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67515A - 药液注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药液注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67515A
CN114867515A CN201980103229.9A CN201980103229A CN114867515A CN 114867515 A CN114867515 A CN 114867515A CN 201980103229 A CN201980103229 A CN 201980103229A CN 114867515 A CN114867515 A CN 114867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pipe
lumen
injection device
chemical solution
peripher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1032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浪间聪志
久保佑太
石川雅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Intec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Intec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Intec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Intec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67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6751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9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hub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68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e.g. shape, atraumatic tip, curved tip or tip structure
    • A61M25/007Side holes, e.g. their profiles or arrangements; Provisions to keep side holes unblocke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在药液注入装置中,抑制因药液的供给路径内的药液的残存而引起的药液的浪费。药液注入装置具备:导管轴,其具有第一管腔;以及接合管,其与导管轴的基端部连接,且具有与第一管腔连通的第二管腔。在接合管形成有脆弱部,该脆弱部从接合管的外周面延伸至接合管的内周面且比接合管的其它部分脆弱。

Description

药液注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药液注入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已知一种药液注入装置,该药液注入装置使用能够向血管系统、消化器官系统等生物体管腔内插入的导管,向患者体内注入药液(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药液注入装置中,在与护套管的基端部连接的接合管连接有给药管,通过从给药管投入药液,来经由接合管以及护套管向患者体内注入药液。并且,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药液注入装置中,在与构成导管的管状部件的基端部连接的Y型接合管连接有注射管,通过从注射管投入药液,来经由Y型接合管以及管状部件向患者体内注入药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919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370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现有的药液注入装置中,在向患者体内的药液注入完成之后,在给药管、Y型接合管等药液的供给路径内,残存较多的药液,有难以抑制药液的浪费的课题。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能够解决上述的课题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例如能够作为以下的方案来实现。
(1)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药液注入装置是一种药液注入装置,具备:导管轴,其具有第一管腔;以及接合管,其与上述导管轴的基端部连接,且具有与上述第一管腔连通的第二管腔,在上述接合管形成有脆弱部,该脆弱部从上述接合管的外周面延伸至上述接合管的内周面且比上述接合管的其它部分脆弱。
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例如通过由注射器的注射针刺穿脆弱部,能够形成注射器的注射管与形成于接合管的第二管腔经由注射针连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直接将注射管所收纳的药液供给至第二管腔,进而能够将该药液供给至与第二管腔连通的第一管腔。因此,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例如与在接合管的基端部连接有给药管的结构、使用Y型接合管来代替接合管且在Y型接合管的分支管连接有注射管的结构等相比,能够减少在向患者体内的药液注入完成之后残存在药液的供给路径内的药液的量,从而能够抑制药液的浪费。
(2)在上述药液注入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二管腔包括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比上述第一部分更靠上述接合管的基端侧且内径比上述第一部分的内径大的第二部分,上述脆弱部延伸至上述接合管的上述内周面中的规定上述第二管腔的上述第一部分的部分。在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中,由于脆弱部延伸至接合管的内周面中的规定构成第二管腔的第一部分的部分,所以经由贯通脆弱部后的注射针将注射管所收纳的药液供给至第二管腔的第一部分。由于该第一部分位于比第二部分更靠接合管的前端侧,所以能够抑制被供给至第一部分的药液向第二部分流入,其中,第二部分因内径比第一部分的内径大而容量较大。因此,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在向患者体内的药液注入完成之后,能够避免药液残存在容量较大的第二部分,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药液的浪费。
(3)在上述药液注入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上述脆弱部以离上述接合管的上述内周面的距离越短则越位于上述接合管的前端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接合管的径向倾斜。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能够经由贯通脆弱部后的注射针将注射管所收纳的药液供给至第二管腔中的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其结果,能够使残存在药液的供给路径内的药液的量极少,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药液的浪费。并且,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能够抑制注射针的前端通过第二管腔而刺向相反侧的内壁,从而能够提高药液注入装置的操作性。
(4)在上述药液注入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上述接合管具有接合管主体部,该接合管主体部是具有上述第二管腔的筒状的接合管主体部,形成有在上述接合管主体部的外周面开口而且与上述第二管腔连通的连通孔,上述脆弱部由上述连通孔和密封上述连通孔的密封部件构成。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在接合管设置脆弱部,从而能够抑制伴随设置脆弱部而药液注入装置的制造效率降低的情况。
(5)在上述药液注入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上述密封部件被填充到上述连通孔内。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能够提高贯通脆弱部后的注射针与密封部件的紧贴性,从而能够抑制因药液从注射针周围泄漏而产生浪费的情况。
(6)在上述药液注入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上述密封部件遍及上述连通孔的全长地填充。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能够增大贯通脆弱部后的注射针与密封部件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因药液从注射针周围泄漏而产生浪费的情况。
(7)在上述药液注入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上述密封部件仅被填充到上述连通孔中的上述接合管主体部的上述外周面侧的一部分。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能够容易调整注射针的位置,以避免注射针的前端通过第二管腔而刺向相反侧的内壁、而且使注射针的前端的孔从密封部件露出,从而能够提高药液注入装置的操作性。
(8)在上述药液注入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上述密封部件以覆盖上述连通孔的开口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接合管主体部的上述外周面。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能够由密封部件更可靠地密封连通孔,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因药液经由脆弱部泄漏而产生浪费的情况。并且,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能够容易调整注射针的位置,以避免注射针的前端通过第二管腔而刺向相反侧的内壁、而且使注射针的前端的孔从密封部件露出,从而能够提高药液注入装置的操作性。
(9)在上述药液注入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上述密封部件由树脂材料形成。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能够实现由注射针能容易地刺穿的脆弱部,从而能够提高药液注入装置的操作性。并且,根据本药液注入装置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贯通脆弱部后的注射针与密封部件的紧贴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因药液从注射针周围泄漏而产生浪费的情况。
此外,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能够以药液注入装置、其制造方法等方式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简要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a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简要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b的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A-1.药液注入装置100的结构:
图1是简要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的结构的说明图。图1中,示出了药液注入装置100的纵向截面(YZ截面)的结构和彼此正交的XYZ轴。图1中,Z轴正方向侧是被插入至体内的前端侧(远端侧),Z轴负方向侧是由医生等手术人员操作的基端侧(近端侧)。这一点在其它附图中也相同。在本说明书中,关于药液注入装置100及其各构成部件,将前端侧的端部称作“前端”,将前端及其附近称作“前端部”,将基端侧的端部称作“基端”,将基端及其附近称作“基端部”。
药液注入装置100是用于使用能够向生物体管腔内插入的导管来向患者体内注入药液的装置。此处,生物体管腔包括血管系统、淋巴系统、胆道系统、尿路系统、气道系统、消化器官系统、分泌腺以及生殖器官等各种管腔。
如图1所示,药液注入装置100具备导管轴10、接合管20以及盖部件50。此外,图1中省略了导管轴10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的图示。
导管轴10是被插入至患者的生物体管腔内、用于将药液搬运至患者体内的期望位置且在该期望位置注入药液的部件。导管轴10是形成有沿轴向从前端延伸至基端的贯通孔17的长条的筒状部件。由贯通孔17构成的空间作为用于使药液流通的管腔(以下称作“第一管腔L1”。)发挥功能。导管轴10的各位置的横截面(XY截面)的外形状能够取得任意形状,但例如为圆形。并且,贯通孔17的各位置的横截面(XY截面)的外形状能够取得任意形状,但例如为圆形。导管轴10的外径例如为0.5mm~2.0mm左右,贯通孔17的直径(第一管腔L1的直径)例如为0.3mm~1.5mm左右。图1中,示出导管轴10呈与Z轴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状的状态,但导管轴10具有能够弯曲的程度的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管轴10在其前端部具有中空的针部(未图示),该针部的中空部构成第一管腔L1的一部分。
导管轴10例如由树脂材料、金属材料形成。作为用于形成导管轴10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采用聚酰胺树脂、聚烯烃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氟树脂等。并且,作为用于形成导管轴10的金属材料,例如能够采用SUS304等不锈钢、NiTi合金、钴铬合金等。此外,可以为导管轴10整体由同一材料形成,也可以为导管轴10的一部分由与其它一部分不同的材料形成。
接合管(也称作“枢毂”。)20是与导管轴10的基端部12连接、用于向导管轴10供给药液的部件。接合管20具备接合管主体部23。接合管主体部23是形成有沿轴向(Z轴方向)从前端延伸至基端的贯通孔27的筒状部件。接合管20的各位置的横截面(XY截面)的外形状能够取得任意形状,但例如为圆形。并且,贯通孔27的各位置的横截面(XY截面)的形状能够取得任意形状,但例如为圆形。
接合管主体部23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作为用于形成接合管主体部23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采用丙烯酸、聚氨酯、聚丙烯、硬质聚氯乙烯等。此外,可以为接合管主体部23整体由同一材料形成,也可以为接合管主体部23的一部分由与其它一部分不同的材料形成。
形成于接合管主体部23的贯通孔27由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依次排列的转动轴收纳部271、小径部272、锥形部273以及大径部274构成。构成贯通孔27的上述各部分彼此为同轴,而且彼此连通。转动轴收纳部271的直径比小径部272的直径大,大径部274的直径比小径部272的直径大。并且,锥形部273的直径在与小径部272的边界位置处与小径部272的直径大致相同,在与大径部274的边界位置处与大径部274的直径大致相同,从与小径部272的边界位置朝向与大径部274的边界位置逐渐变大。小径部272的直径例如为0.5mm~1.0mm左右,大径部274的直径例如为0.8mm~2.0mm左右。小径部272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部分的一例,锥形部273和/或大径部274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部分的一例。
在形成于接合管主体部23的贯通孔27的转动轴收纳部271,插入有导管轴10的基端部12。并且,由贯通孔27的小径部272、锥形部273以及大径部274构成的空间作为用于插入导丝(未图示)、以及用于使药液流通的管腔(以下称作“第二管腔L2”。)发挥功能。此处,贯通孔27的小径部272与被插入至转动轴收纳部271中的导管轴10的第一管腔L1连通。因此,由小径部272、锥形部273以及大径部274构成的第二管腔L2与导管轴10的第一管腔L1连通。
盖部件50是安装于接合管20的基端的盖状的部件。在盖部件50安装于接合管20的状态下,形成于接合管20的第二管腔L2的基端侧被封闭。盖部件50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作为用于形成盖部件50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采用聚氨酯、聚丙烯、硬质聚氯乙烯等。
A-2.脆弱部24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中,在接合管20形成有脆弱部24,该脆弱部24从接合管20的外周面延伸至接合管20的内周面,且比接合管20的其它部分脆弱。以下,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在接合管主体部23形成有连通孔25,该连通孔25在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开口且与第二管腔L2连通。连通孔25以离接合管主体部23的内周面的距离(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越短则越位于接合管20的前端侧的方式相对于接合管20的径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倾斜。并且,连通孔25与第二管腔L2中的小径部272连通。连通孔25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能够取得任意形状,但例如为圆形。并且,连通孔25的直径例如为0.3mm~1.0mm左右。
在形成于接合管主体部23的连通孔25内填充有密封部件26。即,密封部件26作为封堵连通孔25的栓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26遍及连通孔25的全长地填充。密封部件26的外周面并非比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也不向径向内侧凹下。即,密封部件26的外周面与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一起形成平坦面。并且,密封部件26的内周面并非比接合管主体部23的内周面更向径向内侧突出、另外也不向径向外侧凹下。即,密封部件26的内周面与接合管主体部23的内周面一起形成平坦面。此外,密封部件26的外周面也可以构成为比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或更向径向内侧凹下。并且,密封部件26的内周面也可以构成为比接合管主体部23的内周面更向径向内侧突出或更向径向外侧凹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26由树脂材料形成。作为用于形成密封部件26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采用聚氨酯橡胶、硅橡胶等。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26的形成材料是比接合管主体部23的形成材料柔软的材料。因此,在接合管20中,由连通孔25和被填充到连通孔25的密封部件26构成的部分成为比接合管20的其它部分脆弱的部分(以下称作“脆弱部24”。)。该脆弱部24从接合管20的外周面延伸至接合管20的内周面。
如上所述,构成脆弱部24的连通孔25以离接合管主体部23的内周面的距离越短则越位于接合管20的前端侧的方式相对于接合管20的径向倾斜,因此脆弱部24也相同地倾斜。并且,由于构成脆弱部24的连通孔25与构成第二管腔L2的小径部272连通,所以脆弱部24延伸至接合管20的内周面中的规定构成第二管腔L2的小径部272的部分。
A-3.药液注入装置100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的使用方法如下。此外,在使用药液注入装置100时,例如被插入在形成于接合管20的第一管腔L1中的导丝等引导,使导管轴10的前端部(针部)移动至患者体内的目的位置(要投入药液的位置)。另外,在接合管20的基端安装有盖部件50,封闭第二管腔L2的基端侧。在该状态下,如图2所示,准备具有收纳有药液的注射管42、柱塞43以及注射针41的注射器40,手术人员用注射器40的注射针41刺穿接合管20的脆弱部24。此时,手术人员使注射针41的前端贯通被填充到连通孔25的密封部件26,推进注射针41直到第二管腔L2(贯通孔27的小径部272)为止。如上所述,由于密封部件26例如由聚氨酯橡胶、硅橡胶等柔软的树脂材料构成,所以手术人员能够用注射针41容易地刺穿密封部件26。在刺穿后,密封部件26弹性变形而紧贴于注射针41的外周面,其结果,注射针41的周围被密封(seal)。若从密封部件26拔出注射针41,则因注射针41在密封部件26打开的贯通孔通过密封部件26的弹性变形而被封堵,其结果,连通孔25再次由密封部件26密封。
在注射针41的前端贯通密封部件26而被插入至第二管腔L2的状态下,手术人员通过推入注射器40的柱塞43,来将注射管42所收纳的药液送出至接合管20的第二管腔L2。由于第二管腔L2的基端侧由盖部件50封闭,所以被供给至第二管腔L2的药液不会从供给地点进入基端侧的部分(即,由贯通孔27的锥形部273、大径部274构成的部分),而是朝向与第二管腔L2连通的导管轴10的第一管腔L1前进。之后,药液通过第一管腔L1而到达在导管轴10的前端部配置的针部(未图示),且经由针部被注入至患者体内的期望位置。
A-4.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具备:具有第一管腔L1的导管轴10;以及与导管轴10的基端部12连接且具有与第一管腔L1连通的第二管腔L2的接合管20。并且,在接合管20形成有脆弱部24,该脆弱部24从接合管20的外周面延伸至接合管20的内周面且比接合管20的其它部分脆弱。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中,通过由注射器40的注射针41刺穿脆弱部24,能够形成注射器40的注射管42与形成于接合管20的第二管腔L2经由注射针41连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直接将注射管42所收纳的药液供给至第二管腔L2,进而能够将该药液供给至与第二管腔L2连通的第一管腔L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例如与在接合管20的基端部连接有给药管的结构、使用Y型接合管来代替接合管20且在Y型接合管的分支管连接有注射管的结构等相比,能够减少在向患者体内的药液注入完成之后残存在药液的供给路径内的药液的量,从而能够抑制药液的浪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中,形成于接合管20的第二管腔L2包括小径部272、以及位于比小径部272更靠接合管20的基端侧且内径比小径部272的内径大的部分(大径部274及锥形部273)。并且,形成于接合管20的脆弱部24延伸至接合管20的内周面中的规定构成第二管腔L2的小径部272的部分。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中,由于脆弱部24延伸至接合管20的内周面中的规定构成第二管腔L2的小径部272的部分,所以经由贯通脆弱部24后的注射针41将注射管42所收纳的药液供给至构成第二管腔L2的小径部272。由于小径部272与大径部274、锥形部273相比位于接合管20的前端侧,所以能够抑制被供给至小径部272的药液向大径部274、锥形部273流入,其中,大径部274、锥形部273因内径比小径部272的内径大而容量较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在向患者体内的药液注入完成之后,能够避免药液残存在容量较大的大径部274、锥形部273,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药液的浪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中,形成于接合管20的脆弱部24以离接合管20的内周面的距离越短则越位于接合管20的前端侧的方式相对于接合管20的径向倾斜。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能够经由贯通脆弱部24后的注射针41将注射管42所收纳的药液供给至第二管腔L2中的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其结果,能够使残存在药液的供给路径内的药液的量极少,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药液的浪费。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能够抑制注射针41的前端通过第二管腔L2而刺向相反侧的内壁(内周面),从而能够提高药液注入装置100的操作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中,接合管20具备具有第二管腔L2的筒状的接合管主体部23。在接合管主体部23形成有连通孔25,该连通孔25在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开口且与第二管腔L2连通。并且,脆弱部24由连通孔25和密封连通孔25的密封部件26构成。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能够容易地在接合管20设置脆弱部24,从而能够抑制伴随设置脆弱部24而药液注入装置100的制造效率降低的情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中,密封部件26被填充到形成于接合管20的连通孔25内。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能够提高贯通脆弱部24后的注射针41与密封部件26的紧贴性,从而能够抑制因药液从注射针41周围泄漏而产生浪费的情况。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中,由于密封部件26遍及形成于接合管20的连通孔25的全长地填充,所以能够增大贯通脆弱部24后的注射针41与密封部件26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因药液从注射针41周围泄漏而产生浪费的情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中,密封部件26由树脂材料形成。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能够实现由注射针41能容易地刺穿的脆弱部24,从而能够提高药液注入装置100的操作性。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能够进一步提高贯通脆弱部24后的注射针41与密封部件26的紧贴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因药液从注射针41周围泄漏而产生浪费的情况。
B.第二实施方式:
图3是简要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a的结构的说明图。以下,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a的结构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由此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a的脆弱部24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的脆弱部24的结构不同。更详细而言,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a中,构成脆弱部24a的密封部件26a仅被填充到连通孔25中的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侧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密封部件26a的外周面也并非比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也不向径向内侧凹下。即,密封部件26a的外周面与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一起形成平坦面。此外,密封部件26a的外周面也可以构成为比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或向径向内侧凹下。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a中,构成脆弱部24a的密封部件26a仅被填充到连通孔25中的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侧的一部分。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a,能够容易调整注射针41的位置,以避免注射针41的前端通过第二管腔L2而刺向相反侧的内壁(内周面)、而且使注射针41的前端的孔从密封部件26a露出,从而能够提高药液注入装置100a的操作性。
C.第三实施方式:
图4是简要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b的结构的说明图。以下,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b的结构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由此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4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b的脆弱部24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药液注入装置100的脆弱部24的结构不同。更详细而言,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b中,构成脆弱部24b的密封部件26b由卷绕在接合管20的外周面的O型圈构成。即,构成脆弱部24b的密封部件26b并非被填充到连通孔25内,而是以覆盖连通孔25的开口的方式配置在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
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b中,构成脆弱部24b的密封部件26b以覆盖连通孔25的开口的方式配置在接合管主体部23的外周面。因此,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b,能够由密封部件26b更可靠地密封连通孔25,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因药液经由脆弱部24b泄漏而产生浪费的情况。并且,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b,能够容易地调整注射针41的位置,以避免注射针41的前端通过第二管腔L2而刺向相反侧的内壁(内周面)、而且使注射针41的前端的孔从密封部件26b露出,从而能够提高药液注入装置100b的操作性。
D.变形例: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变形成各种方式,例如也能够进行如下变形。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脆弱部24以离接合管20的内周面的距离越短则越位于接合管20的前端侧的方式相对于接合管20的径向倾斜,但脆弱部24可以向与上述方向不同的方向倾斜,脆弱部24也可以与接合管20的径向平行地延伸。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脆弱部24延伸至接合管20的内周面中的规定第二管腔L2的小径部272的部分,但脆弱部24也可以延伸至接合管20的内周面中的规定第二管腔L2的其它部分(锥形部273、大径部274)的部分。并且,贯通孔27的形状能够任意变更,例如,可以不设置锥形部273,也可以设为贯通孔27的直径在轴向上大致恒定。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脆弱部24由形成于接合管主体部23的连通孔25和密封连通孔25的密封部件26构成,但脆弱部24的结构不限定于此。例如,脆弱部24可以是通过对接合管主体部23的一部分进行预定的处理而使之变得脆弱的部分,也可以是使接合管主体部23的一部分的厚度极薄而形成的部分。
并且,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药液注入装置100具有设有一个脆弱部24的结构,但脆弱部24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具体而言,也可以沿接合管20的周向或沿轴向设置两个以上。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接合管20的基端安装有盖部件50,但也可以在接合管20的基端安装有Y型接合管、注射管。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脆弱部24构成为被注射针41刺穿,但脆弱部24也可以构成为被注射针41以外的其它器具刺穿。
并且,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药液注入装置100的各部件的材料只不过是一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符号的说明
10—导管轴,12—基端部,17—贯通孔,20—接合管,23—接合管主体部,24—脆弱部,25—连通孔,26、26a、26b—密封部件,27—贯通孔,40—注射器,41—注射针,42—注射管,43—柱塞,50—盖部件,100、100a、100b—药液注入装置,271—转动轴收纳部,272—小径部,273—锥形部,274—大径部,L1—第一管腔,L2—第二管腔。

Claims (9)

1.一种药液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管轴,其具有第一管腔;以及
接合管,其与上述导管轴的基端部连接,且具有与上述第一管腔连通的第二管腔,
在上述接合管形成有脆弱部,该脆弱部从上述接合管的外周面延伸至上述接合管的内周面且比上述接合管的其它部分脆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液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管腔包括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比上述第一部分更靠上述接合管的基端侧且内径比上述第一部分的内径大的第二部分,
上述脆弱部延伸至上述接合管的上述内周面中的规定上述第二管腔的上述第一部分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药液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脆弱部以离上述接合管的上述内周面的距离越短则越位于上述接合管的前端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接合管的径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中所述的药液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管具有接合管主体部,该接合管主体部是具有上述第二管腔的筒状的接合管主体部,形成有在上述接合管主体部的外周面开口而且与上述第二管腔连通的连通孔,
上述脆弱部由上述连通孔和密封上述连通孔的密封部件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药液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部件被填充到上述连通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药液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部件遍及上述连通孔的全长地填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药液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部件仅被填充到上述连通孔中的上述接合管主体部的上述外周面侧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药液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部件以覆盖上述连通孔的开口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接合管主体部的上述外周面。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任一项中所述的药液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部件由树脂材料形成。
CN201980103229.9A 2019-12-25 2019-12-25 药液注入装置 Withdrawn CN1148675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50816 WO2021130896A1 (ja) 2019-12-25 2019-12-25 薬液注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67515A true CN114867515A (zh) 2022-08-05

Family

ID=76574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103229.9A Withdrawn CN114867515A (zh) 2019-12-25 2019-12-25 药液注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55073A1 (zh)
EP (1) EP4082595A4 (zh)
JP (1) JP7440541B2 (zh)
CN (1) CN114867515A (zh)
WO (1) WO2021130896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35595A (zh) * 1971-09-07 1973-05-25
JPH03280971A (ja) * 1990-03-29 1991-12-11 Terumo Corp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2002291902A (ja) * 2001-03-30 2002-10-08 Clinical Supply:Kk 医療用具導入具
JP2007295998A (ja) * 2006-04-28 2007-11-15 Nipro Corp 混注用接続具
CN201414970Y (zh) * 2009-05-31 2010-03-03 广东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带药液过滤膜一次性静脉留置针
JP2010137099A (ja) * 2010-03-23 2010-06-24 Johnson & Johnson Kk 血管カテーテル装置及びカテーテル要素
US20140188002A1 (en) * 2012-12-31 2014-07-03 Medtg Llc Infusion and blood coll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CN203694319U (zh) * 2014-01-21 2014-07-09 何金水 气管插管
CN104324433A (zh) * 2014-11-17 2015-02-04 谢世庚 导管粘接式静脉留置针
CN107174700A (zh) * 2017-06-09 2017-09-19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 一种药液一体注射器
CN209019725U (zh) * 2017-12-25 2019-06-25 蔡媛璇 引流导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35595Y1 (zh) * 1968-02-27 1973-10-25
US5755709A (en) * 1996-04-25 1998-05-26 Cuppy; Michael J. Catheter system for percutaneously introducing a liquid
US5749857A (en) * 1996-04-25 1998-05-12 Cuppy; Michael J. Catheter system
IL122005A (en) * 1997-10-20 2001-12-23 Vascular Technologies Ltd Adapter
DE69920365T2 (de) * 1998-10-13 2005-11-17 Terumo K.K. Selbsthaltende Nadelanordnung und darin anzuwendendes Ventilelement
EP2248549A3 (en) * 2001-12-26 2010-12-08 Yale University Vascular access device
CN101229400B (zh) * 2008-01-29 2010-06-09 浙江华福医用器材有限公司 加药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35595A (zh) * 1971-09-07 1973-05-25
JPH03280971A (ja) * 1990-03-29 1991-12-11 Terumo Corp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2002291902A (ja) * 2001-03-30 2002-10-08 Clinical Supply:Kk 医療用具導入具
JP2007295998A (ja) * 2006-04-28 2007-11-15 Nipro Corp 混注用接続具
CN201414970Y (zh) * 2009-05-31 2010-03-03 广东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带药液过滤膜一次性静脉留置针
JP2010137099A (ja) * 2010-03-23 2010-06-24 Johnson & Johnson Kk 血管カテーテル装置及びカテーテル要素
US20140188002A1 (en) * 2012-12-31 2014-07-03 Medtg Llc Infusion and blood coll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CN203694319U (zh) * 2014-01-21 2014-07-09 何金水 气管插管
CN104324433A (zh) * 2014-11-17 2015-02-04 谢世庚 导管粘接式静脉留置针
CN107174700A (zh) * 2017-06-09 2017-09-19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 一种药液一体注射器
CN209019725U (zh) * 2017-12-25 2019-06-25 蔡媛璇 引流导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82595A1 (en) 2022-11-02
EP4082595A4 (en) 2023-11-01
JPWO2021130896A1 (zh) 2021-07-01
JP7440541B2 (ja) 2024-02-28
US20220355073A1 (en) 2022-11-10
WO2021130896A1 (ja)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25546B2 (ja) 低抵抗の隔壁を有するカテーテル
JP3864925B2 (ja) 留置用カテーテルセット
JP2019177158A (ja) ルアー固定デバイス
US20010020153A1 (en) Blood seal having a spring-biased septum
US20030120214A1 (en) Blood seal having a spring-biased septum
JPH04506910A (ja) 先端充填超音波カテーテル
JPH0316861B2 (zh)
JPWO2008152849A1 (ja) 留置針組立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留置針組立体
WO2005051464A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および内視鏡用注射針
JPH10201850A (ja) カテーテル用の針機構及び弁機構
EP0208787A1 (en) Medical guiding micro-tube
US20030014012A1 (en)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particles into tissue
JP2000116791A (ja) 留置針組立体および弁体
CN114867515A (zh) 药液注入装置
KR20070048719A (ko) 플러싱 디바이스 및 카테테르 세트
JP2020127607A (ja) 埋込体留置具及び埋込体
JP4920279B2 (ja) 内視鏡
CN214181353U (zh) 注射装置以及注射系统
JP2012045156A (ja) 穿刺針及びその穿刺針を備えた穿刺針導入具
JP6765990B2 (ja) 医療用デバイス
JP2637579B2 (ja) バルーンインフューザー
JP2002272853A (ja) 留置針セット
JP4409263B2 (ja) 内視鏡用注射針
JP2000271225A (ja) 体内埋め込み用シース及び体内埋め込み具
CN210095863U (zh) 可留置的脊神经根阻滞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805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