碎或粉碎纳米粒子的方法。
上述超声波预处理能够以30000J以下的能量进行小于30分钟的时间,例如,上述超声波预处理能够以25000J以下或22000J以下的能量进行25分钟以下、20分钟以下或18分钟以下的时间。在能量及进行时间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使超声波预处理的效果,即,可以使分散性的提高最大化。若能量超过上述范围,反而会使纳米粒子凝集而降低分散性。
实例的纳米纤维素可以进行珠磨预处理或超声波预处理。或者,实例的纳米纤维素可以既进行珠磨预处理又进行超声波预处理。在此情况下,在珠磨预处理之后进行超声波预处理可以防止重新凝集,因此为优选。
实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多分散性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小于2.0。例如,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多分散性指数可以小于2.0、可以为1.95以下或1.9以下。
通过将多分散性指数调节在上述范围内,可以进一步提高耐热性。具体地,若多分散性指数超过上述范围,则会降低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耐热性。因此,在利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薄膜之类的成型品的工序中,会增加高分子劣化的发生率而降低可加工性及生产性。
上述多分散性指数可以通过下述式A计算。
式A: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201
在上述式A中,Mw为树脂的重均分子量(g/mol),Mn为树脂的数均分子量(g/mol)。
并且,例如,以二醇、芳香族二羧酸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总重量为基准,上述纳米纤维素的含量可以为3000ppm以下、2500ppm以下、2000ppm以下、1800ppm以下、1500ppm以下、1000ppm以下、900ppm以下、800ppm以下、700ppm以下、600ppm以下、500ppm以下或400ppm以下,例如,可以为100ppm以上、150ppm以上、200ppm以上、250ppm以上或300ppm以上。在上述纳米纤维素的含量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降解性、强度、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等物性。
在上述第二步骤的酯化反应之前还可以向上述浆料加入钛类催化剂或锗类催化剂。
具体地,在实施酯化反应一次的情况下,可以向上述浆料加入钛类催化剂或锗类催化剂。
并且,在实施上述酯化反应两次以上的情况下,还可以在个酯化反应之前向上述浆料、上述浆料进行一次酯化反应后的反应产物或向两者都加入钛类催化剂或锗类催化剂。
具体地,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可以包含选自由异丙醇钛、三氧化锑、二丁基氧化锡、钛酸四丙酯、钛酸四丁酯、钛酸四异丙酯、醋酸锑、醋酸钙、醋酸镁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钛类催化剂或者选自由氧化锗、甲醇锗、乙醇锗、四甲基锗、四乙基锗、硫化锗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锗类催化剂。
并且,以二醇、芳香族二羧酸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总重量为基准,上述催化剂的含量可以包含100ppm至1000ppm。例如,可以为100ppm至800ppm、150ppm至700ppm、200ppm至600ppm或250ppm至550ppm的钛类催化剂或锗类催化剂。在催化剂的含量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物性。
可以在上述第二步骤的酯化反应中、酯化反应结束时或在这两个时间点加入磷类稳定剂。
具体地,在实施酯化反应一次的情况下,可以在酯化反应中、酯化反应结束时或在这两个时间点加入磷类稳定剂。
并且,在实施上述酯化反应两次以上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次酯化反应中、二次酯化反应中或在这两个时间点、或者在一次酯化反应结束时、二次酯化反应结束时加入磷类稳定剂。
具体地,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可以包含选自由四亚乙基五胺等胺类高温热稳定剂、磷酸、亚磷酸、多聚磷酸、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三乙基膦酸酯、三甲基膦及三苯膦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磷类稳定剂。
以二醇、芳香族二羧酸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总重量为基准,上述磷类稳定剂的含量可以为3000ppm以下。具体地,例如,以二醇、芳香族二羧酸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总重量为基准,上述磷类稳定剂的含量可以为10ppm至3000ppm、20ppm至2000ppm、20ppm至1500ppm或20ppm至1000ppm。在上述磷类稳定剂的含量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反应过程中因高温导致的聚合物的劣化,从而可以减少聚合物的末端基团、改善颜色(color)。
在上述第二步骤的酯化反应结束后,还可以加入选自由硅、铝或镁之类的添加剂及醋酸钴之类的校色剂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即,可以在酯化反应结束后放入上述添加剂和/或校色剂并稳定化后进行缩聚反应。
再参照图1,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S100包括第三步骤S130,使上述预聚物发生缩聚反应。
上述缩聚反应可以在180℃至280℃的及1.0托(torr)以下的条件下进行1小时至5小时。例如,上述缩聚反应可以在190℃至270℃、210℃至260℃或230℃至255℃的温度下进行,可以在0.9托以下、0.7托以下、0.2托至1.0托、0.3托至0.9托或0.4托至0.6托的条件下进行,可以进行1.5小时至5小时、2小时至5小时或2.5小时至4.5小时。
并且,还可以在上述缩聚反应之前向上述预聚物加入钛类催化剂或锗类催化剂。并且,还可以在上述缩聚反应之前向上述预聚物加入选自由硅、铝或镁之类的添加剂、磷酸三甲酯、磷酸三苯酯、三甲基膦、磷酸、亚磷酸或四亚乙基五胺之类的胺类稳定剂以及三氧化二锑、三氧化二锑或钛酸四丁酯之类的聚合催化剂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
上述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可以为40000g/mol以上。例如,上述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可以为43000g/mol以上、45000g/mol以上或50000g/mol至70000g/mol。在上述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物性、耐冲击性、耐久性及成型性。
然后,由上述聚合物制备颗粒(pellet)。
具体地,在将上述聚合物冷却至15℃以下、10℃以下或6℃以下后,切割上述冷却的聚合物来制备颗粒。
在上述切割步骤中,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使用的颗粒切割机就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来制备,颗粒可以具有多种形态。上述颗粒的切割方法可以包括水下(underwater)切割法或金属线(strand)切割法。
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一实例中,可以利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获得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
例如,可以利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或聚酯树脂颗粒制备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
具体地,例如,可以将上述制备的聚酯树脂放入不锈钢(SUS)框里后,利用热压机(Hot Press)在约150℃至300℃的温度、5Mpa至20Mpa的压力下保持1分钟至30分钟后,拆卸后马上在18℃至25℃的水中冷却10秒钟至5分钟来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
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在本发明的一实例中,可以提供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包含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包含: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X/Y)为0.8至3.0,由上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为2.2以上。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的厚度可以为5μm至200μm。例如,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的厚度可以为5μm至180μm、5μm至160μm、10μm至150μm、15μm至130μm、20μm至100μm、25μm至80μm或25μm至60μm。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的冲击吸收能量、硬度及热收缩率等物性可以满足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内容中提及的范围。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或聚酯树脂颗粒制备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具体地,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第一步骤,混合并预处理二醇成分及芳香族二羧酸来获得浆料;第二步骤,利用包含上述浆料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混合物或者包含由上述浆料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反应产物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混合物进行一次以上的酯化反应来获得预聚物;第三步骤,使上述预聚物发生缩聚反应来获得聚合物;第四步骤,由上述聚合物制备颗粒;以及第五步骤,干燥及熔融挤出上述颗粒。
上述第一步骤至第四步骤如上所述。
在上述第五步骤中,上述干燥可以在60℃至100℃的温度下进行2小时至12小时。具体地,上述干燥可以在65℃至95℃、70℃至90℃或75℃至85℃的温度下进行3小时至12小时或4小时至10小时。在颗粒的干燥工序条件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或成型品的质量。
在上述第五步骤中,上述熔融挤出可以在270℃以下的温度下进行。例如,上述熔融挤出可以在265℃以下、260℃以下、255℃以下、150℃至270℃、150℃至255℃或150℃至240℃的温度下进行。上述熔融挤出可以通过吹膜(blown film)工序来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实例,在制备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时可以不添加无机物及其他添加剂。具体地,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可以通过满足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特定结构及特定物性范围来在制备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时即使不添加无机物及其他添加剂也实现优秀的物性、生物降解性以及水解性。
生物降解性聚酯成型品
在本发明的一实例中,可以利用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成型品。
即,上述聚酯成型品包含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包含: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X/Y)为0.8至3.0,由上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为2.2以上。
具体地,上述成型品可以通过压出、注塑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等的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公知的方法成型来制备,上述成型品可以为注塑成型品、压出成型品、薄膜成型品、吹塑(blow molding)或吹膜成型品、三维灯丝、建筑用装饰材料等,但不限定于此。
例如,上述成型品可以为用于农用覆(mulching)膜、一次性手套、一次性薄膜、一次性信封、食品包装材料、垃圾即用即付袋等的薄膜或薄片形态,可以为用于纺织物、针织物、无纺布、绳索(rope)等的纤维形态,可以为用于饭盒等食品包装用容器的容器形态。并且,上述成型品还可以为一次性吸管、勺子、盘子、叉子等多种形态的成型品。
尤其,上述成型品可以由不但可以提高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等物性,尤其可以提高耐冲击性及耐久性的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来形成,可以在应用于包装低温保管及运输的产品的材料、需要耐久性的汽车装饰材料、垃圾袋、覆膜及日化用产品时发挥优秀的特性。
以下,通过下述实施例更为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下述实施例仅用于例示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
实施例1
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
第一步骤:通过预处理来获得浆料的步骤
如表1所示,以1∶1的摩尔比(1,4-BDO∶TPA)混合1,4-丁二醇(1,4-BDO)及对苯二甲酸(TPA)后在无催化剂的状态下放入浆料罐(浆料罐的最下部为锚型,至搅拌机的高度为30mm,具有3个旋转叶)。在此情况下,上述对苯二甲酸的D50为50μm,上述对苯二甲酸的D50的标准差(SD)为40。
然后,在70℃的温度下以150rpm的转速搅拌上述混合物30分钟来进行预处理,从而在没有相分离的情况下获得浆料。
第二步骤:获得预聚物的步骤
通过供给管线向反应器放入上述第一步骤中获得的浆料,向其中放入200ppm的作为钛类催化剂的钛酸四丁酯(Dupont,Tyzor TnBT公司产品)后,在220℃及常压的条件下进行一次酯化反应约两小时直至排出作为副产品的水的95%为止。
向上述反应产物放入以二醇成分中摩尔数为基准的40摩尔百分比的1,4-丁二醇、以二羧酸成分总摩尔数为基准的40摩尔百分比的己二酸(AA)以及以二醇、芳香族二羧酸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总重量为基准的150ppm的作为钛类催化剂的钛酸四丁酯(Dupont,TyzorTnBT公司产品)后,在200℃及常压的条件下进行二次酯化反应约2小时直至排出作为副产品的水的95%为止来制备具有5000g/mol的数均分子量的预聚物。
第三步骤:发生缩聚反应的步骤
以二醇、芳香族二羧酸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总重量为基准,向上述第二步骤中获得的预聚物放入150ppm的作为钛类催化剂的钛酸四丁酯(Dupont,Tyzor TnBT公司产品)及600ppm的磷酸三乙酯稳定剂进行稳定化10分钟。然后,将上述反应混合物升温至250℃后,在0.5托的压力下发生缩聚反应4小时来制备具有50000g/mol的数均分子量的聚合物。将其冷却至5℃后,使用颗粒切割机进行切割来获得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颗粒。
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
准备两张聚四氟乙烯薄片后,在一张聚四氟乙烯薄片上设置不锈钢框(面积12cm×12cm),将约7g的上述制备的聚酯树脂颗粒放入不锈钢框后,用另一张聚四氟乙烯薄片覆盖,将其放置在具有约25cm×25cm的面大小的热压机(Hot Press,生产公司:Withlab公司,型号:WL 1600SA)的中央。在约210℃的温度、约10Mpa的压力下使其保持约3分钟后,拆卸后立即将其在约20℃的水中冷却约30秒钟后,制备面积约为10cm×10cm及厚度约为300μm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
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在80℃的温度下干燥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颗粒5小时后,使用吹膜压出机(Blown Film Extrusion Line,生产公司:Yujin Engineering公司)在160℃的温度下熔融挤出来制备厚度为50μm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实施例2
如下述表1所示,除使用D50及标准差不同的对苯二甲酸,变更1,4-丁二醇、对苯二甲酸及己二酸的量,在加入1,4-丁二醇及己二酸时还加入700ppm的经超声波处理1分钟的纤维素纳米晶体(cellulose nanocrystal,CNC)(粒径190nm)以外,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及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实施例3
如下述表1所示,除使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替代对苯二甲酸,变更各原料含量以外,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及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实施例4
第一步骤:通过预处理来获得浆料的步骤
混合以二醇的总摩尔数为基准的70摩尔百分比的1,4-丁二醇与以二羧酸成分总摩尔数为基准的70摩尔百分比的对苯二甲酸后在无催化剂的状态下放入浆料罐(浆料罐的最下部为锚型,至搅拌机的高度为15mm,具有2个旋转叶)。上述对苯二甲酸的D50为50μm,上述对苯二甲酸的D50的标准差为20。
然后,在80℃的温度下以180rpm的转速搅拌上述混合物15分钟进行预处理来在没有相分离的情况下获得浆料。
第二步骤:获得预聚物的步骤
通过供给管线将上述第一步骤中获得的浆料、以二醇成分总摩尔数为基准的30摩尔百分比的1,4-丁二醇(1,4-BDO)以及以二羧酸成分总摩尔数为基准的30摩尔百分比的己二酸放入反应器,向其中放入以二醇、芳香族二羧酸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总重量为基准的、300ppm的作为钛类催化剂的钛酸四丁酯(Dupont,Tyzor TnBT公司产品)后,在230℃及常压的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约3小时直至排出作为副产品的水的95%为止来制备具有约4000g/mol的数均分子量的预聚物。
第三步骤:发生缩聚反应的步骤
以二醇、芳香族二羧酸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总重量为基准,向上述第二步骤中获得的预聚物放入150ppm的作为钛类催化剂的钛酸四丁酯(Dupont,Tyzor TnBT公司产品)然后,将上述反应混合物升温至245℃后,在0.5托的压力下进行缩聚反应4小时来制备具有50000g/mol的数均分子量的聚合物。将其冷却至5℃后,使用颗粒切割机进行切割来获得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颗粒。
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及薄膜
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及薄膜。
实施例5
如下述表1所示,除在第一步骤及第二步骤中变更1,4-丁二醇、对苯二甲酸(TPA)及己二酸(AA)的量以及经超声波处理1分钟的纤维素纳米晶体(粒径190nm)的含量,在第三步骤中加入以二醇、芳香族二羧酸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总重量为基准的200ppm的作为钛类催化剂的钛酸四丁酯(Dupont,Tyzor TnBT公司产品)并将其升温至240℃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及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实施例6
如下述表1所示,除变更各原料的含量意外,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及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比较例1
如下述表1所示,除不进行实施例4的第一步骤(预处理步骤),变更对苯二甲酸及己二酸的量,使用D50及标准差不同的对苯二甲酸以外,以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法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及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比较例2
如下述表1所示,除变更对苯二甲酸及己二酸的量以外,以与比较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及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比较例3
如下述表1所示,除变更对苯二甲酸及己二酸的量,使用D50及标准差不同的对苯二甲酸以外,以与比较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及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比较例4
如下述表1所示,除变更对苯二甲酸及己二酸的量,使用D50及标准差不同的对苯二甲酸以外,以与比较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及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比较例5
如下述表1所示,除不进行实施例1的第一步骤(预处理步骤),变更对苯二甲酸及己二酸的量,使用D50及标准差不同的对苯二甲酸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及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表1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291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301
评估例
评估例1:平均粒径(D50)及标准差
芳香族二羧酸的平均粒径(D50)及标准差
在粒子大小分布(PSD)中利用粒度分析仪Microtrac S3500(Microtrac Inc.公司)按照下述条件求芳香族二羧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或对苯二甲酸)的平均粒径(D50)及标准差(SD,Standard Deviation)。
使用环境
-温度:10℃至35℃,湿度:90%相对湿度(RH),非凝结(non-condensing)最大限度(maximum)
-测量不同区间平均粒度分布的D50及标准差。
上述标准差是指分散的平方根,可以利用软件计算。
纳米纤维素的粒径
对于纳米纤维素,使用纳米粒度电位仪(Zetasizer Nano,ZS)(生产公司:Marven公司)在25℃的温度及175°的测量角度的条件下通过动态光散射(DLS)的原理测量粒度及粒度偏差。在此情况下,将在0.5的可靠区间通过多分散性指数导出的波峰(peak)的值测量为粒径。
评估例2:冲击吸收能量(IA)
利用Toyoseki公司的薄膜冲击测试(Film Impact Test)评估冲击吸收能量。
计算使用直径为16mm及高度为14mm的三棱锥的尖冲击利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面积为10cm×10cm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时的冲击吸收能量的量除以厚度值来获得冲击吸收能量(KJ/m)。上述冲击吸收能量(KJ/m)的计算式如下。
式7:冲击吸收能量(IA)(KJ/m)=冲击吸收能量的量(KJ)/厚度(m)
评估例3:硬度(Shore D)
根据ISO 868、ASTM D2240,使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厚度为3mm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后,使用DeFelsko Shore D试验机测量硬度。
评估例4:冲击强度指数(ISI)
利用上述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的结果计算由下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
式1: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311
在上述式1中,IA及H3T为除去使用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测量的单位的数值,IA为使用直径16mm及高度14mm的三棱锥的尖部冲击面积10cm×10cm的试片时的冲击吸收能量(KJ/m),H3T为根据ISO 868、ASTM D2240来使用ShoreD试验机测量厚度为3mm的试片时的硬度。
评估例5:热收缩率(TS50)
将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与方向无关地切割为长度150mm、宽度2cm的试片后,测量在常温下的初始长度及在50℃的热风机中停留5分钟后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试片的长度,通过下述式2计算来评估热收缩率。
式2: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312
在上述式2中,
L25为在25℃的温度下的由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试片的初始长度,L50为由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试片在50℃的热风机中停留5分钟后的长度。
评估例6:热变形指数(TD50)
利用上述热收缩率(TS50)及冲击强度指数(ISI)的结果来计算由下述式3表示的热变形指数(TD50)。
式3: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321
在上述式3中,TS50及ISI的定义如上所述。
评估例7:储能模量、损耗模量、损耗角正切(tanδ)
利用作为动态粘弹性试验机的Rheometrics Dynamic Spectrometer(RDS,TAInstrument公司,Discovery HR 30型)分别测量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的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
并且,利用上述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的值计算由下述式4表示的损耗角正切(tanδ)。
式4: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322
在上述式4中,G'为在动态粘弹性测量中以240℃的温度及5rad/s的频率条件测量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储能模量,G"为在动态粘弹性测量中以240℃的温度及5rad/s的频率条件测量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损耗模量。
评估例8:水解度减少率
将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浸渍于80℃的水(100%相对湿度)中后,实施水解度加速化测试。
具体地,将5g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聚酯薄片放入500mL的去离子水(DI Water)中后,为防止水的蒸发而盖上盖子阻隔后在80℃的温度下在对流(热风)烘箱中实施水解加速化测试。由于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湿度环境是浸渍于水中,因此与在100%相对湿度下进行的情况相同。
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比较由下述式5表示的相对于初始数均分子量的3个月后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数均分子量。
式5: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323
在上述式5中,MnA及MnB为将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浸渍于水中并在热风烘箱中在80℃的温度下实施水解加速化后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量的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数均分子量,MnA为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初始数均分子量,MnB为实施水解加速化3个月后的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数均分子量。
评估例9:生物降解度
根据KS M3100-1测量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来测量生物降解度。具体地,准备堆肥工厂制造的只有堆肥的接种源容器,准备向上述堆肥放入相对于上述堆肥干燥重量的5重量百分比的试片的试验容器。然后,在58±2℃的温度、50%的含水率及氧浓度6%以上的条件下培养180天,捕获各容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使用酚酞水溶液对其进行滴定来测量个容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量。使用测量的二氧化碳产生量根据下述式6计算生物降解度。
式6: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331
评估例10:吹膜成型性及注塑成型性
吹膜成型性
在吹膜机器中在160℃的温度下,通过在下面吹空气来观察气泡形成,卷绕时观察薄膜表面是否剥离,以如下方式评估吹膜成型性。
○:气泡的形状向一侧倾斜或无破裂地保持良好,卷绕时表面之间不粘连的情况
△:气泡稍微具有形状,稍微向一侧拉伸并倾斜或者气泡不破裂的情况,或者卷绕时易于剥离的情况
X:气泡无法正常形成形状,或者向一侧拉伸并倾斜或者气泡破裂的情况,或者卷绕时表面之间粘连而无法剥离的情况
注塑成型性
另一方面,利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在190℃的温度下使用注塑成型机约15分钟来获得400μm厚度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以如下方式评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注塑成型性。
○:在190℃的温度下放入注塑成型机的模具中制备出时不与模具的表面粘连而易于拆卸,或者不发生收缩而变形的情况
△:在190℃的温度下放入注塑成型机的模具中制备出时虽然与模具的表面粘连但可以拆卸,或者稍微发生收缩而引起些许的变形的情况
X:在190℃的温度下放入注塑成型机的模具中制备出时与模具的表面粘连而难以拆卸,或者发生收缩而引起变形的情况
表2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341
Figure BDA0003662131840000351
上述表2所示,在利用全部满足特定范围的第一重复单元与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之比(X/Y)及冲击强度指数的范围的实施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下,耐冲击性及耐久性都很优秀。
具体地,在利用实施例1至实施例6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下,冲击强度指数为2.26以上,比冲击强度指数为1.23至2.12的比较例1至比较例5有所提高。
并且,在利用实施例1至实施例6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下,冲击吸收能量为6KJ/m以上,硬度为32以上,热收缩率为30%以下,热变形指数(TD50)为0.15以下,在引起生物降解的同时显著提高耐冲击性及耐久性,吹膜成型性及注塑成型性也都优秀。
相反,在利用比较例1至比较例5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下,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与利用实施例1至实施例6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相比显著减少,热收缩率也比实施例1至实施例6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增加。
另一方面,可以确认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薄片或薄膜的物性随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的第一重复单元与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的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的比的不同而不同。
具体地,在利用不满足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的第一重复单元与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的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的比的比较例2、比较例3及比较例5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下,与利用实施例1至实施例6、比较例1及比较例4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相比,冲击强度指数显著降低,热变形指数(TD50)显著增加,吹膜成型性及注塑成型性也都非常恶劣。
同时,可以确认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薄片或薄膜的物性随纳米纤维素的添加而不同。
具体地,可知在添加纳米纤维素的实施例2及实施例5的情况下,冲击吸收能量、硬度及冲击强度指数显著增加,热收缩率及热变形指数(TD50)也减少,从而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及耐冲击性。尤其,比较第一重复单元及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的比相同的实施例2与实施例4可知,冲击吸收能量、硬度及热收缩率随上述纳米纤维素的有无而不同。即,在添加上述纳米纤维素的情况下,物性整体上增加。这种情况在第一重复单元及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的比相同的实施例3及实施例5中也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可以确认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或薄膜的物性随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工序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具体地,确认到在利用进行一次酯化反应及二次酯化反应来制备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下,与利用只进行一次酯化反应来制备的实施例4及实施例5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相比,更有利于实现适当范围的冲击强度指数及热变形指数(TD50),物性也提高了。
同时,在利用虽进行一次酯化反应及二次酯化反应但未进行浆料预处理的比较例5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下,与进行浆料预处理的实施例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相比,耐冲击性及耐久性减少,吹膜成型性及注塑成型性也恶劣,因此估计难以进行多种应用扩张。
另一方面,可以确认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随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冲击强度指数的增加而增加。例如,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5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情况下,可以确认冲击强度指数为2.7以上,与冲击强度指数为2.25的实施例6及比较例1至比较例5相比,冲击吸收能量及硬度都有所提高。
尤其,可以确认在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相同或者第一重复单元个数更多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5的情况下,整体地提高了本发明所与其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
包含:
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
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
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即,X/Y为0.8至3.0,
由下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即,ISI为2.2以上,
式1:
Figure FDA0003662131830000011
在上述式1中,
IA及H3T为除去使用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测量的单位的数值,
IA为使用直径16mm及高度14mm的三棱锥的尖部冲击面积10cm×10cm的试片时的冲击吸收能量,单位为KJ/m,
H3T为根据ISO 868、ASTM D2240来使用Shore D试验机测量厚度为3mm的试片时的硬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相同,或者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更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特征在于,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由下述式2表示的热收缩率,即,TS50为30%以下,
式2:
Figure FDA0003662131830000012
在上述式2中,
L25为在25℃的温度下的由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试片的初始长度,
L50为由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试片在50℃的热风机中停留5分钟后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特征在于,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由下述式3表示的热变形指数,即,TD50为0.15以下,
式3:
Figure FDA0003662131830000021
在上述式3中,TS50及ISI的定义如上所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特征在于,
上述IA为6KJ/m以上,
上述H3T为32Shore D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特征在于,在动态粘弹性测量中以240℃的温度及5rad/s的频率条件测量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储能模量为200000dyne/cm2至400000dyne/cm2,损耗模量为220000dyne/cm2至450000dyne/c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特征在于,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由下述式5表示的水解度减少率为50%以上,
式5:
Figure FDA0003662131830000022
在上述式5中,
MnA及MnB为将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浸渍于水中并在热风烘箱中在80℃的温度下实施水解加速化后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即,GPC测量的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数均分子量,
MnA为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初始数均分子量,
MnB为实施水解加速化3个月后的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的数均分子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二醇残基及第二二醇残基分别包含1,4-丁二醇、1,2-乙二醇、1,3-丙二醇或其衍生物的残基,
上述芳香族二羧酸残基包含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或其衍生物的残基,
上述脂肪族二羧酸残基包含己二酸、琥珀酸、癸二酸或其衍生物的残基。
9.一种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步骤,混合并预处理二醇成分及芳香族二羧酸来获得浆料;
第二步骤,利用包含上述浆料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混合物或者包含由上述浆料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反应产物及脂肪族二羧酸的混合物进行一次以上的酯化反应来获得预聚物;以及
第三步骤,使上述预聚物发生缩聚反应,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包含:
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
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
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即,X/Y为0.8至3.0,
由下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即,ISI为2.2以上,
式1:
Figure FDA0003662131830000031
在上述式1中,
IA及H3T为除去使用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测量的单位的数值,
IA为使用直径16mm及高度14mm的三棱锥的尖部冲击面积10cm×10cm的试片时的冲击吸收能量,单位为KJ/m,
H3T为根据ISO 868、ASTM D2240来使用Shore D试验机测量厚度为3mm的试片时的硬度。
10.一种生物降解性聚酯成型品,其特征在于,
包含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
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包含:
第一重复单元,包含第一二醇残基及芳香族二羧酸残基;以及
第二重复单元,包含第二二醇残基及脂肪族二羧酸残基,
上述第一重复单元的个数X与上述第二重复单元的个数Y之比,即,X/Y为0.8至3.0,
由下述式1表示的冲击强度指数,即,ISI为2.2以上,
式1:
Figure FDA0003662131830000041
在上述式1中,
IA及H3T为除去使用由上述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制备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片试片测量的单位的数值,
IA为使用直径16mm及高度14mm的三棱锥的尖部冲击面积10cm×10cm的试片时的冲击吸收能量,单位为KJ/m,
H3T为根据ISO 868、ASTM D2240来使用Shore D试验机测量厚度为3mm的试片时的硬度。
CN202210639806.XA 2021-05-25 2022-05-25 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成型品 Pending CN1153860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67191A KR102421030B1 (ko) 2021-05-25 2021-05-25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성형품
KR10-2021-0067191 2021-05-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86073A true CN115386073A (zh) 2022-11-25

Family

ID=81850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39806.XA Pending CN115386073A (zh) 2021-05-25 2022-05-25 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成型品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89215A1 (zh)
EP (1) EP4095179A1 (zh)
JP (1) JP2022181209A (zh)
KR (1) KR102421030B1 (zh)
CN (1) CN115386073A (zh)
TW (1) TWI8312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31671B1 (ko) * 2021-05-25 2022-08-12 에코밴스 주식회사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KR20230163234A (ko) * 2022-05-23 2023-11-30 에코밴스 주식회사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KR20230166584A (ko) * 2022-05-31 2023-12-07 에코밴스 주식회사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2349A (ja) * 1997-06-23 1999-01-19 Nippon Ester Co Ltd コポリエステル及びバインダー繊維
CN101977963A (zh) * 2008-03-28 2011-02-1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脂肪族聚酯的制造方法
CN104672825A (zh) * 2015-03-12 2015-06-03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纳米纤维素可降解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15152A (ja) * 1998-05-01 1999-11-16 Toyobo Co Ltd 熱収縮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0001533A (ja) * 1998-06-17 2000-01-07 Nippon Ester Co Ltd 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KR100366484B1 (ko) * 1999-12-11 2003-01-14 주식회사 이래화학 코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US7332562B2 (en) * 2004-12-23 2008-02-19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Biodegradable linear random copolyester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it and use of the same
KR20060075724A (ko) * 2004-12-29 2006-07-04 주식회사 엔피아이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랩필름
CN100429256C (zh) * 2004-12-30 2008-10-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可生物降解的线性无规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090083896A (ko) * 2006-11-07 2009-08-04 데이진 화이바 가부시키가이샤 테레프탈산-알킬렌글리콜 혼합물의 제조 방법
KR20120103158A (ko) 2011-03-10 2012-09-19 (주)한국벤처그린산업 생분해성 플라스틱 조성물 및 이 조성물로 제조된 생분해성 플라스틱 제품
CN103483522A (zh) * 2012-06-11 2014-01-01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分子量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KR102426474B1 (ko) * 2017-07-06 2022-07-27 테크닙 짐머 게엠베하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102058392B1 (ko) * 2018-10-31 2019-12-24 (주)금성필름 생분해성 필름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멀칭 필름
KR102094637B1 (ko) * 2019-05-22 2020-03-30 함지연 항균성이 우수한 생분해성 부직포 및 생분해성 부직포의 제조방법
KR102438607B1 (ko) * 2019-11-11 2022-09-01 주식회사 삼양사 무수당 알코올의 고체 분산체를 이용한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복합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성형품
JP7282124B2 (ja) * 2020-05-28 2023-05-26 エコバン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生分解性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不織布および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2349A (ja) * 1997-06-23 1999-01-19 Nippon Ester Co Ltd コポリエステル及びバインダー繊維
CN101977963A (zh) * 2008-03-28 2011-02-1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脂肪族聚酯的制造方法
CN104672825A (zh) * 2015-03-12 2015-06-03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纳米纤维素可降解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421030B9 (ko) 2022-12-27
JP2022181209A (ja) 2022-12-07
US20220389215A1 (en) 2022-12-08
KR102421030B1 (ko) 2022-07-14
TWI831219B (zh) 2024-02-01
TW202246380A (zh) 2022-12-01
EP4095179A1 (en) 2022-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36069B (zh) 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组合物、无纺布、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15386073A (zh) 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生物降解性聚酯成型品
CN115386072B (zh) 生物降解性聚酯树脂、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生物降解性聚酯薄膜
TWI665088B (zh) 多層聚酯片及其模壓製品
JP2023058640A5 (zh)
KR102527599B1 (ko) 나노 셀룰로오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조성물
KR102430487B1 (ko)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EP4282896A1 (en) Biodegradable polyester resin, prepe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biodegradable polyester film comprising same
KR102430489B1 (ko)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생분해성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US11898031B2 (en) Biodegradable polyester resin composition and biodegradable polyester molded articl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30374204A1 (en) Biodegradable molded article and biodegradable polyester resin composition
CN117143321A (zh) 可生物降解聚酯树脂、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可生物降解聚酯膜
US20240084128A1 (en) Biodegradable and polymerizable polyester composition, biodegradable polyester resin obtained therefrom,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7089167A (zh) 可生物降解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和可生物降解的成型制品
JP2015151510A (ja)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樹脂及びその中空容器
CN117089168A (zh) 可生物降解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包括其的膜和成型制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