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8524B - 空气净化器及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器及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8524B
CN113728524B CN202080029488.4A CN202080029488A CN113728524B CN 113728524 B CN113728524 B CN 113728524B CN 202080029488 A CN202080029488 A CN 202080029488A CN 113728524 B CN113728524 B CN 1137285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late
cavity
electrode structure
structur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94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28524A (zh
Inventor
后藤昌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kl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kl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kl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kl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28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85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28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85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3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ionis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9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electrical means, e.g. by apply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high volt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2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teri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能够减少制造工序且容易制造的空气净化器及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空气净化器(1)具备第一电极板(100)和第二电极板(200),其中,第一电极板(100)由导电体板形成,具有:板状的第一电极部(10),其具有多个第一电极构造(12),并在第一空腔(14)与第二空腔(16)之间具有第一导电体区域(18);板状的第二电极部(20),其具有多个第二电极构造(22),并在直径比第一空腔大的第三空腔(24)与第四空腔(26)之间具有第二导电体区域(28);以及连结部(50),其呈以将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层叠的方式弯曲的形状,第二电极板(200)由导电体板形成,配置于从第一电极构造与第二电极构造分离的位置,第二电极板(200)一体地形成有朝向第一电极构造及第二电极构造延伸的多个第三电极构造(32)。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器及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产生离子风的空气净化器及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不具备风扇而产生离子风的空气净化器及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通过电晕放电而产生离子风的装置。在以往的装置中,将具有第一空腔图案的第一金属层以及具有与第一空腔图案不同的第二空腔图案的第二金属层以设置间隙的方式层叠,并对它们供给第一电压,使它们与配置于第一空腔图案及第二空腔图案的中心轴的棒状的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而通过电晕放电产生离子风。在该装置中,通过电晕放电产生离子风,但期望提高离子风的量,从而也公知有具备多个上述电极的装置。
在这样的空气净化器中,为了使第一空腔图案与第二空腔图案成为同轴,而将第一金属层与第二金属层层叠。为了进行层叠,而在第一金属层与第二金属层之间夹持隔离件,并利用销等进行固定(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该组装作业使制造工序增加,而成为降低制造时间、成本时的障碍。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配置于第一空腔图案及第二空腔图案的中心轴的棒状的电极,提出了通过将多个棒状的电极的距第一空腔图案及第二空腔图案较远的位置设为平板构造,并利用成为底座的平板来支撑该平板构造,而使制造变得容易。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210591号公报
但是,为了大量生产空气净化器,并且削减成本,期望进一步降低制造工序。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出能够减少制造工序且容易制造的空气净化器及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例如如图1及图2所示,具备第一电极板100和第二电极板200,其中,该第一电极板100由导电体板形成,具有:板状的第一电极部10,其具有多个第一电极构造12,第一电极构造12形成有大致圆形的第一空腔14和与第一空腔14同轴的大致圆环形的第二空腔16,并在第一空腔14与第二空腔16之间具有大致圆环形的第一导电体区域18;板状的第二电极部20,其具有多个第二电极构造22,第二电极构造22形成有直径比第一空腔14大的大致圆形的第三空腔24和与第三空腔24同轴的大致圆环形的第四空腔26,并在第三空腔24与第四空腔26之间具有大致圆环形的第二导电体区域28,多个第二电极构造22形成于与第一电极构造12对应的位置;以及连结部50,其将第一电极部10与第二电极部20连接,并呈以将第一电极部10与第二电极部20层叠为使第一电极构造12与第二电极构造22同轴的方式弯曲的形状,第二电极板200由导电体板形成,配置于从第一电极构造12与第二电极构造22分离的位置,第二电极板200一体地形成有在第一电极构造12与第二电极构造22的中心轴上朝向第一电极构造12及第二电极构造22延伸的多个第三电极构造32,第一电极构造12、第二电极构造22、第三电极构造32依次配置,对第一电极板100施加负电压,对第二电极板200施加正电压,由此在第一电极构造12与第三电极构造32以及第二电极构造22与第三电极构造32之间产生电晕放电,而产生从第一电极构造12及第二电极构造22向与第三电极构造32分离的方向的离子的风F。
若如上构成,则在第一电极构造与第三电极构造以及第二电极构造与第三电极构造之间产生电晕放电,而产生从第一电极构造及第二电极构造22向与第三电极构造32分离的方向的离子的风,因此能够产生大量的离子的风。另外,具有多个第一电极构造的第一电极部、具有多个第二电极构造的第二电极部以及以将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层叠的方式弯曲的形状的连结部形成于由导电体板形成的第一电极板,因此成为制造工序少且容易制造的空气净化器。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例如如图1或图5所示,第三电极构造32的距第二电极构造22较近的端部33形成为平面。若如上构成,则即使在维护等中与第三电极构造的前端接触,也由于是平面而安全。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电极构造12的第一导电体区域18与第三电极构造32的距离L1比第二电极构造22的第二导电体区域28与第三电极构造32的距离L2长。若如上构成,则小径且密度大的第一电极构造距第三电极的距离比大径且密度小的第二电极构造距第三电极的距离远,从而电晕放电减弱,因此作为整体容易吹出密度均匀的离子风。此外,第一导电体区域与第三电极构造的距离意味着两者的最短距离,第二导电体区域与第三电极构造的距离意味着两者的最短距离。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例如如图2所示,连结部50的宽度比第一电极部10的宽度及第二电极部20的宽度窄。若如上构成,则能够在将第一电极板用的导电体板弯折而使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层叠时容易加工,并且使第一电极板轻型化。此外,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连结部的宽度是与将第一电极板弯折前的第一电极部、连结部、第二电极部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且是图2中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例如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电极板100进一步具有:板状的第四电极部40,其具有多个第四电极构造42,第四电极构造42形成有直径比第三空腔24大的大致圆形的第五空腔44,并具有作为第五空腔44的周缘的导电体区域的第四导电体区域48,多个第四电极构造42形成于与第二电极构造22对应的位置;和第二连结部52,其将第四电极部40与第二电极部20连接,并呈以将第四电极部40与第二电极部20层叠为使第四电极构造42与第二电极构造22同轴的方式弯曲的形状。若如上构成,则除了第一电极构造与第三电极构造以及第二电极构造与第三电极构造以外,在第四电极构造与第三电极构造之间也产生电晕放电,而产生从第四电极构造向与第三电极构造分离的方向的离子的风,因此能够产生大量的离子的风。在由导电体板形成的第一电极板形成有具有多个第一电极构造的第一电极部、具有多个第二电极构造的第二电极部、以将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层叠的方式弯曲的形状的连结部、具有多个第四电极构造的第四电极部以及以将第二电极部与第四电极部层叠的方式弯曲的形状的第二连结部,因此成为制造工序少且容易制造的空气净化器。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例如如图2~图4所示,是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任一个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冲压加工在板状的导电体板110形成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以及连结部50,对形成有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以及连结部50的导电体板110的连结部50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制造第一电极板100。若如上构成,则能够通过冲压加工与弯曲加工来制造第一电极板,因此成为制造工序少且容易制造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例如如图5所示,通过冲压加工在板状的导电体板210形成第三电极构造32。若如上构成,则能够通过冲压加工制造第二电极板,因此成为制造工序少且容易制造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例如如图2~图4所示,是第五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冲压加工在板状的导电体板110形成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第四电极部40、连结部50以及第二连结部52,对形成有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第四电极部40、连结部50以及第二连结部52的导电体板110的连结部50与第二连结部52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制造第一电极板100。若如上构成,则能够通过冲压加工与弯曲加工来制造第一电极板,因此成为制造工序少且容易制造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例如如图5所示,通过冲压加工在板状的导电体板210形成第三电极构造32。若如上构成,则能够通过冲压加工制造第二电极板,因此成为制造工序少且容易制造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能够产生大量的离子的风,并且成为制造工序少且容易制造的空气净化器。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成为制造工序少且容易制造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9年4月23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9-081771号,其内容作为本申请的内容而形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另外,能够根据以下详细的说明而更加完整地理解本发明。然而,详细的说明以及特定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为了实现说明的目的而进行记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能够根据该详细的说明而明确各种变更、改变。
申请人未打算将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全都公诸于众,在所公开的改变、代替方案中,可能存在词句上未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部分,但在等同原则下也视为本发明的一部分。
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中,名词以及相同的指示语的使用只要没有特别指示,或者只要上下文没有明显否定,则应解释为包含单个以及多个双方。在本说明书中所欲提供的任一例示或者例示性用语(例如,“等”)的使用,也只不过是意在容易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只要权利要求书中没有特别记载,则不是对本发明的范围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主要部件的侧视图。
图2是为了用作第一电极板而进行了冲压加工的导电体板的俯视图。
图3是对为了用作第一电极板而进行了冲压加工的导电体板进行弯曲加工的过程的图,图3的(a)是俯视图,图3的(b)是侧视图。
图4是进行了弯曲加工的第一电极板的图,图4的(a)是俯视图,图4的(b)是侧视图。
图5是为了用作第二电极板而进行了冲压加工的导电体板的俯视图。
图6是进行了弯曲加工的第二电极板的五个视图,图6的(a)是俯视图,图6的(b)是主视图,图6的(c)是右视图,图6的(d)是后视图,图6的(e)是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彼此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是空气净化器1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空气净化器1作为主要部件而具有将板状的第一电极部10、板状的第二电极部20以及板状的第四电极部40层叠而成的第一电极板100和与这些电极部对置的具有第三电极构造32的第二电极板200。虽省略图示,但空气净化器1具有对第一电极板100施加负电压并对第二电极板200施加正电压的电源、供上述部件固定并对它们进行收容且获取外部空气并吹出离子风的外壳以及使空气净化器1进行动作与停止的开关。在空气净化器1中,由主要部件生成的离子风通过由外壳形成的管嘴被喷出。
图2是为了用作第一电极板100而进行了冲压加工的导电体板110的俯视图。导电体板110典型地是铁、铜、铝等的金属板,但不被限定。在导电体板110中冲压加工有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第四电极部40、将第一电极部10与第二电极部20连接的连结部50以及将第二电极部20与第四电极部40连接的第二连结部52。
在第一电极部10形成有多个第一电极构造12。具体而言,第一电极构造12如以下那样形成。大致圆形的第一空腔14与大致圆环形的第二空腔16形成为同轴。这里,若大致圆形的第一空腔14是圆形,则距第三电极构造32的距离变得均匀,因此能够得到均匀的电晕放电,从而离子风也变得均匀。但是,只要存在电晕放电,则大致圆形的第一空腔14也可以是多边形、椭圆、饭团形状等。大致圆环形的第二空腔16以在第一空腔14的周围形成第一导电体区域18的方式与第一空腔14形成为同轴。在称作同轴的情况下,并非严格地同轴,也可以在形成第一导电体区域18的范围内偏移。大致圆环形的第二空腔16例如由三个扇形空腔16a、16b、16c和扇形空腔16a、16b、16c之间的部分即用于支承第一导电体区域18的连接部分16d、16e、16f构成。扇形空腔与连接部分的数量并不限于三个,可以是两个,还可以是四个以上。这样一来,在第一空腔14与第二空腔16之间形成有大致圆环形状的第一导电体区域18。在第一导电体区域18特别是其内缘与第三电极构造32之间产生电晕放电。
第一电极部10在平板具有七个第一电极构造12。若如上具有多个第一电极构造12,则能够通过许多电晕放电来产生大量的离子风。另外,七个第一电极构造12以相互成为等距离的方式配置。若如上配置,则能够得到均匀的离子风。此外,第一电极构造12的数量并不限于七个,能够根据所要求的离子风的量而任意地变更,另外,其配置也不限于等距离。
第二电极部20具有与第一电极部10类似的构造,因此对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在第二电极部20中,在平板形成有多个第二电极构造22。具体而言,第二电极构造22以如下方式形成。与第一空腔14对应的大致圆形的第三空腔24和与第二空腔16对应的大致圆环形的第四空腔26形成为同轴,从而形成第二导电体区域28。这里,第三空腔24的直径大于第一空腔14。即,第二电极构造22的直径大于第一电极构造12。大致圆环形的第四空腔26与第二空腔16同样地,由三个扇形空腔和扇形空腔之间的部分即用于支承第二导电体区域28的连接部分构成。此外,第四空腔26的外径与第二空腔16的外径相同,但并不一定限定为同径。通过将它们的外径设为同径,能够构成通过电晕放电而产生的离子风的顺畅的路径。这里,第二电极构造22形成于与第一电极构造12对应的位置。这里,“对应的位置”是指在将导电体板110以成为第一电极板100的方式弯折时处于相互成为同轴的位置关系。
第四电极部40具有与第一电极部10及第二电极部20类似的构造,因此对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在第四电极部40中,在平板形成有多个第四电极构造42。具体而言,第四电极构造42以如下方式形成。形成有大致圆形的第五空腔44。这里,第五空腔44的直径比第三空腔24大。第五空腔44的周缘的导电体区域成为第四导电体区域48。即,第四电极构造42的直径比第二电极构造22大。此外,第五空腔44的外径与第二空腔16及第四空腔26的外径相同,但并不一定限定为同径。此外,通过将它们的外径设为同径,能够构成通过电晕放电而产生的离子风的顺畅的路径。
连结部50位于第一电极部10与第二电极部20之间,并将两者连接。连结部50是为了将第一电极部10与第二电极部20层叠来形成第一电极板100而被弯曲加工的部分。由此,连结部50只要具有仅为了进行层叠而被弯曲的长度即可。而且,连结部50的宽度也可以比第一电极部10及第二电极部20窄。使连结部50的宽度较窄,从而用于进行弯曲加工的力较小即可,即弯曲加工变得容易。这里,“长度”是第一电极部10、连结部50、第二电极部20排列的方向(图2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是与第一电极部10、连结部50、第二电极部20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另外,连结部50通常由与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相同的材料形成,但也可以由不同材料形成。
第二连结部52位于第二电极部20与第四电极部40之间,并将两者连接。其他与连结部50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3表示为了将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及第四电极部40层叠,而对连结部50及第二连结部52实施弯曲加工的状态。在第一电极部10的与第二电极部20相对的面、第二电极部20的与第一电极部10相对的面及与第四电极部40相对的面、第四电极部40的与第二电极部20相对的面分别粘贴四个隔离件54。利用隔离件54,能够决定各电极部10、20、40之间的空隙的大小,而将空隙保持为恒定。通常,在对导电体板110进行冲压加工时,形成隔离件用的凹坑(未图示),向该凹坑嵌入隔离件54,由此进行粘贴。隔离件54的材质若与导电体板110相同,则容易进行加工而优选。但是,隔离件54的材质也可以与导电体板110不同,可以是导电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图4表示弯曲加工结束,从而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及第四电极部40被层叠的状态。第一电极部10与第二电极部20的隔离件54彼此及第二电极部20与第四电极部40的隔离件54彼此抵接,从而在各电极部10、20、40之间形成空隙。这样,对一张导电体板进行冲压加工,并对冲压加工了的导电体板110进行弯曲加工,由此能够制造第一电极板100,因此是容易的。另外,与在多张金属层之间夹持隔离件并利用销等进行固定的组装作业相比,通过冲压加工与弯曲加工进行制造,因此能够减小成为同轴的第一电极构造12、第二电极构造22及第四电极构造42的偏移。
接下来,参照图1及图5、图6,对第二电极板200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二电极板200与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及第四电极部40对置配置,并作为在与它们之间产生电晕放电的第三电极部30发挥功能。第三电极部30具有在第一电极构造12、第二电极构造22及第四电极构造42的中心轴上分别延伸的多个棒状的第三电极构造32。此外,“棒状”并非必须是直径相同的细长的要素,也可以是越靠近前端而宽度越窄的板等,只要是能够从前端产生电晕放电的形状即可。第三电极构造32的前端33、即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及第四电极部40侧的近端形成为平面。这里所说的平面包含在前端33的周缘设置弧度、倒角或者前端33整体是光滑的旋转椭圆形状(绕单轴的旋转体)的情况。
图5是为了用作第二电极板200而进行了冲压加工的导电体板210的俯视图。在导电体板210中,为了与形成于第一电极板100的七个第一电极构造12、第二电极构造22、第四电极构造42同轴地配置七个第三电极构造32,而以能够立体地弯折的方式加入折线212。导电体板210被折线212划分为具有三个第三电极构造32的中央部34、具有两个第三电极构造32的两个侧面部35、将中央部34与侧面部35连接的两个结合部36、成为第二电极板200的底座的底面部37及中央部34与侧面部35之间的成为支撑的支撑部38。另外,在侧面部35形成有供支撑部38的前端插入的贯通孔39。
图6是表示从导电体板210组装而成的第二电极板200的五个视图。图6的(a)是俯视图,图6的(b)是主视图,图6的(c)是右视图,图6的(d)是后视图,图6的(e)是左视图。将导电体板210按折线212弯折,使支撑部38的前端贯通贯通孔39。将支撑部38的贯通的部分如图6中用虚线所示的那样弯折,由此第二电极板200的形状稳定。如上,通过对一张导电体板进行冲压加工,将冲压加工了的导电体板210弯折,由此能够制造第二电极板200,因此是容易的。另外,与将棒状的电极的远位的基端部设为平板构造,并利用成为底座的平板来支撑该平板构造的组装作业相比,通过冲压加工与弯曲加工进行制造,因此也能够减少第二电极板200的制造工序。
将至此说明而制造出的第一电极板100与第二电极板200固定收纳于外壳,并与电源连接,而制造空气净化器1。
对第一电极板100具有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及第四电极部4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具有第四电极部40。或者,第一电极板100也可以进一步具有相同的电极部。
对第一电极板100与第二电极板200均通过冲压加工而被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仅任一方通过冲压加工被形成。即便在该情况下,与以往的制造方法相比,也成为制造工序少且容易的制造方法。
对连结部50及第二连结部52的宽度比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及第四电极部40的宽度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任一方或者双方与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及第四电极部40的宽度为相同程度。
接下来,对空气净化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对第一电极部10、第二电极部20及第四电极部40施加负电压,对第三电极部30施加正电压,由此在第三电极构造32与第一电极构造12之间、第三电极构造32与第二电极构造22之间、第三电极构造32与第四电极构造42之间产生电晕放电。施加的电位差根据电极构造的间隔、大小而发生变化。
通过电晕放电,从第一电极构造12、第二电极构造22及第四电极构造42形成远离第三电极构造32的方向(图1的上方向)的离子风。即,通过第一电极构造12、第二电极构造22及第四电极构造42将空气+离子化,因此向远离被施加了正电压的第三电极构造32的方向生成离子风。在第一电极构造12、第二电极构造22及第四电极构造42、即三处形成离子风,因此大量的离子风流动。
这里,第一电极构造12与第三电极构造32的距离L1比第二电极构造22与第三电极构造32的距离L2长。另外,使第四电极构造42与第三电极构造32的距离L4比第二电极构造22与第三电极构造32的距离L2短。此外,第四电极构造42与第三电极构造32的距离L4意味着两者的最短距离。在直径较小的第一电极构造12中生成密度较高的离子风,在直径更大的第二电极构造22中生成密度更低的离子风,在直径进一步大的第四电极构造42中生成密度进一步低的离子风。但是,若与第三电极构造32的距离较长则电晕放电也减弱,因此所生成的离子风成为低密度。由此,通过形成L1>L2>L4,作为整体容易生成均匀的密度的离子风。特别是,优选将第一电极构造12、第二电极构造22及第四电极构造42以第三电极构造32为中心配置在抛物面上。通过配置在抛物面上,容易生成密度均匀的离子风。此外,距离L1、L2、L4并不限于上述,可以是其他关系,也可以是相同距离。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能够通过离子风的生成,分解在室内空间、车内空间、容器内空间等空间内漂浮的病毒、化学物质,而进行空气的消毒、除臭。
以下,集中表示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使用的主要的附图标记。
1…空气净化器;10…第一电极部;12…第一电极构造;14…第一空腔;16…第二空腔;18…第一导电体区域;20…第二电极部;22…第二电极构造;24…第三空腔;26…第四空腔;28…第二导电体区域;30…第三电极部;32…第三电极构造;33…第三电极构造的前端(距第二电极构造较近的端部);34…中央部;35…侧面部;36…结合部;37…底面部;38…支撑部;39…贯通孔;40…第四电极部;42…第四电极构造;44…第五空腔;48…第四导电体区域;50…连结部;52…第二连结部;54…隔离件;100…第一电极板;110…板状的导电体板;200…第二电极板;F…离子的风;L1…第一电极构造与第三电极构造的距离;L2…第二电极构造与第三电极构造的距离;L4…第四电极构造与第三电极构造的距离。

Claims (9)

1.一种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板由导电体板形成,具有:板状的第一电极部,其具有多个第一电极构造,所述第一电极构造形成有大致圆形的第一空腔和与该第一空腔同轴的大致圆环形的第二空腔,并在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之间具有大致圆环形的第一导电体区域;板状的第二电极部,其具有多个第二电极构造,所述第二电极构造形成有直径比所述第一空腔大的大致圆形的第三空腔和与该第三空腔同轴的大致圆环形的第四空腔,并在所述第三空腔与所述第四空腔之间具有大致圆环形的第二导电体区域,多个第二电极构造形成于与所述第一电极构造对应的位置;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连接,并具有为了将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层叠为使所述第一电极构造与所述第二电极构造同轴而被弯曲的长度,所述连结部为弯曲的形状,
所述第二电极板由导电体板形成,配置于从所述第一电极构造与所述第二电极构造分离的位置,所述第二电极板一体地形成有在所述第一电极构造与所述第二电极构造的中心轴上朝向所述第一电极构造及所述第二电极构造延伸的多个第三电极构造,
所述第一电极构造、所述第二电极构造、所述第三电极构造依次配置,
对所述第一电极板施加负电压,对第二电极板施加正电压,由此在所述第一电极构造与所述第三电极构造以及所述第二电极构造与所述第三电极构造之间产生电晕放电,而产生从所述第一电极构造及所述第二电极构造向与所述第三电极构造分离的方向的离子的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极构造的距所述第二电极构造较近的端部形成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构造的第一导电体区域与所述第三电极构造的距离比所述第二电极构造的第二导电体区域与所述第三电极构造的距离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的宽度比所述第一电极部的宽度及所述第二电极部的宽度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板进一步具有:板状的第四电极部,其具有多个第四电极构造,所述第四电极构造形成有直径比所述第三空腔大的大致圆形的第五空腔,并具有作为所述第五空腔的周缘的导电体区域的第四导电体区域,多个第四电极构造形成于与所述第二电极构造对应的位置;和第二连结部,其将所述第四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连接,并呈以将所述第四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层叠为使所述第四电极构造与所述第二电极构造同轴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6.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冲压加工在板状的导电体板形成所述第一电极部、所述第二电极部以及所述连结部,
对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部、所述第二电极部以及所述连结部的导电体板的所述连结部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制造第一电极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冲压加工在板状的导电体板形成所述第三电极构造。
8.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其是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冲压加工在板状的导电体板形成所述第一电极部、所述第二电极部、所述第四电极部、所述连结部以及所述第二连结部,
对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部、所述第二电极部、所述第四电极部、所述连结部以及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导电体板的所述连结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制造第一电极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冲压加工在板状的导电体板形成所述第三电极构造。
CN202080029488.4A 2019-04-23 2020-04-20 空气净化器及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37285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1771A JP6845278B2 (ja) 2019-04-23 2019-04-23 空気清浄機および空気清浄機の製造方法
JP2019-081771 2019-04-23
PCT/JP2020/017071 WO2020218247A1 (ja) 2019-04-23 2020-04-20 空気清浄機および空気清浄機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8524A CN113728524A (zh) 2021-11-30
CN113728524B true CN113728524B (zh) 2022-10-18

Family

ID=72942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9488.4A Active CN113728524B (zh) 2019-04-23 2020-04-20 空气净化器及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76007A1 (zh)
JP (1) JP6845278B2 (zh)
KR (1) KR20220002290A (zh)
CN (1) CN113728524B (zh)
WO (1) WO20202182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80911B2 (en) 2016-01-21 2021-04-20 Global Plasma Solutions, Inc. Flexible ion generator device
US11695259B2 (en) 2016-08-08 2023-07-04 Global Plasma Solutions, Inc. Modular ion generator device
US11283245B2 (en) 2016-08-08 2022-03-22 Global Plasma Solutions, Inc. Modular ion generator device
CA3091418A1 (en) 2018-02-12 2019-08-15 Global Plasma Solutions, Inc Self cleaning ion generator device
US11581709B2 (en) 2019-06-07 2023-02-14 Global Plasma Solutions, Inc. Self-cleaning ion generator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8012A (zh) * 2012-06-27 2015-03-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放电单元以及使用了其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08025317A (zh) * 2015-11-17 2018-05-11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除尘机以及废气净化系统
WO2018164005A1 (ja) * 2017-03-07 2018-09-13 エクレール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2019003739A (ja) * 2017-06-12 2019-01-10 株式会社Soken イオン発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95544B2 (ja) 1990-01-16 1999-05-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プラント状態表示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4041754A (ja) * 2012-08-22 2014-03-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778360B1 (ja) * 2015-01-06 2015-09-16 株式会社 片野工業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及び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8012A (zh) * 2012-06-27 2015-03-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放电单元以及使用了其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08025317A (zh) * 2015-11-17 2018-05-11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除尘机以及废气净化系统
WO2018164005A1 (ja) * 2017-03-07 2018-09-13 エクレール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2019003739A (ja) * 2017-06-12 2019-01-10 株式会社Soken イオン発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45278B2 (ja) 2021-03-17
KR20220002290A (ko) 2022-01-06
JP2020178742A (ja) 2020-11-05
CN113728524A (zh) 2021-11-30
WO2020218247A1 (ja) 2020-10-29
US20220176007A1 (en) 2022-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28524B (zh) 空气净化器及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EP3290701B1 (en)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an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thereof
US7960693B2 (en) Microengineered electrode assembly
JP4537353B2 (ja) 二次電池
TWI654638B (zh) 高電流單件式保險絲元件及分裂體
US9934944B2 (en) Plasma induced flow electrode structure, plasma induced flow gene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lasma induced flow electrode structure
JP2007005306A (ja) 電場変更用電極内蔵イオントラップ
US7485265B2 (en) Ceramic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generating ions, and 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20178742A5 (zh)
KR20140071250A (ko) 플라즈마 발생 장치
CN104969322A (zh) 用于中压断路器的具有杯形tmf触头的真空中断器装置
JP4967711B2 (ja)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3210591U (ja) 空気清浄機
JP2006139958A (ja) 荷電ビーム装置
JP2006279481A (ja) 導波管、及び導波管の入力又は出力の構造。
EP3290699A1 (en)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CN110828268B (zh) 离子风生成器的控制方法
JP4983462B2 (ja) オゾン発生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23664B2 (ja) 非角柱状の電気化学セル
CN218554396U (zh) 一种空气电离装置
JP2004127832A (ja) ガスアレスタ
JP3618129B2 (ja) 放電処理用電極及び放電処理装置
JP4602105B2 (ja) 放電破砕装置の電極
WO2022212349A1 (en) Ionic air flow generator
CN101341638A (zh) 离子发生元件、离子发生单元及离子发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