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72302B - 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72302B
CN115172302B CN202210805963.3A CN202210805963A CN115172302B CN 115172302 B CN115172302 B CN 115172302B CN 202210805963 A CN202210805963 A CN 202210805963A CN 115172302 B CN115172302 B CN 1151723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fixed
rod
rotating shaf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059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72302A (zh
Inventor
金英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wei Jiangsu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wei Jiangsu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wei Jiangsu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wei Jiangsu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72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2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72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2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0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 H01L23/4006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with bolts or screw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12Mountings, e.g. non-detachable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01L23/14Mountings, e.g. non-detachable insulating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its electrical properties
    • H01L23/15Ceramic or glass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2Holders for supporting the complete device in operation, i.e. detachable f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67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gases, e.g. ai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5Lead-frames or other flat leads
    • H01L23/49541Geometry of the lead-frame
    • H01L23/49548Cross section geometr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包括DBC基板与螺栓,所述DBC基板上方设置第一引线框架,所述DBC基板下方设置散热器,所述DBC基板与所述散热器之间设置热界面材料层,所述螺栓从上往下依次贯穿第一引线框架、DBC基板、热界面材料层并与所述散热器螺纹连接。本发明中,DBC基板、第一引线框架、散热器采用螺栓固定连接,使得DBC基板、第一引线框架、散热器一体化固定,从而简化了功率模块的制造过程,并且减小了功率模块的体积,并且通过控制螺栓扭矩能够调节DBC基板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从而调节热界面材料层的厚度,使得热界面材料层厚度保持一致,减小功率模块散热性能的偏差。

Description

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率模块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功率模块(power module)作为所有电子仪器所必需装载的部件,不仅提供电力,还起到电力转换、确保稳定性及效率性等多种作用。
功率模块一般有IGBT模块、电流传感器内置型电力管理模块(IPM)和MOSFET模块,其中,IGBT模块安装有转换电力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211)和多个二极管并放入专用外壳;电流传感器内置型电力管理模块(IPM)添加过载电流和过热等的保护电路;以及MOSFET模块安装有金属氧化膜硅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等。
功率模块一般用基板在其电路层上经由焊锡材料搭载作为功率元件的半导体元件,从而成为功率模块。目前,为提高功率模块的散热性能,通常在基板的金属层下方接合散热器,并在散热器与基板的贴合面涂敷热界面材料,降低散热器与基板之间的接触热阻,但是,现有的散热器与基板通常采用粘接方式连接,使得散热器与基板之间的热界面材料的厚度无法保持一致厚度,容易使功率模块的散热性能产生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散热器与基板通常采用粘接方式连接,使得散热器与基板之间的热界面材料的厚度无法保持一致厚度,容易使功率模块的散热性能产生偏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包括:DBC基板与螺栓,所述DBC基板上方设置第一引线框架,所述DBC基板下方设置散热器,所述DBC基板与所述散热器之间设置热界面材料层,所述螺栓从上往下依次贯穿第一引线框架、DBC基板、热界面材料层并与所述散热器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DBC基板包括陶瓷基板层、上覆铜层及下覆铜层,所述上覆铜层设置在所述陶瓷基板层上表面,所述下覆铜层设置在所述陶瓷基板层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引线框架左侧截面呈L型,且所述第一引线框架左右两侧关于所述DBC基板竖直中心线左右对称,所述第一引线框架外部设置第二引线框架,所述第二引线框架与所述第一引线框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引线框架与所述上覆铜层之间设置锡膏层。
优选的,所述螺栓上套设绝缘垫圈,所述绝缘垫圈采用绝缘材质制成,所述绝缘垫圈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引线框架上表面抵接,所述绝缘垫圈上表面与所述螺栓头部下表面抵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器上表面四个角分别设置螺纹孔,所述DBC基板四个角分别设置第一通孔,所述螺栓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螺栓分别与四个螺纹孔、四个第一通孔一一对应,所述螺栓下端通过所述螺纹孔与所述散热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器内左右对称设置两个散热流道,所述散热流道前端设置进气管,所述散热流道后端设置出气管,所述散热流道分别与所述进气管、所述出气管连通,所述进气管远离所述散热流道一端延伸至功率模块本体外部,所述出气管远离所述散热流道一端位于功率模块本体内部。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内设置进气组件,所述进气组件用于控制功率模块本体外部气体通过进气管进入散热流道内部,所述进气组件包括:
散热扇,所述散热扇固定设置在所述进气管前端;
固定隔板,所述固定隔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进气管内,所述固定隔板侧壁与所述进气管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隔板内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前后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固定隔板前后侧壁;
移动隔板,所述移动隔板滑动设置在所述固定隔板前侧,所述移动隔板后侧与所述固定隔板前侧贴合,所述移动隔板与所述进气管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移动隔板右端与所述进气管右侧内壁抵接;
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后侧壁;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后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限位板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右侧内壁固定连接;
第一磁块,所述第一磁块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前侧壁;
固定箱,所述固定箱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前方,所述固定箱内设置吸水块,所述吸水块由吸水膨胀材料制成,所述吸水块右侧设置第二磁块,所述第二磁块与所述固定箱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磁块与所述第一磁块相互靠近一侧磁极相同,所述吸水块左侧设置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与所述固定箱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固定箱前侧壁设置开口;
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隔板前侧壁,所述固定块内设置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呈Z型,所述第三通孔一端与所述固定块前侧连通,所述第三通孔另一端通过第二通孔与所述固定隔板后侧连通;
空腔,所述空腔设置在所述固定块内,所述空腔通过连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所述空腔内设置活塞板,所述活塞板与所述空腔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活塞板右侧设置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一端与所述活塞板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另一端贯穿所述固定块并与所述移动隔板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与所述固定块贯穿位置滑动连接;
堵块,所述堵块设置在所述第三通孔前端,所述堵块与所述固定块前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堵块与所述滑动板之间设置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堵块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箱左侧壁,延伸至所述固定箱内部并与所述滑动板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固定箱贯穿位置滑动连接;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滑动板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箱左侧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器底部设置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通过出气管进入功率模块本体内部的气体速度,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器底部,所述电动伸缩杆前端设置为伸缩端;
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固定设置在所述电动伸缩杆前方,所述伸缩端贯穿所述限位块并与所述限位块滑动连接;
铰接板,所述铰接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伸缩端前端;
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套设在所述伸缩端,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所述限位块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与所述铰接板后侧壁固定连接;
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出气管后侧,所述挡板前侧壁与所述出气管后侧滑动连接,所述挡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挡板与两个所述出气管一一对应;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挡板远离所述出气管一端,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挡板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垂直于所述挡板;
调节板,所述调节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挡板一端,所述调节板与所述散热器后侧壁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板靠近散热器一侧设置若干第一限位孔;
铰接杆,所述铰接杆设置在所述铰接板与所述调节板之间,所述铰接杆一端与所述铰接板侧壁铰接连接,所述铰接杆另一端与所述调节板远离所述出气管一端铰接连接;
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器底部,所述第一套筒位于所述调节板前方,所述第一套筒内滑动设置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后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相适配,所述第一套筒内设置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杆前端固定连接;
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一端贯穿所述连接板并与所述出气管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与所述连接板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杆平行于所述调节板,所述导向杆远离所述出气管一端固定设置挡块;
第五弹簧,所述第五弹簧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所述第五弹簧一端与所述挡块靠近出气管一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器后侧壁中心位置固定设置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位于两个所述出气管之间,所述固定杆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加速功率模块本体内的气体流动,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散热箱,所述散热箱位于所述出气管后方,所述散热箱一侧与所述固定杆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箱设置为圆柱状,且所述散热箱外壁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散热孔;
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所述散热箱内,所述第一转轴垂直于所述固定杆,所述第一转轴一端与所述散热箱靠近所述固定杆一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另一端贯穿所述散热箱远离固定杆一侧壁,延伸至所述散热箱外部并固定设置涡轮,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散热箱远离固定杆一侧壁转动连接;
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转动环,所述转动环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转动环内壁通过轴承与所述第一转轴外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环靠近所述固定杆一侧设置若干第二限位孔,若干所述第二限位孔关于所述第一转轴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
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垂直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一端与所述转动环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靠近所述散热孔一端设置若干扇叶;
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齿环,所述齿环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动环外周,所述齿环外壁带齿;
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设置在所述散热箱内,所述第三转轴一端与所述散热箱靠近固定杆一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三转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三转轴远离所述固定杆一端,所述第三齿轮为不完全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齿环间歇啮合;
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箱靠近固定杆一侧内壁,所述第二套筒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套筒内滑动设置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远离所述第二套筒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相适配,所述第二套筒内设置第六弹簧,所述第六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杆靠近固定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内壁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包括DBC基板与螺栓,所述DBC基板上方设置第一引线框架,所述DBC基板下方设置散热器,所述DBC基板与所述散热器之间设置热界面材料层,所述螺栓从上往下依次贯穿第一引线框架、DBC基板、热界面材料层并与所述散热器螺纹连接。本发明中,DBC基板、第一引线框架、散热器采用螺栓固定连接,使得DBC基板、第一引线框架、散热器一体化固定,从而简化了功率模块的制造过程,并且减小了功率模块的体积,并且通过控制螺栓扭矩能够调节DBC基板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从而调节热界面材料层的厚度,使得热界面材料层厚度保持一致,减小功率模块散热性能的偏差,从而提高功率模块的整体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装置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进气管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进气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4中A-A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进气组件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调节组件整体结构仰视图;
图8为本发明图7中B处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中散热组件整体结构仰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中C处放大图。
图中:1、DBC基板;2、螺栓;3、第一引线框架;4、散热器;5、热界面材料层;6、陶瓷基板层;7、上覆铜层;8、下覆铜层;9、第二引线框架;10、锡膏层;11、绝缘垫圈;12、螺纹孔;13、散热流道;14、进气管;15、出气管;16、散热扇;17、固定隔板;18、第二通孔;19、移动隔板;20、限位板;21、第一弹簧;22、第一磁块;23、固定箱;24、吸水块;25、第二磁块;26、滑动板;27、固定块;28、第三通孔;29、空腔;30、连通孔;31、活塞板;32、活塞杆;33、堵块;34、连接杆;35、第二弹簧;36、电动伸缩杆;37、限位块;38、铰接板;39、第三弹簧;40、挡板;41、连接板;42、调节板;43、开口;44、第一限位孔;45、铰接杆;46、第一套筒;47、第一限位杆;48、第四弹簧;49、导向杆;50、挡块;51、第五弹簧;52、固定杆;53、散热箱;54、第一转轴;55、涡轮;56、第一锥齿轮;57、转动环;58、第二限位孔;59、第二转轴;60、散热孔;61、扇叶;62、第二锥齿轮;63、第一齿轮;64、齿环;65、第三转轴;66、第二齿轮;67、第三齿轮;68、第二套筒;69、第二限位杆;70、第六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如图1-图10所示,包括:DBC基板1与螺栓2,所述DBC基板1上方设置第一引线框架3,所述DBC基板1下方设置散热器4,所述DBC基板1与所述散热器4之间设置热界面材料层5,所述螺栓2从上往下依次贯穿第一引线框架3、DBC基板1、热界面材料层5并与所述散热器4螺纹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DBC基板1为覆铜陶瓷基板,具有陶瓷的高导热、高电绝缘、高机械强度、低膨胀等特性,又兼具无氧铜的高导电性和优异焊接性能,且能像PCB线路板一样刻蚀出各种图形,本发明中,功率模块本体包括DBC基板1,在DBC基板1上方设置第一引线框架3,在DBC基板1下方设置散热器4,散热器4与DBC基板1之间的间隙处涂抹热界面材料层5,热界面材料层5采用硅脂或硅胶材质,热界面材料层5能够增加DBC基板1金属层与散热器4贴合面之间的热接触点,提高散热性能,第一引线框架3、DBC基板1、散热器4通过螺栓2固定连接,使得DBC基板1、第一引线框架3、散热器4一体化固定,从而简化了功率模块的制造过程,并且减小了功率模块的体积,并且通过控制螺栓2扭矩能够调节DBC基板1与散热器4之间的间隙,从而调节热界面材料层5的厚度,使得热界面材料层5厚度保持一致,减小功率模块散热性能的偏差。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DBC基板1包括陶瓷基板层6、上覆铜层7及下覆铜层8,所述上覆铜层7设置在所述陶瓷基板层6上表面,所述下覆铜层8设置在所述陶瓷基板层6下表面。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DBC基板1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上覆铜层7与下覆铜层8,上覆铜层7与下覆铜层8均由铜或铜合金构成,提高了上覆铜层7的导电性能及下覆铜层8的导热性能。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左侧截面呈L型,且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左右两侧关于所述DBC基板1竖直中心线左右对称,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外部设置第二引线框架9,所述第二引线框架9与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第一引线框架3的左侧垂直截面呈L型,且第一引线框架3右侧与左侧截面对称,在第一引线框架3中心设置中间空间部,使第一引线框架3与贯通中间空间部的螺栓2一体化,在第一引线框架3外部设置第二引线框架9,第二引线框架9能够将第一引线框架3与外部连接。
实施例4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与所述上覆铜层7之间设置锡膏层10。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第一引线框架3与上覆铜层7之间设置锡膏层10,锡膏层10采用Sn-Ag系、Sn-Cu系、Sn-In系或者Sn-Ag-Cu系焊锡材料中的任意一种,锡膏层10能够使DBC基板1与第一引线框架3以隔开方式接合,锡膏层10在螺栓2固定过程中会因对螺栓2施加的扭矩而发生变形,从而缓解扭矩传递对DBC基板1造成的冲击,对DBC基板1有保护作用,保证了固定连接的质量,延伸了DBC基板1的使用寿命,锡膏层10还能起到填充DBC基板1与第一引线框架3之间空间的作用,有助于减小电接触电阻,减少电能的损耗,达到节能的效果。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4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螺栓2上套设绝缘垫圈11,所述绝缘垫圈11采用绝缘材质制成,所述绝缘垫圈11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上表面抵接,所述绝缘垫圈11上表面与所述螺栓2头部下表面抵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绝缘垫圈11设置在第一引线框架3与螺栓2头部之间,绝缘垫圈11材质为氧化铝Al2O3、氮化铝AlN、氮化硅Si3N4、氧化锆增韧氧化铝中的任意一种绝缘物,绝缘垫圈11能够使螺栓2与第一引线框架3之间实现电绝缘。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5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散热器4上表面四个角分别设置螺纹孔12,所述DBC基板1四个角分别设置第一通孔,所述螺栓2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螺栓2分别与四个螺纹孔12、四个第一通孔一一对应,所述螺栓2下端通过所述螺纹孔12与所述散热器4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四个螺栓2,并分别对应DBC基板1与散热器4的四个角,能够利用预设扭矩,直接向DBC基板1的四个角施加垂直负荷,并使DBC基板1和散热器4之间的粘合面始终接触,从而直接有效地控制热界面材料层5的厚度,并使热界面材料层5厚度保持一定,因此可以在功率模块的整个面保持散热性能不变。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6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所述散热器4内左右对称设置两个散热流道13,所述散热流道13前端设置进气管14,所述散热流道13后端设置出气管15,所述散热流道13分别与所述进气管14、所述出气管15连通,所述进气管14远离所述散热流道13一端延伸至功率模块本体外部,所述出气管15远离所述散热流道13一端位于功率模块本体内部。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单独利用散热器4会存在散热效率低的问题,散热器4效率低会导致热界面材料层5受热膨胀程度不同,使得热界面材料层5厚度发生变化,影响螺栓2扭矩,为了解决散热器4散热效率低的问题,在散热器4内设置两个散热流道13,散热流道13前后两端分别设置进气管14与出气管15,进气管14延伸至功率模块本体外部,外部空气通过进气管14进入散热流道13,并通过出气管15输送至功率模块本体内部,通过空气的快速流动加速了散热,提高了散热器4的散热效率,使得功率模块本体散热性能保持稳定,减小偏差。
实施例8
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如图3-图6所示,所述进气管14内设置进气组件,所述进气组件用于控制功率模块本体外部气体通过进气管14进入散热流道13内部,所述进气组件包括:
散热扇16,所述散热扇16固定设置在所述进气管14前端;
固定隔板17,所述固定隔板17固定设置在所述进气管14内,所述固定隔板17侧壁与所述进气管14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隔板17内设置第二通孔18,所述第二通孔18前后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固定隔板17前后侧壁;
移动隔板19,所述移动隔板19滑动设置在所述固定隔板17前侧,所述移动隔板19后侧与所述固定隔板17前侧贴合,所述移动隔板19与所述进气管14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移动隔板19右端与所述进气管14右侧内壁抵接;
限位板20,所述限位板20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19后侧壁;
第一弹簧21,所述第一弹簧21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19后侧,所述第一弹簧21一端与所述限位板20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1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14右侧内壁固定连接;
第一磁块22,所述第一磁块22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19前侧壁;
固定箱23,所述固定箱23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19前方,所述固定箱23内设置吸水块24,所述吸水块24由吸水膨胀材料制成,所述吸水块24右侧设置第二磁块25,所述第二磁块25与所述固定箱23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磁块25与所述第一磁块22相互靠近一侧磁极相同,所述吸水块24左侧设置滑动板26,所述滑动板26与所述固定箱23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固定箱23前侧壁设置开口43;
固定块27,所述固定块27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隔板17前侧壁,所述固定块27内设置第三通孔28,所述第三通孔28呈Z型,所述第三通孔28一端与所述固定块27前侧连通,所述第三通孔28另一端通过第二通孔18与所述固定隔板17后侧连通;
空腔29,所述空腔29设置在所述固定块27内,所述空腔29通过连通孔30与所述第三通孔28连通,所述空腔29内设置活塞板31,所述活塞板31与所述空腔29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活塞板31右侧设置活塞杆32,所述活塞杆32一端与所述活塞板31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32另一端贯穿所述固定块27并与所述移动隔板19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32与所述固定块27贯穿位置滑动连接;
堵块33,所述堵块33设置在所述第三通孔28前端,所述堵块33与所述固定块27前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堵块33与所述滑动板26之间设置连接杆34,所述连接杆34一端与所述堵块33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34另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箱23左侧壁,延伸至所述固定箱23内部并与所述滑动板26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34与所述固定箱23贯穿位置滑动连接;
第二弹簧35,所述第二弹簧35套设在所述连接杆34上,所述第二弹簧35一端与所述滑动板26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5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箱23左侧内壁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为了加快进气管14处的进气速度,提升散热效率,在进气管14处设置散热扇16,散热扇16启动后外部空气进入进气管14内,初始状态时,如图4所示,堵块33与第三通孔28分离,移动隔板19与进气管14内壁分离,吸水块24处于压缩状态,外部空气能够通过移动隔板19与进气管14内壁的间隙,并进入散热流道13内,同时,外部空气通过第三通孔28进入固定块27内,并从第三通孔28依次流入第二通孔18,最后流入固定隔板17后侧并汇入散热流道13,进气管14截面呈梯形,且进气管14进口端横截面接大于进气管14出口端横截面积,从而进一步加快了空气流速,提高了散热效率,随着散热扇16转速的提高,进气管14内空气流速增加,第三通孔28内空气流速加快,第三通孔28内流速越快,空腔29与第三通孔28内的压强差越大,在压强作用下,活塞板31沿空腔29内壁向靠近第三通孔28方向滑动,活塞板31通过活塞杆32带动移动隔板19向靠近固定块27方向滑动,使得移动隔板19与进气管14内壁的间隙增大,使得更多的空气流入散热流道13,当功率模块本体外部空气中水分较多时,携带较多水分的空气进入功率模块本体内部会造成功率模块本体内部的器件损坏,因此,当空气中水分较少时,通过吸水块24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减少空气中的水分,当空气中水分较多时,如图6所示,由于吸水块24采用吸水膨胀材料制成,吸水块24吸收大量水分后快速膨胀,并带动第二磁块25向远离固定块27方向运动,第二磁块25通过相同的磁性带动第一磁块22向远离固定块27方向运动,移动隔板19向远离固定块27方向滑动,直至与进气管14内壁抵接,同时,吸水块24膨胀能够带动滑动板26向靠近固定块27方向滑动,并通过连接杆34带动堵块33向靠近第三通孔28方向运动,直至将第三通孔28封堵,此时,散热扇16处产生的空气无法通过进气管14进入散热流道13内,对功率模块本体内部的器件进行防潮保护,避免因大量水分进入功率模块本体内部而造成功率模块的损坏,延长了功率模块本体的使用寿命,当空气中水分减少后,吸水块24被逐渐烘干,吸水块24逐渐恢复压缩状态,在第一弹簧21的作用下,限位板20带动移动隔板19与进气管14分离,使得空气重新流入散热流道13,在第二弹簧35的作用下,堵块33与第三通孔28分离,空气重新流入第三通孔28内,通过该进气组件,能够实现进气管14处的快速进气,提高散热流道13内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散热,通过设置吸水块24能够起到防潮湿的作用,避免过多水分进入功率模块本体内部而对内部器件造成腐蚀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并且,根据第三通孔28内空气流速的变化能够自动调节移动隔板19与进气管14内壁的间隙大小,从而实现进气速度的自动调节,不需要增加额外设备,在保证散热性能稳定的同时达到节能的效果。
实施例9
在实施例7或8的基础上,如图7、图8所示,所述散热器4底部设置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通过出气管15进入功率模块本体内部的气体速度,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电动伸缩杆36,所述电动伸缩杆36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器4底部,所述电动伸缩杆36前端设置为伸缩端;
限位块37,所述限位块37固定设置在所述电动伸缩杆36前方,所述伸缩端贯穿所述限位块37并与所述限位块37滑动连接;
铰接板38,所述铰接板38固定设置在所述伸缩端前端;
第三弹簧39,所述第三弹簧39套设在所述伸缩端,所述第三弹簧39一端与所述限位块37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39另一端与所述铰接板38后侧壁固定连接;
挡板40,所述挡板40设置在所述出气管15后侧,所述挡板40前侧壁与所述出气管15后侧滑动连接,所述挡板40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挡板40与两个所述出气管15一一对应;
连接板41,所述连接板41设置在所述挡板40远离所述出气管15一端,所述连接板41与所述挡板40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41垂直于所述挡板40;
调节板42,所述调节板42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1远离所述挡板40一端,所述调节板42与所述散热器4后侧壁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板42靠近散热器4一侧设置若干第一限位孔44;
铰接杆45,所述铰接杆45设置在所述铰接板38与所述调节板42之间,所述铰接杆45一端与所述铰接板38侧壁铰接连接,所述铰接杆45另一端与所述调节板42远离所述出气管15一端铰接连接;
第一套筒46,所述第一套筒46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器4底部,所述第一套筒46位于所述调节板42前方,所述第一套筒46内滑动设置第一限位杆47,所述第一限位杆47后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孔44相适配,所述第一套筒46内设置第四弹簧48,所述第四弹簧48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46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48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杆47前端固定连接;
导向杆49,所述导向杆49一端贯穿所述连接板41并与所述出气管15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49与所述连接板41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杆49平行于所述调节板42,所述导向杆49远离所述出气管15一端固定设置挡块50;
第五弹簧51,所述第五弹簧51套设在所述导向杆49上,所述第五弹簧51一端与所述挡块50靠近出气管15一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51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41侧壁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为了调节出气管15处的气体速度,在散热器4底部设置调节组件,使用时,启动电动伸缩杆36,电动伸缩杆36带动铰接板38前后运动,铰接板38通过铰接杆45带动调节板42左右滑动,调节板42通过连接板41带动挡板40在出气管15后侧壁左右滑动,从而调节出气管15输出端的面积,通过改变出气管15输出端面积调节出气管15气体速度,通过设置限位块37能够使得电动伸缩杆36的前后伸缩更加稳定可靠,通过导向杆49为连接板41提供导向,使得挡板40与出气管15紧密贴合,调节完毕后,第一限位杆47能够卡入第一限位孔44内,使得调节板42无法左右滑动,保证出气口面积保持稳定,减小了散热偏差,当出气管15处水分较多时,通过控制电动伸缩杆36能够带动挡板40将出气管15完全遮挡,避免带大量水分的空气进入功率模块本体内部,进一步保护了内部器件。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7-9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如图9、图10所示,所述散热器4后侧壁中心位置固定设置固定杆52,所述固定杆52位于两个所述出气管15之间,所述固定杆52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加速功率模块本体内的气体流动,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散热箱53,所述散热箱53位于所述出气管15后方,所述散热箱53一侧与所述固定杆52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箱53设置为圆柱状,且所述散热箱53外壁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散热孔60;
第一转轴54,所述第一转轴54设置在所述散热箱53内,所述第一转轴54垂直于所述固定杆52,所述第一转轴54一端与所述散热箱53靠近所述固定杆52一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54另一端贯穿所述散热箱53远离固定杆52一侧壁,延伸至所述散热箱53外部并固定设置涡轮55,所述第一转轴54与所述散热箱53远离固定杆52一侧壁转动连接;
第一锥齿轮56,所述第一锥齿轮56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54上;
转动环57,所述转动环57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54上,所述转动环57内壁通过轴承与所述第一转轴54外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环57靠近所述固定杆52一侧设置若干第二限位孔58,若干所述第二限位孔58关于所述第一转轴54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
第二转轴59,所述第二转轴59垂直于所述第一转轴54,所述第二转轴59一端与所述转动环57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59靠近所述散热孔60一端设置若干扇叶61;
第二锥齿轮62,所述第二锥齿轮62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59上,所述第二锥齿轮62与所述第一锥齿轮56啮合;
第一齿轮63,所述第一齿轮6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54上;
齿环64,所述齿环64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动环57外周,所述齿环64外壁带齿;
第三转轴65,所述第三转轴65设置在所述散热箱53内,所述第三转轴65一端与所述散热箱53靠近固定杆52一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65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54;
第二齿轮66,所述第二齿轮66设置在所述第三转轴65上,所述第二齿轮66与所述第一齿轮63啮合;
第三齿轮67,所述第三齿轮67设置在所述第三转轴65远离所述固定杆52一端,所述第三齿轮67为不完全齿轮,所述第三齿轮67与所述齿环64间歇啮合;
第二套筒68,所述第二套筒68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箱53靠近固定杆52一侧内壁,所述第二套筒68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54,所述第二套筒68内滑动设置第二限位杆69,所述第二限位杆69远离所述第二套筒68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孔58相适配,所述第二套筒68内设置第六弹簧70,所述第六弹簧70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杆69靠近固定杆5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70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68内壁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随着功率模块使用时长的增加,功率模块内部的温度也逐渐升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器4的散热效率,在散热器4后侧壁中心位置设置固定杆52,固定杆52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散热组件,散热组件与出气管15相对应,出气管15流出的空气能够带动涡轮55转动,涡轮55转动能够带动第一转轴54转动,第一转轴54转动能够带动第一锥齿轮56转动,第一锥齿轮56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62转动,第二锥齿轮62转动带动第二转轴59转动,第二转轴59转动带动扇叶61转动,扇叶61转动产生的流动空气通过散热孔60流出散热箱53,通过散热孔60流出的空气与出气管15流出空气的方向不同,从而对功率模块本体内部不同方位进行散热,并且,随着第一转轴54的转动,第一转轴54带动第一齿轮63转动,第一齿轮63带动第二齿轮66转动,第二齿轮66带动第三转轴65转动,第三转轴65带动第三齿轮67转动,第三齿轮67为不完全齿轮,第三齿轮67间歇带动齿环64转动,从而使得转动环57间歇等角度转动,使得扇叶61的角度不断发生变化,散热箱53通过散热孔60流出的空气产生不同方向的冷却风,从而对功率模块本体内部全方位进行降温,该散热组件无需借助电力设备,不会产生多余的热量,且能够充分利用出气管15流出的快速空气,并沿散热箱53圆周方向通过散热孔60散发出不同出风角度的冷却风,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使得功率模块本体的散热偏差更小。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还包括控制组件,控制组件用于按预设周期自动调整电动伸缩杆36的实际长度,所述控制组件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散热器4部,用于检测所述散热器4底部的实际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14外壁,用于检测外部环境的实际温度;
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绝缘垫圈11下表面,用于检测绝缘垫圈11受到的实际纵向应力;
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绝缘垫圈11下表面,用于检测绝缘垫圈11受到的实际横向应力;
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散热流道13内,用于检测所述散热流道13内的空气平均流量;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散热器4底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及电动伸缩杆36电性连接;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的检测值控制所述电动伸缩杆36自动调节长度,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的检测值,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电动伸缩杆36的目标长度:
Figure BDA0003737288620000191
其中,Lm为电动伸缩杆36的目标长度,
Figure BDA0003737288620000192
为功率模块的预设散热效率,e为自然常数,e取2.72,ω1为纵向压阻系数,ω2为横向压阻系数,σ1为绝缘垫圈11受到的实际纵向应力,σ2为绝缘垫圈11受到的实际横向应力,σ3为绝缘垫圈11受到的预设纵向应力,σ4为绝缘垫圈11受到的预设横向应力,/>
Figure BDA0003737288620000201
为功率模块散热效率的影响系数,C1为空气比热容,ρ为空气密度,V1为散热流道13内的空气平均流量,T1为散热器4底部的实际温度,T2为外部环境的实际温度,P1为功率模块的额定功率,L1为电动伸缩杆36的预设长度;
步骤2:基于步骤1的计算结果,到达预设周期时,控制器对电动伸缩杆36的长度进行自动调节,使得电动伸缩杆36的实际长度等于电动伸缩杆36的目标长度。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为了减小功率模块的散热偏差,控制器能够按照预设周期控制电动伸缩杆36自动调节,调节出气管15的出气速度,从而根据温度、空气流量等影响因素自动调节电动伸缩杆36的长度,具体为,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电动伸缩杆36的目标长度,计算过程中,功率模块的预设散热效率为75%,
Figure BDA0003737288620000202
为功率模块散热效率的影响系数,绝缘垫圈11不同的横向应力与纵向应力意味着热界面材料层5厚度不同,螺栓2的扭矩不同,加入功率模块散热效率的影响系数,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准确,L1为当挡板40处于出气管15中心位置时电动伸缩杆36的长度,根据计算结果,到达预设周期后(预设周期取10min),控制器将电动伸缩杆36的实际长度调节至目标长度,进一步减小了功率模块的散热偏差。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DBC基板(1)与螺栓(2),所述DBC基板(1)上方设置第一引线框架(3),所述DBC基板(1)下方设置散热器(4),所述DBC基板(1)与所述散热器(4)之间设置热界面材料层(5),所述螺栓(2)从上往下依次贯穿第一引线框架(3)、DBC基板(1)、热界面材料层(5)并与所述散热器(4)螺纹连接;
所述散热器(4)内左右对称设置两个散热流道(13),所述散热流道(13)前端设置进气管(14),所述散热流道(13)后端设置出气管(15),所述散热流道(13)分别与所述进气管(14)、所述出气管(15)连通,所述进气管(14)远离所述散热流道(13)一端延伸至功率模块本体外部,所述出气管(15)远离所述散热流道(13)一端位于功率模块本体内部;
所述进气管(14)内设置进气组件,所述进气组件用于控制功率模块本体外部气体通过进气管(14)进入散热流道(13)内部,所述进气组件包括:
散热扇(16),所述散热扇(16)固定设置在所述进气管(14)前端;
固定隔板(17),所述固定隔板(17)固定设置在所述进气管(14)内,所述固定隔板(17)侧壁与所述进气管(14)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隔板(17)内设置第二通孔(18),所述第二通孔(18)前后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固定隔板(17)前后侧壁;
移动隔板(19),所述移动隔板(19)滑动设置在所述固定隔板(17)前侧,所述移动隔板(19)后侧与所述固定隔板(17)前侧贴合,所述移动隔板(19)与所述进气管(14)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移动隔板(19)右端与所述进气管(14)右侧内壁抵接;
限位板(20),所述限位板(20)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19)后侧壁;
第一弹簧(21),所述第一弹簧(21)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19)后侧,所述第一弹簧(21)一端与所述限位板(20)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1)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14)右侧内壁固定连接;
第一磁块(22),所述第一磁块(22)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19)前侧壁;
固定箱(23),所述固定箱(23)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隔板(19)前方,所述固定箱(23)内设置吸水块(24),所述吸水块(24)由吸水膨胀材料制成,所述吸水块(24)右侧设置第二磁块(25),所述第二磁块(25)与所述固定箱(23)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磁块(25)与所述第一磁块(22)相互靠近一侧磁极相同,所述吸水块(24)左侧设置滑动板(26),所述滑动板(26)与所述固定箱(23)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固定箱(23)前侧壁设置开口(43);
固定块(27),所述固定块(27)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隔板(17)前侧壁,所述固定块(27)内设置第三通孔(28),所述第三通孔(28)呈Z型,所述第三通孔(28)一端与所述固定块(27)前侧连通,所述第三通孔(28)另一端通过第二通孔(18)与所述固定隔板(17)后侧连通;
空腔(29),所述空腔(29)设置在所述固定块(27)内,所述空腔(29)通过连通孔(30)与所述第三通孔(28)连通,所述空腔(29)内设置活塞板(31),所述活塞板(31)与所述空腔(29)内壁左右滑动连接,所述活塞板(31)右侧设置活塞杆(32),所述活塞杆(32)一端与所述活塞板(31)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32)另一端贯穿所述固定块(27)并与所述移动隔板(19)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32)与所述固定块(27)贯穿位置滑动连接;
堵块(33),所述堵块(33)设置在所述第三通孔(28)前端,所述堵块(33)与所述固定块(27)前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堵块(33)与所述滑动板(26)之间设置连接杆(34),所述连接杆(34)一端与所述堵块(33)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34)另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箱(23)左侧壁,延伸至所述固定箱(23)内部并与所述滑动板(26)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34)与所述固定箱(23)贯穿位置滑动连接;
第二弹簧(35),所述第二弹簧(35)套设在所述连接杆(34)上,所述第二弹簧(35)一端与所述滑动板(26)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5)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箱(23)左侧内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BC基板(1)包括陶瓷基板层(6)、上覆铜层(7)及下覆铜层(8),所述上覆铜层(7)设置在所述陶瓷基板层(6)上表面,所述下覆铜层(8)设置在所述陶瓷基板层(6)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左侧截面呈L型,且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左右两侧关于所述DBC基板(1)竖直中心线左右对称,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外部设置第二引线框架(9),所述第二引线框架(9)与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与所述上覆铜层(7)之间设置锡膏层(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2)上套设绝缘垫圈(11),所述绝缘垫圈(11)采用绝缘材质制成,所述绝缘垫圈(11)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引线框架(3)上表面抵接,所述绝缘垫圈(11)上表面与所述螺栓(2)头部下表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4)上表面四个角分别设置螺纹孔(12),所述DBC基板(1)四个角分别设置第一通孔,所述螺栓(2)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螺栓(2)分别与四个螺纹孔(12)、四个第一通孔一一对应,所述螺栓(2)下端通过所述螺纹孔(12)与所述散热器(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4)底部设置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通过出气管(15)进入功率模块本体内部的气体速度,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电动伸缩杆(36),所述电动伸缩杆(36)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器(4)底部,所述电动伸缩杆(36)前端设置为伸缩端;
限位块(37),所述限位块(37)固定设置在所述电动伸缩杆(36)前方,所述伸缩端贯穿所述限位块(37)并与所述限位块(37)滑动连接;
铰接板(38),所述铰接板(38)固定设置在所述伸缩端前端;
第三弹簧(39),所述第三弹簧(39)套设在所述伸缩端,所述第三弹簧(39)一端与所述限位块(37)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39)另一端与所述铰接板(38)后侧壁固定连接;
挡板(40),所述挡板(40)设置在所述出气管(15)后侧,所述挡板(40)前侧壁与所述出气管(15)后侧滑动连接,所述挡板(40)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挡板(40)与两个所述出气管(15)一一对应;
连接板(41),所述连接板(41)设置在所述挡板(40)远离所述出气管(15)一端,所述连接板(41)与所述挡板(40)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41)垂直于所述挡板(40);
调节板(42),所述调节板(42)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1)远离所述挡板(40)一端,所述调节板(42)与所述散热器(4)后侧壁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板(42)靠近散热器(4)一侧设置若干第一限位孔(44);
铰接杆(45),所述铰接杆(45)设置在所述铰接板(38)与所述调节板(42)之间,所述铰接杆(45)一端与所述铰接板(38)侧壁铰接连接,所述铰接杆(45)另一端与所述调节板(42)远离所述出气管(15)一端铰接连接;
第一套筒(46),所述第一套筒(46)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器(4)底部,所述第一套筒(46)位于所述调节板(42)前方,所述第一套筒(46)内滑动设置第一限位杆(47),所述第一限位杆(47)后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孔(44)相适配,所述第一套筒(46)内设置第四弹簧(48),所述第四弹簧(48)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46)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48)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杆(47)前端固定连接;
导向杆(49),所述导向杆(49)一端贯穿所述连接板(41)并与所述出气管(15)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49)与所述连接板(41)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杆(49)平行于所述调节板(42),所述导向杆(49)远离所述出气管(15)一端固定设置挡块(50);
第五弹簧(51),所述第五弹簧(51)套设在所述导向杆(49)上,所述第五弹簧(51)一端与所述挡块(50)靠近出气管(15)一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51)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41)侧壁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4)后侧壁中心位置固定设置固定杆(52),所述固定杆(52)位于两个所述出气管(15)之间,所述固定杆(52)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加速功率模块本体内的气体流动,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散热箱(53),所述散热箱(53)位于所述出气管(15)后方,所述散热箱(53)一侧与所述固定杆(52)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箱(53)设置为圆柱状,且所述散热箱(53)外壁沿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散热孔(60);
第一转轴(54),所述第一转轴(54)设置在所述散热箱(53)内,所述第一转轴(54)垂直于所述固定杆(52),所述第一转轴(54)一端与所述散热箱(53)靠近所述固定杆(52)一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54)另一端贯穿所述散热箱(53)远离固定杆(52)一侧壁,延伸至所述散热箱(53)外部并固定设置涡轮(55),所述第一转轴(54)与所述散热箱(53)远离固定杆(52)一侧壁转动连接;
第一锥齿轮(56),所述第一锥齿轮(56)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54)上;
转动环(57),所述转动环(57)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54)上,所述转动环(57)内壁通过轴承与所述第一转轴(54)外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环(57)靠近所述固定杆(52)一侧设置若干第二限位孔(58),若干所述第二限位孔(58)关于所述第一转轴(54)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
第二转轴(59),所述第二转轴(59)垂直于所述第一转轴(54),所述第二转轴(59)一端与所述转动环(57)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59)靠近所述散热孔(60)一端设置若干扇叶(61);
第二锥齿轮(62),所述第二锥齿轮(62)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59)上,所述第二锥齿轮(62)与所述第一锥齿轮(56)啮合;
第一齿轮(63),所述第一齿轮(6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54)上;
齿环(64),所述齿环(64)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动环(57)外周,所述齿环(64)外壁带齿;
第三转轴(65),所述第三转轴(65)设置在所述散热箱(53)内,所述第三转轴(65)一端与所述散热箱(53)靠近固定杆(52)一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65)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54);
第二齿轮(66),所述第二齿轮(66)设置在所述第三转轴(65)上,所述第二齿轮(66)与所述第一齿轮(63)啮合;
第三齿轮(67),所述第三齿轮(67)设置在所述第三转轴(65)远离所述固定杆(52)一端,所述第三齿轮(67)为不完全齿轮,所述第三齿轮(67)与所述齿环(64)间歇啮合;
第二套筒(68),所述第二套筒(68)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箱(53)靠近固定杆(52)一侧内壁,所述第二套筒(68)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54),所述第二套筒(68)内滑动设置第二限位杆(69),所述第二限位杆(69)远离所述第二套筒(68)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孔(58)相适配,所述第二套筒(68)内设置第六弹簧(70),所述第六弹簧(70)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杆(69)靠近固定杆(5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70)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68)内壁固定连接。
CN202210805963.3A 2022-02-04 2022-07-08 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 Active CN115172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20014514A KR102442951B1 (ko) 2022-02-04 2022-02-04 파워모듈 내 터미널의 전기적 연결 및 일체화 고정 장치
KR10-2022-0014514 2022-0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2302A CN115172302A (zh) 2022-10-11
CN115172302B true CN115172302B (zh) 2023-07-04

Family

ID=83281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05963.3A Active CN115172302B (zh) 2022-02-04 2022-07-08 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2442951B1 (zh)
CN (1) CN115172302B (zh)
WO (1) WO20231496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42951B1 (ko) * 2022-02-04 2022-09-15 (주)아이에이파워트론 파워모듈 내 터미널의 전기적 연결 및 일체화 고정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25699A (ja) * 2013-07-16 2013-10-31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熱交換器
CN212677623U (zh) * 2020-09-04 2021-03-09 北京卡尔工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尘防潮型机柜
CN112984041A (zh) * 2021-02-26 2021-06-18 深圳市韦宏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机顶盒防水散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0720A (en) * 1988-04-12 1991-02-05 Kaufman Lance R Circuit assembly and method with direct bonded terminal pin
US4907124A (en) * 1988-09-01 1990-03-06 Kaufman Lance R Bolted circuit assembly with isolating washer
JP3433279B2 (ja) * 1995-11-09 2003-08-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装置
JP3347977B2 (ja) * 1997-07-02 2002-11-20 フリヂスター株式会社 液体循環型熱電冷却・加熱装置
JP3813120B2 (ja) * 2002-11-28 2006-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実装体
JP2006100640A (ja) * 2004-09-30 2006-04-13 Hitachi Metals Ltd セラミックス回路基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CN101351109A (zh) * 2007-07-20 2009-01-21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KR101463075B1 (ko) * 2008-02-04 2014-11-20 페어차일드코리아반도체 주식회사 히트 싱크 패키지
KR101033892B1 (ko) * 2008-10-17 2011-05-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스너버 캐패시터의 냉각성능을 향상시킨 인버터
US8159821B2 (en) * 2009-07-28 2012-04-17 Dsem Holdings Sdn. Bhd. Diffusion bonding circuit submount directly to vapor chamber
JP2011077463A (ja) * 2009-10-02 2011-04-1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電力変換装置、そ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及び半導体パワー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1077378B1 (ko) * 2010-06-23 2011-10-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방열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732037B (zh) * 2012-10-12 2016-12-21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KR101420536B1 (ko) 2012-12-14 2014-07-1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전력 모듈 패키지
KR101765372B1 (ko) * 2014-11-26 2017-08-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소자 보호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KR101663558B1 (ko) * 2016-05-23 2016-10-07 제엠제코(주) 패키지 파괴 방지 구조를 갖는 반도체 칩 패키지
JP2017224752A (ja) * 2016-06-16 2017-12-2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KR101897639B1 (ko) 2016-08-25 2018-09-12 현대오트론 주식회사 파워 모듈
KR102552077B1 (ko) 2018-04-23 2023-07-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적층형 파워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9285818A (zh) * 2018-11-20 2019-01-29 盐城盈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芯片散热装置
CN110275590A (zh) * 2019-04-26 2019-09-24 天津英伦电脑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器
CN110173788B (zh) * 2019-06-02 2020-11-10 山东合力金桥系统集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通信机房的散热通风系统
JP7334485B2 (ja) * 2019-06-07 2023-08-2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の外部接続部、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の外部接続部の製造方法、半導体モジュール、車両、及び外部接続部とバスバーとの接続方法
KR20210041426A (ko) 2019-10-07 2021-04-1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전력용 반도체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442951B1 (ko) * 2022-02-04 2022-09-15 (주)아이에이파워트론 파워모듈 내 터미널의 전기적 연결 및 일체화 고정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25699A (ja) * 2013-07-16 2013-10-31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熱交換器
CN212677623U (zh) * 2020-09-04 2021-03-09 北京卡尔工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尘防潮型机柜
CN112984041A (zh) * 2021-02-26 2021-06-18 深圳市韦宏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机顶盒防水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2302A (zh) 2022-10-11
KR102442951B1 (ko) 2022-09-15
WO2023149650A1 (ko) 2023-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72302B (zh) 一种功率模块内终端的电连接及一体化固定装置
CN110382356B (zh) 无人机的动力组件和无人机
US7054157B2 (en) Frequency converter
CN110958825B (zh) 一种变频器散热装置
CN108650862A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技术的快速散热方法及装置
CN110418557A (zh) 一种密封型机箱散热装置及密封型机箱
JP2002314281A (ja) 冷却水路を備えた電気装置
CN204145981U (zh) 散热结构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变频器
CN208210525U (zh) 一种防水防尘散热系统
CN216852881U (zh)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电源开关
CN212648913U (zh) 一种具有散热组件的小型化断路一体化开关柜
CN214170735U (zh) —种散热效果好的风力发电塔筒结构
JP2004006558A (ja)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
CN209248452U (zh) 一种服务器设备散热结构
CN210865983U (zh) 一种外接插入式智能开关散热结构
CN215453776U (zh) 一种一体散热化电力模块
CN217544593U (zh) 一种高稳定性的cob晶圆倒置式基板结构
CN215576515U (zh) 一种计算机用辅助散热装置
CN215927802U (zh) 一种电子水泵壳体
CN218352313U (zh) 一种降噪散热的闭环步进电机
CN215188010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变频电源用散热片
CN214507459U (zh) 一种控制器及电动工具
CN220362092U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221103886U (zh) 一种大功率变换器的散热结构
CN214945100U (zh) 一种新型防尘防水无刷散热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