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57666B - 一种多联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联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57666B
CN114857666B CN202210609487.8A CN202210609487A CN114857666B CN 114857666 B CN114857666 B CN 114857666B CN 202210609487 A CN202210609487 A CN 202210609487A CN 114857666 B CN114857666 B CN 1148576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mixed flow
orifice plate
sheet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0948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57666A (zh
Inventor
车闫瑾
周敏
张恒
王江南
高永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0948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576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57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57666A/zh
Priority to CN202280063778.XA priority patent/CN11804360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3299 priority patent/WO202320705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576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576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联式空调器,涉及制冷技术领域,旨在解决冷媒冲注量不足时,部分空调室内机的制冷能力急剧衰减的问题。该多联式空调器,包括多台室内机、至少一个液相分歧管以及至少一个混流件。其中,每个室内机分别包括室内换热器以及节流装置,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节流装置连通。液相分歧管用于冷媒的分流或者汇流。每个分歧管包括第一流通管和多个第二流通管,每个第二流通管的一端连通于第一流通管的同一端,且每个第二流通管的另一端用于连通节流装置。每个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至少一个混流件,每个混流件具有多个通孔,用于连通第一流通管的两端。本发明提供的多联式空调器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Description

一种多联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联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多联式空调器是指由一台或者多台室外机与多台室内机通过冷媒管路连通的空调系统。在出厂时,会根据多联式空调器的室外机与联机配管的容量分别冲注冷媒。
但是,在安装多联式空调器的过程中,由于额外设置了较长的冷媒管道以连通至少一台室外机与多台室内机,从而增加了冷媒的容纳空间。如此,在制冷工况下,室外换热器流出的气液两相冷媒在通过分流装置分别流向不同的室内机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室内机的配管长度以及安装高度均会影响气液两相冷媒的分流情况,从而使气相冷媒大量流向其中一台或者多台室内机,大大降低了流经此部分室内机的冷媒量,使得此部分室内机的制冷能力急剧衰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联式空调器,旨在解决冷媒冲注量不足时,部分空调室内机的制冷能力急剧衰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联式空调器,包括多台室内机、至少一个液相分歧管以及至少一个混流件。其中,每个室内机分别包括室内换热器以及节流装置,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节流装置连通。液相分歧管用于冷媒的分流或者汇流。每个分歧管包括第一流通管和多个第二流通管,每个第二流通管的一端连通于第一流通管的同一端,且每个第二流通管的另一端用于连通节流装置。每个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至少一个混流件,每个混流件具有多个通孔,用于连通第一流通管的两端。
如此,当多联式空调器处于制冷工况时,流向室内机的冷媒在经过液相分歧管时,由于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混流件,且混流件上设有连通第一流通管两端内的通孔。这样,若冷媒为气液两相冷媒,则气相冷媒在通过混流件的通孔由第一流通管流向多个第二流通管时,通孔的边缘可以对气相冷媒中较大的气泡进行切割分离,以使气相冷媒中较大的气泡被切割分离为多个大小近似为通孔的小气泡。因为小气泡更加容易融入液相冷媒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气液两相冷媒混合的均匀程度。如此,气液两相冷媒也可以依次经第一流通管、混流件、多个第二流通管分别流向多台室内机,在每台是室内机中,冷媒经节流装置流入室内换热器中。在此过程中,由第一流通管以及混流件流出的气液两相冷媒可以均匀混合,以使流向各个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可以较为均匀的分配。从而可以避免混合冷媒中的气相冷媒经液相分歧管集中流向部分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中,以避免部分室内机的制冷能力急剧衰减的问题,保证每个室内机具有较好的制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混流件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个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多个混流件。沿冷媒的流动方向,每个第一流通管内的多个混流件依次间隔分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混流件包括至少一个织网混流片,每个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至少一个织网混流片。每个织网混流片包括多个丝线,且多个丝线交错编织形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具有多个第一通孔,用于连通第一流通管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混流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孔板混流片,每个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一孔板混流片。每个第一孔板混流片包括第一片状本体,第一片状本体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用于连通第一流通管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通管内同时安装有织网混流片以及第一孔板混流片的情况下,沿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一孔板混流片位于织网混流片远离节流装置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多个织网混流片的情况下,每个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多个织网混流片;沿冷媒的流动方向,每个织网混流片的第一通孔的目数向靠近节流装置方向逐渐增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至少一个织网混流片的情况下,第一通孔的目数为80~63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混流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孔板混流片,每个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二孔板混流片;每个第二孔板混流片包括第二片状本体,第二片状本体上开设有多个第三通孔,用于连通第一流通管的两端。每个第三通孔与平行于第二片状本体的平面具有重合的横截面,沿冷媒的流动方向,每个第三通孔的横截面的面积朝向同一个方向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通管内同时安装有织网混流片以及第一孔板混流片的情况下,沿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一流通管内依次安装有第二孔板混流片、至少一个第一孔板混流片以及至少一个织网混流片。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同一个第一流通管内的第二孔板混流片位于第一孔板混流片远离节流装置的一侧,且每个第三通孔的截面面积朝向节流装置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通管内同时安装有织网混流片以及第一孔板混流片的情况下,沿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一流通管内依次安装有第二孔板混流片、至少一个第一孔板混流片、至少一个织网混流片以及第二孔板混流片。沿冷媒的流动方向,靠近第一孔板混流片的一个第二孔板混流片位于另一个第二孔板混流片远离节流装置的一侧,靠近第一孔板混流片的每个第三通孔的截面面积朝向节流装置逐渐减小,另一个孔板混流片的每个第三通孔的截面面积朝向节流装置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孔板混流片还包括多个套管件,多个套管件分别连接于第二片状本体的同一侧,且每个套管件对齐一个第三通孔,用于连通第一流通管的两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联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液相分歧管内安装有混流件的正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相分歧管的正视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的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多个混流件的正视图;
图5为图4中A-A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第二种织网混流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第三种织网混混流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4中B-B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第二种第一孔板混流片的剖视图;
图11为图4中C-C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孔板混流片沿径向的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第二孔板混流片沿径向的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第二孔板混流片沿径向的剖视图;
图15为图4中所示的多个混流件依次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多联式空调器;
1-室外机;11-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气液分离器;14-回油毛细管;15-四通阀;16-室外换热器;17-室外电子膨胀阀;18-第一温度传感器;
2-室内机;21-室内换热器;22-节流装置;
3-分歧管;31-液相分歧管;311-第一流通管;312-第二流通管;32-气相分歧管;321-第三流通管;322-第四流通管;
4-混流件;41-织网混流片;411-丝线;412-第一安装环;413-第一通孔;42-第一孔板混流片;421-第一片状本体;422-第二通孔;423-第二安装环;43-第二孔板混流片;431-第二片状本体;432-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无特殊说明,在满足附图所示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上述方位性的描述可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灵活设置。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申请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如上下偏差5°)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以及“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旋转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多联式空调器是指由一台或者多台室外机与多台室内机通过冷媒管路连通的空调系统。具有优秀的部分负荷特征,使用节能效果显著,并且由于室内机的形式多样化,设计安装灵活方便。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联式空调器100,包括一台室外机1、三台室内机2以及多个分歧管3。其中,分歧管3可以包括两个液相分歧管31以及两个气相分歧管32,用于连通三台室内机2与一台室外机1。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多联式空调器100中的室外机2的数量也可以是两台、三台甚至更多,可以根据需要的额定制冷量进行调节。对应的,每个多联式空调器100中的室内机2的数量也可以是两台、四台、五台甚至更多,可以根据需要制冷或者制热的房间数量或者房间面积灵活调整。下面以一台室内机1以及三台室内机为例对多联式空调器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示例性的,参照图1,室外机1可以包括压缩机11、油分离器12、气液分离器13、回油毛细管14、四通阀15、室外换热器16以及室外电子膨胀阀17。其中,油分离器12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压缩机11的出气端以及四通阀15的第一端连通。且油分离器12还可以通过回油毛细管14与压缩机11的进气端连通。气液分离器13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压缩机11的进气端以及四通阀15的第二端连通。室外换热器16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室外电子膨胀阀17以及四通阀15的第三端连通。这样,可以通过室外电子膨胀阀17的另一端以及四通阀15的第四端用于分别连通室内机2的两端。
继续参照图1,每个室内机2包括室内换热器21以及节流装置22。在图1中,以每个室内换热器21位于同一个室内机2中的节流装置22的后侧,且室外机1位于室内机2的左侧为例。示例性的,每个室内机2的节流装置22的后端开口可以与室内机换热器21的前端开口连通。且三个室内机2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其中,节流装置22可以是毛细管或者电子膨胀阀等能够降低冷媒管的流通的截面面积的结构,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1所示,两个液相分歧管31分别位于室内机2的前侧,对应两个1气相分歧管32分别位于室内机2的后侧。示例性的,每个液相分歧管31可以包括一个第一流通管311以及两个第二流通管312,且两个第二流通管312的一端可以连通于第一流通管311的同一端。对应的,每个气相分歧管32可以包括一个第三流通管321以及两个第四流通管322,且两个第四流通管322的一端可以连通于第三流通管321的同一端。
如此,继续参照图1,在连通室外电子膨胀阀17与三台室内机2时,可以将位于左侧的液相分歧管31的第一流通管311远离第二流通管312的一端与室外电子膨胀阀17连通,可以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冷媒管(如铜管或者铝管)延伸后进行连通。左侧液相分歧管31的其中一个第二流通管312远离第一流通管311的一端可以与左侧室内机2的节流装置22的前端连通,另一个第二流通管312可以与右侧液相分歧管31的第一流通管311对应连通,且右侧液相分歧管31的两个第二流通管312可以与另外两个室内机2的节流装置22的前端分别连通。从而使室外电子膨胀阀17与三台室内机2的节流装置22分别连通。
对应的,继续参照图1,在连通四通阀15的第四端与三台室内机2时,可以将位于左侧的气相分歧管32的第三流通管321远离第四流通管322的一端与四通阀15的第四端连通,可以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冷媒管(如铜管或者铝管)延伸后进行连通。左侧气相分歧管32的其中一个第四流通管322远离第三流通管321的一端可以与左侧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的后端连通,另一个第四流通管322可以与右侧气相分歧管32的第三流通管321对应连通,且右侧气相分歧管32的两个第四流通管322可以与另外两个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的后端分别连通。从而使通四通阀15的第四端与三台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分别连通。
示例性的,当多联式空调器100处于制热工况时,压缩机11可以排出高温高压且过热的气态冷媒,随后经油分离器12过滤,以将气态冷媒中混合的冷冻油分离出来,并通过回油毛细管14流入压缩机11的进气端循环使用,以对压缩机11进行润滑。油分离器12过滤后的高温高压且过热的气态冷媒可以经四通阀15流向气相分歧管32,并经气相分歧管32分流后依次流入三台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中。在室内换热器21中,高温高压且过热的气态冷媒可以通过室内换热器21放热并冷凝为高温高压且过冷的液态冷媒,从而使得室内换热器21可以对室内循环的空气进行加热,以提高室内温度。随后,三台室内机2中的液态冷媒可以通过两个液相分歧管31汇流后流经室外电子膨胀阀17进行节流降压,以使高温高压且过冷的液态冷媒转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并随后流入室外换热器16。在室外换热器16中,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可以吸热并蒸发为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随后依次通过四通阀15以及气液分离器13并由压缩机11的进气端进入压缩机11,以完成制热工况的冷媒循环。
此外,当多联式空调器100处于制冷工况时,压缩机11可以排出高温高压且过热的气态冷媒,随后经油分离器12过滤,以将气态冷媒中混合的冷冻油分离出来,并通过回油毛细管14流入压缩机11的进气端循环使用,以对压缩机11进行润滑。油分离器12过滤后的高温高压且过热的气态冷媒可以经四通阀15可以流入室外换热器16中。在室外换热器16中,高温高压且过热的气态冷媒可以通过室外换热器16放热并冷凝为中温高压且过冷的液态冷媒。由室外换热器16流出的液态冷媒可以经室外电子膨胀阀17流向液相分歧管31,并经两个液相分歧管31分流后分别流入三台室内机2中,并依次流经节流装置22以及室内换热器21。在室内机2中,液态冷媒经节流装置22节流降压后,可以由中温高压且过冷的液态冷媒转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并流入节流装置22对应连通的室内换热器21中。且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可以进入室内换热器21并吸热蒸发为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从而使得室内换热器21可以冷却室内循环的控制,以降低室内温度。随后,三台室内机2中的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可以通过两个气相分歧管32汇流后依次经四通阀15流入气液分离器13中,并通过气液分离器13分离后的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流入压缩机11的进气端,以完成制冷工况的冷媒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联式空调器100处于制冷工况时,由于冷媒冲注量的不足,或者流经室外换热器16的气相冷媒不能完全冷凝为液相冷媒。使得由室外换热器16流向液相分歧管31的冷媒一般为气液两相冷媒。在气液两相冷媒由液相分歧管31分流至每个室内机2的过程中,由于多台室内机2的安装高度以及与室外机1连通的冷媒管的长度的不同。使得气液两相冷媒经一个或者多个液相分歧管31分流后,液相冷媒会与液相冷媒逐步分离,且气相冷媒会大量集中于其中一台或者多台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中,使得流经该部分室内换热器21的冷媒量大量减少,从而导致此部分的室内机2的制冷能力急剧下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室外机1还可以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18,沿冷媒的流动方向,该第一温度传感器18可以安装于室外换热器16与室外电子膨胀阀17之间,用于测量室外换热器16与室外电子膨胀阀17之间的冷媒管路中的冷媒的温度。
由于液相冷媒的过冷度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液相冷媒的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的差值。即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18可以测量由室外换热器16中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其中,当冷媒的过冷度大于过冷预设值(如6~15℃)时,由室外换热器16流出的冷媒均为过冷的液相冷媒。如此,可以通过控制电子膨胀阀17的开度并配合第一温度传感器18的检测功能,以使流出室外换热器16的冷媒均为过冷的液相冷媒。
示例性的,当第一温度传感器18检测的过冷度始终大于或者等于过冷预设值时,即表示流经室外换热器16的冷媒可以充分放热并完全冷凝为液相的过冷冷媒。这样,可以保持调节并保持室外电子膨胀阀17的开度达到最大值,有利于提高冷媒的流通速度。
此外,当第一温度传感器18检测的过冷度小于过冷预设值时,为了避免流经室外换热器16的冷媒不能充分冷凝为液相冷媒。可以控制室外电子膨胀阀17以调小室外电子膨胀阀17的开度,直至流出室外换热器16的冷媒的过冷度等于或者略大于预设过冷值。即,可以通过降低冷媒的流动速度,以使流出室外换热器16的冷媒均为液相冷媒。
但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即使将室外电子膨胀阀17的开度调整至最小开度,第一温度传感器18检测到的过冷度会仍然小于过冷预设值。此时,可以保持室外电子膨胀阀17始终处于最小开度。即,由室外换热器16流向液相分歧管31的冷媒仍然为气液两相冷媒。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联式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混流件4,且每个第一流通管311内可以安装至少一个混流件4,每个混流件4上分别设有多个通孔(图中未示出),用于连通安装有混流件4的第一流通管311的两端。
这样,在多联式空调器100处于制冷工况时,若由室外换热器16流向液相分歧管31的冷媒为气液两相冷媒。在气液两相冷媒流入液相分歧管31的第一流通管311内时,气液两相冷媒可以由混流件4上的多个通孔由第一流通管311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并分别流入两个第二流通管312内,以分别流向室内换热器21或者下一个液相分歧管31的第一流通管。
在第一流通管311内,由于混流件4的存在,气液两相冷媒在经过混流件4上的通孔时,气相冷媒形成的尺寸较大的气泡在经过通孔时,在惯性的作用下会被通孔的边缘割裂并形成多个尺寸较小的气泡,有利于提高气相冷媒融入液相冷媒的混合程度,从而大幅降低气液两相冷媒在由第一流通管311分流至多个第二流通管312的过程的气液分流现象。使得流经每个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的冷媒量可以较为均匀的分配,以使每个室内机2均可以达到额定的制冷量,从而提高多联式空调器100制冷工况运行的稳定性。
这样,在安装多联式空调器100时,可以无需向室内机2或者室外机1的管路中补充冷媒。由于液相分歧管31中安装的混流件4可以有效混合气液两相冷媒,在运行制冷工况时,即使由室外换热器16流向室内机2的冷媒为气液两相冷媒,在经过液相分歧管31中的混流件4时,流经多个通孔结构的气液两相冷媒可以均匀混合,以避免流向部分室内换热器21较多的气相冷媒的情况发生,保证了每个室内机2均具有较好的制冷效果,有利于简化多联式空调器100的安装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分歧管3而言,以液相分歧管31为例,液相分歧管31为T形结构。其中,每个液相分歧管31可以包括一个第一流通管311以及两个第二流通管312。如图1所示,且一个第一流通管311可以与一个第二流通管312沿左右方向直接连通,且另一端第二流通管312可以沿前后方向连通于第一流通管311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流通管312之间。以便于两个第二流通管312分别与室内机2或者另一个第一流通管311的连通安装。
此外,如图2所示,也可以使两个第二流通管312沿同一个方向连通,且使第一流通管311的一端连通于两个第二流通管312之间。又或者,如图3所示,第一流通管311的一端与两个第二流通管312的一端分别连通,且第一流通管311与两个第二流通管312的夹角可以相同。如此,在两个第二流通管312的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或者等于15°的情况下,有利于冷媒均匀分流至两个第二流通管312内。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液相分歧管31也可以包括三个、四个、五个甚至更多的第二流通管312,只需保证流入每个第二流通管312的冷媒可以较为均匀地分流即可。示例性的,第二流通管312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且三个第二流通管312的轴线可以共面,也可以异面,但是相邻的两个第二流通管312的轴线的夹角可以是相同的,并且,第一流通管311的轴线与每个第二流通管312的轴线的夹角也可以是相同的。如此,有利于提高冷媒分流的均匀程度。
示例性的,本申请室内机2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四个、五个、六个甚至更多。在连通室内换热器21与室外换热器16时,若每个液相分歧管31的第二流通管312的数量为两个,则液相分歧管31的数量可以比室内机2的数量少一个。若每个液相分歧管31的第二流通管312的数量为三个,则液相分歧管31的数量可以比室内机2的数量少二个。均可实现没每个室内换热器21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16之间的连通。对此不作限定。
对于室内换热器21与四通阀15之间的连通方式而言,可以通过汇流或者分流的气相分歧管32连通多个室内换热器21与四通阀。对于气相分歧管32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液相分歧管31进行设置。此外,也可以通过其他的三通或者多通结构以连通多个室内换热器21以及四通阀15。需要说明的是,在每个第一流通管311内,如图2和图3所示,可以沿第一流通管311的轴向间隔安装多个混流件4。示例性的,每个第一流通管311中的混流件4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甚至更多,以提高对气液两相冷媒中的大气泡的切割破碎效果,进而提高气液两相冷媒的混合程度。此外,也可以在第一流通管311内安装一个混流件4,在提高气液两相冷媒混合程度的同时,结构简单。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为图2中所示的第一流通管311内安装有多个混流件4的正视图。即第一流通管311内可以安装有多个混流件4。混流件4可以包括织网混流片41、第一孔板混流片42以及第二孔板混流片43。示例性的,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一般为制冷工况时的冷媒流动方向),相当于左右方向,第一流通管311可以依次安装有第二孔板混流片43、第一孔板混流片42以及织网混流片41,便于依次切割气相冷媒形成的气泡。
参照图5,图5为图4中A-A的剖视图,即第一流通管311的内部安装有至少一个织网混流片41。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图6为图5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每个织网混流片41可以包括多条丝线411以及第一安装环412。其中,丝线411可以是金属丝线,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强度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丝线;对应的,第一安装环412可以是金属环,也可以具有一定强度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环状结构,其形状可以适配于第一流通管311的内壁,对此不作限定。每个丝线411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安装环412的内壁连接,且多个丝线411交错编织形成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具有多个第一通孔413。这样,可以直接将设有网状结构的第一安装环412放置于第一流通管311内并与第一流通管311的内壁连接。以使多个第一通孔413可以连通第一流通管311的两端,即气液两相冷媒可以通过多个第一通孔413由第一流通管311的一端流向另一端。由于围成第一通孔413的丝线411可以具有较细的直径,便于切割流经的气泡,有利于提高气液两相冷媒混合的均匀程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织网混流片41也可以仅包括多个丝线411。示例性的,每个丝线411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流通管311的内壁连接,以使丝线411处于紧绷状态,且多个丝线411可以交错编织形成网状结构。对应网状结构具有多个第一通孔413,用于连通第一流通管311的两端。结构简单。
其中,如图6所示,每个第一通孔413的孔型可以是正方形孔。此外,如图7所示,每个第一通孔413的孔型可以是菱形孔。如,可以直接将图6中所示的织网混流片41沿其周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45°。又或者,如图8所示,每个第一通孔413的孔型可以是三角形孔。此外,第一通孔413的孔型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孔等其他便于编织成网状结构的结构。只需能够连通第一流通管311的两端,并切割气相冷媒的气泡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9为图4中B-B的剖视图。即第一流通管311内还可以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一孔板混流片42。示例性的,每个第一孔板混流片42可以包括第一片状本体421,且第一片状本体421上可以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422。由于第一片状本体421安装于第一流通管311内,通过多个第二通孔422可以分别连通第一流通管311的两端,即冷媒可以通过第二通孔422由第一流通管311的一端流向另一端。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在安装第一孔板混流片42时,第一孔板混流片42也可以包括第二安装环423,且第一片状本体421的边缘可以与第二安装环423的内壁连接。如此,通过第二安装环423,便于将第一孔板混流片42安装于第一流通管311内,并使第二安装环423与的外侧壁可以与第一流通管311的内侧壁接触甚至贴合,以将第一孔板混流片42连接安装于第一流通管311的预设位置处。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片状本体421与第二安装环423可以是分体式结构。此外,第一片状本体421与第二安装环423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示例性的,可以将第一片状本体421的边缘沿轴向朝向同一侧弯折,以形成近似为第二安装环423的翻边结构,并对应调整翻边结构的形状以适应第一流通管311的内壁,同样可以将第一孔板混流片42安装于第一流通管311的预设位置处。又或者,也可以在第一流通管311的预设位置处的内壁上设置卡槽结构,并直接将第一片状本体421的边缘沿径向卡入卡槽结构内,以完成第一孔板混流片42的卡接安装。若第一流通管311与第一片状本体421均为金属结构,也可以直接焊接连接第一片状本体421与第一流通管311的内壁,以将第一孔板混流片42安装于第一流通管311中的预设位置。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第一孔板混流片42的第二通孔422的孔型可以是六边形孔。此外,第二通孔422的孔型也可是正方形孔、矩形孔、平行四边形孔、三角形孔、五边形孔或者如图10所示的圆形孔等结构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对此不作限定。在制作第一孔板混流片42时,若第一孔板混流片42由金属材料制成,则可以直接在第一片状本体421上冲孔以形成多个第二通孔422。此外,也可以直接浇铸形成具有多个第二通孔422的第一片状本体421。此外,若第一孔板混流片42塑料等其他非金属材料制作时,也可以注塑工艺直接制作带有多个第二通孔422的第一片状本体4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图11为图4中C-C的剖视图。即第一流通管311的内部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二孔板混流片43。示例性的,每个第二孔板混流片43可以包括第二片状本体431,且第二片状本体431上可以开设有多个第三通孔432。由于第二片状本体431安装于第一流通管311内,通过多个第三通孔432可以分别连通第一流通管311的两端,即冷媒可以通过第三通孔432由第一流通管311的一端流向另一端。
示例性的,参照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孔板混流片43沿径向的剖视图。可以定义每个第三通孔432与平行于第二片状本体431的平面具有重合的横截面。沿左右方向(相当于冷媒的流动方向),每个第三通孔432的横截面的面积由左向右可以逐渐减小(即正向安装)。结合图4,当第一流通管311内安装有该第二孔板混流片43时。如左侧的第二孔板混流片43,由左向右,左侧的第二孔板混流片43上的每个第三通孔432的横截面的面积可以逐渐减小。如此,在连通第一流通管311两端的同时,当处于制冷工况的情况下,由左向右流动的冷媒在经过多个第三通孔432时的压强逐渐增大,有利于提高流经第三通孔432的冷媒的流动速度。
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第二孔板混流片43反向安装于第一流通管311内。即由左向右,安装于第一流通管311内的第二孔板混流片43上的每个第三通孔432的横截面的面积可以逐渐增大。如此,当处于制冷工况时,由左向右流动的冷媒在经过多个第三通孔432时的压强不断减小,有利于降低流经第三通孔432的冷媒的流动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二孔板混流片43而言,可以使第二片状本体431沿左右方向(或者第一流通管311的轴向)具有一定的厚度。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第二片状本体431的厚度可以是0.5~5mm。这样,可以直接在第二片状本体431上冲孔,以形成横截面的面积沿左右方向逐渐减小或者逐渐增大的多个第三通孔432。此外,也可以通过浇铸工艺制作带有多个第三通孔432的金属结构的第二片状本体431。又或者,也可以通孔注塑工艺制作带有多个第三通孔432的塑料结构的第二片状本体431。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每个第二孔板混流片43还可以包括多个套管件433。沿左右方向,多个套管件433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二片状本体431的右侧,并且,每个套管件433可以分别与每个第三通孔432对齐,以使每个第三通孔432可以沿其轴向向右延伸。
对应的,如图14所示,也可以将多个套管件433分别连接于第二片状本体431的左侧,并使每个套管件433可以分别与每个第三通孔432对齐,以使每个第三通孔432可以沿其轴向向左延伸。
这样,即使第二片状本体431的厚度较薄,但是,通过多个第二套管件433的设置,相当于延长了第三通孔432在轴向上的有效长度。对应的,每个套管件433可以沿左右方向设有通孔,即作为第三通孔432的延伸结构。套管件433的横截面的面积可以大于或者小于第三通孔432的横截面的面积,且每个套管件433可以与一个第三通孔432的内壁边缘平滑连接,以使第三通孔432的横截面的面积可以由片状本体431延伸至每个套管件433时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如此,通过轴向长度较长的第三通孔结构,有利于引导冷媒的流动,以使冷媒的流速增加或者流速减缓。并且,由于无需使用较大厚度的第二片状本体431,有利于减轻第二孔板混流片43的质量,并节省制作原料。
需要说明的是,套管件433可以与第二片状本体431为一体式结构,即可以通过浇铸工艺制作金属结构的第二孔板混流片43,或者通过注塑工艺制作塑料结构的第二孔板混流片43。此时,套管件433也可以近似为柱状、锥状或者圆台状的筒形结构等。此外,也可以通过在第二片状本体431上直接冲孔,并且对冲孔后形成的翻边进行延展并形成套管件433这一结构。由于没有形成冲孔废料,大大增加了第二片状本体431原料的利用效率,且制作方式非常简单。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第一流通管311内,可以沿左右方向安装有一个或者多个织网混流片41,且使每个织网混流片41可以沿径向充满第一流通管311的内部空间。这样,当第一流通管311内流经气液两相冷媒时,气相冷媒的气泡在流经多个第一通孔413时,可以被多个丝线切割形成多个较小的气泡(近似为第一通孔413的大小),从而提高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混合的均匀程度。
此外,也可以在第一流通管311内分别安装一个或者多个第一孔板混流片42。又或者,还可以在第一流通管311内分别安装一个或者多个第二孔板混流片43,其中第二孔板混流片43可以正向安装,也可以反向安装。均可以将流经的气相冷媒中的大气泡切割为多个较小的气泡,有利于提高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混合的均匀程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流通管311内分别安装织网混流片41、第一孔板混流片42以及第二孔板混流片43中的至少两种。
由于第一孔板混流片42与织网混流片41之间的结构差异,使得第一孔板混流片42的孔隙率(即每个混流件4中孔的横截面的总面积与对应混流件4的平面面积的比值)小于织网混流片41的孔隙率。相应的,每个第一孔板混流片42上可以设有25~60个第二通孔422。且多个第二通孔422在第一片状本体421上的排布方式,可以呈矩阵状排布,也可以是Z型、K型、45°或者60°错位排布等排列方式,只需保证第一孔板混流片42具有较高的孔隙率,以降低对冷媒的压损影响即可,对此不作限定。而在每个织网混流片41中,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情况下,由于多个丝线411尺寸可以越细越好,使得织网混流片41的孔隙率可以接近100%,从而使得第一流通管311内冷媒在流经第一通孔413时,具有较好的流通效果。
对于织网混流片41而言,定义第一通孔413的目数为每平方英寸的织网混流片41上第一通孔413的数量。也可以表示为目数n=(24.5/(D1+D2))2,其中D1为第一通孔的孔径,D2表示丝线411的丝径。示例性的,每个织网混流片41上第一通孔413的目数可以为40~635。
示例性的,可以在第一流通管311内由左向右依次安装至少一个第一孔板混流片42以及至少一个织网混流片。也可以在第一流通管311内有做向右依次安装至少一个织网混流片41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孔板混流片42。
由于结构上的差异,第一通孔413的孔径通常大于第二通孔422的孔径,也可以说第一通孔413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通孔422的横截面的面积。因此,在第一流通管311内,可以由左向右依次安装一个第一孔板混流片42以及至少一个织网混流片41。这样,在制冷工况下,气液两相冷媒在由左向右流经第一流通管311时,气相冷媒中较大的气泡可以首先通过第一通孔413,以通过第一通孔413的边缘将较大的气泡切割为多个与第一通孔413的孔径相近的较小的气泡。随后,较小的气泡还可以通过第二通孔422,并可以被第二通孔422边缘的丝线411切割形成多个更小(近似为第二通孔422的孔径)的气泡。这样,可以对气相冷媒中的大气泡进行多次切割,以形成多个更小的气泡,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的混合程度,从而避免部分室内机2的制冷能力急剧衰减的问题。
基于上述实施例,当第一流通管311内安装有多个织网混流片41时,由左向右,可以使每个织网混流片41上第一通孔413的目数逐渐增加。即由左向右,每个织网混流片41上第一通孔413的孔径逐渐减小。如此,在制冷工况下,由左向右依次流经多个织网混流片41的气相冷媒的气泡可以被依次切割为更小尺寸的气泡,有利于提高气液两相冷媒的混合程度。
又或者,当第一流通管311内安装有多个织网混流片41和/或第一孔板混流片42时,也可以将第一孔板混流片42安装于织网混流片41的右侧,只需保证由左向右的通孔结构的孔径逐渐减小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图15为图4中所示的多个混流件4依次排布的结构示意图。示例性的,可以在第一流通管311内由左向右依次间隔安装第二孔板混流片43、第一孔板混流片42、两个织网混流片41以及第二孔板混流片43。其中,位于左侧的第二孔板混流片43可以正向安装,即第三通孔432的横截面的面积(也可以看作孔径)由左向右依次减小。有利于提高流经多个第三通孔432的冷媒的流动速度。并且,第三通孔432的边缘的第二片状本体431可以初步切割气相冷媒中较大尺寸的气泡。这样,通过对流经左侧的第三通孔432的冷媒进行加速,使得冷媒在靠近第一孔板混流片42时具有更快的流动速度,即对第一片状本体421的冲击力更大,以便于通过多个第二通孔422对气相冷媒中的气泡进行二次切割,以提高气液两相冷媒的混合程度。
进一步的,继续参照图15,由于第二通孔422的孔径较大,为了进一步切割分离气相冷媒中的气泡。可以在第一孔板混流片42的右侧依次安装目数逐渐增大(即孔径逐渐减小)的两个织网混流片41。由于左侧织网混流片41的第一通孔413的横截面的面积较大,可以通过左侧的丝线411对气相冷媒中的气泡进行三次切割分离,以将二次切割分离的气泡进一步分割为与大小近似为第一通孔413的多个气泡。随后,冷媒流经右侧的多个第一通孔413时,由于第一通孔413的孔径进一步缩小,可以继续切割分离液相冷媒中的气泡。如此,通过对气相冷媒的四次切割分离,大大提高了气液两相冷媒混合的均匀程度,从而可以避免混合冷媒中的气相冷媒经液相分歧管31(如图1所示)集中流向部分室内机2的室内换热器21中,以避免部分室内机2的制冷能力急剧衰减的问题,保证每个室内机2具有较好的制冷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安装于第一流通管311内的第一孔板混流片4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零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相应的,安装于第一流通管311内的织网混流片41的数量可以是零个、一个、三个甚至更多。只需能够保证气液两相冷媒混合均匀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流通管311内,由于冷媒依次流经的混流件4的孔状结构依次减小,从而导致局部压强增大,会提高冷媒的流通速度。为了使冷媒在流经室内换热器21时可以与室内换热器21具有更长的接触时间,如图15所示,可以在两个织网混流片41的右侧安装一个反向设置的第二孔板混流片43,即对应的第三通孔432的横截面的面积(也可以看作孔径)由左向右依次增大。这样,混合均匀的冷媒在流经右侧的多个第三通孔432时,由于第三通孔432的横截面的面积由左向右依次增大,即流体压力逐渐减小,有利于降低冷媒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得冷媒可以在室内换热器21中停留更长的时间,以通过室内换热器21充分吸收热量,从而提高室内机2的制冷效果。
其中,可以在第一流通管311的左端安装正向设置的第二孔板混流片43,并同时在第一流通管311的右端安装反向设置的第二孔板混流片43,对应第一孔板混流片42和/或织网混流片41可以安装在两个第二孔板混流片43之间,如图15所示。此外,也可以在第一流通管311的左端安装正向设置的第二孔板混流片43,并同时在第二孔板混流片43的右侧安装第一孔板混流片42和/或织网混流片41。又或者,也可以在第一流通管311的右端安装反向设置的第二孔板混流片43,并同时在第二孔板混流片43的左侧安装第一孔板混流片42和/或织网混流片41。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上述实施例中的多联式空调器100的室外机仅是为了便于配合描述冷媒在制冷工况以及制热工况时的流通状态。并不作为对本申请提供的多联式空调器100的限定调节。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多联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台室内机,每个所述室内机分别包括室内换热器以及节流装置,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节流装置连通;
至少一个液相分歧管,用于冷媒的分流或者汇流;每个所述分歧管包括第一流通管和多个第二流通管,每个所述第二流通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通管的同一端,且每个所述第二流通管的另一端用于连通所述节流装置;
多个混流件,每个所述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多个所述混流件,多个所述混流件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在所述第一流通管内依次间隔分布;在一个所述第一流通管内,至少一个所述混流件为第二孔板混流片,其他所述混流件具有多个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通管的两端;
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包括第二片状本体,所述第二片状本体上开设有多个第三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通管的两端;在一个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上,所述第三通孔与平行于所述第二片状本体的平面具有重合的横截面;在一个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内,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三通孔的所述横截面的面积朝向同一个方向逐渐减小或者逐渐增大;
在一个所述第一流通管内,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安装于所述多个混流件靠近所述节流装置的一侧,且该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的每个所述第三通孔的所述横截面的面积向靠近所述节流装置的方向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件还包括:
至少一个织网混流片,每个所述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织网混流片;每个所述织网混流片包括多个丝线,且多个所述丝线交错编织形成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具有多个第一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通管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件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孔板混流片,每个所述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孔板混流片;每个所述第一孔板混流片包括第一片状本体,所述第一片状本体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通管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流通管内同时安装有织网混流片以及第一孔板混流片的情况下;
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孔板混流片位于所述织网混流片远离所述节流装置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多个所述织网混流片的情况下;
每个所述第一流通管内安装有多个所述织网混流片;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每个所述织网混流片的所述第一通孔的目数向靠近所述节流装置方向逐渐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目数为80~635。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流通管内同时安装有一个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织网混流片以及第一孔板混流片的情况下;
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孔板混流片、所述织网混流片以及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在所述第一流通管内依次间隔分布,且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位于所述第一孔板混流片靠近所述节流装置的一侧,且所述第三通孔的所述横截面的面积向靠近所述节流装置的方向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流通管内同时安装有两个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织网混流片以及第一孔板混流片的情况下;
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一个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所述第一孔板混流片、所述织网混流片以及一个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在所述第一流通管内依次间隔分布;
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在靠近所述节流装置的一个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中,每个所述第三通孔的所述横截面的面积向靠近所述节流装置的方向逐渐增大;在另一个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中,沿所述冷媒的流动方向,每个所述第三通孔的所述横截面的面积向靠近所述节流装置的方向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板混流片还包括多个套管件,多个所述套管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片状本体的同一侧,且每个所述套管件对齐一个所述第三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通管的两端。
CN202210609487.8A 2022-04-25 2022-05-31 一种多联式空调器 Active CN1148576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9487.8A CN114857666B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多联式空调器
CN202280063778.XA CN118043605A (zh) 2022-04-25 2022-11-21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PCT/CN2022/133299 WO2023207050A1 (zh) 2022-04-25 2022-11-21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9487.8A CN114857666B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多联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57666A CN114857666A (zh) 2022-08-05
CN114857666B true CN114857666B (zh) 2023-08-01

Family

ID=82640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09487.8A Active CN114857666B (zh) 2022-04-25 2022-05-31 一种多联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576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7050A1 (zh) * 2022-04-25 2023-11-0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2584A (ja) * 2003-01-27 2003-08-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344456A (zh) * 2013-07-29 2015-02-1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室外机冷媒分流不均的调节方法
CN105588362A (zh) * 2015-11-09 2016-05-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19007706A (ja) * 2017-06-27 2019-01-17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絞り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
CN109386986A (zh) * 2018-10-22 2019-02-2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及其空调室外机
WO2020211301A1 (zh) * 2019-04-15 2020-10-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空调器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6522078U (zh) * 2021-08-06 2022-05-1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61475B (en) * 1979-10-01 1984-01-25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Refrigerating apparaus
JPH07146032A (ja) * 1993-11-26 1995-06-06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膨張弁
JP3932733B2 (ja) * 1999-09-22 2007-06-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
JP2007162851A (ja) * 2005-12-14 2007-06-28 Fuji Koki Corp 電動弁
CN204027096U (zh) * 2014-08-27 2014-12-17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分歧盒
JP2018077009A (ja) * 2016-11-10 2018-05-17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冷凍サイクルに用いられる配管
CN206338987U (zh) * 2016-11-22 2017-07-1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电子膨胀阀和空调系统
CN112443903B (zh) * 2019-08-30 2022-06-24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212006014U (zh) * 2020-03-13 2020-11-24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212457530U (zh) * 2020-07-06 2021-0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分液结构及应用其的空调器
CN213778257U (zh) * 2020-10-20 2021-07-23 重庆海尔制冷电器有限公司 降噪装置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2584A (ja) * 2003-01-27 2003-08-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344456A (zh) * 2013-07-29 2015-02-1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室外机冷媒分流不均的调节方法
CN105588362A (zh) * 2015-11-09 2016-05-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19007706A (ja) * 2017-06-27 2019-01-17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絞り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
CN109386986A (zh) * 2018-10-22 2019-02-2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及其空调室外机
WO2020211301A1 (zh) * 2019-04-15 2020-10-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空调器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6522078U (zh) * 2021-08-06 2022-05-1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57666A (zh) 2022-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43185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3932487A (zh) 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CN216745035U (zh)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CN114857666B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器
CN106839531B (zh) 一种气体旁通微通道蒸发器
CN213841417U (zh) 多联机系统
CN216868874U (zh) 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CN112361669A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4560939B2 (ja) 冷媒分流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13339893A (zh) 分流器、换热器及空调机
EP3734199B1 (en) Air-conditioner system
CN217031696U (zh) 空调器
CN216953290U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1829152A (zh) 冷媒整流管及空调室内机
CN220506932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8043605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4459080B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5863764U (zh)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307722U (zh) 分液器及其风冷热泵空调系统
CN219264440U (zh) 室外换热器结构及包含其的空调系统
CN220250355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217785533U (zh) 一种空调器
WO2023148841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21349291U (zh) 室外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以及空调器
WO2023058179A1 (ja)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