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1784A - 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1784A
CN104681784A CN201510070723.3A CN201510070723A CN104681784A CN 104681784 A CN104681784 A CN 104681784A CN 201510070723 A CN201510070723 A CN 201510070723A CN 104681784 A CN104681784 A CN 104681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layer
lithium vanadate
stability
lithium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707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1784B (zh
Inventor
李会巧
邵高琦
翟天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1007072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817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81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17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17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17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电池领域,钒酸锂负极材料为核壳结构,其核部为钒酸锂,其壳部为包覆层,钒酸锂为纳米级颗粒或者为纳米级颗粒形成的微米级的二次颗粒,所述包覆层厚度为2~30nm,包覆层包括导电性包覆层或/和稳定性包覆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以惰性气体为载气将有机碳源带入高温反应器中,在核部表面形成无定型碳或者石墨化碳的导电性包覆层。采用真空镀膜、磁控溅射、脉冲激光沉积或者原子层沉积方法制备导电性包覆层和稳定性包覆层。本发明使钒酸锂作为负极活性材料获得高的库仑效率、大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倍率性能,充分利用了钒酸锂具有合适的嵌入脱出电位和可观的容量。

Description

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钒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不断使用,造成地球资源的枯竭、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环境污染加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急需寻找一种无污染的、可再生的新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以解决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环境问题。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具有高工作电压、大能量密度、优异的循环性能、价格便宜和无记忆性等众多优点,已经广泛用于移动数码领域。同时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汽车行业的重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开始代替传统的汽车,能有效的解决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大力支持。
目前,石墨作为一种最广泛应用的锂离子负极材料,属于嵌入脱出型电极材料,具有372mAh/g的理论容量。但是石墨的嵌锂电位过低(0.1V vsLi/Li+)容易导致锂枝晶,生成的锂枝晶易穿透隔膜导致电池短路,从而引发安全问题。2013年,日本专利JP2012208116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嵌入脱出型的钒酸锂负极材料,这种电极材料具有合适的嵌入脱出电位(0.5~1V vsLi/Li+)能有效的消除低电位导致的锂枝晶问题,同时具有可观的容量。但是钒酸锂材料近乎绝缘体,导电性很差,严重影响它的电化学性能,具体为,当电流稍有增大,容量则急剧下降,无法进行大电流充放电,同时其首次库仑效率也不高,阻碍其在全电池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钒酸锂的电化学性能,人们尝试了通过改变制备方法来降低其颗粒尺寸,来改善材料的锂离子扩散速率。根据公式:D=r2/t,其中D为扩散系数,r为扩散路径,t为扩散时间,在扩散系数一定的情况下,当材料的粒径由1μm降低到100nm时,锂离子的扩散时间可以降低两个数量级。纳米级钒酸锂颗粒拥有高的比表面积,使钒酸锂的容量得到提升。但是,高比表面带来高的表面能使纳米级钒酸锂颗粒稳定性差,易溶于电解液,严重影响其循环稳定性且容易发生副反应,首次库伦效率也会进一步降低。此外,钒酸锂的纳米化会大量增加颗粒之间的界面内阻,对整个材料的导电性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进一步恶化。
要使钒酸锂作为负极材料获得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必须设法提高其电子导电性。表面包覆是提高电极材料导电性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然而,钒酸锂材料中的钒都处于高价态(+5价),这种5价的钒很容易在包覆过程中被还原成低价态(+4甚至+3)的钒,例如V2O5在有机物碳化过程中就很容易被还原成VO2和V2O3;这样会造成电极材料的全部或者部分失活,使其容量大大降低,其电化学性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常规的做法是在液相法制备钒酸锂的过程中加入现成的碳材料,如石墨烯、天然石墨或者碳纳米管等来提高钒酸锂材料的导电性,这种后期加入碳的方法有以下几个缺点:1、石墨烯等碳材料的成本较高,电极材料的成本高而难以实用化。2、这种方法所得的材料为钒酸锂与碳质材料的简单复合物,且不能进行后续的高温煅烧,因此所得钒酸锂的结晶性能不好,影响其电化学稳定性。3、复合物中导电物质难以均匀分散,其与钒酸锂颗粒的相互接触面积较小,在碳含量较少的情况下将达不到导电性的要求,无法有效提升钒酸锂的电化学性能。4、后期为了提高钒酸锂电极的导电性,需要在电极的制备过程中添加额外的炭基导电剂,如导电石墨,乙炔,导电炭黑等等。这些外加导电剂的比表面积往往较大,使得电极制备过程中粘结剂的含量大大增加。电极中粘结剂和导电剂均没有储锂活性,大大降低了整体电极的比容量。5、为了满足导电性的需求,大量低密度碳材料的加入将使电极的振实密度降低。
总而言之,钒酸锂直接作为电极材料存在多种困难,并且这些困难相互关联和牵扯,解决起来复杂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改进方法提高钒酸锂导电能力和稳定性,利用其具有合适的嵌入脱出电位和可观的容量,使其能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利用,并提供了该钒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该负极活性材料的电极以及电池,由此成功解决了钒酸锂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应用存在多种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其为核壳结构,其核部为钒酸锂,其壳部为包覆层,所述钒酸锂为纳米级颗粒或者为纳米级颗粒形成的微米级的二次颗粒,所述包覆层厚度为2~30nm,所述包覆层包括导电性包覆层或/和稳定性包覆层,所述纳米级是指在三维方向上至少有一维的尺寸小于1000nm。
进一步的,所述钒酸锂化学式包括Li1±XVO3±Y,Li3±XVO4±Y和Li1±XV2O5±Y,其中,0≤X≤0.2,0≤Y≤0.2。所述X不为0是指所述钒酸锂为部分富锂或者部分缺锂的;所述Y不为0是指所述钒酸锂为部分富氧或者部分缺氧的。本发明提出的核壳结构的钒酸锂负极材料,其核部为纳米级一次颗粒,即在三维方向上至少有一维的尺寸小于1000nm,或由纳米级一次颗粒聚集或团聚成的微米级的二次颗粒。一次颗粒具有小的粒径,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扩散距离,从而提高钒酸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而二次颗粒为微米级有利于获得高的电极密度。当钒酸锂的形貌为近球形颗粒时,其一次纳米颗粒在三维方向上都满足小于1000nm;当钒酸锂的形貌为片状、层状时,其至少在厚度上小于1000nm;当钒酸锂为线状、带状、丝状、纤维状时,至少其短轴方向(直径和厚度)上的尺寸小于1000nm。纳米化的钒酸锂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不但可以降低表面包覆的难度,同时也能提升材料的包覆效果,得到大面积包覆从而形成核壳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性包覆层和所述稳定性包覆层位于同一层内,即在同一个包覆层内既包含用于提高导电性的物质又包含用于提高稳定性的物质;或者所述稳定性包覆层和所述导电性包覆层在不同的层内,且所述稳定性包覆层在内并所述导电性包覆层在外,形成多层包覆结构;所述包覆层总质量占所述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1~30%,且该包覆层的包覆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60%~100%。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性包覆层用于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该导电性包覆层包括无定型碳、石墨化碳、Ru2O、金属Ni、金属Cu、聚苯胺、聚吡咯和聚噻吩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该导电性包覆层质量占所述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1~20%,所述导电性包覆层厚度为2~30nm,且其包覆面积为所述核部表面积的60%~100%。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它们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包覆在材料表面能有效改善钒酸锂材料的导电性,提升其电化学性能。尤其是,导电包覆层质量、厚度以及包覆面积综合搭配作用,更显著提高导电性和包覆的高效性。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性包覆层用于增强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该稳定性包覆层包括Al2O3、MgO、CaO、SiO2、TiO2、B2O3、ZnO、V2O5、P2O5、Li3PO4、AlPO4、Al(OH)3、AlF3以及CaF2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该稳定性包覆层厚度为2~30nm,该稳定性包覆层质量占所述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1~20%,且其包覆面积为所述核部表面积的60%~100%。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包覆在材料的表面能有效阻止活性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降低电解液对电极材料的侵蚀,抑制电极/电解液界面的副反应,并且改善钒酸锂特别是纳米钒酸锂的电化学稳定性,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材料的容量得到保存。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制备如上所述钒酸锂负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以惰性气体为载气将有机碳源带入高温反应器中,在核部表面热解形成无定型碳或者石墨化碳的导电性包覆层,反应温度为400~1200℃,保温时间为30~600min。
进一步的,所述有机碳源包括乙炔、甲烷、正己烷、环己烷、甲苯、酚酞、硼烷、聚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事实上只要能够在高温下裂解产生碳的有机物都可以用于该方法。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制备如上所述钒酸锂负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电化学沉积法、溶胶凝胶法、真空镀膜、磁控溅射、脉冲激光沉积或者原子沉积方法制备导电性包覆层以及所述稳定性包覆层。
按照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所述负极包含:集电器;负极活性材料层,所述负极材料层形成在所述集电器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为如上所限定的负极活性材料。根据电极工艺的实际要求,还能加入外加导电剂和粘结剂。
按照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含:正极、负极和设置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其中所述负极为如上所限定的负极。
本发明中,制备获得包覆层的表面包覆方法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电化学沉积法,即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将钒酸锂材料浸入前驱体盐溶液中,用电化学沉积进行表面包覆得到核壳结构的钒酸锂材料。第二类气相包覆方法,即将钒酸锂材料放在高温气氛中,载气为惰性气体,将碳源带入高温环境中裂解成碳并附着在材料的表面,从而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钒酸锂电极材料。第三类是物理沉积方法,通过真空镀膜、磁控溅射、激光脉冲沉积和原子层沉积等方法,在钒酸锂材料表面包覆一层稳定性的物质,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钒酸锂材料。
本发明中,化学气相沉积法中的气相包覆的温度要控制在400~1200℃,温度低时主要形成无定型碳层包覆,温度高时碳包覆层的石墨化程度会提高,导电性更强;同时本体的钒酸锂材料要为纳米级的一次颗粒或者由纳米级一次颗粒团聚成的微米级的二次颗粒,这样气相包覆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否则无法形成核壳结构,或形成的核壳结构的钒酸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不佳。该方法中的包覆时间要控制在30~600min,如包覆时间少于30min,碳包覆质量较低,会小于1%,包覆层太薄,没法对钒酸锂进行均匀的完全包覆,无法形成核壳结构,达不到提高钒酸锂材料导电性的效果。若包覆时间超过600min,则碳包覆量过高,使材料的整体容量下降,同时包覆层的厚度也会大大变厚,从而阻碍锂离子的嵌入脱出,影响其电化学性能。
本发明中,采用了物理或者化学沉积,以低维纳米级的钒酸锂为核,纳米包覆层为壳,合成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钒酸锂负极材料。本发明中的包覆方法使钒酸锂材料中的钒不会从高价态被还原成低价态,高价态的钒得到保持。在不影响材料本身性质及分子结构的同时,可实现60%以上的包覆面积,能显著提高钒酸锂材料的稳定性和导电性,使核壳结构的钒酸锂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涉及的材料为核壳结构的钒酸锂材料,其本体部分、即核部为纳米化的钒酸锂或者由纳米级一次颗粒形成的微米级二次颗粒。钒酸锂的纳米化使其比表面积得到大大增加,电解液能得到很好的浸润,锂离子扩散时间得到很大的降低,这样钒酸锂材料的倍率性能得到很好的改观。
2、本发明中涉及的包覆方法相比于其他包覆手段,本体的钒酸锂实现了纳米化,使得气流或者包覆物质跟颗粒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从而使包覆难度大大降低。在相同的包覆时间或者相同的包覆温度下,钒酸锂材料能得到更好的包覆效果和较大的包覆面积,能得到大于60%的核部表面积以上的包覆面积,从而在较少包覆量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3、本发明涉及的核壳结构,其壳部为具有良好导电性的导电包覆层或良好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稳定性包覆层,包覆层总的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60%~100%。本发明中的包覆方法不同于以往对钒酸锂进行复合,而是对钒酸锂进行大面积和均匀的表面包覆。这样就完全改变了钒酸锂材料跟电解液的接触方式,电极材料不直接跟电解液接触,很好的避免了钒酸锂溶于电解液,提升了钒酸锂的循环稳定性;同时导电层的完全包覆使得电子能很好的在钒酸锂中传导,其电化学性能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包覆层还可以抑制纳米颗粒的团聚或者是在高温过程中的长大。
4、本发明中钒酸锂中钒具有最高价态,为+5价,该高价态的钒易被还原成低价态的钒,例如高价态钒的氧化物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钒的氧化物,如V2O5容易被还原成V2O3,使高价态钒失去活性。钒酸锂材料在经过电化学沉积、气相包覆和物理包覆等方法进行表面包覆后,通过控制气氛及反应条件,包覆前后高价钒不会被还原成低价态钒,包覆后材料的结构和包覆前没有太大的变化,从而使其容量得到保持,避免材料的失活。
总之,本发明涉及的核壳结构的钒酸锂电极材料具有高容量、首次库伦效率高、倍率性能好、循环效果优异等优点,而且拥有合适的充放电电位,能有效的避免锂枝晶,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电极材料。同时本发明所涉及的钒酸锂材料原料丰富、价格低廉、制备方法简便,便于推广以及大规模生产,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未经包覆的钒酸锂和具有核壳结构包覆的钒酸锂负极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具有核壳结构包覆的钒酸锂负极材料的TEM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未经包覆的钒酸锂和具有核壳结构包覆的钒酸锂负极材料的第一圈的充放电曲线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未经包覆的钒酸锂和具有核壳结构包覆的钒酸锂电极材料分别在40mA/g和300mA/g电流密度下的倍率性能对比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具有核壳结构包覆的钒酸锂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采用粒径为300~600nm的类似球状的纳米级钒酸锂LiVO3作为核部。采用真空镀膜方法在LiVO3表面制备稳定性包覆层Al2O3层,接着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以99.9%的高纯Ar气为载气将有机碳源乙炔带入高温反应器中,反应温度为1200℃,保温时间为600min,在表面包覆有稳定性包覆层的钒酸锂表面热解形成石墨化碳的导电包覆层。
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石墨化碳层的厚度为25nm,均匀覆盖在表面包覆有稳定性Al2O3层的球状LiVO3核部的表面,包覆的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100%,并且,Al2O3层的厚度为10nm左右,其均匀覆盖在球状的LiVO3表面,其包覆面积大约为核部表面积的70%。经过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的定量分析,得知石墨化碳的导电性包覆层和Al2O3稳定性包覆层的质量分别为该实施例中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20wt.%和6wt.%。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采用由纳米级的钒酸锂Li3VO4团聚而形成的形状类似球状的微米级二次颗粒作为核部,该微米级二次颗粒的粒径为2μm左右,纳米级的钒酸锂Li3VO4为直径为100nm的颗粒。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以惰性气体为99.9%的高纯Ar气为载气将有机碳源甲苯带入高温反应器中,反应温度为800℃,保温时间为200min,在钒酸锂核部表面热解形成半石墨化碳的导电性包覆层。
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Li3VO4表面包覆的半石墨化碳层的厚度为25nm,包覆层均匀覆盖在球状的Li3VO4表面,包覆的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95%。经过拉曼测试,包覆的碳层既有石墨化的峰也有无定型碳的峰。经过热重分析仪得知半石墨化碳的导电性包覆层的质量为该实施例中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9wt.%。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未经包覆的钒酸锂、具有核壳结构包覆的钒酸锂负极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从图中可知,钒酸锂Li3VO4的结构在包覆前后并未发生变化,其结构得到很好的保持。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具有核壳结构包覆的钒酸锂负极材料的TEM图,从图中可知,其表面包覆了25nm左右的碳层,且实现了表面积60%以上的包覆。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未经包覆的钒酸锂和具有核壳结构包覆的钒酸锂负极材料的第一圈的充放电曲线图,从图中可知,未经包覆的钒酸锂材料放电容量大于核壳结构的钒酸锂材料的容量,但其充电容量则小于核壳结构的钒酸锂材料,这说明核壳结构的包覆有效的抑制了电极与电解液的副反应,有效提升了钒酸锂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未经包覆的钒酸锂和具有核壳结构包覆的钒酸锂电极材料在40mA/g和300mA/g电流密度下的倍率充放电性能对比图,核壳结构能够有效的提升钒酸锂的倍率性能,当充放电电流越大时,提升的效果越明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具有核壳结构包覆的钒酸锂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对比图,从图中可知,核壳结构能够有效的提升钒酸锂的循环性能。本图中,放电比容量采用圆点表示,充电比容量采用五角星表示,在前5圈中,充放电曲线差别较大,没有重合在一起,5圈之后,充放电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说明其库仑效率接近10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采用粒径为400nm的不规则颗粒状的纳米级的钒酸锂LiV2O5作为核部。通过采用脉冲激光沉积在LiV2O5表面制备稳定性包覆层MgO层。接着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以惰性气体为99.9%的高纯Ar气为载气将有机碳源甲烷带入高温反应器中,反应温度为400℃,保温时间为30min,在钒酸锂核部表面热解形成无定型碳的导电性包覆层。
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LiV2O5表面为无定型碳和MgO的共同包覆层。包覆层的厚度大约10nm,包覆的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90%,其中无定型碳的包覆面积约占核部表面的60%,MgO的包覆面积约占核部表面的30%.经过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的定量分析,得知包覆层内无定型碳和MgO的质量分别为该实施例中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5wt.%和3wt.%。
实际中,将有机碳源更换为环己烷、正己烷、酚酞、硼烷或聚苯,反应温度为400~1200℃,保温时间为30~600min,都能在Li3VO4获得无定型碳或者石墨化碳。环己烷、正己烷、酚酞、硼烷或聚苯均为性质相近的有机物,在高温下均能较好的热解并形成在钒酸锂表面,形成导电性包覆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采用400nm的不规则颗粒状富锂钒酸锂Li1+XV2O5(X=0.2)作为核部。通过采用原子层沉积的方法在Li1+XV2O5(X=0.2)表面包覆制备稳定性包覆层AlF3层。接着电化学沉积方法在钒酸锂核部表面包覆上一层聚苯胺。
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Li1+XV2O5(X=0.2)表面包覆的AlF3的厚度为23nm,包覆层均匀覆盖在球状的LiV2O5表面,包覆的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100%,并且,聚苯胺的厚度为7nm左右,其均匀覆盖在球状的Li1+XV2O5(X=0.2)表面,其包覆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大约80%。经过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得知,稳定性包覆层的AlF3和聚苯胺的导电性包覆层为该实施例中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14wt.%和6wt.%。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采用纳米片状的富氧钒酸锂LiV2O5+x(X=0.2)作为核部,其中纳米片的厚度为5nm。通过真空镀膜的方法在钒酸锂核部表面包覆一层P2O5稳定性包覆层,接着继续采用真空镀膜方法在表面包覆有稳定性包覆层的LiV2O5+x(X=0.2)表面制备金属Ni的导电性包覆层。
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LiV2O5+x(X=0.2)表面包覆的金属Ni的厚度为10nm,Ni包覆层均匀覆盖在LiV2O5+x(X=0.2)表面的P2O5包覆层上,包覆的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60%,并且,P2O5包覆层的厚度为15nm左右,其均匀覆盖在片状LiV2O5+x(X=0.2)的表面上,其包覆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大约100%。经过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的定量分析,金属Ni的导电性包覆层和P2O5的稳定性包覆层为该实施例中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8wt.%和12wt.%。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中,采用纳米线状的缺锂钒酸锂Li3-xVO4(X=0.05)作为核部,纳米线的直径约为100~200nm。通过真空镀膜的方法在钒酸锂表面同时包覆一层Li3PO4稳定性包覆层和P2O5稳定包覆层。
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Li3-xVO4(X=0.05)表面包覆的Li3PO4稳定性包覆层的厚度为10nm,包覆层均匀覆盖在Li3-xVO4(X=0.05)表面,包覆的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92%。P2O5包覆层的厚度为3nm,其均匀覆盖在线状的Li3-xVO4(X=0.05)表面和Li3PO4的表面,其包覆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大约30%。经过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的定量分析,Li3PO4稳定性包覆层和P2O5稳定包覆层为该实施例中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17wt.%和2wt.%。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中,采用纳米片状的缺氧钒酸锂Li3VO4-X(X=0.1)为核部,纳米片层的厚度为10nm。通过原子层沉积的方法在Li3VO4-X(X=0.1)表面上制备稳定性包覆层V2O5,接着继续采用真空镀膜的方法在包覆有V2O5的钒酸锂表面上再包覆RuO2导电性包覆层。
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Li3VO4-X(X=0.1)的表面同时包覆有RuO2和V2O5,其中导电RuO2层在外,V2O5稳定性包覆层在内。导电RuO2的厚度为2nm,包覆的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60%,V2O5层的厚度为16nm左右,其均匀覆盖在片状Li3VO4-X(X=0.1)的表面,其包覆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大约95%。经过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的定量分析,RuO2导电包覆层和V2O5稳定性包覆层为该实施例中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6wt.%和14wt.%。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中,采用纳米级富锂钒酸锂Li1+XVO3(X=0.1)为核部,其为片层厚度为5nm的纳米片。通过原子层沉积方法在Li1+XVO3(X=0.1)表面上制备热稳定的TiO2包覆层,接着继续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钒酸锂表面包覆一层聚吡咯的导电包覆层。
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Li1+XVO3(X=0.1)表面包覆的聚吡咯的厚度为16nm,包覆层均匀覆盖在被TiO2包覆过的Li1+XVO3(X=0.1)表面,包覆的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70%,TiO2层的厚度为2nm左右,其均匀覆盖在片状的Li1+XVO3(X=0.2)表面,其包覆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大约60%。经过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的定量分析,聚吡咯的导电包覆层和热稳定层的TiO2为该实施例中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13wt.%和7wt.%。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中,采用纳米级富锂钒酸锂LiVO3+X(X=0.2)作为核部,其为粒径为500nm的纳米颗粒。通过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LiVO3+X(X=0.2)表面上制备SiO2和MgO共存的稳定性包覆层,接着继续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再在颗粒表面包覆一层金属Cu导电性包覆层。
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LiVO3+X(X=0.2)表面包覆的金属Cu的厚度为10nm,包覆层均匀覆盖在颗粒的最外表面,包覆的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82%,金属Cu包覆层内部有一层由SiO2和MgO共同组成的稳定性包覆层,其厚度为20nm左右,其均匀覆盖在LiVO3+X(X=0.2)表面,其包覆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大约100%。经过元素分析仪的定量分析,金属Cu导电包覆层和SiO2/MgO稳定包覆层为该实施例中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7wt.%和13wt.%。
本发明中具有核壳结构的钒酸锂负极材料,核部为钒酸锂,其壳部为包覆层,包覆层可能是只有一层导电性包覆层,或者一层稳定性包覆层,或者是有两层,里面是稳定性包覆层,外面是导电性包覆层,或者只有一层,但是该层是稳定性物质和导电性物质共包覆的。表1为钒酸锂核部外只包覆了导电性包覆层的部分实施例,表2列出了钒酸锂核部外只包覆了导电性包覆层的部分实施例,表3列出了钒酸锂核部外同时包覆了导电性包覆层和稳定性包覆层的部分实施例。虽然以上各个表中并没有将所有可能的组合一一列举出来,但是本发明中并不将没有列举的排除在外。
表1钒酸锂核部外只包覆了导电性包覆层的部分实施例
表2列出了钒酸锂核部外只包覆了稳定性包覆层的部分实施例
表3列出了钒酸锂核部外同时包覆了导电性包覆层和稳定性包覆层的的部分实施例
在以上三个表格中,厚度和粒径的单位均为nm,面积一列是指占核部表面积的百分比,质量一列是指占整个钒酸锂电极材料总质量的质量百分比。其中的导电性包覆层和稳定性包覆层的面积之和大于100%代表核部表面包覆了两层,分别为导电性包覆层和稳定性包覆层。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中,对于同时存在稳定性包覆层和导电性包覆层、且稳定性包覆层和导电性包覆层不在同一层内的实施例,均是稳定性包覆层在里层、且导电性包覆层在外层。
采用本发明中具有核壳结构的钒酸锂负极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该负极包括集电器和负极活性材料层,负极活性材料层附着在集电器表面上,但是本发明中对负极活性材料层形成在集电器的表面数量不进行具体限定,负极活性材料层中包含本发明中所述的具有核壳结构的钒酸锂负极材料,且能加入外加导电剂和粘结剂。外加导电剂和粘结剂可以是目前所知的常用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导电剂和粘结剂。
采用以上电极制备的锂离子,其包含正极、负极、和设置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其中所述负极为如上所限定的负极,该负极包含具有核壳结构的钒酸锂负极材料,即,只要包含以上电极的锂离子电池,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只要电极中包含具有核壳结构的钒酸锂负极材料也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其为核壳结构,其核部为钒酸锂,其壳部为包覆层,所述钒酸锂为纳米级颗粒或者为纳米级颗粒形成的微米级的二次颗粒,所述包覆层厚度为2~30nm,所述包覆层包括导电性包覆层或/和稳定性包覆层,所述纳米级是指在三维方向上至少有一维的尺寸小于1000n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钒酸锂化学式包括Li1±XVO3±Y,Li3±XVO4±Y和Li1±XV2O5±Y,其中,0≤X≤0.2,0≤Y≤0.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包覆层和所述稳定性包覆层位于同一层内,或者所述稳定性包覆层和所述导电性包覆层在不同的层内,且所述稳定性包覆层在内并所述导电性包覆层在外;所述包覆层总质量占所述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1~30%,且该包覆层的包覆面积为核部表面积的60%~10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包覆层用于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该导电性包覆层包括无定型碳、石墨化碳、Ru2O、金属Ni、金属Cu、聚苯胺、聚吡咯和聚噻吩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该导电性包覆层质量占所述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1~20%,所述导电性包覆层厚度为2~30nm,且其包覆面积为所述核部表面积的60%~10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性包覆层用于增强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该稳定性包覆层包括Al2O3、MgO、CaO、SiO2、TiO2、B2O3、ZnO、V2O5、P2O5、Li3PO4、AlPO4、Al(OH)3、AlF3以及CaF2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该稳定性包覆层厚度为2~30nm,该稳定性包覆层质量占所述钒酸锂负极材料总重量的1~20%,且其包覆面积为所述核部表面积的60%~100%。
6.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钒酸锂负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以惰性气体为载气将有机碳源带入高温反应器中,在核部表面热解形成无定型碳或者石墨化碳的导电性包覆层,反应温度为400~1200℃,保温时间为30~600min。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碳源包括乙炔、甲烷、正己烷、环己烷、甲苯、酚酞、硼烷以及聚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8.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钒酸锂负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真空镀膜、磁控溅射、脉冲激光沉积或者原子层沉积方法制备所述导电性包覆层和所述稳定性包覆层。
9.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所述负极包含:集电器;负极活性材料层,所述负极材料层形成在所述集电器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包含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为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限定的负极活性材料。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含:正极、负极和设置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其中所述负极为权利要求9中所限定的负极。
CN201510070723.3A 2015-02-10 2015-02-10 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Active CN1046817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70723.3A CN104681784B (zh) 2015-02-10 2015-02-10 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70723.3A CN104681784B (zh) 2015-02-10 2015-02-10 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1784A true CN104681784A (zh) 2015-06-03
CN104681784B CN104681784B (zh) 2018-03-20

Family

ID=53316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70723.3A Active CN104681784B (zh) 2015-02-10 2015-02-10 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81784B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1679A (zh) * 2015-06-30 2015-12-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富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688762A (zh) * 2016-03-30 2016-06-22 同济大学 一种具有均匀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制备方法
CN106384838A (zh) * 2016-11-03 2017-02-08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一种原子层沉积修饰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84823A (zh) * 2017-01-18 2017-05-3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钒酸锂的合成方法
CN106848179A (zh) * 2015-11-12 2017-06-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06953074A (zh) * 2015-12-31 2017-07-14 黄炳照 电极结构
CN107845781A (zh) * 2016-09-19 2018-03-27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7845793A (zh) * 2017-10-25 2018-03-27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用氧化锌/钒酸锂负极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7887597A (zh) * 2017-10-20 2018-04-06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γ相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锂离子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09935802A (zh) * 2018-11-28 2019-06-25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 一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CN110462893A (zh) * 2017-02-09 2019-11-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合剂及其使用
CN111834622A (zh) * 2020-07-22 2020-10-2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补锂/钠功能的多层正极片、电池以及制备方法
CN114094111A (zh) * 2020-07-31 2022-02-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补锂集流体、补锂集流体的制备方法、负极及锂离子电池
WO2024040501A1 (zh) * 2022-08-25 2024-02-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负极片、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4634A (zh) * 2009-10-30 2010-05-26 深圳大学 碳包覆的磷酸铁锂微波制备方法和碳包覆的磷酸铁锂材料
CN102569764A (zh) * 2010-12-28 2012-07-11 清华大学 钛酸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
CN104241626A (zh) * 2013-06-17 2014-12-24 华南理工大学 锂离子电池钒酸锂负极材料的溶胶-凝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4634A (zh) * 2009-10-30 2010-05-26 深圳大学 碳包覆的磷酸铁锂微波制备方法和碳包覆的磷酸铁锂材料
CN102569764A (zh) * 2010-12-28 2012-07-11 清华大学 钛酸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
CN104241626A (zh) * 2013-06-17 2014-12-24 华南理工大学 锂离子电池钒酸锂负极材料的溶胶-凝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HIYONG LIANG等: "New understanding of Li3VO4/C as potential anode for Li-ion batteries:Preparation,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lithium insertion mechanism",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
ZHIYONG LIANG等: "Synthesis of carbon-coated Li3VO4 and its high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s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

Cited B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1679A (zh) * 2015-06-30 2015-12-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富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848179B (zh) * 2015-11-12 2019-06-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06848179A (zh) * 2015-11-12 2017-06-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06953074A (zh) * 2015-12-31 2017-07-14 黄炳照 电极结构
CN105688762B (zh) * 2016-03-30 2018-07-24 同济大学 一种具有均匀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制备方法
CN105688762A (zh) * 2016-03-30 2016-06-22 同济大学 一种具有均匀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制备方法
CN107845781A (zh) * 2016-09-19 2018-03-27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7845781B (zh) * 2016-09-19 2022-01-18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6384838A (zh) * 2016-11-03 2017-02-08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一种原子层沉积修饰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84823A (zh) * 2017-01-18 2017-05-3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钒酸锂的合成方法
CN106784823B (zh) * 2017-01-18 2019-05-17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钒酸锂的合成方法
CN110462893B (zh) * 2017-02-09 2022-06-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合剂及其使用
CN110462893A (zh) * 2017-02-09 2019-11-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合剂及其使用
CN107887597B (zh) * 2017-10-20 2020-06-19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γ相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锂离子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07887597A (zh) * 2017-10-20 2018-04-06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γ相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锂离子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07845793B (zh) * 2017-10-25 2018-11-16 江苏英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用氧化锌/钒酸锂负极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7845793A (zh) * 2017-10-25 2018-03-27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用氧化锌/钒酸锂负极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9935802A (zh) * 2018-11-28 2019-06-25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 一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CN111834622A (zh) * 2020-07-22 2020-10-2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补锂/钠功能的多层正极片、电池以及制备方法
CN111834622B (zh) * 2020-07-22 2022-10-2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补锂/钠功能的多层正极片、电池以及制备方法
CN114094111A (zh) * 2020-07-31 2022-02-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补锂集流体、补锂集流体的制备方法、负极及锂离子电池
CN114094111B (zh) * 2020-07-31 2024-01-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补锂集流体、补锂集流体的制备方法、负极及锂离子电池
WO2024040501A1 (zh) * 2022-08-25 2024-02-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负极片、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1784B (zh) 2018-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Carbon-based materials for fast charging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04681784A (zh) 一种钒酸锂负极材料、负极、电池以及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Li et al. MOF‐derived metal oxide composites for advance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Zhang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self‐supported metal oxide nanoarray electrodes for advanced lithium‐ion batteries
Shao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derived Co3O4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coated graphene foam as integrated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Liu et al. High energy and power lithium-ion capacitors based on Mn3O4/3D-graphene as anode and activated polyaniline-derived carbon nanorods as cathode
Qiu et al. MXenes nanocomposite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CN111816856B (zh) 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负极
WO2016110127A1 (zh) 一种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负极及电池
Jiang et al. Carbon materials for traffic power battery
You et al. Design strategies of Si/C composite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Liu et al. Constructing monodispersed MoSe2 anchored on graphene: a superior nanomaterial for sodium storage
CN104795559A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动力电池
CN110323073B (zh) 一种氧掺杂磷化钴镍-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702958B (zh) 一种二氧化锡量子点溶液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ao et al. 3D TiO2/ZnO hybrid framework: Stable host for lithium metal anodes
Nie et al. Three-dimensional Zn3V3O8/carbon fiber cloth composites as binder-free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Zhang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Mn2. 1V0. 9O4/rGO: a novel high-rate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Liu et al. Porous CuCo2O4/CuO microspheres and nanosheets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advanced hybrid supercapacitors
Wang et al. Improv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NiO films by electrodeposition on foam nickel substrates
Gao et al. Lithiophilic Zn-doped CuO/ZnO nanoarrays modified 3D scaffold inducing lithium lateral plating achieving highly stable lithium metal anode
Lv et al. A homogenous mixed coating enabled significant stability and capacity enhancement of iron oxide anodes for aqueous nickel–iron batteries
Gong et al. MXene-modified conductive framework as a universal current collector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and zinc metal anode
Weng et al. In situ growth of silicon carbide interface enhances the long life and high power of the mulberry-like Si-based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12164777A (zh) 三维层状氧化锡量子点/石墨烯骨架复合材料及制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