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88396B -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88396B
CN114188396B CN202111278434.4A CN202111278434A CN114188396B CN 114188396 B CN114188396 B CN 114188396B CN 202111278434 A CN202111278434 A CN 202111278434A CN 114188396 B CN114188396 B CN 1141883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type
igbt
collector
dop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784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88396A (zh
Inventor
杨文韬
胡淼
宋超凡
赵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7843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883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88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8396A/zh
Priority to EP22885143.2A priority patent/EP4340036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100066 priority patent/WO202307123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88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83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0Bipolar devices
    • H01L29/72Transistor-type devices, i.e. able to continuously respond to applied control signals
    • H01L29/739Transistor-type devices, i.e. able to continuously respond to applied control signals controlled by field-effect, e.g. bipolar 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s [BSIT]
    • H01L29/7393Insulated gate bipolar mode transistors, i.e. IGBT; IGT; COMFET
    • H01L29/7395Vertical transistors, e.g. vertical IGBT
    • H01L29/7396Vertical transistors, e.g. vertical IGBT with a non planar surface, e.g. with a non planar gate or with a trench or recess or pillar in the surface of the emitter, base or collector region for improving current density or short circuiting the emitter and base regions
    • H01L29/7397Vertical transistors, e.g. vertical IGBT with a non planar surface, e.g. with a non planar gate or with a trench or recess or pillar in the surface of the emitter, base or collector region for improving current density or short circuiting the emitter and base regions and a gate structure lying on a slanted or vertical surface or formed in a groove, e.g. trench gate IGB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03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 H01L29/0607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 H01L29/0611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for increasing or controlling the breakdown voltage of reverse bias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03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 H01L29/0607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 H01L29/0611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for increasing or controlling the breakdown voltage of reverse biased devices
    • H01L29/0615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for increasing or controlling the breakdown voltage of reverse biased devices by the doping profile or the shape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N junction, or with supplementary regions, e.g. junction termination extension [JTE]
    • H01L29/0619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for increasing or controlling the breakdown voltage of reverse biased devices by the doping profile or the shape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N junction, or with supplementary regions, e.g. junction termination extension [JTE] with a supplementary region doped oppositely to or in rectifying contact with the semiconductor containing or contacting region, e.g. guard rings with PN or Schottky ju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8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with semiconductor regions connected to an electrode carrying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and such electrode being part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which comprises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 H01L29/083Anode or cathode regions of thyristors or gated bipolar-mode devices
    • H01L29/0834Anode regions of thyristors or gated bipolar-mode devices, e.g. supplementary regions surrounding anode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2Field plates
    • H01L29/404Multiple field plat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234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 [BJT]
    • H01L29/66325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 [BJT] controlled by field-effect, e.g.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s [IGBT]
    • H01L29/66333Vertical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234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 [BJT]
    • H01L29/66325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 [BJT] controlled by field-effect, e.g.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s [IGBT]
    • H01L29/66333Vertical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s
    • H01L29/66348Vertical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s with a recess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0Bipolar devices
    • H01L29/72Transistor-type devices, i.e. able to continuously respond to applied control signals
    • H01L29/739Transistor-type devices, i.e. able to continuously respond to applied control signals controlled by field-effect, e.g. bipolar 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s [BSIT]
    • H01L29/7393Insulated gate bipolar mode transistors, i.e. IGBT; IGT; COMF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IGBT及其制造方法,在从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上,IGBT具有依次连接的正面器件区、IGBT漂移区、IGBT缓冲区和IGBT集电极区,正面器件区可以包括元胞区、场板区和场限环区,IGBT漂移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IGBT缓冲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IGBT缓冲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IGBT漂移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IGBT集电极区包括元胞集电极区、场板集电极区和场限环集电极区,IGBT集电极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元胞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且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小于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有效减少场板区寄生三极管的放大倍数,改善器件的耐压特性以及安全工作区特性,提高器件整体的工作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是由双极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组成的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功能半导体器件。
其中,BJT饱和压降低,载流密度大,但驱动电流较大;MOSFET驱动功率很小,开关速度快,但导通压降大,载流密度小。IGBT集MOSFET和BJT的优点于一体,即具有输入阻抗高、开关速度快、热稳定性好,且驱动电路简单,驱动电流小,又具有饱和压降低,耐压高及承受电流大的优点。因此,IGBT非常适合应用于直流电压为600V及以上的变流系统如交流电机、变频器、开关电源、照明电路、牵引传动等领域。
然而现有的IGBT存在耐压特性较差的问题,耐压特性包括IGBT的最大承受反向耐压的水平,可以利用BVCES(collector–emitter blocking voltage)来体现,BVCES是栅极与发射极间短路时,在指定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电流作用下,集电极与发射极间能承受的最大反向耐压,最大反向耐压越大,器件的耐压特性越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提高器件的耐压特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从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上,具有依次连接的正面器件区、IGBT漂移区、IGBT缓冲区和IGBT集电极区,其中正面器件区可以包括元胞区和环绕元胞区的终端区,终端区包括环绕元胞区的场板区和环绕场板区的场限环区,IGBT漂移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IGBT缓冲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IGBT缓冲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IGBT漂移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IGBT集电极区包括元胞集电极区、场板集电极区和场限环集电极区,元胞集电极区与元胞区在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场板集电极区与场板区在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场限环集电极区与场限环区在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IGBT集电极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在元胞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等于场板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时,场板区往往比元胞区更容易击穿,因此可以设计元胞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也就是说,与元胞区相对的部分集电极区具有较大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而与场板区相对的部分集电极区具有较小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有效减少场板区寄生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减少器件在承受反向耐压时的漏电值,改善器件的耐压特性以及安全工作区特性,加强器件的鲁棒性,提高器件整体的工作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为重掺杂区,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为轻掺杂区。
本申请实施例中,元胞集电极区可以为重掺杂区,场板集电极区可以为轻掺杂区,场板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得到有效降低,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场板区的三极管的放大系数,提高器件的耐压特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元胞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在大于场板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的基础上,还可以大于场限环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这样有效降低终端区的三极管的放大系数,提高器件的耐压特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为重掺杂区,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为轻掺杂区。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令场限环集电极区为轻掺杂区,使场限环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得到有效降低,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场限环区的三极管的放大系数,提高器件的耐压特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IGBT为平面栅IGBT;
所述元胞区包括基体区、栅极区和栅极氧化区,所述基体区包括基区、第一发射区和第二发射区,所述第一发射区和所述第二发射区位于所述基体区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发射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第二发射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基区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第一发射区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第二发射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基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所述栅极区用于连接栅电极,所述栅极区和所述栅极氧化区位于所述基体区之外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IGBT集电极区用于连接集电极。
本申请实施例中,IGBT可以为平面栅IGBT,栅极区和栅极氧化区设置在基体区外部,利于实现器件多样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IGBT为沟槽栅IGBT;
所述元胞区包括基体区,所述基体区包括基区、栅极区、栅极氧化区、第一发射区和第二发射区,所述栅极区、所述栅极氧化区、所述第一发射区和所述第二发射区位于所述基体区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发射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第二发射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基区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第一发射区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第二发射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基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所述栅极区用于连接栅电极,所述栅极氧化区在所述基体区中包围所述栅极区;所述IGBT集电极区用于连接集电极。
本申请实施例中,IGBT可以为沟槽栅IGBT,栅极区和栅极氧化区设置在基体区内部,利于实现器件多样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场板区包括第一场环区、栅极总线和位于所述第一场环区与所述栅极总线之间的场板介质层;所述第一场环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栅极总线用于连接栅电极;
所述场限环区包括第二场环区、控制结构和位于所述第二场环区与所述控制结构之间的场限环介质层;所述第二场环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
本申请实施例中,场板区可以包括第一场环区、栅极总线和场板介质层,场限环区可以包括第二场环区、控制结构和场限环介质层,从而有效为IGBT实现平面电场分压的功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类型为N型,所述第二类型为P型。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类型可以为N型,第二类型可以为P型,使器件有更低的驱动能耗。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正面器件区;所述基底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正面器件区包括元胞区和环绕所述元胞区的终端区;所述终端区包括环绕所述元胞区的场板区,以及环绕所述场板区的场限环区;
在所述基底中朝向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IGBT缓冲区;所述IGBT缓冲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基底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所述正面器件区和所述IGBT缓冲区之间的基底作为IGBT漂移区;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为相对的表面;
在所述IGBT漂移区中朝向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一次掺杂,得到IGBT集电极区;所述IGBT集电极区包括元胞集电极区、场板集电极区和场限环集电极区,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与所述元胞区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与所述场板区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与所述场限环区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所述第一类型为P型或N型,所述第二类型为P型或N型,所述第一类型和所述第二类型不同;
遮挡所述场板集电极区,对所述IGBT集电极区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二次掺杂,以使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遮挡所述场板集电极区,对所述IGBT集电极区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二次掺杂,以使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包括:
遮挡所述场板集电极区和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对所述IGBT集电极区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二次掺杂,以使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且大于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次掺杂为轻掺杂,所述第二次掺杂为重掺杂。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IGBT为平面栅IGBT,则所述元胞区包括基体区、栅极区和栅极氧化区;所述基体区中包括基区、第一发射区和第二发射区,所述第一发射区和所述第二发射区位于所述基体区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发射区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栅极区用于连接栅电极,所述IGBT集电极区用于连接集电极;所述栅极区和所述栅极氧化区位于所述基底之外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
其中,在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基体区,包括:在所述基底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基区;在所述基区中背离第二表面的第一部分进行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一发射区,在所述基区中背离第二表面的第二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二发射区。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IGBT为沟槽栅IGBT,所述元胞区包括基体区;所述基体区中包括基区、栅极区、栅极氧化区、第一发射区和第二发射区,所述栅极区、所述栅极氧化区、所述第一发射区和所述第二发射区位于所述基体区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发射区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栅极区用于连接栅电极,所述IGBT集电极区用于连接集电极;所述栅极区和所述栅极氧化区位于所述基底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
其中,在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基体区,包括:在所述基底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基区;在所述基区中背离第二表面的第一部分进行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一发射区,在所述基区中背离第二表面的第二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二发射区。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场板区包括第一场环区、栅极总线和位于所述第一场环区与所述栅极总线之间的场板介质层;所述第一场环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栅极总线用于连接栅电极;
所述场限环区包括第二场环区、控制区和位于所述第二场环区与所述控制区之间的场限环介质层;所述第二场环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类型为N型,所述第二类型为P型。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以及电路板上连接的如第一方面所述的IGBT。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为功率变换器。
附图说明
为了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描述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时用到的附图做一简要说明。显而易见地,这些附图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电网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GBT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IGBT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GBT的静态特性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GBT的工作安全区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阻现象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IGBT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IGBT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GBT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0-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GBT在制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提高器件的耐压特性。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申请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目前,IGBT存在耐压特性较差的问题,耐压特性包括IGBT的最大承受反向耐压的水平,可以利用BVCES来体现,BVCES是栅极与发射极间短路时,在指定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电流作用下,集电极与发射极间能承受的最大反向耐压,最大反向耐压越大,器件的耐压特性越好。
随着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流的增大,最大反向耐压也随之增加,然而当最大反向耐压超过器件的雪崩耐量后,BVCES会发生回退(snap back)的现象,此时随着电流的增大,最大反向耐压反而减小,即显现BV负阻效应,则器件会在器件终端区产生漏电大的现象,随着电流进一步增大,器件放大倍数增加,在该负反馈下,器件发生损坏,最终烧毁。
基于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IGBT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从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上,具有依次连接的正面器件区、IGBT漂移区、IGBT缓冲区和IGBT集电极区,其中正面器件区可以包括元胞区和环绕元胞区的终端区,终端区包括环绕元胞区的场板区和环绕场板区的场限环区,IGBT漂移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IGBT缓冲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IGBT缓冲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IGBT漂移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IGBT集电极区包括元胞集电极区、场板集电极区和场限环集电极区,元胞集电极区与元胞区在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场板集电极区与场板区在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场限环集电极区与场限环区在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IGBT集电极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在元胞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等于场板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时,场板区往往比元胞区更容易击穿,因此可以设计元胞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也就是说,与元胞区相对的部分集电极区具有较大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而与场板区相对的部分集电极区具有较小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有效减少场板区寄生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减少器件在承受反向耐压时的漏电值,改善器件的耐压特性以及安全工作区特性,加强器件的鲁棒性,提高器件整体的工作性能。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IGBT用于实现功率变换,可以应用于功率变换器,适用于直流电压为600V及以上的变流系统,如变频器、交流电机、开关电源、照明电路、牵引传动等领域,还适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领域。
IGBT模块在电动汽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设备的核心技术部件,IGBT模块占电动汽车成本将近10%,占充电桩成本约20%。IGBT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控控制系统,通过大功率直流/交流(DC/AC)逆变后驱动汽车电机;也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的车载空调控制系统,通过小功率直流/交流(DC/AC)逆变,这里可以使用电流较小的IGBT;还可以应用于充电桩,其中IGBT模块被作用开关元件使用。
IGBT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发电端、输电端、变电端及用电端:从发电端来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中的整流器和逆变器都需要使用IGBT模块。从输电端来看,特高压直流输电中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s,FACTS)需要大量使用IGBT等功率器件。从变电端来看,IGBT是电力电子变压器(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PET)的关键器件。从用电端来看,家用白电、微波炉、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照明驱动等都对IGBT有大量的需求。
参考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智能电网的架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PV panels)、直流-直流(DC-DC)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系统、直流连接(DC link)、直流-交流逆变器(DC-AC inverter)、交流滤波器(ACFilter)、输出端,其中DC-AC逆变器中可以设置有IGBT器件。
IGBT器件已成为轨道交通车辆牵引变流器和各种辅助变流器的主流电力电子器件。交流传动技术是现代轨道交通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交流传动系统中牵引变流器是关键部件,而IGBT又是牵引变流器最核心的器件之一。
本申请实施例中,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可以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A1和第二表面A2,在从第一表面A1到第二表面A2的方向上,依次具有正面器件区1001、IGBT漂移区1002、IGBT缓冲区1003和IGBT集电极区1004。其中,第一表面A1可以作为芯片的正面,第二表面A2可以作为芯片的背面。
参考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GBT的俯视图,即芯片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IGBT的结构示意图,图3可以为图2中的IGBT沿AA向的剖视图,为了便于描述,以下说明中,将第一表面A1作为上表面,将第二表面A2作为下表面,即定义了“上”和“下”的位置关系,实际上,这里的“上”和“下”是为了便于描述而定义的,与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放置位置有关,因此这种描述不应该作为对该器件结构的限定。
在半导体器件领域中,可以在半导体中掺入掺杂元素,掺杂元素的类型可以分为P型(空穴型,positive)和N型(电子型,negative),例如可以在半导体中掺杂P型掺杂元素得到P型半导体,这样P型半导体以空穴导电为主,或在半导体中掺杂N型掺杂元素得到N型半导体,这样N型半导体以电子导电为主。掺杂后半导体中掺杂元素的浓度作为掺杂浓度,可以利用掺杂元素和半导体元素的比例表示,也可以利用单位体积内掺杂元素的原子数表示。P型掺杂元素可以为Ⅲ族元素,例如硼、铟等,N型元素可以为Ⅴ族元素,例如氮、磷等。
根据掺杂后半导体中掺杂元素的浓度,可以将对半导体的掺杂分为轻掺杂和重掺杂,对应掺杂后的半导体为轻掺杂半导体和重掺杂半导体。
其中,轻掺杂指掺入的掺杂元素的数量较少,掺杂后半导体中掺杂元素的浓度较低,例如掺杂元素和半导体元素的原子数量比例约为十亿分之一。例如在半导体中轻掺杂P型掺杂元素可以表示为少空穴型(P-型)掺杂,得到P-型半导体;在半导体中轻掺杂N型掺杂元素可以表示为少电子型(N-型)掺杂,得到N-型半导体。
重掺杂指掺入的掺杂元素的数量较多,掺杂后半导体中掺杂元素的浓度较高,例如掺杂元素和半导体元素的原子数量比例约为千分之一。例如在半导体中重掺杂P型掺杂元素可以表示为多空穴型(P+型)掺杂,得到P+型半导体;在半导体中重掺杂N型掺杂元素可以表示为多电子型(N+型)掺杂,得到N+型半导体。
本申请实施例中,正面器件区1001位于器件中朝向第一表面A1的一侧,包括元胞区10和环绕元胞区10的终端区20,终端区20可实现芯片平面电场分压的功能。终端区20可以包括场板区21和场限环区22,其中场板区21包围元胞区10,场限环区22包围场板区21。参考图3所示,元胞区10、场板区21、场限环区22可以利用两个虚线分隔开,两个虚线位置用于表征元胞区10、场板区21、场限环区22之间的界限位置,由于图3为剖视图,因此实际上元胞区10和场板区21之间的界限为闭合的环,场板区21和场限环22之间的界限为闭合的环。
在IGBT为平面栅型IGBT时,元胞区10可以包括基体区、栅极区106和栅极氧化区107,基体区包括基区103、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位于基体区中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其中第一发射区104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第二发射区105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基区103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第一发射区104用于连接发射极108,第二发射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基区103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栅极区106和栅极氧化区107可以位于基体区之外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栅极氧化区107同时与第一发射区104和基区103连接,例如栅极氧化区107位于第一发射区104和基区103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即基体区的上方,栅极区106位于栅极氧化区107的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即栅极氧化区107的上方,栅极区106用于连接栅电极,作为器件的控制区。
在IGBT为沟槽栅型IGBT时,元胞区10可以包括基体区,基体区包括基区103、栅极区106、栅极氧化区107、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栅极区106、栅极氧化区107、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位于基体区中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其中第一发射区104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第二发射区105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基区103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第一发射区104用于连接发射极108,第二发射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基区103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此外,栅极区106和栅极氧化区107可以位于基体区中,栅极氧化区107在基体区中包围栅极区106,栅极氧化区107同时与第一发射区104和基区103连接,例如栅极氧化区107的侧壁在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与第一发射区104连接,其他部分侧壁与基区103连接,栅极区106用于连接栅电极,作为器件的控制区。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利用元胞介质层覆盖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元胞介质层可以包括第一介质层101和其上的第二介质层102,第一介质层101覆盖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第一介质层101可以为氧化物隔离(local oxidation ofsilicon,LOCOS)层,第二介质层102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硅。在需要引出第一发射区104时,可以对第一介质层101和第二介质层102进行刻蚀得到刻蚀孔,在刻蚀孔中形成导体材料,该导体材料可以作为发射极108。
场板区21可以包括第一场环区211,第一场环区211可以和发射极108连接,第一场环区211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第一场环区211上设置有场环介质层,场环介质层包括第三介质层212及其上的第四介质层213,第三介质层212可以为氧化物隔离层,第四介质层213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硅,第四介质层213上可以设置有栅极总线(gate bus)214,栅极总线214可以和元胞区10的栅电极连接;场限环区22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场环区221,第二场环区221上设置有场限环介质层,场限环介质层可以包括第五介质层222及其上的第六介质层223,第五介质层222可以为氧化物隔离层,第六介质层223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硅,第五介质层222上还设置有控制结构225和控制结构上的引出结构224,引出结构224可以贯穿第六介质层223,控制结构225的材料可以为多晶硅,引出结构224的材料可以为铝。
在正面器件区1001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IGBT漂移区1002,即IGBT漂移区1002位于正面器件区1001下方,IGBT漂移区1002与正面器件区1001连接,例如与元胞区10的基区103连接,与场板区21的第一场环区211连接,与场限环区22的第二场环区221连接,在沟槽栅型IGBT中,IGBT漂移区1002还可以与元胞区10的栅氧化区连接。IGBT漂移区1002可以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位于元胞区10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漂移区1002可以记为第一漂移区111,位于场板区21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漂移区1002可以记为第二漂移区217,位于场限环区22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漂移区1002可以记为第三漂移区227。即,第一漂移区111位于元胞区10下方,且第一漂移区111和元胞区10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第二漂移区217位于场板区21下方,且第二漂移区217和场板区21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第三漂移区227位于场限环区22下方,且第三漂移区227和场限环区22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参考图3所示,元胞区10和第一漂移区位于虚线同一侧,场板区21和第二漂移区217位于虚线同一侧,场限环区22和第三漂移区227位于虚线同一侧,虚线是为了便于说明引入的,实际上第一漂移区111、第二漂移区217和第三漂移区227之间可以并无明显界限。
在IGBT漂移区1002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IGBT缓冲区1003,即IGBT缓冲区1003位于IGBT漂移区1002的下方,IGBT缓冲区1003与IGBT漂移区1002连接,IGBT缓冲区1003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即掺杂元素与IGBT漂移区1002的掺杂元素的类型相同,且IGBT缓冲区1003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IGBT漂移区1002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其可以作为场截止层,提高IGBT的性能。位于第一漂移区111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缓冲区1003记为第一缓冲区121,位于第二漂移区217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缓冲区1003记为第二缓冲区218,位于第三漂移区227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缓冲区1003记为第三缓冲区228。即,第一缓冲区121位于第一漂移区111下方,且第一缓冲区121和元胞区10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第二缓冲区218位于第二漂移区217下方,且第二缓冲区218和场板区21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第三缓冲区228位于第三漂移区227下方,且第三缓冲区228和场限环区22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参考图3所示,第一缓冲区121、元胞区10和第一漂移区位于虚线同一侧,第二缓冲区218、场板区21和第二漂移区217位于虚线同一侧,第三缓冲区228、场限环区22和第三漂移区227位于虚线同一侧,实际上第一缓冲区121、第二缓冲区218、第三缓冲区228之间可以并无明显界限。
在IGBT缓冲区1003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IGBT集电极区1004,即IGBT集电极区1004位于IGBT缓冲区1003下方,IGBT集电极区1004与IGBT缓冲区1003连接,且用于连接集电极,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即掺杂元素与IGBT缓冲区1003的掺杂元素的类型相反,位于第一缓冲区121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记为元胞集电极区131,位于终端区20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记为终端集电极区,终端集电极区中,位于第二缓冲区218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记为场板集电极区219,位于第三缓冲区228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记为场限环集电极区229。即,元胞集电极区131位于第一缓冲区121下方,且元胞集电极区131和元胞区10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终端集电极区位于第二缓冲区218和第三缓冲区228下方,且终端集电极区和终端区20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终端集电极区中场板集电极区219位于第二缓冲区218下方,且场板集电极区219和场板区21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场限环集电极区229位于第三缓冲区228下方,且场限环集电极区229和场限环区22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参考图3所示,元胞集电极区131、第一缓冲区121、元胞区10和第一漂移区位于虚线同一侧,场板集电极区219、第二缓冲区218、场板区21和第二漂移区217位于虚线同一侧,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第三缓冲区228、场限环区22和第三漂移区227位于虚线同一侧,实际上元胞集电极区131、场板集电极区219、场限环集电极区229之间可以并无明显界限。
IGBT缓冲区1003设置在IGBT漂移区1002和IGBT集电极区1004之间,其可以作为场截止层,使IGBT为场截止型IGBT(field stop IGBT,FS-IGBT)。场截止层的作用有三点:1)截止正向电场,相比于没有场截止层的结构而言,同样的厚度能够承受更大的压降;2)减小漂移区的厚度,实现薄片化,降低导通损耗;3)减少注入少子空穴的存储空间,降低关断时间和损耗。
其中,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为不同类型的掺杂元素,二者分别为P型和N型,掺杂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半导体具有第一导电类型,掺杂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半导体具有第二导电类型,第一导电类型和第二导电类型为不同的导电类型,掺杂P型掺杂元素的半导体的导电类型为P型,掺杂N型掺杂元素的半导体的导电类型为N型,作为一种示例,第一导电类型可以为N型,第二导电类型可以为P型,则基区103导电类型为P,第一发射区104导电类型为N,第二发射区105导电类型为P,第一场环区211和第二场环区221的导电类型为P型,IGBT漂移区1002的导电类型为N,IGBT缓冲区1003的导电类型为N,IGBT集电极区1004的导电类型为P。
以上的基区103、第一发射区104、第二发射区105、第一场环区211、第二场环区221、IGBT漂移区1002、IGBT缓冲区1003、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为基底的不同位置,通过不同位置的掺杂得到,基区103的掺杂可以为轻掺杂,表示为P-,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的掺杂可以为重掺杂,分别表示为N+和P+,IGBT漂移区1002的掺杂可以为轻掺杂,表示为N-,IGBT缓冲区1003的掺杂可以为重掺杂,表示为N+,掺杂量级可以为1E12~1E13。集电极、栅电极和发射极108构成IGBT的3个电极端口。当IGBT正常工作时,元胞区的基区103表面会形成导通沟道,导电沟道在紧靠栅极氧化区107边界形成,导电沟道一侧为第一发射区104,在导电沟道另一侧为第一漂移区111,电子从发射极108经第一漂移区111流向集电极,由于集电极正向偏置以及电中性的要求,大量空穴将不断地从集电极注入到第一漂移区111,部分空穴和第一漂移区111的电子形成电导调制,其余空穴则扩散至基区103与第一漂移区111形成的结位置,最终由发射极108收集。此时IGBT的外部表现为:存在负载电流,IGBT处于导通状态。正是由于IGBT正向导通时的电导调制效应使得IGBT具有正向导通压降低、通态电流大,损耗小的优点。
参考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GBT的静态特性的示意图,IGBT的静态特性主要包括转移特性和输出特性。
其中,IGBT的转移特性用于描述IGBT集电极电流Ic与栅-射电压VGE(UGE)之间的关系,参考图4A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IGBT的转移特性曲线,横坐标为UGE,纵坐标为IC,开启电压UGE(th)是IGBT能实现电导调制而导通的最低栅--射电压,在UGE大于开启电压时,IGBT导通从而具有正向的IC,且IC随着UGE逐渐增大。
IGBT的输出特性也称为伏安特性,描述以栅-射电压为参变量时,集电极电流IC与集-射电压VCE(UCE)之间的关系,参考图4B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IGBT的输出特性曲线,横坐标为UCE,纵坐标为IC,不同的曲线(1、2、3、4、5)分布对应依次增长的UGE,IGBT的输出特性分为三个区域:正向阻断区Ⅲ、有源区Ⅱ和饱和区Ⅰ,在IGBT处于正向阻断区时,IGBT截止。在IGBT处于有源区时,IC随着UCE和UGE的增长而增长,且IC随着UCE增长幅度较小。在IGBT处于饱和区Ⅰ时,IC随着UCE和UGE的增长而增长,且IC增长幅度较大。当VCE(UCE)<0时,IGBT为反向阻断状态。在电力电子电路中,IGBT在开关状态工作,在正向阻断区Ⅲ和饱和区Ⅰ之间转换。
参考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GBT的安全工作区的示意图,其中横坐标为集-射电压VCE(UCE),纵坐标为IC,安全工作区(safe operation area,SOA)反映了一个功率器件同时承受一定电压和电流的能力,反向偏置安全工作区(Reverse Bias SafeOperation Area,RBSOA),由反向最大集电极电流、最大集电极-发射极间电压和最大允许电压上升率dVCE/dt确定,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重复脉冲作用下,RBSOA在IC≤200V且VCE≤1200V的区域范围内,这个区域表示栅偏压为零或负值但因空穴电流没有消失而存在时的关断瞬态。
IGBT还具有一定的性能参数,在其使用过程中需要在其最小或最大极限能力或极限条件的范围内,IGBT工作过程中不能超过最高会最低额定值,其主要的参数如下:
Collector–Emitter blocking voltage(BVCES):栅极与发射极间短路时,集电极与发射极间的最大电压;
Gate–Emitter voltage(VGES):集电极与发射极短路时,栅极与发射极间最大电压;
Continuous collector current(IC):集电极所允许的最大直流电流。一般指结温从25℃的壳体温度升到150℃的最大结温时所需的直流电流值。
Peak collector repetitive current(ICM):一般指在瞬态条件下,IGBT能够承受比其最大连续电流更高的峰值电流。
Maximum power dissipation(PD):此参数表示在25℃的壳体温度下,将结温提高到最大值150℃所需的功率耗散。
Junction temperature(Tj):IGBT结温在工作时的允许范围。
Collector–Emitter leakage current(ICES):栅极与发射极短路时,在集电极、发射极间加上指定的电压和指定的温度时的漏电流。
Gate–Emitter threshold voltage(VGE(th)):该参数定义了栅极-发射极的电压范围,在此范围内,IGBT导通。阈值电压具有负温度系数。阈值电压随栅极氧化层厚度线性增加,与P型基区掺杂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氧化物-硅界面间的固定表面电荷和栅氧中的可移动离子会导致阈值电压的偏移。
Collector–Emitter saturation voltage(VCE(SAT)):在指定的集电极电流和栅极电压的情况下,集电极与发射极间的电压。
Input capacitance(Cies):当集电极对发射极短路时,测得的栅极-发射极电容。输入电容为栅极发射极与米勒电容之和。栅极-发射极电容比米勒电容大得多。
Output capacitance(Coes):栅极对发射极短路时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容,具有典型的PN结电压相关性。
Reverse transfer capacitance(Cres):栅极与集电极之间的米勒电容,具有复杂的电压依赖性。
具有场截止层的IGBT存在耐压特性较差的问题,耐压特性包括IGBT的最大承受反向耐压的水平,可以利用BVCES来体现,BVCES是栅极与发射极间短路时,在指定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电流作用下,集电极与发射极间能承受的最大反向耐压,最大反向耐压越大,器件的耐压特性越好。
随着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流的增大,最大反向耐压也随之增加,然而当最大反向耐压超过器件的雪崩耐量后,BVCES会发生回退(snap back)的现象,此时随着电流的增大,最大反向耐压反而减小,即显现BV负阻效应,则器件会在器件终端区20产生漏电大的现象,随着电流进一步增大,器件放大倍数增加,在该负反馈下,器件发生损坏,最终烧毁。
参考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负阻效应的示意图,横坐标为VCES,纵坐标为ICES,在ICES为20nA时,VCES为1100V(三角形所在位置),在最大反向耐压超过器件的雪崩耐量后,随着电流的增大,最大反向耐压反而减小,参考左侧虚线,在ICES增加到1mA时,VCES为1100V回退到1100V,在出现BV负阻效应后,SOA特性相应减小。在没有BVCES回退现象,即不显现BV负阻效应时,随着电流的增大,最大反向耐压也逐渐增大,参考右侧虚线。
在反向耐压时,PNP晶体管的放大倍数与发射区的扩散系数DE/基区宽度WB/基区注入剂量NB呈反相关,而与基区的扩散系数DB/发射区的宽度WE/发射区的注入剂量NE呈正相关,如下公式所示:
PNP晶体管的发射区可以作为IGBT集电极区,因此可以通过降低PNP晶体管的发射区的注入剂量,或增加PNP晶体管的基区的注入剂量和/或宽度来减小基区宽度,从而降低PNP晶体管的放大倍数,即可以通过降低IGBT集电极区1004的注入剂量,或增加IGBT缓冲区1003的掺杂浓度/宽度等方式来减小IGBT的基区宽度,从而降低IGBT的放大倍数,达到抑制负阻的目的。然而该方案调整是对器件整体性的改变,降低放大倍数的同时也会影响到BV耐压的整体水平,抑或提高器件的饱和电压,导致通态损耗的增加。具体的,IGBT背面在进行空穴注入时,是通过对整个背面区域进行空穴的注入,各区域注入的离子浓度都完全一致。
目前,还可以对元胞区10的背面进行空穴注入时,将每个元胞区10进行一分为二的不同空穴浓度的注入,从而减小发射极108与集电极之间的漏电,同时降低关断损耗,提升产品的RBSOA特性(反向偏置安全工作区)。该技术的缺点在于:虽然对每个元胞都进行了半边的分区,空穴的差异注入后,器件的饱和压降会由于元胞区10另外半边的薄P型注入被拉高,增加了静态损耗。
在IGBT中,IGBT集电极区1004和IGBT缓冲区1003掺杂有不同类型的掺杂元素,则二者界面处形成PN结,IGBT集电极区1004背离IGBT缓冲区1003的表面与PN结之间的距离作为该PN结的结深,PN结的结深受IGBT集电极区1004的掺杂深度以及PN结厚度影响,在IGBT集电极区1004的掺杂深度一定的情况下,PN结越薄,PN结的结深越深,PN结越容易被击穿。针对IGBT集电极区1004和IGBT缓冲区1003之间的PN结,IGBT的结构特性使终端区20的结深相较于元胞区10的结深更深,在反向耐压时,电场击穿点会集中在终端区20的PN结处,而参考图3所示,当纵向承受反向耐压时,器件中的电场分布可以利用带箭头的实线表示,在终端区20的PN结所在区域同时存在横向和纵向的击穿路径,较容易击穿。由于IGBT的器件本征特性,在纵向上存在寄生的PNP三极管,但背面的空穴注入的浓度直接影响到饱和压降(VCESAT),过浓的背面空穴注入会使得PN结更薄,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增加,导致器件的snapback加剧,引起BV击穿的负阻效应,最终影响器件的使用性能。
此外,场板区21下的区域是电场强度最集中的区域,针对该区域的漏电流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器件整体漏电流。因此,根据寄生晶体管的击穿特性,可以调整PNP的场板区21下的区域的注入剂量,降低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空穴注入浓度,令元胞集电极区131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通过上述PNP晶体管的放大倍数与发射区和基区的函数关系,可知降低正对场板区21下的P集电极的注入剂量,可以针对性地减小场板区21三极管的放大倍数。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元胞集电极区131和场板集电极区219注入不同浓度的空穴,进行局部的漏电流控制,针对性的降低放大倍数,从而能够在不影响器件的饱和压降的水平的前提下,改善器件的耐压能力,消除BV负阻现象,提高器件的可靠性。
具体的,终端集电极区可以具有均匀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即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等于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则元胞集电极区131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同时大于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参考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IGBT的结构示意图,当纵向承受反向耐压时,器件中的电场分布可以利用带箭头的实线表示,场板集电极区219和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较低时,场板集电极区219和第二缓冲区218之间的PN结所在区域、场限环集电极区229和第三缓冲区228之间的PN结所在区域的横向击穿路径得到了抑制,较不容易击穿,相应的,场板集电极区219和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较低时,利于增大场板集电极区219和第一缓冲区121之间的PN结的厚度,以及场限环集电极区229和第二缓冲区218之间的PN结的厚度,降低终端集电极区和IGBT缓冲区1003之间的PN结的结深,使该处的PN结更不易击穿。例如元胞集电极区131的掺杂为重掺杂,掺杂量级为1E13~1E14cm-3(即1012~1014cm-3),场板集电极区219和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掺杂为轻掺杂,掺杂量级为1E12~1E13(即1012~1013cm-3)。
具体的,终端集电极区可以具有不均匀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例如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小于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而元胞集电极区131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此外,元胞集电极区131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可以等于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也可以大于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参考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IGBT的结构示意图,当纵向承受反向耐压时,器件中的电场分布可以利用带箭头的实线表示,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较低时,场板集电极区219和第二缓冲区218之间的PN结所在区域的横向击穿路径得到了抑制,较不容易击穿,相应的,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较低时,利于增大场板集电极区219和第一缓冲区121之间的PN结的宽度,降低该PN结的结深,使该处的PN结更不易击穿。例如元胞集电极区131和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掺杂为重掺杂,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量级为1E13~1E14cm-3(即1012~1014cm-3),场板集电极区219的掺杂为轻掺杂,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量级为1E12~1E13cm-3(即1012~1013cm-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从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上,具有依次连接的正面器件区、IGBT漂移区、IGBT缓冲区和IGBT集电极区,其中正面器件区可以包括元胞区和环绕元胞区的终端区,终端区包括环绕元胞区的场板区和环绕场板区的场限环区,IGBT漂移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IGBT缓冲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IGBT缓冲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IGBT漂移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IGBT集电极区包括元胞集电极区、场板集电极区和场限环集电极区,元胞集电极区与元胞区在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场板集电极区与场板区在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场限环集电极区与场限环区在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IGBT集电极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在元胞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等于场板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时,场板区往往比元胞区更容易击穿,因此可以设计元胞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也就是说,与元胞区相对的部分集电极区具有较大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而与场板区相对的部分集电极区具有较小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有效减少场板区寄生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减少器件在承受反向耐压时的漏电值,改善器件的耐压特性以及安全工作区特性,加强器件的鲁棒性,提高器件整体的工作性能。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GBT,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IGBT的制造方法,参考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IGBT的制造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S101,在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正面器件区1001,第一基底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参考图10所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可以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A1和第二表面A2,其中,第一表面A1可以作为芯片的正面,第二表面A2可以作为芯片的背面。基底可以为半导体基底,在基底中掺杂可以得到P型半导体或N型半导体,基底可以具有较大的厚度,不同的位置用于被掺杂而形成IGBT中的不同掺杂结构。具体的,基底可以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基底中对应有后续IGBT缓冲区1003、IGBT集电极区1004对应的区域,但是还未进行相应的掺杂。
在基底的第一表面可以形成正面器件区1001,正面器件区1001可以包括元胞区10和环绕元胞区10的终端区20,终端区20可实现芯片平面电场分压的功能。终端区20可以包括场板区21和场限环区22,其中场板区21包围元胞区10,场限环区22包围场板区21。
在IGBT为平面栅型IGBT时,元胞区10可以包括基体区、栅极区106和栅极氧化区107,基体区包括基区103、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位于基体区中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其中第一发射区104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第二发射区105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基区103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第一发射区104用于连接发射极108,第二发射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基区103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栅极区106和栅极氧化区107可以位于基体区之外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栅极氧化区107同时与第一发射区104和基区103连接,例如栅极氧化区107位于第一发射区104和基区103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即基体区的上方,栅极区106位于栅极氧化区107的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即栅极氧化区107的上方,栅极区106用于连接栅电极,作为器件的控制区。
其中,在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基体区,可以具体为,在基底中背离第二表面A2的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基区103;在基区103中背离第二表面A2的第一部分进行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一发射区104,在基区103中背离第二表面A2的第二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二发射区105,从而使第二发射区105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基区103中除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的剩余部分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
在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栅极区106和栅极氧化区107,可以具体为,在基底之外背离第二表面的一侧形成栅极氧化物和栅极结构,栅极氧化物所在区域为栅极氧化区107,栅极结构所在区域为栅极区106。栅极氧化物和栅极结构的形成方式可以为沉积工艺。
具体实施时,栅极氧化区在栅极区106之前形成,基体区可以在栅极氧化区107之前形成,也可以在栅极区106之后形成。
在IGBT为沟槽栅型IGBT时,元胞区10可以包括基体区,基体区包括基区103、栅极区106、栅极氧化区107、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栅极区、栅极氧化区、第一发射区和第二发射区位于基体区中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其中第一发射区104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第二发射区105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基区103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第一发射区104用于连接发射极108,第二发射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基区103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此外,栅极区106和栅极氧化区107可以位于基体区中,栅极氧化区107在基体区中包围栅极区106,栅极氧化区107同时与第一发射区104和基区103连接,例如栅极氧化区107的侧壁在背离第二表面A2的一侧与第一发射区104连接,其他部分侧壁与基区103连接,栅极区106用于连接栅电极,作为器件的控制区。
其中,在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基体区,可以具体为,在基底中背离第二表面A2的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基区103,在基区103中背离第二表面A2的第一部分进行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一发射区104,在基区103中背离第二表面A2的第二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二发射区105,使第二发射区105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基区103中除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的剩余部分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
在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栅极区106和栅极氧化区107,可以具体为,在基底中背离第二表面的第三部分刻蚀得到栅孔,在栅孔中形成栅极氧化物和栅极结构,栅极氧化物所在区域为栅极氧化区107,栅极结构所在区域为栅极区106。
具体实施时,栅极氧化区在栅极区106之前形成,基体区可以在栅极氧化区107之前形成,也可以在栅极区106之后形成。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利用元胞介质层覆盖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元胞介质层可以包括第一介质层101和其上的第二介质层102,第一介质层101覆盖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第一介质层101可以为氧化物隔离(Local Oxidation ofSilicon,LOCOS)层,第二介质层102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硅。在需要引出第一发射区104时,可以对第一介质层101和第二介质层102进行刻蚀得到刻蚀孔,在刻蚀孔中形成导体材料,该导体材料可以作为发射极108。
场板区21可以包括第一场环区211,第一场环区211可以和发射极108连接,第一场环区211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第一场环区211上设置有场环介质层,场环介质层包括第三介质层212及其上的第四介质层213,第三介质层212可以为氧化物隔离层,第四介质层213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硅,第四介质层213上可以设置有栅极总线214,栅极总线214可以和元胞区10的栅电极连接;场限环区22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场环区221,第二场环区221上设置有场限环介质层,场限环介质层可以包括第五介质层222及其上的第六介质层223,第五介质层222可以为氧化物隔离层,第六介质层223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硅,第五介质层222上还设置有控制结构225和控制结构上的引出结构224,引出结构224可以贯穿第六介质层223,控制结构225的材料可以为多晶硅,引出结构224的材料可以为铝。
其中,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为不同类型的掺杂元素,二者分别为P型和N型,掺杂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半导体具有第一导电类型,掺杂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半导体具有第二导电类型,第一导电类型和第二导电类型为不同的导电类型,掺杂P型掺杂元素的半导体的导电类型为P型,掺杂N型掺杂元素的半导体的导电类型为N型,作为一种示例,第一导电类型可以为N型,第二导电类型可以为P型,则基区103导电类型为P,第一发射区104导电类型为N,第二发射区105导电类型为P,第一场环区211和第二场环区221的导电类型为P型。以上的基区103、第一发射区104、第二发射区105、第一场环区211、第二场环区221可以为基底的不同位置,通过不同位置的掺杂得到,基区103的掺杂可以为轻掺杂,表示为P-,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的掺杂可以为重掺杂,分别表示为N+和P+。
在形成正面器件区1001之后,可以对基底从第二表面进行减薄,减薄后基底的厚度降低,通常为80~120微米(um),当然,基底减薄后的厚度与掺杂后的结构的厚度相关,因此与器件的BV耐压有相关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厚度。
S102,在基底中朝向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IGBT缓冲区1003,正面器件区1001和IGBT缓冲区1003之间的基底作为IGBT漂移区1002,参考图11所示。
在形成正面器件区1001后,可以从基底的第二表面对基底进行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IGBT缓冲区1003,正面器件区1001和IGBT缓冲区1003之间的基底作为IGBT漂移区1002。
IGBT漂移区1002位于正面器件区1001的朝向第二表面的一侧,即IGBT漂移区1002位于正面器件区1001下方,IGBT漂移区1002与正面器件区1001连接,例如与元胞区10的基区103连接,与场板区21的第一场环区211连接,与场限环区22的第二场环区221连接,在沟槽栅型IGBT中,IGBT漂移区1002还可以与元胞区10的栅氧化区连接。IGBT漂移区1002可以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位于元胞区10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漂移区1002可以记为第一漂移区111,位于场板区21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漂移区1002可以记为第二漂移区217,位于场限环区22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漂移区1002可以记为第三漂移区227。
即,第一漂移区111位于元胞区10下方,且第一漂移区111和元胞区10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第二漂移区217位于场板区21下方,且第二漂移区217和场板区21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第三漂移区227位于场限环区22下方,且第三漂移区227和场限环区22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其中,第一漂移区111、第二漂移区217和第三漂移区227具有相同的掺杂浓度,且IGBT缓冲区1003利用同一掺杂工艺形成,在不同位置处可以具有相同的掺杂深度,因此第一漂移区111、第二漂移区217和第三漂移区227具有相同的材料以及尺寸。
IGBT缓冲区1003位于IGBT漂移区1002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即IGBT缓冲区1003位于IGBT漂移区1002的下方,IGBT缓冲区1003与IGBT漂移区1002连接,IGBT缓冲区1003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即掺杂元素与IGBT漂移区1002的掺杂元素的类型相同,且IGBT缓冲区1003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IGBT漂移区1002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其可以作为场截止层,提高IGBT的性能。位于第一漂移区111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缓冲区1003记为第一缓冲区121,位于第二漂移区217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缓冲区1003记为第二缓冲区218,位于第三漂移区227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缓冲区1003记为第三缓冲区228。
即,第一缓冲区121位于第一漂移区111下方,且第一缓冲区121和元胞区10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第二缓冲区218位于第二漂移区217下方,且第二缓冲区218和场板区21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第三缓冲区228位于第三漂移区227下方,且第三缓冲区228和场限环区22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其中,第一缓冲区121、第二缓冲区218和第三缓冲区228具有相同的掺杂浓度,且利用同一掺杂工艺形成,可以具有相同的掺杂深度,因此具有相同的材料以及尺寸。
S103,在IGBT漂移区1002中朝向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一次掺杂,得到IGBT集电极区1004,参考图12所示。
在IGBT漂移区1002中朝向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一次掺杂,可以得到IGBT集电极区1004,第一表面A1和第二表面A2为相对的表面,例如第一表面A1为上表面时,第二表面A2可以为下表面。IGBT集电极区1004位于IGBT缓冲区1003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即IGBT集电极区1004位于IGBT缓冲区1003下方,IGBT集电极区1004与IGBT缓冲区1003连接,且用于连接集电极,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即掺杂元素与IGBT缓冲区1003的掺杂元素的类型相反,位于第一缓冲区121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记为元胞集电极区131,位于终端区20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记为终端集电极区,终端集电极区中,位于第二缓冲区218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记为场板集电极区219,位于第三缓冲区228朝向第二表面A2的一侧的部分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记为场限环集电极区229。
即,元胞集电极区131位于第一缓冲区121下方,且元胞集电极区131和元胞区10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终端集电极区位于第二缓冲区218和第三缓冲区228下方,且终端集电极区和终端区20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终端集电极区中场板集电极区219位于第二缓冲区218下方,且场板集电极区219和场板区21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场限环集电极区229位于第三缓冲区228下方,且场限环集电极区229和场限环区22在第一表面A1的投影重合。其中,在第一次掺杂后,元胞集电极区131、场板集电极区219和场限环集电极区229具有相同的掺杂浓度,且利用同一掺杂工艺形成,可以具有相同的掺杂深度,因此具有相同的材料以及尺寸。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导电类型可以为N型,第二导电类型可以为P型,则基区103导电类型为P,第一发射区104导电类型为N,第二发射区105导电类型为P,第一场环区211和第二场环区221的导电类型为P型,IGBT漂移区1002的导电类型为N,IGBT缓冲区1003的导电类型为N,IGBT集电极区1004的导电类型为P。以上的基区103、第一发射区104、第二发射区105、第一场环区211、第二场环区221、IGBT漂移区1002、IGBT缓冲区1003、IGBT集电极区1004可以为基底的不同位置,通过不同位置的掺杂得到,基区103的掺杂可以为轻掺杂,表示为P-,第一发射区104和第二发射区105的掺杂可以为重掺杂,分别表示为N+和P+,IGBT漂移区1002的掺杂可以为轻掺杂,表示为N-,IGBT缓冲区1003的掺杂可以为重掺杂,表示为N+,掺杂量级可以为1E12~1E13。
S104,遮挡场板集电极区219,对IGBT集电极区1004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二次掺杂,参考图7、图8、图13和图14。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对IGBT集电极区1004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一次掺杂后,可以遮挡场板集电极区219,对IGBT集电极区1004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二次掺杂,这样元胞集电极区131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通过上述PNP晶体管的放大倍数与发射区和基区的函数关系,可知降低正对场板区21下的P集电极的注入剂量,可以针对性地减小场板区21三极管的放大倍数。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元胞集电极区131和场板集电极区219注入不同浓度的空穴,进行局部的漏电流控制,针对性的降低放大倍数,从而能够在不影响器件的饱和压降的水平的前提下,改善器件的耐压能力,消除BV负阻现象,提高器件的可靠性。
具体的,终端集电极区可以具有均匀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即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等于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则元胞集电极区131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同时大于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参考图7所示,则遮挡场板集电极区219的同时,还可以遮挡场限环集电极区229,即遮挡场板集电极区,对IGBT集电极区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二次掺杂,以使元胞集电极区131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219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可以具体为,遮挡场板集电极区219和场限环集电极区229,对IGBT集电极区1004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二次掺杂,以使元胞集电极区131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且大于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当然,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等于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
具体的,终端集电极区可以具有不均匀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例如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小于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而元胞集电极区131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同时可以等于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参考图8所示,则遮挡场板集电极区219,对IGBT集电极区1004进行第二次掺杂后,元胞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219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这是因为场板区21下的区域是电场强度最集中的区域,针对该区域的漏电流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器件整体漏电流。
具体实施时,第二次掺杂的掺杂浓度大于第一次掺杂的掺杂浓度,具体的,第一次掺杂可以为轻掺杂,第二次掺杂可以为重掺杂。场板集电极区219可以利用光罩遮挡,在遮挡场板集电极区219的同时对场限环集电极区229的遮挡也可以利用同一光罩。
在对IGBT集电极区1004进行第二次掺杂后,可以在第二表面形成集电极240,集电极240的材料可以为导电性较好的此案例,例如金属材料,集电极240与IGBT集电极区1004连接,参考图13和图14所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制造方法,在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正面器件区,正面器件区可以包括元胞区和环绕元胞区的终端区,终端区包括环绕元胞区的场板区和环绕场板区的场限环区,基底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在基底中朝向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掺杂,得到IGBT缓冲区,正面器件区和IGBT缓冲区之间的基底作为IGBT漂移区,IGBT缓冲区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IGBT漂移区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在IGBT漂移区中朝向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一次掺杂,得到IGBT集电极区,IGBT集电极区包括元胞集电极区、场板集电极区和场限环集电极区,遮挡场板集电极区,对IGBT集电极区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二次掺杂,在元胞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等于场板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时,场板区往往比元胞区更容易击穿,因此可以设计元胞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场板集电极区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也就是说,与元胞区相对的部分集电极区具有较大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而与场板区相对的部分集电极区具有较小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有效减少场板区寄生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减少器件在承受反向耐压时的漏电值,改善器件的耐压特性以及安全工作区特性,加强器件的鲁棒性,提高器件整体的工作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以及与电路板连接的所述的IGBT。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功率变换器,功率变换器包括逆变器、整流器等。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为本申请的具体实现方式。应当理解,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从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上,具有依次连接的正面器件区、IGBT漂移区、IGBT缓冲区和IGBT集电极区;
其中,所述正面器件区包括元胞区和环绕所述元胞区的终端区;所述终端区包括环绕所述元胞区的场板区,以及环绕所述场板区的场限环区;
所述IGBT漂移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
所述IGBT缓冲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IGBT缓冲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IGBT漂移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
所述IGBT集电极区包括元胞集电极区、场板集电极区和场限环集电极区,所述IGBT集电极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与所述元胞区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与所述场板区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与所述场限环区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且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小于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
所述第一类型为P型或N型,所述第二类型为P型或N型,所述第一类型和所述第二类型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GBT,其特征在于,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为重掺杂区,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为轻掺杂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GBT,其特征在于,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浓度大于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GBT,其特征在于,所述IGBT为平面栅IGBT;
所述元胞区包括基体区、栅极区和栅极氧化区,所述基体区包括基区、第一发射区和第二发射区,所述第一发射区和所述第二发射区位于所述基体区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发射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第二发射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基区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第一发射区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第二发射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基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所述栅极区用于连接栅电极,所述栅极区和所述栅极氧化区位于所述基体区之外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IGBT集电极区用于连接集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GBT,其特征在于,所述IGBT为沟槽栅IGBT;
所述元胞区包括基体区,所述基体区包括基区、栅极区、栅极氧化区、第一发射区和第二发射区,所述栅极区、所述栅极氧化区、所述第一发射区和所述第二发射区位于所述基体区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发射区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第二发射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基区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第一发射区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第二发射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基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所述栅极区用于连接栅电极,所述栅极氧化区在所述基体区中包围所述栅极区;所述IGBT集电极区用于连接集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GBT,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板区包括第一场环区、栅极总线和位于所述第一场环区与所述栅极总线之间的场板介质层;所述第一场环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栅极总线用于连接栅电极;
所述场限环区包括第二场环区、控制结构和位于所述第二场环区与所述控制结构之间的场限环介质层;所述第二场环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
7.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正面器件区;所述基底中具有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所述正面器件区包括元胞区和环绕所述元胞区的终端区;所述终端区包括环绕所述元胞区的场板区,以及环绕所述场板区的场限环区;
在所述基底中朝向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IGBT缓冲区;所述IGBT缓冲区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基底中的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所述正面器件区和所述IGBT缓冲区之间的基底作为IGBT漂移区;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为相对的表面;
在所述IGBT漂移区中朝向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一次掺杂,得到IGBT集电极区;所述IGBT集电极区包括元胞集电极区、场板集电极区和场限环集电极区,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与所述元胞区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与所述场板区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与所述场限环区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重合;所述第一类型为P型或N型,所述第二类型为P型或N型,所述第一类型和所述第二类型不同;
遮挡所述场板集电极区,对所述IGBT集电极区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二次掺杂,以使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且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小于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遮挡所述场板集电极区,对所述IGBT集电极区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二次掺杂,以使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包括:
遮挡所述场板集电极区和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对所述IGBT集电极区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第二次掺杂,以使所述元胞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大于所述场板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且大于所述场限环集电极区中的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浓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掺杂为轻掺杂,所述第二次掺杂为重掺杂。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GBT为平面栅IGBT,则所述元胞区包括基体区、栅极区和栅极氧化区;所述基体区中包括基区、第一发射区和第二发射区,所述第一发射区和所述第二发射区位于所述基体区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发射区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栅极区用于连接栅电极,所述IGBT集电极区用于连接集电极;所述栅极区和所述栅极氧化区位于所述基底之外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
其中,在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所述基体区,包括:在所述基底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基区;在所述基区中背离第二表面的第一部分进行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一发射区,在所述基区中背离第二表面的第二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二发射区。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GBT为沟槽栅IGBT,所述元胞区包括基体区;所述基体区中包括基区、栅极区、栅极氧化区、第一发射区和第二发射区,所述栅极区、所述栅极氧化区、所述第一发射区和所述第二发射区位于所述基体区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发射区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栅极区用于连接栅电极,所述IGBT集电极区用于连接集电极;所述栅极区和所述栅极氧化区位于所述基底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
其中,在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所述基体区,包括:在所述基底中背离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基区;在所述基区中背离第二表面的第一部分进行第一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一发射区,在所述基区中背离第二表面的第二部分进行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的掺杂得到第二发射区。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板区包括第一场环区、栅极总线和位于所述第一场环区与所述栅极总线之间的场板介质层;所述第一场环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用于连接发射极;所述栅极总线用于连接栅电极;
所述场限环区包括第二场环区、控制区和位于所述第二场环区与所述控制区之间的场限环介质层;所述第二场环区中具有第二类型的掺杂元素。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以及与电路板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IGBT。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功率变换器。
CN202111278434.4A 2021-10-30 2021-10-30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1883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8434.4A CN114188396B (zh) 2021-10-30 2021-10-30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EP22885143.2A EP4340036A1 (en) 2021-10-30 2022-06-21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PCT/CN2022/100066 WO2023071237A1 (zh) 2021-10-30 2022-06-21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8434.4A CN114188396B (zh) 2021-10-30 2021-10-30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8396A CN114188396A (zh) 2022-03-15
CN114188396B true CN114188396B (zh) 2024-01-30

Family

ID=80540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78434.4A Active CN114188396B (zh) 2021-10-30 2021-10-30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40036A1 (zh)
CN (1) CN114188396B (zh)
WO (1) WO20230712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8396B (zh) * 2021-10-30 2024-01-30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CN115083895B (zh) * 2022-07-21 2022-11-18 深圳芯能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面变掺杂结构的场截止igbt芯片制作方法
CN115065350B (zh) * 2022-08-16 2022-11-18 深圳芯能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门极米勒钳位功能的igbt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07108A (zh) * 2022-09-14 2022-10-18 淄博美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低米勒电容igbt及其制作方法
CN116544231B (zh) * 2023-07-06 2023-09-29 上海埃积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压接式igbt器件结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93043A (ja) * 2007-01-11 2008-08-21 Fuji Electric Device Technology Co Ltd 電力用半導体素子
CN103094332A (zh) * 2013-01-30 2013-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CN104143568A (zh) * 2014-08-15 2014-11-12 无锡新洁能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终端结构的场截止型igbt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20724A (ja) * 2006-02-14 2007-08-30 Toyota Motor Corp 薄板型igbtの製造方法及び薄板型igbt
CN202282353U (zh) * 2011-09-26 2012-06-20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器件结构
CN113097287A (zh) * 2019-12-23 2021-07-09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igbt芯片终端结构及igbt芯片终端结构制作方法
CN114188396B (zh) * 2021-10-30 2024-01-30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93043A (ja) * 2007-01-11 2008-08-21 Fuji Electric Device Technology Co Ltd 電力用半導体素子
CN103094332A (zh) * 2013-01-30 2013-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CN104143568A (zh) * 2014-08-15 2014-11-12 无锡新洁能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终端结构的场截止型igbt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1237A1 (zh) 2023-05-04
EP4340036A1 (en) 2024-03-20
CN114188396A (zh) 202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88396B (zh) 一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EP2365531B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1087295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ower converter
US2014011127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8258039B (zh) 电导率调制漏极延伸mosfet
US20220254877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related module, circuit, and preparation method
CN111834449B (zh) 一种具有背面双mos结构的快速关断rc-igbt器件
CN109166921B (zh) 一种屏蔽栅mosfet
CN110473914B (zh) 一种SiC-MOS器件的制备方法
CN115579397A (zh) 双级沟槽栅碳化硅mosfet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82592A (zh) 一种衬底集成反并联续流二极管的rc-ligbt器件
WO2023185712A1 (zh) 半导体器件及相关电路、芯片、电子设备、制备方法
CN112201688A (zh) 逆导型igbt芯片
CN109686787B (zh) 一种利用二极管钳位的具有载流子存储层的igbt器件
US9461116B2 (en) Method of formation of a TI-IGBT
CN211930611U (zh) 一种可控硅驱动电路及可控硅芯片
CN213184297U (zh) 一种具有超结结构的平面型分裂栅igbt半导体功率器件
GB2612636A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3725280A (zh) 一种低开启电压的超结rb-igbt器件
CN112736134A (zh) 碳化硅pnpn晶闸管注入型igbt器件
CN219123242U (zh) 高压二极管
CN213184294U (zh) 一种具有超结结构的槽型分裂栅igbt半导体功率器件
CN111293168A (zh) Igbt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15731726U (zh) 一种低开启电压的超结rb-igbt器件
CN110797404B (zh) 一种rc-igbt半导体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