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0836A - 聚乙烯纱线、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皮肤冷却织物 - Google Patents

聚乙烯纱线、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皮肤冷却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0836A
CN113710836A CN201980095680.0A CN201980095680A CN113710836A CN 113710836 A CN113710836 A CN 113710836A CN 201980095680 A CN201980095680 A CN 201980095680A CN 113710836 A CN113710836 A CN 1137108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thylene
polyethylene yarn
yarn
elongation
str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56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10836B (zh
Inventor
金宰亨
金基雄
金成龙
李相牧
李信镐
李英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lon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lon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lon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Kolon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7108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08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108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08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44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01D5/088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01D5/098Melt spinning methods with simultaneous stretching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02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1F6/04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from polyolefi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83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synthetic polymer-based, e.g. polyamide or polyester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5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12Stretch-spinning metho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2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10B2321/02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polyolefins
    • D10B2321/021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polyolefins polyethyle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聚乙烯纱线、该聚乙烯纱线的制造方法及包括该聚乙烯纱线的皮肤冷却织物,其中该聚乙烯纱线具有提高的可编织性并且能够制造能为使用者提供柔软触感及凉感并且具有优异的抗起球性、耐磨性、可裁剪性及可缝纫性的皮肤冷却织物。在室温下测量获得的该聚乙烯纱线的强度‑伸长率曲线中,(i)在1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为0.5%至3%,(ii)在3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为5.5%至10%,(iii)在4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与在最大强度下的伸长率之差为5.5%至25%,其中该聚乙烯纱线在室温下具有55J/m3至120J/m3的韧度。

Description

聚乙烯纱线、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皮肤冷却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乙烯纱线、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聚乙烯纱线的皮肤冷却织物。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柔软触感以及凉感或冷感并且还具有提高的可编织性使得能够制造具有优异的抗起球性、耐磨性、可裁剪性及可缝纫性的皮肤冷却织物的聚乙烯纱线,该聚乙烯纱线的制造方法,以及包括该聚乙烯纱线的皮肤冷却织物。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变暖的发展,对能够用于克服酷热的织物的需求日益增大。开发能够用于克服酷热的织物时可能要考虑的因素包括(i)去除引起酷热的因素以及(ii)从使用者皮肤上去除热量。
已提出了以下方法:聚焦于去除酷热的因素的方法,通过对纤维表面涂布无机化合物来反射光的方法(例如,参照JP 4227837B),通过在纤维内部和纤维表面上分散无机微粒来散射光的方法(例如,参照JP 2004-292982A),等。然而,阻止这些外部因素只能防止额外的酷热,对于已经感到热的使用者而言,具有如下限制:不仅不能成为显著的解决方案,而且还会降低织物的触感。
另一方面,作为能够从使用者皮肤上去除热量的方法,已提出了以下方法:提高织物的吸湿性以便利用汗水的蒸发热的方法(例如,参照JP2002-266206A),增加皮肤与织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便增加从皮肤到织物的热传递的方法(例如,参照JP 2009-24272A),等。
然而,在利用汗水的蒸发热的情况下,由于织物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诸如湿度或使用者的体质的外部因素,因此具有无法保障其一致性的问题。在增加皮肤与织物之间的接触面积的方法的情况下,随着接触面积增大,织物的透气性降低,因此无法获得使用者想要的大幅冷却效果。
因此,可能需要通过改善织物本身的热传导性来增加从皮肤到织物的热传递。为了实现该目的,JP 2010-236130A提出了利用具有高热传导性的超高强度聚乙烯纤维(
Figure BDA0003315102220000021
SK60)来制造织物。
然而,在JP 2010-236130A中使用的
Figure BDA0003315102220000022
SK60纤维是具有600000g/mol以上的重均分子量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即使其表现出高热传导性,但由于UHMWPE的高熔体粘度而只能通过凝胶纺丝方法制造,因此具有引起环境问题以及回收有机溶剂需要相当高的成本的问题。此外,由于
Figure BDA0003315102220000023
SK60纤维具有28g/d以上的高强度、759g/d以上的高拉伸模量以及3%至4%的低断裂伸长率,并且在强度-伸长率曲线中在1g/d强度下的伸长率小于0.5%,从而其可编织性不好并且刚度过高,因此不适合用于旨在与使用者皮肤接触的皮肤冷却织物的制造。另外,由于
Figure BDA0003315102220000024
SK60纤维具有大于120J/m3的高韧度,因此具有利用其制造的织物的可裁剪性和可缝纫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点引起的一个或多个问题的聚乙烯纱线、该聚乙烯纱线的制造方法以及包括该聚乙烯纱线的皮肤冷却织物。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柔软触感以及凉感或冷感并且具有提高的可编织性使得能够制造具有优异的抗起球性、耐磨性、可裁剪性及可缝纫性的皮肤冷却织物的聚乙烯纱线。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柔软触感以及凉感或冷感并且还具有提高的可编织性使得能够制造具有优异的抗起球性、耐磨性、可裁剪性及可缝纫性的皮肤冷却织物的聚乙烯纱线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柔软触感以及凉感或冷感并且还具有优异的抗起球性、耐磨性、可裁剪性及可缝纫性的织物。
本发明的附加优点、目的和特征将部分地在随后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检查以下内容后将变得显而易见,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获悉。
技术方案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聚乙烯纱线,其中,在通过在室温下测量获得的聚乙烯纱线的强度-伸长率曲线中,(i)在1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为0.5%至3%,(ii)在3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为5.5%至10%,以及(iii)在4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与在最大强度下的伸长率之差为5.5%至25%,其中,该聚乙烯纱线在室温下具有55J/m3至120J/m3的韧度。
该聚乙烯纱线可以具有大于4g/d且6g/d以下的拉伸强度、15g/d至80g/d的拉伸模量、14%至55%的断裂伸长率以及60%至85%的结晶度。
该聚乙烯纱线可以具有50000g/mol至99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Mw)以及5至9的多分散性指数(PDI)。
该聚乙烯纱线可以具有75至450旦尼尔(denier)的总细度(fineness),并且聚乙烯纱线可以包括多根长丝,每根长丝的细度为1至5旦尼尔。
该聚乙烯纱线可以具有圆形截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由该聚乙烯纱线形成的皮肤冷却织物,其中,该皮肤冷却织物在20℃下具有0.0001W/cm·℃以上的厚度方向上的热传导率、0.001W/cm2·℃以上的厚度方向上的热传导系数以及0.1W/cm2以上的接触冷感(Qmax)。
根据ASTM D 4970-07测量的该皮肤冷却织物的抗起球性可以为4级以上,并且根据KS K ISO 12947-2:2014中规定的马丁代尔方法(Martindale method)测量的皮肤冷却织物的耐磨性可以是5000次循环以上。
该皮肤冷却织物的面密度可以为75g/m2至800g/m2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聚乙烯纱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熔融具有0.941g/cm3至0.965g/cm3的密度、50000g/mol至99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Mw)、5.5至9的多分散性指数(PDI)以及6g/10min至21g/10min(在190℃下)的熔融指数(MI)的聚乙烯;
通过具有多个纺丝孔的喷丝头挤出该熔融的聚乙烯;
冷却该熔融的聚乙烯从该喷丝头的纺丝孔中喷出时形成的多根长丝;以及
拉伸由冷却的长丝组成的复丝。
该拉伸的步骤可以以2.5至8.5的拉伸比进行。
如上给出的与本发明相关的概括描述仅仅是为了例示或公开本发明,而不应解释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皮肤冷却织物用聚乙烯纱线具有高热传导率、调整为适当范围的韧度以及优异的可编织性,并且能够以低廉费用容易地制造而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此外,由本发明的聚乙烯纱线编织而成的皮肤冷却织物(i)能够持续地为使用者提供冷感,而与诸如湿度的外部因素无关;(ii)能够持续地为使用者提供充分的冷感,而无需损失透气性;(iii)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柔软的触感;(iv)通过具有高抗起球性和耐磨性,能够提高最终产品的耐久性;以及(v)通过具有优异的可裁剪和可缝纫性,能够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率。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括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被并入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多个),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制造聚乙烯纱线的设备;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测量皮肤冷却织物的接触冷感(Qmax)的设备;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测量在皮肤冷却织物的厚度方向上的热传导率和热传导系数的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下面将要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帮助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说明性目的,不应解释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为了使得使用者感觉到充分的冷感,在皮肤冷却织物的制造中使用的纱线优选为具有高热传导率的聚合物纱线。
在固体的情况下,通常通过自由电子的移动和称为声子(phonon)的晶格振动(lattice vibration)来传递热量。在金属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自由电子的移动而在固体中传递热量。相反,在诸如聚合物的非金属材料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固体内的声子来传递热量(尤其是在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分子链的方向上)。
为了提高织物的热传导率使得使用者能够感觉到冷感,需要通过将聚合物纱线的结晶度提高至60%以上来增强通过聚合物纱线的声子的热传导能力。
根据本发明,为了生产具有如此高结晶度的聚合物纱线,使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这是因为,相比于由具有0.910g/cm3至0.925g/cm3的密度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制造的纱线和由具有0.915g/cm3至0.930g/cm3的密度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制造的纱线,由具有0.941g/cm3至0.965g/cm3的密度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制造的纱线具有相对较高的结晶度。
同时,高密度聚乙烯(HDPE)纱线根据它们的重均分子量(Mw)可以分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纱线和高分子量聚乙烯(HMWPE)纱线。UHMWPE通常指具有600000g/mol以上的重均分子量(Mw)的线性聚乙烯,而HMWPE通常指具有20000g/mol至250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Mw)的线性聚乙烯。
如上所述,因为由于UHMWPE的高熔体粘度导致只能通过凝胶纺丝来生产诸如
Figure BDA0003315102220000051
的UHMWPE纱线,因此具有引起环境问题和回收有机溶剂需要相当高的成本的问题。
由于与UHMWPE相比,HMWPE具有相对较低的熔体粘度,因此可以进行熔融纺纱,结果,能够克服与UHMWPE纱线相关的环境问题和高成本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用于皮肤冷却织物的聚乙烯纱线是由HMWPE形成的纱线。
在通过在室温下测量获得的本发明的聚乙烯纱线的强度-伸长率曲线中,
(i)“在1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为0.5%至3%,
(ii)“在3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为5.5%至10%,以及
(iii)“在4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与最大强度(即,拉伸强度)下的伸长率之差”为5.5%至25%。
此外,本发明的聚乙烯纱线在室温下具有55J/m3至120J/m3的韧度。
如果聚乙烯纱线的“在1g/d强度下的伸长率”过低,则由该纱线编织成的织物过于硬挺(即织物的刚度过高),引起使用者的不良触感。因此,优选地,该聚乙烯纱线的“在1g/d强度下的伸长率”为0.5%以上。
然而,如果聚乙烯纱线的“在1g/d强度下的伸长率”过高,则在织物的编织过程中发生纱线拉伸的现象,这使得难以将织物的密度调节至所需的密度。因此,聚乙烯纱线的“在1g/d强度下的伸长率”优选地为3%以下。
具体地,聚乙烯纱线的“在1g/d强度下的伸长率”可以为0.5%至3%、1.0%至3.0%、1.0%至2.0%或1.4%至2.0%。
如果聚乙烯纱线的“在3g/d强度下的伸长率”过低,则具有在施加规定大小的张力的织物编织过程中发生断纱的高风险。因此,聚乙烯纱线的“在3g/d强度下的伸长率”优选地为5.5%以上。
然而,如果聚乙烯纱线的“在3g/d强度下的伸长率”过高,则在织物的编织过程中卷曲被非充分地表现,导致具有低撕裂强度及低耐久性的织物。因此,聚乙烯纱线的“在3g/d强度下的伸长率”优选地为10%以下。
具体地,聚乙烯纱线的“在3g/d强度下的伸长率”可以为5.5%至10%、6.0%至9.0%或6.0%至8.5%。
韧度为强度-伸长率曲线(x轴:伸长率;y轴:强度)与x轴之间的面积(积分值),其具有随着“在4g/d强度下的伸长率与在最大强度下的伸长率之差”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如果聚乙烯纱线的“在4g/d强度下的伸长率与在最大强度下的伸长率之差”过小或聚乙烯纱线的韧度过小,则由该纱线编织而成的织物的抗起球性和耐磨性不能令人满意。即,因为该聚乙烯纱线具有5.5%以上的“在4g/d强度下的伸长率与在最大强度下的伸长率之差”以及55J/m3以上的韧度,所以利用该材料生产的皮肤冷却织物具有4级以上的抗起球性(根据ASTM D4970-07测量)以及5000次循环以上的耐磨性(根据KS K ISO 12947-2:2014规定的马丁代尔方法测量)。
然而,如果聚乙烯纱线的“在4g/d强度下的伸长率与在最大强度下的伸长率之差”过大或聚乙烯纱线的韧度过大,则由该纱线编织而成的织物的可裁剪性和可缝纫性不好,因此,最终产品的生产率降低。此外,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而使用高价的特殊裁剪机和缝纫机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聚乙烯纱线的“在4g/d强度下的伸长率与在最大强度下的伸长率之差”优选地为25%以下。此外,聚乙烯纱线的韧度优选地为120J/m3以下。
具体地,聚乙烯纱线的“在4g/d强度下的伸长率与在最大强度下的伸长率之差”可以为5.5%至25%、9.0%至20%或9.5%至15%。
聚乙烯纱线在室温下可以具有55J/m3至120J/m3,或60J/m3至100J/m3,或65J/m3至95J/m3的韧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聚乙烯纱线具有4g/d以上且6g/d以下的拉伸强度、15g/d至80g/d的拉伸模量、14%至55%的断裂伸长率以及60%至85%的结晶度。优选地,聚乙烯纱线具有4.5g/d至5.5g/d的拉伸强度、40g/d至60g/d的拉伸模量、20%至35%的断裂伸长率以及70%至80%的结晶度。
如果拉伸强度大于6g/d,拉伸模量大于80g/d,或断裂伸长率小于14%,则不仅是聚乙烯纱线的可编织性不好,而且利用该纱线生产的织物过分硬挺,使得使用者可能感到不适。反之,如果拉伸强度为4g/d以下,拉伸模量小于15g/d,或断裂伸长率超过55%,则当使用者持续地使用由这些聚乙烯纱线制成的织物时,可能会在该织物上产生起球,甚至发生织物的断裂。
如果聚乙烯纱线的结晶度小于60%,其热传导率低,因此由其制造的织物无法为使用者提供充分的冷感。即,由于聚乙烯纱线具有60%至85%的结晶度,所以利用其制造的皮肤冷却织物可以在20℃下具有0.0001W/cm·℃以上的厚度方向上的热传导率、0.001W/cm·℃以上的厚度方向上的热传导系数以及0.1W/cm2以上的接触冷感(Qmax)。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聚乙烯纱线具有50000g/mol至99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Mw)以及5至9或5.5至7.0的多分散性指数(PDI)。
多分散性指数(PDI)为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其也称作分子量分布指数(MWD)。聚乙烯纱线的重均分子量(Mw)及多分散性指数(PDI)与用作原材料的聚乙烯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
本发明的聚乙烯纱线可以具有1至5的DPF(单丝旦尼尔数)。即,该聚乙烯纱线可以包括多根长丝,每根长丝具有1旦尼尔至5旦尼尔的细度。此外,本发明的聚乙烯纱线可以具有75旦尼尔至450旦尼尔的总细度。
在具有规定的总细度的聚乙烯纱线中,如果每根长丝的细度超过5旦尼尔,则由聚乙烯纱线制成的织物的光滑度变得不足,并且与身体的接触面积变小,因而使其不能为使用者提供充分的冷感。通常,DPF可以通过喷丝头的每个孔的喷出量(以下,称为单孔喷出量)和拉伸比来调节。
本发明的聚乙烯纱线可以具有圆形截面或非圆形截面,但从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均匀的冷感的角度出发,理想的是具有圆形截面。
由上述的聚乙烯纱线制造的本发明的皮肤冷却织物可以是具有75g/m2至800g/m2的每单位面积重量(即,面密度)的编织织物(woven fabric)或针织织物(knittedfabric)。如果织物的面密度小于75g/m2,则织物的稠密度(denseness)将不足,并且在织物中存在很多空隙,这些空隙降低了织物的冷感。另一方面,如果织物的面密度超过800g/m2,则由于过度稠密的织物结构,导致织物非常硬挺,产生使用者所感受到的触感方面的问题,并且大的重量引起使用上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皮肤冷却织物可以是根据下式1的具有400至2000的覆盖系数的织物。
[式1]
CF=(WD*WT 1/2)+(FD*FT 1/2)
在式1中,CF是覆盖系数,WD是经纱密度(ea/inch),WT是经纱细度(denier),FD是纬纱密度(ea/inch),FT是纬纱细度(denier)。
如果覆盖系数小于400,则具有织物的稠密度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织物中存在太多空隙导致织物的冷感降低。另一方面,如果覆盖系数大于2000,则织物的稠密度过高,织物的触感变差,并且由于大的织物重量导致可能发生使用上的问题。
本发明的皮肤冷却织物在20℃下具有:
(i)0.0001W/cm·℃以上、或0.0003W/cm·℃至0.0005W/cm·℃的厚度方向上的热传导率;
(ii)0.001W/cm2·℃以上、或0.01W/cm2·℃至0.02W/cm2·℃的厚度方向上的热传导系数;以及
(iii)0.1W/cm2以上、或0.1W/cm2至0.3W/cm2、或0.1W/cm2至0.2W/cm2的接触冷感(Qmax)。
织物的热传导率、热传导系数及接触冷感(Qmax)的测量方法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根据ASTM D 4970-07测量的本发明的皮肤冷却织物的抗起球性为4级以上,根据如在KS K ISO 12947-2:2014中规定的马丁代尔方法测量的本发明的皮肤冷却织物的耐磨性为5000次循环以上。
为了制造具有上述的强度-伸长率特性、韧度、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及结晶度的聚乙烯纱线,不仅应精确地控制诸如(i)纺丝温度、(ii)喷丝头的L/D、(iii)来自熔融的聚乙烯的喷丝头的喷出线速度、(iv)从喷丝头至多级拉伸部(具体地,多级拉伸部的第一导丝辊部)的距离、(v)冷却条件、(vi)纺丝速度等的过程因素,还需要选择具有适合于本发明的物理特性的原料。
下面,参照图1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皮肤冷却织物用聚乙烯纱线的制造方法。
首先,将片状的聚乙烯注入挤出机(extruder)100中并进行熔融。
作为用于本发明的聚乙烯纱线的制造的原料所使用的聚乙烯具有0.941g/cm3至0.965g/cm3的密度、50000g/mol至99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Mw)以及6g/10min至21g/10min(在190℃下)的熔融指数(MI)。此外,考虑到在纺纱过程中多分散性指数可能减少,用作原料的本发明的聚乙烯具有略高于目标多分散性指数(即,纱线的多分散性指数)的5.5至9的多分散性指数(PDI)。
为了制造提供高冷感的织物,聚乙烯纱线需要具有60%至85%的高结晶度,并且为了制造具有如此高的结晶度的聚乙烯纱线,理想的是使用具有0.941g/cm3至0.965g/cm3的密度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
当用作原料的聚乙烯的重均分子量(Mn)小于50000g/mol时,使得最终得到的聚乙烯纱线难以表现出4g/d以上的强度和15g/d以上的拉伸模量,其结果,可能会在织物上起球。反之,当聚乙烯的重均分子量(Mw)超过99000g/mol时,由于过高的强度和拉伸模量导致聚乙烯纱线的可编织性不好,刚度过高,并且不适合在旨在与使用者皮肤接触的皮肤冷却织物的制造中使用。
当用作原料的聚乙烯的多分散性指数(PDI)小于5.5时,由于相对窄的分子量分布导致流动性不好,并且熔融挤压过程中的可加工性降低,这导致由于纺纱过程中喷出不均匀引起的断丝。反之,当HDPE的PDI超过9时,由于宽分子量分布使得熔融挤压时的熔融流动性和可加工性提高,但过度包含低分子量聚乙烯,使得最终得到的聚乙烯纱线可能难以具有4g/d以上的强度和15g/d以上的拉伸模量,其结果,可能会在织物上相对容易地起球。
当用作原料的聚乙烯的熔融指数(MI)小于6g/10min时,由于熔融的聚乙烯的高粘度和低流动性而难以确保在挤出机100中的顺畅可流动性,并且挤出物的均匀性和可加工性降低,因而增加了纺纱工艺过程中断丝的风险。另一方面,当聚乙烯熔融指数(MI)超过21g/10min时,挤出机100中的可流动性变得相对较好,但最终得到的聚乙烯纱线可能难以具有大于4g/d的强度和15g/d以上的拉伸模量。
可选地,可以将氟类聚合物添加到聚乙烯中。
作为添加氟类聚合物的方法,可以涉及到:(i)将包含聚乙烯和氟类聚合物的母料(masterbatch)与聚乙烯片一起注入挤出机100中,然后使它们在其中熔融的方法;或(ii)在将聚乙烯片注入挤出机100中的同时通过侧进料器(side feeder)将氟类聚合物注入挤出机100中,然后使它们一起熔融的方法。
通过将氟类聚合物添加至聚乙烯,可以进一步抑制在纺纱工艺和多级拉伸工艺过程中断丝的发生,并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率。作为非限定性示例,添加至聚乙烯中的氟类聚合物可以是四氟乙烯聚合物。该氟类聚合物可以以在最终生产的纱线中氟的含量为50ppm至2500ppm的量添加到聚乙烯中。
在将具有上述物理特性的聚乙烯注入到挤出机100中并进行熔融之后,熔融的聚乙烯通过挤出机100中的螺杆(未示出)被输送至喷丝头200,并通过形成在喷丝头200中的多个纺丝孔而挤出。
喷丝头200中的孔的数量可以根据所生产的纱线的DFP和总细度来确定。例如,当制造具有75旦尼尔的总细度的纱线时,喷丝头200可以具有20至75个孔。另外,当制造具有450旦尼尔的总细度的纱线时,喷丝头200可以具有90至450个孔,优选地具有100至400个孔。
在挤出机100中的熔融步骤以及通过喷丝头200进行的挤出步骤优选地在150℃至315℃,优选地在250℃至315℃,更优选地在265℃至310℃下进行。即,优选地,挤出机100和喷丝头200的温度维持在150℃至315℃,优选地在250℃至315℃,更优选地在265℃至310℃。
当纺丝温度小于150℃时,纺丝温度低,使得HDPE可能无法均匀地熔融,因此纺丝可能会困难。另一方面,当纺丝温度超过315℃时,聚乙烯可能热分解,并可能难以表现出想要的强度。
喷丝头200的孔长度(L)与孔直径(D)之比L/D可以为3至40。当L/D小于3时,在熔融挤出过程中发生模具膨胀现象,并且变得难以控制聚乙烯的弹性行为,造成不良的纺纱性。此外,当L/D超过40时,由于由通过喷丝头200的熔融聚乙烯的颈缩现象引起的压降以及断丝,可能会发生不均匀的喷出现象。
随着熔融聚乙烯从喷丝头200的孔中喷出,由于纺丝温度与室温之间的差异,聚乙烯开始固化,同时形成半固化的长丝。在本说明书中,不仅半固化的长丝而且完全固化的长丝被统称为“长丝”。
多根长丝11通过在淬火区(quenching zone)300中冷却而完全固化。长丝11的冷却可以通过空气冷却方法进行。
在淬火区300中,长丝11的冷却优选地利用具有0.2m/s至1m/s的风速的冷却空气进行,以冷却至15℃至40℃。当冷却温度小于15℃时,由于过冷却导致伸长率可能不足,其可能在拉伸过程中引起断丝。当冷却温度超过40℃时,由于不均匀的固化而导致长丝11之间的细度偏差增大,其可能在拉伸过程中引起断丝。
接着,冷却并且完全固化的长丝11通过聚束部400汇聚,以形成复丝10。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在形成复丝10之前利用油辊(OR)或喷油嘴(oiljet)将油涂布在冷却的长丝11上的步骤。该油涂布步骤可以通过计量加油(MO:metered oiling)方法进行。
可选地,通过聚束部400形成复丝10的步骤和油涂布步骤可以同时进行。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聚乙烯纱线可以通过直接纺丝拉伸(DSD:direct spinningdrawing)工艺来生产。复丝10直接传送到包括多个导丝辊部(GR1…GRn)的多级拉伸部500,并且以2.5至8.5,优选地3.5至7.5的总拉伸比被多级拉伸,然后被卷绕到卷绕机600上。
可替代地,在复丝10首先被卷绕为未拉伸纱线之后,可以将该未拉伸纱线拉伸,从而制造本发明的聚乙烯纱线。本发明的聚乙烯纱线可以通过首先将聚乙烯熔融纺纱以生产未拉伸纱线然后将该未拉伸纱线拉伸的两步工艺来制造。
如果拉伸工艺中施加的总拉伸比小于3.5,特别是小于2.5,则(i)最终得到的聚乙烯纱线无法具有60%以上的结晶度,因此由该纱线制造的织物不能为使用者提供充分的冷感,并且(ii)该聚乙烯纱线无法具有大于4g/d的强度、15g/d以上的拉伸模量以及55%以下的断裂伸长率,其结果,在由该纱线生产的织物上可能起球。
另一方面,当拉伸比超过7.5时,特别是超过8.5时,最终得到的聚乙烯纱线无法具有6g/d以下的强度、80g/d以下的拉伸模量以及14%以上的断裂伸长率。因此,不仅聚乙烯纱线的可编织性不好,而且利用该纱线生产的织物变得过硬,因而使得使用者感到不适。
如果确定本发明的熔融纺纱的纺纱速度的第一导丝辊部(GR1)的线速度被确定,则适当地确定其余导丝辊部的线速度,使得在多级拉伸部500中,能够对复丝10施加2.5至8.5,优选地3.5至7.5的总拉伸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将多级拉伸部500的导丝辊部(GR1…GRn)的温度适当地设定在40℃至140℃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多级拉伸部500进行聚乙烯纱线的热定型(heat-setting)。
例如,第一导丝辊部(GR1)的温度可以为40℃至80℃,最后一个导丝辊部(GRn)的温度可以为110℃至140℃。除第一导丝辊部和最后一个导丝辊部(GR1,GRn)之外的每一个导丝辊部的温度可以设定为等于或高于其前一个导丝辊部的温度。最后一个导丝辊部(GRn)的温度可以设定为等于或高于其前一个导丝辊部的温度,但也可以设定为比其温度略低。
通过多级拉伸部500同时执行复丝10的多级拉伸和热定型,并且将多级拉伸的复丝10围绕卷绕机600卷绕,从而完成本发明的皮肤冷却织物用聚乙烯纱线的制造。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然而,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帮助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利用图1所示的设备生产包含200根长丝并且总细度为400旦尼尔的聚乙烯纱线。详细地,将具有0.961g/cm3的密度、87660g/mol的重均分子量(Mw)、6.4的多分散性指数(PDI)以及11.9g/10min的熔融指数(在190℃下的MI)的聚乙烯片注入挤出机100中并进行熔融。通过具有200个孔的喷丝头200挤出熔融聚乙烯。喷丝头200的孔长度(L)与孔直径(D)之比L/D为6。喷丝头的温度为265℃。
在从喷丝头200喷出的同时形成的长丝11在淬火区300中通过具有0.45m/s风速的冷却空气被最终冷却至30℃,并且通过聚束部400汇集成复丝10,并移动至多级拉伸部500。
多级拉伸部500由总共五级导丝辊部组成,导丝辊部的温度设定为70℃至115℃,并且后级导丝辊部的温度设定为等于或高于其前一个导丝辊部的温度。
复丝10通过多级拉伸部500以总拉伸比7.5被拉伸之后,被卷绕到卷绕机600上,从而得到聚乙烯纱线。
实施例2
除了使用具有0.958g/cm3的密度、98290g/mol的重均分子量(Mw)、8.4的多分散性指数(PDI)以及6.1g/10min的熔融指数(在190℃下的MI)的聚乙烯片,并且喷丝头的温度为275℃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聚乙烯纱线。
实施例3
除了使用具有0.948g/cm3的密度、78620g/mol的重均分子量(Mw)、8.2的多分散性指数(PDI)以及15.5g/10min的熔融指数(在190℃下的MI)的聚乙烯片,并且喷丝头的温度为255℃,总拉伸比为6.8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聚乙烯纱线。
比较例1
除了使用具有0.962g/cm3的密度、98550g/mol的重均分子量(Mw)、4.9的多分散性指数(PDI)及6.1g/10min的熔融指数(在190℃下的MI)的聚乙烯片,并且喷丝头的温度为285℃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聚乙烯纱线。
比较例2
除了使用具有0.961g/cm3的密度、98230g/mol的重均分子量(Mw)、7.0的多分散性指数(PDI)以及2.9g/10min的熔融指数(在190℃下的MI)的聚乙烯片,喷丝头的温度为290℃,并且总拉伸比为8.6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聚乙烯纱线。
比较例3
除了使用具有0.961g/cm3的密度、180550g/mol的重均分子量(Mw)、6.4的多分散性指数(PDI)以及0.6g/10min的熔融指数(在190℃下的MI)的聚乙烯片,喷丝头的温度为300℃,通过由总共八级导丝辊部组成的多级拉伸部500以14的总拉伸比拉伸,并且导丝辊部的温度设定为75℃至125℃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聚乙烯纱线。
实验例1
对由实施例1至3和比较例1至3中的每一个制备的聚乙烯纱线的强度-伸长率特性、韧度、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结晶度以及多分散性指数(PDI)如下进行测定,结果示于下表1和表2中。
(1)聚乙烯纱线的强度-伸长率特性、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及韧度
根据ASTM D885,使用英斯特朗万能拉伸试验机(Instron Engineering Corp,Canton,Mass:英斯特朗工程公司,马萨诸塞州坎顿)确定聚乙烯纱线在室温下的强度-伸长率曲线(x轴:伸长率;y轴:强度)(样品长度:250mm,拉伸速度:300mm/min,初始负荷:0.05g/d)。
由该强度-伸长率曲线分别确定聚乙烯纱线的“1g/d强度下的伸长率”、“3g/d强度下的伸长率”、“4g/d强度下的伸长率与最大强度下的伸长率之差”、拉伸强度、拉伸模量以及断裂伸长率。此外,通过利用积分计算强度-伸长率曲线(x轴:伸长率;y轴:强度)与x轴之间的面积来确定聚乙烯纱线的韧度。
(2)聚乙烯纱线的结晶度
利用XRD仪器(X-ray Diffractometer:X射线衍射仪)(制造商:PANalytical公司,型号:EMPYREAN)测定聚乙烯纱线的结晶度。详细地,将聚乙烯纱线剪切以制备具有2.5cm的长度的样品。将该样品固定到样品保持器上,然后在下列条件下进行测定。
-光源(X射线源):Cu-Kα辐射
-电力(Power):45KV×25mA
-模式:连续扫描模式
-扫描角度范围:10°~40°
-扫描速度:0.1°/s
(3)聚乙烯纱线的多分散性指数(PDI)
将聚乙烯纱线完全溶解于下列溶剂之后,利用以下凝胶渗透色谱(GPC)分别测定聚乙烯的重均分子量(Mw)及数均分子量(Mn),然后计算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从而得到聚乙烯纱线的多分散性指数(PDI)。
-分析仪器:PL-GPC 220系统
-柱:2×PLGELMIXED-B(7.5×300mm)
-柱温:160℃
-溶剂:三氯苯(TCB)+0.04wt%四定基羟基甲苯(BHT)(在用0.1%CaCl2干燥之后)
-溶解条件:在160℃溶解1至4小时后测定通过玻璃过滤器(0.7μm)的溶液
-注射器、检测器温度:160℃
-检测器:RI检测器
-流速:1.0ml/min
-注入量:200μl
-标准试样:聚苯乙烯
[表1]
Figure BDA0003315102220000151
Figure BDA0003315102220000161
[表2]
Figure BDA0003315102220000162
Figure BDA0003315102220000171
实施例4
使用实施例1的聚乙烯纱线作为经纱和纬纱进行平织,从而制造具有30ea/inch的经丝密度和30ea/inch的纬丝密度的织物。
实施例5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聚乙烯纱线而使用实施例2的聚乙烯纱线之外,以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式制造织物。
实施例6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聚乙烯纱线而使用实施例3的聚乙烯纱线之外,以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式制造织物。
比较例4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聚乙烯纱线而使用比较例1的聚乙烯纱线之外,以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式制造织物。
比较例5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聚乙烯纱线而使用比较例2的聚乙烯纱线之外,以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式制造织物。
比较例6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聚乙烯纱线而使用比较例3的聚乙烯纱线之外,以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式制造织物。
实验例2
如下测定分别由实施例4至6和比较例4至6制造的织物的接触冷感(Qmax)、热传导率(厚度方向)、热传导系数(厚度方向)、抗起球性、耐磨性以及刚度,其结果示于下表3和表4中。
(1)织物的接触冷感(Qmax)
准备具有20cm×20cm尺寸的织物样品,然后在20±2℃的温度及65±2%的RH的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20±2℃的温度和65±2%的RH的测试环境下,利用KES-F7THERMO LABOⅡ(Kato Tech Co.,LTD.:加藤科技有限公司)设备测定织物的接触冷感(Qmax)。
详细地,如图2所示,将织物样品23放置于维持在20℃的基底板(也称为“冷板(Water-Box)”)21上,并且将加热至30℃的热板(T-Box)22a(接触面积:3cm×3cm)放置在织物样品23上仅1秒钟。即,一个面与基底板21接触的织物样品23的另一面与T-Box 22a瞬间接触。通过T-Box 22a向织物样品23施加的接触压力为6gf/cm2。然后,记录显示在连接至该设备的显示器(未示出)上的Qmax值。这样的测试重复10次,计算所得到的Qmax值的算术平均值。
(2)织物的热传导率及热传导系数
准备具有20cm×20cm尺寸的织物样品,然后在20±2℃的温度及65±2%的RH的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20±2℃的温度和65±2%的RH的测试环境下,利用KES-F7THERMO LABOⅡ(Kato Tech Co.,LTD.:加藤科技有限公司)设备测定该织物的热传导率及热传导系数。
详细地,如图3所示,将织物样品23放置于维持在20℃的基底板21上,并且将加热至30℃的热源台(BT-Box)22b(接触面积:5cm×5cm)放置在织物样品23上1分钟。即使在BT-Box 22b接触织物样品23时,也持续向BT-Box 22b供热以使其温度可以维持在30℃。被供给以维持BT-Box 22b的温度的热量(即,热流损失)显示在连接到该设备的显示器(未示出)上。这样的测试重复5次,并计算得到的热流损失的算术平均值。然后,利用下列式2和式3计算该织物的热传导率和热传导系数。
[式2]K=(W*D)/(A*ΔT)
[式3]k=K/D
其中,K是热传导率(W/cm·℃),D是织物样品23的厚度(cm),A是BT-Box 22b的接触面积(=25cm2),ΔT是织物样品23的两面的温度差(=10℃),W是热流损失(Watt),k是热传导系数(W/cm2·℃)。
(3)织物的刚度(stiffness)
根据ASTM D 4032,利用刚度测定装置,通过圆形弯曲(circularbend)方法测定该织物的刚度。刚度(kgf)越低,织物具有越柔软的特性。
(4)织物的抗起球性
根据ASTM D 4970-07,利用马丁代尔试验仪(Martindale tester)测定该织物的抗起球性(摩擦运动频率:总共200次)。抗起球性等级标准如下。
-1级:起球非常严重
-2级:起球严重
-3级:中度起球
-4级:略有起球
-5级:没有起球
(5)织物的耐磨性
根据KS KISO 12947-2:2014中规定的马丁代尔方法,利用马丁代尔试验仪测定该织物的耐磨性。详细地,测定直至该织物中的两条纱线断裂为止的循环次数。
[表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Q<sub>max</sub>(W/cm<sup>2</sup>) 0.159 0.167 0.149
热传导率(W/cm·℃) 0.00043 0.00048 0.00039
热传导系数(W/cm<sup>2</sup>·℃) 0.0126 0.0142 0.0123
刚度(kgf) 0.45 0.52 0.43
抗起球性(等级) 4 4 4
耐磨性(循环) 6530 7560 5280
[表4]
Figure BDA0003315102220000191
Figure BDA0003315102220000201
【附图标记说明】
100:挤出机
200:喷丝头
300:淬火区
11:长丝
OR:油辊
400:聚束部
10:复丝
500:多级拉伸部
GR1:第一导丝辊部
GRn:最后一个导丝辊部
600:卷绕机
21:基底板
22a:T-Box
22b:BT-Box
23:织物样品

Claims (10)

1.一种聚乙烯纱线,
其中,在通过在室温下测量获得的所述聚乙烯纱线的强度-伸长率曲线中,(i)在1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为0.5%至3%,(ii)在3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为5.5%至10%,以及(iii)在4g/d的强度下的伸长率与在最大强度下的伸长率之差为5.5%至25%,并且
所述聚乙烯纱线在室温下具有55J/m3至120J/m3的韧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纱线,其中,
所述聚乙烯纱线具有大于4g/d且6g/d以下的拉伸强度、15g/d至80g/d的拉伸模量、14%至55%的断裂伸长率以及60%至85%的结晶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纱线,其中,
所述聚乙烯纱线具有50000g/mol至99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即Mw,以及5至9的多分散性指数即PDI。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纱线,其中,
所述聚乙烯纱线具有75旦尼尔至450旦尼尔的总细度,并且
所述聚乙烯纱线包括多根长丝,每根所述长丝具有1旦尼尔至5旦尼尔的细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纱线,其中,
所述聚乙烯纱线具有圆形截面。
6.一种皮肤冷却织物,所述皮肤冷却织物由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乙烯纱线形成,
其中,所述皮肤冷却织物在20℃下具有0.0001W/cm·℃以上的厚度方向上的热传导率、0.001W/cm2·℃以上的厚度方向上的热传导系数以及0.1W/cm2以上的接触冷感即Qmax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皮肤冷却织物,其中,
根据ASTM D 4970-07测量的所述皮肤冷却织物的抗起球性为4级以上,并且
根据KS KISO 12947-2:2014中规定的马丁代尔方法测量的所述皮肤冷却织物的耐磨性为5000次循环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皮肤冷却织物,其中,
所述皮肤冷却织物的面密度为75g/m2至800g/m2
9.一种聚乙烯纱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熔融具有0.941g/cm3至0.965g/cm3的密度、50000g/mol至99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即Mw、5.5至9的多分散性指数即PDI以及在190℃下的6g/10min至21g/10min的熔融指数即MI的聚乙烯;
通过具有多个纺丝孔的喷丝头挤出熔融的所述聚乙烯;
冷却熔融的所述聚乙烯从所述喷丝头的所述纺丝孔中喷出时形成的多根长丝;以及
拉伸包括冷却的所述长丝的复丝。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乙烯纱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拉伸的步骤以2.5至8.5的拉伸比进行。
CN201980095680.0A 2019-12-27 2019-12-27 聚乙烯纱线、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皮肤冷却织物 Active CN1137108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KR2019/018558 WO2021132768A1 (ko) 2019-12-27 2019-12-27 폴리에틸렌 원사,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감성 원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0836A true CN113710836A (zh) 2021-11-26
CN113710836B CN113710836B (zh) 2023-04-07

Family

ID=76574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5680.0A Active CN113710836B (zh) 2019-12-27 2019-12-27 聚乙烯纱线、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皮肤冷却织物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05145A1 (zh)
EP (1) EP3943647A4 (zh)
JP (1) JP7289931B2 (zh)
CN (1) CN113710836B (zh)
BR (1) BR112022000141A2 (zh)
MX (1) MX2022004302A (zh)
WO (1) WO2021132768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2769A (zh) * 2010-11-08 2011-04-06 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备方法
KR20110089404A (ko) * 2008-12-01 2011-08-08 피나 테크놀러지, 인코포레이티드 폴리에틸렌 섬유와 이를 형성하는 방법
CN103109003A (zh) * 2010-09-17 2013-05-15 可隆工业株式会社 聚酯纱线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71819A (zh) * 2012-05-07 2015-01-07 帝人株式会社 凉感优异的异型截面纤维
JP2015071840A (ja) * 2013-10-02 2015-04-16 東洋紡株式会社 快適性布帛
JP2015089980A (ja) * 2013-11-06 2015-05-11 帝人株式会社 ポリエチレン繊維
KR20170135342A (ko) * 2016-05-31 2017-12-08 동명기술 주식회사 고분자량 폴리에틸렌 섬유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섬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1411A (ja) * 1973-10-03 1984-04-23 ナシヨナル・リサ−チ・デイベロツプメント・コ−ポレイシヨン 高分子物質の製造方法
FR2246587B1 (zh) * 1973-10-03 1978-08-11 Nat Res Dev
US4228118A (en) * 1977-11-03 1980-10-14 Monsanto Company Process for producing high tenacity polyethylene fibers
NL8006994A (nl) * 1980-12-23 1982-07-16 Stamicarbon Filamenten met grote treksterkte en modulus en werkwijze ter vervaardiging daarvan.
JPS63135512A (ja) * 1986-11-18 1988-06-07 Daicel Chem Ind Ltd 脱臭性ポリオレフイン繊維
TW275076B (zh) * 1992-12-02 1996-05-01 Hoechst Ag
JPH10266056A (ja) * 1997-03-27 1998-10-06 Oji Paper Co Ltd ポリオレフィン複合長繊維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899950B2 (en) 2000-12-11 2005-05-31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High strength polyethylene fiber
JP2002266206A (ja) 2001-03-14 2002-09-18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アセテート複合織編物
JP4389142B2 (ja) 2001-08-08 2009-12-24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高強度ポリエチレン繊維の製造方法
JP2004292982A (ja) 2003-03-27 2004-10-21 Toray Ind Inc ポリアミド繊維を用いて得られるインナーウェア
JP4227837B2 (ja) 2003-05-21 2009-02-18 グンゼ株式会社 涼感付与繊維、涼感付与繊維の製造方法、及び、涼感付与繊維製品
JP2009024272A (ja) 2007-07-18 2009-02-05 Teijin Fibers Ltd 冷感に優れた編地および繊維製品
ES2530225T3 (es) * 2008-07-10 2015-02-27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ibras obtenidas de composiciones de polietileno y método para preparar las mismas
KR101167756B1 (ko) * 2008-08-18 2012-07-23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방탄용 직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이용한 방탄 제품
JP4911190B2 (ja) 2009-03-31 2012-04-04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快適性布帛
EP2428525B1 (en) 2009-05-07 2016-03-30 LG Chem, Ltd. Olefin polymer and fiber including same
US8658263B2 (en) 2010-04-30 2014-02-25 Mitsui Chemicals, Inc. Shape-retaining film,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laminate for packaging, packaging materia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shape-retaining fiber, and anisotropic heat-conductive film
BR112013009950A2 (pt) 2010-10-29 2020-09-01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ita
EP2682504B1 (en) * 2011-03-03 2017-05-17 Toyobo Co., Ltd. Highly functional polyethylene fiber, and dyed highly functional polyethylene fiber
US9169581B2 (en) 2012-02-24 2015-10-27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High tenacity high modulus UHMW PE fiber and the process of making
MX2015012289A (es) 2013-03-11 2015-12-16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ibra que comprende mezcla de polietileno.
US11047069B2 (en) * 2013-10-31 2021-06-29 Ansell Limited High tenacity fiber and mineral reinforced blended yarns
KR20160056653A (ko) * 2014-11-12 2016-05-20 엘앤텍 주식회사 전자부품 제조용 오븐장치
GB201421581D0 (en) 2014-12-04 2015-01-21 Polyolefin Company Singapore Pte The Ltd A polyethylene blend used on its own as a carrier for microfiber fabrication process
KR102127495B1 (ko) * 2015-09-25 2020-06-26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폴리에틸렌테레프탈레이트 원사,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이용하여 제조된 타이어 코드
JP6037322B1 (ja) 2015-09-28 2016-12-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繊維集合体及び吸音材
WO2017099915A1 (en) 2015-12-10 2017-06-15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apes, fibers, or monofilaments
KR101858242B1 (ko) * 2016-12-08 2018-05-16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초고분자량 폴리에틸렌 섬유를 제조하기 위한 겔 방사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초고분자량 폴리에틸렌 섬유를 제조하는 방법
KR101945943B1 (ko) * 2017-04-27 2019-02-11 주식회사 휴비스 고강도 폴리에틸렌 멀티필라멘트 섬유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7014354B2 (ja) 2017-08-07 2022-02-01 国立大学法人群馬大学 高強度繊維、及び高強度繊維の製造方法
KR101981760B1 (ko) * 2018-01-05 2019-05-27 주식회사 휴비스 공정성이 향상된 고강도 폴리에틸렌 섬유
KR101992444B1 (ko) * 2018-01-31 2019-06-25 주식회사 휴비스 원착 폴리에틸렌 멀티필라멘트 가연사 제조방법
KR102167737B1 (ko) * 2018-09-28 2020-10-19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폴리에틸렌 원사,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감성 원단
CN109385689B (zh) 2018-10-12 2021-04-0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共混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纺丝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089404A (ko) * 2008-12-01 2011-08-08 피나 테크놀러지, 인코포레이티드 폴리에틸렌 섬유와 이를 형성하는 방법
CN103109003A (zh) * 2010-09-17 2013-05-15 可隆工业株式会社 聚酯纱线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02769A (zh) * 2010-11-08 2011-04-06 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备方法
CN104271819A (zh) * 2012-05-07 2015-01-07 帝人株式会社 凉感优异的异型截面纤维
JP2015071840A (ja) * 2013-10-02 2015-04-16 東洋紡株式会社 快適性布帛
JP2015089980A (ja) * 2013-11-06 2015-05-11 帝人株式会社 ポリエチレン繊維
KR20170135342A (ko) * 2016-05-31 2017-12-08 동명기술 주식회사 고분자량 폴리에틸렌 섬유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섬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530529A (ja) 2022-06-29
EP3943647A4 (en) 2023-05-03
BR112022000141A2 (pt) 2022-07-05
EP3943647A1 (en) 2022-01-26
CN113710836B (zh) 2023-04-07
US20220205145A1 (en) 2022-06-30
WO2021132768A1 (ko) 2021-07-01
JP7289931B2 (ja) 2023-06-12
MX2022004302A (es) 202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67737B1 (ko) 폴리에틸렌 원사,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감성 원단
KR102137243B1 (ko) 폴리에틸렌 원사,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감성 원단
KR102202592B1 (ko) 냉감성 원단과 이를 위한 폴리에틸렌 원사 및 폴리에틸렌 원사 제조방법
CN113597483B (zh) 耐切割聚乙烯纱线、其制造方法及使用其制造的防护物品
US5292389A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nonwoven fabric
US5669796A (en) Geogrid composed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and polyolefin bicomponent fibers
TWI727575B (zh) 聚乙烯紗線、製造該聚乙烯紗線的方法、及包含該聚乙烯紗線的皮膚冷感布
CN113710836B (zh) 聚乙烯纱线、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皮肤冷却织物
TWI727576B (zh) 聚乙烯紗線、製造該聚乙烯紗線的方法、及包含該聚乙烯紗線的皮膚冷感布
TWI794573B (zh) 皮膚冷感布、用於該布的聚乙烯紗線、及製造聚乙烯紗線的方法
CN114502784B (zh) 聚乙烯纱线、制造该聚乙烯纱线的方法和包括该聚乙烯纱线的皮肤凉感织物
CN116368270A (zh) 功能性布料
JP3459478B2 (ja) エアバッグ用糸条
US20220380948A1 (en) Skin cooling fabric, polyethylene yarn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yethylene yarn
KR102480929B1 (ko) 제직성이 향상된 폴리에틸렌 원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능성 원단
JP7469118B2 (ja) 複合繊維及び該複合繊維を用いた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KR102144201B1 (ko) 폴리프로필렌 필라멘트 탄성사와 그를 이용한 섬유원단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EP4190953A1 (en) Polyethylene yarn having improved post-processability, and fabric comprising same
CN109563645B (zh) 偏氟乙烯系树脂纤维以及片状结构体
JP2000345428A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繊維の製造方法
CN113260746A (zh) 聚乙烯复丝交织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