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16287U - 净饮机 - Google Patents

净饮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16287U
CN220116287U CN202321375316.XU CN202321375316U CN220116287U CN 220116287 U CN220116287 U CN 220116287U CN 202321375316 U CN202321375316 U CN 202321375316U CN 220116287 U CN220116287 U CN 2201162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inlet
waste
cavit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753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栋
张涛
龚圆杰
谢杰
何海
曾敏炽
张兴致
范婷
王佳贝
李树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753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162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162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162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净饮机,包括膜滤芯、进水管、增压泵、取水管以及回流管;膜滤芯包括壳体、膜元件、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以及第一逆止阀;壳体形成有腔体、进水孔、纯水孔以及废水孔,腔体具有第一端壁,进水孔贯穿第一端壁;膜元件设置在腔体中,膜元件具有进水端侧、纯水腔以及废水端侧,进水端侧与第一端壁相对设置,纯水腔与纯水孔连通;第一固定件设置在腔体中,第一固定件密封环绕进水端侧的周向设置,第一固定件将腔体分割出一进水腔,进水腔夹设在第一端壁与进水端侧之间,且进水腔与进水孔连通。本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为降低首杯水的TDS而需要导入膜滤芯进水侧的纯水量较多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净饮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饮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净饮机。
背景技术
净饮机通过膜滤芯来对原水进行过滤以形成纯水,在净饮机停止制水后,由于正渗透的作用,会引起膜滤芯纯水侧的TDS(Total dissolved solids,译为溶解性总固体)过高,导致下次取水时出现首杯水TDS过高的问题。
现有技术针对该问题是在膜滤芯的进水侧引入纯水,以降低膜滤芯进水侧的TDS,但是现有技术中膜滤芯在引进水时,水需要绕过膜元件的端部、周侧部再进入到膜元件内,因此,膜滤芯进水侧的进水量太大,导致需要引入的纯水量较大,即为降低首杯水的TDS而需要引入膜滤芯进水侧的纯水量较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饮机,以解决现有技术净饮机为降低首杯水的TDS而需要引入膜滤芯进水侧的纯水量较多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净饮机,包括:
膜滤芯,所述膜滤芯包括壳体、膜元件、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以及第一逆止阀,所述壳体形成有腔体、进水孔、纯水孔以及废水孔,所述腔体具有第一端壁,所述进水孔贯穿所述第一端壁;所述膜元件设置在所述腔体中,所述膜元件具有进水端侧、纯水腔以及废水端侧,所述进水端侧与所述第一端壁相对设置,所述纯水腔与所述纯水孔连通;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在所述腔体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密封环绕所述进水端侧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将所述腔体分割出一进水腔,所述进水腔夹设在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进水端侧之间,且所述进水腔与所述进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固定件密封环绕所述废水端侧的周侧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将所述腔体分割出一废水腔,所述废水腔与所述废水端侧连通;所述第二固定件贯穿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废水腔和所述废水孔,所述第一逆止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逆止阀用于禁止废水回流至所述废水腔中;
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孔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用于进水;
增压泵,所述增压泵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上,所述增压泵用于增加所述进水管中的水压;
取水管,所述取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孔连通,所述取水管的另一端用于出纯水;
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取水管连通,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增压泵的进水侧的管部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净饮机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所述泄压阀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的通断和流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净饮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的第二逆止阀,所述第二逆止阀用于限制所述回流管中水的流向为自所述取水管流向所述增压泵的进水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净饮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的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的通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净饮机还包括废水管,所述废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废水孔连通,所述废水管的另一端用于出废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净饮机还包括废水比和/或第三电磁阀,所述废水比设置在所述废水管上,所述废水比用于限制所述废水管的流量;
所述第三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废水管上,所述第三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废水管的通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净饮机还包括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在所述废水管上,所述流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废水管的流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膜元件包括中心管和密封连接在所述中心管的周侧上的膜袋,所述纯水腔由所述中心管形成,所述中心管的周侧还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进水端侧、所述废水端侧由所述膜袋形成,所述膜袋还形成有纯水侧,所述纯水侧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纯水孔贯穿所述第一端壁;
所述中心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壁连接并环绕所述纯水孔设置,所述中心管的另一端形成有封合部,所述封合部用于封合住所述纯水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端板部、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端板部呈环形,所述第一端板部与所述进水端侧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端板部的外周缘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密封环绕所述进水端侧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端板部的内周缘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环绕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端壁连接;
其中,所述进水腔由所述进水端侧、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端板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端壁以及所述中心管的一端共同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腔体还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壁,所述第二端壁与所述废水端侧相对设置,所述废水孔贯穿所述第一端壁;
所述腔体还具有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第二端壁之间的内周壁;
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端板部和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二端板部与所述废水端侧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第二端板部的周缘连接,且所述第三固定部密封环绕所述废水端侧的周向设置;所述废水腔由所述第二端板部、所述第三固定部以及所述废水端侧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通孔由所述第二端板部贯穿形成;
所述第二端板部与所述第二端壁间隔设置形成有第一过流道,所述第三固定部、所述膜元件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固定件均与所述内周壁间隔设置形成第二过流道,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端壁间隔设置形成有第三过流道;
所述废水腔、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过流道、所述第二过流道、所述第三过流道以及所述废水孔依次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包括第四固定部,所述第四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板部背离所述废水端侧的一侧,所述第四固定部环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第四固定部固定住所述第一逆止阀。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原水(待过滤的水)依次通过进水孔、进水腔、进水端侧进入到膜元件中进行过滤,过滤形成的纯水蓄积在纯水腔中,再通过纯水孔引出,从而实现了膜滤芯对水的过滤;其中,膜元件的进水端侧与进水孔所在的第一端壁相对设置,即膜滤芯的进水端侧朝向进水孔;通过第一固定件密封环绕进水端侧的周向设置,从而分割出与进水端侧连通的进水腔,且进水腔夹设在进水端侧与第一端壁之间,同时贯穿第一端壁的进水孔与进水腔连通,因此,从进水孔进来的水通过进水腔直接流向进水端侧以进入到膜元件中进行过滤,不需要再绕过膜元件的端部、周侧部才能进入到膜元件中,从而减小了进水腔中含水量,因此,在净饮机需要将引入纯水至膜滤芯的纯水侧时,能够减少纯水的引入量,解决现有技术为降低首杯水的TDS而需要导入膜滤芯进水侧的纯水量较多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膜滤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净饮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净饮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净饮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净饮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净饮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净饮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净饮机;10、膜滤芯;11、壳体;1111、进水腔;1112、废水腔;1113、第一过流道;1114、第二过流道;1115、第三过流道;112、进水孔;113、纯水孔;114、第一端壁;115、第一卡环部;116、第二卡环部;117、第二端壁;118、废水孔;119、内周壁;12、膜元件;121、中心管;1211、纯水腔;1212、第二通孔;1213、封合部;122、膜袋;1221、进水端侧;1222、纯水侧;1223、废水端侧;14、第一固定件;141、第一端板部;142、第一固定部;143、第二固定部;15、第一密封圈;16、第二密封圈;17、第二固定件;171、第二端板部;172、第三固定部;173、第四固定部;18、第一逆止阀;20、进水管;30、第一电磁阀;40、取水管;50、回流管;60、增压泵;70、泄压阀;80、第二逆止阀;90、第二电磁阀;110、废水管;120、废水比;130、第三电磁阀;140、流量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见图1-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净饮机100,该净饮机100包括前述的膜滤芯10、进水管20、增压泵60、取水管40以及回流管50。
膜滤芯10包括壳体11、膜元件12以及第一固定件14;所述壳体11形成有腔体、进水孔112以及纯水孔113,所述腔体具有第一端壁114,所述进水孔112贯穿所述第一端壁114;所述膜元件12设置在所述腔体中,所述膜元件12具有进水端侧1221、纯水腔1211,所述进水端侧与所述第一端壁114相对设置,所述纯水腔1211与所述纯水孔113连通;所述第一固定件14设置在所述腔体中,所述第一固定件14密封环绕所述进水端侧1221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14将所述腔体分割出一进水腔1111,所述进水腔1111夹设在所述第一端壁114与所述进水端侧1221之间,且所述进水腔1111与所述进水孔112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原水(待过滤的水)依次通过进水孔112、进水腔1111、进水端侧1221进入到膜元件12中进行过滤,过滤形成的纯水蓄积在纯水腔1211中,再通过纯水孔113引出,从而实现了膜滤芯10对水的过滤;其中,膜元件12的进水端侧1221与进水孔112所在的第一端壁114相对设置,即膜滤芯10的进水端侧1221朝向进水孔112;通过第一固定件14密封环绕进水端侧1221的周向设置,从而分割出与进水端侧1221连通的进水腔1111,且进水腔1111夹设在进水端侧1221与第一端壁114之间,同时贯穿第一端壁114的进水孔112与进水腔1111连通,因此,从进水孔112进来的水通过进水腔1111直接流向进水端侧1221以进入到膜元件12中进行过滤,不需要再绕过膜元件12的端部、周侧部才能进入到膜元件12中,从而减小了进水腔1111中含水量,因此,在净饮机100需要将引入纯水至膜滤芯10的进水腔1111时,能够减少纯水的引入量,解决现有技术为降低首杯水的TDS而需要导入膜滤芯10进水侧的纯水量较多的技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纯水回流到进水腔1111中,从而降低进水腔1111中水的TDS,起到使用低TDS的浸泡着膜的作用。
所述进水管20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孔112连通,所述进水管20的另一端用于进水;通过进水管20与膜滤芯10的进水孔112连通,从而将原水(待过滤的水)引进膜滤芯10进行过滤。
所述增压泵60设置在进水管20上,增压泵60用于增加进水管20中的水压,从而提高膜滤芯10的进水水压,使得膜滤芯10能够在自来水压力下制水。
所述取水管40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孔113连通,所述取水管40的另一端用于出纯水;通过取水管40与膜滤芯10的纯水孔113连通,从而将过滤存储在纯水腔1211中的纯水引出。
所述回流管50的一端与所述取水管40连通,所述回流管50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管20位于所述增压泵60的进水侧的管部连通。
例如,当停止使用取水管40取用纯水时,取水管40关闭,取水管40中的纯水流进回流管50中,增压泵60启动,将回流管50中的纯水泵进膜滤芯10中,使得回流回来的纯水通过进水孔112流经进水腔1111中,纯水的混入减小了进水腔1111中水的TDS,从而在停止制纯水时能够减少渗透到纯水腔1211中的离子数量,进而降低了首杯水的TDS。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7,净饮机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30,所述第一电磁阀30设置在所述进水管20上,所述第一电磁阀30用于控制所述进水管20的通断;当需要将原水引进膜滤芯10时,第一电磁阀30打开使得进水管20处于导通状态,以便实现原水的引入;当不需要将原水引进膜滤芯10时,第一电磁阀30关闭使得进水管20处于断开状态,以停止原水的引入。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7,增压泵60设置在第一电磁阀30与膜滤芯10之间。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5所示,所述净饮机100还包括泄压阀70,所述泄压阀70设置在所述回流管50上,所述泄压阀70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50的通断和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泄压阀70是一个种开启压力较高的单向阀,通过泄压阀70确保回流管50中的水单向流动,即从取水管40流向增压泵60的进水侧;在净饮机100正常制水时,膜滤芯10制备的纯水通过取水管40直接流出,由于泄压阀70开启压力较大,所以纯水不能通过泄压阀70回流;当取水管40停止取水时,取水管40中水压增压,进而使得回流管50中的水压增大,水压克服泄压阀70的开启压力使得泄压阀70处于导通状态,因此,膜滤芯10制备的纯水从回流管50回流到进水管20中,再在增压泵60的增压作用下进入到膜滤芯10的进水腔1111中,从而实现了泄压阀70对回流管50的通断、流量的控制。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述净饮机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流管50上的第二逆止阀80,所述第二逆止阀80用于限制所述回流管50中水的流向为自所述取水管40流向所述增压泵60的进水侧。
在本实施例中,当膜滤芯10制备的纯水通过回流管50回流到膜滤芯10的进水腔1111中时,第二逆止阀80的开启压力小、阻力小,使得纯水能够顺利回流到进水腔1111中;同时,通过第二逆止阀80使得回流管50中的水单向流动,避免了原水通过回流管50流进取水管40中。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4、图6以及图7,所述净饮机100还包括均设置在所述回流管50上的第二逆止阀80和第二电磁阀90,所述第二逆止阀80用于限制所述回流管50中水的流向为自所述取水管40流向所述增压泵60的进水侧;所述第二电磁阀90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50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逆止阀80使得回流管50中的水单向流动,第二电磁阀90则用于控制回流管50的通断,当需要将纯水回流到进水腔1111中时,第二电磁阀90打开,使得回流管50处于通路状态,纯水能够顺利通过回流管50回流到进水腔1111中,通过第二逆止阀80避免了原水通过回流管50流进取水管40中;当不需要将纯水回流到进水腔1111中时,第二电磁阀90关闭,使得回流管50处于断开状态。
参见图2-图7,所述净饮机100还包括废水管110,所述废水管110的一端与所述废水孔118连通,所述废水管110的另一端用于出废水;通过废水管110与膜滤芯10的废水孔118连通,从而将存储在废水腔1112中的废水引出。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4,净饮机100还包括废水比120,所述废水比120设置在所述废水管110上,所述废水比120用于限制所述废水管110的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废水比120对废水管110中的水进行限流憋压,从而使得制水时膜滤芯10能够维持正常工作压力。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5,净饮机100还包括第三电磁阀130,所述第三电磁阀130设置在所述废水管110上,所述第三电磁阀130用于控制所述废水管110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当将第三电磁阀130关闭时,废水管110处于断开状态,对废水管110进行憋压,使得制水时膜滤芯10能够维持正常工作压力;当将第三电磁阀130打开时,废水管110处于通路状态,能够将废水排出,对膜滤芯10进行冲洗等。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6,净饮机100还包括废水比120和第三电磁阀130,所述废水比120设置在所述废水管110上,所述废水比120用于限制所述废水管110的流量;所述第三电磁阀130设置在所述废水管110上,所述第三电磁阀130用于控制所述废水管110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在废水管110上同时设置有废水比120和第三电磁阀130,通过废水比120和第三电磁阀130可以组成不同的纯废水比120状态,当第三电磁阀130开启时,此时仅通过废水比120对废水管110进行憋压,可定义此时为第一档纯废水比120;当第三电磁阀130关闭,第三电磁阀130和废水比120共同对废水管110进行憋压,可定义此时为第二档纯废水比120。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述净饮机100还包括流量调节阀140,所述流量调节阀140设置在所述废水管110上,所述流量调节阀140用于调节所述废水管110的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在废水管110上设置流量调节阀140,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40可以调节废水管110的流量,从而使得净饮机100有不同状态的废水比120。
参见图1,所述膜元件12包括中心管121和密封连接在所述中心管121的周侧上的膜袋122,所述纯水腔1211由所述中心管121形成,所述中心管121的周侧还形成有第二通孔1212;所述进水端侧1221由所述膜袋122形成,所述膜袋122还形成有纯水侧1222,所述纯水侧1222与所述第二通孔1212连通,从而实现纯水侧1222与纯水腔1211的连通,原水从进水端侧1221进入到膜袋122中进行过滤,从纯水侧1222出来的纯水则通过第二通孔1212进入到中心管121的纯水腔1211中。
参见图1,所述纯水孔113贯穿所述第一端壁114;所述中心管1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壁114连接并环绕所述纯水孔113设置,所述中心管121的另一端形成有封合部1213,所述封合部1213用于封合住所述纯水腔1211。
因此,进水孔112、纯水孔113均贯穿第一端壁114,进水孔112的外接水管、纯水孔113的外接水管均位于壳体11的同一端,从而使得膜滤芯10的外接水管排布整齐;通过将中心管121的一端与第一端壁114连接,实现了中心管121的固定,并使得中心管121环绕纯水孔113设置,从而实现纯水腔1211与纯水孔113的连通;同时在中心管121的另一端形成封合部1213,通过封合部1213封合住纯水腔1211,使得过滤形成的纯水在通过第二通孔1212流进纯水腔1211中,只能流向纯水孔113。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第一端壁114凸起形成有第一卡环部115,所述中心管121的一端卡紧进所述第一卡环部115中,既实现了中心管121的固定,也实现了中心管121与纯水孔113的密封连通。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膜滤芯1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5,第一密封圈15夹设在第一卡环部115与中心管121的一端之间,即提高了中心管121相对于第一卡环部115的卡紧固定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了中心管121与纯水孔113的密封连通性。
参见图1,所述第一固定件14包括第一端板部141、第一固定部142以及第二固定部143,所述第一端板部141呈环形,所述第一端板部141与所述进水端侧1221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142与所述第一端板部141的外周缘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142密封环绕所述进水端侧1221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固定部143与所述第一端板部141的内周缘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143环绕所述中心管121的第一端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部143与所述第一端壁114连接;其中,所述进水腔1111由所述进水端侧1221、所述第一固定部142、所述第一端板部141、所述第二固定部143、所述第一端壁114以及所述中心管121的一端共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42密封环绕进水端侧1221的周向设置,一方面实现了第一固定件14对进水端侧1221的周向密封,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固定部142支撑第一端板部141与进水端侧1221间隔设置;与第一端板部141的内周缘连接的第二固定部143环绕中心管121的第一端间隔设置并与第一端壁114连接,因此,由进水端侧1221、第一固定部142、第一端板部141、第二固定部143、第一端壁114以及中心管121的一端共同形成的进水腔1111呈L型结构,既保证了进水腔1111全面覆盖进水端侧1221,使得进水腔1111中的水与进水端侧1221的充分接触,在壳体11的周向上减小了进水腔1111的空间,进一步减少了回流纯水时的引入量。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第一端壁114凸起形成有第二卡环部116,所述第二固定部143的一端卡紧进所述第二卡环部116中,既实现了第二固定部143的固定,也实现了进水腔1111与进水孔112的密封连通。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膜滤芯10还包括第二密封圈16,第二密封圈16夹设在第二卡环部116与第二固定部143之间,即提高了第二固定部143相对于第二卡环部116的卡紧固定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了进水腔1111与进水孔112的密封连通性。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膜元件12还具有废水端侧1223;所述膜滤芯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1中的第二固定件17,所述第二固定件17密封环绕所述废水端侧1223的周侧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17将所述腔体分割出一废水腔1112,所述废水腔1112与所述废水端侧1223连通;所述壳体11还形成有废水孔118,所述废水孔118与所述废水腔111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固定件17密封环绕住废水端侧1223的周侧,一方面对膜元件12的另一端进行固定,另一方面分割出与废水端侧1223连通的废水腔1112,因此,膜元件12过滤形成的废水通过废水端侧1223流出,流进到废水腔1112中,再通过废水孔118将废水排出壳体11外。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废水端侧1223由膜袋122形成。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中心管121远离纯水孔113一端的端部与废水端侧1223齐平。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膜袋122的外周侧包覆有胶布,以对膜袋122的外周侧进行密封。
参见图1,第二固定件17贯穿形成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废水腔1112和所述废水孔118,所述第一逆止阀18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逆止阀18用于禁止废水回流至所述废水腔1112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第二固定件17包括第二端板部171和第三固定部172,所述第二端板部171与所述废水端侧1223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固定部172与所述第二端板部171的周缘连接,且所述第三固定部172密封环绕所述废水端侧1223的周向设置;所述废水腔1112由所述第二端板部171、所述第三固定部172以及所述废水端侧1223共同形成,第一通孔由所述第二端板部171贯穿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固定部172密封环绕废水端侧1223的周向设置,一方面实现了第二固定件17对废水端侧1223的周向密封,另一方面,通过第三固定部172对第二端板部171的支撑,使得第二端板部171能够与废水端侧1223间隔设置,从而第二端板部171、第三固定部172以及废水端侧1223共同形成废水腔1112,使得废水端侧1223的废水能够流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腔体还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壁114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壁117,且废水端侧1223与第二端壁117相对设置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废水孔118贯穿所述第一端壁114;所述腔体还具有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壁114与所述第二端壁117之间的内周壁119;所述第二端板部171与所述第二端壁117间隔设置形成有第一过流道1113,所述第三固定部172、所述膜元件12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固定件14均与所述内周壁119间隔设置形成第二过流道1114,所述第一固定件14与所述第一端壁114间隔设置形成有第三过流道1115;所述废水腔1112、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过流道1113、所述第二过流道1114、所述第三过流道1115以及所述废水孔118依次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废水孔118与进水孔112、纯水孔113一样贯穿第一端壁114,废水孔118的外接水管、进水孔112的外接水管、纯水孔113的外接水管均位于壳体11的同一端,从而使得膜滤芯10的外接水管排布整齐;通过对第一端板部141、第三固定部172、膜元件12的外周侧、第一固定件14相对于壳体11的位置进行设置,在第二端壁117朝向第一端壁114上的方向上,形成依次连通的第一过流道1113、第二过流道1114以及第三过流道1115,再设置第一过流道1113与第一通孔连通,第三过流道1115与废水孔118连通,使得废水腔1112中的废水能够与纯水一样从壳体11的同一端引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第二固定件17还包括第四固定部173,第四固定部173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板部171上,所述第四固定部173环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第四固定部173固定住所述第一逆止阀18。从而使得第一逆止阀18稳定的设置第一通孔中,以稳定的阻隔第一过流道1113中的水进入到废水腔1112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第四固定部173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板部171背离所述废水端侧1223的一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特征根据情况相互组合、增删或作其他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本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其他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也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净饮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膜滤芯,所述膜滤芯包括壳体、膜元件、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以及第一逆止阀,所述壳体形成有腔体、进水孔、纯水孔以及废水孔,所述腔体具有第一端壁,所述进水孔贯穿所述第一端壁;所述膜元件设置在所述腔体中,所述膜元件具有进水端侧、纯水腔以及废水端侧,所述进水端侧与所述第一端壁相对设置,所述纯水腔与所述纯水孔连通;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在所述腔体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密封环绕所述进水端侧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将所述腔体分割出一进水腔,所述进水腔夹设在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进水端侧之间,且所述进水腔与所述进水孔连通;所述第二固定件密封环绕所述废水端侧的周侧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将所述腔体分割出一废水腔,所述废水腔与所述废水端侧连通;所述第二固定件贯穿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废水腔和所述废水孔,所述第一逆止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逆止阀用于禁止废水回流至所述废水腔中;
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孔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用于进水;
增压泵,所述增压泵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上,所述增压泵用于增加所述进水管中的水压;
取水管,所述取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孔连通,所述取水管的另一端用于出纯水;
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取水管连通,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增压泵的进水侧的管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净饮机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所述泄压阀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的通断和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净饮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的第二逆止阀,所述第二逆止阀用于限制所述回流管中水的流向为自所述取水管流向所述增压泵的进水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净饮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的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的通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净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净饮机还包括废水管,所述废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废水孔连通,所述废水管的另一端用于出废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净饮机还包括第三电磁阀;
所述第三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废水管上,所述第三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废水管的通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净饮机还包括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在所述废水管上,所述流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废水管的流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元件包括中心管和密封连接在所述中心管的周侧上的膜袋,所述纯水腔由所述中心管形成,所述中心管的周侧还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进水端侧、所述废水端侧由所述膜袋形成,所述膜袋还形成有纯水侧,所述纯水侧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净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纯水孔贯穿所述第一端壁;
所述中心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壁连接并环绕所述纯水孔设置,所述中心管的另一端形成有封合部,所述封合部用于封合住所述纯水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端板部、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端板部呈环形,所述第一端板部与所述进水端侧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端板部的外周缘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密封环绕所述进水端侧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端板部的内周缘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环绕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端壁连接;
其中,所述进水腔由所述进水端侧、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端板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端壁以及所述中心管的一端共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还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壁,所述第二端壁与所述废水端侧相对设置,所述废水孔贯穿所述第一端壁;
所述腔体还具有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第二端壁之间的内周壁;
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端板部和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二端板部与所述废水端侧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第二端板部的周缘连接,且所述第三固定部密封环绕所述废水端侧的周向设置;所述废水腔由所述第二端板部、所述第三固定部以及所述废水端侧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通孔由所述第二端板部贯穿形成;
所述第二端板部与所述第二端壁间隔设置形成有第一过流道,所述第三固定部、所述膜元件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固定件均与所述内周壁间隔设置形成第二过流道,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端壁间隔设置形成有第三过流道;
所述废水腔、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过流道、所述第二过流道、所述第三过流道以及所述废水孔依次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净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包括第四固定部,所述第四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板部背离所述废水端侧的一侧,所述第四固定部环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第四固定部固定住所述第一逆止阀。
CN202321375316.XU 2023-05-31 2023-05-31 净饮机 Active CN2201162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5316.XU CN220116287U (zh) 2023-05-31 2023-05-31 净饮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5316.XU CN220116287U (zh) 2023-05-31 2023-05-31 净饮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16287U true CN220116287U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89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75316.XU Active CN220116287U (zh) 2023-05-31 2023-05-31 净饮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162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48417A (en) Double flow-through filtration apparatus
CN112225338B (zh) 净水系统、净水机及净水机控制方法
CN220116287U (zh) 净饮机
CN211753964U (zh) 一种过滤装置和过滤系统
US5232590A (en) Water filtration apparatus
CN217868391U (zh) 一种净水机纯水回流系统
CN216737790U (zh) 一种净水器水路结构
CN214734878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14734877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14360804U (zh) 一种净水系统
CN216426893U (zh) 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CN112499795A (zh) 净水系统
CN208632228U (zh) 一种智能变频微废水节能反渗透净水机
CN216825087U (zh) 水路板结构及净饮机
CN218089146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09957520U (zh) 一种水路板
CN216141305U (zh) 净水泡膜系统
CN215627128U (zh) 一种净水器
CN111410326A (zh) 一种大流量净水机纯水护膜系统
CN115381282B (zh) 净水设备
CN215855422U (zh) 一种水路系统以及具有该水路系统的净水器
CN218901085U (zh) 净水系统和净水器
CN110759546A (zh) 净水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219251862U (zh) 双出水模块组件及净水机
CN212246335U (zh) 反渗透滤芯及净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