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74685A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74685A
CN114174685A CN202080055232.0A CN202080055232A CN114174685A CN 114174685 A CN114174685 A CN 114174685A CN 202080055232 A CN202080055232 A CN 202080055232A CN 114174685 A CN114174685 A CN 1141746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fan
fan case
air
blower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52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冈干博
一桥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i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174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46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08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the unit having provision for cooling the m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0/00Cultivation of turf, lawn or the like;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0/40Apparatus for cleaning the lawn or grass surface
    • A01G20/43Apparatus for cleaning the lawn or grass surface for sweeping, collecting or disintegrating lawn debris
    • A01G20/47Vacuum or blower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73Battery power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41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42Bladed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41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45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06Cooling the driv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送风机,调整在罩壳内部流动的空气流动,提高马达的冷却性能。送风机包括:风扇16,在旋转轴的轴向生成空气流;筒状的马达支架30,形成为筒状且在径向内侧保持马达;以及风扇壳部3,收容马达、马达支架30及风扇16并且形成空气的流路,且在风扇壳3的内侧部分,设有经一体成型的第一整流部(21~24)。第一整流部由第一叶21至第四叶24的肋状叶所形成,以将从风扇16排出的空气流动F1、F2的回旋成分减弱而如F3那样沿轴向顺利流动的方式引导。马达支架30构成为轴向的长度较马达更短。

Description

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送风机,通过本体罩壳内收纳的风扇(fan)的旋转将空气从吸气口抽吸至罩壳内,并从排出口向本体罩壳外排出。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便携式送风机,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鼓风机(blower)。所述送风机为下述结构,即:利用由马达驱动的风扇从形成于罩壳的吸入口导入外部空气,并将所抽吸的空气经由安装于吹出口的喷嘴(nozzle)向任意区域吹出。作业者握持送风机的把手部,一边将喷嘴的顶端朝向作为吹出对象的区域一边进行作业。利用送风机进行的作业中,例如有将地面的垃圾等吹飞的作业,以将喷嘴朝向前方斜下的方式保持把手部,通过将本体的罩壳左右摆动,从而一边将喷嘴的顶端左右摆动,一边将地面的垃圾等吹飞。送风机中,可使用离心风扇或轴流风扇,用于导入通过风扇的风的、罩壳的吸气口(开口)配置于马达的附近。而且,专利文献1的送风机中,在大致筒状的本体罩壳的内部经由马达外壳而收容整个马达,并且将马达配置于本体罩壳的轴心附近。马达外壳具有收容马达的内筒部分、及接触罩壳内面的外筒部分,通过在内筒与外筒之间形成放射状地延伸的静叶部,从而产生在罩壳内流动的空气的整流效果,提高送风性能并且降低噪音等。进而,在保持马达的内筒部分的下游侧开口部分,安装分立式的整流锥,在整流锥的外表面形成有向外侧延伸的多个副静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370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便携式送风机中,为了提高静叶的整流效果,较理想为延长静叶的轴向长度。但是,在马达外壳设置静叶的结构的送风机中,静叶的大型化会导致马达外壳的大型化,结果罩壳大型化而导致重量增加,送风机的便携性受损。而且,由于利用马达外壳的内筒部分来收容整个马达,因而马达的冷却性受损,因此需要充分考虑马达的冷却对策来进行设计。进而,在整流锥等马达外壳侧的外周面还设置多个静叶在成型上欠佳,视静叶的结构不同,有时会导致零件数增大,以致制品的制造成本上升。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背景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下述送风机,即:避免了罩壳的大型化,且实现了送风性能的提高或噪音的降低。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下述送风机,即:提高了马达的冷却性能。本发明的进而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下述送风机,即:通过对形成于罩壳的内壁部的、静叶的形状进行设计,从而可利用与以往同样的注射成形来将静叶成型,抑制了制造成本的上升。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若对本案中公开的发明中具代表性的特征进行说明,则如下。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送风机包括:马达,具有旋转轴;风扇,通过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在旋转轴的轴向生成空气流;筒状的马达支架,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径向内侧保持马达;风扇壳,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收容马达、马达支架及风扇并形成空气流的流路;以及罩壳,包含风扇壳及由作业者握持的把手部,且在风扇壳在径向内侧形成有第一整流部。第一整流部可为从风扇壳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肋,且与罩壳一体地成形。此处,马达支架构成为轴向的长度较马达更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风扇壳由在垂直于轴向的左右方向分割的两个构件形成,多个肋构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通过所述结构,仅变更罩壳的注射成形时的模具的形状,便可容易地实现本发明。进而,多个肋从内周面沿与两个构件的分割面正交的方向延伸。而且,在左右方向观看时,在轴向远离风扇的一侧的肋的形状以接近旋转轴的方式形成,且肋的靠近风扇的一侧以包含相对于旋转轴而倾斜延伸的部分的方式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马达具有:被覆部,径向外侧由马达支架覆盖;以及露出部,径向外侧未被马达支架覆盖。罩壳的风扇壳部分在空气流的流路方向的、较马达更靠下游侧,具有以随着在轴向远离马达而直径变小的方式收缩的圆锥部,第一整流部的大部分或全部配置于圆锥部内。此外,第一整流部可构成为包含第一支撑部,此第一支撑部抵接于马达的轴承支架的外周面而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进而另一特征,马达支架在径向外侧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二整流部。第二整流部形成于与马达及风扇壳抵接并支撑马达的第二支撑部。而且,第二整流部经由弹性体而抵接于风扇壳。进而,第二整流部包含沿径向延伸的第一肋、及沿轴向倾斜延伸的第二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风扇壳的内周侧形成有第一整流部,因而可使从风扇排出的空气的回旋流衰减,可实现送风性能的提高及噪音的降低。而且,在马达支架形成有第二整流部,因而除了可对从风扇送出的风进行整流以外,还可支撑马达。进而,马达支架并未覆盖整个马达而是支撑一部分,因而马达的外表面暴露于空气流,马达的冷却性能提高。进而,并未覆盖马达的整个外侧,因而可实现马达支架的小型轻量化,可达成整个送风机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1的总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送风机1的、卸除了左侧的罩壳2及喷嘴50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送风机1的、卸除了左侧的罩壳2的状态的铅垂截面图。
图4为图1的送风机1的通过旋转轴线A1的水平截面图。
图5为表示图1的送风机1的右侧的罩壳2和马达支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且为表示在罩壳2内流动的风的方向的图。
图6为图5的侧面图,且为表示风的流动的图。
图7为在图1的马达支架30安装了马达11及风扇16的、风扇组装体10的立体图。
图8为图7的风扇组装体10的侧面图。
图9为图8的马达支架30单体的立体图。
图10为图4的A-A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图中,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且,本说明书中,将前后、上下的方向设为图中所示的方向来进行说明。
图1中,无线(cordless)式的便携式送风机1例如在树脂制的罩壳2的内部包括马达11(将在下文图2中描述)及风扇16(将在下文图2中描述),通过电池包80的电力将未图示的马达11驱动。通过未图示的风扇16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经由喷嘴50向前方侧喷射。作业者握着送风机1的把手部5进行作业。通常将喷嘴50朝向前方斜下而保持送风机1,通过将把手部5前后左右摆动,从而一边将喷嘴50的顶端前后左右摆动,一边将桌上或地板面等清扫对象区域的垃圾吹飞。
罩壳2包含:风扇壳部3,为前后方向中央附近的直径鼓起那样的形状;电池安装部4,在风扇壳部3的后方侧形成为细的筒状;把手部5,将风扇壳部3的中央部分与电池安装部4的后方侧连接;以及圆筒状的顶端部6,形成于风扇壳部3的前方侧,且这些部分是通过合成树脂的成形而一体地制造。罩壳2是以由左右中央的分割面一分为二的状态分别成形,通过后述的多个螺杆而固定。罩壳2的左侧部分形成有多个螺纹柱18a~18m(图1中未见18c、18i~18m),在罩壳2的右侧部分的与这些螺纹柱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具有螺纹孔的螺纹柱。
把手部5为作业者单手握持的部分,且把手部5的前侧部分形成有大致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前侧连接部5b而与风扇壳部3的上表面连接,后侧部分的后侧连接部5c与电池安装部4的后端部分连接。在把手部5的握持部5a的上侧,设有开关面板40,此开关面板40用于进行马达11(将在下文图2中描述)的开(on)或关(off)的操作。在把手部5的前侧连接部5b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第一吸气口7a。此处,第一吸气口7a为用于抽吸外气的开口,在水平方向形成有多个细长形状的狭缝。在电池安装部4的后方侧的左右侧面,设有第二吸气口7b。第一吸气口7a和第二吸气口7b成为送风机1的吸气口。
在罩壳2的电池安装部4的下侧安装有电池包80。为了安装电池包80,在电池安装部4,在左右方向空开规定距离而形成有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两根轨道部(图中未见),电池包80是通过沿着轨道部从罩壳2的后方侧向前方侧水平移动从而安装。当从罩壳2卸除电池包80时,一边按压设于左右两侧面的锁扣按钮81一边使电池包80向罩壳2的后方侧水平移动。电池包80被广泛地用于电动工具,是将未图示的多个电池单元收容于合成树脂制盒的内部而成。电池单元为可反复进行充电及放电的二次电池,可使用锂离子电池单元等众所周知的电池单元。电池包80的输出例如为直流18V或36V,电压为任意。
若在罩壳2安装电池包80,则可通过电池包80的底面、及形成于罩壳2的前方侧的脚部8将送风机1稳定地载置于桌上等。脚部8是通过合成树脂的成形而与风扇壳部3一体地制造。喷嘴50为与形成于罩壳2的顶端部6的前侧的开口6a连接的、分立零件,形成为顶端的直径小且随着从喷出口51向轴线A1方向后方行进而逐渐变粗的、圆锥状。喷嘴50为了通过将从顶端部6排出的空气的流路缩窄从而提高流速,以及为了对特定的对象物容易地喷附空气流,而具有规定的轴向长度。喷嘴50是通过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而制造。此外,连接于顶端部6a的喷嘴并非仅限于图1所示那样的形状的喷嘴50,也可为圆筒状的直管的顶端扁平状地弯曲的喷嘴、弯曲的管等各种喷嘴或延长管。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1的分解立体图,且表示卸除了喷嘴50及罩壳2的左侧部分的状态。罩壳2包含风扇壳部3、电池安装部4、把手部5及顶端部6,由通过马达11的旋转轴线的铅垂面左右分割而形成。在罩壳2的右侧部分,形成有具有螺纹孔的螺纹柱17a~17m,通过未图示的螺杆而与罩壳2的左侧部分固定。风扇壳部3为罩壳2的一部分,且为了在内侧收容马达11及风扇16而形成为筒状。在风扇壳部3的内侧,通过马达支架30将马达11保持于与顶端部6的轴心为同心位置。
马达11为收容于金属制外壳的、带刷的直流马达。在马达11的内部,设有离心式的冷却风扇14。在马达11的向后方侧突出的旋转轴11a(符号参照下文将述的图3),设有风扇16。风扇16是通过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而制造,形成有从中央的旋转轴部16a向轴向前方侧倾斜延伸的、弯曲的多个叶片16b,以将叶片16b的外缘连接的方式设有圆锥形的遮罩(shroud)16c。
马达11的旋转轴(图中未见)配置成与轴线A1(参照图1、图3)同轴,经由马达11的旋转轴来枢轴支撑风扇16。马达支架30是通过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而形成,在径向外侧形成有与罩壳2的内壁面抵接的外筒部36,在轴线A1的附近形成有与马达11的外壳的外周面抵接的内筒部32。在内筒部32与外筒部36之间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肋等,以外筒部36与内筒部32同心的方式固定。关于马达支架30的形状,将在图7等中详细描述。
把手部5是由下述部分形成:握持部5a,由作业者握持;前侧连接部5b,将握持部5a的前端与风扇壳部3连接;以及后侧连接部5c,将握持部5a的后端与风扇壳部3连接。此处,把手部5的前侧连接部5b与风扇壳部3的前方侧的连接部分是以空气无法流动的方式划分。另一方面,把手部5与风扇壳部3的后方侧的连接部分是以内部空间连动的方式构成,构成为空气在把手部5与风扇壳部3之间流动。
经由第一吸气口7a导入的外气在把手部5的内部向后方侧流动,在电池安装部4内的空间中从后方朝向前方侧流动,与从第二吸气口7b抽吸的空气合流而到达风扇16。从风扇16向前方侧排出的空气通过马达支架30的外筒部36的内侧,到达收容马达11的空间(风扇壳部3的内部空间),从顶端部6向喷嘴50(图1侧)侧喷出。风扇壳部3的内部空间中,大部分的空气主要在沿着风扇壳部3的内壁面的外周侧部分流动,接近马达11的外周面的、内周侧附近的空气的流动减少。因此,与流动的空气的流量相比,不可谓马达11的冷却效果充分高,但本实施例中,使用在外周面设有开口部13且在开口部13的内侧设有冷却风扇14那样的马达11。冷却风扇14从马达11的外壳的背面(图1中为前表面侧)的开口抽吸空气,向径向外侧排出空气。
马达支架30的内筒部32在轴线A1方向所占的长度相较于马达11的长度(此处,旋转轴不包含于长度)而充分短。其结果为,马达11的外壳外周面的一半以上的区域在送风用的空气流动的风路内露出。本实施例中,将在所述风路内露出的部分定义为马达露出部38,将由马达支架30覆盖的部分定义为马达被覆部37(符号参照下文将述的图4)。马达11的圆筒状的外壳为金属制,因而可通过充分确保马达露出部38从而提高马达11的冷却性能。进而,通过设有马达露出部38,从而可使开口部13在风扇壳部3内的风路内露出,因而也可充分达成马达11的内部的冷却性能。
在马达11的前方侧的端部,将向轴线A1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状的轴承支架15a(将在下文图3中描述)固定于马达支撑肋(第一支撑部)25及罩壳2。所述固定时为了吸收振动,在马达支撑肋25在罩壳2之间安装有减震器28。马达支撑肋25以从风扇壳部3的内壁部沿分割面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与罩壳2一体地成型。在马达支撑肋25的前方侧形成有弯曲状的第二引导部27。第二引导部27形成从马达支撑肋25上表面及下表面向前方连续那样的、弯曲的斜面,将上侧斜面及下侧斜面的顶端连接。在马达支撑肋25的前方侧形成有弯曲状的第一引导部26,防止马达支撑肋25的后表面侧的空气的乱流。在马达11的外周部流动的空气的大部分流至连接于顶端部6的喷嘴50的内部,一部分空气经由吸入孔15c向后方侧被吸入马达11的内部空间。第二引导部27为用于对马达支撑肋25的下游侧的空气流动进行整流的引导板,抑制空气流在马达11的下游侧乱流。
在右侧的罩壳2的风扇壳部3的内周面,形成有从内壁向左方延伸的板状的第一叶21、第二叶22(参照下文将述的图5)、第三叶23(参照下文将述的图5)及第四叶24。这些四个叶部形成第一静叶部20,此第一静叶部20是为了对风扇壳部3的内部的空气流动进行整流而形成。此外,图2中,第二叶22及第三叶23仅看到前方侧的一部分22a、23a,第二叶22及第三叶23的形状将在图5中详述。第一叶21至第四叶24为第一整流部的一例。
开关面板40配置于开关单元41的上表面,所述开关单元41搭载有使马达11旋转的开按钮、使旋转停止的关按钮及电池警告灯,在开关单元41的下侧设有电路基板42。若按下开关面板40的开按钮,则马达11旋转,因而风扇16旋转,从形成于把手部5内的第一吸气口7a及形成于电池安装部4的后方端侧面的第二吸气口7b抽吸外气。所抽吸的空气从电池安装部4的内部空间到达风扇16,在马达支架30的内筒部32与外筒部36之间通过,在马达11的周围向前方侧流动,从顶端部6到达喷嘴50(参照图1)。
图3为图2的送风机1的通过旋转轴线A1的铅垂截面图。风扇壳部3为如下形状,即:具有从圆筒状的顶端部6侧到保持马达支架30的粗径部分圆锥状地扩展的圆锥部3a,并且从粗径部分的后方侧到与电池安装部4的连接部分附近圆锥状地收缩。从马达支架30到前侧部分,朝向后方安装有马达11。在马达11的旋转轴11a的后端设有金属制的安装构件19,在安装构件19安装有送风用的风扇16。以旋转轴19与轴线A1成为同心的方式配置马达11。风扇16形成有伞状地扩径的、从旋转轴部16a的外周侧向轴线A1方向后方延伸的多个叶片16b。在叶片16b的后方缘部,连接有圆锥形的遮罩16c。
马达支架30是以其外筒部36的外周部分由罩壳2的右侧部分与左侧部分夹持的方式保持。在外筒部36的上侧形成有凸部36a,经由弹性体48而保持于罩壳2的凹部3d。外筒部36为第二支撑部的一例。弹性体48为橡胶制,且为具有收容凸部36a的空间(凹部)的块体。同样地,在马达支架30的下侧形成有凸部36a,经由弹性体48而保持于罩壳2的凹部3d。
马达11为收容于圆筒状的金属制外壳的、带刷直流(Direct Current,DC)马达,其后方部分收容于马达支架30的内筒部32。即,内筒部32成为收容马达11的部分(马达收容部)。在马达支架30的后壁部31形成有两个螺纹孔,通过沿与轴线A1平行的方向延伸的螺杆44来固定马达11。马达11的后方侧部分构成为外周面由马达支架30被覆的马达被覆部37,形成于马达11的后端壁的轴承支架15b由马达支撑肋25保持。在轴承支架15b与马达支撑肋25之间,设有橡胶制的减震器28。这样,通过利用覆盖后方侧的马达支架30、及前端的马达支撑肋25来保持马达11,从而马达11的外壳的外周面的大部分暴露于风扇壳部3的内部的风路。从风扇16在风扇壳部3内向前方侧排出的空气从顶端部6向喷嘴50侧流入。
图4为图1的送风机1的通过旋转轴线A1的水平截面图。马达11以其旋转轴与轴线A1一致的方式配置于左右中心位置。若通过电池包80(参照图1)的电力而马达11旋转,则安装于马达11的未图示的旋转轴(输出轴)14的风扇16旋转,由此向箭头F1~F5所示的方向产生空气流。
在风扇16的周围,从前方朝向后方圆锥状地收缩的风扇壳部3的内壁面作为用于将流入风扇16的空气向规定方向(前方)引导的风扇导流器(fan guide)发挥功能。风扇16的遮罩16c配置于与风扇壳部3的内壁面以保持一定间隙的方式接近的位置。在遮罩16c的轴线A1附近后方侧,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6d,通过风扇16旋转从而从开口16d抽吸电池安装部4内的空气,空气沿着伞状的旋转轴部16a如箭头F1那样向径向外侧流动,向前方侧排出。从风扇16排出的空气如箭头F2那样通过马达支架30的内部。即,空气流通过中筒部34与外筒部36(符号均参照下文将述的图5)之间的开口部39b(将在下文图9中描述),在第一静叶部20的任一个叶(本例示中为第三叶23的上侧如箭头F3那样流动,在马达支撑肋25的左侧上部及第二引导部27的上部如箭头F4那样流动,到达顶端部6的内部空间、也就是喷嘴50的内部空间。第三叶23以从风扇壳部3的内壁面沿轴线A1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但其内周侧缘部23b位于与马达11充分远离的位置,不接近马达11的外周面。因此,在较第三叶23更靠内侧部分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抵接于马达支撑肋25的后表面,方向朝向内侧弯曲,如箭头F5那样流动。然后,如箭头F5那样流动的空气因冷却风扇14的抽吸而从吸入孔15c流至马达11的内部空间。
图4的箭头F1~F4的流动表示从风扇16排出的空气中的、在马达11的左侧空间中从后方朝向前方流动的空气流,但在马达11的右侧空间中从后方朝向前方流动的空气流也以同样的流动到达顶端部6。罩壳2的风扇壳部3的前侧的内侧壁面设为朝向圆筒状的顶端部6而前端变窄的形状,将沿着马达11的外周面及风扇壳部3的内侧壁面朝向轴线A1方向前方流动的空气流F4聚集,引导至形成为圆筒状的顶端部6。在顶端部6的圆筒部分的后端附近,形成有用于安装网状的护罩(未图示)的圆环槽6b,所述网状的护罩用于防止异物从顶端部6向内进入。进而,在马达11的上方及下方的空间中从后方朝向前方流动的空气流也以同样的流动到达顶端部6,但此时,在相当于箭头F3的上侧空间及下侧空间,未形成引导用的第一静叶部。
罩壳2的风扇壳部3的外径的、水平截面与垂直截面大致同形,设为轴线A1方向的中央的直径形成得大,且其前方侧及后方侧圆锥状收缩的形状。马达11由具有外筒部36及内筒部32(符号参照图2)的马达支架30定位于风扇壳部3的左右方向中央,轴线A1与马达11的旋转轴配置成同心状。通过顶端部6的空气到达喷嘴50的内部空间。在喷嘴50的后端附近的外周面形成有两处凸部52,与顶端部6的安装槽部9卡合。
图5为表示图1的送风机1的右侧的罩壳2及马达支架30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且为表示在罩壳2内流动的风的方向的图。箭头F1~F5所示的空气流动对应于图4所示的空气流。此处,风扇16向箭头45的方向旋转,因而箭头F1及F2也一边向轴向后方流动,一边向与箭头45相同的方向回旋。对照所述回旋,在马达支架30的外筒部36与中筒部34之间,形成有第二静叶35(参照下文将述的图9),此第二静叶35具有随着沿圆周方向旋转而其位置向前方侧变化的倾斜面。沿着第二静叶35流动的空气如箭头F2那样通过马达支架30,流向前方侧。在马达支架30的前方侧,空气流F3因风扇16的旋转力而一边在外周面回旋一边流动,但此处被引导至包含第一叶21、第二叶22、第三叶23、第四叶24的第一静叶部20,空气流F3中回旋流成分被消除,经整流成接近轴向流的流动后,如空气流F4那样流动。空气流F3的一部分空气如空气流F5那样因马达支撑肋25而方向转变,由第一引导部26向马达11(参照图4)的内部引导。
马达支架30在外周侧的四处经由弹性体48而由罩壳2夹持。在罩壳2的内周面,在圆周方向每隔90度的间隔交替设有用于收容大致四角形的弹性体48的、两个凹部3d及两个凸部3e。弹性体48为橡胶的成型品,且形成有用于使形成于罩壳2或马达支架30的凸部(36d、3d)嵌合的、凹部48a。凹部48a具有用于调整其缓冲特性的四个中空部48b。然而,弹性体48的形状为任意,不限定于图5那样的形状。
图6为图5的侧面图,且为与图5同样地表示风的流动的图。根据本图,形成于罩壳2的风扇壳部3的内侧的包含第一叶21、第二叶22、第三叶23、第四叶24的第一静叶部20的侧面形状明确。侧面观看(左方向观看)的图与罩壳2的右侧部分的模具的卸除方向正交,根据第一叶21、第二叶22、第三叶23、第四叶24的形状可理解,其板状的延伸部分与模具的卸除方向一致。另一方面,在图6的前后方向观看,第一叶21、第二叶22、第三叶23、第四叶24的形状并非直线状,而是为了抑制空气流F3的回旋流而稍许弯曲那样的形状。例如,以第一叶21来看,以后端部分21b向下方弯曲,且前端21a附近基本成为水平面的方式形成。即,左方向观看时,以第一叶21的在轴线A1方向远离风扇16的一侧(前侧)接近旋转轴线A1,相对于旋转轴A1从后方侧向前方侧倾斜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二叶22、第三叶23、第四叶24也为同样的形状。
形成于顶端部6的内壁部分的安装槽部9在侧面观看时为L字状,包含与轴线A1平行地延伸的轴向槽9a、及从轴向槽的后方侧端部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周方向槽9b。图6中,仅图示形成于罩壳2的右侧部分的安装槽部9,但在罩壳2的左侧部分的顶端部6的内周壁面也形成有同样的安装槽部9。
图7为在图1的马达支架30安装了马达11及风扇16的、风扇组装体10的立体图。风扇组装体10是在马达支架30的内筒部32从前方侧插入马达11并利用螺杆44(参照图3)螺固后,在马达11的旋转轴11a固定风扇16而成。进而,在马达支架30的外筒部36的外周面的四处,形成有图中未见的凸部或凹部,分别安装有弹性体48。在马达11的后方侧的轴承支架15b(参照图3)安装减震器28。减震器28是通过合成树脂或橡胶的一体成形而制造,构成为覆盖轴承支架15b的外周面那样的杯状。此外,在减震器28,为了抑制轴承支架15b的径向振动而形成有多个中空的部分,但将减震器28设为何种形状而具有何种制震特性为任意。
马达支架30是将内筒部32、中筒部34及外筒部36此三层圆筒部配置成同心状而成。内筒部32形成马达收容部,内筒部32的内周面与马达11的外壳的外周面抵接。中筒部34与外筒部36之间为成为从风扇16排出的空气的主要通路的部分,在此形成有沿圆周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静叶35。第二静叶35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七片,其间的空间成为开口部39b。在内筒部32与中筒部34之间,形成有沿径向及轴向延伸的八片径向肋33。八片径向肋33之间的空间成为从风扇16侧朝向马达11的后方侧空间的、开口部39a,但从风扇16喷出的空气流的一部分经由开口部39b从马达支架30的后方朝向前方侧流动。
图8为图7的组装体(风扇组装体10)的侧面图。此状态表示未安装弹性体48的状态。内筒部32成为马达收容部的主要零件,内筒部32的后方侧成为后壁部31。在后壁部31形成有开口31a(将在下文图9中描述),马达11的轴承支架15a在后方侧从开口31a向后方突出。在马达11的后方侧的两处,形成有向马达11供电用的电极12a、12b。对电极12a、12b连接未图示的导线,对马达11供给直流电力。
在外筒部36的上侧及下侧,形成有用于嵌合于弹性体48的凹部的、凸部36a。另一方面,在外筒部36的左侧及右侧(图中未见右侧),以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形的弹性体48在径向埋没一半以上的方式形成有凹部36b。安装于凹部36b的弹性体48、与安装于凸部36a的弹性体48设为同一零件,但以安装朝向为径向朝外与朝内的方式反方向地安装。此外,弹性体48的形状或安装方向、设置凹部36b和凸部36a的位置或个数为任意,也可使用其他众所周知的安装方法或缓冲机构。
关于马达11单体的后方侧大致一半(以送风机1的方向为基准而为前方侧一半),外壳的外表面作为马达露出部38如所示那样在风路内露出。而且,在马达11的内部有冷却风扇14,通过冷却风扇14从后方侧的吸入孔15c(参照图3)抽吸空气,冷却风扇14向径向外侧经由开口部13向外部进行排出。此处若将马达的直径设为Dm,则内筒部32的直径D2稍大于马达的直径Dm。具体而言,直径D2设为对马达的直径Dm加上内筒部32的板厚的两倍、及安装所需要的间隙的大小。马达支架30的外筒部36的直径D1构成得充分大于直径D2。直径D1可设为直径D2的1.5~3倍左右,此处设为大致2倍。马达支架30的外筒部36的轴向的长度L2构成得较内筒部32的轴向的长度L1更短。通过调整所述内筒部32及外筒部36的位置与马达11的重心位置、轴承支架15b的位置的均衡,从而将马达11稳定地保持于罩壳2的内部的轴心位置。
图9为图8的马达支架30单体的立体图。根据图9可理解马达支架30的内筒部32、中筒部34、外筒部36的大小,以及将这些筒部之间连接的径向肋33、第二静叶35的位置关系。内筒部32的后表面侧由沿径向延伸的后壁部31封闭。在后壁部31的中央轴心,形成有用于使马达11的轴承支架15a(参照图8)贯穿的开口31a。而且,在较开口31a更靠径向外侧形成有两个螺纹孔31b。中筒部34、外筒部36的轴线方向的长度相同。径向肋33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有八个,第二静叶35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有七个。外筒部36、中筒部34、内筒部32、第二静叶35及径向肋33构成第二整流部。而且,径向肋33为第一肋的一例,第二静叶35为第二肋的一例。
第二静叶35为以朝向圆周方向而轴线A1位置改变的方式形成的风扇,与径向肋33相比倾斜配置,通过风扇16从后方侧引导一边回旋一边向前方侧排出的空气。此处,第二静叶35由下述部分形成,即:平面部35a,与轴线A1正交;以及弯曲部35b,随着从平面部35a的连接部分向圆周方向且与风扇16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行进,而轴线A1方向的位置位于前方。此外,第二静叶35的设置目的在于,将从风扇16排出的空气向前方侧顺利引导,因而只要可达成所述目的,则第二静叶35也可并非仅由平面部35a和弯曲部35b形成,也可通过其他形状来实现。与邻接的第二静叶35之间成为作为空气通道的开口部39b,空气向箭头F2的方向流动。
图10为图4的A-A部的截面图。在风扇壳部3内,马达支架30由左右分割式的罩壳2的左侧部分与右侧部分夹持。因此,马达支架30的外筒部36成为与风扇壳部3的内壁接触或经由弹性体接触那样的结构。在径向观看,在中筒部34外侧与外筒部36内周侧之间形成有七片第二静叶35,邻接的第二静叶35间的空间成为空气流动的开口部39b。第二静叶35不仅具有将空气流向规定方向引导的引导板的作用,而且也作为将中筒部34外侧与外筒部36内周侧连结的框架发挥功能。内筒部32外侧与中筒部34之间并非空气流动的主要空间,因而设有径向肋33,此径向肋33成为用于在马达支架30内牢固保持马达11的收容部分(内筒部32)的骨架。径向肋33为沿径向及轴向延伸的面状,且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八个。内筒部32外侧与中筒部34的间隔为任意,因而在相较于图10的状态而欲进一步扩大作为空气通道的开口部39b的情况下,可减小中筒部34的直径,将第二静叶35沿径向伸长,增大开口部39b的径向的大小。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实施例,在风扇壳部3的内周侧形成有第一整流部20(21~24),因而可使从风扇16排出的空气流中的回旋成分衰减,使风扇壳部3内的空气流动顺利,提高作为送风机1的送风性能。而且,在马达支架30形成有第二静叶35,因而可减少从风扇16排出的风的乱流。进而,第二静叶35与马达支架30一体地形成,因而在变更所使用的马达11而追加制品变化那样的情况下,也仅变更马达支架30的形状便可,因而可降低设计变更时的成本。
以上,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可在不偏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所述实施例中使用鼓风机对送风机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滤器(filter)式或旋风(cyclone)式的吸尘器(cleaner)也为一种送风机,可将本发明适用于其罩壳结构。此时,可在从风扇排出的下游侧的内壁部分设置第一静叶部。
符号的说明
1:送风机
2:罩壳
3:风扇壳部
3a、3c:圆锥部
3b:圆筒部
3d:凹部
3e:凸部
4:电池安装部
5:把手部
5a:握持部
5b:前侧连接部
5c:后侧连接部
6:顶端部
6a:开口
6b:圆环槽
7a:第一吸气口
7b:第二吸气口
8:脚部
9:安装槽部
9a:轴向槽
9b:圆周方向槽
10:风扇组装体
11:马达
11a:旋转轴
12a、12b:电极
13:开口部
14:冷却风扇
15a、15b:轴承支架
15c:吸入孔
16:风扇
16a:旋转轴部
16b:叶片
16c:遮罩
16d:开口
17a~17m:螺纹孔部
18a~18m:螺纹柱
19:安装构件
20:第一静叶部(第一整流部)
21:第一叶
21a:(第一叶的)前端
21b:后端部分
22:第二叶
22a:(第二叶的顶端侧的)一部分
23:第三叶
23a:(第三叶的)顶端部
23b:内周侧缘部
24:第四叶
25:马达支撑肋
26:第一引导部
27:第二引导部
28:减震器
30:马达支架
31:后壁部
31a:开口
31b:螺纹孔
32:内筒部(马达收容部)
33:径向肋(第一肋)
34:中筒部
35:第二静叶(第二肋)
35a:平面部
35b:弯曲部
36:外筒部
36a:凸部
36b:凹部
37:马达被覆部
38:马达露出部
39a、39b:开口部
40:开关面板
41:开关单元
42:电路基板
44:螺杆
45:风扇16的旋转方向
48:弹性体
48a:凹部
48b:中空部
50:喷嘴
51:喷出口
52:凸部
80:电池包
81:锁扣按钮
A1:马达的旋转轴线
F1:通过风扇的空气流动
F2:通过第二静叶的空气流动
F3:通过第一静叶的空气流动
F4:利用第二引导部将经第一静叶整流的空气向排气侧引导的流动
F5:利用第一引导部将经第一静叶整流的空气向马达11内部引导的流动
L:马达轴向长度
L1:马达收容部轴向长度
L2:外筒部的轴向长度
D1:马达支架的直径
D2:马达收容部的直径
Dm:马达的直径

Claims (12)

1.一种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具有旋转轴;
风扇,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生成空气流;
筒状的马达支架,形成为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在径向内侧保持所述马达;
风扇壳,形成为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收容所述马达及所述马达支架、所述风扇,形成空气流的流路;以及
罩壳,包含所述风扇壳、及由作业者握持的把手部,
所述风扇壳在径向内侧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一整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支架的所述轴向的长度较所述马达更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整流部为从所述风扇壳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壳由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左右方向分割的两个构件形成,
所述多个肋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方向观看,所述多个肋包含以在所述轴向远离所述风扇的一侧接近所述旋转轴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倾斜延伸的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包含径向外侧由所述马达支架覆盖的被覆部、及径向外侧未被所述马达支架覆盖的露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壳在空气流的流路方向的、较所述马达更靠下游侧,具有以随着在所述轴向远离所述马达而直径变小的方式收缩的圆锥部,
所述第一整流部配置于所述圆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整流部包含:第一支撑部,抵接于所述马达的外周面而支撑。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支架在径向外侧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二整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整流部为与所述马达及所述风扇壳抵接并支撑所述马达的第二支撑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整流部经由弹性体而抵接于所述风扇壳。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整流部包含沿径向延伸的第一肋、及沿轴向倾斜延伸的第二肋。
CN202080055232.0A 2019-08-29 2020-07-31 送风机 Pending CN1141746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6572 2019-08-29
JP2019-156572 2019-08-29
PCT/JP2020/029531 WO2021039291A1 (ja) 2019-08-29 2020-07-31 送風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74685A true CN114174685A (zh) 2022-03-11

Family

ID=74684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5232.0A Pending CN114174685A (zh) 2019-08-29 2020-07-31 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3016B2 (zh)
JP (2) JP7424382B2 (zh)
CN (1) CN114174685A (zh)
DE (1) DE112020003375T5 (zh)
WO (1) WO20210392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65463A (ja) * 2019-10-24 2021-04-30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集塵機
JP2023128786A (ja) 2022-03-04 2023-09-14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作業機
USD1011661S1 (en) * 2023-06-15 2024-01-16 Ningbo Winbay Technology Co., Ltd. Leaf blow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501814A (ja) * 1987-11-12 1991-04-25 ブラック アンド デッカ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携帯用送風機
CN1207476A (zh) * 1996-11-20 1999-0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换气送风装置及换气送风系统
US6302640B1 (en) * 1999-11-10 2001-10-16 Alliedsignal Inc. Axial fan skip-stall
CN203500060U (zh) * 2012-08-20 2014-03-26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便携式鼓风机
JP2016044586A (ja) * 2014-08-22 2016-04-04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16078005A (ja) * 2014-10-21 2016-05-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送風作業機
CN105747989A (zh) * 2015-01-06 2016-07-13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 轴流风机吸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95001A (en) 1978-01-10 1979-07-27 Schick Inc Hair arranging instrument and its axial blower device
JPS6344145Y2 (zh) * 1980-03-05 1988-11-16
JPS56129880A (en) 1980-03-15 1981-10-12 Iruma Seiki Kk Movement fastening mechanism combined with waterproofing for portable watch
US4945604A (en) * 1987-11-12 1990-08-07 Black & Decker Inc. Portable blower
JP2739153B2 (ja) 1988-04-30 1998-04-08 ニチバン株式会社 シーラー材およびシーラー材の施工方法
JPH0222051U (zh) * 1988-07-29 1990-02-14
JP3064973U (ja) 1999-06-17 2000-01-28 株式会社バリテック新潟 送風機
FR2973815B1 (fr) * 2011-04-07 2014-08-29 Pellenc Sa Souffleur electroportatif autonome a vitesse de sortie d'air modulable
JP6079252B2 (ja) 2013-01-17 2017-02-1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携帯用ブロワ
US10232502B2 (en) * 2014-03-17 2019-03-19 Husqvarna Ab Power equipment cool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501814A (ja) * 1987-11-12 1991-04-25 ブラック アンド デッカ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携帯用送風機
CN1207476A (zh) * 1996-11-20 1999-0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换气送风装置及换气送风系统
US6302640B1 (en) * 1999-11-10 2001-10-16 Alliedsignal Inc. Axial fan skip-stall
CN203500060U (zh) * 2012-08-20 2014-03-26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便携式鼓风机
JP2016044586A (ja) * 2014-08-22 2016-04-04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16078005A (ja) * 2014-10-21 2016-05-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送風作業機
CN105747989A (zh) * 2015-01-06 2016-07-13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 轴流风机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039291A1 (zh) 2021-03-04
US11953016B2 (en) 2024-04-09
US20220341432A1 (en) 2022-10-27
JP2024041943A (ja) 2024-03-27
DE112020003375T5 (de) 2022-06-23
WO2021039291A1 (ja) 2021-03-04
JP7424382B2 (ja)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74685A (zh) 送风机
EP3179895B1 (en) Vacuum cleaner
CA2828567C (en) Handheld blower
KR20200050928A (ko)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US20190162192A1 (en) Blower
US9850915B2 (en) Power tool
JP7452601B2 (ja) クリーナ
KR20200141504A (ko) 로봇 청소기 팬 조립체 및 로봇 청소기
JP7102277B2 (ja) クリーナ
JP2013019276A (ja) 動力工具
US11744419B2 (en) Cleaner
JP5815310B2 (ja) 動力工具
CN112081763B (zh) 鼓风机
JP4851801B2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6079252B2 (ja) 携帯用ブロワ
CN208910030U (zh) 吸尘器及其风道结构
KR20150141796A (ko) 청소기
CN217128106U (zh) 手持式吹风机
CN112190179B (zh) 电动吸尘器
US20230313805A1 (en) Blower
JP7255156B2 (ja) クリーナ
KR20230116804A (ko) 진공 청소기
CN113846592A (zh) 吹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