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2773A - 水陆装备及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陆装备及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32773A
CN114932773A CN202210680109.9A CN202210680109A CN114932773A CN 114932773 A CN114932773 A CN 114932773A CN 202210680109 A CN202210680109 A CN 202210680109A CN 114932773 A CN114932773 A CN 114932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hydraulic
water
cooling passage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8010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华燕仁
徐年锋
尹红兵
吴国荣
刘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Dahua Desheng Thermal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Dahua Desheng Thermal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Dahua Desheng Thermal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Dahua Desheng Thermal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32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27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3Parts or details of the vehicle structure; vehicle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F3/0053Particular devices for gas circulation, e.g. air admission, cooling, water tight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陆装备及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风冷模块以及水冷模块,所述发动机设有第一冷却通路。风冷模块包括第一驱动件、与第一驱动件连接的风扇以及第二冷却通路,第二冷却通路设置在风扇的出风侧,第二冷却通路与第一冷却通路连通。水冷模块包括第三冷却通路、用于外部水流通的水冷通路以及水泵、第三冷却通路连通第二冷却通路以及第一冷却通路,使得第一冷却通路、第二冷却通路以及第三冷却通路组成供冷却介质循环的闭合回路,水冷通路设有水冷腔,第三冷却通路设置于水冷腔内,水冷通路与所述水泵以及外部水域连通。上述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高,能耗低。

Description

水陆装备及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陆装备及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加,既可像汽车一样在陆地上行驶穿梭,又可像船一样在水上泛水浮渡的水陆装备得以被发开出来。水陆装备由于其具备卓越的水陆通行性能,可从行进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桥或船的限制,因而在交通运输上,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水陆装备多用于军事、救灾救难、探测等专业领域。经开发改造也可用于旅游业。
为了保证水陆装备的水陆通行性能,水陆装备需采用大功率的发动机驱动,大功率的发动机在工作时会释放大量热能。为了保证发动机能持续正常工作,需要通过冷却系统对发动机及时冷却。传统的车载冷却系统冷却方式单一,冷却效率低,能耗大。为了满足发动机的冷却需求,需要将冷却系统做的较大,浪费了较多安装空间且增加了重量,影响了水陆装备在水上行走的速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降低能耗问题,提供一种水陆装备及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包括:
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有用于冷却介质流通的第一冷却通路;
风冷模块,所述风冷模块包括第一驱动件、与第一驱动件连接的风扇以及用于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的第二冷却通路,所述第二冷却通路设置在所述风扇的出风侧,所述第二冷却通路与所述第一冷却通路连通;以及,
水冷模块,所述水冷模块包括用于冷却介质流通的第三冷却通路、用于外部水流通的水冷通路以及水泵、所述第三冷却通路连通所述第二冷却通路以及所述第一冷却通路,使得所述第一冷却通路、所述第二冷却通路以及所述第三冷却通路组成供冷却介质循环的闭合回路,所述水冷通路设有水冷腔,所述第三冷却通路设置于所述水冷腔内,所述水冷通路与所述水泵以及外部水域连通,所述水泵用于将所述外部水域的水泵入所述水冷腔中。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通路设有第一流入口以及第一流出口;
所述第二冷却通路设有第二流入口以及第二流出口,所述第二流入口与所述第一流出口连通;
所述第三冷却通路设有第三流入口以及第三流出口,所述第三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流出口连通,所述第三流出口与所述第一流入口连通;
所述水冷通路设有与所述水冷腔连通的第四流入口以及第四流出口,所述第四流入口与水泵连通,所述第四流出口与所述外部水域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为液压马达,所述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与所述液压马达连接,所述液压系统用于驱动所述液压马达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压系统包括:
液压油箱,所述液压油箱用于存储液压介质;
液压泵,所述液压泵设有第一输入口以及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入口与所述液压油箱连通,所述液压泵与所述发动机连接,所述液压泵用于在所述发动机的驱动下将所述液压油箱中的液压介质从所述第一输出口泵出;
液压管路,所述液压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出口连通,所述液压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液压油箱连通,所述液压管路的中段与所述液压马达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用于所述液压介质流通的第四冷却通路,所述第四冷却通路设有第五流入口以及第五流出口,所述第五流入口通过所述液压管路与所述液压马达连通,所述第五流出口通过所述液压管路与所述液压油箱连通,所述第四冷却通路设于所述风扇的所述出风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冷却介质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
比例阀,所述比例阀与所述液压泵连接,所述比例阀用于调整所述液压泵的流量大小;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并且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比例阀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依所述冷却介质的温度控制所述比例阀调整所述液压泵的流量大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设有第一输出轴,所述水泵设有第一输入轴,所述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离合器以及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离合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离合器具有使所述第一输出轴输出扭矩的工作状态以及使所述第一输出轴停止的闲置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泵与所述液压系统连接,所述液压系统还用于驱动所述水泵转动。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水陆装备,包括上述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
上述水陆装备及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通过风冷模块与水冷模块串联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降温,有效地提高了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能降低风冷模块的能耗,有效减小风冷模块的体积以及重量,进而降低水陆装备整体重量,保证水陆装备在水上行驶时的速度。此外,通过水泵外将部水域中的水抽入冷却腔中,并使得第三冷却通路置于水冷腔中,从而使第三冷却通路能与进入水冷腔的水进行热交换,进而进一步带走经过第三冷却通路的冷却介质的热能,充分利用了外部环境优势,进一步节省了能源。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用于水陆两栖车的冷却系统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11、第一流出口;12、第一流入口;20、风冷模块;21、第二流入口;22、第二流出口;23、第二冷却通路;24、风扇;25、第一驱动件;30、水冷模块;31、第三流入口;32、第三流出口;33、第四流入口;34、第四流出口;35、第三冷却通路;36、水冷通路;371、离合器;372、第一输出轴;373、第一同步轮;374、同步带;375、第二同步轮;376、第一输入轴;38、水泵;381、泵本体;382、联轴器;383、第一液压马达;384、水进口;385、水出口;39、外部水域;41、液压泵;42、液压油箱;43、液压管路;431、第五流入口;432、第五流出口;44、第四冷却通路;51、温度传感器;52、控制器;53、比例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具体地,一实施例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10、风冷模块20以及水冷模块30,其中发动机10是水陆装备的动力源,发动机10工作时会释放大量热能。进一步地,发动机10设有用于冷却介质流通的第一冷却通路,冷却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冷却水,通过冷却介质与发动机10进行热交换从而带走发动机10释放的热能。
风冷模块20包括第一驱动件25、与第一驱动件25连接的风扇24以及用于冷却介质流通的第二冷却通路23,第二冷却通路23设置在风扇24的出风侧,第二冷却通路23与第一冷却通路连通。第一驱动件25用于驱动风扇24转动,风扇24用于向第二冷却通路23输送高速流动的空气,高速流动的空气与第二冷却通路23进行热交换,从而带走经过第二冷却通路23的冷却介质的热能。
水冷模块30:水冷模块30包括用于冷却介质流通的第三冷却通路35、用于外部水流通的水冷通路36以及水泵38、第三冷却通路35连通第二冷却通路23以及第一冷却通路,使得第一冷却通路、第二冷却通路23以及第三冷却通路35组成供冷却介质循环的闭合回路,水冷通路36设有水冷腔,第三冷却通路35的主体部分设置于水冷腔内,水冷通路36与水泵38以及外部水域39连通,水泵38用于将外部水域39的水泵入水冷腔中。
具体地,水陆装备在水上行驶时,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的发动机10先启动,发动机10产生热能,高温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一流出口11流出后流到第二流入口21并进入到第二冷却通路23中。同时,第一驱动件25驱动风扇24转动,使得风扇24的出风侧产生高速流动的空气,高速流动的空气与第二冷却通路23进行热交换,从而带走经过第二冷却通路23的冷却介质的一部分热能。再然后冷却介质从第二冷却通路23流向第三冷却通路35,于此同时,水泵38启动,将外部水域39的水抽进水冷通路36的水冷腔中,由于第三冷却通路35位于水冷腔中,第三冷却通路35能与进入水冷腔的水进行热交换,从而进一步带走经过第三冷却通路35的冷却介质的热能。最后经过冷却降温后的冷却介质从第三冷却通路35回到第一冷却通路中,以使冷却降温后的冷却介质再次与发动机10进行热交换并进行下一次冷却回路循环。进一步地,水陆装备在陆地行驶时,发动机10功耗降低,通过风冷模块20就能对发动机10进行冷却,在此不做赘述。
上述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通过风冷模块20与水冷模块30串联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降温,有效地提高了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能降低风冷模块20的能耗,有效减小风冷模块20的体积以及重量,进而降低水陆装备整体重量,保证水陆装备在水上行驶时的速度。此外,通过水泵38将水域中的水抽入冷却腔中,并使得第三冷却通路35置于水冷腔中,从而使第三冷却通路35能与进入水冷腔的水进行热交换,进而进一步带走经过第三冷却通路35的冷却介质的热能,充分利用了外部环境优势,进一步节省了能源。
继续参见图1,进一步地,第一冷却通路设有第一流入口12以及第一流出口11。第二冷却通路23设有第二流入口21以及第二流出口22,第二流入口21与第一流出口11连通。第三冷却通路35设有第三流入口31以及第三流出口32,第三流入口31与第二流出口22连通,第三流出口32与第一流入口12连通。即按照冷却介质的流向,第一冷却通路、第二冷却通路23以及第三冷却通路35依次串联。值得说明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冷却介质从第一冷却通路流出后也可以是先经过第三冷却通路35,再经过第二冷却通路23,即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冷却介质先经过水冷在经过风冷,最后回到发动机10。
进一步地,水冷通路36设有与水冷腔连通的第四流入口33以及第四流出口34,第四流入口33与水泵38连通,第四流出口34与外部水域39连通,从而通过水泵38将外部水域39的水从第四流入口33泵入水冷通路36的水冷腔中,水冷腔内的水与第三冷却通路35发生热交换后温度升高,最后温度升高的水再从第四流出口34排到外部水域39中,从而对外部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件25为液压马达,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液压系统,液压系统与液压马达连接,液压系统用于驱动液压马达转动。通过液压系统驱动液压马达转动,液压马达再带动风扇24的叶片转动,即可实现对第二冷却通路23内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并且相比于传统的机械驱动,液压驱动的风冷模块20的液压系统安装灵活,可灵活地安排风冷模块20的安装位置,从而进一步节省安装空间。当然,可理解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5也可以为电机,通过电力驱动第一驱动件25以带动风扇24转动。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油箱42、液压泵41以及液压管路43,液压油箱42用于存储液压介质,具体地,液压介质可以为液压油。液压泵41设有第一输入口以及第一输出口,第一输入口与液压油箱42连通,液压泵41与发动机10连接,液压泵41用于在发动机10的驱动下将液压油箱42中的液压介质从第一输出口泵出。液压管路43的一端与第一输出口连通,液压管路43的另一端与液压油箱42连通,液压管路43的中段与液压马达连通。
在工作时,发动机10启动,带动液压泵41工作,液压介质被液压泵41由液压油箱42泵出至液压管路43中,液压介质在液压管路43中流动并带动液压马达转动,使得液压马达带动风扇24转动,最后液压介质从液压管路43回到液压油箱42中以便循环使用。
进一步地,在液压介质驱动液压马达后,也会产生一定热量,若是不对液压介质进行降温而直接使带有热量的液压介质回流到液压油箱42中,随着水陆装备的行驶,液压介质的热量会不断累积,最终容易导致危险发生。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用于液压介质流通的第四冷却通路44,第四冷却通路44设有第五流入口431以及第五流出口432,第五流入口通过液压管路43与液压马达连通,第五流出口432通过液压管路43与液压油箱42连通,第四冷却通路44设于风扇24的出风侧,从而当高温的液压介质从液压马达流出后从第五流入口432进入到第四冷却通路44中,通过风扇24向第四冷却通路44输送高速流动的空气,高速流动的空气与第四冷却通路44进行热交换,从而带走经过第四冷却通路44的液压介质的热能,最后冷却降温后的液压介质从第五流出口432回到液压管路43并经过液压管路43流入液压油箱42中以便循环使用。
较佳地,风冷模块20包括至少两个风扇24,至少两个风扇24的出风侧均朝向第二冷却通路23。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风扇24,两个风扇24并排设置,每个风扇24均对应用的连接有一个第一驱动件25,两个第一驱动件25均接入到液压系统的液压管路43中,通过液压管路43内的液压介质驱动两个第一驱动件25转动,进而驱动两个风扇24转动。
进一步地,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51,温度传感器51用于获取冷却介质的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51能实时监控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通过控制比例阀53调整液压泵41的流量大小,达到控制风扇转速大小,进而保证冷却介质的温度恒定在一定范围内。较佳地,温度传感器51可以设置在发动机10、风冷模块20的或水冷模块30中,从而获取不同位置处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而实现对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
进一步地,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比例阀53以及控制器52,其中比例阀53与液压泵41连接,比例阀53用于调整液压泵41的流量大小。控制器52与温度传感器51电性连接,并且控制器52与比例阀53电性连接,控制器52通过把接收到的冷却介质的温度转变成电信号,从而控制比例阀53的电流电压大小,进而调整液压泵41的流量大小,进而控制风扇24的转速。
具体地,当温度传感器51监控到冷却介质的温度过高时,控制器52通过提高比例阀53的电流电压,使得控制阀的开口增大,使得液压泵41的流量增大,使得风扇24转速增大,从而提高风冷模块20的冷却效率,加速冷却介质的冷却。同理,当温度传感器51监控到冷却介质的温度降到适合温度后,控制器52通过降低比例阀53的电流电压,使得比例阀53的开口减小,从而使得液压泵41的泵流量减小,进而使得风扇24转速降低,达到节能的效果。
继续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水泵38通过发动机10驱动,具体地,发动机10设有第一输出轴372,水泵38设有第一输入轴376,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离合器371以及传动组件,传动组件连接第一输出轴372与第一输入轴376,离合器371设置于第一输出轴372,离合器371具有使第一输出轴372输出扭矩的工作状态以及使第一输出轴372停止的闲置状态。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同步轮373、第二同步轮375以同步带374,第一同步轮373与第一输出轴372连接,第二同步轮375与第一输入轴376连接,同步带374套设在第一同步轮373与第二同步轮375上。具体地,当水陆装备在水上行驶时,离合器371进入工作状态,使得第一输出轴37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同步轮373转动,第一同步轮373通过同步带374带动第二同步轮375以及第一输入轴376转动,进而使得水泵38工作。在陆地行驶时,离合器371变换为闲置状态,此时水冷模块30停止工作,由风冷模块20单独对发动机10进行冷却。当然,值得说明的是,传动组件除了同步带374传动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传动组件也可以是链轮与链条传动,或者,传动组件还可以齿轮传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水泵38还可以由液压系统驱动,具体地,水泵38与液压系统连接,液压系统还用于驱动水泵38转动。具体地,与第一驱动件25类似,液压管路43的中段通过水泵38,从而通过液压管路43内的高压液压介质驱动水泵38转动,进而使得水泵38将外部水域39中的水泵入冷却通路中。具体地,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水泵38包括泵体381、联轴器382以及第一液压马达383,其中第一液压马达383与液压系统的液压管路43连接,第一液压马达383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382与泵体381的输入轴连接。泵体381设有水进口384以及水出口385,其中水进口384与外部水域连通,水出口385与水冷通路的第四流入口33连通。从而通过液压管路43内的高压液压介质驱动第一液压马达383,第一液压马达383通过联轴器382带动泵体381转动,进而使得泵体381将外部水域39中的水泵入冷却通路中。
进一步讲,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水陆装备,水陆装备包含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通过风冷模块20与水冷模块30串联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降温,有效地提高了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能降低风冷模块20的能耗,效减小风冷模块20的体积以及重量,进而降低水陆装备整体重量,保证水陆装备在水上行驶时的速度。此外,通过水泵38外将部水域中的水抽入冷却腔中,并使得第三冷却通路35置于水冷腔中,从而使第三冷却通路35能与进入水冷腔的水进行热交换,进而进一步带走经过第三冷却通路35的冷却介质的热能,充分利用了外部环境优势,进一步节省了能源。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有用于冷却介质流通的第一冷却通路;
风冷模块,所述风冷模块包括第一驱动件、与第一驱动件连接的风扇以及用于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的第二冷却通路,所述第二冷却通路设置在所述风扇的出风侧,所述第二冷却通路与所述第一冷却通路连通;以及,
水冷模块,所述水冷模块包括用于冷却介质流通的第三冷却通路、用于外部水流通的水冷通路以及水泵,所述第三冷却通路连通所述第二冷却通路以及所述第一冷却通路,使得所述第一冷却通路、所述第二冷却通路以及所述第三冷却通路组成供冷却介质循环的闭合回路,所述水冷通路设有水冷腔,所述第三冷却通路设置于所述水冷腔内,所述水冷通路与所述水泵以及外部水域连通,所述水泵用于将所述外部水域的水泵入所述水冷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通路设有第一流入口以及第一流出口;
所述第二冷却通路设有第二流入口以及第二流出口,所述第二流入口与所述第一流出口连通;
所述第三冷却通路设有第三流入口以及第三流出口,所述第三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流出口连通,所述第三流出口与所述第一流入口连通;
所述水冷通路设有与所述水冷腔连通的第四流入口以及第四流出口,所述第四流入口与水泵连通,所述第四流出口与所述外部水域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为液压马达,所述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与所述液压马达连接,所述液压系统用于驱动所述液压马达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系统包括:
液压油箱,所述液压油箱用于存储液压介质;
液压泵,所述液压泵设有第一输入口以及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入口与所述液压油箱连通,所述液压泵与所述发动机连接,所述液压泵用于在所述发动机的驱动下将所述液压油箱中的液压介质从所述第一输出口泵出;
液压管路,所述液压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出口连通,所述液压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液压油箱连通,所述液压管路的中段与所述液压马达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用于所述液压介质流通的第四冷却通路,所述第四冷却通路设有第五流入口以及第五流出口,所述第五流入口通过所述液压管路与所述液压马达连通,所述第五流出口通过所述液压管路与所述液压油箱连通,所述第四冷却通路设于所述风扇的所述出风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冷却介质的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
比例阀,所述比例阀与所述液压泵连接,所述比例阀用于调整所述液压泵的流量大小;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并且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比例阀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依所述冷却介质的温度控制所述比例阀调整所述液压泵的流量大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设有第一输出轴,所述水泵设有第一输入轴,所述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还包括离合器以及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离合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离合器具有使所述第一输出轴输出扭矩的工作状态以及使所述第一输出轴停止的闲置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与所述液压系统连接,所述液压系统还用于驱动所述水泵转动。
10.一种水陆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
CN202210680109.9A 2021-12-24 2022-06-16 水陆装备及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 Pending CN1149327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47633 2021-12-24
CN202111604763 2021-12-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32773A true CN114932773A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68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80109.9A Pending CN114932773A (zh) 2021-12-24 2022-06-16 水陆装备及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32773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6572U (ja) * 1991-09-19 1993-04-06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ラジエータ装置
CN201158300Y (zh) * 2007-12-26 2008-12-03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液压驱动冷却装置
CN102562248A (zh) * 2012-03-08 2012-07-11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液压行走机械的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液压挖掘机
CN203114404U (zh) * 2013-03-18 2013-08-07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静液压驱动风扇的叉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8216482U (zh) * 2017-11-24 2018-12-11 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增程系统的冷却系统布置结构及汽车
CN209441180U (zh) * 2018-12-13 2019-09-27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水陆两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总成及水陆两用车
CN210003378U (zh) * 2019-05-23 2020-01-3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发动机散热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CN111055674A (zh) * 2020-01-03 2020-04-24 大连浦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高速水陆两栖车的冷却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6572U (ja) * 1991-09-19 1993-04-06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ラジエータ装置
CN201158300Y (zh) * 2007-12-26 2008-12-03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液压驱动冷却装置
CN102562248A (zh) * 2012-03-08 2012-07-11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液压行走机械的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液压挖掘机
CN203114404U (zh) * 2013-03-18 2013-08-07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静液压驱动风扇的叉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8216482U (zh) * 2017-11-24 2018-12-11 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增程系统的冷却系统布置结构及汽车
CN209441180U (zh) * 2018-12-13 2019-09-27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水陆两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总成及水陆两用车
CN210003378U (zh) * 2019-05-23 2020-01-3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发动机散热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CN111055674A (zh) * 2020-01-03 2020-04-24 大连浦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高速水陆两栖车的冷却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050543A1 (en) High/low temperature water cooling system
JP2017114477A (ja) 車両用冷却装置
RU2138655C1 (ru) Приводной агрегат с двигателем и замедлителем
CN208190459U (zh) 一种自冷却油泵电机
JP2015085699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用冷媒液温度調節方法
JPH0650282Y2 (ja) 冷却フアン駆動用とパワ−ステアリング用の液圧回路
CN210126632U (zh) 一种船机发动机系统及船机
CN113879106B (zh) 车辆
EP3720732B1 (en) A coolant system for a vehicle
CN114932773A (zh) 水陆装备及用于水陆装备的冷却系统
CN114834197B (zh) 水陆两栖车及用于水陆两栖车的冷却系统
US11614022B2 (en) Vehicle temperature adjustment system
CN212612705U (zh) 一种电动推土机散热系统及电动推土机
JP6413993B2 (ja) 電動機の冷却装置
CN204344224U (zh) 发动机及其发电机冷却循环组件以及具有该发动机的车辆
JP7431630B2 (ja) 電動機冷却制御装置
JP2022108685A (ja) 車両
CN113833624B (zh) 车辆的过冷保护系统和车辆
CN220041927U (zh) 船舶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
CN219866194U (zh) 散热型减速器壳体、矿用减速器、矿用破碎设备
CN215244196U (zh) 一种新型水陆两栖车辆的特种车底盘
CN220315280U (zh) 一种电动舷外机铝翅板散热装置
CN218489886U (zh)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113944206B (zh) 一种大吨位装载机冷却系统及方法
CN213861839U (zh) 一种组合式冷却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