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25248A - 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25248A
CN114525248A CN202210275665.8A CN202210275665A CN114525248A CN 114525248 A CN114525248 A CN 114525248A CN 202210275665 A CN202210275665 A CN 202210275665A CN 114525248 A CN114525248 A CN 1145252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s
menstrual blood
layer
blood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756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25248B (zh
Inventor
王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ze Biomedical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ze Biomedical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ze Biomedical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ze Biomedical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7566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252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25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252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25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252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06Animal cells or tissues; Human cells or tissues
    • C12N5/0602Vertebrate cells
    • C12N5/0652Cells of skeletal and connective tissues; Mesenchyme
    • C12N5/0662Stem cells
    • C12N5/0665Blood-bor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g. from umbilical cord blo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12Materials from mammal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non-specified tissues or cell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non-embryonic stem cells; Genetically modified cells
    • A61K35/28Bone marrow;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f any origin, e.g.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16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for liver or gallbladder disorders, e.g. hepatoprotective agents, cholagogues, litholy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2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joint disorders, e.g. arthritis, arthr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blood or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2509/00Methods for the dissociation of cells, e.g. specific use of enzym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bry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Diabet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Neurology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细胞分离、培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经血样品过10~30目筛,除去血块、大块组织,避免后续离心时影响离心效果;本发明在传统方法即收集白膜层的基础上,增加收集血细胞层的步骤,同一样本可同时用传统方法和收集血细胞层的方法对密度梯度离心的不同分离层样本进行目的细胞的回收,可以在原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原代目的细胞的回收率,有利于后期进行生产和建库;且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细胞在后期培养过程中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于传统分离方法的,对于后期在保证细胞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体外培养时间,以实现早期代次的细胞作为制剂产品有着积极地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细胞分离、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背景技术
干细胞治疗所用的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以其高增殖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向中胚层分化能力、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备受研究者瞩目。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也在免疫调节和组织再生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已从不同人体组织中发现并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其中子宫内膜会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这种组织高度再生的能力暗示着内膜可能存在促使其重建的干细胞。2004年Chan等从子宫组织中分离并培养出克隆能力强的干细胞,首次证实了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存在,到2007年Meng等从女性月经血中分离出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称为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除具备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外还具有取材方便、可定期从统一供体的经血中直接获得,提高细胞遗传背景的稳定性、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等优势,因此成为干细胞治疗的优势种子细胞。
目前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组织酶解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经血中获得。酶解过程中酶解液对细胞的损伤作用不可避免且所用胶原酶试剂价格不菲,实验成本较高。密度梯度离心法根据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细胞的体积、形态和密度与其他细胞不同,如:红细胞和白细胞等细胞密度较大,为1.090g/mL左右,而淋巴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密度为1.075~1.090g/mL,血小板为1.030~1.035g/mL等通过在淋巴细胞分离液中经过密度梯度离心使一定密度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从而将特定密度的血细胞分离出来。但由于宫血中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从子宫内膜脱落后会以单个细胞、细碎组织和组织块的形式存在,推测密度梯度离心法无法高效富集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快速从月经血中高效富集原代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为其药物研发及生产提供保障。
发明内容
现有技术制备经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样本血块及粘稠程度的影响,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无法高效简便地富集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且单纯收集白膜层细胞的细胞回收率较低。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建库方法。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方法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第三方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2)和(31);或
(1)、(2)和(32);
(1)取经血样品过10~30目筛,得到滤液;
(2)将滤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四层分离液:血浆层、白膜层、分离液层和血细胞层;
(31)收集白膜层和血细胞层,分别用培养基重悬,得到S1液和S2液,混合,贴壁培养,得到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32)收集白膜层和血细胞层,混合,用培养基重悬,贴壁培养,得到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经血样品为经血与经血保存液的混合液。
优选地,所述经血为女性月经周期第一天至第四天中至少一天的经血。
优选地,所述经血为女性月经周期第二天或第三天的中至少一天的经血。
优选地,所述经血保存液是本领域常用缓冲液,例如PBS缓冲液。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抗生素和/或抗凝剂。
优选地,所述抗生素包括但不限于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等其他常用抗生素或其组合。
优选地,所述抗凝剂包括但不限于肝素钠、枸橼酸钠等其他常用抗凝剂或其组合。
优选地,所述经血保存液是包含肝素钠、两性霉素B和庆大霉素的PBS缓冲液。
优选地,所述庆大霉素为硫酸庆大霉素。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经血保存液为包含0.1~0.3mg/mL肝素钠、0.1~0.3ug/mL两性霉素B和20~80ug/mL庆大霉素的PBS缓冲液。优选的,所述庆大霉素为硫酸庆大霉素。
优选地,所述经血与经血保存液的体积比为1:(0.5~1.5)。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经血样品过16~25目筛。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经血样品过18~20目筛。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滤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前还包括如下步骤:预离心,去上清,与清洗液混合。
优选地,所述预离心的条件为300~500g,15~25℃下离心8~12min。
优选地,与清洗液混合后得到的混合液的体积为步骤(1)中所述经血样品中经血的体积的1~2倍。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为:将步骤(1)中过筛后滤液或步骤(2)中预离心所制备得到的混合液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上,离心。
优选地,所述滤液或所述混合液与淋巴细胞分离液的体积比为1:(0.5~1.5)。
优选地,所述离心的条件为200~800g,15~25℃下离心20~40min;进一步为400~600g,15~25℃下离心25~35min。
优选地,离心过程中所述升降速率调至最低,即升速为1降速为0。
优选地,步骤(31)、(32)中所述收集白膜层的方法为:去除大部分血浆层,吸出剩余血浆层和白膜层,加入清洗液。
优选地,步骤(31)、(32)中所述收集血细胞层的方法为过滤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血细胞层(底层沉淀)与清洗液混合,经40~70um的过滤装置过滤,弃滤液,用清洗液冲洗被截留的物质,收集包含被截留的物质的清洗液。
优选地,所述用清洗液冲洗被截留的物质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用清洗液清洗过滤装置,清洗液自然滤过滤膜,弃滤液。
优选地,所述用清洗液冲洗被截留的物质为正反冲洗;进一步优选为正反冲洗至过滤装置上没有明显组织残留;更进一步优选为正反冲洗1~4次;再进一步优选为正反冲洗2~3次。
优选地,步骤(31)、(32)中培养基重悬前,还包括如下步骤:离心A、去上清A、重悬、离心B、去上清B。
优选地,所述离心A、去上清A的操作重复1~3次。
优选地,几次重复的离心A、去上清A的操作中,每两次离心A、去上清A之间还包含洗涤的步骤。
优选地,所述洗涤的方法为用清洗液洗涤。
优选地,所述重悬、离心B、去上清B的操作重复1~3次。
优选地,所述离心A、离心B的条件为300~500g,15~25℃下离心8~12min。
优选地,所述重悬的方法为用清洗液重悬。
优选地,步骤(31)、(32)中所述培养基为DMEM/F-12、α-MEM、7501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以及本领域其他用于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常规培养基。
优选地,所述培养基(例如DMEM/F-12、α-MEM、7501)含有FBS;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培养基含有8~12%FBS。
优选地,步骤(31)中所述混合的方法为采用“十”字或“8”字混匀。
优选地,步骤(31)、(32)所述贴壁培养包括原代培养。
优选地,所述原代培养的方法为:35~40℃,4~6%CO2下培养,20~28h后,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1~3天换液一次。
优选地,步骤(31)、(32)所述贴壁培养还包括传代培养。
优选地,所述传代培养的方法为:待原代培养细胞长满80%~90%时,消化,进行传代。
优选地,所述传代培养的条件为35~40℃,4~6%CO2
优选地,传代密度为3000~7000/cm2
优选地,本申请前述清洗液是本领域常用缓冲液,例如PBS缓冲液。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抗生素。
优选地,所述抗生素包括但不限于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等其他常用抗生素或其组合。
优选地,所述清洗液是包含两性霉素B和庆大霉素的PBS缓冲液。
优选地,所述庆大霉素为硫酸庆大霉素。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清洗液为包含0.1~0.3ug/mL两性霉素B和20~80ug/mL庆大霉素的PBS缓冲液。优选的,所述庆大霉素为硫酸庆大霉素。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建库方法,包含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间充质干细胞,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方法制备得到。
优选地,提供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制备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群体。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本发明所述间充质干细胞和/或间充质干细胞群体和/或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方法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药物用于治疗以下疾病中的至少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膝关节半月板部分切除损伤修复、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通过将经血样品过10~30目筛,除去血块、大块组织,避免后续离心时影响离心效果;本发明在传统方法(收集白膜层)的基础上,增加收集血细胞层的步骤,同一样本可同时用传统方法(收集白膜层)和收集血细胞层的方法对密度梯度离心的不同分离层样本进行目的细胞的回收,本发明收集血细胞层的方法是从传统分离方法的废弃分离层中回收目的细胞,可以在原有传统方法(收集白膜层)的基础上提高原代目的细胞的回收率,收集白膜层和收集血细胞层可同时进行,有利于后期进行生产和建库;且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细胞在后期培养过程中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于传统分离方法的,对于后期在保证细胞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体外培养时间,实现早期代次的细胞作为制剂产品,提高细胞药物的质量有着积极地作用。
进一步地,本发明限定采用过滤法收集血细胞层,使得得到的目的细胞在原代细胞贴壁率、原代细胞获得量、同代次细胞获得量、污染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制备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更符合MSC标准的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更好的抑炎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的流程图。
图2是实施例1(过滤法)和对比实施例1(白膜层)得到的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比较结果图。
图3是对比实施例2中A~D供体通过不同方法收集血细胞层细胞得到的原代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换液后细胞状态图。
图4是对比实施例2中E、F供体通过不同方法收集血细胞层细胞得到的原代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换液后细胞状态图。
图5是对比实施例2中24h后清洗组培养基上清通过不同处理方法得到的原代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换液后细胞状态图。
图6是对比实施例2中清洗法和过滤法收集的细胞数目对比的统计图。
图7是效果实施例中不同处理方法分离人宫血来源MSC的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图。
图8是效果实施例中不同处理方法分离人宫血来源MSC抑制Th1的流式图。
图9是效果实施例中不同处理方法分离人宫血来源MSC抑制Th17的流式图。
图10是效果实施例中不同处理方法所得到MSC的三系分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别说明,为从商业途径得到的试剂和材料。
实施例1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1、样本采集: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用月经杯收集6个供体经期第2~3天的经血10~20mL,保存于等体积的保存液中,得到经血混合液,保存液是含有肝素钠、两性霉素B、硫酸庆大霉素的PBS缓冲液,其中,肝素钠的终浓度为0.2mg/mL,两性霉素B的终浓度为0.2ug/mL,硫酸庆大霉素的终浓度为50ug/mL。经血混合液在4~8℃的条件下48h内运送回实验室。
2、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取步骤1得到的经血混合液(以10mL纯血量计)进行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包括如下步骤:经血混合液过筛粗分离,密度梯度离心,收集白膜层、血细胞层细胞,细胞培养,得到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流程图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1)经血混合液过筛粗分离:取步骤1得到的经血混合液过20目不锈钢细胞筛,收集滤液;
(2)密度梯度离心
1)预离心:对步骤(1)得到的滤液进行预离心(400g,20℃下离心10min);
2)用3mL巴士吸管轻轻吸去大部分上清,剩底部2mL上清和细胞沉淀,用清洗液(清洗液为含有两性霉素B、硫酸庆大霉素的PBS缓冲液,其中,两性霉素B的终浓度为0.2ug/mL,硫酸庆大霉素的终浓度为50ug/mL)稀释沉淀,稀释后样本总体积为初始纯血量(对于较粘稠的样本则稀释到初始纯血量的两倍体积),混合均匀;
3)室温下将淋巴细胞分离液上下颠倒混合均匀,将步骤2)混合均匀后的溶液以1:1体积比例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液面上,600g,20℃下离心30min(为保证分离效果,将离心机升降速率调至最低,即升速为1降速为0),离心管从上到下包括四层:血浆层、白膜层、淋巴细胞分离液层和血细胞层;
(3)收集白膜层、血细胞层细胞
1)收集白膜层细胞:用3mL巴士吸管吸去大部分上层血浆层(15mL左右),剩余2mL血浆层与白膜层用3mL巴氏吸管小心吸取,加入新的50mL离心管中,然后加入清洗液至40mL/管,记为A液;
2)过滤法收集血细胞层:弃去淋巴细胞分离液层后,管中剩余底层沉淀用40mL清洗液稀释,混合均匀后过自然过滤40um滤膜,然后用10mL清洗液清洗滤膜1次,让其自然滤过滤膜,弃滤液;将滤膜转移到10cm器皿中,加入40mL清洗液,用3mL巴氏吸管将滤膜上的组织碎片正反冲洗2~3次,直到滤膜上没有明显组织残留(让组织碎片能彻底从滤膜上冲洗下来,最大程度减少残留,提高目的细胞的收率),冲洗滤膜后的清洗液收集至50mL离心管中,记为B液,40mL/管;
3)将A液、B液分别离心(400g(1500rpm)、20℃下离心10min),去上清,清洗液洗涤1次,再离心(400g(1500rpm)、20℃下离心10min)弃去上清;
4)用10mL移液枪往上述A和B液的离心管中分别加入5mL清洗液重悬沉淀(若有数管A液和B液则将其分别合并到一管中,记为A管和B管),补足清洗液至40mL/管,离心(400g(1500rpm),20℃下离心10min),弃去上清;
5)用10mL移液枪往上述离心管中加入40mL清洗液重悬沉淀,离心(400g(1500rpm),20℃下离心10min),弃去上清。
(4)细胞培养
1)向步骤(3)中5)去上清后的离心管中加入沉淀量约5倍体积的7501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sciencell Mesenchyma Stem Cell Medium(cat:7501)+100X添加因子(cat:0503)+10%血清(cat:0025)),移液枪轻柔吹打混合均匀,重悬细胞沉淀;
2)细胞计数:用2~20uL移液枪(单通道)分别取15μL步骤1)的细胞悬液和15μL的AO/PI染色液等体积混合,用20~100uL移液枪混匀,并吸取20uL混合液加入到计数板中,进行细胞计数,使用countstar计数仪AO/PI计数功能,细胞检测类型选择MSC,计数完成后,记录细胞总量、活细胞量、活率、细胞平均粒径大小、细胞结团率等;
3)接种细胞:将A液所得细胞以3.00E+05个/cm2的密度接种于T25-cellbind培养瓶中,将B液所得细胞以3.00E+04个/cm2的密度接种于T25-cellbind培养瓶中,加入7501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T25 10mL或T75 15mL);“十”字混匀细胞,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细胞培养24h后,换液洗去未贴壁细胞,继续进行常规培养,得到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之后每两天全换液一次,细胞长满约80%~90%时,消化,并按照5000/cm2密度继续传代。
对比实施例1传统方法(收集白膜层细胞)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1、样本采集: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用月经杯收集6个供体经期第2~3天的经血10~20mL,保存于等体积的保存液中,得到经血混合液,保存液是含有肝素钠、两性霉素B、硫酸庆大霉素的PBS缓冲液,其中,肝素钠的终浓度为0.2mg/mL,两性霉素B的终浓度为0.2ug/mL,硫酸庆大霉素的终浓度为50ug/mL。经血混合液在4~8℃的条件下48h内运送回实验室。
2、采用传统方法(收集白膜层细胞,方法与实施例1中步骤(1)~(4)相同,区别仅在于未收集血细胞层)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分别取实施例1(过滤法)和对比实施例1(白膜层)得到的融合度90%以上的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N=6)置于7501培养基进行传代培养,比较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结果如表1及图2所示: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传统方法(收集白膜层细胞)获得的细胞倍增时间比过滤法所获得的细胞倍增时间长,过滤法获得的细胞体外增殖速度相对较稳定,大部分在30h左右。
表1实施例1(过滤法)和对比实施例1(白膜层)得到的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比较
Figure BDA0003555807250000081
针对月经血来源的样本,同一个样本可同时用传统方法(收集白膜层细胞)和实施例1提供的过滤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对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后的不同分离层样本进行目的细胞的回收,过滤法回收操作不会影响正常的白膜层细胞回收,因为过滤法是从传统分离方法的废弃分离层中回收目的细胞,可以在原有传统方法(收集白膜层细胞)的基础上提高原代目的细胞的回收率,有利于后期进行生产和建库。且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实施例1提供的过滤法提取的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于传统分离方法的,对于传代培养过程中在保证细胞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体外培养时间,以实现早期代次的细胞作为制剂产品,提高细胞药物的质量有着积极地作用。
对比实施例2过滤法和清洗法的效果对比
1、样本采集: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用月经杯收集10个供体经期第2~3天的经血10~20mL,保存于等体积的保存液中,得到经血混合液,保存液是含有肝素钠、两性霉素B、硫酸庆大霉素的PBS缓冲液,其中,肝素钠的终浓度为0.2mg/mL,两性霉素B的终浓度为0.2ug/mL,硫酸庆大霉素的终浓度为50ug/mL。经血混合液在4~8℃的条件下48h内运送回实验室。
2、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取步骤1得到的经血混合液进行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包括如下步骤:经血混合液过筛粗分离,密度梯度离心,不同方法收集血细胞层细胞,细胞培养,得到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体步骤如下:
(1)经血混合液过筛粗分离:取步骤1得到的经血混合液过18目不锈钢细胞筛,收集滤液。
(2)密度梯度离心
1)预离心:对步骤(1)得到的滤液进行预离心(400g,20℃下离心10min);
2)用3mL巴士吸管轻轻吸去大部分上清,剩底部2mL上清和细胞沉淀,用清洗液(清洗液为含有两性霉素B、硫酸庆大霉素的PBS缓冲液,其中,两性霉素B的终浓度为0.2ug/mL,硫酸庆大霉素的终浓度为50ug/mL)稀释沉淀,稀释后样本总体积为初始纯血量(对于较粘稠的样本则稀释到初始纯血量的两倍体积),混合均匀;
3)室温下将淋巴细胞分离液上下颠倒混合均匀,将步骤2)混合均匀后的溶液以1:1体积比例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液面上,600g,20℃下离心30min(为保证分离效果,将离心机升降速率调至最低,即升速为1降速为0),离心管从上到下包括四层:血浆层、白膜层、淋巴细胞分离液层和血细胞层。
(3)不同方法收集血细胞层细胞
弃去血浆层、白膜层及淋巴细胞分离液层,管中剩余底层沉淀用40mL清洗液稀释,上下颠倒混匀后将血细胞层混合液一分为二,一份过40um滤膜后弃去滤液,然后用10mL清洗液清洗滤膜1次,让其自然滤过滤膜,弃滤液;将滤膜转移到10cm器皿中,加入40mL清洗液,用3mL巴氏吸管将滤膜上的组织碎片正反冲洗2~3次,直到滤膜上没有明显组织残留(让组织碎片能彻底从滤膜上冲洗下来,最大程度减少残留,提高目的细胞的收率),冲洗滤膜后的清洗液收集至50mL离心管中,记为过滤组,40mL/管;一份直接补加清洗液至40mL,记为清洗组;将清洗组和过滤组样本离心,弃去上清,洗涤,离心,弃去上清,重悬,离心,弃去上清,重悬,离心,弃去上清(具体步骤与实施例1中步骤(3)中3)、4)、5)相同)。
(4)细胞培养
分别用15mL培养基重悬沉淀,接种于同一规格的培养瓶中,24h后分别收集上清至离心管中,用于后续实验。PBS清洗培养瓶2~3次,加入培养基后继续培养,并观察细胞状态,当细胞密度达到80~90%时,进行细胞传代处理。
分别使用过滤法和清洗法处理收集血细胞层细胞得到的原代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换液后细胞状态如图3~4所示(图3、4为10个供体中6个供体(A供体、B供体、C供体、D供体、E供体、F供体的结果图):
1)从原代24h换液后细胞贴壁情况来看:清洗法贴壁细胞多以团块形式存在,且其团块较少;过滤法贴壁细胞包括团块和散落细胞两种形式,24h换液时可看出过滤法细胞贴壁率远远高于清洗法;
2)同一培养规格下过滤法细胞原代培养时间远远短于清洗法(同一接种规格下,过滤法细胞3天细胞密度即达到80%以上,清洗法8天细胞密度才达到80%以上);
3)从原代分离活细胞数及P0代收获细胞数如图6(6个供体的平均值)所示:过滤法原代分离的活细胞数是清洗法的7.3倍,同一培养时间内P0代收获细胞数过滤法是清洗法的86倍之多,可大大提高细胞的得率。
4)从培养的污染率来看:其中E、F供体清洗法样本24h换液后发现污染,而过滤法细胞未发现污染。清洗法所得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污染率高于过滤法,10个供体中清洗法污染样本数是3个,过滤法为0个(图3、4仅为10个供体中6个供体的结果图)。
(5)取步骤(4)中D供体24h后清洗组培养基上清,上下颠倒混匀后一分为二,其中一份过40um滤膜后弃去滤液,然后用10mL清洗液清洗滤膜1次,让其自然滤过滤膜,弃滤液;将滤膜转移到10cm器皿中,加入40mL清洗液,用3mL巴氏吸管将滤膜上的组织碎片正反冲洗2~3次,直到滤膜上没有明显组织残留(让组织碎片能彻底从滤膜上冲洗下来,最大程度减少残留,提高目的细胞的收率),冲洗滤膜后的清洗液收集至50mL离心管中,40mL/管,记为清洗-过滤组;另一份直接加入50毫升离心管中,补加清洗液至40mL,记为清洗-清洗组。将清洗-过滤组、清洗-清洗组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条件:400g,20℃离心10min),弃去上清,分别用10mL培养基重悬细胞后接种于同一规格的培养瓶中,24h后换液(共培养48h),继续培养,并观察细胞状态,当细胞密度达到80~90%时,进行细胞传代处理。
不同处理组的24h后换液(共培养48h)细胞状态如图5所示:可见,1)步骤(4)中24h后清洗组培养基上清还有目的细胞,但由于方法的限制导致细胞24h贴壁量较少,即清洗法不利于24h换液时细胞贴壁;2)同时,清洗-过滤法细胞贴壁量要远远多于清洗-清洗法的,进一步证明过滤法收集原代目的细胞的能力要强于清洗法。
可见,本发明采用过滤法收集血细胞层细胞,使得原代细胞贴壁率、原代细胞获得量、同代次细胞获得量、细胞增殖能力、污染率等方面显著优于清洗法收集血细胞层细胞。
效果实施例
1、不同处理方法分离经血源性MSC的细胞周期分布
(1)分别取不同处理方法分离经血源性MSC样品(对比实施例2中D供体步骤(4)清洗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过滤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以及步骤(5)清洗-过滤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至1.5mL离心管,1000g离心5min,弃上清液。
(2)加入1mL PBS,重悬细胞,1000g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
(3)加入1mL 70%乙醇,重悬细胞,4℃固定30min以上,1000g离心5min,弃上清。
(4)加入1mL PBS,重悬细胞,1000g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
(5)加入0.5mL碘化丙啶染色液,重悬细胞,37℃避光温浴30min。
(6)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色荧光,采用适当分析软件进行细胞DNA含量分析,拟合统计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的比例(G0/G1期、G2/M期)。仪器型号:NovoCyte 3000(安捷伦科技);基本参数:采用PI(碘化丙啶)染色,采集红色荧光(B615通道)。
结果如图7及表2所示:不同处理方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细胞周期分布相近,表明其增殖能力差异极小(S+G2/M期的比例越高,说明处在分裂过程中的细胞越多,提示细胞增殖能力越强)。
表2不同处理方法分离人宫血来源MSC的细胞周期分布单位(%)
Figure BDA0003555807250000111
2、不同处理方法分离经血源性MSC的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
MSC是一类成体来源的干细胞,因其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多向分化、免疫调节、促血管生成等能力而用于临床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创口修复等。根据国际细胞治疗协会对MSC的最低标准要求MSC应表达干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标志物CD90、与免疫调节相关的标志物CD73、与血管生成相关的标志物CD105;不表达白细胞标志物CD45、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34、单核巨噬细胞标志物CD14或CD11b、B细胞标志物CD19或CD79α、以及MHC-II类分子如HLA-DR等。
(1)分别不同处理方法分离经血源性MSC(对比实施例2中D供体步骤(4)清洗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过滤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以及步骤(5)清洗-过滤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至1.5mL离心管,离心弃去上清液。
(2)染色液(含0.5%BSA的PBS缓冲液)重悬后平均分装至11个新的离心管中,每管加入Isotype、PE-IgG1、CD73、CD90、CD105、CD11b、CD19、CD34、CD45、HLA-DR、Isotype PE-IgG2a抗体混匀后孵育20~30min。
(3)加入染色液洗涤一次,离心后弃去上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根据细胞大小和颗粒度设门圈出目标细胞群,排除死细胞和碎片,然后根据Isotype对照组荧光强度,在目标细胞群的基础上画出阳性细胞群,统计其阳性群比例。
结果如表3所示:步骤(4)清洗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 CD45的阳性率超过2%,检测不符合MSC的标准要求(提示杂细胞过多,纯度不足);而步骤(4)过滤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以及步骤(5)清洗-过滤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CD105、CD73和CD90阳性率均≥95%,CD45、CD34、CD11b、CD19和HLA-DR阳性率均≤2%,符合检测标准,可见,采用过滤法收集血细胞层细胞可以使所得到MSC符合MSC的标准要求。
表3不同处理方法分离人宫血来源MSC的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单位(%)
Figure BDA0003555807250000121
3、不同处理方法分离经血源性MSC抑制PBMC Th1和Th17的能力
MSC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在体外可以通过检测MSC与炎性因子激活或PBMC共培养后,PBMC中促炎性淋巴细胞亚群Th1和Th17的比例,评估炎症条件下MSC抑制Th1和Th17的能力,从而反映MSC的抑炎作用。
(1)分别取不同处理方法分离经血源性MSC样品(对比实施例2中D供体步骤(4)清洗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过滤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以及步骤(5)清洗-过滤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接种至12孔板中,置于5%CO2、37℃细胞培养箱中培养过夜,细胞贴壁。
(2)第二天,吸弃培养基,数量按MSC:PBMC为1:5的比例加入PBMC细胞悬液共同培养为实验组,同时单独培养的PBMC作为对照组,继续培养2天。
(3)在结束培养前4~6h,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孔加入Leukocyte ActivationCocktail混匀后继续培养。
(4)结束培养后,收集上清中的PBMC,用染色液(含0.5%BSA的PBS缓冲液)洗涤一次。
(5)PBMC先加入表面流式抗体CD3和CD8标记,4℃孵育30分钟。
(5)直接加入染色液洗涤一次。
(6)加入250uL Fixation/Perm Buffer固定破膜孵育30分钟。
(7)直接加入1mL Perm/Wash Buffer洗涤一次。
(8)加入IFN-γ/IL-17A流式抗体进孵育30分钟。
(9)直接加入染色液洗涤一次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根据细胞大小和颗粒度设门圈出目标细胞群,排除死细胞和碎片,然后根据Isotype对照组荧光强度,在目标细胞群的基础上画出阳性细胞群,统计同时表达CD3阳性、CD8阴性、IFN-γ阳性的细胞比例,即为Th1细胞;统计同时表达CD3阳性、CD8阴性、IL-17A阳性的细胞比例,即为Th17细胞。
结果如表4、5、图8、9所示:对比实施例2中步骤(4)清洗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过滤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以及步骤(5)清洗-过滤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均能抑制PBMC中激活的Th1和Th17的增殖,但是采用过滤法和清洗-过滤法(即包含过滤操作)得到的经血源性MSC对Th1和Th17的抑制率高于清洗法得到的经血源性MSC,表明采用过滤法收集血细胞层细胞可以使所得到MSC的抑炎作用提高。
表4不同处理方法分离人宫血来源MSC抑制Th1的能力比较单位(%)
组别 Th1表达1 Th1表达2 Th1表达3 平均数 抑制率
PBMC 11.30 11.51 11.61 11.47 -
过滤法 5.63 5.22 5.84 5.56 51.52
清洗法 5.69 6.94 6.28 6.30 45.07
清洗-过滤法 4.13 4.95 4.40 4.49 60.84
表5不同处理方法分离人宫血来源MSC抑制Th17的能力比较单位(%)
组别 Th17表达1 Th17表达2 Th17表达3 平均数 抑制率
PBMC 1.37 1.68 1.40 1.48 -
过滤法 0.75 0.71 0.79 0.75 49.32
清洗法 1.05 0.88 1.03 0.99 33.1
清洗-过滤法 0.80 1.03 0.90 0.91 38.51
4、三系分化检测
MSC作为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经特定诱导培养基诱导,具有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的能力。使用油红O染色评估MSC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结果;使用茜素红S染色评估MSC向骨细胞诱导分化结果;使用阿利新蓝染色评估MSC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结果。
结果如图10所示:1)另采用一供体的经血,将经血一分为四,分别以四种不同分离方法所得细胞(对比实施例1的传统方法、对比实施例2中步骤(4)清洗法、过滤法、以及步骤(5)清洗-过滤法)均具有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的能力。2)四种方法来源的细胞成脂和成骨分化能力没有显著差异。3)从成软骨分化来看:清洗-过滤法和过滤法成软骨分化能力强。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2)和(31);或
(1)、(2)和(32);
(1)取经血样品过10~30目筛,得到滤液;
(2)将滤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四层分离液:血浆层、白膜层、分离液层和血细胞层;
(31)收集白膜层和血细胞层,分别用培养基重悬,得到S1液和S2液,混合,贴壁培养,得到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32)收集白膜层和血细胞层,混合,用培养基重悬,贴壁培养,得到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1)、(32)中所述收集血细胞层的方法为过滤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血细胞层与清洗液混合,经40~70um的过滤装置过滤,弃滤液,用清洗液冲洗被截留的物质,收集包含被截留的物质的清洗液;
优选地,步骤(31)、(32)中所述收集白膜层的方法为:去除大部分血浆层,吸出剩余血浆层和白膜层,加入清洗液;
优选地,所述清洗液为缓冲液;进一步为包含抗生素的缓冲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所述经血样品为经血与经血保存液的混合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所述经血为女性月经周期第一天至第四天中至少一天的经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所述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为:将滤液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上,离心;
优选地,所述离心的条件为200~800g,15~25℃下离心20~40min。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1)、(32)中所述贴壁培养包括原代培养;
优选地,所述原代培养的方法为:35~40℃,4~6%CO2下培养,20~28h后,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1~3天换液一次。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1)、(32)中所述贴壁培养还包括传代培养;
优选地,所述传代培养的方法为:待原代培养细胞长满80%~90%时,消化,进行传代;
优选地,所述传代培养的条件为35~40℃,4~6%CO2
8.一种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建库方法,包含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的步骤。
9.一种间充质干细胞,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药物用于治疗以下疾病中的至少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肝硬化、神经系统疾病、膝关节半月板部分切除损伤修复、自身免疫性疾病。
CN202210275665.8A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Active CN1145252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5665.8A CN114525248B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5665.8A CN114525248B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25248A true CN114525248A (zh) 2022-05-24
CN114525248B CN114525248B (zh) 2024-01-30

Family

ID=81627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75665.8A Active CN114525248B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2524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4494A (zh) * 2010-07-27 2010-12-15 郑州大学 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CN103966162A (zh) * 2014-05-29 2014-08-06 成都清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
CN104630144A (zh) * 2015-02-13 2015-05-20 中国医科大学 一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方法
CN104711220A (zh) * 2015-03-13 2015-06-17 余艳春 一种新型的制备经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CN109182263A (zh) * 2018-09-20 2019-01-11 浙江卫未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茶皂素溶解月经血红细胞分离宫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4494A (zh) * 2010-07-27 2010-12-15 郑州大学 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CN103966162A (zh) * 2014-05-29 2014-08-06 成都清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经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
CN104630144A (zh) * 2015-02-13 2015-05-20 中国医科大学 一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方法
CN104711220A (zh) * 2015-03-13 2015-06-17 余艳春 一种新型的制备经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CN109182263A (zh) * 2018-09-20 2019-01-11 浙江卫未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茶皂素溶解月经血红细胞分离宫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袁晴 等: "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经血源性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vol. 21, no. 06, pages 525 - 52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25248B (zh)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8637B (zh) 人类骨髓、脐带血、外周血干细胞分离试剂盒及干细胞分离方法
EP0941027A1 (en) Msc-megakaryocyte precursor composition and method of isolating mscs associated with isolated megakaryocytes by isolating megakaryocytes
CN109593706B (zh) 一种培养基和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培养方法
CN115873789A (zh)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及其应用
CN111763656A (zh)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级提纯分离、培养扩增和冻存方法
CN108486039B (zh) 小分子诱导人脂肪干细胞分化为睾丸间质细胞的方法
CN110846273A (zh) 一种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三系分化诱导方法
CN111454896B (zh) 一种提高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化能力的诱导方法
CN109182263A (zh) 一种用茶皂素溶解月经血红细胞分离宫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CN111733128A (zh)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制备方法及体外分化能力鉴定方法
CN108034634B (zh) 一种从经血中分离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CN110885784B (zh) 一种临床应用级脂肪干细胞及其制备方法
CN114525248B (zh) 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WO2021197459A1 (zh) 从人经血中获得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CN113201491B (zh) 一种促进干细胞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培养方法
WO2023178465A1 (zh) 一种制备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CN109439614B (zh) 一种维持和恢复毛乳头细胞干性的外泌体制剂
CN113774020A (zh) 一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库的构建方法
CN111197028A (zh) 一种人体脂肪干细胞的培养方法
CN110862961A (zh) 一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方法
CN111040994A (zh) 一种高效分离脂肪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CN111437289A (zh) 甘露糖在增强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能力方面的应用
CN114085811B (zh) 一种利用肌层细胞外泌体体外扩增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CN109609463B (zh) 一种宫颈癌肿瘤原代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
CN114621914A (zh) 利用自体血清从脐血中获取多能血管祖细胞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