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09831A - 用于具有行人保护特征的前行李箱的闭合闩锁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具有行人保护特征的前行李箱的闭合闩锁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09831A
CN114809831A CN202210054687.1A CN202210054687A CN114809831A CN 114809831 A CN114809831 A CN 114809831A CN 202210054687 A CN202210054687 A CN 202210054687A CN 114809831 A CN114809831 A CN 1148098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ker
hook
move
pawl
h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546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约尔格·托马斯·克莱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gna Boeco GmbH
Original Assignee
Magna Boeco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gna Boeco GmbH filed Critical Magna Boeco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4809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098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8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of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8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means for lifting bonne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24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nne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闭合闩锁组件的行人保护特征和一种用于使机动车辆的罩移动至弹起位置和打开位置的方法。行人保护特征包括致动器,该致动器构造成使滑动凸轮构件平移,以导致钩状件枢转到撞销保持位置中来防止撞销从闭合闩锁组件移除,并且使升降杆枢转成与撞销接合以使撞销朝向钩状件移动,此时罩被移动至弹起位置,并且行人保护特征可选地包括释放特征,该释放特征用以使钩状件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从而允许罩从弹起位置被移动至打开位置。

Description

用于具有行人保护特征的前行李箱的闭合闩锁组件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9月7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3/241,422的美国临时申请、于2021年3月31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3/168,743的美国临时申请、于2021年2月16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3/150,071的美国临时申请以及于2021年1月20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3/139,636的美国临时申请的权益,所有这些美国临时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用于机动车辆闭合系统的动力操作的闭合闩锁组件。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下述闭合闩锁组件,该闭合闩锁组件提供动力释放行人保护功能并且非常适合与机动车辆中的前罩闩锁系统一起使用。
背景技术
期望最好地保护行人免受与车辆正面碰撞造成的伤害。当汽车在前端碰撞中撞到行人时,行人可能会被抛起并且落在车辆的前罩上。为了减轻行人相对于车辆的撞击的猛烈性,并且特别地,为了防止人的头部撞击发动机缸体或位于前罩正下方的其他硬物,需要在行人撞击前罩之前主动将前罩与发动机缸体隔开。特别地,当即将进行前端碰撞时,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段内(例如,在几毫秒内)将前罩从完全关闭的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处,前罩通常紧邻发动机缸体定位,在第二位置处,前罩主动地且可控地进一步移动远离发动机缸体。罩向第二位置的移动可以在行人撞击前罩时为行人的头部和/或身体提供更逐渐地减速的足够的时间和/或缓冲空间,由此潜在地降低对行人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
还期望使机动车辆安全系统及其部件的成本和复杂性最小。此外,期望能够提供驾驶车辆远离事故现场而无需在驾驶或以其他方式运输车辆时不合理地考虑损坏的罩开口的能力。此外,期望能够使在车辆安全系统致动时需要更换的部件数量最小。还期望确保在人撞击车辆的前罩之前有足够和充足的时间充分部署机动车辆安全系统,由此使人受伤的潜在严重性最小。如将由车辆闭合面板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理解的,这些期望、问题和与导致罩损坏的事故相关的其他问题是公认的。
需要为这些问题和由车辆罩面板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其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罩闩锁和具有该罩闩锁的系统。
发明内容
本部分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总体概述。因此,本部分不旨在被解释为与本发明解决方案相关的所有特征、方面、目的和/或优点的全面和详尽的列举,这些特征、方面、目的和/或优点在以下详细说明和附图中进一步描述和说明。
本公开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与机动车辆的前罩闩锁系统一起使用的行人保护特征,该行人保护特征至少解决了上面讨论的那些问题。
本公开的一相关目的是进一步提供一种用于与任何型号的机动车辆一起使用的机动车辆罩闩锁系统。
本公开的一相关目的是进一步提供一种与前行李箱(前备箱)罩一起使用的机动车辆罩闩锁和具有该机动车辆罩闩锁的闭合系统。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行人保护特征的机动车辆罩闩锁,该行人保护特征具有自动感测即将发生的前端撞击并且将车辆罩从完全关闭位置释放至部分打开位置而无需车辆驾驶员在行人撞击车辆罩之前采取行动的能力。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车辆罩闩锁和用于该机动车辆罩闩锁的行人保护特征,该行人保护特征具有防止车辆罩在发生事故后运输车辆时无意地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的能力。
根据这些和其他目的,本公开的一方面是提供一种具有行人保护特征的罩闩锁系统,该行人保护特征体现了在以下详细说明和图示中阐述的发明构思。
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是提供一种构造具有行人保护特征的罩闩锁系统的方法,该行人保护特征体现了在以下详细描述和图示中阐述的发明构思。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罩的闭合闩锁系统,该闭合闩锁系统用于响应于即将发生的撞击使固定至撞销的罩移动至弹起位置。闭合闩锁系统包括具有棘齿和至少一个掣爪的闭合闩锁组件。该棘齿可以在撞销捕获位置、撞销部分释放位置和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撞销捕获位置处,棘齿将撞销保持在完全捕获位置中,并且在撞销捕获位置处,罩处于完全关闭位置,在撞销部分释放位置处,棘齿将撞销保持在部分释放位置中,并且在撞销部分释放位置处,罩处于部分打开位置,在撞销释放位置处,棘齿释放撞销,并且在撞销释放位置处,罩可以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至少一个掣爪可以在主锁定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主锁定位置处,至少一个掣爪将棘齿保持在撞销捕获位置中,在棘齿释放位置处,至少一个掣爪将棘齿释放至撞销部分释放位置。闭合闩锁系统还包括行人保护系统。行人闭合系统包括致动器,该致动器构造成使滑动件平移,以导致钩状件移动到撞销保持位置中来防止撞销从闭合闩锁组件移开,并且使升降杆移动成与撞销接合从而使撞销移动成与钩状件接合,此时罩被移动至弹起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致动器构造成使滑动件沿着直的路径平移,从而导致钩状件绕钩状件轴线枢转到撞销保持位置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行人保护系统还包括掣爪杆,其中,滑动件构造成使该掣爪杆移动以使至少一个掣爪从主锁定位置操作性地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滑动件可以设置成具有第一凸轮表面、第二凸轮表面和第三凸轮表面,第一凸轮表面构造成使钩状件移动到撞销保持位置中,第二凸轮表面构造成使掣爪杆移动以使至少一个掣爪从主锁定位置操作性地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第三凸轮表面构造成使升降杆移动成与撞销接合以使撞销移动成与钩状件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第一凸轮表面可以构造成在使至少一个掣爪从主锁定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之前使钩状件移动到撞销保持位置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第一凸轮表面在第二凸轮表面导致掣爪杆允许至少一个掣爪从主锁定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之前使钩状件移动到撞销保持位置中,由此防止撞销无意地从棘齿释放。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第二凸轮表面可以构造成在第三凸轮表面使升降杆移动成与撞销接合之前使掣爪杆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升降杆和掣爪杆可以构造成绕共用轴线枢转。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滑动件、钩状件和升降杆可以构造成处于彼此共面的关系,以在共用平面内枢转。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释放杆可以操作性地联接至钩状件,释放杆具有静止位置和致动位置,在静止位置处,钩状件在致动器处于致动位置时保持在撞销保持位置中,在致动位置处,钩状件在致动器处于致动位置时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此时撞销可以从棘齿移开并且罩可以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释放构件可以固定至释放杆,其中,释放构件构造成用于手动致动以使释放杆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释放构件可以设置为杆或线缆中的一者。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释放杆通过销支承以用于枢转运动,并且设置了具有槽的滑动件,该槽构造成用于在其中接纳销,其中,销在滑动件从非部署位置移动至部署位置时滑动通过所述槽。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释放杆具有驱动特征,并且钩状件具有从动特征,驱动特征构造成用于当释放杆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时与从动特征接合,以使钩状件在致动器处于致动位置时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驱动特征包括从释放杆的端部延伸的指状件,并且从动特征包括从钩状件向外延伸的突出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滑动件具有搁置表面、第一凸轮表面和超程表面,搁置表面布置成用于在致动器处于非致动位置时接纳从动特征,此时钩状件处于所述撞销释放位置,第一凸轮表面布置成用于在致动器处于致动位置时与从动特征接合,此时钩状件处于撞销保持位置,超程表面布置成用于在致动器处于致动位置时接纳从动特征,此时钩状件处于撞销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搁置表面从凸轮表面的第一端部延伸,并且超程表面从凸轮表面的与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二端部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升降杆具有升降杆从动表面,并且滑动件具有升降杆驱动表面,其中,升降杆驱动表面与所述升降杆从动表面接合,以使所述升降杆移动成与撞销接合,从而使撞销移动成与钩状件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升降杆从动表面形成在升降杆的凹部中,并且升降杆驱动表面由从升降杆向外延伸的突出部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阻挡特征可以构造成用于在非阻挡位置与阻挡位置之间移动,在非阻挡位置处,升降杆处于升降杆静止位置,在阻挡位置处,升降杆可释放地保持在升降杆部署位置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当滑动件从非部署位置移动至部署位置时,阻挡特征被偏置到阻挡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当钩状件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时,阻挡特征从阻挡位置偏置到非阻挡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当释放杆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时,阻挡特征通过释放杆从阻挡位置偏置到非阻挡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阻挡特征与升降杆接合,以在阻挡特征从非阻挡位置移动至阻挡位置时使升降杆从升降杆静止位置移动至升降杆部署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设置了销,该销从阻挡杆横向向外延伸成与升降杆的升降杆从动表面滑动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当升降杆处于升降杆部署位置时,销与升降杆的端部阻挡表面进行阻挡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升降杆的升降杆从动表面是平滑的、弧形表面、凹形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滑动件接合阻挡特征以使阻挡特征从非阻挡位置移动至阻挡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设置了销,该销从滑动件延伸成与阻挡杆的从动凸轮表面接合,其中,销响应于滑动件从非部署位置移动至部署位置使阻挡杆从非阻挡位置凸轮移动至阻挡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设置了可以在非阻挡的静止位置与阻挡位置之间移动的钩状件阻挡掣爪,其中,钩状件阻挡掣爪与钩状件的锁定表面进行阻挡接合,以在致动器处于致动位置时将钩状件保持在撞销保持位置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释放杆向其致动位置的运动导致钩状件阻挡掣爪从阻挡位置移动至非阻挡位置,此时钩状件在致动器处于致动位置时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钩状件阻挡掣爪通过偏置构件朝向阻挡位置偏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行人保护系统还包括构造成支承致动器、滑动件、钩状件和升降杆中的至少一者的壳体,该壳体具有凸缘,该凸缘构造成在钩状件处于撞销保持位置时置于钩状件之上并阻碍钩状件的潜在的向上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行人保护系统可以构造成连接至现有闭合闩锁组件的闩锁框架板。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下述方法:在撞击行人之前机动车辆的罩从完全关闭位置自动移动至部分打开的弹起位置,以使在行人撞击罩时对行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最小。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在撞击行人之前使罩从关闭位置自动移动至部分地打开的弹起位置的方法包括:为致动器提供动力;和通过致动器使滑动凸轮构件平移;以及通过滑动凸轮构件的第一凸轮表面使钩状件移动至撞销保持位置来防止固定至罩的撞销从闭合闩锁组件移开。此外,通过滑动凸轮构件的第二凸轮表面使掣爪杆移动,以使至少一个掣爪从主锁定位置操作性地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导致棘齿从撞销捕获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另外,通过滑动凸轮构件的第三凸轮表面使升降杆移动成与撞销接合,以使撞销朝向钩状件移动,此时罩移动至弹起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为致动器提供动力时,使致动器将滑动构件从非部署位置沿着直的路径移动至部署位置,以使第一凸轮表面与钩状件接合、使第二凸轮表面与掣爪接合、并且使第三凸轮表面与升降杆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经由滑动构件的第一凸轮表面与从钩状件向外延伸的钩状件突出部的接合使钩状件绕钩状件轴线枢转到撞销保持位置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使至少一个掣爪从棘齿释放位置移动之前使钩状件枢转到撞销保持位置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使升降杆移动成与撞销接合之前使掣爪杆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支承升降杆和掣爪杆以使其绕共用轴线枢转。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支承滑动件、钩状件和升降杆以使其在共用平面内进行枢转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下述方法:自动致动闭合闩锁组件,以用于在撞击行人之前使机动车辆的罩从关闭位置移动至部分打开的弹起位置,从而使在撞击罩时对行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最小,并且可选地用于释放罩以使罩从弹起位置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并且可选地用于重置闭合闩锁组件,以允许罩从弹起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该方法包括:为致动器提供动力;通过致动器使滑动构件移动;通过滑动构件的第一凸轮表面使钩状件从撞销释放位置移动至撞销保持位置,以防止固定至罩的撞销从闭合闩锁组件移开;通过滑动构件的第二凸轮表面使掣爪杆移动,以使至少一个掣爪从主锁定位置操作性地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导致棘齿从撞销捕获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通过滑动构件的升降杆驱动表面使升降杆从升降杆静止位置移动至与撞销接合的升降杆部署位置,以使撞销朝向钩状件移动,此时罩被移动至弹起位置;并且可选地,使释放杆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并且导致钩状件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由此允许撞销从闭合闩锁组件移开并且罩从弹起位置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经由释放构件的手动致动使释放杆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使阻挡特征从非阻挡位置移动到阻挡位置中,此时阻挡特征强制接合升降杆的表面以将升降杆可释放地保持在升降杆部署位置中。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使释放杆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的同时,使阻挡特征从阻挡位置移动至非阻挡位置,此时升降杆可以返回至升降杆静止位置,以允许罩移动至关闭位置。
根据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罩的闭合闩锁系统,该闭合闩锁系统用于使固定至撞销的罩移动至弹起位置,该闭合闩锁系统包括具有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的闭合闩锁组件和行人保护系统,该行人保护系统包括具有非致动位置和致动位置的致动器,该致动器构造成在从非致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时使滑动件从非部署位置平移至部署位置,其中,滑动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控制表面,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控制表面构造成在滑动件从非部署位置平移至部署位置期间控制一个一个或更多个部件。
根据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罩的闭合闩锁系统,该闭合闩锁系统用于将固定至撞销的罩移动至弹起位置,该闭合闩锁系统包括具有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的闭合闩锁组件和行人保护系统,该行人保护系统包括具有非致动位置和致动位置的致动器,该致动器构造成在从非致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时使控制元件、比如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的可以线性移动的滑动件或可旋转的凸轮元件从非部署位置移动至部署位置,一个或更多个控制表面构造成在使控制元件从非部署位置移动至部署位置期间使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从正常状态转换为主动的行人保护状态,闭合闩锁组件还包括释放杆,以用于使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从主动的行人保护状态转换到正常状态而不会导致控制元件和致动器中的一者从它们的致动位置返回到它们的非致动位置。
其他的适用领域将从本文所提供的描述中变得明显。该发明内容中的描述和具体示例仅旨在图示某些非限制性目的、方面和实施方式,这些非限制性目的、方面和实施方式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本文描述的附图仅旨在说明与本公开的教示相关的动力操作的闭合闩锁组件及其相关结构构型和功能操作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A至1C图示了经由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构造的行人保护特征的自动致动而致动机动车辆的前罩从完全关闭位置(图1A)移动至弹起位置(图1B和图1C)的渐进顺序;
图2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构造的用于与机动车辆的前罩的闭合闩锁组件一起使用的行人保护特征的前侧视图,其中,行人保护特征示出为处于非部署的、静止的原始位置;
图3图示了仅出于清楚的目的从其中移除了壳体的图2的行人保护特征的后侧视图,其中,行人保护特征示出为处于非部署的、静止的原始位置;
图4图示了用于与图2的行人保护特征一起使用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后侧视图,其中,闭合闩锁组件示出为处于撞销捕获位置;
图5是与图2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致动器从非致动位置移动至初始致动位置以使滑动件(滑动凸轮构件)从非部署位置移动至初始部署位置,此时导致钩状件响应于滑动件的表面接合并驱动钩状件的表面而从非部署的撞销释放位置移动至部署的撞销捕获位置,此时钩状件防止了撞销从闭合闩锁组件和行人保护特征释放;
图6是与图4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闭合闩锁组件的主掣爪和副掣爪经由行人保护特征的掣爪杆响应于由滑动件驱动的掣爪杆的凸耳的移动而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图7是与图5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致动器移动至中间致动位置以使滑动件移动至中间的部署位置,从而导致升降杆响应于滑动件驱动升降杆的突出部而移动成与撞销初始接合;
图8是与图7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致动器移动至完全致动位置以使滑动件移动至完全部署位置,从而导致升降杆使撞销移动成与钩状件接合,此时机动车辆的前罩响应于滑动件驱动升降杆的突出部而被移动至图1B和图1C的弹起位置;
图9是图示了在撞击行人之前使机动车辆的罩从完全关闭位置自动移动至部分打开的弹起位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图示了在撞击行人之前使机动车辆的罩从完全关闭位置自动移动至部分打开的弹起位置的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11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构造的用于与机动车辆的前罩的闭合闩锁组件一起使用的行人保护特征的前侧视图,其中,行人保护特征被示出为处于未部署的、静止的原始位置;
图12是与图11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行人保护特征的致动器移动至完全致动位置以使滑动件移动至完全部署位置,从而导致升降杆使棘齿移动成与钩状件接合,此时机动车辆的前罩被移动至图1B和图1C的弹起位置;
图12A是与图12类似的视图,其图示了仅出于清楚的目的移除了滑动件的视图,以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面示出与行人保护特征的升降杆相关的方面;
图12B是与图12A类似的从相反侧观察的视图;
图12C是与图12类似的从行人保护特征的壳体的相反侧观察的视图;
图13是与图12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释放杆的用于使钩状件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的初始致动;
图14是与图13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在钩状件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的情况下的释放杆的致动完成;
图15A至图15D图示了下述动作的顺序:致动行人保护特征的致动器,以使钩状件移动至撞销保持位置,并且使升降杆移动至升降杆部署位置,从而使罩移动至弹起位置,并且然后致动释放杆以使钩状件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从而允许罩从弹起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
图16是下述方法的流程图:自动致动闭合闩锁组件,以用于在撞击行人之前使机动车辆的罩从关闭位置移动至部分打开的弹起位置,从而使在撞击罩时对行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最小,并且可选地用于释放罩以使罩从弹起位置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并且可选地用于重置闭合闩锁组件,以允许罩从弹起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
图17A是机动车辆的前罩的闭合闩锁组件的立体端视图,该闭合闩锁组件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构造的行人保护特征;
图17B是与图17A类似的从闭合闩锁组件的另一端观察的视图;
图18图示了图17A和图17B所示的闭合闩锁组件的行人保护特征处于非部署的、静止的原始位置的前侧视图;
图19是与图18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图17A和图17B的闭合闩锁组件的行人保护特征的致动器在致动器从静止的原始位置移动至虚线的完全致动位置时使滑动件从静止位置(以实体形式示出)移动至完全部署位置(以透明形式示出),从而导致升降杆从静止位置(以实体形式示出)移动至部署位置(以透明形式示出),以使撞销移动成与钩状件接合,此时机动车辆的前罩移动至图1B和图1C的弹起位置;
图20是与图18类似的视图,其更详细地示出了图17A和图17B的闭合闩锁组件的行人保护特征在处于非部署的、静止的原始位置时的各种部件;
图21是与图20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行人保护特征的致动器朝向完全致动位置(示出在中间位置)以使滑动件朝向完全部署位置(示出在中间位置)移动,从而导致钩状件移动至撞销保持位置;
图22是与图21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致动器移动至完全致动位置并且滑动件移动至完全部署位置,从而导致升降杆使撞销移动成与钩状件接合,此时机动车辆的前罩被移动至图1B和图1C的弹起位置;
图23是与图22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行人保护特征的释放杆致动,以用于使钩状件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
图24是图17A和图17B的闭合闩锁组件的行人保护特征的断开接合杆的立体图;并且
图25是图17A和图17B的闭合闩锁组件的行人保护特征的阻挡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全面地描述与机动车辆的闭合闩锁系统的闭合闩锁组件一起使用的动力操作的行人保护系统的示例实施方式。为此,提供了闭合闩锁系统和闭合闩锁组件的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是详尽的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公开的预期范围。因此,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比如特定部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以提供对本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的详尽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明显的是,不需要采用具体的细节,示例实施方式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示例实施方式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示例实施方式的一些部分中,未详细描述公知的过程、公知的装置结构和公知的技术。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表述“闭合闩锁组件”将通常用于表示适合与车辆闭合面板一起使用并且提供动力系拉特征和动力释放特征中的一者的任何动力操作的闩锁装置。此外,表述“闭合面板”将用于表示安装至机动车辆的结构本体部分并且可以在完全打开位置与完全关闭位置之间移动从而相应地打开和关闭通向机动车辆的乘客舱或储存舱的通道的任何元件。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本文中的闭合面板是关于机动车辆的前罩来描述的。
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的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并且不旨在进行限制。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一种”和“该”也可以旨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术语“包括”、“含有”、“包含”和“具有”是包括性的,并且因此指定了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或添加,也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除非具体标识为执行的顺序,否则本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和操作不得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按所讨论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取附加的或替代的步骤。
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接合至”、“连接至”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接合、连接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能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反地,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接合至”、“直接连接至”或“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可能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关系的其他词语应以相似的方式进行解释(例如,“在……之间”与“直接在……之间”,“相邻”与“直接相邻”等)。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列举项目中的一个或更多个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尽管在本文中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除非上下文明确指出,否则比如“第一”、“第二”的术语和其他数字术语在本文中使用时不暗示序列或顺序。因此,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示的情况下,下面所讨论的第一元件、第一部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段可以称为第二元件、第二部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本文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比如“内”、“外”、“下面”、“下方”、“下”、“上方”、“上”等,以描述图中所图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可以旨在涵盖装置在使用或操作时的除了图中所描绘的取向之外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装置进行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下面”的元件将定向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下方”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两者的取向。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取向),并且本文中所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被对应地解释。
图1A至图1C图示了机动车辆10,该机动车辆10具有限定前舱14的本体11,该前舱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发动机舱,而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储存舱,也称为前行李箱,有时称为“前备箱”,其没有发动机但是位于车辆的前部区域。在机动车辆10的该非限制性示例中,构造为也简称为罩12的前罩的闭合面板可枢转地安装至本体11,以用于相对于前舱在图1A的完全关闭位置与图1B和1C的部分打开或弹起位置之间移动。说明性地,闭合面板12是设置在机动车辆10的前部处的罩,以用于封围发动机舱或也称为储物舱的前备箱。罩12可以从车辆10的乘客舱内手动释放,并且这用于致动与闭合闩锁组件16相关联的闩锁释放机构,从而释放罩12并且允许罩12随后移动至其弹起位置或完全打开位置。在该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闭合闩锁组件16固定至车辆本体11的与前舱邻近的结构部分,并且闭合闩锁组件16构造成可释放地接合撞销22,该撞销22以固定的关系安装至罩12的下侧部。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行人保护特征,该行人保护特征也称为行人保护系统(PPS)20,该行人保护特征构造成与闭合闩锁组件16配合成可操作地连通从而形成闭合闩锁系统17,该闭合闩锁系统17具有动力释放功能(该动力释放功能能够经由传感器/控制器系统自动致动),该动力释放功能用以在预计行人P即将与罩12猛烈接触时使罩12自动移动至弹起位置。因此,如果行人P在致动PPS 20之后撞击罩12,则提供了略微升起的罩12的缓冲作用,这减小了对行人的撞击力,并且最终可以降低行人P撞击发动机(如果在罩12下面存在发动机的话)的可能性,由此降低对行人P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现在将参照图4和图6提供根据本公开的教示构造的闭合闩锁组件16和具有该闭合闩锁组件16的闭合闩锁系统17的动力操作的版本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以下称为闩锁16的闭合闩锁组件包括棘齿24、主掣爪26、副掣爪28和也称为联接杆30的联接连杆。棘齿24可以响应于主掣爪26和副掣爪28从棘齿保持位置(参见例如图4)至棘齿释放位置(参见例如图6)的选择性移动而在也称为主撞销捕获位置的主关闭位置、也称为副撞销捕获位置的副关闭位置和也称为撞销释放位置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主关闭位置和副关闭位置中,棘齿24防止撞销22收回。当处于主关闭位置时,棘齿12将撞销22相对较深地保持在通常称为壳体的鱼嘴的槽内,其中,与棘齿24处于副关闭位置——其中,罩12处于部分关闭状态,但通过棘齿24防止被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时相比,罩1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因此,在主关闭位置中,棘齿24将撞销22保持在鱼嘴中的第一深度处,此时罩12处于完全关闭位置,并且在副关闭位置中,棘齿24将撞销22保持在壳体的鱼嘴中的第二深度处,此时罩12处于部分关闭的弹起位置,其中,第一深度大于第二深度。
参照图2,行人保护系统20示出为处于静止的原始位置。行人保护系统20包括用于接纳和支承各种部件的壳体40,所述部件包括动力操作的致动器42、也称为滑动构件或滑动件44的滑动凸轮构件、也称为钩状构件或钩状件46的撞销保持钩状件、也称为升降杆48的撞销升降杆以及也称为掣爪杆50的掣爪打开器。
现在转至图1A至图1C,所图示的一系列事件示出了:在行人保护区Z中检测到行人P,并且响应于在行人保护区Z中检测到行人P而致动PPS20的动力致动器42,以减轻行人P在撞击机动车辆11的罩12时所经受的撞击力。
在图1A中,所图示的行人P在机动车辆11的预定行人保护区Z中。行人保护区Z的距离或模式的范围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比如在距机动车辆11的前端部约0.1米与2米之间。在行人保护区Z之内或之外,可以启用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以根据需要使车辆11自动转向和/或制动,从而避免或减轻与另一车辆和/或行人P的撞击。ADAS系统可以与作为示例而非限制的比如设置在机动车辆11的前端区域中的一个或更多个传感器39’、比如非接触式雷达发射传感器(图1A至图1C和图9)以及/或者与位于机动车辆10的期望区域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传感器39”、作为示例而非限制的比如包括加速度计、雷达发射传感器的车辆碰撞传感器可操作地通信,并且与也称为车辆控制器37’的本体控制模块(BCM)和/或闩锁控制器37(图9)可操作地通信。
当行人P已经进入行人保护区Z时,传感器39’检测到即将与行人P发生侧面或正面碰撞/撞击,因此,传感器39’与车辆控制器37’通信和/或直接与闩锁控制器37通信,以致动行人保护特征20的动力致动器42自动地移动滑动件44,由此导致主掣爪26和副掣爪28从其棘齿保持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因此,棘齿24被自动允许移动至其撞销释放位置。
更详细地,在感测到即将与行人P撞击时、比如当行人P进入行人保护区Z时(图1A),致动器42经由来自车辆控制器37’的信号的致动和/或直接借助闩锁控制器37自动移动至初始致动位置(图5),以使滑动件44从非部署位置沿着沿轴线A延伸的直的路径平移至初始部署位置,从而导致钩状件46比如经由如箭头r1所指示的绕也称为第一轴线46’的钩状件轴线的枢转从撞销释放位置移动至也称为撞销保持位置的撞销捕获位置。在滑动件44沿着轴线A的初始平移期间,邻近滑动件44的第一端部53定位的也称为滑动件44的第一凸轮表面52的第一驱动构件与也称为钩状件突出部54——该钩状件突出部54从钩状件46的靠近钩状件轴线46’的第一端部45向外延伸——的钩状件从动构件进行凸轮接合,以使钩状件46如图5中所观察到的绕钩状件轴线46’顺时针枢转,从而使钩形的第二端部或自由端部47与撞销22形成阻挡、叠置的关系,由此防止撞销22经过钩状件自由端部47并且防止撞销22从行人保护特征20释放。在滑动件44沿着轴线A进一步平移时,上部、大致平坦的第一凸轮表面平台52’将钩状件46保持在致动位置,其中,钩形的第二端部47与撞销22处于叠置的关系。
图6示出了闭合闩锁组件16的掣爪26、28响应于掣爪打开器杆50的也称为从掣爪杆50横向向外延伸的凸耳56(图3)的掣爪驱动构件被也称为滑动件44的第二凸轮表面58的第二驱动构件驱动(图3图示了由第二凸轮表面58接合的凸耳56)而经由移动、经由PPS 20的在下文中被称为掣爪杆50的掣爪打开器杆绕第二轴线57的如由箭头r2所指示的逆时针旋转运动(如在图6中观察到的)从主锁定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第二凸轮表面58示出为位于滑动件44的第一端部53与第二端部55中间的倾斜表面。第二凸轮表面58的倾斜表面过渡至大致平坦的第二凸轮表面平台58’。
掣爪杆50沿箭头r2方向的旋转运动使联接连杆30沿着箭头A1的方向(图6)移动,于是示出为联接连杆30的突出部60的驱动构件接合主掣爪26并且使主掣爪26绕主掣爪轴线27枢转至主掣爪26的棘齿释放位置,而位于联接连杆30与副掣爪28之间的连接的连接件61使副掣爪28绕副掣爪轴线29可枢转地移动至副掣爪28的棘齿释放位置。当滑动件44继续沿着轴线A平移时,凸耳56移动到第二凸轮表面平台58’上,此时主掣爪26和副掣爪28保持在它们各自的棘齿释放位置。
图7示出了致动器42进一步移动至中间致动位置,以使滑动件44沿着轴线A移动至中间部署位置。当处于中间位置时,滑动件44的邻近滑动件44的第二端部55定位的第三凸轮表面62与升降杆48的升降杆突出部64进行驱动接合,由此使升降杆48沿箭头r3的方向绕轴线57可枢转地移动。当升降杆48绕轴线57枢转时,升降杆48的自由端部49与撞销22进行初始接合。升降杆48和掣爪杆50示出为围绕共用销P支承以用于绕共用轴线57旋转。突出部64靠近轴线57定位,该轴线57邻近于升降杆48的与自由端部49相反的端部51,由此使升降杆48绕轴线57枢转所需的力的量最小。
图8示出了致动器42移动至完全致动位置,以使滑动件44沿着轴线A移动至完全部署位置,在完全部署位置处,第三凸轮表面62经由与升降杆突出部64的接合而导致升降杆48使撞销22朝向钩形的自由端部47向上移动成与钩状件46的钩形的自由端部47接合或紧密靠近。在钩形的自由端部47经由长形的、平坦的第一凸轮表面平台52’与钩状件突出部54的持续接合而与撞销22保持叠置关系的情况下,钩状件46防止撞销22从行人保护特征20释放,并且机动车辆10的前罩12被移动至弹起位置并保持在弹起位置(图1B和图1C)中。升降杆突出部64被保持在与滑动件44的第二端部邻近的大致平坦的第三凸轮表面平台或止动表面62’上的完全部署的弹起位置,直到需要比如在重置操作中从该部署的弹起位置移走为止。
滑动件44、钩状件46和升降杆48大致彼此共面,这允许钩状件突出部54在第二凸轮表面58接合凸耳56并且将凸耳56保持在第二凸轮表面平台58’上时保持与第一凸轮表面平台52’接合,而当使滑动件44沿着直轴线A平移至滑动件44的完全部署位置时,第三凸轮表面62接合升降杆突出部64并且将升降杆突出部64保持在第三凸轮表面平台62’上。滑动件44、钩状件46和升降杆48的上述布置和相互关系提供了紧凑的结构,由此使结合到闭合闩锁系统17中所需的空间的量最小。如所图示的,第二凸轮表面平台58’在横向关系上从第一凸轮表面平台52’和第三凸轮表面平台62’沿着其对准的平面略微偏移。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图10图示了在撞击行人P之前使机动车辆11的罩12从关闭位置自动移动至部分打开的弹起位置的方法1000的步骤。该方法1000包括:为致动器42提供动力的步骤1100;和通过致动器42使滑动凸轮构件44平移的步骤1200;以及通过滑动凸轮构件44的第一凸轮表面52使钩状件46移动至撞销保持位置,以防止固定至罩12的撞销22从闭合闩锁组件16移开的步骤1300。此外,步骤1400为通过滑动凸轮构件44的第二凸轮表面58移动掣爪杆50以使至少一个掣爪26、28从主锁定位置可操作地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导致棘齿24从撞销捕获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另外,步骤1500为通过滑动凸轮构件44的第三凸轮表面62使升降杆48移动成与撞销22接合,以使撞销22朝向钩状件46移动,此时罩12被移动至弹起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方法1000还可以包括下述步骤1600:在为致动器42提供动力时,使致动器42将滑动构件44从非部署位置沿着直的路径移动至部署位置,以使第一凸轮表面52与钩状件46接合、使第二凸轮表面58与掣爪杆50接合并且使第三凸轮表面62与升降杆48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该方法1000还可以包括下述步骤1700:经由滑动构件44的第一凸轮表面52与从钩状件46向外延伸的钩状件突出部54的结合使钩状件46绕钩状件轴线46’枢转到撞销保持位置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方法1000还可以包括下述步骤1800:在使至少一个掣爪26、28从棘齿释放位置移动之前使钩状件46枢转到撞销保持位置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方法1000还可以包括下述步骤1900:在使升降杆48移动成与撞销22接合之前使掣爪杆50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方法1000还可以包括下述步骤2000:支承升降杆48和掣爪杆50使其绕共用轴线57枢转。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方法1000还可以包括下述步骤2100:支承滑动件44、钩状件46和升降杆48使其在共用平面内进行枢转运动。
在图11至图15中,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所公开的另一方面构造的行人保护系统(PPS)120,其中,偏差了因子100的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标识上面针对PPS 20所讨论的相似的特征。如上面针对PPS 20所讨论的,PPS 120配置成与闭合闩锁组件16配合成可操作地连通,以形成闭合闩锁系统117,该闭合闩锁系统117具有动力释放功能(该动力释放功能可以经由传感器/控制器系统自动致动),以在预计行人P即将与罩12猛烈接触时使罩12自动移动至弹起位置,如上文针对闭合闩锁系统17所讨论的。下文的讨论针对PPS 120,通过该讨论应当理解的是,闭合闩锁系统117的闭合闩锁组件16与上面针对闭合闩锁系统17的讨论相同。
PPS 120包括上面关于PPS 20讨论的相似的特征,该PPS 120包括也称为框架板或板的PPS壳体140、致动器142、滑动件144、钩状件146、升降杆148和掣爪杆150。如在下文中更详细地讨论地,这些特征与上面针对PPS 20的对应特征所讨论的类似地起作用。
致动器142具有非致动位置(图11和图15A)和致动位置(图12至图14和图15B至图15D)。致动器142构造成在从非致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时使滑动件144从非部署位置平移至部署位置,以使钩状件146移动到撞销保持位置中来防止撞销22从闭合闩锁组件16移开,并且使升降杆148从与撞销22接合的升降杆静止位置移动至升降杆部署位置,以使撞销22移动成与钩状件146接合,此时罩12被移动至弹起位置,由此经由通过罩12提供的增强的缓冲来提供行人保护特征。
更详细地,如上面所讨论的,在感测到即将与行人P撞击时,致动器142经由来自车辆控制器37’的信号的致动和/或直接通过闩锁控制器37自动移动至致动位置(图12和图13),以使滑动件144从非部署位置沿着沿轴线A延伸的直的路径平移至部署位置。为了便于滑动件144的直的平移移动,壳体140可以具有导引特征,该导引特征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比如为直槽41(图12C),该导引特征构造成用于在其中接纳滑动件144的突出部或销43,以用于通过该导引特征进行经导引的平移。滑动件144向部署位置的平移导致钩状件146比如经由如由箭头r1(图12)所指示的枢转绕也称为第一轴线146’的钩状件轴线从撞销释放位置移动至也称为撞销保持位置的撞销捕获位置。为了便于在需要时将滑动件144可释放地保持在部署位置中,升降杆148可以设置成具有固定至该升降杆148的止动构件或止动表面,该止动构件或止动表面示出为与升降杆148形成整个材料件的突出部38。止动表面38被示出为面向滑动构件144的销43,使得只要阻挡特征74与升降杆148锁定接合,滑动件144就保持在部署位置中。滑动件144具有布置成用于在致动器142处于非致动位置时接纳钩状件146的从动特征154的搁置表面68,在非致动位置处,钩状件146处于撞销释放位置。在滑动件144沿着轴线A平移期间,位于滑动件144的第一端部153与滑动件144的第二端部155之间的也称为滑动件144的第一凸轮表面152的第一驱动构件与钩状件从动特征或构件——该钩状件从动特征或构件也称为钩状件突出部154,该钩状件突出部154邻近于钩状件146的靠近钩状件轴线146’的第一端部145向外延伸——进行凸轮接合,以使钩状件146如在图12中观察到的绕钩状件轴线146’顺时针旋枢转,从而使钩形的第二端部或自由端部147与撞销22形成阻挡、叠置的关系,由此防止撞销22经过钩形的自由端部147并且防止撞销22从行人保护特征120中释放,并且可释放地保持钩状件146处于致动位置,其中,钩形的第二端部147与撞销22处于叠置的关系。此后,当期望将罩12从钩状件146处于撞销保持位置的弹起位置释放至完全打开位置时,钩状件突出部154可以在致动器142保持在致动位置时通过释放杆80移动至滑动件144的布置成用于接纳钩状件突出部154的超程表面69,此时钩状件146被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搁置表面68示出为从凸轮表面152的第一端部71延伸,并且超程表面69示出为从第一凸轮表面152的与第一端部71相反的第二端部73延伸,并且因此,第一凸轮表面152在搁置表面68与超程表面69之间延伸。
闭合闩锁组件16的掣爪26、28响应于通过也称为滑动件144的第二凸轮表面158的第二驱动构件驱动掣爪打开器杆150的也称为从掣爪杆150横向向外延的凸耳156的掣爪驱动构件经由移动、经由掣爪杆150绕第二轴线157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如在图12中观察到的)从主锁定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第二凸轮表面158示出为与也形成为凸起的平台的第一凸轮表面152大致相反的凸起的平台。
掣爪杆150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导致联接连杆30沿着箭头A1(图6)的方向移动,于是示出为联接连杆30的突出部60的驱动构件接合主掣爪26并且使主掣爪26绕主掣爪轴线27枢转至主掣爪26的棘齿释放位置,而位于联接连杆30与副掣爪28之间的连接的连接件61使副掣爪28绕副掣爪轴线29可枢转地移动至副掣爪28的棘齿释放位置。当滑动件144沿着轴线A平移时,凸耳156移动到第二凸轮表面158上,此时主掣爪26和副掣爪28保持在它们各自的棘齿释放位置。滑动件144是控制元件的示例,该滑动件144可以通过致动器42致动以使闭合闩锁组件16从正常状态(参见例如图2)转变为主动的行人保护状态(参见例如图8)。
当致动器42被移动至致动位置并且滑动件144沿着轴线A移动至部署位置(图12至图14和15A至图15C)时,升降杆148的升降杆从动表面164与滑动件144的升降杆驱动表面162接合并且由滑动件144的升降杆驱动表面162驱动,其中,升降杆驱动表面162使升降杆148移动成与撞销22接合,以使撞销22移动成与钩状件146接合。升降杆从动表面164可以沿着升降杆148的凹部70的表面形成,并且升降杆驱动表面162可以由从升降杆148向外延伸的、示出为以侧向向外延伸的关系从升降杆148横向延伸的突出部比如销、凸耳等形成。使升降杆148绕轴线157沿顺时针方向抵抗比如由弹簧构件72施加的偏置可枢转地移动,其中,弹簧构件72用于将升降杆148朝向非部署的原始位置(图11和图15A)偏置而没有被迫抵抗偏置提升。升降杆148和掣爪杆150示出为绕共用销P支承以用于绕共用轴线157旋转。升降杆从动表面164靠近轴线157定位,由此使通过升降杆驱动表面162使升降杆48绕轴线157枢转所需的力的量最小。因此,由致动器142施加在滑动件144上所需的力可以最小化。
随着致动器142移动至完全致动位置,升降杆148使撞销22朝向钩形的自由端部147向上移动成与钩状件146的钩形的自由端部147接合或紧密靠近。在钩形的自由端部147与撞销22经由长形的、平坦的第一凸轮表面平台152与钩状件突出部154的持续接合而保持叠置关系的情况下,钩状件146防止撞销22从行人保护特征120释放,并且机动车辆10的前罩12被移动至弹起位置并保持在弹起位置(图1B和图1C)中。升降杆148可以通过阻挡特征74被保持和可释放地锁定在完全部署的弹起位置中,该阻挡特征74构造成用于在非阻挡位置(图11、图14、图15A和图15D)与阻挡位置(图12至图13和15B至图15C)之间移动,其中,在非阻挡位置处,升降杆148处于升降杆静止位置,在阻挡位置处,升降杆148比如在重置操作中被可释放地保持在升降杆部署位置中。阻挡特征74可以顺时针偏置到阻挡位置,以使阻挡特征74的自由阻挡端部75与升降杆148的锁定表面进行锁定接合,作为示例而非限制,该锁定表面示出为与升降杆从动表面164紧邻的表面或锁定表面77。如图12A和图1B中所示,锁定表面77可以形成为升降杆148中的突出部或凹口,并且作为示例而非限制,示出为凹口77,该凹口77定尺寸成用于在其中接纳自由阻挡端部75。作为示例而非限制,当滑动件14从非部署位置移动至部署位置时,可以示意性地由箭头76(图11和图12)所指示地经由弹簧构件施加对阻挡特征74的偏置。阻挡特征74在升降杆148处于升降杆静止位置时(图11和图15A),可以通过升降杆148的表面78抵抗偏置构件76的偏置而保持在非阻挡位置,并且在钩状件146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时,可以从阻挡位置偏置回至非阻挡位置(或者脱离与升降杆148的阻挡关系)。在图示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阻挡特征74在释放杆80从静止位置(图11至图13和15A至图15C)移动至致动位置(图14和图15D)时通过释放杆80从阻挡位置偏置至非阻挡位置。
释放杆80可操作地联接至钩状件146,以用于在静止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在静止位置处,钩状件146保持在撞销保持位置中,同时致动器142处于致动位置,在致动位置处,钩状件146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同时致动器142处于致动位置。因此,当释放杆80移动至致动位置时,撞销22可以从棘齿24移开,并且罩12可以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
为了便于使释放杆80移动至致动位置,释放构件82可以固定至释放杆80,其中,释放构件82可以构造成用于从机动车辆10上的任何合适的内部和/或外部位置并且/或者经由动力致动器83(图12A)手动和/或动力致动,以使释放杆80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由此使钩状件146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作为示例而非限制,释放构件82可以设置为杆或柔性线缆。
释放杆80示出为由销84支承以进行枢转运动。滑动件144可以设置成具有槽86,该槽86构造成用于在其中接纳销84,其中,销84在滑动件144以平移的形式从非部署位置移动至部署位置时滑动穿过槽86。释放杆80具有驱动特征88,并且钩状件146具有从动特征154,其中,驱动特征88构造成用于在释放杆80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时与从动特征154驱动接合,由此导致移动钩状件146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同时致动器142保持在致动位置中。为了便于钩状件146的枢转运动,驱动特征88沿着第一凸轮表面152推动从动特征154,并且推动从动特征154离开第一凸轮表面152并被滑动件144的超程表面92接纳。因此,钩状件146能够围绕销84自由地枢转。因此,尽管致动器142保持在其点火的致动位置,但是罩12仍然可以在需要时在选择性地致动释放构件82的时候选择性地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驱动特征88示出为由从释放杆80的端部90延伸的指状件或突出部形成,并且从动特征154示出为从钩状件146向外横向延伸的突出部154。
当释放杆80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时,除了导致钩状件146被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之外,也称为驱动凸缘92的从释放杆80的端部90延伸的驱动凸耳构造成被迫接合阻挡特征74的自由端部94,以使阻挡特征74从与升降杆148的阻挡接合中枢转出来,由此对用于与升降杆148的表面78接合的阻挡特征74进行重置。在需要的情况下,升降杆148能够移回至升降杆静止位置(图11和图15A),由此允许撞销22在棘齿24内返回至撞销捕获位置。因此,闭合闩锁系统117可以被重置,以允许罩12在致动器142被移动至该致动器142的致动位置时返回至完全关闭位置。因此,闭合闩锁系统117可以被重置,例如通过使用者移动重置杆(例如释放杆80、280)的积极的有意动作来手动重置,以允许罩12在致动器42、142已经被移动至其致动位置之后返回至完全关闭位置,而不需要使致动器42、142(例如柱塞39、239)移动回到其非致动位置和/或不需要使滑动件44、144从其致动位置移动至其非致动位置,这对使用者来说可能是困难的,作为示例,这是由于例如在部署期间由先前的化学加压致动引起的致动器42、142中的压力积聚有效地阻碍或防止致动器42、142的柱塞39、139从其致动位置(参见例如图8)返回至其预致动位置(参见例如图2)、或者由于例如在致动器42、142被如此构造的情况下大弹簧的重新压缩而导致的。
在图16中,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下述方法2000:自动致动闭合闩锁组件12,以用于在撞击行人P之前使机动车辆10的罩12从关闭位置移动至部分打开的弹起位置,从而使在撞击罩12时对行人P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最小,并且用于可选地释放罩12以使罩12从弹起位置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并且用于可选地重置闭合闩锁组件12以允许罩12从弹起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该方法2000包括步骤2050:为致动器142提供动力;步骤2100:通过致动器142使滑动部件144移动;步骤2150:通过滑动构件144的第一凸轮表面152使钩状件146从撞销释放位置移动至撞销保持位置以防止固定至罩12的撞销22从闭合闩锁组件16移开;步骤2200:通过滑动构件144的第二凸轮表面158使掣爪杆150移动,以使至少一个掣爪16、18从主锁定位置可操作地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导致棘齿24从撞销捕获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步骤2250:通过滑动构件144的升降杆驱动表面162使升降杆148从升降杆静止位置移动至与撞销22接合的升降杆部署位置以使撞销22朝向钩状件146移动,此时罩12被移动至弹起位置;以及可选地步骤2300:使释放杆80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并且使钩状件146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由此允许撞销22从闭合闩锁组件16移开,并且允许罩12从弹起位置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下述步骤2350:经由手动致动释放杆82使释放杆80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下述步骤2400:使阻挡特征74从非阻挡位置移动到阻挡位置中,在阻挡位置处,阻挡特征74强制接合升降杆148的表面77,以将升降杆148可释放地保持在升降杆部署位置中。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下述步骤2450:在使释放杆80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的同时,使阻挡特征74从阻挡位置移动至非阻挡位置,此时升降杆148可以返回至升降杆静止位置以允许罩12移动至关闭位置。
在图18至图23中,示出了根据本公开所公开的另一方面构造的行人保护系统(PPS)220,其中,偏差了因子200的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标识如上面针对PPS 20、120所讨论的相似的特征。PPS 220配置成如上面针对PPS 20、120所讨论与闭合闩锁组件216配合成可操作地通信,以形成闭合闩锁系统217,该闭合闩锁系统217具有动力释放功能(该动力释放功能可以经由传感器/控制器系统自动致动),以在预计行人P即将与罩12的猛烈接触时使罩12自动移动至弹起位置,如上面针对闭合闩锁系统17所讨论的。下文的讨论针对PPS220,其中,应当理解的是,闭合闩锁系统217的闭合闩锁组件216与上面针对闭合闩锁系统17的讨论相同。
PPS 220包括上面关于PPS 120讨论的相似的特征,该PPS 220包括作为相应地响应于致动器242的致动而被控制的闩锁部件的示例的PPS壳体240、致动器242、滑动件244、钩状件246、升降杆248、也被称为掣爪杆250的的掣爪释放杆、也被称为阻挡杆274的阻挡特征、以及也被称为释放杆280的断开接合杆。如在下文中更详细地讨论的,这些特征与上面针对PPS 120的对应的特征所讨论的类似地起作用。滑动件244是控制元件的示例,其可以通过致动器242移动以使PPS 220从正常状态(图20)转变为主动行人保护状态(图22)。
致动器242的非致动位置对应于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处于正常状态(图18和图20),并且致动器242的完全致动位置对应于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处于主动行人保护状态(图19中的虚线,以及图22)。致动器242构造成在从非致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时使滑动件244从非部署位置平移至部署位置,以使钩状件246移动到撞销保持位置中来防止撞销22从闭合闩锁组件216移开,并且使升降杆248从与撞销22接合的升降杆静止位置移动至升降杆部署位置,以使撞销22移动成与钩状件246接合或与钩状件246紧密靠近,此时罩12被移动至弹起位置,由此经由通过罩12所提供的增强的缓冲来提供行人保护特征。滑动件244的平移导致设置在滑动件244上的控制表面比如凸轮表面(例如258)、搁置表面(例如268)、驱动表面(例如262)、超程表面(例如269)控制或致动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如所图示的,控制表面可以设置为与设置在滑动件244上的正斜率区域或负斜率区域连接的阶梯式的或平坦的区域、可以设置为形成在滑动件244中的凹口或凹痕、并且可以设置为其他形式的凸部或突出部比如从滑动件244延伸的圆形铆钉或销。控制表面可以构造成与和相关联的闩锁部件联接的受控表面(例如销112、256)接合。受控表面可以说明性地设置成具有用于便于滑动件244的控制表面与闩锁部件的受控表面之间的滑动接触的曲率。一旦被启用并且处于主动的行人保护状态,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可以与滑动件244相互作用,使得不能迫使滑动件244从其部署位置移动和改变位置,迫使滑动件244从其部署位置移动和改变位置可能影响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的致动、例如闩锁部件从主动的行人保护状态重置为正常状态。例如,施加至围绕第二轴线257的掣爪杆250的偏置不会导致销256作用在滑动件244上以使滑动件从致动位置返回至非致动位置。如在图12中说明性地示出的,销156在抵靠滑动件144的第二凸轮表面158搁置时可以施加抵抗滑动件144的与致动器142延伸的轴线AA(参见图13)正交的力F(参见图13),由此作用在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上的任何偏置力都不会在滑动件144移动至致动位置时影响滑动件144的位置。与一些已知的装置相比,在这些已知的装置中,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的偏置可以用于在启用之后通过施加与致动器的延伸轴线一致的力来重置主动的行人机构。替代性地,在一些已知的装置中,致动器可以设置为不可重置(不能返回至缩回或非部署位置),从而导致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在主动的行人事件之后保持在启用位置,而不能使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返回至预主动的行人保护状态。因此,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罩的闭合闩锁系统,以用于使固定至撞销的罩移动至弹起位置,该闭合闩锁系统包括闭合闩锁组件和行人保护系统,其中,闭合闩锁组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闭锁部件,行人保护系统包括具有非致动位置和致动位置的致动器,该致动器构造成在从非致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时使控制元件从非部署位置移动至部署位置,一个或更多个控制表面构造成在控制元件从非部署位置移动至部署位置期间将一个或更多个部件从正常状态控制成主动的行人保护状态,闭合闩锁组件还具有释放杆80、280,以用于将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从主动的行人保护状态重置为正常状态,而无需将控制元件和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从其致动位置重置为其非致动位置。
更详细地,如上面所讨论的,在感测到即将与行人P撞击时,致动器242经由来自车辆控制器37’的信号的致动和/或直接通过闩锁控制器37自动移动至致动位置(图22),以使滑动件244从非部署位置沿着沿轴线A延伸的直的路径平移至部署位置。为了便于滑动件244的直的平移移动,壳体240可以具有导引特征、比如直槽241(图20至图23),作为示例而非限制,该直槽241构造成用于在其中接纳突出部或销243,以用于穿过该直槽241进行经导引的平移。销243可以经由中间连接器可操作地连接至滑动件244,或者经由任何期望的固定机构直接固定至滑动件244作为其组成部件,期望的固定机构包括机械紧固件、焊接接合、粘合剂或其组合。滑动件244向部署位置的平移导致钩状件246绕也被称为第一轴线246’的钩状件轴线比如经由如由箭头r1’(图21)所指示的枢转从撞销释放位置移动至也称为撞销保持位置的撞销捕获位置。为了在需要时将钩状件246可释放地保持在撞销保持位置中,也称为止动表面或钩状件阻挡掣爪96的止动构件可以从非阻挡的静止位置偏置到阻挡位置(图21和图22)中,此时钩状件阻挡掣爪96的作为示例而非限制示出为横向延伸的凸部的凸耳97与钩状件246的锁定表面98进行阻挡接合,其中,锁定表面示出为凹陷的凹口的肩部98。为了便于将钩状件阻挡掣爪96偏置到其阻挡位置,可以设置钩状件阻挡掣爪偏置构件100、比如扭转弹簧,以将钩状件阻挡掣爪96偏置成与钩状件246接合,由围绕销103的箭头101示出为沿顺时针方向偏置。因此,由于钩状件246通过滑动件244偏置到其撞销保持位置,如下面进一步讨论的,钩状件阻挡掣爪96被偏置成沿箭头101的顺时针方向枢转,以使凸耳97与锁定表面98进行锁定的阻挡接合。钩状件阻挡掣爪96从销103延伸至自由端部104,其中,如在图23中所示的,自由端部104对准成与钩状件246选择性地接合,以便于在需要打开罩12时将钩状件阻挡掣爪96从与钩状件246的阻挡接合中释放,如下文进一步所讨论的。
滑动件244具有搁置表面268,该搁置表面268布置成用于在致动器242处于非致动位置时接纳钩状件246的从动特征254,此时钩状件246处于撞销释放位置。在滑动件244沿着轴线A平移期间,位于滑动件244的第一端部253与滑动件244的第二端部255之间的也称为滑动件244的第一凸轮表面252的第一驱动构件与也称为钩状件突出部254的钩状件从动特征或构件进行凸轮接合,该钩状件突出部254邻近于钩状件246的靠近钩状件轴线246’的第一端部245向外延伸,以如在图21中所观察的使钩状件246绕钩状件轴线246’顺时针枢转,从而使钩形的第二端部或自由端部247与撞销22处于阻挡的、叠置的关系,由此防止撞销22经过钩状件的自由端部247并防止撞销22从行人保护特征220释放,并且将钩状件246可释放地保持在致动位置中,其中,钩形的第二端部247与撞销22处于叠置的关系。此后,当期望将罩12从其中钩状件246处于撞销保持位置的弹起位置释放至完全打开位置时,钩状件突出部254可以在致动器242保持在致动位置的同时通过释放杆280移动至滑动件244的布置成用于接纳钩状件突出部254的超程表面269,此时钩状件246被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搁置表面268示出为从凸轮表面252的第一端部271(图20)延伸,并且超程表面269示出为从第一凸轮表面252的与第一端部271相反的第二端部273延伸,并且因此,第一凸轮表面252在搁置表面268与超程表面269之间延伸。
闭合闩锁组件的掣爪26、28响应于掣爪杆250的也称为从掣爪杆250横向向外延伸的销或凸耳256的掣爪驱动构件被也称为滑动件244的第二凸轮表面258的第二驱动构件驱动经由移动、经由掣爪杆250绕第二轴线257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如在图21中观察到的)从主锁定位置移动至棘齿释放位置。第二凸轮表面258示出为与第一凸轮表面252大致相反的凸起的平台,该第一凸轮表面也形成为凸起的平台。
掣爪杆250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导致联接连杆30沿着箭头A1的方向移动(图6),于是示出为联接连杆30的突出部60的驱动构件接合主掣爪26并使主掣爪26绕主掣爪轴线27枢转至主掣爪26的棘齿释放位置,同时位于联接连杆30与副掣爪28之间的连接的连接件61使副掣爪28绕副掣爪轴线29可枢转地移动至副掣爪28的棘齿释放位置。当滑动件244沿着轴线A平移时,凸耳256移动到第二凸轮表面258上,此时主掣爪26和副掣爪28保持在它们各自的棘齿释放位置中。
当致动器242被移动至致动位置并且滑动件244沿着轴线A移动至部署位置(图19、图22和图23)时,升降杆248的也称为升降杆从动表面264的升降杆凸轮表面与升降杆驱动表面接合并由升降杆驱动表面驱动,该升降杆驱动表面示出为通过从阻挡杆274横向向外延伸成与升降杆从动表面264滑动接合的销262形成。当滑动件244到达部署位置并且升降杆248向上凸起至升降杆248的完全部署位置时,销262与升降杆248的端部阻挡表面277阻挡接合,使得防止升降杆248无意地朝向非部署的原始位置(图20)返回。为了便于升降杆248向其部署位置的平滑的凸轮运动,升降杆从动表面264可以形成为示出为凹形表面的光滑的弧形表面,由此增强升降杆248在升降杆从动表面264之间的凸轮运动。使升降杆248绕轴线257抵抗比如由弹簧构件272所施加的偏置沿顺时针方向可枢转地移动,其中,弹簧构件272用于将升降杆248朝向其非部署的原始位置偏置而没有被迫抵抗弹簧构件272的偏置提升。升降杆248和掣爪杆250示出为绕共用销P’支承以用于绕共用轴线257旋转。升降杆从动表面264相对于轴线257大致径向地延伸,从而提供杆臂以增加扭矩,由此使通过升降杆驱动表面262使升降杆248绕轴线257枢转所需的力的量最小。因此,由致动器242施加在滑动件244上所需的力可以最小化。
当致动器242朝向其完全致动位置移动时,销243与阻挡杆274的从动凸轮表面106接合以使阻挡杆274围绕销108可枢转地移动,由此使驱动销262被迫抵抗阻挡杆274并且可以沿着从动表面264滑动。因此,升降杆248使撞销22向上朝向钩形的自由端部247移动成与钩状件246的钩形的自由端部247接合或紧密靠近。由于钩形的自由端部247经由长形的、平面的第一凸轮表面平台252与钩状件突出部254的持续接合而与撞销22保持叠置的关系,钩状件246防止撞销22从行人保护特征220释放,并且机动车辆10的前罩12被移动至弹起位置并保持在弹起位置(图1B和图1C)中。为了进一步增强钩形的自由端部247的撞销保持强度,可以设置作为外悬唇缘设置的也称为凸缘109的防变形特征,以在钩状件246处于撞销保持位置时置于钩形的自由端部270之上并阻碍钩形的自由端部270的潜在的向上运动。凸缘109可以在作为示例而非限制的弯曲或冲压操作中与壳体240一起形成为整个材料件,或者凸缘109可以形成为比如经由任何合适的机械紧固件和/或焊接接合和/或粘合剂材料而附加的特征。凸缘109在钩状件246处于撞销保持位置时抑制了钩形的自由端部270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由此在钩状件246处于撞销保持位置时提供了撞销22将由钩形的自由端部270保持的额外的保证。应当认识到的是,凸缘109以及整个行人保护系统220可以作为售后机构设置为改装到现有的闩锁上。
升降杆248可以通过阻挡杆274保持并可释放地锁定在完全部署的弹起位置。在需要时,阻挡杆274可以朝向阻挡位置被逆时针地偏置,以便于使阻挡杆274从与升降杆248的锁定接合中移出。阻挡杆274示出为大致L形形状、在与销108的位置相反的端部具有自由端部110,其中,当处于完全部署的阻挡位置时,自由端部110与邻近释放杆280的端部114横向向外延伸的销112接合。因此,当处于部署位置时,销112阻止阻挡杆274移动超出其阻挡位置。
释放杆280能够操作成在静止位置(图22)与致动位置(图23)之间移动,在静止位置处,钩状件246由于被钩状件阻挡掣爪96的凸耳97保持而保持在撞销保持位置,并且在静止位置处,当致动器242处于致动位置时,升降杆248由于被升降杆248的驱动销262阻挡而保持在部署位置,在致动位置处,钩状件246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并且同时,升降杆248在致动器242处于致动位置时被移动至升降杆248的非部署的原始位置。因此,在致动器242处于其致动位置时,撞销22可以被选择性地和有意地从棘齿24移开,并且罩12可以被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特别地,释放杆280向其致动位置的运动使释放杆280的边缘表面118与钩状件阻挡掣爪96的自由端部104接合,由此导致钩状件阻挡掣爪96抵抗钩状件阻挡掣爪偏置构件100的偏置逆时针地枢转,这导致凸耳97从与钩状件246的锁定表面98的锁定接合中被移开,并且允许钩状件246在弹簧偏置下移动至钩状件246的撞销释放位置。释放杆280向其致动位置的运动还导致销112从与阻挡杆274的自由端部110的阻挡接合中移出,其中,销112示出为被接纳在也称为凹口或凹穴116(图25)的凹部中,该凹口或凹穴116形成在阻挡杆274的一个腿部连接另一个腿部的区域中,由此允许阻挡杆274在偏置下从与升降杆248的阻挡接合中逆时针地移出,使得升降杆248返回至其非部署的原始位置。
为了便于使释放杆280移动至致动位置,释放构件282可以固定至释放杆280,其中,释放构件282可以构造成用于从机动车辆10上的任何合适的内部和/或外部位置并且/或者经由动力致动器83(图12A)手动和/或动力致动,以使释放杆280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由此使钩状件246从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作为示例而非限制,释放构件282可以设置为杆或柔性线缆。
释放杆280示出为由销284支承以用于枢转运动。滑动件244可以设置成具有构造成用于在其中接纳销284的槽286,其中,销284在滑动件244以平移的形式从非部署位置移动至部署位置时滑动通过槽286,如上文针对滑动件144所讨论的。
已经出于图示和描述的目的提供了对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前述描述并非旨在是穷举的或限制本公开。特定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或特征通常不限于该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在适用的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并且可以在选定的实施方式中使用,即使没有具体示出或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或特征也可以以多种方式变化。这样的变型不被应视为脱离本公开,并且所有这些改型均旨在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以下编号的段落来理解: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罩的闭合闩锁系统,所述闭合闩锁系统用于使固定至撞销的罩移动至弹起位置,所述闭合闩锁系统包括:
闭合闩锁组件,所述闭合闩锁组件包括棘齿和至少一个掣爪,所述棘齿能够在撞销捕获位置、撞销部分释放位置和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撞销捕获位置处,所述棘齿将所述撞销保持在完全捕获位置中,并且在所述撞销捕获位置处,所述罩处于完全关闭位置,在所述撞销部分释放位置处,所述棘齿将所述撞销保持在部分释放位置中,并且在所述撞销部分释放位置处,所述罩处于部分打开位置,在所述撞销释放位置处,所述棘齿释放所述撞销,并且在所述撞销释放位置处,所述罩能够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至少一个所述掣爪能够在主锁定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主锁定位置处,至少一个所述掣爪将所述棘齿保持在所述撞销捕获位置中,在所述棘齿释放位置处,至少一个所述掣爪将所述棘齿释放至所述撞销部分释放位置;以及
行人保护系统,所述行人保护系统包括具有非致动位置和致动位置的致动器,所述致动器构造成在从所述非致动位置移动至所述致动位置时使滑动件从非部署位置平移至部署位置,以导致钩状件移动到撞销保持位置中来防止所述撞销从所述闭合闩锁组件移开,并且使升降杆从与所述撞销接合的升降杆静止位置移动至升降杆部署位置,此时所述罩移动至所述弹起位置。
2.根据段落1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滑动件从所述非部署位置沿着直的路径平移至所述部署位置,以导致所述钩状件绕钩状件轴线枢转至所述撞销保持位置。
3.根据段落2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行人保护系统还包括掣爪杆,所述滑动件构造成在所述滑动件从所述非部署位置移动至所述部署位置时使所述掣爪杆移动,以使至少一个所述掣爪从所述主锁定位置移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
4.根据段落3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滑动件具有第一凸轮表面和第二凸轮表面,所述第一凸轮表面构造成使所述钩状件移动到所述撞销保持位置中,所述第二凸轮表面用以使所述掣爪杆移动以允许所述掣爪从所述主锁定位置移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
5.根据段落4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滑动件具有第三凸轮表面,所述第三凸轮表面构造成使所述升降杆移动至所述升降杆部署位置。
6.根据段落4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凸轮表面在所述第二凸轮表面使所述掣爪杆移动之前使所述钩状件移动到所述撞销保持位置中。
7.根据段落3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升降杆和所述掣爪杆绕共用轴线枢转。
8.根据段落1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还包括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钩状件的释放杆,所述释放杆具有静止位置和致动位置,在所述静止位置处,所述钩状件在所述致动器处于所述致动位置时保持在所述撞销保持位置中,在所述致动位置处,所述钩状件在所述致动器处于所述致动位置时从所述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此时所述撞销能够从所述棘齿移开并且所述罩能够移动至所述完全打开位置。
9.根据段落8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还包括钩状件阻挡掣爪,所述钩状件阻挡掣爪能够在非阻挡的静止位置与阻挡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钩状件阻挡掣爪与所述钩状件的锁定表面进行阻挡接合,以在所述致动器处于所述致动位置时将所述钩状件保持在所述撞销保持位置中。
10.根据段落9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还包括阻挡特征,所述阻挡特征构造成用于在非阻挡位置与阻挡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非阻挡位置处,所述升降杆处于所述升降杆静止位置,在所述阻挡位置处,所述升降杆通过所述阻挡特征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升降杆部署位置中。
11.根据段落10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当所述滑动件从所述非部署位置移动至所述部署位置时,所述阻挡特征被偏置到所述阻挡位置,并且其中,当所述钩状件从所述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所述撞销释放位置时,所述阻挡特征被从所述阻挡位置偏置到所述非阻挡位置。
12.根据段落11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滑动件接合所述阻挡特征以将所述阻挡特征从所述非阻挡位置偏置到所述阻挡位置。
13.根据段落12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释放杆向其致动位置的运动导致所述钩状件阻挡掣爪从所述阻挡位置移动至所述非阻挡位置,此时所述钩状件在致动器处于致动位置时从所述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
14.根据段落8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释放杆通过销支承以进行枢转运动,所述滑动件具有构造成用于在其中接纳所述销的槽,其中,所述销在所述滑动件从所述非部署位置移动至所述部署位置时滑动通过所述槽。
15.根据段落14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释放杆具有驱动特征,并且所述钩状件具有从动特征,所述驱动特征构造成用于在所述释放杆从所述静止位置移动至所述致动位置时与所述从动特征接合,以使所述钩状件在所述致动器处于所述致动位置时从所述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
16.根据段落15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滑动件具有搁置表面、第一凸轮表面和超程表面,所述搁置表面布置成用于在所述致动器处于所述非致动位置时接纳所述从动特征,此时所述钩状件处于所述撞销释放位置,所述第一凸轮表面布置成用于在所述致动器处于所述致动位置时与所述从动特征接合,此时所述钩状件处于所述撞销保持位置,所述超程表面布置成用于在所述致动器处于所述致动位置时接纳所述从动特征,此时所述钩状件处于所述撞销释放位置。
17.根据段落1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升降杆具有升降杆从动表面,并且所述滑动件具有升降杆驱动表面,其中,所述升降杆驱动表面在所述钩状件处于所述撞销保持位置时与所述升降杆从动表面接合,以使所述升降杆移动成与所述撞销接合,从而使所述撞销移动成与所述钩状件接合。
18.根据段落1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行人保护系统构造成连接至现有闭合闩锁组件的闩锁框架板。
19.一种自动致动闭合闩锁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在撞击行人之前使机动车辆的罩从关闭位置移动至部分打开的弹起位置,以使在撞击所述罩时对所述行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最小,并且可选地用于释放所述罩以使所述罩从所述弹起位置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所述方法包括:
为致动器提供动力;
通过所述致动器使滑动构件移动;
通过所述滑动构件的第一凸轮表面使钩状件从撞销释放位置移动至撞销保持位置,以防止固定至所述罩的撞销从所述闭合闩锁组件移开;
通过所述滑动构件的第二凸轮表面使掣爪杆移动,以使至少一个掣爪从主锁定位置操作性地移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导致棘齿从撞销捕获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以及
通过升降杆驱动表面使升降杆从升降杆静止位置移动至与所述撞销接合的升降杆部署位置,以使所述撞销朝向所述钩状件移动,此时所述罩被移动至所述弹起位置;并且可选地,
使释放杆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并且使所述钩状件从所述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所述撞销释放位置,由此允许所述撞销从所述闭合闩锁组件移开并且所述罩从所述弹起位置移动至所述完全打开位置。
20.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罩的闭合闩锁系统,所述闭合闩锁系统用于使固定至撞销的罩移动至弹起位置,所述闭合闩锁系统包括:
闭合闩锁组件,所述闭合闩锁组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以及
行人保护系统,所述行人保护系统包括具有非致动位置和致动位置的致动器,所述致动器构造成在从所述非致动位置移动至所述致动位置时使滑动件从非部署位置平移至部署位置,其中,所述滑动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控制表面,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控制表面构造成在所述滑动件从非部署位置平移至部署位置期间控制所述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
21.根据段落20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其中,所述罩用于所述机动车辆的前备箱。

Claims (13)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1)的罩(12)的闭合闩锁系统(17,117,217),所述闭合闩锁系统(17,117,217)用于使固定至撞销(22)的罩(12)移动至弹起位置,所述闭合闩锁系统包括:
闭合闩锁组件(16,216),所述闭合闩锁组件(16,216)包括棘齿(24)和至少一个掣爪(16、18),所述棘齿(24)能够在撞销捕获位置、撞销部分释放位置和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撞销捕获位置处,所述棘齿(24)将所述撞销(22)保持在完全捕获位置中,并且在所述撞销捕获位置处,所述罩(12)处于完全关闭位置,在所述撞销部分释放位置处,所述棘齿(24)将所述撞销(22)保持在部分释放位置中,并且在所述撞销部分释放位置处,所述罩(12)处于部分打开位置,在所述撞销释放位置处,所述棘齿(24)释放所述撞销(22),并且在所述撞销释放位置处,所述罩(12)能够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至少一个所述掣爪(16、18)能够在主锁定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主锁定位置处,至少一个所述掣爪(16、18)将所述棘齿(24)保持在所述撞销捕获位置中,在所述棘齿释放位置处,至少一个所述掣爪(16、18)将所述棘齿(24)释放至所述撞销部分释放位置;以及
行人保护系统(20,120,220),所述行人保护系统(20,120,220)包括具有非致动位置和致动位置的致动器(42,142,242),所述致动器(42,142,242)构造成在从所述非致动位置移动至所述致动位置时使滑动件(44,144,244)从非部署位置平移至部署位置,以导致钩状件(36,146,246)移动到撞销保持位置中来防止所述撞销(22)从所述闭合闩锁组件(16,216)移开,并且使升降杆(48,148,248)从与所述撞销(22)接合的升降杆静止位置移动至升降杆部署位置,此时所述罩(12)移动至所述弹起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17,117,217),其中,所述滑动件(44,144,244)从所述非部署位置沿着直的路径平移至所述部署位置,以导致所述钩状件(46,146,246)绕钩状件轴线枢转至所述撞销保持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17,117,217),其中,所述行人保护系统(20、120)还包括掣爪杆(50,150,250),所述滑动件(44,144)构造成在所述滑动件(44,144,244)从所述非部署位置移动至所述部署位置时使所述掣爪杆(50,150,250)移动,以使至少一个所述掣爪(16、18)从所述主锁定位置移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17,117,217),其中,所述滑动件(44,144,244)具有第一凸轮表面(52,152,252)和第二凸轮表面(58,158,258),所述第一凸轮表面(52,152,252)构造成使所述钩状件(46,146,246)移动到所述撞销保持位置中,所述第二凸轮表面(58,158,258)用以使所述掣爪杆(50,150,250)移动以允许所述掣爪(16、18)从所述主锁定位置移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17),其中,所述滑动件(44)具有第三凸轮表面(62),所述第三凸轮表面(62)构造成使所述升降杆(48)移动至所述升降杆部署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17),其中,所述第一凸轮表面(52)在所述第二凸轮表面(58)使所述掣爪杆(50)移动之前使所述钩状件(46)移动到所述撞销保持位置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17,117,217),其中,所述升降杆(48,148,248)和所述掣爪杆(50,150,250)绕共用轴线枢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117,217),还包括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钩状件(146,246)的释放杆(80、280),所述释放杆(80、280)具有静止位置和致动位置,在所述静止位置处,所述钩状件(146,246)在所述致动器(142,242)处于所述致动位置时保持在所述撞销保持位置中,在所述致动位置处,所述钩状件(146,246)在所述致动器(142,242)处于所述致动位置时从所述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此时所述撞销(22)能够从所述棘齿(24)移开并且所述罩(12)能够移动至所述完全打开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217),还包括钩状件阻挡掣爪(96),所述钩状件阻挡掣爪(96)能够在非阻挡的静止位置与阻挡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钩状件阻挡掣爪(96)与所述钩状件(246)的锁定表面(98)进行阻挡接合,以在所述致动器(142,242)处于所述致动位置时将所述钩状件(146,246)保持在所述撞销保持位置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117,217),还包括阻挡特征(74,274),所述阻挡特征(74,274)构造成用于在非阻挡位置与阻挡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非阻挡位置处,所述升降杆(148,248)处于所述升降杆静止位置,在所述阻挡位置处,所述升降杆(148,248)通过所述阻挡特征(74,174)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升降杆部署位置中。
11.根据权力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闭合闩锁系统(117,217),其中,所述罩用于所述机动车辆的前备箱。
12.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罩的闭合闩锁系统,所述闭合闩锁系统用于使固定至撞销的罩移动至弹起位置,所述闭合闩锁系统包括:
闭合闩锁组件,所述闭合闩锁组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以及
行人保护系统,所述行人保护系统包括具有非致动位置和致动位置的致动器,所述致动器构造成在从所述非致动位置移动至所述致动位置时使滑动件从非部署位置平移至部署位置,其中,所述滑动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控制表面,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控制表面构造成在所述滑动件从非部署位置平移至部署位置期间控制所述一个或更多个闩锁部件。
13.一种自动致动闭合闩锁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在撞击行人之前使机动车辆的罩从关闭位置移动至部分打开的弹起位置,以使在撞击所述罩时对所述行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最小,并且可选地用于释放所述罩以使所述罩从所述弹起位置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所述方法包括:
为致动器提供动力;
通过所述致动器使滑动构件移动;
通过所述滑动构件的第一凸轮表面使钩状件从撞销释放位置移动至撞销保持位置,以防止固定至所述罩的撞销从所述闭合闩锁组件移开;
通过所述滑动构件的第二凸轮表面使掣爪杆移动,以使至少一个掣爪从主锁定位置操作性地移动至所述棘齿释放位置,从而导致棘齿从撞销捕获位置移动至撞销释放位置;以及
通过升降杆驱动表面使升降杆从升降杆静止位置移动至与所述撞销接合的升降杆部署位置,以使所述撞销朝向所述钩状件移动,此时所述罩被移动至所述弹起位置;并且可选地,
使释放杆从静止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并且使所述钩状件从所述撞销保持位置移动至所述撞销释放位置,由此允许所述撞销从所述闭合闩锁组件移开并且所述罩从所述弹起位置移动至所述完全打开位置。
CN202210054687.1A 2021-01-20 2022-01-18 用于具有行人保护特征的前行李箱的闭合闩锁组件 Pending CN1148098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39636P 2021-01-20 2021-01-20
US63/139,636 2021-01-20
US202163150071P 2021-02-16 2021-02-16
US63/150,071 2021-02-16
US202163168743P 2021-03-31 2021-03-31
US63/168,743 2021-03-31
US202163241422P 2021-09-07 2021-09-07
US63/241,422 2021-09-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09831A true CN114809831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217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54687.1A Pending CN114809831A (zh) 2021-01-20 2022-01-18 用于具有行人保护特征的前行李箱的闭合闩锁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1349B2 (zh)
CN (1) CN114809831A (zh)
DE (1) DE1020221002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53165A1 (en) * 2022-03-31 2023-10-04 Volvo Car Corporation Latch assembly for a hood of a vehicle, a hood elevatio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latch assembly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42692B1 (ko) * 2014-04-29 2015-08-06 평화정공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후드래치
JP2016064778A (ja) * 2014-09-25 2016-04-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US20160340941A1 (en) * 2015-05-21 2016-11-24 Magna Closures S.P.A. Latch with double actuation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CN109424278A (zh) * 2017-09-01 2019-03-05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具有双功能凸轮杆的主动式行人发动机罩闩锁
CN110984730A (zh) * 2018-10-03 2020-04-10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闭合面板的闭合闩锁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54163B4 (de) 2003-11-19 2013-08-22 BÖCO Böddecker & Co.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ufstellen einer Fahrzeugtür, insbesondere einer Kfz-Fronthaube
DE102005060750A1 (de) 2005-12-16 2007-06-21 BÖCO Böddecker & Co.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ufstellen einer Fahrzeugtür
DE102006012090B3 (de) 2006-03-14 2007-10-25 BÖCO Böddecker & Co.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ufstellen einer Fahrzeugtür
DE102007021840B4 (de) 2007-05-07 2014-08-28 BÖCO Böddecker & Co.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ufstellen einer Fahrzeugtür
KR101154299B1 (ko) 2010-09-28 2012-06-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액티브 후드 래치 시스템
KR101272517B1 (ko) 2011-08-01 2013-06-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액티브 후드 장치
US9145716B2 (en) 2012-05-09 2015-09-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ployable hood latch for pedestrian head protection
DE102013202207B4 (de) 2013-02-11 2022-08-04 Witte Automotive Gmbh Verschluss
KR101491298B1 (ko) 2013-08-20 2015-02-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액티브 후드 래치 장치
KR101449334B1 (ko) 2013-10-10 2014-10-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액티브 후드래치 장치
KR101567637B1 (ko) 2013-10-21 2015-11-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액티브후드 장치
KR101526958B1 (ko) 2013-10-31 2015-06-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후드래치 구조
US9637083B2 (en) 2014-04-03 2017-05-02 Audi Ag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eat belt system in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DE102017122573A1 (de) 2017-09-28 2019-03-28 Kiekert Ag Schließvorrichtung für ein bewegliches Teil eines Fahrzeugs
US20190128028A1 (en) 2017-11-01 2019-05-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hood release system
CN110439393A (zh) * 2018-05-04 2019-11-12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用于主动式行人安全闩锁的致动机构
JP2021154866A (ja) * 2020-03-26 2021-10-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ッチ装置
EP4200504A1 (en) * 2020-08-20 2023-06-28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Bamberg Power hinge assembly for front closure
DE102021127985A1 (de) * 2020-11-23 2022-05-25 Magna BÖCO GmbH Doppelzug-verriegelungssystem für den vorderen kofferraum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22105900A1 (de) * 2021-04-05 2022-10-06 Magna BÖCO GmbH Mechanisches notentriegelungssystem für fahrzeugtüren und verfahr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42692B1 (ko) * 2014-04-29 2015-08-06 평화정공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후드래치
JP2016064778A (ja) * 2014-09-25 2016-04-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US20160340941A1 (en) * 2015-05-21 2016-11-24 Magna Closures S.P.A. Latch with double actuation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CN109424278A (zh) * 2017-09-01 2019-03-05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具有双功能凸轮杆的主动式行人发动机罩闩锁
CN110984730A (zh) * 2018-10-03 2020-04-10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闭合面板的闭合闩锁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28404A1 (en) 2022-07-21
DE102022100245A8 (de) 2022-09-15
US11781349B2 (en) 2023-10-10
DE102022100245A1 (de) 2022-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68089B (zh) 具有双致动的闩锁及其构造方法
CN109881999B (zh) 用于主动式行人安全闩锁的相对移位机构
CN106246015B (zh) 车辆发动机罩闩锁和使车辆发动机罩解除闩锁的方法
US11168498B2 (en) Active pedestrian hood latch with dual function cam lever
EP1842748B1 (en) Collision safety system for use with a motor vehicle
CN105421909B (zh) 具有双拉件的用于闭合板的闩锁
JP5811182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10094119B (zh) 用于主动式行人安全闩锁的致动机构
US8757682B2 (en)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US9637082B2 (en) Components for active pedestrian safety mechanism
JP6213927B2 (ja) 自動車両ドアロック
CN107795206B (zh) 用于车门的锁定装置及方法
US20030234544A1 (en) Emergency-locking latch assembly for a vehicle door
US20210370864A1 (en) Active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using non-contact forward sensing and hood latch assembly with spring loaded actuator
US20060208508A1 (en) Lock out mechanism for vehicle door outside handles
CN111989449B (zh) 用于机动车的锁装置
CN106869633B (zh) 具有过撞击止动特征的闩锁
CN114809831A (zh) 用于具有行人保护特征的前行李箱的闭合闩锁组件
JP4824444B2 (ja) フード持ち上げ構造を有する自動車
CN115199158A (zh) 用于车门的机械紧急闩锁释放系统和方法
JP4884042B2 (ja) フード持ち上げ構造を有する自動車
JP2007245927A (ja) 自動車のフード持ち上げ構造及び当該構造を有する自動車
US20230009439A1 (en)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power latch release mechanism having dual drive power release actuator and multi-stage gearset
US20230220717A1 (en)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door presenter
WO2021108907A1 (en)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double pawl mechanis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