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5847A - 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及其制备方法和维生素胶囊 - Google Patents

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及其制备方法和维生素胶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65847A
CN114365847A CN202210053312.3A CN202210053312A CN114365847A CN 114365847 A CN114365847 A CN 114365847A CN 202210053312 A CN202210053312 A CN 202210053312A CN 114365847 A CN114365847 A CN 114365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tamin
inclusion
microcapsule powder
stability
embed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533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65847B (zh
Inventor
钟建荣
杨善岩
冯锋将
刘妍妍
叶丽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insheng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Minsheng Health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insheng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Minsheng Health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insheng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Minsheng Health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insheng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5331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658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65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5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65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5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5Vitamins
    • A23L33/155Vitamins A or D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5Vitam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PSHAPING OR WORKING OF FOODSTUFFS, NOT FULLY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A23P10/00Shaping or working of foodstuff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ducts
    • A23P10/30Encapsulation of particles, e.g. foodstuff addi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002/00Food compositions, function of food ingredients or processes for food or foodstuff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yc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Micro-Capsul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保健食品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及其制备方法和维生素胶囊,维生素微胶囊粉由重量比为1:(0.1‑0.3)的维生素一次包埋物和二次包埋物组成;维生素一次包埋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维生素52‑58%、维生素用复合壁材11‑32%、聚甘油脂肪酸酯5‑10%;司盘‑80为1‑3%、去离子水余量;维生素用复合壁材由明胶和植物胶组成;二次包埋物由明胶、纳米纤维素、甘油以及去离子水组成;本申请的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有助于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及其制备方法和维生素胶囊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保健食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及其制备方法和维生素胶囊。
背景技术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质量有机化合物,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维生素溶解度的不同,主要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目前有较多的维生素,例如维生素A、维生素E的性质较为活泼,容易受理化因素例如光、热、湿、氧等影响,而导致加工、储存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问题,造成损失。目前主要采用微胶囊包合方法对维生素E进行保护。目前微胶囊化方法根据原理主要分为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通过微胶囊技术可保护有效成分,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
通过上述相关技术,目前现有的包埋技术通常由于隔绝氧气不彻底或者包埋程度较差,往往不能较好地保证维生素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及其制备方法和维生素胶囊。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由维生素一次包埋物和二次包埋物组成;
所述维生素一次包埋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
维生素52-58%;
维生素用复合壁材11-32%;
聚甘油脂肪酸酯5-10%;
司盘-80为1-3%;
去离子水余量;
所述维生素用复合壁材由明胶和植物胶组成;
所述二次包埋物由明胶、纳米纤维素、甘油以及去离子水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维生素进行多重包合,赋予维生素较好的稳定性。选用亲水性的乳化剂聚甘油脂肪酸酯和亲油性乳化剂司盘-80共同配合得到的复合乳化剂,更好地将维生素进行包埋,提高隔绝氧气的能力,从而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聚甘油脂肪酸酯是一种多羟基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司盘-80中,其聚山梨醇酯分子中含有较多的亲水基团-聚氧乙烯基。当聚甘油脂肪酸酯和司盘-80配合后,获得稳定性高、较好分散维生素的乳化剂,在维生素表面形成致密性较好的膜,进一步增强维生素的稳定性。维生素用复合壁材采用明胶和植物胶组合,对维生素进行包埋,相比于单一的壁材,包埋效果较好,进一步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二次包埋物采用明胶和纳米纤维素作为主要组分进行二次包埋,有效阻隔氧气,达到较好地隔绝氧气的效果,进一步增强维生素的稳定性,得到赋予维生素较好稳定性的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聚甘油脂肪酸酯和司盘-80共同配合得到的复合乳化剂首先对维生素进行包埋,并采用明胶和植物胶组成的维生素用复合壁材配合包埋,后采用明胶和纳米纤维素对维生素进行二次包埋,达到较好地隔绝氧气的效果,进一步增强维生素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维生素为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选用性质较为活泼,稳定性较差的维生素,从而采用一次包埋物和二次包埋物有效对维生素进行保护,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植物胶为阿拉伯胶,所述维生素用复合壁材的组分及各组分占维生素一次包埋物的重量百分比如下:
明胶10-30%;
阿拉伯胶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阿拉伯胶来源于豆科的金合欢树属的树干渗出物,是非常好的天然水包油型乳化稳定剂,当和明胶组合后并作为维生素用复合壁材,提高维生素包埋效果,隔绝氧气,进一步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得到的微胶囊粉的稳定性也较高。
优选的,所述二次包埋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
明胶10-30%;
纳米纤维素2-10%;
甘油2-8%;
去离子水余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选上述组分的重量配比,使得各组分之间配合效果更好,进一步增强二次包埋物阻隔氧气的效果,当包埋维生素后,减少维生素与氧气的接触,进一步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能。
优选的,所述纳米纤维素为纳米微晶纤维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纳米微晶纤维素具有高结晶结构,和明胶配合后,使得气体传输路径的弯曲度增加,从而降低了氧气的渗透速度,进一步提高隔绝氧气的程度,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将维生素、维生素用复合壁材、聚甘油脂肪酸酯、司盘-80以及去离子水混合,混合均匀后得到第一混合物;
S2:将第一混合物进行乳化均质、喷雾干燥后得到维生素第一包埋物;
S3:将明胶、纳米纤维素、甘油和去离子水混合,混合均匀后得到二次包埋物;
S4:将二次包埋物喷至维生素一次包埋物表面进行二次包埋,后得到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
所述步骤S1-S4均采用氮气除氧后进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备前,通过将工艺在流化床中进行,采用氮气将设备中的空气进行置换,保证较好的无氧环境,避免氧气与维生素一起包埋而发生氧化作用;后首先采用维生素用复合壁材、聚甘油脂肪酸酯、司盘-80等对维生素进行一次包埋,后采用二次包埋物进行一步包埋,提高隔绝氧气的程度,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能。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喷雾干燥的进料温度为50-60℃,进风温度为180-200℃,出风温度为60-8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雾干燥过程中,进风口温度直接关系到微胶囊粉的干燥速率和最终含水量,也影响到微胶囊粉的颗粒结构和稳定性。若进风温度较低,容易导致蒸发能力较差,产品干燥速率慢,导致成膜效果较差;若温度较高,水分蒸发较快,容易导致出现破泡现象,导致形成的膜发生破裂,而降低了微胶囊粉的品质;通过控制喷雾干燥的进风口温度和出风口温度,有效提高微胶囊粉的包埋效果,进一步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4中,当维生素一次包埋物温度为50-55℃时,再将二次包埋物喷至维生素第一包埋物表面进行二次包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维生素一次包埋物的温度,使得二次包埋物可有效附着在维生素一次包埋物表面,进一步提高微胶囊粉的包埋程度,从而提高内部维生素的稳定性,赋予多重包合胶囊粉较好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将二次包埋物喷至维生素一次包埋物表面时,喷液压力为0.2-0.3MPa,喷液量为50-70g/min,进风温度为65-7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有效控制二次包埋物喷淋至维生素一次包埋物表面的压力、喷液量以及温度,使得二次包埋物中的明胶和纳米微晶纤维素有效附着在维生素一次包埋物表面,进一步提高阻隔氧气的程度;同时若压力过大或者喷液量过多,容易导致二次包埋物附着不均匀,导致阻隔氧气的效果较差,从而降低了微胶囊粉的稳定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维生素胶囊,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维生素胶囊,由含有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的胶囊内物和明胶空心胶囊组成,所述胶囊内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维生素微胶囊粉90-92%;
硬脂酸镁4-6%;
二氧化硅4-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硬脂酸镁作为保健品种应用较广泛的添加剂,在体内可起到润滑作用,有效提高肠胃消化能力。二氧化硅作为药用辅料,和硬脂酸镁配合,具有缓慢释放维生素微胶囊粉的作用,也有效延长维生素微胶囊粉的作用。将维生素微胶囊粉和硬脂酸镁、二氧化硅混合均匀后加入明胶空心胶囊后,制成的维生素胶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本申请中,采用‘油包水包油’的多重包埋技术,以聚甘油脂肪酸酯为亲水性乳化剂,司盘80作为亲油型乳化剂,在界面处形成稳定界面膜,提高维生素稳定性;选用明胶和植物胶作为维生素用复合壁材,对维生素进行包埋,相比于单一的壁材,包埋效果较好,进一步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并采用由明胶和纳米微晶纤维素组成的二次包埋物进行包埋,进一步降低氧气的渗透速度,提高微胶囊粉的稳定性。
2.本申请中,优选植物胶的组分,并选用含有明胶和纳米微晶纤维素的二次包埋物进行包埋,得气体传输路径的弯曲度增加,从而降低了氧气的渗透速度,进一步提高隔绝氧气的程度。
3.本申请的制备方法,在氮气除氧环境下进行,减少氧气对维生素影响,后通过控制喷雾干燥、二次包埋过程中的步骤,有效提高微胶囊粉的包埋效果,进一步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各实施例中的组分及生产厂家如表1所示。
表1组分及生产厂家
Figure BDA0003475171080000051
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由以下步骤制得:
S1:将维生素E、维生素用复合壁材、聚甘油脂肪酸酯、司盘-80以及去离子水混合,混合均匀后得到第一混合物;
S2:将第一混合物进行乳化均质,乳化均质后,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的进料温为度48℃,进风温度为178℃,出风温度为59℃;喷雾干燥后得到第一包埋物;
S3:将明胶、纳米纤维素、甘油和去离子水混合,混合均匀后得到二次包埋物;
S4:选取第一包埋物10kg,当该第一包埋物温度为56℃时,将二次包埋物喷至一次包埋物表面进行二次包埋,二次包埋物的用量为2kg;二次包埋物喷至一次包埋物表面时,喷液压力为0.32MPa,喷液量为72g/min,进风温度为60℃,喷淋后得到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
上述制备方法的步骤均在流化床中进行,且将进风的通入氮气置换出设备内的空气后,再依次进行S1-S4步骤。
实施例2: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依旧采用维生素E,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
实施例3: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等量的维生素A替代维生素E,且其他组分如表2所示。
实施例4: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等量的维生素D替代维生素E。
实施例5-6: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维生素用复合壁材的组分不同,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和重量如表2所示。
实施例7-8: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二次包埋物的组分不同,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
实施例9: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采用纳米微晶纤维素替代细菌纳米纤维素,纳米微晶纤维素的重量为6kg。
实施例10: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采用纳米微晶纤维替代细菌纳米纤维素,纳米微晶纤维素的重量为10kg。
实施例11: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0的区别在于,步骤S2中,喷雾干燥的进料温为度50℃,进风温度为180℃,出风温度为60℃。
实施例12: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1的区别在于,步骤S2中,喷雾干燥的进料温为度60℃,进风温度为200℃,出风温度为80℃。
实施例13: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在所述步骤S4中,当第一包埋物温度为50℃时,再将二次包埋物喷至第一包埋物表面进行二次包埋。
实施例14: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在所述步骤S4中,当第一包埋物温度为55℃时,再将二次包埋物喷至第一包埋物表面进行二次包埋。
实施例15: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所述步骤S4中,将二次包埋物喷至一次包埋物表面时,喷液压力为0.2MPa,喷液量为50g/min,进风温度为65℃。
实施例16: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所述步骤S4中,将二次包埋物喷至一次包埋物表面时,喷液压力为0.3MPa,喷液量为70g/min,进风温度为75℃。
实施例17-18: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各组分及重量不同,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
上述的实施例1-2、实施例5-18均采用维生素E。
表2实施例1-3、实施例5-8以及实施例17-18中的各组分及重量
Figure BDA0003475171080000061
Figure BDA0003475171080000071
实施例19-20:一种维生素胶囊,采用实施例1的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3所示,制备方法如下:
将维生素微胶囊粉、硬脂酸镁、二氧化硅于混合机中混合15min,混合均匀得到总混粉;将总混粉于胶囊填充机上填充胶囊。空心胶囊用1#明胶空心胶囊,标准应符合《中国药典》空心胶囊规定。每粒明胶空心胶囊的总混粉填充量为300mg。
实施例21-37:一种维生素胶囊,与实施例19的区别在于,分别采用等量的实施例2-18替代实施例1,且实施例2-18分别对应实施例21-37的维生素胶囊。
表3实施例19-20中的各组分及重量
Figure BDA0003475171080000072
对比例
对比例1:一种包合维生素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等量的聚甘油脂肪酸酯替代司盘-80。
对比例2:一种包合维生素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等量的司盘-80替代聚甘油脂肪酸酯。
对比例3:一种包合维生素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等量的脂肪酸糖酯替代聚甘油脂肪酸酯和司盘-80。
对比例4:一种包合维生素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维生素用复合壁材中,采用等量的明胶替代植物胶卡拉胶。
对比例5:一种包合维生素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二次包埋物中,采用等量的明胶替代纳米纤维素。
对比例6:一种包合维生素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等量的脂肪酸糖酯替代聚甘油脂肪酸酯和司盘-80,采用等量的明胶替代植物胶卡拉胶。
对比例7:一种包合维生素微胶囊粉,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等量的脂肪酸糖酯替代聚甘油脂肪酸酯和司盘-80,采用等量的明胶替代纳米纤维素。
对比例8:一种包合维生素微胶囊粉,为市售VE胶囊粉,来自新昌新和成维生素有限公司。
对比例9-16:一种维生素胶囊,与实施例19的区别在于,分别采用对比例1-8的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替代实施例1,对比例9-16中的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分别对应对比例1-8。
检测方法
实验一:微胶囊粉理化性质实验
实验样品:实施例1-18和对比例1-8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分别将实施例1-18命名为实验样品1-18,分别将对比例1-8命名为对比样品1-8。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恒温水浴振荡器;旋转蒸发仪、氮吹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
实验方法:采用GB 5009.82-2016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中的第一法,即食品中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的测定分别对实验样品1-18以及对比样品1-8进行维生素E或维生素A或维生素D含量检测。
采用上述实验方法分别得到实验样品2-18和对比样品1-8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实验样品1-18和对比样品1-8的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实验样品1-18以及对比样品1-8的实验结果
Figure BDA0003475171080000081
Figure BDA0003475171080000091
由表4的实验数据可知,实验样品1-18的微胶囊粉中维生素含量较高,为5.01×104-5.32×104mg/100g,而对比样品1-8的维生素含量为5.01×104-5.32×104mg/100g,相比于对比样品1-8,实验样品1-18的维生素含量高,说明维生素的稳定性较好,可较好的隔绝氧气,保留较多的维生素含量。
对比实验样品1和对比样品1-3可知,当司盘-80和聚甘油脂肪酸酯配合后,维生素含量较多,说明采用亲水性的乳化剂聚甘油脂肪酸酯和亲油性乳化剂司盘-80共同配合得到的复合乳化剂,更好地将维生素进行包埋,提高隔绝氧气的能力,提高了维生素的稳定性。对比实验样品1和对比样品3-4、对比样品6可知,采用植物胶作为维生素复合壁材中的一种,并和司盘-80、聚甘油脂肪酸酯组合,微胶囊粉对维生素的保护性能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包埋效果,提高了维生素含量。
对比实验样品1和对比样品3、对比样品5以及对比样品7可知,加入纳米纤维素,同时选用司盘-80、聚甘油脂肪酸酯作为复合乳化剂,进一步增强了维生素稳定性。
对比实验样品1和实验样品5-6可知,维生素用复合壁材选用阿拉伯胶和明胶组合,进一步包埋维生素,隔绝氧气,提高了微胶囊粉中维生素的含量,保留了较多未被氧化的维生素。对比实验样品6-8可知,优选二次包埋物中各组分之间的配比,促使各组分之间更好地结合,增强二次包埋物隔绝氧气的效果,达到双重保护作用。对比实验样品8-10可知,优选纳米微晶纤维素作为纳米纤维素,同时选用司盘-80、聚甘油脂肪酸酯作为复合乳化剂,进一步增强了维生素稳定性。
对比实验样品10-12可知,优选喷雾干燥步骤,提高微胶囊粉干燥速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微胶囊粉的稳定性,从而导致维生素较为稳定,维生素的含量也相对较高。
对比实验样品12-14、实验样品14-16可知,优选一次包埋物的温度和二次包埋物喷淋时的温度后,有助于将二次包埋物附着在一次包埋物上,提高包埋程度,使得内部维生素被氧化的较少,保留维生素含量。
对比实验样品16-18可知,优选一次包埋物和二次包埋物的组分,并优选制备过程的步骤,有效提高了维生素的稳定性,从而大幅度保留了维生素含量。
实验二:维生素胶囊维生素含量实验实验样品:实施例19-37和对比例9-16的维生素胶囊,分别命名为对比样品19-37和对比样品9-16。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恒温水浴振荡器;旋转蒸发仪、氮吹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
实验方法:采用GB 5009.82-2016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中的第一法,即食品中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的测定分别对对比样品19-37和对比样品9-16进行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D含量检测。
采用上述实验方法分别得到对比样品20-37和对比样品9-16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对比样品19-37和对比样品9-16的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
实验三:维生素胶囊抗氧化效率实验实验样品:取实施例19-37和对比例9-16的维生素胶囊,分别命名为对比样品19-37和对比样品9-16。
实验仪器:滴定管、碘量瓶、天平、恒温干燥箱、旋转蒸发仪。
实验方法:将实验样品19-37和对比样品9-16分别于60℃烘箱中放置28天,并参照GB 5009.227-2016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分别测定其过氧化值,并计算抗氧化效率。
抗氧化效率(%)=(试验后过氧化值-试验前过氧化值)×100%/试验前过氧化值。
实验结果:对比样品19-37和对比样品9-16的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实验样品19-37和对比样品9-16的实验结果
Figure BDA0003475171080000101
Figure BDA0003475171080000111
由表5的实验数据可知,实验样品19-37的维生素胶囊中维生素含量较高,为152.1-157.5mg/粒,抗氧化效率为17.89-18.86%;而对比样品9-16的维生素含量为128.7-148.5mg/粒,抗氧化效率为11.76-16.87%相比于对比样品9-16,实验样品19-37的维生素含量高,抗氧化效率也高,说明维生素的稳定性较好,抗氧化程度较好。
对比实验样品19和对比样品9-11可知,当司盘-80和聚甘油脂肪酸酯配合后,制备得到的微胶囊粉加入胶囊原料中后,制得的维生素胶囊中维生素含量较多,抗氧化效率也较高,说明采用亲水性的乳化剂聚甘油脂肪酸酯和亲油性乳化剂司盘-80共同配合得到的复合乳化剂,能够有效地维生素进行包埋,提高隔绝氧气的能力,提高了维生素的稳定性。对比实验样品19和对比样品11-12、对比样品14可知,采用植物胶作为维生素复合壁材中的一种,并和司盘-80、聚甘油脂肪酸酯组合,微胶囊粉对维生素的保护作用提高,当应用于维生素胶囊中后,提高了维生素胶囊的抗氧化效率,维生素的含量也有所提高。对比实验样品19和对比样品11、对比样品13以及对比样品15可知,加入纳米纤维素,同时选用司盘-80、聚甘油脂肪酸酯作为复合乳化剂,进一步增强了维生素稳定性;将形成的维生素微胶囊粉应用于维生素胶囊中后,赋予维生素胶囊较高的稳定性。
对比实验样品19和实验样品24-25可知,维生素用复合壁材选用阿拉伯胶和明胶组合,进一步包埋维生素,保留了较多未被氧化的维生素。当该维生素微胶囊粉应用于胶囊中后,胶囊的维生素含量提高,同时抗氧化效率也有所提高。对比实验样品25-27可知,优选二次包埋物中各组分之间的配比,增强二次包埋物隔绝氧气的效果,有助于提高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的稳定性能,从而提高了应用了该微胶囊粉的维生素胶囊的抗氧化效率。对比实验样品27-29可知,优选纳米微晶纤维素作为纳米纤维素,同时选用司盘-80、聚甘油脂肪酸酯作为复合乳化剂,进一步增强了维生素微胶囊粉的稳定性,提升了维生素胶囊的抗氧化效率。
对比实验样品29-31可知,优选喷雾干燥步骤,提高微胶囊粉干燥速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微胶囊粉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维生素胶囊中维生素的含量较高,抗氧化效率也较高。对比实验样品31-33、实验样品33-35可知,优选一次包埋物的温度和二次包埋物喷淋时的温度后,有助于将二次包埋物附着在一次包埋物上,提高包埋程度,提升了维生素胶囊中维生素的含量。
对比实验样品35-37可知,优选一次包埋物和二次包埋物的组分,并优选制备过程中喷雾干燥、温度等步骤,有效提高了维生素的稳定性,从而大幅度保留了维生素含量,提升了应用该维生素微胶囊粉的维生素胶囊的维生素含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其特征在于,由重量比为1:(0.1-0.3)的维生素一次包埋物和二次包埋物组成;
所述维生素一次包埋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
维生素52-58%;
维生素用复合壁材11-32%;
聚甘油脂肪酸酯5-10%;
司盘-80为1-3%;
去离子水 余量;
所述维生素用复合壁材由明胶和植物胶组成;
所述二次包埋物由明胶、纳米纤维素、甘油以及去离子水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其特征在于,所述维生素为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胶为阿拉伯胶,所述维生素用复合壁材的组分及各组分占维生素一次包埋物的重量百分比如下:
明胶10-30%;
阿拉伯胶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重包合维生素E微胶囊粉,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包埋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
明胶10-30%;
纳米纤维素2-10%;
甘油2-8%;
去离子水 余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重包合维生素E微胶囊粉,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纤维素为纳米微晶纤维素。
6.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将维生素、维生素用复合壁材、聚甘油脂肪酸酯、司盘-80以及去离子水混合,混合均匀后得到第一混合物;
S2:将第一混合物进行乳化均质、喷雾干燥后得到维生素第一包埋物;
S3:将明胶、纳米纤维素、甘油和去离子水混合,混合均匀后得到二次包埋物;
S4:将二次包埋物喷至维生素一次包埋物表面进行二次包埋,后得到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
所述步骤S1-S4均在氮气除氧步骤后进行。
7.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喷雾干燥的进料温度为50-60℃,进风温度为180-200℃,出风温度为60-8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中,当维生素一次包埋物温度为50-55℃时,再将二次包埋物喷至维生素第一包埋物表面进行二次包埋。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将二次包埋物喷至维生素一次包埋物表面时,喷液压力为0.2-0.3MPa,喷液量为50-70g/min,进风温度为65-75℃。
10.一种维生素胶囊,由含有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的胶囊内物和明胶空心胶囊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内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维生素微胶囊粉88-92%;
硬脂酸镁4-6%;
二氧化硅4-6%。
CN202210053312.3A 2022-01-18 2022-01-18 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及其制备方法和维生素胶囊 Active CN1143658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3312.3A CN114365847B (zh) 2022-01-18 2022-01-18 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及其制备方法和维生素胶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3312.3A CN114365847B (zh) 2022-01-18 2022-01-18 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及其制备方法和维生素胶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5847A true CN114365847A (zh) 2022-04-19
CN114365847B CN114365847B (zh) 2023-09-22

Family

ID=81144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53312.3A Active CN114365847B (zh) 2022-01-18 2022-01-18 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及其制备方法和维生素胶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6584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69037A (zh) * 2023-03-02 2023-04-18 贵州恒生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油茶软胶囊的生产工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4897A (zh) * 2006-12-04 2008-06-11 东北农业大学 水溶性复合维生素微胶囊的一种制备方法
CN101703491A (zh) * 2009-08-10 2010-05-12 北京市金康普食品添加剂科技有限公司 维生素a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03243A (zh) * 2009-08-10 2010-05-12 北京市金康普食品添加剂科技有限公司 维生素e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47214A (zh) * 2010-07-17 2011-01-19 郭善广 一种维生素a的二次乳化、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方法
CN102362864A (zh) * 2011-10-26 2012-02-29 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 提高维生素a或维生素d3微胶囊流散性和堆密度的方法
CN103735532A (zh) * 2014-01-15 2014-04-23 山东星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叶黄素酯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08026A (zh) * 2016-06-25 2016-11-16 河北农业大学 一种维生素a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CN110313618A (zh) * 2019-06-13 2019-10-11 深圳保时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维生素d2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CN112889938A (zh) * 2021-02-07 2021-06-04 菏泽中禾健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包埋食用植物油微囊粉及其生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4897A (zh) * 2006-12-04 2008-06-11 东北农业大学 水溶性复合维生素微胶囊的一种制备方法
CN101703491A (zh) * 2009-08-10 2010-05-12 北京市金康普食品添加剂科技有限公司 维生素a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03243A (zh) * 2009-08-10 2010-05-12 北京市金康普食品添加剂科技有限公司 维生素e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47214A (zh) * 2010-07-17 2011-01-19 郭善广 一种维生素a的二次乳化、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方法
CN102362864A (zh) * 2011-10-26 2012-02-29 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 提高维生素a或维生素d3微胶囊流散性和堆密度的方法
CN103735532A (zh) * 2014-01-15 2014-04-23 山东星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叶黄素酯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08026A (zh) * 2016-06-25 2016-11-16 河北农业大学 一种维生素a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CN110313618A (zh) * 2019-06-13 2019-10-11 深圳保时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维生素d2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CN112889938A (zh) * 2021-02-07 2021-06-04 菏泽中禾健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包埋食用植物油微囊粉及其生产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69037A (zh) * 2023-03-02 2023-04-18 贵州恒生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油茶软胶囊的生产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5847B (zh) 2023-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asan et al. Nanoemulsion as advanced edible coatings to preserve the quality of fresh‐cut fruits and vegetables: a review
JP3914265B2 (ja) 新規吸着剤
EP2457451B1 (en) Delivery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encapsulated lipophilic nutrients
Zambrano-Zaragoza et al. The effect of nano-coatings with α-tocopherol and xanthan gum on shelf-life and browning index of fresh-cut “Red Delicious” apples
Kirby et al. Stabilization of ascorbic acid by microencapsulation in liposomes
EP1492417B1 (en) Encapsulated agglomeration of microcapsules an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Zhuang et al. Novel lecithin-based oleogels and oleogel emulsions delay lipid oxidation and extend probiotic bacteria survival
EP2603208B1 (en)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a stable softgel capsule containing microencapsulated probiotic bacteria
KR20050084683A (ko) 다중 쉘을 갖는 마이크로캡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7836716B (zh) 一种藻油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11529488A (ja) マイクロカプセル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sobry et al. Encapsulation of flavors, nutraceuticals, and antibacterials
CN114365847A (zh) 高稳定性的多重包合微胶囊粉及其制备方法和维生素胶囊
CN105476011B (zh) 一种番茄红素软胶囊的制备方法
CN111011860A (zh) 一种含天然抗氧化剂组合物的鱼油微囊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59312A (zh) 一种植物精油‑低聚壳聚糖复合抗植物真菌微乳剂
CN113647627A (zh) 一种粉末油脂及其制备方法
KR19980701316A (ko) 유상 생리 활성 물질의 안정화제(Stabilizing agent for oleaginous, phys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CN113396993B (zh) 一种有效抑制牡丹籽油氧化酸败的保藏方法
Akhtar et al. Soy protein isolate–maltodextrin–pectin microcapsules of himalayan walnut oil: Complex coacervation under variable pH systems and characterization
CN102264366B (zh) 含有芝麻素类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组合物
CN106722438A (zh) 一种多重苦味修饰的苦瓜全果降糖粉及其制备方法
Maurya et al. Vitamin C fortification: Need and recent trends in encapsulation technologies
JP3231036U (ja) 有効成分を安定的に内包する能力を備えたリポソームの構造体
Hu et al. 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modified whey protein concentrate microcapsules for the encapsulation of tangeret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10026 No. 101, Xintian Road, Donghu street, Linpi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angzhou Minsheng Health Pharmaceutical Co.,Ltd.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MINSHENG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26 No. 101, Xintian Road, Yu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Zhejiang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Minsheng Health Pharmaceutical Co.,Ltd.

Applicant before: ZHEJIANG MINSHENG HEALTHCARE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