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58485A - 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58485A
CN115158485A CN202210742363.7A CN202210742363A CN115158485A CN 115158485 A CN115158485 A CN 115158485A CN 202210742363 A CN202210742363 A CN 202210742363A CN 115158485 A CN115158485 A CN 1151584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support
beam assembly
steering
support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423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58485B (zh
Inventor
胡军
王珂
陈强
江彬
吕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4236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584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58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8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584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84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145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having a crossbeam incorporated there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及汽车,包括第一主体结构和第二主体结构,第一主体结构与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连接有AR‑HUD安装底座,第一主体结构和第二主体结构上均连接有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分别连接在第一主体结构和第二主体结构的相对两侧。其目的是:用来解决背景技术中指出的一体式转向支撑安装横梁主体,虽轻量化效果显著,但零部件成本上升明显,难以实现不同车型之间的零部件通用化的问题,从而能够在保证产品刚度、强度及尺寸精度的前提下,实现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的集成化、轻量化,同时,兼顾零部件通用化和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转向支撑是汽车上重要的总装部件,其支撑着汽车转向柱总成、方向盘总成、仪表板系统总成以及线束与保险丝盒、DVD总成、PAB总成、BCM总成等零部件。
中国专利:CN104386137A,其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支撑总成。包括转向支撑主梁和设在转向支撑主梁上的转向柱安装组件、中央支撑组件和左、右侧围安装支架,在靠近所述转向支撑主梁的两端还分别设有仪表板左、右安装支架,所述转向支撑主梁为横向布置的等径直管,所述中央支撑组件包括两根左右并排布置在转向支撑主梁中部的支撑支架,所述转向柱安装组件包括与转向支撑主梁焊接的转向柱安装支架、前壁板安装支架和转向柱安装支架加强件,在所述转向柱安装支架两侧的翼板部分上设有用于与踏板总成连接的安装缺口。上述专利中,转向支撑总成由若干钢制结构件组焊而成,焊接部件多,工序繁琐;同时,焊接部位多,焊接变形量大,难以控制总成的精度;总成通过焊接而成,成型自由度小,总成重量较大,难以提升性能。
中国专利:CN114475807A,其公开了一种镁铝合金转向支撑横梁总成。所述转向支撑安装横梁主体为镁铝合金一体压铸成型,包含横梁本体、空调安装结构、转向柱安装结构、安全气囊安装结构、中央支撑架、仪表台板安装结构以及若干加强筋。该汽车转向支撑横梁总成能够在保证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的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实现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的集成化和轻量化。毋庸置疑,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是所属技术领域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但一种镁铝合金转向支撑横梁总成所公开的内容中,转向支撑安装横梁主体为镁铝合金一体压铸成型,难以实现不同车型之间的零部件通用化;一体式镁铝合金结构,虽轻量化效果显著,但零部件成本上升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及汽车,用来解决背景技术中指出的一体式转向支撑安装横梁主体,虽轻量化效果显著,但零部件成本上升明显,难以实现不同车型之间的零部件通用化的问题,从而能够在保证产品刚度、强度及尺寸精度的前提下,实现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的集成化、轻量化,同时,兼顾零部件通用化和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包括第一主体结构和第二主体结构,所述第一主体结构与第二主体结构连接,所述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连接有AR-HUD安装底座,所述第一主体结构和第二主体结构上均连接有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所述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分别连接在第一主体结构和第二主体结构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所述AR-HUD安装底座包括安装底座本体、第一安装凸台、第二安装凸台和第三安装凸台,所述第一安装凸台、第二安装凸台和第三安装凸台均一体成型在安装底座本体上,所述第一安装凸台连接在安装底座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安装凸台连接在安装底座本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三安装凸台连接在安装底座本体上,并与第二安装凸台位于同一侧,这样设置,将第一安装凸台、第二安装凸台和第三安装凸台一体成型在安装底座本体上,实现结构的集成化,减少制作工序。
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凸台上具有第一安装点和主定位孔,所述第二安装凸台上具有第二安装点和次定位孔,所述第三安装凸台上具有第三安装点,所述安装底座本体的一侧开设有安装底座连接孔,所述安装底座本体的另一侧设置有连接凸台,这样设置,一方面,便于AR-HUD安装底座整体的安装,另一方面,便于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定位安装在AR-HUD安装底座上。
进一步,所述AR-HUD安装底座呈C形,所述AR-HUD安装底座的横截面呈U形,这样设置,能够满足AR-HUD布置需求,同时,提升安装底座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安装底座的模态。
进一步,所述AR-HUD安装底座的底面连接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交错设置,这样设置,用于增强AR-HUD安装底座的结构强度和模态。
进一步,所述第二主体结构包括第二本体、仪表台板安装部和转向柱安装端,所述仪表台板安装部和转向柱安装端一体成型在第二本体上,这样设置,将仪表台板安装部不同角度不同高差的安装点集成于第二本体上,可有效提升仪表台板装配尺寸精度,同时,将转向柱安装端集成在第二本体上,可提升转向柱装配尺寸精度。
进一步,所述仪表台板安装部包括仪表台板下部安装板、仪表台板中部安装板和仪表台板上部安装板,所述仪表台板下部安装板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仪表台板中部安装板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仪表台板上部安装板具有第三安装孔,这样设置,便于仪表台板的稳定安装。
进一步,所述转向柱安装端包括转向上柱上部安装板和转向上柱下部安装板,所述转向上柱上部安装板上具有第一连接点,所述转向上柱下部安装板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连接点,这样设置,便于转向柱的稳定安装。
进一步,所述第二主体结构还包括空调系统安装部,所述空调系统安装部一体成型在第二主体结构上,这样设置,将空调系统安装部集成在第二本体上,可提升空调系统的通用化和装配尺寸精度。
进一步,所述空调系统安装部包括空调系统上部安装块和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所述空调系统上部安装块具有第三连接点,所述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具有第四连接点,这样设置,用于空调系统的稳定安装。
进一步,所述第二主体结构呈L形,所述第二主体结构的横断面呈U形,所述第二主体结构的底面连接有第二加强筋,这样设置,用于提升第二主体结构的结构强度和模态。
进一步,所述第二主体结构上一体成型有定位销,所述第二主体结构于定位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车身连接点,所述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一体成型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上具有第一主体结构连接点,这样设置,一方面,便于第二主体结构与车身连接,另一方面,便于与第一主体结构连接,从而有利于不同车型间零部件的通用化延展。
进一步,所述第一主体结构包括套管和支架总成,所述套管的一端呈扁平状,所述套管于扁平状的一端具有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点,所述支架总成连接在套管上,这样设置,便于与第二主体结构连接,从而进一步有利于不同车型间零部件的通用化延展。
进一步,所述支架总成包括安全气囊安装支架、车身连接支架、支撑架、连接件、第一仪表台板安装支架和第二仪表台板安装支架,所述安全气囊安装支架对称连接在套管上,所述车身连接支架和第一仪表台板安装支架均连接在套管的一侧,所述车身连接支架上连接有定位柱,所述支撑架和第二仪表台板安装支架均连接在套管的另一侧,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支撑架上。
进一步,所述抱具支架包括第一抱具支架和第二抱具支架,所述第一抱具支架连接在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二抱具支架连接在第一主体结构的一侧,这样设置,用于为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的装配提供抱具夹持结构,同时,为仪表台板边缘提供安装点。
进一步,所述第一抱具支架和第二抱具支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抱具支架呈Y形,所述第一抱具支架上对称设置有穿孔,两个所述穿孔之间设置有抱具工艺孔,所述第一抱具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主体结构安装孔,这样设置,一方面,便于仪表台板的安装连接,另一方面,便于装配抱具的夹持。
进一步,所述第一抱具支架上成型有翻边,这样设置,用于加强抱具支架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所述地板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地板连接支架和第二地板连接支架,所述第一地板连接支架连接在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二地板连接支架连接在第一主体结构上,这样设置,用于在车身高度方向起到连接和支撑作用。
进一步,所述第一地板连接支架和第二地板连接支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地板连接支架上具有纵向连接孔和横向连接孔,这样设置,便于地板连接支架的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地板连接支架上连接有加强翻边,这样设置,用于加强地板连接支架的结构强度。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和汽车主体,所述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安装在汽车主体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将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分为第一主体结构、第二主体结构、AR-HUD安装底座、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并通过螺纹副的连接方式将第一主体结构、第二主体结构、AR-HUD安装底座、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连接,实现了零部件的集成化,又便于不同车型之间零部件的通用化延展,为个性化多车型背景下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进而有助于所述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产品的成本控制;
2、通过第一主体结构、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均采用钢制材料成型,第二主体结构和AR-HUD安装底座均采用镁铝合金一体压铸成型,再通过五者的连接,在保证产品刚度、强度及尺寸精度的前提下,有利于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结构轻量化的实现,与当下轻质低耗、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3、通过将AR-HUD安装底座设计为“C”型结构,集成了AR-HUD的多个安装点以及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与车身前部的连接点,并采用镁铝合金压铸一次成型,从而实现了结构上的集成化和轻量化,且“C”型结构稳定性的特点,使得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与车身前部的连接更可靠,有利于提升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的模态,进而利于整车达到更好的驾乘效果;
4、通过将第二主体结构设计为“L”型,其上集成了仪表台板安装部、转向柱安装端、空调系统安装部、定位销和连接头,实现第二主体结构的集成化和轻量化,并采用镁铝合金压铸一次成型,简化了生产工序,并保证了不同高差和不同空间角度上各个安装点的相对位置精度,同时,一体成型结构有利于提升各安装点的刚性和结构强度;
5、通过在第一主体结构上集成支架总成,更有利于不同车型间零部件的通用化延展,能够灵活安装不同零部件;
6、通过抱具支架的设置,一方面,能够为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的装配提供抱具夹持结构,另一方面,能够为仪表台板边缘提供安装点;
7、通过地板连接支架的设置,在转向支撑横梁总成装配时,能够在车身高度方向起到连接和支撑作用,更有利于转向支撑横梁总成装配的装配;
8、通过将本方案中的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应用到不同的车身中,进一步提升零部件的通用化,有利于成本的控制。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中AR-HUD安装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中AR-HUD安装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中第二主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中第二主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中第一主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中抱具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中地板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第一主体结构1、套管11、第二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10、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点111、安全气囊安装支架12、车身连接支架13、定位柱14、第二抱具支架15、第一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6、支撑架17、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连接件19、第二连接穿孔191;
安装底座本体2、第一安装凸台21、第一安装点211、主定位孔212、第二安装凸台22、第二安装点221、次定位孔222、第三安装凸台23、第三安装点231、安装底座连接孔24、连接凸台25、第一加强筋26;
第一抱具支架3、穿孔31、抱具工艺孔32、第一翻边321、第二翻边33、第二主体结构安装孔331、第三翻边34;
第二本体4、连接头40、定位销41、车身连接点42、抱具支架连接孔43、仪表台板下部安装板44、第一安装孔441、转向上柱上部安装板45、转向上柱下部安装板46、耳板461、第二连接点462、仪表台板中部安装板47、第二安装孔471、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48、第四连接点481、第一连接穿孔49、第一主体结构连接点410、仪表台板上部安装板411、第三安装孔411-1、安装底座本体连接台412、固定孔412-1、空调系统上部安装块413、第三连接点413-1、第二加强筋414、第一纵向安装孔415;
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纵向连接孔51、横向连接孔52、加强翻边5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和功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中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用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9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包括第一主体结构1和第二主体结构,第一主体结构1与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连接有AR-HUD安装底座,第一主体结构1和第二主体结构上均连接有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分别连接在第一主体结构1和第二主体结构的相对两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结构1和第二主体结构上端和下端均通过横向螺纹副连接,上端和下端的横向螺纹副均优选为两组,使第一主体结构1和第二主体结构连接更稳固。AR-HUD安装底座和第二主体结构通过横向螺纹副连接,横向螺纹副优选为两组,将AR-HUD安装底座和第二主体结构稳固连接。抱具支架和第二主体结构通过横向螺纹副连接,横向螺纹副优选为一组,将抱具支架和第二主体结构稳定连接。第二主体结构和地板连接支架通过纵向螺纹副连接,纵梁螺纹副优选为两组,将第二主体结构和地板连接支架稳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横向螺纹副和纵向螺纹副均可以为螺栓和螺母的配合。
通过将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分为第一主体结构1、第二主体结构、AR-HUD安装底座、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并通过螺纹副的连接方式将第一主体结构1、第二主体结构、AR-HUD安装底座、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连接,实现了零部件的集成化,又便于不同车型之间零部件的通用化延展,为个性化多车型背景下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进而有助于所述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产品的成本控制。
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结构1、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均采用钢制材料加工成型,第二主体结构和AR-HUD安装底座均采用镁铝合金一体压铸成型,在保证产品刚度、强度及尺寸精度的前提下,有利于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结构轻量化的实现,与当下轻质低耗、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相契合。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钢制材料和镁铝合金均为本领域现有且常规使用的材料,故此不再赘述。
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中,AR-HUD安装底座整体呈C形,AR-HUD安装底座的横截面呈U形,能够满足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布置需求,同时,使得转向支撑横梁总成与车身前部的连接更可靠,有利于提升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的模态,进而利于整车达到更好的驾乘效果。
本实施例中,AR-HUD安装底座包括安装底座本体2、第一安装凸台21、第二安装凸台22和第三安装凸台23,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凸台21、第二安装凸台22和第三安装凸台23均通过一体压铸成型在安装底座本体2上,实现了结构的集成化,减少制作工序。第一安装凸台21成型在安装底座本体2的一侧,第一安装凸台21上具有第一安装点211和主定位孔212,第二安装凸台22成型在安装底座本体2的另一侧,第二安装凸台22上具有第二安装点221和次定位孔222,第三安装凸台23成型在安装底座本体2上,并与第二安装凸台22位于同一侧,第三安装凸台23上具有第三安装点231,通过第一安装点211、主定位孔212、第二安装点221、次定位孔222和第三安装点231的相互配合,将AR-HUD定位安装在AR-HUD安装底座上,有利于保证AR-HUD各安装点的相对位置度。
本实施例中,安装底座本体2的左侧具有安装底座连接孔24,安装底座连接孔24优选为两个,通过两组横向螺纹副与两个安装底座连接孔24的相互配合,将AR-HUD安装底座装配在第二主体结构上。安装底座本体2的上侧于C形的两端分别具有车身前部连接凸台25,用于将AR-HUD安装底座与车身前部连接。
AR-HUD安装底座的底面连接有第一加强筋26,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26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加强筋26交错设置,通过第一加强筋26的设置,用于增强AR-HUD安装底座的结构强度和模态,从而提升安装底座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安装底座的模态。
如图7所示,第一主体结构1包括套管11和支架总成,本实施例中,套管11优选为圆柱形钢管,套管11的一端通过挤压形成扁平状。套管11于扁平状的一端具有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点111,本实施例中,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点111优选为两个,两个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点111贯穿套管11,通过两组横向螺纹副穿过两个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点111,从而将第一主体结构1与第二主体结构稳定连接,进而有利于不同车型间零部件的通用化延展。支架总成连接在套管11上,用于为车体内其他安装部件提供安装支点。
本实施例中,支架总成包括安全气囊安装支架12、车身连接支架13、支撑架17、连接件19、第一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6和第二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10,安全气囊安装支架12对称焊接在套管11上,用于安全气囊的安装。车身连接支架13和第一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6均焊接在套管11的一侧,车身连接支架13上通过组焊焊接有定位柱14,本实施例中,定位柱14可以为定位销,也可以为圆柱,通过定位柱14与车身连接支架13的相互配合,从而将套管11与车身的一侧定位连接。支撑架17和第二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10均焊接在套管11的另一侧,连接件19通过点焊焊接在支撑架17的中部,用于在车身左右方向起到连接和支撑作用。第一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6和第二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10用于为仪表台板的安装提供安装支点,第一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6为仪表台板的右侧提供安装支点,第二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10为仪表台板的中部提供安装支点。
本实施例中,安全气囊安装支架12、车身连接支架13、支撑架17、第一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6和第二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10在焊接时,均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形式直接焊接套管11上,以提升连接强度。
如图5-6所示,第二主体结构整体呈L形,第二主体结构的横断面呈U形,用于提升第二主体结构的结构强度和模态。
本实施例中,第二主体结构包括第二本体4、仪表台板安装部、转向柱安装端和空调系统安装部,仪表台板安装部、转向柱安装端和空调系统安装部一体成型在第二本体4上,通过将仪表台板安装部不同角度、不同高差的安装点集成于第二本体4上,配合第一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6和第二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10,可有效提升仪表台板装配尺寸精度;通过将转向柱安装端集成在第二本体4上,可提升转向上柱装配尺寸精度;通过将空调系统安装部集成在第二本体4上,可提升空调系统的通用化和装配尺寸精度。
第二本体4的一侧一体成型有连接头40,本实施例中,连接头40呈扁平状,连接头40上具有第一主体结构连接点410,第一主体结构连接点410优选为两个,将连接头40嵌套于套管11内,再通过两组横向螺纹副连接在第一主体结构连接点410和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点111上,一方面,使第一主体结构1和第二主体结构上端可拆卸连接,另一方面,有利于不同车型间零部件的通用化延展。
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4的一侧一体压铸成型有定位销41,用于转向支撑横梁总成装配时,与车身左侧结构定位。第二本体4于定位销4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车身连接点42,用于第二本体4与车身左侧的连接。
仪表台板安装部包括仪表台板下部安装板44、仪表台板中部安装板47和仪表台板上部安装板411,本实施例中,仪表台板下部安装板44位于第二本体4上靠近定位销41的一侧,仪表台板下部安装板44具有第一安装孔441;仪表台板中部安装板47位于第二本体4远离定位销41的一侧,仪表台板中部安装板47具有第二安装孔471;仪表台板上部安装板411位于仪表台板下部安装板44、仪表台板中部安装板47之间,且位于第二本体4的上侧,仪表台板上部安装板411具有第三安装孔411-1,第三安装孔411-1优选为两个,通过将仪表台板下部安装板44、仪表台板中部安装板47和仪表台板上部安装板411集成于第二本体4上,可有效提升仪表台板装配尺寸精度。
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4于仪表台板上部安装板411的两侧均一体成型有安装底座本体连接台412,安装底座本体连接台412向前凸起,安装底座本体连接台412于凸起的底部具有固定孔412-1,两个固定孔412-1与两个安装底座连接孔24通过两组横向螺纹副,从而将第二本体4与AR-HUD安装底座连接,进一步提升不同车型间零部件的通用化延展。
转向柱安装端包括转向上柱上部安装板45和转向上柱下部安装板46,本实施例中,转向上柱上部安装板45对称设置在第二本体4上,且位于仪表台板上部安装板411的两侧,转向上柱上部安装板45上具有第一连接点;转向上柱下部安装板46设置在转向上柱上部安装板45的背侧,转向上柱下部安装板46的自由端为两个对称的耳板461,两个耳板461上均具有第二连接点462,通过转向上柱上部安装板45和转向上柱下部安装板46的相互配合,便于转向上柱的稳定安装,并能够提升转向上柱装配尺寸精度。
空调系统安装部包括空调系统上部安装块413和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48,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上部安装块413位于第二本体4靠近连接头40的一侧,并向前凸起,空调系统上部安装块413于凸起的底部具有第三连接点413-1;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48位于第二本体4的L形下侧,并向前凸起,空调系统上部安装块413的凸起与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48的凸起位于同一侧,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48于凸起的底部具有第四连接点481,通过空调系统上部安装块413和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48的相互配合,有利于空调系统的通用化和装配方便性。
本实施例中,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48的自由端具有第一连接穿孔49,第一连接穿孔49优选为两个,连接件19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连接穿孔191,第二连接穿孔191优选为两个,通过两组横向螺纹副穿过第一连接穿孔49和第二连接穿孔191,从而将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48和连接件19可拆卸连接,进而将第二本体4和连接件19稳定连接,使第一主体结构1和第二主体结构下端连接。
第二本体4的底面连接有第二加强筋414,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414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加强筋414交错连接在第二本体4的背面,用于进一步提升第二主体结构的结构强度和模态。
如图1-2和图8所示,抱具支架包括第一抱具支架3和第二抱具支架15,第一抱具支架3连接在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第二抱具支架15连接在第一主体结构1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二抱具支架15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形式直接焊接在套管11上。通过第一抱具支架3和第二抱具支架15的相互配合,用于为转向支撑横梁总成的装配提供抱具夹持结构,同时,为仪表台板的边缘提供安装点。
本实施例中,第一抱具支架3和第二抱具支架15结构相同,便于抱具支架的生产。第一抱具支架3整体呈Y形,第一抱具支架3上对称设置有穿孔31,两个穿孔31布置于“Y”型结构的近端,用于连接仪表台板边缘。两个穿孔31之间设置有抱具工艺孔32,抱具工艺孔32位于“Y”型结构近端的中部,抱具工艺孔32优选为两个,两个抱具工艺孔32横向布置有第一翻边321,便于装配时,抱具支架的夹持。第一抱具支架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主体结构安装孔331,本实施例中,第一抱具支架3的一侧一体成型有第二翻边33,第二主体结构安装孔331位于第二翻边33上,第二本体4上具有抱具支架连接孔43,通过一组横向螺纹副穿过抱具支架连接孔43和第二主体结构安装孔331,从而将第一抱具支架3稳定安装在第二本体4上。第一抱具支架3上通过翻边工艺一体成型有翻边,本实施例中,该翻边为第三翻边34,通过第三翻边34,用于提升抱具支架的结构刚性和强度。
如图1、图6-7和图9所示,地板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和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连接在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连接在第一主体结构1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连接在第二本体4的L形的下端,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连接在支撑架17的下端,通过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和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的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连接关系,用于转向支撑横梁总成装配时,在车身高度方向起到连接和支撑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和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结构相同,便于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和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的生产。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上具有纵向连接孔51和横向连接孔52,本实施例中,纵向连接孔51和横向连接孔52均优选为两个,两个纵向连接孔51位于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的上侧,两个横向连接孔52位于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的下侧。当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与第二本体4连接时,第二本体4的L形下端具有两个第一纵向安装孔415,通过两组纵向螺纹副穿过两个纵向连接孔51和第一纵向安装孔415,从而将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与第二本体4稳定连接。当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与支撑架17连接时,支撑架17下端具有两个第二纵向安装孔,通过两组横向螺纹副穿过两个纵向连接孔51和第二纵向安装孔,从而将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与支撑架17稳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和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上均通过翻边工艺一体成型有加强翻边53,通过加强翻边53的设置,使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和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的横截面呈U形,用于加强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和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实施例一中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和汽车主体,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安装在汽车主体上,通过将实施例一中的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安装到到不同的车身中,进一步提升零部件的通用化,有利于成本的控制。
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结构(1)和第二主体结构,所述第一主体结构(1)与第二主体结构连接,所述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连接有AR-HUD安装底座,所述第一主体结构(1)和第二主体结构上均连接有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所述抱具支架和地板连接支架分别连接在第一主体结构(1)和第二主体结构的相对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AR-HUD安装底座包括安装底座本体(2)、第一安装凸台(21)、第二安装凸台(22)和第三安装凸台(23),所述第一安装凸台(21)、第二安装凸台(22)和第三安装凸台(23)均一体成型在安装底座本体(2)上,所述第一安装凸台(21)连接在安装底座本体(2)的一侧,所述第二安装凸台(22)连接在安装底座本体(2)的另一侧,所述第三安装凸台(23)连接在安装底座本体(2)上,并与第二安装凸台(22)位于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凸台(21)上具有第一安装点(211)和主定位孔(212),所述第二安装凸台(22)上具有第二安装点(221)和次定位孔(222),所述第三安装凸台(23)上具有第三安装点(231),所述安装底座本体(2)的一侧开设有安装底座连接孔(24),所述安装底座本体(2)的另一侧设置有连接凸台(2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AR-HUD安装底座呈C形,所述AR-HUD安装底座的横截面呈U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AR-HUD安装底座的底面连接有第一加强筋(26),所述第一加强筋(26)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26)交错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包括第二本体(4)、仪表台板安装部和转向柱安装端,所述仪表台板安装部和转向柱安装端一体成型在第二本体(4)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台板安装部包括仪表台板下部安装板(44)、仪表台板中部安装板(47)和仪表台板上部安装板(411),所述仪表台板下部安装板(44)具有第一安装孔(441),所述仪表台板中部安装板(47)具有第二安装孔(471),所述仪表台板上部安装板(411)具有第三安装孔(411-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柱安装端包括转向上柱上部安装板(45)和转向上柱下部安装板(46),所述转向上柱上部安装板(45)上具有第一连接点,所述转向上柱下部安装板(46)的自由端具有第二连接点(46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还包括空调系统安装部,所述空调系统安装部一体成型在第二本体(4)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安装部包括空调系统上部安装块(413)和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48),所述空调系统上部安装块(413)具有第三连接点(413-1),所述空调系统下部安装块(48)具有第四连接点(481)。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呈L形,所述第二主体结构的横断面呈U形,所述第二主体结构的底面连接有第二加强筋(414)。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上一体成型有定位销(41),所述第二主体结构于定位销(4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车身连接点(42),所述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一体成型有连接头(40),所述连接头(40)上具有第一主体结构连接点(41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1)包括套管(11)和支架总成,所述套管(11)的一端呈扁平状,所述套管(11)于扁平状的一端具有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点(111),所述支架总成连接在套管(11)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总成包括安全气囊安装支架(12)、车身连接支架(13)、支撑架(17)、连接件(19)、第一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6)和第二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10),所述安全气囊安装支架(12)对称连接在套管(11)上,所述车身连接支架(13)和第一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6)均连接在套管(11)的一侧,所述车身连接支架(13)上连接有定位柱(14),所述支撑架(17)和第二仪表台板安装支架(110)均连接在套管(11)的另一侧,所述连接件(19)连接在支撑架(17)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抱具支架包括第一抱具支架(3)和第二抱具支架(15),所述第一抱具支架(3)连接在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二抱具支架(15)连接在第一主体结构(1)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抱具支架(3)和第二抱具支架(15)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抱具支架(3)呈Y形,所述第一抱具支架(3)上对称设置有穿孔(31),两个所述穿孔(31)之间设置有抱具工艺孔(32),所述第一抱具支架(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主体结构安装孔(331)。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抱具支架(3)上成型有翻边。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连接支架包括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和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所述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连接在第二主体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连接在第一主体结构(1)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和第二地板连接支架(18)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上具有纵向连接孔(51)和横向连接孔(52)。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板连接支架(5)上连接有加强翻边(53)。
2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和汽车主体,所述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安装在汽车主体上。
CN202210742363.7A 2022-06-28 2022-06-28 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及汽车 Active CN1151584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42363.7A CN115158485B (zh) 2022-06-28 2022-06-28 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42363.7A CN115158485B (zh) 2022-06-28 2022-06-28 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8485A true CN115158485A (zh) 2022-10-11
CN115158485B CN115158485B (zh) 2023-10-27

Family

ID=83487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42363.7A Active CN115158485B (zh) 2022-06-28 2022-06-28 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58485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50251A1 (en) * 2003-01-28 2004-08-05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Cross car beam for vehicle
EP1630077A1 (fr) * 2004-08-30 2006-03-01 Wagon Automotive S.A. Traverse de planche de bord
JP2012076512A (ja) * 2010-09-30 2012-04-1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ー補強構造
US20140125086A1 (en) * 2011-06-21 2014-05-08 Faurecia Interieur Industrie Instrument panel crossmember for vehicles that hav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CN206734414U (zh) * 2017-04-12 2017-12-12 上海联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结构的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
CN212605460U (zh) * 2020-07-31 2021-02-26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转向支撑构件总成的中控支架安装结构
CN214165144U (zh) * 2020-11-26 2021-09-10 上海紫燕模具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整体式仪表板横梁模块
CN214565039U (zh) * 2021-02-08 2021-11-0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r-hud安装组合支架结构总成
CN215245126U (zh) * 2021-04-01 2021-12-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6034685U (zh) * 2021-09-29 2022-03-15 苏州英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50251A1 (en) * 2003-01-28 2004-08-05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Cross car beam for vehicle
EP1630077A1 (fr) * 2004-08-30 2006-03-01 Wagon Automotive S.A. Traverse de planche de bord
JP2012076512A (ja) * 2010-09-30 2012-04-1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ー補強構造
US20140125086A1 (en) * 2011-06-21 2014-05-08 Faurecia Interieur Industrie Instrument panel crossmember for vehicles that hav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CN206734414U (zh) * 2017-04-12 2017-12-12 上海联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结构的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
CN212605460U (zh) * 2020-07-31 2021-02-26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转向支撑构件总成的中控支架安装结构
CN214165144U (zh) * 2020-11-26 2021-09-10 上海紫燕模具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整体式仪表板横梁模块
CN214565039U (zh) * 2021-02-08 2021-11-0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r-hud安装组合支架结构总成
CN215245126U (zh) * 2021-04-01 2021-12-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6034685U (zh) * 2021-09-29 2022-03-15 苏州英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8485B (zh) 2023-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86137B (zh) 一种汽车转向支撑总成
CN103129666B (zh) 正三轮摩托车的车架
CN115158485B (zh) 一种转向支撑横梁总成及汽车
CN217515298U (zh) 全地形车
CN217515296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39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34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20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24U (zh) 全地形车
CN212605460U (zh) 转向支撑构件总成的中控支架安装结构
CN213799913U (zh) 一种车辆及其仪表盘横梁结构
CN210652659U (zh) 汽车水箱安装框架、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CN216034651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18662075U (zh) 一种平台化车身侧仪表管梁安装支架结构
CN217495956U (zh) 汽车前大灯安装结构
CN218463735U (zh) 一种仪表板横梁支架及汽车
CN217533012U (zh) 仪表板横梁及汽车
CN220180940U (zh) 仪表板横梁及车辆
CN215553015U (zh) 格栅安装支架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7705933U (zh) 一种低速电动车一体式仪表台
CN114056269B (zh) 一种保险杠结构
CN216002792U (zh) 一种翼子板下安装支架、翼子板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20615931U (zh) 一种转向管柱安装支架结构
CN219564929U (zh) 汽车喇叭支架
CN218141765U (zh) 一种汽车前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