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5970A - 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和将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和将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5970A
CN113905970A CN201980097073.8A CN201980097073A CN113905970A CN 113905970 A CN113905970 A CN 113905970A CN 201980097073 A CN201980097073 A CN 201980097073A CN 113905970 A CN113905970 A CN 1139059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haft member
links
dummy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707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05970B (zh
Inventor
一色正彦
中村知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059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59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59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59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0Component part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2Driving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0Component part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8Carrying surfaces
    • B66B23/12Step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第一假轴(50)包括:内侧轴构件(51),其在轴向的一端具有内侧螺纹部,并贯通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以及外侧轴构件(71),其在轴向的一端具有外侧螺纹部,将辊(32)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在比辊(32)的旋转支承部更靠外侧的外周面结合有与旋转支承部的外侧面对置的外侧止动件。通过结合外侧螺纹部与内侧螺纹部,内侧轴构件(51)与外侧轴构件(71)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一体化。在内侧轴构件(51)的比梯级连杆靠内侧和外侧的位置结合有与梯级连杆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对置的内侧止动件(56)及止动销(61)。形成于外侧轴构件的外周面的台阶面与辊(32)的旋转支承部的内侧面对置。

Description

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和将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 级连杆分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和将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该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在进行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使乘客移动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的分离作业时,用于代替梯级轴而将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上述的乘客输送机中,考虑了如下结构:梯级轴分别与作为多个踩踏面部件的梯级连结,多个梯级轴的两端部分别通过闭环状的梯级连杆连结体连结。在该结构中,在梯级轴上的比梯级连杆连结体分别靠轴向两端的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为了引导梯级连杆连结体的移动而被导轨引导的辊。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自动扶梯中的梯级连杆的更换方法。在该更换方法中,在机房中卸下梯级连杆连结体的1个连结部,破坏循环轨道而形成具有两端的梯级连杆的一条连锁。在该连锁的两端部安装与梯级轴相同长度的假轴。然后,使自动扶梯运转,利用拉出导轨装置将该连锁的一端从机房拉出到层站,在将拉出的梯级连杆的一端更换为新梯级连杆之后,使自动扶梯运转,使一端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并与连锁的另一端连结以形成闭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659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乘客输送机中,为了使辊的轴向外侧被导轨覆盖并保护的位置处的2个梯级连杆分离,有时预先使比梯级轴短的假轴贯穿2个梯级连杆来连结2个梯级连杆,以代替将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梯级轴。在假轴的一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辊。从梯级轴向假轴的更换作业是在辊与导轨的没有侧板部的位置对置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假轴上,在辊的外侧不结合用于防止辊的脱落的挡圈(外侧止动件),以便之后将假轴从辊向轴向内侧(梯级配置侧)拔出。然后,以在导轨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移动到辊的轴向外侧被导轨的侧板部覆盖并保护的位置的方式,使梯级连杆连结体循环移动。在该情况下,通过人力以低速度一边慎重地确认状况一边使梯级连杆连结体循环移动,以使得即使在没有挡圈的状态下辊也不会相对于假轴向轴向外侧偏移移动。然后,通过将假轴从辊及2个梯级连杆向轴向内侧拔出而将2个梯级连杆分离。在该作业中,存在通过人力使梯级连杆连结体循环移动的、需要相当多劳力的作业,因此希望减轻作业者的负担。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公开能够消除上述不良情况的手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以及使用该假轴来分离梯级连结体的梯级连杆的方法,其能够减轻在进行辊的轴向外侧被导轨覆盖并保护的位置处的梯级连杆的分离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者的负担。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是在乘客输送机中代替将在移动方向上连结的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梯级轴的至少一侧端部而使用的,在该乘客输送机中,多个作为踩踏面部件的梯级分别连结有所述梯级轴,多个所述梯级轴的两端部分别通过闭环状的梯级连杆连结体而连结,在所述梯级轴的比所述梯级连杆连结体分别靠轴向两端的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为了引导所述梯级连杆连结体的移动而被导轨引导的辊,所述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具备:内侧轴构件,其在轴向的一端具有作为螺纹轴或螺纹孔的内侧螺纹部,并贯通所述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以及外侧轴构件,其在轴向的一端具有作为螺纹孔或螺纹轴的外侧螺纹部,该外侧轴构件将所述辊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在比所述辊的旋转支承部更靠外侧的外周面结合有与所述旋转支承部的外侧面对置的外侧止动件,通过将所述外侧螺纹部与所述内侧螺纹部结合,所述内侧轴构件与所述外侧轴构件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一体化,在所述内侧轴构件的比所述梯级连杆靠内侧的位置,结合有与所述梯级连杆的内侧面对置的内侧止动件,在所述内侧轴构件的比所述梯级连杆靠外侧的位置,以相对于所述内侧轴构件沿直径方向贯通的方式可拆卸地结合有与所述梯级连杆的外侧面对置的止动销,形成于所述外侧轴构件的外周面的台阶面与所述辊的所述旋转支承部的内侧面对置。
本发明的将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是使用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来分离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级连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从一部分的所述梯级轴卸下所述梯级的状态下,在梯级轴方向两侧的各所述梯级连杆连结体中,在所述辊与所述导轨的没有侧板部的位置对置的状态下,从所述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拔出所述梯级轴;使第一假轴贯通拔出了所述梯级轴的所述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将所述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并且使第二假轴贯通拔出了所述梯级轴的所述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将所述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利用马达使所述梯级连杆连结体循环移动,使所述第一假轴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移动到所述辊的轴向外侧被所述导轨的侧板部覆盖并保护的位置;以及通过使所述内侧轴构件和所述外侧轴构件相对旋转,将所述内侧轴构件从所述外侧轴构件向轴向内侧分离,将所述内侧轴构件从所述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拔出,将所述2个梯级连杆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和将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能够减轻在辊的轴向外侧被导轨覆盖并保护的位置处进行梯级连杆的分离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者的负担。具体而言,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梯级连杆的分离作业。首先,在从一部分的梯级轴卸下梯级的状态下,在梯级轴方向两侧的各梯级连杆连结体中,在辊与导轨的没有侧板部的位置对置的状态下,从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拔出梯级轴。接着,使作为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的第一假轴贯通拔出了梯级轴的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将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与此同时,使第二假轴贯通拔出了梯级轴的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将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接着,利用马达使梯级连杆连结体循环移动,使假轴在导轨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移动到辊的轴向外侧被导轨的侧板部覆盖并保护的位置。此时,通过与假轴结合的外侧止动件和假轴的台阶面,限制了辊相对于假轴在轴向上偏移移动。因此,不需要为了使第一假轴移动到辊的轴向外侧被导轨覆盖并保护的位置而通过人力使梯级连杆连结体以低速度循环移动。在使第一假轴移动到辊的轴向外侧被导轨覆盖并保护的位置之后,一边使内侧轴构件与外侧轴构件相对旋转,一边使内侧轴构件从外侧轴构件向轴向内侧分离,将内侧轴构件从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拔出,由此能够将2个梯级连杆分离。因此,在辊的轴向外侧被导轨覆盖并保护的位置处进行分离梯级连杆的作业的情况下,不需要通过人力使梯级连杆连结体以低速度循环移动,因此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在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外侧轴构件的外周面和所述内侧轴构件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平行的2个平面部,该2个平面部用于利用工具从外侧夹持并使所述内侧轴构件和所述外侧轴构件相对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例如扳手等工具从外侧夹持形成于内侧轴构件侧和外侧轴构件侧中的至少一方的2个平行的平面部,并且使内侧轴构件和外侧轴构件相对旋转。由此,能够实现将内侧轴构件与外侧轴构件分离的作业的容易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和将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能够减轻在辊的轴向外侧被导轨覆盖并保护的位置处进行梯级连杆的分离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者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在作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的乘客输送机的自动扶梯的1个例子中,将一部分梯级卸下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2是自动扶梯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在图1的A部中卸下了一部分的状态下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梯级与梯级轴的结合结构的立体图。
图5A是在图3的B部中表示梯级轴与梯级连杆的结合结构和辊配置部分的立体图。
图5B是在梯级轴与梯级连杆的结合结构中将一部分的梯级连杆和辊卸下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6A是实施方式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第一假轴)的立体图。
图6B是沿图6A的箭头C方向观察的图。
图6C是将图6A的第一假轴分离为内侧轴构件和外侧轴构件并省略止动销而示出的剖视图。
图6D是在图6A中取出内侧轴构件侧的部件并从轴向外侧观察的图。
图6E是在图6A中仅取出外侧轴构件并从轴向外侧观察的图。
图6F是在图6A中仅取出外侧轴构件并从轴向内侧观察的图。
图7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卸下一部分层站部件并从上侧观察从图1的状态移动梯级连杆连结体而使卸下了梯级的部分移动到机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与图8对应的图,表示以使第一假轴贯通拔出了梯级轴的一侧的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并将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第一假轴的作业的状态。
图10A是表示在图9的D部中使第一假轴的结合内侧止动件前的部分贯通了2个梯级连杆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B是表示从图10A的状态将内侧止动件与第一假轴结合而由第一假轴支承2个梯级连杆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与图8对应的图,表示在图9的状态之后,使第二假轴贯通拔出了梯级轴的另一侧的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将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的状态。
图12A是与图5A对应的图,表示在图11的状态之后,利用马达使梯级连杆连结体循环移动,使第一假轴移动至导轨的具有侧板部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状态。
图12B是图12A的E-E剖视图。
图12C是表示在图12B中从第一假轴的外侧轴构件拆卸内侧轴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第一假轴)的立体图。
图14是与图12B对应的图,表示利用图13的第一假轴将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说明的形状、材料、个数等是用于说明的例示,能够根据假轴或乘客输送机的规格进行变更。以下,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乘客输送机是自动扶梯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在乘客输送机是在乘客脚下多个梯级的踩踏面没有台阶地连续移动的自动人行道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图1是在应用实施方式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的自动扶梯10的1个例子中,将一部分梯级30卸下而示出的立体图。图2是自动扶梯10的概略剖视图。图3是在图1的A部中卸下了一部分的状态下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表示梯级30与梯级轴31的结合结构的立体图。图5A是在图3的B部中表示梯级轴31与梯级连杆41a、41b的结合结构和辊32配置部分的立体图。图5B是在梯级轴31与梯级连杆41a、41b的结合结构中将一部分的梯级连杆41b及辊32卸下而示出的立体图。
自动扶梯10构成为包括桁架12(图2)、移送单元20以及多个梯级30。梯级30相当于踩踏面部件。桁架12是支承其他部件的结构部分,构成自动扶梯10的基础部分。移送单元20设置在桁架12的内部,使多个梯级30向一个方向循环移动。在多个梯级30的左右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图2的纸面的正反面方向)两侧配置有包括裙板17的栏杆14。在此,“左右方向”是指从下侧的层站沿行进方向观察自动扶梯10时的左右方向,相当于后述的梯级轴方向。
移送单元20构成为包括马达25和动力传递机构21(图3)。马达25的驱动由控制装置(未图示)控制。如图3所示,动力传递机构21由传递马达25的旋转轴的动力的带26及带轮27、将传递到带轮27的动力减速并输出的减速机构28、与减速机构28的输出侧连结的左右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两侧的旋转轴29等形成。马达25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21传递至与旋转轴29的输出侧连结的链轮(未图示)。在链轮上挂有长圆形的闭环状的链条24,通过链轮的旋转,链条24向一个方向(图3的箭头α方向)循环移动。在图3中,卸下裙板17的一部分进行表示。在链条24的上侧啮合有比链条24大很多的闭环状的梯级连杆连结体40。梯级连杆连结体40通过将多个梯级连杆41a、41b连结成闭环状而形成。梯级连杆41a、41b在梯级30的左右方向两侧被梯级轴31的两端部贯通而被支承为能够转动。
如图4所示,在梯级30中,竖板34与具有供乘客搭乘的踩踏面的踏板33的行进方向一端(图4的纸面的前侧端)连结,大致三角形的侧板35与踏板33和竖板34的左右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两端连结。
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梯级轴31贯通左右方向两端的侧板35而与各梯级30连结。关于各梯级30,梯级轴31的两端部分别支承于梯级连杆连结体40。此时,梯级轴31的两端部分别在左右方向上贯通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长度方向端部的重合部。
如图5A、图5B所示,各梯级连杆41a、41b是由多个钢板的层叠体形成的长条的刚体。2个梯级连杆41a、41b在对置的两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梯级轴31。
如图3所示,链条24在自动扶梯10的中间部与梯级连杆连结体40的上侧部分的环内周侧端啮合。具体而言,在各梯级连杆41a、41b的环内周侧端形成有沿长度方向排列且截面为大致半圆形的多个凹部43。而且,梯级连杆41a、41b的多个凹部43与配置于链条24的循环方向多个位置的厚度方向中间部的多个圆筒部24a卡合。由此,链条24在自动扶梯10的中间部与梯级连杆连结体40的上侧部分的环内周侧端在移动方向的一部分啮合。在图3中,仅示出了左侧(图3的上侧)的链条24,但在右侧(图3的下侧)也同样地配置有链条。由此,左右方向的两侧的链条24经由动力传递机构21被马达25驱动,从而动力从链条24传递到梯级连杆连结体40,梯级连杆连结体40向一个方向(图3的箭头β方向)循环移动。
并且,如图4、图5B所示,在各梯级轴31的比梯级连杆连结体40分别靠轴向两端的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辊32。辊32在桁架12(图2)中沿着在多个梯级30的左右两侧上下分离地配置的导轨13a、13b(图2)移动。由此,辊32为了引导梯级连杆连结体40的移动而被导轨13a、13b引导。在梯级轴31中,在比辊32的旋转支承部72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卡定有挡圈76(参照图6A),通过该挡圈76防止辊32相对于梯级轴31向轴向外侧偏移移动。并且,如图5A所示,在上侧的导轨13a中,在长度方向中间部以与辊32的轴向外侧对置的方式形成有用于限制辊32向外侧移动的侧板部13c。另一方面,在导轨13a中的配置于下部以及上部的机房18、19内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省略了侧板部。由此,能够在机房18、19内不被侧板部妨碍地进行梯级轴31的更换。
当运转开关(未图示)接通时,马达25被驱动,由此梯级连杆连结体40循环移动。由此,自动扶梯10运转。另外,辊32被导轨13a、13b引导,由此引导梯级30的移动。以下,对自动扶梯10使乘客从下层向上层沿作为行进方向的图2的箭头γ方向上升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梯级30在上侧的导轨13a侧上升,梯级30在下侧的导轨13b侧下降。
在上述自动扶梯10中,如图5A所示,有时在导轨13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进行将辊32的轴向外侧被侧板部13c覆盖并保护的位置处的2个梯级连杆41a、41b分离的作业。在该情况下,在实施方式中,代替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梯级轴31,而预先使比梯级轴31短的假轴贯通2个梯级连杆41a、41b,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连结。例如,如上所述,在导轨13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附近,在梯级连杆连结体40的环内周侧端啮合有链条24(图3),因此在对链条24、驱动链条24的驱动机构进行修理、更换时,需要将在链条24的上侧成为障碍的2个以上的梯级连杆41a、41b分离。这样,为了减轻与辊32的轴向外侧被导轨13a覆盖的梯级轴31对应的位置的梯级连杆41a、41b的分离作业中的作业者的负担,在实施方式中,代替梯级轴31,使用将能够在轴向上分离的2个轴构件结合而形成的第一假轴50以及第二假轴81。
图6A是第一假轴50的立体图。图6B是沿图6A的箭头C方向观察的图。图6C是将图6A的第一假轴50分离为内侧轴构件51和外侧轴构件71并省略止动销而示出的剖视图。图6D是在图6A中取出内侧轴构件51侧的部件并从轴向外侧观察的图。图6E是在图6A中仅取出外侧轴构件71并从轴向外侧观察的图。图6F是在图6A中仅取出外侧轴构件71并从轴向内侧观察的图。
如图10A、图10B所示,第一假轴50贯通被连结的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端部的重合部而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支承为能够转动。
如图6A、图6B、图6C所示,在第一假轴50,在轴向外端部通过旋转支承部7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辊32,在轴向内侧的圆柱部53贯通支承有梯级连杆41a、41b(图5B)。而且,第一假轴50能够分离为轴向内侧的内侧轴构件51和轴向外侧的外侧轴构件71。辊32安装于外侧轴构件71,梯级连杆41a、41b支承于内侧轴构件51。
如图6A、图6C所示,内侧轴构件51包括大致圆柱状的轴主体52和与轴主体52结合的内侧止动件56。轴主体52在轴向的一端(图6C的左端)具有作为轴向的螺纹轴的内侧螺纹部52a,中间部的圆柱部53贯通在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长度方向一端部或另一端部形成的轴孔44a、44b(图10A)。如图6C所示,在轴主体52的轴向另一端面(图6C的右端面)的中心形成有矩形等非圆形的截面的突部54。内侧止动件56以通过与突部54一致的形状的孔55而与突部54嵌合的方式,通过螺栓60与轴主体52的轴向的另一端部结合。如图6A、图6C所示,内侧止动件56为大致圆板状,在轴向的一端面(图6C的右端面)形成有包含平面部58的2个台阶部57。2个台阶部57的平面部58相互平行。在内侧止动件56与轴主体52结合的状态下,内侧止动件的轴向另一端部(图6C的左端部)的圆板部59与轴主体52的轴向另一端面抵接。由此,在轴主体52的轴向的另一端部的比梯级连杆41a、41b靠内侧配置的部分结合有内侧止动件56,内侧止动件56的圆板部59如后述的图10B所示,与梯级连杆41a的内侧面(图10B的右侧面)对置。
内侧止动件56的2个平面部58用于利用工具从外侧夹持并如后述那样使内侧轴构件51与外侧轴构件71相对旋转。
在内侧轴构件51的轴主体52的圆柱部53的比梯级连杆配置部分靠外侧的轴向一侧(图6C的左侧)形成有沿直径方向贯通的孔53a。棒状的止动销61贯通该孔53a,止动销61的两端部从圆柱部53的外周面的相差180度相位的2个位置突出。由金属线形成为大致U字形的防脱部件62的一个脚部62a贯通止动销61的两端部,形成于另一个脚部62b的中间部的半圆部62c嵌合于止动销61的外周面的一侧半部,由此实现防脱部件62从止动销61的防脱。由此,也防止止动销61从圆柱部53的孔53a脱出。在从止动销61拔出防脱部件62之后,能够从圆柱部53的孔53a沿直径方向卸下止动销61。因此,止动销61相对于内侧轴构件51以在直径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可拆卸地结合。如后述的图10A所示,在使圆柱部53贯通梯级连杆41a、41b而在圆柱部53的直径方向外侧配置梯级连杆41a、41b的情况下,止动销61的两端部与梯级连杆41a的外侧面(图10A的左侧面)对置。
并且,如图6A、图6C、图6D所示,在内侧轴构件51的比孔53a靠轴向一端侧的外周面形成有2个平行的平面部53b。与内侧止动件56的平面部58同样地,2个平面部53b用于利用工具从外侧夹持并如后述那样使内侧轴构件51与外侧轴构件71相对旋转。通过2个平面部53b,在内侧轴构件51的轴向一端部形成截面为长圆形的柱部53c。
另一方面,如图6A、图6C、图6E、图6F所示,外侧轴构件71呈大致圆柱状,在轴向的一端部(图6C的右端)形成有与内侧轴构件51的柱部53c相同的截面形状的柱部73,在轴向的另一端部(图6C的左端部)突出有外侧圆柱部74,在轴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中间直径的中间圆柱部75。在柱部73的轴向一端面形成有作为螺纹孔的外侧螺纹部73a。辊32通过旋转支承部7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外侧圆柱部74。旋转支承部72由球轴承等轴承形成。在图6C中,用斜格子部简化表示旋转支承部72。上述柱部53c在外周面具有2个平行的平面部73b。与内侧止动件56及内侧轴构件51的平面部58、53b同样地,2个平面部73b用于利用工具从外侧夹持并如后述那样使内侧轴构件51与外侧轴构件71相对旋转。
并且,如图6B、图6C所示,在外侧轴构件71中,在外侧圆柱部74中的比旋转支承部72靠外侧的外周面结合有与旋转支承部72的外侧面对置的挡圈76。挡圈76相当于外侧止动件。挡圈76由大致C字形的金属板制成,两端部接近而在各自的端部形成有向直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突部76a。在各突部76a形成有用于在安装挡圈76时插入工具并克服弹性而增大挡圈76的直径的卡定孔76b。
挡圈76卡定于在外侧圆柱部74中形成于比旋转支承部72更靠外侧的外周面上的环状槽。由于该挡圈76与旋转支承部72的外侧面(图6C的左侧面)对置,因此防止了辊32相对于外侧轴构件71向轴向外侧移动。支承于外侧轴构件71的辊32与支承于梯级轴31的辊32相同。
并且,如图6C所示,在外侧轴构件71中,中间圆柱部75和外侧圆柱部74之间的台阶面77与旋转支承部72的内侧面(图6C的右侧面)对置。由此,防止了辊32相对于外侧轴构件71向轴向内侧移动。
在第一假轴50中,外侧轴构件71的外侧螺纹部73a与内侧轴构件51的内侧螺纹部52a通过螺纹紧固而结合,由此内侧轴构件51与外侧轴构件71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一体化。这样,内侧轴构件51和外侧轴构件71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一体化,因此,如后所述,在使第一假轴50在导轨13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移动到辊32的轴向外侧被导轨13a的侧板部13c(图12B)覆盖并保护的位置之后,一边使内侧轴构件51与外侧轴构件71相对旋转一边使内侧轴构件51从外侧轴构件71向轴向内侧分离,将内侧轴构件51从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44a、44b拔出,由此能够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分离。
在本例中,对外侧螺纹部73a为螺纹孔、内侧螺纹部52a为螺纹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外侧螺纹部设为螺纹轴,将内侧螺纹部设为螺纹孔,将外侧螺纹部与内侧螺纹部结合,从而将内侧轴构件与外侧轴构件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一体化。
接下来,对使用上述的第一假轴50将梯级连杆连结体40的梯级连杆41a、41b分离的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梯级连杆41a、41b分离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进行梯级连杆41a、41b的分离的情况下,首先,在图7的步骤S10中,如图1所示,在自动扶梯10的中间部从一部分的梯级轴31卸下梯级30。在该作业中,在使自动扶梯10停止且作业者搭乘于与拆卸对象的梯级相邻的梯级30的状态下,使用工具从拆卸对象的梯级的上侧进行拆卸。
接着,驱动马达25而使梯级轴方向两侧的梯级连杆连结体40循环移动,如图8所示,使从梯级轴31卸下了梯级30的部分向下部的机房18移动。图8是卸下一部分层站部件并从上侧观察从图1的状态移动梯级连杆连结体40而使卸下了梯级30的部分移动到机房18的状态的立体图。在机房18中,在梯级轴方向两侧的各梯级连杆连结体40中,结合于梯级轴31的辊32与导轨13a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没有侧板部的位置对置。
接着,在图7的步骤S11中,在图8的状态下,作业者90(图9)从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44a、44b(图10A)拔出梯级轴31。具体而言,在机房18内,作业者90从卸下了梯级的梯级轴31的两端卸下辊32后,从梯级轴31卸下位于梯级安装位置的衬套(未图示)和与各梯级连杆连结体40的两端对置的分割挡圈(未图示)。然后,使梯级轴31从左向右移动,从一侧的梯级连杆连结体40的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44a、44b拔出梯级轴31。然后,在使拔出了梯级轴31的2个梯级连杆41a、41b从梯级轴31的轴向的延长线上移动后,使梯级轴31从右向左移动,从另一侧的梯级连杆连结体40的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拔出梯级轴31。此时,在两侧的梯级连杆连结体40中,在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44a、44b中贯通有共用的圆筒状的套筒80(图10A)。因此,在仅从轴孔44a、44b拔出梯级轴31的状态下,2个梯级连杆41a、41b通过套筒80维持连结。
接着,在图7的步骤S12中,作业者90在机房18内使第一假轴50贯通拔出了梯级轴31的一侧(图4的左侧)的梯级连杆连结体40中的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44a、44b。并且,利用第一假轴50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支承为能够转动。
图10A是表示在图9的D部中使第一假轴50的结合内侧止动件56(图10B)前的部分贯通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B是表示从图10A的状态将内侧止动件56与第一假轴50结合而由第一假轴50支承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状态的剖视图。在由第一假轴50支承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使结合内侧止动件56之前的第一假轴50从轴向外侧沿箭头α方向贯通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44a、44b。然后,如图10B所示,利用螺栓60将内侧止动件56结合于结合内侧止动件56之前的第一假轴50的轴向内端部,形成第一假轴50,由此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支承为能够转动。
接着,在图7的步骤S13中,如图11所示,在另一侧(图11的右侧)的梯级连杆连结体40中,使第二假轴81贯通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44a、44b,利用第二假轴81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支承为能够转动。此时,第二假轴81是与第一假轴50相同的结构。另外,在第一假轴50中,内侧轴构件51的轴主体52与外侧轴构件71也可以为一体形成而在轴向上无法分离的结构。在将第二假轴81设为在轴向上无法分离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辊32的外侧面被导轨13a的侧板部13c覆盖并保护的位置,无法将第二假轴81的轴向内侧部分从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拔出。因此,该第二假轴81仅在左右两侧的梯级连杆连结体40中的不分离梯级连杆41a、41b的一侧使用。另一方面,在将第二假轴81设为与第一假轴50同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与如后述那样利用一侧的梯级连杆连结体40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分离的情况同样地,在另一侧的梯级连杆连结体40中也能够将2个梯级连杆分离。另外,图7的步骤S12和步骤S13的顺序也可以相反。
之后,在图7的步骤S14中,通过马达25的驱动使梯级轴方向两侧的梯级连杆连结体40循环移动。通过该循环移动,如图12A、图12B所示,使第一假轴50移动到自动扶梯10的中间部的、辊32的外侧面与导轨13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侧板部13c对置的位置,使第二假轴81也在梯级轴方向相反侧移动到与第一假轴50相同的位置。在该移动后的状态下,由第一假轴50支承的梯级连杆41a、41b位于与链条24(图3)的上侧对置的位置。图12A是与图5A对应的图,表示在图11的状态之后,利用马达25使梯级连杆连结体40循环移动,使第一假轴50移动到导轨13a的具有侧板部13c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状态。图12B是图12A的E-E剖视图。
在该状态下,辊32的轴向外侧被侧板部13c覆盖并保护。然后,在图7的步骤S15中,作业者90在第一假轴50上从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44a、44b拔出内侧轴构件51,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分离。具体而言,作业者90从图12B的状态沿第一假轴50的直径方向拆卸止动销61。之后,如图12C所示,使内侧轴构件51相对于外侧轴构件71相对旋转,并如箭头β所示那样将内侧轴构件51向轴向内侧拆卸。此时,能够一边利用2个扳手等工具从外侧夹持外侧轴构件71的2个平面部73b和内侧轴构件51或内侧止动件56的2个平面部53b(或58),一边使内侧轴构件51和外侧轴构件71相对旋转。内侧轴构件51的平面部53b和内侧止动件56的平面部58可以根据状况而分开使用作业者90容易作业的一方。由此,与用工具夹持圆筒面部分的情况不同,工具与夹持对象物的接触面积容易变大,因此能够增大摩擦力,从而工具难以从夹持对象物脱离。因此,能够实现将内侧轴构件51与外侧轴构件71分离的作业的容易化。通过这样的作业,内侧轴构件51被从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44a、44b拔出,因此,之后,通过从轴孔44a、44b拔出套筒80,能够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分离。
在上文中,对将梯级连杆连结体40的2个梯级连杆41a、41b分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连结在梯级连杆连结体40的移动方向上排列的3个梯级连杆的2个梯级轴31的至少一侧端部更换为2个第一假轴50。在该更换后,利用马达25使梯级连杆连结体40循环移动,由此使在移动方向上排列的2个第一假轴50移动到自动扶梯的中间部的、辊32的外侧面与导轨13a对置的位置。并且,在2个第一假轴50中分别与上述同样地将内侧轴构件51从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拔出之后,通过从轴孔拔出套筒,能够将3个梯级连杆分离。此时,3个梯级连杆中的两端2个梯级连杆各自的长度方向一端与梯级连杆连结体40的剩余的部分连结,但中间的1个梯级连杆的两端从两端2个梯级连杆分离。由此,能够将中间的梯级连杆从梯级连杆连结体40卸下。因此,能够在链条等部件的上侧形成拆卸梯级连杆后的比较大的空间,从而容易拆卸部件。
根据上述的第一假轴50以及使用了第一假轴50的梯级连杆41a、41b的分离方法,在将梯级轴31的一侧端部更换为第一假轴50之后,利用马达25使梯级连杆连结体40循环移动,使第一假轴50在导轨13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移动到辊32的轴向外侧被侧板部13c覆盖并保护的位置。此时,通过与第一假轴50结合的挡圈76和第一假轴50的台阶面77来限制辊32相对于第一假轴50在轴向上偏移移动。而且,在使第一假轴50移动到辊32的轴向外侧被导轨13a覆盖并保护的位置之后,一边使内侧轴构件51与外侧轴构件71相对旋转一边使内侧轴构件51从外侧轴构件71向轴向内侧分离,将内侧轴构件51从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44a、44b拔出,由此能够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分离。因此,在辊32的轴向外侧被导轨13a覆盖并保护的位置处进行分离梯级连杆41a、41b的作业的情况下,不需要通过人力使梯级连杆连结体40以低速度循环移动,因此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另一方面,作为比较例,在以往进行的梯级连杆的分离作业中,在梯级轴方向两侧,代替梯级轴31的两端部,而使用轴在轴向上无法分离的结构的假轴。在该情况下,在辊32与侧板部13c对置的位置,无法拆卸辊外侧的挡圈,因此需要将假轴中的除辊32及其旋转支承部以外的部分从辊32的内侧向梯级轴方向内侧(梯级配置侧)拔出。因此,在假轴的比辊32靠外侧的位置不结合挡圈。然后,在机房18中,将梯级轴31更换为左右两侧2个假轴,在左右两侧分别支承2个梯级连杆。然后,为了使辊32移动到与侧板部13c对置的位置、且即使在没有挡圈的状态下辊32也不会相对于假轴向轴向外侧偏移移动,作业者使用手动驱动机构通过人力以低速度一边慎重地确认状况一边使梯级连杆连结体40移动。在该作业中,存在通过人力使梯级连杆连结体40移动的、需要相当多劳力的作业,因此作业者的负担相当大。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在辊32的轴向外侧被导轨13a覆盖并保护的位置,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假轴50分离为辊32侧的外侧轴构件71和梯级连杆侧的内侧轴构件51。由此,能够从在机房18中在第一假轴50的比辊32的旋转支承部靠外侧的位置结合了挡圈76的状态,利用马达25使梯级连杆连结体40循环移动而容易地移动到梯级连杆的待分离位置,因此能够防止上述的不良情况。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第一假轴50a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利用第一假轴50a将2个梯级连杆41a、41b支承为能够转动的状态的与图12B对应的图。在本例的第一假轴50a的情况下,与图6A、图10B、图12B等所示的第一假轴50不同,内侧止动件82通过将钢板弯曲形成等而使截面形成为帽状。具体而言,内侧止动件82具有:主体部83,其通过在平行的2个板部的一端(图13、图14的右端)连结中间板部而整体形成为大致U字形;以及2个外侧板部84,其从主体部83的平行的2个板部的前端以直角向彼此相反的一侧弯曲并延伸。内侧止动件82的主体部83与内侧轴构件51的轴向另一端的突部54嵌合,2个外侧板部84抵接于内侧轴构件51的与突部54相邻的轴向的另一侧面。在该状态下,通过将贯通了主体部83的中间板部的螺栓60拧入内侧轴构件51的螺纹孔54a,内侧止动件82与内侧轴构件51结合。
如图14所示,在内侧轴构件51的圆柱部53贯通2个梯级连杆41a、41b的轴孔44a、44b的状态下,内侧止动件82的外侧板部84与梯级连杆41a的内侧面对置。另外,内侧止动件82的平行的2个板部的外侧面是用于利用工具从外侧夹持并使内侧轴构件51与外侧轴构件71相对旋转的平行的平面部85。
在使用上述的第一假轴50a的情况下,内侧止动件82的形状比图6A的内侧止动件56简单,因此加工成本降低。在本例中,其他结构及作用与图1~图12的结构相同。
另外,在上述各例中,在内侧轴构件51的轴主体52、内侧止动件56、82、外侧轴构件71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利用工具从外侧夹持并使内侧轴构件51和外侧轴构件71相对旋转的平行的2个平面部。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平行的2个平面部仅形成于内侧轴构件的轴主体及内侧止动件中的一方,或者仅形成于内侧轴构件侧和外侧轴构件侧中的一方。
另外,在上述的各例中,对设置于第一假轴50、50a的外侧止动件为挡圈7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外侧止动件只要是与外侧轴构件71结合并与辊32的旋转支承部的外侧面对置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与外侧轴构件71的外端部螺纹结合的螺栓的头部或螺母等。
标号说明
10:自动扶梯;12:桁架;13a、13b:导轨;13c:侧板部;14:栏杆;17:裙板;18、19:机房;20:移送单元;21:动力传递机构;24:链条;25:马达;26:带;27:带轮;28:减速机构;29:旋转轴;30:梯级;31:梯级轴;32:辊;33:踏板;34:竖板;40:梯级连杆连结体;41a、41b:梯级连杆;43:凹部;44a、44b:轴孔;50、50a:第一假轴;51:内侧轴构件;52:轴主体;52a:内侧螺纹部;53:圆柱部;53a:孔;53b:平面部;53c:柱部;54:突部;54a:螺纹孔;55:孔;56:内侧止动件;58:平面部;60:螺栓;61:止动销;62:防脱部件;71:外侧轴构件;72:旋转支承部;73:柱部;73a:外侧螺纹部;73b:平面部;74:外侧圆柱部;75:中间圆柱部;76:挡圈;77:台阶面;80:套筒;81:第二假轴;82:内侧止动件;83:主体部;84:外侧板部;85:平面部;90:作业者。

Claims (3)

1.一种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其是在乘客输送机中代替将在移动方向上连结的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梯级轴的至少一侧端部而使用的,在该乘客输送机中,多个作为踩踏面部件的梯级分别连结有所述梯级轴,多个所述梯级轴的两端部分别通过闭环状的梯级连杆连结体而连结,在所述梯级轴的比所述梯级连杆连结体分别靠轴向两端的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为了引导所述梯级连杆连结体的移动而被导轨引导的辊,
所述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具备:
内侧轴构件,其在轴向的一端具有作为螺纹轴或螺纹孔的内侧螺纹部,并贯通所述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以及
外侧轴构件,其在轴向的一端具有作为螺纹孔或螺纹轴的外侧螺纹部,该外侧轴构件将所述辊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在比所述辊的旋转支承部更靠外侧的外周面结合有与所述旋转支承部的外侧面对置的外侧止动件,
通过将所述外侧螺纹部与所述内侧螺纹部结合,所述内侧轴构件与所述外侧轴构件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一体化,
在所述内侧轴构件的比所述梯级连杆靠内侧的位置,结合有与所述梯级连杆的内侧面对置的内侧止动件,
在所述内侧轴构件的比所述梯级连杆靠外侧的位置,以相对于所述内侧轴构件沿直径方向贯通的方式可拆卸地结合有与所述梯级连杆的外侧面对置的止动销,
形成于所述外侧轴构件的外周面的台阶面与所述辊的所述旋转支承部的内侧面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其中,
在所述外侧轴构件的外周面和所述内侧轴构件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平行的2个平面部,该2个平面部用于利用工具从外侧夹持并使所述内侧轴构件和所述外侧轴构件相对旋转。
3.一种将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其是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来分离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级连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从一部分的所述梯级轴卸下所述梯级的状态下,在梯级轴方向两侧的各所述梯级连杆连结体中,在所述辊与所述导轨的没有侧板部的位置对置的状态下,从所述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拔出所述梯级轴;
使第一假轴贯通拔出了所述梯级轴的所述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将所述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并且使第二假轴贯通拔出了所述梯级轴的所述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将所述2个梯级连杆支承为能够转动;
利用马达使所述梯级连杆连结体循环移动,使所述第一假轴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移动到所述辊的轴向外侧被所述导轨的侧板部覆盖并保护的位置;以及
通过使所述内侧轴构件和所述外侧轴构件相对旋转,将所述内侧轴构件从所述外侧轴构件向轴向内侧分离,将所述内侧轴构件从所述2个梯级连杆的轴孔拔出,将所述2个梯级连杆分离。
CN201980097073.8A 2019-06-03 2019-06-03 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和将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 Active CN1139059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1965 WO2020245870A1 (ja) 2019-06-03 2019-06-03 乗客コンベアのステップリンク結合用ダミー軸及びステップリンク連結体のステップリンクを分離す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5970A true CN113905970A (zh) 2022-01-07
CN113905970B CN113905970B (zh) 2023-06-27

Family

ID=73651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7073.8A Active CN113905970B (zh) 2019-06-03 2019-06-03 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和将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24437B1 (zh)
CN (1) CN113905970B (zh)
WO (1) WO20202458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56306B1 (ja) 2022-01-25 2023-04-1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スプロケットユニット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6280A (ja) * 1983-05-12 1985-02-25 インヴェンツィオ・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コンベア・ベルト
JPH0472289A (ja) * 1990-01-16 1992-03-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曲線エスカレーター
JPH0585689A (ja) * 1991-09-24 1993-04-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乗客コンベアの踏段取付装置
JPH11165973A (ja) * 1997-12-01 1999-06-22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スカレータステップリンクの交換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引出レール装置
JPH11335058A (ja) * 1998-05-22 1999-12-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車椅子踏段付エスカレーター
CN1651330A (zh) * 2004-02-05 2005-08-1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乘客传送装置
CN101125421A (zh) * 2007-09-21 2008-02-20 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扶梯梯级链轮中销轴的拆卸工具
CN203159017U (zh) * 2012-01-30 2013-08-2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乘客输送机
JP2014114140A (ja) * 2012-12-12 2014-06-26 Hitachi Ltd 乗客コンベア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6280A (ja) * 1983-05-12 1985-02-25 インヴェンツィオ・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コンベア・ベルト
JPH0472289A (ja) * 1990-01-16 1992-03-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曲線エスカレーター
JPH0585689A (ja) * 1991-09-24 1993-04-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乗客コンベアの踏段取付装置
JPH11165973A (ja) * 1997-12-01 1999-06-22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スカレータステップリンクの交換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引出レール装置
CN1224692A (zh) * 1997-12-01 1999-08-04 三菱电机大楼技术服务株式会社 自动扶梯梯级连接件的更换方法及其使用的引出导轨装置
JPH11335058A (ja) * 1998-05-22 1999-12-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車椅子踏段付エスカレーター
CN1651330A (zh) * 2004-02-05 2005-08-1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乘客传送装置
CN101125421A (zh) * 2007-09-21 2008-02-20 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扶梯梯级链轮中销轴的拆卸工具
CN203159017U (zh) * 2012-01-30 2013-08-2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乘客输送机
JP2014114140A (ja) * 2012-12-12 2014-06-26 Hitachi Ltd 乗客コンベア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袁华勇;: "自动扶梯主驱动轴轴承更换施工工艺探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24437B1 (ja) 2021-02-03
CN113905970B (zh) 2023-06-27
JPWO2020245870A1 (ja) 2021-09-13
WO2020245870A1 (ja) 2020-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112011104400B4 (de) Reifentestvorrichtung
US20060060450A1 (en) Conveyance system
CN113905970A (zh) 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和将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
JP4903401B2 (ja) 軸−軸受を有するエスカレータまたは動く歩道ならびにこのエスカレータを組立および分解する方法
JPH02106244A (ja) パレット交換装置
CN115279683A (zh) 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连杆结合用假轴和将梯级连杆连结体的梯级连杆分离的方法
JP5004697B2 (ja) 乗客コンベア用運搬装置
DE4234096C2 (de) Förderer-Konstruktion
EP3733585A1 (en) Modular sheave unit
SK110495A3 (en) Rotary escalator driving mechanism
JP2011190067A (ja) 固定忘れによる脱落防止用踏段
CN211594725U (zh) 梯级以及使用该梯级的乘客输送机
JP5605775B2 (ja) ベルトコンベヤ
JP2006232507A (ja) 搬送装置
JP6656056B2 (ja) エスカレータの手すり軸切断支持構造及び手すり軸切断方法
EP1033185A1 (en) Linear bearing for a screw drive
EP1020394B1 (de) 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für vereinfachten Wälzlagertausch an Fahrtreppen und Fahrsteigen
KR101724082B1 (ko) 비계 및 족장 기자재 인양기
CA2486233A1 (en) Escalator chain drive mechanism
JP5783820B2 (ja) マンコンベアおよびその踏み段ガイド装置並びにその運転方法
CN109311635B (zh) 乘客输送机的梯级的制造方法
JP3482347B2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踏段
JP6996541B2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ステップリンク体の取替治具および取替方法
KR102471647B1 (ko) 벨트컨베이어 회전방지 안전장치
JP2010208712A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押さえレール設置治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SERVICE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