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89472A -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89472A
CN109489472A CN201811394275.2A CN201811394275A CN109489472A CN 109489472 A CN109489472 A CN 109489472A CN 201811394275 A CN201811394275 A CN 201811394275A CN 109489472 A CN109489472 A CN 1094894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in
flat tube
exchanger assembly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942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瑞琦
李典
梁祥飞
吴迎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81139427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89472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72113 priority patent/WO2020062729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489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89472A/zh
Priority to CN201910339957.1A priority patent/CN109883241A/zh
Priority to CN201920584310.0U priority patent/CN209926967U/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其中,包括热交换主体,热交换主体包括:至少两个集流管,集流管设置为两个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扁管,扁管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连接,扁管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连接,且扁管的制冷剂通道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连通,扁管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连通;扁管的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平行设置;多个翅片,多个翅片安装在扁管上,翅片的长度方向与扁管的宽度方向相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翅片无法控制片距需额外工装的问题。

Description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源热泵两种典型产品—暖风机和户式水暖机,前者能效高,但舒适性一般;后者舒适性较好,但存在冰冻风险、能耗高等问题。
目前,现有专利中授权公告号为CN107504836A中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其包含两排相对排列的微通道扁管,翅片1设置在两排扁管之间,该翅片一般为矩形,也可为波纹形或三角形,在管外侧有外置换热部2。但是该方案中的一个换热器需要两种翅片;翅片1和翅片2之间需额外连接件组装;翅片1在两扁管之间,换热效率低;翅片2无法控制片距,需额外工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翅片无法控制片距需额外工装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组件,包括热交换主体,热交换主体包括:至少两个集流管,集流管设置为两个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扁管,扁管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连接,扁管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连接,且扁管的制冷剂通道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连通,扁管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连通;扁管的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平行设置;多个翅片,多个翅片安装在扁管上,翅片的长度方向与扁管的宽度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翅片上设置有定片距结构,以使多个翅片相间隔的设置在扁管上,相间隔设置的翅片之间存在空间,以形成空气通道,空气通道内的空气沿翅片的长度方向流动。
进一步地,翅片包括:翅片主体,翅片为板状结构;第一缺口部,第一缺口部开设在翅片主体靠近扁管的一侧,第一缺口部与扁管的外表面适配。
进一步地,第一缺口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切起部,定片距结构包括第一切起部,第一切起部为翅片主体上原位于第一缺口部的部分切割并翻折形成。
进一步地,第一缺口部内侧设置第三切起部和第四切起部,第三切起部和第四切起部与扁管相适配。
进一步地,第一切起部远离翅片主体的一端翻折并形成第一翻折部。
进一步地,翅片还包括第二缺口部,第二缺口部设置在翅片主体远离扁管的一侧。
进一步地,第二缺口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切起部,定片距结构还包括第二切起部,第二切起部为翅片主体上原位于第二缺口部的部分切割并翻折形成。
进一步地,第二切起部远离翅片主体的一端翻折并形成第二翻折部。
进一步地,第一切起部和/或第二切起部所在的平面与翅片长度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第一切起部和/或第二切起部设置有结构强化部。
进一步地,翅片主体包括第一传热部、第二传热部和第三传热部,第一传热部和/或第二传热部和/或第三传热部设置有强化部。
进一步地,强化部为设置在翅片主体上的凸起部、凸棱或者鼓出部。
进一步地,翅片与多个扁管配合,翅片上具有多个换热单元,每个换热单元对应一个扁管。
进一步地,相邻换热单元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切除部。
进一步地,切除部为多个时,相邻切除部之间具有结构强化部。
进一步地,翅片焊接在扁管上,或者,翅片卡接在扁管上。
进一步地,翅片安装在扁管上后,热交换组件外表面进行辐射强化表面,或者,热交换组件外表面设置有涂层。
进一步地,扁管至少一侧安装翅片,当扁管的两侧均设置有翅片时,两侧翅片沿扁管长度方向上交错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组件,热交换组件为上述的热交换组件。
进一步地,热交换器还包括壳体,热交换组件设置在壳体内。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前面板,前面板包括流通部和密封部,流通部位于密封部下方。
进一步地,流通部是由具有多个孔洞结构的型材、金属网或者格栅构成,密封部由整块型材构成,或者由多块型材拼接而成。
进一步地,密封部外表面为一平面,或者,密封部外表面设置有凸起和/或凹槽。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后面板,后面板与前面板相对设置,后面板与前面板结构相同,或者后面板由整块型材构成,或者后面板由多块型材拼接而成。
进一步地,前面板和/或后面板与热交换组件相间隔的设置。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右侧板和左侧板,右侧板和左侧板相对设置,右侧板或左侧板上设置有靠近集流管的连接孔。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上盖板,上盖板由多个片状结构组成,片状结构的横截面为弧形或者矩形。
进一步地,片状结构固定在后面板上,多个片状结构形成空腔流道,片状结构与后面板呈角度设置,以使空腔流道中的空气流向发生偏转。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底板,底板上具有至少一个孔洞结构,以供空气流通。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为设置在后面板外侧的悬挂结构,或者固定结构为设置在底板下方支撑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热交换器,热交换器为上述的热交换器。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扁管的配合可以形成热交换组件的流体通道,该流体通道与热交换组件所在的热交换系统连通。扁管的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平行设置,可以扁管更好地与至少两个集流管配合。翅片的长度方向与扁管的宽度方向相同后,多个翅片将平行设置,这样多个翅片的距离就更加容易控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翅片无法控制片距需额外工装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组件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实施例一种热交换组件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实施例一种热交换组件的主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热交换组件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示出了图3中热交换组件B-B方向的部分剖视图;
图7示出了实施例一种翅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实施例一种翅片的部分右视图;
图9示出了实施例一种翅片的部分左视图;
图10示出了实施例一种翅片的俯视图;
图11示出了实施例二种翅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实施例三种翅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中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发明中的热交换器的爆炸图;
图15示出了本发明中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16示出了图15中热交换器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7示出了图15中热交换器D-D方向的剖视图;以及
图18示出了本发明中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集流管;11、端盖;20、扁管;21、传热管;30、翅片;31、翅片主体;32、第一缺口部;321、第一切起部;322、第一翻折部;33、第二缺口部;331、第二切起部;332、第二翻折部;34、结构强化部;35、第一传热部;351、第一强化部;36、第二传热部;361、第二强化部;37、第三传热部;371、第三强化部;38、切除部;40、壳体;41、前面板;411、流通部;412、密封部;42、后面板;43、右侧板;44、左侧板;45、上盖板;46、底板;47、固定结构;50、空调装置;501、补气压缩机;502、四通阀;503、室外换热器;504、室内液体截止阀;505、闪发器;506、第一节流元件;507、第二节流元件;508、第一热交换器;509、过冷器;510、第二热交换器;512、第三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一中的一种热交换组件,包括热交换主体,热交换主体包括至少两个集流管10、扁管20和多个翅片30。集流管10设置为两个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扁管20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连接,扁管20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连接,且扁管20的制冷剂通道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连通,扁管20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连通。扁管20的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平行设置。多个翅片30安装在扁管20上,翅片30的长度方向与扁管20的宽度方向相同。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扁管20的配合可以形成热交换组件的流体通道,该流体通道与热交换组件所在的热交换系统连通。扁管20的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平行设置,可以扁管20更好地与至少两个集流管10配合。翅片30的长度方向与扁管20的宽度方向相同后,多个翅片30将平行设置,这样多个翅片30的距离就更加容易控制。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翅片30无法控制片距需额外工装的问题。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翅片30上设置有定片距结构,以使多个翅片30相间隔的设置在扁管20上,相间隔设置的翅片30之间存在空间,以形成空气通道,空气通道内的空气沿翅片30的长度方向流动。定片距结构的设置可以在翅片的安装过程中直接确定下来翅片之间的间距,不需要额外的工装。并且上述结构可以使多个翅片可以均匀安装在扁管上,这样的设置可以使翅片之间形成的空气通道更加均匀稳定,使翅片与扁管的换热更加均匀。
值得注意的是,集流管10上设置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设置为端盖11,热交换组件所在的热交换系统通过扁管20或者端盖11与热交换组件连接。
如图4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扁管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以流通热交换介质,扁管20内设置多个传热管21,传热管21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优选扁管20的宽度方向相互平行,并与集流管10轴线平行,扁管20上有长度方向与扁管20宽度方向相同的翅片30。也可以将扁管20的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倾斜地设置。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翅片30包括翅片主体31和第一缺口部32。翅片30为板状结构。第一缺口部32开设在翅片主体31靠近扁管20的一侧,第一缺口部32与扁管20的外表面适配。上述结构可以使翅片30更好地与扁管20配合,并且第一缺口部32具有定位的效果,在稳定翅片30安装的同时可以对扁管20的位置进行定位。进一步地,翅片30上具有多个第一缺口部32以同时与多个扁管20配合,这样可以使扁管20与翅片30的配合更加稳定可靠。进一步地,翅片主体31所在的平面与扁管20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垂直。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缺口部32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切起部321,定片距结构包括第一切起部321,第一切起部321为翅片主体31上原位于第一缺口部32的部分切割并翻折形成。上述结构中第一切起部321可以起到定距的作用,以使多个翅片30安装后可以均匀排布,这样的设置可以使翅片30之间形成的空气通道更加均匀稳定,使翅片30与扁管20的换热更加均匀。图7中所示的箭头为空气流动方向。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切起部321远离翅片主体31的一端翻折并形成第一翻折部322。上述结构中第一翻折部322的设置可以增加第一切起部321的端部的强度,避免第一切起部321端部出现变形而产生的误差。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翅片30包括第一缺口部32,第一缺口部32开设在翅片30靠近扁管20的一侧,第一缺口部32内侧设置第三切起部和第四切起部,第三切起部和第四切起部与两个相对设置的半圆弧面适配。上述结构可以使翅片30更好地与扁管20配合。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翅片30还包括第二缺口部33,第二缺口部33设置在翅片主体31远离扁管20的一侧。第二缺口部33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切起部331,定片距结构还包括第二切起部331,第二切起部331为翅片主体31上原位于第二缺口部33的部分切割并翻折形成。第二缺口部33的设置是为了形成第二切起部331。第二切起部331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对相邻翅片30进行定距,另一方面可以使翅片30之间的抵接更加稳定,从而使整个热交换组件的结构更加稳定,不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缺口部32之间和第二缺口部33之间分别留有一定的间隔。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切起部331远离翅片主体31的一端翻折并形成第二翻折部332。上述结构中第二翻折部332的设置可以增加第二切起部331的端部的强度,避免第二切起部331端部出现变形而产生的误差。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切起部321和/或第二切起部331所在的平面与翅片30长度方向平行。上述结构中第二切起部331对翅片30之间形成的空气通道中的空气起到导向作用,使气体的流动更加稳定。优选第一切起部321和第二切起部331所在的平面均与翅片30长度方向平行。进一步地,第一切起部321和/或第二切起部331所在的平面均与翅片主体31所在的平面垂直,以形成规则的方向空气通道,使气体的流动更加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切起部321的切起高度为H1,第二切起部331的切起高度为H2,第一缺口部32的宽度为W1,第一翻折部322的宽度为W2。H1和H2大小相同,并且H1不小于W1与W2之差,即H1=H2≥W1-W2。H1和H2的范围为4~14mm,优选范围为6~11mm。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切起部321和/或第二切起部331设置有结构强化部34。上述结构中结构强化部34的设置可以增加第一切起部321和/或第二切起部331的强度,进而进一步保证多个翅片30安装后相互之间的稳定性。具体地,上述的结构强化部34设置为凸棱、加强筋或者凸点。优选凸棱结构,凸棱结构设置为多个,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进行排布,优选凸棱结构的设置方向与翅片主体31所在的平面垂直,或者凸棱结构的设置方向与第一切起部321和/或第二切起部331的侧边相适配。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切起部321和第二切起部331均设置有凸棱结构。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切起部321所在的平面和第二切起部331所在的平面将翅片主体31分割成三部分,包括第一传热部35、第二传热部36和第三传热部37。第一传热部35处于翅片主体31中部。第二传热部36处于翅片主体31靠近扁管20的一侧。第三传热部37处于翅片主体31远离扁管20的一侧。上述结构可以更好地使翅片30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传热部35和/或第二传热部36和/或第三传热部37设置有强化部。上述结构中强化部可以设置为传热强化部或者结构强化部,传热强化部可以增加热交换面积,结构强化部可以增加翅片主体31的强度。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强化部为设置在翅片主体31上的凸起部、凸棱或者鼓出部。上述结构中凸起部和鼓出部的设置既可以增加热交换面积,也可以增加翅片主体31的强度。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翅片30与多个扁管20配合,翅片30上具有多个换热单元,每个换热单元对应一个扁管20。上述结构可以对翅片30进行更好地划分。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7和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传热部35具有第一强化部351,第二传热部36具有第二强化部361,第三传热部37具有第三强化部37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强化部351设置为是传热强化部,且第一强化部351由沿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鼓出部构成,具体地,图中鼓出部的数量和长度仅为示例,并且此部分的鼓出部同时具有结构强化部的作用;第二传热部36上的第二强化部361设置为结构强化部,第二强化部361由沿空气流动方向的凸起部构成,并且凸起部横跨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两个换热单元。第三传热部37上的第三强化部371设置为传热强化部,第三强化部371由沿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鼓出部构成,图中鼓出部的数量和长度仅为示例,此部分的鼓出部同时具有结构强化部的作用。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相邻换热单元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切除部38。上述结构中切除部38的设置可以使翅片主体31两侧的空气进行部分交换,同时避免相邻换热单元之间发生热量传递。进一步地,切除部38至少部分地与第一传热部35重合。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切除部38为多个时,相邻切除部38之间具有结构强化部。切除部38的设置会产生一定的应力集中,进而对翅片主体31的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处结构强化部的设置可以克服此处的应力集中,从而保障翅片主体31的强度,提高翅片30的使用寿命。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相间隔设置的翅片30之间存在空间,以形成空气通道,空气通道内的空气沿翅片30的长度方向流动。上述结构可以使空气更好地流通。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空气流通效率,可以在翅片30的顶部或者底部设置气源,气源可以使用热交换组件所安装的设备的共用气源,也可以使用独立的气体输送机械。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翅片30焊接在扁管20上,或者,翅片30卡接在扁管20上。上述结构可以使翅片30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优选将翅片30焊接在扁管20上,进一步地,可以使用钎焊将翅片30焊接在扁管20上,这样在使翅片30稳定可靠地安装在扁管20后,同时可以保证热交换组件外表面的美观大方。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翅片30安装在扁管20上后,热交换组件外表面进行辐射强化表面,或者,热交换组件外表面设置有涂层。上述结构可以增加热交换组件的辐射换热量,提高舒适性。设置为涂层后也可以使热交换组件的外表面更加美观。涂层优选喷涂均匀且薄的各种颜色的油漆,涂层的颜色可以根据客户的喜好进行涂装。
如图6至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扁管20至少一侧安装翅片30,当扁管20的两侧均设置有翅片30时,两侧翅片30沿扁管20长度方向上交错排列。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热交换组件一般竖直安装,优选扁管20的宽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在0~45°之间。
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组件,其中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传热部35具有第一强化部351,第二传热部36具有第二强化部361,第三传热部37具有第三强化部371。
第一强化部351由多组尺寸较小、相互独立的鼓出部构成,鼓出部的结构可以为正方形、矩形、三角形或圆形等结构,图中鼓出部的数量、排列方式、位置和大小仅为示例;此部分的鼓出部同时具有结构强化部的作用。
第二强化部361由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鼓出部构成,鼓出部横跨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两个换热单元,此部分的鼓出部同时具有结构强化部的作用。
第三强化部371由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鼓出部构成,鼓出部横跨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两个换热单元,此部分的鼓出部同时具有结构强化部的作用。
实施例三的热交换组件,其中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12所示,在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传热部35具有第一强化部351,第二传热部36具有第二强化部361,第三传热部37具有第三强化部371。
第一强化部351由多组尺寸较小、相互独立的鼓出部和切起部构成,鼓出部的结构可以为正方形、矩形、三角形或圆形等结构,切起部为条缝状,也可以为百叶窗形,图中鼓出部和切起部的数量、排列方式和大小仅为示例;此部分的鼓出部同时具有结构强化部的作用。
第二强化部361由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鼓出部构成,鼓出部横跨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两个换热单元,此部分的鼓出部同时具有结构强化部的作用。
第三强化部371由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鼓出部构成,结构强化部由沿空气流动方向的凸起部构成,凸起部横跨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两个换热单元,图中鼓出部和凸起部的数量、排列方式、位置和大小仅为示例。
如图13至图17所示,本发明中的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组件,热交换组件为上述的热交换组件。上述结构可以使热交换器中的翅片30之间形成的空气通道更加均匀稳定,使翅片30与扁管20的换热更加均匀。
如图13至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热交换器还包括壳体40,热交换组件设置在壳体40内。上述结果可以通过壳体40将热交换组件保护起来。
如图13至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壳体40包括前面板41,前面板41包括流通部411和密封部412,流通部411位于密封部412下方。上述结构中流体部的设置用以使空气进行流通,密封板的设置可以使空气更多进入到热交换组件中的翅片30之间,保证换热效果。进一步地,可以在密封部412的外表面进行辐射强化表面处理或设置有涂层。
如图13至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流通部411是由具有多个孔洞结构的型材、金属网或者格栅构成,密封部412由整块型材构成,或者由多块型材拼接而成。上述结构可以使流通部411在保护热交换组件的同时,可以保证空气的快速流通。
值得注意的是,流通部411和密封部412可以是一体加工成型,也可以是两种不同材质的部件拼接而成。密封部412与换热部件部分在高度方向上部分地重合并高于换热部件,流通部411的高度(H3)、密封部412的高度(H4)和换热部件的总高度(H0)之间满足H3+H4≥H0。
如图13至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密封部412外表面为一平面,或者,密封部412外表面设置有凸起和/或凹槽。上述结构中密封部412外表面设置有凸起和/或凹槽后,可以具有更高的强度。
如图13至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壳体40还包括后面板42,后面板42与前面板41相对设置,后面板42与前面板41结构相同,或者后面板42由整块型材构成,或者后面板42由多块型材拼接而成。后面板42的设置可以和前面板41进行配合,使热交换组件的换热更加稳定可靠。
如图13至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前面板41和/或后面板42与热交换组件相间隔的设置。间隔设置可以避免前面板41和/或后面板42对翅片30产生挤压或者干扰。尤其是在出现外力的时候,可以对翅片30进行更好地保护。具体地,可以将前面板41和/或后面板42与换热组件的翅片30的外侧之间存在的间距的长度设置为W3。W3的取值范围可以设置为2~15mm,优选范围5~10mm。
如图13至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壳体40还包括右侧板43和左侧板44,右侧板43和左侧板44相对设置,右侧板43或左侧板44上设置有靠近所述集流管10的连接孔。上述结构可以使壳体40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以保证热交换组件的安全。连接孔的设置便于将热交换组件与其所在的热交换系统连接。
如图13至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壳体40还包括上盖板45,上盖板45由多个片状结构组成,片状结构的横截面为弧形或者矩形。上述结构可以进行导风,使空气通过片状结构导入到壳体40中,从而进入到热交换组件中进行换热。
如图13至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片状结构固定在后面板42上,多个片状结构形成空腔流道,片状结构与后面板42呈角度设置,以使空腔流道中的空气流向发生偏转。上述结构可以引导气流的流向,使进入到热交换组件中的气流方向与翅片30长度方向一致,或者使流出热交换组件中的气流方向转向室内空间,使气流更加稳定。
如图13至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壳体40还包括底板46,底板46上具有至少一个孔洞结构,以供空气流通。底板46的设置可以承接热交换组件,同时孔洞结构的设置可以更好地使空气进行流通。
如图13至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壳体40还包括固定结构47,固定结构47为设置在后面板42外侧的悬挂结构,或者固定结构47为设置在底板46下方支撑结构。上述结构中固定结构47的设置便于热交换器的安装。悬挂结构的设置可以将热交换器挂接在墙壁或者所在设备的内部上,支撑结构可以将热交换器放置到地面上。
如图18所示,在本发明的一种空调装置50,包括热交换器,热交换器为上述的热交换器。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中的空调装置50包含补气压缩机501、四通阀502、室外换热器503、室内液体截止阀504、闪发器505、第一节流元件506、第二节流元件507、第一热交换器508、过冷器509、第二热交换器510和第三热交换器512。上述各元件相互连接并形成制冷剂流路,制冷剂在所述流路中流动而实现制热或制冷循环。
上述元件中,补气压缩机501设置为双级补气压缩机501,第一热交换器508为上述的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510和第三热交换器512为其他形式的热交换器,比如翅片管换热器等。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扁管20的配合可以形成热交换组件的流体通道,该流体通道与热交换组件所在的热交换系统连通。扁管20的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平行设置,可以扁管20更好地与至少两个集流管10配合。翅片30的长度方向与扁管20的宽度方向相同后,多个翅片30将平行设置,这样多个翅片30的距离就更加容易控制。定片距结构的设置可以在翅片30的安装过程中直接确定下来翅片30之间的间距,不需要额外的工装。并且上述结构可以使多个翅片30可以均匀安装在扁管20上,这样的设置可以使翅片30之间形成的空气通道更加均匀稳定,使翅片30与扁管20的换热更加均匀。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翅片30无法控制片距需额外工装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2)

1.一种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热交换主体,所述热交换主体包括:
至少两个集流管(10),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
扁管(20),所述扁管(2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所述扁管(2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且所述扁管(20)的制冷剂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扁管(2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扁管(20)的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平行设置;
多个翅片(30),所述多个翅片(30)安装在所述扁管(20)上,所述翅片(3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扁管(20)的宽度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0)上设置有定片距结构,以使所述多个翅片(30)相间隔的设置在所述扁管(20)上,相间隔设置的所述翅片(30)之间存在空间,以形成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内的空气沿所述翅片(30)的长度方向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0)包括:
翅片主体(31),所述翅片(30)为板状结构;
第一缺口部(32),所述第一缺口部(32)开设在所述翅片主体(31)靠近所述扁管(20)的一侧,所述第一缺口部(32)与所述扁管(20)的外表面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部(32)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切起部(321),所述定片距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切起部(321),所述第一切起部(321)为所述翅片主体(31)上原位于所述第一缺口部(32)的部分切割并翻折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部(32)内侧设置第三切起部和第四切起部,所述第三切起部和所述第四切起部与所述扁管(20)相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起部(321)远离所述翅片主体(31)的一端翻折并形成第一翻折部(322)。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0)还包括第二缺口部(33),所述第二缺口部(33)设置在所述翅片主体(31)远离所述扁管(20)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缺口部(33)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切起部(331),所述定片距结构还包括所述第二切起部(331),所述第二切起部(331)为所述翅片主体(31)上原位于所述第二缺口部(33)的部分切割并翻折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起部(331)远离所述翅片主体(31)的一端翻折并形成第二翻折部(33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起部(321)和/或所述第二切起部(331)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翅片(30)长度方向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起部(321)和/或所述第二切起部(331)设置有结构强化部(34)。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主体(31)包括第一传热部(35)、第二传热部(36)和第三传热部(37),所述第一传热部(35)和/或所述第二传热部(36)和/或所述第三传热部(37)设置有强化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部为设置在所述翅片主体(31)上的凸起部、凸棱或者鼓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0)与多个所述扁管(20)配合,所述翅片(30)上具有多个换热单元,每个所述换热单元对应一个所述扁管(2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换热单元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切除部(38)。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除部(38)为多个时,相邻所述切除部(38)之间具有结构强化部(34)。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0)焊接在所述扁管(20)上,或者,所述翅片(30)卡接在所述扁管(20)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0)安装在所述扁管(20)上后,所述热交换组件外表面进行辐射强化表面,或者,所述热交换组件外表面设置有涂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20)至少一侧安装翅片(30),当所述扁管(20)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翅片(30)时,两侧所述翅片(30)沿所述扁管(20)长度方向上交错排列。
20.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组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壳体(40),所述热交换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40)内。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0)包括前面板(41),所述前面板(41)包括流通部(411)和密封部(412),所述流通部(411)位于所述密封部(412)下方。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部(411)是由具有多个孔洞结构的型材、金属网或者格栅构成,所述密封部(412)由整块型材构成,或者由多块型材拼接而成。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412)外表面为一平面,或者,所述密封部(412)外表面设置有凸起和/或凹槽。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0)还包括后面板(42),所述后面板(42)与所述前面板(41)相对设置,所述后面板(42)与所述前面板(41)结构相同,或者所述后面板(42)由整块型材构成,或者所述后面板(42)由多块型材拼接而成。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41)和/或所述后面板(42)与所述热交换组件相间隔的设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0)还包括右侧板(43)和左侧板(44),所述右侧板(43)和所述左侧板(44)相对设置,所述右侧板(43)或所述左侧板(44)上设置有靠近所述集流管(10)的连接孔。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0)还包括上盖板(45),所述上盖板(45)由多个片状结构组成,所述片状结构的横截面为弧形或者矩形。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结构固定在所述后面板(42)上,多个所述片状结构形成空腔流道,所述片状结构与所述后面板(42)呈角度设置,以使所述空腔流道中的空气流向发生偏转。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0)还包括底板(46),所述底板(46)上具有至少一个孔洞结构,以供空气流通。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0)还包括固定结构(47),所述固定结构(47)为设置在所述后面板(42)外侧的悬挂结构,或者所述固定结构(47)为设置在所述底板(46)下方支撑结构。
32.一种空调装置,包括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为权利要求20至31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CN201811394275.2A 2018-09-29 2018-11-21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Pending CN1094894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94275.2A CN109489472A (zh) 2018-11-21 2018-11-21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PCT/CN2019/072113 WO2020062729A1 (zh) 2018-09-29 2019-01-17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1910339957.1A CN109883241A (zh) 2018-09-29 2019-04-25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1920584310.0U CN209926967U (zh) 2018-09-29 2019-04-25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94275.2A CN109489472A (zh) 2018-11-21 2018-11-21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89472A true CN109489472A (zh) 2019-03-19

Family

ID=65697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94275.2A Pending CN109489472A (zh) 2018-09-29 2018-11-21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8947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4484A (zh) * 2019-04-15 2019-07-05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111834690A (zh) * 2019-04-18 2020-10-2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
CN114174095A (zh) * 2019-07-26 2022-03-11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的风门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4484A (zh) * 2019-04-15 2019-07-05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111834690A (zh) * 2019-04-18 2020-10-2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
CN111834690B (zh) * 2019-04-18 2023-05-30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
CN114174095A (zh) * 2019-07-26 2022-03-11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的风门装置
CN114174095B (zh) * 2019-07-26 2024-02-09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的风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83241A (zh)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9489472A (zh)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1839590B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104272055B (zh) 热交换器
EP3415854A1 (en)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and heat-pump-type heating and hot-water supply system equipped with same
CN107314573B (zh) 一种微通道热交换器
KR20110110722A (ko) 입구 분배기 및 출구 수집기를 구비한 향상된 열교환기
EP3537088A1 (en) Low refrigerant charg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07990758A (zh)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CN104949394B (zh) 一种换热器
CN103574965B (zh) 一种带填料耦合盘管蒸发式冷凝器的冷水机组
WO2014205799A1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s
CN109282687A (zh)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7816049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JP7425282B2 (ja) 蒸発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1265114B1 (ko) 공기열원 열펌프 제상용 루프히트파이프
US10126065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having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control using selective tube port closures
JP6661880B2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8180932A1 (ja) 熱交換器又は冷凍装置
JP679383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196600B (zh) 热泵热水器及其组装方法
JP6854971B2 (ja)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7305039B2 (ja) 熱交換器
CN106288913B (zh) 一种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CN104613798A (zh) 一种微阵列热管气-液逆流换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