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8597A - 筛滤圈带 - Google Patents

筛滤圈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18597A
CN114318597A CN202111133098.4A CN202111133098A CN114318597A CN 114318597 A CN114318597 A CN 114318597A CN 202111133098 A CN202111133098 A CN 202111133098A CN 114318597 A CN114318597 A CN 1143185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verse
screen band
wires
longitudinal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330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P·布兰肯霍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Original Assignee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iled Critical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ublication of CN114318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85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7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rafting elements
    • D01H5/86Aprons; Apron supports; Apron 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D03D1/0094Belt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4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43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with differing di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在纺纱机的压缩装置(2)的抽吸开缝(9)上方运输待压缩纤维集合体(6)的筛滤圈带(10)。所述筛滤圈带具有环形的周长。在周向(U)上布置有多个相邻的纵丝(15),且横向于周向(U)地布置有多个相邻的横丝(16)。在相邻的纵丝(15)和相邻的横丝(16)之间均存在间距(AL,AQ),所述间距形成自由表面,从而使得所述筛滤圈带(10)透气。与所述相邻的横丝(16)相比,所述相邻的纵丝(15)具有更薄的横截面。

Description

筛滤圈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纺纱机的压缩装置的抽吸开缝上方运输待压缩纤维集合体的环形筛滤圈带,所述筛滤圈带在周向上具有多个相邻的纵丝,且横向于周向具有多个相邻的横丝,其中在相邻的纵丝和相邻的横丝之间均存在间距,所述间距形成自由表面,从而使得筛滤圈带透气。
背景技术
在牵伸装置中经过牵伸的纤维集合体以一定的宽度离开牵伸装置,随后绕紧成直径相对较小的线。线包含边缘纤维,这些边缘纤维未正常纳入加捻的线,因此,对线的强度充其量仅有很少的贡献。为增大线的强度,在牵伸装置的加捻区下游设有压缩区。在此压缩区内将纤维相对彼此压缩,从而使得纤维集合体变得更窄。由此形成的线更加均匀、更加牢固且不易起毛。
主要采用抽吸管来压缩纤维集合体,此抽吸管被透气的环形筛滤圈带围绕。筛滤圈带在抽吸管的抽吸开缝上方滑动,此抽吸开缝相对纤维集合体的移动方向有所倾斜地布置。纤维集合体的移动方向大体相当于筛滤圈带的周向。在筛滤圈带上运输纤维集合体,并且沿抽吸开缝的抽吸边沿压缩。
德国专利DE 10104 182 A1揭示过一种这样的用于在纺纱机的压缩区的抽吸开缝上方运输待压缩纤维集合体的透气的运输带。此运输带构建为织物带,且由在纤维集合体的运输方向上延伸的纵线以及横向于纤维集合体的运输方向延伸的横线形成。两个纵线间的净距大于两个横线的净距。因此,应提供一种运输带,其既确保足够大的空气流量,又尽可能防止损耗的纤维被吸走。
这个筛滤圈带的缺点是其在使用过程中相对较快地磨损。此外,纤维在筛滤圈带的表面上沿横向的可移动性有限。因此,难以在抽吸边沿上压缩纤维集合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磨损的筛滤圈带,同时又可以使得纤维集合体在所述筛滤圈带上极好地横向于所述筛滤圈带的周向移动。
本发明用以达成上述目的的解决方案为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一种筛滤圈带。
为了在纺纱机的压缩装置的抽吸开缝上方运输待压缩纤维集合体,筛滤圈带具有环形的周长。在筛滤圈带的周向上布置有多个相邻的纵丝,且横向于筛滤圈带的周向布置有多个相邻的横丝。在相邻的纵丝和相邻的横丝之间均存在间距,所述间距形成自由表面,即所谓的筛面,从而使得筛滤圈带透气。也可以将这些间距称为网目宽度。根据本发明,与所述横丝相比,所述纵丝具有更薄的横截面。
在本发明的筛滤圈带中,应用较细的通常为经丝的纵丝,以及应用较粗的通常为纬丝的横丝,会带来显著的优势。具有较粗的横丝的筛滤圈带具有较大的耐磨性。其原因在于,横向于筛滤圈带的周向或横向于纤维集合体的运输方向的较粗的横丝平放在抽吸管上,而纵丝被如此地张紧,使得即使在压紧罗拉的负荷下也不会压在抽吸管上。因此,磨损首先在较厚的横丝上发生。这样就能延长可能的磨损时间,并且相应地延长筛滤圈带的使用寿命。较细的纵丝还能保留筛滤圈带所需的低弯曲刚度。此外,筛滤圈带无间隙地绕抽吸管的较小半径移动。另一优点在于,纤维主要处于较粗且间隔更近的横丝的背面。由此,纤维集合体的纤维更容易地横向于纺纱装置移动,从而被压缩得更紧。如有可能,由于纵丝的间距较大,纤维在横向运动中受到的纵丝的阻碍也相应较少。
本发明的一个特别优点在于,如有可能,只有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后在横丝上出现相应磨损的情况下,较薄的纵丝才以较小的压紧力接触抽吸管。由加粗的横丝以及加粗的纵丝形成的筛滤圈带虽然在耐磨损方面可能是有利的,但在纤维的横向可移动性以及在筛滤圈带在周向上的柔韧性,进而在实现抽吸管与筛滤圈带之间的无间隙方面存在缺点,用本发明的筛滤圈带可以避免这些缺点。
所述筛滤圈带的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为,所述纵丝布置在由横丝的转向点形成的表面内部。因此,筛滤圈带上的这种顶面由横丝形成。由于纵丝较薄,织物可以以某种方式制成,使得纵丝至少在最新状态下始终最多处于横丝的水平,但优选处于横丝下方。相应地,纵丝未暴露于横丝。纵丝优选处于横丝下方,但最多与横丝处于同一顶面。因此,在磨损前,纵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较粗的横丝的保护。由此,筛滤圈带可使用的时间更长,且长时间地保留纤维在筛滤圈带上的良好的横向位移特性。
有利地,纵丝的蜿蜒程度小于横丝。这也可以称为编入度或卷曲度。编入度是指被编入织物的长丝的长度与该长丝在牵伸状态下的长度之比。编入度越小,织物中的长丝的牵伸度越大。这在本情形下意味着,特别有利的筛滤圈带的纵丝所具有的编入度小于横丝。因此,纵丝的转向点的间距小于横丝的转向点的间距。在纵丝为纬丝的情况下,以较小的纬向编入度编织筛滤圈带。纵丝或纬丝的蜿蜒程度极小,或者如果纵丝或纬丝大体直线地延伸,其甚至几乎没有穿过横丝或经丝。最小程度的蜿蜒有利于织物获得更好的移动阻力。
同样有利地,所述纵丝大体直线地延伸。因此,纵丝未被编入或几乎未被编入织物。这样虽然横丝间的稳定性有所减小,但耐磨性和供纤维在筛滤圈带上非常容易地横向移动的能力由此得到改进。其原因在于,横丝磨损至与较薄的纵丝处于同一高度的时间,或筛滤圈带断裂的时间有所延长。
此外,有利地,相邻纵丝的间距大于相邻横丝的间距。横丝的窄间距通过纵丝的较大间距在网目宽度方面得到补偿。反之,由于横丝的排列较窄,自由筛面不会太大。在筛面过大的情况下,纤维会越来越多地被吸过去。因此,有利地提供一个筛面,其一方面使得纤维充分粘附在筛滤圈带上,但另一方面,使得纤维能够继续横向移动且尽可能无任何纤维穿过筛滤圈带被吸走。
有利地,纵丝与横丝之间的自由表面,即筛面,相应地占筛滤圈带表面的20%至60%,优选30%至50%。筛面的适宜大小特别是取决于纤维集合体的待压缩纤维的种类和大小。
同样特别有利地,横丝具有某个直径,该直径比纵丝的直径大10%至80%。丝线的适宜直径在此同样主要取决于纤维集合体的待压缩纤维的种类和大小。此外,使用寿命,也就是筛滤圈带的耐磨性的持续时间,和纤维的可移动性也受其影响。
特别有利地,所述筛滤圈带具有平纹组织或斜纹组织。这样就能简单地制成筛滤圈带。采用平纹组织时,织物的形状稳定性极佳,且极佳地与抽吸管以无间隙的方式配合。这样就形成极好的移动阻力和移动稳定性。采用斜纹组织时,可以制成筛滤圈带的不同移动方向或筛滤圈带的不同侧。
此外,有利地,所述筛滤圈带配设为抗静电的。这一点可以用筛滤圈带的抗静电涂层,例如用碳来实现。但同样,所有或部分长丝也可以由抗静电材料制成,并织入筛滤圈带。
特别有利地,位于横丝的转向点上的假想表面与纵丝的转向点有所间隔,从而使得较薄的纵丝以一定的间距布置在这些表面之间。这样就在筛滤圈带的表面上形成在压缩纤维带期间特别有利于纤维运动的结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更多优点参阅下文对实施例的描述。其中:
图1为具有压缩装置的纺纱机的牵伸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具有筛滤圈带的压缩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筛滤圈带的织物的放大局部,
图4a为筛滤圈带的织物在所述筛滤圈带的周向上的剖面,以及
图4b为筛滤圈带的织物的横向于所述筛滤圈带的周向的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对实施例的描述中,为技术方案和/或工作原理相同和/或至少相似的特征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除非另有说明,这些特征的技术方案和/或工作原理等同于前文已描述的特征的技术方案和工作原理。
图1为纺纱机、特别是具有压缩装置2的环锭纺纱机的牵伸装置1的剖面的示意性侧视图。牵伸装置1包括进料罗拉对3、加捻罗拉对4和输出罗拉对5。罗拉对3、4、5中的每个均由一个上罗拉和一个下罗拉或下辊形成。每个罗拉对3、4、5中的两个罗拉相互压紧并且在其接触点上分别形成进入牵伸装置1的纤维集合体6的夹紧点K1、K2和K3,其中第一夹紧点K1由进料罗拉对3形成,第二夹紧点K2由加捻罗拉对4形成,第三夹紧点K3由输出罗拉对5形成。线夹紧点K4由压向可抽吸的抽吸管8的压紧罗拉7形成。纤维集合体6基于罗拉对3、4和5的不同转速而被牵伸。纤维集合体6在牵伸的同时被运送穿过牵伸装置1。离开牵伸装置1后,经过牵伸的纤维带1到达压缩装置2,在该压缩装置中对纤维集合体进行压缩。
压缩装置2在夹紧点K3与线夹紧点K4之间在抽吸管8上具有抽吸开缝9,在该抽吸开缝的边沿上将纤维集合体6的纤维集束并压缩。其中,借助于筛滤圈带10将经过牵伸的纤维集合体6沿运输方向T运输至抽吸管8上方,该筛滤圈带在周向U上围绕抽吸管8和偏转杆11。筛滤圈带10由压紧罗拉7驱动。压紧罗拉7借助于未示出的元件通过输出罗拉对5的上罗拉发生旋转运动。存在于抽吸管8中并且通过抽吸开缝9吸住纤维集合体6的负压同样穿过透气的筛滤圈带10起作用。
在压缩装置2后,在夹紧点K4之后形成线12的纤维集合体6到达导线器13,并且被进一步导引至未示出的纺纱装置。
为了打开牵伸装置1,可以将罗拉对3、4和5的上罗拉从下罗拉抬起并且将压紧罗拉7抬起。为此,以及为了将牵伸装置1重新闭合,使得以已知的方式紧固有上罗拉和压紧罗拉7的负荷臂14围绕旋转点D沿箭头方向P运动。
图2示出具有筛滤圈带10的压缩装置2的俯视图。将纤维集合体6与转动的筛滤圈带10一起沿筛滤圈带的周向U或沿纤维集合体6的运输方向T运输至抽吸管8上方。其中,筛滤圈带10平放在抽吸管8上并且隔着这个抽吸管滑动。如图1所示,筛滤圈带10受从动的压紧罗拉7驱动。纤维集合体6在抽吸开缝9的区域内被吸住,并且在相对纤维集合体6的运输方向T倾斜的抽吸开缝9的边沿上被压缩。为此,筛滤圈带10为透气的,使得抽吸管8中的负压能够穿过筛滤圈带10作用于纤维集合体6的纤维。特别地,筛滤圈带10在抽吸管8上的滑动接触会使得筛滤圈带10的底侧上形成磨损。
图3示出本发明的筛滤圈带10的平纹组织织物的放大局部。其中,筛滤圈带10的织物具有相邻的纵丝15和相邻的横丝16。示意性地示出平放在筛滤圈带10上的纤维集合体6的纤维17。纤维集合体6相应地沿纤维集合体6的运输方向T平放在筛滤圈带10上。纤维17在筛滤圈带10的周向U上沿纵向排列。
纵丝15和横丝16分别相互间隔,使得筛滤圈带10因由此形成的网目而透气。纵丝15间的间距AL大于横丝16间的间距AQ。间距AL例如可以为约400μm,间距AQ例如可以为约100μm。由此形成的筛面18在纵丝15与横丝16之间具有矩形网目,其尺寸为间距AL和AQ。由于网目宽度较小,在周向U或运输方向T上产生较少的纤维损耗。横向于纤维方向的较大网目宽度可以实现较大的抽吸空气体积流量,以及纤维集合体6的良好的压缩效果。纵丝15与横丝16之间的自由表面,即筛面18,特别是占整个筛滤圈带表面的20%至60%,优选30%至50%。
纵丝15具有直径DL,该直径远小于横丝16的直径DQ。横丝16优选具有直径DQ,该直径比纵丝15的直径DL大10%至80%。因此,横丝16的直径DQ例如可以为约150μm,纵丝15的直径DL例如可以为约100μm。由于这种直径差,筛滤圈带10在抽吸管8上的平放大体是在横丝16的表面上实施。因此,磨损首先在横丝16上发生。只有在这些横丝被磨损至与纵丝15高度相同的情况下,纵丝15才会一起被磨损。
图4a示出筛滤圈带10的织物在纤维集合体6的运输方向T或筛滤圈带10的周向U上的剖面。纤维集合体6的纤维17相应地沿绘图平面放置在筛滤圈带10上。从这个图中同样可以看出,纵丝15的直径DL小于横丝16的直径DQ。相应地,位于横丝16的转向点WQ上的假想表面F与纵丝15的转向点WL有所间隔。相应地,筛滤圈带10的底侧大体以横丝16的转向点WQ平放在抽吸管8上。在筛滤圈带10的顶侧上,压紧罗拉7同样大体接近横丝16的转向点WQ。磨损相应地基本上在横丝16上发生,因为较薄且蜿蜒程度较小的纵丝15与这些表面F间隔间距a,因而通常不会与抽吸管8和压紧罗拉7接触。因此,转向点WL的间距AWL小于转向点WQ的间距AWQ。转向点WL处于两个表面F之间。
图4b示出筛滤圈带10的织物的横向于纤维集合体6的运输方向T或横向于筛滤圈带10的周向U的剖面。因此,纤维集合体6的纤维17垂直于绘图平面地放置在筛滤圈带10上。在此同样可以看出,正如在图4a中那样,位于转向点WQ上的假想表面F与纵丝15的转向点WL间隔间距a。由此,主要在较厚的横丝16上形成供筛滤圈带10在抽吸管8上滑动以及用于通过压紧罗拉7驱动的作用点。较薄的纵丝15在筛滤圈带10的每一侧上均与相应的表面F间隔间距a。因此,较薄的纵丝15受到较厚的横丝16的保护,因为纵丝以未暴露于横丝16的方式布置在筛滤圈带10的织物中。
从图4a和4b中还可以看出,纵丝的蜿蜒程度小于横丝。视具体实施方式,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不蜿蜒。在此情形下,纵丝完全或至少近似直线地延伸。
本发明不局限于所示和描述的实施例。特别是可以采用不同于所示纵丝15与横丝16的厚度比和间距比的厚度和间距比。同样可以编入与所述实施例相比更多或更少的纵丝15。尽管纵丝15与横丝16的直径不同,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仍可以将间距a的值减小至“0”。例如可以通过编入更多的纵丝15来实现。
也可以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进行修改,例如将出现在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予以组合。
附图标记表
1 牵伸装置
2 压缩装置
3 进料罗拉对
4 加捻罗拉对
5 输出罗拉对
6 纤维集合体
7 压紧罗拉
8 抽吸管
9 抽吸开缝
10 筛滤圈带
11 偏转杆
12 线
13 导线器
14 负荷臂
15 纵丝
16 横丝
17 纤维
18 筛面
a 间距
AQ 横丝间距
AL 纵丝间距
AWL 间距
AWQ 间距
DQ 横丝直径
DL 纵丝直径
D 旋转点
F 表面
K1 夹紧点
K2 夹紧点
K3 夹紧点
K4 线夹紧点
L 移动方向
P 箭头方向
WQ 横丝转向点
WL 纵丝转向点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在纺纱机的压缩装置(2)的抽吸开缝(9)上方运输待压缩纤维集合体(6)的具有环形周长的筛滤圈带,所述筛滤圈带在周向(U)上具有多个相邻的纵丝(15),所述筛滤圈带在横向于周向(U)方向上具有多个相邻的横丝(16),所述相邻的纵丝(15)和所述相邻的横丝(16)之间分别存在间距(AL,AQ),所述间距(AL,AQ)形成自由表面,从而使得所述筛滤圈带(10)透气,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相邻的横丝(16)相比,所述相邻的纵丝(15)具有更薄的横截面。
2.根据上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筛滤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纵丝(15)布置在由所述横丝(16)的转向点(WQ)形成的表面(F)内部。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筛滤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纵丝(15)的蜿蜒程度小于所述横丝(16),从而使得所述纵丝(15)的转向点(WL)的间距(AWL)小于所述横丝(16)的转向点(WQ)的间距(AWQ)。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筛滤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纵丝(15)大体直线地延伸。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筛滤圈带,其特征在于,相邻纵丝(15)的所述间距(AL)大于相邻横丝(16)的所述间距(AQ)。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筛滤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纵丝(15)与所述横丝(16)之间的所述自由表面占所述筛滤圈带表面的20%至60%,优选30%至50%。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筛滤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丝(16)的直径(DQ)比所述纵丝(15)的直径(DL)大10%至80%。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筛滤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筛滤圈带(10)具有平纹组织或斜纹组织。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筛滤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筛滤圈带(10)配设为抗静电的。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筛滤圈带,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横丝(16)的转向点(WQ)上的假想表面(F)与所述纵丝(15)的转向点(WL)有所间隔,从而使得所述较薄的纵丝(15)与所述假想表面(F)间隔间距(a)。
CN202111133098.4A 2020-09-30 2021-09-27 筛滤圈带 Pending CN1143185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0125521.7A DE102020125521A1 (de) 2020-09-30 2020-09-30 Siebriemchen
DE1020201255217 2020-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8597A true CN114318597A (zh) 2022-04-12

Family

ID=77951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33098.4A Pending CN114318597A (zh) 2020-09-30 2021-09-27 筛滤圈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978661B1 (zh)
CN (1) CN114318597A (zh)
DE (1) DE1020201255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32482A1 (de) * 2021-12-09 2023-06-15 Rieter Components Germany Gmbh Verdichtungseinrichtung einer Spinnmaschine sowie Transportriemchen und Zwischenriemch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05754A (ja) 1992-04-30 1993-11-19 Fujicopian Co Ltd インクリボン
DE19837182B4 (de) 1998-08-17 2007-01-25 Stahlecker, Fritz Transportband zum Transportieren eines zu verdichtenden Faserverbandes
DE10018002A1 (de) 2000-04-11 2001-10-25 Stahlecker Fritz Transportband zum Transportieren eines zu verdichtenden Faserverbandes
DE10104182B4 (de) 2001-01-24 2012-03-29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Transportband zum Transportieren eines zu verdichtenden Faserverbandes
CN1187241C (zh) 2003-04-28 2005-02-02 宁波德昌精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紧密纺纱器的透气环形输送带
CN1556267A (zh) 2003-12-31 2004-12-22 无锡莱福纶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紧密型纺纱用网格状吸聚圈及其织造方法
JP4524233B2 (ja) 2005-09-22 2010-08-11 イチカワ株式会社 シュープレス用ベルト
DE202007013020U1 (de) 2007-09-17 2007-11-22 Sefar Ag Siebriemchen für ein Streckwerk einer Spinnmaschine sowie Streckvorrichtung mit einem Siebriemchen
DE102008009230A1 (de) * 2008-02-04 2009-08-06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Führungsriemchen für Doppelriemchenstreckwerke und Doppelriemchenstreckwerk
CN102605487A (zh) 2011-09-07 2012-07-25 常熟市迅达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一种抗静电紧密纺用网格圈
DE102014106745A1 (de) 2014-05-13 2015-11-19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iebriemchen
CN204281941U (zh) 2014-12-01 2015-04-22 安徽省潜山县八一纺织器材厂 适用于环锭细纱机紧密纺装置的节能网格圈
CN110965157A (zh) * 2019-10-01 2020-04-07 李岚 一种环锭细纱机牵伸机构主牵伸区引纱方法及装置及细纱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78661A1 (de) 2022-04-06
DE102020125521A1 (de) 2022-03-31
EP3978661B1 (de) 2024-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56341B2 (ja) 工業用多層織物
JP4563260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CN1712587A (zh) 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
JP3232083U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4481765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CN114318597A (zh) 筛滤圈带
JP2015017340A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4743780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5143709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4439977B2 (ja) 工業用2層織物
JP3936860B2 (ja) 凝縮される繊維ストランドを輸送するための輸送ベルト
JP4613210B2 (ja) 繊維バンドリング装置のための吸引チャネル
EP2151514B1 (en) Fiber bundle collecting device for spinning machine
CN101503837A (zh) 用于双皮圈牵伸装置的导向皮圈和双皮圈牵伸装置
JP3933448B2 (ja) 工業用多層織物
JP3938511B2 (ja) 工業用多層織物
JP4005382B2 (ja) 工業用多層織物
US20010029217A1 (en) Transport belt for transporting a fiber strand to be condense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2017128835A (ja) 工業用織物
CA2872263C (en)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JP2002242031A (ja) 繊維ストランドを凝縮するための紡糸機の集成装置
CN1187241C (zh) 一种紧密纺纱器的透气环形输送带
JP7377777B2 (ja) 工業用織物
EP3511455A1 (en) Industrial two-layer woven fabric
WO2021136770A1 (en) Drafting device of a textile machine, the textile machine and a movable sliding element of the textile machine and a method for reducing friction between a drafting apron of a fibre strand and at least one stationary component of the drafting device of the fibre strand on the textile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