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01103A - 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01103A
CN114801103A CN202110815510.4A CN202110815510A CN114801103A CN 114801103 A CN114801103 A CN 114801103A CN 202110815510 A CN202110815510 A CN 202110815510A CN 114801103 A CN114801103 A CN 1148011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ster film
polyester
intrinsic viscosity
recycled
recycled polye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155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文政
廖德超
杨春成
萧嘉彦
袁敬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 Ya Plast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n Ya Plast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 Ya Plastics Corp filed Critical Nan Ya Plast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801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011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22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hoice of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11/00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 C08J11/04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of polymers
    • C08J11/10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of polymers by chemically breaking down the molecular chains of polymers or breaking of crosslinks, e.g. devulcani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7/00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7/04Disintegrating plastics, e.g. by milling
    • B29B17/0412Disintegrating plastics, e.g. by milling to large particles, e.g. beads, granules, flakes, sl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7Flat, e.g. panels
    • B29C48/08Flat, e.g. panels flexible, e.g. fil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11/00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 C08J11/04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of polymers
    • C08J11/06Recovery or working-up of waste materials of polymers without chemical reac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7/00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7/04Disintegrating plastics, e.g. by milling
    • B29B2017/042Mixing disintegrated particles or powders with other materials, e.g. with virgin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67/00Use of polyester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1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moulded material or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K2105/0094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moulded material or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having particular viscos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1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moulded material or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K2105/26Scrap or recycl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995/00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 B29K2995/0018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e.g. fluorescent or phosphorescent
    • B29K2995/0026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995/00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 B29K2995/0037Other properties
    • B29K2995/0046Elas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995/00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 B29K2995/0037Other properties
    • B29K2995/0072Roughness, e.g. anti-sli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00/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unspecified polymers
    • C08J2300/30Polymeric waste or recycled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00/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unspecified polymers
    • C08J2400/30Polymeric waste or recycled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7/00Properties characterising the ingredient of the composition
    • C08L2207/20Recycled plast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Separation, Recovery Or Treatment Of Waste Materials Containing Plastic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聚酯薄膜包含物理性回收聚酯树脂及化学性回收聚酯树脂。物理性回收聚酯树脂是由物理性回收聚酯粒所形成,并且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一特性粘度。化学性回收聚酯树脂是由化学性回收聚酯粒所形成,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二特性粘度,并且第二特性粘度小于第一特性粘度。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化学性回收聚酯粒是依据一预定特性粘度而彼此混合且熔融挤出,以使得所述聚酯薄膜具有所述预定特性粘度。

Description

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使用物理性回收聚酯树脂及化学性回收聚酯树脂的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最常见的废弃宝特瓶(waste PET bottles)的回收方法为物理回收法(或称,机械回收法)。物理回收法主要是先将废弃的宝特瓶材料进行物理机械粉碎;接着,将已粉碎的宝特瓶材料置放于高温环境下进行熔融;接着,对已熔融的宝特瓶材料进行造粒,以形成物理性回收聚酯粒。该些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可以用于后续的加工作业。
通过物理回收法所产生的物理性回收聚酯粒通常具有较高的特性粘度(intrinsic viscosity,IV)。若要调整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特性粘度,现有技术主要是采用固态聚合的方式。然而,固态聚合的方式只能用来提升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特性粘度,其并无法用来降低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特性粘度。又,一般制膜工艺对于聚酯粒的特性粘度范围通常具有一定的限制。通过物理回收法所产生的物理性回收聚酯粒通常只能适用于吹瓶工艺及纺丝工艺,其并不适用于制膜工艺。
若需要使得物理性回收聚酯粒适用于制膜工艺,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混合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额外的原生聚酯粒(virgin polyester chips),以降低聚酯材料整体的特性粘度。然而,此种方式将无法有效提升聚酯薄膜中的回收聚酯材料的使用比例,从而使得最终制得的聚酯薄膜产品无法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就是说,现有聚酯薄膜中的回收聚酯比例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其需要被克服。
于是,本发明人有感上述缺点可以得到改善,乃特别潜心研究并配合科学理论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提供一回收聚酯材料;实施一物理再制作业,其包含:物理再制一部分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且进行造粒,以获得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其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一特性粘度;实施一化学再制作业,其包含:化学再制另一部分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且进行造粒,以获得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其中,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二特性粘度,并且所述第二特性粘度小于所述第一特性粘度;依据一预定特性粘度,将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彼此混合;将彼此混合的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熔融挤出,从而形成一聚酯薄膜;其中,所述聚酯薄膜具有所述预定特性粘度;其中,所述聚酯薄膜的所述预定特性粘度是介于0.45dL/g至0.75dL/g之间;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10mgKOH/g至80mgKOH/g的一酸价;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1纳米(nanometer;nm)至100纳米之间的一表面粗糙度(Ra);并且,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0.2至0.6的一摩擦系数。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聚酯薄膜。所述聚酯薄膜是由一物理性再生聚酯树脂及一化学性再生聚酯树脂依据一预定特性粘度混合、熔融与挤出后形成,以使得所述聚酯薄膜具有所述预定特性粘度。所述聚酯薄膜的所述预定特性粘度是介于0.45dL/g至0.75dL/g之间;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10mgKOH/g至80mgKOH/g的一酸价;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的一表面粗糙度(Ra);并且,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0.2至0.6的一摩擦系数。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莫耳百分率浓度(mol%),所述聚酯薄膜中的间苯二甲酸的含量是介于0.5莫耳百分率浓度至5莫耳百分率浓度之间;并且,所述聚酯薄膜在150±2℃、10Hz条件下所测得的一储能模量(storagemodulus)是介于4.0×109dyne/cm2至6.5×109dyne/cm2之间。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不大于5%的一雾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重量百分浓度,所述聚酯薄膜中的生物质衍生的乙二醇的含量不大于5重量百分浓度。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聚酯薄膜。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0.45dL/g至0.75dL/g之间的一预定特性粘度;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10mgKOH/g至80mgKOH/g的一酸价;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的一表面粗糙度(Ra);并且,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0.2至0.6的一摩擦系数。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莫耳百分率浓度(mol%),所述聚酯薄膜中的间苯二甲酸的含量是介于0.5莫耳百分率浓度至5莫耳百分率浓度之间;并且,所述聚酯薄膜在150±2℃、10Hz条件下所测得的一储能模量(storagemodulus)是介于4.0×109dyne/cm2至6.5×109dyne/cm2之间。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不大于5%的一雾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重量百分浓度,所述聚酯薄膜中的生物质衍生的乙二醇的含量不大于5重量百分浓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其能通过“实施一物理再制作业,其包含:物理再制一部分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且进行造粒,以获得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其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一特性粘度;实施一化学再制作业,其包含:化学再制另一部分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且进行造粒,以获得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其中,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二特性粘度,并且所述第二特性粘度小于所述第一特性粘度;依据一预定特性粘度,将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彼此混合”的技术方案,以使得所述回收聚酯材料整体的特性粘度能被调控,以适用于聚酯薄膜的制造。藉此,所述回收聚酯材料在聚酯薄膜中的使用比例能被有效地提升,从而使得最终制得的聚酯薄膜产品能够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图式,然而所提供的图式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不同聚酯粒材料分子量分布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聚酯薄膜的储能模量的测试结果(测试条件:膜厚为100微米,测试方向为MD方向);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聚酯薄膜的储能模量的测试结果(测试条件:膜厚为100微米,测试方向为TD方向)。
附图标记说明:
S110、S110、S110、S110、S110:步骤
1:第一分子量分布
2:第二分子量分布
3:第三分子量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组件或者信号,但这些组件或者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升回收聚酯材料在聚酯薄膜中的使用比例,从而使得聚酯薄膜产品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请参阅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系提供一种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其能有效提升回收聚酯材料(recycled polyester material)在聚酯薄膜中的使用比例,并可使制得的聚酯薄膜具有良好的加工性。所述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包含有步骤S110至步骤S150。必须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载的各步骤的顺序与实际的操作方式可视需求而调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载。
所述步骤S110包含:提供一回收聚酯材料。
为了获得可再利用的回收聚酯材料,聚酯材料的回收方法包含:收集各类型的废弃聚酯材料;依据该些废弃聚酯材料的种类、颜色、及用途,进行分类。接着,将该些废弃聚酯材料进行压缩打包。接着,将该些经打包的废弃聚酯材料运送至废弃物处理厂。在本实施例中,该些废弃聚酯材料为回收的宝特瓶(recycled PET bottles),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
聚酯材料的回收方法进一步包含:去除该些废弃聚酯材料上的其它物件(如:瓶盖、标签、及黏合剂)。接着,物理机械粉碎该些废弃聚酯材料。接着,利用浮选的方式将不同材质的瓶口、衬垫、及瓶身,予以分离。接着,将该些粉碎的废弃聚酯材料进行干燥,即可获得处理过的回收聚酯材料,如:回收宝特瓶(r-PET)瓶片,以利于进行后续的薄膜制造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的其它变化实施例中,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也可以例如是,通过直接购买处理过的回收聚酯材料。
需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术语“聚酯”、“聚酯材料”等是指任意类型的聚酯,特别是指芳香族聚酯,并且此处特别指源自对苯二甲酸及乙二醇的聚酯,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再者,所述聚酯也可例如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在本实施中,所述聚酯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及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此外,也可以使用共聚物,其特别指的是可通过使用两种以上的二羧酸及/或两种以上的二醇成分得到的共聚物。
所述步骤S120包含:实施一物理再制作业,所述物理再制作业包含:物理再制一部分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且进行造粒,以获得物理性回收聚酯粒(physical recycledpolyester chips)。其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一特性粘度。
更具体地说,所述物理再制作业包含:将一部分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如:回收宝特瓶瓶片)进行物理机械粉碎,以减少熔融回收聚酯材料所需的时间及能耗。接着,将经粉碎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进行熔融,以使得所述回收聚酯材料呈现为熔融状态。接着,以一第一筛网对呈现熔融状态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进行过滤,以将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中的固体杂质排除。最后,对经过过滤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进行挤出造粒,以形成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
也就是说,所述回收聚酯材料是依序通过切割、熔融、过滤、及挤出等步骤,而重新塑型,以使得原本回收聚酯材料中的聚酯分子重新排列,而制得多个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物理再制的过程中,所述回收聚酯材料的聚酯分子只有重新排列、但并未重组,因此原本存在于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中的成分(如:金属触媒、滑剂、或共聚合单体等)仍然会存在于物理性回收聚酯材料中,以使得最终形成的聚酯薄膜也包含有该些成分。再者,所述回收聚酯材料本身具有的各种特性也会被保留至物理性回收聚酯粒中。
由于物理再制过程中的回收聚酯材料的分子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所述回收聚酯材料在熔融状态下的粘度偏高,其流动性质较差。据此,若使用筛孔孔径过小的筛网,将容易导致过滤效率不佳的问题。
为了实现较佳的过滤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筛网的筛孔孔径优选是介于10微米至100微米之间。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筛网能筛除粒径大于上述筛孔孔径的固体杂质,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
进一步地说,通过所述物理再制作业所产生的物理性回收聚酯粒通常具有较高的特性粘度(intrinsic viscosity,IV)。在本实施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具有第一特性粘度,并且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所述第一特性粘度通常不小于0.60dL/g、优选介于0.65dL/g至0.90dL/g之间、且特优选介于0.65dL/g至0.80dL/g之间。
若要调整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特性粘度,现有技术主要是采用固态聚合的方式。然而,固态聚合的方式只能用来提升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特性粘度,其并无法用来降低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特性粘度。又,一般制膜工艺对于聚酯粒的特性粘度范围通常具有一定的限制。通过物理回收法所产生的物理性回收聚酯粒通常只能适用于吹瓶工艺及纺丝工艺,其并不适用于制膜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能通过结合物理回收法及化学回收法(或称,降解聚合回收法),以调整回收聚酯粒整体的特性粘度,特别是调降回收聚酯粒整体的特性粘度,以使得该些回收聚酯粒能适用于制膜工艺。相关技术内容记载如下述步骤S130至步骤S150。
所述步骤S130包含:实施一化学再制作业,所述化学再制作业包含:化学再制另一部分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且进行造粒,以获得化学性回收聚酯粒(chemical recycledpolyester chips)。其中,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二特性粘度,并且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的所述第二特性粘度小于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所述第一特性粘度。
更具体地说,所述化学再制作业包含:将另一部分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如:回收宝特瓶瓶片)进行切割或粉碎,以减少解聚该些回收聚酯材料所需的时间及能耗。接着,将经切割或粉碎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置入一化学解聚液中,以对该些回收聚酯材料进行解聚,从而形成一原料混合物。接着,以一第二筛网对所述原料混合物进行过滤,以将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中的固体杂质排除,从而降低所述原料混合物中的非聚酯类杂质的浓度。
接着,对经过所述第二筛网过滤的原料混合物进行酯化反应,并且在酯化反应的过程中加入无机添加物或共聚化合物单体。最后,在于特定的反应条件下,使所述原料混合物中的单体及/或低聚物重新聚合,并且进行造粒,以获得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其中,所述化学解聚液的液体温度可以例如是介于160℃至250℃之间,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再者,所述第二筛网的一筛孔孔径小于所述第一筛网的一筛孔孔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化学解聚液能使得回收聚酯材料中的聚酯分子断链,从而达到解聚的效果,并且可以进一步获得分子链较短的聚酯组成及由一个二酸单元及两个二醇单元所组合而成的酯类单体(如:BHET)。也就是说,所述原料混合物的分子量小于回收聚酯材料的分子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化学解聚液可以例如是水、甲醇、乙醇、乙二醇、二甘醇或其组合物的溶液,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举例而言,水是用于水解,甲醇、乙醇、乙二醇、或二甘醇是用于醇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物理再制作业,化学再制作业牵涉到“回收聚酯材料中的聚酯分子的解聚及重新聚合”,其可以使得聚酯分子被解聚成分子量较小的分子,并且进一步重新聚合成新的聚酯树脂。
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的制备方法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载,其亦可利用水解法或超临界流体法制得。水解法是使回收的聚酯材料在碱性溶液中进行,通过调控一定的温度及压力,并且在微波辐射的照射下,使得聚酯分子完全裂解为单体。超临界流体法则是使得回收的聚酯材料在超临界流体态的甲醇中分解成少量单体及低聚物。其中,单体及低聚物的产率会受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影响。
进一步地说,由于化学回收法可以将回收聚酯材料解聚成具有小分子量的单体。藉此,原本存在于回收聚酯材料(如:回收宝特瓶瓶片)中的杂质(如:胶状杂质或其它非聚酯类杂质)相较于物理回收法可以较容易地以过滤的方式被排除。
再者,由于化学再制作业可以将回收聚酯材料的分子量变小(如:形成分子链较短的聚酯组成及化合物单体),因此所述回收聚酯材料在被解聚后的粘度相对较低,其流动性质较佳。据此,所述化学再制作业可以使用筛孔孔径较小的筛网,以将聚酯材料中粒径更小的杂质给排除。
为了实现较佳的过滤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筛网的筛孔孔径优选是介于1微米至10微米之间。也就是说,所述第二筛网能筛除粒径大于上述筛孔孔径的固体杂质,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
在过滤固体杂质方面,物理再制作业只能过滤回收聚酯材料中具有较大粒径的固体杂质,而化学再制作业可以过滤回收聚酯材料中具有较小粒径的固体杂质,藉此,所述聚酯薄膜的生产质量能被有效地提升。
进一步地说,通过所述化学再制作业所产生的化学性回收聚酯粒通常具有较低的特性粘度。再者,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的特性粘度较容易被调控,并且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的特性粘度可以被调控至低于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特性粘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二特性粘度,并且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的所述第二特性粘度通常不大于0.65dL/g(分升/克)、优选介于0.40dL/g至0.65dL/g之间、且特优选介于0.50dL/g至0.65dL/g之间。
所述步骤S140包含:依据一预定特性粘度,将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彼此混合。其中,所述预定特性粘度为适合用于聚酯薄膜制造的特性粘度。
更具体地说,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是依据所述预定特性粘度、而以一预定重量比例彼此混合。藉此,彼此混合的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化学性回收聚酯粒能具有所述预定特性粘度,从而适合用于聚酯薄膜的制造。
再者,本实施例在聚酯薄膜的制造上不需要额外的原生聚酯粒(virginpolyester chips),从而提升了回收聚酯材料在聚酯薄膜中的使用比例,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为了制程需求,彼此混合的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化学性回收聚酯粒也可以适当地添加额外的原生聚酯粒。
在本实施例中,适合用于聚酯薄膜制造的预定特性粘度通常是介于0.45dL/g至0.75dL/g之间、优选是介于0.50dL/g至0.75dL/g之间、且特优选是介于0.55dL/g至0.65dL/g之间。
为了提升回收聚酯材料的使用比率,上述各种回收聚酯粒,皆具有一合适的用量范围。
在预定重量比例方面,基于所有的所述聚酯粒的用量为100重量份,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用量优选是介于50重量份至95重量份之间、且特优选介于60重量份至80重量份之间。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的用量优选是介于5重量份至50重量份之间、且特优选是介于20重量份至40重量份之间,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用量占据较高的使用比例,而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则占据较低的使用比例,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
所述步骤S150包含:将彼此混合的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熔融挤出,从而形成一聚酯薄膜(polyester film)。其中,所述聚酯薄膜具有所述预定特性粘度。
在所述聚酯薄膜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形成为一物理性回收聚酯树脂,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形成为一化学性回收聚酯树脂,并且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树脂与化学性回收聚酯树脂是彼此均匀地混合。
依据所述步骤S140中的混合比例,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重量百分浓度,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树脂的含量优选是介于50重量百分浓度至95重量百分浓度之间、且特优选是介于60重量百分浓度至80重量百分浓度之间。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树脂的含量优选是介于5重量百分浓度至50重量百分浓度之间、且特优选是介于20重量百分浓度至40重量百分浓度之间。
再者,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树脂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树脂的含量的总合优选是介于55重量百分浓度至100重量百分浓度之间、且特优选是介于70重量百分浓度至100重量百分浓度之间。
需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重量百分浓度”的缩写为“wt.%”。
根据上述配置,本实施例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用高比例的回收聚酯材料而制得,其不需要添加额外的原生聚酯母粒(virgin polyester resin)、或仅需要添加少量的原生聚酯母粒。举例而言,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原生聚酯母粒的用量通常不大于50重量分、优选不大于30重量分、且特优选不大于10重量分。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一酸价,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二酸价,并且所述第二酸价大于所述第一酸价。其中,所述第一酸价是介于10mgKOH/g(毫克氢氧化钾/克)至40mgKOH/g之间,并且所述第二酸价是介于20mgKOH/g至70mgKOH/g之间。
进一步地说,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一分子量分布1,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二分子量分布2,并且所述第二分子量分布2的分布范围较所述第一分子量分布1的分布范围宽广。
通过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第一分子量分布1及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的第二分子量分布2的搭配,彼此混合的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整体能具有一第三分子量分布3,并且所述第三分子量分布3的分布范围是介于第一分子量分布1及第二分子量分布2之间。
进一步地说,在分子量分布方面,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的分子量分布较为宽广,其能有助于制膜工艺的生产性,但是单纯使用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生产的聚酯薄膜,其物性会较差(如:机械性质)。再者,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的生产成本较高。
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分子量分布较为狭窄,其对于制膜工艺的生产性不佳,但是单纯使用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生产的聚酯薄膜,其物性会较佳。也就是说,完全使用物理回收及化学回收都不是理想的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特色在于,结合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化学性回收聚酯粒,从而提升制膜工艺的生产性,并且也使得聚酯薄膜具有较佳的物性。
也就是说,通过物理再制作业搭配化学再制作业所产生的聚酯薄膜,其质量比仅单纯通过物理再制作业所产生的聚酯薄膜的质量要佳、也比仅单纯通过化学再制作业所产生的聚酯薄膜的质量要佳。
进一步地说,所述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包含在物理再制作业或在化学再制作业中添加无机粒子于回收聚酯材料中,以使得最终制得的聚酯薄膜包含有所述无机粒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机粒子为滑剂(slipping agent),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其中,所述滑剂是选自由二氧化硅颗粒、碳酸钙颗粒、硫酸钡颗粒、聚苯乙烯颗粒、硅胶颗粒、及压克力颗粒所组成的材料群组的至少其中一种。再者,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重量百分浓度,所述滑剂的含量是介于0.01重量百分浓度至10重量百分浓度之间。
[聚酯薄膜]
以上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以下接着介绍本发明实施例的聚酯薄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聚酯薄膜是通过上述制造方法所形成,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
所述聚酯薄膜包含有一物理性回收聚酯树脂及一化学性回收聚酯树脂,并且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树脂是与物理性回收聚酯树脂彼此混合。
其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树脂是由物理性回收聚酯粒所形成,并且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一特性粘度。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树脂是由化学性回收聚酯粒所形成,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二特性粘度,并且所述第二特性粘度小于所述第一特性粘度。
其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是依据一预定特性粘度、而以一预定重量比例彼此混合、且熔融挤出,以使得所述聚酯薄膜具有所述预定特性粘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第一特性粘度不小于0.60dL/g,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的第二特性粘度不大于0.65dL/g,并且所述预定特性粘度是介于0.45dL/g至0.75dL/g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的第一特性粘度是介于0.60dL/g至0.80dL/g之间,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的第二特性粘度是介于0.50dL/g至0.65dL/g之间,并且所述预定特性粘度是介于0.60dL/g至0.65dL/g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10mgKOH/g至80mgKOH/g的一酸价范围、且优选介于40mgKOH/g至70mgKOH/g。
上述聚酯薄膜的酸价范围的测量方式是采用滴定法,其是参考ASTM D7409-15标准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当所述聚酯薄膜的酸价介于10mgKOH/g至80mgKOH/g之间时,所述聚酯薄膜在酸价低的条件下具有耐热及耐水解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聚酯薄膜满足以下条件:
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穆尔百分率浓度,所述聚酯薄膜中的间苯二甲酸的含量是介于0.5穆尔百分率浓度(mol%)至5穆尔百分率浓度之间。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重量百分浓度,所述聚酯薄膜中的生物质衍生的乙二醇的含量不大于5重量百分浓度。
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不大于5%的一雾度、介于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的一表面粗糙度(Ra)、及介于0.2至0.6的摩擦系数。
上述聚酯薄膜的摩擦系数的测量方式是依据ASTMD1894标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当所述聚酯薄膜的表面粗糙度介于1纳米至100纳米(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是依据DIN EN ISO4287/4288)、且摩擦系数介于0.2至0.6时,该些参数条件较有利于聚酯薄膜的制造、收膜、及后端加工程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聚酯薄膜在150±2℃、10Hz条件下所测得的一储能模量(storage modulus)是介于4.0×109dyne/cm2(达因/平方厘米)至6.5×109dyne/cm2之间、且优选介于4.2×109dyne/cm2至6.0×109dyne/cm2之间。上述聚酯薄膜的储能模量,是经由动态黏弹性测量装置测量聚酯薄膜在MD方向及TD方向上储能模量的平均值,具体测量结果请参图3及图4所示,但本发明不受限于此。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其能通过“实施一物理再制作业,其包含:物理再制一部分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且进行造粒,以获得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其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一特性粘度;实施一化学再制作业,其包含:化学再制另一部分的所述回收聚酯材料、且进行造粒,以获得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其中,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具有一第二特性粘度,并且所述第二特性粘度小于所述第一特性粘度;依据一预定特性粘度,将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彼此混合”的技术方案,以使得所述回收聚酯材料整体的特性粘度能被调控,以适用于聚酯薄膜的制造。藉此,所述回收聚酯材料在聚酯薄膜中的使用比例能被有效地提升,从而使得最终制得的聚酯薄膜产品能够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内。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回收聚酯材料;
实施物理再制作业,其包含:物理再制所述回收聚酯材料的一部分且进行造粒,以获得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其中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具有第一特性粘度;
实施化学再制作业,其包含:化学再制所述回收聚酯材料的另一部分且进行造粒,以获得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其中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具有第二特性粘度,并且所述第二特性粘度小于所述第一特性粘度;
依据预定特性粘度,将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彼此混合;以及
将彼此混合的所述物理性回收聚酯粒及所述化学性回收聚酯粒熔融挤出,从而形成聚酯薄膜,其中所述聚酯薄膜具有所述预定特性粘度,其中:
所述聚酯薄膜的所述预定特性粘度是介于0.45dL/g至0.75dL/g之间;
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10mgKOH/g至80mgKOH/g的酸价;
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的表面粗糙度(Ra);且
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0.2至0.6的摩擦系数。
2.一种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薄膜是由物理性再生聚酯树脂及化学性再生聚酯树脂依据预定特性粘度混合、熔融与挤出后形成,以使得所述聚酯薄膜具有所述预定特性粘度,其中:
所述聚酯薄膜的所述预定特性粘度是介于0.45dL/g至0.75dL/g之间;
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10mgKOH/g至80mgKOH/g的酸价;
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的表面粗糙度(Ra);且
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介于0.2至0.6的摩擦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中:
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莫耳百分率浓度(mol%),所述聚酯薄膜中的间苯二甲酸的含量是介于0.5莫耳百分率浓度至5莫耳百分率浓度之间;且
所述聚酯薄膜在150±2℃、10Hz条件下所测得的储能模量(storage modulus)是介于4.0×109dyne/cm2至6.5×109dyne/cm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不大于5%的雾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中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重量百分浓度,所述聚酯薄膜中的生物质衍生的乙二醇的含量不大于5重量百分浓度。
6.一种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具有:
介于0.45dL/g至0.75dL/g之间的预定特性粘度;
介于10mgKOH/g至80mgKOH/g的酸价;
介于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的表面粗糙度(Ra);以及
介于0.2至0.6的摩擦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中:
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莫耳百分率浓度(mol%),所述聚酯薄膜中的间苯二甲酸的含量是介于0.5莫耳百分率浓度至5莫耳百分率浓度之间;且
所述聚酯薄膜在150±2℃、10Hz条件下所测得的储能模量(storage modulus)是介于4.0×109dyne/cm2至6.5×109dyne/cm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聚酯薄膜具有不大于5%的雾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中基于所述聚酯薄膜的总重为100重量百分浓度,所述聚酯薄膜中的生物质衍生的乙二醇的含量不大于5重量百分浓度。
CN202110815510.4A 2021-01-29 2021-07-19 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48011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3415A TWI746359B (zh) 2021-01-29 2021-01-29 聚酯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TW110103415 2021-0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01103A true CN114801103A (zh) 2022-07-29

Family

ID=77563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15510.4A Pending CN114801103A (zh) 2021-01-29 2021-07-19 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43032A1 (zh)
EP (1) EP4036165A1 (zh)
JP (1) JP2022117416A (zh)
CN (1) CN114801103A (zh)
TW (1) TWI7463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551B (zh) * 2021-01-29 2022-05-21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熱封聚酯膜
KR102611876B1 (ko) * 2022-08-26 2023-12-08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재생칩을 사용하여 제조된 재생 pet 필름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59041A (ja) * 1988-04-08 1989-10-16 Teijin Ltd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US20040130059A1 (en) * 2002-11-07 2004-07-08 Ulrich Ker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thermoplastic film using plastic bottle recyclate
JP2007160933A (ja) * 2005-12-09 2007-06-28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シール性艶消二軸延伸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256328A (ja) * 2010-06-11 2011-12-22 Toyo Seikan Kaisha Ltd リサイクルポリエステル含有ポリエステル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94621A (ja) * 2010-10-26 2012-05-17 Toyobo Co Ltd 太陽電池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2188631A (ja) * 2011-03-14 2012-10-04 Fujifilm Corp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201324816A (zh) * 2011-10-07 2013-06-16 Toyo Boseki 太陽能電池用白色聚酯薄膜、使用其之太陽能電池背面封裝片及太陽能電池模組
US20190061400A1 (en) * 2016-01-28 2019-02-28 Toray Industries, Inc. Biaxially oriented polyester film
TW202024198A (zh) * 2018-11-07 2020-07-01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雙軸配向聚酯膜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膜捲筒
CN111566148A (zh) * 2017-12-20 2020-08-21 东丽株式会社 双轴取向热塑性树脂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1611B2 (ja) * 2003-09-11 2010-06-02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高解像度用ドライフィルムレジス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832733B2 (ja) * 2010-09-17 2015-12-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4185243A (ja) * 2013-03-23 2014-10-02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難燃性黒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5028962A (ja) * 2013-07-30 2015-02-12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封止用黒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KR20160037940A (ko) * 2013-08-02 2016-04-06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에스테르 시트, 폴리에스테르 시트로부터 얻어지는 성형체 및 카드
JP2015052038A (ja) * 2013-09-06 2015-03-19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難燃性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組成物
JP6379479B2 (ja) * 2013-12-05 2018-08-2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6117528B (zh) * 2016-06-24 2018-03-13 江苏景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再生petg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TWI819062B (zh) * 2019-08-14 2023-10-21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聚酯膜及其製造方法
CN110845723B (zh) * 2019-11-15 2022-03-11 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解聚废聚酯在线添加锦纶制备共聚酯酰胺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59041A (ja) * 1988-04-08 1989-10-16 Teijin Ltd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US20040130059A1 (en) * 2002-11-07 2004-07-08 Ulrich Ker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thermoplastic film using plastic bottle recyclate
JP2007160933A (ja) * 2005-12-09 2007-06-28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シール性艶消二軸延伸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256328A (ja) * 2010-06-11 2011-12-22 Toyo Seikan Kaisha Ltd リサイクルポリエステル含有ポリエステル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94621A (ja) * 2010-10-26 2012-05-17 Toyobo Co Ltd 太陽電池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2188631A (ja) * 2011-03-14 2012-10-04 Fujifilm Corp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201324816A (zh) * 2011-10-07 2013-06-16 Toyo Boseki 太陽能電池用白色聚酯薄膜、使用其之太陽能電池背面封裝片及太陽能電池模組
US20190061400A1 (en) * 2016-01-28 2019-02-28 Toray Industries, Inc. Biaxially oriented polyester film
CN111566148A (zh) * 2017-12-20 2020-08-21 东丽株式会社 双轴取向热塑性树脂膜
TW202024198A (zh) * 2018-11-07 2020-07-01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雙軸配向聚酯膜及其製造方法、以及膜捲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36165A1 (en) 2022-08-03
US20220243032A1 (en) 2022-08-04
TWI746359B (zh) 2021-11-11
TW202229424A (zh) 2022-08-01
JP2022117416A (ja) 2022-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rk et al. 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recycling for high value added textiles
US7297721B2 (en) Process for controlled polymerization of a mixed polymer
CN114801103A (zh) 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US11639430B2 (en) Black polyester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7174092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085412A (ja) 艶消し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805869A (zh) 聚酯白膜及其制造方法
TW202204490A (zh) 紫外線吸收聚酯膜及其製造方法
JP4711745B2 (ja) 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71138A (ja) 再生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ポリエステル解重合反応生成物、及び再生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2040153A (ja) 再生ポリエステル樹脂及び再生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の製造方法
CN114801392A (zh) 可热封聚酯膜
EP4198075A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recycled pet resi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moulded articles
CN116731479A (zh) 树脂组成物及其制作方法
JP2023175425A (ja) 成形体、その製造方法、その粉砕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サイクル方法
JP2006335942A (ja) 多孔質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