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9534A - 空调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89534A
CN115289534A CN202210927106.0A CN202210927106A CN115289534A CN 115289534 A CN115289534 A CN 115289534A CN 202210927106 A CN202210927106 A CN 202210927106A CN 115289534 A CN115289534 A CN 115289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guide
disposed
do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271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裴准奭
金江永
金学载
李恩顺
李邰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9/00268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172695A1/ko
Publication of CN115289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895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4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包括:箱体组件,形成有内部空间,配置有将内部空间及室内相连通的吸入口;门组件,配置在箱体组件的前方,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开放的正面吐出口;风扇壳体,配置在箱体组件的内部,配置有风扇以使空气进行流动;致动器,使风扇壳体朝向正面吐出口移动;转向格栅,组装在风扇壳体,在风扇壳体中配置在正面吐出口侧,随着致动器的运转而选择性地贯通正面吐出口,将由风扇流动的空气向正面吐出口外侧引导;以及转向组件,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和所述转向格栅之间,通过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来使所述转向格栅进行转向,当所述致动器运转时,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提供贯通所述正面吐出口的凸出状态。

Description

空调的室内机
本案是申请日为2019年3月7日、申请号为201980017541.6、名称为“空调的室内机”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的室内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有为了开闭正面吐出口而能够使门盖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门组件的空调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分体式空调在室内布置室内机,在室外布置室外机,并通过室内机及室外机中循环的制冷剂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制热或除湿。
所述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根据安装形态有以直立方式安装在室内地面的直立式室内机、挂置在室内墙壁进行安装的墙挂式室内机以及安装在室内天花板的天花板式室内机等。
在现有技术的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中,由于室内风扇配置在箱体的内部,存在有无法将被空气调节的空气向远距离吐出的问题。
在韩国授权发明专利10-1191413中披露有用于将室内机周边的空气向远距离流动的循环器。
但是,虽然韩国授权发明专利10-1191413记载的空气循环器设置在室内机,但是无法使被调节空气直接进行流动,而是提供将室内机上侧的室内空气向远距离流动的功能。
由于所述空气循环器无法使被调节空气直接进行流动,无法将被调节空气向目标区域集中供应,并由此存在有无法对发生温度不均衡的目标区域选择性地进行空气调节的问题。
另外,在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7-0010293中,在室内机的箱体形成有开口,并配置有开闭所述开口的门单元。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7-0010293的门单元采用的是,其可以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并在室内机不运转时封闭开口,在室内机运转时使门单元向前方移动而开放开口的结构。
但是,在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7-0010293(以下称为在先技术1)中,门单元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而开闭开口,但是由于在开放的开口的前方布置门单元,存在有妨碍通过开口吐出的空气的流动的问题。即,在先技术1的基于门单元的开口开放结构是不适合于向远距离流动空气的结构。
并且,在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7-0010293(以下称为在先技术2)中,仅有门前进并开放开口,而送风风扇位于外观面板内部,因此,利用送风风扇而流动的空气将与外观面板内部的结构物产生阻力,从而在使空气向远距离流动时引起较多的流动损失。
另外,在中国授权实用新型203375535U(以下称为在先技术3)披露有能够使轴流风扇在预定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的结构。但是,在先技术3的轴流风扇中,由于轴流风扇的两侧固定在转轴,仅能够实现以配置在两侧的转轴为基准进行旋转的动作。在先技术3存在有无法使轴流风扇向转轴所不提供的其他方向旋转的问题。即,在先技术3中存在有仅能够沿着转轴所提供的上下方向旋转或沿着左右方向旋转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在先技术1:韩国授权发明专利10-1191413
在先技术2: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7-0010293
在先技术3:中国授权实用新型203375535U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当远距离风扇组件不运转时,使门盖组件封闭正面吐出口,当远距离风扇组件运转时,使门盖组件向正面吐出口外侧移动而开放正面吐出口,并使风扇壳体组件能够通过开放的所述正面吐出口向门组件外侧凸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当远距离风扇组件不运转时,使门盖组件封闭正面吐出口,当远距离风扇组件运转时,使门盖组件向下侧移动而能够开放正面吐出口。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当远距离风扇组件不运转时,在箱体组件内部隐藏风扇壳体组件,而仅当远距离风扇组件运转时,使风扇壳体组件贯穿门盖组件的正面吐出口并向门组件外侧凸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当风扇壳体组件向门组件外侧凸出时,能够防止箱体组件的冷气通过正面吐出口泄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用于开闭正面吐出口的门盖组件在门组件内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当封闭正面吐出口时,使门盖组件的门盖提供与前面板连续的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当开放正面吐出口时,使门盖组件的门盖位于门组件内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当使门盖组件沿着上下方向移动时,能够使运转噪音最小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能够使门组件的前后方向厚度及重量最小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在门盖组件的上下移动时,能够防止其与上侧结构物或下侧结构物的碰撞噪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能够使转向格栅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左上向、左下向、右上向或右下向中的一个方向进行转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能够使转向格栅从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左上向、左下向、右上向或右下向中的一个方向立即转向变更为另一个方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在转向格栅的转向变更时,能够使所吐出的直接风和箱体组件的干涉最小化。
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以下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被提及的其他目的。
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中,在远距离风扇组件不运转时,使门盖组件封闭正面吐出口,而仅在远距离风扇组件运转时,使门盖组件向正面吐出口外侧移动并开放正面吐出口,因此,仅在所述正面吐出口开放时,能够使风扇壳体组件利用致动器向门组件外侧凸出。
为了将所述风扇壳体组件向门组件外侧凸出,当所述致动器运转时,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提供贯穿所述正面吐出口的凸出状态,并且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比所述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向前方凸出,因此,能够通过所述凸出状态向远距离的目标区域将被调节空气提供为直接风。
当处于所述凸出状态时,所述转向格栅的后端配置在比所述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后方的位置,因此,有利于将箱体组件的内部空气向正面吐出口内侧引导。
当处于所述凸出状态时,所述风扇壳体的前端插入到所述门组件内而布置,因此,能够使被调节空气向风扇壳体的外侧面和正面吐出口之间泄漏的情形最小化。
当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运转时,所述门盖组件向正面吐出口下侧移动并开放正面吐出口,因此,能够使门盖组件的移动距离最小化。
仅当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运转时,使风扇壳体组件贯穿所述正面吐出口并向门组件外侧凸出,因此,能够在不提供直接风时将远距离风扇组件隐藏在箱体组件内部。所述正面吐出口利用门盖组件的运转而选择性地开放,因此,能够防止被调节空气通过正面吐出口泄漏。
所述门盖组件在门组件内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将移动的门盖组件隐藏在门组件内部。隐藏的门盖组件能够完全地排除与吐出空气相干涉。
当所述门盖组件封闭正面吐出口时,门盖提供与前面板连续的面,并在门盖后方侧布置门盖壳体,因此,能够切断被调节空气向所述正面吐出口泄漏,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因被调节冷气而在正面吐出口周边产生结露。
所述门盖组件在门组件内部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运转噪音最小化。
当所述门盖组件沿着上下方向移动时,其以左右两侧支撑于两个齿轮驱动电机的状态进行上下移动,因此,能够使因门盖组件两侧的移动距离差异引起的运转噪音最小化。
通过所述门盖组件的上下移动来将所述门盖组件隐藏在门组件内部,因此,能够使所述门组件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所述风扇壳体组件贯穿门组件的正面吐出口并向门组件外侧凸出,因此,能够使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距离最小化。
当处于所述凸出状态时,所述门盖组件位于所述风扇壳体下侧,因此,能够使所述门盖组件返回到正面吐出口的移动距离最小化。
当封闭所述正面吐出口时,所述门盖组件位于所述转向格栅前方,因此,能够使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距离最小化。
所述门盖组件及转向格栅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配置,因此,能够排除在门盖组件的上下移动时与转向格栅相干涉。
所述致动器包括:引导电机,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引导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组装在所述风扇壳体,传递到所述引导电机的旋转力进行旋转;第一引导齿轮,结合在所述引导轴的左侧,与所述引导轴一同进行旋转;第二引导齿轮,结合在所述引导轴的右侧,与所述引导轴一同进行旋转;第一齿条,配置在所述引导壳体,与所述第一引导齿轮相咬合;第二齿条,配置在所述引导壳体,与所述第二引导齿轮相咬合。在所述引导电机运转时,所述第一引导齿轮以与所述第一齿条相咬合的状态沿着所述第一齿条移动,所述第二引导齿轮以与所述第二齿条相咬合的状态沿着所述第二齿条移动,因此,能够在风扇壳体的前进或后退时防止沿着风扇壳体的左右方向晃动的现象。
在所述第一引导齿轮的下侧布置所述第一齿条,在所述第二引导齿轮的下侧布置所述第二齿条,因此,能够分散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并能够减小向所述第一引导齿轮及第二引导齿轮施加的运转负荷。
所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配置在比所述正面吐出口更下侧的位置,因此,避免与所吐出的空气的流动相干涉,并能够避免通过正面吐出口向外部露出。
从正面观察时,以将所述正面吐出口的中心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的中心轴C1为基准,所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以呈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在风扇壳体组件的前进或后退时维持左右均衡,并能够防止在移动过程中向某一侧发生偏心。
从正面观察时,以将所述正面吐出口的中心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的中心轴C1为基准,所述第一引导齿轮及第二引导齿轮以呈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在风扇壳体组件的前进或后退时维持左右均衡,并能够防止在移动过程中向某一侧发生偏心。
从正面观察时,以将所述正面吐出口的中心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的中心轴C1为基准,所述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以呈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防止在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过程中向某一侧发生偏心。
包括:第一引导滚轮,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的左侧,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组装在所述风扇壳体;第二引导滚轮,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的右侧,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组装在所述风扇壳体;第一引导槽,在所述引导壳体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配置,支撑所述第一引导滚轮,并引导所述第一引导滚轮的移动方向;第二引导槽,在所述引导壳体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支撑所述第二引导滚轮,并引导所述第二引导滚轮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一引导滚轮以支撑于第一引导槽的状态移动,所述第二引导滚轮以支撑于第二引导槽的状态移动,因此,能够将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向引导壳体分散,并能够减小致动器的运转负荷。尤其是,通过将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向引导壳体分散,能够使齿条及引导齿轮的摩擦噪音最小化。
所述第一引导滚轮及第二引导滚轮以呈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第一引导滚轮及第二引导滚轮配置在比所述中心轴更下侧的位置,因此,能够牢固地支撑移动的风扇壳体组件。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空调的室内机具有如下的效果中的一种或其以上。
第一、在本发明中,在远距离风扇组件不运转时,门盖组件封闭正面吐出口,而仅在远距离风扇组件运转时,门盖组件向正面吐出口外侧移动并开放正面吐出口,因此,仅在所述正面吐出口开放时,通过致动器能够使风扇壳体组件向门组件外侧凸出。
第二、在本发明中,当所述致动器运转时,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提供贯穿所述正面吐出口的凸出状态,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比所述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向前方凸出,因此,通过所述凸出状态能够向远距离的目标区域将被调节的空气提供为直接风。
第三、在本发明中,当处于所述凸出状态时,所述转向格栅的后端配置在比所述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后方的位置,因此,有利于将箱体组件的内部空气向正面吐出口内侧引导。
第四、在本发明中,当处于所述凸出状态时,所述风扇壳体的前端插入到所述门组件内而布置,因此,能够使被调节的空气向风扇壳体的外侧面和正面吐出口之间泄漏的情形最小化。
第五、在本发明中,当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运转时,所述门盖组件向正面吐出口下侧移动并开放正面吐出口,因此,能够使门盖组件的移动距离最小化。
第六、在本发明中,仅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运转时,风扇壳体组件才贯穿所述正面吐出口并向门组件外侧凸出,因此,当不提供直接风时能够将远距离风扇组件隐藏在箱体组件内部。
第七、在本发明中,所述正面吐出口利用门盖组件的运转而选择性地开放,因此,能够防止被调节的空气通过正面吐出口泄漏。
第八、在本发明中,所述门盖组件在门组件内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将移动的门盖组件隐藏在门组件内部。
第九、在本发明中,所述隐藏的门盖组件能够完全地排除与吐出空气相干涉。
第十、在本发明中,当所述门盖组件封闭正面吐出口时,门盖提供与前面板连续的面,并在门盖后方侧布置门盖壳体,因此,能够切断被调节的空气通过所述正面吐出口泄漏。
第十一、在本发明中,利用门盖封闭正面吐出口,因此,能够防止因被调节冷气而在正面吐出口周边产生结露。
第十二、在本发明中,所述门盖组件在门组件内部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运转噪音最小化。
第十三、在本发明中,当所述门盖组件沿着上下方向移动时,以其左右两侧支撑于两个齿轮驱动电机的状态进行上下移动,因此,能够使因门盖组件两侧的移动距离差异引起的运转噪音最小化。
第十四、在本发明中,通过所述门盖组件的上下移动来将所述门盖组件隐藏在门组件内部,因此,能够使所述门组件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第十五、在本发明中,所述风扇壳体组件贯穿门组件的正面吐出口并向门组件外侧凸出,因此,能够使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距离最小化。
第十六、在本发明中,当处于凸出状态时,所述门盖组件位于所述风扇壳体下侧,因此,能够使所述门盖组件返回到正面吐出口的移动距离最小化。
第十七、在本发明中,当所述正面吐出口被封闭时,所述门盖组件位于所述转向格栅前方,因此,能够使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距离最小化。
第十九、在本发明中,所述门盖组件及转向格栅以沿着前后方向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因此,在门盖组件的上下移动时能够排除与转向格栅的干涉。
第二十、在本发明中,所述致动器的所述第一引导齿轮以与所述第一齿条相咬合的状态沿着所述第一齿条移动,所述第二引导齿轮以与所述第二齿条相咬合的状态沿着所述第二齿条移动,因此,在风扇壳体的前进或后退时,能够防止风扇壳体在左右方向上晃动的现象。
第二十一、在本发明中,在所述第一引导齿轮的下侧布置所述第一齿条,在所述第二引导齿轮的下侧布置所述第二齿条,因此,能够分散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并能够减小向所述第一引导齿轮及第二引导齿轮施加的运转负荷。
第二十三、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配置在比所述正面吐出口更下侧的位置,因此,避免与所吐出的空气的流动相干涉,并避免通过正面吐出口向外部露出。
第二十四、在本发明中,从正面观察时,以将所述正面吐出口的中心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的中心轴C1为基准,所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以呈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因此,在风扇壳体组件的前进或后退时能够维持左右均衡,并在移动过程中能够防止向某一侧发生偏心。
第二十五、在本发明中,从正面观察时,以将所述正面吐出口的中心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的中心轴C1为基准,所述第一引导齿轮及第二引导齿轮以呈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因此,在风扇壳体组件的前进或后退时能够维持左右均衡,并在移动过程中能够防止向某一侧发生偏心。
第二十六、在本发明中,从正面观察时,以将所述正面吐出口的中心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的中心轴C1为基准,所述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以呈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因此,在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过程中能够防止向某一侧发生偏心。
第二十九、在本发明中,风扇壳体组件的所述第一引导滚轮以支撑于第一引导槽的状态移动,所述第二引导滚轮以支撑于第二引导槽的状态移动,因此,能够将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向引导壳体分散,并能够减小致动器的运转负荷。
第三十、在本发明中,通过将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向引导壳体分散,能够使齿条及引导齿轮的摩擦噪音最小化。
第三十一、在本发明中,在转向格栅的转向变更时,维持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比门组件的前表面更加凸出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吐出空气和门组件相干涉。
第三十二、在本发明中,在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正面吐出口的中心轴C1上布置所述转向格栅的中心的状态下进行转向,因此,在转向时也能够使空气向正面吐出口和转向格栅之间泄漏的情形最小化。
第三十三、在本发明中,第一转向组件及第二转向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转向格栅的两个部分相结合,并通过推动或拉动各结合的部分的运转,以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正面吐出口的中心轴C1为基准,不仅能够实现上侧旋转、下侧旋转、左侧旋转、右侧旋转,还能够实现左上侧旋转、右上侧旋转、左下侧旋转以及右下侧旋转。
第三十四、在本发明中,以所述中心轴C1为基准,所述第一转向组件及第二转向组件形成90度的夹角,因此,在转向时能够使第一转向组件及第二转向组件的运转最小化。
第三十五、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转向组件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上侧或下侧,所述第二转向组件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左侧或右侧,因此,仅利用所述第一转向组件或第二转向组件中的一个便能够实现上侧旋转、下侧旋转、左侧旋转、右侧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门盖后退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门盖组件下降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正面吐出口开放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风扇壳体组件前进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左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右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上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9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下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10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右下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11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左上侧倾斜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图1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2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图4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图5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5的各结构元件相关的大小及角度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图8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图9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的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图1的门组件的后视图。
图21是示出图2的门组件的俯剖视图。
图22是示出图19的门盖组件的主视图。
图23是示出图22的门盖组件的右侧视图。
图24是示出图22的门盖组件的俯剖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门盖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图20所示的门组件的上部放大图。
图27是图26中门盖组件下降的示意图。
图28是图26所示的门壳体移动模块的放大图。
图29是示出图23所示的门壳体移动模块的结合结构的切开立体图。
图30是示出图21所示的门壳体移动模块的结合结构的放大图。
图31是图12所示的远距离风扇组件的部分切开立体图。
图32是图31所示的远距离风扇组件的主视图。
图33是图32的右侧视图。
图34是图31的分解立体图。
图35是从图34的后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36是图34所示的风扇壳体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7是图36所示的前风扇壳体的立体图。
图38是图37的主视图。
图39是图38的后视图。
图40是图34所示的导轨的立体图。
图41是图34所示的空气引导件运转之前的剖视图。
图42是图31所示的转向格栅的立体图。
图43是图31的风扇壳体组件中转向格栅分离的主视图。
图44是图36所示的转向底座的立体图。
图45是图44的后视图。
图46是图36所示的接头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7是图36所示的转向格栅及转向组件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48是图47所示的轴套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49是图36所示的转向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0是从图49的后方侧观察的转向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1是示出图49所示的转向主体及转向电机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52是图51的主视图。
图5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向组件的结合结构的剖视图。
图54是图53所示的转向组件的运转示意图。
图5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壳体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6是图55所示的转向组件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用于实现其的方法可以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多样的形态来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从而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门盖后退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门盖组件下降的示意图。图4是图3中正面吐出口开放的示意图。图5是图4中风扇壳体组件前进的示意图。图6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左侧倾斜的示意图。图7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右侧倾斜的示意图。图8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上侧倾斜的示意图。图9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下侧倾斜的示意图。图10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右下侧倾斜的示意图。图11是图5中转向格栅向左上侧倾斜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空调包括:室内机10;室外机(未图示),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室内机10相连接并循环制冷剂。
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未图示),用于压缩制冷剂;室外热交换机(未图示),从所述压缩机供应到制冷剂并进行冷凝;室外风扇(未图示),向所述室外热交换机供应空气;贮存器(未图示),在供应到从所述室内机10吐出的制冷剂后,仅将气体制冷剂提供给所述压缩机。
所述室外机可以还包括用于使室内机按照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运转的四通阀(未图示)。当以制冷模式运转时,在所述室内机10中,制冷剂进行蒸发而冷却室内空气。当以制热模式运转时,在所述室内机10中,制冷剂进行冷凝而加热室内空气。
《<室内机的结构元件>》
所述室内机包括:箱体组件100,其前表面呈开口,在后表面形成有吸入口101,并形成有内部空间S;门组件200,组装在所述箱体组件100,形成有正面吐出口201,覆盖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前表面,并开闭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前表面;风扇组件300、4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内部,将所述内部空间S的空气向室内吐出;热交换组件500,配置在所述风扇组件300、400和箱体组件100之间,使吸入的室内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过滤器组件6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背面,过滤向所述吸入口101流动的空气。
所述室内机包括:吸入口101,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背面;侧面吐出口301,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侧面;正面吐出口201,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配置在正面。
通过所述吸入口101吸入的空气通过正面吐出口201或侧面吐出口301向室内吐出。
所述吸入口101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背面。
所述侧面吐出口301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分别配置在左侧及右侧。
所述正面吐出口201配置在所述门组件200。所述正面吐出口201贯穿门组件200。
从正面观察时,所述正面吐出口201配置在门组件100的上侧。这是为了将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吐出的空气向室内的远处流动。所述正面吐出口201优选地位于比门组件200的中间更上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300、400由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构成。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可以删除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并仅布置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在删除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的情况下,侧面吐出口301也可以被删除,并仅向正面吐出口201吐出被调节的空气。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位于热交换组件500的前方。并且,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位于过滤器组件600的前方。在本实施例中,在过滤器组件600前方布置热交换组件500,在热交换组件500前方布置风扇组件300、400。
由此,向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吸入的空气将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500,从而使被调节的空气向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流入。
所述热交换组件500配置在箱体组件100内部,位于所述吸入口101的前方,并覆盖所述吸入口101全体。
所述吸入口101形成在箱体组件100的背面,并垂直地进行配置。所述热交换组件500覆盖所述吸入口101全体,以使吸入到所述吸入口101的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500。
所述热交换组件500与吸入口101及箱体组件100的背面对向,并垂直地进行配置。
通过将热交换组件500垂直地进行配置,能够使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安装空间最小化,并能够将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紧贴在热交换组件500的前表面。
通过将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紧贴在热交换组件500前表面,也有助于使箱体组件100的内部空间最小化。
尤其是,由于将所述过滤器组件600、热交换组件500以及风扇组件300、400全部垂直地进行配置,并从后方向前方依次地进行层积,能够使室内机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沿着前后方向倾斜地配置的情况下,当安装在箱体组件100内部时,相较于垂直地配置的情形较多地占用安装空间,并成为增加室内机的前后方向厚度的原因。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以与热交换组件500的高度对应的长度制作。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层积。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上侧布置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由于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在比近距离风扇组件300更上侧的位置,从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吐出的吐出空气向室内的远处流动。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向侧方向吐出空气。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可以向用户提供间接风。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向箱体组件100的左侧及右侧同时吐出空气。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位于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的上侧,并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内部上侧。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配置在箱体组件100的正面吐出口201吐出空气。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300向用户提供直接风。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远距离吐出空气。在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仅起到向室内的远距离供应空气的作用的情况下,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在室内机的上侧即可。
本实施例的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向室内的目标区域提供直接风。所述目标区域可以是目标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偏差较大的区域。所述目标区域可以是用户或宠物活动的区域。
为了向目标区域供应直接风,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有能够调节方向的转向格栅3450(steering grill)。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仅在运转时向箱体组件100外侧凸出,而在未运转时隐藏在箱体组件100内部。
当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运转时,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贯穿门组件200的正面吐出口201,并且比门组件200更向前方凸出。
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正面吐出口201外侧凸出的情况下,能够使直接风与门组件200产生干涉的情形最小化。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从箱体组件100内部吐出空气的情况下,在通过正面吐出口201的过程中将产生空气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当通过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室内提供直接风时,在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结构元件中,转向格栅3450贯穿正面吐出口201,并且比箱体组件100更向前方凸出。
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结构元件中,由于其仅一部分(本实施例中为转向格栅)贯穿门组件200,能够使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移动距离最小化,并能够获得所需的效果。
尤其是,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调节向正面吐出口201外侧凸出的转向格栅3450的角度。所述转向格栅3450所朝的方向并不限定于特定角度或方向。
在向正面吐出口201外侧凸出的状态下,所述转向格栅3450可以箱体组件100的正面为基准朝向上侧、下侧、左侧、右侧或任意的对角线方向进行配置。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从第一特定方向立即向任意的第二特定方向进行方向转换。
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通过正面吐出口201比门组件200更向前方凸出而布置。尤其是,转向格栅3450比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更向前方凸出。
将转向格栅3450比门组件200更向前方凸出的状态定义为凸出(projection)状态。
当转向格栅3450处于凸出状态时,也可以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全体向门组件200的前表面外侧凸出。在本实施例中,仅有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前方一部分比门组件200前表面200a更向前方凸出。
所述转向格栅3450可以在凸出状态下向任意的方向倾斜(tilting)。当从箱体组件100的正面观察时,转向格栅3450可以向上侧、下侧、左侧、右侧或对角线方向倾斜。
在凸出状态下,由于可以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任意的方向倾斜,能够向室内的目标区域提供直接风。
《近距离风扇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是用于向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侧面吐出口301吐出空气的结构元件。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向所述侧面吐出口301吐出空气,并向用户提供间接风。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配置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前方。在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中,多个风扇31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层积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310设置有三个,并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层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310使用斜流式离心风扇。所述风扇310沿着轴方向吸入空气,并沿着圆周方向吐出空气。
所述风扇310从后方吸入空气后,沿着圆周方向吐出空气,并且沿着所述圆周方向吐出的空气向前方侧流动。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包括:风扇外壳320(fan casing),其前方及后方呈开口形成,并结合在所述箱体组件100;多个风扇310,结合在所述风扇外壳320,并配置在所述风扇外壳320内部。
所述风扇外壳320制作为其正面及背面开放的盒体形态。所述风扇外壳320结合在所述箱体组件100。
所述风扇外壳320的正面以与所述门组件200相向的方式配置。所述风扇外壳320的背面以与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相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风扇外壳320的正面紧贴在所述门组件200而被封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外壳320的侧面一部分向外部露出。在向所述外部露出的所述风扇外壳320形成有侧面吐出口301。在所述侧面吐出口302布置能够控制空气的吐出方向的转向格栅。所述侧面吐出口301分别配置在所述风扇外壳320的左侧及右侧。
所述风扇310配置在所述风扇外壳320内部。多个所述风扇31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并对于上下方向以呈一列的方式进行层积。
由于所述风扇310使用斜流式离心风扇,在所述风扇外壳320的后表面吸入空气后,将沿着前方侧的圆周方向吐出空气。
图12是示出图1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剖视图。图13是示出图2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剖视图。图14是示出图4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剖视图。图15是示出图5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剖视图。图16是示出图15的各结构元件相关的大小及角度的示意图。图17是示出图8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视图。图18是示出图9的门盖组件及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视图。图19是示出图1的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示出图1的门组件的后视图。图21是示出图2的门组件的俯剖视图。图22是示出图19的门盖组件的主视图。图23是示出图22的门盖组件的右侧视图。图24是示出图22的门盖组件的俯剖视图。图2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门盖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6是图20所示的门组件的上部放大图。图27是图26中门盖组件下降的示意图。图28是图26所示的门壳体移动模块的放大图。图29是示出图23所示的门壳体移动模块的结合结构的切开立体图。图30是示出图21所示的门壳体移动模块的结合结构的放大图。
《<门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门组件200包括:前面板210,形成有正面吐出口201;面板模块1100,结合在所述前面板210的背面,形成有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相连通的面板吐出口1101;门盖组件1200,配置在所述面板模块1100,用于开闭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及正面吐出口201;门滑动模块1300,配置在所述面板模块1100,使所述面板模块1100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沿着左右方向移动;相机模块1900,配置在所述面板模块1100上侧,用于拍摄室内的图像;线缆引导件1800,其上端与所述门盖组件120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下端与所述面板模块110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用于收纳与所述门盖组件1200相连接的线缆。
所述正面吐出口201配置在前面板210,并沿着前后方向开口。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配置在面板模块1100,并沿着前后方向开口。
正面吐出口201及面板吐出口1101的面积及形状相同。正面吐出口201位于比面板吐出口1101更前方的位置。
此外,所述门组件200还包括:显示器模块1500,设置在所述面板模块1100,并向所述前面板210以视觉方式提供室内机的信息。
所述显示器模块1500配置在所述前面板1100的背面,并可以透过所述前面板1100将视觉上的信息提供给用户。
与此不同地,所述显示器模块1500可以贯穿所述前面板1100而露出其一部分,并通过露出的显示器将视觉上的信息提供给用户。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形成在前面板210的显示器开口部202将显示器模块1500的信息传送给用户。
《前面板的结构元件》
所述前面板210配置在室内机的前表面。前面板210包括:前面板主体212;正面吐出口201,沿着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前后方向开口;显示器开口部202,沿着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前后方向开口;第一前面板侧部214,配置在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左侧,并覆盖所述面板模块1100的左侧面;第二前面板侧部216,配置在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右侧,并覆盖所述面板模块1100的右侧面。
所述前面板210的上下长度相较于左右宽度更长地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与前面板210的左右宽度相比,上下长度为3倍以上。此外,所述前面板210的前后厚度相较于左右宽度更薄地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前面板210的左右宽度相比,前后厚度为1/4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器开口部202位于正面吐出口201的下侧。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显示器开口部202可以位于正面吐出口201上侧。
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及显示器开口部202沿着上下方向排列。将正面吐出口201的中心和显示器开口部202的中心相连接的虚拟的中心线C垂直地进行配置。以所述中心线C为基准,所述前面板210的左右呈对称。
在所述中心线C上布置所述相机模块1900的相机1950。
正面吐出口201形成为圆形。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形状与吐出格栅450的正面形状对应。通过所述正面吐出口201使箱体组件100内部隐藏的吐出格栅450向外部露出。
在本实施例中,并不仅单纯地使正面吐出口201选择性地开放并露出吐出格栅450,而是使所述吐出格栅450贯穿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并比所述前面板210更向前方凸出。
当所述吐出格栅450向前面板210前方凸出时,能够使通过吐出格栅450的空气与前面板210的干涉最小化,并能够使吐出空气更远地流动。
所述第一前面板侧部214从前面板主体212的左侧边缘向后方侧凸出,并覆盖前面板主体212的背面固定的面板模块1100的左侧面。
所述第二前面板侧部216从前面板主体212的右侧边缘向后方侧凸出,并覆盖前面板主体212的背面固定的面板模块1100的右侧面。
所述第一前面板侧部214及第二前面板侧部216切断面板模块1100的侧面向外部露出。
此外,还配置有从所述第一前面板侧部214的后方侧的端向第二前面板侧部216侧凸出的第一前面板端部215。还配置有从所述第二前面板侧部216的后方侧的端向第一前面板侧部214侧凸出的第二前面板端部217。
第一前面板端部215及第二前面板端部217位于所述面板模块1100的背面。即,面板模块1100位于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端部215、217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将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端部215、217之间的间隔定义为前面板的内部间隔I。所述内部间隔I比前面板210的前后厚度更短。
此外,第一前面板端部215及第二前面板端部217以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并且彼此隔开。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前面板端部215和第二前面板端部217之间的间隔定义为前面板的开放间隔D。所述前面板210的开放间隔D比前面板210的左右宽度W更短。
在本实施例中,前面板主体212及前面板端部215、217平行地配置。前面板主体212及前面板侧部214、216相交叉,在本实施例中相正交。所述前面板侧部214、216沿着前后方向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构成前面板210的前面板主体212、前面板侧部214、216以及前面板端部215、217一体地进行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前面板210全体由金属材质形成。尤其是,所述前面板210全体是铝材质。
因此,所述前面板侧部214、216从前面板主体212向后方侧弯折,前面板端部215、217从前面板侧部214、216向相反侧弯折。
为使其全体由金属材质形成的所述前面板210容易地弯折,在前面板主体212和第一前面板侧部214之间的弯折部位可以形成有第一弯曲槽(未图示),在前面板主体212和第二前面板侧部216之间的弯折部位形成有第二弯曲槽213a。
此外,在第一前面板侧部214和第一前面板端部215之间的弯折部位可以形成有第三弯曲槽(未图示),在第二前面板侧部216和第二前面板端部217之间的弯折部位形成有第四弯曲槽213b。
所述各弯曲槽可以沿着前面板210的上下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所述各弯曲槽优选地位于弯折部位内侧。在未形成有所述第一、第二弯曲槽213a的情况下,不易将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侧部的夹角形成为直角。并且,在未形成有所述第一、第二弯曲槽213a的情况下,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侧部的弯折部分未能平坦地形成,而是在弯折过程中可能会向任意的方向凸出或变更。所述第三、第四弯曲槽213b也执行与第一、第二弯曲槽213a相同的功能。
在如上所述制作的前面板210的上侧分别形成有面板上开口部203及面板下开口部20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前面板210由将一个金属板弯折而制作,面板上开口部203及面板下开口部204由相同的面积及形状形成。
所述面板模块1100的厚度与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端部215、217的间隔相同或更小。所述面板模块1100可以通过所述面板上开口部203或面板下开口部204插入。所述面板模块1100可以利用贯穿前面板端部215、217的紧固构件(未图示)进行固定。
所述相机模块1900插入到所述面板上开口部203,并位于所述面板模块1100上侧。所述相机模块1900可以封闭所述面板上开口部203。
所述相机模块1900位于正面吐出口201上侧,并配置在所述前面板210背面。所述相机模块1900被前面板210隐藏。相机模块1900仅在运转时向前面板210上侧露出,并在不运转时隐藏在前面板210背面。
所述前面板端部215、217包围相机模块1900的侧面及背面,紧固构件(未图示)贯穿所述前面板端部215、217并紧固在相机模块1900。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上开口部203的左右宽度和相机模块1900的左右宽度相同地形成。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面板上开口部203的左右宽度和面板模块1100的左右宽度相同地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上开口部203的前后厚度和相机模块1900的前后厚度相同地形成。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面板上开口部203的前后厚度和面板模块1100的前后厚度相同地形成。
因此,所述相机模块1900及面板模块1100可以位于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端部215、217之间,并支撑于前面板主体212及前面板端部215、217。
《面板模块的结构》
所述面板模块1100由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构成。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可以制作为一个。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前面板210的上下长度相较于左右宽度更长地形成,在将面板模块1100制作为一个部分的情况下,将其通过前面板210的面板上开口部203或面板下开口部204插入时受到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1100制作为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的两个,上面板模块1110通过面板上开口部203插入到前面板210内部,下面板模块1120通过面板下开口部204插入到前面板210内部。
在制作为两个部分的情况下,具有上面板模块1110或下面板模块1120的修理及更换容易的优点。一体化的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抑制所述前面板210被扭曲,并对外力提供刚性。
例如,在需要更换门盖组件1200的情况下,仅需要分离上面板模块1110,在需要更换门滑动模块1300的情况下,仅需要更换下面板模块1120。
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插入到前面板210的内部间隔I并支撑所述前面板210,从而防止所述前面板210的变形及弯曲。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由射出物制作。由射出物制作的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与前面板主体212、各前面板侧部214、216以及各前面板端部215、217相接触。
由于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支撑前面板主体212、各前面板侧部214、216以及各前面板端部215、217,能够抑制由金属材质形成的前面板210的弯曲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支撑被频繁地施加外部冲击的第一前面板侧部214及第二前面板侧部216全部面。
此外,为了减小门组件200的全体荷重,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仅支撑前面板主体212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支撑前面板主体212的全部面。即,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多个屈曲,并在前面板主体212的背面支撑一部分面积。
<上面板模块的结构元件>
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包括:上面板主体1130,配置在前面板210的背面;面板吐出口110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上面板主体1130,位于正面吐出口201的后方,并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相连通。
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对应。在本实施例中,面板吐出口1101及正面吐出口201均形成为圆形。为了防止吐出空气泄漏,在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和正面吐出口201之间可以布置密封垫205。
所述密封垫205沿着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内侧面配置,并在所述密封垫205紧贴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在所述密封垫205的背面布置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
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面积相同或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面积更大。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密封垫205的安装结构,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直径稍许更大地形成。所述密封垫205紧贴在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内侧面及面板吐出口1101的内侧面,并密闭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和前面板210之间。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吐出格栅450按顺序贯穿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及正面吐出口201,并且比所述前面板210的前表面更向前方凸出。
当所述吐出格栅450向外部凸出时,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风扇壳体430前方侧的端可以紧贴在所述密封垫205。当所述风扇壳体430的前方侧的端紧贴在密封垫205时,能够切断风扇壳体430内部流动的空气向门组件200泄漏。
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吐出空气向门组件200的内部泄漏的情况下,在所述门组件200内部可能会产生结露。
尤其是,由于所述前面板210由金属材质形成,当制冷时,向门组件200内部泄漏的吐出空气冷却正面吐出口201周边,并可能会在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周边诱发大量的结露。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上面板模块1110设置门盖组件1200及显示器模块1500。
所述门盖组件1200及显示器模块1500均在组装在上面板模块1110的状态下位于前面板210厚度内。
为此,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配置有显示器安装部1113,显示器模块1500设置在所述显示器安装部1113。通过所述显示器安装部1113使显示器模块1500从上面板主体1130向前方凸出的情形最小化。
所述显示器安装部1113可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的方式配置。
显示器模块1500在组装在上面板模块1110的状态下,其一部分通过前面板210的显示器开口部202向外部露出。在显示器模块1500通过所述显示器开口部202向外部露出的状态下,显示器模块1500的显示器1510与前面板210的前表面形成连续的面。
即,显示器模块1500的显示器1510前表面并不比前面板210更向前方凸出,而是与所述前面板210的前表面形成连续的平面。
所述显示器模块1500通过贯穿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的线缆收发电源及电信号。
所述门盖组件1200配置在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的背面,并可以沿着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的背面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在所述门盖组件1200开放正面吐出口201后,当其向下侧移动时,门盖组件1200可以位于与所述显示器模块1500相同的高度。
所述门盖组件1200不与所述面板模块1100相结合。所述门盖组件1200对于所述面板模块1100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层积。尤其是,由于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在所述前面板210内部彼此进行组装,当门组件200的滑动移动时,使晃动或运转噪音最小化。
为此,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可以过盈配合形态进行组装。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中的一个形成有向相对侧凸出的面板凸出部,其余一个形成有供所述凸出夹入部容置的面板夹入部。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面板模块1110形成有面板凸出部1113。所述面板凸出部1113从所述上面板主体1130的下侧面向下侧凸出。
为了容置所述面板凸出部1113,并与所述面板凸出部1113以过盈配合形态进行组装,在所述下面板模块1120形成有面板夹入部1123。
所述面板夹入部1123形成在下面板模块1120的上侧面。
<下面板模块的结构元件>
所述下面板模块1120设置在前面板210的背面。所述下面板模块1120设置在前面板210的内部间隔I内侧。下面板模块1120位于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下侧,支撑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并与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进行组装。
下面板模块1120设置在所述前面板210内侧,并用于防止前面板210的变形。下面板模块1120与上面板模块1110以过盈配合方式相结合,并从下侧支撑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
所述下面板模块1120包括组装在所述前面板210的下面板主体1122。在所述下面板主体1122上侧形成有面板夹入部1123,所述面板夹入部1123在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与面板凸出部1113彼此夹入结合。所述面板夹入部1123向下侧凹入形成。
在所述下面板模块1120设置有门滑动模块1300的驱动部。
利用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前面板端部215及第二前端部217的紧固构件(未图示),所述下面板模块1120固定在前面板210。
为了固定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及下面板模块1120,紧固构件均位于所述第一前面板端部215及第二前端部217的背面,因此,所述门组件200的紧固结构不向外部露出而被隐藏。
尤其是,在由金属材质形成的前面板210的外部面,紧固构件或用于紧固的孔不露出而被隐藏。
《门盖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门盖组件1200是用于开闭配置在门组件200的正面吐出口201的结构元件。
所述门盖组件1200开放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来扩展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移动路径。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通过开放的正面吐出口201向门组件200外部凸出。
所述门盖组件1200位于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移动路径上,当开放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时,所述门盖组件1200向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移动路径外侧移动。
所述门盖组件1200包括:门盖1210,配置在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沿着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前后方向移动并开闭所述正面吐出口201;门盖壳体1220,位于所述门盖1210的后方,配置在所述门组件200;门盖移动模块1600,设置在所述门盖壳体1220,位于所述门盖壳体1220和门盖1210之间,组装在所述门盖1210的背面,使所述门盖121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配置在所述门盖壳体1220或门组件200中的一方,使所述门盖壳体122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门盖1210插入到正面吐出口201,并与所述前面板210提供连续的面。利用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的运转,所述门盖1210可以向后方移动。在所述门盖1210从正面吐出口201分离后,可以通过运转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来使门盖组件1200全体向下侧移动。
当利用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使门盖1210向下侧移动时,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沿着前后方向开口。
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将利用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使门盖1210从正面吐出口201向后方移动,并使所述前面板210和门盖1210在前后方向上被隔开的状态定义为第一正面开放。
当所述第一正面开放时,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被所述门盖1210遮挡,并且不向用户露出。当所述第一正面开放时,箱体内部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门盖1210和前面板210之间的间隙向室内吐出。
当所述第一正面开放时,在所述门盖1210的后方布置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当所述第一正面开放时,所述门盖1210位于比前面板主体212更后方的位置。
此外,将利用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使所述门盖1210从正面吐出口201的后方向正面吐出口201下侧移动,并使正面吐出口201不被门盖1210遮挡的状态定义为第二正面开放。
当所述第二正面开放时,所述门盖1210位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下侧。当所述第二正面开放时,所述门盖1210位于比前面板主体212更后方的位置。
当所述第二正面开放时,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通过正面吐出口201向用户露出。当所述第二正面开放时,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前方移动,并可以向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外侧凸出,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前面板210外侧凸出的状态下,可以朝向室内吐出空气。
当所述第二正面开放时,所述门盖壳体1220或门盖1210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显示器1500后方。当所述第二正面开放时,即使所述门盖1210向下侧移动,也不会与所述显示器1500产生干涉。当所述第二正面开放时,所述门盖1210及显示器1500的背面被隔开预定间隔。
即,当所述第一正面开放时,所述门盖1210需要比所述前面板210厚度更多地向后方移动,才能在所述第二正面开放动作时防止与所述门盖1210及显示器1500相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正面开放时,所述门盖1210的后退深度是13mm,当所述第二正面开放时,所述门盖1210的下降距离是330mm。
所述门盖1210包括:外门盖1212,与前面板210形成连续的面;内门盖1214,结合在所述外门盖1212的背面,组装在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利用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的驱动力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移动件1230,配置在所述内门盖1214,从所述内门盖1214向后方凸出,通过与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彼此干涉而从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传递到驱动力,利用所述彼此干涉而传递到所述内门盖1214的前进或后退所需的驱动力。
所述移动件1230与后述的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的盖引导件1640进行组装。所述移动件1230在所述盖引导件1640旋转时彼此干涉,并使与所述移动件1230相结合的门盖1210前进或后退。
所述外门盖1212与正面吐出口201的面积及形状相同。
所述内门盖1214并不限定于正面吐出口201的面积或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内门盖1214比外门盖1212更宽地形成。
因此,当所述外门盖1212插入到正面吐出口201时,所述内门盖1214紧贴在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及外门盖1212形成为直径及形状相同的圆形,所述内门盖1214形成为其直径大于正面吐出口201的圆形。尤其是,所述内门盖1214的外侧边缘沿着上下方向平坦地形成,并覆盖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和外门盖1212之间的边界。
所述外门盖1212可以由与所述前面板210的材质相同的材质形成。外门盖1212全体可以由铝金属材质形成。所述外门盖1212也可以仅有前表面利用金属材质涂覆。在仅有前表面利用金属材质涂覆的情况下,能够减小门盖1210的荷重,并能够减小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及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的运转负荷。
所述外门盖1212与前面板主体212的厚度相同地形成,当插入到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时,可以与前面板主体21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形成连续的面。
所述内门盖1214紧贴在所述外门盖1212的背面,结合在所述外门盖1212的背面,并且比所述外门盖1212的直径更宽地形成。
所述内门盖1214的中心和外门盖1212的中心相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内门盖1214形成为圆盘形态。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内门盖1214在中心形成为在空间形成的环形态也无妨。
所述内门盖1214包括:芯门盖1215,位于中心,并紧贴在外门盖1212的背面;边缘门盖1216,位于比所述芯门盖1215在半径方向上更外侧的位置,紧贴在所述外门盖1212的外侧边缘;连接门盖1217(connect),将所述芯门盖1215及边缘门盖1216相连接,与所述外门盖1212相隔开而形成空间1119;连接筋1218,将所述芯门盖1215、连接门盖1217以及边缘门盖1216相连接,从所述连接门盖1217向所述外门盖1212侧凸出。
所述连接筋1218从内门盖1214的中心朝向半径方向外侧配置。连接筋1218配置有多个,并且对于所述内门盖1214的中心按等角度进行配置。
所述连接筋1218的前表面可以紧贴在所述外门盖1212的背面。所述连接筋1218的背面与所述连接门盖1217一体地进行制作。所述连接筋1218的内侧面与所述芯门盖1215相连接,外侧面与所述边缘门盖1216相连接。
所述空间1119形成在所述芯门盖1215、边缘门盖1216以及多个连接筋1218之间。
所述空间1119以所述内门盖1214的中心为基准有多个以呈放射状的方式配置,多个空间1119按等角度进行配置。利用所述连接筋1218及空间1119的结构来提高所述内门盖1214的刚性。
所述芯门盖1215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所述边缘门盖1216形成为环形。
在所述芯门盖1215形成有用于插入门盖移动模块1600的一部分结构元件的芯开口部1211。由于在所述芯开口部1211插入门盖移动模块1600的一部分结构元件,能够使门盖组件1200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所述边缘门盖1216与所述外门盖1212平行地形成。所述边缘门盖1216包括比所述外门盖1212的外侧边缘更向外侧凸出的边缘凸缘1213。
所述外门盖1212及内门盖1214可以一体地进行制作。在此情况下,所述边缘凸缘1213形成在所述门盖1210的外侧边缘。
所述边缘凸缘1213位于比内门盖1214更后方侧的位置。边缘凸缘1213比内门盖1214更沿着半径方向外侧凸出。
在本实施例中,边缘凸缘1213沿着外门盖1214的外侧边缘形成为圆形。
当所述门盖1210插入到前面板210的正面吐出口201时,所述边缘凸缘1213紧贴在前面板210的背面,并紧贴在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和外门盖1212之间的边界。
所述边缘凸缘1213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环形状。在所述边缘凸缘1213可以布置密封垫(未图示)。所述密封垫可以紧贴在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和外门盖1212之间的边界。
当所述门盖1210紧贴在前面板210时,所述密封垫可以减小接触噪音,并密闭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和外门盖1212之间的边界。
当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不运转而仅有近距离风扇组件运转时,如果冷气通过所述边界泄漏,则在所述边界部分可能会产生结露。
在所述边缘凸缘1213的前表面向后方凹入形成槽1213a。所述槽1213a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环形状。在所述槽1213a可以插入所述密封垫进行设置。
所述门盖组件1200的厚度在所述门组件200的厚度中占据大部分。因此,将所述门盖组件1200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是使门组件200的厚度最小化的重要的要素。当使所述门组件200的厚度最小化时,能够使门滑动模块1300的运转负荷最小化。
所述芯开口部121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外门盖1214。在所述芯开口部1211插入后述的门盖移动模块1600的电机。
所述移动件1230配置在所述内门盖1214。移动件1230也可以与内门盖1214一体地进行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件1230在额外地进行制作后,组装在内门盖1214。因此,所述移动件1230配置有用于与内门盖1214进行组装的组装结构。
所述移动件1230包括:移动件主体1232,从内门盖1214向后方侧凸出配置;移动件引导件1234,从所述移动件主体1232向内侧或外侧凸出,并插入到后述的盖引导件1640的引导沟1650。
所述移动件主体1232从正面观察时,其整体上的形状形成为环形态。
在所述移动件主体1232形成有与所述内门盖1214相紧固的移动件紧固部1236。所述移动件紧固部1236向移动件主体1232的内侧凸出。所述移动件紧固部1236的凸出方向与移动件引导件1234的凸出方向相反。
在所述内门盖1214形成有与所述移动件紧固部1236对应的紧固部1214a。所述紧固部1214a向芯开口部1211凸出形成。所述紧固部1214a向移动件主体1232的内部插入。
在所述移动件主体1232的内周面配置有支撑所述芯门盖1215的后端的移动件主体支持件1233。
所述移动件主体1232及移动件引导件1234一体地进行制作。所述移动件主体1232从门盖1210向后方侧凸出配置。所述移动件主体1232延伸至能够与后述的盖引导件1640相干涉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引导件1234与所述移动件主体1232相正交。所述移动件引导件1234可以沿着与前面板主体212平行的方向配置。
所述移动件引导件1234的凸出方向可以随着与所述盖引导件1640的结合而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移动件主体1232插入到盖引导件1640的内部,移动件引导件1234从移动件主体1232向外侧凸出。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在移动件主体1232位于盖引导件1640的外部的情况下,引导凸起向移动件主体1232的内侧凸出。
所述移动件引导件1234组装在后述的盖引导件1640的引导沟1650,当所述盖引导件1640旋转时,所述移动件引导件1234可以沿着所述引导沟1650前进或后退。
另外,所述门盖壳体1220可以沿着上面板111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门盖壳体1220包括:门盖壳体主体1222,沿着所述上面板111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门盖收纳部1223,配置在所述门盖壳体主体1222,朝向前方开口,所述门壳体主体1222选择性地容置在所述门盖收纳部1223;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配置在所述门盖壳体主体1222,朝向前方开口,与所述门盖收纳部1223相连通,配置在比所述门盖收纳部1223更后方侧的位置,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设置在所述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
所述门盖壳体1220位于所述前面板210的内部间隔I。门盖壳体1220的左侧及右侧位于所述内部间隔I内侧,大部分通过所述开放间隔D露出。
所述门盖壳体1220的左侧及右侧位于各前面板端部215、217前方,所述各前面板端部215、217对于门盖壳体1220的前后方向形成彼此卡止,并防止门盖壳体1220向后方分离。门盖壳体1220能够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滑动移动,并且其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门盖壳体主体1222可以沿着分别形成在前面板210的左侧及右侧的内部间隔I沿着上下方向移动。门盖壳体主体1222利用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门盖壳体主体1222的前后方向厚度比所述内部间隔I更小地形成。
当门盖移动模块1600运转时,门盖1210向后方侧移动,并可以收纳在所述门盖收纳部1223。当封闭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时,所述门盖1210位于比门盖壳体1220更前方的位置,并与前面板210位于同一平面上。
门盖收纳部1223的前方呈开口以容置门盖1210,并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门盖收纳部1223从门盖壳体1222向后方凹入形成。
所述门盖壳体主体1222的顶面1222a形成为曲面,并以包围所述门盖1210的边缘的方式配置。在所述顶面1222a下侧可以布置所述门盖1210。在所述顶面1222a下侧布置所述门盖收纳部1223。
所述顶面1222a的曲率中心可以与所述门盖1210的曲率中心相一致。所述顶面1222a位于所述门盖1210的半径方向外侧。
此外,在上面板主体1130配置有与门盖壳体1220彼此干涉,并限制所述门盖组件1200的移动的门盖顶壁1114。
所述门盖顶壁1114从上面板主体1130向后方侧凸出。
所述门盖顶壁1114可以形成为与门盖壳体1220的上侧面对应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门盖壳体1220的上侧面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弧形状,所述门盖顶壁1114形成为其直径比所述门盖壳体1220更大的弧形状。
所述门盖顶壁1114以包围门盖壳体1220的上侧面全体的方式形成。在所述门盖顶壁1114的下侧面紧贴有门盖壳体1220,并能够切断箱体内部空气泄漏。
所述门盖顶壁1114可以形成有与面板吐出口1101相同的曲率中心。所述门盖顶壁1114形成为比面板吐出口1101更大的曲率半径。
门盖顶壁1114可以切断箱体内部空气向相机模块1900侧流动。在箱体组件100的冷气向所述相机模块1900侧直接供应的情况下,在相机模块1900可能会产生结露。
为了限制门盖组件1200的上侧移动,门盖顶壁1114优选地位于比面板吐出口1101更上侧的位置。
当所述门盖组件1200向上侧移动而使顶面1222a与门盖顶壁1114相接触时,门盖1210、面板吐出口1101以及正面吐出口201对于前后方向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在所述门盖组件1200未上升至正位置的情况下,门盖1210被上面板主体1130卡止而无法向正面吐出口201移动。
所述门盖壳体主体1222的各侧面1222b与前面板210的各前面板端部215、217对向。所述侧面1222b位于前面板210的内部间隔I,并可以沿着所述内部间隔I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从门盖壳体主体1222向后方凹入形成。所述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与门盖收纳部1223相连通,并位于比门盖收纳部1223更后方侧的位置。
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的前方呈开口,并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比门盖1210的面积更小地形成,并位于门盖1210的后方侧。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的前后方向厚度小于门盖壳体1220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的中心和门盖1210的中心相一致。
此外,在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布置门盖移动模块1600的大部分结构元件。
《门盖移动模块的结构元件》
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是用于使所述门盖121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元件。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是用于实现第一正面开放的结构元件。
所述门盖1210可以通过多样的方法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例如,门盖1210可以与诸如液压缸筒的致动器相连接,并通过所述液压缸筒的活塞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作为另一例,所述门盖1210可以通过电机及多节联接件结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但是,由于诸如联接件结构及液压缸筒的结构需要配备向箱体组件100的前方移动或旋转的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增加门组件200的前后方向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门盖移动模块1600通过彼此干涉来变换门盖电机的旋转力,以使所述门盖121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这样的门盖移动模块1600的结构能够使门组件200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所述门盖移动模块1600包括:门盖电机1610,位于门盖1210的后方,设置在门盖壳体1220,门盖电机轴1611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门盖电机1610;太阳齿轮1620,与所述门盖电机进行轴结合,利用所述门盖电机的运转而进行旋转;多个行星齿轮1630,与所述门盖壳体12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与所述太阳齿轮1620相咬合,配置在所述太阳齿轮1620的半径方向外侧;盖引导件1640,配置在所述门盖壳体1220和门盖1210之间,所述多个行星齿轮1630位于所述盖引导件1640的内侧,与所述多个行星齿轮1630分别相咬合,当所述行星齿轮1630旋转时,所述盖引导件1640沿着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通过与所述门盖1210的彼此干涉使所述门盖1210前进或后退。
所述太阳齿轮1620是小齿轮,其在外侧面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齿形。
所述行星齿轮1630是小齿轮,其在外侧面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齿形。在本实施例中,行星齿轮1630配置有三个。三个行星齿轮1630分别与太阳齿轮1620的外侧面相咬合,并在所述太阳齿轮1620旋转时同时进行旋转。
多个行星齿轮1630及太阳齿轮1620插入到门盖壳体1220的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在所述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配置用于设置所述太阳齿轮1620的太阳齿轮安装部1225和用于设置各行星齿轮1630的各个行星齿轮安装部1226。
在所述太阳齿轮安装部1225可以插入太阳齿轮1620的转轴,所述太阳齿轮1620可以在组装在太阳齿轮安装部1225的状态下进行原地旋转。
所述门盖电机1610位于比所述太阳齿轮1620更前方的位置。所述门盖电机1610位于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内部。
门盖电机1610的门盖电机轴1611从前方朝向后方侧配置,并与配置在门盖电机1610的后方的太阳齿轮1620相结合。
为了将所述门盖电机1610固定在门盖壳体1220,还配置有电机壳体1660。在所述门盖电机1610位于门盖壳体1220的背面的情况下,门盖电机1610可以直接紧固在门盖壳体1220。
由于如上所述的结构增加门盖组件1200的前后方向厚度,在本实施例中,使门盖电机1610位于门盖壳体1220内部,并配置用于固定所述门盖电机1610的电机壳体1660。
所述电机壳体1660可以组装在门盖壳体1220。在本实施例中,电机壳体1660以组装有门盖电机1610的状态插入到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内部。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使所述门盖组件1200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此外,电机壳体1660位于盖引导件1640的内部,盖引导件1640呈包围电机壳体1660的外侧的形态。
从正面观察时,在门盖电机1610和盖引导件1640之间布置所述电机壳体1660。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在门盖壳体1220和门盖1210之间布置电机壳体1660。
为了在组装所述门盖电机1610和所述电机壳体1660时的前后方向长度最小化,门盖电机1610以贯穿所述电机壳体1660的形态进行组装。
为此,电机壳体1660形成有供所述门盖电机1610贯穿的电机贯通部1662。所述电机贯通部1662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所述电机贯通部1662位于所述内门盖1214的芯开口部1211后方。在组装在所述电机壳体1660的状态下,所述门盖电机1610贯穿所述电机贯通部1662,并插入到所述芯开口部1211。
门盖电机1610不仅插入到作为进行组装的结构物的电机壳体1660,还插入到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门盖1210的结构物内部,因此,能够使门组件200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盖引导件1640配置在门盖壳体1220和门盖1210之间。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盖引导件1640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开口的环形态。
所述盖引导件1640可以从所述行星齿轮1630传递到旋转力进行旋转。所述盖引导件1640从正面观察时可以沿着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所述盖引导件1640及门盖1210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组装,当所述盖引导件1640旋转时,能够通过彼此干涉使所述门盖1210前进或后退。
所述盖引导件1640包括:盖引导件主体1640,形成为环形态;引导齿轮1642,沿着所述盖引导件主体1640的内周面配置,与多个所述行星齿轮1630相咬合;引导沟1650(guideway),沿着所述盖引导件主体1640的圆周方向配置,与所述盖干涉部1230(本实施例中为移动件引导件1234)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进行组装,当沿着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通过与所述移动件引导件1234的彼此干涉来使所述门盖1210前进或后退。
当所述盖引导件1640利用行星齿轮1630的运转沿着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门盖1210的移动件1230与所述盖引导件1640产生彼此干涉。当所述彼此干涉时,虽然移动件引导件1234不进行旋转,但是由于所述盖引导件1640进行旋转,移动件引导件1234沿着所述引导沟1650移动。
所述引导齿轮1642呈环齿轮形态。所述引导齿轮1642配置在盖引导件主体1640的内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沟1650以贯穿所述盖引导件主体1642的方式形成。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引导沟1650可以形成为槽形态。在本实施例中,为使盖引导件1640的厚度最小化,引导沟1650以贯穿盖引导件1640的内外侧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引导件1234插入到所述引导沟165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沟1650的贯穿方向与所述前面板210的前表面平行。所述引导沟1650及移动件引导件1234的结合方向是与前后方向相交叉的方向。
所述引导沟1650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所述移动件引导件1234与所述引导沟1650彼此干涉,所述移动件引导件1234利用所述彼此干涉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引导沟1650沿着所述盖引导件主体1642的圆周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并从所述盖引导件主体1642的后方向前方形成缓慢的曲线。所述门盖1210可以按所述引导沟1650的前后方向长度大小前进或后退。
引导沟1650形成在多处,本实施例中配置有三个。三个引导沟1650优选地以盖引导件1640的中心为基准按等间隔进行配置。
当所述盖引导件1640沿着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引导沟1650及移动件引导件1234产生彼此干涉。
由于所述引导沟1650沿着盖引导件1640的圆周方向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配置,当所述盖引导件1640旋转时,虽然所述移动件引导件1234不进行旋转,但是所述移动件引导件1234沿着所述引导沟1650前进或后退。
所述盖引导件1640的轴中心与所述太阳齿轮1620的轴中心相一致。所述盖引导件1640插入到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并在所述移动模块安装部1224内部进行旋转。
所述引导齿轮1642沿着盖引导件主体1642的内周面配置为圆形。所述引导齿轮1642以朝向盖引导件1640的轴中心的方式形成有齿形。
在所述盖引导件1640的内侧布置所述门盖电机1610、多个行星齿轮1630以及太阳齿轮1620,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使门盖移动模块1600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门壳体移动模块的结构元件》
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是使门盖组件1200沿着垂直方向移动,并用于使配置在前面板210的正面吐出口201设定为第二正面开放状态的结构元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分别配置在门盖壳体1220的左侧及右侧。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也可以仅配置有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兼起到固定门盖组件1200的上下位置的功能,为了分散门盖组件1200的支撑荷重,将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左右配置两个。
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可以使门盖组件1200沿着前面板21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尤其是,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可以使结合有门盖1210的门盖壳体1220全体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门盖组件1200沿着前面板210的内部间隔I移动。由于配置在所述前面板210内部,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的安装空间优选地配置为所述内部间隔I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提供用于安装为前面板210的厚度以下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的前后方向厚度为所述前面板210的厚度以下。
所述门盖壳体1220可以利用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向所述正面吐出口201下侧移动,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可以实现所述第二正面开放。
配置在朝向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移动路径的门盖1210可以利用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的运转而向正面吐出口201下侧移动。
当所述门盖1210向垂直方向下侧移动时,所述门盖1210的任何部分也不会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相重叠。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使所述门盖壳体1220向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移动路径外侧移动。
当所述第二正面开放时,可以使所述吐出格栅450通过所述正面吐出口201露出。
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包括:左侧门壳体移动模块,配置在所述门盖壳体的左侧;右侧门壳体移动模块,配置在所述门盖壳体的右侧。
左侧门壳体移动模块及右侧门壳体移动模块是相同的结构元件,并且呈左右对称。
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包括:齿条1710,配置在所述前面板210或面板模块1100,并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齿轮组件1730,配置在所述门盖组件1200,与所述齿条1710相咬合,并在旋转时沿着所述齿条1710移动;齿轮驱动电机1720,配置在所述门盖组件1200,向所述齿轮组件1730提供驱动力;上下移动轨道1790,配置在所述门盖组件1200及齿条1710,引导所述门盖组件1200的移动。
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可以还包括用于设置齿轮组件1730及齿轮驱动电机1720的齿轮壳体1780。在未布置所述齿轮壳体1780的情况下,所述齿轮组件1730及齿轮驱动电机1720直接设置在门盖壳体1220。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容易地进行组装及修理,在齿轮壳体1780组装齿轮组件1730及齿轮驱动电机1720后,将齿轮壳体1780组装在门盖壳体1220。
所述齿条1710沿着所述前面板210的上下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所述齿条1710配置在所述前面板210的内部间隔I。
所述齿条1710可以配置在所述前面板210或面板模块1100中的一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前面板210由金属材质形成,在直接安装所述齿条1710的情况下,需要形成有将由金属材质形成的所述前面板210贯穿的孔。在此情况下,冷气可能会通过孔泄漏,外部的杂质也可能会向所述前面板210内部流入。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在不是前面板210的面板模块1100布置齿条17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条1710组装在上面板模块1110。所述齿条1710设置在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中插入到所述内部间隔I的部分。
所述齿条1710与前面板侧部214、216以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条1710配置有两个,各齿条1710分别配置在前面板210的左侧及右侧配置的内部间隔I。当需要区分多个齿条1710时,将从正面观察时配置在前面板210的左侧的齿条定义为左侧齿条,将配置在右侧的齿条定义为右侧齿条。所述左侧齿条及右侧齿条呈左右对称。
<齿条的结构元件及安装结构>
所述齿条1710(rack)包括:齿条主体1712,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齿条齿形部1711,配置在所述齿条主体1712,配置在所述前面板210的一侧(本实施例中为第二前面板侧部)内部间隔I,朝向所述前面板的另一侧(本实施例中为第一前面板侧部)配置,并沿着所述齿条主体1712的长度方向配置有多个。
所述齿条齿形部1711从所述齿条主体1712朝向相反侧的前面板侧部凸出。所述齿条齿形部1711可以额外地进行制作并组装在所述齿条主体17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条齿形部1711及齿条主体1712一体地进行制作。
所述齿条齿形部1711的齿形水平地进行配置。多个齿条齿形部1711沿着上下方向排列。所述齿轮组件与所述齿条齿形部1711彼此咬合,并可以沿着所述齿条齿形部1711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齿条1710包括:齿条紧贴部1713,配置在所述齿条主体1712,紧贴在所述前面板端部217;齿条卡止部1714,配置在所述齿条主体1712,与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进行组装,与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形成彼此卡止;轨道安装部1719,配置在所述齿条主体1712,上下移动轨道1790配置在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
在本实施例中,齿条齿形部1711、齿条主体1712、齿条紧贴部1713、齿条卡止部1714以及轨道安装部1719通过射出成型一体地进行制作。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将齿条齿形部1711、齿条主体1712、齿条紧贴部1713、齿条卡止部1714或轨道安装部1719中的一部分额外地制作后进行组装。
所述齿条紧贴部1713配置在前面板210的内部间隔I,并紧贴在所述前面板端部217的内侧面。用于固定所述齿条1710的紧固构件贯穿所述前面板端部217及齿条紧贴部1713进行紧固。
所述齿条紧贴部1713与齿条主体1712相交叉,本实施例中相正交。所述齿条紧贴部1713与前面板210的前表面以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齿条主体1712沿着前后方向配置。
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在齿条主体1712形成为凹入的槽形态。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从齿条主体1712向前面板侧部216侧凹入形成。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朝向相反侧的前面板侧部215开放。
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沿着齿条1710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沿着上下方向配置。
所述上下移动轨道1790插入到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进行设置。所述上下移动轨道1790可以位于齿条紧贴部1713的左右宽度内。
由于在凹入形成的轨道安装部1719内布置上下移动轨道1790,能够使所述齿条1710及上下移动轨道1790的安装空间最小化。
由于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从齿条主体1712向第二前面板侧部216侧凹入形成,所述上下移动轨道1790可以位于内部间隔I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形成为“匚”形状,并朝向相反侧的前面板侧部呈开口。所述上下移动轨道1790插入到呈开口的部分。
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包括:第一轨道安装壁1719a,与所述齿条主体1712相连接;第二轨道安装壁1719b,与所述第一轨道安装壁1719a相交叉,沿着前后方向配置,所述上下移动轨道1790固定在所述第二轨道安装壁1719b;第三轨道安装壁1719c,与所述第二轨道安装壁1719b相交叉,并以与所述第一轨道安装壁1719a对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形成有被第一轨道安装壁1719a、第二轨道安装壁1719b以及第三轨道安装壁1719c包围的轨道安装空间1719d。所述轨道安装空间1719d朝向相反侧的前面板侧部呈开口。
第一轨道安装壁1719a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并与齿条紧贴部1713对向。第二轨道安装壁1719b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并与前面板侧部216、217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轨道安装壁1719a及第二轨道安装壁1719b相正交。
在齿条紧贴部1713、第一轨道安装壁1719a以及第二轨道安装壁1719b之间可以形成有齿条空间1710a。由于所述齿条1710通过射出成型将齿条紧贴部1713、第一轨道安装壁1719a、第二轨道安装壁1719b、第三轨道安装壁1719c以及齿条卡止部1714一体地进行制作,各结构元件优选地形成为相似的厚度。
所述齿条空间1710a向前面板侧部216、217侧开口。所述齿条空间1710a的开口方向和所述轨道安装空间1719d的开口方向彼此相反。所述轨道安装空间1719d的开口方向与所述齿条齿形部1711的凸出方向相同。
所述齿条空间1710a朝向所布置的前面板侧部216开口,轨道安装空间1719d朝向未布置的相反侧的前面板侧部217开口。
所述齿条卡止部1714从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向上面板模块1110侧凸出。所述齿条卡止部1714插入到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的背面,并抑制所述齿条1710沿着左右方向移动。
所述齿条卡止部1714包括:第一齿条卡止部1714a,从所述第三轨道安装壁1719c向前方凸出;第二齿条卡止部1714b,从所述第一齿条卡止部1714b沿着左右方向凸出。
所述第一齿条卡止部1714a及第二齿条卡止部1714b相交叉,在本实施例中弯折为“「”形状。所述第二齿条卡止部1714b可以与上面板模块1110以过盈配合形态进行组装。
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提供能够容置所述齿条1710的结构。
所述上面板模块1110包括:上面板主体1130,配置在前面板210的背面;面板吐出口110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上面板主体1130,位于正面吐出口201的后方,并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相连通。
所述上面板主体1130包括:上面板前部1132,位于前面板210背面,并形成有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上面板侧部1134,与所述上面板前部1132相连接,并位于所述前面板210的侧面内侧。
所述上面板前部1132位于门盖壳体1220和前面板210之间。
所述上面板侧部1134位于所述齿条1170和前面板210的侧面(本实施例中为前面板侧部)之间。所述上面板侧部1134支撑齿条1170,并可以与所述齿条1170进行组装。
上面板侧部1134可以配置在所述前面板210的第一前面板侧部214或第二前面板侧部216中的一方。
所述上面板前部1132及上面板侧部1134可以额外地制作后进行组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面板前部1132及上面板侧部1134通过射出成型一体地进行制作。
所述上面板主体1130包括:面板前支撑部1135,形成在所述上面板前部1132,紧贴在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背面,支撑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背面;面板前结合部1136,形成在所述上面板前部1132,与配置在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的密封垫205相结合;面板前插入部1137,形成在所述上面板前部1132,与所述齿条1710进行组装以形成彼此卡止。
所述上面板主体1130包括:第一面板侧部支撑部1138,形成在所述上面板侧部1134,紧贴在所述前面板210的前面板侧部214、126,支撑所述前面板210的前面板侧部;第二面板侧部支撑部1139,形成在所述上面板侧部1134,支撑所述前面板210的前面板端部215、217。
所述上面板主体1130形成为整体上平坦的板形状,并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为屈曲。
所述面板前结合部1136形成面板吐出口1101的边缘。所述面板前结合部1136从上面板主体1130凸出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面板前结合部1136可以向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侧凸出。
所述面板前支撑部1135从上面板主体1130向前方凸出,并紧贴在所述前面板210的背面。
所述面板前插入部1137从上面板主体1130向前方凸出,并可以紧贴在所述前面板210的背面。
面板前插入部1137从上面板主体1130向前方凸出,从而在后方侧形成供齿条卡止部1714插入的空间。
所述上面板主体1130对于前面板210的左右方向支撑至少两个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面板主体1130还一同提供使所述面板前插入部1137支撑前面板210的功能。
与所述面板前插入部1137相比,所述面板前支撑部1135向面板吐出口1101侧更靠近地配置。所述面板前插入部1137可以配置在前面板210的内部间隔I内。
所述面板前支撑部1135及面板前插入部1137从上面板前部1132向前方凸出,并在所述面板前支撑部1135、面板前插入部1137以及上面板前部1132之间形成有空间。所述空间位于上面板前部1132和前面板210的背面之间。
所述上面板侧部1134可以与前面板侧部214、126的内侧面对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面板侧部支撑部1138从上面板侧部1134朝向前面板侧部凸出,并支撑所述前面板侧部的内侧面。
所述第二面板侧部支撑部1139从上面板侧部1134朝向前面板端部凸出,并支撑所述前面板端部的内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面板主体1130通过面板前支撑部1135、面板前插入部1137、第一面板侧部支撑部1138以及第二面板侧部支撑部1139支撑前面板210,并使所述上面板主体1130及前面板210的接触面积最小化。
<上下移动轨道的结构元件>
所述上下移动轨道1790配置在被第一轨道安装壁1719a、第二轨道安装壁1719b以及第三轨道安装壁1719c包围的轨道安装空间1719d。
上下移动轨道1790引导门盖组件1200的上下移动。尤其是,所述上下移动轨道1790组装在门盖壳体1220,并引导所述门盖壳体1220的上下移动。
所述上下移动轨道1790配置在齿条1710和门盖壳体1220之间。更具体而言,上下移动轨道1790配置在轨道安装部1719和门盖壳体1220之间。
上下移动轨道1790对于门盖组件1200分别配置在左侧及右侧。上下移动轨道1790位于门盖壳体1220的侧面外侧。通过将所述上下移动轨道1790配置在门盖组件1200的侧面,能够使门组件200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上下移动轨道1790包括:第一轨道1792,设置在齿条1710;第二轨道1794,设置在所述门盖壳体1220。
所述第一轨道1792设置在所述轨道安装部1719,并容置在所述轨道安装空间1719d。由于第一轨道1792容置在轨道安装空间1719d,其不向所述齿条1710外侧凸出。
所述第二轨道1794与所述第一轨道1792进行组装,并沿着所述第一轨道1792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在第一轨道1792和第二轨道1794之间布置多个轴承,所述轴承减小第一轨道1792及第二轨道1794的摩擦。
所述第二轨道1794的一部分为了与所述第一轨道1792进行组装,其一部分可以插入到所述轨道安装空间1719d。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轨道1794对于左右方向不向齿条齿形部1711外侧凸出,从背面观察时,第二轨道1794被所述齿条齿形部1711遮挡。
所述第二轨道1794组装在所述门盖壳体1220的侧面。所述第一轨道1792及第二轨道1794能够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当所述门盖组件1200进行上下移动时,所述第一轨道1792及第二轨道1794引导所述门盖组件1200的上下移动并减小摩擦。
<齿轮组件及齿轮驱动电机的结构元件>
所述门盖组件1200利用所述齿轮组件1730及齿条1710的咬合来调节其高低。利用所述齿轮组件1730及齿条1710的咬合来维持所述门盖组件1200的上下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不包括用于维持所述门盖组件1200的高低的额外的结构元件。
所述齿轮组件1730不仅将所述齿轮驱动电机1720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齿条1710,还支撑所述门盖组件1200的荷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轮组件1720提供能够有效地支撑所述门盖组件1200的荷重的结构。
所述齿轮组件1730包括:第一齿轮1740,配置在所述门盖组件1200,在外周面形成有第一齿形部1741,通过所述第一齿形部1741与所述齿条1710相咬合,在与所述齿条1710相咬合的状态下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第二齿轮1750,配置在所述门盖组件1200,包括以彼此不同的曲率半径形成的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通过所述第2-1齿形部1751与所述第一齿轮1740的第一齿形部1741相咬合;第三齿轮1760,配置在所述门盖组件1200,包括以彼此不同的齿形形成的第3-1齿形部1761及第3-2齿形部1762,通过所述第3-1齿形部1761与所述第二齿轮1750的第2-2齿形部1752相咬合;蜗杆齿轮1770,配置在所述门盖组件1200,与所述第3-2齿形部1762相咬合,与所述齿轮驱动电机1720相连接而进行旋转,并沿着上下方向配置。
所述齿轮驱动电机1720的电机轴1721沿着上下方向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轮驱动电机1720的电机轴1721贯穿所述蜗杆齿轮1770。所述蜗杆齿轮1770的轴中心与所述电机轴1721配置在同一线上。
所述第一齿轮1740与齿条1710及第二齿轮1750分别相咬合。
所述第二齿轮1750与所述第一齿轮1740及第三齿轮1760分别相咬合。
所述第三齿轮1760与所述第二齿轮1750及蜗杆齿轮1770分别相咬合。
所述第一齿轮1740、第二齿轮1750以及第三齿轮1760的各齿形形成为小齿轮(pinion gear)类型。所述第一齿轮1740、第二齿轮1750以及第三齿轮1760的各转轴沿着前后方向形成。
所述第一齿形部1741从正面或背面观察时配置为圆形。
第一齿形部1741及齿条齿形部1711相咬合的位置和所述第一齿形部1741及第2-1齿形部1751相咬合的位置彼此不同。
第一齿形部1741、齿条1710的齿条齿形部1711以及第2-1齿形部1751均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及形态的齿形。
第一齿形部1741、齿条1710的齿条齿形部1711以及第2-1齿形部1751均形成为相同的小齿轮齿形。
所述第二齿轮1750及第三齿轮1760的转轴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并形成为小齿轮类型。
与第一齿轮1740相同地,所述第二齿轮1750及第三齿轮1760配置有彼此不同的两个齿形,而不是配置有一个齿形。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齿轮1750配置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沿着第二齿轮1750的转轴方向(本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排列。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沿着前后方向排列。
在所述第二齿轮1750中,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形成为彼此不同的齿形。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均形成为小齿轮齿形。
从正面观察时,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分别配置为直径不同的圆形。
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中的一个可以配置在前方侧,其余一个位于后方侧。在本实施例中,第2-1齿形部1751位于比第2-2齿形部1752更后方侧的位置。第2-1齿形部1751位于与所述第一齿形部1741及第3-2齿形部1762同一平面上。
此外,由于所述第二齿轮1750维持与第一齿轮1740及第三齿轮1760同时相咬合的状态,与所述第二齿轮1750相同的齿形还配置在所述第一齿轮1740及第三齿轮1760。因此,所述第2-2齿形部1352、第一齿形部1341以及第3-1齿形部1361具有相同的规格。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齿轮1750的第2-2齿形部1752的直径大于第2-1齿形部1751的直径。通过使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的直径不同地配置,提供与第一齿轮1740及第三齿轮1760同时相咬合的咬合结构。
当所述第一齿轮1740及第二齿轮1750处于相咬合的状态时,所述第一齿轮1740位于比所述第2-2齿形部1752更后方侧的位置。这是因为,所述第2-1齿形部1751位于比第2-2齿形部1752更后方侧的位置。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的前后方向布置也可以相反。
在所述第二齿轮1750中,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形成为彼此不同的齿形。第2-1齿形部1751及第2-2齿形部1752均是小齿轮形态的齿形。
所述第三齿轮1760包括第3-1齿形部1761及第3-2齿形部1762。第3-1齿形部1761及第3-2齿形部1762中的一个与所述蜗杆齿轮1770相咬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3-1齿形部1761及第3-2齿形部1762的直径不同地形成。与所述蜗杆齿轮1770相咬合的第3-2齿形部1762的直径可以比第3-1齿形部1761更大地形成。
由于所述第3-2齿形部1762与蜗杆齿轮齿形部1771相咬合,在所述第3-2齿形部1762的直径比第3-1齿形部1761更小地形成的情况下,所述蜗杆齿轮齿形部1771和第3-1齿形部1761将可能相干涉。所述第3-2齿形部1762及蜗杆齿轮齿形部1771以蜗杆齿轮方式相咬合,通过蜗杆齿轮咬合能够使运转噪音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3-2齿形部176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3-1齿形部1761。
为使与蜗杆齿轮1770的干涉最小化,所述第3-2齿形部1762位于比所述3-1齿形部1761更后方侧的位置。
所述第三齿轮1760的转轴沿着前后方向配置。
第3-1齿形部1761及第3-2齿形部1762沿着前后方向排列。第3-1齿形部1761位于比第3-2齿形部1762更前方的位置。
第3-1齿形部1761与第2-2齿形部1752位于同一平面上,第3-2齿形部1762与第2-1齿形部1751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3-2齿形部1762与蜗杆齿轮1770相咬合,所述第3-2齿形部1762的齿形形成为蜗杆齿轮齿形。
由于所述第3-1齿形部1761与所述第2-2齿形部1752相咬合,所述第3-1齿形部1761形成为小齿轮齿形。
所述蜗杆齿轮1770的整体上的形状呈圆筒形,其转轴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所述蜗杆齿轮1770在外周面形成有蜗杆齿轮齿形1771,并在上下方向上呈螺旋形态。
由于所述蜗杆齿轮1770的转轴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所述蜗杆齿轮齿形1771能够支撑垂直方向的外力。
在所述蜗杆齿轮1770的转轴倾斜地配置或沿着水平方向配置的结构中,当施加有垂直方向的外力时,所述蜗杆齿轮1770将可能会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蜗杆齿轮1770的转轴沿着上下方向配置,能够支撑向第三齿轮1760施加的垂直方向外力。通过这样的蜗杆齿轮1770的布置,无需实现额外的止挡件等,也能够防止所述门盖组件1200因自重而向下侧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门盖组件1200的自重可以支撑于齿条1710及第一齿轮1740的咬合和蜗杆齿轮1770及第三齿轮1760的咬合。
所述蜗杆齿轮1770与所述齿轮驱动电机1720的电机轴1721直接连接。所述齿轮驱动电机1720的电机轴1721沿着上下方向贯穿所述蜗杆齿轮1770的旋转中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轮驱动电机1720使用步进电机,其能够利用向所述第三齿轮1760施加的外力来使所述蜗杆齿轮1770进行旋转。
在所述齿轮壳体1780组装第一齿轮1740、第二齿轮1750、第三齿轮1760、蜗杆齿轮1770以及齿轮驱动电机1720。
所述齿轮壳体1780提供第一齿轮1740、第二齿轮1750以及第三齿轮1760的转轴。在形成在所述齿轮壳体1780的各凸柱1742组装第一齿轮1740、第二齿轮1750以及第三齿轮176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轮壳体1780包括第一齿轮壳体1781及第二齿轮壳体1782。
在第一齿轮壳体1781和第二齿轮壳体1782之间布置第一齿轮1740、第二齿轮1750、第三齿轮1760、蜗杆齿轮1770以及齿轮驱动电机1720。
从第一齿轮壳体1781及第二齿轮壳体1782中的一个凸出有提供第一齿轮1740、第二齿轮1750以及第三齿轮1760的转轴的各凸柱1742。所述凸柱1742从第一齿轮壳体1781向后方侧凸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壳体1781位于比第二齿轮壳体1782更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一齿轮壳体1781组装在门盖壳体1220的背面。
在所述齿轮组件1730的齿轮中,仅有所述第一齿轮1740向所述齿轮壳体1780外侧凸出。所述第一齿轮1740贯穿所述齿轮壳体1780的侧面,并且所述第一齿轮1740的一部分向外侧凸出。为使所述第一齿轮1740向外侧凸出,所述齿轮壳体1780的侧面一部分呈开口。
向所述齿轮壳体1780外侧凸出的所述第一齿轮1740的第一齿形部1741与所述齿条1710的齿条齿形部1711相咬合。由于第一齿形部1741及齿条齿形部1711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维持彼此咬合的状态。
在第一齿形部1741及齿条齿形部1711前方布置上下移动轨道1790。所述上下移动轨道1790对于前后方向位于配置有所述第二齿轮1750的平面。
<线缆引导件的结构元件>
由于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与所述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相连接的线缆也不可避免地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由于所述门组件200的前后方向厚度相较于宽度很小,当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上下进行移动时,将可能发生线缆的缠结。
并且,线缆可能会被夹入在上下进行移动的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和面板模块1100之间,从而限制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的运转。可以配置有用于使如上所述的问题最小化的线缆引导件1800。
所述线缆引导件1800的上侧端组装在门盖组件1200,下侧端组装在面板模块1100。
所述线缆引导件1800包括:第一线缆引导件181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在门盖组件1200;第二线缆引导件182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在所述面板模块1100;连接线缆引导件183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分别组装在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1810及第二线缆引导件1820。
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1810包括:线缆引导件主体1815;线缆插入空间1813,配置在所述线缆引导件主体1815的内侧,线缆插入到所述线缆插入空间1813;第1-1旋转部1811,配置在所述线缆引导件主体1815的一侧,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门盖组件1200(本实施例中为门盖壳体)进行组装;第1-2旋转部1812,配置在所述线缆引导件主体1815的另一侧,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连接线缆引导件1830进行组装。
所述线缆引导件主体1815的长度比宽度更长地形成。与线缆引导件主体1815的长度方向相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形态,并在内侧形成有所述线缆插入空间1813。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1810的线缆插入空间1813朝向上侧开口。
第1-1旋转部1811从线缆引导件主体1815的上侧端朝向上侧凸出。第1-1旋转部1811与门盖壳体1220进行铰链连接,并可以与、所述门盖壳体1220进行相对旋转。
当所述门盖壳体1220向上侧或下侧移动时,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1810以所述第1-1旋转部1811为中心进行相对旋转。
第1-2旋转部1812与所述第1-1旋转部1811具有相同的结构。所述第1-2旋转部1812从线缆引导件主体1815的下侧端朝向下侧凸出。第1-2旋转部1812与所述连接线缆引导件1830的上侧进行铰链连接,并可以与所述连接线缆引导件1830进行相对旋转。
所述第二线缆引导件1820包括:线缆引导件主体1825;线缆插入空间1823,配置在所述线缆引导件主体1825的内侧,线缆插入到所述线缆插入空间1823;第2-1旋转部1821,配置在所述线缆引导件主体1825的一侧,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连接线缆引导件1830进行组装;第2-2旋转部1822,配置在所述线缆引导件主体1825的另一侧,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面板模块1100(本实施例中为上面板模块)进行组装。
由于第二线缆引导件1820与第一线缆引导件1810具有相似的结构元件,详细的说明将由附图代替。
所述连接线缆引导件1830包括:线缆引导件主体1835;线缆插入空间1833,配置在所述线缆引导件主体1835的内侧,线缆插入到所述线缆插入空间1833;第3-1旋转部1831,配置在所述线缆引导件主体1835的一侧,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1810进行组装;第2-2旋转部1832,配置在所述线缆引导件主体1835的另一侧,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二线缆引导件1820进行组装。
由于连接线缆引导件1830具有与第一线缆引导件1810相似的结构元件,详细的说明将由附图代替。配置有使所述第1-1旋转部1811及门盖壳体122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的第一销1841。配置有使所述第1-2旋转部1812及第2-1旋转部1821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的第二销1842。配置有使所述第2-2旋转部1822及第3-1旋转部1831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的第三销1843。配置有使所述第3-2旋转部1832及上面板模块111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的第四销1844。
第一线缆引导件1810和连接线缆引导件1830形成180度以内的夹角,当所述门盖组件1200下降时,所述第一线缆引导件1810和连接线缆引导件1830的夹角变小。
第二线缆引导件1820和连接线缆引导件1830形成180度以内的夹角,当所述门盖组件1200下降时,所述第二线缆引导件1820和连接线缆引导件1830的夹角变小。
由于所述第2-2旋转部1822设置在上面板模块1110,其位置被固定而不进行移动。
当所述门盖组件1200下降时,第1-1旋转部1811、第1-2旋转部1812、第3-1旋转部1831、第3-2旋转部1832、第2-1旋转部1821的位置可以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线缆与门盖组件1200的门盖电机1610、门壳体移动模块1700的齿轮驱动电机1720相连接。所述线缆可以向门盖电机1610或齿轮驱动电机1720分别提供电源及控制信号。
《门滑动模块的结构元件》
所述门滑动模块1300用于使门组件200沿着箱体组件100的左右方向移动。门滑动模块1300能够使门组件200沿着左右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门滑动模块1300设置在门组件200或箱体组件100中的一方,并与其余一方通过彼此干涉来实现滑动移动。
所述门滑动模块1300包括:齿条1310,配置在所述门组件200,并沿着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齿轮组件133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侧的结构物,与所述齿条1310相咬合,在旋转时沿着所述齿条1310移动;齿轮驱动电机132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侧的结构物,向所述齿轮组件1330提供驱动力;齿轮壳体138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侧的结构物,所述齿轮组件1330及齿轮驱动电机1320设置在所述齿轮壳体1380。
《侧移动组件》
此外,本实施例的室内机可以还配置有侧移动组件1400,所述侧移动组件1400引导所述门组件200的左右滑动,并支撑所述门组件200的荷重。
所述侧移动组件1400配置在所述门组件200及所述箱体组件100,并引导所述门组件200的左右移动。
当门滑动模块1300运转时,侧移动组件1400引导门组件200的滑动移动。虽然仅利用所述门滑动模块1300的齿条1310及齿轮组件1330的运转便能够实现门组件200的滑动移动,但是在实现自然的滑动移动方面存在有局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移动组件1400分别配置在门组件200的上侧、中间以及下侧。
所述侧移动组件1400包括:顶轨道1410,配置在门组件200的上侧;中间轨道1420,配置在所述门组件200的中间;底轨道1430,配置在所述门组件200的下侧;顶支持件1440,组装在所述门组件200,配置在所述门组件200的上侧,并搭设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上侧;底支持件1450,组装在所述箱体组件1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下侧,所述门组件200的下端搭设在所述底支持件1450。
所述顶轨道1410、中间轨道1420以及底轨道1430均沿着左右方向配置。所述顶轨道1410、中间轨道1420以及底轨道1430配置在门组件200和箱体组件100之间。
所述顶轨道1410包括第一顶轨道1412及第二顶轨道1414。
所述第一顶轨道1412配置在门组件200的背面。第一顶轨道1412沿着左右方向配置。所述第一顶轨道1412可以在门组件200中配置在上面板模块1110的背面。
所述第二顶轨道1414组装在箱体组件100的前表面,并可以对于所述第一顶轨道1412沿着左右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轨道1414与顶支持件1440相结合,所述顶支持件1440固定在所述箱体组件100。
第一顶轨道1412及第二顶轨道1414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组装。在第一顶轨道1412和第二顶轨道1414之间可以布置轴承1415,所述轴承在第一顶轨道1412及第二顶轨道1414的相对移动时能够减小摩擦力。
所述中间轨道1420包括第一中间轨道1422及第二中间轨道1424。
所述第一中间轨道1422配置在门组件200的背面。第一中间轨道1422沿着左右方向配置。所述第一中间轨道1422可以在门组件200中配置在下面板模块1120的背面。
所述第二中间轨道1424组装在箱体组件100的前表面,并可以对于所述第一中间轨道1422沿着左右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第一中间轨道1422及第二中间轨道1424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组装。在第一中间轨道1422和第二中间轨道1424之间可以布置轴承(未图示),所述轴承在第一中间轨道1422及第二中间轨道1424的相对移动时能够减小摩擦力。
所述底轨道1430包括第一底轨道1432及第二底轨道1434。
所述第一底轨道1432配置在门组件200的背面。第一底轨道1432沿着左右方向配置。所述第一底轨道1432可以在门组件200中配置在下面板模块1120的背面。
所述第二底轨道1434组装在箱体组件100的前表面上配置的结构物(本实施例中为底支持件),并可以对于所述第一底轨道1432沿着左右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第一底轨道1432及第二底轨道1434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组装。在第一底轨道1432和第二底轨道1434之间可以布置轴承(未图示),所述轴承在第一底轨道1432及第二底轨道1434的相对移动时能够减小摩擦力。
当利用所述门滑动模块1300使门组件200沿着左右方向移动时,所述顶支持件1440及底支持件1450以支撑门组件200的荷重的状态位于原位置。
顶支持件1440将门组件200的荷重向所述箱体的上侧分散。底支持件1450支撑所述门组件200的下侧,并在所述门组件200的左右滑动移动时减小摩擦。
所述顶支持件1440包括:顶固定部1442,组装在门组件200侧的结构物(本实施例中为第二顶轨道1414);顶层部1444,从所述顶固定部1442向箱体组件100侧凸出,并搭设在所述箱体组件100;顶卡止部1446,配置在所述顶层部1444,并与所述箱体组件100对于前后方向形成彼此卡止。
所述顶固定部1442沿着门组件200的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顶固定部1442可以紧贴在门组件200进行组装。在本实施例中,顶固定部1442组装在门组件200侧的结构物,在本实施例中,顶固定部1442紧固在第二顶轨道1414。
在所述第二顶轨道1414的后方布置所述顶固定部1442。
所述顶层部1444及顶固定部1442一体地进行制作。可以将一个板进行弯折来制作所述顶固定部1442及顶层部1444。
所述顶层部1444从顶固定部1442向后方侧凸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层部1444从所述顶固定部1442的上侧边缘向后方侧凸出。
所述顶层部1444可以固定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上侧。
当门组件200的左右移动时,顶层部1444及第二顶轨道1414位于原位置,而仅有第一顶轨道1412及门组件200沿着左右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所述顶卡止部1446沿着左右方向形成,并沿着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前后方向形成卡止。
顶卡止部1446从顶层部1444向下侧凸出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顶卡止部1446呈朝向下侧凹入的槽的形态,并沿着所述顶层部1444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顶卡止部1446形成有朝向上侧呈开口的卡止部槽1446a,所述卡止部槽1446a沿着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
所述顶层部1444包括:第一顶层部1444a,对于所述顶卡止部1446位于前方侧;第二顶层部1444b,对于所述顶卡止部1446位于后方侧。
在所述第一顶层部1444a和第二顶层部1444b之间布置所述顶卡止部1446。
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上侧配置顶支持件安装部(未图示),所述顶卡止部1446插入到所述顶支持件安装部,所述顶支持件安装部与所述顶卡止部1446形成彼此卡止
图31是图12所示的远距离风扇组件的部分切开立体图。图32是图31所示的远距离风扇组件的主视图。图33是图32的右侧视图。图34是图31的分解立体图。图35是从图34的后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36是图34所示的风扇壳体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7是图36所示的前风扇壳体的立体图。图38是图37的主视图。图39是图38的后视图。图40是图34所示的导轨的立体图。图41是图34所示的空气引导件运转之前的剖视图。
《远距离风扇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门组件200的前方吐出空气,并向室内提供直接风。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仅在运转时贯穿门组件200的正面吐出口201,并比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更向前方凸出而形成凸出状态。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在箱体组件100的内部,并仅在运转时在所述箱体组件100内部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前方,并配置在门组件200的后方。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在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的上侧,并位于比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上侧壁更向下侧的位置。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贯穿所述门组件200上形成的正面吐出口201来吐出空气,并且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转向格栅3450位于比正面吐出口201更前方的位置。
通过将所述转向格栅3450位于正面吐出口201外侧,能够使因箱体组件100或门组件200等结构物引起的空气阻力最小化。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提供能够向上、下、左、右或对角线方向倾斜的结构。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室内空间的远侧吐出空气,并能够提高室内空气的循环。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包括: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后述的上引导壳体及下引导壳体),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的内部;风扇壳体组件340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组装在所述引导壳体,并将所述内部空间S的空气向所述正面吐出口吐出;致动器347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或引导壳体中的一方,并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沿着所述引导壳体移动。
所述引导壳体包括:上引导壳体3520,配置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前方,形成有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流入的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下引导壳体3460,与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进行组装,在上侧配置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并引导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包括:后风扇壳体3410,形成有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相连通的风扇吸入口3411,配置在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内部;风扇3420,配置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前方,将从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吸入的空气沿着斜流方向吐出;前风扇壳体3430,配置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前方,与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相结合,配置在所述风扇3420的前方,所述风扇3420组装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将被所述风扇3420施压的空气沿着斜流方向引导;风扇电机3440,配置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方,其电机轴3441贯穿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而与所述风扇3420进行组装,并使所述风扇3420进行旋转;转向格栅3450,位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及风扇电机3440前方,对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能够向任意的方向倾斜,控制通过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引导的空气的吐出方向;转向组件1000,配置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和转向格栅3450之间,通过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3450来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中心轴C1为基准进行转向。
将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及前风扇壳体3430定义为风扇壳体。
所述致动器3470配置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或下引导壳体3460中的一方,并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提供驱动力。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还包括:空气引导件3510,沿着前后方向开口,将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及上引导壳体3520相连接,将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引导,由弹性材质形成,并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进行扩张或收缩。
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将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中利用致动器347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组装体定义为风扇壳体组件3400。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包括后风扇壳体3410、前风扇壳体3430、风扇3420、转向格栅3450、风扇电机3440以及转向组件1000。
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可以利用致动器347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为了顺畅地实现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滑动移动,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和下引导壳体3460之间可以还布置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及上引导壳体3520是被固定的结构物,其可以固定在所述箱体组件100或近距离风扇组件300中的一方。
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在通过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风扇吸入口3411、风扇3420以及前风扇壳体3430后,从所述转向格栅3450吐出。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可以一体地进行制作。可以将一体地制作的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定义为引导壳体。
所述引导壳体为了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方向移动而其前表面呈开口,并为了空气吸入而在后表面配置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使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分别制作为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后进行组装。
<风扇的结构元件>
风扇3420包括:轴套312(hub),在其中心结合电机轴3441;护罩314,与轴套312以隔开的方式配置,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供空气吸入的吸入口311;多个叶片316,配置在轴套312和护罩314之间。
叶片316在轴套312和护罩314之间设置有多个。叶片316的前端与轴套312的后表面相结合,后端与护罩314的前表面相结合。多个叶片316在圆周方向上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叶片316的截面优选是翼型(airfoil)形态。
在叶片316中将空气流入的侧端称为前缘316a(leading edge),将空气流出的侧端称为后缘316b(trailing edge)。
在叶片316中,为使所吐出的空气在半径方向上向前方侧倾斜地吐出,后缘316b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形成。在叶片316中,为使所吐出的空气在半径方向上向前方侧倾斜地吐出,前缘316a可以比后缘316b更短地形成。
轴套312形成为越靠近中心越向下侧凸出的圆锥形态。在轴套312的前方插入内风扇壳体3434的后方,风扇电机344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轴套312内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风扇电机3440及风扇3420占据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在轴套312的中心结合有配置在轴套312的上侧的风扇电机3440的电机轴3441。轴套312位于护罩314的前方侧,所述轴套312及护罩314被隔开。在轴套312的背面结合有多个叶片316。
从俯视观察时,所述电机轴3441优选地配置在箱体组件100的左右中间。从俯视观察时,所述电机轴3441可以配置在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正面吐出口的中心的中心轴C1线上。
轴套312形成为其外周端沿着与吸入口31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轴套312的外周端表示轴套312的前端周缘。轴套312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X优选为从左右方向约45度左右。为使空气向前方侧倾斜地吐出,轴套312的外周端朝向前向倾斜地形成。
轴套312形成为其平截面从中央部到轴套312的外周端沿着与吸入口31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直线Ah形态。优选地,轴套312形成为其纵截面从多个叶片316的各个前缘316a所连接的部分到外周端呈倾斜的直线Ah形态。轴套312形成为其直径从中央部到外周端恒定地变大。优选地,轴套312形成为其直径从多个叶片316的各个前缘316a所连接的部分到外周端恒定地变大。
护罩314形成为碗(bowl)形态,并在中央部形成有供空气吸入的圆形的吸入口311。护罩314的吸入口311朝向箱体组件100的吸入口101配置。
即,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风扇吸入口3411形成在与护罩314的吸入口311对应的部分。吸入口311的直径优选地大于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风扇吸入口3411的直径。护罩314形成有从吸入口311的周缘部分向后方侧垂直地凸出的吸入引导件314a。
护罩314在轴套312的后方侧以隔开的方式配置。在护罩314的前表面结合有多个叶片316。
护罩314形成为其外周端沿着与吸入口31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护罩314的外周端表示护罩314的前端周缘。护罩314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Sh优选为从水平方向约45度左右。为使空气向前方倾斜地吐出,护罩314的外周端朝向前方倾斜地形成。护罩314的外周端所朝方向优选地与轴套312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实质上平行。
护罩314形成为其纵截面从吸入引导件314a的上端到护罩314的外周端沿着与吸入口31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直线Ch形态。优选地,护罩314形成为其纵截面从多个叶片316的各个前缘24b-1所连接的部分到外周端倾斜的直线Ch形态。护罩314形成为其直径从吸入引导件314a的上端到外周端恒定地变大。优选地,护罩314形成为其直径从多个叶片316的各个前缘24b-1所连接的部分到外周端恒定地变大。
护罩314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Sh优选地与轴套312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X实质上平行。护罩314的纵截面的倾斜的直线Ch部分和轴套312的纵截面的倾斜的直线Ah部分优选地实质上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护罩314和轴套312之间的间隔越向外周端越宽地形成。
<上引导壳体的结构元件>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构成引导壳体的上部。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是用于包围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结构元件。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是用于将通过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向风扇壳体组件3400引导的结构元件。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切断通过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通过除了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以外的其他流路向所述转向格栅3450流动。
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提供将被冷却的空气向转向格栅3450引导的单一化的流路,通过这样的结构使被冷却的空气接触到门组件200的情形最小化。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优选地形成为能够覆盖热交换组件500的前表面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配置有近距离风扇组件300,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形成为能够覆盖未被近距离风扇组件300覆盖的上侧其余面积的形态及面积。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组装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并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上侧。通过紧固使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呈一体化。
在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的内侧布置所述风扇壳体组件,所述所述风扇壳体组件被配置为,对于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及下引导壳体3460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整体上的形状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其前表面及后表面呈开口。
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包括:后壁3522,形成有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左壁3523及右壁3524,从所述后壁3522的侧面边缘向前方凸出;顶壁3525,从所述后壁3522的上侧边缘向前方凸出。
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后壁3522。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形成为大于风扇吸入口3411。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也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的直径大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直径。
所述左壁3523从正面观察时位于左侧,右壁3524位于右侧。所述左壁3523及右壁3524以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顶壁3525将所述后壁32522、左壁3523以及右壁3524相连接。在所述顶壁3525下侧布置所述风扇壳体组件。
在未运转时,在所述左壁3523、右壁3524以及顶壁3525之间布置风扇壳体组件。在运转时,所述风扇壳体组件向前方移动。
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最大前进时,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也优选地位于上引导壳体3520的内侧。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最大前进时,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后端3410b位于比所述左壁3523及右壁3524的前方侧的端3523a、3524a更后方侧的位置。
在运转时,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偏离上引导壳体3520的情况下,当在返回到初始位置的过程中受到外部冲击时,可能会与上引导壳体3520形成卡止,并由此可能无法返回到初始位置。
并且,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偏离上引导壳体3520的情况下,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向风扇吸入口3411流动的空气的流动距离可能会增加。
在所述后壁3522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的固定部3526。所述固定部3526从后壁3522的前表面向前方凸出。所述固定部3526配置有多个,各固定部3526位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外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3526配置在四个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底面3527呈开口。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底面3527也可以制作为被封闭的形态。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上引导壳体3520下侧布置下引导壳体3460,并且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封闭所述底面3527,将所述底面3527制作为开放的形态也无妨。
所述后壁3522比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左右宽度更宽地形成,并优选地使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仅向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流入。
在所述后壁3522的宽度窄于热交换组件500的宽度的情况下,通过热交换组件500的空气可以通过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外侧向门组件200侧流动。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进行制冷时冷气可能会冷却门组件200而产生结露。
使所述后壁3522及热交换组件500的前表面彼此对向,并优选地使所述后壁3522最大程度紧贴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前表面。将所述后壁3522紧贴在热交换组件500前表面有利于使被热交换的空气向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流动。
将所述左壁3523、右壁3524以及顶壁3525的前后方向长度定义为F1。
在所述左壁3523或右壁3524中的至少一方分别形成有引导槽3550。所述引导槽3550沿着前后方向形成。
所述引导槽3550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移动。
将形成在所述左壁3523的引导槽3550定义为第一引导槽3551,将形成在所述右壁3524的引导槽3550定义为第二引导槽3552。
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从所述收纳空间S1朝向左壁3523侧凹入形成。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从所述收纳空间S1朝向右壁3524侧凹入形成。
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形成在所述左壁3523的内侧面,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并朝向所述内部空间S1开放。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形成在所述右壁3524的内侧面,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并朝向所述内部空间S1开放。
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包括底面3551a、侧面3551b以及顶面3551c,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包括底面3552a、侧面3552b以及顶面3552c。
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的底面3551a及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的底面3552a支撑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荷重。
后述的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沿着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及第二引导槽3552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及第二引导槽3552提供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的移动空间,并支撑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
<下引导壳体的结构元件>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构成引导壳体的下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放置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形状不存在特别的限制,只要是能够放置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并引导其前后方向移动的形状即可。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与上引导壳体3520进行组装,并在内部形成用于收纳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收纳空间S1。在本实施例中,仅有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后方侧被收纳,其前方侧可以向收纳空间S1外侧露出。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收纳空间S1为能够收纳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全体的足够大的空间也无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配置在风扇外壳320上部。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前后方向长度比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更长地形成。这是因为,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支撑风扇壳体组件3400,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方向移动。将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前后方向长度定义为F2。所述下引导壳体壳体3460的前后方向长度F2长于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前后方向长度F1。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封闭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底面,并在上侧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放置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在放置在下引导壳体3460的状态下,能够利用致动器347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包括:壳体底座3462,配置在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下部;左侧壁3463及右侧壁3464,从所述壳体底座3462的两侧边缘向上侧延伸;止挡件3465,配置在所述壳体底座3462、左侧壁3463以及右侧壁3464中的至少一方,用于限制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方移动;底座引导件3467,配置在所述壳体底座3462,与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本实施例中为前风扇壳体)彼此干涉,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3400的前后方向移动;线缆贯通部3461,配置在所述左侧壁3463及右侧壁3464中的至少一方,呈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的长孔形态,与所述致动器3470相结合的线缆(未图示)贯穿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包括:壳体后壁3466,将壳体底座3462、左侧壁3463以及右侧壁3464相连接,并配置在壳体底座3462、左侧壁3463以及右侧壁3464的后方侧。所述壳体后壁3466提供用于限制风扇壳体组件3400向后方侧移动的止挡件的功能。
所述壳体后壁3466与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后壁3522对向,并位于比所述后壁3522更前方的位置。
所述壳体后壁3466的上侧端3466a以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相同的线形成。即,所述壳体后壁3466的上侧端3466a以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形成。所述壳体后壁3466的上侧端3466a对于前后方向以不遮挡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方式形成。
所述壳体后壁3466将壳体底座3462、左侧壁3463以及右侧壁3464相连接,以提高下引导壳体3460的刚性,并切断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向后方侧过度地移动。
所述止挡件3465配置在比所述壳体后壁3466更前方侧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止挡件3465分别配置在壳体底座3562的左侧及右侧。所述止挡件3465中的一个被配置为将壳体底座3462及左侧壁3463相连接,另一个被配置为将壳体底座3462及右侧壁3464相连接。
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过度地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其支撑于所述止挡件3465,并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移动停止。
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将引导壳体的外部和内部的收纳空间S1相连通。
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分别形成在左侧壁3463及右侧壁3464。所述各线缆贯通部3461沿着左右方向贯穿左侧壁3463及右侧壁3464。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提供使线缆能够与风扇壳体组件3400一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线缆贯通部3461形成为与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移动距离对应的长度。
在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形成为无法与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移动距离对应的短的长度的情况下,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与致动器3470的连接将可能被断开。
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并将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内侧及外侧相连通。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提供空间,从而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时,与引导电机相连接的配线也能够一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由于配线能够沿着所述线缆贯通部3461移动,提供与所述引导电机3472的结线可靠性。
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形成有用于与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的风扇外壳320相结合的紧固部3468。所述紧固部3468形成在所述壳体底座3462。
所述底座引导件3467沿着作为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移动方向的前后方向形成。所述底座引导件3467配置有两个,其中一个配置在左侧壁3463侧,另一个配置在右侧壁3464侧。
所述底座引导件3467从壳体底座3462的上侧面向上侧凸出。所述底座引导件3467插入到前风扇壳体3430的底面形成的槽。所述底座引导件3467限制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左右移动。
<后风扇壳体的结构元件>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形成风扇壳体组件的后表面。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配置在热交换组件500的前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位于上引导壳体3520的前方,更详细而言位于后壁3522的前方。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位于上引导壳体3520内部。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包括: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覆盖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后表面;风扇吸入口3411,配置在所述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的内侧,并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紧固部3414,配置在所述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并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相结合。
所述紧固部3414为了与前风扇壳体3430进行组装而配置有多个。所述紧固部3414从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从正面观察时呈在内部形成有风扇吸入口3411的圆环形状。尤其是,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环形状。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是与前风扇壳体3430一同包围风扇3420的结构元件。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和前风扇壳体3430之间布置所述风扇3420。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覆盖前风扇壳体3430的后表面,并组装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后端。
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对于地面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以与热交换组件500的前表面相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平行,并以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风扇吸入口3411的直径小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直径。为了连接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及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配置有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以朝向热交换组件500的前表面的方式配置。
所述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从前方向后方侧凹入形成。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配置在后风扇壳体3410的后方,并结合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后表面。尤其是,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组装在后风扇壳体主体3412,并以包围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的方式配置。
<前风扇壳体的结构元件>
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形成为圆筒形,沿着前后方向呈开口,并提供将利用所述风扇3420流动的空气向转向格栅3450引导的流路结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电机3440组装在前风扇壳体3430,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提供用于安装风扇电机3440的安装结构。
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方布置风扇电机3440,在后方布置所述风扇3420,在下侧布置下引导壳体3460。
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组装在下引导壳体3460,并对于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包括:外风扇壳体3432,沿着前后方向呈开口,并形成为圆筒形状;内风扇壳体3434,朝向前方呈开口,配置在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的内侧,所述风扇电机3440设置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叶轮3436,将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及内风扇壳体3434相连接;电机安装部3448,配置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所述风扇电机3440组装在所述电机安装部3448。
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形成为其前表面及后表面呈开口的圆筒形,并在内部布置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从所述致动器3470提供到驱动力并可以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将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的呈开口的前表面定义为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可以插入到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
将沿着前后方向呈开口的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的内部定义为空间S2。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形成所述空间S2的前表面。
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前表面呈开口,并呈从前方向后方侧凹入的碗(bowl)形状。将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向内侧凹入的内部定义为空间S3。所述风扇电机3440配置在所述空间S3,并与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进行紧固固定。
将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呈开口的前表面定义为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所述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可以形成为多样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空气的流动,将所述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形成为圆形。
所述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形成所述空间S3的前表面。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位于比所述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更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的内侧。
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及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沿着前后方向被隔开,通过这样的结构提供能够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进行倾斜的空间。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可以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和第二风扇开口面3433之间。
为了紧固固定所述风扇电机3440,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布置电机安装部3438。
所述电机安装部3438配置在所述空间S3,并从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朝向前方凸出。所述风扇电机3440还包括电机固定件3442,所述电机固定件3442紧固在所述电机安装部3438。
所述电机安装部3438配置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所述电机安装部3438以中心轴C1为基准按等间隔进行配置。
所述风扇电机3440的电机轴贯穿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并朝向后方配置,其与配置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后方的风扇3420相结合。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形成有供所述风扇电机3440的电机轴贯穿的轴孔3437。
由于所述风扇电机3440配置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前方,并插入到所述空间S3而布置,能够使其与所述吐出空气的干涉最小化。
尤其是,后述的转向底座1070结合在内风扇壳体3434,并封闭所述空间S3。由于所述风扇电机3440配置在吐出空气的流路外侧,能够使其与吐出空气的阻力最小化。尤其是,由于所述风扇电机3440位于内风扇壳体3434的前方,还能够排除其与从后方吸入的空气的阻力。
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形成有紧固凸柱3439,所述紧固凸柱3439用于固定所述转向底座1070,并支撑所述转向底座1070。所述紧固凸柱3439配置在三个位置,并对于所述中心轴C1按等间隔进行配置。
所述紧固凸柱3439及电机安装部3438配置在所述空间S3内部。在组装所述转向底座1070及所述紧固凸柱3439时,所述电机安装部3438被所述转向底座1070隐藏。
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及外风扇壳体3432彼此隔开预定间隔进行配置,所述叶轮3436将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及内风扇壳体3434一体地进行连接。
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内风扇壳体3434以及叶轮3436向从所述风扇3420吐出的空气赋予直前性。
另外,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外部布置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
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沿着配置在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第一引导槽3551及第二引导槽3552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插入到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沿着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并支撑于所述第一引导槽3551。
所述第二引导滚轮3554插入到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沿着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并支撑于所述第二引导槽3552。
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包括:滚轮轴,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相结合;滚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滚轮轴。所述滚轮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
所述第二引导滚轮3554包括:滚轮轴,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相结合;滚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滚轮轴。所述滚轮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
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的滚轮轴和所述第二引导滚轮3554的滚轮轴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配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的左侧,所述第二引导滚轮3554配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的右侧。
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被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下端与下引导壳体3460的壳体底座3462隔开。
在缺少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的情况下,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荷重转移施加到致动器3470,所述致动器3470需要在支撑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荷重的状态下,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前进或后退。
由于利用所述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的支撑来使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下端被隔开,能够减小所述致动器3470的运转负荷。
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进时,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端3430a可以插入到所述门组件200内而布置。更详细而言,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插入到正面吐出口201,前端3430a位于门组件200内部。所述前端3430a位于比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更后方侧的位置。
<风扇的结构元件>
所述风扇3420配置在后风扇壳体3410和前风扇壳体3430之间。所述风扇3420配置在组装的后风扇壳体3410及前风扇壳体3430内部,并在所述内部进行旋转。
所述风扇3420将通过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吸入的空气沿着斜流方向吐出。所述风扇3420通过配置在后方的风扇吸入口3411吸入空气,并沿着圆周方向吐出空气。其中,通过所述风扇壳体组件吐出的空气的吐出方向为斜流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流方向表示前方和圆周方向之间。
<空气引导件及空气引导件支架的结构元件>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将风扇壳体组件3400及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上引导壳体)相结合,并将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及风扇吸入口3411相连接。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沿着前后方向呈开口,空气向其内部流动。具体而言,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将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及上引导壳体3520相连接,并将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引导。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由弹性材质形成,并可以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扩张或收缩。
由于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为弹性材质,为了将其固定在所述引导壳体及风扇壳体组件3400而需要配备额外的结构元件。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还包括: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用于将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固定在所述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上引导壳体);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3540,用于将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本实施例中为后风扇壳体)。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为弹性材质,并可以形成为圆筒形。
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在前方侧(本实施例中为风扇壳体组件侧)形成有空气引导件出风口3511,在后方侧(本实施例中为引导壳体侧)形成有空气引导件进风口3513。
所述空气引导件出风口3511的直径可以形成为G1,所述空气引导件进风口3513的直径形成为G2。所述G1及G2可以相同,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G2大于G1。
所述G1的大小与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的大小对应,所述G2的大小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大小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G1大于风扇吸入口3411的直径,所述风扇吸入口3411全体优选地位于所述空气引导件出风口3511内部。
同样地,所述G2优选地大于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直径G4。
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将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的后端3514固定在所述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上引导壳体)。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3540将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的前端3512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
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包括:支架主体3532,形成为环形态;支架紧固部3534,配置在所述支架主体3532,并从所述支架主体3532向外侧凸出。
所述支架主体3532形成为圆形,并将所述支架主体3532的直径定义为G3所述支架主体3532的直径G3小于空气引导件进风口3513的直径G2,并且大于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的直径G4。
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后端3513通过所述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并位于后壁3522背面,所述支架主体3532使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后端3513紧贴在所述后壁3522。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上引导壳体3520的后壁3522形成有支架插入部3528。
由于额外地布置有所述支架插入部3528,将引导壳体吸入口3521定义为所述支架插入部3528的内侧边缘内侧。
所述支架插入部3528包括:第一插入壁3528a,从后壁3522向前方凸出;第二插入壁3528b,从所述第一插入壁3528a向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中心轴C1侧凸出。
利用所述第一插入壁3528a及第二插入壁3528b,所述支架插入部3528形成向前方凹入的端。
所述支架主体3532包括:第一支架主体部3535,以与所述第二插入壁3528b对向的方式配置;第二支架主体部3536,从所述第一支架主体部3535的内侧边缘向前方侧凸出。所述第一支架主体部3535及第二支架主体部3536呈弯折的形态。
在所述第一支架主体部3535和第二插入壁3528b之间布置所述空气引导件后端3513,所述第一支架主体部3535使所述后端3513紧贴在所述第二插入壁3528b。
所述第二支架主体部3536配置在比所述第一插入壁3528a的内侧边缘更向内侧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主体部3536和第一插入壁3528a之间布置空气引导件3510。
紧固构件(本实施例中为螺钉)贯穿支架紧固部3534而紧固在后壁3522。
在所述后壁3522的背面布置第一支架安装部3522a,所述支架紧固部3534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安装部3522a。所述第一支架安装部3522a凹入形成,所述支架紧固部3534的一部分插入到所述第一支架安装部3522a,作业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支架安装部3522a对齐支架紧固部3534的组装位置。
所述支架紧固部3534配置有多个,本实施例中配置有四个。所述支架紧固部3534以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中心轴C1为基准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并以所述中心轴C1为基准按等间隔进行配置。
由于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固定在后壁3522的背面,在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移动时,能够防止空气引导件3510的后端3513分离。
并且,由于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组装在后壁3522的背面,具有容易地更换空气引导件3510的优点。
并且,由于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施压空气引导件3510的后端3513全体以将其紧贴在后壁3522,均匀地支撑空气引导件3510的后端3513全体,并能够防止在特定位置被撕裂。尤其是,由于固定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3530的紧固构件不贯穿空气引导件3510,能够防止空气引导件3510受到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3540使用卡环(snap ring)。
为了安装卡环形态的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3540,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背面形成有第二支架安装部3415。
所述第二支架安装部3415从背面观察时形成为环形状,并配置在比风扇吸入口3411更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二支架安装部3415是从后风扇壳体3410的背面向后方及外侧延伸的筋,在外侧形成有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3540的槽3416。所述槽3416对于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中心轴C1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呈开口,并朝向所述中心轴C1凹入形成。
此外,在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背面形成有用于将其收纳到所述空气引导件3510的正确的位置的引导壁3417。所述引导壁3417与第二插入壁3528b对向,并位于比所述第二插入壁3528b更前方的位置。
从所述后风扇壳体3410的后方观察时,所述引导壁3417形成为圆环形状。
<致动器的结构元件>
所述致动器3470提供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驱动力。根据控制部的控制信号,所述致动器3470可以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在室内机运转时,所述致动器3470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前进,在室内机停止时,所述致动器3470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后退。
所述致动器3470只要是能够使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元件即可。例如,所述致动器3470可以使用能够使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液压缸筒或线性电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致动器3470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从而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前进或后退。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配置在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第一引导滚轮3553及第二引导滚轮3554支撑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荷重,所述致动器3470能够使因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进或后退引起的运转负荷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中心轴C1和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中心相一致地配置。所述致动器3470沿着所述中心轴C1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前进或后退。
所述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上引导壳体或下引导壳体)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移动。
所述致动器3470包括:引导电机3472,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为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而提供驱动力;引导轴3474,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传递到所述引导电机3472的旋转力进行旋转;第一引导齿轮3476,结合在所述引导轴3474的左侧,与所述引导轴3474一同进行旋转;第二引导齿轮3477,结合在所述引导轴3474的右侧,与所述引导轴3474一同进行旋转;第一齿条3478,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与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相咬合;第二齿条3479,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与所述第二引导齿轮3477相咬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电机3472、第一引导齿轮3476、第二引导齿轮3477以及引导轴3474设置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并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进或后退时一同进行移动。
与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相咬合的所述第一齿条3478及与所述第二引导齿轮3477相咬合的所述第二齿条3479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引导电机3472、第一引导齿轮3476、第二引导齿轮3477以及引导轴3474可以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所述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配置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
利用所述齿条3478、3479及引导齿轮3476、3477的彼此咬合,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前进或后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电机3472使用一个,并为使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均匀地移动而布置引导轴3474。在所述引导轴3474的两端分别布置第一引导齿轮3476及第二引导齿轮3477。所述引导轴3474沿着左右方向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配置在引导轴3474的左侧,第二引导齿轮3477配置在所述引导轴3474的右侧。
与所述各引导齿轮3476、3477相咬合的齿条3478、3479分别配置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左侧及右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及第二引导齿轮3477配置在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的上侧。第一引导齿轮3476及第二引导齿轮3477沿着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形成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壳体底座3462上侧面,并从所述壳体底座3462向上侧凸出。
所述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配置在所述引导齿轮3476、3477的下侧,并通过咬合来与所述引导齿轮3476、3477彼此干涉。
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沿着所述第一齿条3478沿着前后方向滚动移动,所述第二引导齿轮3477也沿着所述第二齿条3479沿着前后方向滚动移动。
所述引导电机3472可以配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的左侧下部或右侧下部。所述引导电机3472的电机轴可以直接结合在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或第二引导齿轮3477。
因此,当所述引导电机3472旋转时,在所述引导电机3472的旋转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引导齿轮3476及第二引导齿轮3477可以同时进行旋转,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左侧及右侧通过相同的里前进或后退。
所述引导电机3472与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一同移动,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形成有用于使所述引导电机3472移动的电机引导槽3469。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沿着作为引导电机3472的移动方向的前后方向形成。
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形成在下引导壳体3460的壳体底座3462,并从所述壳体底座3462向下侧凹入形成。
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配置在第一齿条3478或第二齿条3479外侧。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比第一齿条3478或第二齿条3479更向下侧凹入形成。
通过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能够确保所述引导电机3472的安装及移动空间,并能够使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全体高度最小化。尤其是,通过使所述电机引导槽3469向下侧凹入形成,能够将所述引导电机3472直接结合在第一引导齿轮3476或第二引导齿轮3477,并能够使用于传动的部件最小化。
为了顺畅地实现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滑动移动,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本实施例中为前风扇壳体3430)和下引导壳体3460之间还布置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
所述第一导轨3480将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左侧及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左侧相结合。所述第一导轨3480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3480分别结合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左侧壁3463及前风扇壳体3430,并用于产生滑动。
所述第二导轨3490将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右侧及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右侧相结合。所述第二导轨3490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并引导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移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轨3490分别结合在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右侧壁3464及前风扇壳体3430,并用于产生滑动。
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以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中心轴C1为基准呈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
由于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荷重中的一部分,能够顺畅地实现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前后移动。
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配置在比所述第一齿条3478及第二齿条3479更上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支撑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左侧及右侧,并引导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左侧及右侧的移动方向。
由于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以中心轴C1为基准呈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能够使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左侧及右侧按相同的速度及距离移动。
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左侧或右侧的移动速度及距离不均匀的情况下,所述远距离组件400将可能在移动的过程中晃动。并且,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的左侧或右侧的移动速度及距离不均匀的情况下,转向格栅3450将可能无法准确地插入到正面吐出口201的内侧。
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通过滚动摩擦来使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移动时的摩擦最小化。
由于所述第一导轨3480及第二导轨3490的结构元件相同且呈左右对称,将以所述第一导轨3480为例对结构元件进行说明。
所述导轨3480包括:长轨道壳体3482,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并设置在引导壳体(本实施例中为下引导壳体);短轨道壳体348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短于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的长度形成,并设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本实施例中为前风扇壳体);轴承壳体3486,配置在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和短轨道壳体3484之间,分别与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及短轨道壳体3484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组装,在所述短轨道壳体3484的移动时,通过轴承3485的滚动摩擦来减小分别与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及短轨道壳体3484的摩擦。
所述轴承壳体3486组装在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并可以沿着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短轨道壳体3484组装在所述轴承壳体3486,并可以沿着所述轴承壳体3486的长度方向移动。
即,本发明是所述短轨道壳体3484与轴承壳体3486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组装,所述轴承壳体3486与长轨道壳体3482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组装的结构。
所述轴承壳体3486比长轨道壳体3482更短地形成,并且比短轨道壳体3484更长地形成。所述轴承壳体3486及短轨道壳体3484仅可以在长轨道壳体3482的长度内进行滑动移动。
所述长轨道壳体3482的长度与所述下引导壳体3460的前后方向长度F2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在左侧壁3463及右侧壁3464的各内侧面配置有用于固定长轨道壳体3482的轨道安装部3463a、3464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轨道安装部3463a、3464a配置在比线缆贯通部3465更上侧的位置。
图42是图31所示的转向格栅的立体图。图43是图31的风扇壳体组件中转向格栅分离的主视图。图44是图36所示的转向底座的立体图。图45是图44的后视图。图46是图36所示的接头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47是图36所示的转向格栅及转向组件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图48是图47所示的轴套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49是图36所示的转向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0是从图49的后方侧观察的转向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1是示出图49所示的转向主体及转向电机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52是图51的主视图。图5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向组件的结合结构的剖视图。图54是图53所示的转向组件的运转示意图。
<转向格栅的结构元件>
所述转向格栅3450位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前方。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向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内侧插入其一部分。所述转向格栅3450在插入到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状态下,可以沿着上、下、左、右或对角线方向倾斜。
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通过前风扇壳体3430的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插入到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空间S2。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更前方的位置。
所述转向格栅3450形成为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的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对应的形状。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形成为圆形,所述转向格栅3450形成为具有比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更小的直径的圆形。
所述转向格栅3450包括:转向壳体3452,其前面及后面呈开口,并在内侧形成有空间S4;转向盖3454,配置在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内侧,并朝向前面配置;多个叶轮3456,配置在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空间S4,并将所述转向壳体3452及转向盖3454相连接。
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正面形状与所述外风扇壳体3432的第一风扇开口面3431形状对应。从正面观察时,所述转向壳体3452形成为圆形。
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对于前后方向形成为曲面。形成为曲面的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在转向格栅3450进行倾斜时,能够使其与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本实施例中为外风扇壳体3432)的间隔恒定地形成。
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可以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旋转半径对应。所述转向壳体3452外侧面3451的曲率中心可以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即,所述外侧面3451可以是以所述中心轴C1为中心的弧形状。
所述转向格栅3450在插入到前风扇壳体3430的状态下进行倾斜。通过以弧形状形成的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在进行倾斜时能够使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和外风扇壳体3432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P均匀地形成。
在进行倾斜时,由于使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外侧面3451和外风扇壳体3432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P最小化,能够使所吐出的空气向所述转向格栅3450外侧泄漏的情形最小化。
在向所述间隔P吐出的空气为被冷却的空气的情况下,其可能会冷却正面吐出口201边缘而产生结露。在使所述间隔P最小化的情况下,能够使正面吐出口201边缘产生的结露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轴中心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轴中心C1,并与所述风扇电机3440的电机轴也相一致。
所述转向盖3454配置在所述空间S4,并沿着上下方向进行配置。所述转向盖3454的面积及形状与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面积及形状对应。
在所述转向盖3454的后方布置后述的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被所述转向盖3454遮挡。所述转向盖3454比转向底座1070的面积更小地形成,并配置在转向底座1070的前方。
吐出空气向所述转向盖3454的外侧和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内侧之间流动。由于所述转向盖3454配置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前方,空气将不向所述转向盖3454直接流动。
所述转向盖3454对于前后方向配置在转向壳体3452的前端3452a和后端3452b之间。
所述转向盖3454与转向组件1000相连接,并传递到所述转向组件1000的运转力。
所述叶轮3456包括圆形叶轮3457及叶片叶轮3458。
所述圆形叶轮3457由多个构成,各圆形叶轮3457具有分别不同的直径,各圆形叶轮3457的中心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即,所述各圆形叶轮3457形成以所述中心轴C1为中心的同心圆。
所述叶片叶轮3458配置有多个,多个叶片叶轮3458以所述中心轴C1为基准呈放射状的方式配置。所述圆形叶轮3457及叶片叶轮3458相交叉。
所述叶片叶轮3458的内侧端结合在所述转向盖3454,外侧端结合在所述转向壳体345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壳体3452、转向盖3454、圆形叶轮3457以及叶片叶轮3458通过射出成型一体地进行制作。
所述转向格栅3450可以所述轴中心C1为基准沿着上、下、左、右或任意的对角线方向倾斜。所述转向格栅3450可以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更向前方凸出而布置。
在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进时,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前端3452a位于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更前方的位置,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后端3452b位于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更后方的位置。
同样地,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倾斜时,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前端3452a位于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更前方的位置,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后端3452b位于比所述正面吐出口201更后方的位置。
<转向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转向组件1000配置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和前风扇壳体3430之间。所述转向组件1000配置在使其与吐出空气的干涉最小化的位置。
所述转向组件1000位于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前方,以使其与吐出空气的干涉最小化。尤其是,所述转向组件1000位于所述风扇电机3440的前方。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有覆盖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空间S3的转向底座1070,所述转向组件1000设置在转向底座1070。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转向组件1000可以设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侧的结构物。例如,所述转向组件1000可以设置在内风扇壳体3434或电机固定件3442等并使转向格栅3450进行转向。
所述转向组件1000提供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不受到倾斜方向或顺序的制约的结构。例如,所述转向组件1000提供能够在使转向格栅3450进行上下方向倾斜后,使其沿着左右方向进行倾斜或沿着对角线方向进行倾斜的结构。
所述转向组件1000能够使转向格栅3450从任意的第一方向向任意的第二方向立即进行倾斜,由于在倾斜方向上不受到制约,能够立即实现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被设定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方向被设定为上下方向。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形成90度的夹角。
所述转向组件1000包括:转向底座1070,配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并配置在转向格栅3450后方;接头组件1100,结合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及转向格栅3450,并分别与所述转向底座1070及转向格栅3450以能够倾斜的方式进行组装;第一转向组件1001,配置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通过第一转向致动器(本实施例中为转向电机1030)的运转来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3450,并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倾斜;第二转向组件1002,配置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通过第二转向致动器(本实施例中为转向电机1030)的运转来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3450,并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倾斜。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配置在转向格栅3450的后方侧。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背面,并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被组装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也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背面,并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被组装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沿着前后方向进行配置。
从正面或背面观察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推动或拉动转向格栅3450的部分及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推动或拉动转向格栅3450的部分以所述中心轴C1为基准形成90度的夹角。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推动或拉动转向格栅3450的部分位于所述中心轴C1的垂直方向上侧。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推动或拉动转向格栅3450的部分可以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左侧或右侧。
所述接头组件1100提供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倾斜中心。所述接头组件1100的倾斜中心配置在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中心的中心轴C1。
所述接头组件1100结合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背面。所述接头组件1100提供能够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沿着任意的方向进行转向的旋转中心。所述接头组件1100以正面为基准提供旋转中心,以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朝向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所述接头组件1100可以使用球接头。在球接头的情况下,由于不具有能够支撑转向格栅3450的荷重的结构,将可能发生下垂的现象。
所述接头组件1100提供在转向的状态下能够支撑转向格栅3450的荷重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头组件1100包括:第一接头支架1110,组装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并对于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为左右方向)提供转轴;第二接头支架1120,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并对于第二方向(本实施例中为上下方向)提供转轴;十字轴11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分别组装在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及第二接头支架112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提供转轴。
由于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及第二接头支架1120为相同的结构元件,其安装位置也可以彼此相反。在安装位置相反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对于第二方向提供转轴,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对于第一方向提供转轴。
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包括:第一支架主体1112,组装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第1-1轴支撑部1113,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主体1112,并朝向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凸出;第1-2轴支撑部1114,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主体1112,朝向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凸出,并以与所述第1-1轴支撑部1123对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支架主体1112较长地延伸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第一支架主体1112沿着左右方向进行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主体1112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有紧固槽1115、1116。所述各紧固槽1115、1116在第一支架主体1112凹入形成,并以朝向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1轴支撑部1113配置在上侧,所述第1-2轴支撑部1114配置在下侧。所述第1-1轴支撑部1113及第1-2轴支撑部1114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排列。
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包括:第二支架主体1122,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第2-1轴支撑部1123,配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主体1122,并朝向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凸出;第2-2轴支撑部1124,配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主体1122,朝向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凸出,并以与所述第2-1轴支撑部1123对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二支架主体1122较长地延伸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主体1122沿着上下方向进行配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主体1122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有紧固槽1125、1126。所述各紧固槽1125、1126在第二支架主体1122凹入形成,并以朝向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第2-1轴支撑部1123及第2-2轴支撑部1124分别形成有轴孔1123a(未图示),各轴孔1123a(未图示)以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所述各轴孔1123a(未图示)沿着水平方向进行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2-1轴支撑部1123配置在右侧,所述第2-2轴支撑部1124配置在左侧。所述第2-1轴支撑部1123及第2-2轴支撑部1124沿着左右方向进行排列。
所述十字轴1130提供上下方向转轴及左右方向转轴。所述十字轴1130优选地配置在所述轴中心C1线上。
所述十字轴1130包括:十字主体1135,形成为“+”形态;第1-1转轴1131,在所述十字主体1135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本实施例中为上下方向)配置,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1-1轴支撑部1113进行组装;第1-2转轴1131,在所述十字主体1135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本实施例中为上下方向)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1-2轴支撑部1114进行组装,并配置在所述第1-1转轴1131的相反侧;第2-1转轴1133,在所述十字主体1135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为左右方向)配置,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2-1轴支撑部1123进行组装;第2-2转轴1134,在所述十字主体1135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为左右方向)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2-2轴支撑部1124进行组装,并配置在所述第2-1转轴1133的相反侧。
所述各转轴1131、1132、1133、1134可以插入到所述各轴支撑部1113、1114、1123、1124进行旋转。在此情况下,因十字轴1130的长度而需要额外地制作各轴支撑部1113、1114、1123、1124后,将其组装在各支架主体1112、1122。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组装及分解的便利性,将所述第一接头支架1110及第二接头支架1120分别通过射出成型一体地进行制作。
此外,在所述十字轴1130的各转轴1131、1132、1133、1134形成螺纹,并设置有以螺丝方式结合在所述各转轴1131、1132、1133、1134的各个轴帽1141、1142、1143、1144。
所述各轴帽1141、1142、1143、1144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将组装在所述第1-1转轴1131的轴帽定义为第1-1轴帽1141,将组装在所述第1-2转轴1132的轴帽定义为第1-2轴帽1142,将组装在所述第2-1转轴1133的轴帽定义为第2-1轴帽1143,将组装在所述第2-2转轴1134的轴帽定义为第2-2轴帽1144。
所述轴帽包括:轴帽主体1145,形成为圆筒形,并插入到所述轴孔进行旋转;轴帽支撑部1146,从所述轴帽主体1145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并支撑于所述轴支撑部;内螺纹1147,形成在所述轴帽主体1145的内部。
所述第1-1轴帽1141插入到第1-1轴支撑部1113,并与所述第1-1转轴1131进行组装。所述第1-2轴帽1142插入到第1-2轴支撑部1114,并与所述第1-2转轴1132进行组装。所述第1-1轴帽1141的组装方向和所述第1-2轴帽1142的组装方向彼此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1轴帽1141及第1-2轴帽1142沿着上下方向排列,并可以沿着水平方向进行旋转。
所述第2-1轴帽1143插入到第2-1轴支撑部1123,并与所述第2-1转轴1133进行组装。所述第2-2轴帽1144插入到第2-2轴支撑部1124,并与所述第2-2转轴1134进行组装。所述第2-1轴帽1143的组装方向和所述第2-2轴帽1144的组装方向彼此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2-1轴帽1143及第2-2轴帽1144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并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旋转。
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背面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的紧固凸柱1125a、1126a。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紧固凸柱1125a、1126a插入所述第二接头支架1120的紧固槽1125、1126,并通过紧固构件(未图示)将第二接头支架1120固定在转向格栅3450。
所述转向底座1070覆盖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的空间S3。
所述转向底座1070包括:底座主体1075,结合在所述内风扇壳体3434;紧固凸柱1073、1074,形成在所述底座主体1075的前表面,第一接头支架1110组装在所述紧固凸柱1073、1074;第一贯通孔107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底座主体1075,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贯穿所述第一贯通孔1071;第二贯通孔1072,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底座主体1075,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贯穿所述第二贯通孔1072;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形成在所述底座主体1075的背面,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形成在所述底座主体1075的背面,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也可以设置在转向底座1070的前方。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因安装第一转向组件1001而引起的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后方向长度增加,使第一转向组件1001位于所述空间S3。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位于所述空间S3,组装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背面,并贯穿所述第一贯通孔1071而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
基于相同的理由,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位于所述空间S3,组装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背面,并贯穿所述第一贯通孔1071而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3450,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基准沿着上下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3450,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基准沿着水平方向倾斜。
可以通过组合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运转方向来将所述转向格栅3450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基准沿着对角线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用于固定第一转向组件1001,在本实施例中,其形成为凸柱形态。所述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用于固定第二转向组件1002,在本实施例中,其形成为凸柱形态。
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从转向底座1070的背面向后方凸出,并插入到后述的转向主体1010。紧固构件(未图示)贯穿所述转向主体1010及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进行紧固。
在紧固所述转向主体1010时,为了临时固定转向主体1010的紧固位置,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配置在两个位置。将其中一个称为第1-1底座安装部1076a,将其余一个称为第1-2底座安装部1076b。
所述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的结构也与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也配置在两个位置。将一个底座安装部称为第2-1底座安装部1077a,将其余一个底座安装部称为第2-2底座安装部1077b。
<转向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构成部件相同,其区别仅在于对转向格栅3450的组装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结构元件为例进行说明。当需要区分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构成部件时,将区分为“第一”或“第二”。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包括:转向主体1010,固定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侧或转向格栅3450侧;转向致动器(本实施例中为转向电机1030),组装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移动齿条102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组装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利用所述转向致动器的运转进行移动;齿条引导件1012,配置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所述移动齿条102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组装在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用于移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方向;转向齿轮1040,结合在所述转向电机1030的电机轴1031,与所述移动齿条1020相咬合,利用所述转向电机1030的运转来向所述移动齿条1020提供驱动力;调整组件3600(adjust assembly),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移动齿条1020进行组装,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进行组装,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时,调节所述转向格栅3450和移动齿条1020之间的距离及夹角。
所述转向主体1010可以固定在所述前风扇壳体3430或转向格栅3450。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转向致动器的供电及线缆结线,将所述转向主体1010设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侧的结构物。
在将所述转向主体1010安装在根据控制信号进行转向的转向格栅3450的情况下,存在有线缆也将一同进行转向的问题。并且,在转向主体1010组装在转向格栅3450的情况下,存在有因转向格栅3450侧的荷重增加而使用于转向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致动器也需要一同增加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致动器设置在前风扇壳体3430上固定的转向底座1070。尤其是,为使转向格栅3450和转向底座1070之间的隔开距离最小化,将所述转向主体1010配置在转向底座1070的背面,并使调整组件3600贯穿转向底座1070进行配置。
由于所述各调整组件3600贯穿转向底座1070的各贯通孔1071、1072进行配置,能够使转向底座1070和转向格栅3450之间的距离最小化。并且,在使转向底座1070和转向格栅3450之间的距离最小化的情况下,能够使调整组件3600的长度最小化,并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所述调整组件3600中发生的相对位移及相对角度。
所述转向致动器是用于使移动齿条102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元件。所述转向致动器可以使用液压缸筒。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致动器使用步进电机,并将其定义为转向电机1030。
所述转向电机1030组装在转向主体1010,并在所述转向电机1030和转向主体1010之间布置所述移动齿条1020。
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引导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沿着前后方向进行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一体地形成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可以形成为槽或狭缝形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形成为贯穿所述转向主体1010的狭缝形态,所述移动齿条1020插入到所述狭缝。
所述转向电机1030组装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所述转向电机1030在固定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的状态下,使所述移动齿条102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布置用于固定所述转向电机1030的电机固定部10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电机1030通过紧固单元(未图示)固定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
所述电机固定部1013从所述转向主体1010向所述转向电机1030侧凸出。所述电机固定部1013配置在两个位置。在所述电机固定部1013之间布置所述移动齿条1020。
所述电机固定部1013从所述转向主体1010凸出并确保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安装空间。在所述电机固定部1013之间布置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将配置在一侧的电机固定部1013称为第一电机固定部,将配置在另一侧的电机固定部1013称为第二电机固定部。第一电机固定部和第二电机固定部之间的间隔M1比移动齿条1020的高度M2更大地形成。
在所述转向主体1010布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向底座1070相结合的结合部1016。所述结合部1016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由于所述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及第二底座安装部1077形成为凸柱形态,所述结合部1016形成为与之对应的槽形态。
所述结合部1016与第一底座安装部1076的数目对应地配置在两个位置。
将配置在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转向主体1010的结合部1016定义为第1-1结合部1016a及第1-2结合部1016b。将配置在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转向主体1010的结合部(未图示)定义为第2-1结合部(未图示)及第2-2结合部(未图示)。
所述结合部1016配置在比电机固定部1013或齿条引导件1012更前方的位置。在所述第1-1结合部1016a和第1-2结合部1016b之间布置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
所述转向齿轮1040是小齿轮。所述转向齿轮1040结合在电机轴1031。
所述移动齿条1020利用转向电机1030的运转来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移动齿条102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与转向主体1010进行组装,并沿着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前进或后退。
所述移动齿条1020根据所述转向齿轮1040的转数来调节移动距离,并根据所述转向齿轮1040的旋转方向来决定移动方向。
所述移动齿条1020包括:移动齿条主体1021;移动齿条齿1023,配置在所述移动齿条主体1021,沿着所述移动齿条主体1021的长度方向进行配置;引导块1022,配置在所述移动齿条主体1021,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进行组装;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配置在所述移动齿条主体1021,与所述调整组件3600的后方侧的结构物相结合。
所述引导块1022、移动齿条齿1023以及调整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一体地形成在移动齿条主体1021。
所述移动齿条齿1023沿着移动齿条主体1021的长度方向形成。所述考虑到与转向齿轮1040的咬合时,移动齿条齿1023优选地配置在移动齿条主体1021的上侧面或下侧面,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齿条齿1023配置在移动齿条主体1021的下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齿条主体1021的全体长度是45.7mm,移动齿条齿1023的前后方向长度是36.7mm。所述移动齿条齿1023可以前进或后退13.7mm,并能够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最大倾斜12度。
所述引导块1022插入到齿条引导件1012进行移动。其中,所述引导块1022及齿条引导件1012对于移动方向不发生卡止,并对于除了移动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发生卡止。
所述引导块1022及齿条引导件1012的与移动方向正交的截面相一致地形成,所述引导块1022插入到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的内部。
所述引导块1022形成有沿着移动方向形成的引导凸起1025,在所述齿条引导件1012形成有与所述引导凸起1025对应的引导槽1015。所述引导槽1015及引导凸起1025对于除了移动方向(本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以外的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发生卡止。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引导槽1015配置在引导块1022,引导凸起1025配置在齿条引导件1012也无妨。
<调整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调整组件3600分别配置在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所述各调整组件3600的结构元件相同。
当需要区分配置在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调整组件3600和配置在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调整组件3600时,将其区分为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将构成所述调整组件3600的部件也按相同的方法进行区分。
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前进或后退时,所述调整组件3600补正所述转向主体1010和转向格栅3450之间的距离及方向。
所述调整组件3600是用于将所述转向格栅3450及移动齿条1020相连接的结构元件。
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时,所述转向格栅3450及移动齿条1020的相对距离改变,所述调整组件3600消除所改变的距离差。所述调整组件3600支撑被转向的转向格栅3450,并维持其转向的状态。
所述调整组件3600补正所述转向格栅3450及移动齿条1020的相对位移及相对角度,并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维持被转向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组件3600通过多节结构调整所述相对位移及相对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组件1000还包括:轴套1080,组装在转向格栅3450的背面,并与所述调整组件3600进行组装。在所述轴套1080结合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第二转向组件1002。
所述轴套1080包括:轴套主体1082,组装在转向格栅3450;配置在所述轴套主体1082,轴套夹入部1084,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夹紧结合;轴套紧固部1086,配置在所述轴套主体1082,与所述转向格栅3450进行紧固;第一调整结合部1088及第二调整结合部1089,配置在所述轴套主体1082,与所述调整组件3600相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均组装在所述轴套主体1082。也可以删除所述轴套1080,并将所述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直接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在此情况下,存在有因所述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而使组装过程变得复杂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组装在轴套1080的状态下,将所述轴套1080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在此情况下,与转向格栅3450无关地,可以使第一调整组件3601、第二调整组件3602以及轴套1080进行组装的状态准备。
由于将组装有所述第一调整组件3601及第二调整组件3602的轴套1080组装在转向格栅3450,能够使组装简单化。尤其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在需要更换转向格栅3450时,无需分解调整组件3600,并能够使调整组件3600按组装的状态直接再使用。
所述调整组件3600包括:第一球铰链3610,结合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第二球铰链3620,结合在所述轴套1080的调整结合部1088、1089;第一球帽3630,配置在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和第二球铰链3620之间,包围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外侧面一部分,能够与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进行相对旋转;第二球帽3640,配置在所述第一球帽3630和第二球铰链3620之间,包围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外侧面一部分,能够与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进行相对旋转;弹性构件3650,配置在所述第一球帽3630和第二球帽3640之间,向所述第一球帽3630及第二球帽3640提供弹力,使所述第一球帽3630向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紧贴,并使所述第二球帽3640向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紧贴;调整壳体3660,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第一球帽3630、弹性构件3650、第二球帽3640以及第二球铰链3620容置在所述调整壳体3660的内部,所述调整结合部1088、1089向前方侧插入到所述调整壳体3660,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向后方侧插入到所述调整壳体3660。
由于所述调整组件3600的各结构元件进行相对旋转或相对移动,将可能产生摩擦,并产生因所述摩擦引起的运转噪音。因此,在所述调整组件3600的各结构元件优选地涂覆诸如润滑脂的润滑剂。
所述弹性构件3650使用卷簧。可以使用与本实施例不同的多样的形态的弹性构件。卷簧配置在第一球帽3630和第二球帽3640之间,并可以在夹紧在所述第一球帽3630及第二球帽3640的状态提供弹力。所述卷簧有利于在第一球帽3630和第二球帽3640之间维持正位置。
尤其是,在所述卷簧的弹力强的情况下,在球帽3630、3640和球铰链3610、3620之间将可能发生过度的摩擦,并可能会因所述摩擦而产生磨损及运转噪音。在球帽3630、3640和球铰链3610、3620之间可以涂覆润滑剂。
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及第二球铰链3620执行关节作用。在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或第二球铰链3620可能会发生相对旋转。
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整体上的形状形成为球形状。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结合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
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利用紧固构件3612固定在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所述紧固构件3612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
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紧固构件3612的第一槽3611及第二槽3613,所述第一槽3611及第二槽3613沿着前后方向凹入形成。
所述第一槽3611及第二槽3613是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槽3611插入紧固构件3612。在所述第一槽3611插入所述紧固构件3612的头部3612a,并防止所述紧固构件3612的头部3612a向第一球铰链3610外侧面外侧凸出。
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槽3611相连接并贯穿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紧固孔(未图示),所述紧固孔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所述第二槽3613从后方向前方凹入形成,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插入到所述第二槽3613。
所述紧固构件3612贯穿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并紧固在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
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是与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相同的结构。
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紧固构件3622的第一槽3621及第二槽3623,所述第一槽3621及第二槽3623沿着前后方向凹入形成。
所述第一槽3621及第二槽3623是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槽3621插入紧固构件3622。在所述第一槽3621插入所述紧固构件3622的头部3622a,并防止所述紧固构件3612的头部3622a向第二球铰链3620外侧面外侧凸出。
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槽3621相连接并贯穿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紧固孔(未图示),所述紧固孔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所述第二槽3623从后方向前方凹入形成,所述第一调整结合部1088或第二调整结合部1089插入到所述第二槽3623。所述紧固构件3622贯穿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并紧固在所述第一调整结合部1088或第二调整结合部1089。
所述第一球帽3630覆盖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第一槽3611,并包围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外侧面。所述第一球帽3630包围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正面方向外侧面。
所述第一球帽3630包括:第一球帽槽3631,与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外侧面对应地凹入;第一球帽凸起3633,夹入在所述弹性构件3650。
在所述第一球帽槽3631插入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所述第一球帽槽3631使其与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摩擦最小化。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可以紧贴在所述第一球帽槽3631的状态进行旋转。
所述第一球帽凸起3633向所述弹性构件3650侧凸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球帽凸起3633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并向前方侧(转向格栅侧)凸出。
所述第二球帽3640是与所述第一球帽3630相同的结构元件,其方向彼此相反。
所述第二球帽3640覆盖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第一槽3621,并包围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外侧面。所述第二球帽3640包围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背面方向外侧面。
所述第二球帽3640包括:第二球帽槽3641,与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外侧面对应地凹入;第二球帽凸起3643,夹入在所述弹性构件3650。
在所述第二球帽槽3641插入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所述第二球帽槽3641使其与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摩擦最小化。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可以紧贴在所述第二球帽槽3641的状态进行旋转。
所述第二球帽凸起3643向所述弹性构件3650侧凸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球帽凸起3643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并向后方侧(移动齿条侧)凸出。
所述第一球帽凸起3633及第二球帽凸起3643以呈一列的方式配置,朝向彼此凸出,在本实施例中,其沿着前后方向进行配置。
所述第一球帽槽3631及第二球帽槽3641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配置。例如,当第一球帽槽3631朝向后方侧配置时,第二球帽槽3641朝向前方侧配置。
所述调整壳体3660收纳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第一球帽3630、弹性构件3650、第二球帽3640以及第二球铰链3620。
在所述调整壳体3660的后方侧形成有供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贯穿的第一插入口3673,所述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通过所述第一插入口3673向所述调整壳体3660后方侧内部插入。
在所述调整壳体3660的前方侧配置有供所述第一调整结合部1088或第二调整结合部1089贯穿的第二插入口3683,所述第一调整结合部1088或第二调整结合部1089通过所述第二插入口3683向所述调整壳体3660前方侧内部插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壳体3660由第一调整壳体3670及第二调整壳体3680构成。
通过所述第一调整壳体3670及第二调整壳体3680的组装,能够将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第一球帽3630、弹性构件3650、第二球帽3640以及第二球铰链3620容易地收纳于内部。
所述第一调整壳体3670包括:第一调整壳体主体3672,在其内部形成有空间AS1;所述第一插入口3673,形成在所述第一调整壳体主体3672的后方侧(本实施例中为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侧),并与所述空间AS1相连通;第一开口面3671,形成在所述第一调整壳体主体3672的前方侧(本实施例中为转向格栅侧),并与所述空间AS1相连通。
所述第二调整壳体3680包括:第二调整壳体主体3682,在其内部形成有空间AS2;所述第二插入口3683,形成在所述第二调整壳体主体3682的前方侧(本实施例中为转向格栅侧),并与所述空间AS2相连通;第二开口面3681,形成在所述第二调整壳体主体3682的后方侧(本实施例中为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并与所述空间AS2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壳体3670及第二调整壳体3680以螺丝方式进行结合,为此,在其中的一个形成有内螺纹3685,在另一个形成有外螺纹3675。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调整壳体主体3682的内侧面形成有内螺纹3685,在第一调整壳体主体3672的外侧面形成有外螺纹3675。
在所述调整壳体3660内部布置第一球铰链3610及第二球铰链3620,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及第二球铰链3620可以分别进行旋转。
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可以对于转向格栅3450进行旋转,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可以对于所述转向底座1070进行旋转。
结合有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的移动齿条结合部1024可以在第一插入口3673内以预定范围进行旋转。结合有所述第二球铰链3620的调整结合部1088、1089可以在第二插入口3683内以预定范围进行旋转。
由于所述第一球铰链3610及第二球铰链3620可以彼此无关地进行旋转,其能够与转向格栅3450的倾斜对应。
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通过正面吐出口201提供比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更向前方凸出的凸出状态。在所述凸出状态下,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方向进行转向。
当处于凸出状态时,转向格栅3450的前端3452a比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更加凸出,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前端3452a及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形成凸出长度P。即,所述凸出长度P可以是转向格栅3450的前后方向厚度的一半。
当处于凸出状态时,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外侧面3451中的一半位于正面吐出口201外侧,其余一半位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内侧。
尤其是,当处于凸出状态时,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外侧面3451中的最外侧3451a优选地配置在与正面吐出口201或所述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同一线上。
当处于凸出状态时,所述接头组件1100优选地配置在正面吐出口201。更准确而言,当处于凸出状态时,十字轴1030优选地朝向正面,并配置在与所述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同一线上。
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上侧,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配置在所述中心轴C1的左侧。
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对于所述中心轴C1以90度的夹角进行配置。
如上所述的布置是为了在对转向格栅3450进行转向时,使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或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运转最小化。
将转向组件的移动齿条1020初与最大前进及最大后退状态的中间定义为初始位置。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或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各移动齿条1020在凸出状态时位于初始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角形成为0度至15度。
将转向格栅3450的正面(本实施例中为转向盖3454)与所述中心轴C1正交或与门组件200的前表面200a平行的状态定义为转向角0。
当所述移动齿条1020处于向前方侧或后方侧最大程度移动的状态时,其形成转向角15度。
以第一转向组件1001为例,当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向后方侧最大程度移动时,转向格栅3450的上侧端向后方侧进行转向,转向格栅3450将朝向上侧。此时,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盖3454对于所述中心轴C1形成15度的夹角。可以根据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距离来控制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角。
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方向、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以及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的关系如下。
表1[表1]
第一转向组件的移动齿条 第二转向组件的移动齿条
左向 初始位置 后退
右向 初始位置 前进
上向 后退 初始位置
下向 前进 初始位置
左上向 后退 后退
左下向 前进 后退
右上向 后退 前进
右下向 前进 前进
当使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左侧转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仅使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进行运转。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位于初始位置,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在此情况下,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左侧进行旋转。
当使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右侧转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仅使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进行运转。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位于初始位置,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在此情况下,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右侧进行旋转。
当使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上侧转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仅使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进行运转。
在凸出状态下,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位于初始位置。在此情况下,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上侧进行旋转。
当使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下侧转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仅使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进行运转。
在凸出状态下,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位于初始位置。在此情况下,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下侧进行旋转。
即,当对于中心轴C1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上侧、下侧、左侧或右侧转向时,在本实施例中,仅使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或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中的一个进行运转。
接着,当对于中心轴C1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沿着对角线方向转向时,使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及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均进行运转。
例如,当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左下侧对角线方向转向时,在凸出状态下,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在此情况下,以所述接头组件1100为中心,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左下侧进行旋转。
当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右上侧对角线方向转向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
虽未图示,当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左上侧对角线方向转向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后退。
虽未图示,当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对于中心轴C1向右下侧对角线方向转向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前进。
图6至图11示出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或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1020最大程度移动时的情形。
可以通过调节所述各移动齿条1020的前进或后退距离来调节转向的程度。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的转向组件1000在从各转向状态转换为任意的其他转向状态时,将立即进行转向。
在从图6的左侧转向变更为图11的右上侧对角线方向转向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转向组件1001的移动齿条1020从初始位置后退,所述第二转向组件1002的移动齿条从后退位置前进。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转向组件1000具有能够使转向格栅3450从当前转向方向立即转向变更为目标转向方向的优点。
由于所述转向格栅3450能够立即进行转向变更,即使室内的目标区域实时变更,也能够向所述目标区域提供直接风。
例如,通过相机模块实时确认室内人员的位置,在选择直接风追踪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室内人员在室内移动,也能够向室内人员提供直接风。
与此相反地,在选择直接风躲避模式的情况下,在目标温度及室内温度的温度差较大的区域中,可以躲避室内人员所处的位置并提供直接风。
<凸出状态及转向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供所述凸出状态,基于所述致动器3470的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的前进距离是80mm。
当处于所述凸出状态时,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前端3450a比前面板210的前表面200a更向前方凸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出的长度Q是30mm。
所述门组件200及箱体组件100的前表面需要隔开预定间隔(本实施例中为2mm)以上。由于所述风扇壳体组件3400需要位于比箱体组件100的前表面更向后方预定距离的位置,所述门组件200的前后方向厚度实质上是298mm以内。
当处于所述凸出状态时,以前后方向为基准,所述转向格栅3450优选地位于所述前表面200a。因此,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外侧面3451的前后长度可以是60mm。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外侧面3451长度是68mm,所述外侧面3451的曲率半径是152.5°。从侧剖面观察时,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外侧面可以形成为以所述曲率半径为中心的同心圆中的一部分。
所述外侧面3451的曲率半径用于防止在转向格栅3450向上、下、左、右、对角线旋转时与门组件200的结构物相干涉。
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外侧面及正面吐出口201的外侧边缘201a的距离D1可以形成为2mm以上且5mm以下,在本实施例中,其形成为4mm。由于受到设计公差或组装公差的影响,当所述D1较短时,在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时可能会与门组件200的结构物产生干涉。
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前端3450a所朝的角度K以朝向中心轴C1的方式形成,所述前端3450a的角度K形成为8度。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3450b所朝的角度也形成为8度,并以朝向所述中心轴C1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角A1最大为12度。
当所述转向格栅3450最大程度转向时,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3450b位于门组件200内。即,即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最大程度进行转向,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3450b也将位于正面吐出口201内,而不向所述前表面200a外侧凸出。
通过如上所述的转向,能够防止吐出空气向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后端3450b和正面吐出口201边缘201a之间泄漏。在所述转向格栅3450后端3450b向前表面200a外侧凸出的情况下,因所吐出的冷气而可能会在正面吐出口201外侧边缘产生结露。
另外,所述风扇3420的轴套312的延长线X6以朝向转向格栅3450的转向壳体3452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其以朝向所述转向壳体3452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这是为了防止从所述风扇3420吐出的空气向所述转向壳体3452外侧泄漏,并提高空气的吐出效率。
当处于所述凸出状态时,所述轴套312的延长线X6可以朝向正面吐出口201边缘201a的方式配置。
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直径X5比转向格栅3450的直径X4更大地形成。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外侧面3451及正面吐出口201的边缘201a按D1大小隔开。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外侧面3451及外风扇壳体3432按P大小隔开。
所述护罩314的直径X3大于轴套312的直径X2,并小于所述转向格栅3450的直径X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直径与轴套312的直径X2相同地形成。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直径大于转向盖3454的直径X1,并小于护罩314的直径X3。
在所述中心轴C1线上布置所述转向格栅3450、转向底座1070、轴套312、护罩314、风扇壳体的中心。
图5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壳体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6是图55所示的转向组件的放大图。
所述转向组件1000’配置在所述转向格栅450和风扇壳体430之间。所述转向组件1000’配置在使其与吐出空气的干涉最小化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组件1000’配置在所述内风扇壳体434前方,从而使其与吐出空气的干涉最小化。尤其是,所述转向组件1000’位于所述风扇电机440的前方。
所述转向组件1000’提供使所述转向格栅450不受到倾斜方向或顺序的制约的结构。即,所述转向组件1000’可以在上下方向倾斜后实施左右方向倾斜。并且,所述转向组件1000’可以在左右方向倾斜后实施上下方向倾斜。
由于本发明的转向组件1000’不受到倾斜的方向的制约,能够立即实现所述转向格栅450的转向。
所述转向组件1000’包括:接头1050,其背面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430侧,正面以能够倾斜的方式与所述转向格栅450进行组装;第一转向单元1001’,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430侧或转向格栅450侧,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转向格栅450相结合,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而使所述转向格栅450沿着第一方向倾斜;第二转向单元1002’,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430侧或转向格栅450侧,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转向格栅450相结合,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而使所述转向格栅450沿着第二方向倾斜。
所述接头1050配置在所述轴中心C1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头1050使用球接头。可以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代替所述球接头而使用万向接头。
所述接头1050可以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320,也可以固定在所述风扇电机440。
在本实施例中,在将所述风扇电机440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430的风扇固定件442安装所述接头1050。
所述接头1050以朝向前面的方式配置,并配置在所述转向格栅450的轴中心C1和所述风扇电机440的轴中心M1上。
所述接头1050可以直接组装在所述转向格栅450的背面。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转向底座1070,所述转向底座1070配置在所述转向格栅450和接头1050之间。
所述转向底座1070结合在所述转向格栅450的背面。所述转向底座1070与所述转向格栅450一同沿着上、下、左、右或对角线方向进行倾斜。
所述转向底座1070覆盖所述内风扇壳体434的呈开口的前表面。所述转向底座1070使所述风扇电机440隐藏在所述内风扇壳体434内部。
所述接头1050以能够倾斜的方式组装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背面。所述转向底座1070及接头1050以球接头方式进行结合,并使所述转向底座1070能够进行自由旋转。
所述转向格栅450在朝向前面的状态下,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或对角线倾斜方向进行倾斜。所述转向格栅450在朝向前面的状态下,其倾斜方向不受到制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被设定为上下方向,所述第二方向被设定为左右方向。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形成90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转向单元1001’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450,并可以使所述转向格栅450以所述接头1050为基准沿着上下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转向单元1002’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450,并可以使所述转向格栅450以所述接头1050为基准沿着左右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转向单元1001’及第二转向单元1002’的组合可以使所述转向格栅450以所述接头1050为基准沿着对角线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转向单元1001’及第二转向单元1002’由相同的部件构成。以所述第一转向单元1001’的结构元件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转向单元1001’包括:支架1010,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430侧或转向格栅450侧;移动齿条1020,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支架1010相结合;引导部1012,形成在所述支架1010,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移动齿条1020进行组装,并引导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方向;转向电机1030,向所述移动齿条1020提供驱动力以使其能够移动;转向齿轮1040,结合在所述转向电机1030的电机轴1031进行旋转,并与所述移动齿条1020相咬合;调整组件1060(adjust assembly),将所述移动齿条1020及吐出格栅450相结合,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移动时调节所述吐出格栅450的倾斜角度。
所述支架1010可以固定在所述风扇壳体430或转向格栅4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010固定在所述转向格栅450侧配置的转向底座1070。所述支架1010结合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的背面,所述调整组件1060贯穿所述转向底座1070进行配置。
在所述支架1010布置所述转向电机1030。所述转向电机1030在固定在所述支架1010的状态下,使所述移动齿条102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在所述支架1010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引导部1012,所述移动齿条1020沿着所述引导部1012进行滑动移动。
所述引导部1012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贯穿的狭缝形态。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引导部1012可以形成为槽形态。
所述移动齿条1020形成有贯穿所述引导部1012而插入的插入部1022。所述插入部1022可以沿着所述引导部1012移动。所述引导部1012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所述插入部1022沿着所述引导部1012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移动齿条1020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齿条,并与所述转向齿轮1040相咬合。所述移动齿条1020可以沿着所述转向齿轮1040的旋转方向向前方或后方移动。
所述转向电机1030的电机轴1031以朝向所述支架1010的方式配置。所述电机轴1031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在所述转向电机1030和支架1010之间布置所述转向齿轮1040及移动齿条1020。
所述调整组件1060是用于将所述转向格栅450及移动齿条1020相连接的结构元件。
在所述转向格栅450的倾斜时,所述转向格栅450及移动齿条1020的相对距离改变,为了消除所改变的距离差而布置所述调整组件1060。
所述调整组件1060补正所述转向格栅450及移动齿条1020的相对位移及相对角度,并维持所述转向格栅450被倾斜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组件1060通过多节结构补正所述相对位移及相对角度。
所述调整组件1060包括:第一球头销1061,其后方侧结合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在其前方侧形成有第一球铰链1065;第一球壳体1063,配置在所述第一球头销1061的前方侧的所述第一球铰链1065插入到所述第一球壳体1063的内部;第二球头销1062,其前方侧结合在所述转向格栅450,在其后方侧形成有第二球铰链1066;第二球壳体1064,配置在所述第二球头销1062的后方侧的所述第二球铰链1066插入到所述第二球壳体1064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球壳体1063相结合;铰链杆1068,配置在所述第一球壳体1063和第二球壳体1064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球铰链1065及第二第二球铰链1066分别形成相对旋转。
所述第一球头销1061的后方侧固定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移动齿条1020的前方侧形成有供所述第一球头销1061夹紧结合的第一球头销安装部1023。
在所述第一球头销1061的前方配置有球形态的第一球铰链1065。
所述第一球铰链1065插入到所述第一球壳体1063内部。所述第一球铰链1065可以在所述第一球壳体1063内部与所述第一球壳体1063自由地进行相对旋转。
同样地,所述第二球头销1062的前方侧固定在所述转向底座1070。在所述第二球头销1062的后方配置有球形态的第二球铰链1066。
所述第二球铰链1066插入到所述第二球壳体1064内部。所述第二球铰链1066可以在所述第二球壳体1064内部与所述第二球壳体1064自由地进行相对旋转。
所述第一球壳体1063及第二球壳体1064相结合而形成球壳体。在所述球壳体内部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布置所述第一球铰链1065及第二球铰链1066。
在所述第一球铰链1065和第二球铰链1066之间布置所述铰链杆1068。所述铰链杆1068维持所述第一球铰链1065及第二球铰链1066的最小间隔。所述铰链杆1068减小与所述第一球铰链1065及第二球铰链1066的摩擦。
所述铰链杆1068在后方侧形成有能够容置所述第一球铰链1065的一部分的凹入的第一容置部1068a,在前方侧形成有能够容置所述第二球铰链1066的一部分的凹入的第二容置部1068b。
所述铰链杆1068的两侧形成为臼形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组件1060贯穿所述转向底座1070来将所述移动齿条1020及转向格栅450相连接。为此,所述转向底座1070形成有供所述调整组件1060贯穿的贯通孔1071、1072。
所述贯通孔1071、1072为了第一转向单元1001’及第二转向单元1002’而形成有两个。
以下其余结构元件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彼此不同的多样的形态实现,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变更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也可以实施为其他具体的形态。因此,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上均为例示性而并非限定性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箱体组件 200:门组件
300:近距离风扇组件 400:远距离风扇组件
500:热交换组件 600:过滤器组件
1000:箱体组件 1100:面板模块
1200:门盖组件 1300:门滑动模块
1400:侧移动组件 1500:显示器模块
1600:门盖移动模块 1700:门壳体移动模块
1800:线缆引导件 1900:相机模块
3400:风扇壳体组件 3410:后风扇壳体
3420:风扇 3530:前风扇壳体
3440:风扇电机 3450:转向格栅
3460:下引导壳体 3470:致动器
3480:第一导轨 3490:第二导轨
3510:空气引导件 3520:上引导壳体
3530:第一空气引导件支架 3540:第二空气引导件支架
3600:调整组件 3610:第一球铰链
3620:第二球铰链 3630:第一球帽
3640:第二球帽 3650:弹性构件
3660:调整壳体

Claims (1)

1.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其中,
包括:
箱体组件,形成有内部空间,配置有将所述内部空间及室内相连通的吸入口;
门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的前方,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开放的正面吐出口;
风扇壳体,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的内部,配置有风扇以使空气进行流动;
致动器,使所述风扇壳体朝向所述正面吐出口移动;
转向格栅,组装在所述风扇壳体,在所述风扇壳体中配置在所述正面吐出口侧,随着所述致动器的运转而选择性地贯通所述正面吐出口,将由所述风扇流动的空气向所述正面吐出口外侧引导;以及
转向组件,配置在所述风扇壳体和所述转向格栅之间,通过推动或拉动所述转向格栅来使所述转向格栅进行转向,
当所述致动器运转时,所述转向格栅的前端提供贯通所述正面吐出口的凸出状态。
CN202210927106.0A 2018-03-07 2019-03-07 空调的室内机 Pending CN1152895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27005 2018-03-07
KR20180027005 2018-03-07
PCT/KR2019/002684 WO2019172695A1 (ko) 2018-03-07 2019-03-07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01980017541.6A CN111819396B (zh) 2018-03-07 2019-03-07 空调的室内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7541.6A Division CN111819396B (zh) 2018-03-07 2019-03-07 空调的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89534A true CN115289534A (zh) 2022-11-04

Family

ID=6807101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28527.5A Pending CN115289535A (zh) 2018-03-07 2019-03-07 空调的室内机
CN201980017593.3A Active CN111886451B (zh) 2018-03-07 2019-03-07 空调的室内机
CN201980017541.6A Active CN111819396B (zh) 2018-03-07 2019-03-07 空调的室内机
CN202210927106.0A Pending CN115289534A (zh) 2018-03-07 2019-03-07 空调的室内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28527.5A Pending CN115289535A (zh) 2018-03-07 2019-03-07 空调的室内机
CN201980017593.3A Active CN111886451B (zh) 2018-03-07 2019-03-07 空调的室内机
CN201980017541.6A Active CN111819396B (zh) 2018-03-07 2019-03-07 空调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852358B2 (zh)
KR (4) KR20190106683A (zh)
CN (4) CN11528953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3339B (zh) * 2018-03-16 2023-11-1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WO2020103400A1 (zh) * 2018-11-22 2020-05-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轴流风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220081615A (ko) * 2020-12-09 2022-06-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20220091809A (ko) * 2020-12-24 2022-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14811720B (zh) * 2021-01-22 2023-11-1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WO2022166011A1 (zh) * 2021-02-08 2022-08-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N112984639B (zh) * 2021-02-09 2022-04-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柜机和空调室内柜机的控制方法
DE102021104615A1 (de) 2021-02-26 2022-09-01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Vorrichtung zum Durchströmen einer Komponente einer Klimaanlage oder einer Heizanlage, Schutzgitter und Wärmepumpen-Außeneinheit
CN112984762A (zh) * 2021-04-12 2021-06-1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调节装置及下出风空调
CN115540306A (zh) * 2022-09-15 2022-12-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送风结构、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5523650B (zh) * 2022-11-24 2023-03-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的送风控制方法、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57494A (en) * 1936-05-18 1936-10-13 Hart & Cooley Mfg Company Adjustable directional grille
DE3510278A1 (de) * 1985-03-21 1986-09-25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Belueftungsvorrichtung in kraftfahrzeugen
US5461875A (en) 1993-06-24 1995-10-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utomatic outlet opening/closing apparatus of air-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0125750B1 (ko) 1993-12-16 1998-04-01 김광호 공기조화기의 토출구개폐방법
TW384978U (en) 1995-02-17 2000-03-11 Sanyo Electric Co An outdoor unit for use in a separate type air conditioner
JP2764711B2 (ja) 1996-07-10 1998-06-11 株式会社オーデン 空気清浄機
JP3637705B2 (ja) 1996-11-26 2005-04-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吹出構造
US6184073B1 (en) 1997-12-23 2001-02-06 Motorola, Inc. Process for form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n interconnect or conductive film electrically insulated from a conductive member or region
DE29916321U1 (de) 1999-09-16 1999-12-23 M & W Zander Facility Eng Gmbh Reinstlufteinrichtung für den Pharmazie-, Lebensmittel- und biotechnischen Bereich
KR100458468B1 (ko) 2002-11-20 2004-11-26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공기조화기의 슬라이딩도어 구동장치
DE10335499B3 (de) 2003-07-31 2004-11-25 Alstom Power Boiler Gmbh Montageverfahren für einen Dampferzeuger
CN1755206A (zh) 2004-09-30 2006-04-05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室内机前面面板的开闭结构
CN100337063C (zh) * 2004-11-29 2007-09-1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扩散器的空调器室内机
KR100809784B1 (ko) 2006-05-20 2008-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횡류팬을 포함하는 공기 조화기
CN101078553A (zh) 2006-05-25 2007-11-2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吸入格栅安装结构
CN101086353B (zh) 2006-06-07 2010-05-1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的前面格栅装配结构
CN101113831A (zh) 2006-07-28 2008-01-30 邬明晖 室内自然风系统
US20100041327A1 (en) * 2006-12-29 2010-02-18 Stulz Air Technology Systems,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ing using fans located under flooring
KR101345265B1 (ko) 2007-10-29 2013-1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1464040A (zh) 2007-12-19 2009-06-2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吊顶式空调器自动升降回风隔栅装置
CN101576286A (zh) 2008-05-09 2009-11-11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1639278A (zh) 2008-07-29 2010-02-0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出风导流片结构
KR20100086314A (ko) 2009-01-22 2010-07-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1191413B1 (ko) 2009-08-18 2012-10-16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멀티 토출형 공기조화기
KR101191415B1 (ko) 2009-09-01 2012-10-16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멀티 토출형 공기조화기
KR101191417B1 (ko) * 2009-09-16 2012-10-16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다방향 토출형 에어컨
KR101727915B1 (ko) 2010-12-09 2017-05-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KR101709587B1 (ko) 2011-04-02 2017-02-23 김선응 에어컨용 바람 안내장치
KR20130043983A (ko) 2011-10-21 2013-05-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DE102012203573A1 (de) 2012-03-07 2013-09-12 Yit Germany Gmbh Vorrichtung zur Heizung und/oder Kühlung eines Raums
KR20140012437A (ko) * 2012-07-20 2014-02-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40019106A (ko) * 2012-08-03 2014-0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US9395100B2 (en) 2012-12-06 2016-07-19 Twin-Star International, Inc. Low air resistance infrared h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JP5678953B2 (ja) *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US10054128B2 (en) 2013-03-04 2018-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same
CN203785203U (zh) 2013-03-04 2014-08-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送风机以及使用该送风机的空气调节机
CN203375535U (zh) 2013-05-31 2014-01-0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3486647A (zh) 2013-09-24 2014-01-01 苏州赛斯德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取暖器过滤装置
CN104515284B (zh) 2013-09-27 2017-05-31 海尔集团公司 具有旋转出风结构的空调器
KR101561738B1 (ko) * 2013-11-14 2015-10-20 이재부 하우스 환풍기
KR102203935B1 (ko) * 2014-01-08 2021-01-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토출구 개폐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CN105333494A (zh) 2014-06-30 2016-02-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US9951791B2 (en) * 2014-08-04 2018-04-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N104329786B (zh) * 2014-09-18 2018-04-2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气处理系统的顶盖
CN107105936B (zh) 2014-10-23 2020-03-06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食物的装置和方法
KR101533325B1 (ko) 2014-11-18 2015-07-03 구기승 천정 카세트 에어컨 부착용 다익 확산 팬 조립체
CN104748339B (zh) 2015-03-12 2017-07-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CN104697144B (zh) 2015-03-12 2017-12-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机构和空调器室内机
KR102513480B1 (ko) 2015-07-17 2023-03-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1840697B1 (ko) * 2015-07-17 2018-05-0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541386B1 (ko) 2015-07-17 2023-06-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5588194B (zh) 2015-08-28 2019-02-05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可旋转送风的空调器
CN105318433B (zh) 2015-11-10 2019-03-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1769822B1 (ko) 2016-01-14 2017-08-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531643B1 (ko) * 2016-01-15 2023-05-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7036161B (zh) 2016-02-04 2020-10-13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空调转向机构及空调
JP2017144898A (ja) 2016-02-17 2017-08-24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丸型レジスタ
CN105783226B (zh) 2016-03-15 2019-04-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移动空调
CN205897475U (zh) 2016-08-18 2017-01-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滑动门组件和空调器
KR20180023235A (ko) * 2016-08-25 2018-03-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기 및 건조기의 제어 방법
CN106152459B (zh) * 2016-08-31 2020-05-22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06766059B (zh) 2016-12-23 2019-08-16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门体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CN106871235B (zh) 2017-01-10 2020-09-1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吊顶空调机
CN107023887B (zh) 2017-03-16 2019-07-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JP6770219B2 (ja) * 2017-03-31 2020-10-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CN206929869U (zh) 2017-06-04 2018-01-26 深圳市人和智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风向可控的空调系统
CN107218663A (zh) 2017-07-11 2017-09-29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107525126B (zh) 2017-07-14 2020-08-0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388369B (zh) 2017-07-31 2020-05-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KR102404660B1 (ko) * 2017-09-01 2022-06-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동 발생장치
CN107327966A (zh) 2017-09-07 2017-11-07 湖南心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负离子空气净化设备
CN108194987A (zh) * 2018-01-12 2018-06-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5164279B (zh) 2018-03-07 2023-12-2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CN108709247A (zh) * 2018-07-06 2018-10-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106776A (ko) 2019-09-18
CN111886451A (zh) 2020-11-03
CN111819396B (zh) 2022-08-19
CN111819396A (zh) 2020-10-23
CN111886451B (zh) 2022-07-12
KR20190106682A (ko) 2019-09-18
US11852358B2 (en) 2023-12-26
US20210018186A1 (en) 2021-01-21
KR20190106683A (ko) 2019-09-18
KR102235769B1 (ko) 2021-04-02
US11953214B2 (en) 2024-04-09
CN115289535A (zh) 2022-11-04
KR20230116764A (ko) 2023-08-04
US20210095886A1 (en) 2021-04-01
US20210025601A1 (en) 2021-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19396B (zh) 空调的室内机
KR102560733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5164279A (zh) 空调的室内机
CN111868444B (zh)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KR102561739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228239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1886450B (zh) 空调的室内机
KR10239700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210079900A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