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36316A - 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36316A
CN114436316A CN202011208394.1A CN202011208394A CN114436316A CN 114436316 A CN114436316 A CN 114436316A CN 202011208394 A CN202011208394 A CN 202011208394A CN 114436316 A CN114436316 A CN 1144363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thermal reaction
copper oxide
preparation
glucose
reaction kett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083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36316B (zh
Inventor
陈庆春
罗臻
张晓飞
邓慧宇
任广元
万文杰
邦宇
晏乐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NPC Research Institute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NPC Research Institute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NPC Research Institute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20839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36316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01120839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44363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36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63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363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63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00Compounds of copper
    • C01G3/02Oxides; Hydrox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05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carb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C01B32/15, C01B32/20, C01B32/25, C01B32/3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3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S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3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hree dimens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80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配制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葡萄糖的混合溶液,并进行水热反应,得到碳质材料;S2、将所述碳质材料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和葡萄糖搅拌预定时间;之后加入硝酸铜溶液进行水热反应,得到所述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工艺简单,产品结构新颖,制备条件温和,所制得的氧化铜/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呈花形,颗粒尺寸为500nm‑800nm,具有良好的吸附、光催化降解、电化学等良好性能,可用于化学化工、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环境保护领域和电化学检测、电池材料和电化学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数十年来,纳米材料与技术备受人们关注。碳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物理以及化学性质,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碳材料与金属氧化物以及金属纳米颗粒复合形成的复合物则在能源以及环境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中,铜的氧化物因具有重要的性质和用途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氧化铜具有较窄的能带间隙1.2-1.5eV,是一种重要的p型半导体材料,具有特殊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所以在高温超导材料、催化剂、磁存储材料、气体传感器、生物医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纳米氧化铜相比于普通氧化铜,在光学、电学、化学反应性等方面表现出更为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备受关注。
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材料的碳基复合材料是新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单分散具有特殊形貌的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其制备技术少见公开报道,因此,研究和开发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纳米材料的团聚特点,开发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配制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葡萄糖的混合溶液,并进行水热反应,得到碳质材料;
S2、将所述碳质材料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和葡萄糖搅拌预定时间;之后加入硝酸铜溶液进行水热反应,得到所述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
本发明制备方法中所使用到的原料药品十二烷基硫酸钠、葡萄糖、氢氧化钠和硝酸铜的纯度不低于化学纯。
基于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葡萄糖的混合溶液采用去离子水为溶剂进行配制。
其中,十二烷基硫酸钠用以调控碳质材料的生长,比如形貌、构成等;葡萄糖作为碳源。采用去离子水作为溶剂可避免杂质阳离子与后续加入的氢氧化钠结合生成杂质,且去离子水价廉易得,不会造成污染。水热反应过程中葡萄糖通过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结合、碳化,在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调控作用下得到球形或近球形形貌的碳质材料。所得到的碳质材料形貌上表现为球形或近球形,部分为空心结构,红外光谱表明富含羟基等基团。
基于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葡萄糖的摩尔比为0.05-0.1。
本发明通过限定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葡萄糖的摩尔比范围为0.05-0.1,该摩尔比低于0.0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调控作用有限,高于0.1时,会延长影响反应时间,降低碳质材料制备效率。
基于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优选地,S1具体包括:
将所述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葡萄糖的混合溶液搅拌15min-45min,转移至水热反应釜中在160℃-220℃温度下保持4h-8h;待水热反应釜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将其中的物质离心、洗涤、干燥,得到所述碳质材料。
基于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碳质材料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15%;所述氢氧化钠和硝酸铜的摩尔比4:1-8:1;所述碳质材料与葡萄糖的质量比1:2-1:8。原料比会影响到产物的形貌,各原料在所限定的比例内,才能成功获得单分散花形形貌的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
基于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氢氧化钠采用0.1M-2M氢氧化钠的水溶液。硝酸铜溶液采用0.01M-0.5M硝酸铜水溶液。
基于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优选地,S2中将所述碳质材料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和葡萄糖搅拌12h-30h,之后加入硝酸铜溶液并转移至水热反应釜中在140℃-180℃温度下保持10h-20h,待水热反应釜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将其中的物质离心、洗涤、干燥,得到所述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
加入氢氧化钠和葡萄糖搅拌过程中,碳质材料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与后续生成的氧化铜结合,重组为花形复合材料。搅拌时间12h-30h,时间过低,碳质材料内部结构不会发生变化,时间过长,影响效率。加入硝酸铜会生成氢氧化铜,水热条件下,分解得到氧化铜;水热反应进行10h-20h,以使氢氧化铜充分分解得到氧化铜。
基于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水热反应釜的装填度会影响产物形貌,优选地,所述水热反应釜的装填度75%-95%。
基于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洗涤采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丙酮交替洗涤。
进一步的,所述去离子水、无水乙醇、丙酮的用量与洗涤滤饼的质量比为20:20:20:1,所述交替洗涤次数为3~6次。
基于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优选地,所述干燥的温度为60~80℃,时间为4~8h。
通过本发明制备方法可获得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该制备方法中限定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且限定各原料比以及反应条件,最终成功获得特定形貌的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由以上制备方法获得的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其为单分散的花形形貌。在该复合材料中,原来的碳质材料球形或近球形形貌不再保留,代之以更细小的碳颗粒与氧化铜颗粒相互结合构成的单分散花形形貌。
基于本发明的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优选地,所述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的颗粒尺寸为500nm-800n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发明实现了碳质材料转化为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的新颖结构——单分散花形,并提供了这一新颖结构的制备方法,为纳米复合材料的无机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合成途径。
2)本发明采用简单常见的化学药品为反应原料,制备条件温和,在制备过程中不产生有毒副产物,对环境污染小,是一种环保型合成工艺。
3)本发明制备的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呈单分散性,氧化铜与碳材料结合效果好,没有明显两相界面。
本发明工艺简单,产品结构新颖,制备条件温和,所制得的氧化铜/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呈花形,颗粒尺寸为500nm-800nm,根据该复合材料的形貌以及尺寸推测其具有良好的吸附、光催化降解、电化学等良好性能,可用于化学化工、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环境保护领域和电化学检测、电池材料和电化学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得碳质材料产物的XRD图。
图2为实施例1所得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产物的XRD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产物的SEM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产物的T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所有数值指定(例如温度、时间、浓度及重量等,包括其中每一者的范围)通常可是适当以0.1或1.0的增量改变(+)或(-)的近似值。所有数值指定均可理解为前面有术语“约”。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制备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称取0.0865g十二烷基硫酸钠和1.1891g葡萄糖,溶解于48mL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30分钟后转移入60mL水热反应釜中,将水热反应釜置于烘箱内,在200℃下保温6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和丙酮交替洗涤6次,60℃下干燥时间为6小时,得到碳质材料,留存样品待表征和后续使用。
(2)取50mg碳质材料分散于36mL去离子水中,加2mL 0.2M氢氧化钠溶液和0.2g葡萄糖到其中,室温下磁力搅拌16小时后,向体系中加2mL 0.05M硝酸铜溶液,随即将体系转移入50mL水热反应釜,将水热反应釜置于烘箱内,在140℃下保温20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和丙酮交替洗涤6次,60℃下干燥时间为6小时,得到目标产物。
图1和图2所示为制得的碳质材料和氧化铜/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XRD图。图1显示碳质材料为无定型非晶态材料;图2中除了碳质材料的峰外,还有氧化铜的特征峰。
图3所示为所得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产物的SEM图,图4所示为所得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产物的TEM图,两种图像均显示所得产物为单分散的花形形貌,尺寸在500nm-800n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制备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称取0.05g十二烷基硫酸钠和0.8g葡萄糖,溶解于40mL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30分钟后转移入50mL水热反应釜中,将水热反应釜置于烘箱内,在160℃下保温10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和丙酮交替洗涤6次,60℃下干燥时间为8小时,得到碳质材料,留存样品待表征和后续使用。
(2)取40mg碳质材料分散于40mL去离子水中,加1mL 0.5M氢氧化钠溶液和0.2g葡萄糖到其中,室温下磁力搅拌12小时后,向体系中加2mL 0.05M硝酸铜溶液,随即将体系转移入50mL水热反应釜,将水热反应釜置于烘箱内,在160℃下保温14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和丙酮交替洗涤6次,60℃下干燥时间为6小时,得到目标产物。
表征结果与实施例1类似,本发明在此不再重复列出。
本发明工艺简单,产品结构新颖,制备条件温和,所制得的氧化铜/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呈花形,尺寸在500nm-800nm,具有良好的吸附、光催化降解、电化学等良好性能,可用于化学化工、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环境保护领域和电化学检测、电池材料和电化学领域。
对比例1
(1)分别称取0.1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2g葡萄糖,溶解于50mL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30分钟后转移入60mL水热反应釜中,将水热反应釜置于烘箱内,在200℃下保温6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和丙酮交替洗涤6次,60℃下干燥时间为6小时,得到碳质材料,留存样品待表征和后续使用。
(2)取50mg碳质材料分散于40mL去离子水中,加2mL 0.2M氢氧化钠溶液和0.2g葡萄糖到其中,室温下磁力搅拌15小时后,向体系中加2mL 0.05M硝酸铜溶液,随即将体系转移入50mL水热反应釜,将水热反应釜置于烘箱内,在140℃下保温20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和丙酮交替洗涤6次,60℃下干燥时间为6小时,得到对比产物。
产物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对比产物不具有本发明的目标产物结构和形貌,仅仅是在实心碳球的表明有少量氧化铜的附着。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10)

1.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配制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葡萄糖的混合溶液,并进行水热反应,得到碳质材料;
S2、将所述碳质材料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和葡萄糖搅拌预定时间;之后加入硝酸铜溶液进行水热反应,得到所述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葡萄糖的混合溶液采用去离子水为溶剂进行配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葡萄糖的摩尔比0.05-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具体包括:
将所述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葡萄糖的混合溶液搅拌15min-45min,转移至水热反应釜中在160℃-220℃温度下保持4h-8h;待水热反应釜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将其中的物质离心、洗涤、干燥,得到所述碳质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质材料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15%;
所述氢氧化钠和硝酸铜的摩尔比为4:1-8:1;
所述碳质材料与葡萄糖的质量比1:2-1: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加入氢氧化钠和葡萄糖搅拌15h-25h,之后加入硝酸铜溶液并转移至水热反应釜中在140℃-180℃温度下保持10h-20h,待水热反应釜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将其中的物质离心、洗涤、干燥,得到所述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热反应釜的装填度75%-95%。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涤采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丙酮交替洗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的温度为60~80℃,时间为4~8h。
10.一种由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制备方法获得的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其为单分散的花形形貌。
CN202011208394.1A 2020-11-03 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44363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8394.1A CN114436316B (zh) 2020-11-03 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8394.1A CN114436316B (zh) 2020-11-03 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6316A true CN114436316A (zh) 2022-05-06
CN114436316B CN114436316B (zh) 2024-05-28

Family

ID=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779099A1 (en) * 2009-10-30 2011-05-05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emplated nanoconjugates
CN102600857A (zh) * 2012-03-01 2012-07-25 浙江大学 一种碳球负载的CuO-BiVO4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3862062A (zh) * 2014-04-11 2014-06-18 南京大学 铜纳米粒子均匀掺杂亚微米碳球复合材料及其一步合成方法
CN105845948A (zh) * 2016-04-07 2016-08-10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花状铜/氧化铜微纳米复合材料负载贵金属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6044921A (zh) * 2016-06-20 2016-10-26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碳球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517299A (zh) * 2016-11-17 2017-03-22 合肥学院 一种片状自组装碱式碳酸铜花球及其简易制备方法
CN108344785A (zh) * 2018-01-23 2018-07-31 常州大学 一种可用于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的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09216691A (zh) * 2018-11-06 2019-01-15 桑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779099A1 (en) * 2009-10-30 2011-05-05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emplated nanoconjugates
CN102600857A (zh) * 2012-03-01 2012-07-25 浙江大学 一种碳球负载的CuO-BiVO4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3862062A (zh) * 2014-04-11 2014-06-18 南京大学 铜纳米粒子均匀掺杂亚微米碳球复合材料及其一步合成方法
CN105845948A (zh) * 2016-04-07 2016-08-10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花状铜/氧化铜微纳米复合材料负载贵金属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6044921A (zh) * 2016-06-20 2016-10-26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碳球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517299A (zh) * 2016-11-17 2017-03-22 合肥学院 一种片状自组装碱式碳酸铜花球及其简易制备方法
CN108344785A (zh) * 2018-01-23 2018-07-31 常州大学 一种可用于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的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09216691A (zh) * 2018-11-06 2019-01-15 桑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HANG, J ET AL.: "A highly sensitive nonenzymatic glucose sensor based on CuO nanoparticles decorated carbon sphere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vol. 211, pages 385 - 391 *
赵伟荣等: "CuO负载空心球状BiVO4可见光矿化气相甲苯", 《物理化学学报》, vol. 30, no. 04, pages 761 - 767 *
邵谦;王小杰;王凌云;葛圣松;: "介绍一个综合化学实验――多孔CuO空心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no. 04, pages 45 - 4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44427B (zh) 碳包覆硫化锌负载石墨烯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的制备方法
CN112349899B (zh) 一种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WO2021104087A1 (zh) 一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837816B (zh) Fe2O3/g-C3N4复合体系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160164B (zh) CeO2-xSx/CdZnS/ZnO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2910615A (zh) 一种氧化石墨烯/二硫化铁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CN110350170A (zh) 一种钛酸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707301A (zh) 一种具有纳米球结构的三氧化二钒/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410443A (zh) 一种高稳定性铜插层二氧化锰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203976A (zh) 快速合成雪花状ZnCo2O4-ZnO复合电级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671937B (zh) 一种过渡型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方法
CN105110384A (zh) 多孔四氧化三钴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86853B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高倍率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37491B (zh) 一种双功能光催化应用的磷化镍/氧化铟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11573745B (zh) 一种富单质硫的镍钴硫化物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CN109273289A (zh) 溶剂法制备镍基钴酸镁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CN112701280A (zh) 中空双晶相过硒化钴镍微球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023772A (zh) 一种可控长径比的SnO2多孔纳米棒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2023955A (zh) 一种可见光广谱响应的三维球状溴氧化铋-碘酸氧铋异质结的制备方法
CN109261170B (zh) 一种Pd@Pd4S-多孔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212900B (zh) 一种碘氧铋和高碘氧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436316B (zh) 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49041B (zh) 一种适用于钠离子电池电极的硫化锌和硫化钴核壳立方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4436316A (zh) 一种单分散花形氧化铜/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762354A (zh) 一种花状三氧化二铁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负极及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