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81282B - 净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净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81282B
CN115381282B CN202210917406.0A CN202210917406A CN115381282B CN 115381282 B CN115381282 B CN 115381282B CN 202210917406 A CN202210917406 A CN 202210917406A CN 115381282 B CN115381282 B CN 1153812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opening
water outlet
water
inn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174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81282A (zh
Inventor
周栋
张涛
龚圆杰
何海
曾敏炽
张兴致
范婷
王佳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hun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Chun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Chun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Chun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1740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812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81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812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812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812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6Filters or strainers for coffee or tea makers ; Holder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44Parts or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 A47J31/44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44Parts or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 A47J31/46Dispensing spouts, pumps, drain valves or like liquid transporting devices
    • A47J31/461Valves, e.g. drain val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02F1/003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using household-type filters for producing potable water, e.g. pitchers, bottles, faucet mounted devi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ultrafiltration or microfilt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2Non-contaminated water, e.g. for industrial water supply
    • C02F2103/04Non-contaminated water, e.g. for industrial water supply for obtaining ultra-pure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002Construction details of the apparatus
    • C02F2201/004Seals, connec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002Construction details of the apparatus
    • C02F2201/005Val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10Solids, e.g. total solids [TS],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or volatile solids [V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4Flow arrangements
    • C02F2301/043Treatment of partial or bypass strea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7/00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 C02F2307/10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as part of a potable water dispenser, e.g. for use in homes or offic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净水设备,包括复合滤芯、膜滤芯及出水结构;复合滤芯包括滤壳、第一过滤组件及第二过滤组件;滤壳形成有第一收容腔、第二收容腔、第一进水孔、第一出水孔及第二出水孔;第一进水孔与第一收容腔连通以将外部水引进第一收容腔内,第一出水孔与第一收容腔连通以将第一收容腔内的水引出;第二收容腔与第一收容腔连通,第二出水孔与第二收容腔连通以将第二收容腔内的水引出;第一过滤组件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中以对流进第一收容腔中的水进行过滤;第二过滤组件设置在第二收容腔中以对流进第二收容腔中的水进行过滤;膜滤芯具有第二进水孔和第三出水孔,第二进水孔与第一出水孔连通;出水结构与第二出水孔、第三出水孔连通。

Description

净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净水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净饮机也叫净水设备、水质净化器,净饮机是按对水的使用要求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净化处理的水处理设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净饮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用户在不同场景对水质的TDS(Total dissolved solids,译为总溶解固体)要求不同,而现有净水设备出来的饮用水的水质TDS无法调节,无法满足用户所需的不同水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水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净水设备生成的饮用水的水质TDS无法调节,进而无法满足用户所需的不同水质要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净水设备,所述净水设备包括:复合滤芯,所述复合滤芯包括滤壳、第一过滤组件以及第二过滤组件;所述滤壳形成有第一收容腔、第二收容腔、第一进水孔、第一出水孔以及第二出水孔;其中,所述第一进水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孔用于将外部水引进所述第一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出水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孔用于将所述第一收容腔内的水引出所述滤壳外;所述第二收容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孔用于将所述第二收容腔内的水引出所述滤壳外;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腔中,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对流进所述第一收容腔中的水进行过滤;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容腔中,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对流进所述第二收容腔中的水进行过滤;
膜滤芯,所述膜滤芯具有第二进水孔和第三出水孔,所述第二进水孔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
出水结构,所述出水结构与所述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三出水孔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净水设备还包括第一连通结构,所述第一连通结构包括第一连通管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结构连通,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通结构还包括减压阀,所述减压阀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水结构包括出水管和第一TDS传感器;
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三出水孔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形成取水出口;所述第一TDS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出水管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水管上的混水器,且所述第一TDS传感器位于所述混水器和所述取水出口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净水设备还包括第二连通结构,第二连通结构包括第二连通管和第二TDS传感器,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结构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壳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第一端壁和与所述第一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壁,所述第一进水孔、所述第一出水孔以及所述第二出水孔均由所述第二端壁贯穿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第二内壳以及第三内壳;
所述第一内壳和所述第二内壳沿第一方向排布在所述外壳内,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自所述第一端壁指向所述第二端壁;
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且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形成;
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内壳之间间隔设置形成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第二内壳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的第三开口、第四开口,且所述第三开口由所述第二内壳朝向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贯穿形成,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四开口由所述第二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贯穿形成,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三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连接,所述第三内壳的另一端延伸经过所述第二内壳的旁侧并所述第一内壳连接;所述第三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一出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进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背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的周缘和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贯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三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以及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内壳与所述第一内壳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延伸,且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出水流道,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内,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周侧形成;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进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密封抵接,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贯穿形成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贯穿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的第四开口,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远离所述第二出水孔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口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背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贯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壳板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周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进水流道;
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周壁密封抵接,所述第二壳板背离所述第一壳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内壳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内壳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第二内壳以及隔板;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延伸,且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出水流道,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内,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周侧形成,且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一出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密封抵接,且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一端间隔设置以形成连接通道,且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连通;所述隔板背离所述第一内壳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且所述隔板贯穿形成第三开口;
所述第二内壳贯穿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的第四开口,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远离所述第二出水孔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口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背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壳板贯穿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所述第二壳板均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周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隔板间隔设置形成所述连接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隔板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延伸,且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
所述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内,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周侧形成;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进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密封抵接,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贯穿形成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背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贯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壳板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周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进水流道;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密封抵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延伸并形成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
所述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内,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周侧形成;
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一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所述第二开口以及所述第三开口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背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壳板贯穿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所述第二壳板均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出水流道。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
所述第一内壳环绕所述第二内壳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一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外周侧形成,且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内周侧形成,且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连通,所述第四开口由所述第二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贯穿形成,且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开口由所述第二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贯穿形成;
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二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壳板环绕所述第二内壳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出水流道;
所述第一壳板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的内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述第一过滤组件呈环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其中一侧用于进水,其中另一侧用于出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板形成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壳板形成有第二限位部;
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内,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部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包括封装板和第二过滤件,所述封装板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腔壁密封抵接,所述封装板贯穿形成有多个连通孔,所述第二过滤件为多个,
所述第二过滤件划分成两个出水段和连接在两个所述出水段之间的进水段,所述出水段穿设在所述连通孔中。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四密封件,所述第四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封装板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腔壁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四密封件,所述第四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封装板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腔壁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滤壳内的阻垢剂,且所述阻垢剂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和所述第一出水孔之间。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复合滤芯通过第一进水孔将外部原水引进第一收容腔中,并通过第一过滤组件进行过滤得到初滤水;其中,初滤水可以通过第一出水孔直接引出,初滤水还可以流进第二收容腔,并通过第二过滤组件过滤得到超滤水,超滤水通过第二出水孔引出;将第一出水孔与膜滤芯的第二进水孔连通,从而将初滤水引进膜滤芯进行再次过滤得到纯水;将第二出水孔、第三出水孔与出水结构连通,从而可以将超滤水、纯水引进到出水结构中进行混合得到饮用水,通过改变超滤水、纯水的混合比,可以改变从出水结构出来的饮用水的水质。运用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净水设备生成的饮用水的水质TDS无法调节,进而无法满足用户所需的不同水质要求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净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复合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复合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复合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复合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复合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复合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复合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净水设备;10、复合滤芯;11、滤壳;102、第二收容腔;103、第一进水孔;104、第一出水孔;105、第二出水孔;106、第一开口;107、第二开口;108、第三开口;109、第四开口;1010、连接通道;1011、第一出水流道;1012、进水流道;1013、第二出水流道;111、外壳;1111、第一端壁;1112、第二端壁;1113、第一凸环;1114、第二凸环;112、第一内壳;1121、第一壳板;11211、第一限位部;1122、第二壳板;11221、第二限位部;113、第二内壳;114、第三内壳;115、隔板;12、第一过滤组件;13、第二过滤组件;131、封装板;132、第二过滤件;14、第一密封件;15、第二密封件;16、第三密封件;17、第四密封件;18、第二逆止阀;19、阻垢剂;20、膜滤芯;30、出水结构;31、出水管;32、第一TDS传感器;33、混水器;40、第一连通结构;41、第一连通管;42、流量调节阀;43、减压阀;50、第二连通结构;51、第二连通管;52、第二TDS传感器;53、第一逆止阀;60、第三连通结构;61、第三连通管;62、增压泵;63、第一开关阀;64、第三TDS传感器;70、排浓水结构;71、浓水管;72、第二开关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见图1-图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净水设备100,包括复合滤芯10、膜滤芯20以及出水结构30;所述复合滤芯10包括滤壳11、第一过滤组件12以及第二过滤组件13;所述滤壳11形成有第一收容腔、第二收容腔102、第一进水孔103、第一出水孔104以及第二出水孔105;其中,所述第一进水孔103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孔103用于将外部水引进所述第一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出水孔104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孔104用于将所述第一收容腔内的水引出所述滤壳11外;所述第二收容腔102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孔105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2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孔105用于将所述第二收容腔102内的水引出所述滤壳11外;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腔中,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对流进所述第一收容腔中的水进行过滤;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3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容腔102中,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3对流进所述第二收容腔102中的水进行过滤;所述膜滤芯20具有第二进水孔和第三出水孔,所述第二进水孔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出水结构30与所述第二出水孔105、所述第三出水孔连通。
在本发明中,复合滤芯10通过第一进水孔103将外部原水引进第一收容腔中,并通过第一过滤组件12进行过滤得到初滤水;其中,初滤水可以通过第一出水孔104直接引出,初滤水还可以流进第二收容腔102,并通过第二过滤组件13过滤得到超滤水,超滤水通过第二出水孔105引出;将第一出水孔104与膜滤芯20的第二进水孔连通,从而将初滤水引进膜滤芯20进行再次过滤得到纯水;将第二出水孔105、第三出水孔与出水结构30连通,从而可以将超滤水、纯水引进到出水结构30中进行混合得到饮用水,通过改变超滤水、纯水的混合比,可以改变从出水结构30出来的饮用水的水质。运用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净水设备100生成的饮用水的水质TDS无法调节,进而无法满足用户所需的不同水质要求的技术问题。
参见图1,所述净水设备100还包括第一连通结构40,所述第一连通结构40包括第一连通管41和流量调节阀42,所述第一连通管4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孔105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41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结构30连通,所述流量调节阀4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41上。
通过第一连通管41实现第二出水孔105与出水结构30的连通,以将从第二出水孔105出来的超滤水引到出水结构30;并在第一连通管41上设置流量调节阀42,通过流量调节阀42调节第一连通管41的流量大小,从而控制超滤水在出水结构30中的饮用水的占比,实现饮用水的水质TDS的调节。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所述第一连通结构40还包括减压阀43,所述减压阀43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41上。当水压太高导致第一连通管41的流量过大时,可以启动减压阀43,降低第一连通管41内的水压,进而降低第一连通管41内的流量,可以避免因水压过高导致第一连通管41的流量过大而无法准确控制出水结构30引出的饮用水的水质TDS。
参见图1,所述出水结构30包括出水管31和第一TDS传感器32;所述出水管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孔105、所述第三出水孔连通,所述出水管31的另一端形成取水出口;所述第一TDS传感器32设置在所述出水管31上。
从第二出水孔105出来的超滤水流至出水管31和从第三出水孔出来的纯水流至出水管31进行混合成饮用水,然后饮用水流经第一TDS传感器32,第一TDS传感器32对饮用水的水质硬度进行检测,判断水质硬度是否达到用户要求,若否,则再基于第一TDS传感器32的检测结果对流量调节阀42进行调节控制。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出水结构3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水管31上的混水器33,且所述第一TDS传感器32位于所述混水器33和所述取水出口之间。
本实施例中,使用混水器33对流进出水管31中的初滤水、纯水进行混合,保证初滤水和纯水混合均匀,通过混水器33形成饮用水再流经第一TDS传感器32,从而提高了第一TDS传感器32的检测准确性,确保从出水结构30出来的饮用水符合用户所需的水质要求。
参见图1,所述净水设备100还包括第二连通结构50,第二连通结构50包括第二连通管51和第二TDS传感器52,所述第二连通管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51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结构30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三出水孔出来的纯水经过第二TDS传感器52进行检测,根据第二TDS传感器52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引入超滤水进行混合、以及超滤水的引入量。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二连通结构50还包括第一逆止阀53,所述第一逆止阀53设置在所述第二连通管51上。通过第一逆止阀53限制第二连通管51中的水流方向,即从第三出水孔流出的水经过第二连通管51流向出水结构30,出水结构30中的水不能通过第二连通管51逆流回膜滤芯20。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净水设备100还包括第三连通结构60,第三连通结构60包括第三连通管61、增压泵62以及第一开关阀63,所述第三连通管6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三连通管6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孔连通,所述增压泵62、所述第一开关阀63均设置在所述第三连通管61上。
通过第三连通管61实现第一出水孔104与第二进水孔连通,以将从第一出水孔104引出的初滤水引进到膜滤芯20中;在第三连通管61上设置增压泵62和第一开关阀63,通过来增加第三连通管61中的水压,通过第一开关阀63来控制第三连通管61的通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三连通结构60还包括第三TDS传感器64,第三TDS传感器64设置在第三连通管61上。因此,从第一出水孔104出来的初滤水会流经第三TDS传感器64,第三TDS传感器64对第三连通管61中的初滤水进行水质。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膜滤芯20还具有浓水出口;净水设备100还包括排浓水结构70,所述排浓水结构70包括浓水管71和第二开关阀72,浓水管71的一端与浓水出口连通,浓水管71的另一端用于排出浓水;第二开关阀72设置在浓水管71上。即通过浓水管71将膜滤芯20产生的浓水排出去,通过第二开关阀72控制浓水管71的通断。
下面对复合滤芯10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参见图2-图8,所述滤壳11包括外壳111,所述外壳111具有第一端壁1111和与所述第一端壁1111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壁1112,所述第一进水孔103、所述第一出水孔104以及所述第二出水孔105均由所述第二端壁1112贯穿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一进水孔103、第一出水孔104以及第二出水孔105的开设位置进行限定,由外壳111的第二端壁1112贯穿形成第一进水孔103、第一出水孔104以及第二出水孔105,因此,第一进水孔103、第一出水孔104以及第二出水孔105均位于外壳111的同一端,便于集中组装外部水管与第一进水孔103、第一出水孔104、第二出水孔105的连通,同时使得外部管道排布整齐。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所述滤壳11还包括第一内壳112、第二内壳113以及第三内壳114;所述第一内壳112和所述第二内壳113沿第一方向排布在所述外壳111内,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自所述第一端壁1111指向所述第二端壁1112;所述第一内壳112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106、第二开口107,且所述第二开口107由所述第一内壳112朝向所述第二内壳113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第一内壳11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连接通道1010,所述连接通道1010与所述第二开口107连通;第二内壳113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102以及均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2连通的第三开口108、第四开口109,且所述第三开口108由所述第二内壳113朝向所述第一内壳112的一端贯穿形成,所述第三开口108与所述连接通道1010连通;所述第四开口109由所述第二内壳113朝向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贯穿形成,所述第四开口109与所述第二出水孔105连通;所述第三内壳11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1112连接,所述第三内壳114的另一端延伸经过所述第二内壳113的旁侧并所述第一内壳112连接;所述第三内壳114与所述第二内壳113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出水流道1011,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通道1010连通;所述第三内壳114与所述外壳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1012,所述进水流道10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103连通,所述进水流道10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106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内壳112和第二内壳113沿第一方向排布在外壳111中,第一方向为自第一端壁1111指向第二端壁1112,因此,由第二内壳113形成的第二收容腔102相较于由第一内壳112形成的第一收容腔更靠近第二端壁1112,即第二收容腔102位于第一收容腔与第二端壁1112之间;为实现第一收容腔与位于第二端壁1112上的第一进水孔103的连接,滤壳11还包括第三内壳114,第三内壳114的一端与第二端壁1112连接,第三内壳114的另一端延伸经过第二内壳113的旁侧并与第一内壳112连接,同时确保第三内壳114与外壳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以形成进水流道1012,因此,进水通道的一端能够与第二端壁1112上的第一进水孔103连通,另一端能够延伸经过第二内壳113的旁侧来与由第一内壳112形成的第一开口106连通,具体地,外部水经过第一进水孔103、进水通道、第一开口106进入到第一收容腔由第一过滤组件12进行过滤形成初滤水;由前述可知,第一内壳112的一端与第二内壳113的一端相对设置,第二内壳113的另一端与第二端壁1112相对设置,因此,由第一内壳112朝向第二内壳113的一端形成第二开口107,由第二内壳113朝向第一内壳112的一端形成第三开口108,由第二内壳113朝向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形成第四开口109,通过第二开口107和第三开口108实现第一收容腔与第二收容腔102之间的连通,通过第四开口109实现第二收容腔102与第二出水孔105之间的连通,具体地,从第二开口107出来的初滤水经过第三开口108进入第二收容腔102中,由第二过滤组件13过滤形成超滤水,超滤水经过第四开口109、第二出水孔105引出到外壳111外;而第二开口107还需要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以将初滤水引出到外壳111外,由前述可知第二内壳113隔在第二开口107与第一出水孔104之间,因此,借助第三内壳114与第二内壳113之间的间隔设置来形成位于第二内壳113旁侧的第一出水流道1011流道,第一出水流道1011的一端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为实现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第二开口107的连通,第二内壳113与第一内壳112间隔设置形成连接通道1010,因此,第三开口108通过连接通道1010与第二开口107连通,第一出水流道1011通过连接通道1010与第二开口107连通,从第二开口107出来的初滤水还可以通过连接通道1010、第一出水流道1011、第一出水孔104引出到外壳111外。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所述第一内壳112包括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所述第二壳板1122与所述第一壳板1121背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1121的周缘和所述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06,所述第一壳板1121贯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07。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内壳112分设成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并将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相对设置来形成第一收容腔,相较于第二壳板1122,第一壳板1121更靠近第二内壳113,因此,由第一壳板1121贯穿形成第二开口107;第一开口106则由第一壳板1121的周缘和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不需要再另外开设第一开口106,减少了加工程序;同时第一开口106位于第一内壳112的周侧,提高了第一开口106的进水面积、进水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所述第一凸环1113环绕所述第二凸环1114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1113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二凸环1114与所述第二出水孔105连通;所述第三内壳1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连接,所述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连接;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4、第二密封件15以及第三密封件16;所述第一密封件14设置在所述第三内壳114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15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16设置在所述第三内壳114与所述第一内壳1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并对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之间的位置进行设置,使得第一凸环1113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第二凸环1114与第二出水孔105连通,通过第一凸环1113便于实现第三内壳114与第二端壁1112连接,并保证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通过第二凸环1114便于实现第二内壳113与第二端壁1112的连接。此外,还在第三内壳114与第一凸环1113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14,确保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第一出水孔104的密封连通;在第二内壳113与第二凸环111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15,确保第四开口109与第二出水孔105之间的密封连通;在第三内壳114与第一内壳112之间设置第三密封件16,确保连接通道1010的密封性。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述滤壳11还包括第一内壳112和第二内壳113;所述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1112连接,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1111延伸,且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外壳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出水流道1013,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013与所述第二出水孔105连通;所述第一内壳112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内,所述第一内壳112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106、第二开口107,所述第一开口106由所述第一内壳112的周侧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07由所述第一内壳112朝向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07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一内壳112朝向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1012,所述进水流道10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103连通,所述进水流道10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106连通;所述第一内壳112远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密封抵接,所述第一内壳112远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102,所述第一内壳112远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贯穿形成第三开口108,所述第三开口108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2连通;所述第二内壳113贯穿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2连通的第四开口109,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013远离所述第二出水孔105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口109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第二端壁1112连接,另一端朝向第一端壁1111延伸,因此,第二内壳113与外壳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的第二出水流道1013的一端可以与第二端面上的第二出水孔105连通,第二出水流道1013的另一端朝向第一端壁1111延伸;基于此,可以将第二收容腔102和第一收容腔沿第一方向排布,使第一收容腔靠向第二端壁1112,第二收容腔102靠向第一端壁1111,具体地,将第一内壳112设置在第二内壳113内,第一内壳112形成第一收容腔,且第一内壳112朝向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与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与第一进水孔103连通的进水流道1012,因此,可由第一内壳112的周侧形成第一开口106,且进水流道1012与第一开口106连通,即外部水经过第一进水孔103、进水流道1012、第一开口106流进第一收容腔中,由第一过滤组件12过滤成初滤水;第一内壳112靠近第二端壁1112设置,因此,第一内壳112朝向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形成第二开口107,第二开口107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即初滤水通过第二开口107、第一出水孔104引出到外壳111外;第一内壳112远离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则与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密封抵接,因此,第一内壳112远离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和第二内壁的内壁面共同形成第二收容腔102,且第一内壳112远离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贯穿形成第三开口108,即初滤水通过第三开口108流进到第二收容腔102中,由第二过滤组件13进行过滤成超滤水;为将超滤水引出,第二内壳113还形成与第二收容腔102连通的第四开口109,且第二出水流道1013远离第二出水孔105的一端与第二开口107连通,即超滤水经过第四开口109、第二出水流道1013、第二出水孔105引出到外壳111外。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述第一内壳112包括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所述第二壳板1122与所述第一壳板1121背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1121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06;所述第一壳板1121贯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07;所述第一壳板1121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周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进水流道1012;所述第二壳板1122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周壁密封抵接,所述第二壳板1122背离所述第一壳板112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内壳113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102。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内壳112分设成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并将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相对设置来形成第一收容腔,第二壳板1122远离第二端壁1112,因此,使用第二壳板1122来与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密封抵接;第一壳板1121相较于第二壳板1122更靠近第二端壁1112,因此,由第一壳板1121贯穿形成第二开口107;第一开口106则由第一壳板1121的周缘和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不需要再另外开设第一开口106,减少了加工程序;同时第一开口106位于第一内壳112的周侧,提高了第一开口106的进水面积、进水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所述第一凸环1113环绕所述第二凸环1114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1113与所述第一进水孔103连通,所述第二凸环1114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连接,所述第一内壳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连接;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4、第二密封件15、第三密封件16;所述第一密封件14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15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112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16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第一内壳1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并对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之间的位置进行设置,使得第一凸环1113与第一进水孔103连通,第二凸环1114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通过第一凸环1113便于实现第二内壳113与第二端壁1112连接,并保证进水流道1012与第一进水孔103连通;通过第二凸环1114便于实现第二内壳113与第二端壁1112的连接。此外,还在第二内壳113与第一凸环1113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14,确保进水流道1012与第一进水孔103的密封连通;在第二内壳113与第二凸环111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15,确保第二开口107与第一出水孔104之间的密封连通;在第二内壳113与第一内壳112之间设置第三密封件16,确保进水流道1012和第二收容腔102相对各自的密封性。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述滤壳11还包括第一内壳112、第二内壳113以及隔板115;所述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1112连接,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1111延伸,且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外壳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出水流道1013,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013与所述第二出水孔105连通;所述第一内壳112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内,所述第一内壳112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106、第二开口107;所述第一开口106由所述第一内壳112朝向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06与所述第一进水孔103连通;所述第二开口107由所述第一内壳112的周侧形成,且所述第一内壳112与所述第二内壳113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出水流道1011,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107连通;所述隔板115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密封抵接,且所述隔板115与所述第一内壳112远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一端间隔设置以形成连接通道1010,且所述连接通道1010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连通;所述隔板115背离所述第一内壳112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102,且所述隔板115贯穿形成第三开口108;所述第二内壳113贯穿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2连通的第四开口109,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1013远离所述第二出水孔105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口109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第二端壁1112连接,另一端朝向第一端壁1111延伸,因此,第二内壳113与外壳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的第二出水流道1013的一端可以与第二端面上的第二出水孔105连通,出水流道的另一端朝向第一端壁1111延伸;基于此,可以将第二收容腔102和第一收容腔沿第一方向排布,使第一收容腔靠向第二端壁1112,第二收容腔102靠向第一端壁1111,具体地,将第一内壳112设置在第二内壳113内,第一内壳112形成第一收容腔,且第一内壳112与第二内壳113间隔设置形成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的第一出水流道1011,因此,可由第一内壳112的周侧形成第二开口107,且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第二开口107连通,由第一过滤组件12过滤形成的初滤水可从第一内壳112的周侧上的第二开口107流出,再通过第一出水流道1011、第一出水孔104引出到外壳111外;第一内壳112内的初滤水由侧面引出,那么外部水便可以由第一内壳112的端面引入,因此,第一内壳112朝向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形成与第一进水孔103连通的第一开口106,即从第一进水孔103进来的外部水通过第一内壳112的端侧上的第一开口106进入到第一内壳112,以由第一过滤组件12过滤成初滤水;为形成第二收容腔102,滤壳11还包括与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密封抵接的隔板115,因此,隔板115背离第一内壳112的一侧与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共同形成了第二收容腔102,并由隔板115贯穿形成第三开口108,为了实现第三开口108与第一出水流道1011的连通,隔板115与第一内壳112间隔设置形成连接通道1010,通道连接通道1010来实现第一出水流道1011和第三开口108连通,即,初滤水还可以通过第二开口107、第一出水流道1011、连接通道1010、第三开口108流进第二收容腔102中,由第二过滤组件13过滤成超滤水;为将超滤水引出,第二内壳113还形成与第二收容腔102连通的第四开口109,且第二出水流道1013远离第二出水孔105的一端与第四开口109连通,即超滤水经过第四开口109、第二出水流道1013、第二出水孔105引出到外壳111外。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述第一内壳112包括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所述第二壳板1122与所述第一壳板1121背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1121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07;所述第一壳板1121贯穿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06;所述第一壳板1121、所述第二壳板1122均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周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所述第二壳板1122与所述隔板115间隔设置形成所述连接通道1010。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内壳112分设成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并将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相对设置来形成第一收容腔,第二壳板1122远离第二端壁1112,第一壳板1121相较于第二壳板1122更靠近第二端壁1112,因此,由第一壳板1121贯穿形成第一开口106;第二开口107则由第一壳板1121的周缘和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不需要再另外开设第二开口107,减少了加工程序;同时第二开口107位于第一内壳112的周侧,提高了第二开口107的出水面积、出水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所述第一凸环1113环绕所述第二凸环1114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1113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二凸环1114与所述第一进水孔103连通;所述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连接,所述第一内壳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连接;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4、第二密封件15、第三密封件16;所述第一密封件14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15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112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16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隔板115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并对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之间的位置进行设置,使得第一凸环1113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第二凸环1114与第一进水孔103连通,通过第一凸环1113便于实现第二内壳113与第二端壁1112连接,并保证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通过第二凸环1114便于实现第一内壳112与第二端壁1112的连接。此外,还在第二内壳113与第一凸环1113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14,确保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第一出水孔104的密封连通;在第一内壳112与第二凸环111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15,确保第一开口106与第一进水孔103之间的密封连通;在第二内壳113隔板115之间设置第三密封件16,第一出水流道1011和第二收容腔102相对各自的密封性。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滤壳11还包括第一内壳112和第二内壳113;所述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1112连接,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1111延伸,且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外壳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102;所述第一内壳112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内,所述第一内壳112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106、第二开口107,所述第一开口106由所述第一内壳112的周侧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07由所述第一内壳112朝向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07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一内壳112朝向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1012,所述进水流道10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103连通,所述进水流道10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106连通;所述第一内壳112远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密封抵接,所述第一内壳112远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贯穿形成第三开口108,且所述第三开口108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2连通。
第一内壳112设置在第二内壳113内,因此,第二内壳113与外壳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的第二收容腔102环绕由第一内壳112形成的第一收容腔;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内壳112的周侧来实现进水,因此,由第一内壳112的周侧形成第一开口106,且第一内壳112朝向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与第二内壳113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1012,通过进水流道1012来连通第一进水孔103与第一开口106;由第一内壳112朝向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来实现出初滤水,即第一内壳112朝向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贯穿形成第二开口107;由第一内壳112远离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来实现第一收容腔与第二收容腔102的连通,即第一内壳112远离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贯穿形成第三开口108,从而将初滤水引进第二收容腔102中,由第二过滤组件13过滤形成超滤水,再从第二端壁1112的第二出水孔105将超滤水引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壳112远离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还第二内壳113密封抵接,从而确保进水流道1012与第二收容腔102之间的隔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第一内壳112包括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所述第二壳板1122与所述第一壳板1121背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1121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06;所述第一壳板1121贯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07,所述第一壳板1121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周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进水流道1012;所述第二壳板1122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密封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内壳112分设成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并将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相对设置来形成第一收容腔,第二壳板1122远离第二端壁1112,第一壳板1121相较于第二壳板1122更靠近第二端壁1112,因此,由第一壳板1121贯穿形成第二开口107,第二壳板1122则用来与第二内壳113密封抵接;第一开口106则由第一壳板1121的周缘和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不需要再另外开设第一开口106,减少了加工程序;同时第一开口106位于第一内壳112的周侧,提高了第一开口106的进水面积、进水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所述第一凸环1113环绕所述第二凸环1114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1113与所述第一进水孔103连通,所述第二凸环1114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连接,所述第一内壳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连接;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4、第二密封件15、第三密封件16;所述第一密封件14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15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112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16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112远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11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并对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之间的位置进行设置,使得第一凸环1113与第一进水孔103连通,第二凸环1114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通过第一凸环1113便于实现第二内壳113与第二端壁1112连接,并保证进水流道1012与第一进水孔103连通;通过第二凸环1114便于实现第二内壳113与第二端壁1112的连接。此外,还在第二内壳113与第一凸环1113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14,确保进水流道1012与第一进水孔103的密封连通;在第二内壳113与第二凸环111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15,确保第二开口107与第一出水孔104之间的密封连通;在第二内壳113与第一内壳112之间设置第三密封件16,确保进水流道1012和第二收容腔102相对各自的密封性。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述滤壳11还包括第一内壳112和第二内壳113;所述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1112连接,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1111延伸并形成第三开口108,且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外壳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102;所述第一内壳112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内,所述第一内壳112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106、第二开口107,所述第一开口106由所述第一内壳112朝向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06与所述第一进水孔103连通;所述第二开口107由所述第一内壳112的周侧形成;所述第一内壳112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出水流道1011,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所述第二开口107以及所述第三开口108连通。
第一内壳112设置在第二内壳113内,因此,第二内壳113与外壳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的第二收容腔102环绕由第一内壳112形成的第一收容腔;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内壳112朝向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来实现进水,即第一内壳112朝向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贯穿形成与第一进水孔103连通的第一开口106;由第一内壳112的周侧来实现出初滤水,因此,由第一内壳112的周侧形成第二开口107,且第一内壳112与第二内壳113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出水流道1011,通过第一出水流道1011来连通第二开口107与第一出水孔104,从而将初滤水引出到外壳111外,还通过第一出水流道1011来连通第二开口107与第三开口108,从而实现第一收容腔与第二收容腔102的连通,以将初滤水引进第二收容腔102中,由第二过滤组件13过滤形成超滤水,再从第二端壁1112的第二出水孔105将超滤水引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述第一内壳112包括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所述第二壳板1122与所述第一壳板1121背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1121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07;所述第一壳板1121贯穿形成第一开口106,所述第一壳板1121、所述第二壳板1122均与所述第二内壳113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内壳112分设成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并将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相对设置来形成第一收容腔,第二壳板1122远离第二端壁1112,第一壳板1121相较于第二壳板1122更靠近第二端壁1112,因此,由第一壳板1121贯穿形成第一开口106;第二开口107则由第一壳板1121的周缘和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不需要再另外开设第二开口107,减少了加工程序;同时第二开口107位于第一内壳112的周侧,提高了第二开口107的出水面积、出水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所述第一凸环1113环绕所述第二凸环1114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1113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二凸环1114与所述第一进水孔103连通;所述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连接,所述第一内壳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连接;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4、第二密封件15;所述第一密封件14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15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112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并对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之间的位置进行设置,使得第一凸环1113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第二凸环1114与第一进水孔103连通,通过第一凸环1113便于实现第二内壳113与第二端壁1112连接,并保证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通过第二凸环1114便于实现第一内壳112与第二端壁1112的连接。此外,还在第二内壳113与第一凸环1113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14,确保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第一出水孔104的密封连通;在第一内壳112与第二凸环111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15,确保第一开口106与第一进水孔103之间的密封连通。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述滤壳11还包括第一内壳112和第二内壳113;所述第一内壳112环绕所述第二内壳113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出水流道1011,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一内壳112与所述外壳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1012,所述进水流道1012与所述第一进水孔103连通;所述第一内壳112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106、第二开口107;所述第一开口106由所述第一内壳112的外周侧形成,且所述第一开口106与所述进水流道1012连通;所述第二开口107由所述第一内壳112的内周侧形成,且所述第二开口107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连通;所述第二内壳113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102以及均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2连通的第三开口108和第四开口109,所述第三开口108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连通,所述第四开口109由所述第二内壳113朝向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贯穿形成,且所述第四开口109与所述第二出水孔105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壳112环绕第二内壳113设置,因此,由第一内壳112形成的第一收容腔环绕由第二内壳113形成的第二收容腔102;因此,由第一内壳112的外周侧来实现进水,第一内壳112的外周侧形成有第一开口106,第一内壳112与外壳111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1012,通过进水流道1012来实现第一进水孔103与第一开口106之间的连通;由第一内壳112的内周侧来实现出水,第一内壳112的内周侧形成第二开口107,第一内壳112与第二内壳113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出水流道1011,通过第一出水流道1011来实现第二开口107与第一出水孔104之间的连通;第二内壳113通过第三开口108来与第一出水流道1011连通,从而将初滤水引进第二收容腔102内过滤成超滤水,由第二内壳113朝向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贯穿形成与第二出水孔105连通发第四开口109,从而通过第四开口109、第二出水孔105将超滤水引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述第三开口108由所述第二内壳113远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贯穿形成;所述第一内壳112包括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所述第二壳板1122与所述第二内壳113远离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壳板1121环绕所述第二内壳113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出水流道1011;所述第一壳板1121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06,所述第一壳板1121的内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1122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07。
第二内壳113远离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贯穿形成第三开口108,因此,第三开口108与第四开口109相对设置,加长了第二过滤组件13的过滤路径,提高了第二过滤组件13的过滤效果。通过将第二壳板1122与第二内壳113远离第二端壁1112的一端间隔,来确保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第三开口108的连通;通过第一壳板1121环绕第二内壳113间隔设置来形成第一出水流道1011;借助第一壳板1121与第二壳板1122的相对间隔设置,使得第一壳板1121的外周缘与第二壳板1122的周缘共同形成第一开口106,第一壳板1121的内周缘与第二壳板1122共同形成第二开口107,不需要再另外开设第一开口106、第二开口107,减少了加工工序,同时提高了第一内壳112的进水量、出水量。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述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所述第一凸环1113环绕所述第二凸环1114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1113与所述第一出水孔104连通,所述第二凸环1114与所述第二出水孔105连通;所述第一内壳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连接,所述第二内壳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连接;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4、第二密封件15;所述第一密封件14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112与所述第一凸环1113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15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113与所述第二凸环111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二端壁1112的内壁面形成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并对第一凸环1113和第二凸环1114之间的位置进行设置,使得第一凸环1113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第二凸环1114与第二出水孔105连通,通过第一凸环1113便于实现第一内壳112与第二端壁1112连接,并保证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第一出水孔104连通;通过第二凸环1114便于实现第二内壳113与第二端壁1112的连接,以确保第四开口109与第二出水孔105的连通。此外,还在第一内壳112与第一凸环1113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14,确保第一出水流道1011与第一出水孔104的密封连通;在第二内壳113与第二凸环111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15,确保第四与第二出水孔105之间的密封连通。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8,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呈环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其中一侧用于进水,其中另一侧用于出水。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过滤组件12设置成环状,则第一过滤组件12具有内周侧和外周侧,再使用第一过滤组件12的内周侧和外周侧来实现进水和出水,提高了第一过滤组件12的进水面积、出水面积,即提高了第一过滤组件12的进水率、出水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8,所述第一壳板1121形成有第一限位部11211,所述第二壳板1122形成有第二限位部11221;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部11211内,所述第一过滤组件12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部11221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限位部11211实现第一壳板1121对第一过滤组件12的定位组装,通过第二限位部11221提高了第二壳板1122对第一过滤组件12的定位组装,从而确保第一壳板1121和第二壳板1122对第一过滤组件12夹持的稳定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组件12可以采用PP(Polypropylene,译为聚丙烯)棉、折纸PP、超滤膜、微滤膜、活性炭、阻垢剂、无纺布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8,所述第二过滤组件13包括封装板131和第二过滤件132,所述封装板131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2的腔壁密封抵接,所述封装板131贯穿形成有多个连通孔,所述第二过滤件132为多个,所述第二过滤件132划分成两个出水段和连接在两个所述出水段之间的进水段,所述出水段穿设在所述连通孔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滤件132的两个出水段均设置在连通中,即第二过滤件132只有出水段由连通孔外露,因此,第二过滤件132呈U形结构,初滤水必须由进水段进入,往出水段渗透出来行程超滤水,通过限定第二过滤件132的出水面积、出水流向,提高了第二过滤件132的过滤效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过滤件132可以由超滤膜、微滤膜、陶瓷滤膜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7、图8,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第四密封件17,所述第四密封件17设置在所述封装板131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2的腔壁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在封装板131与第二收容腔102的腔壁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件17,因此,避免第二收容腔102中的水从封装板131与第二收容腔102的腔壁之间的缝隙流出第二收容腔102,确保第二收容腔102中的水只能依次经过进水段、出水段来流出到第二收容腔102,提高第二过滤组件13的过滤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8,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第二逆止阀18,所述第二逆止阀18设置在所述第三开口108中。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三开口108中设置第二逆止阀18,从而确保第一收容腔中的初滤水能够通过第三开口108流进第二收容腔102中,而第二收容腔102中的超滤水不能逆流回第一收容腔中,只能顺着第二出水孔105流出到外壳111外。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滤壳11内的阻垢剂19,且所述阻垢剂19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和所述第一出水孔104之间,如,阻垢剂19设置在第一出水流道1011靠近第一出水孔104的位置上。因此,从第一收容腔出来的初滤水经过阻垢剂19作用,再从第一出水孔104流出到外壳111外,阻垢剂19可降低初滤水的硬度,防止水垢生成。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对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特征根据情况相互组合、增删或作其他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本质未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的其他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也同样属于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

Claims (30)

1.一种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合滤芯,所述复合滤芯包括滤壳、第一过滤组件以及第二过滤组件;所述滤壳形成有第一收容腔、第二收容腔、第一进水孔、第一出水孔以及第二出水孔;其中,所述第一进水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孔用于将外部水引进所述第一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出水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孔用于将所述第一收容腔内的水引出所述滤壳外;所述第二收容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孔用于将所述第二收容腔内的水引出所述滤壳外;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腔中,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对流进所述第一收容腔中的水进行过滤;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容腔中,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对流进所述第二收容腔中的水进行过滤,且流进所述第二收容腔中的水为经过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的水;
膜滤芯,所述膜滤芯具有第二进水孔和第三出水孔,所述第二进水孔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
出水结构,所述出水结构与所述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三出水孔连通;
第一连通结构,所述第一连通结构包括第一连通管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结构连通,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结构还包括减压阀,所述减压阀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结构包括出水管和第一TDS传感器;
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三出水孔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形成取水出口;所述第一TDS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出水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水管上的混水器,且所述第一TDS传感器位于所述混水器和所述取水出口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设备还包括第二连通结构,第二连通结构包括第二连通管和第二TDS传感器,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结构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壳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第一端壁和与所述第一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壁,所述第一进水孔、所述第一出水孔以及所述第二出水孔均由所述第二端壁贯穿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第二内壳以及第三内壳;
所述第一内壳和所述第二内壳沿第一方向排布在所述外壳内,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自所述第一端壁指向所述第二端壁;
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且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形成;
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内壳之间间隔设置形成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第二内壳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的第三开口、第四开口,且所述第三开口由所述第二内壳朝向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贯穿形成,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四开口由所述第二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贯穿形成,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三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连接,所述第三内壳的另一端延伸经过所述第二内壳的旁侧并所述第一内壳连接;所述第三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一出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进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背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的周缘和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贯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三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以及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内壳与所述第一内壳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延伸,且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出水流道,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内,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周侧形成;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进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密封抵接,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贯穿形成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贯穿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的第四开口,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远离所述第二出水孔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口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背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贯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壳板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周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进水流道;
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周壁密封抵接,所述第二壳板背离所述第一壳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内壳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内壳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第二内壳以及隔板;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延伸,且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出水流道,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内,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周侧形成,且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一出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密封抵接,且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一端间隔设置以形成连接通道,且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连通;所述隔板背离所述第一内壳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且所述隔板贯穿形成第三开口;
所述第二内壳贯穿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的第四开口,且所述第二出水流道远离所述第二出水孔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口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背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壳板贯穿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所述第二壳板均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周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隔板间隔设置形成所述连接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隔板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延伸,且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
所述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内,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周侧形成;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进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密封抵接,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贯穿形成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背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贯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壳板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周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进水流道;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密封抵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所述第三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壁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壁延伸并形成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
所述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内,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周侧形成;
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一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所述第二开口以及所述第三开口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背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壳板的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壳板贯穿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所述第二壳板均与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出水流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壳还包括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
所述第一内壳环绕所述第二内壳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出水流道,所述第一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间隔设置形成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第一进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外周侧形成,且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由所述第一内壳的内周侧形成,且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连通;
所述第二内壳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以及均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出水流道连通,所述第四开口由所述第二内壳朝向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贯穿形成,且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由所述第二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贯穿形成;
所述第一内壳包括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二壳板与所述第二内壳远离所述第二端壁的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壳板环绕所述第二内壳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出水流道;
所述第一壳板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的周缘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板的内周缘与所述第二壳板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壁的内壁面形成有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环绕所述第二凸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一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凸环与所述第二出水孔连通;
所述第一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环连接,所述第二内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环连接;
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壳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呈环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其中一侧用于进水,其中另一侧用于出水。
26.根据权利要求8、11、14、17、20或23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板形成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壳板形成有第二限位部;
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内,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部内。
27.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包括封装板和第二过滤件,所述封装板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腔壁密封抵接,所述封装板贯穿形成有多个连通孔,所述第二过滤件为多个,
所述第二过滤件划分成两个出水段和连接在两个所述出水段之间的进水段,所述出水段穿设在所述连通孔中。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四密封件,所述第四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封装板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腔壁之间。
29.根据权利要求7-24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二逆止阀,所述第二逆止阀设置在所述第三开口中。
30.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滤壳内的阻垢剂,且所述阻垢剂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和所述第一出水孔之间。
CN202210917406.0A 2022-08-01 2022-08-01 净水设备 Active CN1153812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7406.0A CN115381282B (zh) 2022-08-01 2022-08-01 净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7406.0A CN115381282B (zh) 2022-08-01 2022-08-01 净水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81282A CN115381282A (zh) 2022-11-25
CN115381282B true CN115381282B (zh) 2024-01-19

Family

ID=84117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17406.0A Active CN115381282B (zh) 2022-08-01 2022-08-01 净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81282B (zh)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3808A (zh) * 2012-03-07 2012-07-18 慈溪市附海镇思维工业产品工作设计室 一种具有tds检测传感器的纯净水设备
CN104556457A (zh) * 2015-01-30 2015-04-2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净水系统
CN105231448A (zh) * 2015-11-03 2016-01-13 湖南天联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生产营养水的方法及饮水机的制作组装方法
CN105329973A (zh) * 2015-10-29 2016-02-1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净水系统
CN205099492U (zh) * 2015-10-26 2016-03-23 佛山市美的清湖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CN106006844A (zh) * 2016-05-09 2016-10-12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净水系统及其反渗透滤芯冲洗条件判断方法
CN206563104U (zh) * 2017-02-23 2017-10-17 3M创新有限公司 一种净水龙头和一种净水器装置
CN107804924A (zh) * 2017-12-08 2018-03-16 浙江朗诗德健康饮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滤芯以及净水设备
CN207401362U (zh) * 2017-10-30 2018-05-2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膜滤芯组件、复合滤芯装置及净水设备
CN207483476U (zh) * 2017-10-30 2018-06-1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滤芯组件、复合滤芯装置及净水设备
WO2018184544A1 (zh) * 2017-04-06 2018-10-1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09178097U (zh) * 2018-05-29 2019-07-30 佛山市美的清湖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净水系统和净水机
CN209451418U (zh) * 2018-09-26 2019-10-01 上海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滤芯逆止结构
CN110404330A (zh) * 2018-04-27 2019-11-05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13569755U (zh) * 2020-08-18 2021-06-29 广东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净水机用复合滤芯
CN214880651U (zh) * 2021-05-31 2021-11-26 佛山市韩华滤芯有限公司 一体式复合滤芯
CN215232652U (zh) * 2021-03-08 2021-12-21 深圳美霖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净水系统和净水器
CN215249938U (zh) * 2021-04-23 2021-12-21 袁慧 一种水质自适应、智能节水型反渗透净水机
CN216662643U (zh) * 2021-09-30 2022-06-03 广东栗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及其净水器
KR20220086156A (ko) * 2020-12-16 2022-06-23 김호중 수조용 정화장치
CN216909281U (zh) * 2021-12-22 2022-07-08 厦门百霖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进出水滤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7370B (zh) * 2016-01-04 2018-10-02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滤芯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3808A (zh) * 2012-03-07 2012-07-18 慈溪市附海镇思维工业产品工作设计室 一种具有tds检测传感器的纯净水设备
CN104556457A (zh) * 2015-01-30 2015-04-2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净水系统
CN205099492U (zh) * 2015-10-26 2016-03-23 佛山市美的清湖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CN105329973A (zh) * 2015-10-29 2016-02-1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净水系统
CN105231448A (zh) * 2015-11-03 2016-01-13 湖南天联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生产营养水的方法及饮水机的制作组装方法
CN106006844A (zh) * 2016-05-09 2016-10-12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净水系统及其反渗透滤芯冲洗条件判断方法
CN206563104U (zh) * 2017-02-23 2017-10-17 3M创新有限公司 一种净水龙头和一种净水器装置
WO2018184544A1 (zh) * 2017-04-06 2018-10-1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07401362U (zh) * 2017-10-30 2018-05-2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膜滤芯组件、复合滤芯装置及净水设备
CN207483476U (zh) * 2017-10-30 2018-06-1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滤芯组件、复合滤芯装置及净水设备
CN107804924A (zh) * 2017-12-08 2018-03-16 浙江朗诗德健康饮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滤芯以及净水设备
CN110404330A (zh) * 2018-04-27 2019-11-05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09178097U (zh) * 2018-05-29 2019-07-30 佛山市美的清湖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净水系统和净水机
CN209451418U (zh) * 2018-09-26 2019-10-01 上海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滤芯逆止结构
CN213569755U (zh) * 2020-08-18 2021-06-29 广东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净水机用复合滤芯
KR20220086156A (ko) * 2020-12-16 2022-06-23 김호중 수조용 정화장치
CN215232652U (zh) * 2021-03-08 2021-12-21 深圳美霖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净水系统和净水器
CN215249938U (zh) * 2021-04-23 2021-12-21 袁慧 一种水质自适应、智能节水型反渗透净水机
CN214880651U (zh) * 2021-05-31 2021-11-26 佛山市韩华滤芯有限公司 一体式复合滤芯
CN216662643U (zh) * 2021-09-30 2022-06-03 广东栗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及其净水器
CN216909281U (zh) * 2021-12-22 2022-07-08 厦门百霖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进出水滤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81282A (zh) 2022-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83022A (zh) 反渗透滤芯的外壳、反渗透滤芯及反渗透净水系统
CN115381282B (zh) 净水设备
CN113019126B (zh) 反渗透滤芯的外壳、反渗透滤芯及反渗透净水系统
CN211753964U (zh) 一种过滤装置和过滤系统
KR20210039233A (ko) 복합필터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정수기
CN111807538A (zh) 净水机系统
CN218046873U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14734878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111115883A (zh)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CN220376402U (zh)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CN220116287U (zh) 净饮机
CN216418958U (zh) 一种反渗透滤芯组件以及该反渗透滤芯组件的中心管
CN210905207U (zh) 一种深海大体积过滤装置
CN112479409A (zh) 反渗透复合滤芯
CN219885761U (zh) 水路板及净饮机
CN113019127A (zh) 反渗透滤芯的外壳、反渗透滤芯及反渗透净水系统
CN220907220U (zh) 一种新型滤芯、过滤机构及净水设备
CN212246335U (zh) 反渗透滤芯及净水器
CN218435010U (zh) 水路板结构及净水设备
CN218833839U (zh) 一种水过滤器
CN218320923U (zh) 分段组合式的反渗透膜滤芯及净水装置
CN219136463U (zh)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211946384U (zh) 一种超滤膜过滤装置
CN220376403U (zh) 一种净水设备的复合滤芯
CN210729183U (zh) 反渗透元件端盖、反渗透过滤器和净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