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8781A - 全固体电池 - Google Patents

全固体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8781A
CN114628781A CN202111458455.4A CN202111458455A CN114628781A CN 114628781 A CN114628781 A CN 114628781A CN 202111458455 A CN202111458455 A CN 202111458455A CN 114628781 A CN114628781 A CN 1146287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solid
active material
capacity
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5845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泷光俊
吉田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28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87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23Composites
    • H01M8/0228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ed or coat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1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2Sol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2010/4292Aspects relating to capacity ratio of electrodes/electrolyte or anode/cath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全固体电池。【课题】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在即使不赋予约束压力或赋予低约束压力的情况下,容量维持率也良好的全固体电池。【解决手段】本公开通过提供如下的全固体电池来解决上述课题,该全固体电池是依次层叠有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层的全固体电池,其中,上述负极层含有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的负极活性物质,上述全固体电池在层叠方向上被赋予0MPa以上且小于5MPa的约束压力,在将负极容量相对于正极容量的容量比设为A的情况下,上述容量比A为2.5以上且4.8以下。

Description

全固体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全固体电池。
背景技术
全固体电池是在正极层和负极层之间具有固体电解质层的电池,与具有包含可燃性有机溶剂的电解液的液系电池相比,具有容易实现安全装置的简化这样的优点。另外,作为用于全固体电池的活性物质,已知有Si系活性物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含Si活性物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全固体电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20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Si的理论容量大,对于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化而言是有效的。另一方面,Si的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大,使用Si的电极层和电池的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大。若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大,则离子传导路径和电子传导路径容易被切断,全固体电池的容量维持率容易下降。为了确保离子传导路径和电子传导路径,设想赋予高的约束压力,但为了赋予约束压力,需要约束夹具,为了赋予高的约束压力,需要大型的约束夹具。
本公开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在即使不赋予约束压力或赋予低约束压力的情况下,容量维持率也良好的全固体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公开中,提供如下的全固体电池,是依次层叠有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层的全固体电池,其中,上述负极层含有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的负极活性物质,上述全固体电池在层叠方向上被赋予0MPa以上且小于5MPa的约束压力,将负极容量相对于正极容量的容量比设为A的情况下,上述容量比A为2.5以上且4.8以下。
根据本公开,通过使用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的负极活性物质、使容量比A为规定的范围,从而制成在即使不赋予约束压力或赋予低约束压力的情况下,容量维持率也良好的全固体电池。
在上述公开中,上述约束压力可以为2.5MPa以下。
在上述公开中,上述容量比A可以为4.1以下。
在上述公开中,上述容量比A可以为3.0以上。
在上述公开中,上述全固体电池可以不具有赋予上述约束压力的约束夹具。
在上述公开中,在对上述负极活性物质进行使用CuKα射线的X射线衍射测定时,可在2θ=20.09°±0.50°、31.72°±0.50°的位置观测到峰。
发明效果
本公开取得如下效果:能够提供在即使不赋予约束压力或赋予低约束压力的情况下,容量维持率也良好的全固体电池。
附图说明
图1为说明Si的晶相的概要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的一例的概要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正极层
2···固体电解质层
3···负极层
4···正极集电体
5···负极集电体
6···电池壳体
10···全固体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进行详细说明。
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是将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层依次层叠的全固体电池,其中,上述负极层含有具有硅包合物(silicon clathrate)II型晶相的负极活性物质,上述全固体电池在层叠方向上被赋予0MPa以上且小于5MPa的约束压力,将负极容量相对于正极容量的容量比设为A的情况下,上述容量比A为2.5以上且4.8以下。
根据本公开,通过使用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的负极活性物质、使容量比A为规定的范围,从而制成在即使不赋予约束压力或赋予低约束压力的情况下,容量维持率也良好的全固体电池。
如上所述,作为理论容量大的负极活性物质,已知有Si。通常的Si具有金刚石型晶相。如图1(a)所示,在金刚石型的Si晶相中,由多个Si元素形成四面体。四面体在内部不具有能够包容Li离子等金属离子的空间,因此容易发生由充放电所致的体积变化。
另一方面,在本公开中,使用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的负极活性物质。如图1(b)所示,在硅包合物II型晶相中,由多个Si元素形成包括五边形或六边形的多面体(笼)。该多面体在内部具有能够包容Li离子等金属离子的空间。通过金属离子插入该空间,能够抑制由充放电所致的体积变化。
进而,在本公开中,通过使用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的负极活性物质并使容量比A为规定的范围,从而在即使不赋予约束压力或赋予低约束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得到良好的容量维持率。特别地,在后述的实施例中,即使不赋予约束压力,也能够实现与赋予了约束压力5MPa时同等的容量维持率。作为通常的全固体电池的约束压力,约束压力5MPa相当于比较低的压力,但也相当于500t/m2的负荷。赋予了这样的约束压力的情形和没有赋予约束压力的情形能够实现同等的容量维持率,可以说是显著的效果。进而,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具有不需要设置大型的约束夹具、能够实现全固体电池的结构的简化这样的优点。
1.约束压力和容量比
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在层叠方向上被赋予0MPa以上且小于5MPa的约束压力。约束压力能够使用后述的约束夹具来赋予。在此,“0MPa的约束压力”意味着没有赋予约束压力。作为约束压力为0MPa的情形的例子,可举出全固体电池不具有约束夹具的情形、全固体电池具有约束夹具但没有赋予约束压力的情形、使层压电芯(laminated cell)内部为真空从而进行利用大气压的约束的情形等。
约束压力可以为0MPa,也可以为大于0MPa。在后者的情况下,约束压力例如为0.1MPa以上,可以为0.5MPa以上。另一方面,约束压力通常小于5MPa,可以为4.5MPa以下,可以为3MPa以下,可以为2.5MPa以下,也可以为1.0MPa以下。
另外,在本公开中,将负极容量相对于正极容量的容量比设为A。容量比A通常为2.5以上,可以为3.0以上。在容量比A过小时,有可能得不到良好的容量维持率。另一方面,容量比A通常为4.8以下,可以为4.1以下。在容量比A过大时,有可能得不到良好的体积能量密度。负极容量可通过负极活性物质的量乘以负极活性物质的理论容量来得到。另一方面,正极容量可通过正极活性物质的量乘以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容量来得到。就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容量而言,制作将金属Li作为对电极的单极压粉电芯,以0.1C进行CCCV充电(1/100C截止或20小时截止),将得到的初次充电容量设为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容量。容量比A可通过改变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的比例来调节。具体地,可通过改变正极层和负极层的至少一个层的厚度来调节。
2.全固体电池的构成
图2为示出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的一例的概要截面图。图2所示的全固体电池10中,依次层叠有正极层1、固体电解质层2和负极层3。另外,全固体电池10具有进行正极层1的集电的正极集电体4、进行负极层3的集电的负极集电体5和收容这些构件的电池壳体6。
(1)负极层
本公开中的负极层含有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的负极活性物质。另外,负极层可根据需要含有导电材料、粘合剂和固体电解质的至少一种。
负极活性物质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硅包合物II型晶相通常属于空间群(Fd-3m)。硅包合物II型晶相在使用CuKα射线的X射线衍射测定中在2θ=20.09°、21.00°、26.51°、31.72°、36.26°、53.01°的位置具有典型的峰。这些峰位置各自可以以±0.50°的范围偏移,可以以±0.30°的范围偏移,也可以以±0.10°的范围偏移。
另外,负极活性物质优选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作为主相。“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作为主相”是指属于硅包合物II型晶相的峰在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所观察到的峰中为衍射强度最大的峰。
在硅包合物II型晶相中,将位于2θ=20.09°±0.50°的峰设为峰A、将位于2θ=31.72°±0.50°的峰设为峰B。另外,将峰A的强度设为IA,将峰B的强度设为IB。另一方面,将2θ=22°~23°处的最大强度设为IM。2θ=22°~23°是通常与Si关联的晶相的峰不出现的范围,因此可用作基准。
IA/IM的值优选大于1。在IA/IM的值为1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判断实质上没有形成硅包合物II型晶相。IA/IM的值例如为2以上,可以为5以上,也可以为7以上。另一方面,IA/IM的值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有IA/IM的值成为1000以上的情形)。
IB/IM的值优选大于1。在IB/IM的值为1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判断实质上没有形成硅包合物II型晶相。IB/IM的值例如为2以上,可以为5以上。另一方面,IB/IM的值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有IB/IM的值成为1000以上的情形)。
另外,负极活性物质可具有硅包合物I型晶相,也可不具有。“不具备晶相”能够通过在X射线衍射测定中没有确认到该晶相的峰来确认。硅包合物I型晶相通常属于空间群(Pm-3n)。硅包合物I型晶相在使用CuKα射线的X射线衍射测定中在2θ=19.44°、21.32°、30.33°、31.60°、32.82°、36.29°、52.39°、55.49°的位置具有典型的峰。这些峰位置各自可以以±0.50°的范围偏移,可以以±0.30°的范围偏移,也可以以±0.10°的范围偏移。
另外,负极活性物质可具有金刚石型的Si晶相,也可以不具有,优选后者。金刚石型的Si晶相在使用CuKα射线的X射线衍射测定中在2θ=28.44°、47.31°、56.10°、69.17°、76.37°的位置具有典型的峰。这些峰位置各自可以以±0.50°的范围偏移,可以以±0.30°的范围偏移,也可以以±0.10°的范围偏移。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形状,例如可举出粒子状。活性物质可以为一次粒子,也可以为一次粒子聚集而成的二次粒子。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径例如为50nm以上,可以为100nm以上,也可以为150nm以上。另一方面,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径例如可以为3000nm以下,可以为1500nm以下,也可以为1000nm以下。另外,二次粒子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μm以上,可以为2μm以上,也可以为5μm以上。另一方面,二次粒子的平均粒径例如为60μm以下,可以为40μm以下。予以说明,平均粒径例如可通过采用SEM的观察来求得。样品数优选较多,例如为20以上,可以为50以上,也可以为100以上。
负极活性物质可在一次粒子的内部具有空隙。如上所述,硅包合物II型晶相具有能够包容Li离子等金属离子的笼,因此能够抑制充放电所致的体积变化。若具有该晶相的一次粒子在内部具有空隙,则该空隙也有助于抑制体积变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充放电所致的体积变化。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降低全固体电池的约束压力。负极活性物质优选含有大量的细孔直径为100nm以下的微小空隙。这是因为能够抑制压制所致的空隙的溃散。细孔直径为100nm以下的空隙的空隙量例如为0.05cc/g以上,可以为0.07cc/g以上,也可以为0.10cc/g以上。另一方面,上述空隙量例如为0.15cc/g以下。空隙量例如可通过水银孔隙度计测定、BET测定、气体吸附法、3D-SEM、3D-TEM来求得。予以说明,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在一次粒子的内部不具有空隙。
负极活性物质在一次粒子的内部具有空隙的情况下,其空隙率例如为4%以上,可以为10%以上。另外,上述空隙率例如为40%以下,可以为20%以下。
负极活性物质的组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由NaxSi136(0≤x≤24)表示。x可以为0,也可以大于0。另一方面,x可以为10以下,也可以为5以下。予以说明,负极活性物质可含有不可避免的成分(例如Li、C和O)。活性物质的组成例如可通过EDX、XRD、XRF、ICP、原子吸光法来求得。
本公开中的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具有如下工序的方法:合成含有Na和Si且具有Zintl相的Zintl化合物的合成工序;和从上述Zintl化合物中除去上述Na的除去工序。
在合成工序中,例如能够通过对含有Na(单质)和Si(单质)的原料混合物进行热处理而得到Zintl化合物。就Na(单质)和Si(单质)的比例而言,相对于Si(单质)1摩尔份,Na(单质)例如为0.8摩尔份以上且1.5摩尔份以下。热处理温度例如为500℃以上且1000℃以下。热处理时间例如为1小时以上且50小时以下。
在除去工序中,例如通过热处理从Zintl化合物中除去Na。热处理温度例如为280℃以上且500℃以下。热处理时间例如为1小时以上且50小时以下。热处理可在常压气氛下进行,也可在减压气氛下进行。
在一次粒子的内部具有空隙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通过使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的前体活性物质与Li反应而形成合金化合物,其后从合金化合物中除去Li来得到。作为用于除去Li的Li提取材料,可举出乙醇等醇、醋酸等酸。
另外,负极层中的负极活性物质的比例例如为20重量%以上,可以为30重量%以上,可以为40重量%以上,也可以为60重量%以上。在负极活性物质的比例过少时,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负极活性物质的比例例如为80重量%以下,可以为70重量%以下。在负极活性物质的比例过多时,有可能负极层中的离子传导性和电子传导性相对地下降。
另外,在负极层含有固体电解质的情况下,负极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的重量比(负极活性物质:固体电解质)例如为85:15~30:70,可以为80:20~40:60。
作为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举出后述的“(3)固体电解质层”中记载的固体电解质。作为导电材料,例如可举出碳材料、金属粒子、导电性聚合物。作为碳材料,例如可举出乙炔黑(AB)、科琴黑(KB)等粒子状碳材料、碳纤维、碳纳米管(CNT)、碳纳米纤维(CNF)等纤维状碳材料。另外,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举出橡胶系粘合剂、氟化物系粘合剂。
负极层的厚度例如为0.1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可以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也可以为3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2)正极层
本公开中的正极层是至少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层。另外,正极层可根据需要含有固体电解质、导电材料和粘合剂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氧化物活性物质。作为氧化物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LiCoO2、LiMnO2、LiNiO2、LiVO2、LiNi1/3Co1/3Mn1/3O2等岩盐层状型活性物质、LiMn2O4、Li4Ti5O12、Li(Ni0.5Mn1.5)O4等尖晶石型活性物质、LiFePO4、LiMnPO4、LiNiPO4、LiCoPO4等橄榄石型活性物质。
在氧化物活性物质的表面可形成有含有Li离子传导性氧化物的涂层。这是因为能够抑制氧化物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特别是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反应。作为Li离子传导性氧化物,例如可举出LiNbO3、Li4Ti5O12和Li3PO4。涂层的厚度例如为1nm以上且30nm以下。另外,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也可使用Li2S。
关于用于正极层的固体电解质、导电材料和粘合剂的种类,与上述“(1)负极层”中记载的内容同样,因此省略此处的记载。予以说明,在正极层含有固体电解质的情况下,正极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的重量比(正极活性物质:固体电解质)例如为85:15~30:70,可以为80:20~50:50。
正极层的厚度例如为0.1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可以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也可以为3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3)固体电解质层
本公开中的固体电解质层是形成于正极层和负极层之间的层,至少含有固体电解质。另外,固体电解质层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含有粘合剂。关于粘合剂的种类,与上述“(1)负极层”中记载的内容同样,因此省略此处的记载。
作为固体电解质,可举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氧化物固体电解质、氮化物固体电解质、卤化物固体电解质等无机固体电解质。作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举出含有Li元素、X元素(X为P、As、Sb、Si、Ge、Sn、B、Al、Ga、In中的至少一种)和S元素的固体电解质。另外,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可进一步含有O元素和卤素元素中的至少一者。作为卤素元素,例如可举出F元素、Cl元素、Br元素、I元素。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可以为玻璃(非晶质),也可以为玻璃陶瓷。作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举出Li2S-P2S5、LiI-Li2S-P2S5、LiI-LiBr-Li2S-P2S5、Li2S-SiS2、Li2S-GeS2、Li2S-P2S5-GeS2
固体电解质层的厚度例如为0.1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可以为0.1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也可以为0.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4)约束夹具
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可进一步具有沿着全固体电池的厚度方向赋予约束压力的约束夹具,也可以不具有。特别地,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优选不具有约束夹具。在不具有约束夹具的情况下,全固体电池的构成更简化,作为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进一步提高。
全固体电池不具有约束夹具时的约束压力通常为0MPa。另一方面,全固体电池具有约束夹具时的约束压力通常大于0MPa。予以说明,即使具有约束夹具,也可以使约束压力为0MPa。关于具体的约束压力,与“1.约束压力和容量比”中记载的内容同样,因此省略此处的记载。
约束夹具的种类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采用螺栓赋予约束扭矩那样的约束夹具。
(5)其它构成
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优选具有进行正极层的集电的正极集电体、进行负极层的集电的负极集电体以及收容上述构件的电池壳体。作为正极集电体的材料,可举出SUS、Ni、Cr、Au、Pt、Al、Fe、Ti、Zn等。另外,在正极集电体的表面可形成有Ni、Cr、C等的涂层。涂层例如可以为镀敷层,也可以为蒸镀层。另一方面,作为负极集电体的材料,例如可举出Cu和Cu合金。在负极集电体的表面可形成有Ni、Cr、C等的涂层。涂层例如可以为镀敷层,也可以为蒸镀层。作为电池壳体,可使用以往公知的壳体。
(6)全固体电池
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典型地为锂离子电池。另外,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可以为一次电池,也可以为二次电池,其中优选为二次电池。这是因为能够重复充放电,例如作为车载用电池是有用的。
本公开中的全固体电池可以为单电池,也可以为层叠电池。层叠电池可以为单极型层叠电池(并联连接型层叠电池),也可以为双极型层叠电池(串联连接型层叠电池)。作为全固体电池的形状,例如可举出硬币型、层压型、圆筒型、方型。
予以说明,本公开不受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为例示,具有与本公开中的专利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构思实质上相同的构成、取得同样的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实施例
[实施例1]
(负极活性物质的制作)
将Si粒子和Na粒子以成为摩尔比1:1的方式混合,在700℃加热,合成了NaSi(Zintl化合物)。其后,通过将Zintl化合物在340℃加热,进行脱Na化。其后,通过在430℃进行追加加热,进一步除去Na。由此,制作了负极活性物质。
(负极的制作)
在聚丙烯(PP)制容器中加入分散介质(丁酸丁酯)、粘合剂(PVDF系粘合剂的5wt%丁酸丁酯溶液)、上述制作的负极活性物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Li2S-P2S5系玻璃陶瓷)和导电材料(VGCF),用超声波分散装置(エスエムテー制UH-50)搅拌30秒。接着,用振动器(柴田科学株式会社制,TTM-1)使容器振动30分钟,制备了负极组合物。将负极组合物采用使用施涂器的刮刀法涂敷在负极集电体(Cu箔,UACJ制)上,形成了涂敷层。将涂敷层在100℃的热板上干燥30分钟。由此,制作了具有负极集电体和负极层的负极。另外,在负极制作时,以得到规定的容量比A的方式调整了负极层的厚度。
(正极的制作)
在PP制容器中加入分散介质(丁酸丁酯)、粘合剂(PVDF系粘合剂的5wt%丁酸丁酯溶液)、正极活性物质(LiNi1/3Co1/3Mn1/3O2,平均粒径6μm)、硫化物固体电解质(Li2S-P2S5系玻璃陶瓷)和导电材料(VGCF),用超声波分散装置(エスエムテー制UH-50)搅拌30秒。接着,用振动器(柴田科学株式会社制,TTM-1)使容器振动3分钟,再用超声波分散装置搅拌30秒,其后再用振荡器振动3分钟,由此制备了正极组合物。将正极组合物采用使用施涂器的刮刀法涂敷在正极集电体(Al箔,昭和电工制)上,形成了涂敷层。其后,将涂敷层在100℃的热板上干燥30分钟。由此,制作了具有正极集电体和正极层的正极。予以说明,使正极面积小于负极的面积。
(固体电解质层的制作)
在PP制容器中加入分散介质(庚烷)、粘合剂(BR系粘合剂的5wt%庚烷溶液)和硫化物固体电解质(Li2S-P2S5系玻璃陶瓷),用超声波分散装置(エスエムテー制UH-50)搅拌30秒。接着,用振动器(柴田科学株式会社制,TTM-1)使容器振动30分钟,制备了固体电解质组合物。将固体电解质组合物使用施涂器,采用刮刀法,涂敷在剥离片材(Al箔)上,形成了涂敷层。其后,将涂敷层在100℃的热板上干燥30分钟。由此,得到了具有剥离片材和固体电解质层的转印构件。
(全固体电池的制作)
在上述正极的正极层上,配置接合用的固体电解质层,设置于辊压机,以20kN/cm(约710Mpa)、165℃进行了压制。由此,得到了第一层叠体。
接着,将上述负极设置于辊压机,以20kN/cm(约630MPa)、25℃进行了压制。其后,从负极层侧开始依次配置接合用的固体电解质层和转印构件。此时,以接合用的固体电解质层与转印构件中的固体电解质层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将得到的层叠体设置于平面单轴压机,以100MPa、25℃预压制10秒。其后,从固体电解质层将剥离片材剥离。由此,得到了第二层叠体。
接着,以第一层叠体中的接合用固体电解质层和第二层叠体中的固体电解质层相对置的方式配置,设置于平面单轴压机,以200MPa、135℃压制1分钟。由此,得到了全固体电池。予以说明,对于制作的全固体电池,没有进行采用约束夹具的约束。
[实施例2~4]
除了将容量比A改变为表1所示的值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了全固体电池。
[比较例1]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Si粒子(金刚石型Si),将容量比A改变为表1所示的值,使用约束夹具以约束压力5MPa进行约束,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了全固体电池。
[比较例2]
除了不使用约束夹具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了全固体电池。
[比较例3]
除了将容量比A改变为表1所示的值以外,与比较例2同样地操作,制作了全固体电池。
[比较例4]
除了将容量比A改变为表1所示的值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了全固体电池。
[比较例5、6]
除了将容量比A改变为表1所示的值、使用约束夹具以约束压力5MPa进行约束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了全固体电池。
[评价]
(XRD测定)
对于实施例1中得到的负极活性物质,进行了使用CuKα射线的X射线衍射(XRD)测定。其结果,得到了硅包合物II型的特征峰,确认了实施例1中得到的负极活性物质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作为主相。另外,从XRD数据求出IA/IM和IB/IM,均为大于1。
(充放电试验)
对于在实施例1~4和比较例1~6中制作的各全固体电池,以10小时倍率(1/10C)进行恒电流-恒电压充电至4.55V,以1小时倍率(1C)放电至3.0V。其后,以3小时倍率(1/3C)进行恒电流-恒电压充电至4.35V,以3小时倍率(1/3C)进行恒电流-恒电压放电至3.00V,求出初次放电容量。将该循环重复5次,求出5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5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除以初次放电容量,从而算出了容量维持率。将其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3388769840000141
如表1所示,在使用以往的Si(金刚石型Si)的比较例1中,由于赋予了约束压力5MPa,因此容量维持率高,但在比较例2中,由于没有赋予约束压力,因此容量维持率大幅下降。另外,在比较例3中,由于使容量比A小于比较例2,因此在充放电时Si发生大的体积变化,容量维持率进一步下降。
另一方面,在使用具有包合物II型晶相的Si、没有赋予约束压力的实施例1~4中,与赋予了约束压力5MPa的比较例5、6相比,容量维持率虽然稍有下降,但均得到了94%以上的良好的容量维持率。因此,通过使用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的负极活性物质、使容量比A为规定的范围,从而在即使不赋予约束压力或赋予低约束压力的情况下,也得到容量维持率良好的全固体电池。

Claims (6)

1.全固体电池,是依次层叠有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层的全固体电池,其中,
上述负极层含有具有硅包合物II型晶相的负极活性物质,
上述全固体电池在层叠方向上被赋予0MPa以上且小于5MPa的约束压力,
将负极容量相对于正极容量的容量比设为A的情况下,上述容量比A为2.5以上且4.8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上述约束压力为2.5MPa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上述容量比A为4.1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上述容量比A为3.0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上述全固体电池不具有赋予上述约束压力的约束夹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在对上述负极活性物质进行使用CuKα射线的X射线衍射测定时,在2θ=20.09°±0.50°、31.72°±0.50°的位置观测到峰。
CN202111458455.4A 2020-12-11 2021-12-02 全固体电池 Pending CN1146287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5593 2020-12-11
JP2020205593A JP7456365B2 (ja) 2020-12-11 2020-12-11 全固体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8781A true CN114628781A (zh) 2022-06-14

Family

ID=81749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8455.4A Pending CN114628781A (zh) 2020-12-11 2021-12-02 全固体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90329A1 (zh)
JP (1) JP7456365B2 (zh)
KR (1) KR102564614B1 (zh)
CN (1) CN114628781A (zh)
DE (1) DE102021131605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54324A (ja) * 2009-08-31 2011-03-17 Nissan Motor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20021283A1 (en) * 2010-07-23 2012-01-26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Silicon Clathrate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US20150380724A1 (en) * 2013-02-28 2015-12-31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a body corporate of the State of Arizona Acting for and on behalf of Arizo Type ii clathrates for rechargeable battery anodes
US20150376016A1 (en) * 2014-01-31 2015-12-31 Lakshmi Krishna Rapid reduction of sodium occupancy in type ii silicon clathrate by chemical etching
JP2017112029A (ja) * 2015-12-18 2017-06-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システム
JP2018106984A (ja) * 2016-12-27 2018-07-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CN110249467A (zh) * 2017-01-31 2019-09-17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全固态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20004685A (ja) * 2018-07-02 2020-0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
KR20200018147A (ko) * 2018-08-10 2020-02-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Si계 음극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11213261A (zh) * 2017-10-20 2020-05-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电极层叠体、全固态层叠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1261867A (zh) * 2018-11-30 2020-06-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活性物质、电池和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54324A (ja) * 2009-08-31 2011-03-17 Nissan Motor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20021283A1 (en) * 2010-07-23 2012-01-26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Silicon Clathrate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US20150380724A1 (en) * 2013-02-28 2015-12-31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a body corporate of the State of Arizona Acting for and on behalf of Arizo Type ii clathrates for rechargeable battery anodes
US20150376016A1 (en) * 2014-01-31 2015-12-31 Lakshmi Krishna Rapid reduction of sodium occupancy in type ii silicon clathrate by chemical etching
JP2017112029A (ja) * 2015-12-18 2017-06-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システム
JP2018106984A (ja) * 2016-12-27 2018-07-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CN110249467A (zh) * 2017-01-31 2019-09-17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全固态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1213261A (zh) * 2017-10-20 2020-05-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电极层叠体、全固态层叠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20004685A (ja) * 2018-07-02 2020-0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
KR20200018147A (ko) * 2018-08-10 2020-02-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Si계 음극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11261867A (zh) * 2018-11-30 2020-06-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活性物质、电池和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ANGER, T等: "《Electrochemical Lithiation of Silicon Clathrate-II》",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vol. 159, no. 8, 20 July 2012 (2012-07-20), pages 131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1131605A1 (de) 2022-06-15
JP7456365B2 (ja) 2024-03-27
JP2022092723A (ja) 2022-06-23
US20220190329A1 (en) 2022-06-16
KR102564614B1 (ko) 2023-08-07
KR20220083582A (ko) 2022-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6082B2 (en) Anode mixture, anode comprising the anode mixture, and all-solid-state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anode
JP6279713B2 (ja) 電極用炭素質成形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6551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11329315B2 (en) All-solid-state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13443630B (zh) 活性物质、负极层、电池和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13443629B (zh) 活性物质、负极层、电池和它们的制造方法
JP2018181702A (ja)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240120482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of evaluating sam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11525091B (zh) 负极层和全固体电池
JP2011204564A (ja) 電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7107272B2 (ja) 硫化物固体電解質、硫化物固体電解質の製造方法、電極体および全固体電池
JP2020129519A (ja) 全固体電池
CN113036084A (zh) 全固体电池和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
JP2012033438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2242521A (zh) 活性物质
JP2020170605A (ja) 負極合材層
JP2020030919A (ja) 硫化物全固体電池用負極及び硫化物全固体電池
CN114628632B (zh) 全固体电池
KR20220136146A (ko) 전고체전지
JP7400532B2 (ja) 複合炭素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4628781A (zh) 全固体电池
CN117410492A (zh) 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层和锂离子电池以及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CN114551847A (zh) 活性物质、全固体电池和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CN115832269A (zh) 活性物质、负极层、电池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17239222A (zh) 离子导体、全固体电池及离子导体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