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4484A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74484A CN109974484A CN201910300921.2A CN201910300921A CN109974484A CN 109974484 A CN109974484 A CN 109974484A CN 201910300921 A CN201910300921 A CN 201910300921A CN 109974484 A CN109974484 A CN 1099744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der
- heat exchanger
- flat tube
- fin
- connection fl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至少一列连接扁管,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所述连接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并且所述连接扁管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翅片,所述翅片与所述连接扁管连接,多个所述翅片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具有换热所需空间小、换热效果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和具有所述换热器的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和扁管,集流管和扁管内具有换热流体,对流经换热器的气流进行强制换热,气流的流动方向垂直于集流管的延伸方向,气流的流动通道所需空间较大,导致换热器工作时所需的工作空间较大,不便于换热器的安装和使用,影响换热器的使用范围,影响换热器的功能性和适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具有换热所需空间小、换热效果好等优点。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换热器的制冷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至少一列连接扁管,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所述连接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并且所述连接扁管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翅片,所述翅片与所述连接扁管连接,多个所述翅片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具有换热所需空间小、换热效果好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翅片上开设有具有连接翻边的穿孔,所述连接扁管插入所述穿孔且通过涨紧或者焊接工艺与所述翅片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翅片的高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所述翅片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翅片的厚度为L2,在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为L3,所述L2和所述L3满足关系式:0.998≥(L3-L2)/L3≥0.9。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翅片的高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所述翅片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厚度方向依次包括至少一个导流段和平直段,所述导流段相对于所述平直段倾斜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平直段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且所述平直段与所述连接扁管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连接扁管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平直段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连接扁管的厚度且所述平直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翅片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段包括两个,所述平直段连接在两个所述导流段之间,每个所述翅片中的所述导流段沿从所述第一集流管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方向逐渐向远离所述平直段的方向倾斜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翅片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翅片的高度相等,且每个所述翅片均与多个所述连接扁管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位于所述集流管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其中,多个所述翅片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不相等,且多个所述翅片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一端在所述出风侧处大致平齐。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翅片包括高度不相等的第一翅片、第二翅片和第三翅片,多个所述第一翅片、多个所述第二翅片和多个所述第三翅片在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上交错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翅片呈多排多列布置,每一排的多个所述翅片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一列的多个所述翅片沿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位于所述集流管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其中,在多排翅片中,靠近所述主进风侧的一排翅片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出风侧的一侧翅片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等间距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位于所述集流管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其中,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靠近所述主进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出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流管与所述连接扁管的焊接固定面为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流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集流管上开设有具有环形翻边的焊接孔,所述连接扁管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环形翻边并焊接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具有换热所需空间小、换热效果好等优点。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D处的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关系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关系图。
图10是图9中E处的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F处的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关系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G处的放大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H处的放大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26是图25中J处的放大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K处的放大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3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5中L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换热组件10、换热器1、集流管100、主进风侧101、出风侧102、副进风侧103、第一集流管110、第二集流管120、第一隔板130、连接扁管200、第一连接管310、第二连接管320、第二隔板330、翅片400、导流段401、平直段402、第一翅片410、第二翅片420、第三翅片430、固定板500、安装孔510、缝隙520、加热器2、加热管230、第一直管部211、第二直管部212、弯管部2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
如图1-图30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包括集流管100、连接扁管200和翅片400。
集流管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至少一列连接扁管200,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连接扁管200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之间,并且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与连接扁管200连接,多个翅片400中的至少一部分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通过使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相比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改变了换热器1进行强制换热的气流的走向,使气流在流经换热器1时,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使气流通过换热器1所占用的空间即可进行强制对流换热,避免气流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作为流动通道,便于减小气流的流动通道所需占用的空间,从而使换热器1所需的工作空间变小,便于换热器1的安装和使用,提高换热器1的设置灵活性,提高换热器1的使用范围,提高换热器1的功能性和适用性。
并且,通过使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相比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由于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的厚度尺寸较小,这样当连接扁管200表面形成凝露或霜层时,所形成的凝露或霜层在换热器1停止工作或换热器1进行强制加热除水除霜时,积存在连接扁管200上的水可以顺畅的流下,可以避免连接扁管200上积存过多的水而影响换热器1的正常工作,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通过设置翅片400,使多个翅片400中的至少一部分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这样通过设置翅片400可以增大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便于加强换热器1与气流之间的换热强度,换热器1与气流之间快速地进行热交换,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性能。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具有换热所需空间小、换热效果好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换热器1。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0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包括集流管100、连接扁管200和翅片400。
具体地,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
具体地,如图1-图4所示,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相邻布置的第n个连接扁管200与第n+1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W2-n,其中,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靠近出风侧102,所述第n+1个连接扁管200相对于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远离出风侧102,W2-(n+1)/W2-n≥1。这里需要理解的是,W2-n是相邻布置的第n个连接扁管200与第n+1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W2-(n+1)是相邻布置的第n+1个连接扁管200与第n+2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n是变量。这样在换热器1工作时,主进风侧101一侧连接扁管200的密度较小,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之间的距离较大,具有足够的容霜空间来储存形成的凝露或结霜,气流可以通过剩余的空间继续与换热器1后续的部分进行换热,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高,可以避免连接扁管200密度过大而造成快速形成凝露或结霜,从而造成换热器1的霜堵,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如图3-图4所示,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分为靠近出风侧102的第i组和相对于所述第i组远离出风侧102的第i+1组,其中,每一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i+1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i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这样可以使换热器1主进风侧101一侧,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之间的距离较大,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容霜空间,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高,避免换热器1发生霜堵而影响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如图5-图6所示,换热器1还具有至少一个位于集流管100侧部的副进风侧103,其中,在经过每个副进风侧103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在经过主进风侧101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这样不仅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进风量,便于连接扁管200与气流充分进行接触,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而且便于减小主进风侧101的凝露量或结霜量,便于使换热器1的结霜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便于除去换热器1上的凝露或结霜,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换热稳定性。
可选地,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这样在主进风侧101便于增加换热器1容水容霜空间,在出风侧102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不仅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便于除去换热器1上的凝露、结霜,避免凝露、结霜过多而影响换热器1的正常工作,而且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这样便于减小换热器1在主进风侧101的风阻,便于气流顺畅地流过换热器1,便于气流与换热器1进行换热,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厚度为D2-n且宽度为W1-n,所述W1-n和所述D2-n满足关系式:1>(W1-n-D2-n)/W1-n≥0.5。这里需要理解的是,D2-n是第n个连接扁管的厚度,W1-n是第n个连接扁管的宽度,n是变量。这样可以使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宽度W1-n与厚度D2-n之间具有合适的比例范围,不仅可以避免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宽度W1-n取值过小而使连接扁管200内的流体空间过小,防止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变低,而且可以避免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厚度D2-n取值过大而使连接扁管200的厚度过大,防止换热器1的风阻变大而导致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变低,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6所示,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一列。这样不仅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生产效率,而且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如图7-图12所示,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多列,其中,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任意一个连接扁管200与相邻列对应的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正对或者错开。这样不仅可以设置更多的连接扁管200,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而且可以使集流管100的受力更加均匀,便于提高连接扁管200与集流管100之间的连接强度,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任意一个连接扁管200与相邻列对应的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错开,这样可以加强对气流的扰动,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集流管100与连接扁管200的焊接固定面为平面。这也可以便于将连接扁管200焊接到集流管100,便于提高连接扁管200的焊接质量,提高连接扁管200的结构可靠性,提高连接扁管200的焊接效率。
可选地,集流管100的横截面为矩形,集流管100上开设有具有环形翻边的焊接孔,连接扁管200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环形翻边并焊接固定。这样不仅便于焊接固定面的形成,而且可以利用所述焊接孔对连接扁管200进行定位,进一步便于接扁管200与集流管100的焊接成型,便于提高连接扁管200的焊接可靠性和便捷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第一集流管110上设有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沿第一集流管11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之间的位置第一集流管110上有第一隔板13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中的一个为流体入口且另一个为流体出口,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通过连接扁管200连通,以便于换热器1内的流体对气流进行强制换热。这样便于流体在换热器1内流动,避免第一连接管310内的流体与第二连接管320内的流体发生混合,以便于流体对气流进行换热,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每个翅片400上开设有具有连接翻边的穿孔,连接扁管200插入所述穿孔且通过涨紧或者焊接工艺与翅片400连接。这样可以利用所述穿孔对翅片400进行定位,便于接扁管200与翅片400的焊接成型,便于提高翅片400的焊接可靠性和便捷性。
当然,翅片400上的所述穿孔的尺寸可以略小于连接扁管200的外形尺寸,连接扁管200一端先用工装固定相对位置,然后翅片400按预设值好的位置固定在固定工装上,连接扁管200另外一端顺着所述连接翻边的方向穿过翅片400的所述穿孔,连接扁管200穿过翅片400的同时涨大翅片400的所述穿孔,使翅片400牢固地固定在连接扁管200上,然后连接扁管200插入集流管100进行焊接。
可选地,如图15-图17所示,翅片400的高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的厚度方向平行于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这样可以减小换热器1因设置翅片400而产生的风阻,便于气流能够顺畅地流过换热器1,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翅片400的厚度为L2,在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为L3,所述L2和所述L3满足关系式:0.998≥(L3-L2)/L3≥0.9。由于当(L3-L2)/L3<0.9时,L2相对于L3的尺寸取值偏大,会造成换热器1的风阻过大,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会急剧变小。当(L3-L2)/L3>0.998时,由于L2相对于L3的尺寸取值偏小,会造成换热器1的风阻过小,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也会急剧变小。因此,当0.998≥(D1-D2)/D1≥0.9时,L2和L3的尺寸在合适的范围内,换热器1的风阻不会过大或过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31-图36所示,翅片400的高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沿连接扁管200的厚度方向依次包括至少一个导流段401和平直段402,导流段401相对于平直段402倾斜设置。这样在利用翅片400增加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时,不仅可以避免翅片400阻挡气流的流动而造成风阻过大,而且可以利用导流段401对翅片400上产生的凝露或化霜水进行导流,使其能够顺畅流下而不会在翅片400上凝结成霜,进一步便于防止翅片400的风阻增大。
具体地,如图31-图36所示,平直段402的厚度方向平行于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且平直段402与连接扁管200连接。这样便于翅片400与连接扁管200相连,便于翅片400的安装设置。
更为具体地,在连接扁管200的厚度方向上,平直段402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连接扁管200的厚度且平直段402的宽度小于翅片400的宽度。这样不仅便于翅片400顺畅地安装到连接扁管200上,便于提高翅片400与连接扁管200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便于增大翅片400的换热面积,便于提高导流段401的导流效果。
可选地,如图31-图36所示,导流段401包括两个,平直段402连接在两个导流段401之间,每个翅片400中的导流段401沿从第一集流管110到第二集流管120的方向逐渐向远离平直段402的方向倾斜延伸。这样使换热器1可以竖直放置、水平放置或倾斜放置,便于换热器1的安装使用,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使用范围。同时,在任一放置位置时,翅片400在增加有效换热面积的同时,均不会阻挡气流的流动而造成风阻过大,也不会影响凝露或化霜水的顺畅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5-图17所示,多个翅片40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布置。这样进一步便于换热器1的生产加工,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生产效率。
具体地,如图15-图17所示,多个翅片400的高度相等,且每个翅片400均与多个连接扁管200连接。这样不仅便于控制换热器1的尺寸,而且便于提高翅片400与连接扁管200之间的导热效率,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如图19-图22所示,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多个翅片400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不相等,且多个翅片400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一端在出风侧102处大致平齐。这样在主进风侧101等易凝露、结霜的位置,减小翅片400的高度,便于增加换热器1容水容霜空间,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使换热器1整体的凝露、结霜更均匀,可以避免结霜过多而使换热器1的风阻过大,便于除去换热器1上的凝露、结霜,避免凝露、结霜过多而影响换热器1的正常工作,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对在出风侧102等不易凝露或结霜的位置,增加翅片400的高度,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翅片400包括高度不相等的第一翅片410、第二翅片420和第三翅片430,多个第一翅片410、多个第二翅片420和多个第三翅片430在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上交错布置。这样不仅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而且便于加强对气流的扰动,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23所示,多个翅片400呈多排多列布置,每一排的多个翅片40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一列的多个翅片400沿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这样不仅便于减小换热器1的风阻,而且便于增大气流的扰动,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23所示,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在多排翅片4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一排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一侧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这样可以使换热器1主进风侧101一侧,相邻两个翅片4000之间的距离较大,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容霜空间,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高,避免换热器1发生霜堵而影响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如图18所示,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等间距布置。这样进一步便于换热器1的生产加工,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生产效率。
具体地,如图23所示,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这样在换热器1工作时,主进风侧101一侧连接扁管200的密度较小,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之间的距离较大,具有足够的容霜空间来储存形成的凝露或结霜,气流可以通过剩余的空间继续与换热器1后续的部分进行换热,换热器1的容霜效率高,可以避免连接扁管200密度过大而造成快速形成凝露或结霜,从而造成换热器1的霜堵,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换热器1为微通道换热器。这样便于增大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7所示,每个连接扁管200内均具有多个第二隔板330,第二隔板330沿连接扁管2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将连接扁管200内的空间分隔为多个尺寸较小的微通道,增大了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增强了换热器1内流体与气流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换热组件10包括换热器1和加热器2,加热器2邻近主进风侧101设置,用于对换热器1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这样便于除去换热器1上的凝露或霜层,特别是当换热器1应用于换热温度较低的环境时,可以避免换热器1的连接扁管200的表面迅速产生凝露或结霜,避免增大换热器1的风阻,便于气流的顺畅流过,便于提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器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并且,通过使加热器2邻近主进风侧101设置,由于主进风侧101是更易凝露、结霜的位置,这样便于利用加热器2除去主进风侧101的凝露或霜层,便于提高加热器2的除霜效率,缩短加热器2的除霜时间,减小换热器1的风阻,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组件10的工作性能,提高换热组件10的功能性和适用性。
具体地,如图27所示,换热器1设有至少两个在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固定板500,其中,固定板500朝向主进风侧101延伸,加热器2固定在至少两个固定板500上。这样可以利用固定板500对加热器2进行安装和固定,便于加热器2的顺畅装配,提高换热组件10的装配效率。同时,设置至少两个固定板500,可以使加热器2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加热器2的设置可靠性和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30所示,固定板500具有安装孔510,加热器2穿设于安装孔510。这样便于加热器2与固定板500进行固定连接,便于固定板500对加热器2进行支撑,进一步便于提高加热器2的设置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30所示,固定板500具有从安装孔510延伸至固定板500的边沿的缝隙520以使固定板500的至少一部分可折弯。这样便于加热器2顺畅地穿设于安装孔510,例如固定板500可以先进行折弯卡装好加热器2,然后对折弯部分进行复位以固定加热器2,进一步便于提高加热器2的装配效率。
具体地,固定板500具有固定孔,连接扁管200穿设于所述固定孔。这样便于连接扁管200的安装设置,避免连接扁管200与固定板500发生干涉,进一步便于提高换热组件10的结构稳定性和工作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28-图30所示,加热器2形成从第一集流管110向第二集流管120延伸的加热管230。这样可以利用加热管230对连接扁管200上的凝露或霜层进行加热,便于更加快速地除去连接扁管200上的凝露或霜层,进一步便于减小换热器1的风阻,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28-图30所示,加热管230包括第一直管部211、第二直管部212和弯管部213,第一直管部211位于换热器1的一侧且平行于第一集流管110的延伸方向,第二直管部212位于换热器1的另一侧且平行于第二集流管120的延伸方向。弯管部213设于主进风侧101且弯管部2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管部211和第二直管部212圆弧过渡连接,弯管部213的中部朝向远离换热器1的方向弯折。这样便于提高加热器2的加热效率,便于加热器2更好地对主进风侧101进行加热除霜,便于提高加热器2的加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换热组件10包括换热器1和加热器2。加热器2邻近主进风侧101设置,用于对换热器1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换热器1设有至少两个在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固定板500,其中,固定板500朝向主进风侧101延伸,加热器2固定在至少两个固定板500上,固定板500具有安装孔510,加热器2穿设于安装孔510,固定板500具有从安装孔510延伸至固定板500的边沿的缝隙520以使固定板500的至少一部分可折弯,固定板500具有固定孔,连接扁管200穿设于所述固定孔,加热器2形成从第一集流管110向第二集流管120延伸的加热管230,加热管230包括第一直管部211、第二直管部212和弯管部213,第一直管部211位于换热器1的一侧且平行于第一集流管110的延伸方向,第二直管部212位于换热器1的另一侧且平行于第二集流管120的延伸方向。弯管部213设于主进风侧101且弯管部2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管部211和第二直管部212圆弧过渡连接,弯管部213的中部朝向远离换热器1的方向弯折。
换热器1为微通道换热器,每个连接扁管200内均具有多个第二隔板330,第二隔板330沿连接扁管2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集流管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至少一列连接扁管200,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连接扁管200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之间,并且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至少一列,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其中,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相邻布置的第n个连接扁管200与第n+1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W2-n,其中,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靠近出风侧102,所述第n+1个连接扁管200相对于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远离出风侧102,W2-(n+1)/W2-n≥1。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分为靠近出风侧102的第i组和相对于所述第i组远离出风侧102的第i+1组,其中,每一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i+1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i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换热器1还具有至少一个位于集流管100侧部的副进风侧103,其中,在经过每个副进风侧103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在经过主进风侧101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厚度为D2-n且宽度为W1-n,所述W1-n和所述D2-n满足关系式:1>(W1-n-D2-n)/W1-n≥0.5。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一列或多列,其中,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任意一个连接扁管200与相邻列对应的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正对或者错开。集流管100与连接扁管200的焊接固定面为平面,集流管100的横截面为矩形,集流管100上开设有具有环形翻边的焊接孔,连接扁管200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环形翻边并焊接固定。第一集流管110上设有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沿第一集流管11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之间的位置第一集流管110上有第一隔板13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中的一个为流体入口且另一个为流体出口,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通过连接扁管200连通,以便于换热器1内的流体对气流进行强制换热。
翅片400与连接扁管200连接,多个翅片400中的至少一部分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个翅片400上开设有具有连接翻边的穿孔,连接扁管200插入所述穿孔且通过涨紧或者焊接工艺与翅片400连接,翅片400的高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的厚度方向平行于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的厚度为L2,在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为L3,所述L2和所述L3满足关系式:0.998≥(L3-L2)/L3≥0.9,多个翅片40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布置,多个翅片400的高度相等,且每个翅片400均与多个连接扁管200连接。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在多排翅片4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一排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一侧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换热组件10包括换热器1和加热器2。加热器2邻近主进风侧101设置,用于对换热器1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换热器1设有至少两个在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固定板500,其中,固定板500朝向主进风侧101延伸,加热器2固定在至少两个固定板500上,固定板500具有安装孔510,加热器2穿设于安装孔510,固定板500具有从安装孔510延伸至固定板500的边沿的缝隙520以使固定板500的至少一部分可折弯,固定板500具有固定孔,连接扁管200穿设于所述固定孔,加热器2形成从第一集流管110向第二集流管120延伸的加热管230,加热管230包括第一直管部211、第二直管部212和弯管部213,第一直管部211位于换热器1的一侧且平行于第一集流管110的延伸方向,第二直管部212位于换热器1的另一侧且平行于第二集流管120的延伸方向。弯管部213设于主进风侧101且弯管部2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管部211和第二直管部212圆弧过渡连接,弯管部213的中部朝向远离换热器1的方向弯折。
换热器1为微通道换热器,每个连接扁管200内均具有多个第二隔板330,第二隔板330沿连接扁管2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集流管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至少一列连接扁管200,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连接扁管200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之间,并且连接扁管20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至少一列,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其中,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相邻布置的第n个连接扁管200与第n+1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W2-n,其中,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靠近出风侧102,所述第n+1个连接扁管200相对于所述第n个连接扁管200远离出风侧102,W2-(n+1)/W2-n≥1。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分为靠近出风侧102的第i组和相对于所述第i组远离出风侧102的第i+1组,其中,每一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i+1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i组中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换热器1还具有至少一个位于集流管100侧部的副进风侧103,其中,在经过每个副进风侧103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在经过主进风侧101进风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远离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相邻两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宽度。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靠近出风侧102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靠近主进风侧101的连接扁管200的厚度。在每一列的多个连接扁管200中,第n个连接扁管200的厚度为D2-n且宽度为W1-n,所述W1-n和所述D2-n满足关系式:1>(W1-n-D2-n)/W1-n≥0.5。多个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上排成一列或多列,其中,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任意一个连接扁管200与相邻列对应的连接扁管200在集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正对或者错开。集流管100与连接扁管200的焊接固定面为平面,集流管100的横截面为矩形,集流管100上开设有具有环形翻边的焊接孔,连接扁管200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环形翻边并焊接固定。第一集流管110上设有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沿第一集流管11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之间的位置第一集流管110上有第一隔板130,第一连接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中的一个为流体入口且另一个为流体出口,第一集流管110和第二集流管120通过连接扁管200连通,以便于换热器1内的流体对气流进行强制换热。
翅片400与连接扁管200连接,多个翅片400中的至少一部分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个翅片400上开设有具有连接翻边的穿孔,连接扁管200插入所述穿孔且通过涨紧或者焊接工艺与翅片400连接,翅片400的高度方向平行于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的厚度方向平行于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翅片400的厚度为L2,在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为L3,所述L2和所述L3满足关系式:0.998≥(L3-L2)/L3≥0.9,多个翅片40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布置,多个翅片400的高度相等,且每个翅片400均与多个连接扁管200连接。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多个翅片400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不相等,且多个翅片400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一端在出风侧102处大致平齐,多个翅片400呈多排多列布置,每一排的多个翅片400沿连接扁管2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一列的多个翅片400沿集流管10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位于集流管100的一端的一侧形成主进风侧101,位于集流管100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102,其中,在多排翅片400中,靠近主进风侧101的一排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大于或者等于靠近出风侧102的一侧翅片400中的相邻两个翅片400之间的间隙。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1,具有换热所需空间小、换热效果好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
至少一列连接扁管,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布置,所述连接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并且所述连接扁管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
翅片,所述翅片与所述连接扁管连接,多个所述翅片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翅片上开设有具有连接翻边的穿孔,所述连接扁管插入所述穿孔且通过涨紧或者焊接工艺与所述翅片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的高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所述翅片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的厚度为L2,在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为L3,所述L2和所述L3满足关系式:0.998≥(L3-L2)/L3≥0.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的高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所述翅片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厚度方向依次包括至少一个导流段和平直段,所述导流段相对于所述平直段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直段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且所述平直段与所述连接扁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扁管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平直段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连接扁管的厚度且所述平直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翅片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段包括两个,所述平直段连接在两个所述导流段之间,每个所述翅片中的所述导流段沿从所述第一集流管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方向逐渐向远离所述平直段的方向倾斜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翅片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等间距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翅片的高度相等,且每个所述翅片均与多个所述连接扁管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集流管的一端的一侧形成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
其中,多个所述翅片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不相等,且多个所述翅片在其高度方向上的一端在所述出风侧处大致平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包括高度不相等的第一翅片、第二翅片和第三翅片,多个所述第一翅片、多个所述第二翅片和多个所述第三翅片在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上交错布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翅片呈多排多列布置,每一排的多个所述翅片沿所述连接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一列的多个所述翅片沿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布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集流管的一端的一侧形成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
其中,在多排翅片中,靠近所述进风侧的一排翅片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出风侧的一侧翅片中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等间距布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集流管的一端的一侧形成进风侧,位于所述集流管的另一端的一侧形成出风侧,
其中,在每一列的多个所述连接扁管中,靠近所述进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靠近所述出风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扁管在所述集流管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与所述连接扁管的焊接固定面为平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集流管上开设有具有环形翻边的焊接孔,所述连接扁管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环形翻边并焊接固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
2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00921.2A CN109974484B (zh) | 2019-04-15 | 2019-04-15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00921.2A CN109974484B (zh) | 2019-04-15 | 2019-04-15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74484A true CN109974484A (zh) | 2019-07-05 |
CN109974484B CN109974484B (zh) | 2021-08-24 |
Family
ID=67084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00921.2A Active CN109974484B (zh) | 2019-04-15 | 2019-04-15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974484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57543A1 (zh) * | 2019-09-29 | 2021-04-01 |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多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制冷系统 |
WO2021078244A1 (zh) * | 2019-10-24 | 2021-04-29 |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用于电控组件散热的换热系统和计算机主机 |
WO2024113676A1 (zh) * | 2022-11-29 | 2024-06-06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34527A (zh) * | 2009-04-07 | 2010-01-27 |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微通道换热器 |
CN101975491A (zh) * | 2010-10-19 | 2011-02-1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装置 |
CN206430585U (zh) * | 2016-12-29 | 2017-08-22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 蒸发冷却介质凝集装置 |
CN206440153U (zh) * | 2017-01-13 | 2017-08-25 | 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管翅型微通道换热器 |
CN109489472A (zh) * | 2018-11-21 | 2019-03-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
-
2019
- 2019-04-15 CN CN201910300921.2A patent/CN1099744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34527A (zh) * | 2009-04-07 | 2010-01-27 |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微通道换热器 |
CN101975491A (zh) * | 2010-10-19 | 2011-02-1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装置 |
CN206430585U (zh) * | 2016-12-29 | 2017-08-22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 蒸发冷却介质凝集装置 |
CN206440153U (zh) * | 2017-01-13 | 2017-08-25 | 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管翅型微通道换热器 |
CN109489472A (zh) * | 2018-11-21 | 2019-03-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57543A1 (zh) * | 2019-09-29 | 2021-04-01 |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多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制冷系统 |
WO2021078244A1 (zh) * | 2019-10-24 | 2021-04-29 |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用于电控组件散热的换热系统和计算机主机 |
WO2024113676A1 (zh) * | 2022-11-29 | 2024-06-06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74484B (zh) | 2021-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74484A (zh)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
US20070289559A1 (en) | Heat exchanger, water heater and water tube | |
KR20110110722A (ko) | 입구 분배기 및 출구 수집기를 구비한 향상된 열교환기 | |
CN106322850A (zh) | 微通道换热器及冰箱、风冷冰箱 | |
CN106524594A (zh) | 蛇形管式换热器 | |
WO2016121123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06288526A (zh) | 微通道换热器及冰箱、风冷冰箱 | |
CN105890408A (zh) | 多路多程管壳式气液换热器 | |
JP3761833B2 (ja) | 熱交換器 | |
CN211855020U (zh) | 换热管和具有其的换热器 | |
CN110160284A (zh) | 制冷设备 | |
US8347826B2 (en) | Heat exchanger, water heater and water tube | |
CN104896985B (zh) | 用于空调器的翅片式换热器 | |
CN106288525A (zh) | 微通道换热器及冰箱、风冷冰箱 | |
CN110057138A (zh) | 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
CN103913017B (zh) | 换热装置 | |
CN110044119A (zh) | 换热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
CN109974483A (zh)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
CN108489152A (zh) | 换热器、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 |
CN109900144A (zh) |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装置 | |
CN210119145U (zh)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
CN205808187U (zh) | 多路多程管壳式气液换热器 | |
CN210119147U (zh)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
CN106403389A (zh) | 微通道换热器及冰箱、风冷冰箱 | |
CN106403388A (zh) | 微通道换热器及冰箱、风冷冰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