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74095B - 车辆的风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风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74095B
CN114174095B CN202080054359.0A CN202080054359A CN114174095B CN 114174095 B CN114174095 B CN 114174095B CN 202080054359 A CN202080054359 A CN 202080054359A CN 114174095 B CN114174095 B CN 1141740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heat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43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74095A (zh
Inventor
前田明宏
设乐悠起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74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40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740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40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B60K11/085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with adjustable shutters 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0Guiding or ducting cooling-air, to, or from, liquid-to-air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8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liquid-to-air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02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cooling-air
    • F01P7/1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cooling-air by throttling amount of air flowing through liquid-to-air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8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liquid-to-air heat-exchangers
    • F01P2003/187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liquid-to-air heat-exchangers arranged in s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Abstract

车辆的风门装置具备框架(20)和开闭部(30)。框架形成为框状且配置于两个热交换器(5、6)之间。开闭部对框架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框架具有形成框的框架主体部(21)和突出部(214、215、216)。突出部形成为从框架主体部朝向两个热交换器的至少一方的热交换器的除了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突出。

Description

车辆的风门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9年7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137737号并主张其优先权,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组入于本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风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从格栅开口部导入发动机室内的空气被利用于供发动机冷却水流动的散热器的散热、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冷凝器的散热。在这样的车辆设置有能够暂时地阻断从格栅开口部向发动机室的空气的流动的风门装置。作为这样的风门装置,例如有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风门装置。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风门装置具备正方形框状的框架和配置在框架的内部的多个叶片。各叶片在框架内在铅垂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各叶片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水平方向的两端部具有轴部。各叶片的轴部能够滑动地插入形成于框架的插入孔。插入孔形成为从框架的内壁面贯通外壁面。通过由各叶片的轴部和框架的插入孔构成的轴承构造,各叶片由框架支承为能够旋转。通过各叶片的旋转动作,框架的内侧的空间被开闭。在该风门装置中,当多个叶片处于开状态时,空气能够通过,当多个叶片处于闭状态时,通过框架的空气的流动被阻断。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84号公报
近年来,由于设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设备的增加等原因,有发动机室内的空间缩小的情况。因此,对于车辆的风门装置,要求其搭载空间的缩小化。为了满足该要求,发明人研究在形成于散热器、冷凝器等两个热交换器之间的狭窄的间隙配置风门装置。在这样的部位配置风门装置的情况下,风门装置的薄型化是必须的。
另一方面,当使风门装置薄型化时,其刚性降低。在风门装置的刚性降低了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向风门装置传递车辆的振动,有风门装置弹性变形的可能性。由此,有风门装置的框架、叶片与配置于其前后的热交换器接触的担忧。在热交换器中作为进行热交换的部分的热交换芯部,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例如由多个管的层叠构造形成。具有这样的构造的热交换芯部的强度与除了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的强度相比较弱。因此,假设当框架、叶片与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芯部接触时,有热交换芯部损伤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为配置于两个热交换器之间的结构且能够抑制与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芯部之间的接触的车辆的风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具备框架和开闭部。框架形成为框状且配置于两个热交换器之间,并且供从车辆的格栅开口部导入的空气在框内的空间流动。开闭部对框架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在热交换器中,当将在内部流动的流体与在外部流动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部分设为热交换芯部时,框架具有形成框的框架主体部和突出部。突出部形成为从框架主体部朝向两个热交换器的至少一方的热交换器的除了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突出。
根据该结构,当伴随着车辆的振动等而框架主体部弹性变形时,使突出部与热交换器的除了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接触,从而框架主体部难以变形。另外,通过抑制框架主体部的变形,从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框架主体部的叶片也难以变形。由此,能够抑制框架主体部、叶片与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芯部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中的连接部件与轴的连接部分周边的放大构造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正面构造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冷凝器以及风门装置的平面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正面构造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散热器、冷凝器以及风门装置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冷凝器以及风门装置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车辆的风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尽可能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搭载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的车辆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车辆C的车身1的前方设置有格栅开口部2。为了将车辆车身1的前方的空气导入发动机室3内而设置格栅开口部2。在发动机室3中,除了车辆C的发动机4以外,还配置有散热器5、冷凝器6。散热器5通过在冷却发动机4的冷却水与从格栅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来进行冷却水的散热。冷凝器6是搭载于车辆C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结构要素,并且通过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制冷剂与从格栅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来进行制冷剂的散热。散热器5和冷凝器6配置于格栅开口部2与发动机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凝器6相当于配置于空气流动方向Y的上游的第一热交换器。另外,散热器5相当于相对于第一热交换器配置于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第二热交换器。
在散热器5与冷凝器6之间配置有风门装置10,该风门装置10能够暂时地阻断从格栅开口部2向发动机室3的空气的流动。风门装置10通过例如在发动机4进行冷启动时暂时地阻断从格栅开口部2向发动机室3的空气的流动,从而能够进行发动机4的早期的预热。另外,风门装置10通过例如在车辆C进行高速行驶时暂时地阻断向发动机室3的空气的流动,从而提高车辆C的气动性能。
接着,对风门装置10的具体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风门装置10具备框架20、多个叶片30以及致动器装置40。
框架20具有形成为矩形框状的第一框架主体部21、十字状地配置在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框内的第二框架主体部22以及第三框架主体部23。
第一框架主体部21具有上侧框架片210、下侧框架片211、右侧框架片212以及左侧框架片213。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框内的空间供从图1所示的格栅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流动。
以下,将上侧框架片210和下侧框架片211的长度方向也称为X轴方向,将右侧框架片212和左侧框架片213的长度方向也称为Z轴方向。另外,将作为Z轴方向的一方向的Z1方向称为“上方”,将作为Z轴方向的另一方向的Z2方向称为“下方”。而且,将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由于Y轴方向还相当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因此,以下将Y轴方向也称为“空气流动方向Y”。
为了加强第一框架主体部21而设置第二框架主体部22。为了保持叶片30并加强第一框架主体部21而设置第三框架主体部23。第二框架主体部22设置于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上侧框架片210与下侧框架片211之间。如图2所示,第三框架主体部23设置于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右侧框架片212与左侧框架片213之间。通过第二框架主体部22和第三框架主体部23,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框内的空间被划分成四个区域。
多个叶片30分别配置在框架20的框内的四个区域。在框架20的框内的四个区域中,多个叶片30以在Z轴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在X轴方向上并排地配置。以下,为了方便进行说明,将多个叶片30中的配置于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上侧框架片210与第三框架主体部23之间的叶片30称为“上侧叶片31”,并且将配置于下侧框架片211与第三框架主体部23之间的叶片30称为“下侧叶片32”。
上侧叶片31的上端部由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上侧框架片210支承为能够旋转,上侧叶片31的下端部由第三框架主体部23支承为能够旋转。下侧叶片32的上端部由第三框架主体部23支承为能够旋转,下侧叶片32的下端部由下侧框架片211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3所示,在第三框架主体部23还组装有连接部件80。连接部件80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延伸。连接部件80与上侧叶片31的下端部和下侧叶片32的上端部连结。
在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左侧框架片213配置有从与第三框架主体部23的连结部分向上方延伸的轴70。轴70的上端部与图2所示的致动器装置40连结。此外,在图2中,省略了连接部件80和轴70的图示。
致动器装置40通过螺钉等被固定于上侧框架片210的一端部的上方。致动器装置40基于电力的供给而使轴70旋转。基于轴70的旋转,连接部件80相对于第三框架主体部23在X轴方向上相对位移,从而从连接部件80向上侧叶片31和下侧叶片32施加旋转力。由此,上侧叶片31和下侧叶片32进行旋转动作,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框内的空间被开闭。具体而言,由于当多个叶片30处于开状态时,在各叶片30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空气能够通过该间隙从格栅开口部2流入发动机室3。由于当多个叶片30处于闭状态时,各叶片30间的间隙被封闭,因此空气从格栅开口部2向发动机室3的流动被阻断。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叶片30相当于对框架20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的开闭部。
如图2所示,在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上侧框架片210和下侧框架片211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突出部214和多个第二突出部215。第一突出部214形成为从上侧框架片210和下侧框架片211向空气流动方向Y突出。第二突出部215形成为从上侧框架片210和下侧框架片211向与空气流动方向Y相反的方向突出。第一突出部214和第二突出部215形成为矩形状。
在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右侧框架片212和左侧框架片213分别形成有第三突出部216。第三突出部216形成为从右侧框架片212和左侧框架片213向与X轴平行的方向突出,换而言之,向与空气流动方向Y正交的方向突出。第三突出部216也形成为矩形状。
在框架20中,通过第一突出部214、第二突出部215以及第三突出部216与散热器5和冷凝器6接触,从而框架主体部21~23的变形被抑制。
接着,对框架20的抑制变形构造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对散热器5和冷凝器6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散热器5具备热交换芯部50、第一箱51、第二箱52、第一侧板53以及第二侧板54。在散热器5中,第一箱51、第二箱52、第一侧板53以及第二侧板54相当于除了热交换芯部50以外的部分。
热交换芯部50由多个管501和多个翅片502构成。热交换芯部50是在冷却水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部分,该冷却水在管501的内部流动,该空气在管501的外部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水和空气相当于流体。
多个管501配置为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在Z轴方向上层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Z轴方向相当于管层叠方向。多个管501是扁平状地管,并且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延伸。各管501的内部空间构成供冷却水流动的流路。形成于相邻的管501、501之间的间隙供空气流动。
翅片502配置于在相邻的管501、501之间形成的间隙。翅片502是通过将薄的金属板弯折成波状而形成的所谓的波纹翅片。翅片502具有通过使相对于空气的传热面积增加来提高散热器5的热交换性能的功能。
第一箱51设置为与各管501的一端部连接。第一箱51由芯板510和箱部件511构成。
如图4及图5所示,芯板510由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的部件构成。箱部件511由与Z轴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U字形的部件构成。芯板510与箱部件511接合,以封闭箱部件511的开口部分。第一箱51的内部空间由箱部件511的内壁面和芯板510包围的空间形成。第一箱51的内部空间构成供冷却水流动的内部流路。
如图4所示,在芯板510形成有供各管501的一端部插入的插入孔510a。插入于插入孔510a的各管501的一端部延伸至第一箱51的内部流路。由此,第一箱51的内部流路与各管501的内部流路连通。
第二箱52设置为与各管501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二箱52也与第一箱51同样地由芯板520和箱部件521构成。由于第二箱52的构造与第一箱51的构造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第一侧板53和第二侧板54分别设置于热交换芯部50的两端部。侧板53、54由与X轴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コ字形的板状的部件构成。侧板53、54配置为コ字的开口部分朝向热交换芯部50的外侧。侧板53、54各自的一端部被固定于第一箱51,侧板53、54各自的另一端被固定于第二箱52。为了加强热交换芯部50而设置侧板53、54。
在散热器5中,通过吸收车辆的内燃机的热量而温度上升的冷却水通过形成于第一箱51的流入口流入第一箱51的内部流路。流入第一箱51的内部流路后的冷却水被分配至热交换芯部50的各管501。在热交换芯部50中,通过在冷却水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冷却水被冷却,该冷却水在各管501的内部流动,该空气在各管501的外部流动。通过各管501后的冷却水被集中到第二箱52后,通过形成于第二箱52的流出口向外部排出。
如图6所示,冷凝器6具有与散热器5大致相同的构造,并且具备热交换芯部60、第一箱61、第二箱62、第一侧板63以及第二侧板64。
热交换芯部60由多个管601和多个翅片602构成。如图7所示,第一箱61由芯板610和箱部件611构成。第二箱62由芯板620和箱部件621构成。由于这些结构要素的构造和功能与在散热器5中对应的各结构要素的构造和功能相同或类似,因此以这些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第一箱61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板612。分隔板612将第一箱61的内部空间划分成第一内部流路S11和第二内部流路S12。在第一箱61设置有用于使流体流入第一内部流路S11的流入口65,并且设置有使流体从第二内部流路S12流出的流出口66。在第一箱61的两端部分别组装有用于封闭形成于第一箱61的端部的开口部分的盖67。
在第二箱62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板622。分隔板622将第二箱62的内部空间划分成第一内部流路S21和第二内部流路S22。第二箱62的第一内部流路S21经由多个管601中的配置于上方的多个管601a而与第一箱61的第一内部流路S11连通。第二箱62的第二内部流路S22经由多个管601中的配置于下方的多个管601b而与第一箱61的第二内部流路S12连通。在第二箱62的两端部分别组装有用于封闭形成于第二箱62的端部的开口部分的盖67。
冷凝器6还具备与第二箱62相邻配置的筒状的储液器68。储液器68的内部空间与第二箱62的第一内部流路S21和第二内部流路S22连通。
在冷凝器6中,在车辆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进行循环的制冷剂通过形成于第一箱61的流入口65流入第一箱61的第一内部流路S11。流入第一箱61的第一内部流路S11后的气相状的制冷剂被分配至热交换芯部60的上方管601a。在热交换芯部60中,通过在上方管601a的内部流动的气相状的制冷剂与在上方管601a的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气相状的制冷剂被冷却而冷凝成液相状的制冷剂。通过上方管601a后的制冷剂在被集中到第二箱62的第一内部流路S21后,流入储液器68,从而被分离成气相状的制冷剂和液相状的制冷剂。在储液器68中被分离后的液相状的制冷剂通过第二箱62的第二内部流路S22被分配至热交换芯部60的下方管601b。在热交换芯部60中,通过在下方管601b的内部流动的液相状的制冷剂与在下方管601b的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液相状的制冷剂被过冷。通过下方管601b后的制冷剂在被集中至第一箱61的第二内部流路S12后,通过第一箱61的流出口66向外部排出。
散热器5和冷凝器6如图5所示地配置。如图5所示,散热器5和冷凝器6配置为在空气流动方向Y上具有规定的间隙。在形成于散热器5与冷凝器6之间的间隙配置有图2所示的风门装置10。
如图5所示,形成于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上侧框架片210的第一突出部214从上侧框架片210朝向散热器5的第一侧板53突出,并且与散热器5的第一侧板53面接触。另外,形成于上侧框架片210的第二突出部215从上侧框架片210朝向第一侧板63突出,并且与冷凝器6的第一侧板63面接触。更详细而言,第二突出部215与冷凝器6的第一侧板63中的未被盖67覆盖的部分面接触。通过这样的构造,上侧框架片210经由第一突出部214和第二突出部215而被散热器5的第一侧板53和冷凝器6的第一侧板63夹入。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形成于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下侧框架片211的第一突出部214从下侧框架片211朝向散热器5的第二侧板54突出,并且与散热器5的第二侧板54面接触。另外,形成于下侧框架片211的第二突出部215从下侧框架片211朝向冷凝器6的第二侧板64突出,并且与冷凝器6的第二侧板64面接触。下侧框架片211经由第一突出部214和第二突出部215而被散热器5的第二侧板54和冷凝器6的第二侧板64夹入。
如图5所示,形成于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右侧框架片212的第三突出部216从右侧框架片212朝向形成于散热器5的第二箱52与冷凝器6的第二箱62之间的间隙突出,并被第二箱52和第二箱62夹入。更详细而言,第三突出部216被散热器5的第二箱52的芯板520和冷凝器6的第二箱62的箱部件621夹入。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形成于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左侧框架片213的第三突出部216被散热器5的第一箱51的芯板510和冷凝器6的第一箱61的箱部件611夹入。
根据以上说明了的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能够获得以下的(1)~(5)所示的作用和效果。
(1)当伴随着车辆的振动等而框架主体部21~23弹性变形时,通过使各突出部214~216与散热器5的除了热交换芯部50以外的部分和冷凝器6的除了热交换芯部60以外的部分接触,从而框架主体部21~23难以变形。另外,通过抑制框架主体部21~23的变形,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框架主体部21~23的叶片30也难以变形。由此,能够抑制框架主体部21~23及叶片30与散热器5的热交换芯部50、冷凝器6的热交换芯部60接触。
(2)在叶片30处于闭状态的情况下,由于从格栅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的风压作用于叶片30,因此框架主体部21~23容易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弹性变形。因这样的框架主体部21~23的弹性变形,也有叶片30与散热器5的热交换芯部60接触的可能性。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中,第一突出部214形成为从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上侧框架片210和下侧框架片211朝向与空气流动方向Y平行的方向突出,更详细而言,第一突出部214形成为从第一框架主体部21朝向散热器5的侧板53、54突出。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框架主体部21~23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弹性变形的情况下,通过第一突出部214与散热器5的侧板53、54接触,框架主体部21~23难以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变形。由此,由于叶片30也难以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框架主体部21~23和叶片30与散热器5的热交换芯部50接触。
(3)第一突出部214与散热器5的除了热交换芯部50以外的部分接触。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与在第一突出部214与散热器5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框架主体部21~23向朝向散热器5的方向的变形,因此框架主体部21~23、叶片30更难以与散热器5的热交换芯部50接触。另外,由于第二突出部215与冷凝器6的除了热交换芯部60以外的部分接触,因此框架主体部21~23、叶片30更难以与冷凝器6的热交换芯部60接触。
(4)第一突出部214和第二突出部215在空气流动方向Y上并排地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例如图8所示的那样第一突出部214和第二突出部215在X轴方向上错开地配置的构造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变形,因此框架主体部21~23和叶片30更难以与散热器5的热交换芯部50、冷凝器6的热交换芯部60接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中,也能够采用图8所示的构造。
(5)第三突出部216形成为从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右侧框架片212和左侧框架片213向与空气流动方向Y正交的方向突出。形成于左侧框架片213的第三突出部216被散热器5的第一箱51的芯板510和冷凝器6的第一箱61的箱部件611夹入。形成于右侧框架片212的第三突出部216被散热器5的第二箱52的芯板520和冷凝器6的第二箱62的箱部件621夹入。即,第三突出部216被散热器5和冷凝器6的除了各自的热交换芯部50、60以外的部分夹入。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抑制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右侧框架片212和左侧框架片213的变形,因此框架主体部21~23和叶片30更难与散热器5的热交换芯部50、冷凝器6的热交换芯部60接触。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进行说明。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中,第三突出部216具有第一部位216a和第二部位216b。
第一部位216a形成为从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右侧框架片212向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在第一部位216a中,与空气流动方向Y位于相反方向的外表面与冷凝器6的第二箱62的箱部件621面接触。
第二部位216b形成为从第一部位216a的顶端部朝向空气流动方向Y大致直角地弯折。第二部位216b的顶端部与散热器5的第二箱52的箱部件521的外表面面接触。
这样,通过该第一部位216a与冷凝器6的第二箱62的箱部件621面接触,并且该第二部位216b与第二箱52的箱部件521面接触,从而第三突出部216由冷凝器6和散热器5夹入。
此外,在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左侧框架片213也形成有由相同的形状构成的第三突出部216。通过该第三突出部216的第一部位216a与冷凝器6的第一箱61的箱部件611面接触,并且该第三突出部216的第二部位216b与散热器5的第一箱51的箱部件511面接触,从而形成于该右侧框架片212的第三突出部216由冷凝器6和散热器5夹入。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除了上述(1)~(4)所示的作用及效果,还能够获得以下的(6)所示的作用及效果。
(6)形成于右侧框架片212的第三突出部216由散热器5的第二箱52的箱部件521和冷凝器6的第二箱62的箱部件621夹入。形成于左侧框架片213的第三突出部216由散热器5的第一箱51的箱部件511与冷凝器6的第一箱61的箱部件611夹入。即使是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抑制第一框架主体部21的右侧框架片212和左侧框架片213的变形,因此框架主体部21~23和叶片30更难与散热器5的热交换芯部50、冷凝器6的热交换芯部60接触。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实施。
各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并不限定于配置在散热器5与冷凝器6之间,配置在任意的两个热交换器之间即可。例如,在车辆的内燃机的对进气进行冷却的进气冷却器与冷凝器在空气流动方向Y上并排地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风门装置配置在该进气冷却器与冷凝器之间。
在各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设置第一突出部214、第二突出部215以及第三突出部216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在第一突出部214与散热器5的侧板53、54之间也可以形成间隙。同样,在第二突出部215与冷凝器6的侧板63、64之间也可以形成间隙。进一步,在第三突出部216与散热器5的箱51、52之间,并且在第三突出部216与冷凝器6的箱61、62之间也可以形成间隙。
各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10使用作为对框架20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的开闭部的多个叶片30,但也可以使用屏幕等作为开闭部。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上述的具体例施加适当的设计变更的结构,只要具备本发明的特征,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上述的各具体例所具备的各要素及其配置、条件、形状等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内容而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上述的各具体例所具备的各要素只要在技术上不产生矛盾,能够适当改变组合。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框架(20),该框架形成为框状且配置于两个热交换器之间,并且供从车辆(C)的格栅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在框内的空间流动;以及
开闭部(30),该开闭部对所述框架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
在所述热交换器中,当将在内部流动的流体与在外部流动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部分设为热交换芯部(50、60)时,
所述框架具有:
框架主体部(21),该框架主体部形成框;以及
突出部,该突出部形成为从所述框架主体部朝向两个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一方的热交换器的除了所述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突出,
所述突出部形成为从所述框架主体部向与空气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两个所述热交换器中的相对地配置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的热交换器设为第一热交换器(6),并且将相对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配置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的热交换器设为第二热交换器(5)时,
所述突出部形成为从所述框架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两个所述热交换器中的相对地配置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的热交换器设为第一热交换器(6),并且将相对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配置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的热交换器设为第二热交换器(5)时,
作为所述突出部,具有:第一突出部(214),该第一突出部形成为从所述框架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215),该第二突出部形成为从所述框架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并排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在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接触,
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芯部由多个管(501、601)层叠的构造构成,
在将多个所述管层叠地配置的方向设为管层叠方向时,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分别具有侧板(53、54、63、64),该侧板配置于所述管层叠方向上的所述热交换芯部的端部,并且加强所述热交换芯部,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的除了所述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是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所述侧板(53、54),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中的除了所述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是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所述侧板(63、64),
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所述侧板接触,
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所述侧板接触。
9.一种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框架(20),该框架形成为框状且配置于两个热交换器之间,并且供从车辆(C)的格栅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在框内的空间流动;以及
开闭部(30),该开闭部对所述框架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
在所述热交换器中,当将在内部流动的流体与在外部流动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部分设为热交换芯部(50、60)时,
所述框架具有:
框架主体部(21),该框架主体部形成框;以及
突出部,该突出部形成为从所述框架主体部朝向两个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一方的热交换器的除了所述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突出,
所述突出部(216)形成为从所述框架主体部向与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
并且所述突出部被夹入两个所述热交换器各自的除了所述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
所述热交换芯部由多个管(501、601)层叠的构造构成,
在将多个所述管层叠地配置的方向设为管层叠方向时,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
芯板(510、520、610、620),该芯板与多个所述管的各自的端部连接;以及
箱部件(511、521、611、621),该箱部件与所述芯板一同形成供流体流动的流路,
两个所述热交换器中的一方的所述热交换器(5)中的除了所述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是所述芯板(510、520),两个所述热交换器中的另一方的所述热交换器(6)中的除了所述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是所述箱部件(611、621),
所述突出部被夹入一方的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芯板与另一方的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箱部件之间。
10.一种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框架(20),该框架形成为框状且配置于两个热交换器之间,并且供从车辆(C)的格栅开口部(2)导入的空气在框内的空间流动;以及
开闭部(30),该开闭部对所述框架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
在所述热交换器中,当将在内部流动的流体与在外部流动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部分设为热交换芯部(50、60)时,
所述框架具有:
框架主体部(21),该框架主体部形成框;以及
突出部,该突出部形成为从所述框架主体部朝向两个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一方的热交换器的除了所述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突出,
所述突出部(216)形成为从所述框架主体部向与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
并且所述突出部被夹入两个所述热交换器各自的除了所述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
所述热交换芯部由多个管(501、601)层叠的构造构成,
在将多个所述管层叠地配置的方向设为管层叠方向时,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
芯板(510、520、610、620),该芯板与多个所述管的各自的端部连接;以及
箱部件(511、521、611、621),该箱部件与所述芯板一同形成供流体流动的流路,
两个所述热交换器的除了所述热交换芯部以外的部分是所述箱部件(511、521、611、621),
所述突出部被夹入两个所述热交换器的各自的所述箱部件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散热器,该散热器对在车辆循环的冷却水进行冷却;搭载于车辆的制冷循环的冷凝器;以及进气冷却器,该进气冷却器对车辆的内燃机的进气进行冷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车辆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部是多个叶片(30),该多个叶片由所述框架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通过旋转动作来对所述框架的框内的空间进行开闭。
CN202080054359.0A 2019-07-26 2020-07-14 车辆的风门装置 Active CN1141740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7737 2019-07-26
JP2019137737A JP7388030B2 (ja) 2019-07-26 2019-07-26 車両のシャッタ装置
PCT/JP2020/027365 WO2021020108A1 (ja) 2019-07-26 2020-07-14 車両のシャッ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74095A CN114174095A (zh) 2022-03-11
CN114174095B true CN114174095B (zh) 2024-02-09

Family

ID=74230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4359.0A Active CN114174095B (zh) 2019-07-26 2020-07-14 车辆的风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44077A1 (zh)
JP (1) JP7388030B2 (zh)
CN (1) CN114174095B (zh)
WO (1) WO2021020108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1220A (zh) * 2002-02-28 2003-09-10 文特-阿克西亚有限公司 热交换设备
JP2004249946A (ja) * 2003-02-21 2004-09-09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627034A (zh) * 2003-12-09 2005-06-15 株式会社电装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冷却模块
CN102653225A (zh) * 2011-03-02 2012-09-0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机动车内部通风的导气喷嘴
JP2013505873A (ja) * 2009-09-29 2013-02-21 ヴァレオ システム テルミク 自動車用の熱交換ブロック
CN108116196A (zh) * 2016-11-30 2018-06-0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调风器
JP2018192882A (ja) * 2017-05-16 2018-12-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交換器のシャッター構造
CN109489472A (zh) * 2018-11-21 2019-03-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9906161A (zh) * 2016-11-15 2019-06-18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的气流循环构造
JP2019100389A (ja) * 2017-11-29 2019-06-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連結部材、構造体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02624B2 (ja) 2001-07-24 2008-12-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機
JP2011201439A (ja) * 2010-03-25 2011-10-13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可動グリルシャッター
JP5429070B2 (ja) 2010-06-21 2014-02-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ラジエーターシャッター
JP5909864B2 (ja) 2011-04-18 2016-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ャッタ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1220A (zh) * 2002-02-28 2003-09-10 文特-阿克西亚有限公司 热交换设备
JP2004249946A (ja) * 2003-02-21 2004-09-09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627034A (zh) * 2003-12-09 2005-06-15 株式会社电装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冷却模块
JP2013505873A (ja) * 2009-09-29 2013-02-21 ヴァレオ システム テルミク 自動車用の熱交換ブロック
CN102653225A (zh) * 2011-03-02 2012-09-0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机动车内部通风的导气喷嘴
CN109906161A (zh) * 2016-11-15 2019-06-18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的气流循环构造
CN108116196A (zh) * 2016-11-30 2018-06-0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调风器
JP2018192882A (ja) * 2017-05-16 2018-12-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交換器のシャッター構造
JP2019100389A (ja) * 2017-11-29 2019-06-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連結部材、構造体モジュール
CN109489472A (zh) * 2018-11-21 2019-03-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44077A1 (en) 2022-05-12
JP7388030B2 (ja) 2023-11-29
JP2021020537A (ja) 2021-02-18
CN114174095A (zh) 2022-03-11
WO2021020108A1 (ja) 2021-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20681B2 (ja) 熱交換器
WO2013149087A1 (en) Heat exchanger
US20090260787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motor vehicles
EP2792988A1 (en)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for a vehicle
KR20140116419A (ko) 컬렉터를 포함하는 적층 플레이트형 열교환기
KR102548211B1 (ko) 일체형 라디에이터 및 이의 조립 방법
US6607025B2 (en) Heat-exchange modul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5317983B (zh) 油冷却器
WO2014097977A1 (ja) 複合熱交換器
CN110741220B (zh) 热交换器
CN114174095B (zh) 车辆的风门装置
JP2012117689A (ja) 第2熱交換器の収納構造
JP6922645B2 (ja) 熱交換器
JP2020133991A (ja) 複合型熱交換器
KR100737160B1 (ko) 응축기와 라디에이터의 일체형 열교환기
JP4957718B2 (ja) 冷却装置
JP5772608B2 (ja) 熱交換器
JP2004338644A (ja) 車両用熱交換装置
JP3677898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US20240102745A1 (en) Heat exchanger
JP7439537B2 (ja) 熱交換器
WO2021019953A1 (ja) 熱交換ユニット
CN113557403B (zh) 热交换器
EP4317881A1 (en) A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CN213261867U (zh) 冷凝器和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