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75108A -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75108A
CN115275108A CN202210765047.1A CN202210765047A CN115275108A CN 115275108 A CN115275108 A CN 115275108A CN 202210765047 A CN202210765047 A CN 202210765047A CN 115275108 A CN115275108 A CN 1152751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conductive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50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李鹏
曾涛
刘欢
徐瑞琳
王浩
刘兴伟
徐金龙
薛有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6504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751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75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51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6Electrodes based on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7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01M4/623Binders being polymers fluorinated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集流体的上下两侧表面分别涂覆有一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具体为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或者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分散剂;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以及一种电池。本发明采用循环后正极片再生的磷酸铁锂材料作为正极,通过体系和工艺优化,改善极片的加工过程。本发明通过构建优异的导电网络,降低了副反应带来的极化阻抗增加,提升了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市场进入后补贴时代,相比于三元材料,磷酸铁锂材料的优势在逐步凸显。由于市场供需关系不匹配,加上疫情原因导致磷酸铁锂厂家扩产速度减缓,目前的磷酸铁锂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多,从而使得电池生产厂家采取各种方法降低成本。
再生磷酸铁锂材料是通过将使用后的电池进行拆解,取出正极片,经过酸解、除杂、合成等工序重新制备的材料。由于工艺的特殊性,相比于非再生磷酸铁锂材料12㎡/g的比表面积,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达到20㎡/g,如此大的比表面,一方面导致生产过程极片容易出现开裂,另一方面导致电池的副反应较多,性能下降明显。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技术,能够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
正极集流体的上下两侧表面,分别涂覆有一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
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具体为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或者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
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分散剂;
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
其中,对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分散剂的质量比为(95.6±2):(2±1.0):(2±1.0):(0.4±0.2);
对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分散剂为有机高分子物质;
其中,对于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4±2):(2±1.0):(4±1.0);
对于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优选地,对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所述有机高分子物质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者为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优选地,正极集流体是涂炭铝箔;
涂炭铝箔上的炭层的组分,包括炭黑、石墨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正极集流体的厚度为10-15um。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该电池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电池极组;
所述电池极组包括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极片。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前面所述的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匀浆:首先,采用第一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具体为:将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分散剂按预设质量比混合并搅拌均匀,再溶于溶剂中进行分散而制成正极浆料,或者,采用第二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具体为:将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按预设质量比混合并搅拌均匀,再溶于溶剂中进行分散而制成正极浆料;
然后,通过调节添加溶剂的量,调节正极浆料的固含量为60±5%,或者调节正极浆料的浆料粘度为10000±1000cp;
第二步,涂布:将正极浆料均匀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并在烘箱中进行充分烘干,去除其中的溶剂,获得表面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的正极极片;
第三步,碾压:对烘干后的、表面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的正极极片进行碾压,直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的压实密度符合预设压实密度数值范围;
第四步,裁切:将碾压后的正极极片裁切至规定的尺寸,最终获得成品正极极片。
优选地,在第一步中,当采用第一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分散剂的质量比为:(95.6±2):(2±1.0):(2±1.0):(0.4±0.2);
此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分散剂为有机高分子物质;
所述有机高分子物质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者为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优选地,在第一步中,当采用第二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4±2):(2±1.0):(4±1.0);
此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优选地,在第一步中,溶剂为NMP。
优选地,在第二步中,正极浆料均匀覆盖于正极集流体的上下两侧,每一侧的正极浆料厚度为200-400um。
优选地,在第二步中,正极集流体是涂炭铝箔;
涂炭铝箔上的炭层的组分,包括炭黑、石墨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正极集流体的厚度为10-15um。
由以上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其设计科学,采用循环后正极片再生的磷酸铁锂材料作为正极,通过体系和工艺优化,改善极片的加工过程,并将改善后的正极片组装成锂离子电池(例如方型锂离子电池)。本发明通过构建优异的导电网络,降低了电池副反应带来的极化阻抗增加,提升了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本发明应用,有利于降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改善极片加工过程和再生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多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导电剂对正极磷酸铁锂的包覆效应示意图;
图3为采用没有改善的再生磷酸铁锂材料所制备的正极极片生产的方型电池,与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改善后的再生磷酸铁锂材料所制备的正极极片生产的方型电池,两者的高温循环性能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
正极集流体的上下两侧表面,分别涂覆有一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
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具体为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或者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
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分散剂;
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
在本发明中,具体实现上,对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分散剂的质量比为(95.6±2):(2±1.0):(2±1.0):(0.4±0.2)。
具体实现上,对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即导电剂的混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具有的复合导电剂,其中的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分别占复合导电剂总质量的百分比为:40%、30%和30%。
对于本发明,通过点状的超导炭黑为活性物质提供短程导电网络,通过线状的碳纳米管为活性物质提供长程导电网络,最后通过石墨烯为活性物质构建立体导电网络。采用上述三种点、线、面结合的导电剂,能够大幅度降低再生磷酸铁锂的阻抗,提升再生磷酸铁锂体系电池的性能。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分散剂为有机高分子物质;
所述有机高分子物质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者为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的共聚物,优选为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在本发明中,具体实现上,对于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4±2):(2±1.0):(4±1.0);
具体实现上,对于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即导电剂的混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具有的复合导电剂,其中的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分别占复合导电剂总质量的百分比为:40%、30%和30%。
对于本发明,通过点状的超导炭黑为活性物质提供短程导电网络,通过线状的碳纳米管为活性物质提供长程导电网络,最后通过石墨烯为活性物质构建立体导电网络。采用上述三种点、线、面结合的导电剂,能够大幅度降低再生磷酸铁锂的阻抗,提升再生磷酸铁锂体系电池的性能。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在本发明中,具体实现上,正极集流体是涂炭铝箔(即涂覆有炭层的铝箔);
需要说明的是,涂炭铝箔是将分散好的纳米导电石墨和碳包覆粒,均匀、细腻地涂覆在铝箔上。它能提供极佳的静态导电性能,收集活性物质的微电流,从而可以大幅度降低正极材料和集流体之间的接触电阻,并能提高两者之间的附着能力,可减少粘结剂的使用量,进而使电池的整体性能产生显著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发明,由于再生磷酸铁锂的阻抗非常大,因此在纯铝箔上面涂覆一层导电碳,形成涂炭铝箔,可以降低再生磷酸铁锂的阻抗。涂炭层采用凹版印刷的方式涂覆在铝箔上。
具体实现上,涂炭铝箔上的炭层的组分,可以包括炭黑、石墨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当包括炭黑、石墨和石墨烯中的多种时,各组分的具体配比可以任意设置。
具体实现上,炭层的面密度为0.6-0.8g/m2,涂炭铝箔的作用是为了降低电池阻抗。
在本发明中,具体实现上,正极集流体的厚度为10-15um。
基于以上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极片,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该电池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电池极组;
所述电池极组包括前面所述的正极极片。
具体实现上,所述电池极组可以为叠片型结构的极组,或者卷绕式结构的极组。
为了制备以上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极片,参见图1,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匀浆:首先,采用第一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具体为:将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分散剂按预设质量比混合并搅拌均匀,再溶于溶剂中进行分散而制成正极浆料,或者,采用第二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具体为:将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按预设质量比混合并搅拌均匀,再溶于溶剂中进行分散而制成正极浆料;
然后,通过调节添加溶剂的量,调节正极浆料的固含量为60±5%,或者调节正极浆料的浆料粘度为10000±1000cp;
第二步,涂布:将正极浆料均匀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并在烘箱中进行充分烘干,去除其中的溶剂,获得表面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的正极极片;
第三步,碾压:对烘干后的、表面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的正极极片进行碾压,直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的压实密度符合预设压实密度数值范围;
第四步,裁切:将碾压后的正极极片裁切至规定的尺寸,最终获得成品正极极片。
在本发明中,在第一步中,当采用第一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分散剂的质量比为:(95.6±2):(2±1.0):(2±1.0):(0.4±0.2);
此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分散剂为有机高分子物质;
所述有机高分子物质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者为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的共聚物,优选为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在本发明中,在第一步中,当采用第二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4±2):(2±1.0):(4±1.0);
此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在本发明中,在第一步中,导电剂和粘结剂的搭配方式可以如下:
第一种方式: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和(碳纳米管)CNT复合,粘结剂选择PVDF;
或者,第二种方式: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复合,粘结剂选择PVDF。
在本发明中,在第一步中,溶剂为NMP。
在本发明中,在第二步中,正极浆料均匀覆盖于正极集流体的上下两侧,每一侧的正极浆料厚度为200-400um。
在本发明中,在第二步中,正极集流体是涂炭铝箔;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发明,由于再生磷酸铁锂的阻抗非常大,因此在纯铝箔上面涂覆一层导电碳,形成涂炭铝箔,可以降低再生磷酸铁锂的阻抗。涂炭层采用凹版印刷的方式涂覆在铝箔上。
具体实现上,涂炭铝箔上的炭层的组分,可以包括炭黑、石墨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当包括炭黑、石墨和石墨烯中的多种时,各组分的具体配比可以任意设置。
具体实现上,炭层的面密度为0.6-0.8g/m2,涂炭铝箔的作用是为了降低电池阻抗。
在本发明中,在第二步中,正极集流体的厚度为10-15um。
在本发明中,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锂离子电池生产、销售、回收的闭环路线,降低生产成本,本发明采用再生磷酸铁锂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再生磷酸铁锂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碳含量高的特点,按照常规工艺使用存在加工过程困难、极片开裂、电池性能差等缺点。
本发明,一方面通过优化导电剂和粘接剂配比,改善极片的开裂和电池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加入高分子分散剂,来改善极片的生产过程。
经过检验,本发明通过将经过改善后的正极片制备成锂离子电池,通过性能对比测试,采用再生磷酸铁锂材料制备而成的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和非再生磷酸铁锂材料制备的电池性能相当,因此,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分别选择非再生磷酸铁锂和再生磷酸铁锂材料作为正极材料,非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2㎡/g,碳包覆量为1.2%,而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达到20㎡/g,碳包覆量为2%。由于再生磷酸铁锂材料具有如此高的比表面积和碳包覆量,采用常规工艺做出的正极片普遍开裂,无法进行电池后续制作。
对于本发明,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配比,提升粘结剂的含量,将占比从0.5%-2.5%提升至3.0%-5.0%,从而增加再生磷酸铁锂粉料间的粘接力,避免开裂;
对于本发明,另一方面,可以维持现有粘结剂含量不变,通过加入有机高分子的分散剂,降低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由于高比表面积带来的对粘结剂的吸附效应,从而保证粉料间的粘接效果,避免极片开裂。
此外,对于本发明,考虑到由于再生磷酸铁锂的超高比表面积,在高温循环性能测试时,会导致所制备的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副反应非常明显,导致活性锂大量消耗,循环性能下降很快。为此,本发明通过调整导电剂配比,构建以小颗粒点状导电剂为基础,复配高管径比的多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导电剂,建立点、线、面三者结合的导电网络,形成对正极磷酸铁锂的包覆效应(如图2所示),从而降低电池副反应的发生速率,提高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高温循环性能。
图3为采用没有改善的再生磷酸铁锂材料所制备的正极极片生产的方型电池,与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改善后的再生磷酸铁锂材料所制备的正极极片生产的方型电池,两者的高温循环性能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现上,采用没有改善(即改善前)的再生磷酸铁锂材料所制备的正极极片,按照现有的碾压、剪切、装配和化成的工序,生产获得对比例的改善前方型电池;以及,将经过本发明优化后制备的正极极片(即改善后的再生磷酸铁锂材料所制备的正极极片),按照现有的碾压、剪切、装配和化成的工序,制备成实施例的改善后方型电池,然后,再测试对比例的改善后方型电池和实施例的改善后方型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从图3可以看出,改善后的电池的循环性能提升明显。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一是,本发明可以提升正极体系中的粘结剂含量,将占比从0.5%-2.5%提升至3.0%-5.0%,从而增加再生磷酸铁锂粉料间的粘接力。
二是,本发明还可以维持正极体系中现有0.5%-2.5%的粘接剂含量不变,通过加入有机高分子分散助剂(优选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的共聚物),降低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由于高比表面积带来的对粘结剂的吸附效应,从而保证粉料间的粘接效果,避免极片开裂。
三是,本发明针对再生磷酸铁锂高比表面积带来的副反应多的问题,优选构建以小颗粒点状的导电剂(即超导炭黑导电剂)为基础,复配高管径比的多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导电剂,建立点、线、面三者结合的导电网络,形成对正极磷酸铁锂的包覆效应。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其设计科学,采用循环后正极片再生的磷酸铁锂材料作为正极,通过体系和工艺优化,改善极片的加工过程,并将改善后的正极片组装成锂离子电池(例如方型锂离子电池)。本发明通过构建优异的导电网络,降低了电池副反应带来的极化阻抗增加,提升了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本发明应用,有利于降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改善极片加工过程和再生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集流体;
正极集流体的上下两侧表面,分别涂覆有一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
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具体为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或者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
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分散剂;
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
其中,对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分散剂的质量比为(95.6±2):(2±1.0):(2±1.0):(0.4±0.2);
对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分散剂为有机高分子物质;
其中,对于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4±2):(2±1.0):(4±1.0);
对于第二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对于第一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所述有机高分子物质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者为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正极集流体是涂炭铝箔;
涂炭铝箔上的炭层的组分,包括炭黑、石墨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正极集流体的厚度为10-15um。
4.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电池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电池极组;
所述电池极组包括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极片。
5.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匀浆:首先,采用第一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具体为:将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分散剂按预设质量比混合并搅拌均匀,再溶于溶剂中进行分散而制成正极浆料,或者,采用第二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具体为:将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按预设质量比混合并搅拌均匀,再溶于溶剂中进行分散而制成正极浆料;
然后,通过调节添加溶剂的量,调节正极浆料的固含量为60±5%,或者调节正极浆料的浆料粘度为10000±1000cp;
第二步,涂布:将正极浆料均匀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并在烘箱中进行充分烘干,去除其中的溶剂,获得表面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的正极极片;
第三步,碾压:对烘干后的、表面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的正极极片进行碾压,直到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层的压实密度符合预设压实密度数值范围;
第四步,裁切:将碾压后的正极极片裁切至规定的尺寸,最终获得成品正极极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中,当采用第一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分散剂的质量比为:(95.6±2):(2±1.0):(2±1.0):(0.4±0.2);
此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分散剂为有机高分子物质;
所述有机高分子物质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者为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中,当采用第二种方式制成正极浆料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4±2):(2±1.0):(4±1.0);
此时,正极活性物质材料为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该再生磷酸铁锂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0±2㎡/g;
导电剂为超导炭黑super P、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的复合导电剂;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中,溶剂为NMP。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步中,正极浆料均匀覆盖于正极集流体的上下两侧,每一侧的正极浆料厚度为200-400um。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步中,在第二步中,正极集流体是涂炭铝箔;
涂炭铝箔上的炭层的组分,包括炭黑、石墨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正极集流体的厚度为10-15um。
CN202210765047.1A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Pending CN1152751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5047.1A CN115275108A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5047.1A CN115275108A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5108A true CN115275108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63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5047.1A Pending CN115275108A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7510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09653A (zh) * 2023-11-09 2023-12-12 江苏一特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三链段聚合物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磷酸锰铁锂正极浆料
CN117558870A (zh) * 2024-01-11 2024-02-1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正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固态电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09653A (zh) * 2023-11-09 2023-12-12 江苏一特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三链段聚合物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磷酸锰铁锂正极浆料
CN117209653B (zh) * 2023-11-09 2024-01-02 江苏一特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三链段聚合物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磷酸锰铁锂正极浆料
CN117558870A (zh) * 2024-01-11 2024-02-1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正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固态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75108A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CN111900360B (zh) 一种快充型高比容量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04681784A (zh) 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CN113659125B (zh)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6202168A1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64625A (zh) 硫化物硅基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CN113675365B (zh) 一种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WO2024031867A1 (zh) 氮掺杂石墨烯包覆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957494A (zh) 一种石墨烯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88938A (zh) 一种硅负极、硅负极制备方法及其电池
CN112582589A (zh) 一种硅-石墨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制成的锂离子电池
CN114023921A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066962A (zh) 含硅负极片和高能量密度电池
CN115117297A (zh) 一种具有三维导电网络结构的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40110A (zh) 一种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2736223A (zh) 一种低膨胀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6805679A (zh) 一种高比容量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和其极片制备方法
CN111554938A (zh) 一种高安全性电池
CN102969162B (zh) 一种锂离子电容器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84528A (zh) 一种涂炭金属箔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446415B (zh) 一种硅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6529908A (zh) 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7254019B (zh) 一种铌酸镍负极材料、铌酸镍锂电池及其应用
CN118099398B (zh) 具有三维多孔涂层的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186150B (zh) 一种碳包覆硅/金属/碳纳米管负极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