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19498A -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19498A
CN114919498A CN202210796024.7A CN202210796024A CN114919498A CN 114919498 A CN114919498 A CN 114919498A CN 202210796024 A CN202210796024 A CN 202210796024A CN 114919498 A CN114919498 A CN 1149194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egment
mirror
side window
vehicle
moun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960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阵
唐传政
赵花垒
王立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9602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194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19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194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其中,该后视镜安装结构用于安装于车辆,车辆包括车身以及安装于所述车身上的侧窗,所述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镜壳,镜壳用于安装于所述车身上,且并位于所述侧窗附近。所述镜壳具有靠近所述侧窗的第一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侧窗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降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噪音。

Description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车辆噪声对环境的危害很大,车辆在给我们带来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噪声污染等社会问题。根据噪声源的发声机理,车辆噪声主要有两类:机械噪声和空气动力学噪声。而在车辆高速行驶时,空气动力学噪声表现的尤为明显。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气体流动中的相互作用或与固体间的作用而产生的,它包括空气通过车身缝隙或孔道进入车内而产生的冲击噪声、空气流过车身外凸出物而产生的涡流噪声、空气与车身的摩擦声三个方面。其中,后视镜引起的噪声是车辆空气动力学噪声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技术中,因后视镜结构设计不完善,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往往会引起较大的噪音,大大造成乘车人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旨在降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安装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及安装于所述车身的侧窗,包括:
镜壳,用于安装于所述车身,且并位于所述侧窗附近,所述镜壳具有靠近所述侧窗的第一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侧窗形成的夹角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面相对所述侧窗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侧窗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且小于或等于100mm。
可选地,所述镜壳具有远离所述侧窗的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二侧面相对所述第一侧面所呈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面相对所述第一侧面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镜壳具有沿水平方向的第一截面,所述第一截面的外轮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第三线段和第四线段,且第一线段为所述第一侧面的外轮廓线,第四线段为所述第二侧面的外轮廓线,所述第二线段与所述第三线段均为曲线。
可选地,所述第三线段为三次曲线。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镜片,所述镜壳具有开口,所述镜片安装于所述开口处,所述镜壳具有沿竖直方向的第二截面,所述第二截面的外轮廓线包括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所述第五线段的一端靠近所述开口,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线段,所述第六线段为曲线。
可选地,所述第五线段水平设置;和/或,
所述第五线段的长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30mm;和/或,
所述第六线段为三次曲线。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安装于所述车身的侧窗以及如上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所述后视镜安装结构安装于所述车身或侧窗。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将镜壳固定在车身上,侧窗也安装于该车身上,且该后视镜安装在侧窗附近,镜壳具有靠近侧窗的第一侧面,且第一侧面与侧窗形成的夹角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该第一侧面对气流具有引导作用,使得流经车身与后视镜之间的气流,沿着后视镜的延伸方向流动,即沿着该第一侧面相对侧窗平行流动或者向远离侧窗的方向流动。且第一侧面131与侧窗形成的夹角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一预设角度的大小一般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2°。侧窗相对车辆本身的对称轴倾斜设置,且侧窗到对称轴的距离,沿车辆头部向车辆尾部的方向变大设置。第一侧面相对对称轴的倾斜程度大于或等于侧窗相对对称轴的倾斜程度,从而减少流经后视镜的气流击打侧窗的可能。若第一侧面与侧窗所呈夹角的角度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一侧面相对车辆的对称面的倾斜程度过大,可能与出气面的气流缠绕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通过设计镜壳的表面轮廓结构,引导气流在后视镜镜壳上的流动方向,从而减少气流击打侧窗的可能,以降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后视镜安装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镜安装结构中的后视镜的第一截面轮廓图;
图3为图1的后视镜安装结构中的后视镜的第二截面轮廓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车辆 133 第一线段
110 车身 134 第二线段
111 侧窗 135 第三线段
120 镜座 136 第四线段
130 镜壳 137 第五线段
131 第一侧面 138 第六线段
132 第二侧面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车辆行业的飞速发展,车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车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车辆100在行驶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空气动力学噪声,且该空气动力学噪声很大一部分是由后视镜引起的。后视镜的一般结构包括镜座120与镜壳130,镜座120安装于车身110上,镜壳130安装在镜座20上,车辆100行驶中带来的气流会对后视镜产生较大的冲击作用,若后视镜镜壳130设计不合理,难以很好的引导气流流动,不仅使得气流拍打后视镜镜壳130时产生噪音,也易使得气流在后视镜上产生涡流从而发出噪音。且因后视镜一般安装在侧窗111附近,故而后视镜的外形及安装位置都很重要,若后视镜的外形和安装位置设计不合理,很有可能导致气流冲击玻璃,发出较大的噪音,使得车内人员一直受到噪音干扰,影响了乘车人的乘车体验。
且后视镜是车辆100在行驶过程中重要的安全配件,可以方便驾驶人员观察驾驶环境,减少视野盲区。但因后视镜安装于车外,遇到雨天、雪天或起雾等恶劣环境时,易造成后视镜镜片模糊,使得驾驶人员不能很好的通过后视镜观察路况。为减少这一情况的发生,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供气腔和出气口可以在车辆100行驶的过程中在开口位置(即镜片的前方)自动形成气墙,因此减少了外部环境对于玻璃组件的影响,提高了恶劣环境下后视镜的能见度。其具体结构可参照专利号为CN108189760A的专利。从而形成了后视镜出气面,行驶过程中,流经壳体表面的气流易与出气面的气流交织在一起,产生较大噪音。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通过限制后视镜的外形轮廓及安装位置,来有效改善车辆100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镜壳130,镜壳130安装于车身110上,且并位于侧窗111附近。镜壳130具有靠近侧窗111的第一侧面131,且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形成的夹角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
其中,后视镜的一般结构包括镜座120与镜壳130,镜座120安装于车身上,镜壳130安装在镜座120上,镜壳130内安装有镜片140,以方便用户通过镜片观察周边环境。且镜壳130可带动镜片相对镜座120转动,以调节后视镜反射角度,方便驾驶人员观测行车环境。因后视镜一般安装于侧窗111的附近,即镜壳130既可以与侧窗111相对设置,也可以与侧窗111相对错位设置。第一侧面131往往与侧窗111所在平面呈夹角设置,暂将其它实施例中的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角度设为第一预设角度,该第一预设角度的大小一般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2°,即第一预设角度可以为1°、4°、7°、10°、12°等。将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角度设为第一夹角角度,该第一夹角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因该第一侧面131对气流具有引导作用,使得流经车身110与后视镜之间的气流,沿着后视镜的延伸方向流动,即沿着该第一侧面131相对侧窗111平行流动或者向远离侧窗111的方向流动,从而减少流经后视镜的气流击打侧窗111的可能。且根据车辆100本身的结构,车辆100形状大致呈左、右对称设置,两侧窗111相对其对称轴对称设置,侧窗111相对对称轴倾斜设置,且侧窗111到对称轴的距离,沿车辆100头部向车辆100尾部的方向变大设置。第一侧面131相对对称轴的倾斜程度大于或等于侧窗111相对对称轴的倾斜程度。且流出第一侧面131的尾流,由于第一侧面131的引导作用不会与出气面流出的气流交织在一起,从而减少于后视镜处形成涡流或冲击侧窗111的可能,减少后视镜产生噪音的可能。若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所呈夹角的角度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一侧面131相对车辆的对称面的倾斜程度过大,可能与出气面的气流缠绕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将镜壳130固定在车身110上,侧窗111也安装于该车身110上,且该后视镜安装在侧窗111附近,镜壳130具有靠近侧窗111的第一侧面131,该第一侧面131对气流具有引导作用,使得流经车身110与后视镜之间的气流,沿着后视镜的延伸方向流动,即沿着该第一侧面131相对侧窗111平行流动或者向远离侧窗111的方向流动。且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形成的夹角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一预设角度的大小一般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2°。侧窗111相对车辆100本身的对称轴倾斜设置,且侧窗111到对称轴的距离,沿车辆100头部向车辆100尾部的方向变大设置。第一侧面131相对对称轴的倾斜程度大于或等于侧窗111相对对称轴的倾斜程度,从而减少流经后视镜的气流击打侧窗111的可能。若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所呈夹角的角度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一侧面131相对车辆的对称面的倾斜程度过大,可能与出气面的气流缠绕产生涡流,产生较大风噪。通过设计镜壳130的表面轮廓结构,引导气流在后视镜镜壳130上的流动方向,从而减少气流击打侧窗111的可能,以降低车辆100的空气动力学噪声。
进一步的,第一侧面131相对侧窗111平行设置。
更进一步的,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mm,小于或等于100mm。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之间的距离为d1,相较于现有技术,进一步增大了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减少流经第一侧面131的气流击打侧窗111的可能,另一方面使得后视镜至侧窗111的距离增大,从而使后视镜产生的噪音远离侧窗111,从而减少车内噪音。,若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之间的距离小于50mm,则可能导致流经第一侧面131的气流击打侧窗111的可能;若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0mm,可能影响后视镜的安装模态。
其中,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之间的距离可以为50mm、70mm、90mm、100mm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31与侧窗111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小于50mm,或大于100mm。
结合参照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镜壳130具有远离侧窗111的第二侧面132,且所述第二侧面132相对所述第一侧面131所呈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第一侧面131往往与第二侧面132呈夹角设置,暂将其他方案中的第一侧面131与第二侧面132所呈夹角角度设为第二预设角度,该第二预设角度的大小一般大于或等于1°,小于或等于12°,即第二预设角度可以为1°、4°、7°、10°、12°等。且将本方案中的第一侧面131与第二侧面132所呈夹角角度设于第二夹角角度,该第二夹角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角度,第二侧面132也具有对气流的引导作用,使得气流沿着第二侧面132的延伸方向流动,减少气流在镜壳130上形成涡流的可能,从而降低后视镜的噪音。且流出第二侧面132的尾流由于第二侧面132的引导作用不会与出气面流出的尾流交织在一起,从而减少后视镜产生噪音的可能。
进一步的,第二侧面132相对第一侧面131平行设置。且第一侧面131与第二侧面132平行设置,也能提高镜壳130外轮廓的协调美观性。
参照图1至图3,以地面为参考系,建立三维坐标系,X轴所在的方向设为车辆100的长度方向,Y轴所在的方向设为车辆100的宽度方向,Z轴所在的方向设有车辆100的高度方向,X轴与Y轴形成的平面相对地面平行,X轴与Z轴形成的平面、以及Y轴与Z轴形成的平面均与地面垂直设置,且X轴与Z轴形成的平面即为竖直方向的平面。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1和图2,镜壳130具有沿水平方向的第一截面,第一截面的外轮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线段133、第二线段134、第三线段135和第四线段136,且第一线段133为第一侧面131的外轮廓线,第四线段136为第二侧面132的外轮廓线,第二线段134与第三线段135均为曲线。如图所示,设第一截面为A-A截面,第一截面平行于X轴与Y轴形成的平面,即水平设置。镜壳130在该第一截面的外轮廓线可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线段133、第二线段134、第三线段135和第四线段136,且第一线段133为第一侧面131的外轮廓线,第四线段136为第二侧面132的外轮廓线,第二线段134与第三线段135均为曲线。使得镜壳130在第一截面的外轮廓线整体呈曲线过渡,且第一截面沿Z轴的延伸方向设多个,多个第一截面依次排布,共同限制镜壳130的空间形状,使得镜壳130整体呈平滑曲面,使得气流易沿着镜壳130的外轮廓线流动,平滑的曲面不易时气流在镜壳130上形成涡流,从而降低后视镜的噪音。
且第三线段135为三次曲线,即第三线段135的线型满足三次曲线的要求,多个三次曲线共同构成曲面,使得镜壳130曲面可有效引导气流的流动,可根据镜壳130表面的受风情况,将镜壳130划分为朝向风一侧的迎风区和背离风一侧的背风区,多个该第三线段135所形成的曲面均位于该迎风区,使得气流流经该第三线段135所形成的外轮廓面时气流不发生脱离,从而进一步增加镜壳130对气流的引导作用,降低后视镜产生噪音的可能。
为进一步限制镜壳130的外形轮廓,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1至图3,后视镜还包括镜片,镜壳130具有开口,镜片安装于开口处,镜壳130具有沿竖直方向的第二截面,第二截面的外轮廓线包括第五线段137和第六线段138,第五线段137的一端靠近开口处,另一端连接第六线段138,第六线段138为曲线。如图所示,设第二截面为B-B截面,第二截面平行于X轴与Z轴形成的平面,即竖直设置。镜壳130在第二截面的外轮廓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五线段137和第六线段138,第五线段137的一端靠近开口处,另一端连接第六线段138,且第六线段138为曲线。第五线段137部第六线段138所在的平面,也位于该迎风区,且第二截面沿Y轴的延伸方向设多个,多个第二截面依次排布,并与多个第一截面相互交错,共同限制镜壳130的空间形状,使得镜壳130整体呈平滑曲面,使得气流易沿着镜壳130的外轮廓线流动,平滑的曲面不易时气流在镜壳130上形成涡流,从而降低后视镜的噪音。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五线段137水平设置。多个第五线段137依次排布,共同在镜壳130的顶部形成一段水平的平面,该水平面能有效引导气流的流动,使得气流沿着第二侧面132的延伸方向流动,减少气流在镜壳130上形成涡流的可能,从而降低后视镜的噪音。且流出该水平面的尾流由于第二侧面132的引导作用不会与出气面流出的尾流交织在一起,从而减少后视镜产生噪音的可能。
更进一步的,第五线段137的长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30mm。若第五线段137的长度大于30mm,可能使得该水平面的距离过长,使得后视镜的厚度过大,或者影响该水平面与第六线段138所在平面的过渡连接,影响镜壳130整体轮廓,增大噪音;若第五线段137的长度小于10mm,可能使得该水平面的距离过短,进而使得该水平面难以很好的引导气体流动。
其中,第五线段137的长度可以为10mm、15mm、20mm、25mm、30mm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五线段137的长度也可以小于10mm或大于30mm。
在一实施例中,第五线段137的长度为20mm。在实际运用中,经过反复试验,第五线段137的长度为20mm时,对气流的引导效果最佳。
且第六线段138为三次曲线,即第六线段138的线型满足三次曲线的要求,多个三次曲线共同构成曲面,使得镜壳130曲面可有效引导气流的流动,多个该第六线段138所形成的曲面也位于该迎风区,使得气流流经该第六线段138所形成的外轮廓面时气流不发生脱离,从而进一步增加镜壳130对气流的引导作用,降低后视镜产生噪音的可能。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安装于车身的侧窗111和后视镜安装结构,该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后视镜安装于车身或侧窗111。具体地,后视镜即可以直接安装于车辆车身,也可以安装于侧窗111的三角板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后视镜安装结构,安装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及安装于所述车身的侧窗,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壳,用于安装于所述车身,且并位于所述侧窗附近,所述镜壳具有靠近所述侧窗的第一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侧窗形成的夹角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所述侧窗平行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侧窗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mm,且小于或等于10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壳具有远离所述侧窗的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二侧面相对所述第一侧面所呈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所述第一侧面平行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壳具有沿水平方向的第一截面,所述第一截面的外轮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第三线段和第四线段,且第一线段为所述第一侧面的外轮廓线,第四线段为所述第二侧面的外轮廓线,所述第二线段与所述第三线段均为曲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线段为三次曲线。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镜片,所述镜壳具有开口,所述镜片安装于所述开口处,所述镜壳具有沿竖直方向的第二截面,所述第二截面的外轮廓线包括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所述第五线段的一端靠近所述开口,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线段,所述第六线段为曲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线段水平设置;和/或,
所述第五线段的长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30mm;和/或,
所述第六线段为三次曲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线段的长度为20mm。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安装于所述车身的侧窗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安装结构,所述后视镜安装于所述车身或所述侧窗。
CN202210796024.7A 2022-07-07 2022-07-07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Pending CN1149194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96024.7A CN114919498A (zh) 2022-07-07 2022-07-07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96024.7A CN114919498A (zh) 2022-07-07 2022-07-07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19498A true CN114919498A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15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96024.7A Pending CN114919498A (zh) 2022-07-07 2022-07-07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1949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08489B2 (ja) 車両用整流装置
JP3717823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ミラー
US10933927B2 (en) Airflow deflector for a vehicle
JP5031058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ミラー周辺空気流制御装置
EP3702255B1 (en) Deflector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and automobile
JP5031059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ミラー周辺空気流制御装置
CN111114659B (zh) 汽车的导流板构造
CN114919498A (zh)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JP5263376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ミラー周辺空気流制御装置
CN114954239A (zh) 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车辆
CN110979480B (zh) 一种降风噪结构及车辆
JP2002308154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下部構造
JP3394393B2 (ja) ルーフスポイラ
CN212149037U (zh) 汽车后轮眉及汽车
CN211252125U (zh) 汽车除霜风口结构和汽车
JP3220598U (ja) ドアミラーカバー
JPH10305786A (ja) 車両の空気抵抗低減装置
JPH1191512A (ja) 自動車のサイドデフロスタ構造
CN211308439U (zh) 一种汽车底盘降噪装置
CN219668080U (zh) 一种后视镜镜柄结构及车辆
JPH062826Y2 (ja) 自動車用付加計器
CN219635349U (zh) 一种车门三角外饰板、车门总成及车辆
CN214929331U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
CN217435610U (zh) 一种车用降噪后视镜
CN217455829U (zh) 后视镜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