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51471A - 带有轿厢稳定功能的索道 - Google Patents

带有轿厢稳定功能的索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51471A
CN115151471A CN202180016848.1A CN202180016848A CN115151471A CN 115151471 A CN115151471 A CN 115151471A CN 202180016848 A CN202180016848 A CN 202180016848A CN 115151471 A CN115151471 A CN 1151514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way
guide
vehicle
movement
transpor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68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51471B (zh
Inventor
G·杜尔
M·组恩德尔
J·埃伯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ova Patent GmbH
Original Assignee
Innova Paten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va Patent GmbH filed Critical Innova Patent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51514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14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514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14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00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platforms, or sidings; Railway networks; Rail vehicle marshall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00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platforms, or sidings; Railway networks; Rail vehicle marshalling systems
    • B61B1/02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and platforms including protection devices for the passeng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0/00Power and free systems
    • B61B10/02Power and free systems with suspended vehicles
    • B61B10/027Power and free systems with suspended vehicles loading or unloading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2/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1B7/00 - B61B11/00
    • B61B12/005Rescue devices for passeng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2/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1B7/00 - B61B11/00
    • B61B12/04Devices for damping vib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 Loading Or Unloading Of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为了提出一种索道(1),其中,可以尽可能简单且成本低廉地改善在索道车辆(5)上车和下车时人员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根据本发明规定:在运输本体(K)处布置有沿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延伸的、车辆固定的至少一个接触轨道(23),并且在至少一个索道站(2)中设有引导部段(FA),引导部段具有沿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延伸的、位置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其中,第一引导装置(22)至少在索道车辆(5)运动通过引导部段(FA)时与索道车辆(5)的接触轨道(23)相互作用以产生引导力,其中,引导力将运输本体(K)相对于挂架(17)从静止位置转移到引导位置,在静止位置中,索道车辆(5)能在引导部段(FA)之外运动,在引导位置中,索道车辆(5)能运动通过引导部段(FA)。

Description

带有轿厢稳定功能的索道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两个索道站并具有至少一个索道车辆的索道,该索道车辆可通过运送钢索在各索道站之间移动,其中,索道车辆具有运输本体和挂架(悬置件),其中,运输本体用于接纳人员和/或物体,且运输本体弹性地悬挂在挂架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运行具有至少一个索道车辆的索道的方法,该索道车辆可通过运送钢索在各索道站之间移动。
索道系统用于两个或者更多个索道站之间的人员和物资流通。为此,一些索道车辆,如椅子或轿厢,在多个索道站之间循环移动或穿梭运输移动(Pendelverkehr)。索道车辆通过至少一个运送钢索而在多个索道站之间移动。索道车辆可以悬挂在至少一根承载钢索或运送钢索上(悬空索道,Luftseilbahnen),或者可移动地布置在轨道或地面上(地面索道车辆,Standseilbahnen),并借助至少一根运送钢索移动。然而,索道车辆也可以可释放地或固定地夹在运送钢索处,并借助运送钢索移动。在循环索道的情况下,索道车辆通常在索道站内从运送钢索脱开联接,例如借助可释放的钢索夹,并以较低的速度运动通过索道站,以便于人员的上下车或材料的装载或卸载。
已知的是,在索道中通过连杆控制(Kulissensteuerungen,引导机构)来操纵某些功能,例如,打开或关闭钢索夹,翻下或折起安全杆(安全夹)或椅子的气象保护罩,或打开和关闭索道站中的轿厢或吊舱的门。为此,在车站固定地布置有连杆(摇杆),在通过时,由索道车辆处的接触元件接触连杆。接触元件布置在可转动地支承的杠杆处,在接触过程中杠杆枢转。然后通过接合在杠杆处的鲍登线(软套管钢丝索,Bowdenzug)或通过拉杆来实施特定的功能。在US 3,742,864 A中可给出了门的打开和关闭功能的示例,而在EP 1 671867 B1中示出了安全杆翻下或折起的示例。
特别是在轿厢或吊舱作为索道车辆的情况下,在人员上车或下车时,索道车辆可能会在索道站内摇摆,因为站台和索道车辆之间存在间隙。此外,由于上车或下车的人员的重量,索道车辆也可能在索道站内发生下沉或上升。索道车辆相对于站台的这种相对运动可能会使上车或下车的人员感到不舒服,并会损害索道运行的安全性。类似的问题也可能在材料运输的情况下发生。
EP 3 299 243 B1公开了一种带有索道站的索道,其中轿厢在两根地面引导轨道之间在纵向方向上移动。为了避免轿厢堵塞,地面引导轨道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大于轿厢的宽度。这导致特别是在进入轿厢时轿厢在横向方向上振动,这导致轿厢撞击地面引导轨道,并导致乘客感到缺乏安全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EP 3 299 243 B1提出在上车平台的区域中,轿厢在横向方向上通过阻挡装置来阻挡。阻挡装置可以设计为销,该销居中地布置在轿厢的地板处,并向下延伸,它与布置在索道站的地面处的夹持轨道配合。这样就把轿厢在横向方向上固定在地面引导轨道之间的居中位置中。然而,阻挡装置也可以设计成集成到上车平台中的主动滑动件。滑动件可由电动马达控制,并在横向方向上压抵立于平台的区域中的轿厢,从而将轿厢压向相对而置的地面引导轨道。然而,这具有以下缺陷,只有在轿厢静止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此外在结构上的实施也是成本很高的。
从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的任务因此是提出一种索道,在该索道中,在索道车辆装载和卸载时,可以尽可能简单且成本低廉地改善人员的安全和舒适度。
根据本发明,该任务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在运输本体处布置有在索道车辆的运动方向上延伸的、车辆固定的至少一个接触轨道,并且在至少一个索道站中设有至少一个引导部段,该引导部段具有在索道车辆运动方向上延伸的、位置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其中,第一引导装置至少在索道车辆运动通过引导部段期间与索道车辆的接触轨道相互作用,以产生引导力,其中,引导力将运输本体相对于挂架从静止位置转移到引导位置中,在静止位置中,索道车辆可在引导部段之外运动,在引导位置中,索道车辆可运动通过引导部段。因此,一方面,可以减少,特别是防止运输本体在装载区和卸载区的区域中的侧向(横向)摆动,从而能提高乘客在上下索道车辆时的安全性。此外,可以可靠地减少运输本体在索道车辆的运动方向上的摆动。因此,运输本体的装有弹簧(弹性缓冲)的挂架被有意用来将运输本体相对于挂架从静止位置转移到引导位置中。由于在引导位置中有回复力作用到索道车辆上,该回复力想使索道车辆抵抗引导力的作用,运动回到静止位置中,而相互作用的引导件阻止了回复,进行了对索道车辆在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上的稳定化。
可以有利的是,运输本体上布置有沿索道车辆的运动方向延伸并横向于运动方向彼此间隔开的、车辆固定的、至少两根接触轨道,并且在至少一个引导部段中设有位置固定的至少两个第一引导装置,其中,相应的一个第一引导装置与相应的一个接触轨道相互作用以产生引导力。因此,引导力在横向方向上、在多个位置处作用到运输本体上,从而基本上可以实现运输本体相对于挂架的纯垂直的转移(移位)。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设计构造成顶板引导轨道,它布置在索道站上部区域中的位置固定的结构处,并且对应的接触轨道布置在索道车辆处的上部横向区域中。这种布置是有利的,因为接触轨道和顶板引导轨道在不容易被乘客和人员接触的区域内相互作用。由此能提高乘客和人员的安全性。
优选地,在至少一个引导部段中设置有在索道车辆的运动方向上延伸的、位置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其中,在引导部段的区域中,运输本体通过引导力沿朝向第二引导装置的方向偏转,其中,第二引导装置在引导段部段的区中与索道车辆的一部分相互作用,以引导索道车辆,其中,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设计构造为地面引导轨道,该地面引导轨道布置在索道站的下部区域中的位置固定的结构处。索道车辆由此在两侧上被引导,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在横向方向上对索道车辆的稳定化(稳定性)。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设计构造为滑轨,并且/或者,可旋转地支承的多个滚轮沿索道车辆的运动方、一个在另一个之后(彼此相继)地布置在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处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处。由此可减少顶板引导轨道和接触轨道之间的摩擦,并实现对索道车辆的平稳运转(灵活轻便)的引导。
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具有阻尼装置,并且/或者至少一个接触轨道具有阻尼装置。由此可以对索道车辆上的冲击进行缓冲和减振,冲击例如可能在驶入引导部段时发生。
优选地,运输本体设计构造为轿厢。本发明可由此有利地用于吊舱式索道(Gondelbahn)。
此外,该任务借助一种运行索道的方法以如下方式解决,索道车辆运动到索道站的引导部段中,其中,在索道车辆运动通过引导部段时,在索道车辆的运动方向上延伸的、位置固定的、索道站的第一导引装置与布置在运输本体处的、在索道车辆的运动方向上延伸的、车辆固定的接触轨道相互作用以产生引导力,其中,在运动通过引导部段时,运输本体通过引导力相对于挂架从静止位置转移到引导位置中,在静止位置中,索道车辆在引导部段之外移动,索道车辆运动通过引导部段。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4更详细地阐释本发明,图1至图4示例性、示意性地而非限制地示出本发明有利的设计构造。附图中示出:
图1是已知实施方式的索道站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设计构造的索道站中的索道的索道车辆沿行驶方向的视图,
图3以侧视图示出图2所示的索道车辆,以及
图4以俯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有利的设计构造的索道的索道站。
索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只参照图1和图2对循环的架空索道车辆以示例简要说明。图1示出了索道1的一个索道站2(例如是山峰站或山谷站)。钢索轮3布置在索道站2中,索道1的循环的运送钢索4通过该钢索轮转向。索道1的至少一个站中的钢索轮3以已知的方式通过驱动装置驱动,以使运送钢索4能够通过另一个站的钢索轮以回环进行循环。同样地,已知的是,运送钢索4通过作用到钢索轮3上的张紧装置来张紧。索道1由呈适当的硬件和软件形式的索道控制器进行控制。为了清楚起见,也因为这些对于本发明是不重要的,这些本身已知的装置、特别是具有钢索轮、驱动装置、张紧装置、索道控制器等的第二个站没有示出。当然,索道1可以借助运送钢索4同时使非常多的索道车辆5移动,通常在几十或几百个索道车辆5的范围内,其中,为了简单起见,只示出了其中的几个索道车辆。索道站2中还设有站台6,以允许或简便所运送的人员上下索道车辆5,或总的来说允许或简便索道车辆5的装卸载。
如果索道1没有配备永久(固定)夹到运送钢索4处的索道车辆5,则索道1的驶入索道站2中的索道车5通常将借助可释放的钢索夹10(图2)从运送钢索4脱开联接,并沿着引导轨道7运动通过索道站2,其速度通常比在索道站2之间的路径上的速度低得多。沿着引导轨道7设有运送器8,借助该运送器8索道车辆5在索道站2中进一步移动。例如,运送器8实施为布置在索道站2中的、被驱动的多个运送器轮9的形式,运送器轮9在索道站2中与索道车辆5处的摩擦衬垫11相互作用。在索道车辆5驶出索道站2时,索道车辆5通过出口处的运送器8加速,并再次与运送钢索4联接,例如借助钢索夹10联接。
索道1可例如实施成轿厢式索道(架空索道车辆)或吊舱式索道,其中,索道车辆5具有沿着站台6引导的轿厢或吊厢。乘客可以在索道站2中通过站台6登上或离开索道车辆5。索道车辆5当然也可用于装载和卸载要运输的物体,例如冬季运动设备、自行车、婴儿车等。对于乘客的上车/下车和/或一般的装载/卸载,通常沿着站台6的固定的部段设有装载/卸载区。例如,装载/卸载区可特别地进行标记,并例如通过障碍物18与索道站2的不允许未经授权者进入的其余区域分开。
例如,可以提供共同的装载/卸载区,在那里进行上车/装载和下车/卸载。然而,通常如图1所示,设有分开的装载区E和卸载区A,它们是相互分离的。这是有利的,因为下车的人和上车的人不会相互阻碍。例如,从行进方向看,第一障碍物18a可以布置在卸载区A的起始处,而第二障碍物18b可以布置在卸载区A的终止处。在装载区E的起始处,又可布置有障碍物18,例如,它也可以同时是第二障碍物18b,而在装载区E的终止处,可以布置有第三障碍物18c。例如,索道车辆5的门的强迫控制的打开可以在第一道障碍物18a的区域中进行,而门的关闭可以在第三道障碍物18c的区域中进行。当然,这只是用于理解的,而装载区A/卸载区E也可以其它方式布置。
图2在沿行进方向的视图中示出了在索道站2中的索道1的可从运送钢索4释放的索道车辆5。索道车辆5具有运输本体K和挂架17,其中,运输本体K借助挂架17布置在索道车辆5的吊架12处。索道车辆5可以通过吊架12与运送钢索4连接,例如悬挂于运送钢索4处。运输本体K以弹簧的方式(弹性缓冲地)悬挂在挂架17处,使得运输本体K相对于挂架17是能摆动的。由此可以增加乘客的舒适度,例如,在驶过索道支架的滚轮电池时,因为所发生的冲击被缓冲了。例如,设有弹簧的挂架(弹性缓冲的挂架)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弹簧单元20来实现,当然必要时该一个或多个弹簧单元20也可具有阻尼(减震)特性。索道车辆5可以通过吊架12与行走机构13连接,行走机构例如由至少一个导轮构成。吊架12处可布置有钢索夹10,钢索夹10可在夹紧弹簧的作用下夹紧运送钢索4,并且可以通过联接滚轮14和夹紧杠杆15被机械操纵。通过联接滚轮14借助索道车辆5的运动接触(触碰)的索道站2中的引导连杆(引导运动联接装置),夹紧杠杆15被操纵,且钢索夹10打开。钢索夹10通过另一引导连杆启动以闭合,并在夹紧弹簧的作用下保持闭合。在吊架12处还可布置引导滚轮16,它在索道站2中与引导轨道7相互作用。同样可布置有摩擦衬垫11,其与运送器8,例如旋转的运送器轮9能相互作用,使脱开联接的索道车辆5沿着引导轨道7运动通过索道站2。
然而,索道1和/或索道车辆5的其它设计构造当然也是可设想的,例如,索道1带有固定地夹紧在运送钢索4处的索道车辆5,或者带有承载钢索,索道车辆5通过行走机构13悬挂在该承载钢索处,并且由至少一个运送钢索4使其移动。同样,索道1可实施为穿梭式索道,带有或不带有承载钢索,即也可以具有往复式运送钢索4而不是循环式运送钢索4。然而,索道1的具体实施形式对于本发明是不重要的。
所示的索道1实施为呈架空索道的形式的循环索道,运输本体K在此是轿厢。门19通常只布置在架空索道的轿厢的一侧处,因为装载/卸载(例如人员通过站台6上/下车)通常只从一侧进行。例如,在循环式索道的山峰车站中可先设有卸载区A,乘客可以在这里从轿厢中下车,通常是在索道车辆5的移动过程中下车,如图1所示。下车之后,缆车车辆5(大多数情况下带着空的轿厢)转向并移动到装载区E,在那里乘客可以通过相同的门19进入到缆车车辆5的轿厢内,以便下山。当然,这只是示例性的,在循环索道的情况下,门19也可以在横向方向上在两侧上布置在轿厢处,例如,为了先在一侧对索道车辆5卸载,然后在相应另一侧上装载,如果两侧都设有站台6。同时装载和卸载也是可设想的。
在穿梭式索道中,轿厢的两侧上大多数情况下都设有门19。然而,上车和/或下车通常仍然只能从一侧进行。例如,在穿梭式索道中,通常是一侧上的门19首先打开用于下车,而用于登车的相对而置的门19则在延迟一段时间后才打开。因此,无论索道的具体设计构造如何(循环索道或穿梭式索道),索道车辆5在上车或下车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横向方向上在单侧且偏心地受到加载。载荷在此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或材料的数量、重量和运动,因此是非常不规则的。到目前为止,这导致索道车辆5在横向方向上(在图2中通过双箭头表示)以及在纵向方向或运动方向上围绕其静止位置受到刺激而摆动,这通常会使乘客感到不愉快。这种摆动也增加了乘客坠落的风险,因为索道车辆5和站台之间在运动方向上的相对运动(由通过索道站2的循环的运动引起)叠加了在横向方向上的相对运动(侧向的摆动)和纵向方向上的摆动。特别是,携带有冬季运动装备(如滑雪靴)的乘客上下索道车辆可能由此变得更难,这会导致跌倒,在最坏的情况下,会导致受伤。材料的装载和卸载也由此变得困难。
在所示的示例中,在挂架17和索道车辆5的运输本体K(例如轿厢)之间,设有多个弹簧单元(悬挂单元)20,索道车辆5的运输本体K借助它们弹性缓冲,即能够摆动地紧固在挂架17上,如图2中示意性示出的。弹簧单元20特别有助于提高乘客在旅途期间的舒适度。例如,这可以减少对索道车辆5的运输本体K的令人不愉快的冲击,这种冲击在驶过滚轮电池时发生在索道支架的区域中,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乘客感觉不愉快。然而,在索道站2中,索道车辆5通常沿着与运送钢索4脱开联接(解耦)的引导轨道7移动,弹簧单元20会对索道车辆5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的摆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特别是加强了这些运动,因为弹簧单元20在垂直方向上的弹簧行程(弹性距离)也增加了索道车辆5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挠度(最大偏差)。当然,这也取决于弹簧单元20的类型和设计构造。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弹簧单元20可以实施为弹性的缓冲元件,例如橡胶缓冲器,它也具有一定的阻尼(减震)特性。然而,弹簧单元20也可以以已知的方式具有合适的机械或气动弹性(弹簧)元件和机械、气动或液压阻尼元件。由于上车或下车的乘客的重量,索道车辆5的运输本体K(在此为轿厢)在索道站2中由于弹簧单元20相对于挂架17的弹簧行程而降低或升高,这意味着索道车辆5相对于站台6在高度方向上有附加的相对运动。这可能会加强摆动,使得上车或下车或装载和卸载变得困难。
通过本发明,通过至少在装载/卸载区的区域中减少索道车辆5在横向方向以及纵向方向上的摆动,应提高乘客在上车/下车时的安全性,或者在一般情况下,提高在索道车辆5的装载/卸载时的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因此规定:在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上延伸的、车辆固定的至少一个接触轨道23布置在运输本体K处,并且在索道1的至少一个索道站2中设有至少一个引导部段FA,引导部段FA具有在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上延伸的、位置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至少在索道车辆5通过引导部段FA的运动期间,第一引导装置22与索道车辆5的布置在运输本体K处的接触轨道23相互作用,以产生引导力。引导力由此使运输本体K相对于挂架17从静止位置转移到引导位置中,在静止位置中,索道车辆5可在引导部段FA之外运动,在引导位置中,索道车辆5可运动通过引导部段FA。因此,运输本体K在索道车辆5的挂架17处的具有弹簧的布置有意用来在运动通过引导部段FA期间相对于挂架17将运输本体K从静止位置转移到引导位置中。在引导位置中,由于(一个或多个)弹簧单元的弹簧力和/或由于重力,回复力作用到索道车辆5上,从而使索道车辆5努力返回到静止位置中。这可以增加索道车辆5在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上的稳定性,从而可以减少索道车辆5、特别是运输本体K的横向摇摆和前后摇摆。
在循环索道的情况下,如例如图4所示,索道车辆5在运动通过引导部段FAa或FAb的过程中相对于挂架17转移到引导位置中,并在引导位置中运动通过相应的引导部段FAa、FAb。为了实现最高的运输性能,装载/卸载通常在这里、在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然而,装载/卸载当然也可以在索道车辆5在引导位置中静止时进行。在运动方向上的相应的引导部段FAa、FAb的端部处,索道车辆5又从稳定化的引导位置转移回到静止位置中。当然,运动通过引导部段FA也可以理解为穿梭式索道的索道车辆5在索道站2的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的运动。在穿梭式索道的情况下,索道车辆5在驶入时将首先沿运动方向移动到确定的(固定的)引导部段FA,并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停下。在装载/卸载之后,索道车辆5将沿相反的方向从引导区FA中移动离开,以驶出索道站2。
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设计为顶板引导轨道22a,它布置在索道站2的上部区域中的位置固定的结构处,如图2中可见的。接触轨道23对应地布置在索道车辆5的上部的侧向区域中,以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与顶板引导轨道22a相互作用。该布置是有利的,因为该区域对于人员,特别是乘客或索道人员很难进入,这就提高了安全性。
此外,可以设有在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上延伸的、位置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1,以改善索道车辆5在引导部段FA中在横向方向上的稳定化。第二引导装置21在此布置为使得索道车辆5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内中通过引导力、沿第二引导装置21的方向偏转。因此,第二引导装置21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与索道车辆5的一部分相互作用,用于引导索道车辆5,例如通过使索道车辆5与第二引导装置21接触。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1形成为地面引导轨道21a,其布置在索道站2的下部区域中的位置固定的结构处,如图2所示。在此情况下,地面引导轨道21a有利地与布置在索道车辆5处,特别是布置在运输本体K处的间隔元件24相互作用。
在根据图2+3的示例中,位置固定的地面引导轨道21a沿着索道站2的站台6布置在站台6处,位置固定的顶板引导轨道22a布置在站台6的相对而置的一侧上(沿行进方向看),位于用于驶过的索道车辆5的通过区域上方。车辆固定的接触轨道23布置在运输本体K的上部区域中。接触轨道23在此例如直接布置在轿厢的顶部处。
在行经索道站2时,索道车辆5的接触轨道23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与天花板引导轨道22a相互作用,例如,通过使接触轨道23与顶板轨道22a进行接触而相互作用。顶板引导轨道22a和接触轨道23在此设计构造为使得,运输本体K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由顶板引导轨道22a(图2中右侧所示)通过位于右侧的接触轨道23垂直向下压紧。由于单侧作用的引导力,运输本体K在横向方向上被附加地沿朝向或逆着相应地沿行驶方向看相对而置的地面引导轨道21a(在图2的左边)挤压。因此,索道车辆5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基本上沿着地面引导轨道21a被强制引导,使得不可能有或只可能有非常轻微的摆动。这不仅增加了乘客在上车和下车时的客观安全性,也提高了主观的安全感。
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地面引导轨道21a布置在站台6的一侧上,而顶板引导轨道22a在通过的索道车辆5上方的区域中、例如在索道站2的合适的位置固定的结构处位置固定地布置在相对而置的一侧上。在此,在运输本体K的一侧上只设有一个接触轨道23。然而,相反的布置当然也是可能的,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在此情况下,地面引导轨道21a会布置在站台6的相对而置的一侧处,例如在索道站2的合适的、位置固定的结构处。顶板引导轨道22a会对应地在站台6上方位置固定地布置在站台6的一侧上。接触轨道23也同样在索道车辆5的面向站台6的一侧上布置在运输本体K处,以接触顶板引导轨道22a。如果索道车辆5如图所示包括作为运输本体K的轿厢,则接触轨道23可以例如布置在轿厢的厢顶(顶部)处。
然而,也可以在运输本体K处布置有沿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延伸并横向于运动方向相互间隔开的、车辆固定的两根接触轨道23。例如,可以在运输本体K处、在索道车辆5的两侧上相应布置有一根接触轨道23(在图2中,右侧实线绘制,左侧虚线绘制)。可能是有利的是,例如,在索道站2中设有多个站台,它们沿运动方向一个设置在另一个之后(彼此相继设置),并且是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而置的两侧上。例如,可以在运动方向上彼此相继地设有:先是站台6在一侧上的卸载区A(例如,在运动方向的左侧)和站台6在相应的相对而置的一侧上的、随后的装载区E(例如,在运动方向的右侧)。在索道车辆5、特别是在轿厢处,可优选地在两侧上分别设有门19,用于装载/卸载(在图2中右侧以虚线绘制)
例如,在此可以为卸载区A分配第一引导部段FA,第一引导部段FA将索道车辆5朝向卸载区的站台6的方向(向左)压去,并可以为随后的装载区E设有第二引导部段FA,其具有与第一引导部段FA相反的、地面引导轨道21a和顶板引导轨道22a的布置,它将索道车辆5朝向装载区E的站台6的方向(向右)压去。该实施形式例如可以以有利的方式提供给布置在山峰站和山谷之间的索道1的中间站,因为在该中间站中没有索道车辆5的转向,而只有在两侧(上山和下山)上的行经。如果接触轨道23布置在索道车辆5的两侧上(从行驶方向看)(图2中虚线+实线),那么尽管如此,两根接触轨道23始终仅分别有一根接触轨道与相应的顶板引导轨道22a相互作用,由此使运输本体K在接触轨道23的区域中相对于挂架17发生垂直弹开,并同时使运输本体K在横向方向上轻微偏转,例如朝向地面引导轨道21a的方向轻微偏转。
然而,也可设想这两种变型的组合,其中,在每一侧上分别布置有地面引导轨道21a和顶板引导轨道22a。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运输本体K处仅设有一个接触轨道23(在此例如是在轿厢的门19上方),然后,例如,该接触轨道23将只与站台6上方的顶板引导轨道22a共同作用,从而将索道车辆5压抵相对而置的地面引导轨道21a(此处为虚线示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接触轨道23也可在相对而置的另一侧上布置在运输本体K的上部侧向(这里是右侧)区域中(这里例如是在轿厢的顶部上)。然后,接触轨道23会与站台6相对而置的一侧上的顶板引导轨道22a相互作用,并将索道车辆5压向朝向布置在站台6上的地面引导轨道21a的方向。由此可以使用不同的索道车辆5,其中,接触轨道23布置在运输本体K的上部区域中面向站台6的一侧上(在图2中,例如在轿厢的顶部处、门19上方)或布置在运输本体K的上部区域中的相对而置的一侧上。
图2所示的设计形式的优点是运输本体K被压向站台6的方向,在该设计形式中,地面引导轨道21a直接布置在站台6处,而顶板引导轨道22a布置在站台6的相对的一侧上、在通过的索道车辆5上方的上部区域中。由此使索道车辆5,特别是运输本体K,与站台6或布置于其上的地面引导轨道21a之间的间隙最小化,特别是完全闭合。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装载/卸载时、特别是在人员上/下车时的安全性,因为例如可以减少物体落入到间隙中或冬季运动设备的一部分被卡到间隙中的风险。
优选的是,在索道车辆5的下部区域中也布置有间隔元件24,该间隔元件24与第二引导装置21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相互作用,例如与地面引导轨道21a接触,如图2中左侧所示。如果索道车辆5具有作为运输本体K的轿厢,那么特别有利的是,间隔元件24在门的下面布置在轿厢处并被设计踏板。轿厢由此和地面引导轨道21a不直接接触,而是地面引导轨道21a和间隔元件24或踏板直接接触。由此,例如,在地面引导轨道21a的方向上,运输本体K的侧向偏转须较小。替代地或附加地,间隔元件24也可布置在索道车辆5的与站台6相对的一侧上,在此例如布置在轿厢的与门19相对的一侧上。如果这一侧处不存在门19,则间隔元件24不必构造为踏板,而也可以以任何其它方式设计构造。例如,呈适当的轨道(导轨)形式或异形管的形式,其以对应的间距紧固在索道车辆5处,从而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接触地面引导轨道21a(这里在右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设计构造可以规定,在运输本体K处布置有至少两根车辆固定的接触轨道23,它们沿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延伸并横向于运动方向相互间隔开,并且附加地,在至少一个引导部FA中设有至少两个位置固定的第一引导装置22。在此,相应的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与相应的接触轨道23相互作用以产生引导力。例如,接触轨道23可以在横向方向上布置在索道车辆5的两侧上,相应布置在运输本体K的上部区域中,在此是布置在轿厢的顶部处,如图2(用实线和虚线)所示。两个位置固定的第一引导装置22可以对应设计构造为顶板引导轨道22a,并与两个接触引导轨道23相互作用,以使运输本体K相对于挂架17转移到引导位置中。
与之前描述的实施形式不同,运输本体K在此在横向方向上的两个位置中同时由第一引导装置22加载。这样的作用是:运输本体K在接触轨道23的区域中在两侧上分别抵抗弹簧单元20的弹簧力或回复力相对于挂架17被垂直向下压。弹簧单元20的回复力抵消了这种转移,由此设置(调整)运输本体K的稳定的位置。由运输本体K在挂架17处的弹性缓冲的(具有弹簧的)布置引起的运输本体K的摆动能力(期望是在引导部段FA之外的)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被有意地尽可能限制,特别是完全被抑制。运输本体K的横向摆动由此被可靠地减少,优选是避免。由于接触轨道23在运动方向上与相应的第一引导装置22在相对较长的范围上相互作用,运输本体K在运动方向上的摆动(摇摆运动)(前后摇摆)也被可靠地减少,优选是基本避免。第二(两个)实施形式相对于第一(单个)实施形式的优点在于,运输本体K在引导部段FA中基本上没有侧向偏转。由此,例如,在索道车辆5通过引导部段FA的运动期间,轿厢的地面可以与站台6基本平行对齐,由此可进一步提高上车/下车时的舒适性。
无论实施变型为何,优选的是,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设计构造为滑轨。替代地或附加地,在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上在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1处彼此相继地布置有可转动地支承的多个滚轮25。这可以在索道车辆5行驶通过引导部段FA期间减少索道车辆5与相应的引导装置21、22之间的摩擦。
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多个滚轮25沿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一个在另一个之后地(彼此相继地)可旋转支承在顶板引导轨道22a处。由此,可以在索道车辆5通过时,通过滚轮25在索道车辆5的对应的接触轨道23处的滚动来降低摩擦。这使得平稳运转且无噪声的引导成为可能。例如,为此,在接触轨道23处也可设有适于滚轮25滚动的运行表面。一般来说,接触轨道23优选由具有足够高的强度的材料制成,其对于预期的天气条件也是合适的。例如,合适的金属材料或合适的塑料可用于此目的。然而,接触轨道23也可例如直接集成到运输本体K中,例如集成到轿厢的顶部中。例如,这将使接触轨道23可基本上与轿厢的顶部平齐地延伸,这将改善索道车辆5的外观并使清洁变得容易。
图3以从站台6的相对的一侧观察(在图2中从右侧)的侧视图示出了图2所示的索道车辆5。在该视图中,索道站2的位置固定的地面引导轨道22a和索道车辆5的车辆固定的接触轨道23的相互作用清晰可见。地面引导轨道21a在此设计成滑轨,索道车辆5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沿着该滑轨滑动,优选是与紧固于其的间隔元件24一起滑动。为此可以在滑轨处和/或与之接触的索道车辆5的部件处,例如间隔元件24处设有合适的滑动衬物。有利的是,这样的材料在此用作滑动衬物,这些材料适合将摩擦降到最低,并使滑动运动尽可能地没有噪音,材料例如是塑料。作为滑轨的替代方案,也可以类似于在顶板引导轨道22处的情况,在地面引导轨道21a处沿运动方向彼此相继地布置有多个滚轮(未示出)。
然后滚轮将在索道车辆5处滚动,优选是在布置于索道车辆5处的间隔元件24处滚动。为了减少索道车辆5和/或引导装置21、22上的机械载荷并提高乘客的舒适度,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设计构造,可以在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1处设有(未示出的)阻尼装置。替代地或附加地,也可在至少一根接触轨道23处设有阻尼装置26。阻尼装置可以以已知的方式包括,例如机械弹簧或空气弹簧以及包括机械、气动或液压阻尼器。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也可例如提供合适的缓冲元件,例如像是橡胶缓冲器。图3中所示的阻尼装置26用于对索道车辆5的垂直运动进行缓冲和减振,垂直运动特别是当索道车辆5驶入引导部段FA时发生。
这样可以避免接触轨道23在顶板引导轨道22a的硬撞击引起的对索道车辆5的冲击。以类似的方式,附加地或替代地,当然也可在地面引导轨道21a处布置有(未示出的)阻尼装置,以对索道车辆5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水平运动进行缓冲和减振。阻尼装置26在此应具有足够软的阻尼特性,从而可靠地吸收冲击,但也应是足够硬的,从而可靠地抑制索道车辆5的钟摆振荡(摆动式振动)。因此,接触轨道23和/或引导装置21、22处的可能的阻尼装置26与挂架17处运输本体K的具有弹簧(弹性缓冲)的悬挂(例如,弹簧单元20)相比,应设计构造为相对刚性。在滑轨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具有一定弹簧/阻尼特性的滑动衬物。
如图3所示,从运动方向观察,接触轨道23也可具有倒圆的端部。替代地或附加地,当从运动方向观察时,第一引导装置22也可具有倒圆的端部。这是有利的,因为在引导部段FA的起始处,作用到索道车辆5上的接触压力在运动方向上会持续增加。运输本体K由此不是突然移动,而是连续地从静止位置转移到引导位置中,由此可改善舒适度。以同样的方式,在引导部段FA的终止(末尾)处可以实现连续下降的接触压力。在所示的示例中,顶板引导轨道22a和接触轨道23都是倒圆的。然而,原则上,如果只有接触轨道23或顶板引导轨道22a具有弯曲的端部也是足够的。在接触轨道23和索道车辆5、在此是轿厢的顶部之间,在所示的示例中,布置有两个阻尼装置26,它们功能已经进行了描述。从图3中也可见的是,(一个或多个)接触轨道23在运动方向上在运输本体K的相对较大的区域上延伸。接触轨道23的长度在此选择为使得与对应的第一引导装置22的接触在足够长的长度上进行,这样可以可靠地避免运输本体K在运动方向上的摆动(向前、向后摇摆)。
正如已经解释的,索道车辆5的运输本体K例如借助至少一个弹簧单元20而具有弹性(装有弹簧/缓冲),即它可以摆动地紧固在挂架17处,以增加乘客在行驶期间的舒适度。在所示的示例中,四个弹簧单元20布置在挂架17和运输本体K(轿厢)之间,如图2结合图3中可见的。由于顶板引导轨道22a和布置在轿厢处的接触轨道23的相互作用,弹簧单元20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优选以以下方式预紧,即,当乘客上车/下车或一般来说在索道车辆5装载/卸载时,索道车辆5可以没有或仅有非常轻微的摆动和/或仅有由于载荷的重量而轻微下沉。
在单侧的变型中,通过接触轨道23与索道站2的第一引导装置22的相互作用,运输本体K相对于挂架17在一侧上被向下压。由此弹簧单元20在相应的一侧上弹开(减压/松弛/解压缩),并由此被预紧。在相应的另一侧上的弹簧单元20对应地被压缩,因为这一侧上的运输本体K由于引导力产生的扭矩而相对于挂架17向上运动。在根据图2和图3的示例中,顶板引导轨道22a和接触轨道23(并且如有可能还有地面引导轨道21a)可以在构造上这样设计,使得站台侧的(一个或多个)弹簧单元20(在图2中左边)在垂直方向上尽可能地被压在一起,而站台6对面的(一个或多个)弹簧单元20(在图2的右边)在垂直方向上尽可能地拉离彼此(彼此拉开)。由此,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内,本来有利的(在索道站2之间行驶期间)运输本体K在挂架17处的能够摆动的悬挂基本上被阻断,使得索道车辆5可以运动通过引导部段FA,而尽可能不受摆动干扰。
在双侧的变型中,运输本体K通过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开的接触轨道23与索道站2的顶板引导轨道22a的相互作用在两侧上相对于挂架17被向下压。弹簧单元20由此在两侧上都弹开(松弛/解压缩),并由此得到预张紧。图2中的顶板引导轨道22a和接触轨道23(虚线和实线)优选地构造上这样设计,使得站台侧的(一个或多个)弹簧单元20(图2中左侧边)和站台6对面的(一个或多个)弹簧单元20(图2中右边)在垂直方向上尽可能拉离彼此(彼此拉开),使得弹簧单元20的回复力能稳定运输本体K。由此,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运输本体K在挂架17处的有弹性的(装有弹簧的)悬挂基本上被阻断,使得索道车辆5可以运动通过引导部段FA,而尽可能不受干摆动运动干扰。
图4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设计为架空索道的循环索道的索道站2,其基本构造基本上与根据图1的索道站对应。运送钢索4的运动方向以及索道车辆5由此的运动方向由箭头表示。因此,在站台6左边,在两个障碍物18a、18b之间设有下车区或一般来说是卸载区A。在站台6右边,在两个障碍物18c、18d之间设有上车区或一般来说是装载区E。示例性地,卸载区A在此部分地在站台6的直的区域上延伸,并部分延伸到站台6的弯曲的区域中。装载区E在此只沿着站台6的直的部段延伸。这自然应理解为只是示例性的,也可设有任意其它的布置。
在卸载区A中,设有第一引导部段FAa,在装载区E中,设有第二引导部段FAb。引导部段FAa、FAb在此根据第一实施例设计,即具有相应地在单侧布置的、位置固定的第一引导装置22,以及相应地在单侧布置的、位置固定的第二引导装置21,如参照图2+图3所阐释的。在卸载区A中于站台6处布置有第一地面引导轨道21a.1,在装载区A中于站台6处布置有第二地面引导轨道21a.2。在卸载区A的站台6对面,第一顶板引导轨道22a.1布置在索道站2的上部区域中,在经过的索道车辆5上方,而在卸载区E的站台对面,第二顶板引导轨道22a.2布置在上部区域中。为了更好地识别,运送钢索4和钢索轮3在顶板引导轨道22a.1、22a.2的区域中示出为断开的。在索道车辆5的运输本体K处相应布置有仅一根接触轨道23。
在两个顶板引导轨道22a.1、22a.2处,对应地多个滚轮25在运动方向上彼此相继地布置,它们与位于相应的引导部段FAa、FAb中的索道车辆25的接触轨道23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其上滚动。各个索道车辆5由此如所述地朝向或逆着地面引导轨道21a.1、21a.2方向被按压。顶板引导轨道22a.1、22a.2平行于相应的站台6延伸,由此,第一顶板引导轨道22a.1延伸到弯曲区域中,并对应地具有曲率。如图4中两根顶板引导轨道22a.1、22a.2之间的虚线所示,代替两根分开的顶板引导轨道22a.1、22a.2,当然也可设置一根连续的顶板引导轨道,并且站台6处同样可设有一根连续的地面引导轨道。
依据图1-图4所描述的实施例自然应理解为仅是示例性的,而非对本发明是限制性的。例如,本发明不限于所示的循环索道,而是也自然可用于其它建筑形式的索道,例如穿梭式索道(Pandelnbahn)。索道车辆5也可以以任何其他方式实施。对本发明重要的是以下功能原理,根据该功能原理,运输本体K在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的摆动通过以下方式减少:索道站2的至少一个位置固定的第一引导装置22与索道车辆5的布置在运输本体K处的、车辆固定的接触轨道23相互作用,以向运输本体K施加引导力,该引导力使运输本体K从静止位置(在引导部段FA外)转移(移位)到位于引导部段FA内的引导位置中。具体的构造上的实施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衡量判断。

Claims (17)

1.一种索道(1),具有至少两个索道站(2)且具有至少一个索道车辆(5),所述索道车辆(5)借助运送钢索(4)能在所述索道站(2)之间运动,其中,所述索道车辆(5)具有运输本体(K)和挂架(17),其中,所述运输本体(K)用于接纳人员和/或物体,且所述运输本体(K)弹性地悬挂在所述挂架(17)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运输本体(K)处布置有沿所述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延伸的、车辆固定的至少一根接触轨道(23),并且在至少一个所述索道站(2)中设有至少一个引导部段(FA),所述引导部段具有沿所述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延伸的、位置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其中,所述第一引导装置(22)至少在所述索道车辆(5)运动通过所述引导部段(FA)期间与所述索道车辆(5)的所述接触轨道(23)相互作用以产生引导力,其中,所述引导力将所述运输本体(K)相对于所述挂架(17)从静止位置转移到引导位置中,在所述静止位置中,所述索道车辆(5)能在所述引导部段(FA)之外运动,而在所述引导位置中,所述索道车辆(5)能运动通过所述引导部段(F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索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运输本体(K)处布置有车辆固定的至少两根接触轨道(23),所述接触轨道沿所述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延伸,并横向于所述运动方向彼此间隔开,并且在至少一个引导部段(FA)中设有位置固定的至少两个第一引导装置(22),其中,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引导装置(22)与相应的一个所述接触轨道(23)相互作用,以产生引导力。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索道(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引导装置(22)设计构造为顶板引导轨道(22a),所述顶板引导轨道布置在所述索道站(2)的上部区域中的位置固定的结构处,并且对应的所述接触轨道(23)布置在所述运输本体(K)处的上部的侧向区域中。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索道(1),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所述引导部段(FA)中设有在所述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上延伸的、位置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1),其中,所述运输本体(K)在所述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通过引导力沿所述第二引导装置(21)的方向偏转,其中,所述第二引导装置(21)在所述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与所述索道车辆(5)相互作用,以引导所述索道车辆(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索道(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引导装置(21)设计构造为地面引导轨道(21a),所述地面引导轨道布置在所述索道站(2)的下部区域中的位置固定的结构处。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索道(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1)设计构造为滑轨,并且/或者可旋转地支承的多个滚轮沿所述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彼此相继地布置在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处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1)处。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索道(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1)具有阻尼装置,并且/或者所述至少一根接触轨道(23)具有阻尼装置(26)。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索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本体(K)设计构造为轿厢。
9.一种运行索道(1)的方法,所述索道具有至少一个索道车辆(5),所述索道车辆(5)能通过运送钢索(4)在索道站(2)之间运动,其中,所述索道车辆(5)具有运输本体(K)和挂架(17),其中,所述运输本体(K)用于接纳人员和/或物体,并且所述运输本体(K)弹性地悬挂在所述挂架(17)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索道车辆(5)运动到所述索道站(2)的引导部段(FA)中,其中,所述索道站(2)的沿所述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延伸的、位置固定的第一引导装置(22)在所述索道车辆(5)运动通过所述引导部段(FA)期间与布置在所述运输本体(K)处的、沿所述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延伸的车辆固定的接触轨道(23)相互作用,以产生引导力,其中,在运动通过所述引导部段(FA)期间,所述运输本体(K)通过所述引导力相对于所述挂架(17)从静止位置转移到引导位置中,在所述静止位置中,所述索道车辆(5)在所述引导部段之外运动,而在所述引导位置中,所述索道车辆(5)运动通过所述引导部段(FA)。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索道站(2)的沿所述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延伸的、位置固定的两个第一引导装置(22)在所述索道车辆(5)运动通过所述引导部段(FA)期间与车辆固定的两根接触轨道(23)相互作用,以产生引导力,所述接触轨道(23)横向于所述运动方向间隔开地布置在所述运输本体(K)处并在所述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上延伸,其中,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引导装置(22)与相应的一根所述接触轨道(23)相互作用。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引导轨道(22a)用作所述第一引导装置(22),它布置在所述索道站(2)的上部区域中的位置固定的结构处,并且对应的接导轨道(23)布置在所述索道车辆(5)的上部的侧向区域中。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本体(K)在所述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通过所述引导力朝向位置固定的第二引导装置(21)的方向偏转,所述第二引导装置布置在所述引导部段(FA)中并在所述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第二引导装置(21)在所述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与所述索道车辆(5)相互作用,以引导所述索道车辆(5)。
13.如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地面引导轨道(21a)用作所述第二引导装置(21),所述地面引导轨道布置在所述索道站(2)的下部区域中的位置固定的结构处。
14.如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滑轨用作为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1),并且/或者可旋转地支承的多个滚轮沿所述索道车辆(5)的运动方向彼此相继地布置在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处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1)处。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第一引导装置(22)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引导装置(21)处设有阻尼装置,并且/或者至少一根接触轨道(23)借助至少一个阻尼装置(26)布置在所述运输本体(K)处。
16.如权利要求9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索道车辆(5)的下部区域中、在至少一侧处布置有至少一个间隔元件(24),所述间隔元件在所述引导部段(FA)的区域中与所述第二引导装置(21)相互作用,以引导所述索道车辆(5)。
17.如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轿厢用作所述运输本体(K)。
CN202180016848.1A 2020-02-26 2021-02-24 带有轿厢稳定功能的索道 Active CN1151514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TA50140/2020 2020-02-26
ATA50140/2020A AT523619A1 (de) 2020-02-26 2020-02-26 Seilbahn mit Kabinenstabilisierung
PCT/EP2021/054484 WO2021170598A1 (de) 2020-02-26 2021-02-24 Seilbahn mit kabinenstabilisier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1471A true CN115151471A (zh) 2022-10-04
CN115151471B CN115151471B (zh) 2023-11-14

Family

ID=74758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6848.1A Active CN115151471B (zh) 2020-02-26 2021-02-24 带有轿厢稳定功能的索道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88063A1 (zh)
EP (1) EP4077091B1 (zh)
KR (1) KR20220157977A (zh)
CN (1) CN115151471B (zh)
AT (1) AT523619A1 (zh)
AU (1) AU2021226837A1 (zh)
CA (1) CA3173305A1 (zh)
CO (1) CO2022012230A2 (zh)
MX (1) MX2022010472A (zh)
WO (1) WO20211705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43317B2 (ja) 2021-10-28 2024-03-05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正極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二次電池ならびに集電タブ付き正極の製造方法
CN114988034B (zh) * 2022-05-07 2024-05-03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物流运载缆车
KR102649790B1 (ko) * 2023-01-18 2024-03-21 한국모노레일주식회사 현수식 모노레일의 탑승장 자세제어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05707B2 (ja) * 1994-11-14 1999-06-14 日本ケーブル株式会社 パルス循環式索道の搬器扉開閉装置
EP1424257A1 (de) * 2002-07-16 2004-06-02 Innova Patent GmbH Seilbahnanlage mit einem Trag- und Förderseil und durch Kabinen und durch Sessel gebildeten ankuppelbaren Fahrbetriebsmitteln
EP1752352A2 (en) * 2005-08-09 2007-02-14 Pomagalski S.A. Operating method for a disengageable aerial ropeway
EP1767425A1 (de) * 2005-09-27 2007-03-28 Innova Patent GmbH Seilbahnanlage mit verdrehbaren Fahrbetriebsmitteln
CN102463997A (zh) * 2010-11-15 2012-05-23 盐城海旭数控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悬挂式新能源轨道公交车
CN107985328A (zh) * 2017-11-29 2018-05-04 中建空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543409A (de) 1971-08-26 1973-10-31 Frech Anton Standseilbahn oder Luftseilbahn oder Hochbahn
CN2652745Y (zh) * 2003-10-24 2004-11-03 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索道的车厢的脱挂装置
FR2879547B1 (fr) 2004-12-17 2007-03-02 Pomagalski Sa Mecanisme de commande a verrouillage d'un capot pivotant pour telesiege
IT201600094933A1 (it) * 2016-09-21 2018-03-21 Leitner Spa Impianto a fune per il trasporto di passeggeri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05707B2 (ja) * 1994-11-14 1999-06-14 日本ケーブル株式会社 パルス循環式索道の搬器扉開閉装置
EP1424257A1 (de) * 2002-07-16 2004-06-02 Innova Patent GmbH Seilbahnanlage mit einem Trag- und Förderseil und durch Kabinen und durch Sessel gebildeten ankuppelbaren Fahrbetriebsmitteln
EP1752352A2 (en) * 2005-08-09 2007-02-14 Pomagalski S.A. Operating method for a disengageable aerial ropeway
EP1767425A1 (de) * 2005-09-27 2007-03-28 Innova Patent GmbH Seilbahnanlage mit verdrehbaren Fahrbetriebsmitteln
CN102463997A (zh) * 2010-11-15 2012-05-23 盐城海旭数控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悬挂式新能源轨道公交车
CN107985328A (zh) * 2017-11-29 2018-05-04 中建空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88063A1 (en) 2023-03-23
KR20220157977A (ko) 2022-11-29
CO2022012230A2 (es) 2023-01-26
EP4077091A1 (de) 2022-10-26
CN115151471B (zh) 2023-11-14
AU2021226837A1 (en) 2022-09-29
WO2021170598A1 (de) 2021-09-02
EP4077091B1 (de) 2024-01-31
AT523619A1 (de) 2021-09-15
MX2022010472A (es) 2022-09-19
CA3173305A1 (en) 2021-09-02
EP4077091C0 (de) 2024-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51471B (zh) 带有轿厢稳定功能的索道
RU2395417C2 (ru) Канатная дорога со сцепляемыми с тяговым канатом подвижными средствами
KR101446380B1 (ko) 케이블철도시스템
US20060060107A1 (en) Assembly for fastening a transportation device of a cableway system on a suspension bar
KR100745106B1 (ko) 반송 시스템
US4957047A (en) Cable transport installation
KR20200083602A (ko) 트롤리 시스템과 연관된 레일들 및 선로들
KR101879227B1 (ko) 짚라인용 주행 트롤리 견인 겸 브레이크장치
CA3082171A1 (en) Hybrid cable/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
US4512259A (en) Automatic transport system comprising cable-drawn non-motorized vehicles
US5647281A (en) Semi-rigid, fin-bas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KR101947510B1 (ko) 짚라인용 주행 트롤리 견인 겸 다단식 완충장치
US4284010A (en) Conveyance system
WO1997009214A9 (en) Semi-rigid, fin-bas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RU2787420C1 (ru) Канатная дорога, имеющая стабилизацию кабин
CN108290581B (zh) 空中运输装备
JP5398578B2 (ja) 索道設備のプラットホームにおける可動ステップ
CS159291A3 (en) Conveyance for transport of persons and/or goods
RU2754607C1 (ru) Минирельсовая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Битран"
CN113173183A (zh) 具有震动吸收的运载工具和包括该运载工具的装置
CN113844480B (zh) 一种触碰式铁路货车顶盖控制装置
JP3516696B2 (ja) 索道の円弧プラットフォーム装置
US3760738A (en) Transportation installation, particularly for passengers
WO2005005217A1 (ja) レール走行用車両
CN115551759A (zh) 输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