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54239A -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54239A
CN114954239A CN202210847033.4A CN202210847033A CN114954239A CN 114954239 A CN114954239 A CN 114954239A CN 202210847033 A CN202210847033 A CN 202210847033A CN 114954239 A CN114954239 A CN 1149542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rror
window
flow
vehicle
eq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470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花垒
温国庆
魏伟
张现杰
岳洋
李媛
鲍雪忠
谢德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4703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542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54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42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该后视镜安装结构用于安装于车辆,车辆包括车身以及安装于所述车身上的车窗,所述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镜壳,所述镜壳安装于所述车身,且并位于所述车窗附近。所述镜壳具有靠近所述车窗的引流面,所述引流面与所述车窗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小于或等于15度。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降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噪音。

Description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车辆噪声对环境的危害很大,车辆在给我们带来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噪声污染等社会问题。根据噪声源的发声机理,车辆噪声主要有两类:机械噪声和空气动力学噪声。而在车辆高速行驶时,空气动力学噪声表现的尤为明显。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气体流动中的相互作用或与固体间的作用而产生的,它包括空气通过车身缝隙或孔道进入车内而产生的冲击噪声、空气流过车身外凸出物而产生的涡流噪声、空气与车身的摩擦声三个方面。其中,后视镜引起的噪声是车辆空气动力学噪声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技术中,往往因后视镜结构设计不完善,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往往会引起较大的噪音,大大造成乘车人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后视镜安装结构,旨在降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安装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及安装于所述车身的车窗,可选地,所述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
镜壳,用于安装于所述车身,且位于所述车窗附近,所述镜壳具有靠近所述车窗的引流面,所述引流面与所述车窗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小于或等于15度。
可选地,所述引流面至所述车窗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50mm,小于或等于100mm。
可选地,所述后视镜安装结构还包括镜片和镜框,所述镜壳具有开口,所述镜框安装于所述开口的内周缘,所述镜片安装于所述镜框内,所述镜框的外侧面倾斜设置,且所述镜框的外侧面至所述镜片的轴心的距离,沿远离所述镜壳的方向变小设置。
可选地,所述镜壳还包括第一引流段、第二引流段与过渡段,所述引流面位于所述第一引流段朝向所述车窗的一侧,所述第二引流段位于所述镜壳远离所述车身的一端,位于靠近所述镜框的一侧,并与所述车窗呈夹角设置,所述过渡段的外表面为曲面,且所述过渡段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引流段和所述第二引流段曲面过渡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引流段与所述车窗所呈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5度,小于或等于5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引流段相对所述车窗平行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引流段与所述镜框连接的一侧至与所述过渡段连接的另一侧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
可选地,所述镜壳具有位于朝向车辆前方的迎风区、与所述迎风区相背向的背风区、以及沿竖直方向的截面,所述迎风区的所述截面的轮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流线和第二流线,所述第一流线位于靠近所述镜框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流线为曲线。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线与水平方向所呈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5度,小于或等于5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线水平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线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10mm;和/或,所述第二流线为三次曲线。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安装于所述车身的车窗以及如上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所述后视镜安装结构安装于所述车身或车窗。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于车身上设置车窗和后视镜安装结构,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镜座和镜壳,镜座安装于车身,并位于车窗附近。镜壳安装于镜座上,镜壳具有靠近车窗的引流面,引流面与车窗相对设置,且对气流具有引导作用。通过限制引流面与车窗的夹角角度大小,来控制引流面的倾斜程度,即通过设计镜壳的表面轮廓,引导气流在镜壳上的流动方向,从而减少气流击打车窗的可能,以降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噪声。且引流面与车窗所呈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小于或等于15度,当引流面与车窗所呈夹角的角度小于-3度时,可能导致引流面相对车窗的倾斜程度过大,气流击打车窗;夹角的角度大于15度时,引流面相对车辆的对称面的倾斜程度过大,可能与出气面的气流缠绕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故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小于或等于15度,既可以很好引导气流流动,降低气流击打车窗的可能,又可以降低引流面尾流与出气面的气流缠绕产生涡流的可能,从而降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车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车辆中的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后视镜中的镜壳沿竖直方向的截面轮廓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车窗 35 迎风区
20 镜座 36 背风区
30 镜壳 37 第一流线
31 引流面 38 第二流线
32 第一引流段 40 镜片
33 过渡段 50 镜框
34 第二引流段 51 外侧面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车辆行业的飞速发展,车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车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空气动力学噪声,且该空气动力学噪声很大一部分是由后视镜引起的。后视镜的一般结构包括镜座20与镜壳30,镜座20安装于车身上,镜壳30安装在镜座20上,车辆行驶中带来的气流会对后视镜产生较大的冲击作用,若后视镜镜壳30设计不合理,难以很好的引导气流流动,不仅使得气流拍打后视镜镜壳30时产生噪音,也易使得气流在后视镜上产生涡流从而发出噪音。且因后视镜一般安装在车窗10附近,故而后视镜的外形及安装位置都很重要,若后视镜的外形和安装位置设计不合理,很有可能导致气流冲击玻璃,发出较大的噪音,使得车内人员一直受到噪音干扰,影响了乘车人的乘车体验。
且后视镜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重要的安全配件,可以方便驾驶人员观察驾驶环境,减少视野盲区。但因后视镜安装于车外,遇到雨天、雪天或起雾等恶劣环境时,易造成后视镜镜片40模糊,使得驾驶人员不能很好的通过后视镜观察路况。为减少这一情况的发生,现有技术中,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通常通过供气腔和出气口在开口位置(即镜片40的前方)自动形成气墙,因此减少了外部环境对于玻璃组件的影响,提高了恶劣环境下后视镜的能见度。其具体结构可参照专利号为CN108189760A的专利。从而形成了后视镜出气面,行驶过程中,流经壳体表面的气流易与出气面的气流交织在一起,产生较大噪音。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通过限制后视镜的外形轮廓及安装位置,来有效改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镜壳30,镜壳30用于安装于车身,并位于车窗10附近。镜壳30具有靠近车窗10的引流面31,引流面31与车窗10呈夹角设置,且引流面31与车窗10呈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小于或等于15度。
本实施例中,后视镜的一般结构包括镜座20与镜壳30,镜座20安装于车身上,镜壳30安装在镜座20上,镜壳30内安装有镜片40,以方便用户通过镜片40观察周边环境。且镜壳30可带动镜片40相对镜座20转动,以调节后视镜反射角度,方便驾驶人员观测行车环境。因后视镜一般安装于车窗10的附近,即后视镜既可以与车窗10相对设置,也可以与车窗10相对错位设置。其引流面31与车窗10相对设置,且引流面31与车窗10呈夹角设置,通过限制引流面31与车窗10的夹角角度大小,来控制引流面31的倾斜程度,使得流经车身与后视镜之间的气流沿引流面31的延伸方向流动,从而减少流经后视镜的气流击打车窗10的可能。且流出引流面31的尾流,由于引流面31的引导作用,引流面31的尾流不会与出气面流出的气流交织在一起,产生涡流,进而产生较大风噪。即通过设计镜壳30的表面轮廓,引导气流在镜壳30上的流动方向,从而减少气流击打车窗10的可能,以降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噪声。
引流面31与车窗10呈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小于或等于15度。具体地,如图1所示,引流面31与车窗10所呈夹角为a。当该夹角角度大于0度,小于或等于15度时,夹角的开口朝向车辆后方,即引流面31相对车辆的对称面的倾斜程度大于车窗10相对车辆的对称面的倾斜程度;该引流面31对气流具有引导作用,使得流经车身与后视镜之间的气流,沿着后视镜的延伸方向流动,即沿着该引流面31向远离车窗10的方向流动,从而减少流经后视镜的气流击打车窗10的可能。且流出引流面31的尾流,由于引流面31的引导作用不会与出气面流出的气流交织在一起,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
当该夹角角度等于0度时,引流面31相对车窗10平行设置,使得流经车身与后视镜之间的气流,沿着该引流面31相对车窗10平行流动,也具有一定的减少流经后视镜的气流击打车窗10的可能的作用。当该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小于0度时,夹角的开口朝向车辆前方,虽然引流面31与车窗10之间的距离沿着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逐渐减小,即气流的流通宽度越来越窄,但因引流面31与车窗10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经实际测试得到,当该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时,气流也不会击打车窗10。若引流面31与车窗10所呈夹角的角度大于15度时,引流面31相对车辆的对称面的倾斜程度过大,可能与出气面的气流缠绕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若引流面31与车窗10所呈夹角的角度小于-3度时,引流面31相对车窗10的倾斜程度过大,气流可能击打车窗10。
其中,引流面31与车窗10所呈夹角的角度可以为-3度、0度、3度、6度、9度、12度、15度等。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于车身上设置车窗10和后视镜安装结构,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镜壳30,镜壳30安装于车身,并位于车窗10附近。镜壳30具有靠近车窗10的引流面31,引流面31与车窗10相对设置,且对气流具有引导作用。通过限制引流面31与车窗10的夹角角度大小,来控制引流面31的倾斜程度,即通过设计镜壳30的表面轮廓,引导气流在镜壳30上的流动方向,从而减少气流击打车窗10的可能,以降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噪声。且引流面31与车窗10所呈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小于或等于15度,当引流面31与车窗10所呈夹角的角度小于-3度时,可能导致引流面31相对车窗10的倾斜程度过大,气流击打车窗10;夹角的角度大于15度时,引流面31相对车辆的对称面的倾斜程度过大,可能与出气面的气流缠绕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故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小于或等于15度,既可以很好引导气流流动,降低气流击打车窗10的可能,又可以降低引流面31尾流与出气面的气流缠绕产生涡流的可能,从而降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噪声。
进一步的,引流面31至车窗10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mm,小于或等于100mm。如图2所示,引流面31与车窗10之间的距离为d1,相较于现有技术,进一步增大了引流面31与车窗10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减少流经引流面31的气流击打车窗10的可能,另一方面使得后视镜至车窗10的距离增大,从而使后视镜产生的噪音远离车窗10,从而减少车内噪音。且当引流面31与车窗10所呈夹角的角度小于-3度时,引流面31与车窗10之间的距离为引流面31靠近镜片40一侧至车窗10的距离;且当引流面31与车窗10所呈夹角的角度大于15度时,引流面31与车窗10之间的距离为引流面31远离镜片40一侧至车窗10的距离,若引流面31与车窗10之间的距离小于50mm,则可能导致流经引流面31的气流击打车窗10的可能;若引流面31与车窗10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0mm,可能影响后视镜的安装模态。
其中,引流面31与车窗10之间的距离可以为50mm、70mm、90mm、100mm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引流面31与车窗10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小于50mm,或大于100mm。
在一实施例中,后视镜安装结构还包括镜片40和镜框50,镜壳30具有开口,镜框50安装于开口的内周缘,镜片40安装于镜框50内,镜框50的外侧面51倾斜设置,且镜框50的外径沿远离镜壳30的方向变小设置。具体的,镜片40通过镜框50安装于镜壳30上,从而方便镜片40的拆卸与安装。镜框50的外侧面51倾斜设置,且外侧面51至镜片40的轴心的距离,沿远离镜壳30的方向变小设置。即镜框50的外侧面51与镜壳30的夹角小于或等于180度,外侧面51相对镜壳30向镜片40的轴心弯折,使得气流沿镜壳30流动至外侧面51时,脱离外侧面51的引导,从而进一步降低引流面31的尾流与出气面流出的气流交织在一起,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的可能。
再次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镜壳30还包括第一引流段32、第二引流段34与过渡段33,引流面31位于第一引流段32,第二引流段34位于镜壳30远离车身的一端,且位于靠近镜框50的一侧,过渡段33的一端连接第二引流段34,另一端连接第一引流段32,且第二引流段34与车窗10呈夹角设置。过渡段33的外表面为曲面,且分别与第一引流段32和第二引流段34曲面过渡连接。第一引流段32、过渡段33、第二引流段34依次通过曲面过渡连接,共同限制镜壳30的空间形状,使得镜壳30整体呈平滑曲面,使得气流易沿着镜壳30的外轮廓线流动,平滑的曲面不易时气流在镜壳30上形成涡流,从而降低后视镜的噪音。
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段32、第二引流段34与过渡段33一体注塑成型,不仅保证了镜壳30外轮廓的流畅性,而且避免于第一引流段32、第二引流段34与过渡段33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减少了镜壳30形成风噪的可能。
进一步的,第二引流段34与车窗10所呈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5度,小于或等于5度。具体地,当第二引流段34与车窗10所呈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5度,小于0度时,即第二引流段34相对镜壳30向其内部倾斜,使得部分气流提前脱离第二引流段34,从而减少镜壳30尾流与出气面流出的气流交织在一起,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的可能;当第二引流段34与车窗10所呈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0度,小于或等于5度时,即第二引流段34相对镜壳30向其外部倾斜,使得气流沿着第二引流段34流动且逐渐远离该开口,从而降低减少镜壳30尾流与出气面流出的气流交织在一起,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的可能。
其中,第二引流段34与车窗10所呈夹角角度可以为-5度、-2度、0度、2度、5度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引流段34与车窗10所呈夹角角度也可以小于-5度,大于5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引流段34相对车窗10平行设置。即第二引流段34与车窗10的夹角为0度,在实际运用中,参照图1,第二引流段34相对车窗10平行设置对气流的引导作用最佳,不仅能减少镜壳30尾流与出气面流出的气流交织在一起的可能,也能提高镜壳30外轮廓的协调美观性。
更进一步的,第二引流段34与镜框50连接的一侧至与过渡段33连接的另一侧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具体地,参照图1,第二引流段34与镜框50连接的一侧至与过渡段33连接的另一侧的距离为d2,即为第二引流段34的宽度。若第二引流段34的长度小于10mm,可能使得该引导段的宽度过短,进而使得该第二引流段34难以很好的引导气体流动。
参照图1至图3,以地面为参考系,建立三维坐标系,X轴所在的方向设为车辆的长度方向,Y轴所在的方向设为车辆的宽度方向,Z轴所在的方向设有车辆的高度方向,X轴与Y轴形成的平面相对地面平行,X轴与Z轴形成的平面、以及Y轴与Z轴形成的平面均与地面垂直设置,且X轴与Z轴形成的平面即为竖直方向的平面。
在一实施例中,镜壳30具有位于朝向车辆前方的迎风区35、与迎风区35相背向的背风区36、以及沿竖直方向的截面,迎风区35的截面的轮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流线37和第二流线38,第一流线37位于靠近镜框50的一侧,且第二流线38为曲线。具体地,该迎风区35可被气流直接吹到,通常为朝向车辆前方的后视镜区域,背风区36与迎风区35相背向,难以被气流直吹,通常为朝向车辆后方的后视镜区域以及后视镜底部区域。如图3所示,沿竖直方向的截面即为A-A截面,该竖直截面平行于X轴与Z轴形成的平面。迎风区35的截面的轮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流线37和第二流线38,第一流线37位于靠近镜框50的一侧,且第二流线38为曲线。竖直截面沿Y轴的延伸方向设多个,多个竖直截面依次排布,共同限制镜壳30的空间形状,使得镜壳30整体呈平滑曲面,使得气流易沿着镜壳30的外轮廓线流动,平滑的曲面不易使气流在镜壳30上形成涡流,从而降低后视镜的噪音。
进一步的,第一流线37与水平方向所呈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5度,小于或等于5度。具体地,多个第一流线37依次排布,共同在镜壳30的顶部形成一段平面,该平面能有效引导气流的流动,使得气流沿着该平面的延伸方向流动。且第一流线37与水平方向所呈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5度,小于或等于5度。当第一流线37与车窗10所呈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5度,小于0度时,即该平面相对镜壳30向其内部倾斜,使得部分气流提前脱离第一流线37,从而减少镜壳30尾流与出气面流出的气流交织在一起,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的可能;当第一流线37与车窗10所呈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0度,小于或等于5度时,即该平面相对镜壳30向其外部倾斜,使得气流沿着第一流线37流动且逐渐远离该开口,从而降低减少镜壳30尾流与出气面流出的气流交织在一起,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的可能。
其中,第一流线37与车窗10所呈夹角角度可以为-5度、-2度、0度、2度、5度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流线37与车窗10所呈夹角角度也可以小于-5度,大于5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流线37水平设置。即第一流线37与水平方向所成夹角为0度。在实际运用中,经过反复试验,第一流线37水平设置对气流的引导作用最佳,不仅能减少镜壳30尾流与出气面流出的气流交织在一起的可能,也能提高镜壳30外轮廓的协调美观性。
更进一步的,第一流线37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10mm。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3,第一流线37的长度为d3,若第一流线37的长度小于10mm,可能使得该引导段的宽度过短,进而使得该第一流线37难以很好的引导气体流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流线38为三次曲线,即第二流线38的线型满足三次曲线的要求,多个三次曲线共同构成曲面,使得镜壳30130曲面可有效引导气流的流动,多个该第二流线38所形成的曲面也位于该迎风区35,使得气流流经该第二流线38所形成的外轮廓面时气流不发生脱离,从而进一步增加镜壳30对气流的引导作用,降低后视镜产生噪音的可能。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安装于车身的车窗10和后视镜安装结构,该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后视镜安装于车身或车窗10。具体地,后视镜即可以直接安装于车辆车身,也可以安装于车窗10的三角板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安装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及安装于所述车身的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
镜壳,用于安装于所述车身,且位于所述车窗附近,所述镜壳具有靠近所述车窗的引流面,所述引流面与所述车窗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小于或等于15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面至所述车窗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50mm,小于或等于100mm。
3.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安装结构还包括镜片和镜框,所述镜壳具有开口,所述镜框安装于所述开口的内周缘,所述镜片安装于所述镜框内,所述镜框的外侧面倾斜设置,且所述镜框的外侧面至所述镜片的轴心的距离,沿远离所述镜壳的方向变小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壳还包括第一引流段、第二引流段与过渡段,所述引流面位于所述第一引流段朝向所述车窗的一侧,所述第二引流段位于所述镜壳远离所述车身的一端,位于靠近所述镜框的一侧,并与所述车窗呈夹角设置,所述过渡段的外表面为曲面,且所述过渡段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引流段和所述第二引流段曲面过渡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段与所述车窗所呈夹角角度大于或等于-5度,小于或等于5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段相对所述车窗平行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引流段与所述镜框连接的一侧至与所述过渡段连接的另一侧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壳具有位于朝向车辆前方的迎风区、与所述迎风区相背向的背风区、以及沿竖直方向的截面,所述迎风区的所述截面的轮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流线和第二流线,所述第一流线位于靠近所述镜框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流线为曲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线与水平方向所呈夹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5度,小于或等于5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线水平设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线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10mm;和/或,所述第二流线为三次曲线。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安装于所述车身的车窗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所述后视镜安装于所述车身或所述车窗。
CN202210847033.4A 2022-07-07 2022-07-07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Pending CN1149542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7033.4A CN114954239A (zh) 2022-07-07 2022-07-07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47033.4A CN114954239A (zh) 2022-07-07 2022-07-07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4239A true CN114954239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69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47033.4A Pending CN114954239A (zh) 2022-07-07 2022-07-07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5423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17823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ミラー
JPS60163748A (ja) バツクミラー
JP6365759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5031058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ミラー周辺空気流制御装置
GB2468289A (en) Vehicle door mirrors
JP5031059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ミラー周辺空気流制御装置
CN111114659B (zh) 汽车的导流板构造
CN114954239A (zh)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JP3771772B2 (ja) ハウジング
JP5263376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ミラー周辺空気流制御装置
CN114919498A (zh)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US6386712B1 (en) Exterior rear view mirror having water removal hole with turbulent flow generator
JP2002308154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下部構造
JP3394393B2 (ja) ルーフスポイラ
CN217455829U (zh) 后视镜和车辆
JP2000280825A (ja) 自動車の室外ミラー装置
JPH1191512A (ja) 自動車のサイドデフロスタ構造
JPH10305786A (ja) 車両の空気抵抗低減装置
JPH072062A (ja) バックミラー
JPH0891123A (ja)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CN218021138U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US11506889B2 (en)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structure
JP5263377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ミラー周辺空気流制御装置
CN214929331U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
JP7344069B2 (ja) 車両の整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