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15298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15298U
CN217515298U CN202221348640.8U CN202221348640U CN217515298U CN 217515298 U CN217515298 U CN 217515298U CN 202221348640 U CN202221348640 U CN 202221348640U CN 217515298 U CN217515298 U CN 2175152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eam
frame
mounting
mount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486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志鹏
刘宛如
沈承开
芮世仙
李长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486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152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152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152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安装架组件,安装架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安装架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一安装架包括:前安装架,前安装架设置在车架的前侧且和车架构成可拆卸式连接;后安装架,后安装架设置在车架的后侧且和车架构成可拆卸式连接;前货架,前货架通过前安装架设置在车架上;后货架,后货架通过后安装架设置在车架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使前安装架和前货架一体安装或拆卸,从而提高前安装架和前货架的维修便捷性;便于后安装架的拆卸或安装,进而提高后安装架的维修性和替换性。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目前,全地形车的货架用于货物的装载,一般可以设置在全地形车的前侧或者后侧。现有的前货架和/或后货架通过安装支架焊接在全地形车的车架上,装配工艺性能较差,且平台化的程度不佳,即前后货架的通用性和替换性不佳。
因此,为了便于满足客户对货架的需求,急需一种便于拆卸的全地形车的前后货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便于安装或拆卸前后货架的全地形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第一行走轮通过前悬架连接车架,第二行走轮通过后悬架连接车架;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安装架组件,安装架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安装架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一安装架包括:前安装架,前安装架设置在车架的前侧且和车架构成可拆卸式连接;后安装架,后安装架设置在车架的后侧且和车架构成可拆卸式连接;前货架,前货架通过前安装架设置在车架上;后货架,后货架通过后安装架设置在车架上。
进一步地,车架包括上主梁,上主梁包括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均设置在车架的上侧;前安装架设置在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之间,后安装架设置在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之间。
进一步地,安装架组件包括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包括减震架,减震架设置在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之间,减震架还设置在车架的前侧。
进一步地,前安装架至少部分通过减震架连接车架。
进一步地,前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点,第一连接点设置在前安装架的前侧,前安装架通过第一连接点连接第一主梁,前安装架还通过第一连接点连接第二主梁。
进一步地,前安装架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上主梁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地,上主梁的后端设置有安装部和第二连接点,后安装架通过安装部连接上主梁,后安装架还通过第二连接点连接上主梁。
进一步地,安装部至少部分设置在上主梁的下侧。
进一步地,安装架组件还包括保险杠机构,保险杠机构连接后安装架。
进一步地,车架还包括副主梁,副主梁设置在上主梁的下侧,副主梁至少部分连接上主梁,副主梁的后端设置有第三连接点,后安装架通过第三连接点连接副主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可以使前安装架和前货架一体安装或拆卸,从而提高前安装架和前货架的维修便捷性;便于后安装架的拆卸或安装,进而提高后安装架的维修性和替换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车架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下主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车架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车架前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前安装架、前货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后安装架、后货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后保险杠的安装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前货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图1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行走组件12、悬架组件13、动力组件14、鞍座组件15、安装架组件16、制动组件17、电气组件18、脚踏组件19、燃油组件21、散热组件22、车身覆盖件25、传动组件26和操纵组件27。悬架组件13包括前悬架131和后悬架132,用于连接车架11和行走组件12。行走组件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行走组件12包括第一行走轮121和第二行走轮122,第一行走轮121通过前悬架131连接车架11,第二行走轮122通过后悬架132连接车架11,行走组件12用于全地形车100的运动。动力组件1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动力至全地形车100。鞍座组件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可供使用者和/或乘客的骑乘。安装架组件16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安装或拆卸适配至全地形车100的其他部件。制动组件17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至少部分设置在行走组件12上,用于制动行走组件12,从而制动全地形车100。电气组件18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电力。具体的,电气组件18通过安装架组件16设置在车架11上。脚踏组件19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使用者和/或乘客脚部的支撑。燃油组件2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动力能源至动力组件14。散热组件2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全地形车100的散热。车身覆盖件2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车身覆盖件25 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架组件16上。传动组件26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传动组件26 连接行走组件12,传动组件26还连接动力组件14,用于传递动力组件14的动力至行走组件12,从而驱动行走组件12。操纵组件27至少部分连接动力组件14,用于更换全地形车100的挡位。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车架11包括第一支柱111、第二支柱112、第三支柱113、第四支柱114、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第一支柱111设置在前侧,第四支柱114设置在后侧。第二支柱112和第三支柱113均设置在第一支柱111和第四支柱114之间,且第二支柱112设置在第三支柱113的前侧。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上主梁115设置在上侧,下主梁116设置在下侧。第一支柱 111、第二支柱112、第三支柱113、第四支柱114均设置在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之间。具体的,第一支柱111包括第一管件1111、第二管件1112和第一钣金件1113。第二支柱112包括第三管件1121和第四管件1122。第三支柱113包括第五管件1131、第六管件1132、第七管件1133、第八管件1134和第二钣金件1135。第四支柱114包括第九管件1141和第十管件1142。上主梁115包括第一主梁1151和第二主梁1152。下主梁 116包括第三主梁1161和第四主梁1162。第一管件1111的一端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一管件111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钣金件1113的一端,第一钣金件1113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主梁1161。第二管件1112的一端连接第二主梁1152,第二管件111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钣金件1113的一端,第一钣金件1113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主梁1162。第三管件1121的一端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三管件1121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主梁1161,第四管件1122的一端连接第二主梁1152,第四管件112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主梁1161。第五管件1131的一端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五管件1131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管件1133的一端。第六管件 1132的一端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六管件1132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管件1133的另一端。第八管件1134的一端连接第三主梁1161,第八管件1134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主梁1162。第七管件1133和第八管件1134之间通过第二钣金件1135连接。第九管件1141的一端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九管件1141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主梁1161。第十管件1142的一端连接第二主梁1152,第十管件1142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主梁1162。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第一主梁1151设置在第二主梁1152的左侧,第三主梁1161设置在第四主梁1162的左侧,第一管件1111设置在第二管件 1112的左侧,第三管件1121设置在第四管件1122的左侧,第五管件1131设置在第六管件1132的左侧,第九管件1141设置在第十管件1142的左侧。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第一管件1111和第二管件1112均设置在第一钣金件1113的上侧,第一主梁1151 设置在第三主梁1161的上侧,第二主梁1152设置在第四主梁1162的上侧,第七管件 1133设置在第八管件1134的上侧,第五管件1131和第六管件1132均设置在第七管件 1133的上侧,第二钣金件1135设置在第七管件1133的下侧且设置在第八管件1134的上侧。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支柱111、第二支柱112、第三支柱113、第四支柱114、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构成车架11的基本框架,从而提高车架11的强度,并通过对第一支柱111、第二支柱112、第三支柱113、第四支柱114、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的结构进行优化,即通过钣金结构代替管件,从而减少车架11的管件数量,进而降低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实现车架11和全地形车100的轻量化。具体的,将第一支柱111的下半部分的管件替换为钣金件,可以便于第一支柱111的固定连接,且钣金件可以便于全地形车100的零部件的安装,有利于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装配性。具体的,将第三支柱113的部分管件替换为钣金件。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减少安装结构的布置,提高车架11 的集成性,便于实现车架11的轻量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架11可以采用20CrMo的高强度材料,从而提高车架11的强度且减轻车架11的重量。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包括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对称面101,全地形车100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车架11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具体的,第一管件1111和第二管件1112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第三管件1121和第四管件1122 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第五管件1131和第六管件1132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第九管件1141和第十管件1142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第一主梁1151 和第二主梁1152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第三主梁1161和第四主梁1162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七管件1133基本沿左右方向延伸,第八管件1134基本沿左右方向延伸。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支柱111、第二支柱112、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围成有第一空间,第二支柱112、第三支柱113、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围成有第二空间,第三支柱113、第四支柱114、上主梁115和下主梁116围成有第三空间。前悬架13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空间中,即前悬架13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支柱111和第二支柱112之间。动力组件14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空间中,即动力组件14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支柱 112和第三支柱113之间。后悬架13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空间中,即后悬架13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支柱113和第四支柱114之间。具体的,至少部分的后悬架132设置在第三支柱11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的后悬架132设置在第二钣金件1135上。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主梁1151包括第一前梁1151a、第一连接梁1151b和第一后梁1151c。第一前梁1151a、第一连接梁1151b、第一后梁1151c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第一前梁1151a设置在第一连接梁1151b的前侧,第一前梁1151a和第一连接梁1151b的一端连接,第一后梁1151c设置在第一连接梁1151b的后侧,第一后梁1151c和第一连接梁1151b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主梁1152包括第二前梁1152a、第二连接梁1152b和第二后梁1152c。第二前梁1152a、第二连接梁1152b、第二后梁1152c 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第二前梁1152a设置在第二连接梁1152b的前侧,第二前梁1152a 和第二连接梁1152b的一端连接,第二后梁1152c设置在第二连接梁1152b的后侧,第二后梁1152c和第二连接梁1152b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前梁1151a的轴线和第二前梁 1152a的轴线基本在同一平面上,第一后梁1151c的轴线和第二后梁1152c的轴线基本在同一平面上,第一连接梁1151b的轴线和第二连接梁1152b的轴线基本在同一平面上。第一前梁1151a的轴线和第二前梁1152a的轴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第一距离S1,第一后梁1151c的轴线和第二后梁1152c的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S2,第一距离S1小于第二距离S2。其中,第一距离S1和第二距离S2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1。具体的,第一距离S1和第二距离S2的比值大于等于0.4且小于等于0.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距离S1和第二距离S2的比值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0.8。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上主梁115的前部的左右宽度较窄,有利于动力组件14、操纵组件27以及全地形车100 的线缆等的布置;可以使上主梁115的后部的左右宽度较宽,有利于鞍座组件15、电气组件18等的布置,从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空间利用率,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连接梁1151b的轴线和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倾斜相交,第二连接梁1152b的轴线也和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倾斜相交。具体的,沿全地形车100的从前往后方向,第一连接梁1151b的轴线和第二连接梁1152b的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梁1151b使第一前梁1151a和第一后梁1151c的连接的过渡性更好,可以通过第二连接梁1152b使第二前梁1152a和第二后梁1152c的连接的过渡性更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前梁1151a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支柱111和第二支柱112之间,第二前梁1152a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支柱111和第二支柱112之间。第一连接梁 1151b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支柱112和第三支柱113之间,第二连接梁1152b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支柱112和第三支柱113之间。第一后梁1151c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支柱113 和第四支柱114之间,第二后梁1152c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支柱113和第四支柱114之间。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三主梁1161包括第一方管1161b和第二方管1161c。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第一方管1161b设置在第二方管1161c的前侧。第一方管1161b的一端连接第一钣金件1113,第一方管1161b的另一端连接第八管件1134 的一端,且第八管件1134连接第一方管1161b的一端为第一端。第二方管1161c的一端连接第一端,且第一方管1161b连接在第一端的一侧,第二方管1161c连接在第一端的另一侧,第二方管1161c的另一端连接第九管件1141。具体的,第一方管1161b上设置有若干个缺口结构1161d。第一方管1161b可以通过缺口结构1161d进行弯折。缺口结构1161d的设置方向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即缺口结构1161d可以沿一预设方向设置,从而使第一方管1161b可以向预设方向弯折。其中,预设方向可以是任意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缺口结构1161d包括第一缺口1161e和第二缺口1161f。第一缺口1161e 和第二缺口1161f的设置方向相反。第一方管1161b包括第一段1161g、第二段1161h和第三段1161j,第一段1161g、第二段1161h、第三段1161j一体成型。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第二段1161h通过第一缺口1161e相对第一段1161g向左弯折,第二段1161h 通过第二缺口1161f相对第三段1161j向右弯折。第一段1161g和第三段1161j基本平行设置且第一段1161g基本沿前后方向延伸。其中,缺口结构1161d可以通过激光切割、人工切割等方式形成。缺口结构1161d可以为三棱柱形、三角锥形等,缺口结构1161d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仅需满足能够使第一方管1161b进行弯折即可。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三主梁1161的横截面基本为矩形,即第一方管1161b的横截面基本为矩形,第二方管1161c的横截面基本为矩形。第一方管1161b包括第一侧面 1161k、第二侧面1161m、第三侧面1161n和第四侧面1161p。缺口结构1161d至少分割第一侧面1161k、第二侧面1161m、第三侧面1161n,即第一方管1161b的第四侧面1161p 处于连接状态,从而可以使第一方管1161b至少有一个侧面处于未分割状态。可以理解的,缺口结构1161d至少分割第一方管1161b的任意三个侧面,具体分割的三个侧面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通过上述设置,可以解决弯折件的工艺缺陷,防止第一方管1161b 的表面凹陷,有利于提高第一方管1161b的强度,提高第一方管1161b的电泳效果,从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强度。具体的,以第一段1161g和第二段1161h为例,被分割后的第一侧面1161k包括第一段1161g上的第一面和第二段1161h上的第二面,被分割后的第二侧面1161m包括第一段1161g上的第三面和第二段1161h上的第四面,被分割后的第三侧面1161n包括第一段1161g上的第五面和第二段1161h上的第六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管1161b以第四侧面1161p为弯折面弯折,使第一面和第二面拼合,使第三面和第四面拼合,使第五面和第六面拼合,从而完成第一方管1161b的弯折。可以理解的,第一段1161g和第二段1161h的弯折为第一弯折,第二段1161h和第三段1161j 的弯折为第二弯折。第二弯折和第一弯折的弯折方式基本一致且弯折方向相反。其中,第一面和第二面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三面和第四面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五面和第六面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方管1161b包括被缺口结构1161d分割的第一切面和第二切面。其中,第一切面和第二切面的相交线位于第四侧面1161p上。第一方管1161b以第四侧面1161p为弯折面弯折后,第一切面和第二切面基本贴合。第一切面和第二切面所成的角度η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90°。具体的,第一切面和第二切面所成的角度η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7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面和第二切面所成的角度η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60°。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控制角度η的范围,控制第一方管1161b的弯折角度,从而满足不同车架11的管件需求。此外,通过控制角度η的范围,还可以解决弯折件的工艺缺陷,防止第一方管1161b的表面凹陷,有利于提高第一方管1161b的强度,提高第一方管1161b的电泳效果,从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强度。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四主梁1162的结构基本和第三主梁1161的结构一致,且第三主梁1161的结构和第四主梁1162的结构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具体的,至少部分的第四主梁1162也通过缺口结构1161d进行弯折。其中,缺口结构1161d可以使至少部分的第四主梁1162向任意方向弯折。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主梁1162的弯折方式和第三主梁1161的弯折方式基本一致,从而使第四主梁1162的结构和第三主梁1161 的结构关于对称面101基本对称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可以解决弯折件的工艺缺陷,防止第四主梁1162的表面凹陷,有利于提高第四主梁1162的强度,提高第四主梁1162的电泳效果,从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强度。
如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车架11还包括副主梁118。副主梁118设置在上主梁115的下侧,用于改善上主梁115和第三支柱113之间的受力情况。副主梁118的一端连接第三支柱113,副主梁118的另一端贴合并连接上主梁115。副主梁118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支柱113和第四支柱114之间。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三支柱113和副主梁118同时支撑上主梁115,从而使上主梁115的支撑由第三支柱113的点支撑变成第三支柱113和副主梁118的共同支撑,即对上主梁115的支撑位置进行优化:支撑位置由一个变成多个,进而提高上主梁115的强度和刚度,防止上主梁115由于强度不足导致开裂。其中,副主梁118的支撑为线支撑或面支撑,即至少部分的副主梁118和上主梁115为线接触或面接触。具体的,第三支柱113和上主梁115的连接处为第一支撑位置,副主梁118和上主梁115的连接处为第二支撑位置,第一支撑位置设置在第二支撑位置的前侧。第三支柱113通过第一支撑位置支撑上主梁115,副主梁118通过第二支撑位置支撑上主梁115。具体的,副主梁118包括第五主梁1181和第六主梁1182。第五主梁1181设置在第一主梁1151的下侧,第五主梁1181的一端连接于第五管件1131,第五主梁1181的另一端贴合并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六主梁1182设置在第二主梁1152 的下侧,第六主梁1182的一端连接于第六管件1132,第六主梁1182的另一端贴合并连接第二主梁1152。第五主梁118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支柱113和第四支柱114之间,第六主梁118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支柱113和第四支柱11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主梁118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五管件1131和第九管件1141之间,第六主梁118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六管件1132和第十管件1142之间。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五主梁1181包括第一支管1181a和第二支管1181b。第一支管1181a和第二支管1181b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第一支管1181a的一端连接第五管件 1131,第一支管1181a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支管1181b的一端。第二支管1181b和第一主梁1151贴合并连接,且第二支管1181b位于第一主梁1151的下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五管件1131和第五主梁1181同时支撑第一主梁1151,从而使第一主梁1151的支撑由第五管件1131的点支撑变成第五管件1131和第五主梁1181的共同支撑,即对第一主梁1151的支撑位置进行优化:支撑位置由一个变成多个,进而提高第一主梁1151 的强度和刚度,防止第一主梁1151由于强度不足导致开裂。其中,第五主梁1181的支撑为线支撑或面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管1181a的一端可以连接在第五管件1131 的中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主梁1151的支撑为第五管件1131的点支撑时,第一主梁1151的最大弯矩为第一弯矩;当第一主梁1151的支撑为第五管件1131和第五主梁 1181的共同支撑时,第一主梁1151的最大弯矩为第二弯矩。第一弯矩大于第二弯矩,从而减少第一主梁1151的弯矩,进而提高第一主梁1151的强度和刚度。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六主梁1182包括第三支管1182a和第四支管1182b。第三支管1182a和第四支管1182b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第三支管1182a的一端连接第六管件1132,第三支管1182a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支管1182b的一端。第四支管1182b和第二主梁1152贴合并连接,且第四支管1182b位于第二主梁1152的下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六管件1132和第六主梁1182同时支撑第二主梁1152,从而提高第二主梁1152的强度和刚度,防止第二主梁1152由于强度不足导致开裂。其中,第六主梁1182的支撑为线支撑或面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支管1182a的一端可以连接在第六管件1132 的中部。其中,第二主梁1152的受力情况基本和第一主梁1151的受力情况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梁1151和第二支管1181b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具体的,第一主梁1151和第二支管1181b可以通过叠焊的方式连接;第二主梁1152和第四支管1182b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具体的,第二主梁1152和第四支管1182b 可以通过叠焊的方式连接。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三支柱113、上主梁115、副主梁118形成有框架结构119。框架结构119可以是三角形框架,从而使上主梁115的支撑更加稳定且受力更加均匀,进而提高第三支柱113、上主梁115、副主梁118的连接稳定性。具体的,框架结构119 包括第一框架1191和第二框架1192。第一支管1181a、第一主梁1151、第五管件1131 形成有第一框架1191。第一框架1191可以是三角形框架,从而使第一主梁1151的支撑更加稳定且受力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第一支管1181a、第一主梁1151、第五管件1131 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车架11的连接稳定性。第三支管1182a、第二主梁1152和第六管件1132形成有第二框架1192,第二框架1192可以是三角形框架,从而使第二主梁 1152的支撑更加稳定且受力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第三支管1182a、第二主梁1152、第六管件1132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车架11的连接稳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管1181a和第五管件113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五管件1131和第一主梁115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从而提高第一支管1181a、第一主梁1151、第五管件1131的连接稳定性。第三支管1182a和第六管件113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第六管件1132 和第二主梁115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从而提高第三支管1182a、第二主梁1152、第六管件1132的连接稳定性。其中,第一框架1191和第二框架1192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框架。
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安装架组件16包括前支架164和保险杠机构165。前支架16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保险杠机构165至少部分设置在前支架164上。散热组件22至少部分也设置在前支架164上。全地形车100还包括绞盘组件23。绞盘组件23至少部分设置在前支架164上。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便于前支架164的拆卸和安装,从而提高前支架164的维修性,进而无需拆除全地形车100的其余零部件,即可完成前支架164的拆卸和安装,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维修性。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在前支架164上集成了保险杠机构165、散热组件22和绞盘组件23的安装点,从而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和成本,并提高全地形车100 的装配性。具体的,前支架164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钣金件1113上。前支架164和第一钣金件113可以通过螺栓等方式连接,从而提高前支架164的维修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前支架164包括第一固定件1641、第二固定件1642和若干个安装机构1643。第一固定件1641的一端和第二固定件1642的一端连接,从而构成前支架164的主体。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第一固定件164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钣金件1113的下端,第二固定件164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钣金件1113的上端,从而实现前支架 164和第一钣金件1113的稳定连接。具体的,第一固定件1641和第一钣金件1113可以通过螺栓连接、铆接等可拆卸式的连接方式连接;第二固定件1642和第一钣金件1113 可以通过螺栓连接、铆接等可拆卸式的连接方式连接。第一固定件1641和第二固定件 1642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钣金件1113上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13a,第一钣金件1113和第二固定件1642通过第一连接件1113a连接,从而使第一钣金件1113和第二固定件1642的连接更加稳定。第一钣金件1113的下端设置有第二连接件1113b,第一钣金件1113和第一固定件1641通过第二连接件1113b连接,从而使第一钣金件1113和第一固定件1641的连接更加稳定。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钣金件1113包括第一支撑件1113c、第二支撑件1113d和第三支撑件1113e。第一支撑件1113c和第二支撑件1113d基本平行设置,第三支撑件 1113e和第一支撑件1113c基本垂直设置。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第一支撑件1113c 和第二支撑件1113d均设置在第三支撑件1113e的上侧。第一支撑件1113c的一端连接第三支撑件1113e的一端,第一支撑件1113c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管件1111,第二支撑件 1113d的一端连接第三支撑件1113e的另一端,第二支撑件1113d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件1112。此外,第三支撑件1113e的一端还连接第三主梁1161,第三支撑件1113e的另一端还连接第四主梁1162。具体的,第一支柱111还包括第十一管件1114。第十一管件 1114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件1113c的上端且第十一管件1114位于第一支撑件1113c的上侧,第十一管件111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支撑件1113d的上端且第十一管件1114位于第二支撑件1113d的上侧。第十一管件1114连接第一支撑件1113c的一端连接第一管件 1111的下端,且第一管件1111位于第十一管件1114的上侧;第十一管件1114连接第二支撑件1113d的一端连接第二管件1112的下端,且第二管件1112位于第十一管件 1114的上侧。具体的,第十一管件1114和第一管件111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第十一管件1114和第二管件111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第十一管件1114和第一支撑件1113c 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第十一管件1114和第二支撑件1113d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1113c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13a,第二支撑件1113d上也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13a,从而实现第一支撑件1113c和第二固定件1642的连接,实现第二支撑件1113d和第二固定件1642的连接。第三支撑件1113e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1113b,从而实现第三支撑件1113e和第一固定件1641的连接。两个第一连接件1113a 和第二连接件1113b构成有安装框架,安装框架的形状基本为三角形,从而使前支架164 的固定效果更好。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将前支架164通过安装框架设置在第一钣金件1113 上,可以使前支架164和第一钣金件1113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连接稳定性。具体的,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第一连接件1113a设置在第一支撑件 1113c的前侧,第一连接件1113a也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113d的前侧,第二连接件1113b 设置在第三支撑件1113e的前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悬架组件13还包括稳定杆133。稳定杆133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钣金件1113上,用于稳定全地形车100的车身,从而防止全地形车100的倾斜过大,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稳定性。具体的,第一支撑件1113c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13f,第二支撑件1113d上也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13f,第一安装孔1113f用于连接稳定杆133和第一支撑件1113c,且用于连接稳定杆133和第二支撑件1113d,从而实现第一钣金件 1113和稳定杆133的连接。第一安装孔1113f的轴线基本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稳定杆133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安装或者拆卸。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还包括信息组件24。信息组件24可以是铭牌,用于记载产家名号、产品的额定技术数据等全地形车100的信息。第一钣金件1113还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113g。具体的,第一支撑件1113c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113g,第二支撑件1113d上也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113g,第二安装孔1113g用于连接信息组件24和第一钣金件1113。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第一支撑件1113c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113d的左侧。第一支撑件1113c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113g,第二支撑件1113d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113g。其中,第二安装孔1113g的轴线基本沿左右方向延伸。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钣金件1113集成了稳定杆133、信息组件24、前支架164等结构的安装点,从而实现稳定杆133、信息组件24、前支架164等结构的集成化,便于稳定杆133、信息组件24、前支架164等结构的安装或拆卸,提高稳定杆133、信息组件 24、前支架164等结构的维修性,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维修性。此外,通过上述设置,简化了第一钣金件1113的结构,提高稳定杆133、信息组件24、前支架164等的结构紧凑性,从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结构紧凑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管件1111和第二管件1112沿全地形车100的上方向的长度基本一致,且第一管件1111和第二管件1112沿全地形车100的上方向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第一钣金件1113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为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86且小于等于1.61。具体的,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98且小于等于1.4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的比值大于等于1.11且小于等于1.36。由于第一支柱111由钣金件和管件构成,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满足第一支柱111的结构较佳、强度较强的情况下,简化第一支柱111的结构,从而减少第一支柱111的质量,实现第一支柱111的轻量化,进而实现车架11的轻量化。
如图7和图9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若干个安装机构1643设置在第一固定件1641上,若干个安装机构1643设置在第二固定件1642上。保险杠组件165通过若干个安装机构1643设置在前支架164上。散热组件22通过若干个安装机构1643设置在前支架164上。绞盘组件23通过若干个安装机构1643设置在前支架164上。具体的,安装机构1643包括第一安装点1643a、第二安装点1643b、第三安装点1643c和第四安装点 1643d。保险杠组件165包括前保险杠1651。散热组件22包括冷却模块221。绞盘组件 23包括绞盘231和导绳支架232。其中,绞盘231是由人力或机械动力转动垂直设置的卷筒,是通过水平卷绕挠性构件(钢丝绳、链条等)完成牵引作业的起重机具,是全地形车的自我保护及牵引装置。导绳支架232是用于固定绞盘231的挠性构件,从而使挠性构件的伸缩更加顺畅,有利于提高绞盘231的工作效率。前保险杠1651通过第一安装点 1643a设置在前支架164上。冷却模块221通过第二安装点1643b设置在前支架164上。绞盘231通过第三安装点1643c设置在前支架164上,导绳支架232通过第四安装点 1643d设置在前支架164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保险杠1651通过第一安装点1643a设置在第一固定件1641上。冷却模块221通过第二安装点1643b设置在第二固定件1642 上。绞盘231通过第三安装点1643c设置在第二固定件1642上,导绳支架232通过第四安装点1643d设置在第一固定件164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保险杠1651和第一安装点1643a通过螺栓连接,冷却模块221和第二安装点1643b通过螺栓连接,绞盘231和第三安装点1643c通过螺栓连接,导绳支架232和第四安装点1643d通过螺栓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在前支架164上集成了前保险杠1651、冷却模块221、绞盘231和导绳支架232的安装点,从而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和成本,并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装配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包括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投影平面103。第一行走轮 121的轴线基本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行走轮121的轴线基本位于投影平面103上。全地形车100被投影平面103所截得到横截面。其中,横截面为全地形车100去掉行走组件12后被投影平面103所截形成的截面。前支架164的外轮廓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 103上的投影为投影面。投影面的面积和横截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09且小于等于 0.18。具体的,投影面的面积和横截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0.17。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影面的面积和横截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12且小于等于0.15。此外,投影面的面积和横截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13且小于等于0.14。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集成多个安装点的前支架164的布置空间更小,有利于提高前支架164的结构紧凑性,从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空间利用率,降低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和成本,从而实现全地形车100的轻量化。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投影面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和横截面沿左右方向的宽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16且小于等0.31。投影面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和横截面沿上下方向的高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24且小于等0.47。具体的,投影面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和横截面沿左右方向的宽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18且小于等0.29。投影面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和横截面沿上下方向的高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28且小于等0.43。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影面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和横截面沿左右方向的宽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21且小于等0.26。投影面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和横截面沿上下方向的高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31且小于等0.39。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集成多个安装点的前支架164的布置空间更小,有利于提高前支架164的结构紧凑性,从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空间利用率,降低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和成本,从而实现全地形车100的轻量化。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固定件1641和第二固定件1642垂直或相交设置。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和上下方向,前保险杠165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固定件1641的前侧,导绳支架23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固定件1641和前保险杠1651之间,绞盘23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固定件1641的后侧且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固定件1642的下侧,冷却模块 22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固定件1642的上侧,前支架164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固定件 1641的前侧。具体的,第一固定件164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三连接件164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件1644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固定件1641的左右两侧,用于连接第一固定件1641和前保险杠1651。第三连接件1644和第一固定件1641可以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件1644还可以设置在第一固定件1641的左右两侧,并连接第一固定件1641和第二固定件1642,从而作为第一固定件1641和第二固定件1642 的连接加强结构,使第一固定件1641和第二固定件1642的连接更加稳定。此外,第三连接件1644同时用于连接第一固定件1641和前保险杠1651。第三连接件1644可以和第一固定件1641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连接,同时,第三连接件1644可以和第二固定件1642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固定件1641和第二固定件1642的连接,实现第一固定件1641和前保险杠1651的连接。第一安装点1643a设置在第三连接件1644上,第一安装点1643a可以是安装孔,第一安装点1643a的轴线基本沿左右方向延伸。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前保险杠1651的安装点设置在前支架164的左右两侧,即前保险杠1651的安装点设置在前支架164的侧面,从而便于前保险杠1651的拆卸和安装,提高前保险杠1651的维修性,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维修性。此外,前保险杠 1651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安装或拆卸。
如图10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安装架组件16还包括第四安装架167。第四安装架167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为货物提供放置空间。具体的,第四安装架167 可以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和/或车架11的后侧。第四安装架167至少部分设置在上主梁 115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安装架167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主梁1151和第二主梁 1152之间,且第四安装架167的一端连接第一主梁1151,第四安装架167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主梁1152。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四安装架167和车架11的连接更加稳定,且便于第四安装架167的安装或拆卸,从而简化第四安装架167的结构,提高第四安装架167 的结构紧凑性,提高第四安装架167的维修性,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维修性和结构紧凑性。
如图10至图12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四安装架167包括前安装架1671、前货架1672、后安装架1673和后货架1674。其中,前货架1672和后货架1674为全地形车100的货架,前安装架1671和后安装架1673为货架的连接架。连接架设置在车架11 上且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主梁1151和第二主梁1152之间,货架通过连接架设置在车架 11上。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前安装架1671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且和车架11构成可拆卸式连接,前安装架167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主梁1151和第二主梁1152之间,后安装架1673设置在车架11的后侧且和车架11构成可拆卸式连接,后安装架1673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主梁1151和第二主梁1152之间。前货架1672通过前安装架1671设置在车架11上,后货架1674通过后安装架1673设置在车架11上。具体的,安装架组件16还包括第五安装架168。第五安装架168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并用于连接悬架组件13和车架11。具体的,第五安装架168包括第一减震架1681。第一减震架1681 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第一减震架168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主梁1151和第二主梁1152之间。第一减震架1681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点1681a,前安装架1671的一侧通过第一连接点1681a连接第一减震架1681的一端,前安装架1671的另一侧也通过第一连接点1681a连接第一减震架1681的另一端,从而使前安装架1671和车架11固定连接。此外,前安装架1671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点1671a,第二连接点1671a设置在前安装架1671的前侧,第二连接点1671a用于连接前安装架1671和上主梁115。具体的,前安装架1671通过第二连接点1671a连接第一主梁1151,前安装架1671还通过第二连接点1671a连接第二主梁1152。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前安装架1671和车架11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连接稳定性;可以使前安装架1671和前货架1672 一体安装或拆卸,从而提高前安装架1671和前货架1672的维修便捷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安装架167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上主梁115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从而使前安装架1671可以固定更大面积的前货架1672,增大前货架1672的载物空间。其中,上主梁115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指第一主梁1151和第二主梁1152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
具体的,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上主梁115的后端设置有安装部1157和第三连接点1158。安装部1157用于连接上主梁115和后安装架1673。第三连接点1158也用于连接上主梁115和后安装架1673。后安装架1673上设置有第四连接点1673a和第五连接点1673b。第四连接点1673a设置在后安装架1673的两端且设置在后安装架1673的前侧,即第四连接点1673a设置在后安装架1673的前侧的两端上。第五连接点1673b设置在后安装架1673的下侧且设置在后安装架1673的两端,即第五连接点1673b设置在后安装架1673的下侧的两端上。安装部1157和第四连接点1673a连接,第三连接点1158 和第五连接点1673b连接,且安装部1157和第四连接点1673a的数量一致,第三连接点1158和第五连接点1673b的数量一致,从而实现后安装架1673和上主梁115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梁1151的后端设置有安装部1157和第三连接点1158,第二主梁1152的后端也设置有安装部1157和第三连接点1158。安装部1157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主梁1151的下侧,安装部1157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主梁1152的下侧。安装部1157 和第四连接点1673a可以通过螺栓等可拆卸方式连接,第三连接点1158和第五连接点 1673b可以通过螺栓等可拆卸方式连接,从而便于后安装架1673的拆卸或安装,进而提高后安装架1673的维修性和替换性。可以理解的,第三连接点1158可以设置在上主梁 115的后端,也可以设置在副主梁118的后端。具体的,至少部分的第三连接点1158可以设置在第一主梁1151的后端和/或第五主梁1181的后端,至少部分的第三连接点1158 可以设置在第二主梁1152的后端和/或第六主梁1182的后端。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五连接点1673b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673c和第二连接孔1673d。保险杠组件165还包括后保险杠1652。后保险杠1652基本呈“U”型。第一连接孔1673c用于连接上主梁115和后安装架1673,第二连接孔1673d用于连接后安装架 1673和后保险杠1652。第一连接孔1673c的轴线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延伸,便于后安装架1673和上主梁115的稳定连接。第二连接孔1673d的轴线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且设置在后安装架1673的左右两侧,从而使后保险杠1652的安装点设置在全地形车100的左右两侧,便于后保险杠1652的安装或拆卸,提高后保险杠1652的维修性,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维修性。此外,后保险杠1652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安装或拆卸。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157设置有第三连接孔1157a和第四连接孔1157b。第三连接孔1157a的轴线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延伸,便于第三连接孔1157a和第四连接点1673a连接,从而使安装部1157和后安装架1673稳定连接。后保险杠1652的两端的前侧均设置有第六连接点1652a,即第六连接点1652a设置在后保险杠1652的前侧且设置在后保险杠1652的两端。第四连接孔1157b的轴线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便于第四连接孔1157b和第六连接点1652a连接,从而使安装部1157和后保险杠1652稳定连接,进而使上主梁115和和后保险杠1652稳定连接。后保险杠1652的两端的上侧设置有第七连接点1652b,即第七连接点1652b设置在后保险杠1652的上侧且设置在后保险杠1652的两端。第七连接点1652b和第二连接孔1673d连接,从而使后安装架1673和后保险杠1652稳定连接。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后保险杠1652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提高了全地形车100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0、图13和图14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前货架1672包括第一组件1672a、第二组件1672b、第一安装管1672c和第二安装管1672d。第一组件1672a设置在前安装架1671上,第二组件1672b设置在前安装架1671上。第一安装管1672c的一端设置在第一组件1672a上,第一安装管1672c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组件1672b上。第二安装管 1672d的一端设置在第一组件1672a上,第二安装管1672d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组件 1672b上。第一安装管1672c和前安装架1671通过第一组件1672a连接,第一安装管 1672c和前安装架1671还通过第二组件1672b连接。第二安装管1672d和前安装架1671 通过第一组件1672a连接,第二安装管1672d和前安装架1671还通过第二组件1672b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前货架1672和前安装架1671的连接更加稳定,便于前货架 1672和前安装架1671的安装或拆卸,从而提高前货架1672和前安装架1671的维修性。此外,通过上述设置,还可以便于前货架1672和至少部分车身覆盖件25的一体式安装或拆卸,从而提高车身覆盖件25的维修性。具体的,第一组件1672a和第二组件1672b 基本平行设置,且第一组件1672a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一组件1672a 和第二组件1672b的结构基本一致,且第一组件1672a和第二组件1672b关于对称面101 基本对称设置。第一安装管1672c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至少部分的第二安装管1672d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安装管1672c设置在第二安装管1672d的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组件1672a、第二组件1672b、第一安装管 1672c、第二安装管1672d基本围成一个矩形框架,从而使前货架1672的结构更加稳定,有利于载物。其中,第一组件1672a和第二组件1672b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第一安装管1672c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第一组件1672a和第二组件1672b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也小于第二安装管1672d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在实现第一组件1672a和第二组件1672b的固定作用的情况下,使第一安装管1672c和第二安装管1672d形成的载物面积更大,有利于提高载物空间。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安装管1672c和第二安装管1672d可以采用铝材,从而减轻前货架1672的质量,实现前货架1672的轻量化,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轻量化。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前安装架1671设置有第八连接点1671b和第九连接点1671c。第一组件1672a上设置有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十一连接点1672f,第二组件1672b也设置有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十一连接点1672f。第八连接点1671b和第十连接点1672e的数量一致,且第八连接点1671b和第十连接点1672e连接。第九连接点1671c和第十一连接点1672f的数量一致,且第九连接点1671c和第十一连接点1672f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前安装架1671和第一组件1672a稳定连接,可以使前安装架1671和第二组件1672b稳定连接,从而实现前安装架1671和前货架1672的稳定连接。具体的,第八连接点1671b上设置有第一孔1671d,第十连接点1672e可以是第一螺栓,第一孔1671d 和第一螺栓通过螺母连接,从而实现第八连接点1671b和第十连接点1672e的稳定连接。第九连接点1671c上设置有第二孔1671e,第十一连接点1672f可以是第二螺栓,第二孔 1671e和第二螺栓通过螺母连接,从而实现第九连接点1671c和第十一连接点1672f的稳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十连接点1672e可以和第一组件1672a一体成型,也可以和第一组件1672a焊接;第十连接点1672e可以和第二组件1672b一体成型,也可以和第二组件1672b焊接。第十一连接点1672f可以和第一组件1672a一体成型,也可以和第一组件1672a焊接;第十一连接点1672f可以和第二组件1672b一体成型,也可以和第二组件1672b焊接。可以理解的,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十一连接点1672f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前货架1672和前安装架1671的连接更加稳定,便于前货架1672和前安装架1671的安装或拆卸,从而提高前货架1672和前安装架1671 的维修性。此外,通过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十一连接点1672f,可以在第一组件1672a 和前安装架1671连接后,确定第一组件1672a和前安装架1671相对位置,即对第一组件1672a进行定位,从而提高第一组件1672a上的连接点的位置精度,提高第一组件1672a 的装配性;可以在第二组件1672b和前安装架1671连接后,确定第二组件1672b和前安装架1671相对位置,即对第二组件1672b进行定位,从而提高第二组件1672b上的连接点的位置精度,提高第二组件1672b的装配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当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一组件1672a焊接、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二组件1672b焊接,且第十一连接点1672f和第一组件1672a焊接、第十一连接点 1672f和第二组件1672b焊接时,第一组件1672a上设置有第三孔1672m和第四孔1672n,第二组件1672b上也设置有第三孔1672m和第四孔1672n。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十一连接点1672f结构基本一致,且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十一连接点1672f均为定位件。第三孔1672m和第四孔1672n均为安装孔位。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第三孔1672m 设置在第一组件1672a的下侧,第三孔1672m设置在第二组件1672b的下侧;第四孔 1672n设置在第一组件1672a的下侧,第四孔1672n设置在第二组件1672b的下侧。即第三孔1672m和第四孔1672n均设置在前安装架1671的下侧。具体的,第十连接点1672e 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孔1672m中并和第三孔1672m连接,第十一连接点1672f至少部分设置在第四孔1672n中并和第四孔1672n连接。即定位件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孔位中并与安装孔位构成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十连接点1672e的一端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孔1672m中并和第三孔1672m焊接,从而实现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一组件1672a 的稳定连接,实现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二组件1672b的稳定连接。第十一连接点1672f 的一端至少部分设置在第四孔1672n中并和第四孔1672n焊接,从而实现第十一连接点 1672f和第一组件1672a的稳定连接,实现第十一连接点1672f和第二组件1672b的稳定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前货架1672和前安装架1671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十一连接点1672f,即前货架 1672通过定位件定位至前安装架1671上并通过定位件和前安装架1671构成连接。可以提高第一组件1672a和第二组件1672b上的连接点的位置精度,即通过设置第十连接点1672e和第十一连接点1672f,可以在前货架1672和前安装架1671的安装过程中起定位作用,从而提高第一组件1672a和第二组件1672b的装配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后货架1674和前货架1672的结构基本一致,前安装架1671和后安装架1673的结构基本一致。后货架1674和后安装架1673的连接方式为第一连接,前货架1672和前安装架1671的连接方式为第二连接,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组件1672a上设置有第五连接孔1672g和第六连接孔1672h,第二组件1672b上也设置有第五连接孔1672g和第六连接孔1672h。第一安装管1672c上设置有第七连接孔1672j,第二安装管1672d上设置有第八连接孔1672k。第七连接孔1672j和第五连接孔1672g的数量一致,且第七连接孔1672j和第五连接孔1672g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安装管1672c和第一组件1672a的稳定连接,实现第一安装管1672c和第二组件1672b的稳定连接。第八连接孔1672k和第六连接孔1672h的数量一致,且第八连接孔1672k和第六连接孔1672h连接,从而实现第二安装管1672d和第一组件1672a 的稳定连接,实现第二安装管1672d和第二组件1672b的稳定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便于第一安装管1672c和第二安装管1672d的安装或拆卸,从而提高第一安装管1672c 和第二安装管1672d的维修性。具体的,第十连接点1672e设置在第五连接孔1672g和第六连接孔1672h之间,第十一连接点1672f设置在第五连接孔1672g和第六连接孔 1672h之间。具体的,第一组件1672a的一端设置有第五连接孔1672g,第一组件1672a 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六连接孔1672h;第二组件1672b的一端也设置有第五连接孔1672g,第二组件1672b的另一端也设置有第六连接孔1672h。其中,第七连接孔1672j可以是螺纹孔,第七连接孔1672j和第五连接孔1672g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第八连接孔1672k可以是螺纹孔,第八连接孔1672k和第六连接孔1672h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第七连接孔1672j设置在第一安装管1672c的下侧,第八连接孔1672k设置在第二安装管1672d的下侧,从而便于前货架1672的组合安装。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
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所述第一行走轮通过所述前悬架连接所述车架,所述第二行走轮通过所述后悬架连接所述车架;
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安装架组件,所述安装架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架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
前安装架,所述前安装架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侧且和所述车架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后安装架,所述后安装架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后侧且和所述车架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前货架,所述前货架通过所述前安装架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后货架,所述后货架通过所述后安装架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上主梁,所述上主梁包括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均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上侧;所述前安装架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之间,所述后安装架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组件包括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包括减震架,所述减震架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之间,所述减震架还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架至少部分通过所述减震架连接所述车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设置在所述前安装架的前侧,所述前安装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点连接所述第一主梁,所述前安装架还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点连接所述第二主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架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上主梁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梁的后端设置有安装部和第二连接点,所述后安装架通过所述安装部连接所述上主梁,所述后安装架还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点连接所述上主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上主梁的下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组件还包括保险杠机构,所述保险杠机构连接所述后安装架。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副主梁,所述副主梁设置在所述上主梁的下侧,所述副主梁至少部分连接所述上主梁,所述副主梁的后端设置有第三连接点,所述后安装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点连接所述副主梁。
CN202221348640.8U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75152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48640.8U CN217515298U (zh)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48640.8U CN217515298U (zh)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15298U true CN217515298U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89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48640.8U Active CN217515298U (zh)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152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2008A1 (zh) * 2022-05-30 2023-12-07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2008A1 (zh) * 2022-05-30 2023-12-07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60854A (en) Frame construction for motorcycles
CN1970329B (zh) 载货车的汽车车架
US8070217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art structure
CN105083381A (zh) 用于载货车的底盘
CN217515298U (zh) 全地形车
CN217496379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39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34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24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20U (zh) 全地形车
CN217515296U (zh) 全地形车
CN103129666B (zh) 正三轮摩托车的车架
CN201737054U (zh) 溃缩吸能式副车架
CN209833775U (zh)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结构
CN210258559U (zh) 一种后副车架下摆臂安装支架结构
CN117184297A (zh) 全地形车
CN117184294A (zh) 全地形车
CN203460928U (zh) 一种电动观光车的方管车架
CN112158261B (zh) 一种全装配式铝合金车架总成
JP3950274B2 (ja) 車輛のエンジン脱着装置
CN210126459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座椅辅助安装装置和汽车
CN113002623B (zh) 一种车架及应用该车架的车辆
CN217994095U (zh) 全地形车
CN214216000U (zh) 一种摩托车坐垫支承机构及摩托车
CN104890733B (zh) 一种客车副车架和车身前纵梁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