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47644A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47644A
CN114447644A CN202111283613.7A CN202111283613A CN114447644A CN 114447644 A CN114447644 A CN 114447644A CN 202111283613 A CN202111283613 A CN 202111283613A CN 114447644 A CN114447644 A CN 1144476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electrical connector
mounting
surfac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836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和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47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76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4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Structures For Moun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能够以连接器自身防止连接器倾倒。在外壳安装有金属板构件,金属板构件具有载置在电路基板上的载置部,载置部具有主部和副部,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比主部小,从主部向前方突出,当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上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面接触前区域和面接触后区域与电路基板面接触,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面接触前区域靠前方的位置,面接触前区域由载置部(72A)形成,面接触后区域由连接器的另一部分形成,连接器的重心位于前后方向(X)上从面接触前区域与面接触后区域的中间位置到面接触前区域的前端位置的范围内,至少主部(72A‑1)能够与设置于电路基板(B1)的焊接用焊盘面接触。

Description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上而形成的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上,并且具有在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前后方向上供对方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
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专利文献1中是“阴型连接器”)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将嵌合部(连接口部)保持于外壳(绝缘体)的前部,将端子保持于后部。保持部与电路基板面接触,但嵌合部与电路基板之间形成间隔,从而向嵌合部安装的盖构件的下壁部分进入上述间隔。
在即将向电路基板安装前,连接器处于下述状态:仅通过构成为后部的保持部与电路基板面接触并被支承,构成为前部的嵌合部与电路基板之间存在间隔而悬空。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连接器整体而言,嵌合部比保持部重。即,连接器的重心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嵌合部的范围。因此,在安装连接器时,容易向前方倾倒,对焊接安装造成影响。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该盖构件安装至嵌合部并使盖构件的下壁部分进入上述间隔,防止上述倾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07711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安装时连接器倾倒,不得不准备好盖构件,用于制造盖构件的费用变高,此外,安装以及拆除盖构件需要花费功夫。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能够在不需要盖构件这样的附加部件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器自身防止连接器倾倒。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下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得以解决。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构成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方向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该电路基板的前缘部,具有包括朝向前方的嵌合部的外壳,将与所述电路基板的面平行且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
上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外壳安装有金属板构件,该金属板构件具有载置在电路基板上的载置部,所述载置部具有主部和副部,该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比主部小,从该主部向前方突出,当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上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面接触前区域和面接触后区域与电路基板面接触,所述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面接触前区域靠前方的位置,该面接触前区域由所述载置部形成,所述面接触后区域由连接器的另一部分形成,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重心位于前后方向上从所述面接触前区域与所述面接触后区域的中间位置到所述面接触前区域的前端位置的范围内,至少所述主部能够与设置于电路基板的焊接用焊盘面接触。
若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规定位置以准备向电路基板焊接安装,则通过面接触前区域和面接触区域被电路基板支承。在本发明中,金属板构件的载置部具有主部和副部,所述副部比所述主部向前方突出。因此,副部的前端比主部向前方扩及,面接触前区域的前后方向范围向前方扩大,因此,能够将优选应设定于面接触前区域与面接触后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重心设定在靠近面接触前区域的位置,并且,能够使其位于面接触前区域的范围内。其结果是,在即将安装前,连接器不使用现有那样的盖构件等附加部件也能够以连接器自身维持稳定的姿势而位于电路基板上。因此,连接器能够在不倾倒的情况下容易地焊接安装至电路基板。
在本发明中,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重心也可位于前后方向上的所述面接触前区域的范围内。由于所述重心位于面接触前区域的范围内,因此,电路基板用电连机器更不容易倾倒。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金属板构件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是由向电路基板延伸的部分和向板厚方向弯曲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形成的,所述载置部形成于所述延伸部的所述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仅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将金属板构件的延伸部向其板厚方向弯曲,就能够简单地形成载置部。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延伸部向前方弯曲,所述载置部相对于所述延伸部的弯曲位置由前方部分形成,所述副部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主部的前缘向前方突出形成。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延伸部向后方弯曲,所述主部相对于所述延伸部的弯曲位置由后方部分形成,所述副部在形成于所述主部的一部分的切槽彼此间朝向前方突出形成。
本发明中,上述金属板构件能够设为屏蔽构件。
<带有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是由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而成的,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构成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方向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该电路基板的前缘部,具有包括朝向前方的嵌合部的外壳,将与所述电路基板的面平行且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
本发明中,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根据电路基板中用于焊接的焊盘的大小、位置关系适当地选定并使用。
首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安装有金属板构件,该金属板构件具有载置在电路基板上的载置部,所述载置部具有主部和副部,该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比主部小,从该主部向前方突出,当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上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面接触前区域和面接触后区域与电路基板面接触,所述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面接触前区域靠前方的位置,该面接触前区域由所述载置部形成,所述面接触后区域由连接器的另一部分形成,所述载置部的所述副部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焊接用焊盘的前端位于相同位置,所述载置部的整个区域焊接固定于电路基板的焊接用焊盘。
其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安装有金属板构件,该金属板构件具有载置在电路基板上的载置部,所述载置部具有主部和副部,该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比主部小,从该主部向前方突出,当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上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面接触前区域和面接触后区域与电路基板面接触,所述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面接触前区域靠前方的位置,该面接触前区域由所述载置部形成,所述面接触后区域由连接器的另一部分形成,所述载置部通过所述主部焊接固定于电路基板的焊接用焊盘,所述副部的至少突出前端部位于比所述焊接用焊盘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与电路基板面接触的面接触前区域和前接触后区域中的面接触前区域由所述载置部形成,该载置部中的副部比主部向前方突出,因此,突出部的前端比主部向前方扩及,因此,在即将安装前,即使不使用现有这样的盖构件等附加部件,连接器也可以自身维持稳定的姿势而与电路基板面接触并定位,因此,能够在不倾倒的情况下容易地焊接安装至电路基板。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A)是立体图,(B)是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下侧屏蔽板的载置部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2将图1的插头式连接器的各构件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插头式连接器的下侧屏蔽板的立体图,(A)是从后方侧观察的视图,(B)是将(A)的下侧屏蔽板上下翻转并从前方侧观察的视图。
图4示出了载置部与焊盘的位置关系的一例,(A)是立体图,(B)是将(A)的ⅣB-ⅣB截面与焊接角焊缝一起示出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载置部与焊盘的位置关系的另一例,(A)是立体图,(B)是将(A)的ⅤB-ⅤB截面与焊接角焊缝一起示出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座式连接器,(A)是立体图,(B)是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下侧屏蔽板的载置部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7将图6的插座式连接器的各构件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8是图6的插座式连接器的下侧屏蔽板的立体图,(A)是从前方且从下方观察的视图,(B)是将(A)的下侧屏蔽板上下翻转并从前方且从上方观察的视图。
图9示出了载置部与焊盘的位置关系的一例,(A)是立体图,(B)是将(A)的ⅨB-ⅨB截面与焊接角焊缝一起示出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载置部与焊盘的位置关系的另一例,(A)是立体图,(B)是将(A)的ⅩB-ⅩB截面与焊接角焊缝一起示出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插头式连接器(连接器)
2插座式连接器(连接器)
10外壳
11嵌合部
70下侧屏蔽板(金属板构件)
72延伸部
72A前方载置部(载置部)
72A-1主部
72A-2副部
72A-2A前部(突出前端部)
77A切槽
110外壳
170下侧屏蔽板(金属板构件)
174延伸部
174A前方载置部
174A-1主部
174A-2副部
174A-2A前部(突出前端部)
X前后方向
Y连接器宽度方向
Z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插头式连接器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插座式连接器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插头式连接器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式连接器(未图示)嵌合并连接,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插座式连接器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头式连接器(未图示)嵌合并连接。本发明能够适用于插头式连接器以及插座式连接器,并以不同的形态示出。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1配置在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上的状态,图1的(A)是立体图,图1的(B)是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后述下侧屏蔽板的载置部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在图1的(A)、(B)中,插头式连接器1从上方配置并安装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并且,将构成沿着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的一方向的前后方向X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供对方侧连接器(未图示的插座式连接器)从前方侧(X1侧)嵌合并连接。插头式连接器1是安装于电路基板B1的方向(上下方向Z)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前后方向X)成直角的所谓的L型电连接器(直角(日文:ライトアングル)电连接器)。以下,关于插头式连接器1,在前后方向X上,将X1方向设为“前方”,将X2方向设为“后方”。
插头式连接器1具有: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并制作成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外壳10;以与前后方向X以及上下方向Z这两个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Y作为端子排列方向并排列保持于外壳10的多个金属制的上侧端子20和金属制的下侧端子30;以及安装于外壳10的金属制的上侧外屏蔽板50、上侧内屏蔽板60和下侧屏蔽板70。以下,在不需要区分上侧端子20和下侧端子30的情况下,将它们统称为“端子20、30”。
如图1的(A)所示,外壳10在前后方向X上的前部(朝向X1方向侧的部分)形成为用于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11,在该方向上的后部(X2侧的部分)形成为用于保持端子20、30的端子保持部12。嵌合部11具有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作为长边方向的长方体外形的嵌合周壁13、在嵌合周壁13的内部空间内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延伸的板状的两个端子排列部14。
嵌合周壁13具有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延伸并在上下方向Z上相向的一对侧壁(上壁13A和下壁13B)、在嵌合周壁13的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位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所述一对侧壁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端壁13C。此外,为了承接对方侧连接器,由嵌合周壁13围成的空间形成为朝前方(X1方向)开口的承接凹部15。
如图1的(A)和图2所示,在上壁13A的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形成有从上壁13A的前端部(形成承接凹部15的开口缘部的部分)的下表面没入的上侧安装槽13A-1。上侧安装槽13A-1朝下方并朝前方敞开,以对如后所述那样从前方压入的上侧内屏蔽板60的安装片64(参照图1的(A)以及图2)进行保持。
此外,如图1的(A)和图2所示,在下壁13B的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形成有从下壁13B的前端部(形成承接凹部15的开口缘部的部分)的上表面没入的下侧安装槽13B-1。下侧安装槽13B-1朝上方并朝前方敞开,以对如后所述那样从前方压入的下侧屏蔽板70的安装片73(参照图1的(A)、图2以及图3的(B))进行保持。
端子排列部14在上下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两个,分别从端子保持部12的前表面朝前方X1突出,并且呈板状,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延伸且相对于上壁13A和下壁13B各自的壁面平行的板面。在端子排列部14的两个板面即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排列并形成有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多个端子槽14A。在各端子槽14A配置有对应的端子20、30的后述接触片21、31。
端子保持部12具有狭缝状的端子保持槽16(参照图1的(B))。在对端子保持槽16的形状的说明之前,首先对由端子保持槽16保持的端子20、30的形状进行说明。端子20、30是对金属板构件进行冲裁并且使其呈沿板厚方向弯曲的弯曲形状制作而成的。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观察时,端子20、30整体呈大致L字状(参照图1的(B))。如图2所示,端子20、30中的上侧端子20具有形成于一端侧的接触部21、形成于另一端侧的连接部22、将一对接触片21连结的连结部23、从连结部23朝向连接部22呈L字状延伸的延长部24。
一对接触片21能够与插座式连接器的对方侧端子(未图示)接触。各接触片21形成在前后方向X上具有相同长度并以笔直状延伸的带状片。此外,各接触片21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Z成直角的板面(相对于板厚面成直角的面),在上下方向Z上,板面彼此面对。一对接触片21中的位于上方的接触片21配置在形成于外壳10的上侧的端子排列部14的上表面的端子槽14A内(参照图1的(B))。另一方面,位于下方的接触片21配置在形成于外壳10的上侧的端子排列部14的下表面的端子槽14A内(参照图1的(B))。
连结部23具有与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成直角的ZX面平行的板面(参照图1的(B)),将一对接触片21的后部的侧缘彼此连结。
如图2所示,延长部24具有:具有与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成直角的ZX面平行的板面,从连结部23的后端缘向后方X2笔直状延伸的横部24A;以及从该横部24A的后端部向下方Z2笔直状延伸的纵部24B。横部24A与连结部23的后端缘连结。连接部22从纵部24B的下端向下方Z2延伸,从外壳10的端子保持部12的下表面(底面)突出,其下端在上下方向Z上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位于相同的高度(参照图1的(B))。连接部22在其下端处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上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焊接连接而能电导通。
与前述上侧端子20相同,下侧端子30具有接触片31、连接部32、连结部33和延长部34,但在延长部34的横部34A和纵部34B分别比上侧端子20的横部24A、纵部24B短这点上与上侧端子20不同。
回到外壳10的说明。如图1的(B)所示,对所述端子20、30进行保持的外壳10的端子保持槽16具有:上槽部16A,所述上槽部16A收纳上侧端子20的一对接触片21的后部、连结部23以及横部24A;下槽部16B,所述下槽部16B收纳下侧端子30的一对接触片31的后部、连结部33和横部34A;以及后槽部16C,所述后槽部16C在比上槽部16A和下槽部16B靠后方的区域扩展至端子保持部12的后端以及下端。
如图1的(B)所示,上槽部16A在端子保持部12的上部沿前后方向X延伸,前端朝向承接凹部15开口并与所述承接凹部15连通,并且后端与后槽部16C连通。下槽部16B位于比上槽部16A靠下方处并沿前后方向X延伸,形成为在前后方向X上比上槽部16A短。下槽部16B的前端在与上槽部16A的前端相同的位置处朝向承接凹部15开口并与所述承接凹部15连通,后端位于比上槽部16A的后端靠前方X1侧并与后槽部16C连通。后槽部16C如上所述那样扩展至端子保持部12的后端及下端,并朝后方X2以及下方Z2敞开而与外部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屏蔽构件,在外壳10安装有以将金属板构件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的上侧外屏蔽板50、上侧内屏蔽板60、下侧屏蔽板70。
在端子保持部12的后部,在与后述上侧外屏蔽板50的被保持片52A(参照图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从端子保持部12的后表面没入的保持孔(未图示)。如后文所述,该保持孔供上侧外屏蔽板50的被保持片52A向前方X1压入并对其进行保持。
在外壳10的上部,如图1的(B)所示,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位于比嵌合部11的上表面靠下方Z2侧,在嵌合部11与端子保持部12的边界区域形成有台阶部10A。在台阶部10A处形成有沿前后方向X贯穿嵌合部11的后部的上侧通孔10A-1。上侧通孔10A-1与后述上侧内屏蔽板60的内连接部63对应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多个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形成,供内连接部63从前方插入。
在外壳10的下部,如图1的(B)所示,端子保持部12的下表面位于比嵌合部11的下表面靠上方Z1侧,在嵌合部11与端子保持部12的边界区域形成有台阶部10B。在从端子保持部12的下部的前端部遍及台阶部10B的范围形成有下侧通孔10B-1,所述下侧通孔10B-1从承接凹部15延伸至端子保持部12的底面并朝前方及下方开口。下侧通孔10B-1与后述下侧屏蔽板70的延伸部72对应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多个部位(六个部位)形成,从前方承接延伸部72。
如图1的(B)和图2所示,上侧外屏蔽板50是将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制作而成的,以使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观察时的整体形状呈大致L字状。上侧外屏蔽板50具有沿着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延伸的上板部51、沿着端子保持部12的后表面延伸的后板部52、从后板部52的下端朝后方X2弯曲形成的后方载置部53。上侧外屏蔽板50通过上板部51将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覆盖,并且通过后板部52将端子保持部12的后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覆盖。
如图2所示,上板部5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与外壳10的上侧通孔10A-1(参照图1的(B))对应的多个部位(图2中是六个部位)具有外连接部51A,所述外连接部51A是以在上板部51的前端部形成为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观察时呈曲柄状的方式向板厚方向弯曲而成的。外连接部51A位于比上板部51中的其他部分靠上方处,在外连接部51A与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从前方承接上侧内屏蔽板60的后述内连接部63。外连接部51A通过其下表面与内连接部63的上表面接触(参照图1的(B)),由此,实现上侧外屏蔽板50与上侧内屏蔽板60的电导通。
如图2所示,后板部5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与外壳10的端子保持部12的保持孔(未图示)对应的多个部位(在图2中为六个部位)处,将后板部52的下部朝向前方切开而形成有被保持片52A。在将上侧外屏蔽板50从后方安装于端子保持部12时,被保持片52A从后方被压入并保持于端子保持部12的上述保持孔。
后方载置部53设置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与外连接部51A对应的各位置处,如图1的(B)所示,形成为在后板部52的下端处朝向后方弯曲。如图1的(B)所示,后方载置部53位于与端子20、30的连接部22、32相同的高度,并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的作为对应电路部的焊盘焊接连接而能接地。
上侧内屏蔽板60与上侧外屏蔽板50分体形成,且是将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制作而成的。如图1的(B)所示,上侧内屏蔽板60在外壳10的承接凹部15内定位成沿着形成所述承接凹部15的内壁面中的上侧的内壁面,并将该内壁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覆盖。
上侧内屏蔽板60具有:以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交替排列的状态形成的多个上侧长屏蔽接触片61和多个上侧短屏蔽接触片62(以下根据需要统称为“上侧屏蔽接触片61、62”);形成于上侧内屏蔽板60的后端部的多个内连接部63;以及形成于上侧内屏蔽板60的前端部的多个安装片64和引导部65。
上侧屏蔽接触片61、62以将上侧内屏蔽板60切开的方式形成。上侧短屏蔽接触片6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X上比上侧长屏蔽接触片61短。上侧屏蔽接触片61、62以随着朝向前方X1而略微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形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Z上弹性位移的悬臂梁状的弹性片(参照图1的(B)),能够通过其前端部与设置于对方侧连接器的上侧屏蔽板(未图示)接触。
如图2所示,内连接部6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与外壳10的上侧通孔10A-1(参照图1的(B))对应的多个部位(本实施方式中是六个部位)处,通过使上侧内屏蔽板60的后端部弯曲成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观察时呈曲柄状的方式形成。内连接部63位于比上侧内屏蔽板60的其他部分靠下方Z2处,从前方贯穿外壳10的上侧通孔10A-1,并且从前方进入至上侧外屏蔽板50的外连接部51A与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位于所述间隙内的内连接部63通过所述内连接部63的上表面与外连接部51A的下表面接触(参照图1的(B))。
如图2所示,安装片6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与外壳10的上侧安装槽13A-1对应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设置于相邻的引导部65之间,且是通过使上侧内屏蔽板60的前端部弯曲成曲柄状而形成的。安装片64朝上方延伸后朝前方弯曲延伸,以朝前方延伸的部分从前方压入并保持于上侧安装槽13A-1。
引导部65是通过使上侧内屏蔽板60的前端部以随着朝向前方X1而朝上方Z1倾斜的方式弯曲而形成的。如图1的(B)所示,引导部65位于上壁13A的前端侧,在连接器嵌合时,通过所述引导部65的下表面将对方侧连接器引导至承接凹部15内。
如图1的(B)、图2、图3的(A)以及(B)所示,下侧屏蔽板70通过将金属板构件向板厚方向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关于该下侧屏蔽板70,在图2中以从前方X1并从上方Z1观察的立体图示出,图3的(A)作为从后方X2并从上方Z1观察的立体图示出,图3的(B)作为将图3的(A)的下侧屏蔽板70上下翻转且从前方X1并从下方Z2观察的立体图示出。下侧屏蔽板70具有:下侧内屏蔽部71,所述下侧内屏蔽部71在外壳10的承接凹部15内定位成沿着所述承接凹部15下侧的内壁面,并将该内壁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覆盖;多个延伸部72,多个所述延伸部72从下侧内屏蔽部71的后端缘弯曲成曲柄状并向后方延伸;以及多个安装片73和引导部74,多个所述安装片73和引导部74从下侧内屏蔽部71的前端缘弯曲延伸。
下侧屏蔽板70具有形成使前述上侧内屏蔽板60的上侧屏蔽接触片61、62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的接触片。也就是说,在下侧内屏蔽部71处以定位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交替的方式排列形成有作为能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的弹性片的下侧长屏蔽接触片75和下侧短屏蔽接触片76(以下,根据需要统称为“下侧屏蔽接触片75、76”)。下侧屏蔽接触片75、76能够通过其前端部与设置于对方侧连接器的下侧屏蔽板(未图示)弹性接触。
安装片7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与外壳10的下侧安装槽13B-1对应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设置于相邻的引导部74之间,且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观察时从下侧内屏蔽部71的前端缘弯曲形成为曲柄状。安装片73呈使上侧内屏蔽板60的安装片64上下翻转的形状,朝下方Z2延伸后朝前方X1弯曲延伸,并通过朝前方延伸的部分从前方被压入并保持于下侧安装槽13B-1。
引导部74形成为使前述上侧内屏蔽板60的引导部65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位于下壁13B的前端侧,在与对方连接器进行嵌合时,通过该引导部74的上表面将对方连接器引导至承接凹部15内。
延伸部72设置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与外壳10的下侧通孔10B-1对应的多个部位(本实施方式中是六个部位)。延伸部72是通过使下侧屏蔽板70的后端部弯曲成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观察时呈曲柄状而形成的。此外,延伸部72在曲柄状的弯曲部分形成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的中间区域沿板厚方向贯穿的窗部77。延伸部72向后方X2延伸后向下方Z2弯曲并向电路基板B1侧延伸,随后在前端部向后方X2弯曲并延伸。上述在前端部向后方X2延伸的部分形成为能够在端子保持部12的前部位置处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面接触的前方载置部72A。
当插头式连接器1配置在电路基板B1上时,插头式连接器1通过下侧屏蔽板70的前方载置部72A和上侧外屏蔽板50的后方载置部53与电路基板B1面接触并支承于该电路基板B1。作为插头式连接器1整体,作为相对于电路基板B1的面接触区域,在前方且在前方载置部72A处形成面接触前区域,在后方载置部53形成面接触后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面前区域由下侧屏蔽板70的前方载置部72A形成,不过,作为前方载置部72A的替代,也可由金属板构件即端子的一部分形成面接触前区域,或者也可由金属板构件即端子的一部分与前方载置部72A一起形成面接触前区域。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接触后区域由上侧外屏蔽板50的后方载置部53形成,不过,作为后方载置部53的替代,也可由端子的一部分或外壳的一部分形成面接触后区域,或者也可由端子的一部分或外壳的一部分与后方载置部53一起形成面接触后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A)、(B)所示,下侧屏蔽板70的前方载置部72A具有主部72A-1和副部72A-2。主部72A-1相对于延伸部72的弯曲位置(延伸部72中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与前方载置部72A的边界位置)形成于后方部分。主部72A-1形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具有前方载置部72A的最大宽度尺寸。主部72A-1的前缘即窗部77的后方内缘的位置形成有朝向前方打开的两个切槽77A。副部72A-2在两个切槽77A之间从主部72A-1的前端缘突出并比延伸部72的弯曲位置向前方延伸。副部72A-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形成得比主部72A-1小,位于窗部77的范围内。
如此一来,通过使副部72A-2从主部72A-1向前方突出形成,形成面接触前区域的前方载置部72A的前端扩及更前方,面接触前区域的前后方向范围向前方扩大,因此,能够将优选应设定于前方载置部72A与后方载置部53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间位置的插头式连接器1的重心设定在靠近前方载置部72A的位置,并且,也能够使其位于前方载置部72A的面接触前区域的范围内。其结果是,插头式连接器1不使用现有那样的盖构件等附加部件也能够以插头式连接器1自身维持稳定的姿势而位于电路基板上。因此,在即将向电路基板安装前,插头式连接器1在不倾倒的情况下通过回流焊容易地向电路基板焊接安装。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插头式连接器1的重心与以往相比能够位于前方,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将插头式连接器1载置并安装至电路基板的靠近前端缘的位置。
接着,对前方载置部72A向作为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的焊盘B1-1的焊接固定的方法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图4的(A)是将前方载置部72A和焊盘B1-1放大并示出的立体图,图4的(B)是将图4的(A)的ⅣB-ⅣB截面和焊接角焊缝F一起示出的剖视图。此处,图4的(B)示出了前方载置部72A焊接固定于焊盘B1-1的状态下的、连接器宽度方向Y的ⅣB-ⅣB位置即比副部72A-2靠Y2侧的位置处的截面。在该图4的(B)中,关于焊接的角焊缝F(日文:フィレット,fillet),在作为截面示出的部分标注了斜线。如图4的(A)、(B)所示,焊盘B1-1未到达电路基板B1的前端缘B1-A。也就是说,焊盘B1-1位于比电路基板B1的前端缘B1-A略微靠后方的位置,位于焊盘B1-1的前缘与电路基板B1的前端缘B1-A之间的部分是无法焊接的部分(以下,称为“不可焊接部分”)。
在该图4的(A)、(B)的例子中,主部72A-1的下表面整个区域与焊盘B1-1面接触且焊接固定,副部72A-2的作为其突出前端部的前部72A-2A从焊盘B1-1的前缘突出但未焊接固定,仅副部72A-2的后部72A-2B通过其下表面与焊盘B1-1面接触且焊接固定。此外,副部72A-2的前部72A-2A到达电路基板B1的前端缘B1-A的位置。
例如,即使在由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的空间上问题而导致无法使焊盘B1-1形成至达到电路基板B1的前端缘B1-A的范围的情况下,即,即使在电路基板B1的前端缘B1-A与焊盘B1-1的前缘之间存在不可焊接部分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图4的(A)、(B)所示的位置关系将前方载置部72A配置于焊盘B1-1,使前方载置部72A的副部72A-2的前部72A-2A位于所述不可焊接部分的范围,从而能够将该不可焊接部分作为前部72A-2A能够面接触的区域有效利用。
若如图4的(A)、(B)那样配置的前方载置部72A焊接固定于焊盘B1-1,那么,如图4的(B)所示的那样,在焊接固定的前方载置部72A与焊盘B1-1之间,不仅在下表面形成焊接的角焊缝F,还在端面形成焊接的角焊缝F。具体而言,在与焊盘B1-1面接触的主部72A-1和副部72A-2的后部72A-2B各自的端面(板厚面)形成从焊盘B1-1的表面立起的角焊缝F。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副部72A-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形成得比主部72A-1小,因此,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副部72A-2的焊盘B1-1上的两侧形成角焊缝F,此外,主部72A-1的前表面72A-1A(板面)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副部72A-2的焊盘B1-1上的两侧,如图4的(B)所示的那样,在该主部72A-1的前表面72A-1A也形成有足够高度的角焊缝F。由于如上述那样在主部72A-1的前表面72A-1A也形成角焊缝F,因此,焊接固定的强度提高。
在图4的(A)、(B)所示的例子中,前方载置部72A的副部72A-2中仅后部72A-2B焊接固定于焊盘B1-1,不过,在如图5的(A)、(B)那样焊盘B1-1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包含整个前方载置部72A的范围的情况下,对于前方载置部72A而言,不仅主部72A-1焊接固定于焊盘B1-1,而且副部72A-2的下表面整个区域也焊接固定于焊盘B1-1,从而能够遍及主部72A-1、副部72A-2的整周形成角焊缝F。
图5的(A)是将前方载置部72A和焊盘B1-1放大并示出的立体图,图5的(B)是将图5的(A)的ⅤB-ⅤB截面和焊接角焊缝F一起示出的剖视图。此处,图5的(B)示出了前方载置部72A焊接固定于焊盘B1-1的状态下的、连接器宽度方向Y的ⅣB-ⅣB位置即比副部72A-2靠Y2侧的位置处的截面。在该图5的(B)中,关于焊接的角焊缝F,在作为截面示出的部分标注了斜线。
如图5的(A)、(B)所示,在副部72A-2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与焊盘B1-1的前缘位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虽然形成于副部72A-2的前端面的角焊缝F与其他部分的角焊缝F相比较低(参照图5的(B)),但能够在副部72A-2的两侧缘的端面(板厚面)处遍及前后方向X的全长的范围形成足够高度的角焊缝F,因此,焊接固定的强度得以充分确保。此处,上述“相同位置”不仅包括图5的(A)、(B)那样副部72A-2的前端位于比焊盘B1-1的前缘略微靠后方的位置的情况,还包括副部72A-2的前端的位置位于与焊盘B1-1的前缘一致的位置的情况。换言之,在前后方向上在副部72A-2的前端与焊盘B1-1的前缘之间未形成足够高度的角焊缝F或完全未形成角焊缝F这样的位置关系是“相同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副部72A-2在前方载置部72A仅形成有一个,不过,副部72A-2的个数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也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副部。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形成多个副部,副部的周缘相应地变长,因此,在较大的范围形成角焊缝,从而使得前方载置部的焊接固定的强度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以插座式连接器为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座式连接器与作为与之对应的对方的插头式连接器嵌合连接,并非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嵌合连接。
如图6的(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座式连接器2从上方配置并安装于电路基板B2的安装面,并且,将构成沿着电路基板B2的安装面的一方向的前后方向X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供对方侧连接器(未图示的插头式连接器)从前方侧(X1侧)嵌合并连接。以下,关于插座式连接器2,在前后方向X上,将X1方向设为“前方”,将X2方向设为“后方”。
如图6的(A)、(B)所示,插座式连接器2具有由电绝缘材料制作且制作成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外壳110、排列并保持于外壳110的多个金属制的上侧端子120以及金属制的下侧端子130、安装于外壳110的金属制的上侧外屏蔽板150、上侧内屏蔽板160以及下侧屏蔽板170(也参照图7)。以下,根据需要,将上侧外屏蔽板150、上侧内屏蔽板160以及下侧屏蔽板170统称为“屏蔽板150、160、170”。
如图6的(A)所示,外壳110具有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延伸的一对上壁111以及下壁11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外壳110的两端位置处沿上下方向Z延伸且将上壁111的端部与下壁112的端部连结的一对端壁113。通过上壁111、下壁112以及一对端壁113形成有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嵌入作为对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的承接凹部(未图示)内的对方侧嵌合周壁。
此外,外壳110具有在上下方向Z的中央位置处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延伸且将端壁113的内壁面彼此连结的一个分隔壁114。由对方侧嵌合周壁围成的空间被上述一个分隔壁114沿上下方向Z划分成两个小空间。各小空间形成用于承接作为对方侧的插头式连接器的端子排列部的承接空间115。
多个端子120、130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排列的状态收纳在承接空间115内。如图6的(B)所示,承接空间115在前后方向X上贯穿外壳110,如后文所述,能够将端子120、130从后方X2压入。在形成各承接空间115的上侧的内壁面和下侧的内壁面、即对于上侧的承接空间115而言为上壁111的下表面和分隔壁114的上表面,对于下侧的承接空间115而言为分隔壁114的下表面和下壁112的上表面上,如图6的(B)所示,沿前后方向X延伸并形成有端子槽115A,所述端子槽115A收纳端子120、130的后述接触片121、131。
如图7所示,在上壁11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形成有从所述上壁111的前端部(X1侧的端部)的上表面没入的上侧安装槽111A。上侧安装槽111A向上方Z1以及前方X1敞开,对如后文所述那样从前方被压入的上侧内屏蔽板160的安装片162进行保持。此外,在上壁111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相邻的上侧安装槽111A之间形成有随着朝向前方而朝下方倾斜的上侧倾斜面111B。
外壳110的下壁112形成为使所述上壁111上下翻转的形状。下壁112的形状除了上下翻转这一点以外与上壁111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保持于外壳110的上侧端子120以及下侧端子130形成为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侧端子20以及下侧端子30基本相同的形状。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20、130,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20、30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共通的部分,省略详细说明。关于端子120、130中与端子20、30对应的部分,以在端子20、30的部分的符号加上“100”而成的符号示出。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20、30相同,端子120、130通过对金属板构件进行冲裁并形成向板厚方向弯曲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制作而成。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观察时,端子120、130整体分别呈大致L字状(参照图7)。如图7所示,上侧端子120具有形成于一端侧的一对接触片121、形成于另一端侧的连接部122、将一对接触片121彼此连结的连结部123、从连结部123的后端朝向连接部122并在上下方向上笔直状延伸的笔直状部124。此外,如图7所示,下侧端子130具有形成于一端侧的一对接触片131、形成于另一端侧的连接部132、将一对接触片131彼此连结的连结部133、从连结部133的后端朝向连接部132并在上下方向上笔直状延伸的笔直状部134。一对接触片121以及一对接触片131分别能够在板厚方向即上下方向Z上弹性位移,能够通过其前端部与设置于插头式连接器的对方端子弹性接触。
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10安装有以将金属板构件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的上侧外屏蔽板150、上侧内屏蔽板160、下侧屏蔽板170。
上侧外屏蔽板150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侧外屏蔽板50相同的形态,因此,对于共通部分,通过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所述符号加上“100”而成的符号,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方载置部153形成面接触后区域。
如图7以及图8的(A)、(B)所示,除了后述的一部分以外,上侧内屏蔽板160以及下侧屏蔽板170形成为彼此相似的形状。此处,以上侧内屏蔽板160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至于下侧屏蔽板170,关于与上侧内屏蔽板160的相似点,标注在上侧内屏蔽板160处的符号加上“10”而成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对区别点进行说明。
上侧内屏蔽板160以将外壳110的上壁111的上表面覆盖的方式安装。上侧内屏蔽板160具有:屏蔽板主体部161,所述屏蔽板主体部161具有面对上壁111的上表面的屏蔽面;安装片162和被引导部163,所述安装片162和被引导部163设置于屏蔽板主体部161的前缘部(X1侧的缘部);内连接部164,所述内连接部164设置于屏蔽板主体部161的后缘部(X2侧的缘部)。
如图6的(A)所示,屏蔽板主体部161形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整个区域延伸的平板状。安装片162设置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与外壳110的上侧安装槽111A对应的多个部位(本实施方式中是六个部位),以沿连接器宽度方向Y观察时从屏蔽板主体部161的前端缘呈曲柄状的方式弯曲而形成。安装片162朝下方Z2延伸后朝前方X1弯曲延伸,以朝前方X1延伸的部分从前方被压入并保持于上侧安装槽111A。
如图6的(A)和图7所示,被引导部163设置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相邻的安装片162之间,且是通过以随着从屏蔽板主体部161的前端缘朝向前方X1而朝下方Z2倾斜的方式弯曲而形成的。被引导部163沿上壁111的上侧倾斜面111B延伸(参照图6的(B))。在连接器嵌合时,被引导部163通过被引导部163的上表面并在连接器的对应引导部(未图示)的作用下被引导至插头式连接器的对应承接凹部(未图示)内。
内连接部164设置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多个部位(本实施方式中是六个部位),具体而言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与安装片162设置于相同的位置,在屏蔽板主体部161的后端缘向后方延伸。内连接部164与前述上侧外屏蔽板150的外连接部151A的内表面接触。
下侧屏蔽板170除了上侧内屏蔽板160的内连接部164以外与上侧内屏蔽板160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并且,下侧屏蔽板170以相对于上侧内屏蔽板160上下翻转的姿势安装成将外壳110的下壁112的底面覆盖。
与将上侧内屏蔽板160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的区别点在于,如图7、图8所示的那样,作为上侧内屏蔽板160的内连接部164的替代,在下侧屏蔽板170设置有后述的延伸部174。延伸部174从屏蔽板主体部171的后端向后方X2延伸后向下方Z2弯曲并向电路基板B1侧延伸,随后在前端部向前方X1弯曲并延伸。上述在前端部向前方X1延伸的部分形成为能够与电路基板B2的安装面面接触的前方载置部174A。该前方载置部174A与电路基板B2面接触,对于插座式连接器2而言,该前方载置部174A形成与电路基板面接触的面接触区域中的面接触前区域。
如图8的(A)、(B)所示,前方载置部174A具有主部174A-1和副部174A-2,其中,主部174A-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延伸,副部174A-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形成得比主部174A-1小,并且从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主部174A-1的中间部的前缘向前方突出。
如此一来,通过使副部174A-2从主部174A-1的前缘向前方突出形成,形成面接触前区域的前方载置部174A的前端扩及更前方,面接触前区域的前后方向范围向前方扩大,因此,能够将优选应设定于前方载置部174A与后方载置部153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间位置的插座式连接器2的重心设定在靠近前方载置部174A的位置,并且,也能够使其位于前方载置部174A的面接触前区域的范围内。其结果是,插座式连接器2不使用现有那样的盖构件等附加部件也能够以插座式连接器2自身维持稳定的姿势而位于电路基板上。因此,在即将向电路基板安装前,插座式连接器2在不倾倒的情况下通过回流焊容易地向电路基板焊接安装。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插座式连接器2的重心与以往相比能够位于前方,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将插座式连接器2载置并安装至电路基板的靠近前端缘的位置。
接着,对前方载置部174A向作为电路基板B2的安装面的焊盘B2-1的焊接固定的方法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图9的(A)是将前方载置部174A和焊盘B2-1放大并示出的立体图,图9的(B)是将图9的(A)的ⅨB-ⅨB截面和焊接角焊缝F一起示出的剖视图。此处,图9的(B)示出了前方载置部174A焊接固定于焊盘B2-1的状态下的、连接器宽度方向Y的ⅨB-ⅨB位置即比副部174A-2靠Y2侧的位置处的截面。在该图9的(B)中,关于焊接的角焊缝F,在作为截面示出的部分标注了斜线。在图9的(A)、(B)的例子中,焊盘B2-1未到达电路基板B2的前端缘B2-A。也就是说,焊盘B2-1位于比电路基板B2的前端缘B2-A略微靠后方的位置,位于焊盘B2-1的前缘与电路基板B2的前端缘B2-A之间的部分是不可焊接部分。
在该图9的(A)、(B)的例子中,主部174A-1的下表面整个区域与焊盘B2-1面接触且焊接固定,副部174A-2的作为其突出前端部的前部174A-2A从焊盘B2-1的前缘突出但未焊接固定,仅副部174A-2的后部174A-2B通过其下表面与焊盘B2-1面接触且焊接固定。
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于图4的(A)、(B)进行说明时相同,根据图9的(A)、(B)所示的位置关系将前方载置部174A配置于焊盘B2-1,使前方载置部174A的副部174A-2的前部174A-2A位于上述不可焊接部分的范围,从而能够将该不可焊接部分作为前部174A-2A能够面接触的区域有效利用。
若如图9的(A)、(B)那样配置的前方载置部174A焊接固定于焊盘B2-1,那么,如图9的(B)所示的那样,在焊接固定的前方载置部174A与焊盘B2-1之间形成焊接的角焊缝F。具体而言,在与焊盘B2-1面接触的主部174A-1和副部174A-2的后部174A-2B各自的端面(板厚面)以及主部174A-1的后表面(板面)形成从焊盘B2-1的表面立起的角焊缝F。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副部174A-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形成得比主部174A-1小,因此,主部174A-1的前端面174A-1A(板厚面)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副部174A-2的两侧。通过在上述主部174A-1的前端面174A-1A形成足够高度的角焊缝F(参照图9的(B)),能够提高焊接固定的强度。
在图9的(A)、(B)所示的例子中,前方载置部174A的副部174A-2中仅其后部174A-2B焊接固定于焊盘B2-1,不过,在如图10的(A)、(B)那样焊盘B2-1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包含整个前方载置部174A的范围的情况下,对于前方载置部174A而言,不仅主部174A-1焊接固定于焊盘B2-1,而且副部174A-2的下表面整个区域也焊接固定于焊盘B2-1,从而能够遍及主部174A-1、副部174A-2的整周形成角焊缝F。
图10的(A)是将前方载置部174A和焊盘B2-1放大并示出的立体图,图10的(B)是将图10的(A)的ⅩB-ⅩB截面和焊接角焊缝F一起示出的剖视图。此处,图10的(B)示出了与通常状态相比将前方载置部174A配置并焊接固定于角焊缝B2-1的前方状态下的、连接器宽度方向Y的ⅩB-ⅩB位置即比副部174A-2靠Y2侧的位置处的截面。在该图10的(B)中,关于焊接的角焊缝F,在作为截面示出的部分标注了斜线。
如图10的(A)、(B)所示,在副部174A-2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与焊盘B2-1的前缘位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虽然形成于副部174A-2的前端面的角焊缝F与其他部分的角焊缝F相比较低(参照图10的(B)),但能够在副部174A-2的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缘的端面(板厚面)处遍及前后方向X的全长的范围形成足够高度的角焊缝F,因此,焊接固定的强度得以充分确保。此处,所述“相同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位置”相同地定义。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在前方载置部形成多个副部,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相同的。

Claims (8)

1.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构成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方向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该电路基板的前缘部,具有包括朝向前方的嵌合部的外壳,将与所述电路基板的面平行且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安装有金属板构件,该金属板构件具有载置在电路基板上的载置部,
所述载置部具有主部和副部,该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比主部小,从该主部向前方突出,
当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上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面接触前区域和面接触后区域与电路基板面接触,所述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面接触前区域靠前方的位置,该面接触前区域由所述载置部形成,所述面接触后区域由连接器的另一部分形成,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重心位于前后方向上从所述面接触前区域与所述面接触后区域的中间位置到所述面接触前区域的前端位置的范围内,
至少所述主部能够与设置于电路基板的焊接用焊盘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重心位于前后方向上的所述面接触前区域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板构件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是由向电路基板延伸的部分和向板厚方向弯曲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形成的,
所述载置部形成于所述延伸部的所述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向前方弯曲,
所述载置部相对于所述延伸部的弯曲位置由前方部分形成,
所述副部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主部的前缘向前方突出形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向后方弯曲,
所述主部相对于所述延伸部的弯曲位置由后方部分形成,
所述副部在形成于所述主部的一部分的切槽彼此间朝向前方突出形成。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板构件是屏蔽构件。
7.一种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所述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是由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而成的,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构成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方向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该电路基板的前缘部,具有包括朝向前方的嵌合部的外壳,将与所述电路基板的面平行且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安装有金属板构件,该金属板构件具有载置在电路基板上的载置部,
所述载置部具有主部和副部,该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比主部小,从该主部向前方突出,
当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上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面接触前区域和面接触后区域与电路基板面接触,所述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面接触前区域靠前方的位置,该面接触前区域由所述载置部形成,所述面接触后区域由连接器的另一部分形成,
所述载置部的所述副部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焊接用焊盘的前端位于相同位置,所述载置部的整个区域焊接固定于电路基板的焊接用焊盘。
8.一种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所述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是由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而成的,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构成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方向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该电路基板的前缘部,具有包括朝向前方的嵌合部的外壳,将与所述电路基板的面平行且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安装有金属板构件,该金属板构件具有载置在电路基板上的载置部,
所述载置部具有主部和副部,该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比主部小,从该主部向前方突出,
当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上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面接触前区域和面接触后区域与电路基板面接触,所述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面接触前区域靠前方的位置,该面接触前区域由所述载置部形成,所述面接触后区域由连接器的另一部分形成,
所述载置部通过所述主部焊接固定于电路基板的焊接用焊盘,所述副部的至少突出前端部位于比所述焊接用焊盘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CN202111283613.7A 2020-11-02 2021-11-01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44476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3909A JP7412862B2 (ja) 2020-11-02 2020-11-02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JP2020-183909 2020-11-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7644A true CN114447644A (zh) 2022-05-06

Family

ID=81184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83613.7A Pending CN114447644A (zh) 2020-11-02 2021-11-01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12862B2 (zh)
CN (1) CN114447644A (zh)
DE (1) DE10202121211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0267U (ja) * 1992-12-10 1994-07-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0077119A (ja) 1998-08-28 2000-03-14 Honda Tsushin Kogyo Co Ltd 表面実装用コネクタの転倒防止構造と、その構造におけるキャップとプリント基板
JP4098556B2 (ja) * 2001-07-31 2008-06-11 ローム株式会社 端子板、この端子板を備えた回路基板、およびこの端子板の接続方法
JP2015076340A (ja) * 2013-10-11 2015-04-2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6909148B2 (ja) * 2017-12-26 2021-07-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l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1212113A1 (de) 2022-05-05
JP2022073739A (ja) 2022-05-17
JP7412862B2 (ja) 2024-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10442B (zh) 背板连接器
KR101946857B1 (ko) 플러그 커넥터와 리셉터클 커넥터를 갖는 커넥터 조립체
US910602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metal plate for prevent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KR101655208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실장체
US680841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enhance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US7086901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549882B2 (en) Connector capable of absorbing an error in mounting position
CN109962356B (zh) 电路基板用l型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661130B (zh) 电连接器
US942555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outer shielding covered by a cover with a resilient plate extending upward and rearward
CN110890657B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被用于该电连接器组装体的电连接器
JP6112937B2 (ja)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
CN112602237B (zh) 连接器
CN114447644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JP2005190815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09980447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JP5650487B2 (ja) コネクタ
CN111541071B (zh) 连接器组件
CN113471739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对方侧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
JP7196028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145531B2 (ja)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
CN111435770B (zh) 连接器连结结构以及连接器连结体
JP7287803B2 (ja) コネクタ
JP7336966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TWI661615B (zh) 車用連接器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