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98126B - 电梯的门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门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98126B
CN115298126B CN202080098813.2A CN202080098813A CN115298126B CN 115298126 B CN115298126 B CN 115298126B CN 202080098813 A CN202080098813 A CN 202080098813A CN 115298126 B CN115298126 B CN 1152981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opening
cable
closing operation
binary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88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98126A (zh
Inventor
山田一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98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981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981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981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24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 B66B13/26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between closing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43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electr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8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B66B5/0025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for maintenance or repai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50Testing of electric apparatus, lines, cables or components for short-circuits, continuity, leakage current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 G01R31/58Testing of lines, cables or condu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涉及电梯的门控制系统。具备:门传感器,其对电梯的出入口处的相对于门的开闭动作的障碍物进行检测;门电机控制部,其根据门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门的开闭动作;传输部,其进行了基于缆线的布线作为门传感器与门电机控制部之间的一部分或全部的传输路径,并在门传感器与门电机控制部之间进行信号传输;存储部,其将根据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得到的、表示检测出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与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关联起来进行存储;以及半断线状态判定部,其根据二值信号的变化时机和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对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进行评价,由此判定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能够判定由于门传感器的缆线伴随门开闭动作反复弯曲变形而产生的缆线内的电线的半断线状态。

Description

电梯的门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的门控制系统,其用于判定缆线内的电线的老化现象之一的半断线状态,该电线的老化现象是由于在电梯门的每个开闭动作时障碍物检测用门传感器的缆线反复弯曲变形而产生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有的构成有机械式夹住检测传感器的试验装置,其在门全闭的状态下使用机械部件来模拟地实现物体被门夹住的状态。通过该结构来检测机械式夹住检测传感器的故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机械式夹住检测传感器原则上设置于进行开闭动作的轿厢门的前端部附近。由此,即使在电梯的出入口处存在障碍物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出与该障碍物的接触。并且,作为用于该接触检测的具体结构,具备障碍物检测用开关,该障碍物检测用开关通过与障碍物的接触而动作。在该障碍物检测用开关动作的情况下,例如有时通过进行将障碍物检测用开关的检测信号传输到门控制装置而使门的开闭方向反转的控制、或者使门速度急剧地减速的控制等来实现门的安全动作。因此,为了将障碍物检测用开关的检测信号传输到门控制装置,需要将障碍物检测用开关与门控制装置之间连接的缆线。并且,关于该缆线,在另一现有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例如从美观度、抑制噪声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如下这样的结构:以沿着设置于轿厢门下部与轿厢下部之间的连杆机构的方式进行布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这里,此时的缆线沿着连杆机构敷设,并且进一步将其多个部位固定于连杆机构。具体而言,在连杆机构的接头部(或关节部)附近未固定于连杆机构,而是在离开接头部(或关节部)的部位处固定于连杆机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12/008035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4-79950号公报(第4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将障碍物检测用开关与门控制装置之间连接的缆线采用了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布线方法的情况下,由于与电梯出入口处的门的开闭动作相伴的连杆机构的伸展动作以及弯曲动作,连杆机构的接头部附近处的未固定于连杆机构的缆线部分承受弯曲应力。然后,由于门的开闭动作的反复进行,接头部附近的缆线的部分反复承受弯曲应力。其结果是,在新的缆线中门的开闭动作次数增多,伴随于此,缆线的状态总归会从最初能够导通的状态变为导通不良的半断线状态。然后,也有时最后会变为不能导通的断线状态。
另外,在此,半断线是指例如关于在由树脂包覆的缆线的内部由多个线材构成的电线(例如,绞线),该线材的一部分断线的状态。在缆线内的电线处于半断线的状态时,在电线中流过的电流变得不稳定,导通不良。因此,如果是使用缆线传输的障碍物检测用开关的检测信号的情况,则在缆线处于半断线的状态时,难以确定地判断出根据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障碍物检测用开关的检测信号而得到的、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值。即,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值概率性地呈现。这是因为,在构成缆线内的电线的线材的一部分在机械意义上断线的情况下,在门的开闭动作中的连杆机构的特定姿态的前后,原样示出电断线状态、或者尽管已机械意义上断线却还呈电连接状态。
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在采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布线方法作为将障碍物检测用开关与门控制装置之间连接的缆线的布线方法的情况下,缆线变为半断线状态、即在缆线内的电线中流过的电流变得不稳定、导通特性不良的状态不是确定地产生而是概率性地产生。其结果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使利用机械式夹住检测传感器的试验装置模拟地实现物体被门夹住的状态,并取得了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值,也难以确定地判断出缆线内的电线处于半断线状态的情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门控制系统,其能够容易地检测出由于反复发生电梯门的每个开闭动作的障碍物检测用门传感器的缆线的弯曲变形而导致的缆线内的电线的半断线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具备:门传感器,其对电梯的出入口处的相对于门的开闭动作的障碍物进行检测;门电机控制部,其根据门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门的开闭动作;传输部,其进行了缆线的布线作为门传感器与门电机控制部之间的一部分或全部的传输路径,并在门传感器与门电机控制部之间进行信号传输;存储部,其将根据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得到的、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与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关联起来进行存储;以及半断线状态判定部,其根据二值信号的变化时机和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来判定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其中,缆线沿连杆机构敷设并且多个部位固定于连杆机构,其中,连杆机构伴随门的开闭动作而进行伸展动作以及弯曲动作,半断线状态判定部根据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来判定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起到了如下这样的效果:半断线状态判定部根据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来判定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因此,即使在缆线内的电线中流过的电流变得不稳定、导通特性不良的半断线状态概率性地发生,也能够容易地检测出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实现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门电机控制部、存储部以及半断线状态判定部的硬件结构图的一例。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用于管理门的动作以及判定半断线状态时的门位置的区间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中使用的阈值的图(S-N线图)。
图5是与实现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的程序相关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门的动作以及门开闭动作反复进行所导致的半断线状态的检测结果(一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8是与实现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的程序相关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照各实施方式,根据需要而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其中,在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除此以外,在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图中,对于对应的部分,在不产生误解的范围内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根据需要而进一步标记适当的后缀来适当进行说明。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2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或省略。
实施方式1.
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的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的结构具备门传感器1、门电机控制部2、传输部3、存储部4以及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而且,具备门板机构部6、驱动电机部7、位置检测部8以及输出部9。另外,除此以外,还具备未图示的连杆机构10。
门传感器1对电梯的出入口处的相对于门的开闭动作的障碍物进行检测。例如,作为通过接触方式来检测障碍物的接触型的门传感器1,有广泛公知的被称为安全触板(safety shoe)的传感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机械式夹住检测传感器是指该安全触板。此外,作为通过非接触方式来检测障碍物的非接触型的门传感器1,例如有通过使用投光器和受光器来检测障碍物所导致的遮光状态而实现的传感器。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门传感器1可以设置于轿厢侧,也可以设置于层站侧。
门电机控制部2根据门传感器1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门的开闭动作。这里的门的开闭动作是指,如已经作为现有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而如上文所讲述的那样,例如在利用门传感器1检测出障碍物的情况下,用于通过进行使门的开闭方向反转的控制、或者使门速度急剧地减速的控制等来实现门的安全动作的门的开闭动作。
门电机控制部2对流向驱动电机部7的驱动电流进行控制。驱动电机部7与门板机构部6连接。门电机控制部2通过对驱动电机部7进行控制,能够实现期望的门开闭动作。通常,驱动电机部7的控制是通过使用了对驱动电机部7的速度指令值(更准确地说是电机速度指令值)的速度反馈控制来实现的。具体的驱动电机部7的控制大多通过例如使用从与驱动电机部7连接的、以编码器为代表的位置检测部8得到的输出信号来运算实际的电机速度,并以使得该运算结果与速度指令值一致的方式构成速度反馈控制来实现。在此,在图1中,未图示这里所叙述的速度指令值和速度反馈控制的结构,而进行了省略。这是因为,关于门电机控制部2,使用图1想说明的中心内容不是使用从位置检测部8得到的输出信号来控制期望的门开闭动作这一功能,而是根据门传感器1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门开闭动作这一功能。另外,作为参考,这里的用于分别实现前者的功能和后者的功能的反馈控制在门电机控制部2中并行地构成。重复说一下,关于该用于实现前者的功能的反馈控制的记载,在图1中省略。
另外,门板机构部6具备轿厢门、层站门和卡合部件。这里,在图1中,轿厢门、层站门、卡合部件均未图示。在此,对普通门板机构部6的结构和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
层站门在各楼层的每个层站设置有多个。与此相对,轿厢门仅设置于轿厢。并且,层站门由设置于轿厢门侧的驱动电机部7进行驱动。具体而言,层站门通过借助于卡合部件与轿厢门卡合而与轿厢门一体地进行开闭动作。即,将设置于轿厢门侧的驱动电机部7产生的动力不仅传递给轿厢门,也传递给层站门,由此,轿厢门和层站门一体地进行开闭动作。
接下来,对门从全闭状态变为全开状态、进而门从全开状态变为全闭状态的门的一系列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即,在轿厢门全闭的状态下,轿厢到达某个楼层,从那里开始,驱动电机部7开始轿厢门的开门驱动。然后,轿厢门与层站门卡合而一体地进行开门动作,门变为全开状态。然后,从那里开始,驱动电机部7开始轿厢门的关门驱动,轿厢门和层站门在卡合的状态下一体地继续关门动作,门变为全闭状态。在门处于全闭状态的时刻,轿厢门与层站门不卡合,因此轿厢能够朝向下一楼层开始行驶。
传输部3在门传感器1与门电机控制部2之间进行信号传输。并且,进行了缆线的布线,作为门传感器1与门电机控制部2之间的一部分或全部的传输路径。此外,如图1所示,来自传输部3的输出信号不仅被输入到门电机控制部2,也被输入到接下来将要进行说明的存储部4。另外,缆线的布线沿连杆机构10敷设并且多个部位固定于连杆机构10,其中,所述连杆机构10伴随着门的开闭动作而进行伸展动作以及弯曲动作。具体而言,如已经作为现有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而如上文所讲述的那样,缆线的布线在连杆机构10的接头部(或关节部)附近未固定于连杆机构10,而是在离开接头部(或关节部)的部位处固定于连杆机构10。另外,如上所述,门传感器1的类型有接触型和非接触型,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门传感器1,通常都进行这里所叙述的那样的使用了连杆机构10的缆线的布线。
这里,重复说一下,在实施方式1中,门传感器1可以设置于轿厢侧,也可以设置于层站侧。并且,连杆机构10也同样地可以设置于轿厢侧,也可以设置于层站侧。如果门传感器1以及连杆机构10的设置场所均为轿厢侧,则传输部3无需使用无线作为门传感器1与门电机控制部2之间的一部分的传输路径,而能够通过进行缆线的布线而作为门传感器1与门电机控制部2之间的全部的传输路径来实现。与此相对,在门传感器1、门电机控制部2、连杆机构10的构成要素的设置场所分开为层站侧和轿厢侧的情况下,例如,作为传输部3,进行基于无线的布线作为门传感器1与门电机控制部2之间的一部分的传输路径,并通过进行基于缆线的布线来实现余下的部分。
作为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为了不易受电噪声影响地实现可靠的障碍物的检测,在图1中,示出来自传输部3的输出信号构成为在未检测出障碍物的情况下为高电平,在检测出障碍物的情况下为低电平的例子。因此,在此,其被称为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即,在此,示出来自传输部3的输出信号与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对应的情况下的情况。
这里,作为这样的情况以外的例子,存在与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传感器1的检测信号对应的来自传输部3的输出信号是模拟信号的情况。这时,需要通过对作为该模拟信号的来自传输部3的输出信号进行信号转换,得到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
因此,设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是根据与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传感器1的检测信号对应的来自传输部3的输出信号而得到的。
存储部4将根据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传感器1的检测信号而得到的、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与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关联起来进行存储。例如,将从以编码器为代表的位置检测部8得到的输出信号换算为门位置进行存储。此外,可知也可以以驱动电机部7的电机角度来代替该门位置,作为与门位置相当的数据进行存储。
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根据二值信号的变化时机和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来判定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具体而言,其特征在于,根据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来判定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
输出部9输出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的判定结果。输出部9例如是LED显示器,显示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的判定结果。或者,输出部9例如是报告部,对于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的判定结果例如进行用于呼叫维护人员的报告。
接下来,使用图2对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软件与硬件的协作动作进行说明。
图2是实现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门电机控制部2、存储部4以及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硬件结构图的一例。
与门电机控制部2、存储部4以及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的各个部分对应的功能能够使用图2的硬件结构图所示的处理电路20来实现。另外,在图2中,用虚线围起的部分是处理电路20。
如图2所示,处理电路20具备至少一个处理器20a和至少一个存储器20b作为硬件。此外,处理电路20具备能够输入/输出至少多个输入/输出信号的I/O端口20c。另外,刚才说明了,来自传输部3的输出信号不仅被输入到门电机控制部2,也被输入到存储部4。根据图2,例如,来自传输部3的输出信号经由I/O端口20c输入,并通过软件经由数据总线输入到门电机控制部2和存储部4。
在处理电路20具备至少一个处理器20a和至少一个存储器20b的情况下,与门电机控制部2、存储部4以及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的各个部分对应的功能例如通过软件、固件、或者软件与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和固件中的至少一方被记述为程序。软件和固件中的至少一方存储在至少一个存储器20b中。至少一个处理器20a通过读出并执行存储于至少一个存储器20b中的程序,来实现与门电机控制部2、存储部4以及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的各个部分对应的功能。至少一个处理器20a也称为中央处理装置、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DSP。例如,至少一个存储器20b为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磁盘、软盘、光盘、CD(compact disk:紧凑型光盘)、迷你盘(mini disc)、DVD(DigitalVersatile Disk:数字多功能盘)等。
这样,处理电路20通过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与门电机控制部2、存储部4以及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的各个部分对应的功能。
接下来,使用图3对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的判定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根据门位置和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判定布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具体而言,其特征在于,根据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来判定布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另外,该特征是实施方式1和后面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2的共同特征。
因此,首先,对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的门位置信息的处理、以及对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进行评价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门位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的,即,在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将门的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分割成连续的多个区间,以包含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位置的形式使用所对应的区间来对待该门位置。
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在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使用的门位置信息是将根据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传感器1的输出信号而得到的、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与门位置关联起来而由存储部4存储的信息。
并且,如上所述,该存储部4的功能是使用图2所示的硬件结构,通过软件与硬件的协作动作来实现的。因此,当然硬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高效地利用硬件资源是实现存储部4的根本。
如果以精细的精度来处理门位置信息,则会产生例如需要大量准备存储器等硬件资源的问题。因此,为了高效地利用硬件资源,以适当的精度来处理门位置信息是很重要的一点。
然而,假定在本发明中所处理的布线变为半断线状态的问题是由于门的开闭动作的反复进行而使得未固定于连杆机构10的、接头部附近的布线反复承受弯曲应力而产生的。因此,由于门的开闭动作的反复进行,布线的状态总归会从最初能够导通的状态变为导通不良的半断线状态。并且,认为在门的开闭动作反复进行的情况下变为半断线状态的连杆机构10的姿态、换言之是变为半断线状态的门位置为大致相同的部位。因此,作为判定布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的方法,提出了用于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的方法。
鉴于以上情况,通过用实际设备进行的实验研究,例如,在门位置处以10mm宽度为区间,将门的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分割成连续的多个区间,以包含门开闭动作中的门位置的形式使用所对应的区间来对待该门位置。由此,起到了这样的效果:不需要必要程度以上地大量准备硬件资源,并且能够对为了判定半断线状态所需的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进行确认。
作为参考,在图3中示出判定半断线状态时的门位置的区间。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门的动作以及判定半断线状态时的门位置的区间的图。横轴示出门位置,纵轴示出门速度指令值作为门的动作的一例。
图3所示的门速度指令值的波形是进行从门的全闭位置向全开位置的开门动作时的波形。并且,在图3中,示出门位置的区间从全闭位置到全开位置依次被称为第0区间、第1区间、第2区间、……的例子。
这样,通过将门的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分割成连续的多个区间,以包含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位置的形式使用所对应的区间来对待该门位置,能够高效地利用硬件资源。
另外,在此再稍对评价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的方法进行说明。
当缆线内的电线变为半断线状态时,导通不良,使用该缆线传输的信号变为不稳定的状态。即使在原本构成为在未检测出障碍物的情况下为高电平、检测出障碍物的情况下为低电平的情况下,也存在由于缆线内的电线处于半断线状态而在检测出障碍物的情况下二值信号呈高电平,呈现出表示未检测出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情况。即,在缆线内的电线处于半断线状态的情况下,存在二值信号正确地呈现低电平和高电平的时候,但该情况是不确定的,是概率性地发生的。
这样,即使检测出障碍物,也可能概率性地出现二值信号没有正确地呈现低电平而呈现了高电平的情况,因此,在反复进行门的开闭动作的情况下变为半断线状态的连杆机构10的姿态、换言之是变为半断线状态的门位置在相同的部位处,二值信号有时呈现未检测出障碍物时的高电平、或者有时呈现检测出障碍物时的低电平的情况下,判断为并未正确地检测出障碍物,而是在未检测出障碍物的情况下由于电噪声而导致二值信号呈现低电平。
因此,为了可靠地判定缆线内的电线处于半断线状态的情况,能够通过以在门的开闭动作反复进行的情况下多次以上确认到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为条件来实现。
因此,如刚才所叙述的那样,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特征在于,将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用于判定缆线内的电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这方面。
具体而言,通过以下所示的结构,能够可靠地判定缆线内的电线处于半断线状态的情况。
该结构是指如下结构:将门的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分割成连续的多个区间,以包含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位置的形式使用所对应的区间来对待该门位置,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具有计数部,该计数部与在同一楼层处的多次门开闭动作中分别得到的、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对应地,以包含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形式按照所对应的每个区间进行计数,在计数部的计数结果超过了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布线处于半断线状态。
通过该结构,能够高效地利用硬件资源,并且能够以适当的精度来对待门位置的信息。
另外,在这里所叙述的结构中,显然即使使用作为与门位置相当的数据的例如驱动电机部7的电机角度来代替门位置,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因此,能够将这里的结构重新表示如下。即,构成为如下结构:将与门的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对应的移位的上限与下限之间分割成连续的多个区间,使用与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位置对应的区间来对待该门位置,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具有计数部,该计数部与在同一楼层处的多次门开闭动作中分别得到的、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对应地,按照与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对应的每个区间进行计数,在计数部的计数结果超过了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布线处于半断线状态。
能够使用这里的阈值的设定值来评价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
此外,对于该阈值,可以在门的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的全部区间设定相同的值,也可以例如按照每个区间来设定。
并且,对于该阈值,也可以根据使用了布线的门开闭次数的实绩而变更。关于该内容,使用图4进行说明。
图4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使用的阈值的图(S-N线图)。
通常,在处理金属疲劳的情况下,要评价对对象反复施加了应力时的、作为最大应力与最小应力之差的应力振幅S与直到对象断裂为止的反复数N之间的关系。通常,使用将纵轴显示为作为最大应力与最小应力之差的应力振幅S、横轴显示为反复数N的对数的S-N线图作为示出该关系的图。此外,该图也被称为Wohler(维勒)线图。
并且,已知通过实验等得到的Wohler(维勒)线图即使在电线为不是单线的绞线的情况下,也与单线的情况同样地具有下滑的特性。例如,参考日本特开2014-9251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6045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191361号公报等。此外,除此之外,也参考论文“CAE技術を用いた自動車用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屈曲耐久性評価手法の開発(利用了CAE技术的机动车用线束的弯曲耐久性评价方法的开发)”(三菱电线工业时报,第107号,2010年10月,21-25页)。
根据图4可知,示出了这样的情况:对对象施加的反复应力(准确地说是应力振幅S)越大,直到断裂为止的反复数N越小,即,断裂前的寿命越短,即,寿命造成的老化越加剧。此外,示出了这样的情况:对对象施加的反复应力(准确地说是应力振幅S)越小,直到断裂为止的反复数N越大,即,断裂前的寿命越长。
由此,起到了这样的效果:进行了缆线的布线的状态下的门开闭次数的实绩越多,则将阈值变更为越小的值,从而能够根据门开闭次数的实绩来实现考虑了寿命造成的老化的适当的阈值设定。对此,可知能够起到这样的一定的效果:即使与门开闭次数无关地在使阈值保持固定的状态下使用该阈值,也能够容易地检测出缆线内的电线的老化现象之一的半断线状态。
通过以上内容,对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结构及其基本的技术思想进行了说明。
接下来,使用图5对用于实现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功能的流程进行说明。图5是与实现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程序相关的流程图。
另外,在此,假定在同一楼层反复进行门开闭动作、即反复进行开门动作以及关门动作的情况。此外,对于这里的门开闭动作,考虑例如在夜间等不存在电梯的利用者的状况下设为试验模式来执行的情况。当然,也可以设为通过轿厢运送乘客的通常模式来执行。
关于实现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程序,首先,从作为初始节点的节点A1开始处理。
首先,在步骤S11中,与作业员进行的门传感器1和缆线的安装作业对应地,在实现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程序中,对“门开闭次数”和“每个门位置区间的检出数”进行数据初始化。
接下来,在步骤S12中,按照每个开门动作以及每个关门动作,将“门开闭次数”加一。此外,根据“门开闭次数”来设定“针对每个门位置区间的检出数的阈值”。另外,如上所述,门电机控制部2具有使用从位置检测部8得到的输出信号来控制期望的门开闭动作的功能、以及根据门传感器1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门开闭动作的功能。因此,在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前提是,除了执行在此说明的实现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程序之外,还执行实现使用从位置检测部8得到的输出信号来控制期望的门开闭动作这一功能的程序。因此,执行了这里的开门动作以及关门动作。
然后,在步骤S13中,在开门动作中以及关门动作中的传感器检出时,对相应的“门位置的区间的检出数”加一。在开门动作或关门动作完成后,进行下一步骤S14的动作。
在步骤S14中,按照每个门位置区间比较检出数和阈值,当在比较结果中检出数超过了阈值时,判定为在此时的门位置的区间中缆线为半断线状态。
接下来,在步骤S15中,在作为输出部9的LED显示器中显示比较结果,或者,使用作为输出部9的报告部报告比较结果。然后,在结束节点B1处结束处理。
这里,当在节点B1处结束处理后,利用上述的实现使用从位置检测部8得到的输出信号来控制期望的门开闭动作这一功能的程序而开始了下一开门动作或下一关门动作的情况下,从节点C1开始处理,进行步骤S12的动作。
并且,在执行了在此进行了说明的由图5的流程图所示的程序后,得到如图6所示的结果。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门的动作以及门开闭动作反复进行所导致的半断线状态的检测结果(一例)的图。可以看出,图6是对图3追加了在图5的流程图中进行了说明的“每个门位置区间的检出数”的图。通过执行由图5的流程图所示的程序,如图6所示,按照每个门位置区间对检出数进行计数。对此,按照每个门位置区间比较检出数和阈值,当在比较结果中检出数超过了阈值时,能够判定为在此时的门位置的区间中缆线处于半断线状态。进而,输出部9输出此时的比较结果。
实施方式2.
使用图7及图8对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进行说明。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的结构的图。与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图1相比可知,不同点在于图1中的门传感器1在图7中为轿厢侧门传感器1a。可知除此以外均为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
接下来,图8是与实现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程序相关的流程图。与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图5相比可知,图7中所示的流程图与图5所示的流程图较大不同之处在于追加了步骤S24。可知除此以外大致为相同内容的步骤。
因此,在以下内容中,在使用图7及图8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时,着眼于之前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说明的与图1及图5相比明显不同的方面、或者较大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
这里,首先,通过进行动作的说明而不是进行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的说明来促进本质上的理解,因此,在此,不使用图8,而首先简单地对动作进行说明。
如使用图5所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1假定在同一楼层反复进行门开闭动作、即反复进行开门动作以及关门动作的情况。与此相对,实施方式2假定在同一楼层处的门开闭动作之后,轿厢在井道中行驶而移动到其它楼层之后再进行门开闭动作的情况。
并且,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的特征如下。
在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为实施方式2的固有特征,其特征在于,门传感器1以及连杆机构10设置于轿厢侧,存储部4将在第1楼层处的门开闭动作中的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作为第1门位置进行存储,并且将在第2楼层处的门开闭动作中的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作为第2门位置进行存储,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在第1门位置与上述第2门位置一致的情况下,判定为缆线的电线处于半断线状态。
另外,这里的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特征是指,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根据基于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传感器1的检测信号而得到的、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来判定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
这样,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门传感器1以及连杆机构10设置于轿厢侧,因此,其结果是,缆线的布线也同样地设置于轿厢侧。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实施方式2的固有特征在于,在实现这里的共同特征即根据基于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传感器1的检测信号而得到的、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来判定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时,通过使用第1门位置和第2门位置来对门位置的再现性进行评价。
可知如果在门传感器1以及连杆机构10设置于层站侧的门的情况下,在第1楼层以及第2楼层处,在各自的层站侧设置有门传感器1以及连杆机构10,此外,作为判定半断线状态的对象的缆线存在于各个层站中的每个层站,因此,即使比较这里的第1门位置和第2门位置,也未必能够评价用于判定缆线的电线处于半断线状态的门位置的再现性。如在图4中进行了说明的那样,进行了缆线的布线的状态下的门开闭次数的实绩越多,就越容易发生寿命造成的老化现象之一的半断线。另一方面,显然,第1楼层以及第2楼层各自的层站侧的门的门开闭次数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可知,认为存在于第1楼层以及第2楼层各自的每个层站侧的缆线的老化状态不同是恰当的,因此,其结果是,无法评价用于判定为缆线的电线处于半断线状态的门位置的再现性。
如上所述,如在前面已经叙述过的那样,在示出实施方式2的结构的图7中,与示出实施方式1的结构的图1相比,不同点在于由设置于轿厢侧的作为门传感器1的轿厢侧门传感器1来代替图1中的门传感器1。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2的门位置信息的对待与在实施方式1中进行了说明的内容相同。即,在实施方式2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也将门的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分割成连续的多个区间,以包含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位置的形式使用所对应的区间来对待该门位置。
并且,显然也可以使用作为与门位置相当的数据的例如驱动电机部7的电机角度来代替在此所叙述的门位置。
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中,也将与门的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对应的移位的上限与下限之间分割成连续的多个区间,使用与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位置对应的区间来对待该门位置。
接下来,使用图8对用于实现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功能的流程进行说明。图8是与实现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程序相关的流程图。
另外,在此重复说一下,假定在同一楼层处的门开闭动作之后,轿厢在井道中行驶而移动到其它楼层之后再进行门开闭动作的情况。此外,对于这里的门开闭动作,考虑例如在夜间等不存在电梯的利用者的状况下设为试验模式来执行的情况。当然,也可以设为通过轿厢运送乘客的通常模式来执行。
关于实现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程序,首先,从作为初始节点的节点A2开始处理。
首先,在步骤S21中,与作业员进行的门传感器1和缆线的安装作业对应地,在实现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程序中,对“门开闭次数”和“每个门位置区间的检出数”进行数据初始化。
接下来,在步骤S22中,按照每个开门动作以及每个关门动作,将“门开闭次数”加一。此外,根据“门开闭次数”来设定“针对每个门位置区间的检出数的阈值”。另外,如上所述,门电机控制部2具有使用从位置检测部8得到的输出信号来控制期望的门开闭动作的功能、以及根据门传感器1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门开闭动作的功能。因此,在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前提是,除了执行在此说明的实现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的半断线状态判定部5的程序之外,还执行实现使用从位置检测部8得到的输出信号来控制期望的门开闭动作这一功能的程序,因此,执行这里的开门动作以及关门动作。
然后,在步骤S23中,在开门动作中以及关门动作中的传感器检出时,对相应的“门位置区间的检出数”加一。在开门动作或关门动作完成后,如果轿厢已移动到其它楼层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骤S24的动作。如果停留在同一楼层,则进行步骤S25的动作。
在步骤S24中,在轿厢已移动到其它楼层的情况下的开门动作中以及关门动作中,当在之前的楼层处每个门位置区间的检出数不为零的门位置区间中的传感器检出时,判定为在此时的门位置区间中缆线为半断线状态。在开门动作或关门动作完成后,进行步骤S26的动作。
在步骤S25中,按照每个门位置区间比较检出数和阈值,当在比较结果中检出数超过了阈值时,判定为在此时的门位置区间中缆线为半断线状态。
接下来,在步骤S26中,在作为输出部9的LED显示器中显示比较结果,或者,使用作为输出部9的报告部通知比较结果。然后,在结束节点B2处结束处理。
这里,当在结束节点B2处结束处理后,利用上述的、实现使用从位置检测部8得到的输出信号来控制期望的门开闭动作这一功能的程序而开始了下一开门动作或下一关门动作的情况下,从节点C2开始处理,进行步骤S22的动作。
如在以上内容中进行了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中,特别是,其特征在于,门传感器以及连杆机构设置于轿厢侧,存储部将在第1楼层处的门的开闭动作中的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作为第1门位置进行存储,并且将在第2楼层处的门的开闭动作中的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作为第2门位置进行存储,半断线状态判定部在第1门位置与第2门位置一致的情况下,判定为缆线处于半断线状态。
根据该结构,起到了如下这样的效果:当在同一楼层处的门开闭动作之后,轿厢在井道中行驶而移动到其它楼层之后再进行门开闭动作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检测出由于反复发生门传感器的缆线的弯曲变形而导致的缆线内的电线的半断线状态。
标号说明
1:门传感器;1a:轿厢侧门传感器;2:门电机控制部;3:传输部;4:存储部;5:半断线状态判定部;6:门板机构部;7:驱动电机部;8:位置检测部;9:输出部;10:连杆机构;10、20:处理电路;20a:处理器;20b:存储器;20c:I/O端口。

Claims (7)

1.一种电梯的门控制系统,其具备:
门传感器,其对电梯的出入口处的相对于门的开闭动作的障碍物进行检测;
门电机控制部,其根据所述门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门的开闭动作;
传输部,其进行了缆线的布线作为所述门传感器与所述门电机控制部之间的一部分或全部的传输路径,并在所述门传感器与所述门电机控制部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存储部,其将根据所述门的开闭动作中的所述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得到的、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与所述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关联起来进行存储;以及
半断线状态判定部,其根据所述二值信号的变化时机和所述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来判定所述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其中,
所述缆线沿连杆机构敷设并且多个部位固定于所述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伴随所述门的开闭动作而进行伸展动作以及弯曲动作,
所述半断线状态判定部根据所述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的再现性来判定所述缆线是否处于半断线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其中,
将与所述门的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对应的移位的上限与下限之间分割成连续的多个区间,使用与所述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位置对应的所述区间来对待该门位置,
所述半断线状态判定部具有计数部,该计数部与在同一楼层处的多次门开闭动作中分别得到的、表示检测到障碍物的二值信号的变化对应地,按照与所述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对应的每个所述区间进行计数,
所述半断线状态判定部在所述计数部的计数结果超过了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缆线处于半断线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其中,
所述电梯的门控制系统根据进行了所述缆线的布线的状态下的门开闭次数来变更所述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其中,
进行了所述缆线的布线的状态下的门开闭次数越多,则将所述阈值变更为越小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其中,
所述阈值按照每个所述区间而设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其中,
所述门传感器以及所述连杆机构设置于轿厢侧,
所述存储部将在第1楼层处的所述门的开闭动作中所述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作为第1门位置进行存储,并且
将在第2楼层处的所述门的开闭动作中所述二值信号的变化时刻下的门位置作为第2门位置进行存储,
所述半断线状态判定部在所述第1门位置与所述第2门位置一致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缆线处于半断线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门控制系统,其中,
将与所述门的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对应的移位的上限与下限之间分割成连续的多个区间,使用与所述门的开闭动作中的门位置对应的所述区间来对待该门位置。
CN202080098813.2A 2020-03-30 2020-03-30 电梯的门控制系统 Active CN1152981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14448 WO2021199106A1 (ja) 2020-03-30 2020-03-30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制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98126A CN115298126A (zh) 2022-11-04
CN115298126B true CN115298126B (zh) 2024-02-09

Family

ID=77929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8813.2A Active CN115298126B (zh) 2020-03-30 2020-03-30 电梯的门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873192B2 (zh)
JP (1) JP7188641B2 (zh)
KR (1) KR20220143927A (zh)
CN (1) CN115298126B (zh)
DE (1) DE112020007008T5 (zh)
WO (1) WO20211991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73192B2 (en) * 2020-03-30 2024-0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vator door control system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6274A (ja) * 1994-01-05 1995-08-01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開閉点検装置
JPH10194644A (ja) * 1997-01-08 1998-07-28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用乗降客検出装置
CN1986372A (zh) * 2005-12-21 2007-06-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JP2007309773A (ja) * 2006-05-18 2007-11-29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集積回路およびその診断方法
JP2008074508A (ja) * 2006-09-19 2008-04-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救出運転装置
KR20100004366A (ko) * 2008-07-03 2010-01-13 (주)도어캡스 자동문 제어방법 및 자동문용 컨트롤러
JP2010189086A (ja) * 2009-02-16 2010-09-02 Showa Aircraft Ind Co Ltd エレベータ安全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862903A (zh) * 2011-07-08 2013-0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门的点检装置和电梯门的点检方法
JP6479949B1 (ja) * 2017-12-14 2019-03-0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ドアの異常診断システム及び異常診断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11289A (ja) 1985-03-15 1986-09-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扉安全装置
JPH0479950A (ja) 1990-07-20 1992-03-13 Motoko Shinno 人工乳房の取付構造
JP2002260459A (ja) 2001-03-02 2002-09-1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線等の屈曲寿命予測方法
JP4299573B2 (ja) * 2003-04-25 2009-07-22 東洋シヤッター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扉装置
JP4564251B2 (ja) 2002-11-28 2010-10-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及び屈曲保護部材の屈曲耐久性予測方法、その装置、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WO2012008035A1 (ja) 2010-07-15 2012-0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ドアの制御装置
EP2604564A1 (de) * 2011-12-14 2013-06-19 Inventio AG Fehlerdiagnose einer Aufzuganlage und seiner Komponenten mittels Sensor
JP5962443B2 (ja) 2012-11-06 2016-08-03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の屈曲断線寿命予測方法および装置
KR20140117967A (ko) 2013-03-27 2014-10-08 주식회사 엔에스타 비접촉식 안전센서를 구비한 슬라이딩 게이트 장치
ES2720737T3 (es) * 2013-05-17 2019-07-24 Kone Corp Disposición y procedimiento de vigilancia del estado de una puerta automática
KR101749291B1 (ko) 2014-12-19 2017-06-21 주식회사 지엔피컴퍼니 승강기 자동문의 안전 동작을 위한 장애물 감지장치
US11634300B2 (en) * 2016-09-13 2023-04-25 Inventio Ag Method for detecting an entry into an elevator car of an elevator system by a passenger
EP3299325B1 (en) * 2016-09-26 2020-12-09 KONE Corporation Impact detection in an elevator door
US10829344B2 (en) * 2017-07-06 2020-11-10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ensor system calibration
KR102616698B1 (ko) * 2017-07-07 2023-12-21 오티스 엘리베이터 컴파니 엘레베이터 상태 모니터링 시스템
US20190100412A1 (en) * 2017-09-29 2019-04-04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door control system for detection of obstacle trapping
US11148908B2 (en) * 2018-10-25 2021-10-19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door with sensor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o reopen door
US11597629B2 (en) * 2018-12-27 2023-03-07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ystem operation adjustment based on component monitoring
US11873192B2 (en) * 2020-03-30 2024-0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vator door control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6274A (ja) * 1994-01-05 1995-08-01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開閉点検装置
JPH10194644A (ja) * 1997-01-08 1998-07-28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用乗降客検出装置
CN1986372A (zh) * 2005-12-21 2007-06-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JP2007309773A (ja) * 2006-05-18 2007-11-29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集積回路およびその診断方法
JP2008074508A (ja) * 2006-09-19 2008-04-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救出運転装置
KR20100004366A (ko) * 2008-07-03 2010-01-13 (주)도어캡스 자동문 제어방법 및 자동문용 컨트롤러
JP2010189086A (ja) * 2009-02-16 2010-09-02 Showa Aircraft Ind Co Ltd エレベータ安全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862903A (zh) * 2011-07-08 2013-0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门的点检装置和电梯门的点检方法
JP6479949B1 (ja) * 2017-12-14 2019-03-0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ドアの異常診断システム及び異常診断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83043A1 (en) 2023-06-15
WO2021199106A1 (ja) 2021-10-07
DE112020007008T5 (de) 2023-01-19
CN115298126A (zh) 2022-11-04
JP7188641B2 (ja) 2022-12-13
JPWO2021199106A1 (zh) 2021-10-07
US11873192B2 (en) 2024-01-16
KR20220143927A (ko) 2022-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05704B2 (ja) インタフェースユニットと搬送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EP3333110B1 (en) Elevator safety system, elevator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n elevator system
CN115298126B (zh) 电梯的门控制系统
WO2018141576A1 (en)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safety for an elevator system
JP483199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制御装置
US9365394B2 (en) Electronic wire bridge with safety circuit
KR930009954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제어장치
CN110954787B (zh) 用于基于电气安全链状况的维护的时域反射测量术
JPS61229783A (ja) エレベータにおいてシヤフト情報を発生する装置
CN109311630A (zh) 电梯系统
CN111867957B (zh) 电梯脱轨检测装置
KR20230135642A (ko) 전송 시스템
CN110894768B (zh) 用于车辆的关闭设备
KR101856866B1 (ko) 엘리베이터 도어의 광학 안전 센서 진단 시스템
US11279592B2 (en) Elevator system
CN115916683B (zh) 诊断电梯门的状况检测装置的检测状态的诊断系统
CN112912329B (zh) 具有对电梯的信号进行转换的功能的接口装置
CN1511110A (zh) 用于电梯控制系统的通讯装置
JP2010037015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安全装置
US20240178880A1 (en) Transmission system
US9816305B1 (en) Multi-input module for motorized gate and door operators
JP2006076357A (ja) 車両用開閉体の制御方法
KR100214683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도어 제어방법
CN116547227A (zh) 货物装卸运送路径生成方法、货物装卸运送起重机及货物装卸运送方法
CN113460823A (zh) 门锁短接故障诊断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808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