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14268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14268A
CN115214268A CN202210310106.6A CN202210310106A CN115214268A CN 115214268 A CN115214268 A CN 115214268A CN 202210310106 A CN202210310106 A CN 202210310106A CN 115214268 A CN115214268 A CN 1152142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ight
respect
constant
protrusion
t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101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芳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14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42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备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胎侧部。胎侧部具有: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的标识。标识具有:带状的主体、包围主体的无端环状的轮廓、配置在轮廓的无端环状的外侧且将相互分离开的轮廓彼此连接起来的桥接部。主体以及所述轮廓相对于标识的周围的外表面即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互不相同。桥接部相对于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小于:主体以及轮廓的任意一方的突出高度。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充气轮胎的胎侧部设置有表示商品名或品牌名等的标识(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64656号公报)。标识是:从周围的轮廓面(以下记作基准面)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的突起。如果增大标识从轮廓面突出的突出量就能够提高标识的可视性。另一方面,标识也容易产生开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胎侧部的标识的可视性以及耐开裂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胎侧部,所述胎侧部具有: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的标识,所述标识具有:带状的主体、包围所述主体的无端环状的轮廓、配置在所述轮廓的无端环状的外侧且将相互分离开的所述轮廓彼此连接起来的桥接部,所述主体以及所述轮廓相对于所述标识的周围的外表面即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互不相同,所述桥接部相对于所述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小于:所述主体以及所述轮廓的任意一方的突出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以与轮胎轴向平行的视线来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部的一部分时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A2-A2部位截面图。
图3是图1中A30部位、A31部位、A32部位以及A33部位的截面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A30部位、A31部位、A32部位以及A33部位的截面图。
图5是以与轮胎轴向平行的视线来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标识时的侧视图以及侧视图中的A51部位、A52部位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胎侧部;12c…基准面;3…标识;30…主体;31…轮廓;32…桥接部;33…断开部;34…闭合空间;AD…轮胎轴向;CD…轮胎周向;RD…轮胎径向;D1、D2、D3…突出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以与轮胎轴向平行的视线来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PT(以下仅仅称之为“轮胎PT”)的胎侧部的一部分时的侧视图。图2是图1中A2-A2部位截面图(轮胎子午面的截面)。图2是从轮胎赤道面TE只表示轮胎轴向AD的一侧。
<基本构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充气轮胎PT具有:一对胎圈部11、从各胎圈部11朝向轮胎径向RD的外侧延伸的胎侧部12、以及连接于一对胎侧部12的各自的轮胎径向RD的外端且在轮胎径向RD的外侧具有与地面接触的胎面表面13a的胎面部13。
所谓的轮胎赤道面TE是: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面,且又是位于轮胎轴向AD的中心位置的面。所谓的轮胎子午面是:包含轮胎旋转轴在内的面,且又是与轮胎赤道面TE正交的面。在轮胎轴向AD上,所谓的内侧是:向轮胎赤道面TE接近的那一侧,所谓的外侧是:从轮胎赤道面TE离开的那一侧。另外,在轮胎径向RD上,所谓的内侧是:向轮胎旋转轴接近的那一侧,所谓的外侧是:从轮胎旋转轴离开的那一侧。
胎圈部11具有:形成为环状的胎圈芯11a、以及配置在胎圈芯11a的轮胎径向RD的外侧的胎圈外护胶11b。例如,将已由橡胶被覆的胎圈金属丝(例如,金属线)进行层叠来形成胎圈芯11a。胎圈外护胶11b是由其橡胶硬度比与胎圈外护胶11b邻接的其他橡胶部件更高的硬质橡胶来构成,其截面形状朝向轮胎径向RD的外侧而形成为前端尖细状。
另外,轮胎PT具有:架设于一对胎圈芯11a之间的胎体部14、以及配置在胎体部14的轮胎径向RD的内侧且面对着填充空气的轮胎PT的内部空间的内衬15。胎体部14以及内衬15在胎圈部11、胎侧部12以及胎面部13的范围内沿着轮胎内周配置。
胎圈部11具有:配置在胎体部14的轮胎轴向AD的外侧的垫带橡胶11c。垫带橡胶11c形成与轮辋接触的外表面。胎侧部12具有:配置在胎体部14的轮胎轴向AD的外侧的胎侧胶12a。胎侧胶12a形成外表面。
胎面部13具有:形成胎面表面13a的胎面胶13b、以及配置在胎面胶13b与胎体部14之间的带束层(未图示)。带束层具有:多个(例如4个)带束帘布(未图示)。带束帘布(未图示)具有:平行排列的多条带束帘线(例如有机纤维或金属)、以及对带束帘线进行被覆的上层橡胶。
胎体部14至少由1个胎体帘布(未图示)构成。胎体帘布(未图示)以将胎圈芯11a卷绕进去的方式而在胎圈芯11a的周围进行折返。另外,胎体帘布(未图示)具有:在与轮胎周向CD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帘布帘线(例如有机纤维或金属)、以及对帘布帘线进行被覆的上层橡胶。另外,图3中,虽然以单点划线省略了胎体部14,但其实际上是具有厚度的。
为了保持空气压,内衬15具有优异的阻止气体透过的功能。另外,在胎侧部12,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可以构成为:在内衬15与胎体部14之间不夹设其他部件。
胎侧部12在外表面具有:在轮胎径向RD上与成为轮胎最大宽度的位置(具体而言,胎体部14的轮胎轴向AD的外侧彼此之间的距离W1为最大时的位置)相同的位置12b。以下,将该位置12b称之为轮胎最大宽度位置12b。
虽未图示,但胎面胶13b在胎面表面13a的轮胎周向CD的整个区域具有:沿着轮胎周向CD而连续地延伸的多个主沟(未图示)、以及延伸到轮胎轴向AD的外端的多个副沟13f。
<胎侧部的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胎侧部12具有:基准面12c、以及从基准面12c朝向轮胎轴向AD的外侧突出的标识3。标识3也可以位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12b。基准面12c为:标识3的周围的外表面。基准面12c位于标识3的轮胎径向RD的外侧以及内侧,且处于标识3的轮胎周向CD的两侧。基准面12c是:配置在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而呈旋转对称的位置的所谓轮廓面。基准面12c的一部分在轮胎周向CD的整周上连续地延伸。基准面12c也可以由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曲率半径不同的多个圆弧来构成。另外,本说明书中的突出高度是:朝向基准面12c的法线方向ND突出的高度。
如图1所示,标识3以与轮胎轴向AD平行的视线观察时表示多个文字、图形、记号或者它们的组合。文字可列举有字母、数字。标识3具有:带状的主体30、包围主体30的无端环状的轮廓31、以及桥接部32。在图1、2以及5中,以阴影线来表示轮廓31以及桥接部32。
带状的主体30表示文字的线、图形的线、记号的线。例如,如图1所示,文字“R”由2条纵线、2条横线、1条倾斜线构成。文字“E”由1条纵线、3条横线构成。主体30有时具有:如字母的“A”、“B”、“D”、“O”、“P”、“Q”那样形成闭合空间34的带状的线,另外,主体30有时如“R”的下部或“E”的与轮胎周向CD平行的3条线、“U”那种与轮胎径向RD平行的2条线那样具有:相互离开的至少2条带。
轮廓31形成为:以与轮胎轴向AD平行的视线观察时呈无端环状。轮廓31是从轮胎周向CD的两侧包围主体30,而且从轮胎径向RD的两侧包围主体30。针对1个带状的主体30而至少设置1个轮廓31。如图1所示的“E”那样,也可以针对未形成闭合空间的1个带状的主体30,而设置有1个轮廓31。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的“R”那样,也可以针对形成闭合空间34的1个带状的主体30,至少设置有2个轮廓31。轮廓31的数量可以根据闭合空间34的数量而变化。例如,可以是闭合空间34的数量为1个而轮廓31的数量为2个,也可以是闭合空间34的数量为2个而轮廓31的数量为3个。另外,即便没有闭合空间34,也可以针对1个主体30而设置1个以上的轮廓31(参照图5的文字“T”)。
桥接部32配置在轮廓31的无端环状的外侧,且将相互分离开的轮廓31彼此连接起来。所谓的无端环状的外侧是指:从由无端环状的轮廓31包围起来的主体30远离的那一侧。主体30处于轮廓31的无端环状的内侧。在1个带状的主体30形成闭合空间34的情况下,该闭合空间34是轮廓31的无端环状的外侧。
标识3在轮廓31的无端环状的外侧至少具有1个分离部位。例如,分离部位可以配置在轮廓31的沿轮胎径向RD延伸的2条边之间,也可以配置在轮廓31的沿轮胎周向CD延伸的2条边之间,还可以配置在由轮廓31包围的闭合空间34,也可以配置在沿轮胎周向CD排列的第1文字与第2文字之间。
图1的例子中,标识3表示文字“R”,文字“R”的文字线形成闭合空间。桥接部32形成在该闭合空间34的整个区域。当然了,只要桥接部32形成在闭合空间34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另外,图1的例子中,标识3表示文字“E”,文字“E”具有:分离开的至少3条边。上述3条边沿着轮胎周向CD延伸,在各个边之间形成分离部位,具有:总计2条的带状的分离部位。在该2个分离部位分别设置桥接部32。
图3是图1中的A30部位、A31部位、A32部位以及A33部位的截面图。这些截面是:与基准面12c的法线方向ND平行的面。所谓的法线方向ND的外侧是指:在法线方向ND上从基准面12c远离的那一侧。另外,所谓的外端是指:从处于无端环状的内侧的主体30远离的那一侧的端部。
如图3所示,作为主体30外端的第1边缘30a朝向法线方向ND的外侧突出。在主体30与轮廓31之间的边界,具有第1边缘30a。主体30是第1边缘30a彼此之间的部位。在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主体30只是:在主体30、轮廓31以及桥接部32所出现的截面中突出高度为恒定的部位(后面有时记作突出恒定部位),但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主体30形成锯齿。主体30、轮廓31以及桥接部32所出现的截面是:与无端环状的轮廓3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截面。
如图3所示,作为轮廓31外端的第2边缘31a朝向法线方向ND的外侧突出。在轮廓31与基准面12c之间的边界,具有第2边缘31a。另外,在轮廓31与桥接部32之间的边界,具有第2边缘31a。轮廓31是:第1边缘30a与第2边缘31a之间的部位。在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轮廓31是由突出恒定部位、以及将突出恒定部位与第1边缘30a连接起来的至少1个圆弧构成,但并非限定于此。例如,轮廓31也可以不具有突出恒定部位,只由将第1边缘30a与第2边缘31a连接起来的至少1个圆弧构成。该圆弧是为了抑制开裂的发生而设置的。另外,轮廓31也可以不形成弯曲点而包含直线。通过轮廓31具有突出恒定部位,轮廓31的宽度相对较大,因此,能够提高可视性。
只要是将轮廓31的第2边缘31a与基准面12c连接起来的连接部至少具有1个圆弧,轮廓31的第2边缘31a与基准面12c没有弯曲点地被连接起来即可。
如图3所示,作为桥接部32外端的第3边缘32a朝向法线方向ND的外侧突出。在桥接部32与基准面12c之间的边界,具有第3边缘32a。桥接部32是:第2边缘31a彼此之间的部位(参照A31部位)、或者是第2边缘31a与第3边缘32a之间的部位(参照A32部位)。在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桥接部32是由突出恒定部位、以及将突出恒定部位与第2边缘31a连接起来的至少1个圆弧构成,但并非限定于此。桥接部32也可以不具有突出恒定部位,由至少1个圆弧构成。
如上所述的那样,在桥接部32与轮廓31之间必须要有曲面。在轮廓31与主体30之间必须要有曲面。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曲面,则会形成弯曲点,而导致开裂的发生。桥接部32与轮廓31之间的曲面的曲率半径也可以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这表示:与后面叙述的桥接部32和轮廓31的突出高度之差相同或者为该差以下的意思。主体30与轮廓31之间的曲率半径也可以为0.2mm以上且1.0mm以下。这表示:与后面叙述的主体30和轮廓31的突出高度之差相等或者为该差以下的意思。
如图3所示,主体30的突出恒定部位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1(例如,主体30的最小突出高度D1)、与轮廓31的突出恒定部位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2(例如,轮廓31的最小突出高度D2)互不相同。图3所示的例子中,主体30的突出恒定部位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1大于轮廓31的突出恒定部位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2。据此,能够提高标识3的可视性。
在此,由于轮廓31具有:突出恒定部位以及圆弧这双方,因此,轮廓31的突出高度也可以为轮廓31之中的最小的突出高度。
如图3所示,桥接部32的突出恒定部位相对于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D3(例如,桥接部32的最小突出高度D3)小于:主体30以及轮廓31的任意一方的突出恒定部位的突出高度D1、D2(例如,主体30的最小突出高度D1、轮廓31的最小突出高度D2)。
在此,由于桥接部32具有:突出恒定部位以及圆弧这双方,因此,桥接部32的突出高度也可以为桥接部32之中的最小的突出高度。
主体30与轮廓31的突出高度之差优选为0.2mm以上且1.0mm以下。如果该差小于0.2mm,可视性就会恶化。另外,如果该差超过1.0mm,在轮胎硫化时容易卷入空气而导致进气。
轮廓31与桥接部32的突出高度之差优选为0.2mm以上且2.0mm以下。如果该差小于0.2mm,可视性就会恶化。另外,如果该差超过2.0mm,容易发生开裂。
如果桥接部32比轮廓31还突出,虽然耐开裂性能得以提高,但其反面,容易发生空气滞留,另外,可视性会恶化。
如果主体30与桥接部32的突出高度相同,可视性就会恶化。据此,使主体30与桥接部32的突出高度不同。
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胎侧部12也可以具有:向轮胎轴向AD突出且沿着轮胎周向CD延伸的环状突起2。环状突起2配置在标识3的轮胎径向RD的外侧。环状突起2与标识3分离开。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环状突起2也可以在胎侧部12的轮胎周向CD的整个区域,沿着轮胎周向CD而连续地延伸。
另外,胎侧部12可以在标识3的轮胎径向RD的外侧具有多个胎侧花纹块(未图示)。多个胎侧花纹块可以配置成:隔着沟而在轮胎周向CD上隔开间隔。多个胎侧花纹块可以只配置在环状突起2的轮胎径向RD的外侧,也可以只配置在环状突起2的轮胎径向RD的内侧,还可以配置在环状突起2的轮胎径向RD的外侧以及内侧这两侧。胎侧花纹块与标识3分离开。
另外,上述的各尺寸值、位置关系以及大小关系是在将轮胎PT装配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下进行计测而得到的。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该规格,针对每一轮胎而被确定的轮辋。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或者ETRTO,则为“测量轮辋”。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各规格,针对每一轮胎而被确定的气压,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中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充气压力”。
[变形例]
(1)图4是:第1变形例的A30部位、A31部位、A32部位以及A33部位的截面图。图3所示的主体30以及轮廓31的突出高度可以变更为图4所示的主体30以及轮廓31的突出高度。即,在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主体30的突出高度D1>轮廓31的突出高度D2>桥接部32的突出高度D3。与此相对,如图4所示,轮廓31的突出高度D2>主体30的突出高度D1>桥接部32的突出高度D3。
这种情况下,主体30与轮廓31的突出高度之差优选为0.2mm以上且1.0mm以下。如果该差小于0.2mm,可视性就会恶化。另外,如果该差超过1.0mm,在轮胎硫化时容易卷入空气而导致进气。
另外,在主体30与桥接部32没有达到相同的突出高度的前提下,轮廓31与桥接部32的突出高度之差优选为0.4mm以上且3.0mm以下。如果该差小于0.4mm,可视性就会恶化。另外,如果该差超过3.0mm,容易发生开裂。
(2)在(1)所示的构成中,与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比,空气容易卷入主体30。因此,优选在主体30形成有与轮廓31相连的锯齿。只要锯齿的突出高度小于主体30与轮廓31的突出高度之差即可。或者,锯齿的突出高度也可以为:主体30与轮廓31之差的90%以下且50%以上。如果锯齿的突出高度过大,可视性就会恶化,如果过小,就会难以发挥出由锯齿带来的排气效果。
(3)图5是:以与轮胎轴向平行的视线来观察第2变形例的标识时的侧视图、以及A51部位、A52部位的截面图。图5中的A30部位以及A31部位的截面图、与图3所示的A30部位以及A31部位的截面图相同。如图5所示,标识3表示:字母“A”的第1文字、与字母“T”的第2文字。第1文字“A”具有:2个主体30、以及分别包围2个主体30的2个无端环状的轮廓31。构成文字“A”的线被分割成2条,由2个主体30表示。文字“A”由2条斜线与1条横线构成。1条横线利用带状的断开部33而被断开。在断开部33的轮胎径向RD的整个区域上设置有桥接部32。当然了,也可以在断开部3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桥接部32。
另外,如图5所示,第2文字“T”具有:2个主体30、以及分别包围2个主体30的2个无端环状的轮廓31。构成文字“T”的线被分割成2条,由2个主体30表示。文字“T”由与轮胎周向CD平行的1条横线、以及与轮胎径向RD平行的1条纵线构成。
第1文字“A”与第2文字“T”在轮胎周向CD上排列。第1文字“A”的轮廓31、与第2文字“T”的轮廓31通过桥接部32而被连接起来。该桥接部32在与第1文字及第2文字并排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轮胎周向CD)上延伸。将第1文字“A”的轮廓31与第2文字“T”的轮廓31连接起来的桥接部32可以形成为:该桥接部32的轮胎周向CD的尺寸大于轮胎径向RD的尺寸。
(4)虽然主体30、轮廓31以及桥接部32分别设置有突出恒定部,但也可以替换突出恒定部而设置平坦面。
以上,如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以及图4~5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构成为:具备沿着轮胎径向RD延伸的胎侧部12,胎侧部12具有:朝向轮胎轴向AD的外侧突出的标识3,标识3具有:带状的主体30、包围主体30的无端环状的轮廓31、以及配置在轮廓31的无端环状的外侧且将相互分离开的轮廓31彼此连接起来的桥接部32,主体30与轮廓31相对于标识3的周围的外表面即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互不相同,桥接部32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小于:主体30以及轮廓31的任意一方的突出高度。
根据该构成,由于主体30相对于标识3的周围的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与包围主体30的无端环状的轮廓31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互不相同,因此,主体30与轮廓31的阴影变得清晰,从而能够提高可视性。另外,大多情况是,轮廓31的无端环状的外侧为基准面12c,相互离开的轮廓31之间的分离部位成为基准面12c的情况也很多。如果分离部位的基准面12c与轮廓31之间的高低差较大,就会无法在将分离部位的基准面12c与轮廓31连接起来的连接部设置圆弧,该连接部容易弯曲,有可能导致开裂。
因此,如本发明那样,通过在分离部位设置将轮廓31彼此连接起来的桥接部32,与在分离部位没有设置桥接部32的构成相比,通过桥接部32能够减小分离部位与轮廓31的高低差,能够将圆弧适当地配置在:将轮廓31与桥接部32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其结果,能够抑制开裂。
如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或者图5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构成为:主体30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1大于轮廓31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2。
根据该构成,与主体30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1比轮廓31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2还小的构成相比,在轮胎的硫化时橡胶容易触碰到形成轮廓31的模具的面,从而能够抑制空气滞留或进气。
如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或者图5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构成为:主体30具有: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1为恒定的第1突出恒定部,轮廓31具有: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2为恒定的第2突出恒定部,桥接部32具有: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3为恒定的第3突出恒定部,第1突出恒定部的突出高度D1大于:第2突出恒定部的突出高度D2,第3突出恒定部的突出高度D3小于:第1突出恒定部以及第2突出恒定部的任意一方的突出高度(D1、D2)。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主体30、轮廓31以及桥接部32分别设置有突出恒定部,因此,能够确保主体30、轮廓31以及桥接部32的各自的宽度,从而能够提高可视性。
如图4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构成为:主体30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1小于轮廓31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2,在主体30形成有锯齿。
根据该构成,由于主体30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1小于轮廓31相对于基准面12c而言的突出高度D2,在轮胎硫化时可能会导致容易卷入空气的问题,但因为在主体30形成有锯齿,因此,空气容易沿着锯齿排出,能够抑制进气。另外,在模具的最突出的部位(图4的例子中轮廓31)设置有:排气用的排气孔。
如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或者图5所示的变形例的文字“R”那样,也可以构成为:标识3表示文字,文字形成为:文字的线形成出闭合空间34,桥接部32设置于闭合空间34的至少一部分。
文字的线所形成的闭合空间34内有狭窄的倾向。根据上述构成,即便是在胎侧部12设置有形成这种闭合空间34的文字的情况下,由于在闭合空间3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桥接部32,因此,能够适当地提高耐开裂性能。
如图5所示的变形例的文字“A”那样,也可以构成为:标识3表示文字,标识3具有:将文字的线断开的带状的断开部33,桥接部32设置于断开部33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该构成,通过断开部33能够提高美观度,而且通过桥接部32能够抑制由断开部33引起的开裂。
如图5所示的变形例的文字“A”以及文字“T”那样,也可以构成为:标识3表示在轮胎周向CD上排列的第1文字(A)与第2文字(T),桥接部32将第1文字(A)的轮廓31与第2文字(T)的轮廓31连接起来。
根据该构成,由于桥接部32将第1文字与第2文字之间连接起来,因此,能够提高耐开裂性能。
以上,虽然结合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应当认为具体的构成并非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不仅仅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且还通过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此外,还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其它的任意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所采用的结构。各部分的具体的构成并非仅仅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轮胎具备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胎侧部,
所述胎侧部具有: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的标识,
所述标识具有:带状的主体、包围所述主体的无端环状的轮廓、配置在所述轮廓的无端环状的外侧且将相互分离开的所述轮廓彼此连接起来的桥接部,
所述主体以及所述轮廓相对于所述标识的周围的外表面即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互不相同,
所述桥接部相对于所述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小于:所述主体以及所述轮廓的任意一方的突出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相对于所述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大于所述轮廓相对于所述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具有:相对于所述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为恒定的第1突出恒定部,
所述轮廓具有:相对于所述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为恒定的第2突出恒定部,
所述桥接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为恒定的第3突出恒定部,
所述第1突出恒定部的突出高度大于所述第2突出恒定部的突出高度,
所述第3突出恒定部的突出高度小于所述第1突出恒定部以及所述第2突出恒定部的任意一方的突出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相对于所述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小于所述轮廓相对于所述基准面而言的突出高度,
在所述主体形成有锯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识表示文字,所述文字形成为:所述文字的线形成出闭合空间,
所述桥接部设置于所述闭合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识表示文字,所述标识具有:将所述文字的线断开的带状的断开部,
所述桥接部设置于所述断开部的至少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识表示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的第1文字与第2文字,
所述桥接部将所述第1文字的所述轮廓与所述第2文字的所述轮廓连接起来。
CN202210310106.6A 2021-04-21 2022-03-28 充气轮胎 Pending CN1152142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1996A JP2022166645A (ja) 2021-04-21 2021-04-21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1-071996 2021-04-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4268A true CN115214268A (zh) 2022-10-21

Family

ID=83507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10106.6A Pending CN115214268A (zh) 2021-04-21 2022-03-28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39970A1 (zh)
JP (1) JP2022166645A (zh)
CN (1) CN115214268A (zh)
DE (1) DE102022107985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50548A2 (en) * 1998-04-17 1999-10-20 BRIDGESTONE/FIRESTONE, Inc. High impact logo structure for tire sidewall
JP2011105231A (ja) * 2009-11-19 2011-06-0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50367687A1 (en) * 2014-06-18 2015-12-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10065345A (zh) * 2018-01-22 2019-07-30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209904458U (zh) * 2018-05-11 2020-01-0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65496B2 (en) * 2001-12-26 2010-02-2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4202168B2 (ja) * 2003-03-28 2008-12-2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US7409975B2 (en) * 2005-05-13 2008-08-12 Bridgestone Firestone North American Tire, Llc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light reflective properties of tire sidewalls
JP2007045328A (ja) * 2005-08-10 2007-02-2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32580B2 (ja) * 2008-09-11 2013-07-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30085B2 (ja) * 2010-06-15 2014-11-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69827B2 (ja) * 2018-02-28 2022-05-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50548A2 (en) * 1998-04-17 1999-10-20 BRIDGESTONE/FIRESTONE, Inc. High impact logo structure for tire sidewall
JP2011105231A (ja) * 2009-11-19 2011-06-0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50367687A1 (en) * 2014-06-18 2015-12-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10065345A (zh) * 2018-01-22 2019-07-30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209904458U (zh) * 2018-05-11 2020-01-0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07985A1 (de) 2022-10-27
US20220339970A1 (en) 2022-10-27
JP2022166645A (ja) 2022-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19516B1 (en) Pneumatic tire
KR101959089B1 (ko) 런플랫 타이어
EP2749435B1 (en) Pneumatic tire
AU2016213194B2 (en) Pneumatic tire
JP497302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0223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2570274B1 (en) Pneumatic tire
CN209904458U (zh) 充气轮胎
CN112829522B (zh) 轮胎
JP200434543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984775A1 (en) Pneumatic tire
CN115230402A (zh) 充气轮胎
EP2965924A1 (en) Pneumatic tire
JP2005104437A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15214268A (zh) 充气轮胎
JP201318065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206851B (zh) 充气轮胎
JP2000016032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13242804B (zh) 充气轮胎
JP74826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832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110240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20071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8675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409513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