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94982B - 多轿厢电梯 - Google Patents

多轿厢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94982B
CN114194982B CN202111073546.6A CN202111073546A CN114194982B CN 114194982 B CN114194982 B CN 114194982B CN 202111073546 A CN202111073546 A CN 202111073546A CN 114194982 B CN114194982 B CN 1141949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power
power receiving
unit
elev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735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94982A (zh
Inventor
森和久
大沼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194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949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949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949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轿厢的移动方向发生变化的反转区间中也能够稳定地向轿厢供电的多轿厢电梯。多轿厢电梯(1)包括多个轿厢(10、10)、输电部(81A、81B)、受电部(15)、和蓄电装置。受电部(15)设置在轿厢(10)中,并且当轿厢(10)在直线区间(100A、100B)中移动时,从输电部(18A、81B)接收电力。蓄电装置设置在轿厢(10)中,存储由受电部(15)接收的电力,并且当轿厢(10)在反转区间(100C、100D)中移动时,向设置于轿厢中的轿厢设备供电。

Description

多轿厢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多个轿厢在一个移动路径内移动的多轿厢电梯。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循环式多轿厢电梯,其轿厢不仅在上升和下降之间直线移动,而且轿厢的移动方向从上升反转为下降,移动方向连续发生变化。作为以往的这种多轿厢电梯,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多轿厢电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紧固轿厢和主绳索的托架的侧面上下地配置向轿厢供电的架空供电用的集电体。而且,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通过使集电体与架空线接触,来向轿厢供电。
此外,轿厢中寻求设置有对门有无开闭等轿厢是否安全可动进行判断的轿厢侧安全控制部、空调装置或门机等通过电力而可动的装置,从而稳定地向轿厢供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30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即使在轿厢的移动方向发生变化的反转部中,为了使设置在轿厢中的受电部与输电部接触,也使受电部随着轿厢的移动而旋转。结果,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受电部的结构变复杂。
此外,直线区间与反转区间之间的间隔因连接到轿厢的主绳索的延伸而变动。因此,具有以下问题:当直线区间与反转区间之间的间隔变动时,在反转区间中,受电部与输电部之间的接触变得不充分并且变得不能稳定地向轿厢供电。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轿厢的移动方向发生变化的反转区间中也能够稳定地向轿厢供电的多轿厢电梯。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目的,多轿厢电梯包括多个轿厢、输电部、受电部、和蓄电装置。轿厢在设置于移动路径中的直线区间和与直线区间连续并且移动方向发生变化的反转区间中移动。输电部设置于移动路径中的直线区间中。受电部设置于轿厢中,并且当轿厢在直线区间中移动时从输电部接收电力。蓄电装置设置于轿厢中,存储由受电部接收的电力,并且当轿厢在反转区间中移动时,向设置在轿厢中的轿厢设备供电。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多轿厢电梯,即使在轿厢的移动方向发生变化的反转区间中,也能够稳定地向轿厢供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中的移动路径的纵向剖面图。
图3A和图3B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中的移动路径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中的驱动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5示出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中的供电部及轿厢搭载设备的结构,是示出轿厢搭载设备、受电部和输电部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的概要结构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中的移动路径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中的供电部及轿厢搭载设备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中的供电部及轿厢搭载设备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例4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中的移动路径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例5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的轿厢受电电路的概要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1对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对于共通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1.实施方式例1
1-1.多轿厢电梯的结构例
首先,参照图1至图3B,对实施方式例1(以下称为“本例”)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例的多轿厢电梯的概要结构图。图2是示出本例的多轿厢电梯的移动路径的纵向剖面图,图3A和图3B是示出本例的多轿厢电梯的移动路径的平面图。另外,在图2、图3A及图3B中,仅示出了多组的轿厢中的一组轿厢。
图1所示的多轿厢电梯1是有多个轿厢10在形成于建筑结构物内的移动路径100内移动的电梯。多个轿厢10被控制成能停止在设置在建筑结构物的每个楼层上的层站120上。
多轿厢电梯1包括用于装载人或货物的多对(在本例中为三对)轿厢10A、10B和10C、以及用于控制轿厢10A、10B和10C的运行的驱动控制部6。此外,多轿厢电梯1包括第一绞缆轮2、第二绞缆轮3、第一下部滑轮4、第二下部滑轮5、第一主绳索8以及第二主绳索9。
移动路径100设置有轿厢10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上升移动的上升路径100A和轿厢10进行下降移动的下降路径100B。表示第一直线区间的上升路径100A和表示第二直线区间的下降路径100B在与作为第一方向的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即水平方向上相邻。在下文中,将上下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并且将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水平方向称为第二方向。
另外,在移动路径100中的上升路径100A和下降路径100B的第一方向的上端部、即移动路径100的天花板110附近设置有轿厢10的移动方向的朝向从上升反转到下降的第一反转路径100C。此外,在移动路径100中的上升路径100A和下降路径100B的第一方向的下端部、即移动路径100的地板面111附近设置有轿厢10的移动方向的朝向从下降反转到上升的第二反转路径100D。第一反转路径100C与上升路径100A和下降路径100B中的第一方向的上端部连续,第二反转路径100D与上升路径100A和下降路径100B中的第一方向的下端部连续。
并且,上升路径100A和下降路径100B是轿厢10沿着第一方向升降移动(直线移动)的直线区间。此外,第一反转路径100C和第二反转路径100D是轿厢10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的反转区间。
多个轿厢10中的一对轿厢10A、10A连接到第一主绳索8和第二主绳索9。第一主绳索8和第二主绳索9的两端通过设置在轿厢10A上的连结机构11、12而相连结,形成为无端状。并且,轿厢10A经由第一连结机构11而与第一主绳索8连接,并且经由第二连结机构12而与第二主绳索9连接。
第一主绳索8卷绕并且悬挂在表示驱动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一绞缆轮2和第一下部滑轮4上。第一绞缆轮2设置在移动路径100的第一方向的上部即第一反转路径100C中,第一下部滑轮4设置在移动路径100的第一方向的下部即第二反转路径100D中。
此外,第二主绳索9卷绕并且悬挂在表示驱动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二绞缆轮3和第二下部滑轮5上。第二绞缆轮3设置在移动路径100的第一方向的上部即第一反转路径100C中,第二下部滑轮5设置在移动路径100的第一方向的下部即第二反转路径100D中。一对轿厢10A、10A配置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使得在把持住第一主绳索8和第二主绳索9的状态下起到作为彼此的对重的作用。
此外,第一下部滑轮4和第二下部滑轮5通过主绳索8、9而悬挂在移动路径100中。并且,第一下部滑轮4和第二下部滑轮5配置成能够与主绳索8、9的伸缩相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与一对轿厢10相匹配地设置有三组第一主绳索8和第二主绳索9。此外,与一对轿厢10相匹配地也设置有三组第一绞缆轮2、第二绞缆轮3、第一下部滑轮4以及第二下部滑轮5。
三组第一绞缆轮2和第二绞缆轮3分别连接至设置在驱动控制部6中的三个回路控制器7A、7B、7C。并且,驱动控制部6通过驱动第一绞缆轮2和第二绞缆轮3来控制轿厢10的移动或停止。
如上所述地设置的三对轿厢10构成为通过三个第一绞缆轮2和三个第二绞缆轮3的各自的驱动,以规定的移动速度在移动路径100内在同一轨道上循环移动,并且停止在同一轨道上。例如,三对轿厢10沿着上升路径100A上升,并且其移动方向的朝向在第一反转路径100C中从上升反转到下降。此外,三对轿厢10通过其移动方向在第一反转路径100C中从第一方向朝向第二方向连续改变,从而从上升路径100A移动到下降路径100B。
并且,三对轿厢10沿着下降路径100B下降,其移动方向的朝向在第二反转路径100D中从下降反转到上升。此外,三对轿厢10通过其移动方向在第二反转路径100D中从第一方向朝向第二方向连续改变,从而从下降路径100B移动到上升路径100A。由此,三对轿厢10在移动路径100中循环移动。
此外,如图2和图3A所示,多轿厢电梯1具有用于向轿厢10供电的两个输电部81A、81B。第一输电部81A设置在移动路径100中的上升路径100A中,并且第二输电部81B设置在移动路径100中的下降路径100B中。
第一输电部81A在上升路径100A的第二方向上配置于下降路径100B侧。第二输电部81B在下降路径100B的第二方向上配置于与上升路径100A相反一侧即移动路径100的壁面113侧。即,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沿着第一方向配置于移动路径100的直线区间中。
此外,如图3A所示,第一输电部81A配置于移动路径100中的上升路径100A与下降路径100B之间。因此,如图2所示,第一输电部81A的第一方向的上端部位于比通过第一反转路径100C的轿厢10的下部更靠下方的位置。此外,第一输电部81A的第一方向的下端部位于比通过第二反转路径100D的轿厢10的上部更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当轿厢10在第一反转路径100C和第二反转路径100D中进行反转移动时,能防止第一输电部81A干扰轿厢10。
此外,如图3A所示,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固定到固定部85。这里,移动路径100中,设置有可移动地支承轿厢10的导轨103。导轨103沿着第一方向竖直设置。并且,固定部85固定至将导轨103固定在移动路径100内的固定托座。此外,第一输电部81A经由第一布线801A连接至电源800(参照图5),并且第二输电部81B经由第二布线801B连接至电源800。第二布线801B沿着移动路径100的壁面113配置。
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经由固定部85而与导轨103相邻地配置。由此,能抑制因轿厢10的摇晃、轻微倾斜而造成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与后文描述的受电部15之间的接触不良发生。
另外,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配置于与设置在轿厢10中的轿厢侧门13或设置在层站120中的层站侧门121的面不同的面上。由此,能够配置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而不使轿厢10的面积缩小或不使移动路径100的平面面积增大。
另外,如图3B所示,连接到第一输电部81A的第一布线801A的一部分干扰轿厢10的行驶区域T1。这里,行驶区域T1是通过将轿厢10移动的范围投影到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水平面上而得到的范围。因此,第一布线801A固定到设置在移动路径100内的中间梁115。并且,第一布线801A从中间梁115朝向壁面113走线。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布线801A干扰轿厢10、主绳索8、9。
与此相对,第二输电部81B和第二布线801B配置于轿厢10的行驶区域T1外侧,并且第二输电部81B和第二布线801B不干扰轿厢10的行驶区域T1。因此,第二输电部81B也可延伸到第一反转路径100C和第二反转路径100D。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输电部81A的上端部位于比第二输电部81B更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对于从受电部15与第一输电部81A接触的状态转移到脱离的状态,与从受电部15不与第二输电部81B接触的状态转移到与第二输电部81B接触的状态的情况相比,对轿厢10的摆动较小。
这里,若考虑到对轿厢10的摆动,则优选为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设置于存在导轨103的区间中。然而,通过增加第一输电部81A与受电部15接触的区间、即可向轿厢10供电的区间,能够使搭载在后文描述的轿厢10上的蓄电装置93(参照图5)的蓄电容量降低。因此,本例中,为了增加可向轿厢10供电的区间,如上所述,第一输电部81A的上端部配置在比第二输电部81B的上端部更靠上方的位置。
此外,从受电部15与第二输电部82B接触的状态转移到脱离的状态的第二输电部82B的下端部延伸至第二反转路径100D的附近,并配置于比第一输电部81A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增加可向轿厢10供电的区间,能够使蓄电装置93(参照图5)的蓄电容量减少。
轿厢10中设置有在停止于层站时使轿厢10的地板面的高度与层站120的地板面的高度匹配的未图示的微动装置、或空调装置、使轿厢侧门13(参照图3A)开闭的门机等需要电力的装置(以下简称为“轿厢设备90(参照图5)”)。因此,如图2所示,轿厢10具有轿厢搭载设备14。轿厢搭载设备14从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接收电力,并且向轿厢设备90供电。此外,轿厢搭载设备14与从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接收电力的受电部15连接。
如图3A所示,轿厢10中设置有在导轨103上滑动的引导辊17、支承第一连结机构11和第二连结机构12的上梁16、和受电部15。受电部15和上梁16配置于轿厢10的上部。受电部15配置于轿厢10的第二方向的一端部。
后文描述第一输电部81A、第二输电部81B、轿厢搭载设备14、以及受电部15的详细结构。
1-2.多轿厢电梯的控制系统
接着,参照图4,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多轿厢电梯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
图4是示出驱动控制部6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4所示,驱动控制部6包括位置控制部61、速度控制部62、电动机控制部63、电流检测器64和速度检测器65。此外,驱动控制部6具有与设置在第一绞缆轮2和第二绞缆轮3上的制动器21连接的制动器电路22和电源电路23。另外,驱动控制部6具有与设置在第一绞缆轮2和第二绞缆轮3上的电动机20连接的电源切断部24和电力转换器25。
电动机20经由电力转换器25和电源切断部24从外部的电源26供电。另外,断路器27设置在电源26和电源切断部24之间。
位置控制部61连接到运行控制部51和判定部50。判定部50以可收发信号的方式连接到多个轿厢10A、10B、10C的轿厢侧安全控制部。判定部50基于从各个轿厢10A、10B、10C的轿厢侧安全控制部输出的安全判定信息、位置信息,判定多个轿厢10A、10B、10C是否比规定的间隔更接近。并且,判定部50将判定结果输出到位置控制部61。
运行控制部51根据设置在各楼层的层站120上的呼梯按钮的操作来决定分配多个轿厢10A、10B、10C中的哪个轿厢10,并将所决定的运行信息输出到驱动控制部6。位置控制部61基于运行信息和判定部50的位置信息及判定结果,计算层站120之间的高度、到所停止的层站120的距离以生成速度指令。并且,位置控制部61将所生成的速度指令输出到速度控制部62。
速度控制部62基于由速度检测器65检测到的电动机20的速度信息,对从位置控制部61接收到的速度指令进行反馈控制,生成转矩指令。并且,速度控制部62将所生成的转矩指令输出到电动机控制部63。此外,由电流检测器64检测到的到电动机20的电流信息被发送到电动机控制部63。
电动机控制部63基于由电流检测器64检测到的电流信息,对转矩指令进行反馈控制,并将电流指令输出到电力转换器25。电力转换器25基于接收到的电流指令来控制提供给电动机20的电流值。由此,以期望的转矩和速度对电动机20进行旋转控制。
当来自判定部50的安全判定信息判定为不安全时,驱动控制部6切断电源切断部24和制动器电路22。由此,到电动机20的动力被切断,并且制动器21进行动作,轿厢10停止。
1-3.供电部和轿厢搭载设备的结构例
接着,将参照图5说明由轿厢搭载设备14、受电部15和输电部81A、81B构成的供电部的详细的结构。
图5是示出轿厢搭载设备14、受电部15以及输电部81A、81B的概要结构的图。另外,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的结构相同。
如图5所示,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由三根架空线811、812、813构成。三根架空线811、812、813由架空线支承工具810支承。架空线支承工具810设置在图3A所示的固定部85。此外,多个架空线支承工具810和固定部85沿着第一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于移动路径100内。
三根架空线811、812、813中的第一架空线811和第二架空线812经由布线801连接到电源800。电源800是向第一架空线811和第二架空线812施加电压的单相交流电源。并且,剩余的第三架空线813接地。
另外,在本例中,已经说明了应用单相交流电源用作电源800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也可应用直流电源、三相交流电源。在三相交流电源的情况下,架空线的数量为四根,但可提高对轿厢10的输电效率,并且也可应对轿厢10的轿厢设备90的功耗较大的情况。
受电部15具有三个集电部831、832、833。三个集电部831、832、833分别具有与架空线811、812、813接触的电刷821、822、823。第一集电部831的电刷821与第一架空线811接触,第二集电部832的电刷822与第二架空线812接触。并且,第三集电部833的电刷823与第三架空线813接触。
此外,三个集电部831、832、833经由施力构件87由支承工具830支承。施力构件87介于三个集电部831、832、833和支承工具830之间。并且,施力构件87将两个集电部831、832、833朝架空线811、812、813施力。由此,当轿厢10摆动时,能够可靠地使电刷821、822、823与架空线811、812、813接触。此外,即使当轿厢10从反转区间转移到直线区间时,即,当轿厢10从没有架空线811、812、813的区间转移到有架空线811、812、813的区间时,也能够可靠地使电刷821、822、823与架空线811、812、813接触。
并且,由受电部15和输电部81A、81B构成从电源800向轿厢10供电的供电部19。
供电部19和轿厢搭载设备14通过轿厢供电布线84连接。并且,从供电部19经由轿厢供电布线84向轿厢搭载设备14供电。轿厢搭载设备14具有轿厢供电切换部91和轿厢受电电路92。轿厢供电切换部91经由轿厢供电布线84而与第一集电部831和第二集电部832连接。此外,作为接地线的第三集电部833经由轿厢供电布线84直接连接到轿厢受电电路92。
轿厢供电切换部91构成为能够切换受电部15与后文描述的轿厢受电电路92之间的电力的连接和切断。轿厢供电切换部91具有受电开关911和受电继电器912。通过设置受电开关911,可以在维护检查时手动切换接通/断开对轿厢受电电路92的供电。
受电继电器912是继电器电路,配置在受电开关911和轿厢受电电路92之间。受电继电器912具有继电器线圈912a和触点部912b。并且,当输电部81A、81B与受电部15接触并且开始供电时,首先向受电继电器912的继电器线圈912a进行供电。并且,触点部912b通过继电器线圈912a的电磁作用而连接,电力被提供至轿厢受电电路92。由此,能够防止在供电开始时产生的作为负载的冲击电流流过轿厢受电电路92。
另外,当输电部81A、81B不与受电部15接触时,可以防止电力从设置在后文描述的轿厢受电电路92中的蓄电装置93提供至受电部15。结果,当轿厢10在反转区间中移动时,可以防止电刷821、822、823与移动路径100内的其他设备接触而发生放电。
另外,在本例中,说明了应用由继电器电路构成的受电继电器912作为轿厢供电切换部91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基于来自检测轿厢10的位置的传感器的信息来切换接通/断开对轿厢受电电路92的供电。然而,轿厢10的位置可能根据主绳索8、9的延伸而发生变化,并且输电部81A、81B与受电部15接触的位置也根据主绳索8、9的延伸而发生变化。
因此,在本例中,使用根据供电的状态来自动地切换触点部912b的开闭的继电器电路。由此,可以根据输电部81A、81B与受电部15的接触和分离来准确切换对轿厢受电电路92的供电和切断,而不受轿厢10的位置变化的影响。
轿厢受电电路92具有轿厢设备电源部921和轿厢设备90。轿厢设备电源部921具有充放电电路922、蓄电装置93和未图示的电源电路。充放电电路922经由轿厢供电切换部91将从供电部19提供的电力充电至蓄电装置93。蓄电装置93经由未图示的电源电路向轿厢设备90供电。
另外,如上所述,输电部81A、81B仅配置在轿厢10的上升路径100A和下降路径100B的直线区间中。因此,在轿厢10在直线区间中移动时,从供电部19经由轿厢设备电源部921向轿厢设备90供电。并且,在轿厢10在作为第一反转路径100C和第二反转路径100D的反转区间中移动时,从蓄电装置93向轿厢设备90供电。
由此,根据本例的多轿厢电梯1,可以不仅在直线区间中也在反转区间中稳定地向轿厢设备90供电。此外,由于输电部81A、81B仅配置在直线区间中即可,因而能够简化受电部15的结构,并能够容易地进行输电部81A、81B的安装作业。
2.实施方式例2
接着,参照图6至图8说明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的概要结构图。图7A和图7B是示出多轿厢电梯的移动路径的平面图。另外,在图6、图7A及图7B中,仅示出了多组轿厢中的一组轿厢。此外,图8是示出供电部和轿厢搭载设备的概要结构的图。
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的不同点在于配置输电部的位置以及受电部和轿厢搭载设备的结构。因此,这里对于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共通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6和图7A所示,多轿厢电梯1A具有第一输电部81L和第二输电部81R。第一输电部81L配置于上升路径100A的与下降路径100B相反一侧的端部、即移动路径100的壁面113侧。第二输电部81R配置于下降路径100B的与上升路径100A相反一侧的端部、即移动路径100的壁面113侧。
第一输电部81L连接到第一布线801L,并且第二输电部81R连接到第二布线801R。第一布线801L和第二布线801R沿着壁面113配置。
如图7B所示,第一输电部81L、第二输电部81R、第一布线801L以及第二布线801R配置于不干扰轿厢10的行驶区域T1的位置。因此,如图6所示,根据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A,第一输电部81L和第二输电部81R可以比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要长。由此,能通过第一输电部81L和第二输电部81R增加可向轿厢10供电的区间,能使蓄电装置93的蓄电容量减少。
此外,轿厢10具有轿厢搭载设备214、第一受电部15L和第二受电部15R。第一受电部15L配置在轿厢10的第二方向的一端部,并且第二受电部15R配置在轿厢10的第二方向的另一端部。当轿厢10在上升路径100A中移动时,第一受电部15L与第一输电部81L接触,并向轿厢搭载设备214供电。并且,当轿厢10在下降路径100B中移动时,第二受电部15R与第二输电部81R接触,并向轿厢搭载设备214供电。
此外,如图8所示,第一输电部81L具有三根架空线811L、812L、813L。同样,第二输电部81R具有三根架空线811R、812R、813R。第一架空线811L、811R和第二架空线812L、812R经由布线801L、801R连接至电源800,并且第三架空线813L、813R接地。
作为接地线的第三架空线813L、813R配置在第一架空线811L、811R和第二架空线812L、812R之间。由此,即使将第一输电部81L和第二输电部81R彼此相反地连接,也能够防止接地故障。
第一受电部15L具有集电部83,该集电部83具有三个电刷821L、822L、823L。并且,集电部83经由施力构件87由支承工具830支承。如此,通过将集电部83汇总成一个,可以减少部件个数。第一电刷821L与第一架空线811L接触,第二电刷822L与第二架空线812L接触。并且,第三电刷823L与作为接地线的第三架空线813L接触。并且,集电部83经由第一轿厢供电布线84L连接至后文描述的轿厢搭载设备214的第一轿厢供电切换部91L。另外,在第一轿厢供电布线84L中与第三电刷823L相连接的接地线连接至轿厢受电电路92。
第二受电部15R具有集电部83,该集电部83具有三个电刷821R、822R、823R。并且,集电部83经由施力构件87由支承工具830支承。第一电刷821R与第一架空线811R接触,第二电刷822R与第二架空线812R接触。并且,第三电刷823R与作为接地线的第三架空线813R接触。并且,集电部83经由第二轿厢供电布线84R连接至后文描述的轿厢搭载设备214的第二轿厢供电切换部91R。另外,在第二轿厢供电布线84R中与第三电刷823R相连接的接地线连接至轿厢受电电路92。
并且,第一供电部19L由第一受电部15L和第一输电部81L构成,第二供电部19R由第二受电部15R和第二输电部81R构成。
轿厢搭载设备214具有第一轿厢供电切换部91L、第二轿厢供电切换部91R以及轿厢受电电路92。轿厢受电电路9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轿厢受电电路9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一轿厢供电切换部91L具有第一受电开关911L和第一受电继电器912L。第一受电开关911L和第一受电继电器912L具有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受电开关911和受电继电器912相同的结构。第一受电继电器912L在第一受电部15L与第一输电部81L接触时连接触点部,而在第一受电部15L与第一输电部81L分离时切断触点部的连接。
同样,第二轿厢供电切换部91R具有第二受电开关911R和第二受电继电器912R。第二受电开关911R和第二受电继电器912R具有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受电开关911和受电继电器912相同的结构。第二受电继电器912R在第二受电部15R与第二输电部81R接触时连接触点部,而在第二受电部15R与第二输电部81R分离时切断触点部的连接。
由此,当轿厢10在上升路径100A中移动时,不向第二受电部15R供电,并且当轿厢10在下降路径100B中移动时,不向第一受电部15L供电。由此,防止了第一受电部15L和第二受电部15R中不与输电部81L、81R接触的受电部与移动路径100内的其他部件接触而发生放电。结果,不需要考虑在移动路径100内接地的部件与受电部15L、15R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提高轿厢10或其他部件的配置的部位的自由度。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相同,因此省略这些说明。即使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多轿厢电梯1A,也能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相同的作用效果。
3.实施方式例3
接着,参照图9,对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的供电部及轿厢搭载设备的概要结构的图。
在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中,将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A中的第一轿厢供电切换部91L和第二轿厢供电切换部91R汇总成一个。因此,这里对于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和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A共通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9所示,轿厢搭载设备214B具有轿厢供电切换部91B和轿厢受电电路92。轿厢供电切换部91B具有受电继电器913。受电继电器913具有继电器线圈913a和触点部913b。当第一受电部15L与第一输电部81L接触时,触点部913b连接到第一轿厢供电布线84L侧的触点。并且,当第二受电部15R与第二输电部81R接触时,触点部913b连接到第二轿厢供电布线84R侧的触点。
由此,当轿厢10在上升路径100A中移动时,不向第二受电部15R供电,并且当轿厢10在下降路径100B中移动时,不向第一受电部15L供电。结果,根据实施方式例3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能够减少轿厢供电切换部91B的部件个数,并且能够实现轿厢搭载设备214B的小型化。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和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1A相同,因此省略这些说明。即使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多轿厢电梯,也能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及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A相同的作用效果。
4.实施方式例4
接着,参照图10,对实施方式例4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例4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的移动路径的平面图。
实施方式例4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在轿厢中设置有两个轿厢侧门。因此,这里对于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共通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0所示,在轿厢310设置有第一轿厢侧门13A、第二轿厢侧门13B以及引导辊17。第一轿厢侧门13A配置在轿厢310的第二方向的一端部,第二轿厢侧门13B配置在轿厢310的第二方向的另一端部。并且,第一轿厢侧门13A和第二轿厢侧门13B在第二方向上相对。
引导辊17配置在与轿厢310中设置有第一轿厢侧门13A和第二轿厢侧门13B的侧面部不同的侧面部。引导辊17在设置于移动路径300中的导轨303上滑动。即,引导辊17设置于轿厢310的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
在移动路径300中的轿厢310所停止的层站上设置有层站侧门321A、321B。第一层站侧门321A配置于移动路径300中的第二方向的一端部侧,与第一轿厢侧门13A相对。此外,第二层站侧门321B配置于移动路径300中的第二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与第二轿厢侧门13B相对。
此外,在移动路径300中,设置有可移动地支承轿厢310的导轨303。并且,导轨303配置于轿厢310的第三方向的两端部。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多轿厢电梯,例如,第一轿厢侧门13A和第一层站侧门321A设为用于搭乘,第二轿厢侧门13B和第二层站侧门321B设为用于离开。由此,可以在层站处分离人流,并且可以顺利上下。
此外,轿厢310中设置有第一受电部15A和第二受电部15B。第一受电部15A配置在轿厢310的第三方向的一端部侧,第二受电部15B配置在轿厢310的第三方向的另一端部侧。另外,由于第一受电部15A和第二受电部15B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第一受电部15L和第二受电部15R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另外,移动路径300中设置有与第一受电部15A接触和分离的第一输电部81A、及与第二受电部15B接触和分离的第二输电部81B。第一输电部81A配置在移动路径300的第三方向的一端部侧,并且第二输电部81B配置在移动路径300的第三方向的另一端部侧。另外,由于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第一受电部15L和第二受电部15R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和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1A相同,因此省略这些说明。即使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多轿厢电梯,也能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及实施方式例2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A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说明了使用架空线作为供电方式来应用接触供电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使用高频电源的非接触供电方式。如图10所示,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构成为多个高频线圈而非架空线。并且,沿着第一方向并排配置多个高频线圈。并且,使非接触供电用的高频电源86A、86B连接至第一输电部81A和第二输电部81B,以向高频线圈供电。
并且,输电部81A、81B与设置在轿厢310中的受电部15A、15B相对,由此通过磁场谐振等从高频磁场向轿厢310供电。另外,作为非接触方式的供电方式,不仅可以是利用磁场的供电方式,而且也可以是例如通过电场耦合的非接触供电。
5.实施方式例5
接着,参照图11,对实施方式例5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进行说明。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例5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的轿厢受电电路的概要结构的图。
实施方式例5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的不同点在于轿厢受电电路的结构。因此,这里对轿厢受电电路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且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1所示,轿厢受电电路92B具有轿厢设备90及轿厢设备电源部921B。轿厢设备电源部921B具有充放电电路922、蓄电装置93、电源电路94、以及门电源95。电源电路94连接至蓄电装置93。此外,电源电路94除了轿厢设备90中的门机904之外还连接至其他设备901、902、903。并且,当轿厢10在反转区间中移动时,电源电路94从蓄电装置93向设备901、902、903供电。
另外,设备901、902、903是当轿厢10不仅在直线区间中而且在反转区间中移动时也需要电力的设备,例如列举出轿厢10的控制盘、轿厢侧安全控制部、微动机、以及空调装置等。
门电源95连接至轿厢设备90的门机904,并且向门机904供电。门电源95经由开关97连接至电源电路94。此外,门电源95经由轿厢电源切换部91(参照图5)连接到供电部19。开关97切换从蓄电装置93到门电源95的电力的提供和切断。并且,通常时,开关97为断开,不从蓄电装置93向门电源95供电,而是从供电部19直接向门电源95供电。
这里,当轿厢10在反转区间中移动时,不进行轿厢侧门13的开闭动作。因此,当轿厢10在反转区间中移动时,不需要向门机904供电。因此,如上所述,也可以不从蓄电装置93向门电源95供电。由此,能够降低蓄电装置93的输出规格,并且能够使蓄电装置93的蓄电容量减少。
此外,当乘客在紧急时乘坐轿厢10的状态下轿厢10停止于反转区间的情况下,开关97变为接通,并从蓄电装置93向门电源95供电。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相同,因此省略这些说明。即使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多轿厢电梯,也能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1所涉及的多轿厢电梯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且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将多个轿厢10在一个方向上循环移动的多轿厢电梯作为多轿厢电梯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还能应用于构成为多个轿厢可在移动路径100中沿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移动的多轿厢电梯。
设置在多轿厢电梯1中的轿厢的数量不限于六个,轿厢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五个以下或七个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说明了将作为垂直方向的上下方向作为轿厢移动的第一方向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方向可以是与垂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或从水平方向、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作为多轿厢电梯,应用至少轿厢可在第一方向和与该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移动的多轿厢电梯。
此外,作为多轿厢电梯不限于沿第一方向设置有层站的多轿厢电梯。例如,也能应用于移动路径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双方上都设置有层站的多轿厢电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说明了沿着作为轿厢进行升降移动的方向的第一方向连续设置输电部的示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分割配置输电部。另外,也可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设于轿厢中的受电部。并且,多个受电部之间的间隔优选为比被分割成多个的受电部之间的间隔要长。由此,当轿厢在直线区间中移动时,可以使多个受电部中的至少一个受电部与输电部相接触或相对。
此外,虽然说明了在轿厢的上部设置受电部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也可在轿厢的下部或侧部设置受电部。另外,当在轿厢的侧部设置受电部时,需要缩小轿厢的面积或扩大移动路径的平面面积。另外,当受电部设置在轿厢的下部时,在维护轿厢时,需要进入轿厢的下部。因此,受电部优选为设置在轿厢的上部。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平行”及“正交”等词语,但他们并不仅意味着严格的“平行”及“正交”,而是既包含“平行”及“正交”,也可以是处于能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大致平行”、“大致正交”的状态。
标号说明
1、1A…多轿厢电梯,2、3…绞缆轮,4、5…下部滑轮,6…驱动控制部,8、9…主绳索,10、310…轿厢,11、12…连结机构,13、13A、13B…轿厢侧门,14、214、214B…轿厢搭载设备,15、15A、15B、15L、15R…受电部,19、19L、19R…供电部,81A、81B、81L、81R…输电部,83、831、832、833…集电部,84、84L、84R…轿厢供电布线,85…固定部,87…施力构件,90、901、902、903…轿厢设备,91、91B、91L、91R…轿厢供电切换部,92、92B…轿厢受电电路,93…蓄电装置,94…电源电路,95…门电源,97…开关,100、300…移动路径,100A…上升路径(直线区间),100B…下降路径(直线区间),100C…第一反转路径(反转区间),100D…第二反转路径(反转区间),113…壁面,115…中间梁,120…层站,121…层站侧门,214…搭载设备,800…电源,801、801A、801B、801L、801R…布线,810…架空线支承工具,811、811L、811R、812L、812R、813L、813R…架空线,821、821L、821R、822L、822R、823L、823R…电刷,830…支承工具,904…门机,911、911L、911R…受电开关,912、912L、912R、913…受电继电器,912a、913a…继电器线圈,912b、913b…触点部,921、921B…轿厢设备电源部,922…充放电电路,T1…行驶区域。

Claims (10)

1.一种多轿厢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轿厢,该多个轿厢在设置于移动路径中的直线区间和与所述直线区间连续并且移动方向发生变化的反转区间中移动;
输电部,该输电部设置在所述移动路径中的所述直线区间中;
受电部,该受电部设置在所述轿厢中,并且当所述轿厢在所述直线区间中移动时从所述输电部接收电力;以及
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设置在所述轿厢中,存储由所述受电部接收的电力,并且当所述轿厢在所述反转区间中移动时向设置在所述轿厢中的轿厢设备供电,
所述直线区间具有:
第一直线区间;以及
第二直线区间,该第二直线区间与所述第一直线区间相邻地配置,
所述输电部具有:
第一输电部,该第一输电部配置在所述第一直线区间;以及
第二输电部,该第二输电部配置在所述第二直线区间,
所述受电部具有:
第一受电部,该第一受电部从所述第一输电部接收电力;以及
第二受电部,该第二受电部从所述第二输电部接收电力,
所述轿厢具有:
轿厢受电电路,该轿厢受电电路设置有所述蓄电装置和所述轿厢设备;
轿厢供电切换部,该轿厢供电切换部进行所述第一受电部及所述第二受电部和所述轿厢受电电路中的电力的连接和切断,
当所述第一受电部与所述第一输电部接触时,所述轿厢供电切换部切断所述第二受电部与所述轿厢受电电路之间的连接,进行所述第一受电部和所述轿厢受电电路中的电力的连接,
并且当所述第二受电部与所述第二输电部接触时,所述轿厢供电切换部切断所述第一受电部与所述轿厢受电电路之间的连接,进行所述第二受电部和所述轿厢受电电路中的电力的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轿厢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部通过与所述输电部接触来从所述输电部接收电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轿厢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部具有:
电刷,该电刷与所述输电部接触;以及
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将所述电刷向所述输电部施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轿厢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具有:
轿厢受电电路,该轿厢受电电路设置有所述蓄电装置和所述轿厢设备;以及
轿厢供电切换部,该轿厢供电切换部进行所述受电部和所述轿厢受电电路中的电力的连接和切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轿厢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具有:第一轿厢供电切换部,该第一轿厢供电切换部进行所述第一受电部和所述轿厢受电电路中的电力的连接和切断;以及
第二轿厢供电切换部,该第二轿厢供电切换部进行所述第二受电部和所述轿厢受电电路中的电力的连接和切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轿厢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电部设置在行驶区域的外侧,所述行驶区域是通过将所述轿厢在所述移动路径中移动的区域投影到水平面上而得到的范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轿厢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电部配置在所述移动路径中的壁面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轿厢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电部固定至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设置在固定托座,所述固定托座固定能移动地支承所述轿厢的导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轿厢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设备具有对设置在所述轿厢中的轿厢侧门进行开闭的门机,
当所述轿厢在所述反转区间中移动时,不从所述蓄电装置向所述门机供电。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轿厢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设备具有:
门电源,从所述受电部或所述蓄电装置向该门电源供电,并且该门电源向所述门机供电;以及
开关,该开关切换从所述蓄电装置到所述门电源的电力的提供和切断。
CN202111073546.6A 2020-09-18 2021-09-14 多轿厢电梯 Active CN1141949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6969A JP2022050826A (ja) 2020-09-18 2020-09-18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
JP2020-156969 2020-09-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94982A CN114194982A (zh) 2022-03-18
CN114194982B true CN114194982B (zh) 2023-11-17

Family

ID=80646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73546.6A Active CN114194982B (zh) 2020-09-18 2021-09-14 多轿厢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50826A (zh)
CN (1) CN114194982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98467A (ja) * 1993-04-13 1994-10-25 Hitachi Ltd 昇降装置の制御方法
JPH07291553A (ja) * 1994-04-25 1995-11-07 Shimizu Corp エレベータ
JPH0952668A (ja) * 1995-08-18 1997-02-25 Hitachi Ltd リニアモータエレベータの給電装置
JP2005179014A (ja) * 2003-12-22 2005-07-07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2006008394A (ja) * 2004-06-29 2006-01-1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CN1760105A (zh) * 2004-10-15 2006-04-1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多轿厢电梯
JP2007030998A (ja) * 2005-07-22 2007-02-08 Hitachi Ltd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の安全システム
CN101164858A (zh) * 2006-10-16 2008-04-2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多轿厢电梯
CN101979301A (zh) * 2010-05-11 2011-02-23 张应刚 循环运行的多轿厢电梯
JP2018043833A (ja) * 2016-09-13 2018-03-22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109327080A (zh) * 2017-07-31 2019-02-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无线电力传送系统、送电装置及送电电极单元
CN110775768A (zh) * 2018-07-31 2020-02-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多轿厢电梯以及轿厢移动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90774A1 (en) * 2011-05-11 2014-07-10 Otis Elevator Company Circulation transport system
CN107207190B (zh) * 2015-01-21 2019-09-20 奥的斯电梯公司 多轿厢无绳电梯系统的电力分配
US10189679B2 (en) * 2015-08-25 2019-01-29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car power supply
US20190002241A1 (en) * 2017-06-28 2019-01-03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car power supply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98467A (ja) * 1993-04-13 1994-10-25 Hitachi Ltd 昇降装置の制御方法
JPH07291553A (ja) * 1994-04-25 1995-11-07 Shimizu Corp エレベータ
JPH0952668A (ja) * 1995-08-18 1997-02-25 Hitachi Ltd リニアモータエレベータの給電装置
JP2005179014A (ja) * 2003-12-22 2005-07-07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2006008394A (ja) * 2004-06-29 2006-01-1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CN1760105A (zh) * 2004-10-15 2006-04-1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多轿厢电梯
JP2007030998A (ja) * 2005-07-22 2007-02-08 Hitachi Ltd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の安全システム
CN101164858A (zh) * 2006-10-16 2008-04-2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多轿厢电梯
JP2008094597A (ja) * 2006-10-16 2008-04-24 Hitachi Ltd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
CN101979301A (zh) * 2010-05-11 2011-02-23 张应刚 循环运行的多轿厢电梯
JP2018043833A (ja) * 2016-09-13 2018-03-22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109327080A (zh) * 2017-07-31 2019-02-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无线电力传送系统、送电装置及送电电极单元
CN110775768A (zh) * 2018-07-31 2020-02-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多轿厢电梯以及轿厢移动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50826A (ja) 2022-03-31
CN114194982A (zh) 2022-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7208B (zh) 用于电梯系统安装的交通工具和方法
US10118799B2 (en) Multicar self-propelled elevator system
CN107735350B (zh) 线性电机
US10793394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or self-propelled elevator system
CN107000991B (zh) 使至少两个电梯轿厢在至少一个井道中独立移动的装置和方法
CN112955397A (zh) 电梯设备以及具有辅助装置的电梯设备的运行方法
US10875743B2 (en) Rope-climbing self propelled elevator system
JPH08133630A (ja) リニアモータエレベーターの運転方法及びリニアモータ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507275B2 (ja) 循環式エレベ―タの横行移動装置
CN114194982B (zh) 多轿厢电梯
KR102395561B1 (ko) 로프리스 엘리베이터 전원 공급 시스템
JP3135760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11655604B (zh) 线性电动机
JP2019011141A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3056885B2 (ja) 自走式エレベータ
CN111320056B (zh) 轿厢到轿厢无线功率传输
JPH0539173A (ja) 自走エレベータの運行制御方法
JP2013095524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11327122A (zh) 用于召唤点无线充电的轿厢
JP2004018178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14906686B (zh) 电梯系统
US20210371241A1 (en) Elevator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elevator system, elevator drive unit,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levator
CN109484946B (zh) 电梯以及电梯的控制方法
JPH07106848B2 (ja) 循環式エレベータのハッチ構造
CN111404287A (zh) 用于电梯的具有扩展范围的无线功率传递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