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79615A - 车辆的风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风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79615A
CN115279615A CN202180020394.5A CN202180020394A CN115279615A CN 115279615 A CN115279615 A CN 115279615A CN 202180020394 A CN202180020394 A CN 202180020394A CN 115279615 A CN115279615 A CN 1152796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topper
damper device
blades
lower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03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真岛康太
三桥拓也
前田明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958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4777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79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96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风门装置(10)具备框架(20)、多个叶片(32)以及止动部(24)。止动部被配置为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与多个叶片分别相对。叶片具有平板部和圆柱状的轴部,该平板部是对框架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的部分,该轴部设置于平板部的中间部分,且被配置为与止动部相对。在止动部形成有供多个叶片各自的轴部插入的多个插入槽,该多个插入槽呈梳齿状地排列。

Description

车辆的风门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20年3月13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044168号以及2020年11月2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195808号并主张其优先权的利益,并将这些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本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风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从栅格开口部向发动机室内导入的空气被利用于发动机冷却水所流动的散热器的散热、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冷凝器的散热。在这样的车辆中,有时设置有能够暂时性地阻断空气从栅格开口部向发动机室的流动的风门装置。风门装置通过在例如发动机的冷起动时暂时性地阻断空气向发动机室的流入,从而能够实现发动机的提前暖机。另外,风门装置通过在例如车辆的高速行驶时暂时性地阻断空气向发动机室的流入,从而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作为这样的风门装置,例如有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风门装置。
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风门装置具有在两端具有旋转轴的多个叶片和将各叶片的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框架。各叶片通过以其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进行开闭动作。在该风门装置中,在多个叶片为开状态时,能够供空气通过,在多个叶片为闭状态时,通过了框架的空气的流动被阻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5719号公报
近年来,由于设置于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设备增加等原因,有发动机室内的空间缩小的情况。因此,对于车辆的风门装置也要求缩小其搭载空间。为了满足该要求,发明者们研究了风门装置的薄型化。
另一方面,在清洗车辆时相对于车辆从前方或斜前方喷射高压清洗液的情况下,由于从栅格开口部进入至发动机室内的高压清洗液与风门装置的叶片碰撞,从而可能对叶片施加外力。另外,由于在车辆的行驶时产生的行驶风从栅格开口部进入至发动机室内,从而也可能对风门装置的叶片施加外力。当随着风门装置的薄型化而叶片的刚性降低,则因施加于叶片的外力而叶片容易朝向车辆后方弯曲。当叶片以弯曲的方式变形,则叶片中被框架支承的部分从框架脱出,由此,叶片可能从框架脱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叶片从框架脱落的车辆的风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的风门装置被配置为与从车辆的栅格开口部导入的空气所流动的热交换器相对,并且能够使热交换器中的空气的流动状态变化。风门装置具备框架、多个叶片以及止动部。框架形成为框状,并且从栅格开口部导入的空气在框内的空间流动。多个叶片配置于框架的框内的空间,并且被框架支承为能够旋转,该多个叶片通过旋转动作对框架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止动部被配置为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与多个叶片分别相对。叶片具有平板部和圆柱状的轴部,该平板部是对框架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的部分,该轴部形成于平板部的中间部分,并配置为与止动部相对。在止动部形成有供多个叶片各自的轴部插入的多个插入槽,该多个插入槽呈梳齿状地排列。
根据该构成,在因高压清洗液的碰撞、车辆的行驶风的碰撞而叶片朝向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变形的情况下,通过叶片与止动部接触,从而抑制叶片的进一步变形。因此,叶片中被框架支承的部分难以从框架脱出,能够抑制叶片从框架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的立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下侧叶片的侧面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中的下侧叶片与框架的卡合部分周边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中的连杆部件与轴杆的连接部分周边的放大结构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上侧叶片的侧面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止动部的立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止动部中供下侧叶片插入的部分周边的立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止动部中供下侧叶片插入的部分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10的(A)~(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的动作例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止动部中供下侧叶片插入的部分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止动部中供下侧叶片插入的部分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风门装置中的下侧叶片和止动部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风门装置的立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风门装置中的下侧叶片和止动部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下侧叶片的轴部和止动部的卡合部分的立体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下侧叶片的轴部和止动部的卡合部分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止动部中供下侧叶片插入的部分的立体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止动部中供下侧叶片插入的部分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的动作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车辆的风门装置的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说明,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尽可能地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搭载有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的车辆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车辆C的主体1的前方设置有栅格开口部2。栅格开口部2被设置为用于将车辆的主体1的前方的空气导入至发动机室3内。在发动机室3中,除了车辆C的发动机4之外,配置有冷凝器5、散热器6。冷凝器5是搭载于车辆C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构成要素,通过在循环于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与从栅格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来进行制冷剂的散热。散热器6通过在对发动机4进行冷却的冷却水与从栅格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来进行冷却水的散热。冷凝器5和散热器6配置于栅格开口部2与发动机4之间。冷凝器5与散热器6相比配置于车辆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凝器5相当于热交换器。
风门装置10被配置为在冷凝器5的车辆前方与其相对。风门装置10能够使冷凝器5、散热器6以及发动机室3中的空气的流动状态变化。具体而言,风门装置10构成为,能够切换为从栅格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流向冷凝器5、散热器6及发动机室3的开状态以及阻断空气向冷凝器5、散热器6及发动机室3的流动的闭状态。风门装置10通过在例如发动机4的冷起动时成为闭状态,从而能够进行发动机4的提前暖机。另外,风门装置10通过在例如车辆C的高速行驶时成为开状态,从而提高车辆C的空气动力性能。
接着,对风门装置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风门装置10具备框架20、多个叶片30以及促动器装置40。
框架20具有形成为矩形框状的框架主体部21、在框架主体部21的框内被配置为十字形的纵框架加强部22和横框架加强部23。
框架主体部21具有上侧框架片210、下侧框架片211、左侧框架片212以及右侧框架片213。在框架主体部21的框内的空间流动有从图1所示的栅格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
以下,将上侧框架片210和下侧框架片211的长边方向也称为X轴方向,将左侧框架片212和右侧框架片213的长边方向也称为Z轴方向。另外,将作为Z轴方向的一个方向的Z1方向称为“上方”,并将作为Z轴方向的另一个方向的Z2方向称为“下方”。进一步,将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也称为Y轴方向。由于Y轴方向也相当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因此,以下将Y轴方向也称为“空气流动方向Y”。
纵框架加强部22被设置为用于加强框架主体部21。横框架加强部23被设置为用于加强框架主体部21且用于保持叶片30。纵框架加强部22被设置为架设在框架主体部21的上侧框架片210的中间部分与下侧框架片211的中间部分之间。横框架加强部23被设置为架设在框架主体部21的右侧框架片213的中间部分与左侧框架片212的中间部分之间。通过纵框架加强部22和横框架加强部23,框架主体部21的框内的空间被划分为四个区域。
多个叶片30分别配置于框架20的框内的四个区域。在框架20的框内的四个区域中,多个叶片30被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并且在X轴方向上排列配置。以下,为了方便起见,将图2所示的多个叶片30中配置于框架主体部21的上侧框架片210与横框架加强部23之间的叶片30称为“上侧叶片31”,将配置于下侧框架片211与横框架加强部23之间的叶片30称为“下侧叶片32”。
如图3所示,下侧叶片32具有:作为对框架20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的部分的平板部320;形成于平板部320的上端部的旋转轴321和动力传递轴322;以及形成于平板部320的下端部的卡合部323。
在卡合部323,以从该卡合部323的底面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凹状的插入孔323a。如图4所示,形成于下侧框架片211的突出部211a插入并卡合于卡合部323的插入孔323a。通过由该下侧框架片211的突出部211a和下侧叶片32的插入孔323a构成的卡合结构,下侧叶片32的下端部被下侧框架片211支承为能够旋转。
图3所示的旋转轴321和动力传递轴322被配置为与横框架加强部23相对。具体而言,旋转轴321通过插入在横框架加强部23形成的槽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如图5所示,在横框架加强部23组装有连杆部件80。连杆部件80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延伸。形成于下侧叶片32的上端部的动力传递轴322与连杆部件80连结。
如图6所示,上侧叶片31具有与下侧叶片32大致相同的结构。即,上侧叶片31具有:平板部310;设置于平板部310的下端部的旋转轴311和动力传递轴312;以及设置于平板部310的上端部的卡合部313。通过形成于卡合部313的插入孔313a与形成于上侧框架片210的突出部卡合,从而上侧叶片31的上端部被上侧框架片210支承为能够旋转。如图5所示,上侧叶片31的旋转轴311通过插入在横框架加强部23形成的槽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上侧叶片31的动力传递轴312与连杆部件80连结。
如图5所示,在框架主体部21的右侧框架片213以从与横框架加强部23连结的部分向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有轴杆70。轴杆70的上端部与图2所示的促动器装置40连结。另外,在图2中,省略连杆部件80和轴杆70的图示。
促动器装置40通过螺丝等被固定于上侧框架片210的一端部的上表面。促动器装置40基于电力的供给而使轴杆70旋转。基于轴杆70的旋转,连杆部件80相对于横框架加强部23在X轴方向上相对位移,由此,从连杆部件80向上侧叶片31和下侧叶片32各自的动力传递轴312、322赋予X轴方向的外力。由此,上侧叶片31和下侧叶片32被赋予旋转力,从而上侧叶片31和下侧叶片32进行旋转动作。通过上侧叶片31和下侧叶片32的旋转动作,对框架主体部21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
具体而言,在多个叶片30为开状态时,由于在各叶片30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空气能够通过该间隙从栅格开口部2流入冷凝器5、散热器6以及发动机室3。在多个叶片30为闭状态时,由于各叶片30的间的间隙被阻塞,因此,空气从栅格开口部2向冷凝器5、散热器6以及发动机室3的流动被阻断。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中,伴随着其薄型化,上侧叶片31和下侧叶片32各自的板厚变薄,因此,各叶片31、32的刚性降低。尤其是,如图2所示,与上侧叶片31相比,下侧叶片32的全长较长,因此,下侧叶片32的刚性降低显著。在风门装置10中,例如,由于在清洗车辆C时高压清洗液从栅格开口部2进入发动机室3,或者由于在车辆C行驶时产生的行驶风从栅格开口部2朝向发动机室3流动,从而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的下游侧的方向的外力被施加于下侧叶片32。由于该外力,刚性低的下侧叶片32可能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的下游侧变形。具体而言,下侧叶片32可能以被支承于框架20的两端部为基点,以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的下游侧弯曲的方式变形。若在下侧叶片32产生这样的变形,则存在这样的担忧:因图4所示的下侧叶片32的卡合部323从下侧框架片211的突出部211a脱出而下侧叶片32从框架20脱落。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中,在如图2所示地在框架20形成止动部24的基础上,通过该止动部24使下侧叶片32难以变形,从而抑制下侧叶片32从框架20脱落。
接着,对用于抑制从框架20脱落的下侧叶片32和框架2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20中,以横穿框架主体部21的下侧框架片211与横框架加强部23之间的中央部分的方式设置有止动部24。止动部24由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棒状的部件构成,并且被设置为被架设在框架主体部21的右侧框架片213的中间部分与纵框架加强部22的中间部分之间,并且架设在框架主体部21的左侧框架片212的中间部分与纵框架加强部22的中间部分之间。如图7所示,在止动部24呈梳齿状地形成有多个插入槽240,该多个插入槽240在止动部24的长边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隔。插入槽240形成为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的上游侧开口的半圆弧状的凹状槽。
如图3所示,在下侧叶片32的平板部310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圆柱状的轴部324。当该下侧叶片32组装于框架20时,如图8所示,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被配置于与止动部24相对的位置。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从空气流动方向Y的上游侧的插入槽240的开口部分插入至插入槽240的内部。如图9所示,止动部24被配置为与多个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不接触。
另外,在将止动部24的插入槽240的深度设为“R”,将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的半径设为“r”,将在空气流动方向Y上形成于止动部24的插入槽240与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之间的间隙的长度设为“a”时,它们满足以下的公式f1的关系。
R≥r+a(f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因高压清洗液与下侧叶片32碰撞或车辆C的行驶风与下侧叶片32碰撞,从而下侧叶片32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的下游侧发生变形。此时,如图10的(A)所示,当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与止动部24的插入槽240的内壁面接触,则下侧叶片32的进一步变形被抑制。
同样地,即使在下侧叶片32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的斜下游侧发生变形的情况下,如图10的(B)、(C)所示,由于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与止动部24的插入槽240的内壁面碰撞,从而下侧叶片32的进一步变形被抑制。
如图10的(A)~(C)所示,通过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与止动部24碰撞而抑制下侧叶片32的变形,由此,下侧叶片32的卡合部323难以从下侧框架片211的突出部211a脱出。因此,能够避免下侧叶片32从框架20脱落。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能够得到以下(1)~(7)所示的作用和效果。
(1)风门装置10具备止动部24,该止动部24被配置为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的下游侧与多个下侧叶片32分别相对。根据该构成,在下侧叶片32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的下游侧发生变形时,通过下侧叶片32与止动部24接触,从而抑制下侧叶片32的进一步变形。由此,作为在下侧叶片32中被下侧框架片211支承的部分的卡合部323难以从下侧框架片211的突出部211a脱出,因此,能够抑制下侧叶片32从框架20脱落。
(2)如图9所示,止动部24被配置为,在下侧叶片32为未变形的状态时与多个下侧叶片32各自的轴部324不接触。根据该构成,在下侧叶片32没有变形的情况下,下侧叶片32与止动部24不发生干涉,因此,能够使下侧叶片32更适当地旋转。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风门装置10的开闭动作。
(3)止动部24被配置为在空气流动方向Y的下游侧与多个下侧叶片32各自的中央部分相对。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止动部24抑制下侧叶片32中变形量为最大的部分的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下侧叶片32的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下侧叶片32从框架20脱落。
(4)止动部24与框架20一体地形成。根据该构成,相比于由与框架20不同的部件形成止动部24的情况,能够避免零件数量增加。
(5)下侧叶片32具有成为对框架20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的部分的平板部320和设置于平板部320的中央部分的圆柱状的轴部324。轴部324被配置为与止动部24相对。根据该构成,即使在因下侧叶片32的变形而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与止动部24接触的情况下,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也容易相对于止动部24旋转。因此,容易确保下侧叶片32的旋转动作。
(6)在止动部24形成有插入槽240,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能够从空气流动方向Y的上游侧插入该插入槽240。根据该构成,即使在下侧叶片32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的斜下游侧变形的情况下,如图10的(B)、(C)所示,也能够通过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与止动部24的内壁面碰撞而抑制下侧叶片32的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下侧叶片32从框架20脱落。
(7)多个插入槽240呈梳齿状地排列配置于止动部24。根据该构成,能够容易地实现可抑制多个下侧叶片32变形的止动部24。
(第一变形例)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变形例的止动部24被配置为,在下侧叶片32为未变形的状态时与多个下侧叶片32各自的轴部324接触。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下侧叶片32的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下侧叶片32从框架20脱落。
(第二变形例)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形成于止动部24的插入槽240的形状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如图12所示,插入槽240也可以形成为U字形。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3所示,在将Z轴方向上的横框架加强部23与止动部24之间的长度设为“L11”,将止动部24与下侧框架片211之间的长度设为“L12”时,止动部24被配置在各长度L11、L12相等的位置。
(第三变形例)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框架20设置有两个止动部24a、24b。各止动部24a、24b具有与第一变形例的止动部24同样的结构。止动部24a、24b被配置为在框架主体部21的下侧框架片211与横框架加强部23之间沿Z轴方向等间隔地排列。
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在将Z轴方向上的横框架加强部23与止动部24a之间的长度设为“L21”,将各止动部24a、24b之间的长度设为“L22”,将止动部24b与下侧框架片211之间的长度设为“L23”时,止动部24a、24b被配置在各长度L21~L23相等的位置。即,止动部24a、24b被配置为将横框架加强部23与下侧框架片211之间等分。在本变形例中,横框架加强部23相当于第一框架片,下侧框架片211相当于第二框架片。
根据该构成,由于多个止动部24a、24b抑制下侧叶片32的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下侧叶片32的变形。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下侧叶片32从框架20脱落。
(第四变形例)
接着,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的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变形例的止动部24具有止动件主体部241和防脱部242。
止动件主体部241是多个插入槽240呈梳齿状地排列而形成的部分。
防脱部242与止动件主体部241一体地形成,该防脱部242是防止插入于插入槽240的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脱出的部分。具体而言,防脱部242具有一对延伸部242a、242b,该一对延伸部242a、242b从止动件主体部241分别沿着轴部324的两侧部向空气流动方向Y的上游侧延伸。一对延伸部242a、242b被配置为在X轴方向上夹着轴部324呈锹形状(日语:くわがた状)地相对。一对延伸部242a、242b各自的顶端部在空气流动方向Y的上游侧与轴部324相对。通过一对延伸部242a、242b各自的顶端部在空气流动方向Y的上游侧与轴部324相对,从而防止插入于插入槽240的轴部324脱出。
在该止动部24中,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从形成于延伸部242a、242b各自的顶端部之间的开口部分插入。具体而言,当将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按压入形成于延伸部242a、242b各自的顶端部之间的开口部分时,延伸部242a、242b弹性变形,从而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插入于插入槽240。
根据该构成,由于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难以从止动部24的插入槽240脱出,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下侧叶片32从框架20脱落。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进行说明。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的区别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8和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形成在平板部320的下端部与卡合部323之间。止动部24配置在框架主体部21的下侧框架片211的稍上方,并与多个下侧叶片32各自的轴部324相对。本实施方式的止动部2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止动部24同样地具有被配置为梳齿状的多个插入槽240。在各插入槽240插入有多个下侧叶片32各自的轴部324。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由于高压清洗液与下侧叶片32碰撞或车辆C的行驶风与下侧叶片32碰撞,从而下侧叶片32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的下游侧产生变形。此时,如图20所示,当下侧叶片32的轴部324与止动部24的插入槽240的内壁面接触,则下侧叶片32的进一步变形被抑制。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中,如图20所示,能够通过止动部24抑制下侧叶片32的卡合部323附近的变形,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相比,下侧叶片32发生变形时的卡合部323的位移量进一步变小。因此,下侧叶片32的卡合部323更难从下侧框架片211的突出部211a脱出。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能够得到以下(8)所示的作用和效果。
(8)止动部24被配置为在空气流动方向Y的下游侧与多个下侧叶片32各自的端部相对。根据该构成,由于下侧叶片32的卡合部323更难从下侧框架片211的突出部211a脱出,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避免下侧叶片32从框架20脱落。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各实施方式也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实施。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中,止动部24不限于被配置为与平板部310的中央部分相对,也可以被配置为与从平板部310的中央部分偏离的部位相对。总之,止动部24被配置为在空气流动方向Y的下游侧与多个下侧叶片32各自的中间部分相对即可。
在各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中,也可以在下侧叶片32不形成轴部324。在该情况下,止动部24被配置为与下侧叶片32的平板部320相对。
在各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中,止动部24不限于被配置为与下侧叶片32相对,也可以被配置为与上侧叶片31相对。
各实施方式的止动部24也可以与框架20分体地形成。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通过相对于框架20进行后安装来设置止动部24,因此能够提高便利性。
各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也可以被配置在冷凝器5与散热器6之间。另外,各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也可以相对于散热器6配置在车辆后方侧。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上述的具体例进行了适当变更后的技术方案只要具备本发明的特征,就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上述的各具体例所具备的各要素及其配置、条件、形状等不限定于例示的内容而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上述的各具体例所具备的各要素只要不产生技术矛盾就能够适当地改变组合。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的风门装置,配置为与从车辆(C)的栅格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所流动的热交换器(5)相对,并且能够使所述热交换器中的空气的流动状态变化,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架(20),该框架形成为框状,并且从所述栅格开口部导入的空气在框内的空间流动;
多个叶片(32),该多个叶片配置于所述框架的框内的空间,并被所述框架支承为能够旋转,该多个叶片通过旋转动作对所述框架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以及
止动部(24、24a、24b),该止动部被配置为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与多个叶片分别相对,
所述叶片具有:
平板部(320),该平板部为对所述框架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的部分;以及
圆柱状的轴部(324),该轴部设置于所述平板部的中间部分,并配置为与所述止动部相对,
在所述止动部形成有供多个所述叶片各自的所述轴部插入的多个插入槽,该多个插入槽呈梳齿状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部被配置为不与多个所述叶片中的各个叶片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部被配置为与多个所述叶片分别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部被配置为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与多个所述叶片各自的中央部分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止动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有第一框架片(23)和第二框架片(211),该第一框架片支承多个所述叶片的一端部,该第二框架片支承多个所述叶片的另一端部,
多个所述止动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框架片与所述第二框架片之间等分。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部被配置为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与多个叶片各自的端部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部与所述框架一体地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部与所述框架分体地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部具备:
止动件主体部(241),该止动件主体部形成有多个所述插入槽;以及
防脱部(242),该防脱部与所述止动件主体部一体地形成,并且防止插入于所述插入槽的所述轴部脱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部具有一对延伸部(242a、242b),该一对延伸部从所述止动件主体部分别沿着所述轴部的两侧部朝向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延伸,
一对所述延伸部分别具有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轴部相对的顶端部,
通过一对所述延伸部各自的顶端部防止插入于所述插入槽的所述轴部脱出。
CN202180020394.5A 2020-03-13 2021-01-06 车辆的风门装置 Pending CN1152796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4168 2020-03-13
JP2020044168 2020-03-13
JP2020195808A JP7447772B2 (ja) 2020-03-13 2020-11-26 車両のシャッタ装置
JP2020-195808 2020-11-26
PCT/JP2021/000225 WO2021181849A1 (ja) 2020-03-13 2021-01-06 車両のシャッ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9615A true CN115279615A (zh) 2022-11-01

Family

ID=77672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0394.5A Pending CN115279615A (zh) 2020-03-13 2021-01-06 车辆的风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79615A (zh)
WO (1) WO202118184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3080B2 (ja) * 2014-05-19 2018-09-19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ャッター装置
DE102017105568B4 (de) * 2017-03-15 2021-02-11 Geiger Automotive Gmbh Modulares Luftklappensystem
JP7115104B2 (ja) * 2018-07-26 2022-08-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のシャッ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81849A1 (ja) 202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74484B1 (en) Grille shutter device
KR20080073701A (ko) 라디에이터 코어 서포트
JP7115104B2 (ja) 車両のシャッタ装置
KR20120106046A (ko) 액티브 에어 플랩
CN115279615A (zh) 车辆的风门装置
JP7447772B2 (ja) 車両のシャッタ装置
CN114516266A (zh) 风门
WO2021020087A1 (ja) 車両のシャッタ装置
JP6992542B2 (ja) クーリングモジュール支持構造
WO2021020088A1 (ja) 車両のシャッタ装置
KR101576889B1 (ko) 보행자 보호형 액티브 에어 플랩
CN114174095B (zh) 车辆的风门装置
EP3674124B1 (en) A fan shroud
US20210362560A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WO2021019954A1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
KR102322785B1 (ko) 에어 플랩 도어의 자체 충격 흡수 구조가 구비된 차량용 냉각팬 슈라우드 장치
JP2013022997A (ja)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23019691A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
KR102633896B1 (ko) 자동차용 열 시스템
WO2023106027A1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
US20230084648A1 (en) Air flap having mixed-type door structure
WO2021060112A1 (ja) 車両のシャッタ装置
JP6992393B2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及びシャッター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5075949A1 (ja) 空調装置用ダンパ
WO2023066571A1 (en) Radiator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