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49037U - 汽车后轮眉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轮眉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49037U
CN212149037U CN202020389602.1U CN202020389602U CN212149037U CN 212149037 U CN212149037 U CN 212149037U CN 202020389602 U CN202020389602 U CN 202020389602U CN 212149037 U CN212149037 U CN 212149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arch
point
line
automobile
rear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8960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辉
白玲
殷国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8960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49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49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49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公开了一种汽车后轮眉,包括轮眉内线(11)和轮眉外线(12),该汽车后轮眉前下部分从所述轮眉外线(12)至的所述轮眉内线(11)逐渐向一侧凸出以形成导风结构,以能够在该汽车后轮眉的使用状态下,使得该汽车后轮眉前下部分的所述轮眉内线(11)相对于所述轮眉外线(12)向车身外侧凸出,对同侧的汽车后轮胎形成遮挡。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能够降低汽车行驶的风阻,降低汽车的能耗。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带有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的汽车。

Description

汽车后轮眉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后轮眉。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汽车生产厂对汽车油耗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风阻系数作为影响油耗的重要性能备受关注。有关车辆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表明,电动车空气阻力中,轮胎和轮腔的空气阻力占整车阻力的35%,仅低于造型空气阻力占比,是目前降低风阻的重点部位。
现有的汽车后轮眉,其造型多随着汽车侧门、后保险杠的外形设计而布置,使得汽车后轮胎的外侧部分暴露在车身外,汽车行驶时的气流会冲击到轮胎表面,导致后轮胎阻力增加,增加了汽车的风阻。如将汽车后轮眉、后侧门整体向外侧设置来遮挡后轮胎,又会影响车身的外形设计,也会增加造型空气阻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轮眉,在不影响车身整体造型的同时降低汽车风阻。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的行驶风阻较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后轮眉,包括轮眉内线和轮眉外线,该汽车后轮眉的前下部分从所述轮眉外线至所述轮眉内线逐渐向一侧凸出以形成导风结构,以能够在该汽车后轮眉的使用状态下,使得该汽车后轮眉的前下部分的所述轮眉内线相对于所述轮眉外线向车身外侧凸出。
优选地,在使用状态下,所述轮眉外线在汽身横向的位置能够与相邻的车身结构一致。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轮眉外线的纵向位置与临近车身的造型设计一致,使得汽车后轮眉能够在形成挡风结构的同时,不影响车身的造型设计,较少增加造型风阻。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的前部存在水平的导风临界截面,所述汽车后轮眉的前部的所述导风临界截面以上部分以及所述汽车后轮眉的后部,所述轮眉内线与所述轮眉外线在纵向方向上相重叠。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轮眉内线与所述轮眉外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点在车身横向的位置相同,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汽车的造型风阻。
进一步优选地,该汽车后轮眉的前部存在轮眉前端面,且所述轮眉内线与所述轮眉前端面的交点B和所述轮眉外线与所述轮眉前端面的交点B’在车身横向的位置相同。该优选技术方案中,汽车后轮眉与车身底板连接处所述轮眉内线和所述轮眉外线的端点横向位置相同,使得汽车后轮眉的前端总体上纵向设置,有利于汽车后侧门的外形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临界截面与所述轮眉内线的交点A和所述导风临界截面与所述轮眉外线的交点A’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同一个点,在点A和点B之间的所述轮眉内线在纵向方向上位于点A’和点B’之间的所述轮眉外线的外侧。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导风临界截面与轮眉前端面之间的所述轮眉内线在纵向方向上位于所述轮眉外线的外侧,也就意味着该部分的所述轮眉内线相对于轮眉外线向车身的外侧凸出,而该部分位于汽车后轮胎的前部,能够更多地对同侧的汽车后轮胎形成遮挡,减小汽车行驶时的轮胎阻力。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轮眉前端面上方68-72mm垂直高度处,所述轮眉内线的前部存在点C,所述轮眉外线的前部存在点C’,在纵向方向上,点C位于点C’的外侧15-20mm,以使得在使用状态下,点C在车身横向的位置与同侧汽车后轮胎的外侧平齐。通过该优选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在使用状态下,所述轮眉内线在点C位置15-20mm的凸出度能够更大程度上减轻轮胎阻力,又不至于明显增加汽车的造型阻力。
优选地,在所述轮眉前端面上方80-90mm垂直高度处,所述轮眉内线的前部存在点D,所述轮眉外线的前部存在点D’,在纵向方向上,点D位于点D’的外侧15-20mm。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轮眉前端面上方35-45mm垂直高度处,所述轮眉内线的前部存在点E,所述轮眉外线的前部存在点E’,在纵向方向上,点E位于点E’的外侧15-20m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轮眉内线在点D和点E处相对于所述轮眉外线15-20mm凸出的设置能够保证在使用状态下,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轮眉所形成的导风结构能够取得更好的减轻轮胎阻力的效果。
进一步地,点A和点D之间的所述轮眉内线呈半径为250-300mm的圆弧,点D与点E之间的所述轮眉内线呈半径为38-42mm的圆弧,点E和点B之间的所述轮眉内线呈长度为50-59mm、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5-40°的直线。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轮眉内线形成圆弧、直线之间的平滑过渡,优化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的外形设计,减轻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在使用状态下对车型风阻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汽车后轮眉。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在使用状态下,前下部分的轮眉内线相对于轮眉外线向车身外凸出形成了导风结构,不仅有效的降低了风阻系数,并且对造型影响较小,而且不增加成本,容易实施。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行驶风阻低,车型设计方便。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的一个实施例的Y向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后轮眉的前部X向示意图;
图3是一种使用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轮眉的汽车的水平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轮眉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汽车后轮眉 11 轮眉内线
12 轮眉外线 2 后轮胎
3 后侧门 a 导风临界截面
b 轮眉前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前、后、左、右”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所描述的装置或部件在实际使用状态时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中,汽车正常行驶的方向为“前”。“纵向”是指汽车的前后方向,“横向”是指汽车的左右方向。“外侧”是指在汽车的左右方向,相对于汽车的左右中线而言,远离左右中线的一侧,除非特别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的自身方位限定,参照安装到车身所具有的方位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为了方便描述,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及其相关结构建立了三维坐标系,其中,汽车的前后方向为坐标系的X轴,汽车的前向为X轴的正方向;左右方向为坐标系的Y轴,左向为Y轴的正方向;上下方向为坐标系的Z轴,Z轴的正方向向上。“车身横向的位置”意指所描述的结构或者部件在该坐标系中的Y坐标的值。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术语“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是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汽车后轮眉1在Y轴方向上的视图呈圆弧形,在使用状态下,汽车的后轮胎2设置在汽车后轮眉1的圆弧内,位于汽车后轮眉1的下部。汽车后轮眉1的小圆弧侧边界形成了轮眉内线11,其大圆弧侧边界形成了轮眉外线12,轮眉内线11和轮眉外线12之间的轮眉结构在上述圆弧的径向截面上形成弧顶朝向车身外的圆弧形的平滑过渡。在汽车后轮眉1的前下部分,轮眉内线11相对于轮眉外线12向一侧凸出,轮眉内线11和轮眉外线12之间的轮眉结构也形成从轮眉外线12至轮眉内线11的圆弧形的平滑过渡,形成逐渐向一侧凸出的导风结构。在使用状态下,汽车后轮眉1的前下部分的轮眉内线11相对于轮眉外线12向车身外侧凸出,也就是说,使用在汽车左侧的汽车后轮眉1的轮眉内线11向车身的左侧凸出,使用在汽车右侧的汽车后轮眉1的轮眉内线11向车身的右侧凸出。汽车后轮眉1的前下部分的导风结构能够对汽车后轮胎形成遮挡,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气流对轮胎冲击,降低汽车轮胎和轮腔的空气阻力。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1可以是注塑件,也可以使用金属板材压制成型。可以与车身结构一体成型,也可以作为附件安装在车身预留的平面上,但其安装后的位置特征应符合本实用新型特征的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汽车后轮眉1在汽车上使用时,轮眉外线12在车身横向的位置,即Y轴方向的坐标值,与相邻的车身结构保持一致。也就是,轮眉外线12的位置可以随着车型设计中相邻的车身结构,如后侧门3、后保险杠等的设计外形而改变。这样,在设计过程中就用不着过多考虑后轮胎风阻的问题,而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形成的导风结构来解决汽车后轮胎的风阻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在汽车后轮眉1的前部存在水平的导风临界截面a,在导风临界截面a以上的部分的轮眉内线11在汽车横向铅垂面,即坐标系的YZ平面上的投影与相应部分的轮眉外线12在该平面上的投影重合。汽车后轮眉1后部的轮眉内线11在汽车横向铅垂面,即坐标系的YZ平面上的投影与汽车后轮眉1后部的轮眉外线12在该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汽车后轮眉1的使用状态下,其轮眉前端面b与车身底板相连。在汽车后轮眉1与身底板连接处,轮眉内线11与轮眉前端面b的交点B和轮眉外线12与轮眉前端面b的交点B’在车身横向的位置相同,即,在三维坐标系中的Y坐标至相等,也就是说,轮眉内线11和轮眉外线12与车身底板的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于X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风临界截面a与轮眉内线11的交点A和导风临界截面a与轮眉外线12的交点A’在汽车的纵向视图中相重合,形成同一个点。同样,在汽车的纵向视图中,轮眉内线11与轮眉前端面b的交点B和轮眉外线12与轮眉前端面b的交点B’也形成同一个点。并且,在汽车的纵向视图中,点A和点B之间的轮眉内线11位于点A’和点B’之间的轮眉外线12的外侧,也就是说,使用在车身左侧的汽车后轮眉1在导风临界截面a与轮眉前端面b之间的轮眉内线11位于轮眉外线12的左侧;使用在车身右侧的汽车后轮眉1在导风临界截面a与轮眉前端面b之间的轮眉内线11位于轮眉外线12的右侧。导风临界截面a与轮眉前端面b之间的汽车后轮眉1形成了能够减轻后轮胎风阻的导风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轮眉前端面b上方68-72mm垂直高度处,轮眉内线11的前部存在点C,轮眉外线12的前部存在点C’,在汽车前后向视图中,CC’的长度为15-20mm。也就是说,在汽车后轮眉1的前部,车身底板上方68-72mm的水平面内,轮眉内线11上的点C在该视图中位于轮眉外线12上的点C’的外侧15-20mm。具体的,使用在车身左侧的汽车后轮眉1的轮眉内线11上的点C的Y坐标比使用在车身左侧的汽车后轮眉1的轮眉外线12上的点C’的Y坐标大15-20mm,使用在车身右侧的汽车后轮眉1的轮眉内线11上的点C的Y坐标比使用在车身右侧的汽车后轮眉1的轮眉外线12上的点C’的Y坐标小15-20mm。在具体设置CC’的长度时,以使得在汽车后轮眉1的使用状态下,C点与同侧的后轮胎2的外侧在Y轴方向上平齐,也就是Y坐标相等为原则。由于在汽车后轮眉1的使用状态下,C点的高度相当于后轮胎2的圆心高度,此处的凸出程度对后轮胎2的风阻影响最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轮眉前端面b上方80-90mm垂直高度处,轮眉内线11的前部存在点D,轮眉外线12的前部存在点D’。点D在Y轴方向上相对于点D’向外凸出15-20mm。在汽车后轮眉1的使用状态下,在汽车前后向视图上看,DD’的长度为15-20mm。也就是说,在车身底板上方80-90mm的水平面内,轮眉内线11上的点D位于轮眉外线12上的点D’的外侧15-20mm,这在后轮胎2的圆心水平上方对后轮胎2的外侧形成足够程度的遮挡,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1减轻后轮胎2风阻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轮眉前端面b上方35-45mm垂直高度处,轮眉内线11的前部存在点E,轮眉外线12的前部存在点E’,点E在Y轴方向上相对于点E’向外凸出15-20mm。在汽车后轮眉1的使用状态下,在汽车前后向视图上看,EE’的长度为15-20mm。也就是说,在车身底板上方35-45mm的水平面内,轮眉内线11上的点E位于轮眉外线12上的点E’的外侧15-20mm。这又在后轮胎2的圆心水平下方对后轮胎2的外侧形成足够程度的遮挡,进一步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1减轻后轮胎2风阻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点A和点D之间的轮眉内线11形成半径为250-300mm的圆弧,点D与点E之间的轮眉内线11形成半径为38-42mm的圆弧,点E和点B之间的轮眉内线11形成长度为50-59mm、与水平面成35-40°夹角的直线。轮眉内线11的各段平滑过渡,形成了外形流畅的轮眉内线11,不仅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1的外形效果,也降低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1在使用状态下所造成的车型风阻。
下面以车身左侧的汽车后轮眉1的一种设计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保持与汽车后轮眉1相连的后侧门3、后保险杠等部件的设计不变,在汽车后轮眉1的导风临界截面a到轮眉前端面b的中间区域形成导风结构。具体的做法是,轮眉前端面b与车身底板相连,位置不做改动,保持该处的轮眉内线11上与轮眉外线12在Y向相同。首先设计轮眉内线11上的关键位置:在轮眉前端面b上方Z向71mm平面的C点,使得C点相比于C’点在Y向增加20mm,以完全遮挡后轮。即保证C点的Y坐标与左侧后轮胎2左侧缘的Y坐标相同。重要的是,C点Y坐标的负向增加值需根据具体车型确定,设计原则是,轮眉内线11上C点的Y坐标的负向增加后能够完全遮挡后轮胎2。导风临界截面a距离轮眉前端面b的Z向距离为360mm,轮眉内线11在此处的Y向坐标不做调整,即保持轮眉内线11在导风临界截面a上的点A和轮眉外线12在导风临界截面a上的点A’的Y坐标相同。设计轮眉内线11在轮眉前端面b上方Z向84mm平面内的点D,使得点D相对于轮眉外线12在轮眉前端面b上方Z向84mm平面内的点D’,在Y向增加20mm。设计轮眉内线11在轮眉前端面b上方Z向38mm平面内的点E,使得点E相对于轮眉外线12在轮眉前端面b上方Z向38mm平面内的点E’,在Y向增加15mm。而在轮眉前端面b内,轮眉内线11上的点B和轮眉外线12上的点B’,Y轴坐标相同。其次是将轮眉内线11上的点A至点E之间设计成光滑的弧线连接,其中,点A至点D之间形成半径R=250mm的弧线;点D至点E之间形成半径R=38mm的弧线,且该弧线经过点C;点E至点B之间形成长为59mm,与Y轴的夹角为40°的直线。最后是在轮眉外线12与轮眉内线11之间形成径向切面为弧形的汽车后轮眉1的轮眉结构。尤其是,在轮眉内线11的点D与点E之间的部位,与轮眉外线12的点D’与点E’之间的部位之间,形成连接轮眉内线11和轮眉外线12的、R=30mm的弧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1的左、右侧轮眉结构一样,位置相互对称。在使用注塑件与车身结构一体成型时,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所形成的导风结构,能够降低风阻系数0.00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通过轮眉内线11相对于轮眉外线12在汽车侧向的凸出设置,在使用状态下能够对同侧的汽车后轮进行遮挡,减少冲击到后轮胎上的气流,降低了轮胎风阻。与传统的轮眉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轮眉只改变轮眉设计结构,不影响车身两侧的造型,不增加成本,容易实施。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任一种实施例的汽车后轮眉,能够减小汽车行驶时的轮胎风阻,降低汽车能耗。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种实施方式”、“一些实施例”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其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轮眉,包括轮眉内线(11)和轮眉外线(12),其特征在于,该汽车后轮眉的前下部分从所述轮眉外线(12)至所述轮眉内线(11)逐渐向一侧凸出以形成导风结构,以能够在该汽车后轮眉的使用状态下,使得该汽车后轮眉的前下部分的所述轮眉内线(11)相对于所述轮眉外线(12)向车身外侧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轮眉,其特征在于,在使用状态下,所述轮眉外线(12)在车身横向的位置能够与相邻的车身结构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轮眉的前部存在水平的导风临界截面(a),所述汽车后轮眉的前部的所述导风临界截面(a)以上部分以及所述汽车后轮眉的后部,所述轮眉内线(11)与所述轮眉外线(12)在纵向方向上相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轮眉的前部存在轮眉前端面(b),所述轮眉内线(11)与所述轮眉前端面(b)的交点B和所述轮眉外线(12)与所述轮眉前端面(b)的交点B’在车身横向的位置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轮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临界截面(a)与所述轮眉内线(11)的交点A和所述导风临界截面(a)与所述轮眉外线(12)的交点A’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同一个点,在点A和点B之间的所述轮眉内线(11)在纵向方向上位于点A’和点B’之间的所述轮眉外线(12)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轮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眉前端面(b)上方68-72mm垂直高度处,所述轮眉内线(11)的前部存在点C,所述轮眉外线(12)的前部存在点C’,在纵向方向上,点C位于点C’的外侧15-20mm,以使得在使用状态下,点C在车身横向的位置与同侧汽车后轮胎的外侧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轮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眉前端面(b)上方80-90mm垂直高度处,所述轮眉内线(11)的前部存在点D,所述轮眉外线(12)的前部存在点D’,在纵向方向上,点D位于点D’的外侧15-2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后轮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眉前端面(b)上方35-45mm垂直高度处,所述轮眉内线(11)的前部存在点E,所述轮眉外线(12)的前部存在点E’,在纵向方向上,点E位于点E’的外侧15-20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后轮眉,其特征在于,点A和点D之间的所述轮眉内线(11)呈半径为250-300mm的圆弧,点D与点E之间的所述轮眉内线(11)呈半径为38-42mm的圆弧,点E和点B之间的所述轮眉内线(11)呈长度为50-59mm、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5-40°的直线。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轮眉。
CN202020389602.1U 2020-03-24 2020-03-24 汽车后轮眉及汽车 Active CN212149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89602.1U CN212149037U (zh) 2020-03-24 2020-03-24 汽车后轮眉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89602.1U CN212149037U (zh) 2020-03-24 2020-03-24 汽车后轮眉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49037U true CN212149037U (zh) 2020-12-15

Family

ID=73717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89602.1U Active CN212149037U (zh) 2020-03-24 2020-03-24 汽车后轮眉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490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71230A (zh) * 2022-10-19 2023-01-0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轮口设计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71230A (zh) * 2022-10-19 2023-01-0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轮口设计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08489B2 (ja) 車両用整流装置
CN102556183B (zh) 后扰流板
US20110049913A1 (en) Front part for a motor vehicle body
EP2849989B1 (en)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with spats to restrain wind flow in front of the front wheel
US20200361545A1 (en) Airflow deflector for a vehicle
CN212149037U (zh) 汽车后轮眉及汽车
CN209241171U (zh) 一种汽车后纵梁总成及汽车
CN107776688A (zh) 一种前扰流板及汽车前部导流系统
CN104442641A (zh) 一种适用于多种汽车的后防撞横梁总成
CN109204474A (zh) 一种汽车后纵梁总成及汽车
CN201580451U (zh) 汽车前轮导风板及导风结构
CN101734292A (zh) 一种汽车前轮导风板及导风结构
CN212267657U (zh) 一种用于降低风阻系数的车辆扰前轮扰流板
CN213262646U (zh) 车辆的导流板组件以及车辆
CN210555165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其翼子板
CN211568118U (zh) 后地板总成以及汽车
JP6156396B2 (ja)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CN202029912U (zh) 一种带导风结构的汽车翼子板衬板
CN112622793A (zh) 一种阶梯式腔体铝合金汽车防撞梁主体结构
CN219277654U (zh) 一种前轮气坝及汽车
CN214451395U (zh) 一种汽车前舱下护板
US10393003B2 (en) Stamped aerodynamic deflector for vehicle muffler
CN112319213A (zh) 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2738322U (zh) 车身下护板和车辆
CN211167141U (zh) 导流护板组件及其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