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82809B -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82809B
CN114582809B CN202210462602.3A CN202210462602A CN114582809B CN 114582809 B CN114582809 B CN 114582809B CN 202210462602 A CN202210462602 A CN 202210462602A CN 114582809 B CN114582809 B CN 1145828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capacitor
forming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626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82809A (zh
Inventor
杨蒙蒙
肖德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Changxin Jidian Beijing Memor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Changxin Jidian Beijing Memo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Changxin Jidian Beijing Memor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46260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828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82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2809A/zh
Priority to EP22782648.4A priority patent/EP4290552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98120 priority patent/WO202320673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82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2809B/zh
Priority to US17/822,815 priority patent/US20230354574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40Capacitors
    • H01L28/60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该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基底;于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第一电极沿平行于基底的第一方向延伸,第一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一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之间两两相互垂直;形成包覆第一电极的介电层;形成包覆介电层的第二电极。本公开中第一电极沿平行于基底的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电极的横向尺寸大于其竖向尺寸,使得第一电极、介电层和第二电极形成一种水平设置的电容器,从而可以在立体空间内布置更多的电容器,提高了存储器的存储容量。

Description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及电容器、存储器。
背景技术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是计算机中常用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由许多重复的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通常包括电容器和晶体管。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对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而现有的存储器的存储密度在横向扩展已经遇到瓶颈,因此,如何提高存储器的存储密度和性能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公开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所述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基底;
于所述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沿平行于所述基底的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之间两两相互垂直;
形成包覆所述第一电极的介电层;
形成包覆所述介电层的第二电极。
其中,所述电容器的制作方法还包括:
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和/或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相邻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具有立体空间;
所述介电层包覆在多个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立体空间内,形成共用的介电层;
所述第二电极包覆在所述介电层的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立体空间内,形成共用的第二电极。
其中,于所述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包括:
于所述基底上形成至少一层外延层,所述外延层包括交叠布置的单晶硅层和含硅材料层,所述单晶硅层在所述第一方向尺寸均大于在第二方向上和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
于所述外延层上定义出图形区和接触区,其中,所述接触区处的所述单晶硅层形成晶体管的源或漏区;
在所述图形区处,选择性地向下刻蚀所述外延层,至暴露所述基底,所述图形区处剩余的所述外延层定义出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并沿横向延伸,其中,剩余的所述单晶硅层为所述第一电极预留间隙;
在所述图形区处,去除剩余的所述外延层中所述单晶硅层,形成所述间隙;
在所述间隙中形成所述第一电极。
其中,于外延层形成图案化的第一掩膜层,并以所述图案化的第一掩膜层为掩膜向下刻蚀所述外延层,至暴露所述基底,以同步定义出所述图形区、所述接触区,以及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
其中,在所述间隙中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包括:
于所述图形区内沉积第一电极材料,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填充满所述图形区的凹槽和所述间隙,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延伸至所述图形区外并覆盖所述接触区的顶面;
利用无掩膜刻蚀去除所述凹槽内和所述接触区顶面的所述第一电极材料,于所述间隙中被保留下来的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形成所述第一电极。
其中,使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和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共同形成所述第一电极材料。
其中,在所述间隙中形成第一电极之后,所述电容器的制作方法还包括: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形成支撑结构;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形成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于所述图形区内沉积支撑材料,所述支撑材料延伸至所述图形区外并覆盖所述接触区的顶面;
于所述支撑材料表面形成图案化的第二掩膜层,所述图案化的第二掩膜层覆盖所述接触区的表面,且图案化的第二掩膜层还在所述图形区上形成阵列排布;
于所述图案化的所述第二掩膜层为掩膜向下刻蚀所述支撑材料,至暴露所述外延层,以在所述图形区上形成阵列开口;
沿所述阵列开口,继续向下刻蚀所述支撑材料,直至暴露所述基底;
去除顶面高度的支撑材料,以使所述支撑材料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和所述接触区的侧壁,形成所述支撑结构。
其中,在形成多个第一下电极时,还包括:
在所述图形区处,采用湿法刻蚀工艺或蒸汽刻蚀工艺去除剩余的所述外延层中所述含硅材料层,以形成所述立体空间。
其中,形成包覆所述第一电极的介电层,包括:
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介电层,所述介电层连续包覆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外表面。
其中,形成包覆所述介电层的第二电极层,包括:
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所述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连续包覆所述介电层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在第一方向和在所述第三方向之间具有横纵比,所述横纵比大于等于35。
其中,所述电容器用于连接环绕式栅极型晶体管,其中,所述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字线,漏极和源极的一个连接位线,所述漏极和所述源极的另一个连接所述电容器的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字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位线沿第三方向延伸。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容器,包括:
基底;
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基底上,所述第一电极沿平行于基底的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之间两两相互垂直;
介电层,包覆在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
第二电极,包覆在所述介电层的表面。
其中,其包括:
沿第二方向和/或沿第三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相邻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具有立体空间;
所述介电层包覆在多个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立体空间内,形成共用的介电层;
所述第二电极包覆在所述介电层的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立体空间内,形成共用的第二电极。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器,包括:
上述第二方面的电容器;
环绕式栅极型晶体管,所述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字线,漏极和源极中的一个连接位线,所述漏极和所述源极中的另一个连接所述电容器,其中,所述电容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字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位线沿第三方向延伸。
本公开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中,通过将第一电极沿平行于基底的第一方向设置,并且第一电极沿横向方向的尺寸大于其沿纵向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一电极、介电层和第二电极形成一种水平设置的电容器,从而可以在立体空间内布置更多的电容器,进而提高存储器的存储容量。此外,本公开提供的电容器结构可以适应环绕式栅极型晶体管,极大地拓展了存储器的集成空间。
在阅读并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实施例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单层电容器水平放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多层电容器沿竖向方向排布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外延层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形成的外延层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第一掩膜图案的俯视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第一掩膜层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第一掩膜图案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凹槽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凹槽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间隙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间隙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第一电极材料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第一电极材料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第一电极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第一电极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第二掩膜图案的俯视图。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支撑材料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支撑材料和第二掩膜层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2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去除部分支撑材料后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2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去除部分支撑材料后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2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去除图形区含硅材料层后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2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去除图形区含硅材料层后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2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去除顶面高度支撑材料后形成的支撑结构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2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去除顶面高度支撑材料后形成的支撑结构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2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介电层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2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介电层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2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第二电极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3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第二电极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3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外接电路在图4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3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中形成的外接电路在图4中B-B截面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10、基底;20、第一电极;
30、介电层;40、第二电极;
50、外延层;51、单晶硅层;
52、含硅材料层;60、图形区;
61、凹槽;70、接触区;
80、间隙;90、第一掩膜层;
100、第一掩膜图案;110、第一电极材料;
120、支撑结构;130、支撑材料;
140、第二掩膜层;141、第二掩膜图案;
142、掩膜柱;150、晶体管;
151、字线;152、位线;
160、外接电路;161、接触层;
162、导电层;170、阵列开口;
180、隔离材料;190、缓冲层;
10A、电容器;10B、有源区;
S、源极;D、漏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公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下面结合图1至图30对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进行介绍。
本实施例对半导体结构不作限制,下面将以半导体结构为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中的电容器为例进行介绍,但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中的半导体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步骤S100:提供基底。
步骤S200:于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第一电极沿平行于基底的第一方向延伸,第一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一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之间两两相互垂直。
步骤S300:形成包覆第一电极的介电层。
步骤S400:形成包覆介电层的第二电极。
其中,在步骤S100中,基底10作为动态随机存储器的支撑部件,用于支撑设在其上的其他部件,比如,在基底10中可以设置有字线结构、位线结构、隔离结构、有源区等结构。其中,基底10可以由半导体材料制成,半导体材料可以为硅、锗、硅锗化合物以及硅碳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在步骤S200中,以图2中示出的方向为例,定义以平行于基底10的顶面的一个方向为第一方向X,该第一方向X可以是第一电极20的长度方向;定义以平行于基底10的顶面且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为第二方向Y,该第二方向Y可以是第一电极2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也平行于基底10的顶面;定义以垂直于基底10的顶面的延伸方向为第三方向Z(第三方向Z可以为竖向方向),该第三方向Z可以是第一电极20的厚度方向。
参照图2所示,在步骤S200中,可以利用沉积工艺在基底10上形成第一电极20。第一电极20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多晶硅、金属钨或氮化钛等。其中,第一电极20沿平行于基底10的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其可以定义出单个电容中电容长度,第一电极20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大于第一电极20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第一电极20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也大于第一电极20在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也即,第一电极20具有高的横纵比,例如可以大于或等于35,进一步地,例如为35~220,例如为36:1或者80:1或者100:1或者150:1或者200:1,当第一电极20横纵比小于35时,电容器10A的第一电极20的长度偏小,电容器的存储容量不足,当第一电极横纵比过高时,例如大于220时,电容器10A的制备难度大,性能不稳定。采用上述范围内的参数值,可以提高电容器10A的存储容量,保证电容器10A的性能稳定可靠,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三方向Z相互垂直,同时,第二方向Y与第三方向Z也相互垂直。
在步骤S300中,介电层30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高K材料。其中,高K材料例如可以为氧化锆(ZrOx)、氧化铪(HfOx)、氧化钛锆(ZrTiOx)、氧化钌(RuOx)、氧化铝(AlOx)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也就是说,介电层的材质可以为上述材料的一种,也可以是上述材料的组合物或混合物。在一个示例中,介电层30的材料使用高K材料,有利于提高后续单位面积的电容器的电容值,增加后续形成的电容器的电荷存储量,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在步骤S400中,以图2所示为例,部分第二电极40沿第一方向X包覆在介电层30的外表面,部分第二电极40沿第三方向Z设置。其中,第二电极40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多晶硅、金属钨或氮化钛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及下文中的沉积工艺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层沉积工艺、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或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一电极的宽度尺寸以及厚度尺寸,从而形成一种水平放置的第一电极,以便于配合介电层和第二电极形成一种水平放置的电容器,从而可以在立体空间内布置更多的电容器,进而提高存储器的存储容量。
参照图2和图4所示,电容器10A水平放置时,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电容器10A相对设置,并分别连接两个相对设置的环绕式栅极(Gate-All-Around,GAA)型晶体管150的源极S或漏极D,两个晶体管150共用同一条位线152并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单位面积的存储器的集成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两个相对设置的晶体管150设置在有源区10B中,其中,有源区10B位于两个水平放置的电容器10A之间。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在基底10上形成第一电极20的过程中,包括:
形成沿第二方向Y和/或沿第三方向Z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20,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20之间具有立体空间。其中,上述实施例步骤S300中形成的介电层30包覆在多个第一电极20的表面,且介电层30位于立体空间内,从而形成共用的介电层30。而在上述实施例步骤S400中形成的第二电极40包覆在介电层30的表面,并位于立体空间内,形成共用的第二电极40。
也就是说,多个第一电极20可以呈矩形阵列排布,形成三维结构。该三维结构中的介电层30和第二电极40均为共用的,且介电层30和第二电极40的个数均为一个,即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极20通过一个介电层30连接,介电层30的外表面包覆第二电极40,第二电极40为一个整体,其中,以图3所示为例,部分第二电极40沿第一方向X包覆在介电层30的外表面,部分第二电极40沿第三方向Z设置。从而降低电容器的制程工艺难度和工艺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电极沿长度方向呈矩形阵列排布,并共用一个介电层和一个第二电极,从而形成一种三维结构的电容器,该三维结构的电容器可以在其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进行扩展,使得在单位面积的存储空间布置更多水平放置的电容器,有效提高了存储器的集成度和存储容量。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对上文中步骤S200的进一步说明。
利用沉积工艺于基底10上形成至少一层外延层50。外延层50包括交替布置的单晶硅层51和含硅材料层52,其中,单晶硅层51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均大于单晶硅层51在第二方向Y上和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含硅材料层52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锗化硅(SiGe),其与单晶硅层51之间具有刻蚀选择性。外延层50的层数可以为一层,也可以为多层,例如两层、三层、四层等。
在一个示例中,当外延层50为一层时,此时,可以形成一个水平放置的电容器10A,或者,形成多个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电容器10A。水平放置的多个沿第二方向Y设置的电容器共用一个介电层30和一个第二电极40,即可以形成沿第二方向Y设置的二维结构的电容器10A。
在另一个示例中,外延层50为多层时,可以形成三维结构的且水平放置的电容器,此时,沿第三方向Z可以设置多层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20,从而有效提高电容器单位面积的存储容量和集成度。
待外延层50形成之后,参照图7至图11所示,于外延层50上定义出图形区60和接触区70。其中,接触区70处的单晶硅层51可以用于形成晶体管的源区或漏区,以便于对源区或漏区进行掺杂处理,形成晶体管的源极S或漏极D,当然在一些工艺中,可以先形成源极S和漏极D,或者也可以制作电容器10A的同时,制作源极S和漏极D。
参照图11所示,在图形区60中选择性地向下刻蚀外延层50,直至暴露出基底10的顶面。图形区60内没有被刻蚀的剩余的外延层50定义出第一电极20的位置,且图形区60内剩余的外延层50沿横向也就是沿第一方向X延伸。该步骤中,图形区60内没有被刻蚀的剩余的外延层50中,剩余的外延层50中的单晶硅层51所在的位置为第一电极20的预留位置,即,将图形区60内剩余外延层50中沿上下方向相邻的两层含硅材料层52之间的单晶硅层51去除之后,原来单晶硅层51所处的位置用于形成第一电极20。
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利用刻蚀处理工艺去除剩余的外延层50中的单晶硅层51,形成间隙80。然后,利用沉积工艺在间隙80内形成第一电极20。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三方向Z上定义出电容的列数,例如沿第三方向Z,在基底上设置三层外延层50,即在第三方向Z形成三层用于放置电容器10A的空间。在第二方向Y上选择性地进行刻蚀,在第二方向Y上定义出电容的行数,例如,刻蚀后在图形区60内剩余的并排设置的两个外延层50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即沿第二方向Y形成两层用于放置电容器10A的空间。也就是说,此时,在图16和图17中,可以形成呈阵列排布的六个第一电极20。
本实施例中,利用图形区中剩余的外延层定义第一电极的形成位置,而接触区中任意相邻的两层含硅材料层之间的单晶硅层用于形成晶体管的源区或漏区,从而在形成第一电极的过程中,实现第一电极与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和图9,图形区60和接触区70的形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继续参考图8和图9,利用沉积工艺于外延层50的顶面上形成第一掩膜层90。图形化第一掩膜层90,以在第一掩膜层90上形成第一掩膜图案100。以具有第一掩膜图案100的第一掩膜层90为掩膜,通过刻蚀处理工艺向下刻蚀外延层50,直至暴露出基底10的顶面,从而同步定义出图形区60、接触区70和第一电极20的形成位置,如图7所示。
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掩膜层上的第一掩膜图案,可以同步定义出图形区、接触区和第一电极的形成位置,有效降低了电容器的制程工艺难度,节省了电容器的制作成本。
继续参照图12和图13,待第一电极20的形成位置确定,并在图形区60内形成间隙80之后,图形区60中形成有凹槽61。而后,参照图14和图15,于图形区60的凹槽61内沉积第一电极材料110,第一电极材料110填充满图形区60的凹槽61和间隙80。第一电极材料110延伸至图形区60外并覆盖位于接触区70中的外延层50的顶面。其中,第一电极材料1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多晶硅、金属钨或氮化钛等。
而后,如图16和图17所示,利用自对准工艺和无掩模刻蚀工艺去除凹槽61内的第一电极材料110,以及覆盖在接触区70中的外延层50的顶面的第一电极材料110,间隙80中的第一电极材料110被保留下来,形成第一电极20。
本实施例中,使用第一电极材料填充凹槽和间隙,同时第一电极材料还覆盖接触区的顶面,而后利用无掩模刻蚀去除凹槽和接触区顶面的第一电极材料,剩余在间隙内的第一电极材料形成第一电极。第一电极通过自对准工艺技术实现,可以避免发生位置偏移,保证准确去除凹槽和接触区顶面的第一电极材料,提升了电容器的性能和可靠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至图17所示,在间隙80内形成第一电极20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参照图14和图15利用沉积工艺在凹槽61内沉积第一导电材料110。第一电极材料110填充满凹槽61和图形区60内剩余含硅材料层52之间的间隙80,其中,第一电极材料110延伸至凹槽61外并覆盖位于接触区70中的外延层50的顶面。
其中,第一电极材料110可以利用原子层沉工艺和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共同形成。
在一个示例中,首先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在凹槽61和间隙80的表面沉积一层第一电极材料110,例如使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继续沉积第一电极材料110,使得第一电极材料完全充满凹槽61和间隙80,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原子层沉积工艺在凹槽61和间隙80的表面沉积第一电极材料110,直至将间隙80完全填充满之后,再使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填充剩余的部分,本公开实施里中使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和化学气相沉积工艺能形成更大长度以及更加均匀致密的第一电极20,从而有效适应第一电极20的高横纵比。
在另一个示例中,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在凹槽61的顶部沉积第一电极材料110至预定高度,该预定高度可以是凹槽61内由下至上方向的第一层含硅材料层52的顶面,而后,利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于剩余凹槽61内继续沉积第一电极材料110,之后,再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继续沉积第一电极材料110,然后,依次交替使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和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直至第一电极材料110覆盖位于接触区70内的外延层50的顶面。
原子层沉积工艺具有沉积速度慢、沉积形成的膜层致密性高以及阶梯覆盖率好的特点。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第一电极材料110能够在空间较小的条件下对凹槽61的底部或间隙80进行覆盖,避免出现孔洞等问题,有效保证第一电极材料110的形成质量,进而提高第一电极20的性能和良率。
参照图16和图17所示,待第一电极材料110形成之后,利用自对准工艺和无掩模刻蚀工艺去除凹槽61内的第一电极材料层110和位于接触区70内的外延层50顶面的第一电极材料110,间隙80中的第一电极材料110被保留下来,形成第一电极20。
本实施例中,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和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共同形成第一电极材料,在保证第一电极材料形成质量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第一电极横纵比,从而提升电容器的存储容量和集成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至图26所示,待间隙80内形成第一电极20之后,该电容器的制作方法还包括:于第一电极20的侧壁形成支撑结构120。
其中,支撑结构120的形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参照图19和图20所示,利用沉积工艺在图形区60的凹槽61内沉积支撑材料130,支撑材料130延伸至凹槽61外并覆盖接触区70的顶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20形成步骤中,第一电极材料110去除之后在图形区60内形成的凹槽与上一步骤中所形成的凹槽61的结构一致。
而后,参考图18和图19,利用沉积工艺在支撑材料130表面形成图案化的第二掩膜层140。图形化的第二掩膜层140的边缘还覆盖位于接触区70中的支撑材料130的表面,同时,图案化的第二掩膜层140还在图形区60上形成阵列排布。其中,图案化的第二掩膜层140在支撑材料130上形成中间开口而边缘位置封闭的第二掩膜图案141,以及在图形区60上形成有多个阵列排布的掩膜柱142。第二掩膜图案141在基底10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接触区70在基底10上的投影面积,其中,第二掩膜图案141的外边缘与接触区70的外边缘平齐,以在接触区70内被保留下来的外延层50的侧壁形成支撑材料130,后续用于形成支撑结构120(参照图25)。沿第二方向Y,至少设置与第一电极20行数数量相同的掩膜柱142,支撑每一行的第一电极20,例如,参考图1、6和图17的实施例中,其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两行第一电极20,此时可以在第一电极20的正上方位置,设置相应地两个掩膜柱142,其中,在第二方向Y上,掩膜柱142在基底10上的投影宽度大于第一电极20的宽度,以便于后续在第一电极20的两侧形成支撑结构120,提高沿竖向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极20的结构稳定性。
然后,参照图21所示,以图案化的第二掩膜层140为掩膜向下刻蚀支撑材料130,至暴露外延层50,从而在图形区60上形成阵列开口170。
如图22所示,沿阵列开口170,继续向下刻蚀支撑材料130,直至暴露基底10的顶面。
参照图23和图24所示,待基底10的顶面暴露之后,在图形区60处,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去除剩余的外延层50中的含硅材料层52。其中,湿法刻蚀工艺能够在干净去除剩余含硅材料层52的同时,不会对第一电极20和剩余的支撑材料130造成损坏,从而保证电容器的性能。
或者,待基底10的顶面暴露之后,在图形区60处,采用蒸汽刻蚀工艺去除剩余的外延层50中的含硅材料层52。其中,蒸汽刻蚀工艺中,刻蚀蒸汽可以采用HCl蒸汽,刻蚀时间为5至60秒,从而快速去除含硅材料层52。
最后,参照图25和图26所示,利用刻蚀处理工艺去除顶面高度的支撑材料130,暴露出接触区70的顶面,以及将位于第一电极20两侧的支撑材料130的顶部打开,从而使保留在第一电极20的侧壁、以及保留在接触区70的侧壁上的支撑材料130共同形成支撑结构120。
其中,待剩余的含硅材料层52去除之后,且在形成支撑结构120后,多层第一电极20之间形成立体空间。
本实施例中,利用支撑结构对位于同一列(即沿同一竖向方向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极20进行侧壁支撑保护,从而能够在竖向方向上布置更多的第一电极,增加电容器在竖向方向扩展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单位空间面积的电容器的集成度。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如图27和图28所示,本实施例是对上文中步骤S300的进一步说明。
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介电层30。所形成的介电层30连续包覆在第一电极20的外表面。当第一电极20的个数为一个时,该介电层30包覆在一个第一电极20的外表面,同时,介电层30还包覆在支撑结构120的外表面。而当第一电极20的个数为多个,且呈矩形阵列排布时,介电层30连续包覆在多个第一电极20的外表面以及支撑结构120的外表面,从而形成共用的介电层30。
本实施例中,介电层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原子层沉积工艺具有沉积速度慢、沉积形成的膜层致密性高以及阶梯覆盖率好的特点。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得介电层能够在空间较小的条件下对第一电极和支撑结构的外表面进行覆盖,避免占据较大的空间,有效保证介电层的形成质量,进而提高电容器的性能和良率。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如图29和图30所示,本实施例是对上文中步骤S400的进一步说明。
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第二电极40。所形成的第二电极40连续包覆在介电层30的外表面上,并被多个水平设置的电容器10A所共用。
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原子层沉积工艺具有沉积速度慢、沉积形成的膜层致密性高以及阶梯覆盖率好的特点。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的第二电极能够在空间较小的条件下对介电层的外表面进行覆盖,避免占据较大的空间,有效保证第二电极的形成质量,进而提高电容器的性能和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7,利用上述电容器的制作方法所形成的电容器10A中的第一电极20在第一方向X和第三方向Z之间具有横纵比,该预设的横纵比大于或等于35。其中,横纵比大于或等于35的第一电极20可以有效增加水平布置的电容器10A的存储容量,同时,沿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可以布置呈矩形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极20,并共用一个介电层30和共用一个第二电极40,从而在降低电容器的制程工艺难度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电容器的集成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示出了包含水平布置电容器的存储器结构,当中均省略了支撑结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水平布置的电容器用于连接环绕式栅极(Gate-All-Around,GAA)型晶体管150。其中,晶体管150的栅极连接字线151,晶体管150的漏极D连接位线152,其源极S连接电容器10A的第一电极20;或者,晶体管150的源极S连接位线152,其漏极D连接电容器10A的第一电极20。第一电极20沿第一方向X延伸,字线151沿第二方向Y延伸,位线152沿第三方向Z延伸。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存储器基于电容器10A和GAA型晶体管150的结构,可进一步节省空间,进一步地,在形成三维结构时,又再次向上进行了空间拓展,对提高DRAM的高集成度有极大的帮助。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电容器10A相对设置,两个电容器10A沿水平布置,上述两个电容器10A分别连接两个相对设置的晶体管150的源极S或漏极D,两个晶体管150可以共用一条位线152并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存储器的集成度。
如图3所示,沿水平设置且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电容器10A相对设置,并分别连接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晶体管150的源极S或漏极D,两个晶体管150共用一条位线152。沿第二方向Y,多条位线152间隔排布,并分别与多列间隔排布的晶体管150对应连接,从而可以构成一种三维结构的存储器,增加了存储器在竖向方向扩展的可能性,提高了单位空间面积的存储器的集成度。
如图2所示,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容器10A,包括基底10、第一电极20、介电层30和第二电极40。
其中,第一电极20设置于基底10上,第一电极10沿平行于基底10的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电极20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大于第一电极20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第一电极20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也大于第一电极20在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第一方向X与第三方向Z相互垂直,同时,第二方向Y与第三方向Z也相互垂直。
介电层30包覆在第一电极20的表面。第二电极40包覆在介电层30的表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介电层和第二电极形成电容器,其中,第一电极的长度尺寸均大于第一电极的宽度尺寸和厚度尺寸,从而形成一种水平放置的电容器,以便于可以在立体空间内布置更多的电容器,进而提高存储器的存储容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容器10A呈三维结构,该三维结构的电容器10A包括多个第一电极20、介电层30和第二电极40。
多个第一电极20间隔排布,且相邻的第一电极20之间具有立体空间。其中,多个第一电极20可以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或者,多个第一电极20可以沿第三方向Z间隔排布。又或者,多个第一电极20沿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呈矩形阵列间隔排布。
介电层30位于立体空间内,并包覆在多个第一电极20的表面,形成多个第一电极20共用的介电层30。
第二电极40位于立体空间内,并包覆在多个介电层30的表面,形成多个第一电极20共用的第二电极40。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电极沿长度方向呈矩形阵列排布,并共用一个介电层和一个第二电极,从而形成一种三维结构的电容器,该三维结构的电容器可以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进行扩展,使得在单位面积的存储空间布置更多水平放置的电容器,有效提高了最终的存储器的集成度和存储容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和图32所示,水平布置的电容器10A形成之后,在电容器10A的第二电极40的表面设置一层缓冲层190,并在缓冲层190上设置一层隔离材料180。其中,缓冲层190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多晶硅。
本实施例的电容器10A或者三维结构的电容器10A中还包括外接电路160。外接电路160用于实现电容器10A与存储器的外围电路区内的控制电路电连接。其中,外接电路160包括接触层161和导电层162,接触层161半包裹导电层162。其中,接触层161嵌设于隔离材料180中,且接触层161的底部伸入缓冲层190内部,并与缓冲层190连接。其中,接触层161与第二电极40间隔设置。
如图3所示,本公开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器。该存储器包括上文实施例中的电容器10A、以及环绕式栅极型晶体管150。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存储器基于电容器10A和GAA型晶体管150的结构,可进一步节省空间,进一步地,在形成三维结构时,又再次向上进行了空间拓展,对提高DRAM的高集成度有极大的帮助。
其中,晶体管150的栅极连接字线151,晶体管150的漏极D和源极S两者之一连接位线152,晶体管150的源极S和漏极D中两者另一用于连接电容器10A的第一电极20。第一电极20沿第一方向X延伸,字线151沿第二方向Y延伸,位线152沿第三方向Z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沿水平设置且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晶体管150共用一条位线152,每个晶体管150的外侧连接均连接有一个水平设置的电容器10A。沿第二方向Y,多条字线151间隔排布,并分别与多列间隔排布的晶体管150对应连接,从而构成一种三维结构的存储器,增加了存储器在竖向方向扩展的可能性,提高了单位空间面积的存储器的集成度。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性的实施例”、“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
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公开中用于描述各种结构,但这些结构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结构与另一个结构区分。
在一个或多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多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此外,可能未示出某些公知的部分。为了简明起见,可以在一幅图中描述经过数个步骤后获得的结构。在下文中描述了本公开的许多特定的细节,例如器件的结构、材料、尺寸、处理工艺和技术,以便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但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那样,可以不按照这些特定的细节来实现本公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基底;
于所述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沿平行于所述基底的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之间两两相互垂直;形成包覆所述第一电极的介电层;
形成包覆所述介电层的第二电极;
于所述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包括:
于所述基底上形成至少一层外延层,所述外延层包括交叠布置的单晶硅层和含硅材料层,所述单晶硅层在所述第一方向尺寸均大于在第二方向上和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
于所述外延层上定义出图形区和接触区,其中,所述接触区处的所述单晶硅层形成晶体管的源或漏区;
在所述图形区处,选择性地向下刻蚀所述外延层,至暴露所述基底,所述图形区处剩余的所述外延层定义出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并沿横向延伸,其中,剩余的所述单晶硅层为所述第一电极预留间隙;
在所述图形区处,去除剩余的所述外延层中所述单晶硅层,形成所述间隙;
在所述间隙中形成所述第一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的制作方法还包括:
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和/或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相邻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具有立体空间;
所述介电层包覆在多个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立体空间内,形成共用的介电层;
所述第二电极包覆在所述介电层的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立体空间内,形成共用的第二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于外延层形成图案化的第一掩膜层,并以所述图案化的第一掩膜层为掩膜向下刻蚀所述外延层,至暴露所述基底,以同步定义出所述图形区、所述接触区,以及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间隙中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包括:
于所述图形区内沉积第一电极材料,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填充满所述图形区的凹槽和所述间隙,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延伸至所述图形区外并覆盖所述接触区的顶面;
利用无掩膜刻蚀去除所述凹槽内和所述接触区顶面的所述第一电极材料,于所述间隙中被保留下来的所述第一电极材料形成所述第一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和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共同形成所述第一电极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间隙中形成第一电极之后,所述电容器的制作方法还包括: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形成支撑结构;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形成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于所述图形区内沉积支撑材料,所述支撑材料延伸至所述图形区外并覆盖所述接触区的顶面;
于所述支撑材料表面形成图案化的第二掩膜层,所述图案化的第二掩膜层覆盖所述接触区的表面,且图案化的第二掩膜层还在所述图形区上形成阵列排布;
于所述图案化的所述第二掩膜层为掩膜向下刻蚀所述支撑材料,至暴露所述外延层,以在所述图形区上形成阵列开口;
沿所述阵列开口,继续向下刻蚀所述支撑材料,直至暴露所述基底;
去除顶面高度的支撑材料,以使所述支撑材料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和所述接触区的侧壁,形成所述支撑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多个第一下电极时,还包括:
在所述图形区处,采用湿法刻蚀工艺或蒸汽刻蚀工艺去除剩余的所述外延层中所述含硅材料层,以形成立体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包覆所述第一电极的介电层,包括:
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介电层,所述介电层连续包覆在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包覆所述介电层的第二电极层,包括:
利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所述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连续包覆所述介电层的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在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之间具有横纵比,所述横纵比大于等于35。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用于连接环绕式栅极型晶体管,其中,所述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字线,漏极和源极两者中的一个连接位线,所述漏极和所述源极两者中的另一个连接所述电容器的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字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位线沿第三方向延伸。
12.一种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
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基底上,所述第一电极沿平行于基底的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之间两两相互垂直;
介电层,包覆在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
第二电极,包覆在所述介电层的表面;
于所述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包括:
于所述基底上形成至少一层外延层,所述外延层包括交叠布置的单晶硅层和含硅材料层,所述单晶硅层在所述第一方向尺寸均大于在第二方向上和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
于所述外延层上定义出图形区和接触区,其中,所述接触区处的所述单晶硅层形成晶体管的源或漏区;
在所述图形区处,选择性地向下刻蚀所述外延层,至暴露所述基底,所述图形区处剩余的所述外延层定义出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并沿横向延伸,其中,剩余的所述单晶硅层为所述第一电极预留间隙;
在所述图形区处,去除剩余的所述外延层中所述单晶硅层,形成所述间隙;
在所述间隙中形成所述第一电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沿第二方向和/或沿第三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相邻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具有立体空间;
所述介电层包覆在多个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立体空间内,形成共用的介电层;
所述第二电极包覆在所述介电层的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立体空间内,形成共用的第二电极。
14.一种存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或13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
环绕式栅极型晶体管,所述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字线,漏极和源极两者中的一个连接位线,所述漏极和所述源极两者中的另一个连接所述电容器,其中,所述电容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字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位线沿第三方向延伸。
CN202210462602.3A 2022-04-29 2022-04-29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Active CN1145828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62602.3A CN114582809B (zh) 2022-04-29 2022-04-29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EP22782648.4A EP4290552A4 (en) 2022-04-29 2022-06-10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PACITOR, CAPACITOR AND MEMORY
PCT/CN2022/098120 WO2023206738A1 (zh) 2022-04-29 2022-06-10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US17/822,815 US20230354574A1 (en) 2022-04-29 2022-08-29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pacitor, capacitor, and memor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62602.3A CN114582809B (zh) 2022-04-29 2022-04-29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82809A CN114582809A (zh) 2022-06-03
CN114582809B true CN114582809B (zh) 2022-07-29

Family

ID=81784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62602.3A Active CN114582809B (zh) 2022-04-29 2022-04-29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82809B (zh)
WO (1) WO20232067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2809B (zh) * 2022-04-29 2022-07-29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CN117337021A (zh) * 2022-06-16 2024-01-02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7337025A (zh) * 2022-06-24 2024-01-02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7334679A (zh) * 2022-06-24 2024-01-02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7395987A (zh) * 2022-06-30 2024-01-12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存储器
CN117693183A (zh) * 2022-08-23 2024-03-12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半导体存储器
CN115332255A (zh) * 2022-08-29 2022-11-11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以及存储阵列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98553B2 (ja) * 1999-04-19 2002-07-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蓄積容量部の形成方法
US7906803B2 (en) * 2005-12-06 2011-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Nano-wire capacitor and circuit device therewith
JP2007184554A (ja) * 2005-12-06 2007-07-19 Canon Inc キャパシ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回路装置
US8502340B2 (en) * 2010-12-09 2013-08-06 Tessera, Inc. High density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apacitors
JP2013168570A (ja) * 2012-02-16 2013-08-29 Elpida Memory Inc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607394A (zh) * 2012-03-26 2012-07-25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mems加工工艺的柱面电容传感器
CN105206421B (zh) * 2015-10-15 2017-12-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采用硅通孔构成的三维集成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2436125B1 (ko) * 2017-09-29 2022-08-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에어로젤 커패시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0535659B2 (en) * 2017-09-29 2020-01-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s
CN113496953B (zh) * 2020-04-08 2023-12-05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82532A (zh) * 2020-06-10 2021-12-10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KR20220003270A (ko) * 2020-07-01 2022-01-10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메모리 장치
CN114582809B (zh) * 2022-04-29 2022-07-29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6738A1 (zh) 2023-11-02
CN114582809A (zh) 2022-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82809B (zh)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KR20170030357A (ko) 반도체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00087915A (ko) 실린더형 스토리지 노드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메모리 소자 및그 제조 방법
WO2021109595A1 (zh) 存储器及其形成方法
KR970000718B1 (ko) 반도체 기억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795366B2 (ja) 記憶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20262728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3015642A1 (zh) 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CN113594097B (zh) 埋入式位线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半导体结构
CN115295496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存储器以及存储系统
CN114628504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US20230354574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pacitor, capacitor, and memory
CN113299651A (zh) 半导体结构制备方法和半导体结构
WO2023097901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US20230187482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US11984472B2 (en) Double-sided capaci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CN117529105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7529103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WO2023130698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206839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US20210343833A1 (en) Double-sided capaci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20230016905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mory
US20210391259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WO2022134503A1 (zh) 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
US20230014868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memo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